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利用案例

2024-10-22

档案利用案例(精选11篇)

1.档案利用案例 篇一

档案安全案例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包括档案馆库安全、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三个方面。

一、档案馆库安全

这是保证档案实体安全的前提和保证。档案库房建设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达到防光、防火、防尘、防有害生物等八防标准。国家档案局与建设部共同颁布有档案馆建筑规范。

防火。这是档案馆的首要任务。档案库房内绝对禁止吸烟。不过,但有时候可能只是不经意间的疏忽,都会酿成大祸。我们办公室的一位同事在办公桌上放了一个鱼缸,结果夏季的某天,她正在办公桌前整理资料,就闻到明显的烟味,四处察看,发现墙边的一把布艺椅子出现了一个烧过的洞,而且正冒烟。原来就是球形的鱼缸产生的透镜作用,将灸烈的阳光折射到椅背上,引起包装布的燃烧。幸好当时她在室内,及时发现,如果时间长了,可能会引发火灾。所以档案库房中严禁摆放与档案保管无关的杂物,而且应当采取防爆灯、烟感报警等措施来杜绝发生火灾的隐患。

防水及防潮。防水主要是防止采暖管及供水管的爆裂。这方面也有惨痛的教训。某公司下属某二级分厂准备庆祝建厂**周年,特地从档案室中调出当年建厂时一些文件原件、领导批示和一些珍贵的老照片,放在陈列室中布展。结果当晚暖气爆裂,将展品淹没大半。很多珍贵的档案原件被毁,无可补救。

还有一些档案是放在形成部门保管不善,受潮霉变,移交归档时已经形成“档案砖”,如当年的调转介绍信,很多卷已经粘连在一起,根本没法逐张揭开。结果在**年开始的人事档案检查工作中,很多查找当年调入调出依据的利用者都失望而回。所以,档案库房要禁止设置水龙头,防潮防霉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档案实体安全。也称档案载体安全。

是指档案案卷,包括电子档案的光盘等磁性载体的安全。字迹的褐色、纸张的老化、反复利用的磨损、还有丢失、被盗等事故,都会危害档案的实体安全。

在档案界有个全国学习的模范――刘义权,他在整理或者看档案时,是从来不在桌上放水杯的,防止一时不慎,碰倒水杯,损坏档案。所以,现在档案界都在提倡数字化,不只是网络利用方便一个目的,同时也有减少档案磨损,有效保护档案实体安全的更深层原因。

说到档案实体安全,就不得不提档案史上最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了。1921年前后,北洋政府财政艰窘,政府各部门自筹款维持。已有几年支不出薪水的教育部就把所存的清代大内档案作为废纸,以银洋4000元拍卖给了西单同懋增纸店,用这些钱来维持教育部运营。这些档案重约15万斤,装满八千麻袋。纸店搜拣了一部分档案出售,大部分渍水后用芦席捆扎,准备运到唐山、定兴去作“还魂纸”――即再生纸。清朝遗老罗振玉得知这一消息,以12000大洋购回这些档案,并对其中部分档案进行整理,但已损失两万斤约数十万件。1924年,因财力不支,罗氏将档案以16000大洋转卖给前清驻日公使李盛铎,1929年李盛铎又将这部分档案以18000大洋转卖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始得归公。几经周折,剩下的大约5万斤,约1700麻袋,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财产。1958年3月12日,国家档案局开始清理这批档案。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如明崇祯年间的科抄、行稿,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的修改稿残档。1958年9月25日,国家档案局给国务院写了清查报告。至此,这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八千麻袋大内档案事件”终于完结了。这批整理成卷的档案,存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

三、档案信息安全

目前,这是档案安全的重中之重。不只是要杜绝失密泄密事故,同时还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

有个现实的例子:追缴一吨半涉密地图

2002年9 月1 日(星期天),东北N 市的古玩市场很热闹。N 市保密局的邢军对古玩市场很感兴趣,经常来这里转转。

邢军一边走一边欣赏。当走到一个卖旧书的地摊前,无意中发现几叠地图,与旧书刊放在一起显得特别打眼。邢军蹲下身去细看,这一看着实让他心中一惊:这是一批涉密的地图。图的右上角边缘处“机密”二字赫然在他眼前,再仔细看,图的四月几乎都有标注与说明,出版时间都是六七十年代,右下角处清清楚楚地印着保密说明:“本图为国家机密资料,使用单位应按保密规定编号登记、严密保管、控制使用、妥善运转。不得复制,不得遗失。如发生失密泄密事故,应即查明责任,严肃处理。使用完毕后,视情况分别归档保存,监督销毁,妥善保管或退回发图单位。”当时邢军未带执法证,就问了问情况,买了几张地图走了。月2 日一上班,邢军将所买标有“机密”、“秘密”字样的地图拿给局里同志看,并讲述了买图的经过。如果此机密级、秘密级地图没有解密,就可认定是一重大泄密事件。

根据买图时所了解的情况,保密局决定请市安全局协助调查。

月7 日(星期六),保密与安全联合调查组开始追踪图纸来源。

据商贩交待说,地图是从废金属购销站买来的。

在购销站,其法人代表陈某找出了购销经营中的账目记录。陈某回忆说,地图是2002年1 月11日由某造纸厂送来的。

根据造纸厂主管业务的厂长韩某回忆,这一吨半地图是2001年底,由4 个人用卡车送来销毁的。韩某虽记得一些细节,可就是没问他们是哪个单位的。

经调查组分析认定,这些地图肯定是某上级测绘部门发给所管辖单位的,况且每张图的背面都有统一的一组号码,上级主管部门不可能没有记载。所以,应到印发地图的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鉴定。同时,鉴定这些图是否还在保密期限内。于是,保密局局长带人持图去A 市的测绘主管部门进行鉴定,在主管部门的配合下,很快就得出结论:此图是发给驻N 市某中直测绘单位的,且未解密。

泄密事件至此已经很清楚了。早在2001年11月4 日,驻N 市某测绘单位气象室图库搞维修,负责人陈某未经请示、登记、审批,擅自带领手下3 人将2 吨多的涉密地图运到N 市某造纸广销毁。由于地图材质特殊,打成纸浆有困难,所以造纸厂将其卖给了某废金属购销站。2002年3月至8 月间,购销站先后多次将涉密地图以每市斤1 元的价格分别卖给田某等3 名以卖旧书为业的商贩200 多公斤。

这起泄密事件查清后,驻N 市某测绘单位党委对此事件的主要责任者和有关人员做出了严肃处理。给事件的主要责任者图库负责人陈某行政撤销职务处分;给负有领导责任的、图库负责全面工作的副主任王某行政严重警告处分;给图库工作人员刘某行政严重警告处分;对图库以安全保密为专题,进行一次集中整顿;单位领导在本单位党委会议上做出深刻检查。

根据有关法规,有关部门做出处理决定:对N 市某造纸厂进行通报批评,给予主管业务厂长韩某撤销厂长职务、调离岗位的处分,给予该厂法人代表鞠某行政警告处分;对某废金属购销站通报批评,给予购销站法人代表陈某以警告处分:对上述相关单位;人员在营销涉密地图过程中的非法所得予以没收。

值得深思

当看到涉密地图以吨为单位堆在眼前时,带给人的震惊是可想而知的;当其堂而皇之地游走于众人之中时,竟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它们是不该出现在这些地方的。倒卖涉密地图的购销站和摊贩固然有错,但这种错误怎及得上某测绘单位对涉密资料的不负责任来的大而可怕呢?

这起泄密事件的主要责任则在驻N 市某测绘单位。一是当事人缺乏保密意识和责任意识,只图省事方便,不认真执行测绘监销的保密规定,从而造成了秘密地图大量流向社会。二是内部管理疏漏,销毁涉密地图不履行请示、登记、审批手续,擅自做主,为一些贪图小利的人转买转卖创造了条件。试想,如果该单位把好最后销毁这一关,还会发生泄密事件吗?

档案销毁是有严格程序的。首先,这个档案要超过了保管期限,而且失去了利用价值,然后要有档案人员与专业人员共同进行鉴定、有主管领导的审批签字,然后由执行人与监销人共同现场监督档案的销毁,销毁清册要归档永久保存。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销毁程序。上面涉密地图的例子就是个非常严重的失密事故。所以,事实上,档案的鉴定和销毁目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责任太大了。

2.档案利用案例 篇二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鉴定的实践

1. 实施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的推进路线。

我国综合档案馆受经济条件、保密观念、总量偏大等因素的影响, 档案数字化和档案开放比例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档案鉴定工作相对滞后。吉林省长春市档案馆对馆藏数量和档案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从利用的角度出发, 急需数字化档案的比例不大, 而档案数字化后共享的需求却很迫切。所以, 针对永久、长期档案比例相当的馆藏, 与其平推全部进行数字化, 不如把档案价值鉴定、开放鉴定与档案数字化同步进行更符合节约、高效的原则, 使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档案数字化的有限资金, 通过同步建设发挥数字化档案更大范围共享的整体效益。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 从作用上看, 可以解决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瓶颈———档案是否开放的问题, 满足档案信息公开的需求;从成本上看, 是避免失效档案数字化的较好方法;从效率上看, 在网络中同步进行可以减少调卷次数, 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是长春市档案馆根据馆藏情况选择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进行的意义所在。

2. 完善档案鉴定和数字化同步的工作体系。

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春市档案馆在调整原有档案鉴定委员会成员的基础上, 组成了档案鉴定初审组、复审组、档案鉴定委员会办公室, 并明确相应职责。档案鉴定委员会由馆领导、业务专家、部门负责人组成, 主要负责制定计划、规章制度、标准规范, 并组织实施, 利用网络进行档案鉴定结果的最终审查、批准;档案鉴定初审小组集中档案馆优秀的档案鉴定专业人员, 在网络环境中对照文件级目录数据与档案实体进行档案价值鉴定、开放鉴定、扫描鉴定, 并在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相应字段上标识;档案鉴定复审组由业务专家和数字化部门负责人组成, 主要对初审开放和缓销档案进行二次复审, 然后提交给档案鉴定委员会审查;档案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由局级业务专家、鉴定初审组负责人、档案馆数据管理员组成, 主要负责鉴定业务协调和鉴定委员会主任 (馆长) 最终审批结果的技术处理。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档案数据录入·鉴定·数字化·整理一体化的流程团队, 确定了科学、严谨的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的业务流程。

3. 精选档案鉴定和数字化同步的首批对象。

为了保证档案鉴定与数字化与当前需求的紧密联系, 长春市档案馆以全部馆藏428个全宗、涉及142个年度、50万卷 (件) 档案、5个年度档案利用卷 (件) 次登记数据为第一手材料, 建立档案利用登记数据库。利用Excel软件排序功能, 按照档案利用目的、利用频率、利用年代、所占比重、基数大小分类排队, 多角度进行统计分析, 统筹考虑达到目标、完成时限、人力配备、设备配置、资金投放等各种因素, 使用直观选择数学模型精选馆藏20个全宗11万卷档案作为优先进行鉴定与数字化对象, 追求局部最优来体现整体最优的效果, 同时把其他满30年的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和网上开放鉴定审查纳入工作计划。

4. 制定档案鉴定和数字化同步的业务规则。

长春市档案馆制定了档案鉴定和数字化业务规则, 主要包括: (1) 档案价值鉴定:按照新的保管期限表, 将鉴定后档案的保管期限划分为永久、30年和缓销三种, 判定原则如下: (1) 按照档案内容是否继续发挥效用来判定, 肯定则留, 否定则销; (2) 按照档案内容是否具有凭证作用来判定, 具有凭证作用的从长保管; (3) 按照档案内容是否反映主要职能活动来判定, 反映立档单位主要职能活动档案从长保管; (4) 按照本级档案及孤本档案从长保管的原则判定; (5) 按照档案是否产生于特殊年代来判定, 如“文革”时期的档案从长保管; (6) 按照立档单位的性质来判定, 地方党委、政府档案从长保管; (7) 按照档案内容所反映的问题大小来判定, 反映重大问题的档案从长保管; (8) 按照同全宗同年度档案内容的齐全完整程度来判定, 对档案残缺不全的全宗及年度档案从长保管; (9) 按照档案馆内是否唯一来判定, 利用软件功能查档案重复件, 第一责任者单位留存, 其他剔除销毁; (10) 按照档案内容是否具有典型性、特色性来判定, 对反映特定内容、具有地方特色、典型意义的档案从长保管。 (2) 档案开放鉴定:包括档案目录开放和全文公布两方面内容。 (1) 档案目录开放, 把科技、文化、经济方面涉及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档案, 把与民生相关的政策性档案提前开放;满三十年且不在控制使用范围的档案全部开放。 (2) 档案全文公布, 参考政府现行文件公开的内容。主要公布涉及公民切身利益且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机关机构设置、职能等档案。 (3) 档案扫描方面:档案数字化规则明确鉴定后永久档案全部扫描, 定期档案按照档案利用率及是否重复利用来决定是否扫描, 暂未扫描的档案采用现用现扫的方法解决即时利用问题。

二、开展档案鉴定工作的思考

当前, 档案鉴定和数字化是影响档案信息共享范围和档案信息准确检索的关键性难题, 渴望解决两个方面的大问题。

1. 抓紧出台档案鉴定的规则和标准。

档案鉴定工作是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 紧密联系着档案信息网上公开, 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利用安全, 是决定档案工作成败的重要一环。在地方档案馆档案鉴定的实践层面上, 当专业人员面对一件件档案鉴定时, 困惑和难点很多。档案开放鉴定实践渴望对《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进行全面的修改, 增加网上开放档案相关规定, 细化档案开放标准, 进而推进档案开放鉴定工作的深入发展。档案价值鉴定方面:面对不同时期按国家不同保管期限表确定的档案保管期限, 面对立档单位职能大有改变或已撤消的状况, 今天档案馆重新进行档案价值鉴定需要实施细则和具体规定。通过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机制, 组织省、地、县不同级别的国家综合档案馆试点, 在成功案例基础上出台档案价值鉴定标准, 以此规范馆藏档案价值鉴定的实践, 早日实现档案的分级管理, 为分类进行档案数字化提供依据。长春市档案馆6年间进行了30余万件现行档案价值和开放鉴定。数据统计显示, 按照国家新的保管期限表进行档案价值鉴定使永久和销毁档案的比例增大;受需求拉动和档案公开规定约束, 民生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开放比例较高, 档案全文公开比例较小。

2. 重点培养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档案鉴定工作的人才。

如今, 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 加快档案鉴定的步伐已成为档案馆的紧迫任务。地方档案馆无论是档案鉴定与档案数字化同步进行还是分步实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档案鉴定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进行, 需要多名懂鉴定业务、会操作软件的专业干部参与, 才能达到效率高, 见效快的目标。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分步进行, 对照数字化档案进行档案开放鉴定, 同样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 解决既具备档案鉴定能力又懂软件操作人才奇缺的矛盾, 培养利用现代技术承担档案鉴定任务的人才群体是重要环节。

随着现代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档案鉴定工作必将跟上时代的步伐, 由制约环节变为带动因素, 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摘要:天一阁藏品档案包括基础档案和动态档案, 要做好建档后的补充和完善, 利用数字化技术管理藏品档案信息, 提高建档速度和利用效果;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 加强岗位责任制, 搞好藏品档案的利用工作。

3.浅谈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的整合 篇三

【关键词】档案利用;档案传播;整合

档案传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下来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对档案进行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文化、对知识进行传播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档案除了是对历史的记录外,同时也是一种传播媒介,传播的是历史与文化等,档案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其中将对档案的利用以及传播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应该加以推广。下面我们将从二者的含义入手,进一步分析对档案利用以及传播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

一、档案利用以及档案传播的涵义

广义上的传播就是对信息资源的交流或是交换,狭义上的传播更加精细化,是通过对档案的整理,由点到面的进行共享的过程。而本文中提到的档案传播更倾向于狭义上的档案传播。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具有三个主要的因素,其一是传播者,其二是信息,其三是受众,这三点因素缺一不可,都是保证传播过程有效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利用同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中所提到的档案利用更偏向于广义上的档案利用,也就是要将档案信息通过档案管理者之手传递给利用者的过程。同样,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了三点基本要素,分别为提供利用者、档案信息以及利用者,其中提供利用者不仅包含普通的档案工作者,同样也包括档案机构。通过对档案的利用,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档案的真正价值所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档案利用与传单传播的异同

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分,但是其中也包含着相互关联的一部分,我们大可不必将其相互分离,换一种思维方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对档案利用以及档案传播的差异进行初步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求同存异,促进档案资源的整合。首先二者之间具有较大的背景差异。档案利用偏向于封闭的模式,而档案传播则是一种开放的模式,在表面上看来,这二者之间无法进行融合,但是档案学与传播学是具有交叉性的特点的,利用交叉性这一特点,就能够有效的进行整合。具体的表现在于随着人们对档案进一步的认识,档案所具有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政治方面,同时还具有文化、教育等多种方向的功能,要想将档案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与利用,就要进行主动的服务,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进行整合。

其次,档案通常都是保存在档案馆中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档案利用的过程中相对复杂,但是档案传播就不同了,档案传播的核心就是要将档案进行广泛的传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进一步的扩大档案的使用范围以及接触的人群,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利用档案的过程,因此加强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扩展了档案事业,因此,从这一差异上我们可以看到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是具有融合的前提条件的。

三、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的整合途径

1.受众理论是档案理论框架的重头戏,应当加以深入研究。应该说,档案利用理论对利用者的研究从忽视到重视,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即使发展到今天,对利用者的研究也仅停留在一个非常浅显的层次,譬如:①对档案利用者的简单分类:学术利用、普遍利用、实际利用;②建立方便档案工作者管理但不利于利用者利用的检索体系;③对利用者需求的研究从未真正实证化,深入化等。究其原因在于从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的需求出发,档案为本位,视利用者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从而束缚了档案利用实践的开展和理论的深入,导致了当前的现状。

2.档案利用需要吸收档案传播的传播者理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研究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的目的在于保障传播过程的顺利进行,在于方便档案传播者有的放矢地采取行动。档案传播者同受众一样,也是一个行为主体。它一方面要对档案信息进行把关,制订档案信息保密与开放范围、决定档案信息的存毁、对档案信息进行顺序、结构方面的组织,另一方面要主动出击,通过对受众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传播技巧,改变自己的传播策略和传播内容,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受众需求。

结束语

希望档案利用能借鉴和吸收档案传播的有用理论,不断发展和成熟档案事业。当然,档案传播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它的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要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它要求我们不仅有档案学、利用学、传播学的深厚功底,而且对它们的优势及局限有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李淑敏.档案信息资源传播者控制角色分析[J].档案管理,2012(4)

[2]朱爱琴.政务信息公开背景下的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效果及实现方式[J].郑州师范教育,2012(3)

4.利用POS非法套现的案例 篇四

一、案例展示

某单位以“货款”名义转入单位法人肖某个人账户款项。监测员通过上下交易对手和历史明细查询分析,发现该企业主要上游资金来源是银联POS清算转入的多笔资金,金额共计近百万元,资金全额通过网上银行、业务集中处理平台等渠道转入单位法人肖某及其妻子杨某的个人结算账户过渡,最终通过POS刷卡消费、ATM取现、网银等渠道转入多个往来户及近百个个人账户,账户无实质性业务往来且不留余额,具备利用POS特约商户消费功能违规为他人刷卡套现的行为特征。

二、案例分析

(一)资金损失风险。信用卡作为新兴的支付工具,为人们消费支付带来便捷,但无真实交易背景违规套取现金、恶意透支的行为极易导致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最终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二)外部监管风险。银行对特约商户POS交易行为负有监管职责,如果其违规为他人刷卡套现行为产生不良后果,银行将因监管不力承担资金损失及银监局处罚。

三、案例启示

5.档案利用效果 篇五

3、2009年10大连市第四十五中学科技文体艺术节暨体育运动大会即将开幕,体育组教研组长李嘉老师,以前没有独立负责过此项工作,因为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关系到全校学生的安全和健康,他来到档案室借阅了以前历届体育运动大会规程做了详细认真的记录,参考旧有程序和各环节,准确又详细认真地安排此次大型活动,使整个活动安排有序,组织到位,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的好评。

大连市第四十五中学

6.档案利用事例四则 篇六

从2005年至今,随着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力度的不断加大,档案馆信息资源的优势逐渐显现,社会利用部积极搭建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唱响和谐共进之歌。档案馆在强化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依据档案信息原始凭证的作用,充分发挥档案为社会服务、发挥效益的作用。近两年多来,社会利用部共接待利用者5827人次,查阅档案49785卷件,复印档案3362份15345页,翻拍档案1050张。现行公开文件查阅中心接待查阅者1348人次,复印各类文件1661份。在满足工作查考、编史修志、撰写人物传记、大事迹等需要外,利用档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00多起。从档案的利用效果上不难看出,人们对利用档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在不断提高,档案再现了它的价值。

社会利用部把接待利用这个窗口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转变机关作风的大事来抓。接待利用这个窗口,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为政务公开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档案部门在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体现。这里记录了一组不同社会人员利用档案解决问题的实例。

了却一生的心愿

2006年10月的一天,档案馆查阅接待室接待了一位思茅地区外贸局的职工。他今年50多岁了,从他出生三个月后,就再也没有见过父亲和伯父。只是听前辈们说父亲和伯父增在讲武堂读过书,别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为了了解父亲和伯父的那段历史,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档案馆。接待人员听了他的述说后,帮助他在讲武堂的卷宗中查到了他父亲和伯父的名字,那一刻别提他有多高兴了。他在留言簿上写到:“直到今天,我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热情关照下,终于查到了父亲和伯父在军校的生活情况,了却我成人后数十年的心愿,我谨代表我们家族的所有亲人们,向贵馆致以最诚挚的敬礼和感谢!”。我们的工作人员同样为他感到高兴,档案馆里保存的档案史料,为他了却了一生的心愿。

因工致残人——老楞

2006年4月6日上午,是一个晴朗的早上。因工致残人老楞,来到了省档案馆公开文件查阅中心,他要查阅的是政府公开的“红头文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他致残后,政府给的一些政策。工作人员认真地听他诉说着伤残的经过,并按照他手中拿着的伤残证明为他查到了政府有关因工致残的文件规定。他非常激动,他说,我曾为自己的工伤不知道跑了多少机关单位,几乎都是冷眼的面对,今天看到你们认真负责、耐心和蔼、情系百姓的工作态度,真是一种精神支柱啊。我们的工作人员则对他说,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就是要把政府公开的“红头文件”为老百姓服务,用党的政策及时地解决你们的困难。他一个劲的说,万分感谢!万分感谢!

一位地震局的退休人员查档有感

档案馆员真热诚,查阅文件很耐心。三番五次不怕累,一回二回不嫌烦。与馆无关作解释,佳人愁容顿开颜。任何单位若如此,政群关系更和谐。昆明冶金研究院的一位退休职工家属

留 言

7.档案利用案例 篇七

一、档案和文学

(一) 档案与文学的关系。

档案和文学虽然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 实际上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 以文学创作对原始档案的利用为主。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这一本质特征, 最快捷地反映、还原历史。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 对档案有直接的利用, 并对档案所记录的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于是, 档案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基础和原点。

档案相对于文学, 其真实的成分远远多于其虚构的成分, 但是档案作为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基础和故事背景, 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 认识到与作品相对应的真实历史年代, 社会的各方面的情况。

(二) 我所谓的档案文学。

从我个人对档案和文学的一点粗浅认识来看, 档案文学是利用各类档案资源作为素材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的内容题材可以与档案历史直接相关, 或者通过其他创作手段曲折地反映档案所体现出的历史内容。从题材上说, 档案文学既可以是历史题材, 也可以是当代题材, 更可以用科幻的方式利用档案素材;从创作手法上, 可以是古典主义的, 也可以是现实主义的,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在可以考虑的范围内。总而言之, 档案文学的核心在于对档案材料的利用和反映。

二、谈谈具体作品

接下来, 我们通过两个具体的作品, 简单分析下文学作品是如何利用档案材料进行创作的。

(一) 《蒋公的面子》与档案。

1.基本内容。话剧作品《蒋公的面子》, 历史题材现实主义作品。讲述了三位南京大学教授, 在1967年某个特殊的时期, 于纠结和挣扎之中, 回忆三人在1943年蒋介石出任该校 (时称“国立中央大学”) 校长时的一段模糊往事:其时, 蒋刚刚出任该校校长, 因需要拉拢诸位教授, 准备在大年夜请其中三位最著名者去其家中赴宴。三位教授各怀心事, 就到底给不给蒋公面子, 去吃这顿饭辩论不休。在1967年, 三人自始至终没有清晰地回忆出事实到底如何。

2. 作者谈创作。

这篇作品的最初缘起, 是编剧温方伊的一篇课堂作业。剧本所涉之事是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件轶事, “1943年, 蒋介石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请中文系的陈中凡、胡小石等三位教授吃年夜饭。去还是不去, 成了摆在教授们面前的问题。”这是编剧温方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转述的由其指导老师吕效平布置给她的年度作业题目。因这个逸闻的最初形态是口耳相传的传说, 故可视其为“口述档案”。

根据相关媒体对编剧就创作问题所作采访来看, 温方伊在创作该剧时, 首先查阅了由南京大学相关校史研究人员根据一手档案所编研的《南大轶闻》《南大》等书籍, 形成了对事件的最初映像。在梳理事件始末时产生的疑问, 作者查阅了1946年由历史亲历者所撰写的回忆文集《联大八年》和事件原型人物陈中凡、胡小石教授的论文集锦:《陈中凡论文集》《胡小石论文集》;并且采访了陈中凡的学生, 其时年近八旬的董健教授, 获取了一手的口述档案。

即便是在相关史料不够充分, 需要虚构部分细节时, 为了还原当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作者查阅了大量名人日记及回忆文章, 诸如《吴宓日记》《胡适口述自传》等等。剧中一些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台词, 比如“现在的人, 天天说政府不好, 似乎只要骂两句腐败, 便是个进步人士了”等, 亦来自历史文献的原本记录。

这些材料尽管有些并不直接出自档案部门, 但件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的定义, 其一, 来自国家、机构或个人的收藏;其二, 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其三, 有参考利用的价值;其四, 是历史记录;其五, 形式多样。

(二) 《北平无战事》与档案。

1.基本内容。小说、电视剧作品《北平无战事》, 历史题材现实主义作品。讲述了1948年, 潜伏于国民党空军的中共地下党员方孟敖, 为和平解放北平,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为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做出艰难抉择的故事。1948年, 国共两党的搏杀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国统区政经体制混乱失控, 物价飞涨, 贪官横行, 国民政府的统治早就危如累卵, 大厦将倾。与此同时, 另一头国民党空军笕桥航校上校教官方孟敖正因违抗军令接受审判。方出身于富庶世家, 他是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方步亭的公子, 而另一个身份则是我党潜伏在国军中的地下党员。方经蒋经国干涉, 得以免罪转到国防部预备干部局, 随后参与“孔雀东南飞”行动, 调查北平分行的舞弊行为。

2. 作者谈创作。

作者自述这部剧搞了7年, “写完到最后修改是6年多的时间”,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刘和平曾说, 这部戏之所以难写, 是因为它的历史离我们很近, 特别清楚这段历史的人也很多, 写作时要在考据上就要下大功夫, 一不留神就会出现错误。据相关媒体报道, 作者创作这部80万字的作品时, 写下了多达3000万字的笔记。甚至作者为了写好始终没有露脸的角色“建丰同志” (蒋经国, 字建丰) , 作者通篇阅读了蒋经国的日记、讲话, 以求能够精良真实地展现历史人物。

三、对档案工作提出全新思路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在文化消费中所占比重的日渐增大, 对社会文化、思潮的推动作用日渐明显, 为档案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也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在档案的利用和编研工作中, 作为档案工作者, 必须抛弃安于管理员身份的惯性思维, 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档案推广与宣传的工作中去。

(一) 档案人员素质要求。

1.信息敏感。在新闻机构中, 有一个对新闻从业者的业务要求, 叫作“新闻敏感”, 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 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职业意识内化而成的本能反应。

相对的, 相关档案从业人员, 尤其是有意以档案文学为利用、编研重点的相关工作者, 需要有相应的“信息敏感”, 就是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形成的, 迅速、准确地判断某一件档案利用价值的大小、是否有潜力以此为基础, 创作一部成功文学作品的职业敏感。档案工作者必须在长期、艰苦并且枯燥的实际工作中, 将这种信息敏感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本能。

一名档案工作者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敏感,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 要以极高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研究党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方针政策, 才能不断提升研判和创作能力。其二, 要认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 并勤于思考, 及时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其三, 要反复练习, 不断实践。第四, 最重要的是, 要做好档案积累和整编等基础性工作。

2. 文学能力。

要发挥档案文学在档案利用和编研的工作中的作用, 还必须从另一个方面发挥人的作用, 那就是不断提升档案人员的文学能力, 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 是直接的文学能力, 一方面是写作水平, 可以面向档案利用、编研工作者, 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文学方面的培训班与讲座, 提升其写作水平。也可以直接吸收一些文学人才到档案编研工作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是审美能力, 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艺术熏陶和创作实践实现稳步可见的能力提升。其二, 是对工作视野的拓宽。就是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寻求文学与档案利用、编研工作的结合。并努力克服在档案利用工作中惯常存在的重史轻文的现象, 从而不断提升档案文学作品的质量, 提升档案在各项工作中的影响力, 促进档案工作的开展, 使其紧跟信息时代对档案资源的大量需求, 适应当下中国的“新常态”。

(二) 利用文学作品, 增强档案利用与编研成果的可读性。

文学作品, 尤其是在广大读者、观众中有着广泛影响的经典作品, 无不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和对受众情绪、社会思潮和大众舆论有着很强的把控能力。要把文学创作引入到档案的利用、编研的工作中来, 就必须确保利用、编研成果具有可读性与话题性, 才能吸引受众的兴趣和社会的关注。

1. 可读性与受众兴趣。

在当下的档案管理机构与相关的档案工作中, 档案工作者普遍对文学在档案利用中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关产品大多缺少文采, 大有些“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的遗憾感。提升相关档案文学作品可读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 面对领导者与决策者, 相关作品若缺乏文采, 读之无味, 会削弱其资政作用。其二, 面对以广大社会读者为代表的普通受众, 没有文采的产品, 读之生厌, 会消减它的教化功能, 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这就对在档案利用、编研工作中引入文学创作, 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将海量的档案信息利用起来, 挑选其中能够利用的部分, 择其最能吸引受众兴趣的材料, 进行文学创作, 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将“死档案”进行重新架构, 赋予其全新的灵魂和当下的意义。使领导者、决策者和普通受众一同遨游在文学的海洋中, 由作品所引发的“怜悯和恐惧”, 一方面, “舒缓和净化”由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和不快, 得到艺术的享受, 另一方面, 感受到前辈英雄的慷慨激昂, 受到教化和鼓舞。

2. 话题性与社会关注。

在传统的档案利用和编研的工作中, 尤其是文书档案的利用和编研, 其最终成果往往比较单一, 仅有大事记、制度汇编、组织发展史、组织沿革、重要项目工程、重大技术革新等不多的几个项目, 即便注重时效性, 每年在归档文件整编完毕后对上一个版本的成果进行更新, 每年的实际利用率并不大。原因在于, 一方面, 这类编研成果最容易执行, 就是传统的“剪刀加糨糊”模式即可很快完成。另一方面, 因为技术含量较低, 所以所受关注度并不高, 也因为技术含量较低, 编研成果所涉内容基本没有明显的话题性。例如, 单位大事记, 即便档案部门不进行编写, 很多单位的网站上, 都有一套完整的新闻;组织沿革, 就算档案部门不进行专门汇编, 很多组织人事部门手头也会有一套自己编写的类似成果。

这就对档案部门对档案的利用和编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引入档案文学概念之后, 在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创作时, 要特别注意作品的话题性和社会关注度, 即, 档案文学工作者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故纸堆中, 而是在研究档案材料本身的同时, 把目光投射到身边的社会, 关注身边的人都在关注什么、讨论什么。正如意大利学者克罗齐1917年提出的命题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意即只有对现实抱有极高的热情, 才能真正理解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所以, 即便是我们利用档案材料进行文学创作, 我们也不能放弃对话题性和社会关注的利用。这也是对档案工作者档案实践要求的题中之意。

(三) 加强相关专题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近年创作了很有影响的《尘埃落定》的四川省马尔康县藏族作家阿来, 2008年在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一次演讲中, 提出了一个极具建设性的命意, 即一个优秀的作家, 必须深入的研究本地历史。这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用自己的优秀作品, 诠释了这个对年轻作家们的建议。

阿来的建议, 对有意从事档案文学创作的档案工作者, 提出了一项很繁琐但很必要的工作, 就是必须加强本单位、本地区专题、专门档案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 文学创作才不是无米之炊, 无源之水。

在进行专题专门档案归档时, 应注意:

其一, 专门档案、专题档案的归档须有灵活性, 切忌一刀切。以年度为限, 一般是文书档案的归档标准, 而专门档案、专题档案, 则记述和反映本单位、本地区, 某些业务方面的活动情况, 其形成的档案, 有各自的规律和特殊的本质, 所以, 这类档案的归档、整理工作不可以单一的标准要求之, 要掌握一定的灵活性, 切不可一刀切。

其二, 专门档案、专题档案的归档, 必须以档案材料的完整与成套为标准。由于该类档案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具有特殊性, 在收集各类专门档案时, 要特别注意依据各自档案的特点, 制定归档计划, 确保档案内容的完整。

其三, 注重口述档案和回忆文章的及时采集。从《蒋公的面子》的创作过程来看, 口述档案和历史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对作品的创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的过程中、结束后, 有必要对活动、事件进行必要的采访, 或者邀请当事人及时撰写相关回忆性文章, 作为其他相关官方档案的补充。在搜集相关档案时, 要注意:一方面, 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另一方面, 为了方便当事人回忆事实和合理表述, 采访者要做好事先的工作, 列好采访提纲、约稿提纲和背景资料,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四) 处理好保密档案与非保密档案的关系。

在档案的实际利用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公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和档案本身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公众的需求是无限的, 而档案本身的提供利用, 在一定时期内, 却是有限的。而档案的有限性, 主要体现在, 有相当比例的档案, 因为保密或是类似原因, 处于不对公众开放的状态。

于是, 档案的保密属性, 又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 需有强烈的政治自觉, 在日常的工作中, 首先要注意的, 就是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严格、模范地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及各级各类保密制度、保密守则。对于非涉密敏感档案的借阅与利用, 也不能放松警惕, 也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控制借阅和利用范围, 以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比如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个类型的档案, 即便没有标注密级, 在借阅、利用的过程中, 也不能放松对审批的要求。尤其是在文学、影视作品, 有着高度社会影响, 各类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 在提供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一点点纰漏, 都有可能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也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档案文学的编创过程中, 不但要加强档案法规、保密法规的学习, 还必须吃透相关新闻传播法规, 努力认真学习马克思文艺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 紧跟党的步伐, 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 才能创作出有力量的作品。

但与此同时, 档案人员这种一贯重视保密, 造成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 也会带来一些利用上的不便——该利用的档案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会使文学作品缺乏真实的历史依据, 因得不到足够的社会关注而降低其吸引力而最终失去读者、观众。由此, 相当数量的档案得不到充分利用, 甚至有些很有价值的档案以“保密”为由, 长期被束之高阁, 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 在开放利用方面, 需要合理地利用相关保密法规, 对依据法律必须或者可以公开的档案, 及时办理解密、公开手续, 在模范地遵守法律的前提条件下, 尽可能地为档案利用者, 尤其是档案文学的创作者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Z].

[2]话剧《蒋公的面子》走红:江苏宣传部长看后一言不发[DB/OL].http://news.ifeng.com/shendu/zgzk/detail_2013_05/07/25030308_0.shtml.

[3]刘和平谈《北平无战事》:人强不如货强, 我愿做手艺人[DB/OL].http://culture.ifeng.com/a/20141102/42359612_0.shtml.

8.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案例分类评析 篇八

关键词: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案例;评析

在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实践中,由于执法人员对法律规定理解存在误差和实践经验不足,往往会造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和错误,进而影响档案行政执法整体工作开展。本文试图结合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类评析,以期引导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依法依程序健康开展。

1  行政执法主体方面的案例

案例一:

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年终工作总结中写道:一年来,为落实《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河南省档案工作条例》,促进全县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局先后联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等部门,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对全县的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2次联合检查,共查处档案违法行为18起,并对7起较为严重的档案违法行为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及时纠正了个别单位在档案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存在问题: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吗?

案例评析:依据我国法律规定,行政执法必须由行政执法主体来执行。那么,何为行政执法主体呢?根据行政法学原理,所谓行政执法主体,是指依法成立并享有国家行政执法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执法活动,能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的机关或者组织。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此类机关和组织分为三类:一是行政机关;二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非行政机关的组织;三是经行政机关委托的非行政机关的组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由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委托,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

本案例中,某县档案局联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明显是一种档案行政执法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行政法学原理和《纲要》要求,上述三个执法主体必须是档案行政主体,或者必须经法律、法规的授权。那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否具备上述条件呢?首先看地方人大是否具备上述条件。根据《地方各级人大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不是权力执行机关,也就是说不是行政主体。虽说其具有保证档案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职能是法制监督,是对权力执行机关的监督,不是对具体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不具有对行政相对人实施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资格。再看地方党委是否具备上述条件。按照我国政治体制原则,地方党委是地方各项事业的领导机关,是党团组织,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方针政策、组织上的领导,并不是行政主体,也不具备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综上所述,地方党委、人大既不是档案行政管理的行政主体,也不是法律、法规授权进行档案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案例中,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县委、县人大的内部协调办事机构,其机构性质从属于县委、县人大,自然也不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不具备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其直接参与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做法,是与法律的规定和《纲要》的要求相背离的,是一种无效的行为。

案例二:

案例描述:2006年7月,某县档案局法制科电话通知所辖各乡镇,为加强汛期档案安全保管,确保档案安全度汛,县档案局法制科将组织人员对全县所有乡镇综合档案室档案保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有两个乡镇综合档案室库房存在漏雨现象,当即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这两个乡镇在15天内改善库房保管条件,确保档案安全,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档案局法制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落款是某县档案局法制科,并加盖了某县档案局的公章。

存在问题:某县档案局法制科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吗?

案例评析:按照行政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设定,是重要的行政主体,代表国家或地方独立进行行政管理。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组成部分,虽然具体履行着行政机关的职能,但其并不是行政主体,没有对外的行政管理权,也不对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具体的行政监督检查活动中,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可以代表行政机关进行执法,但只能以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而不能以内设机构自己的名义擅自作出。由此可见,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非经法律、法规的授权,是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

本案例中,某县档案局法制科制发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虽然盖的是档案局的公章,但其电话通知、《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落款均是法制科,应视为此次行政监督检查是法制科以自己的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法制科是档案局的内设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不具有对外进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职权,也不具有进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资格,因此,某县档案局法制科以自己名义进行的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和制发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是违法的行政行为和无效的执法文书。

2  行政执法人员方面的案例

案例三:

案例描述:河南省某县档案局、馆合署办公,是县委、县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履行全县档案事务的行政管理和全县档案的安全保管双重职能。局馆共有工作人员13名。其中,只有甲、乙、丙三人通过考试取得了行政执法资格,拥有省人民政府统一颁发的《行政执法证》。在每年例行的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中,该县档案局一直采取由甲、乙、丙三人分别带队,另外调配其他三名工作人员,组成三个监督检查组(每组两人)的形式开展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工作。

存在问题:其他三名工作人员参加行政监督检查组合法吗?

案例评析:根据行政法学原理,行政执法工作必须由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来履行,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按有关规定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定期考核,经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执法。经考试和考核合格,取得《河南省行政执法证》的,方可上岗执法;未经执法培训或者经考试、考核不合格,未取得《河南省行政执法证》的,不得上岗执法。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则更明确地规定,《执法证》是行政执法人员行使执法权的资格证明。未依法取得《执法证》的,无权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从上述行政法学原理和河南省的地方法规、规章规定看,行政执法是一种职务行为,只有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才可以进行行政执法活动。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则是一种不合法的职务行为,应当严令禁止。

本案例中,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与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甲、乙、丙三人搭配,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虽然符合每次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不得少于两人的规定,但是,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既没有接受过行政执法培训,也没有取得《办法》规定的行政执法资格和《河南省行政执法证》,按照该省《通告》的规定,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是不具备从事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无权在其辖区内从事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某县档案局由甲、乙、丙与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的做法是错误的。

3  档案行政相对人适格方面的案例

案例四:

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例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时,发现人民银行某县支行1992年~2000年的文书档案没有依法向该县档案馆移交。该支行不移交档案的理由是:人民银行是金融特殊行业,实行行业垂直管理,保密性强,按照上级规定,其档案不移交当地档案馆。监督检查人员要求该支行提供不移交档案的上级行文件规定。该支行提供不出具体文件。监督检查人员合议后认为:该支行提出的不移交理由不成立。按照《档案馆通则》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该支行的文书档案属于向该县档案馆移交范围内的档案,应当依法按时移交。责令该支行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并据此下达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中写道:人民银行××县支行档案室:2013年9月13日上午10点,我局对贵档案室进行了例行监督检查,经检查发现,贵档案室保管的1992年~2000年的文书档案没有依法向××县档案馆移交(具体案卷情况见《清查档案清单》),此行为违反了《档案馆通则》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的有关规定,特责令贵档案室在一个月内(2013年9月13日~2013年10月13日)纠正违法行为,依法向××县档案馆移交附件《清查档案清单》中的档案,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县档案局。人民银行××县支行接《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后,经请示其上级行郑州分行和济南中心行后,按时移交了应移交的档案。

存在问题:某县支行档案室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相对人吗?

案例评析: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是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相互作用,促使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基于行政法律设定条件的行政关系主体,是一种相对稳定和平衡的法律关系。只有当行政主体就是法律所规定的对行政相对人发生作用的“那个”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是法律所规定的行政主体必须针对的“那个”行政相对人时,行政法律关系才能实现相对的稳定。行政相对人包括个人或组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而存在,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一极”。如果一个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所谓“行政相对人”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行政主体可以或者必须针对的当事人,则这个行政法律关系就可能立即崩溃。换句话说,就是行政执法中,行政主体找错了对象,虽然也在行政主体与错误的对象之间产生了行政法律关系,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却是无法保证的。如果行政执法中张冠李戴,就意味着对行政相对人主体的认定不合法律规定,意味着整个行政执法行为认定事实不清,属于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档案法》基础上的档案行政法律关系,其档案行政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其行政相对人是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具体到本案例中,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是某县档案局,其针对的“行政相对人”应该是人行某县支行,而不是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作为该行的内设职能机构,可以代表该行行使其一定的职能活动,但不具有机构法人地位,不能成为某县档案局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行政相对人”。其职能活动当中产生的法律责任只能由具备机构法人资格的人行某县支行承担。案例中,某县档案局监督检查人员制作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将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认定为“行政相对人”的做法,属于张冠李戴,认定事实不清的违法行为。

4  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案例

案例五:

案例描述:2009年6月20日,河南某县档案局行政执法人员张某、刘某到所辖乡镇监督检查2008年文件归档情况。张某、刘某来到C镇时,负责C镇档案工作的主管领导镇党委办公室主任吴某接待了他们。执法人员张某与吴某相互认识,双方相互寒暄后,吴某向张某、刘某介绍了该镇2008年文件归档的大致情况。随后,吴某陪同张某、刘某对该镇档案室2008年文件归档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中发现,该镇文件归档不全,缺少2008年的《干部职工统计年报》、《党员统计年报》、党委会议记录等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现场检查结束后,张某、刘某向吴某和档案员通报了现场检查情况,要求将缺少的《干部职工统计年报》、《党员统计年报》、党委会议记录等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及时归档。

存在问题: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监督检查程序是否完善?

案例评析:行政执法程序是指行政执法的管辖、过程、步骤、顺序、时限、方式等内容和环节的总称。程序正当是依法治国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其主要作用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执法的随意性;保障行政相对人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依法办事;协调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达到消除对立情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虽然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行政执法程序法律,但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对行政执法的程序性规定,无疑是行政执法中应当严格遵守的原则。行政法学原理将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有关程序性的规定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执法公开制度;二是表明身份制度,三是告知制度;四是听取陈述和申辩制度;五是听证制度;六是回避制度;七是时效制度;八是说明理由制度;九是调查取证制度;十是行政执法文书制度。在具体的行政执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按照相关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进行执法活动,否则,就会造成执法程序违法,承担因程序违法而造成的法律后果。

本案例中,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监督检查违反了表明身份的程序规定。按照行政法学原理,出示证件,表明身份是行政执法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凡是与行政相对人直接打交道的行政执法活动,都要遵守、不得省略。不出示证件表明身份的,属程序违法,行政相对人有权拒绝。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通告》也规定:《执法证》是行政执法人员行使执法权的资格证明。行政执法人员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必须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出示《执法证》,以表明身份。不出示《执法证》表明身份的,属于行政执法程序违法的行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拒绝,并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投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案例中,虽然张某与吴某相互认识,也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程序,否则,一旦有不良后果出现,就会造成此次档案行政监督检查行为程序违法,使档案局陷入被动局面。此外,该案例中,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行政监督检查,没有制作《现场监督检查记录》,没有将C镇文件归档不齐全的违法事实记录固定下来,也是一种不符合行政执法程序的违法行为。

5  行政执法文书方面的案例

案例六:

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对该县林业局进行例行监督检查时发现,有3卷涉及机构编制、干部职工年报、花名册的永久卷不知去向,查阅该局《档案借阅登记本》,也没有此3卷档案的借阅登记记录。询问档案员时,档案员也说不出档案的确切去向。据此,某县档案局当即对林业局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该林业局在15天内追查出档案的去向,并将追查结果书面报告县档案局。逾期不报追查结果,将立案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该林业局书面答复称:去向不明的3卷永久档案,系该局会计在办理局机关人员工资调整时借出,遗忘在了县财政局工资福利股,现已收回,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

存在问题:此次行政监督检查的执法文书完善吗?

案例评析:行政执法文书是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制作的,用以记载和证实行政执法过程的各种材料,是记录行政执法过程情况、认定事实、内容的法律文书载体。根据行政法学原理,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有些具体的违法事实,在没有书证、实物、影像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制作相应的行政执法文书,来记载违法事实的情况,使违法事实得以固定,以支撑行政执法后续行政处理的开展。制作行政执法文书,也是行政执法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完备的行政执法文书,行政执法的过程才能完善,才能善始善终。

本案例中,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人员在发现林业局3卷永久档案去向不明时,通过查看《档案借阅登记本》,询问档案员,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执法过程是完整的。但是,从整个行政监督检查的程序来看,此次监督检查还需要两个执法文书来支撑。一是制作《现场检查记录》,将林业局3卷永久档案去向不明的违法事实记录固定下来,作为林业局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证据,以支撑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必要性;二是制作《询问笔录》,将对档案员的询问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与《现场检查记录》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用以证明林业局3卷永久档案去向不明的法律证据,确保此次行政监督检查程序的完整。程序合法,是对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的重要指标。案例中,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人员不依法制作行政执法文书的做法,虽然没有对此次行政监督检查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但并不是说这种错误做法导致的严重后果每次都能幸免。因此,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人员的高度重视,做到依法行政,依程序执法。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依法治档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9.档案利用案例 篇九

侦查四区 姓名:梁焕辉 学号:20123003140120 案件介绍

2012年12月7日,株洲荷塘区公安分局侦破一起抢劫杀人烹尸案,李某与刘某对刘英实施了抢劫,非法获利案值不足两万。得手后李某与刘某,竟用刀和锤子残忍地将刘英杀害并肢解。为躲避警方追查,两人在将尸块烹煮3天3夜后,才分批次抛尸荒野。受害者刘女士40岁左右,与亲属在董家塅三三一医院附近农贸市场做生意,爱打牌,包里“没少过1万元钱”,爱戴贵重首饰。其亲属称,凶手在牌桌上认识了刘女士,将其骗走并杀害,碎尸并放在锅里煮。案件调查

由于此案疑点重重,警方判断这并非一起单纯的人口失踪案件。侦查民警持续调查,发现刘姓妇女最后联系人是牌友李姓男子,经过缜密侦查,警方认定李男嫌疑重大。2012年12月7日下午,荷塘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民警逮捕李男,及另一名刘姓共犯。警方表示,李某1994年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另一名凶嫌刘某则有吸毒史,2人均为无业人员,策划这起抢劫谋杀案已谋划半月之久。

离奇失踪后,亲友收到了神秘短信

刘英失踪那天,是2012年11月19日。当日下午4时许,其丈夫胡某曾多次拨打妻子手机,却始终未能联系上。当晚8时许,刘英的姐夫收到一条神秘短信:“我有事,出去一会,很快回来写给姐姐。”

“这个号码半年前,就已转给刘英的姐夫使用。”刘英知道这一情况,为何还特意注明写给姐姐?

更令人疑惑的是,当晚刘英的车仍然停靠在桂花路上,而按照胡某的说法,“再重要的事,妻子也会先把车开回家。”综合刘英种种反常行为,警方判断这并不是一起单纯的人口失踪案件。

侦查民警调取刘英失踪当天的活动轨迹,发现她最终失踪于新华西路,最后联系人就是牌友李某。通过缜密侦查,民警发现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12月7日下午,荷塘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民警在麻园将李某抓获。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刘某也于当日被抓获。

肢解后,被害人尸体遭对方烹煮3天3夜

刘英和李某常在一起打麻将。事发之日下午,刘英和往常一样来到了桂花路附近的麻将馆,麻将打到一半时,李某以“卖二手房很赚钱”为由,极力劝说刘英购买位于荷塘区茨中村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刘某的一套二手房。

刘英答应跟李某先去看看房子,然而,到达刘某家中。李某与刘某马上对刘英实施了抢劫,连同黄金饰品和现金在内,非法获利案值不足

两万。得手后,李某与刘某,竟用刀和锤子残忍地将刘英杀害并肢解。为躲避警方追查,两人在将尸块烹煮3天3夜后,才分批次抛尸荒野。“抛尸的地点都很远,最远的甚至在湘潭。”荷塘分局刑侦大队队长田颖说 自我分析

10.档案价值发掘及其利用 篇十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会形成各种档案,如党政文书档案、教育教学档案、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仪器设备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科技档案、基建档案、工资档案、照片档案等。

学校档案,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它记载了学校教育事业各方面的变革与发展的历程,积聚了教职工和学生劳动创造的成果与贡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总之,通过档案可以透视学校的历史,立足现实,规划它的未来。

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文件的管理,即文件的产生,保护和处理等整个文件管理过程;文件的鉴定、接收和处置;文件向档案转化工作;档案的建设和保管设施以及档案的编目、学校编研成果,即学校大事记、学校组织机构沿革、会议简介、全宗介绍、专题文件汇编等。

档案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使“死”档案“活”起来,通过有效利用,使档案更好地为学校管理和教学服务,提高档案的保存价值和社会效益。

1.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领导研究学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重要基础,是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依据和基础,因此要搞好档案管理工作。

从学校讲,档案是总结、汇报、评估、验收工作的最可靠、最实事求是、最感观的评价依据,是领导制定教学方针、政策的依据,是研究工作、提高质量的“耳目”、“尖兵”和“参谋”。

档案在档案管理中,关于档案的积累、收集、整理、收藏都是很重要的工作。

档案作为学校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在学校评估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通过学校评估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提高了档案地位,增强了档案意识。

档案工作作为学校基础工作之一,它反映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我深刻体会到,档案工作只有紧密围绕学校工作中心,根据学校的发展动态,紧跟形势变化,主动、积极地搞好档案服务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从而为学校评估及各项工作服务,并促进学校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

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教育理论的提出,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而实践的总结、实践的反馈、实践的积累、实践的比较,离开档案这一载体就无从谈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种形式的内在联系。

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要办好一所学校,就要注重它的连续性,只有依靠档案的记载,才能摸索出办学的规律,总结出办学的经验,提升教学理念,都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向前发展。

2.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学校评优、选模、晋升提供可靠凭证

档案是在工作中形成的,只要注重积累就可形成,它能如实地记载教职工德、能、勤、绩各方面的足迹。

在评优、选模、晋升职务、职称、工资时,只要拿来档案的记载情况,好坏优劣自然分明,发放奖金也能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师个人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也反映了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成绩等教学环节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对于申报职称的教师来说,个人业务档案能提供大量有用资料作为他们的业绩的凭证,让他们能顺利填写评审资格表。

同时教师申报职称还要提供大量的辅助材料,如科研成果、教学成绩、获奖情况、年度考核结果等,职能部门便要通过业务档案来提供依据,保证送审材料的真实和准确,我们学校每年教师申报职称之时,教师都会到档案室内查阅资料,教师业务档案是很重要的,是一个教师成绩体现的基础,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通过业务档案,教师们能看到自己在从事教学与科研中的成绩,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激发教学热情。

因此,档案工作人员也就应该认识到教师业务档案的重要价值,更好地为教学第一线服务。

因为档案的记载是客观的,客观才能公正,公正才能有力量,有了档案记载,评价才能有依据,就会更接近实际。

以档案说服人,校长的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利用好档案的功效就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何愁完不成教学任务?当前,面对学生管理难度大,愿当班主任的教师不多的情况,如果针对性地建立起班主任工作考核档案,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也是一种导向,它能够起到激励班主任做好工作的作用,可以为我们寻找促进班风好转和教育转化人的规律提供依据。

只要充分运用档案的评价作用,就能使呈个体性劳动的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拧成一股绳,与校领导同心协力搞好教学工作。

3.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荣誉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心理动力之一,对教师群体进行有效激励,将会产生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将各种荣誉、各类先进模范人物事迹以及学生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记载积累下来,在适当时期展现给师生员工,它可以成为激励师生自信心的极好材料,师生可以通过档案了解学校辉煌的历史,从而产生一种飞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一些优秀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经验积累起来,作为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教材,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促使年轻教师树立奋斗目标,同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档案是具有利用价值的,它的价值是客观的。

学校各项工作和学校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在利用档案,因此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在利用上下功夫。

11.档案利用案例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档案利用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

1 数字档案馆档案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

在我国,据公安部的资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各类违法行为在中国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黑客的攻击方法近千种,公安部官员估计目前已发现的黑客攻击案约占总数的15%,多数事件由于没有造成严重危害或商家不愿透露而未被曝光。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已成为21世纪的世界性问题。因此,在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今天,信息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2 数字档案馆档案在利用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

2.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由于人的行为而导致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破环,从而威胁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安全。分为两大类:(1)无意的破坏。档案工作人员会由于自己无意识的行为造成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泄漏。(2)恶意的攻击。恶意攻击是源于各种原因蓄意利用系统的漏洞或者恶意的病毒代码来获得某些数字档案信息以达到某种利益或者目的。

2.2非人为因素

非人为因素是指非人为造成的数字档案信息的损坏或者破坏,从而使数字档案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比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突如其来的设备故障等。

2.3技术方面的因素

2.3.1从操作系统发展角度看:

(1)多用户操作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基于主机的多用户分时管理、计费、资源共享,系统安全技术特别是安全内核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2)网络在基于团体间相互信任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互联,重点在于资源共享的快速灵活,安全问题几乎没有考虑;(3)各种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是以系统管理员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他人窃取到系统管理员身份后,后果不堪设想;(4)单用户操作系统在设计中,重点在于个人事务处理,没有考虑任何安全性的要求。

2.3.2从网络协议设计的角度来看

利用TCP/IP技术开发的形形色色的服务软件,使得通信和信息共享极为方便。但是互联网技术最初是由美国军方在内部环境中开发出来的,在框架体系上基本未考虑网络环境的不可信任问题。

2.3.3从软件设计技术的角度来看

由于软件设计理论的发展、软件开发行业特点、软件测试技术所限,因而出现了一些重要软件厂商频频发布补丁程序来应急弥补漏洞的现象。

2.3.4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的根源

大多数信息系统在规划和建设中,对其中的安全隐患重视不够。就信息系统安全而言,缺乏整体安全的框架方面的考虑,并且对信息流的管理也缺乏正常的秩序作为基础。

2.4 管理方面的根源

信息安全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七分管理,三分技术”,大部分原因是出在管理上。

(1)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数字档案馆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定。

(2)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技术

有资料报道,目前数字档案馆中很多人包括系统使用者,甚至系统管理员,安全意识薄弱。

(3)领导缺乏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度

有很多数字档案馆领导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度不够,简单地认为系统是一定不会出现问题的,而忽略了安全保障的投资。

3 提高数字档案馆档案在利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的对策

3.1网络技术方面

3.1.1物理隔离

网络有内网和外网之分。接入外网的计算机与单位内网要实行严格的物理隔离,外网与内网在连接和系统配置管理方面要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管理制度执行。

3.1.2数据加密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实现数字档案信息保密性的一种主动的、开放性的防范手段。身份认证是为了防止非授权用户和有权用户在调用信息资源时的违规操作,它是网络安全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3.1.3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

档案机房计算机上一定要安装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实际上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保护私有网络资源免遭网络使用者的擅用或者入侵。入侵检测系统就好像网络上的巡逻队,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及时采取措施。

3.1.4病毒防范技术

反病毒措施包括病毒的预防、病毒的检测和病毒的清除。目前国内的反病毒软件像瑞星、江民,国外软件如卡巴斯基、诺顿等都能够很好的运用到病毒防范上。

3.1.5档案信息备份

维护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还有一项必要的措施就是建立合理可靠的备份和恢复机制。美国的911事件凸显了信息备份的重要性。此次事件之后,各行业都提高了对信息备份的制度的重视。

3.1.6系统审计

系统审计是指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供安全性的重要工具。

3.2人员管理方面

3.2.1第三方访问

外部第三方如档案查询人员、计算机系统服务人员进入组织内部访问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定,违反规定的人员一定要严惩。

3.2.2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结构组成

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结构也是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必要措施。档案管理人员的结构组成应该老、中、青年人按比例组合,以防止队伍年龄老化而跟无法适应时代技术的进步而使档案管理队伍失去稳定性。所以,要提高数字档案馆的数字档案的信息安全性必须招贤纳士,引进一批技术知识过硬的年轻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中、老年干部的管理力度。

3.2.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

档案工作人员要结合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增强依法治档的观念,提高保密意识。同时,加强全员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到安全教育经常化,防护知识普及化。只有管理人员自觉遵守网络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网络和信息安全才能有保障。同时要做好对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3.3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3.3.1加强数字化档案馆的的管理制度

数字档案馆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规范,才能真正的保护数字信息的安全。比如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对数字化档案的机密分类、机房的出入控制等,此外还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根据职责分离和多人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自己的管辖范围,权责明确,且要严格遵守操作的规程和程序。

3.3.2创建良好的载体保护环境

数字档案的存储载体包括磁盘、光盘、磁带等。这些载体的存储信息的能力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下降。其中磁带至多20年,光盘也只有30年左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注重这些载体的制作材料,伪劣材料制成的信息载体对档案的传输、保存和利用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要不断完善市场规范,严厉打击贩卖劣质光盘、软盘、磁盘的厂商,为数字化档案载体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上一篇: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总结下一篇:初中生面试英语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