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精选2篇)
1.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篇一
《子路见孔子》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本文的内容是子路见孔子文言文的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子路见孔子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而受教。”
注释
见:拜见
好:喜好
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益:好处
释:放;策:马鞭子。
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受:承受
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
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
揉同“煣”,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括:扎,束
镞:(zú):箭头;
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敬:感谢。
翻译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犯过错,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指教。”
简析
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势利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谓由此可见一斑。
孔子的谈话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由此可想到与《为学》中的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与此观点一致。
作者
孔丘(公元前551年8月25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启发与借鉴
循循善诱。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突出的有七十二人。《论语·子罕》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意为孔子善于有步骤地进行教导。从上文看,子路原是个粗鲁的人,他不想学习,认为学习没什么用,而孔子循着他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学习,认真学习,结果子路心悦诚服。开导别人要有耐心,而且方法要巧妙。人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2.孔子颜回文言文翻译 篇二
【注】①乘:欺凌。二乘:指二人相互侵凌争胜。②殷王帝辛:即商纣王。③天蘖:指树木生长出现了反常的现象。④重译:通过使者辗转传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之 恶 恶道至甚也恶:厌恶
B. 信 有天命,非唯人也信:相信
C.则国家必王而名必 昌 昌:显赫
D.逸劳过度者, 疾 共杀之疾:疾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弛关市之税, 以 惠百姓怀王 以 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子曰:“ 为 其兼行恶道也。”百姓之不见保, 为 不用恩焉
C.朝臣莫救,外寇 乃 至,殷国以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吾攻赵旦暮且下, 而 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孔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
①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 ②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③存亡祸福皆已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④凡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⑤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 ⑥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国家的防守与攻伐,孔子让鲁哀公不要考虑攻与守,而要做到朝廷遵守礼制,君臣相敬相亲,百姓就会都成为他的子民。
B.对于“君子不博”这个问题,孔子认为君子下棋时相互搏杀争胜就会走邪路,借此道理来引导哀公要喜好正道,不走邪路。
C.孔子认为国家的存亡祸福源于自身,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命运,并以纣王和太戊为例分别从反面和正面进行分析阐明。
D.关于长寿,孔子认为三种死亡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咎由自取;智士仁人行事节制,喜怒适时而止,不损害性情,就能长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2)太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
(3)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
答案:
1、B
2、B
3、C
4、A
5、(1)如果没有您说的这番话,我就不能听到这些道理。(“微”“焉”“弗之闻”)
(2)太戊非常恐惧,小心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思考先王治国的政令,明确教化百姓的方法。(“修行”“养”“道”)
(3)身居下位却对上冒犯君主,嗜好欲望不满足就索求不止的人,各种刑罚会杀死他。
孔子回答说:“让您的朝廷讲礼制,君臣上下相亲相敬,那么天下百姓就都成为您的子民了,谁还会来攻打您的国家呢?如果违背这治国之道,百姓都背叛,都是您的仇人,您还和谁守卫国家?”
哀公感叹道:“您说得真好!”
于是就废除山林沼泽地区的禁令,放宽关卡市场的税收,让百姓得到实惠
鲁哀公问孔子:“国家的存亡祸福,的确是由天命决定的,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吗?”
孔子回答说:“国家的存亡祸福都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哀公说:“好!您说的话,有什么事实根据吗?”
孔子说:“从前,殷纣王时代,在国都的城墙边,有一只小鸟生出一只大鸟,占卜者说:‘凡是以小生大,国家必将成为霸主,声名必将大振。’于是,商纣王凭借小鸟生大鸟的好兆头,不好好治理国家,残暴至极,朝中大臣也无法挽救,外敌攻入,殷国因此灭亡。这就是以自己的肆意妄为违背天时,奇异的福兆反而变成灾祸的事例。纣王的先祖殷王太戊时代,社会道德败坏,国家法纪紊乱,以致出现反常的树木,朝堂上长出桑毂,七天就长得两手合抱之粗。占卜者说:‘桑毂野木不应共同生长在朝堂上,难道国家要灭亡吗?’太戊非常恐惧,小心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学习先王治国的方法,探究养民的措施,三年之后,远方的国家思慕殷国的道义,偏远之国的使者经过多重翻译来朝见的,有十六国之多。这就是以自己的谨身修治改变天时,祸兆反变为福的事例。所以说,天灾地祸是上天来警告国君的,梦见怪异是上天来警告臣子的。灾祸胜不过良好的政治,梦兆也胜不过善良的行为。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只有贤明的国君才能做到。”
鲁哀公说:“我如果不是如此浅陋,也就不能听到您这样的教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