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2024-09-02

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精选12篇)

1.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篇一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改说明

[小字体] [大字体]

日期:2010-01-04 来源:佛山市规划局 阅读:1550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06年5月8日由市政府颁布实施后,为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平台,保证了城市建设的公平和公正。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规划管理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已废止,《规定》制定的重要依据已发生了改变。同时,近三年先后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城镇燃气技术规范》、《新建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等一批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以及《佛山市道路建设规划管理规定》等地方规范性文件,需对《规定》进行调整衔接。

二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城市轨道、加气站、超高层建筑等新的设施,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要求以指导其建设。

三是近年来城乡规划建设出现一些利用技术手段规避规划控制性要求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对《规定》进行完善。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市规划局开展了《规定》的修订工作。《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已于2009年11月27日由市府办颁布,并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一、关于“总则”

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关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原来的四个阶段调整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并要求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2、明确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关于“城市用地”

1、参考建设部2008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137-90)》的基础上,对佛山市城市用地分类进行了调整。区别于原先的10个大类,48个中类,80个小类,新的佛山市城市用地分类沿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分为10个大类、47个中类、71个小类。

2、针对土地使用兼容性的问题,明确规划土地使用兼容性一览表只适用于规划条件出具前,规划条件出具后的用地功能调整按相关规定执行。明确所有兼容的建筑的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30%,计容建筑面积不能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独立占地的两个指标要同时满足,非独立占地的按计容建筑面积控制)。

3、对于用地内配套设施的设置制定了用地面积和计容建筑面积双控指标,如工业项目所需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之外,计容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12%;物流仓储用地内所需管理或办公用地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3﹪,计容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用地等用地内所需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2%,计容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

4、对规划编制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设用地绿地率等指标进行了调整,优化了平台绿化以及停车场的绿化率折算方法,并增加了滨河绿化带宽度控制要求。

四、关于“建筑容量 控制指标”

1、明确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时,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2、配合城市建设需要,增加了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的设置要求。

3、取消了公共开发空间和骑楼章节,但在附录三中补充了公共开发空间和骑楼的指标计算方法。

五、关于“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优化了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医院、幼儿园等特殊非居住建筑的间距需满足日照要求。对于超高层建筑,可进行日照分析后合理确定间距,但需经过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等程序进行确认。

2、超高层建筑、城市重点地区和特定区域建筑的退让应综合考虑交通影响评价专项研究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退让距离。

3、增加了建筑退缩地下轨道保护区的要求,其范围由规划部门确定后公布实施。在地面轨道干线两侧的建(构)筑物两侧退缩轨道交通距离,应满足《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要求。

4、根据建筑高度进一步细化了面宽要求,规定城市滨水地区的民用建筑物的面宽要求应按照城市设计要求执行,并在附录3中增加了建筑面宽控制示意图。

5、规定了住宅、办公、商业三类建筑的计算容积率的层高标准,如住宅建筑层高不应大于3.6米,超过时需用建筑面积乘以相应的倍数纳入容积率的计算。

六、关于“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的分级在原先四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组团级,自此公共设施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和组团级共五级配置,划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社区服务、商业服务等六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汇总表中增加了服务规模(万/人)一项,配置级别由两级增加为四级,新增了区域统筹和组团级别,配置标准也有较大调整。

七、关于“道路交通”

1、根据《佛山市道路建设规划管理规定》,佛山市道路交通形式由原先的四级变更为六级,且要求各类道路设计与建设应按《佛山市道路建设规划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2、对于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要求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关规定,由建设单位在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方案阶段进行交通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进行技术审查后,作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方案审查的依据。

3、规定新建立交桥和人行天桥,桥梁主体须与悬挂绿化一体设计(包括种植槽、喷淋系统、排水系统等),同步施工。桥梁的设计应考虑城市管线布置通道(可燃、易燃工程管线不宜利用交通桥梁跨越河流)。

4、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要求与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利用相结合,协调和处理好现状和规划的地下管线关系;地面线要求红线控制宽度不宜小于60米,并与相交道路相协调;高架线要求红线控制宽度不宜小于40米,并与规划道路网、交通设施相协调,注意城市景观设计和与环境的结合,做好环保措施。

5、根据城市建设需求,增加了国家铁路章节,提出了铁路与城市道路交叉形式和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

6、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对多种建筑类型的停车泊位配建指标进行了调整,如住宅统一下限为0.8个车位/100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综合性医院由0.5提高到1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中小学提高到3车位/百师生,幼儿园提高到2车位/百师生。同时,规定人行道不得设置停车位,建筑退缩的公共空间在不影响景观、道路交通的前提下可设置停车位,但不能计入应配建停车位。

八、关于“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1、增加了供水加压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要求和用地控制指标,调整了雨水、污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同时,明确了城市暴雨强度计算公式,规定城市雨水规划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的重要性选用1~5年。

2、增加规定变电站的设置在满足安全的基础上还应符合城市景观要求。同时,增加了电力线路保护区的概念及范围。

3、增加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范区内进行铁路、交通、能源等国家、省、市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以及学校和医院等建设,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经评估确定需要治理的,应拟订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方案,经主管部门批准后,该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步进行设计、施工、竣工验收。

九、关于“景观与环境”

1、鼓励建筑物采用建筑节能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并要求相关设施的设置应结合建筑主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并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

2、要求规划应尽量保留现状水体,充分体现岭南水乡特色,不得减少城市水面率。应保护城市水体岸线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特点,保持水体沿岸用地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可达性,保持水体和陆地间良好的景观通透性;水体岸线设计应充分考虑滨水公共场所的警戒水位、潮差和绿化。

3、规定围墙不得设置广告、防护网、广告栏(牌)或悬挂布幔、横幅;已经修建的实体围墙应改造成透空透绿围墙,因特殊情况不能改造的实体围墙,应进行垂直绿化。

4、增加了风亭的建设要求,明确风亭应当尽量与邻近建筑物结合设计或合建,且不应妨碍公共通道或行人出入口,不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

十、关于“特定区域”

将地铁出入口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定义为地铁上盖物业,并纳入特定区域管理范畴,十一、关于“附录三计算规则”

1、明确净用地面积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用地范围的面积为准。不计入净用地面积的用地主要包括城市道路、高速路、城市河涌及其他有关控制线范围内的用地。

2、明确了室外地面起算基准点高程:对于场地相对平整的一般建设项目,可按照地块周边城市道路中心线交叉点规划高程的算术平均值增加0.2米作为室外地面起算基准点高程;特殊地块建设项目(如山地、坡地等地形起伏较大建设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经过规划论证后,另行确定建设项目室外地面起算基准点高程。

3、补充了住宅阳台面积计算方法,明确了阳台的定义和计算细则。

2.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篇二

修改背景

1. 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 必须通过修法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实施科学发展的组成部分, 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必须通过修法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摆位, 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第一,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世间万物, 生命最宝贵。百业兴旺, 安全最重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2013年以来至2014年8月31日安法修改之前, 我国接连发生了吉林省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八宝煤业公司“3·2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 (53人死亡) 、山东保利民爆济南科技有限公司“5·20”特别重大爆炸事故 (33人死亡) 、吉林省长春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121人死亡) 、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 (62人死亡) 、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3·1”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 (40人死亡) 、江苏苏州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 (当天造成75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30日报告期、共有97人死亡) 等6起特别重大事故, 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第二, 安全生产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生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 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内生产总值 (GDP) 要比2010年翻一番, 人均收入翻一番。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匹配的, 还有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要是指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项相对指标, 要达到甚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假如生产安全事故仍然多发易发, 群死群伤事故接连不断, 那就不能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第三, 安全生产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建国以来, 尤其是原《安全生产法》施行以后, 全国因安全生产事故被免职或者调离的党政负责人不在少数。仅2013年发生的49起重特大事故和2014年已经结案的25起事故, 就追究1 613人, 其中追究刑事责任509人, 党政纪处分1 099人 (其中省部级6人、厅局级72人、县处级298人) 。不仅国内如此, 国外也是这样。2014年5月13日, 土耳其索玛地区一煤矿发生的恶性矿井瓦斯爆炸事故, 造成301名煤矿工人死亡, 被称为土耳其历史上最严重的矿难事故, 引发民众对政府的愤怒与不满。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等全国多个地区发生学生、群众或者反政府示威游行, 示威者要求总理辞职, 并与警方发生冲突。2014年4月16日上午, 韩国客轮“岁月号”沉没, 造成304人死亡或失踪。韩国总统向全体韩国人民道歉, 政府的支持率从71%下降到47%, 韩国总理于当地时间4月27日召开发布会, 称自己应对沉船事件负责, 宣布辞职。

2.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通过修法明责、建制、架红线。

目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虽然保持了稳定好转的势头, 但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 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从2002年107万起、近14万人的最高点, 到2013年减少到30.9万起、6.9万人。尽管总量有了很大的降幅, 但全国平均每天还要发生事故850多起、死亡190人左右, 还有大量的伤残人员和职业病患者, 数字触目惊心。这些事故的发生, 暴露出一些地方和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把关不严, 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 安全监管执法不严、非法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以及安全基础薄弱、事故应急处置不力等突出问题。受当时立法的限制, 原安法没能将以人为本作为立法宗旨, 没能把安全确立为发展的前提,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监管措施还不够有力, 法律责任也不够严厉, 与近几年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衔接, 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通过修法深入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安全生产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 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 有力地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严格市场准入的安全标准、加大安全生产考核的权重、强化基层安全生产执法力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发生的一些重特大事故,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批示指示:一是坚守“一条红线”。人命关天,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二是建立健全“一个责任体系”。党委要管大事, 发展是大事, 安全生产也是大事, 党政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亲自动手抓。要抓紧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三是坚持“三个必须”。要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 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四是做到“四个到位”。所有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 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严肃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 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 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

近几年, 为保障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攻坚治本的重大决策和举措, 相继制定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4]2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国发[2011]40号) 等重要规范性文件, 这些文件对规范安全生产工作, 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提到了重要作用, 需要将其中管用的政策措施上升到法律制度。例如:安全生产标准化、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制度、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制度等。这些重要举措都是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 有必要上升为法律规定。

修改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安全生产法》修改的总体思路是: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和山东青岛“11·22”事故现场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和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多年探索出的安全生产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成果。重点研究好、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

1.切实解决好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的“摆位”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强化红线意识, 强调以人为本, 提升安全生产“摆位”;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提出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2.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的落实。使《安全生产法》修改出台后, 各行业领域的企业能够深切感受到法律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从而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依法加强自身安全生产工作, 促进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

3.确立安全监管执法部门的地位, 明确综合监管的工作职责, 牢固树立执法权威。加大政府监管和部门执法力度, 尤其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基层执法力量的要求, 强化基层特别是县 (市、区) 、乡镇、街道和开发区的安全生产执法力量。

4. 强化责任追究。一方面要强化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治理的责任, 规定更加严格的处罚措施, 促进事故预防工作到位;另一方面要强化事故责任追究, 明确两类主体、四个事故等级、八项罚款处罚的法律明文, 让人一目了然。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 修法遵循了五项原则:一是“顶层设计”的原则, 创新和完善安全生产基本法律制度;二是“修改”的原则, 保持现行《安全生产法》的框架不变, 在内容上进行补充、完善, 部分条款保持适度超前, 能满足今后十年左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三是“适当细化、缩小空间, 增强可操作性”的原则, 在认真总结原《安全生产法》实施以来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同时, 根据新形势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 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的细化, 增强可操作性, 便于法律的执行;四是“求同存异、适当集中”的原则, 针对安全生产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作出法律规定, 对个别地区存在的问题, 法律不作规定, 给地方立法留出空间;五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原则, 把国务院《决定》《通知》《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的政策措施法律化、制度化, 重点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修法的主要历程

第一, 2011年7月27日, 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明确要求要加快修改《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6月13日成立了安法修订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12月30日提交《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草案 (送审稿) 》, 报请国务院审议。

第二, 2012年6月4日, 国务院法制办网上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对安法的修改意见。2013年9月25日, 国务院法制办将《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正式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第三, 2014年1月15日, 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1月24日, 李克强总理签署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的议案》 (国函[2014]16号) , 正式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

第四, 2014年2月25—2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进行一审。受国务院委托, 杨栋梁同志对草案作说明。2月27日上午, 会议分组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案 (草案) 》。

第五, 2014年3月20日下午, 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就“《安全生产法》修正”问题进行座谈交流。俞正声主席主持会议。杨栋梁同志汇报了《安全生产法》的修改情况。

第六, 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 法律工作委员会, 法律委员会组织对《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调研、审议。

第七, 2014年8月26日下午,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第十次会议, 分组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 (草案) 》。

3.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篇三

杭州融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环保、低碳、生态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要对环保意识、生态观念和低碳发展有科学地体现,要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个重点的方面加以着重考量,应该在规划设计科学化、绿色容积率规模化、生态规划设计精细化、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化的基础上,将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形成其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征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体系,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本文就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由于我国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各个方面中,因此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响应中央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和特点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2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

1.2.1生态城市具有流转作用。城市现代化的塞础设施为人类、物质、资源等的运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当各类流达到快速流转时,就可以降低生产中的经济损耗,减少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1.2.2生态城市具有整合性。生态城市除了要有适宜生活的良好环境,还要能够在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要注重人类、自然、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不能为了谋求任何一方的发展不顾其他两方面存在。

1.2.3生态城市的环境质量指标具有国际性。全球对于生态城市的环境质量有公认的标准,只有加强管理工作,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才能使城市的环境质量包括绿化率、污染率、管理水平等达到国家标准。

1.2.4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其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生态环境、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中。生态城市主要给人类提供了自身发展所需的环境,而这种充满人类文明的文化气息恰是生态城市的内涵。

二、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为设计理念的思考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自然生态过程的循环再利用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做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2.1合理布局,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不污染环境,规划和设计的时候,我们将努力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2.2优点和缺点并存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3从自然生态的制衡,自我调节的生态的概念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将设计融入到城市当地自然中去,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积极推广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推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实现生态优先的方法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向公众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使生态优先拥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的图纸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行动当中,通过政策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

3.1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对于人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关乎人类的兴衰。人们长期以来都缺乏环保意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意义,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严重受污染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2生态对于人们来说就在身边,生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生态优先提供法律支持。建设良好的生态平衡的社会,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通过制政策、加强监管、建立环保执法部门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

3.3以往的城市规划设计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当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来确定和规划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现在的发展,还要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目标。

四、现代生态城市规模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口规模。确定人口规模不仅需要考虑到未来人口增长的规模,还要考虑到满足人们一定生活质量的合理化的人口规模。同时由于人口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除了要考虑固定的人口分布规律,还要考虑到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人口变动的规律。这样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确定较为合理的人口规模,以免因规划不合理,人口骤增导致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失衡。

其次,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用地的规模。改变原来的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去评价用地情况的方法,从生态的角度来评价用地的类型,将不适宜做建设用地的区域、需要对建设用地进行宏观控制的区域和适合做建设用地的区域划出来并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控制标准。现代生态城市在规划设计中,还应结合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口的规模合理设计城市道路结构和城市产业发展,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和水库、保护风景旅游区等;还应重点预防,综合治理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加强绿化区、烟尘和噪声控制区的建设等等,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以生态优先的原則进行实施。城市规划设计中,也要注意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现代生态城市也应在确保城市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条件下,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析与思考,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荣金.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2007,(02).

[3]叶麟珀.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9,(14).

4.修改监理规划页 篇四

(4)所有监理资料要及时收集齐全,并整理归档,建立监理档案。监理档案的主要内容有监理合同、监理规划、监理指令、监理月报、会议纪要、审核签认文件、工程款支付证书、工程验收记录、质量事故调查及处理报告、各种监理内业台账、监理工作总结。

十二、安全监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宁夏为民健康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惠农区礼和乡新区沿街商业,受业主委托,宁夏慧远监理有限公司,驻惠农区礼和乡监理项目部负责该工程的安全监理工作。

工程名称:惠农区礼和乡新区沿街商业

工程规模:建筑面积约11405.8平米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建设单位:宁夏远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宁夏工程物探勘察研究院

设计单位:银川宁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施工单位:宁夏为民实业有限公司

5.两年专业发展规划(修改) 篇五

时光如流星般转瞬即逝,我已从一名见习教师转变为职初教师。在这短暂的一年多里,我既兴奋激动又常常彷徨困惑。作为一个非师范类毕业生,我从最初的完全不懂上课到逐渐琢磨出一点方法,到离开了见习期师父的帮助,又逐渐有些力不从心。沉下心来思考,我对自己未来两年的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划:

发展目标

我将秉承对教育教学的无限热忱,保持学习的状态,勤向师父和其他同事请教学习,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发展成为一名具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较高科研水平的优秀青年教师。

现状分析

优势:

1、热衷教师职业,热爱语文教学,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2、中文系毕业,研究生期间积累了能静心阅读,注重积累的好习惯。

3、好学好钻研,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并随时与周围的老师探讨。

4、目前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十分喜爱语文,学习积极性很高。

不足:

1、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的培训,在理论学习和教科研方面发展得不够,没有很好地把实际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科研型教师的路上步子迈得还较慢。

2、在学科教学中,自身对于教材吃得不透,对于课上到什么程度才够把握不足,反思方面有待加强。

3、还没有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和知识点进行梳理,什么阶段应该教什么样的知识还不能做到心中有数。

具体措施

1、勤于读书

读书的过程便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从书籍中汲取力量,丰富自己,使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要了解最前沿的语文理论研究,多读著作及期刊,充分开拓自己的视野,真正实现自己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知识的量和面大幅度拓展,深入了解教材之外的语文世界。(附计划阅读书目)

2、及时反思

以前的教学中,我是相对懒惰的,对于自己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认识、困惑经常是一带而过。今后的教学我要及时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归纳成与败的原因,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把写教学反思充分坚持下来,避免一曝十寒,养成习惯,形成规律,探寻适合自己教学风格,记录自己和学生成长的足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发展型教师。

3、把握课堂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接近学生的课堂教学。钻研教材,仔细对每一篇课文进行细致地文本解读,立足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学,备出高质量的课。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案例、课堂实录、课堂教学的视频,向名师靠近,学习他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习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积极把自己的所学应用于实践,询问学生自己教学的不足和改进之处,与学生一起经历每次学习的可贵历程。

4、踏实科研

新入职时,我对科研的概念是模糊的,当初确立课题也是仓促盲目的。目前,我的课题《兴趣先行,方法紧随,实现阅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初中起始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新探索》正在进行中。我希望能够建立课本与课外读物之间的联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今后我要把课题研究踏踏实实地落实到实践中去,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自己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记录自己教学的点点滴滴,阅读专业书籍的同时,记录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认真做科研。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多学别人之长,多读书,把自己的所学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既有工具性又闪耀人文的光辉。

预期结果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一份春华,一份秋实,让我把一份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教育事业。希望两年后我能真正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计划阅读书目:

1、于漪《语文可以这样教》,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10月

2、于漪《滋润心灵的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4、钱理群《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6.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篇六

为培育、涵养法院共有精神,昂扬士气,凝聚心力,激发队伍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深化队伍建设的精神支撑,进一步巩固“学习型法院”建设,进一步提高法院队伍整体素质及司法能力,为湖里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现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践行“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司法审判这个中心任务,深入开展法院文化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广大干警尤其是法官的整体素质,为本院的各项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创建目标:切实培育法院共有精神,大力加强人才培育力度,法官整体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造就一支政治坚定, 业务精通, 纪律严明, 作风优良的法院队伍,树立司法公正、高效廉洁、服务大局的法院形象,为实现建设一流法院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措施

(一)优化环境,营造法院文化氛围。

以法院物质建设为载体,彰显法院文化底蕴,塑造司法权威。法院的精神文化通过物质环境等载体体现出来,从而渲染庄重典雅的人文环境。

1、悬挂体现法院精神的标语或格言。在立案大厅、审判大楼的公众活动区悬挂标语,将法文化与建筑装潢巧妙地结合一起;让当事人一走进法院能切身感受到法院人的精神面貌与内心信念。

2、保持审判综合区整洁有序。干警办公室卷宗整理规范,文件放置有序;法庭设置合理,按规定放置和使用法槌,维护审执秩序。

尽量创造出一个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使法院干警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3、适时更新便民服务设置。在立案大厅和禾山法庭接待大厅应设置便民箱,并有专人进行定期维护与保养。

4、定期制作宣传板报。根据法院开展的各项主题专项教育活动,应制作专题板报悬挂于墙,让老百姓知悉法院动态,了解法官职业群体风貌。

(二)提升素质,丰富法院文化内涵。

坚持法院文化建设与建设“学习型法院”相结合。法官一方面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职业道德、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高度的廉洁自律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深刻领会司法原则和精神。

1、培养护大局、忧民生、维民权的平民型法官群体。2009年时法院全面应对金融危机,促使经济快速平稳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需要司法积极作为,主动出击。一方面要更新理念,研究制定服务企业的相关对策,组织开展法官进企业的系列活动,正面企业需求,提供风险控制与管理对策;另一方面,针对企业主逃匿引发的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应制定紧急预案和应急小组,提高法官服务大局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2、培养善办案、精调研、通法理的专家型法官群体。高质量的案件是体现法官办案水平、调研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法官庭审驾驭、法律适用、文书制作等方面能力的体现。通过深化案件质量评查体系树立办“精品案、和谐案”意识,提高法官理解法律精髓和法律适用的能力。力争承办案件在厦门法院系统十大精品案评选中实现历史突破。同时加强审判实务研究与教育培训,开展岗位技能练兵竞赛活动,强化法官调研,研读法律理论书籍,力争在法院系统学术论文研讨中获得省级获奖论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3、培养重修养、讲品行、当表率的道德型法官群体。根据队伍建设的动态发展,适时部署开展专项教育整顿活动,注重提升法官个人修养,重视业外行为的引导与规范。以此为契机,增、删、改、建规章制度,自查自纠,整改落实。

(三)弘扬先进,提升法院精神文化。

领导干部要达成共识,把法院文化建设摆上首要位置,以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推动法院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挖掘、培养、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不断昭示法院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动力,用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推动法院群体共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1、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形成亲民爱民共识。应组织、举办各种法官论坛,邀请专家或民间专家进行专题辅导讲座。举办一场由院领导为广大干警授课,切实增进交流与沟通,起到领导表率的作用,逐步在全体干警中形成亲民爱民共识。

2、积极开展争先创优,大力弘扬队伍正气。调动全院干警士气,争当市级以上荣誉模范,获得的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超过2008年。利用媒体、报刊、板报等大力宣传典型,起到引领精神表率的作用。同时,积极挖掘司法后勤保障的推动效应,如司法警察等。

3、重视青年干警培养,充实年轻法官队伍。随着公务员招录人数的增多,法院年轻队伍的壮大,青年干警的培养格外重要。通过能力训练、立案信访岗位锻炼、社区法律服务等方式提升其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社情民意的认识与把握,以此增强青年干警强烈的责任感与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人文关怀,彰显法院文化价值

法院文化的创建与培育需要外化,需要以人为本地去实践。

1、加强法治宣传,传播法院文化。以普法活动为着力点,增强群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传播弘扬法院文化精神,拉近法院、法官与

人民群众的距离。一是坚持公开审判,增强司法透明度,充分发挥人民法院法制教育阵地的作用,以公开的方式让人民群众感受司法的公正,增进对法治的信心。二是以团支部活动为平台,开展综治宣传月等专题活动,落实“法律六进”要求,以发放资料、现场答疑、免费咨询等形式深入街头、社区、学校、企业等地进行别开生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宣传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三是积极邀请电视台及媒体及时报道法院重要活动、典型案件审理等重要工作动态,在省级媒体等报刊上刊登稿件,适时把重大案件、重要活动、先进典型向社会宣传报道。

2、创新人文活动,感受法院文化。从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以真情关心人,以真心理解人,以事业凝聚人,将真切的人文关怀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创造条件为全院干警营造团结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一是关怀干警常态化。坚持生日送祝福、院领导慰问生病干警、周五下午集中活动日、庭室兵乓球交流、棋牌比赛、工会小组登山、节假日唱歌比赛、爱国主义教育等;二是调适人心人文化。组织全院干警参加中医理疗、健康知识讲座、完善干警生病慰问探望制度、提供特约心理辅导师服务、开展大型户外减压对抗性活动,通过野外拓展训练增进干警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实现心理和体能的自我超越。三是交流平台信息化。实施科技强院的战略,局域网页面更新换代,增设法官论坛专栏、干警QQ群、法律服务活动专栏、团支部青年园地、湖里法院荣誉史等构建干警互动交流平台,既丰富了教育方式,又拓展了教育平台。

三、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 确工作要求,主要按照省市法院的学习培训内容组织培训工作,加强与其他法院的文化建设交流。

7.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篇七

生态足迹理论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E.William及其博士生M.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并完善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 该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提供了一个核算全球、国家、地区以及个人对自然资本利用状况的简明框架, 通过测算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 评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 从而较准确地判定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和状况[1]。

以Wackernagel为代表的“加拿大生态足迹小组”, 首先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全球、国家和城市 (区域) 3个层面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相关分析[2~5]。1999年生态足迹的概念被引入国内, 区域生态足迹研究的实践成果最早见于2000年, 国内多名学者分别对生态足迹从理论、方法、计算模型及其应用方面进行了评价。2004年, 生态足迹分析法陆续被引入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如刘海涛等 (2004年)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承载力;陈述文等 (2007年) 以重庆市为例将生态足迹法应用在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陈秋林等以湖南常德市鼎城区1998年和200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 计算分析了鼎城区规划实施期间1997年和2005年的生态足迹;林扬碧 (2009年) 提出了生态足迹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

本文利用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对宣城市2011~ 201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 将城市规划开发利用的动态特征融入到生态足迹模型中, 根据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内容, 计算规划末期2030年宣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为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的决策参考依据。

2研究区概况与计算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宣城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 地处北纬29°57′~31° 19′、东经117°58′~119°40′。东临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临安市, 南倚黄山市, 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 北和东北与马鞍山市及江苏省高淳县、溧阳市、宜兴市接壤。全市总面积为1.23km2, 东西长161.5km, 南北宽150.0km, 耕地面积215856hm2。宣城市地处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南部中山区一般为800~1800m, 低山区500~800m, 中部丘陵区一般为50~500m, 北部平原区一般在50m以下。多年平均气温为16.0℃, 年日照时数1784.1h,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29.6mm, 多年主导风向为东风。

2.2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又称生态占用, 是一种自然资本利用分析工具, 指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 其中生物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物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6], 分为耕地、草地、森林、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水域[7]。用生态空间大小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本的消费及自然系统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将其与该地区的生态能力相比较, 可以判断该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安全范围之内, 从而对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做出评价。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8]: 1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可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其计算公式如下[9]:

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 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 rj为均衡因子。生态足迹测量了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真实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承载力是与生态足迹需求相对应的概念, 是指区域能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总和,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yj为产量因子;rj为均衡因子;aj为人均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 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EC为总的生态承载力。

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相减, 差值为正时称生态赤字, 表示该地区人均占用资源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 差值为负时称生态盈余, 表示人均占用资源量仍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该值定量化反应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在宣城市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中, 生物资源消费数据、能源消费数据、人口数据来自2011~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10]、2011~2014年《宣城市统计年鉴》[11]。

3计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和宣城市各年度的相关统计数据, 计算得到宣城市2011~2014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 计算结果见表1。

由宣城市2011~2014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数据可以看出, 宣城市2011~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呈下降趋势, 由0.74913hm2/人降低至0.68874hm2/人, 下降率为8.1%;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 由0.26901hm2/人降至0.23358hm2/人, 下降率为13.2%, 生态承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生态盈余由0.48012hm2/人降至0.45516 hm2/人, 减少率为5.2%。 截至2014年, 生态盈余为0.45516hm2/人, 表明宣城市仍有一定的生态承载力。

根据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内容, 计算得到规划远期203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宣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后, 规划远期203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45505hm2/人, 生态承载力为0.19038hm2/人, 生态盈余为0.26467hm2/人。 因此, 规划区通过有序、合理的开发, 宣城市生态承载力能满足规划内容的实施。

4结论与建议

(1) 宣城市2011~201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表明, 人均生态足迹不断降低, 人均生态承载力也不断下降, 生态盈余不断减少。考虑到城市未来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往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方式使这种不可持续状态将还会加剧。

8.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篇八

关键词: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强化;分析和探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33-01

新形势下,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我国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从当前来看,由于国家城市规划工作上取得的良好进展,虽然很大程度上为城市规划学科带来了极为关键的发展机遇,但就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说,城市规划要想真正实现专业建设的阻力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传统城市规划方式在实际当中的应用,更是进一步将城市问题扩大化。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主要从如何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强化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等内容展开讨论,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现阶段国家的城市规划学科进展

城市规划学科,作为建筑学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早期的发展中,仅有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了城市规划这门课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不过,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社会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规划课程日益彰显出重要作用。据了解,截至当前,全国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150所.遍布全国的大部分省份、直辖市及自治区。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国家高等学院的城市规划教学体系已取得初步完善,不过受到各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限制,致使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需要予以更多的重视。

二、当前城市规划学科及其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城市规划学科主要是从理工类、建筑类、农林类等专业发展而来的,在课程的设计上,主要将重点落在对技能微观形态的设计,以及操作技能的培养工作上,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宏观上分析城市问题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城市规划的专业建设。一般来说,城市规划的重心主要是围绕“城市”为主的,需要相关人员在掌握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自然地理、建筑艺术、工程技术以及政策法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在对城市规划进行专业建设时,做到科学分析、统筹规划。为此,在城市规划的课程体系方面,一方面,要考虑到规划理论和技能课程,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相关的城市经济、政治、艺术、文化与法律等知识,从而奠定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基础。

(二)城市规划学科认知不全面。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学科,导致了城市规划学科在学习理论知识及方法的过程中,受到多个领域知识引进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让学生对于城市规划的本体认知迷茫、不全面,加大了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建设的难度。为此,城市规划学科的认知,以及对城市规划的本体思考所引发的一系列职业定位、价值观困惑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城市规划人员的工作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更是增加了城市规划学科全面认知的不易性。

三、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新道路

在现代化进程下,随着社会需要的城市规划人才越来越多,在高校的教育中,城市规划的学科建设还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学科改革,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合理科学设置课程。

在合理设置课程方面,教育部出台的《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这一文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各个高校在城市规划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追求自身的特色,根据学校的特点、社会发展的特点来制定出适合本校的课程设置,从而在整体上培养出不一样的都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人才。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是要在人文关怀基础上进行的,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学这个专业能为自己带来哪些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学模式很重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愿意跟着教师的步伐坚定认真的学习。最后,还要有相适应的教学考核,从教学考核中发现学生还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科发展方向的明确。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空间也扩大了,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将城市规划的内涵延伸,如何将城市规划专业与其他学科完美的融合起来,这都是高校改革的重点。将城市规划学科内涵延伸并不是模糊了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相反是使得城市规划的学科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说,根据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环保的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适当的加入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社会学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城市规划专业融入更多的活力。既要从理性的角度上进行学科发展方向的明确,也要从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对城市规划专业提出合理科学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提升。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早已不适应需求了,加上城市规划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适当的实验、实践、实习就不可或缺,学校要建设完善的教学硬件设备,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做出一定的物质保证,让学生更多的走进实践实习中,真切的感受到城市规划专业的实用性。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说:运用参与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推动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专业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将会赋予更深刻的内涵,高校要结合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城市规划专业的改革,增加教学设施,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若.面向新时期的城市规划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2)

[2]王宝君.姜云.李孝东.张卓.张洪波面向社会职业需求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2)

[3]赵民.“公共政策”导向下“城市规划教育”的若干思考[J].规划师,2009(01)

[4]张磊,王紫辰.由多样走向规范——北美城市规划理论教学趋势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2(02)

9.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篇九

为培育、涵养法院共有精神,昂扬士气,凝聚心力,激发队伍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深化队伍建设的精神支撑,进一步巩固“学习型法院”建设,进一步提高法院队伍整体素质及司法能力,为湖里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现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践行“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司法审判这个中心任务,深入开展法院文化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广大干警尤其是法官的整体素质,为本院的各项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创建目标:切实培育法院共有精神,大力加强人才培育力度,法官整体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造就一支政治坚定, 业务精通, 纪律严明, 作风优良的法院队伍,树立司法公正、高效廉洁、服务大局的法院形象,为实现建设一流法院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措施

(一)优化环境,营造法院文化氛围。

以法院物质建设为载体,彰显法院文化底蕴,塑造司法权威。法院的精神文化通过物质环境等载体体现出来,从而渲染庄重典雅的人文环境。

1、悬挂体现法院精神的标语或格言。在立案大厅、审判大楼的公众活动区悬挂标语,将法文化与建筑装潢巧妙地结合一起;让当事人一走进法院能切身感受到法院人的精神面貌与内心信念。

2、保持审判综合区整洁有序。干警办公室卷宗整理规范,文件放置有序;法庭设置合理,按规定放置和使用法槌,维护审执秩序。

尽量创造出一个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使法院干警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3、适时更新便民服务设置。在立案大厅和禾山法庭接待大厅应设置便民箱,并有专人进行定期维护与保养。

4、定期制作宣传板报。根据法院开展的各项主题专项教育活动,应制作专题板报悬挂于墙,让老百姓知悉法院动态,了解法官职业群体风貌。

(二)提升素质,丰富法院文化内涵。

坚持法院文化建设与建设“学习型法院”相结合。法官一方面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职业道德、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高度的廉洁自律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深刻领会司法原则和精神。

1、培养护大局、忧民生、维民权的平民型法官群体。2009年时法院全面应对金融危机,促使经济快速平稳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需要司法积极作为,主动出击。一方面要更新理念,研究制定服务企业的相关对策,组织开展法官进企业的系列活动,正面企业需求,提供风险控制与管理对策;另一方面,针对企业主逃匿引发的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应制定紧急预案和应急小组,提高法官服务大局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2、培养善办案、精调研、通法理的专家型法官群体。高质量的案件是体现法官办案水平、调研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法官庭审驾驭、法律适用、文书制作等方面能力的体现。通过深化案件质量评查体系树立办“精品案、和谐案”意识,提高法官理解法律精髓和法律适用的能力。力争承办案件在厦门法院系统十大精品案评选中实现历史突破。同时加强审判实务研究与教育培训,开展岗位技能练兵竞赛活动,强化法官调研,研读法律理论书籍,力争在法院系统学术论文研讨中获得省级获奖论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3、培养重修养、讲品行、当表率的道德型法官群体。根据队伍建设的动态发展,适时部署开展专项教育整顿活动,注重提升法官个人修养,重视业外行为的引导与规范。以此为契机,增、删、改、建规章制度,自查自纠,整改落实。

(三)弘扬先进,提升法院精神文化。

领导干部要达成共识,把法院文化建设摆上首要位置,以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推动法院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挖掘、培养、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不断昭示法院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动力,用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推动法院群体共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1、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形成亲民爱民共识。应组织、举办各种法官论坛,邀请专家或民间专家进行专题辅导讲座。举办一场由院领导为广大干警授课,切实增进交流与沟通,起到领导表率的作用,逐步在全体干警中形成亲民爱民共识。

2、积极开展争先创优,大力弘扬队伍正气。调动全院干警士气,争当市级以上荣誉模范,年度获得的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超过2008年。利用媒体、报刊、板报等大力宣传典型,起到引领精神表率的作用。同时,积极挖掘司法后勤保障的推动效应,如司法警察等。

3、重视青年干警培养,充实年轻法官队伍。随着公务员招录人数的增多,法院年轻队伍的壮大,青年干警的培养格外重要。通过能力训练、立案信访岗位锻炼、社区法律服务等方式提升其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社情民意的认识与把握,以此增强青年干警强烈的责任感与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人文关怀,彰显法院文化价值

法院文化的创建与培育需要外化,需要以人为本地去实践。

1、加强法治宣传,传播法院文化。以普法活动为着力点,增强群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传播弘扬法院文化精神,拉近法院、法官与

人民群众的距离。一是坚持公开审判,增强司法透明度,充分发挥人民法院法制教育阵地的作用,以公开的方式让人民群众感受司法的公正,增进对法治的信心。二是以团支部活动为平台,开展综治宣传月等专题活动,落实“法律六进”要求,以发放资料、现场答疑、免费咨询等形式深入街头、社区、学校、企业等地进行别开生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宣传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三是积极邀请电视台及媒体及时报道法院重要活动、典型案件审理等重要工作动态,在省级媒体等报刊上刊登稿件,适时把重大案件、重要活动、先进典型向社会宣传报道。

2、创新人文活动,感受法院文化。从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以真情关心人,以真心理解人,以事业凝聚人,将真切的人文关怀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创造条件为全院干警营造团结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一是关怀干警常态化。坚持生日送祝福、院领导慰问生病干警、周五下午集中活动日、庭室兵乓球交流、棋牌比赛、工会小组登山、节假日唱歌比赛、爱国主义教育等;二是调适人心人文化。组织全院干警参加中医理疗、健康知识讲座、完善干警生病慰问探望制度、提供特约心理辅导师服务、开展大型户外减压对抗性活动,通过野外拓展训练增进干警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实现心理和体能的自我超越。三是交流平台信息化。实施科技强院的战略,局域网页面更新换代,增设法官论坛专栏、干警QQ群、法律服务活动专栏、团支部青年园地、湖里法院荣誉史等构建干警互动交流平台,既丰富了教育方式,又拓展了教育平台。

三、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 确工作要求,主要按照省市法院的学习培训内容组织培训工作,加强与其他法院的文化建设交流。

10.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篇十

就业规划问卷调查

性别_____________专业 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你好,我们是工商1001毛概调研小组成员,本次调查目的是了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

业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情况,您将真实想法告诉我们,我们将尊重您的看法并为您保密。下列问题如无特殊注明,均是单选题,请您在您选择的选项的字母上打钩。我们诚恳地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谢谢您的合作。

1.您选择工商管理系的主要依据是?

A.兴趣所在B.就业前景好C.父母朋友推荐D.被调剂

2.下列选项中可以描述您现在大学生活状态的是:

A.轻松B.平平淡淡C.有一定压力D.压力很大E.其他3.您希望通过何种途径接受大学生就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多选)

A.专门人士的针对性辅导B.自己摸索C.与高年级同学交流

D.与父母交流E.开设有关讲座或培训课程F.其它

4.您认为下列哪些考试对您将来就业最有帮助?

A.注册会计师B.证券及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C.雅思/托福

D.计算机等级考试E.其他

5.针对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是否相符即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您的看法是?

A.一定要专业对口B.不一定要对口但关联性要强一点

C.不强求专业对口D.不需要与所学专业相符或相关

6.毕业后理想发展地区是?

A.大城市B.中小城市C.乡村D.出国

7.您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按影响大小排列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学习成绩B.专业知识C.社交能力

D.大学期间所获得的的证书、奖状、荣誉等E.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8.有人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的知识就像大杂烩,多而不精,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规划 篇十一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反规划;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在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规划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时段和层次都较丰富,是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一类的总体称呼。同时,生态环境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从早期《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条例》的颁布,到近年的《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都有强调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提高自然生态坏境在城市的地位,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和改善,同时也需要相关措施来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建设与管理。近年来,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各类资源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规层出不穷,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不管是法律层面还是城市总体的发展战略层面,都对城市的环境起到了约束和引导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對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密切关注,也间接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生态环境规划得到发展、完善的诉求。增加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是应对于完善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体系编制所需,也是当前国际以及国内强调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所需,更是对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的大大提高,还有效提升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水平。

一、生态环境规划的涵义以及

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规划所指是为了协调发展社会、环境与经济,把三者看作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自身和对环境所做的活动,进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要使得这种合理安排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必须处理好环境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特别是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为确定城市的性质、城市规模以及发展方向,使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均衡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对各项建设所作的一系列部署。城市总体规划偏重于从城市的形态设计角度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就在于去实现总规中关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合理的发展。两者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生态环境规划是组成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部分。城市总体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相互看作彼此的基础,也可以相互进行参照。生态环境规划所要达成的目标即为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并综合平衡地参与和纳入其中。

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并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项建设一致的进行规划,并贯彻实施及协调发展,能有序地解决城市的生态坏境污染及破坏问题,让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效益实现统一,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生态环境规划进行考虑,能够对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的有效提高,大大的提升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水平。

二、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规划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总体规划常常轻视了环境规划,只重视城市的用地发展项目以及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规划仅仅是提出一些如“生态优先”等的宽泛说法。编制过程中对具体的环境影响分析和保护措施只有少数的阐述,还有部分城市甚至是首先对总体规划进行编制,而只把环境规划看作是在补充总体规划。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总体规划的方案协调性不够

现在大多数生态环境规划都是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以专项规划或者单独章节的方式写入到总体规划之中。这类方式通常容易导致城市规划方案与生态环境规划之间呈现脱离状态,两者之间不仅严重缺乏协调,且互相不能得到有力支撑。首先,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目标和相关措施会与城市规划方案不协调,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会产生明显的矛盾;其次,生态环境规划中的相关举措很难甚至不会在城市规划方案中得到实现。

(二)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缺乏一定规范性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都有生态环境的相关内容,但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内容、研究深度和技术方法,根据不相同的规划参与者对于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视和理解程度,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因此,首先确定好生态环境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内容体系,使得生态环境规划实现细化目标、具体化任务和规范化内容,对实践生态环境规划成果的指导性其及提高的可操作性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三、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总体规划

同步实行时的解决途径探讨

(一)“反规划”——基于安全生态环境格局的规划

“反规划”是在当今中国各大城市的迅速发展进程和无秩序的扩张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强调规划城市物质空间的方法论。“反规划”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方法,指的是城市规划设计在编制过程中应当把非建设用地看作是首要的,而并非遵循传统模式先进行建设用地的规划,在传统规划中有关于不建设区域基本都是被动的、滞后的、零碎的。“反规划”并不是单纯地强调“绿地优先”,也不是否决现行的规划,而是应对如何在目前迅速的城市化和各种不确定性发展的条件下,在城市中系统地进行空间发展的一种较佳途径。笔者认为把“城市与环境”的关系用“图与底”来比喻显得十分生动恰当,在传统规划设计中通常都是以城市为“图”、而以环境为“底”;反之,“反规划”提倡的是“图”与“底”互换位置,优先的以环境为“图”来进行规划设计。

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处理两种规划关系的方法里,“反规划”不失为一种好对策。这个原理在于:在规划中不仅建造的部分是主要目标,留空的非建设用地更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实行保护。相对于景观中稳定存在的河流水系、绿色走廊、保护湿地、农林耕地等自然景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所拥有的功能和城市的整体规模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更需要换位的思考城市规划的方法,用逆向的思维来直面迅速变革时期城市的不断扩张。

“反规划”的实施方式就是先从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着手,接着进一步布局建设用地。即为了防止因为迅速的城市发展扩张,导致生态基础设施的减少和破坏,首先要进行有力的保护和控制,使其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基础设施指的是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整套自然生态系统,使得整个城市及其中的居民能够从自然中持续地获得服务。自然生态服务包含有新鲜空气、食物的提供,体育、休闲娱乐场所,安全庇护场所的提供,以及教育等。它涵盖了所有能够供应以上自然生态服务的系统,譬如城市绿地系统、农林耕地系统、以及自然保护源地等系统。

(二)切实落实规划环评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具体是指,规划和建设的项目实施之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好影响进行一系列分析、评估及预测,相应地出台一些对策和措施以预防或减轻其对环境不好的影响,一并紧密地追踪期间所采取的办法和相关制度。2003年9月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提到,国务院相关部门、市级以上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下属部门对有关土地利用进行规划编制,区域、海河的建设、开发等措施相关综合或专项的规划都要有关于环境影响的章节,工、农、畜牧林及能源利用、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建设、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需要环境影响报告书,因为其不具指导性,所以还需要一些相应固定的程序及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倘若这个重要的战略能够得到确切的实行,环境保护规划能够从基础、从大局方面、甚至从起源開始重视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污染的管控以及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影响评价使得城市总体规划在编制当中得到充分重视,并且及时地对相关生态环境规划措施进行制定。环评还能够充分发动社会各界一起行动,形成当局负责进行审批,环境保护的相关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相关单位对规划可能产生的一些环境影响承担责任制的新体系,另外让广大人民群众也能够参与进来,团结一心地护卫环境的新机制。

四、结语

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向前的脚步,城市建成区的逐渐扩张,城市环境也一直在恶化。热岛效应、酸雨、雾霾等各种环境污染造成的极端天气,早已成为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不仅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应当将生态环境规划新鲜的理念更好更多地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融入的过程中,应改变从前传统规划的旧模式,即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的目标,以城市及土地为核心,要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上着重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要始终保持协调,就要处理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可以看做是城市总体规划集合里的一个子集,但这个子集相对其它子集是独立的,同时该子集又是城市总体规划构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徐长久,万玉山.我国环境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川煤炭技术,2007,(03).

[2]吕斌,余高红. 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 城市规划学刊,2006,(04).

[3]曹勇宏.论区域环境规划的综合集成方法[J]环境私学与技术,2003,(26).

[4]曹勇宏.尚金现代环境规划学及其创生[J].环境科学动态,2002,(01):14-18.

[5]尚会城.环境规划与管理[M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郭英丽,杨明.关于城市经济和环境规划的几点建议[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03) : 9-14.

作者简介:

12.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篇十二

1 城市规划概述

所谓城市规划即指综合部署某个城市在一定发展时间内的空间布局、空间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配套设施等。城市规划概括来说即指城市空间设计及调整安排。通常情况下, 城市规划主要是动态协调城市人民活动的空间, 有计划的规划城市空间区域, 同时为人们提供活动所需的各种空间。

2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同时也展开了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具体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柯布西耶、英国霍华德。其中英国的霍华德提出了建立一个理想化城市, 该城市兼具乡村和城市的优点, 即田园城市。即要求在中心城市或大型城市郊区、四周建造小规模的城市, 缓解大城市的卫生问题和拥挤问题。这一思想基本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和规划理念。柯布西耶认为城市必须集中, 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 是完全可以通过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通过城市不断发展和城市规划手段的实践证明, 在20世纪又涌现出大量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观点, 指导和促进城市的发展, 而城市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又将被总结归纳, 形成新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概述

3.1 卫星城理论

以卫星城理论为例, 该理论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其理论基础是田园城市理论, 因为在城市发展规划的时候, 存在城市功能集中的问题, 造成中心城市人口数量较多, 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稳定发展, 乃至破坏了城市功能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缓解该问题, 我国即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卫星城理论。所谓卫星城理论就是在中心城市郊区, 四周区域建设中小型城镇, 以将中心城市的人口分流至小城镇, 减少中心城市的压力。这些郊区城镇可以独立运行, 同时具备了城市运作的设施与条件, 且与中心城市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 外围城镇与中心城市就构建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有效的推动了二者的发展, 同时实现了建设卫星城的目的。

3.2 同心圆理论

该理论是E·w·伯吉斯在1923年提出的。伯吉斯主要研究了芝加哥的城市现状, 其创建了土地使用空间与城市发展的一个理论模型。在同心圆理论中, 他将城市归类为五个同心圆:即中心环是中心商务区、二环是过渡区、三环是工人居住区、四环是良好居住区、五环是通勤区。这一理论特别关键的一点是, 这些环并不是固定的和静止的, 在正常的城市增长的条件下, 每一个环通过向外面一个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范围, 从而揭示了城市扩张的内在机制和过程。同心圆学说对现代城市的建设规划有着参考性的作用, 该学说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最高;越往城市外围, 地租地价就越低。同心圆模式的优点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 动态分析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3.3 扇形理论

扇形理论是H/霍伊特在1939年提出的理论。霍伊特依照美国六十四个中小型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相关整合资料, 并调查了芝加哥、纽约等大城市的居住现状, 得出城市住宅有如下几个倾向:①住宅地沿着交通线延伸的现象十分显著;②高租金住宅在高地、湖岸、海岸、河岸分布较广;③高房租住宅地存在不断向城市外扩展的倾向;④高级住宅地喜欢聚集在社会领袖等名流人物宅地的周围;⑤办公楼、银行、商店的移动对高级住宅有吸引作用;⑥高级住宅地紧密结合交通线路分布;⑦高房租住宅追随在高级住宅地后面延伸;⑧高房租的公寓多数建立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宅地带内;⑨房地产业者与住宅地的发展关系密切。扇形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霍伊特认为, 美国城市居住区有向外延伸的趋势, 如处于外圈的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高地, 接近自然环境的地区, 但由于受到事务区和高级商店、社会名流的吸引, 往往沿公路或河流向内延伸到市中心。低级住宅区也可向外扩展到城郊。其结果破坏了同心圆结构, 形成了不同等级居住区的扇形分布。该理论是从众多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抽象出来的, 较之同心圆模式有更大的现实性, 同时考虑到交通、工业等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这也是很大的进步。

3.4 多核心理论

该理论是由C·D。哈里斯 (C.D.Harris) 和E·L·乌尔曼 (E.L.Ullman) 于1945年提出的理论。他们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 提出了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①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 (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 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②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 (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③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 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 (如富裕者优美的、大片的开阔绿地被布置在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厂毗邻的地区) ;④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 而不得不布置在很合适的地方 (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

4 结束语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归纳概括了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经验, 有效的指导了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对城市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推动了城市的更好发展, 与此同时, 城市发展中归纳总结的建设经验反过来又更新、完善了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实践是一块试金石, 只有不断的进行实践, 才能将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 才能不断完善城市理论, 使理论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摘要: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部门及人员要全面掌握规划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并运用于实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应用

参考文献

[1]姚琼.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2]狄涛.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的溯源与实践研究[D].长安大学, 2014.

[3]徐亚东.探析“梁陈方案”及其对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影响[D].宁波大学, 2014.

上一篇:小学运动会作文下一篇:如何做好基层财务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