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3篇)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即内容活化、创新的教学过程;学生思考、体验的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从广义上讲,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修改解决方法的过程”,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显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的,那么就必须构建与教学过程本质特点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源”,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析已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教学内容要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由于地区不同、1 学校不同、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不同,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适应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从宏观和微观在两方面考虑,并结合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的“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部分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须的其他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设计各知识点及组成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考虑很少,如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因素,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从而通过教学过程展开,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能获得积极的生活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 2 础上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为本位,从教师主观判断或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特别是细节化的准备。一般来说,是一个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设计,只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不能适应交互动态的真实教学过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达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现代整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位,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出发,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注重于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创造条件,使其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再作出详细的、适时的动态调整。从而弥补原教学流程的缺陷。
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
信息技术整合了高中地理教学,促进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变革,带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等变革。计算机技术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学,将创造多种多样的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策略。笔者基于多媒体和网络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新课程理念构建地理教学设计要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开发性、3 区域性、实践性特点,遵循学生主体、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结论开放、评价灵活等原则,自己摸索出一些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策略。现把现高中教材地理知识按表述形式分四类:程序性知识(即地理原理、规律)、陈述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不相同。现以高中地理为例,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采取以下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这种策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如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月相及其变化、大气的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候形成及变化、常见天气系统、海水温度盐度分布规律及原因、海水运动、地壳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城市化特点、工业地域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成因、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原因等。应用地理信息资源中现有的信息、素材库设计具体教学步骤。步骤如下: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发现)问题——学生进入情境自主学习思考——有些问题协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最佳)——课堂反馈(效果评价)——课堂延伸(课下学习探讨)。这种设计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利于突破重难点,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地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此种设计 4 仍然关注学生群体,缺乏对个性的关注,易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现象。
2.网络化学习设计策略:在网络教室,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习,教师在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即时辅导。这种设计适用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日月地关系、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大气环境保护、土壤和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工农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电子通信、影响人口数量、素质、迁移因素、旅游资源及景观观欣赏、文化源地和文化区、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综合国力竞争、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地理环境背景、区域国土整治成功措施(荒漠花、水土流失、三峡移民、中低产田治理、西南交通建设、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海岛开发保护)等。
教学设计步骤:教师提前教材分析、课件设计、明确学习目标→资源呈现,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询信息资料学习→监控指导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焦点问题相互交流→反馈评价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设计策略使学生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全体学生跟着教师统一内容、进度、程序的形 5 式,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此种设计也有缺陷,在运用上易受多方面限制,对硬件设备、教学软件及教师监控能力要求较高,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要求。
3.交互——讨论设计策略:主要是师生、生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实现在线和离线讨论。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完全控制者,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主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学生个体回小组跟着计算机屏幕出现的问题操作、思考、讨论,教师观察进程并及时解答遇到问题,对有共性问题组织全体讨论或解释说明。适用于应用性的地理知识,如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运输点和线、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合理规划、文化空间扩散类型、旅游活动怎样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与弊、解决对策、地外文明是否存在、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沙尘暴的利弊、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的影响等。
这些知识在课堂教学设计步骤:教师明确活动主题和目标引导监控→学生分析教学信息(对象)→设计不同实例的操作脚本→设计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源→操作中相互切磋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展示结果(说明理由)→教师总结。这种设计借助网上平台,学生可克服心理障碍,畅所欲言,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和对各种地区实际情况做出统 6 筹安排的能力。但教师引导监控非常重要,因为要保证学生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偏离主题和浪费时间。
4.实际操作设计策略:教师课前分析案例,搜取整理相同案例资料信息,设计网页课件,提出问题,大家共同分析操作。适用于新教材的典型案例分析,如具体地区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交通运输具体点、线的区位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具体城市规划、具体景观欣赏及评价、中国不同区域综合整治的方法等。利用资源库中原来教材案例的资料、补充信息内容和相类似的不同案例信息资料。
设计教学步骤:展示案例(掌握案例信息内容)→讨论分析案例具体内容→透过现象归纳这种案例知识原理(规律)→利用其他事例证明原理(规律)→学生能举一反三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设计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并提高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进行实践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实例(网络化)
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3.2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课前准备:在局域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室里,从网上收集并下载相关资料,分多个专题制作成网页课件。
课堂过程:
„过程一‟通过视频动画演示,地球表面有山地、丘陵、有平原、高原、盆地,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你知道,这高低起伏 7 的地表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吗?(华北平原的实例)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节的知识要点。
„过程二‟在教师引导下登录网页,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学习,即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迅速浏览,预习中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认真查阅、思考。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适时指导。
„过程三‟自学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此为本节课的核心)
„过程四‟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并适时拓展知识,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的评价。
„过程五‟学习中仍存在的疑难问题可以登陆讨论区,或在BBS论坛中发表看法。
这种充满创新情趣的授课,改变了以往教师精心表演、学生苦心陪伴的被动学习情况,探索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新途径,因而深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主动学习动机。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策略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运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其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无论采用哪种教学 8 设计,采用何种课件最为重要,它关系到教学过程实施的成败。因此课件制作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遵循教学性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遵循控制性原则,即课件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容错性、操作简便灵活,便于控制;遵循简约性原则,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视觉心理,布局突出重点,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运动设计上应简约;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原理要正确、细节要深化,允许夸张但力求准确;遵循艺术性原则,在前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在整合过程中,符合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与传统教学相比,传统教学优点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肯定、认同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是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成绩,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整合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降低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是低效率的,网络使用很容易造型横学生的“信息迷失”,无法专心学习。因此运用网络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有控制学生和观察学生能力(班容量大的更应加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使全体学生能高效率的完成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设计要求。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学设计策略在整 9 合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各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恰当的结合,可充分发挥优势,使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有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和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内 容 提 要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3.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 2.网络化学习设计策略 3.交互——讨论设计策略 4.实际操作设计策略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实例(网络化)
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3.2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策略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课件制作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2.教师要有效控制学生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大良中学
李建芹
2005.12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二
信息技术课程既属于学校的一个独立学科, 同时也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高中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掌握对学生信息科学技术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实行的过程中,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 能够显著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获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在优化教学策略的同时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既要考虑达成学业水平合格目标, 还须考虑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教师判断教学效果的重要凭证。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中, 已经明确规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能够反映出国家与社会对教学价值的追求, 进而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出来。新课程标准给各学科的都设定了相应的目标。在学生素质与个性特长方面都具有明确规定[1]。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握教学的目标。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而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并未过多重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强调知识就与新课程教学目标不相符。但是, 事实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标准并不会排斥知识, 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这一点,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认识清楚, 知识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学生知识的获得永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完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建设, 进而形成自己有益的观念与思想。而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始终立足于教学目标, 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的观念与思想和教学活动衔接, 实现有效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最近几年, 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与普及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表现出单一性, 还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 在新课程改革中, 多媒体已经开始推广应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来播放, 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接受教师多媒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中。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时候, 在讲相关知识内容时, 教师采用停止的方式, 就可以给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常情况,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 学生会带着高度责任感的心态积极准备, 这样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教师可以设计合作教学的模式。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师在采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设计出多种答案、多种途径, 难度适宜的开放性学习任务[2]。学习任务的设置是合作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通过设置任务, 能够显著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例如, 教师为学生讲授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 的内容时, 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应当明确教学的重点内容, 并将该重点内容深入到教学活动中。随后我采用PPT形式, 将教学主题引入到课堂中。 同时在将主题讲授出来时, 将现阶段个人数字化信息实例列举出来, 并设置成不同任务让学生分组实现管理。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 让学生采用挑战的方式选择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 这样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任务设置的开放性, 同时还得注意尽量不将任务的解决途径设置为一个唯一模式, 鼓励学生创新。不同分组的学生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个任务让学生尝试着解决, 这样提高学生对个人数字化信息的认识, 巩固学生对个人数字化信息的管理水平。采用这种方式, 教师不仅将教学内容传递给了学生, 还能够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 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性与积极性。在此过程中, 学生还能够自我总结, 促进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效果的体现主要就是任务完成的效果。在此种情况下, 教师设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 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 实现有效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抓住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具体情况, 采用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 促使学生能够在课程改革中学到有效的知识内容。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实行的过程中, 高中阶段学习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 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始终将学生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高中信息技术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而该课程教学在新课改下, 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 将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冬.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和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6 (10) :56.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79-02
引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技术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本质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也预示着人类社会正在步人知识型和信息型社会。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军队和经济机构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在国家发展各方面的利用面积,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以及军事力量的对比。重视劳动力信息技术方面素质的培养,就能够使国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占有有利的地位。因此,各国都把推广信息技术的发展放到了优先发展的地位,而信息技术发展的源头,正是对教育的发展,对中学学生的培养。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对高中阶段的课程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分为人文与历史、语言与文学、体育与健康、科学、技术、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领域。其中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两个项目。所有的课程都是采用成绩和学习历程的综合考量。高中生需要修够144个学分才能够获取高中毕业资格,这144个学分中,有116分为必修学分,其余的都是选修学分,其中每一个学分都对应18个课时的学习。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分比重有所上升,占到了四个学分,高中生需要拿到四个学分才能获取毕业资格。如果一些同学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希望打下更扎实的工科和理科基础,可以利用选修学分来继续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不论是从学分比重的加大,还是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独立出来,都标志着新课程改革对与信息技术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信息课程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培养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调查问题,质疑研究的能力。大力的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般来说,在制定课程标准的专业人员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之间往往会出现理念与实践对话的隔膜以及新课程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衰减,解决这种隔膜和衰减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但真正有效的教学设计会对教师提出多方面的综合要求。
(一)研读课标和教材
国家对课程制定的标准是一切教学行为改革的基础和指导纲领。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准则。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要首先对课程标准中相关章节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内容做到认真深刻地理解。虽然说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材都是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和优秀老师的智慧和心血,因此在开发新课程之前,所以,在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之前,充分的研读、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学生
学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对象,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很多人多现行的课程标准持质疑态度的原因也是因为学生智力和背景都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智力水平等有一定的研究。真正的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把学生研究透了,你的课也就成功了80%。在对学生研究的基础,我们才能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应该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标准依据,从各所高中院校学生的实际晴况出发,有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料,以信息技术教材为主要的参考资料,同时结合参考教案、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和网站等各种课程资料。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突破学科问的限制、突破教材的线性结构、突破知识序列。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周期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安排。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
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也要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在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后,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方式,对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现状,采用讲授法和任务驱动法等现代的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讲授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除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以外,还有很多信息技术基础和原理方面的知识点,而这些恰恰是高中生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面,需要教师通过讲授法给学生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讲授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的运用讲授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学习。为了避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出现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等情况,教师应该努力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配以形象直观的ppt课件或者电影片段等演示手段,让学生的新旧知识建立起来联系,把教材中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易于理解的画面,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为后来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注重知识的时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突破教材的线性结构,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非线性的应用实例来开展教学;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学生分析任务,主要记录学生最对任务分析的结果,根据对任务的理解程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阶段,通常提出许多解决任务的猜想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其次是学生分解任务,学生把具体任务进行分解,列出解决问题的大纲;再次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之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的利用完成任务所需的有效资源,并确保这些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任务且不相互冲突,最后利用所获得的资源完成任务;再次是纠正错误和优化,学生检查完成任务的过程或使用的知识是否有错误,作品是否可以更加优化等。总结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获取的资源的可靠性,理解新知识的正确性等;接下来是评价反馈阶段,针对学生制作的汇报任务的作品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对任务背后涵盖的深层知识点更好的理解;最后是对学习任务过程的反思。要考虑目前这个任务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与实施建议[J].信息技术教育,2011(5)
[2]段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学业评价之设想[J].信息技术教育,2011(2)
[3]徐福荫.信息技术基础[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四
【摘要】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预设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统一体。而预设问题和问题解决属于“问题教学法”的范畴。在新课程理念下实践“问题教学法”,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对教材预设问题、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使用“问题解决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课程;问题教学法 引言
在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选取知识点的改变;知识内容的编排与逻辑结构的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面对教材的变化,我们应如何增强对现行教材的理解、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呢?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预设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统一体。高质量地预设问题和问题解决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有序组织教学活动,一方面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索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又为充满变数、洋溢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导航,从而培养学生信息问题的解决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创造性的激发。
预设问题和问题解决属于“问题教学法”的范畴。那么,什么是“问题教学法”?从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可以见到答案的概貌:“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马赫穆托夫这段的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做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实践“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新课改的重要标志之一。课本只是提供了现成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强化“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问题教学法”恰恰符合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因为它的课堂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2.1 在教学中对教材预设问题 首先是基于“---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本问题,回答了“信息技术是什么?”、“信息时代主要特征是什么?”、“信息技术学科是什么样的学科?”这对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理解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学生作概念的界定。信息技术学科基础部分中基本问题所占比例最大,以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 “信息获取” 为例,共阐述了下列“---是什么”的问题。
(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2)因特网信息查找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什么是网络中的文件?什么是文件的重要属性?文件的类型是什么?
(4)什么是网络数据库?常见的网络数据库有哪些?
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陈述性知识,即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为其知识建构作了必要的准备。
其次是基于“---为什么” 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起积极作用,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为什么” 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回答学习意义与目的、学习兴趣、学习导向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促进作用。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信息获取” 为例,并未直接涉及此类问题,隐含及间接涉及到的有:
(1)为什么要主动获取信息?(生活案例)
(2)为什么要通过计算机/因特网获取信息?(各种传播媒体的特点比较)
(3)为什么要进行信息评价?
(4)为什么要借助网络数据库查找信息?(生活案例)
这一类问题传递的是一种内省的知识,往往触及学习者的内心,引起学习者反思,思索学习的目的、意义,提升学习的兴趣,进而调整学习的策略,改善学习。
最后是基于“---怎么做” 的问题。作为科学技术课范畴的信息技术学科,其课程目标向来注重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在新课程背景下又拓展到信息思维训练、应用技能训练以及解决信息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所以,基于“---怎么做” 的预设问题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仍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信息获取” 为例,涉及到的问题有:
(1)怎样选择信息的来源?(信息思维训练)
(2)怎样确定合理的信息获取方法?(信息思维训练)
(3)怎样评价信息?(信息思维训练)
(4)怎样使用搜索引擎?(应用技能训练)
(5)怎样进行文件下载?怎样借助工具下载?(应用技能训练)
(6)怎样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应用技能训练)
(7)怎样评价网络数据库?(信息思维训练)
这一类预设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程序性知识,让学生面对信息事件时具有判断评价能力,懂得处理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2 在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教学要准允学生质疑教师所讲的内容,准允学生自由提问,更要准允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不合逻辑,或者漏洞百出。对于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解决,超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求解答。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其次,通过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想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任务不应当是对每一个具体操作都提出具体要求的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把发现问题的程序留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探索。任务的设置要触及每个学生知识及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师提出的任务过于简单,对学生来说,缺乏探索性,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如果任务难度太大,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及能力很难达到,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所以任务的设置一定要掌握好难度。
最后,创设应用性问题情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情境设置,根据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实际意义,认识到学习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设置问题要遵循启发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目的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性原则---问题的设置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适应性原则---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层次性原则---问题的设置应当是循序渐进的;新异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有新鲜感、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2.3 在教学中使用“问题解决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在创设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在情境的作用下,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将得到“刺激”,从而激活学生知识间的联系、思维上的联想,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会专注起来,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这一问题。
其次,在小组分工中分析问题。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成员进一步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列表的形式记录小组成员关于问题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例如,电脑死机是硬件原因、软件原因、病毒入侵、操作不当还是其他的原因;界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例如某个同学认为是硬件的原因,那么他可能继续研究哪些硬件会引起电脑死机,硬件引起电脑死机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呈现的情境中是否有这种现象,有什么解决办法。
第三,在确定方案中解决问题。对问题作出分析以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也就是提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访谈、查阅书籍、上网等)搜集相关的信息。将小组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加工,评价、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充足性,判断所搜集的信息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建议、主张、方案。如在教学小报设计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小报设计假设,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媒体资源,并结合学生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经验及能力,从而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重组,通过“三个活动”(心理活动、思维活动、探究活动),从而寻找出利用 Word 来制作小报的有效途径或方法。在运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进行推论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实现了自己的假设,但也有的学生推翻了自己的设计,从而重新设计了方案进行论证。
第四,在展示结果中将成果汇总。展示的结果可以包括小组对解决问题的建议、推论、方案等,可以是鼓励学生简单地阐述自己(或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是询问学生的某个想法是怎样与事实相联系的。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小组成果,其他小组同学参与讨论;把各小组制定的讲解计划和大家一起交流。建议学生使用多种方式表现成果,例如可以是电子文档、多媒体、动画、表格、网页、程序设计等,也可以写成简单的书面报告,如调查报告、解决方案报告等。
第五,在评价总结中反思拓展。评价方式有同伴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等;评价形式有口头陈述、书面报告、作品集、实践考试、书面考试等等。反思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第一类是关于学习内容的反思,学生提出诸如“如何用这些信息达到项目目标”,“我学到了什么”,“这个概念我理解了吗”等问题;第二类是关于学习过程的反思,学生提出诸如 “在此环境中我怎样做一个自主学习者、一个问题解决者、一个合作者”,“我的优点及缺点是什么”,“我如何改进提高” 等问题。如在教学《计算机病毒》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反思,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小组活动中所涉及的关于电脑病毒的新知识进行总结;对其他小组和个人进行评价,尤其是平时不愿意发言的学生或者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使用“问题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便于控制课堂节奏,节约时间,多“灌输”一点,提一些确认性或者反问式的非教学性问题,回避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所造成的尴尬与不愉快。老师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思维锻炼,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其实,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用其所知而知其所不知,教师提问的难度要能起到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还有,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带有主观色彩,难免出现千奇百怪的答案。首先对于狭义问题,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最好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对于开放式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有一样的答案,否则也就失去了开放式问题的本质,因为大家都无法说明唯一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这时候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很果断地判断哪些肯定是错误的答案,敏锐地发现那些有价值的答案,有必要解决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继续深入地探讨,或请教老师、同学、家长,或借助一些资料、网络等来解决。
5.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五
单位: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震华小学 姓名: 谭伟贤 邮编:537132 联系电话:180078518 58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程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鉴于此,我个人在此浅谈一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 发展需要 综合素质 教育在21世纪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各种制度上的教育改革,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正在进行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平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师生关系等各个领域开展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和网络对教育的影响可能会比任何教育哲学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更为显著。同时,现在教育呼吁新课程的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应结合新课改的发展需要,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新课程
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与研究。
一、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
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最基本和必备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必备的工具。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的兴趣,首先我们学校应当保证有可供使用的教学机房设备,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课时来授课和让学生上机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条件去施展拳脚,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没有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信息环境,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有多方面成员错误的信息导向以及不良网站的错误引导,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好学生对信息的正确提取,要浏览健康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简单的打打字、玩玩小游戏、编写程序等方面去正确地引导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处进行参观与考察,让学生开阔视野,这对于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同凡响的作用。
二、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过于重技术重教材、轻学生实际发展需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所以由于教师这种特有的权威性,理所当然地在课堂上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导致了教师一直在宣读教材、或者在强硬地灌输某种技术给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孩子们身心健康面临“虚拟世界”的挑战,会更加期待入情入理、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坚决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这种不良的教学作风。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
1、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上课时不用死啃书本知识,也可以
适当地让学生玩一下小游戏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教师讲课不用拘泥于教材,平时多些积累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案例,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中上课、学习。
3、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
“竞争”者,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重视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知识应该是生成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建构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与研究出来知识结果。鼓励探究性学习是知识生成的有效途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度更牢固,往往还能举一反三,向更广的方向拓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力求做到如下方面:
1、认真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在教学中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从信息技术课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努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学。
3、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会合理地评
价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科技活动,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向更深的知识领域进军!
四、在教学评价时,应综合多方面的内容和避免以个人为中心主义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评价基本沿用了终结性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仅仅评价了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部分终结性结果,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也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终结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评价仅仅起到甄别功能,而没有起到交流、互动、反馈、促进的作用。评价时大多是有关作品评价标准,缺少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而新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得到了全面的改进,既有对学生的评价,也包含了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如下方法进行评价:
1、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在信息技术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 4
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2、以知识为重点,重在能力评价。要让学生提高知识的搜集和吸取的能力,其中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来学习。
3、通过能力评价,反馈学习情况。通过做一些的题目来进行检查,教师可对学生的潜能作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这就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成长、成才。
4、自主探究,检查认知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从中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质量,更可看他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了解收集学生探究的信息。
五、在教学中,应时刻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追问。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下一轮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那么我们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
一是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二是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三是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以上的教学反思程序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相信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慢慢地得到提高,紧紧跟我们信息发展的快速步伐。
信息技术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素养基础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注重计算机软件本身的操作以及教学任务的达成度,而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环节。
6.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六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类学生分散到类学生中,以每组-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
7.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七
一、我们要明确高中生是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对象与主体
笔者认为,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对象以学生为主, 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受教育者, 这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
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 使教师的教学成果更为理想。所以, 整个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 评价主体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新课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评价要多元化, 避免单一化
多元化教学评价是现在学校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准, 它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学生是参与评价的主体, 是被评价的主要人群, 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 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我们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去扩充, 其学习技能也需要不断地去提升, 这就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使其评价多样化。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 其中学生的遗传因素、是否努力、所处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使学生之间差异很大。而且, 每个学生在其不同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重视这些差异,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使其都能有不小的进步。教师在高中信息课堂上起的是主导作用, 教师是通过各种评价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 并及时地给学生以积极而准确的信息评价,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 扬其长, 避其短, 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授课内容实行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以应试为主的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 教师讲授、练习、考试, 再讲卷, 是整个课堂的主体。而学生是被评价者, 处于被动的地位, 教师说怎样就是怎样。而新课程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要求多元化,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教师一言堂, 而是要把学生自评、互评等吸收进来, 把学校评价与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综合起来。这样就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笔者认为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 新课程改革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有共性。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如何, 基础知识接受得怎样, 操作技能是否过关,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使命感强不强, 进取心如何, 意志力怎样, 等等。这些从更高层面上发挥了评价的作用。我们评价学生时不再是仅仅依靠考试成绩, 还包括平时的学习反应, 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所以我们把学生的综合评价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基础知识评价, 就是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信息概念、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等的基本知识一定要掌握好。第二类是技能技巧评价。这一类型的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作业的记录和期末考试时的综合应用评价两大类。平时的作业记录可以考查学生平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末测试成绩则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第三类是情感态度评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主动性、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定。教师也要注意及时对学生在平日里发生的情况进行监督, 指出其优缺点, 帮助其改变不足, 对于学生学期末有突出表现的, 要进行重新评定。总之, 我们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 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情况。
四、高中信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际作业的及时点评
对学生的实际作业进行及时点评是多元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它是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听课状态的考察、实际操作的过程考查及上交作业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因为高中信息技术课与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的课程也设计了很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授课内容, 如春节时制作新春贺卡, 母亲节时制作祝福贺卡, 设计全班学生生日统计表等等, 这些都是取材于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的课程, 所以其评价比较切合实际。这一类的作业也能够体现学生的深层思考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完成教师作业的过程中, 可以依据问题情境, 以推理、探究的方式来建构作业模板,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小组探究形式, 如为了更好、更快地制作全班生日统计表, 他们就主动分工合作:一个人搜集材料、一个人设计表格、一个人负责录入、一个人负责汇报等, 这样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的分工合作, 特别有利于学生的问题的解决。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要注重对学生作品本身的评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力等。而在作品中, 教师可以通过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指出学生的优缺点, 有利于其更好地进步!
综上所述, 教学评价是全面而真实地促进全体学生进步的工具, 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发展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改革也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结合起来进行总评, 遵循评价多元化、授课内容多样化等原则, 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地点评,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摘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一个整体化与动态化的运动过程, 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而真实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 避免单一化, 对学生的作业也要做到及时点评, 力求使其扬长避短, 不断进步,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
8.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02-01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如何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信息化人才,创造性人才方面能够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把握全局的教学法
1、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由于中小学各校条件不等,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初中三年也没动过计算机。因此,为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人对一所学校高一新生作了一次关于“初中(以前)计算机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未接触过57%;一周一至二节20%:兴趣小组形式18%;小学、初中都有5%。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而基础相差较大。这种不平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对症下药:
首先,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惊讶之声不绝于耳。
其次,为了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有的达到某种不可思议的情况;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一基本操作一基础应用”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又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例如,对前两个部分,我先让学生了解个大概,不求甚懂,在学习的过程中再适当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指导他们练习、理解以至掌握。即:当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组成,初步掌握WINDOWS桌面操作之后,便可以开始学习汉字处理,这里不仅可以练习指法,而且可以让学生输入自己的得意之作,并加以精心设计,然后打印出来。手棒自己的杰作,体验着成功后的喜悦,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一定更浓厚,了解计算机的愿望一定更强烈。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地了解前面基础知识。
二、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法
1、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诸如此类课程中可大量运用。
2、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
虽然大纲已明确要求上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70%,但如何安排这70%,是我们正在摸索的课题。但至少可以肯定:a.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b.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较大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c.上机实践,必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4、多媒体辅助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法,它可能是用于演示,讲解,也可能是用于自学。答疑等各方面。但最大的特点是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可更方便的应用它。比如在机房的局域网里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CAI辅助教学软作,让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可以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如学电脑的《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练习打字的《五笔高手》等。作为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组织好学习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检测,以防失控。
5、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高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Del键,也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多总结,揭示本质的内容,使学生思维得到提高。
9.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九
讨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课程,一直以来给于学生们的感觉都是晦涩难懂的,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我一直认为学生对化学的偏见是我们身为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问题,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给予我一些新的想法。本文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对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方法做出研究反思,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世界这么大,你想去看看。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而化学是我们认识物质、了解物质的重要主要方式。高中化学作为多数人化学的终点,也是一小部分人化学的起点。从高中的整个课程里分析,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课时紧凑,化学在课程中比重偏小,加之化学本身的课堂理论比较枯燥无味,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思维严重,错误的教导了学生甚至家长学习的根本意义所在。考试只作为检验学习质量的一个手段,并不能提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水平。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展开研究反思。
一、传统化学教育方式
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背景下,部分教育从业者鼓吹应试教育导致一些需要动手实验的学科,比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硬生生的变成了理论课程,这就导致课程本身从有趣的科学课程变成一门枯燥的学问,但是因为关乎于总成绩的原因,学生们为了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不得不硬着头皮死记硬背。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对我们化学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同时在教育从业人员的圈子里,教学时间的越长的老师越受到吹捧,而有些一味的经验主义认为学不会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并且对新的教学模式接受慢甚至是排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学习过程也变得枯燥无味。而在人们的思维随着时代的进步下,一些年轻老师对于教学的新颖性和个性化比较偏颇,而忘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忽视了基础理论的分析讲解。
在电化教育的格局下,每所学校都着各种各样的实验室,但在有些学校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室仅仅是为了应付教育局检查的“花瓶”建筑。因为责任制度以至于一些老师为了避免麻烦,在不是非去不可的情况下尽量不去相关的实验室进行教学。这就更让无聊的理科科目变得枯燥。
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学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战斗在教育一线的老师需要反思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成绩,让学生开开心心学习,快快乐乐成长。
二、新课程理念的概述
新课程的理念是在强调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方法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自己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新迭代。要做到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
同时将原有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现状进行改革,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对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不足与弊端革故鼎新,对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改进,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负责,也为自己的教学质量负责。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老师课下工作强度要求很高,对老师们的备课质量、知识宽度和分析能力高度也有很高要求。所以老师们需要对自身知识宽度下足功夫,认真备课,在课程规划制定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进度进行合理的设计。新课程作为我国最新提倡的教育教学手段,有其科学的合理的理念。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是非常值得在全国推广的。
三、新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上的应用
首先要革除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摒弃“背书式”的教育方法,对课本中知识的例子加以扩宽,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进行举例教学;对于一些理论上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分析思路,从而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同时针对化学课程中动手实验部分,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亲手实验,体会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转变以往对化学无聊枯燥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需要注意实验安全问题,避免因为一些小的过失导致实验危险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指导学生对学习心态的自我调节,减少和避免事倍功半的情况发生。同时,老师们要充分给予学生信心,不要在教学过程中吝啬鼓励与赞扬。
高中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参加高考,所以对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是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于课本知识体系结构的梳理分解,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要专门细致的讲解,帮助学生从本质看问题。
化学作为研究世界本质的一门学科,如何有效的教学需要老师们课下工作的努力,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高化学教学的乐趣,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方法,并给予相应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从而主观能动的学好化学。
四、总结
通过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这些化学老师的教学水平可以得到充分提升,对于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有效性有显著的作用,对老师也能起到学以论教的积极作用。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学习成长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学校与家长需要要及时沟通,不仅只能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在教学水平质量得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学习本身有着积极作用。
孩子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历程不仅需要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教育与指导,还需要我们为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默默守护。
最后,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做出一个倡议,在非历史的其他科目中,尽量避免给学生留下历史性的问题。比如门捷列夫在1869年总结了元素周期表,对于学生们对于化学,仅仅需要知道门捷列夫总结了元素周期表就好。
参考文献
10.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十
【摘要】《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专门提出“适当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经过2年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新要求对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做出很多思考和反应。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新要求的提出背景开始分析,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不唯应试论、不唯教材论、不唯单一论的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新要求;课程教学
江苏省从2008年3月开始实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它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过关性考试重在通过考试考察考生的整体达标水平,考生通过测试以后才具备填报高考志愿的资格。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注重考查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但随着这项测试开展时间的不断增加,应试教育的影子随之出现,很多学校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教学,采取考前大规模集中机械训练的方法提高考生通过率。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提高考生通过率,缺乏培养考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针对这种现象,《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在2014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专门提出“适当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2],即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热点和新兴话题,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更加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事物、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一、新要求提出的背景
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讯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新成果不断涌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快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快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以应用和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的学科,势必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2.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发展需求。从国家教委198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已经历时30多年,从“文化论”到“技术性学科”,再到“信息素养”,其演变发展始终没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受到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3]。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就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4]。3.课程教学去应试化的改革要求。自从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以后,信息技术课堂就被贴上了“应试”的标签,而随着考试年份的增加,考核知识点相对固化,信息技术课堂也的确日趋应试化。很多学校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只抓考前的复习应考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即使信息技术基础不好的学生,经过两个多月或者再长一点时间的集中机械式训练后,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在集中训练期间,应试化迹象暴露无遗,教师往往已经无暇顾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考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强化操作题的操作步骤,缺乏对知识的梳理与反思,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如此这样,会让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和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只需应付过关即可,这与新课标要求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完全背道而驰。正因如此,信息技术课必须要体现时代性与发展性,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
二、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1.不唯应试论目前很多学校为了仓促应试,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集中机械式训练,仅仅在机械模仿中生搬硬套,而信息技术自身独特的技术人文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未能得到体现,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和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提出的新要求就要求我们不能再唯应试论,而应该尊重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探索、注重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升华。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应试背景下,学生遇到新的问题就会感觉到无从下手。而摒弃应试化,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放在首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出的各种结论,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的目标。2.不唯教材论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主要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实践,也就是掌握利用一些应用软件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急着教学生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也是盲目的按照老师的步骤去模仿操作,学生不能体会这些操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不到学以致用。学业水平测试所提出的软件考查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软件,同时还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同时也越来越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热点和新兴话题,而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涉及的软件和案例因出版、改版等各种原因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教材限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新的资源,同时注重拓展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带领学生多关注热点、关注新生事物、紧跟时代潮流、从信息的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6]。3.不唯单一论因受应试的影响,每节课教师习惯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习惯模仿练习,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单一的案例教学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技能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新媒体时代的教学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力求围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移动学习、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综合采用自主探究、启发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合作等多元教学方法,保护学生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既是基础知识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又是工具学科,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也注重体现课程的发展性,强调与其他自然科学的融合,引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生事物。所以我们要从学业水平测试的新要求中反思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好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学科地位,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1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3]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1(2).
[5]吴伟琴.由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引发的思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加强深度学习[J].考试周刊,2013(94).
1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 新课程 ;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44-01
一、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所要面临的问题
高中新课程理念的总目标是: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就信息技术内容而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是假定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应用技能,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以零为起点的[1]。因此,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主要面临如下3个问题[2]:
1.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再是教学生做简单的操作和技能学习,而是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2.教师如何界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如何界定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学生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归纳总结教学方法。
3.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应该如何指导和评价学生在自己与其他人的信息交流活动过程与交流结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大部分都是需要机械记忆理论性内容,不仅枯燥,而且难度大,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直提不起来。正是因为这样,在教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教师要尽量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并对学生多加引导,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几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3][4]。
1.讲授式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授课时,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比较传统,比较古老,但却同样适用于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一般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
2.打破线性结构式教学方法
打破线性结构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的教学不按照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而是把课程的章节或知识点按照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重新组合。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不按照教材的章节制定教案,可以让学生先学习网络基础和因特网的应用部分这些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部分,学生之间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有所用,学生们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示范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式的教学方法
示范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式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操作性强的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这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一边授课一边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作示范性的操作。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在观察教师操作的同时能够更正确、更深刻和更牢固地掌握理论性知识。另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思维和观察能力。
4.同步式教学方法
同步式教学方法是在示范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式的教学方法上建立起来的。在课堂上学生在观察大屏幕上教师的操作和讲解的同时,自己在下面跟着进行一步步地操作,最后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操作。在面对某个具体软件复杂的操作界面时,如果教师只是单单的给学生讲解和操作,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大多是听得云里雾里。但如果教师采用同步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学生在下面听的同时跟着进行一步步的操作,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一方面教师授课讲解十分轻松,另一方面,学生在操作的同时,还加深了对软件功能的印象。
5.任务式教学方法
任务式教学是指,教师在上课时,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本节课程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教師所授课程内容进行吸收、消化和理解。任务式教学方法学科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经常与其他几种教学方法一起使用。
三、总结
通过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他们以后才能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上立足。因此,为了满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希望全国广大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们能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探索到更好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提高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刁英.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夏学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樊慧慧.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1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十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根据这一思路,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将我的分层教学实践介绍如下。
一、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调查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不同信息技术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我从两方面进行调查。第一,整体调查。每学年之初我布置几个操作任务,尽量涉及各方面不同层次的知识,比如关于文件和文件夹的一些操作,用Word编辑一篇短文,用Excel制作一个表格,制作一个自我介绍的网页,用PhotoShop加工一张图片等。第二,个别调查。多与学生接触,了解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随时作记录,记下不同层次学生的姓名。
二、关注全体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层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立足点,否则就会影响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
因为学校的计算机机房设有三个组,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中等层和提高层。基础层———对计算机所知无几的学生,只会一些简单操作;中等层———对计算机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一般的学生;提高层———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或者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每一层次的学生对应一组计算机,这样方便授课,也方便学生的合作交流。课堂上对各层次的学生也称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学生。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层次不是机械地分开,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变化;对处于基础层学生要一视同仁,更多地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
三、营造恰当的学习环境,实施分层教学
因为学生的程度不同,所以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环境,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基础层学生的教学目标是补足基础,他们的基础薄弱,不能按课本的要求授课,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从基础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在高一年级,教学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我首先让基础层的学生复习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演示与实践、任务驱动。在教学过程中, 我精讲多练,边讲边要求学生练习。学生在上机实践时会碰到很多问题,这时,我指导学生如何思考、分析、改正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水平。中等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就参照教材进行授课,课本的教学内容设计得非常好,非常适合他们学习。提高层学生的人数最少,这些学生已经对计算机有一定的认知,能够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较强的自学信息技术的能力,让他们实行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的学习。比如,与家长配合制作一份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或制作Flash动画;或制作网页。任务完成后,他们不仅学到了计算机知识,提高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设计创造的能力。在他们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
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程度分组,课堂一分为多,采用异步教学。一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课堂任务,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行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更高层次的任务,并且可以让那些技术冒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更高的学习目标。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另外,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可或指导学生,或亲自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这样学生不再单纯依靠老师和教材学习,而是根据需要,能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经过一年的实践表明,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帮助那些基础好悟性强的学生找到了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精讲,应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指导、帮助学生的实践活动上,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元保.分层教学全面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8.
[2]钟和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导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3.信息技术高中新课程的探索论文 篇十三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半年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材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结合一节研究课《数据的排序和筛选》,谈谈自己的体会。
《数据的排序和筛选》为高中选修课《数据管理技术》的第三章的第一节,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如何创建数据库,添加、修改记录等,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学生已经在EXCEL中学过排序和筛选的基础,我对本节课教学安排如下:
引入:同学们已经在数据库中输入记录,那么,默认情况下,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如果要调整记录的排列顺序,你有什么办法?
讨论完毕后,引入“排序”的概念,然后教师演示课本的范例,接下来学生开始练习,完成后交流总结。
课堂后半部分演示“筛选”的操作,流程与前面一致。
在一个班级上完课后,学生们反应平平,因为以前的信息技术课就是这样完成的,大多数教学案例也是这样安排的:“问题引入”à“教师演示讲解”à“学生练习”à“课堂小结”,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效率很高,知识点也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多巡视留意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最后的小结中有所侧重。而缺点也是明显的: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过于侧重技能训练,脱离学生实际经验,重视功能而忽视需求。对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也没有一个全局的把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鉴于以上的弊端,我决定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修改教学设计,重新规划。由于教材中对于“排序和筛选”的基本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且学生对于该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改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学过程如下:
在引入概念后,我没有演示任何操作,而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基本操作;然后采用“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为例,提出任务:
1.查找出作品得分最高的作者姓名;(单字段排序)
2.按照“作品类别”和“作品编号”将“参赛作品表”重新排列;(多字段排序)
3.找出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数量;(选定内容筛选)
4.查找并统计“小学组”里“网页设计”的作品名称及其个数。(高级筛选)
同时提出两个探究任务:
1.“参赛作品表”中如果按照“获奖等级”升序排列,会得到什么结果?为什么?(汉字排序)
2.统计“中学组”中“电脑绘画”的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总数;
练习中,安排了两个活动:在排序的两个任务完成之后,请一位同学在教师机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在筛选的任务中,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请优先完成的同学总结经验。最后,讲解完探究任务并总结,之后,开始拓展思考:排序和筛选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采用新的教学设计后,我又在另外一个班级上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中间穿插学生的个人演示以及小组竞赛的活动,学生有了学习热情,积极完成所提出的任务,能够灵活地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对探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良好,但是问题同样存在。
教学设计中的自主学习是一个亮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部分操作基础比较薄弱的或者阅读能力不够的学生,显得有点无所适从。中间穿插的学生个人演示和小组竞赛,能带动课堂气氛,但仿佛也成了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学生成了观众,并没有参与进来,略显得华而不实。最后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由于时间关系和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局限,也没有很好的展开。
因此,我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采用自主探究和分层教学的方式,并加入了网页练习和自我评价,以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教学效益和课堂时间的关系,删除了个人演示和小组竞赛的.活动。教学过程如下:
1.问题引入、导出概念
本节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知。
提问:“排序和筛选”有没有接触过,能否举例说说什么情况下应用?
师生共同讨论,可能学生会说到EXCEL中成绩的统计,举例补充学生的发言:
在“华军软件园”中下载软件,输入相关的软件信息后,可以根据软件的大小、发布时间、人气值来排列顺序;
QQ软件中查找用户,可以根据地区、年龄、性别等条件进行设置。
引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体会排序和筛选的用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时导出概念:
排序:按表中某一个或几个关键字重新排列记录顺序(升序、降序)。
筛选:找出满足指定条件的数据记录,不满足条件的记录暂时被隐藏。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某音乐网站已经收集到了第11周流行音乐的数据,希望能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你能否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来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完成以下任务:
1.找出本周专辑销售量的总冠军;
2.根据销售量,分别制作港台和大陆的音乐排行榜;
3.在MTV排行榜中找出所有女歌手的作品。
4.在MTV排行榜中找出国内(包括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作品,并统计个数。
探究1:将“中国音乐排行榜”里的记录按“地区”升序排列,结果如何?为什么?
探究2:在条件准则的设置中应用了一些符号和短语,究竟这些符号及短语的使用有没有什么规定?表示什么含义?
以学生喜爱的音乐排行榜和MTV排行榜为范例,既贴近实际生活,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防止出现上次出现的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自主学习支持:
步骤说明: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录像帮助:提供事先录制好的录像演示文件,动画再现基本操作的完整过程;
文字帮助:Access中自带了“帮助系统”,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了解操作要点;
师生帮助:指定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相互协作完成;感觉困难的学生可以直接向老师请教。
练习完成后,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高级筛选,我演示了错误的设置及运行结果,加深了学生印象,有助于了解复合条件的逻辑关系,消化了本节的难点。
3.自我评价,学以致用
学生完成本课知识点练习,内容包括学生对于这节课学习评价的自评,本节课知识点的考核、“厦门马拉松报名表”相关统计等内容。通过网络判分系统,实时展示练习和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
网页中的自我评价如下:
。对于本节课“排序”的内容,你认为自己的掌握程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不会
.对于本节课“筛选”的内容,你认为自己的掌握程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不会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你还不太理解的内容有()
A.单字段排序B.多字段排序C.选定内容筛选D.高级筛选E.其他F.无
4.内容小结,课外思考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表现、教学亮点等,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问题教多的地方进行提示总结。
课外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排序和筛选?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设计完成之后,我在不同的班级又尝试了一次,学生较为积极,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几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发挥教学效益,提高了教学效果。网页练习结果的反馈,自我评价中掌握程度选择“很好”和“较好”的学生达90%以上,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问题依然存在: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和时间关系,对于学生个体参与程度还是掌握不够。
虽然只是一节普通的研究课,两次改动后,收获很大,感触最深的几点:
1.回归生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诉求。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学习内容上更加关注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学习方式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和解决生活世界的问题,发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一开始就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概念,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情境,进而引出教学内容。网页练习中加上了“厦门马拉松报名表”的统计处理,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课堂上自始至终穿插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获得体验,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对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理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备课的重要一环就是备学生。
新课程提出要关注全体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和习惯。学情分析时,虽然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基础,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但是学习资源单一,忽视了部分学生较弱的操作基础和阅读能力,导致第二次授课时,自主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直到最后的设计拓展了学习资源,分层教学辅助,才让自主探究落到了实处。真正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所以新课程中,备学生与备教材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3.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上课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一个具体的软件上。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就软件教软件,而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以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为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推荐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录11-05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07-02
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12-07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10-28
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高中语文教学07-27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09-27
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0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1
苏州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