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研究生几年

2024-12-13

学术型研究生几年(精选8篇)

1.学术型研究生几年 篇一

中国计量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9人,硕士生导师18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学科在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研究方面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近年来,该学科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7项、教育部思政专项5项;在《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文摘》、《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2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获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精神,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术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因特网查阅、搜集和处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技能;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党政管理和群团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三、研究方向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在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与机制研究;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等。

2.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借鉴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探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主要包括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特别是学习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等。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

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研究;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等。

4.学习创新与文化价值教育研究

探讨大学生学习创新、学习型组织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及现代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非传统安全研究、伦理道德和政治教育研究等。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可根据研究生实际学习情况浮动,最长不超过4年。

五、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不少于 16 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由导师评定。实践环节:中期检查前完成,完成一项助教或助管或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交活动报告一份,成绩由助教课 程主讲教师和活动主管部门评定。

六、学位论文工作培养过程

完成时间 具体要求 1、完成学术报告必修环节。 第二学期末 或第三学期初 2、完成《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 导师审核同意开题。 3、通过学科组织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会,未通过 者或学位论文选题变动需重新开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经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申请授予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原则上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不低于总分的60%,但对于科研业绩较突出的研究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不低于总分的60%,科研业绩达到学位授予基本条件两倍;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低于总分的60%,科研业绩达到学位授予基本条件三倍),英语水平可不做要求。

2.学术型研究生几年 篇二

高校的层次不同和高校内学科的成长周期不同决定了应该对不同层次高校的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做针对性的研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的发展阶段,本文将我国高校划分为研究型高校、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四个层次。研究教学型高校正处于向研究型高校发展的成长期,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其至关重要。而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学科建设的发展,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研究教学型高校

本文按照美国卡内基基金会1994年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标准并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研究教学型高校”界定为“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和“一般大学”之间的高校。其学科齐全,设有研究生部,提供广泛领域的本科课程,承担直至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拥有数量有限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学校较为注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教学和科研基本并重的高校类型。在我国,“985”类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则大多属于研究型高校,而研究教学型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对来说低于研究型大学。

1.2 关键型学术人才

“关键型学术人才”是指在高等学校的学术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人才的总和,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地位提升至关重要。关键型学术人才主要包括院士、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博士学位讲师等人员。“关键型学术人才”的发展可以加快研究教学型高校向研究型高校发展的步伐,可以保持高校学术发展的生命力,促进高校科研能力的提高。

2 研究教学型高校关键型学术人才的特点

2.1 知识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

关键型学术人才的主体是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队伍,关键型学术人才的人力资本是经过长期的专门化的投资形成的。关键型学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专业化程度高。研究教学型高校正处于学校发展的上升期,其关键型学术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该通过激励机制的制定为关键型学术人才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其专业化和创造力发挥的工作氛围。

2.2 需求层次高,注重声誉

关键型学术人才拥有良好的专业特长和教育素养,在学术实践活动中渴望获得尊重,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关键型学术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注重精神层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有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使关键型学术人才在学术科研活动中,产生强烈而持久的进取精神,尽力追求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从而获得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满足。研究教学型高校不同学科的发展周期不同,不同学科的关键型学术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应该对不同发展周期学科的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作针对性的研究。

2.3 职业准备期长,高峰期短

关键型学术人才是经过长期的专门化的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具有资本专用性的高级人才。学术科研的职业特点就决定了从业者需要经过长期的高质量的专门化的培养才能承担。然而,科学研究表明,综合不同的学科来看,科学创造的高峰期一般在25~45岁之间[1]。这就使得关键型学术人才在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更加强烈。研究教学型高校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关键型学术人才所处的阶段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促进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2.4 使用上的时效性与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会过时,同时高校人力资源又具有可再生性,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人力资源的自身素质。关键型学术人才的人力资本存量不是一次性投资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因此,高校的激励内容中应该包括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关键型学术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

3 研究教学型高校关键型人才激励存在的问题

本文选取上海市一所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教学型”大学A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通过分析该校关键型人才激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对研究教学型高校的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A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教授171人,占14.3%;副教授305人,占25.4%;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占0.5%;国家级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各类专家20余人,占16.7%;有国家级人才49人、部委级人才10人、市级人才46人;有博士生导师78人,占6.5%;硕士生导师551人,占46.9%。A校现有56个本科专业,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含自设),11个一级学科、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3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A校处于向研究型高校快速发展的时期,尤为重视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但是现有的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研究教学型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对于完善研究教学型高校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现有激励机制对量化标准过于依赖

学校从教师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承担的项目数量和所出专著的数量以及字数等方面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科研成果进行考核,并以此为依据做出相应的奖励。关键型学术人才的科研活动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周期较长,科研成果不仅要重量更要重质。过于依赖数量化指标容易造成关键型学术人才对成果数量的关注超过对学术水平本身的关注的结果,这样并不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3.2 现有激励机制易使关键型学术人才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思想

研究教学型高校中,本科学生是高校教育的学生主体,教学工作关系到本科生培养的质量,是学生在高校中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口碑。因此,教学工作也很重要。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和学生的质量[3]。”可是现有的激励机制中,科研成果占激励项的比重较大,关键型学术人才承担教学工作的比重较低,并且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和激励较为注重对课时数等量化指标的考查,这样不利于“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3.3 现有激励机制重视个人激励忽视团队激励

现在的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群体作战,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忽视团队激励不利于学科群体和梯队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现有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过多地强调“第一作者”和“第一负责人”,会导致部分科研人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学术地位,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任何学术团队都有负责人,激励机制不注重对负责人价值观的引导,功利思想严重将不利于学科建设中对青年关键型学术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不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

3.4 现有激励机制的长效性不足

现有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导致出现关键型学术人才在教授职称或博士生导师评上后,学术进取心滑坡和学术水平停滞的现象。另一方面,不能调动一部分有能力、有才华的年轻关键型人才的积极性,不利于中青年骨干人才的成长。

4 应对策略

针对研究型高校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4.1 在激励机制中,注重主观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相结合

关键型学术人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主观性评价失效所造成的。学校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定,关系到教师的职称晋升和薪酬待遇等切身利益,因此要做到既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进行激励,又不至于引导他们急功近利。在对教师科研行为的激励机制中可以引入对科研成果的一次性奖励,即当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得到同行肯定的时候,学校才给予一次性的重奖,作为对其前期科研工作的延期支付。一次性奖励既能对能力卓越者进行有效地激励,还能避免其他研究人员急功近利的行为。这样客观性评价和主观性评价就相结合了。此外,科研成果数量可以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要和其他指标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对教师科研能力做更为准确的评价。

4.2 在激励机制中,也要注重对关键型学术人才教学工作的激励

关键型学术人才的专业背景好、学术水平高,他们承担教学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在对教学工作的考核激励中,应该将考核指标细化,向考查质的方面侧重,例如加入是否布置课外作业,是否批改课外作业,是否找学生谈心以了解学生的听课需求等比较能够收集到真实评价的指标。学校对考核出色的教师不仅要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更要给予精神方面的奖励,例如给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张贴荣誉榜,并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让获得荣誉的教师做专题报告,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和声誉的需求,从而带动其他教师教学工作的完善。

4.3 在激励机制中,要注重对学术团队的激励

激励机制的设置应该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团队文化氛围,允许团队成员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和解决创新问题[4]。激励机制的设置要对教师作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学术团队同事之间的恶性竞争。学校要重视关键型学术人才不同的性格特点,重视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给予关怀,使他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对领导和学校产生信任感,为学校的兴旺努力工作。学校对学术团队的激励,更要重视对团队负责人(如学科带头人)的品德的考察,拥有人格魅力的团队负责人会有利于整个学科的快速发展。对团队负责人的激励不仅要有正激励还要有负激励,即采用“末位淘汰制”,如果一个团队负责人不利于甚至阻碍了一个学科的发展,应该淘汰,从而促进人才梯队的良性发展。

4.4 在激励机制中,要注重长效机制作用的发挥

激励机制的设置应该有利于学校花高成本培养出的高职称人才永葆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学校应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淘汰换位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使后备人才队伍滚动发展起来,逐渐成熟。在激励机制中,可以加大工资级别差距,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在职称晋升中容易出现登山效应,当晋升到一定的职务如副教授后,再往上晋升就比较困难,如果工资级差不大的话,就会有部分老师在权衡自身利益之后,选择在外兼职等方式获得高的报酬,这样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为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及整体水平的提高,按岗位职责、业绩和贡献大小加大工资级差力度和引入淘汰制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关键型学术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学校的地位和发展层次,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机制做相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层次不同对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也有所不同。选取一所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教学型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分析研究教学型高校在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对研究教学型高校的关键型学术人才的激励机制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研究教学型高校,关键型学术人才,激励

参考文献

[1]张九庆.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73

[2]胡国强,马英华.高校教学科研型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J].财会月刊(综合),2007,6

[3]徐雪峰.基于价值观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J].职场管理

[4]郝敬习.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织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10

[5]张永,周增桓.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带头人的需要分析与激励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07,6

3.学术型研究生几年 篇三

【关键词】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 质量保障机制 研究生录取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8-01

一、研究生录取制度分析

(一)研究生录取制度分析的意义

当前,很多学校总是力求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尽可能好的教育环境中,学到尽可能全面的专业知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到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 而研究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选拔到更多具有良好科研素质与创新潜能的优秀人才进行高层次的培养教育,应严格笔试复试程序,把好入门关。良好的生源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 结合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科学探讨新的研究生录取方式, 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现行录取制度之弊端

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化教育管理思想,致使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在高度集中的模式下运行,从招生目录的建立到最终录取名单等,中间包含的十余个环节都由教育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管理,高校缺乏招生自主权。考试科目的内容设置对人才选拔的针对性不强,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有政治,外语和专业基础课,往往是政治和外语这样的公共考试科目已成为许多专业性能好、专业研究潜力强的考生的一个拦路虎,在考试内容上,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点以对基本知识的考察为主, 在专业考试科目上,以重点一级学科命题,但国家缺乏科学的标准,统一的考试大纲。另外,时间安排不合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学术型研究生选拔的有效性下降。

(三)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录取制度的国际比较

比较美国、英国、日本的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招录制度的异同,可进一步认识中外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差异性以及改革路径与制度选择, 有助于总结研究生招考的一般规律, 拓展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改革思路。

美国高校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一般采用学习能力考试与本科学习情况审查相结合,由第三方组织学习能力测试。考试类型主要包括TOEFL、GRE、GMAT、LAST等。各高校对考生本科学习情况和学习潜力审查,在录取过程中,几乎是导师或导师组决定一切, 学院和学校只是负责办理各种手续, 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很少参与研究生招生考试事务。

英国没有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每所院校自行决定每一个研究生的录取条件。申请人被录取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院校的入学要求。对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常规的入学条件是要求有相关学科的学士学位及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如果学历不够或专业不符,经英国研究生院认可后,可先读一年硕士预科,再攻读硕士学位。

日本实行严格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者需要到日本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参加入学考试(也有一部分只实施资料选考的研究生院不需要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为日语、英语或其他外语,专门科目笔试、小论文、专门科目口试等。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家教育传统和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同,国家研究生招生模式就不同,我国可以有针对性地取其精华。

二、针对现行录取制度的弊端提出的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权力下放”,使招生单位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比如对于招生计划的制定,可以逐步开放招收规模控制,研究生的招收单位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教师队伍、科研项目、办学条件、质量保证等因素确定学生招收规模。根据院校招录学生的规模,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实施几年的总量控制,允许自我调节范围。在招录方式上,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探索,例如公开招考时,可以扩大面试成绩比重。

(二)以更科学的招考模式,建立更有效的选择机制

对于大多数考生采用一般的录取方法,少量具备特殊知识的考生可以采用特殊的录取方法。一般的录取方法,最好采取目前许多学者提出的分阶段评价的方法,实现招考分离,采取资格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招生相结合的申请学位方式,与此同时加入综合素质测试的两段式招考模式。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招考的第一阶段即是学生的考试资格确定阶段,主要是由公共基础课成绩决定的,由于所有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即研究生资格考试是在大二同步完成的,不再和专业的教学时间相冲突,学生在大三以后就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种科研技术,进行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在考生的考试资格确定的基础上,大四的时候开始第二阶段的专业评估。为了维护考试的公平性,应按照统一方式的主题,从不同的院校组织各重点学科的专家,也就是说,专业成绩不再是单科的成绩,而是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以便促进优秀人才的选拔。具有特殊专长的学生,应该采取特殊的方式录取。这类考生的录取建议采取专家组推荐、学校再综合评估的方式,由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入学的事宜统一控制,不能限制比例完成。

总之, 目前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已经面临非改不可的局面, 为了使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真正的提高, 国家科研后备实力得到切实增强, 整体高等教育水平受到国际普遍认可, 我们应该花大量精力进行相关的尝试, 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录取方案, 真正从源头做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 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等学校调研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学术型研究生几年 篇四

新浪教育讯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及试题选用一览表日前公布,如下表所示。

门类代码门类

5.学术型研究生几年 篇五

研招总规模与今年持平,学术型研究生减招

昨日,记者从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上获悉,明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与今年的46.5万人基本持平,但各招生单位要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部分专业硕士因高收费而没录满

本月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大“天价学费”事件,让部分专业硕士高学费成为舆论热点。所谓专业硕士学位,本来是面对在职人员、为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定的。起,教育部在原定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5万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计划,主要招收调剂录取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记者在昨日的研招会上了解到,不少高校20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结果并不理想,一些高校未全额完成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计划。“这主要是因学生对专业硕士不了解,而学费也较高。”山东大学招生负责人解释。

据了解,20除了保持今年的5万个专业学位硕士计划外,还将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这意味着扩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缩减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数量。对此,湖北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宋鸿认为:“这个举措是招生结构的一种调整,过去比较重视学术型的研究人才,现在则是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招并不能从根本上吸引学生报考,影响学生选择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看收费会否有所降低;二是要看专业硕士学位的就业反馈情况。”

专业硕士考试有变

年的`5万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计划是临时增补的,主要招收分数相对较低的、调剂录取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从年起,专业硕士学位将与学术型硕士学位“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

据了解,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的考试也将与往年有本质区别,有英语(一)和英语(二)两套试卷供学生选择,英语(一)即为学术型硕士考试的英语试题。“有可能英语(二)的难度稍小,重点考查考生英语应用能力。”宋鸿预测。

专业硕士收费标准将有调整

2010年起,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外,各专业硕士学位均可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推免生),这意味着专业硕士收费标准将有所调整。

6.学术型研究生几年 篇六

(一)复试的日程安排和内容

北师心理学院的复试一共需要一天的时间,我们当时的安排是,第一天下午在科技楼的电脑房进行上机的笔试,要进行整整一下午,从两点一直延续到五点。大致的内容会在复试通知时贴在心理学院的网站上,每年的题型是一样的,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心理学英文研究报告(ppt呈现),英文文献翻译,心理学中文文献评述和心理学研究方案设计。看上去是不是显得很专业很吓人?其实真实的内容没有你想得那么夸张。下面我一一简要介绍四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心理学英文研究报告,你会得到一篇心理学的英文文献,不会很复杂,是本科生能力范围内的一篇文献,然后,你需要根据这篇文献做一个简要的报告(如果你在本科时没有做过类似的训练也不用着急,因为根本没几个人曾经做过),你需要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把文章分部分总结中心思想就可以了,每个文章的结构都是差不多的,一般都是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discussion之类的,注意看看每个部分的开头结尾,一般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文章简洁明了都会自己总结,你要做的就是快速把它们找出来,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建议在复试前自己找几篇英文文献看看,让自己大致熟悉一番,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自己试试做个研究报告。

第二部分是英文文献翻译,就是在刚才的那篇英文文献中截取一段,让你翻译成中文,这个没什么技巧可言,老老实实地翻译就好,对于经历过考研英语洗礼的同学们,应该问题不大。

第三部分的心理学中文文献评述,你会得到一篇中文文献,并需要对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英文文献报告不同,评述更需要你自己的想法,比如,这个文献中提到的问题有意义吗?它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创新,有什么优点,你在这个文献中发现什么不足,未来的研究有哪些可以补充发展,这些都可以说,对于这部分,我的建议是尽量多说,毕竟个人意见没有对错之分,你只要展示出你思路清晰,思维活跃,在这部分,还会提取一段中文,让你把它翻译成英文,这个也没什么好说的,我当时做的时候,有很多单词拼不全,就把输入法换成中文,这样很多单词你只输开头,它就会自动显示出整个单词,算是个小技巧吧。

最后一个部分是心理学研究方案设计,它会给你一个具体的情境,必如一段小的新闻,让你从中找出可以研究的点,并进行实验设计,这个只要在初试复习时留意过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设计部分就没问题了,题中的研究相对简单,最多是个被试间或被试内设计,涉及的因素也不多,总之是不用太担心,做的时候注意要思路清晰。

整个笔试部分就是如此,时间可能比较紧张,但不用担心,碰到自己不太会的也不用太着急,你不会的,别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做的时候记得随时保存,老师也会在旁边很和蔼地提醒考生。

考试完毕后,所有的学硕和专硕考生就会留在考室,院长会过来讲解一下复试和录取的事情,他会放个ppt,上面展示出每个方向每个老师的招生名额,有问题可以尽情地问他。不过这个院长答疑时间也有可能在缴费报到的上午进行,每年并不一定。院长说完后,会给考生一个晚上的考虑时间,你可以重新报方向,不用和考研报名时一样。在第二天复试前把你决定的结果告诉负责老师就可以了。

第二天上午是面试时间,在后主楼心理学院的院办进行。到了第二天,你会发现很多人都会

选择改变方向,每个方向的报录比会大大的不一样。我们那年,总的报录比是1:1.5,但分到各个方向就不是这样了。举个例子,认知发展组的比例是1:1,也就是基本上报的人都要,而应用组的比例是1:2,会涮一半的人。这个需要你自己好好考虑清楚,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去决定。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男生只要进了复试,被涮的可能性就不太大了,所以作为女生,如果跟你报同一组的男生比较多,建议要更慎重地考虑了,当然这个比例也可能很多看到后,都不敢重新选报应用心理学,这样复试的时候人也就少了,其实这和当初网上报名的时候是一样的,玩的是心理战术。

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面试是分组进行的,同一组的人在一个休息室等待,每次进去一个人,进去的顺序按初试成绩的高低排列。面试延续的时间不定,最开始进去的一两个人可能会需要15到20分钟,到了后面,每个考生差不多10分钟就搞定。面试室里坐着大概八九个老师,考生和他们正面相对,老师们面前有一排桌子,上面放着考生的简历。考生椅子的面前有个小圆桌。整个考室的气氛还是很轻松的,老师们都很友善,会主动对考生微笑着打招呼,消除大家的紧张。问的问题也不会很尖锐,会考虑到考生的心情。几乎大部分的问题是由坐在正中间的主考官提出的,别的老师可能会问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每个老师都会打分。

每个组老师问所有考生的问题大同小异,所以后进去的同学可以向先进去的同学打听打听。我不知道每年的问题一不一样,这里把我能记起来的问题都写下来吧:首先,一个三分钟左右的自我介绍,这个要事先准备。做完介绍后,老师就问我,有没有让你印象很深的心理学书籍,论文,实验,说来听听。后来又问了我对以后研究的打算,喜欢什么方向,想跟哪个老师。之后又问,现在很多研究生考上之后就开始沉迷于网络,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要怎么解决。最后,根据我的简历问了一些问题,比如你跟着老师做研究做了些什么工作,你的本科学校的培养模式之类的。

在专业面试的同时,英语面试也会进行,也就是说,如果专业面试还没轮着你,你可以先去进行英语面试,当然也可以在专业面试之后进行。面试时3人一组,自由组合。进去之后考官(看上去很年轻,有可能是学生)会给三个人每人一张小纸条,小纸条的内容不一样,都是有关心理学的英语短篇,一般会是一个比较出名的理论。比如我抽到的是罗夏墨迹测验。三人看一分钟后,老师会根据你的纸条对你提一个问题,考生可以看着纸条回答。问题很简单,考得就是口头翻译能力,有时候会直接让你翻译其中的一句话,一般是复合句子。三人都回答后老师会给三人一个话题(用英语说),三人用英语自由讨论。直到老师喊停,一般延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分钟。话题的范围很广,比如我抽到的是智力测验的利与弊,也有别的组抽到谈谈日本地震。范围很广无法预测,只有靠平时的积累。

(二)复试时什么最重要

在三部分复试内容里,最重要的无疑是专业面试了。事实上我们都没有看到过自己三部分的分数,但凭着众人的感觉和经验总结,专业面试,也就是你未来的导师的看法,对你是否被录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试和英语面试不是说不重要,但我们可以推测,能通过初试的考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应该不会天差地别,这两部分是拉不开差距的。

那么,在这么重要的专业面试里,有什么是考生特别应该注意的?总结多方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礼貌谦虚。导师肯定都喜欢有礼貌的好学生,他们自身学识渊博,事业成功,什么能干的学生没见过,比起张扬高调,对自己感觉极度良好的学生,老师们更喜欢看上去踏实努力的孩子。礼貌怎么做都不会过,考生一进门,老师的评判就已经开始了,进门之后,老师会主动给你打招呼,这时你一定要微笑着回应,向老师们一一示好,最好能有眼神上的交流。老师向你说完面试说明时要说谢谢,面试结束时要起身鞠躬,向老师表示感谢。这种细节最能体现你的素质,千万不要因为紧张而忘掉了礼貌。此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要简洁明了,不要啰啰嗦嗦地说一大堆自己的成就,赞扬自己多么有能力,只需要简洁地说明自己的基本资料,着重介绍一下自己曾有过的科研经历和实践经历。自己没有发过文章不要紧,可以说说跟着本科老师做的课题,即便你在其中只是做着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也不要自卑,让老师知道你参加过科研,了解科研是怎么回事,知道它的全程步骤就行。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毕业论文,说说你在其中获得的体会。比如对科研的热爱。说的时候不要夸大其词,实事求是就好。

2.自信。北师的老师是出了名的收人不看出身,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看重你的本科学校,不要求是名校。也不管你是不是跨专业的,有的专业如计算机,医学,生物等可能比本专业的学生更受欢迎。也不看你初试时候的分数,过了分数线就行。老师们看重的是你本身,这一点和很多学校看重学生的本科学校是完全相反的。在这短短十几分钟的面试,怎么让他看上你,选择你作为他课题组的助手?那肯定是首先你要拿出值得被人信赖的自信态度,所以,进门开始就要展示你的精气神。说话时不急不缓,眼神和老师们有直接的交流,碰到自己不会或完全没有准备的问题也不要慌张,可以给老师说,对不起,能让我想一想再回答吗?老师一般都会允许,还会觉得这个学生很有控制自己思维的能力。此外,如果能在谈吐间幽默一把就更好了,一两句就行,我记得我在自我介绍时,后来收我的老师就被我逗笑了一次,虽然她后来没怎么问过我问题,但最后选择了我。另外,如果自己有什么优势,也可以自信地说出来,不用夸夸其谈,诚实中肯地说出来就行。比如你对自己的英语有信心,你可以说,我的英语不错,平时经常阅读英文文献或浏览英文网站。

3.热情。这里的热情,当然就是指对科研的热情,对心理学的热情,对北师心理学院的热情。北师心理学在全国遥遥领先,老师们都是很爱自己专业和学校的人,也是很爱科研的人,考生们当初选择了北师,应该也是怀抱着好好学习研究心理学的心情,在面试时自然流露出就好,可以在自我介绍或回答问题时轻描淡写地带过,表达出自己是一个有热情,愿意为科研而付出努力的人。

(三)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

这个问题并不是绝对的。我在之前并没有联系老师,现在想想有些后怕。在我的本科同学中间,大部分都是提前联系了自己想要报考的老师。有的发现这很有效果。建议后来考研的同学,尽量提前联系老师,毕竟,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吸引法则,人都比较喜欢经常在自己面前出现的人,让老师提前熟悉一下你的名字并没有坏处。

据我所知,北师的老师出现过因为很喜欢某位提前联系的同学,特意扩大招生名额的情况,也有的老师从头到尾不会回邮件。这个因人而异,写了邮件的同学不用天天守着邮箱等回信而耽误了复习,可以在老师不回的情况下多写几封,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对老师发表的文章的看法,但也不用重复地说,适可而止就好。

至于面试前用不用提前来学校见老师,我们去年的情况是北师心理学院的老师为了避嫌没有提前见考生的情况。别的学校有的导师是愿意提前见见考生的,如果你有这个机会,当然是要好好把握,毕竟多一次介绍自己的机会总是好的。

说这么多,我的意思是,能在面试前提前和导师取得联系更好,没有的话,也不要觉得自己就没希望了,面试时的发挥才是最重要的。

(四)面试时的打扮

这个大家真的不用太在意,我去面试的时候,大部分的考生都穿着平时的学生装,简简单的大衣和仔裤是最常见的打扮。也有人穿着胖乎乎的羽绒服。女生有扎着头发的,也有披散着头发的。我记得我穿的是黑白格子的外套和黑色的铅笔牛仔裤,再加一双黑色的短靴。就是平时在自习室穿的一套衣服。算是考生里穿得最暗沉的一个。总之,只要你不穿奇装异服,看上去是个正常的学生就好。女生也可以画个让自己显得很有精神的裸妆。不要浓妆艳抹就行。

因为听了北师大博仁心理学研究生复试指导,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因为北师大从公布分数线到复试,时间相对要短很多,所以,一定要提前准备复试,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初试考的不错,在初试结束后调整几天,就可以准备复试了,希望以上的复试经验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

北师大考研专业课必备指南

7.学术型研究生几年 篇七

转化医学能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先进、科学、 优越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临床医学发展与医药产业研发,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按照转化医学理念塑造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对现阶段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两种: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培养方式存在不足:学术型研究生着重科研训练,不能充分了解临床工作的需求, 不能提出具有前瞻性、应用性的基础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以培养临床技能为主,但多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及系统的科研思维训练,无法提出操作性强的科学问题。这就对将医学研究生培养为全面型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深谙转化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转化医学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育实践。

1当前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不足

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医务人员为目标,更重视科研工作,但其参与的临床工作较少,将来对疾病的诊治缺乏全方位的认识,研究成果更难以转换到临床应用,无法对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帮助。巴德年院士曾经撰文呼吁“要想成就医学科学家:必须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1]。脱离临床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没有意义的,而没有科研支撑的临床技术是低水平、没有发展后劲的[2]。此外, 大多数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还想参加临床工作,面试中均有临床考核,进入临床工作后存在临床技能欠缺的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能熟练掌握该专业临床技能的应用型医师,更重视临床技能的训练,但往往多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训练,缺乏科研思维,无法提出操作性强的科学问题。为了能成为全面复合型医学人才,医学研究生不仅要能从事临床实践, 更要具备科研能力。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夏穗生教授认为:一个医生会做,只是一个兵;会写,会讲,是一个将; 会科研,会教学,是一个帅;会组织管理,会前瞻性思考,是一个主帅。因此,会做科研和前瞻性思考是一个优秀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应当必须懂得做科研,如果只会应用已有的医学知识看病,不是好医师;能运用已知的知识,还能创造知识,在诊病过程中发现新现象,提出新的诊治观念和理念,这才是好医师。

2医学研究生教育融入转化医学思维的意义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2003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提出,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实践中发现临床问题并提出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基础医学研究,然后再将研究成果迅速地转换成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最终使患者受益。转换医学的具体形式就是Bench To Bedside(B To B),包括“从实验室到临床”,是指从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转化成临床使用的诊疗技术和方法的过程。“从临床到实验室”,是指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实验设计的过程。通过对在校研究生实行该种教学模式,可塑造“既会研究又能看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并可通过鼓励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共同完成转化医学课题的研究,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的转化医学的意识与技能。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进转化医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及思考

笔者将转化医学教学模式应用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

3.1病例基础-临床讨论会

每周在科内举行一次“病例基础-临床讨论会”,每次报告会围绕一例具体临床病例,针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临床工作方面提出问题,请一名专业学位和一名学术型研究生分别做30min左右的报告,随后在场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由多位导师做点评。

导师协助研究生选取典型或疑难病例。研究生根据诊治的真实患者进行报告和分析,所有研究生参加讨论和提问,作病例报告的研究生负责解答所有问题。 如果答案不明确,则在讨论会后查阅文献,下次讨论会时大家公布自己查询的结果。同时,作病例报告的研究生还要准备和讲授相关病种的最新诊治指南和进展,在导师协助下提出当前指南或共识尚需改进之处, 即提出科学研究问题。负责追踪患者的最终诊治结局[3]。

举一实例:笔者针对当前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中不能确定病变性质的结节,而甲状腺B超又高度怀疑恶性,展开转化医学基础-临床讨论。通过研究生在讨论前充分地文献复习,结合最新甲状腺癌的基础研究和诊治指南,提出将细针穿刺细胞做BRAF V600ET基因突变检测,安排学术型研究生通过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和收集病例,协助学术型研究生成功开展BRAF V600ET基因突变检测。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也为手术范围和预后提供了依据。并总结发表文章[4]。

3.2开展疑难、少见内分泌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报告会结束后,对疑难少见内分泌疾病开展深入研究。可安排本次报告的两名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组成小组,学术型研究生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后续的一线诊疗工作,亲自体验医生的工作方式,使其掌握基本的临床诊疗常规,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学术型研究生对该疾病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了解常用的经典实验技术手段,熟悉基础研究提出到实施的全过程。 将疑难少见病写成既有临床资料分析也有基础实验支撑的转化医学文章。

3.3转化医学平台的搭建

在寒暑假期间,我科基础实验室开放,由实验室导师及实验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同时,学术型研究生利用我科建立的内分泌疾病临床标本库进行课题研究[4]。

3.4加强对研究生的监督与考核

若临床医生作为导师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往往对学术型研究生的监督力度可能不够。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无暇读基础研究文献,难以培养科研思维能力。 我们采取临床与基础医学研究生互聘对方导师为副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指定专人管理,量化考核表,以考促学,起到规范科研活动,促进科研能力提高[5]。

8.学术型教师培养初探 篇八

学术型教师的界定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部前部长、卡内基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博耶指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后一种学术即教学的学术。显然,教学既“支撑着学术”本身,又是一种学术活动,中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影响到中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和中学教育的成败。

笔者对学术型教师的认识是随着研究深入而逐渐明确的,学术型教师的培养是可以有台阶的。初始阶段的学术型教师可以称为研究性教师。研究性教师是以阅读、实践、研究、反思为其主要特征的教师,其核心特征是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习惯。研究性教师升级,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生成教育智慧,形成独特风格,具有学术造诣,造成深远影响,从而成为学术型教师。

学术型教师的研究领域

当今时代,“学术”已不再是大学的专利。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学术型教师与学术型高中连在一起,学术型高中存在,学术型教师也是存在的。中学的学术更侧重基于教学实践的“草根性”研究,它有点泥土气息,但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傲然挺拔于中学的校园。

研究内容 一是教育问题。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有各种教育问题,中学里有很多教育问题等待教师去破解。如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临界生”转化问题,中学生早恋问题,班集体建设问题等。二是学科研究。学科研究是中学教师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学教师的学科研究有四方面:针对教材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评价的研究、学科专题研究。三是学校管理。对于中学管理层而言,学校管理的研究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研究方法 中学学术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都带有很强的“草根”性。

研究特点 一是研究的意向性。学术型教师的研究往往选择自己感到重要的问题,由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确定问题和研究的道路,研究必然与这些需要相呼应。学术型教师在研究历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怀着这样的意图: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二是研究的系统性。学术型教师采用不同方法和策略来记录研究过程,提出和论证假设,收集并分析数据,阐明理论和研究结果。通过这些方法,学术型教师对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从而精确而全面地呈现某个教学背景,而这又必然导致对教学背景的进一步理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研究的公开性。学术型教师可以通过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来参与专业交流。公开自己研究情况的办法有很多:向校内外同事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发现结果;在期刊或网络上发表研究报告;在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上阐述自己的研究的发言等。

影响并引领学校发展

聆听学术报告 学习是中学教师成为学术型教师的重要途径,学术报告使中学教师发展教学学术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国家督学成尚荣应邀来校作“张力课堂”与“学术型教师”的主题学术报告。他认为,学术型教师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其次是善读经典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必须在学科上具有更高造诣。

开展各类沙龙 一是联合举办科研沙龙。学校与江苏省震泽中学联合举办“课堂转型”主题沙龙,突出“课堂”和“转型”两大关键词,老师们积极发表自我见解,真诚吐露个人困惑,形成了“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给学生以更多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将师生引向生活化课堂”“追求师生共同提高的高效教学”“展开师生对话的愉快精神之旅”等共识,表达对“课堂转型”的热切期待之情。二是教科梯队主题沙龙。学校举办“课堂教学的深与浅”沙龙。教科中心组成员对“课堂教学的深与浅”逐渐明晰:“深”就是深入,深在课前备课,深在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浅”就是浅出,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需“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作为教师,没有自身深入的研究,课堂的“浅出”就无法落实。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提升了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化为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开展课堂教学研讨 教学研讨是青年教师就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理清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并提高对教学实践的理解与驾驭能力。学校还与江苏省震泽中学联袂开展“聚焦‘生态、转‘型”课堂教学研讨,共有25位老师分别就25个课题开展同题教学切磋,课程共涉及语、数、外等13门课。教学研讨活动有效引领课堂模式的转型,让教师不断提炼出自身的教学特色,提升课堂品位,进而顺应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

上一篇:开店项目策划书下一篇:uml期末考试题a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