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发展现状(共10篇)
1.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篇一
沈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结业论文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思索
法库县 体育 李子阳 2010年6月25日
目录
前言 1页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1页 2.体育师资缺乏1页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2页 4.教学不规范2页 5.教学内容的泛化2页 6.教师使命的缺失3页
第一章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4页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4页(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5页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5页 第二章.应采用哪些新的教学手段呢?6页 1.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要解决教学理念落后6页 2.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建立创新机制6页 3.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6页 第三章.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6页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6页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6页 参考文献8页
摘 要
中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农村学校是落实“普九”教育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体育工作最薄弱和最需要发展的地区。文章以乡村小学体育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周边地区农村小学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情况、体育教学情况和体育活动开展状况的实际调查为基础,着力分析当前农村小学体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索乡村小学体育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小学;体育教育;体育现状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思索
引言: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而近些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另外,农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这种情况在农村的现象非常严重,就我自身而言,我的不少同学或朋友就是如此。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农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他们中一部分不能准确用简洁语言说明动作结构,也不能完全做到示范动作优美。这表明村小兼教体育教师基本能利用动作示范这一最直观的启发形式进行体育教学。
5.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体育教学从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缺乏课程意识,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大纲中的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新课程改革逐渐改变了这一现象,教学中,教师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来解读,开始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如有些教师引进了踢踏舞、轮滑、跆拳道、短拍网球、三门球等,效果很好。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和选择标准,所以在实施层面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一些不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劳作、魔术等内容,被引进了体育课堂教学,这类内容的开发使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性,偏离了当前新课改提倡的“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初衷。
6.教师使命的缺失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在实践中,在对新课程的解读中,我们的确出现了误区:
——忽视教师的引导性: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等于让教师丧失其主导性。新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对此都存在误解,似乎教师和学生就是教学天平的两端,一端地位的升高必将导致另一端地位的下降。在这样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说、不敢做、不敢管,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对学生放任自流,还把自身责任的推卸冠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美名。杜威曾经说过“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去。”“教师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的领导者,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较深的知识,较成熟的经验,若说儿童享有自由的话,教师便应逊位而处于无权,那是愚笨的话。”(杜威.《思维与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46页)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我认为先生应该是一幕戏的导演,更应该是演戏中的一个角色,他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排演,并且跟着他们一起演。”(《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17页)事实上,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并不矛盾,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非但没有被消解,反而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他们要支付时间,善于思考,并须具有真知灼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廉价的表扬: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你很聪明”、“你真棒”的话语不绝于耳。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无论怎么错都不能批评,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然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教师的“廉价表扬”所能奏效的,赏识也不等同于“廉价表扬”。正如一味地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表扬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会导致学生对夸奖的迷恋;过多的表扬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 5 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一味的“喊好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心灵相通,用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真心的话语去激励他们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我们应该让表扬成为学生一心想获得的“神圣”礼物,让表扬真正成为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一.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二.应采用哪些新的教学手段呢?
1.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要解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勤于学习。
2.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建立创新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3.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如农村有山、有水、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自然,让学生去爬山不会比枯燥的跑圈运动量小。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三.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滴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发展的重要环节之 7 一。加强对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成为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成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乡村体育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我门不难知道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进行这样一次复杂、深刻的体育课程改革,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反映了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追求和困惑,它是新课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要害怕和逃避,而是要敢于正视,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诊断,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 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 外国教育丛书编写组.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 黄济.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 高菲菲.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7] 杜威.《思维与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8]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9]王仕刚.浅谈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安徽文学
致 谢
感谢培训部的领导给予的关心和指导,感谢教师讲解与培训,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
2.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篇二
近年来, 学校体育发展思路的不断拓展, 使得学校体育从只注重体育技术教学转变为体质健康培养与体育文化熏陶并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学校体育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成为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动力。农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成为当前体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不过, 从既有的研究成果看, 对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外在影响因子的分析, 关于乡村文化观念、农民思想文化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非常少, 对学校体育发展中乡村文化影响作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根据行为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观念, 往往影响到他的行为表现, 久而久之, 这种行为经时间的养成就成为了习惯, 即是观念影响行为。乡村文化观念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认识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乡村文化影响, 对于探索如何利用和改变乡村文化观念来有效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项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工作。
二、乡村文化及其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 有了乡村的发展史便有了乡村文化, 进而就有了乡村文化观念。乡村文化是指以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农耕文明为基础, 家族文化为核心, 乡土本色为主要特征的, 具有积淀和传承机制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综合体。涵盖了历史上沿袭下来的知识、风俗、思想、道德、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多层次复合体之总和。在新农村建设中, 乡村文化观念厚重的农村地区, 农民并不重视学习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 他们只注重现实的物质实体的生产, 追求短期效益, 只要能马上解决目前疾病的方法。这种思想观念不但深刻的影响着农村孩子, 而且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 由于农耕文化的影响已经非常深厚, 我国14亿人口, 其中就有9亿人口在农村, 农民生活在农村就有农村的乡村文化。尽管随着社会的变革, 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 农村之间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诸多差异, 所以乡村文化有很多差异, 进而乡村文化观念有很多差异。农村地域广阔, 人口居住分散, 过着一种封闭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小农意识的心态。他们不重视学习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 他们只注重现实的物质实体的生产, 追求短期效益, 并且在农村农民知识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乡村文化观念通过影响精神文化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观念, 进而影响健身观念和体育面貌, 从而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在体育锻炼上, 学生的体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父母的文化观念、体育观念有关, 乡村文化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其体育价值取向。
三、应对乡村文化影响作用的学校体育发展策略
乡村文化观念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改变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面貌, 就要让农民从一个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观念中走出来, 既要肯定传统乡村文化观念中的积极因素, 又要推陈出新。通过调查发现, 农民乡村观念与农村学校教育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虽然乡村文化观念影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但农村学校体育的不断推进又通过改变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健身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 并随着下一代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反作用于乡村文化观念。所以, 我们一方面要完善了乡村文化观念, 使其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 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真正的发展和新农村和谐的发展还需要农村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 加强教育投入, 提高农民文化思想素质。从数据我们知道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这是造成乡村文化观念陈旧、落后的主要原因。不但不利于农民整体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也不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从长远利益来看, 就是不利于新农村发展, 中国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如:把“普九”与农村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初级农业职业教育课, 对回乡民工进行一些专业技能教育, 使他们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的科学化、知识化提高, 才能提高乡村文化观念, 从而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 对农村的孩子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第二,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乡村文化观念和传统体育文化观念嬗变。纵观我国农村体育思想的演化史, 农民的思想文化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源, 而农村体育又会直接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所以必须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 促进乡村文化观念和传统体育文化观念嬗变。传统体育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能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 老人、中年、青年、女性、男性、小孩可以同时参加, 这些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 可以使乡村文化不断获得新质。
第三, 加强大众媒介对乡村文化观念的影响。加强大众媒体进入农村社会, 填补因文化娱乐设施的缺乏而导致农民精神世界的空虚, 同时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 农村居民逐步接受了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新的娱乐方式及行为规范, 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念, 对传统观念改变的同时也开阔了农民的思想和视野, 从而逐步建立新的乡村文化氛围, 在农民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孩子们中形成新的乡村文化观念, 由此提高对体育健身的认识, 让大家意识到体育健身是改善人们自身生活的需要, 也是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四、结论与建议
乡村文化观念影响了精神文化观念、健身观念、体育面貌和农村学校体育的其他方面。落后、保守、封闭的乡村文化观念深深耕职在农民的头脑中, 出生于农村家庭的孩子长期生活在由农业生产和土地所界定的社会环境中, 文化传承和社会经验认识等往往凝聚为特定的农业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信念体系, 所以决定选择的体育锻炼因素是多重的, 进而影响到学校体育, 文化认同具有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只有完善了乡村文化观念, 才能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真正的发展和新农村和谐。
参考文献
[1]虞重干.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1]虞重干.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3.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策略研究 篇三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交叉的部分,它体现了体育的社会性与旅游的社会性。体育旅游属于社会体育的一个产业分支,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种旅游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施行旅游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2、乡村体育旅游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体育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伴随着生產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自身享受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并以追求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这种需求。而体育旅游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它使旅游者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既可以观赏,有可以休闲,并且能够体验和健身,让人们在闲暇之余达到返璞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的目的。
3、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并且有56个民族,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种多样,这就为乡村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4、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乡村体育旅游设施不齐全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4.2乡村体育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内容上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处于落后的状态,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有好多搞乡村体育旅游的地区,景点过于单一或者雷同,缺乏地区的特色,没有能充分体现出乡村体育旅游所蕴含的魅力。
4.3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利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有的乡村可以说是依山傍水,这其实就是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上却做不到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的成为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3.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利,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开发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对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破坏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去突出当地自然景观的特色,一贯的去模仿,缺乏创新。
4.3.2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乡村的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差,很多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都会选择去大的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去乡村工作的少之又少,而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有能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分析的专业人才,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同时在乡村体育旅游营销方面,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来对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促销,但这样的人才同样极其缺乏。宣传的不得力,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5、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基本策略与思考
5.1提高认识、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地位
充分认识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所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把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实现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5.2加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与促销。
首先,在对整个乡村体育旅游的市场进行分析和考察后,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对体育旅游产品进行重点的设计、宣传和促销,其次是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或者媒介来宣传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比如电视、广播、影音资料、报纸等等,把乡村体育旅游的魅力充分展示给旅游者,吸引广大的旅游者,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5.3 加强政府引导, 科学合理规划开发。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视程度,对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为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同时应结合我省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 对农村地区开展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进一步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4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
面向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发挥乡村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的融合发展,精心培育健康旅游、休闲旅游、健身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鼓励推出具有乡村特点、民族特色、质量上乘的原创文化旅游演出剧目,并且让游客亲身参与进来,一同愉悦身心。
4.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篇四
乡村体育节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对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及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安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及体育创强行动,于2010年5月在全县所有乡镇开展“乡村体育节”,得到广大民众积极响应。“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已成为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体育健身已成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一道生活大餐。安吉也因此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载体,全省首创乡村体育节
我县于2009年底提出了“乡村体育节”这一活动设想,并在2010年5月正式在全县所有乡镇开展起来。开展“乡村体育节”,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的需要。《全民健身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与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 第十七条规定,“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协助政府做好相关工作”,而“乡村体育节”的开展,正是深入贯彻这一条例的有效载体。
二是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需要。2008年,安吉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着力满足农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乡村体育节”活动的开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三是巩固体育创强的需要。2009年在省市体育局和安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吉成功的创建为浙江省体育强县。体育创强带来了丰硕成果,到2008年底,全县187个行政村体育设施实现了全覆盖,覆盖率达到100%,累计投入农村体育器材资金400余万元。良好的硬件设施,为百姓健身创设了优越的条件。而“乡村体育节”的创办则为充分发挥健身器材作用,深入巩固体育创强成果搭设了良好平台。
四是打造“健康安吉”的需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纵深推进,“追求健康”已成为我县提升居民品质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安吉县委县政府于2009年10月提出了打造“健康安吉”的目标,并详细制定了实施打造“健康安吉”的八大工程方案,而体育部门负责的体质健康工程则成为“八大工程”排头兵,“乡村体育节”的开展,有效保障了体质健康工程正常实施,为增强居民体质健康,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以点带面,深入推进乡村体育节
大力弘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乡村体育节的现代化,创新“官办”与“民办”结合的乡村体育节体育赛事运作机制,是乡村体育节得以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两年实践,安吉“乡村体育节”开展红红火火,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及部分行政村,参与人数突破15万人次,并呈逐年递增趋势。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辐射作用。经过近半年的酝酿,我县于2010年5月12日率先在章村镇长潭村举行了安吉县首届乡村体育节启动仪式,县四副班子分管领导、各乡镇分管领导、文体站长、各村分管体育工作同志及章村镇2000多农民参加了启动仪式。活动既有群众喜闻乐见的篮球比赛、拔河、飞镖、跳绳等,又有符合当地民俗民风及地形特点的的压押、蹴球、竹竿舞、漂流等。本次活动不仅使老百姓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还在家门口亲身享受到了体育的魅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启动仪式结束后,其他各乡镇也积极开展“乡村体育节”启动仪式,并辐射到行政村。据统计,2010年开展乡村体育节的行政村达30%,2011年则达到50%。累计活动次数达1000余次,参与群众达15万余人次。
二是强化培训,积极做好组织工作。为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在2010年实践基础上,2011年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训体育骨干上。与县委组织部联系,在村党支部书记上岗培训以及大学生村官党校培训会上,抓住契机,局长徐亚良同志亲自开展了体育健身活动重要性以及开展“乡村体育节”活动必要性讲座,群体科科长就如何组织“乡村体育节”活动开展了辅导培训。此外,我们还针对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活动筹办等内容编印了小册子,下发到每一个行政村,有力的提高了体育器材利用率及赛事承办水平。两年来,通过各类培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引领科学健身的骨干力量,目前,我县各级体育指导员达到了1500余人,各类健身队伍600余支,有力的为“乡村体育节”开办提供了人才支持。
三是创新形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2010年首届“乡村体育节”仪式在章村启动后,我们要求各乡镇将“乡村体育节”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各乡镇的相关负责人、文体站长及行政村的文体负责同志,积极开动脑筋,群策群力,积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简单易行、群众乐于接受的体育项目。皈山乡观音桥村在2010年创办的基础上,2011年改进形式,作为跨年晚会来做,全村11个自然村,村村组队参加。整个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极大激发了老百姓热情。目前,全县乡村体育节项目约有30多种,既有飞镖、夹弹子、两人三足行、拔河等适合农民参加的PK项目;也有篮球、象棋、门球、乒乓球、羽毛球、排舞等比赛项目。此外,我们还选择了篮球、排舞等大众体育项目,由村开展预选赛,由乡镇(街道)开展选拔赛,最后到县城举行总决赛,极大的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
四是加强交流,大力营造宣传氛围。“美丽乡村节”创办后,得到了安吉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县四副班子分管领导,连续二届参加了乡村体育节启动仪式,县委书记唐中祥等主要领导还亲自参加骑自行车、登山等活动,与民同乐,有力地激发了全民健身热情。据统计,仅2010年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200余人参加了体育节启动仪式,并参加了相关活动。2011年,我们举办了首届乡村体育节展示暨第二届乡村体育节启动仪式,成功展示了首届乡村体育节精品体育项目,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同时,我们不断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将各乡镇(街道)、行政村好的比赛项目加以推广,更大程度地激发广大民众参与热情。其中《安吉县积极开展各项全民健身活动》、《安吉县三项举措推进体育惠民》分别被省政务信息《昨日要情》及《每日汇报》录用,为全省兄弟县市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交流。
三、与时俱进,着力提升乡村体育节
两年来,“乡村体育节”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并以“乡村体育节”为载体,我县在农村新建了92个灯光篮球场(其中3个塑胶篮球场)、100条健身路径、60副乒乓球桌、10个门球场、地掷球场(其中3个人工草坪)等体育设施。同时,新建立各种体育团队200余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800余人,开展各类健身活动1000余次,全县50%以上的村举办了乡村体育节活动,参与群众达15万人次。
5.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五
王建华
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发挥农村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形式和途径,有利于促使农民就地转向非农领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较好,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农民素质,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大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开发增值,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一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好路子。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一是要加强示范引导,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尽快建设和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镇)。二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旅游专业村(镇),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强化规划,扶持发展
一要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布局,有序发展。二要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特性,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优先解决从交通干道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问题,并适时开通从区域性中心城镇到乡村旅游点的交通班车线路。
三、广筹资金,加大投入
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开发经营。二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更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小额贷款或联保贷款规模。三是实行乡村旅游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用地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专项用于该项目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四、开发产品、增强效益
一是充分整理和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商品与乡土特色餐饮的开发经营,大力倡导和推进实施“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区域乡土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定点推荐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五、加强促销,拓展市场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产品形象,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节庆活动等宣传手段,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加强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三是加大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级各类主流媒体都要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并在中心城镇通往乡村旅游区(点)的主要交通干线设立明确的标识、标牌。四是积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企业推进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化程度。
六、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6.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六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所具有的条件,指出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培养,扩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对促进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福山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旅游业作为高层消费的一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而乡村旅游因其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人文客体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现代旅游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在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乡村旅游均发挥重要作用。美丽的乡村自然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人文景观等是乡村不同于城市最大的特点。在乡村旅游中,这些乡村特色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观光、度假、农事劳作健身、购物等独特的乡村旅游休闲方式[2-3]。乡村旅游多分布在寒暑假期、国庆五一等假期或者某种特定农产品如樱桃、葡萄收获时期,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乡村旅游在空间上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有特色的山区林木区如苹果园等、特色岛屿水库等农村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多由当地农民直接经营,而游客多为当地城市居民。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事劳作,游览田园风光,了解民俗风情等为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乡村旅游业开始在我国兴起,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是农业多方面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也是旅游业中一种新的领域[4]。
1.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基本情况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地区利用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深入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大的发展。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且发展迅猛势头强劲,现在,已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初具规模。据统计,位于福山区的回里镇以及张格庄镇,早已被评为省级旅游强乡镇[5]。其中,位于张格庄镇的楼子口村、位于回里镇的善疃村、位于高疃镇的曲家村等七个村庄已成为省级旅游特色村。福山区还具有鸿润科技生态园、福昊庄园、蓝湾有机蔬菜生态园,福山区有五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如一得山庄,八个省级精品采摘园如双龙潭樱桃谷等,这么多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在数量上以及规模上均在烟台市屈指可数。福山区具有“大樱桃之乡”的品牌优势,并依托此品牌优势,迄今为止,福山区已连续举办九届福山大樱桃采摘节,接待游客数量从最初的每年2.3万人,迅猛增长到现在2万人次,九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次高达80余万人[6],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大大增加农民受益。1.2烟台市福山区地乡村旅游模式及特色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休闲度假农庄模式。主要依托独特的区域农庄,可供游客观光体验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二种模式是休闲采摘模式。烟台市福山区盛产草莓和大樱桃以及具有烟台苹果品牌优势的苹果。草莓、大樱桃,蔬菜以及苹果种植面积很大,[7]并形成了各种采摘园50余个。如福山区充分利用“大樱桃之乡”的品牌优势,从2007年开始直到2016年,福山区已连续举办九届大樱桃采摘节。三是休闲垂钓模式。烟台市福山区境内有很多水库,如门楼水库、黑石水库、善疃水库、磁山水库等,并且福山区河流众多,如外夹河、内夹河等在内的30余条河流湖泊。众多的水库及河流为鱼类繁殖成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8]。大量的鱼类资源可供游客进行垂钓、观光、休闲等旅游休闲项目。
2.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2.1烟台市福山区自然环境优势分析
烟台市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烟台市位于山东胶东半岛东北部,仅靠黄、渤海,气候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温暖湿润,自然风光秀美。整个烟台市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发达,烟台市内具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福山区位于烟台市,在整个烟台市旅游业发达的前提下,对于福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很好的带动效益。
福山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5′-121°22′,北纬37°14′-37°29′。北临黄海和烟台经济开发区,东、南、西与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栖霞市、蓬莱市接壤因境内有福山而得名。总面积482.83平方千米。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1131年(金天会九年)置县,故名。福山区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夏季雨量较多,空气湿润,自然风光秀美。
福山区水资源丰富,福山区境内有很多水库,如门楼水库、黑石水库、善疃水库、磁山水库等[9]。
2.2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大优势。“大樱桃之乡”、“鲁菜之乡”、“书法之乡”三大“国”字号文化名片为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带来很大效益。
福山区在不断发展的旅游业中形成福山八景:烟台海市、石门春波、磁山瀑布、蛤垆烟云、古寺奇泉、仙峰夜月、罘顶朝日、长堤新柳。福山八景成为福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烟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80余项。为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业,现已打造出一系列极具传统民俗文化及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庙会、灯会、渔家民俗等品牌活动,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民俗文化体验。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烟台市大力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创新,经济实力和科学社会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综合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不断向前,逐渐位于前列,烟台市注重发展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曾获得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等荣誉称号,受到全国瞩目,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
2.3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农业资源优势分析
烟台市福山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很多水库及河流,水产资源丰富。可供休闲垂钓鱼类众多,如鲫鱼、鲤鱼、鲢鱼、鲑鱼等等。经济水产主要有带鱼、东方对虾等等。
“水果之乡”是烟台市自古以来就有的美称,水果产业非常发达,在全国重要水果产地和水果出口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烟台市主要盛产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葡萄、山楂等等。其中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已具有强烈的品牌效应,享誉全国。烟台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葡萄生长。烟台市是中国重要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中国葡萄酒工业起源于烟台,并于烟台发展出灿烂完整的葡萄酒文化。烟台市福山区集中栽培的大樱桃,是全国首创,也是目前唯一集中栽培樱桃的地方。
2.4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政府政策优势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据世界经合组织旅游委员会,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启动阶段,政府职能主要不表现在作为先驱的驱动作用以及其催化作用。其次是成长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七对于旅游业的综合规划管理以及服务。最后是成熟阶段,政府的主要职能主要表现在协调和中介作用。综合来说,在这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依次为开拓、规范、协调。由此看来,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11]。
乡村旅游业一直是烟台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早在2011年,烟台市政府便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旅游下乡工程”建设。明确确立了全市各县市区在2015年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并对各重点具特色的旅游地区乡镇开展重点工作,重点帮扶,整体规划,相继建立各个不同乡镇的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机制。同时,为促了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烟台市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积极展开各项活动,如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及宣传、资金供给和各种优惠活动。据报道,烟台市政府每年均会召开与乡村旅游工作相关的专题会议,在各领导和专家的讨论及研究下,部署了《旅游法》,并严格贯彻实施。同时,为刺激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烟台市政府适时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刺激了烟台是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例如在农作物未成熟的淡季,进行相关民俗文化活动、温泉优惠活动、葡萄酒文化节等等。烟台市政府对于乡村旅游业的重视以及各种政策制度的支持,使得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后劲强劲。2.5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市场优势分析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休闲,因此,旅游业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乡村自然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人文景观等资源,使得游客可以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到观光、度假、农事劳作健身、购物等独特的休闲旅游方式。游客在城市喧嚣和紧张的生活中忙碌疲惫,而乡村旅游时的游客可以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可以有效缓解游客在城市中的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因此,更多的游客越来越喜欢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旅游趋势,未来乡村旅游将有更大的的发展空间[12]。
3.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且急需解决,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差,规范性不强等等。3.1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缺乏整体规划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对当地资源条件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并对市场前景和客源进行合理分析及科学论证,然后在整个区域旅游业开发的整体布局下,将乡村旅游融入整个区域旅游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统筹安排,全面合理规划。目前,虽然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烟台市政府已针对乡村旅游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但对于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烟台市政府尚未制定出相应的总体规划[13]。在缺乏总体规划的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很难发挥作用且对于进一步的规划,也尚未作出科学的分析论证。因此,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开发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势必会造成一些低水平项目的大量涌现,使得同一项目过多而造成重复和新意缺失。同时,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由于规划和科学建设,使得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不完善,存在仓促粗糙等问题,并且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使得乡村旅游应有的意境和氛围荡然无存。与此同时,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经营规范性不够,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如一些农家乐的环境卫生不能达标,使得一些游客不愿意再次游玩。
3.2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
烟台市福山区的乡村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受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新兴项目理解不够深入[14]。因此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层次较低,项目单一,重复性较强,没有鲜明的的特性。乡村旅游项目紧紧围绕“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这一传统理念开发。但是在实际经营管理操作过程中,在什么样的农家饭,什么样的农事活动,农家屋住宿的风格,乡村景观的改造,农家产品种类等方面,经营者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开发不够深入,层次较低,单一化重复性严重,乡村旅游的价值为得到充分挖掘。
乡村旅游项目的层次以及农家产品的价值直接决定了游客的消费意愿以及再次游玩的意愿。福山区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部分属于比较低级层次的类型,如钓鱼,采摘,吃农家菜,从事简单的农事劳动,整体来说,这些乡村旅游项目呈现出简单快速的模式,使得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少。大多是城市游客自驾游到郊区,钓一会鱼,吃一顿农家菜,采一会水果,在较短时间内如一天两天,便驱车回城。游客尚不能在乡村旅游中真正放松身心,也不能真正体会到乡村旅游的乐趣,并且整体消费少。这种较低层次乡村旅游,不能把乡村旅游真正内涵和意义挖掘出来,也不能形成一整条乡村旅游经营生产链,带来的收益也较低。3.3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在旅游业的营销策略中,宣传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规模不大,较为分散,多为家庭小本经营。这种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使得他们主要进行宣传的意识不强,而且因为自身原因他们的宣传能力不足。同时,这种零散式的经营缺乏品牌效应,市场较难开拓。一些研究表明,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对于常见的社交宣传软件及网页了解较少,如微信、微博、论坛。同时,由于大多数是小本经营,没有意识更重要的是没有资金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宣传。总体来说,对于现代宣传手段认识利用意识不强,了解不足,能力不够,技术缺乏。这导致福山区乡村旅游业难以形成品牌,不能吸引游客,最终影响游客对于福山区乡村旅游的选择。3.4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问题突出
目前,在烟台市福山区基础设施问题在乡村旅游业中很突出[15]。常见问题如,很多有休闲农家乐、休闲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区域交通很不方便,道路状况不良,道路不容易查找等等。同时,乡村旅游区域的停车场缺乏或者过于简陋,卫生间也过于简陋,总体的卫生条件比城市差很多。此外,在住宿条件以及餐饮条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上述基础设施所存在的问题,将会降低游客旅游体验好感度,导致再次游览或者向亲朋好友推荐的概率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品牌的建立,限制了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6]。
3.5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经营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仍不不健全。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家庭经营模式是大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这会使得多数经营者选择任用家庭中亲人进行经营管理,使得用人不当,使得无管理能力的人居于管理地位,造成管理制度不完善[17]。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因为雷同,资金等问题恶性竞争,但在这方面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治理。三是自然化逆境保护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制度体制尚不完善。在乡村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很多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了或多或少的破坏但是自然化逆境保护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制度体制尚不完善,无法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4.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和措施
4.1全面规划,统筹乡村旅游发展
规划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及处理,使得旅游业能有更好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烟台市福山区要进行合理规划,必须综合福山区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源、地区的独特特色,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资源等因素,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不同乡镇村庄,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色统筹安排,做到建立不同地方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只有这样全面规划后,才能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和和资金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又可以减少兴村旅游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和雷同,减少恶性竞争,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乡村旅游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符合三农政策,与新型农村建设规划,城镇规划相协调,不同规划作为一个综合体,在协调稳定中不断推进福山区乡村旅游也的持续健康发展。4.2注重培育乡村旅游业专业从业人员
由于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专业从业人员欠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且经营方式多为家庭经营模式,使得整个乡村旅游业缺乏专业指导[18]。因此,尽快培养一批具有经营管理能力,提供服务的技能以及安全卫生意识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农民是主体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再造农民和农民再造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农民角色定位问题”[19]。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各项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对乡村旅游专业人员进行培养并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乡村精英”群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会带来示范和带动效,这能促进更多农民自愿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中,也使得奇特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更注重专业性,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挥。4.3保持乡村性,突出地方性和独特点 与城市生活区别开来,以满足游客对心灵深处回归自然的需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留恋。
乡村旅游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田园风光和鲜明的地方感,这也是最为吸引游客的特点。因此,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提高档次而忽视乡村性和地方特色。在福山区兴村旅游业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自然环境风貌和地方特色,打造出具有福山区特色的旅游项目,着重突出乡村田园风光,让游客体验到城市所没有的乐趣。具备乡村行和地方性特点的乡村旅游业才能与城市旅游有所区别,从而更能吸引城市游客。4.4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
随着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福山区政府也加大了对福山区乡村旅游的宣传,但是从宣传方式和影响力上来说都远远不够[20]。因此,福山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全方面多角度的对本地兴村旅游特色进行宣传,着力打造处福山区乡村旅游品牌。为加强福山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首先福山区政府应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宣传口号和宣传标志,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其次在网络媒体上也应加强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移动客户端如微信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全方面、多层次进行宣传,这样能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扩大福山区乡村旅游影响力,树立福山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4.5关注农民感知,建设新型乡村
在兴村旅游业发展中,农民毫无疑问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但是,更重要的是,农民也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并且也是乡村旅游的利益群体,农民与乡村旅游联系最为紧密。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还没进入成熟阶段,农民对于乡村旅游的态度观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感受,才能使得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还没进入成熟阶段,乡村旅游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符合三农政策,与新型农村建设规划,城镇规划相协调,不同规划作为一个综合体,在协调稳定中不断推进福山区乡村旅游也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休闲,因此,旅游业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福山区应加大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业,这对促进福山区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7.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篇七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
大课间体育活动, 就是学校在上午第二节课课后安排30~40分钟时间, 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 延长了活动时间, 增加了运动项目, 丰富了活动内容, 突破了传统的课间操模式, 切实保证了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
幸福教育理念下的乡村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 承载着“追求幸福教育, 享受教育幸福”的憧憬, 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平台, 将为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 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克服自卑心理, 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现自我。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使得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交往的时间增多, 学校凝聚力也明显提高, 校园里充满了和谐的氛围。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 帮助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是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 让学生能较好掌握两项体育技能, 一项艺术技能”的有效途径, 是提升学校体育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增强, 从而实现了从“要我锻炼”到“我要锻炼”的转变, 让热爱体育、参加锻炼、崇尚运动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新时尚。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的途径与策略
1. 活动内容
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任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学校场地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来科学地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
有乒乓球、篮球、气排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垒球等各种球类活动, 还有跑步、跳绳、踢毽子、跳皮筋、体育游戏、传统养身健体运动、队形队列练习等。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主开发活动项目, 例如校操、跑操、韵律操、健美操、器械操、武术操、啦啦操、校园集体舞、兔子舞、街舞等, 也可以编一些体现乡土风情的活动操或民族舞蹈。
有各种跑跳的素质练习, 垫上的技巧, 单双杠、哑铃等器械的力量练习等。
鼓励师生自编、自创活动内容, 自制自带活动器材, 并注重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能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 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广播操、健美操、武术、校园集体舞等, 全体师生共同参与, 形成了极好的学校体育活动氛围, 达到了锻炼身体、提高素质的目的, 同时学校组织了鼓号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舞蹈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经典诵读小组等特长培养小组, 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 成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补充。这些活动, 成为吸引学生生活学习的一大亮点, 使全体师生在这样一种校园文化氛围中蓬勃向上, 积极进取。据近两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 速度、柔韧性、肺活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 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分班 (组) 活动、分男女活动。集体活动为主, 分班 (组) 活动为辅。集体活动是指全校或部分年级的集中锻炼, 其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地点集中, 活动时间、内容便于统一安排, 能做到统一领导, 督促检查, 相互促进。分班 (组) 活动是指以班级、体育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的活动, 分班 (组) 活动规模小、人数少, 地点可以分散, 方式灵活便于组织和区别不同情况, 并能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3. 活动组织
大课间体育活动原则上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后, 具体时间段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安排, 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活动做到“五落实”“六到位”。“五落实”, 即每班活动器材落实、活动场所落实、活动时间落实、值班领导落实、带班教师落实;“六到位”, 即领导督促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各方协调到位、体育教师指导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师生参与人人到位。
合理分工, 责任到人。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应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体育艺术教师, 实行责任制管理。
(1) 领导负责制。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加强领导, 保证时间, 形成制度。要建立校长责任制, 学校主要领导要到操场, 亲自参与活动, 同时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并提高全校师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2) 班主任负责制。 (1) 认真组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 保证出勤率。 (2) 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 并用自
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己的亲身参与来影响、教育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3) 摸清本班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及基础, 协助体育教师一起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 对出操不认真、违纪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 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 对于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应加强教育、引导和激励。
(3) 体育艺术教师和值日教师负责制。 (1) 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乐曲的选择。内容安排必须符合季节特点, 乐曲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 跟上时代节奏, 尽量用音乐来调控学生在整个大课间体育活动内的一切活动。 (2) 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 (3) 负责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 (4) 负责指挥和示范, 并协助班主任组织好所带年级 (班) 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5) 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检查评比工作。
4. 活动评价
学校制订详细工作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注重过程指导, 完善评价体系, 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推进课程改革、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等工作结合起来, 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保证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进身心健康。
建立检查评比制度。为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 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持之以恒, 学校要加强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检查评比,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检查评比细则,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全面检查与评比, 定期公布, 及时表彰, 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顺利地开展。
8.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篇八
1.目的。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促进民俗与人文结合,丰富学生的精神成长,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
2.意义。(1)乡村儿童游戏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对盐城乡村游戏的梳理与挖掘,并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与实验中得出它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让学生喜欢乡村游戏,让乡村游戏成为体育课堂的主要学习组成,辅助或者帮助对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让多数学生喜欢体育,并对体育产生兴趣,做到人人会游戏,人人爱游戏,形成一种良好的游戏氛围。(2)充分体现盐城乡村儿童游戏的育人作用。如今的体育教学提倡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不但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还要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真正实现体育“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而乡村游戏正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基本之上的教学,让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打下基础。所以,乡村儿童游戏正是有非常厚重的育人作用,不但形成健康的体魄,还要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这正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学生的发展,为学校文化发展注入了生机。(3)把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寻找一个实现体育教学的突破口。让儿童游戏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同时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游戏的进入找到合理的方法。实现游戏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游戏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形成一定固定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形式,既体现游戏性,又体现体育课的特有本质。
二、乡村游戏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研究背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上都有所突破。要根据地方的实际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开发当地教学资源。盐城是一个滨海之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农村民间游戏是在盐城帮古老的城市已经存在,但是这些民间游戏却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悄悄消失,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此游戏在当时给儿童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他们一生。把传统的民间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得以传承是体育人的使命。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乡村游戏与体育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少之又少。国内乡村研究多数涉及的内容:第一,游戏的产生原因及年代是什么,即游戏产生的背景;第二,游戏的内容有哪些;第三,游戏消失的原因;第四如何传承游戏。
3.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1)实践意义。它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表现,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而且乡村游戏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能养成与同伴一起活动的习惯,也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理论价值。把游戏引入课堂,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出操作的困难与不足,找出实施这一教学任务的可行之路,对于进一步研究乡村游戏具有很好的理论支撑意义,也有助于为研究这一历史遗产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1)盐城乡村儿童游戏的种类与内容。(2)盐城乡村儿童游戏产生的背景。(3)盐城的发展对乡村儿童游戏的影响。(4)儿童游戏引入课堂的实践研究。(5)儿童游戏引入课堂的评价研究。
2.研究重点。把乡村儿童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实现乡村游戏的规范化,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把乡村游戏引入课堂,并进行实验研究是本研究的重点,并找出对策,使乡村游戏逐步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研究的目标与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挖掘盐城民间乡村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课程资源来开发,找出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研究出把乡村游戏引入课堂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使乡村游戏为体育教学服务,并且在游戏的实施过程中,让这些古老的游戏得以继续发扬下去。
2.研究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随着时代的进步,盐城乡村儿童游戏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被快节奏的生活所取代,儿童的活动发生了转折,在这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小学作为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有责任把这一项目加以保护与传承。这样对于保护民间历史文化遗产有很大的帮助。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学校对地方传统体育项目资源进行开发,以使体育教学适合当地的教育特点,学校体育教学把民间传统的乡村儿童游戏引入课堂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所以,研究民间传统的乡村儿童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的整合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体育工作者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乡村医生现状调查 篇九
1.卫生室房屋陈旧,不能适应当地村民的就医环境。
2.卫生室设备短缺。
3.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日趋老龄化,乡村医生大多集中在较大的行
政村,年轻乡村医生流失严重,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
4.村卫生室,均不同程度存在行医不规范、滥用抗生素、乱输液、开“大处方”等问题,埋下医疗事故和疾病传染等诸多隐患。
5.受经营收入微薄、养老保险缺失等因素制约,我辖区一些较小的行政村甚至没有乡村医生,无法满足当地村民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6.乡村医生收入除部分医疗技术好的乡村医生外,乡村医生月收
入很多在500元至800元,部分乡村医生收入甚至低于500元。
7.由于业务能力差、执业环境差、没有辅助检查设备等原因,乡
村医生执业风险高。”
8.由于业务收入微薄,政府的经费补助不到位,个人生计难以维持,不少乡村医生无奈改行,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坚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的,大多是年龄在45-50岁以上的老同志占多数
10.乡村旅游发展 篇十
当日下午,市政协副主席王全兴在达州宾馆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农家乐业主座谈会,会上调研组一行认真仔细听取了我区莲花湖、王家山、北外朱家沟、徐家坝和达县火峰山、翠屏山等10余位农家乐业主的发言,业主们激情高昂、勇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以及个自今后的发展思路。省政协调研组在对我区乡村旅游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认为达城周边的农家乐尚处于粗放式的起步阶段,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强政府引导、指导、扶持力度,充分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打捆使用各项惠农资金,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二是要科学制定本地区的乡村旅游规划,明确开发重点和推进步骤,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三要坚持瞄住市场、依托资源、农民自愿的原则,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对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要积极做好动员、引导和示范工作,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四要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积极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加强烹饪技术、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卫生知识、消防常识的培训,稳步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五要加强管理,明确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制定旅游设施、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收费价格,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统一,加强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加强卫生和保洁工作,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区乡村旅游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关于翠屏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旅游局课题组
一、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区乡村旅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主要是市民在城市周边风光秀美、环境幽静的农家小院去休闲、游览,吃农家饭,伴以棋牌、垂钓等娱乐。自九十年代末期逐渐兴盛,也带动了农家乐餐饮的繁荣,据统计,农家乐最多时,全区共有500余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年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随后,乡村旅游也逐渐从近郊延伸到较远乡镇,其中凉姜乡九里村举办“桃花节”和赵场镇佛现山举办“栀子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逐渐形成规模,并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2008年,全区乡村旅游人数达173万人次,占全年旅游人数的46%,旅游收入达1.34亿元。
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经调研,目前我区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资源:白塔山景区,比邻三江汇合处,居高临下,林木茂盛,距城区仅一江之隔;七星湖景区,环境清幽,水绕山环,是理想的休闲之所;佛现山景区,为全城的高峰,森林覆盖非常好,宜于夏季避暑度假;南广镇红岩山景区,未开发的森林氧吧,植物茂盛,且生长着较多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树;凉姜乡九里村桃花潭景区,有百亩两岔河水面,伴以桃花及各类水果供游客观赏;金坪镇和邱场乡之间蜿蜒曲折的金秋湖,湖光山色,伴以茶园风光,可体验采茶制茶之乐;另有宗场乡绿色环抱中的双龙湖和思坡乡古代名人流连的会诗沟;还有待开发的明威乡森林河谷、李庄镇的帅家沟水库、宋家乡的卫星湖、牟坪镇的金银湖、菜坝镇的防洪堤等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家乐。十多年来,农家乐发展经历了自然兴起、遍地开花、竞争淘汰几个阶段,目前全区生存下来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10余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规模和档次上得到了提升,而且部分农家乐除了餐饮娱乐还能提供比较标准的住宿。按照市农家乐的星级评定标准,目前我区已评出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以下10家。近几年来,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收入也在迅速增长,也给景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初步统计,平均每户农家乐年收入达7万元。但全区仍然还有很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仍然很大,全区乡村旅游发展仍然有很大潜力。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目前,乡村旅游作为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补充,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也可以看作是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我区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一些乡镇发展迅速,但很大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如发展较好的凉姜乡九里村桃花节和赵场栀子花节,近一个月农家乐收入即可达到50万元左右,而多数乡镇乡村旅游几乎是空白。
(二)缺乏规划意识。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全区乡村旅游中仅凉姜乡桃花潭风景区做了一个规划,其余乡镇没有作出较专业的乡村旅游规划,表现出各景区没有自身的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特色不明显,主题不突出。
(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乡村旅游,交通是首要条件,当前待开发的景区多是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如南广镇红岩山、宋家乡卫星湖、明威森林河谷等,道路可进入性差,游客想前往游览,但受交通限制。景区旅游设施简陋,有的地方缺乏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部分农家乐卫生条件较差,卫生设施未按要求设置。
(四)旅游产品的水平和综合效益低。我区目前乡村旅游的产品单一,新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餐饮和棋牌等娱乐的低层次水平上,有特色的农事体验活动很少,具有条件较舒适档次较高的度假型较少,能让游客玩后带走的农产品也很少。乡村游的收费仅停留在吃、垂钓、少量住宿上,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的“行、游、购、娱”基本没有收费,致使乡村旅游综合效益较低。
(五)宣传促销不够。由于受财力的限制,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的乡镇较少,全区仅有凉姜乡举办桃花节、赵场举办栀子花节时进行了宣传促销,此外很少有乡镇印制宣传图册、资料。全区大部分农家乐缺乏宣传促销意识,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促销。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乡村旅游是一项以生态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要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抛开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有为,积极引进、扶持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同时,要根据自身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保护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科学规划,与专业部门及规划单位加强协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如:佛现山、红岩山可规划为高山避暑乡村旅游区,凉姜九里规划为采摘体验乡村旅游区,宗场双龙湖可规划为湖景垂钓区,李庄古镇周边也可规划为古镇休闲游览区。规划中要体现“一村一品,特色突出”,在同一景区内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
(二)多渠道加大投入,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要将通往景区的公路贯通,并不断提高等级,可采用各种补助资金、列入项目工程、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解决道路问题。其次是兴建一些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对景区及旅游设施也可采取多渠道融资、招商引资、合股合资等方式加以解决。各乡镇在引导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上,可进一步放开政策,开放市场,积极吸引企业、个人等外来资金,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如:思坡乡吸引业主投资1000余万元开发会诗沟,成为了乡村旅游吸引投资的很好的示范。同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明间资本投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招商引资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来投资,乡镇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并将乡村旅游产品列入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介名录,加大宣传营销。通过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加大投入与扶持, 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三)拉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一是要积极引导,改变过去单纯从“吃、游”两个方面的乡村旅游消费模式,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文章,延长乡村旅游的消费链。要积极增加娱乐、购物、体验等项目,如菜地、瓜果采摘、水上娱乐、垂钓、品尝、体验做茶、购买农家绿色特色产品、参与农俗民事节目活动等,延长休闲时间,增加游客住宿,让游客乐于“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玩在农家”,走时还能购买农家土特产品及纪念品。二是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各乡镇对乡村旅游采取成片开发,规模经营。如宗场乡可围绕双龙湖规划布局,进行成片开发,赵场佛现山可集中发展一些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要扶持一批农家乐上规模、上档次,丰富他们的“文化、娱乐、体验”内涵,提高农家乐的品味,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四)打造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的营销。旅游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载体,打造品牌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的重要意义。如成都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就是很好的乡村旅游品牌。我区目前仅凉姜乡“桃花节”和赵场佛现山“栀子花节”形成了初步品牌,但影响也很有限,其余乡镇基本不知名。因此,要加大力度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如宗场的双龙湖、思坡的会诗沟、南广的陈塘关、邱场的金秋湖等。乡镇政府要科学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民俗、节庆、花卉等活动促销品牌,各农家乐经营业主也要联合行动,借助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册等手段,大力宣传促销乡村旅游品牌,扩大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五)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既要借助“外脑”,又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强化培训。一是对经营管理人员要提高素质。乡村旅游业主多是农村人员,知识水平、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旅游部门要多组织培训、学习、交流,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二是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要提高技能,通过举办接待、服务技能学习、培训,增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旅游等相关部门要规范乡村旅游的监管,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及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旅游、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督查,重点检查经营业主“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各项卫生设施。要开展好农家乐星级评定,严格按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评定标准》进行评审,对农家乐授予相应的“星级农家乐”称号,切实规范农家乐的管理。
发展中的通川区乡村旅游—农家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通川区旅游局 点击数:6481 更新时间:2008/11/19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犀牛山风景区位于通川区北外镇、罗江镇、磐石乡交界处,距城区6公里,面积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8%,整个景区林海浩瀚,峰峦叠嶂,植被原始,是达州城区近郊最具规模的城市生态公园。去年起,通川区把犀牛山按照国家4A级景区规划进行开发打造,沉睡千年的犀牛山终于撩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犀牛山之美,美在林、树、路、崖、洞、石仿若仙境。长满青苔的石阶蛇一般游进大山深处。山间树木参天,松针、香樟、山花、野草盈地,蝶飞鸟鸣,山石奇崛,崖洞深邃,尽显世外桃源的美景。
犀牛山自然景观众多,除了巨石裂缝形成的月牙岩,还有栩栩如生的寿龟问天,惟妙惟肖的佛头,以及蛮子洞、千仞壁、野象石、恐龙蛋、千尺梯等景点。
在犀牛山的打造中,通川区摒弃了简单的修桥铺路,完善了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新建了接待中心、游步道、休闲亭、卫生间等辅助性设施,精雕细琢了少许人工景点。映月湖是犀牛山森林公园最大的湖泊,库容42万立方米,这里水平如镜,清澈透明,是游山戏水的好地方。
一、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功近利,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观念淡薄,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
2.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滞后,建设没有特色。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统一发展规划,导致当前一些农家乐的旅游项目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氛围不浓,游客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是与城里装饰、价格一样的标准间,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农家乐活动存在“低层次化”倾向,让人感觉到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与城里没有什么不同,游客只是住宿在农村而已。
3.地方风土人情突出不够,缺乏乡土特色。鄂南风土人情有鄂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赤壁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忽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缺乏对三国赤壁文化、鄂南文化、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弃“土”从“洋”,破坏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
4、保护与管理措施缺位,品位普遍不高。赤壁市至今缺少对乡村旅游景区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人工低品位的景点较多,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落实不力。
二、对赤壁市乡村旅游景点的思考与建议
1.要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实行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应彻底改变赤壁市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单打一”的作法,即划定一个区域,配套一些基础设施,农民单家独户地搞旅游的原始作法。走集约化的经营道路,是旅游业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壮大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的重要举措,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突出三国战争文化、突出赤壁国家级山水景观、突出乡村特色、突出田园风光是赤壁市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的方向。
2.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形式和内容不再局限于农业观光,更重要的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乡村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景区依托其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实践体验活动。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开发利用优美的乡村田园环境与鄂南的乡村文化、赤壁三国文化,下大力气打造好赤壁乡村旅游景区的休闲体验空间。3.要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要与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游居环境一体化。要努力营造以中心城区、主要景点、中心乡镇、中心村为构架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村、居民社区、旅游设施、人文特色、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人文、生态旅游景区新格局。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农村居民社区,美化乡村环境,丰富居民生活。依托陆水湖、沧湖、柳山湖、随阳万亩林海、万亩茶园等得天独厚的山水园林资源,高标准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园林景观,并向农村延伸,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形成城乡一体,宜居、宜游、宜业的优美城乡环境。4.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将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有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起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导作用。乡村旅游景区应该将把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作为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景区要切实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稳定职业的工人和有稳定居所的城镇居民。
5.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为建立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大力推动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以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6.要与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
【乡村体育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针对乡村学生的体育乐趣的分析探讨论文08-06
乡村发展模式09-04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08-31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07-08
台湾乡村是如何发展10-31
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2-20
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09-08
乡村振兴现状调查报告12-21
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协调发展09-30
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