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7-16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共17篇)

1.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一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学校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根据学生当前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效率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对其他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本文笔者主要谈谈引导初中生学好文言文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以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

西拉士曾经说过:“对自己抱有兴趣的人使我们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积极地投入其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阶段开始的,学生刚开始接触,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教师没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会对文言文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中获得乐趣,让学生爱上古文。以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邹忌设喻说理的方式并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状况等将学生分成互相帮助的学习小组并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疏通文章,翻译课文的大概意思,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文词汇。然后从课文中选择自己的人物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十分钟之后,让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篇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深入了解课文所包含的真正意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二、重视学生的文言文朗读,培养语感

古人曾经说:当一个人多次朗读文章的时候,就会明白其中的内涵。由此可见,文言文朗读对学生至关重要。而且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通多反复的朗读,才能了解文章大致意思并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但在当前的初中课堂上,教师为了快速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学习文言文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去阅读课文,使得学生还未理解文章就开始听课,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导致教学效率不断下降。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文言文一般有大声朗读、默读、边译边读等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采取边译边朗读的形式,然后在班级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某些同学发音不正确的字词,引导学生学会断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等,然后当学生翻译过一遍之后,让其再次大声朗读,感受文章的内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掌握学习重点。这样学生通过朗读之后,就能轻松进入下一环节,彻底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轻松掌握文言文知识。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好学习技巧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地配合教师,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当前的很多教师在教文言文时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认为学生会翻译即可,其实教师的观点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不利于?W生正确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课本上一般会给出一些文中字词的解释,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还会遇见自己不会的生字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来帮助自己读懂课文,查找自己不会的词汇,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其他文章时,能根据工具书快速地去理解课文意思,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积累文言文字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笔记本,将学过的字词整理在上面,像在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词、一词多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记忆、理解文章意思。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像文中的“辩”通“辨”、“得”通“德”、“万钟”是指俸禄的意思等重点字词,就可以整理在笔记本上,方便学生查阅、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继承民族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所以,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弘扬古典文化。另外,教师也要丰富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以及专业素养,为学生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郭仕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122.[2]刘大年.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3(11):22.[3]谭兴玉.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J].散文百家(下),2016(9):123.编辑 谢尾合

2.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二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

目前,我们使用的聋校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仍以书教书,势必会让聋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充满一种魅力。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我让同学们自由朗读描写第一次、第二次赛马情形的段落后,我请两位同学上台用学具马摆出两次赛马的阵势图,这时我相机提议:同学们,如果这场比赛在今天举行,中央电视台一定会现场直播这场比赛,你们谁愿意担当今天现场的解说员?比比看看谁解说得最精彩,请在小组中准备三分钟。三分钟后,各小组成员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要求上台解说,他们不仅把两场比赛的过程解说得清清楚楚,更有甚者还对两场比赛进行了比较,指出两场比赛的不同之处,同时进行了评点,分析了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解说员们手势清晰,表情大方,语言流畅,评点到位,富有激情,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片愉悦的氛围中,课堂也由此推向了高潮。

二、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如教学《群鸟学艺》这课时,我采用了表演体会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请学生分别扮演老鹰、麻雀、小燕子,演示它们学本领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小动物:“你们认为谁搭的窝最好,为什么呢?”接者再让小记者去采访老鹰、麻雀:“你们听了他们的话,有什么感受呢?”最后让小记者采访在座的同学:“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通过表演,将教材中的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教学中我将“给予知识”转向了“引起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学习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三、倡导开放式教学,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教师也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二是开放教学内容。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材料,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为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因此,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须的信息和知识,走向校园、家庭和社会。三是开放学习形式。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是课前自学,或是尝试练习,或是提出疑问,或是小组合作,或是自找学习伙伴,读读写写、画画批批,说说议议、演演做做,学生自主采用,不受限制,使学生的手、脑、口、目充分地活动起来。四是开放教学评价。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不以先知先觉者自居,对学生的学习指手画脚,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评价。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整体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答案不求统一,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发一家之言,鼓励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展开求异思维,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而不仅仅是结果,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能力、情感、人格意义的建构过程。

四、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我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动画课件,凭借人机交互的优势,我问学生:“课文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的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捞铁牛装两船沙而不装两船大力士?”“为什么要用两只船而且要并船搭木架?”我就此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大家各抒已见,但仍未找到满意的答案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观看“沙船——绳——铁牛”怎样联系的自制动画。学生看到泥沙减少,船身减轻,靠着水的浮力,船身向上浮,拴在架子和铁牛中间的绳子越绷越紧,铁牛也就被一点儿一点儿拔起来的动态化过程 ,很快就理解了怀丙和尚用两只船装沙是为了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用意,纷纷说出了正确答案,课文学懂了,思维能力也得了发展。

3.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在硬件和软件教学条件非常薄弱,那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就与城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城镇化建设道路的推进,而且不利于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之路事业的发展。因此,这需要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借助于新课改的教育发展新要求和趋势发展,在考量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活动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深思自身的语文教学活动现状和不足,从而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下借鉴先进的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来推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潜在地提升农村整体教学水平,从农村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一、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活动的现实性需求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党中央基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整体性发展现状和不足,特别是认识到农村发展对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道路的伟大国家发展战略。然而,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农村教育体系水平与城镇存在着固有的差距,这就不利于为农村城镇化建设道路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要素支撑,这就需要对农村各个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同时,基于初中语文是中華民族文明之所以说能够传承和发展的最为基础性载体课程,这就需要强化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改革。

2、农村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体性诉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不仅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人才的结构也不断得到壮大和变化,各个社会岗位都要求各类专业科技人才对岗位的支持,这就需要初中农村教育体系也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升课程教学水平,以便于满足农村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个体性性诉求。

二、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搞活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站在语文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下,认识到以往以教师教授为中心,学生学习被动性学习的这一教学观念的僵化性和落后性,要积极转变这一传统教学观念而树立学生为本的新教学观念来搞活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最大化地挖掘出农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最终有助于提高农村初中生对语文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那么,他们的整体性文化教育素养就会不自觉地得到提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苏州园林》这一语文教学活动时,初中语文教师不再进行大量的语文知识讲授活动,而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文本段落中心句、段落之间的衔接性、文本主线以及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语文课文内容进行一个自我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而对于疑难点问题有意识地做下标注符号去在教师的引导下化解。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把语文教学活动当成是教师的活动,而是把语文教学活动当成自己的任务去认真地学习和全面性地挖掘,并在自我认知和理解中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得到提升,并在内心深处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在语文知识海洋中不断汲取更多知识养料。

2、拓展教学空间,强化语文课外教学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0分钟教学活动中,而是囊括了语文课外教学活动,语文课外教学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通过这样的课外教学活动不仅学生的视域会得到不断地扩张,而且学生的理论知识会得到不断地应证和完善,这就需要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强化语文课外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团结协作》这一作文教学活动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开展春游活动,在春游中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去制作蝴蝶标本并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比较好,随后要求学生以蝴蝶标本采集活动为主线来完成《团结协作》这一作文写作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外教学活动,学生不再感觉到作文写作是一个难题,而是发觉了作文写作的内在客观规律并积极地参与到作文写作教程活动中,最终初中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三、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推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性要求,也是农村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个体性诉求,更是为之奋斗不息的中华复兴之路建设推进的强烈性需求。只有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农村学生的整体性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够有效提升,也才能够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大量所需的时代性人才,更能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源,最终,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势必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陆洪斌.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2):52-53.

4.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四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新理念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代,历史在功利性观念的冲击下,其主要性越来越被人忽略,即使世人皆知以史为镜可以明心智,但当和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影响的高利害学科相比,它就不得不被打入“冷宫”。所以,从思想和观念上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才能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地位。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新理念应是构建多角度的历史课程框架,实施探讨性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为总目标和达到使每位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终目的。

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1.师生关系新定位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倡导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为主要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领会到教师角色要慢慢开始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同时,树立新的理念,该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整个历史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舞台,让他们依靠自己所学的知识、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和感受新的历史知识。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效课堂的进行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历史课的想法,如果觉得他们的意见有一定的建设性,不妨采纳一下。

2.充分的准备是历史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想要让历史课堂达到高效,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布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业等。如,在教《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节课前,历史教师自己在备课时可以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仔细备课。可以设计一场情境表演作为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准备好三份简短的剧本,让学生分别扮演剧本中的原始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和当代人,剧本主要内容可以是现代的学生在拜访祖先的过程中,一步步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慢慢了解到人类进化的历程及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的作用。课后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去网上查看相关视频,深化对本节课所授知识的理解。

3.掌控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教师是课堂状态的调节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营造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动起来,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让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意识和思考潜能。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这节课时,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知识,来尝试着划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分封制的进一步理解。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变化,课堂节奏也要随时调整。在初中历史课上,当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某一知识点提出疑问时,教师需耐心解答,不应为了赶进度而敷衍了事。高效课堂就是要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应掌握的知识,而不是利用课后时间来恶补课上的知识。

4.重新构造课堂结构

为了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培养。高效历史课堂的模式可以为历史教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导入新课,然后分配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进行疑难点拨,在课堂的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组织测评。而剩余的30分钟时间就留给学生以独学、对学、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等不同的合作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探究和理解。最后的五分钟,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口头测评、小纸条测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个了解。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和落实初中历史教学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实践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效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快乐为根本,所以,高效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朱晔。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1)。

[2]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12)。

[3]王月芳,谭凤华。创新教学思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现代阅读:教育版,(05)。

5.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五

武进西林职业高级中学财经部 施银燕

语文新课程改革是语文教学界的一场革命, 新课改、新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语文教学正在发生着变化。职校的语文教学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一批教育工作者正身体力行地实践新课改精神,并取得了的成初步的成绩。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职校的语文课教学开始尝试走出应试教学的模式,走向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而且,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职校的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开始逐步结合,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去年下半学期,我们学校的文化课程改革摆到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从十月份开始,我们学校多次承担了常州市文化课改的现场推进教学活动。我校的施银燕、徐小菊、巢拥军老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先后开了三堂市级公开课。去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尝试实施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改变原来课堂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的现状,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事实也证明,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是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有教学效果。

去年,在高二就业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侧重的主要是与学生就业相关的公共基础部分语文能力的培养。学期初,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语文能力中写与说的部分;但随着语文教学推进,我们发现了仅仅依靠写与说的训练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而,我们适时改进教学计划,在培养学生写作与口语能力表达的同时,增加了阅读的相关内容。

可以说,去年下半学期,我校的语文教师经历了痛苦的蜕变过程,改变固有的习惯是一件痛苦而艰辛的事。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有怀疑,有争议,有不解,也有抵触的情绪,但我们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 1

在探索中成长,在锻炼中提高,在交流中形成共识。我们的教学实践,为在全校大面积推行学案导学法积累了经验。

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职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

人文性与工具性历来是语文学科争论已久的问题,目前仍未终止,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职校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发生了变化;在新的形势下,许多职校的语文教师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有鉴于此,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有实际意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一条新路,真正与社会、与学生专业成长相适应。

职业中学培养的是技能型的人才,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前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需要调整。需要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敏感,用富于生命的语文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过渡到“培养学生会说中国话”;需要把“思维训练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转换到“训练学生能听懂中国话”;需要将“教师变教材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并将其转化为人格和理念”调整为“培养学生能读懂文章”,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向“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向发展。可见,要在以前强调语文的文学性、人文性的同时,要更突显其工具性。这变化是职校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

那么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语文知识、语文水平,这需要语文教师深思,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二、大胆整合取舍教材

目前,我们已做出大胆的尝试,对统编的教材进得整合,将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压缩在一年之内完成。这种做法是否科学,我想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不过,目下,语文课堂尤其是职校语文课堂的“少慢差费”却是不争的事实。试想:一群在中考中就已“失利”的学生,本来文化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件头疼的事,如果进入职校后,语文学习于他们而言仍是要求过高,学生就会拒绝接受,整节语文课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无意义的;假如教师提供的是十个信息,我想其中如果有一两个信息对学生有吸引力,那就算是不错的了。

如果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才能收到成效。职校的学生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面临就业。对他们而言,如何获得择业就业的能力是关键所在。这也是职校教师所应该直接关注的迫切的问题。大胆革新教材,在一年级完成省编教材教学后,将职校学生第二年的语文学习与其专业结合起来,这应该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比如,旅游专业,语文教学侧重于其口语训练以及游记类文章的写作;财经类专业开设财经应用文、办公室常用应用文体的写作等等。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些革新是否符合学生的求知需求;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学生对此是否能够吸收?

如此,教师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自主课堂。我想:如果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许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

三、评价方式方式趋向多元化。

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发自内心赞许的目光,经常听到教师对学生由衷的赞美之辞。对职校学生经常报以赞许的评价,会在无形中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目前,职校的语文教学评价开始改变过去评价形式和手段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语文成绩的评价,除了以试卷考试评价之外,还将学生的口语表达、书写能力、合作探究等纳入评价体系,从而使职校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趋向多元化。

大班额的教学条件下,不可能做到人人获得表现机会,而谁来答题,谁获奖励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势必因机会的不均造成部分学生的遗憾心理,从而产生对评价结果的不够信任;评价的随意性、目标不确定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对评价的内容不够明晰,因此在评价上表现为带有很强随意性或模糊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6.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浅析 篇六

一、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 是学习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基础, 与其它学科的教学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 只有这些能力比较强时, 学习其它课程才会更容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 各种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应用, 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当然, 其他学科对语文学习也有益处,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补充语文方面的知识。在语文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实践联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文应用无处不在, 学生要学以致用, 在生活中用课堂上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交流, 只有将学习的知识熟练应用于生活中, 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当然, 生活中多应用语文进行创作, 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 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 改善语文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发展迅速, 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学校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也可以将一些抽象问题通过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出来, 事物的动静、快慢、大小,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清晰的展示。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课堂活力, 生动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去观看、去思考。多媒体技术还使得知识变得立体化,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进行语文教学时, 可以将汉字与图文、音频相结合, 可以充分吸引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 有很多文章描述的各种美景, 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比如, 在讲授李白的《静夜思》一文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月光下一位诗人站在窗前仰望着天空, 思念着家乡, 给学生制造意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更好地体会诗人所思所想, 帮学生理解诗的深意。这种教学方式在以前我们是不敢想象的, 以前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画面, 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 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出来,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搜索国内顶级教育大家的教学视频, 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教育大师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这几年的应用证明,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 也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可以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小学生喜欢学习语文, 能够将课堂的教学效率极大地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 语文学不好的话, 必定会影响其它学科的教学。小学语文是后续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不能将语文学好的话, 肯定要影响到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由此可见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其实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 是学生学习怎样运用语言的过程,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教授学生书本上的内容, 单纯的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任何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小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应用,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在语文上体现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与应用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 所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 而是经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提高多少。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 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还得靠学生自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获取知识, 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不在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见效的, 需要日积月累,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 主动性较差, 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单靠他们自己埋头苦干, 学习效果肯定很差。在现代社会中更强调合作精神, 个人的“英雄主义”并不被大家接受,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很多学科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竞争意识, 这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课上共同讨论, 课下一起学习, 在生活上相互帮助。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小组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并且在小组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合作式学习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 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对问题敢于提出疑问, 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具有讨论空间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自由谈论, 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相互合作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当然,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这些方式有些不适合, 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合理采用这些教学方法,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课改要求,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还课堂于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 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施行, 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进行变革,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学引入了新的思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 应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引入多媒体, 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多媒体,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艳丽.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学周刊, 2012, (12) .

[2]潘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12, (9) .

[3]何新琼.浅析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31) .

[4]陈蓓蕾.浅析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J].新课程 (小学版) , 2013, (2) .

7.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七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有效性;措施;研究;

中国分类号:G633.3

前言: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现代教育学科,在初中阶段内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显得十分重要。虽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语文教育的投入力度都达到了空间的水平,但面对新的教学需求我们不得不在语文有效性教学问题上进行更多思考。

一、 我国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

就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开展状况来看,语文实际教学水平较低导致初学生整体英语实力较弱,大部分初中生不能将语文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学有效性并不显著。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课程是面向具有一定语文文学基础的学生开展,在教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桎梏,大部分教学模式还沉溺于一味的传统板书,口授的教学方式。但是语文教育始终是一门人文学科,需要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为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性指导,使学生习得一定语文知识的同时熏陶个人思想道德与文化。

1.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联系模糊

目前在初中阶段内开展的语文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向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讲解,重点强调语文词语、诗歌模块的使用与记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诗词语句,但忽略了学生的语文文学素质培养与思想情感熏陶,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绪是一种打击。

2. 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现实联系性不突出

当前初中语文教育难以将教学活动贯穿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学习阻碍性较大。初中阶段内的教育学习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与小学完全不同,面对高强度的升学压力,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重点逐渐走偏,一味通过死记硬背的手段保证考试分数而阻隔了文学教育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

二、 新课改环境下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措施与手段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先进的新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科技条件下的,并且能够根据当前的教学技术发展情况将语文教学行为与之结合,通过一系列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手法的科学化推进,将语文教育课堂打造成为一个语文教育者与语文学习者共同在以中国文化背景下文学与思想学习共同发展的新环境。

1.实现语文有效性教学的过程必须以一定的教学条件为基础

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是语文教育者能够根据现有的资源教学条件,并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语文知识文化素养,利用当下科技教学手段,让语文学习者能够通过大量的语文文学资料、素材等自由地学习语文内涵,丰富个人思想文化。比如语文诗歌默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之一,学生首先通过大量的文学素材学习与理解掌握当时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诗歌作者思想情感最终掌握诗歌内容。因此,学校具备一定的语文教学条件,只有拥有的相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才能保障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以及教育目标下,语文课程的设置更多应该参考当前国际语文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将教学从内容到方式都嵌入立体化教学工程中,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语文素材资源查找对自我文学知识进行补充与丰富,在探究中寻找语文学习的内涵而不是在"被学习"中死记硬背答案。

2. 实现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的具体手段

在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条件之后,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教师如何利用教学条件普及语文常识以及优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常常因为个人喜好对各类科目有所偏颇,语文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显得枯燥而单调,此时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保证上课质量,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一些语文知识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不断的记忆练习来掌握,多次的重复学习非常容易让学习者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善于利用手中的立体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媒介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刺激。必要的语文练习题能够初学生不断巩固基础知识与语言逻辑,通过一定的语文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地为语文学习者进行语言创新、作文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即利用新式的语文教学思维模式以及创新的语文问题处理方式向学生展示语文知识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对语文学习兴趣并逐渐了解吃透。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者的授课方式以及语文习题设置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得到应有的语文语言思维逻辑的训练。比如,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某些关于文字的谜题、图片、笑话等作为课程导入,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之初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尝试将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再者利用幻灯片、电影、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传递相关语文知识。这类似的科技化的灵活手段都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水平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我国是具有千百年发展历史的文明过度,一切历史的成就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来进行记录。语文是我国最基础的教育学科,其中凝聚了我国的社会文化、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硕果,通过语文教育的普及能够使得我国优秀的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得以传承。作为中华民族崛起的后备力量,初中学生的语文教育水平在国内教育体系中备受关注,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否深入贯彻直接影响了我国学生对本国语言能力的运用与掌握,也间接地作用于我国国民素质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特别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开拓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性更加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3]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57-59+66.

[4]彭静.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8.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八

段落是构成文章重要的意义结构单位之一。段落介于文章的词句和篇章之间,有自然段和逻辑段之分。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比较重视段落训练。以大纲为例,国家1987年、1993年大纲中明确要求“中年级侧重读懂一段话,并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可见段落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教学一线,很多教师十分“迷信”段落教学,逢文必分段概括段意,又是归纳,又是概括,忙得不亦乐乎,对此,笔者以为不妥。不仅如此,笔者以为传统段落教学在操作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教学弊端:首先是许多教师教学落脚点不清。为什么要给课文分段?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何在?这些问题老师们不是没有想过,但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给出个一个满意的答案并实实在在体现在教学之中的。许多老师为分段而分段,为概括而概括,分段概括段意成为教学“必需”的一个内容、一个环节。许多老师把得出一个结论、完成教学程序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没有看出分段概括段意形式的背后主要指向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训练。第二,轻过程重结论,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必须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形成,必须在学生“动了天君”(叶圣陶语)后才能形成。然而很多老师为省时间赶进度,教学中往往不经学生深入思考就把结论匆匆告诉学生,从而大大压缩了学生思维的“行程”,降低了训练的成效,教学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若干年的段落训练后学生依然不会分段概括段意,当然更谈不到对文章进行独立解读了。第三,压抑学生思维,束缚学生创造。分段概括段意作为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的一个手段,它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用一个统一的“结论”去规范学生的解读活动,这样做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影响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如果向深处作进一步剖析,可以说我们主要犯了一个重大策略性的错误――分段概括段意作为理解文章的一种手段,却并非唯一的教学手段――为了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不能回避其他教学方式,还要充分利用其他方式,比如诵读感悟、背诵积累、培养语感等。但是我们过去的教学却习惯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解剖”,这样既造成教学的机械琐碎,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脱离了教学本体(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过分地关注了那些非本体的许多“东西”,从而背离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最终导致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段落教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的复杂问题―一从教学目标上看,段落教学指向学生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从教学内容分析;段落教学可以指向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也可以指向叙述性知识教学(比如具体的段落内容教学等);从教学方法上分析,段落教学涉及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涉及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等――所有这一切都为段落教学的实施带来了难度。开展段落训练首先必须解决一个“要不要”的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怎样教学的问题。依笔者见,这“要不要”的问题从深层次又可以细化为三个具体问题。语文教学要不要分析、概括等理性训练方式

众所周知,分析、概括等理性训练方式在我国语文教育界曾“流行”一时,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种训练方式开始遭受到教学者、研究者的口诛笔伐。1993年洪镇涛先生在《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一文中就对“分析归纳”式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批评。洪先生指出,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之一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不仅如此,洪先生还对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这两种教学取向进行了深入比较:“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研究语言的目的是寻找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要求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化为己有,研究语言只要求从语言材料中抽取系统的语言知识;学习语言,重感受、领悟和积累,研究语言,重分析、比较和归纳;学习语言,主要方法是语感培养,强调直觉思维;研究语言,主要方法是理性分析,强调分析思维。”文章大声呼吁,应充分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强化学生语感培养,强化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积累。

平心而论,洪先生的分析在当时可谓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它对纠正传统语文的教学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便如此,洪先生文章中通篇却弥漫着“二元对立”“否定一切”的思辨色彩和论辩特征,对知识教学、分析概括的理解方式抱有极大的认识偏见,对此我们不能苟同。以阅读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读者阅读文章包括思想、思考、思维、理解、求真和情感、熏陶、体验、欣赏、审美两个向度,阅读既是一个感受性过程,又是一个分析、比较、综合的思考性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交、相渗,水乳交融地共同推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作为理解文章的方式之一,感受性阅读较多发生在阅读活动的初始阶段,随着读者对文章理解的进一步深入,读者必然会要求对文章的选材、主旨、构思、结构因素等进行一番理性的梳理,藉此去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精华、审美因素,这是阅读审美活动深入展开的必然,也是理解活动进入更高一级阶段的鲜明标志。这样说来,阅读离不开感性的体悟,也离不开理性的分析,分析概括和感悟体会不能相互取代。没有感性的体悟就没有阅读的开始,然而没有理性的分析,就没有阅读的深入――从这个角度说,盲目地否定段落教学不仅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辩证法,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语文教学需不需要知识教学

要不要段落教学从教学的层面看还是个“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所以涉及到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态度――语文教学要不要语文知识教学,究竟怎样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刘大为先生《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堪称是解决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关系的一篇力作。刘先生在文中充分客观地分析了语言知识的类型,并从语感与语言知识互补、对语言自身的认识探究需要及对无语言能力培养等方面回答了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指出引入一定的语言知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如此,文章认为语言知识于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不可或缺”。刘先生说:“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通过更多地从事语文实践活动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它们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上,教师总得有所作用,总得开口言说。教学的目的可以指向学生的语感,但是教学过程不能始终处在混混沌沌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语感所直接要求的方法单独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恐怕是难以胜任的”,于是“语言知识的问题就突出在我们的视野中了”。作者断定“从根本上说,失去了必要的言语知识作为支撑,语文教学必然是一个无序、失控,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的过程。越是强调师

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对话、越是强调学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就越是需要语言知识的控制”。笔者以为,尽管刘先生这里论述只是“语言知识”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它对我们开展语文知识教学也颇多启发价值――毋庸置疑,语文课程目标主要指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但我们以为无论是就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构建,还是对课堂教学的支持而言,语文知识的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是还要不要知识教学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知识教学的问题。质言之,《课标》不是全盘否定语文知识教学,否定知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课标》反对的只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教学倾向,反对的是以知识教学作为唯一目标趋向的教学行为。段落教学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段落教学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谁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是一个理论上再清楚不过但在操作上又“模糊不清”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教师需要发挥一定“主导”作用的时候。分段、概括段意对学生思维要求很高,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做才能不超越学生思维水平同时不妨碍学生思维发展?怎样注意不同阶段学生的心智特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如何革新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学习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让老师在操作中为之困惑,也易使教师们在段落教学中“迷失自我”。

笔者以为,即便在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对段落及其训练也是不可能完全回避的。不是还要不要段落教学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段落教学的问题。段落训练切不可因噎而废食。

我们说要开展段落教学,并不是说所有的文章、每一课时都必须“无条件”地进行段落教学,更不意味着要对所有年级的孩子都进行段落教学,恰恰相反,在现今讲风盛行、分析肢解大行其道的今天,笔者更要像洪先生那样大声呼吁:语文教学千万不要让学生去研究语言!笔者之所以强调要段落教学,是因为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全盘否定理性训练的倾向,存在着矫枉过正的教学危险。段落教学要明确训练的要旨,遵循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

传统段落教学的弊端之一便是将段落训练的目的与课堂训练的方式混为一谈,将解段能力培养等同于段落知识的传授(或将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段落知识的传授)。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传递的,能力是个体的,是不能传递的。将能力教学的问题等同于知识教学问题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教学的“错位”。再有,是传统教学将能力的转化寄希望于“知识一能力”直线转化模式上,以为学生有了知识必然会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其实不然,研究表明,知识转化为能力有三个条件,这就是知识的主体化、能力的目标性定位和科学训练,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需要、都能够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比如像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体常识就只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其本身也并不指向于某种能力培养。依此观之,想用“传授”的方法解决段落教学的问题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于事无补,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经历段落分析、归纳的过程,学生的分析理解等逻辑能力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即便是进行知识教学也要弄清知识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梅耶等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种。心理学研究表明,陈述性知识的心理机制是记忆,但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却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在笔者看来,如果说段落教学起点是知识教学且存在着知识教学的话,教学者主要的教学精力应该放在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学而非陈述性知识教学上,换言之,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分段、如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教学上而非具体的分段结果上。开展段落教学,还要针对不同学生语文学习实际、语文学习状况

阅读教学中分段、概括段意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语言文字形式上,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多读去积累语感、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待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再变换形式突出理性分析和能力培养,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所以,笔者以为,新课改下的段落教学理应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教学策略,体现出鲜明的教学要求,这便是:

循序渐进――低年级以读书感悟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高适当增加一点段篇训练。但即使是小学的高年级或是中学,也要彻底摒弃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必不可少训练程式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读书感悟、主动探究、分析理解、迁移运用等多种活动有机结合的阅读教学新程式,要将段落训练的内容有机穿插在学生的多样的学习活动中。

有效性――摒弃每课必练的程式化思维,精选训练点,强化训练过程,目标直指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以确保训练成效。

主体性――像读书感悟一样,段落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学为辅。为降低学习难度,可结合具体教材,发动学生讨论,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段落教学才能教有所得,同时也才能保证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中学语文,1993(5)

[2]朱学冲,徐武汉,魏星,语文的魅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3(9)

9.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九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仅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而且同时能取得较高的教育教学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即高效课堂要求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而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化、科学、自然、经济、政治等,这就更需要通过高效课堂来达到提高教学数量和质量的目的。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新理念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代,历史在功利性观念的冲击下,其主要性越来越被人忽略,即使世人皆知以史为镜可以明心智,但当和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影响的高利害学科相比,它就不得不被打入“冷宫”。所以,从思想和观念上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才能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地位。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新理念应是构建多角度的历史课程框架,实施探讨性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为总目标和达到使每位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终目的。

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1.师生关系新定位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倡导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为主要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领会到教师角色要慢慢开始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同时,树立新的理念,该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整个历史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舞台,让他们依靠自己所学的知识、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和感受新的历史知识。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效课堂的进行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历史课的想法,如果觉得他们的意见有一定的建设性,不妨采纳一下。

2.充分的准备是历史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想要让历史课堂达到高效,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布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业等。如,在教《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节课前,历史教师自己在备课时可以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仔细备课。可以设计一场情境表演作为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准备好三份简短的剧本,讓学生分别扮演剧本中的原始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和当代人,剧本主要内容可以是现代的学生在拜访祖先的过程中,一步步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慢慢了解到人类进化的历程及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的作用。课后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去网上查看相关视频,深化对本节课所授知识的理解。

3.掌控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教师是课堂状态的调节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营造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动起来,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让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意识和思考潜能。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这节课时,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知识,来尝试着划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分封制的进一步理解。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变化,课堂节奏也要随时调整。在初中历史课上,当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某一知识点提出疑问时,教师需耐心解答,不应为了赶进度而敷衍了事。高效课堂就是要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应掌握的知识,而不是利用课后时间来恶补课上的知识。

4.重新构造课堂结构

为了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培养。高效历史课堂的模式可以为历史教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导入新课,然后分配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进行疑难点拨,在课堂的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组织测评。而剩余的30分钟时间就留给学生以独学、对学、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等不同的合作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探究和理解。最后的五分钟,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口头测评、小纸条测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个了解。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和落实初中历史教学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实践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效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快乐为根本,所以,高效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朱晔.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

[2]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3]王月芳,谭凤华.创新教学思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10.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十

一、编活教案

我们现行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 贯穿着自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三维”教育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给教师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站在新课程标准的角度下挖掘教材, 成为新课程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较, 明显难度降低了, 但是知识面宽了, 这样就对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 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分层教学, “让优等生吃好, 让后进生吃饱”。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 拥有源头活水, 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编入教案中。通过精心设计教案, 使我们的学生一个也不落下, 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激活课堂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县城“卫星”地带, 所以一些家庭条件好点的学生或者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都“孔雀东南飞”到了条件好的小学去接受“优质教育”, 留下了很多的后进生, 要想提高这些学生的成绩, 为人师者, 任重而道远!但是笔者相信, 只有不称职的教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要我们用心去教, 用爱去感化他们, 尊重每一位学生, 坚信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笔者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认识, 立足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我们语文教学课堂中来, 就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充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其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我们可以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 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声、形并茂的特点, 将语文知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让学生有耳濡目染的感觉,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 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有效提问, 拓宽学生思维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创新源于“质疑”和“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科学地进行提问也是一门学问, 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一定的技巧性, 如果教师善于有效提问, 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未来世界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 敢于探索创新, 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索知识, 还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或已有的知识水平, 提出对应难度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激情四射。

四、多元评价, 搭建师生互动和谐的平台

赞美是学生心灵的雨露。赞美会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小朋友的心田。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 评价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我们不要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正面评价, 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进步, 教师都要及时进行评价, 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满足, 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习的价值, 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教师一个和蔼的笑容或者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动学生进一步刻苦努力学习, 我们绝对相信, 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机会, 他们一定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朱良华.刍议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11.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十一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涵品质。如果教师依然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更无法适应目前的教育目标。下面,笔者将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子,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而作初步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 生本教育模式;互动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002-01

数学这门学科带有一定的灵活性、抽象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数学公式、原理、规律、习题,学生不仅无法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还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生本教育模式、互动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结合了数学学科特色,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生本教育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模式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种激发学生潜在生命力的新型教?W模式,它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之上,其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关系,即从教师授课变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笔者建议采取三个步骤来开展这种教学模式:第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第三,采取三位一体评价机制。

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他们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即我们每天从家到学校都轻车熟路,但是大家知道家与学校的具体位置和方向吗?然后让他们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就此问题寻找答案;

其次,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在学习“三角形”时,笔者将学生划分成以5―8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然后,让各小组针对三角形的特点、性质、规律等进行探究并得出结果;再次,当各小组得出结论后,集体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笔者则在一旁耐心倾听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最后,当学生表达完自己的看法后,笔者就三角形的重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以便让他们巩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笔者将课堂的话语权与学习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思考的空间,以此培养其内在的探索精神;

最后,采取三位一体评价机制。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笔者让各组学生就小数学习的具体过程进行相互评价,以便让他们充分地了解自己;其次,在下课前抽出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针对这堂课以及笔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使得笔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最后,笔者针对学生所完成的关于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作业进行评价,以便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他们投入更多的情感与精力融入到学习中来,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来着手落实这种教学模式,即课前、课堂、课后。

首先,课前与学生就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互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广,教师便可以在课前利用线上方式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以此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打造出质量更高的课堂。在学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时,笔者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建立学习群,并在群里为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运算习题,并就他们的做题情况进行及时反馈,针对其遇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其次,课堂与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不应该只顾自己侃侃而讲,更应该注意学生是否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笔者一边传授给学生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性质等知识外,一边询问他们哪个知识点还不清楚,并与其进行讨论,以便使得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的内容;

最后,课后与学生就作业问题进行交流。在学习“统计”时,笔者让学生针对各自家庭的月消费情况制成统计图,然后将作业发到笔者的邮箱,以便及时了解他们对统计知识的学习情况,并与其进行沟通。

三、游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部分教师认为游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部分教师对游戏教学模式产生了误解,认为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消磨时间、产生不良风气的事物。其实,如果游戏教学模式运用得当,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还会加强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要想恰如其分地发挥游戏教学模式的效果,教师就要遵守三项原则:第一,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与范围制定教学计划;第二,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与宗旨制定教学目标;第三,根据上述两项原则制定贴切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将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为大家展开分析,旨在供广大教师进行参考与借鉴。

在学习“大数的认识”时,笔者想到了“猜七令”这个游戏。于是,便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后,笔者制定了一个具体的游戏方案,即让全班同学按照顺序、依次类推地从万开始计数,当数到含有“7”的数字时,学生只需要拍掌即可,无须说出来,说出来的学生就要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种有趣味的游戏教学方式,笔者发现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对大数进行了认识。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所作的总结。当然,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有限,还需要广大教师提出批评的建议,以此不断严格地要求笔者。

参考文献:

12.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十二

一、给学生听说的机会,激发学生对英语听说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认识英语,并且进行一些简单英语单词的记忆和拼写。进入了初中之后,虽然小学对英语有初步认识,但是相对于初中英语学习的要求,那点对英语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初中英语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听说能力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在英语课堂训练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训练英语能力的机会。

二、注重教学中的讨论

在初中的英语教学里,一般学校的英语教师都是中国的。所以英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中国式教师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传统模式的教学对于一门新兴课程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提问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而是根据问题,进而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可以采用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或采用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法;还有学生之间互问互答的方法,这些都可以启发学生的`思想,从而使英语的学习进步加快。

三、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活动中教学工具也是有很多种的,可以使用的工具如录音磁带、电脑还有各种视听工具等,都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更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上课时,教师讲课本中较长文章的时候用有意思的、生动的视听教材来展示就可以了。

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教师在英语的教课中着重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敢于开口,大胆说英语,而且英语听说能力在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也要长期坚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快速的进步。

参考文献:

陈孝水。浅谈提高初中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18)。

13.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十三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初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 有着根基性的作用和价值。我们知道,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 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语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语文知识。然而,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单一地注重学生的笔试成绩, 忽略了初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自由的、互动的, 作为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及新课改的要求, 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 进而促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趣有效。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粗略谈一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一、巧用插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主动性的引导。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最佳手段。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笔者发现学生对教材中的插图较为感兴趣, 而插图本身是一种视觉符号, 是对文字的形象化说明, 是对语文知识的解释和补充。鉴于此,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插图, 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探究的欲望。

如:在学习《木兰诗》时, 学生感觉文字难以理解, 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对此不感兴趣。笔者则运用文章中的插图, 让学生结合花木兰戏剧故事或电影故事、电视剧故事等来说说插图所表现的故事情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让学生对花木兰的人物和故事有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 最后, 再引导学生去认知当时社会对花木兰故事的记载和传颂。这样运用插图,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互动,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有欠缺, 想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就需要引导学生互动, 通过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开拓学生的思维, 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此,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 开展开放性的教学, 给予学生主动权, 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互动和交流, 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或者产生问题进而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能够更有效地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突破和提升学生本身的语文技能和素养。

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 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即:皇宫那么严密和谨慎的地方, 骗子为什么敢行骗呢?大臣为什么不敢说真话呢?老百姓为什么也附和呢?为什么文章又通过让小孩说真话来, 揭示谎言呢?让学生就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实现生生互动。而在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整合资源,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

新课改倡导教师整合教学资源, 鼓励教师采取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材本身的整合是相对的、典型的和有限的。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 教师需要做的是在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 采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笔者在教学中, 不是简单地按照教材的排序或者内容来硬性地讲解教材, 而是依托教材, 以分类的形式整合语文资源开展比较教学, 鼓励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报纸、书籍等多种途径去收集信息, 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更有助于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形成一定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

如:在学习《化石吟》时, 笔者将其与《看云识天气》整合在一起开展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去收集相关的科普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 笔者将其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放在一起, 对比阅读教学, 让学生收集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和分析, 诸如:二者的写作手法、二者描述的不同、二者的创作背景等等, 以对比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和认知, 进而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深化自我对语文的认知和了解, 最大限度地展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养, 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教师应根据这一大的方向来构建教学活动, 以生为本开展教学互动, 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等, 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教学大道—写给语文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4.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十四

一、教学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调整以及相互适应的过程。互动是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元,教学互动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情境,即课堂中发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课程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1]课堂教学互动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突出的地位。

1.互动式教学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教学不是教师独自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通过教学互动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不断地促进主体性的形成,并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2.良好的师生互动能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互动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通过真实的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正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交流,改善了课堂交往的形式,使师生之间实现协调、共享,这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3.互动式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互动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互动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群体性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与方式。教师与学生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的基础上,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互动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都离不开教学的互动,在新课改背景下,互动式教学作为教学中实现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探讨的方式,目前已经被普遍采用。但是在互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因为思想观念、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偏差,呈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1.互动的目的性不强。新课程改革中对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理解、技能、交际能力等内容。互动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基础,实现教育目标。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寻找答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呈现出互动的目的性不强等问题不容忽视,具体体现为主客型互动与随意型互动等形式。在主客型的互动中,教师一般是单向、强制地控制着互动过程,师生之间缺乏双向的交流、沟通;而在随意型互动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产生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师生互动。

2.主体参与度不高。新课程改革倡导和提出了师生互动的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主体性作用,不适应互动过程中的高参与性。在教学互动的概念里,应该指参与的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活跃,教师往往更多地要求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其他的学生则缺少应有的重视,使其他学生觉得教学互动不关自己的事,从而影响了互动的效果,为此,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绝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之间。另外,由于教学方法的原因,“学生已习惯于跟着教师走,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学生不能真正动起来,大多活动流于形式,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达不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2]。

3.深层次的互动不足。形式互动明显,深层次的互动不足也是互动教学中呈现出的突出问题,体现师生平等的互动不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而是情感与思维上的互动。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一份亲切和谐的感情。否则,单纯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将变得单调枯燥和机械,为此,要通过互动形成教学的共振效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互动过程中,新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更深层次的互动要求思维的互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互动的方式单一。当前,师生互动缺少师生之间的民主协商。一些良好的方式,如对话教学、互动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教学不能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形成师个互动、师群互动、生生互动等。由于有些方法实际实施起来很难把握,所以在执行时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如就讨论简单来讲,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互动方式,就是大家一起交流观点,大多数教师因其不易控制且耗费时间而很少在课堂互动中采用。

三、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互动的策略选择

新课程要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师生互动,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师生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应该从以下方面注意实施教学互动。

1.强调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师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感悟、互动的过程。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适应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走到学生学习的实践中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是良性互动的创造者、组织者,为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教師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对学生帮助、引导、合作。“教师的着力点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探索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即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3]。通过角色的转变,师生之间成为双向交流、互相探讨的亲密伙伴。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必须围绕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所谓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目标的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一种实践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指引作用,能把握教学的过程,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促进互动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运用互动教学,教学目标的选择不容忽视,也只有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是促进互动交往的基础,为此,明确教学目标,认真选取并灵活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形成“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的基本理念,使学生通过互动掌握知识。

3.创新教学方式。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互动方式是课堂中师生之间进行良好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需要创新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实现有效互动。重点加强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其中探究性学习能发挥合作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而通过合作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促进各成员互相探索。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寻找经典案例,把案例中的精髓运用到课堂之中,从而以教学案例推动课堂研究性学习。新的学习方式也不能忽视问题教学,问题是教学的起点,问题教学注重开启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力求实现对问题的解决,进而深化教学互动。

4.设置教学情境。一定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不断地激发学习思维,进而产生学习情趣。教学要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生活是学生的主要课堂,学生的学习只有走向自己的生活世界,才能还原出真实的学习情景,才能最终获得知识,为此,只有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增强学习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

5.实施课堂评价。课堂评价必须建立在对于评价对象的全面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的确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形式多样,需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在评价过程中,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评价需要师生的通力协作,关键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学生。

参考文献

[1] 倪晨旭.新课程中的互动教学模式.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8).

[2] 薛應平.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3] 王继平.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转变.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15.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十五

一、从提升自我做起

教育工作者面对不断变革的周边环境,应主动适应“新课改”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节奏。

1.加强学习“新课改”内容,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学习“新课改”内容,领会其精神内涵,继而努力践行“新课改”精神。学习领会“新课改”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反思自我多年教学得失的过程,也是一个更新教育理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新课改”提出的问题及要求也是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和经常思考的问题。践行“新课改”要求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教育体制下的`很多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操作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小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习“新课改”内容、更新教育理念。

2.不断提高自我,适应教育发展要求。

“新课改”的提出不仅对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工作方式等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而且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平时应该主动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主动进行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科研活动,主动加强学习教育教学类知识,真正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合格的普通教育工作者。

二、“新课改”理念改变课堂教学

“新课改”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指南针,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教师除了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应该努力反思教学,摸索出符合“新课改”要求乃至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1.努力挖掘多媒体教学功能。

广泛运用多媒体,很多现实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摒弃了这种教学方式,就算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仅限于使用PPT进行授课,对于多媒体教师的诸多教学功能,并未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及领会,发现很多教学目标只有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因此,笔者在苦练计算机操作本领的同时努力挖掘多媒体的各种教学功能。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模式,笔者探索出很多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如,小学生不仅可以克服语言发音方言的影响,还可以让学生比较轻易地记住多媒体展示的诗歌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利于激发“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总之,多媒体教学在情境创设、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2.课堂表演树立后进生的学习信心。

在每个班里都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被称做“后进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进生会产生缺乏学习信心等问题。面对这个问题,笔者尝试运用一些课堂表演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一些课文的教授中,让学生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后进生扮演文中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非常有利于一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小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恢复其学习语文的信心。

3.分组合作增强“协作”意识。

“新课改”提出学生“协作”方面的要求,让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培养小学生协作能力及团结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五到七个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很好地达到一般的教学目标,还可以给学生创造进行“团结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结意识。

4.演讲辩论激发创新思维。

很多人认为,演讲和辩论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事,让小学生进行演讲和辩论有些不切合实际。事实恰恰相反,其实在适合小学生年龄的演讲辩论规则下,小学生完全可以参与基本的演讲和辩论活动。这些活动实施的关键是,要制定合适的规则,并且要重视引导和帮助在语言学习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参加这类活动。教学中的这类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方面有障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16.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十六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古诗词就是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史上永放着瑰丽夺目的光彩。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本文尝试提出几点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多了“肢解”,少了整体意境感悟

古诗由于音韵齐整、结构简洁、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这些特点,因而便于朗诵,是一种朗朗上口的语言材料,历来受人欢迎。也正因此,学生学习古诗并非开始于小学阶段,一般的孩子在幼儿阶段便已接触古诗了,背诵古诗被很多家长当作是培养子女的一项具体措施,很多家长把子女会背多少诗当作“教子有方”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孩子是否聪明的一个重要参考。但只需稍微冷静思考,这种古诗学习只是停留在“朗诵”的层面上。当然,限于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也不宜作过深要求。可是,对于古诗创作原意――诗以言志,表现一种意境、境界,这种古诗学习无疑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花费了家长的诸多精力,倾注了家长满腔热情,牺牲了儿童诸多玩耍嬉戏时间,有的还可能是以违背儿童自身意愿为代价,却仅仅得到这种低水平的效果。这样的投入和这样的教育,可谓事与愿违。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因现今的教学评价体制得不到根本变革,考试仍是主要手段,大多教师还处在“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水平。教师们不得不将精力放在与考试有关的教学内容上,如要考默写故要求背诵;要考重点词意故要求个个词语掌握;要考诗句意思故要求学生一句一句将其抄下来并背出;要考中心思想故要求死记“表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等等。至于龚自珍为什么会写《已亥杂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为什么要倒装,这些不会考的内容,则忽略去教。?@样的教学势必带来这样的后果:生吞活剥、肢解诗意。

其实,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最讲究的是在简练的区区几十字中必须蕴藏着丰富的意境,用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很多诗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千古传诵,就是因为诗内蕴含了丰富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所以学习古诗,仅会背诵诗句,机械地记住意思,而不去考虑寓于实境中的虚境和化为景物的情思,从审美角度看,显然达不到目的。把握诗歌的竟境不仅仅在于感知,主要靠感悟,只有“悟”才能透过诗歌形象的“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那种要求学生记住什么、背出什么的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领悟到神形兼备、虚实相生的意境的。

这种多了肢解、少了整体意境感悟,只求“是什么”而不顾 “为什么”的古诗教学现状,不能不说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遗憾。

二、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新课改要求小学古诗词教学培养小学生感受古文魅力的能力。小学生年龄尚小,古诗词对他们来说显得比较晦涩难懂,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将古诗词编成故事

听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鉴于小学生不易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古诗所述内容,发挥想象力,将诗歌编于一个小故事内,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内容描述出来。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可编成这样一则故事:唐朝时,有个诗人叫王之涣。有一天傍晚,他去登游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站在楼上,诗人极目远眺。向西看,只见一轮红日已经接近了山头,并且正在逐渐往山后落下去;向东望,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一直向遥远的大海流去。于是便得到了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此时可及时向学生指明诗句中的“白日”“入海流”等词语与所述故事内容的对应处,并简要介绍之所以用“入海流”而不写“流入海”是古诗在用词的对仗、音韵平仄上的要求所致)诗人在楼上看到了这么壮观的景色后想,如果还想看得再远些、看得再多些,就像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上要再取得更大成绩,该怎么办呢?那就得再爬上一层楼,于是他又得了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时须向学生交待“千里目”并不仅指看到的景物,还隐含着事业方面的积极进取)教师以这样的故事将《登鹳鹊楼》一诗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了解诗句是如何写出来的,然后再根据诗歌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远离生活实际的古诗创造了一个感性的环境,使小学生感受到古诗中隐含的道理和韵味,在这“故事引入”的基础上,再进行“熟读理解”和“品读背诵”这两步教学环节,所花力气不大,学生却学得饶有趣味,远比一开始就“就诗歌进行教学”的效果好得多。

2.引导学生进行绘画

绘画是小学生的天性,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所写对象以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化文字为图像、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利用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心理特点来为古诗这一抽象学习材料的学习服务。画图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去进行;可以在“引入”“讲授”等过程中出现,也可以在学完全诗后作为“巩固”手段而采用。如学完《咏鹅》一诗,我便让学生画一幅简单的彩色画,学生都能在画中表现出“曲项”“向天”“浮”“白”“绿”“红”等词的意思。学生的绘画过程,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的过程,更是一次进行感受美、表现美的审美教育过程。又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一诗,我结合自己的介绍、讲述,在黑板进行简笔画:柳树上的黄鹂、青天上的白鹭、窗外可见积雪的西岭、门口停泊着的船只(要注意所用粉笔的颜色必须和诗中所述一致)。此时我的板画首先可让学生感知诗歌所涉及的具体事物形象,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在两者的同化中获得成功感,产生愉悦感,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图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首诗以区区28个字容纳了这么多事物,感受到中国古诗巨大的容量,感受到中国古诗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

3.引导学生进行表演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纷呈、气象千万,有不少诗歌内容充满生活气息而富于童趣。在这一类诗歌教学中运用表演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表演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表演动作,充分利用直观动作思维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咏鹅》一诗,所描写的对象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物――鹅,它长而弯的脖子、雪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在水面自由自在游泳的形象为学生所熟悉。在学诗过程中,我结合自身的肢体语言(如向上伸手臂为鹅的脖子;并拢的五指为鹅头;大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微开微合为鹅在唱歌;双手前后轻轻拨动为鹅掌拨水)来表现“曲”“向天歌”“浮”“拨”等动作,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学完后让学生一边念着古诗一边以动作表现,这种操作实践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体精神的培养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则是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其效果当然是远远超过死记硬背了。

4.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范读、齐读、串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合辙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深入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如我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第一、第二、第四句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我强调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

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值得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基。

17.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十七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为此, 我们要积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简单来说, 就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寄托的美感。因此, 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形象的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说“班长一下就举起了磨盘大的石头”, 班长的力气来源于哪里? (2) 能否将文章的标题《狼牙山五壮士》改为《狼牙山五战士》?为什么? (3) 阅读文章之后, 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五壮士的英勇悲壮, 弘扬中华战士的民族精神, 从而促使学生感受人物美感, 体会五壮士的崇高品质。

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 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能力成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 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 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所以内容简单易懂, 学生也非常喜欢阅读,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模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文章。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线索探究学习:巨人外出后, 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时, 花园是什么样子?当巨人回来后, 禁止孩子玩耍时, 花园是什么样子?当巨人训斥孩子, 让孩子离开后, 花园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最后, 巨人拆掉了围墙, 花园变成了什么样子?要求学生按照这一线索进行阅读学习, 一方面为学生指明了自主学习的方向, 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引入多媒体技术, 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烦琐为简单, 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研究表明:“人们对外界知识的接受, 有70%是来自于视觉系统。”如果在语文教学中, 能够配合听觉、视觉、触觉共同实施教学, 则可以大幅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形象化的学科, 而电教手段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 再加上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多变, 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 将知识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降低知识的难度,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幅提升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 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 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小鸡、小鸭、小狗、小鹿等小动物在雪地上行走之后留下的脚印, 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物的不同脚印, 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立体化印象,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应结合既定教学目标, 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要鼓励和引导那些害怕提问题的学生, 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可以使用诸如:“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的评语来了解学生思考的方式, 增强他们自我引导与反思的能力。还可以使用“你提的这个问题, 是你思维水平获得极大提高的表现”来肯定学生的进步。我们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尊重, 对于那些提问题的水平相对高的学生, 要对问题的质量进行关注;对提问水平低的学生, 则侧重于对他们的进步表现进行鼓励。其次, 我们的评价要到位, 问题解决要及时, 不然会造成教学效果降低。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能会对学生所提问题无法及时解答, 以“等一会儿解决”“下节课继续讨论”等评价一带而过, 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因为到了过一会儿或下节课的时候学生认知的兴奋期早就过去, 再进行问题解答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总之, 新课程改革如一沐春风, 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语文教师, 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

摘要:新课改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作为教师, 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才能满足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对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尝试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10) .

上一篇:现代园林有哪些特征?下一篇:厦门湖里妇幼建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