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技巧(共15篇)(共15篇)
1.高考作文技巧 篇一
“泛灵”,一言以蔽之,就是将客观的当前情景“人化”“生命化”。在修辞上表现为拟人、拟物、通感等等。坚持在“泛灵”意识下看待万物。在高考作文中,阅卷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观性语言,用好泛灵,语言便能够立体化和情感化,“迎合”阅卷者这一需求。
(12)《“杂”的感慨》众所周知,五千年前,我的老爹仓颉,一日突发奇想,想到造什么字,于是乎,我,连同我成千上万的兄弟姐妹便来到了人间。起初,我和我的兄弟们一样,长得并不如此难看,但谁知我一生下被定义为“混乱”“杂乱”,被打成“贬”派,为世人所鄙视,于是,我就被越改越丑,名声也越来越差。
(13)《夜·月·人》在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的起身,开始他在历史中的漫游。穿过浮华糜烂,走过悲泣无奈,跨过沧海桑田,终于来到一扇古朴陈旧的门前。
(14)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他们。
2.高考作文技巧 篇二
一抓住“关键字眼”
一般而言, 材料、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中都会出现几个关键字,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题眼”, 抓住了“题眼”便能成功开启写作之门, 避免跑题、偏题现象。那么学生如何抓住关键字要注重平时的训练。首先要看清写作的要求。其次要关注文题, 如果是一个词, 这个词就是关键字, 比如《童年》、《家乡》和《春游》等。审题时应当对文题加以适当扩充, 再添加新的元素, 就能凸显文章的主旨。比如《快乐的童年》《外婆家的童年》等, 围绕主题可以展开对童年生活趣事的描写, 表达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如果写的是《童年的歌谣》, 侧重点放在了“歌谣”上面, 与题意发生了一些偏颇, 学生要引起注意, 避免扩充时发生类似的错误。审题时找不到关键字前不要动笔随便确认主旨, 哪怕你文采再出众, 偏题作文也不会得高分的, 所以作文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准关键字。
二猜“出题人意图”
阅读材料作文时我们不难发现, 材料中多少都包含了出题人的情感, 对待一件事情或持褒奖的态度, 或持批判的态度。学生要学会“察言观色”, 从文字里感悟出题人的情感倾向, 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写作时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贸然行动, 如果和出题人的意图相违背, 那么作文的立意就相反了。比如有一次作文给出下面一则材料:有个船主, 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油漆后, 看到船上有一个很危险的漏洞。好心的他把这个致命隐患给修理好了。几天后, 船老大找到这个漆工表示重谢。漆工谢绝了船老大的重金酬谢。船老大说:“我以为我的孩子这次出海, 再也回不来了。他们能安全回来, 全是因为您的一片好心啊!”看到这则材料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审题, 一是从船主的角度来讲, 做人要有感激之心。第二是漆工的角度来说, 工作要认真负责, 不把一些事情看成分外事, 要有奉献精神。偏偏有些学生曲解了出题人的意图, 以为是船主想谋害自己的孩子, 而漆工把漏洞补起来是不按照雇主要求办事。这些同学只能说是小说看多了, 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了, 没有考虑出题人的意图, 主旨跑偏了。
三找到“潜在意思”
有时作文题目有潜在意思, 考的并不是表面意思, 比如有象征意义的词:“莲花”代表高风亮节, “梅花”代表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松柏”象征长寿等。学生要敢于挖掘题目的象征意义, 深化文章主题, 促进审题的准确度。比如有次作文题目如下“回家时, 无论多晚, 家里都有一盏灯亮着, 等着我回来”。以“回家那盏灯”为话题, 自拟题目, 写出800字左右的作文, (诗歌除外) 。看到这个题目, 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本题潜在的主题是写什么的。家里面亮着的灯是谁打开的?谁在等自己?当然是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毫无疑问, 写作的主旨便是表达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关爱和默默奉献, 或者写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如果有学生只写了题目的表面意思, 介绍了家里的几盏灯, 未免让人觉得可笑了。潜在内容并不难找, 只要我们学生多加思考, 就能发现写作的真正要求。
四学会“联想创新”
作文审题时不能故步自封, 把自己局限在给定材料的框框内, 而是要敢于大胆想象, 拓宽写作思路, 不重复别人的话题, 老生常谈。文贵有新, 因此笔者常鼓励学生审题时要多角度分析, 对有新奇想法的学生适当表扬, 激励其他学生大胆地构思作文,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增加对作文写作的信心, 提高作文水平。比如, 写自己的父母, 除了写爸爸妈妈对自己付出了多少、怎么关爱自己外, 可以写过节时一家人集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场面, 侧面烘托出家庭的和睦。写自己一次失败经历后的感想, 没有必要都写敢于面对失败, 相互鼓励, 相互扶持, 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可以从比赛过程中对手成功的方法着手, 分析对方的优势及自己的不足, 反省自己, 争取下一次可以成功。看待事情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只要我们以乐观积极的眼光去看待, 不要带着悲观的情绪去评判, 写出的文章都是好文章。创新还需要平时的积累, 逐步加强写作的熟练度。
3.高考作文立意技巧 篇三
一、三求:求准、求深和求新
1. 求“准”。考场作文由于考生各自的心境不同,接触试题的感觉也不一样,有的人乍一看到文题就感到茫茫然,似乎是这样写也不好,那样写也不好,左右为难,有的人似乎觉得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也可以,同样拿不定主意。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冷静下来,将多种印象分析比较一番,然后确定写什么而不应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而不应该怎样写。这样的分析比较大约分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对一个文题的内部结构作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找出文题的侧重点,然后再确定怎样立意;第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题目的比较。例如2007 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诗意地生活”,很多考生没有认真分析文题的内部结构,忽视了“诗意的生活”和“诗意地生活”的区别,导致作文偏题。“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状态,文章应重在描述或赞美一种诗意的生活,“诗意地生活”是动宾结构,表现的是一种过程,文章应重点揭示我们将选择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2. 求“深”。文章的主题,不仅应该正确、鲜明,有的放矢,而且应该力求深刻。要做到深刻,就要把反映的对象所蕴藏的本质的意义挖掘出来。从大量的考场作文看,立意不准确的不鲜明的每次都只是极少数,而立意肤浅、不深刻的那就相当多。历次高考约占百分之七十的考生作文成绩徘徊在及格左右,究其原因,就是立意不深刻,一般化。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主题一定要开挖得深,要言及事物的本质所在。例如2007 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一步与一生”,这个题目从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并列短语,从逻辑上分析,这里面则涉及到一种关系,即一步对一生的影响。这个题目写起来很容易流俗,趋于浅显,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从深度挖掘,找到“一步”与“一生”之间的特殊关系。
3. 求“新”。立意要新颖独到,不陈旧,即韩愈所说的“唯陈言之务去”,也就是提出或回答了众所关心的问题,或表现了新鲜的见解,使人读了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要想作文的立意新颖,就得经过认真的分析,抓住事物的特点,要想立意有独到之处,就必须摆脱一般的见识,发人所未发,或发人之不能发。例如2006 年全国卷关于老鹰、乌鸦、牧羊人及小孩的故事便是一道极有特点的新材料作文题,也是高考作文中第一次用新材料作文这种形式,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乌鸦没有自知之明,一味俯冲,结果闹出笑话,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作为这篇作文的立意。
二、四角度:现实、人文、历史
1. 现实角度。“文章合为时而著”,立意深刻的文章,一定要真实且具有现实性。纵观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突出。以全国卷Ⅰ近三年的作文题目来说,都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紧紧结合在一起,引发学生对现实以及人生的思考。因此,考生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总是写依靠材料堆积而成的“三段式”作文,或者是就事论事,局限于作文材料,而是要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考生增强现实意识,面对作文命题要学会从现实角度思考,从现实角度引申与立意,并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2010年全国卷Ⅰ的部分优秀考生就能够在领会漫画的基础上,以寓言的形式和杂文的笔法指斥当今社会的阴暗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的考生从中生发出对教育问题以及对人才培养问题的追问,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性,立意不俗。
2. 人文角度。人文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倡人文精神是时代需要和大势所趋,也是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人文精神是指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和深怀忧虑;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在高考作文中,体现出自己所拥有的丰富而高尚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例如2010年江西省的作文题目“找回童年”,在命题中就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功利性,小朋友们压力过大,导致童年过早离开的问题。在行文过程中,有很多优秀考生意识到命题是围绕“功利性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来说的,于是联系现实报道中的一些相关信息,如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已经懂得根据其他小朋友的家世背景来选择是否交朋友,而幼儿园里的老师对“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额外照顾,已经屡见不鲜等,往昔对比,探讨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怎样“摆脱”功利性的熏陶,回归真正的童年的问题,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追求功利的深刻反思,通篇浸透着浓厚的人文色彩,表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
3. 历史角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我们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立意上,我们可以以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为载体,或以诗文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情感适度引申,对文题作形象别致的阐释,使文章的立意自出机杼,与众不同。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我们钻在故纸堆中,预备点“秦砖汉瓦”般的陈旧素材,而是要求我们更多地思考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素材,在思辨中深刻思想,从而体现自己的文学积淀和语文素养。例如在2010年全国卷Ⅰ的作文中,有部分优秀的考生能够透过漫画本身,辩证地思考历史与现今,努力揭示时代发展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的立意角度必然会使得考生作文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4. 自我角度。写作本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只有绽放出个性光芒的文章,才有灵性与活力。因此,高考作文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拿到一个文题,我们可以海阔天空,驰骋想象,作历史的、人文的、现实的联想,也可以反观自身,发掘生活中触动自己心灵的动情点、闪光点,并从自我角度,以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对命题作阐释。这种立意更具真实感,流露真情,使文章真切感人。例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优秀作文中,就有考生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自身和自己所在的群体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90后群体的缺点并给出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使高考作文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感受,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
除此之外,考生也可以把文化角度、生命意义的角度作为立意的突破口,赋予作文题目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或阐发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从而让自己的文章立意具有思想的深度,更具启发性。总之,作文的立意概括起来,就是要求做到准确、深刻、新颖、真实。而文章要深刻,就要有高远的立意,体现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单位:梅州市兴宁沐彬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4.高考作文结尾技巧 篇四
古人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好的结尾一定要与原文融为一体,紧紧扣住文章的主旨,但又应高于前文,是在前面基础上的提升,是最关键的点睛之笔。结尾写的精彩,可以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大添异彩,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笑”使人驻足,令人心动。一旦结尾写砸了,会使文章显得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前面的努力就有可能付诸东流。
在高考那么短的时间内想要写一篇文理俱佳的文章很不容易,到了作文的结尾阶段,考试时间已经很紧了,因而掌握几种结尾的技巧往往能让你胸有成竹,不至于最后阶段忙中出乱。
技巧一:首尾圆合,深化主旨
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开头:真情莫过共握手
结尾:……我渐渐地睡了,迷迷糊糊有一双手将我的手清握,我没有睁开眼,然而我的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一脸。
技巧点拨:本文是一篇满分作文,文体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了父亲那博大而深沉的爱。一句话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和线索——“真情,握手”,那么结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设置了一个情景与细节,把开头就亮出的中心在无形中自然地被呼应,被声援,中心更加突出,感情也进一步升华。这是比较常见的结尾方法,在时间不太充足的情况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技巧二:妙用佳句,韵味隽永
结尾是批卷人特别留意的一个角落,虽然空间有限,我们仍要利用这寸天地,好好地秀一把,一个自然而精美的结尾往往会使阅卷人“不计前嫌”,给你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例如:2006年江苏卷,是以“人与路”为话题,有篇《作文恰如行路》的作文得了高分,他的作文就很巧妙地利用了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句歌词。
结尾:“用《西游记》中的一句歌词结尾吧!“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技巧点拨:想写句歌词或名言结尾并不难,但是如果能象小作者用的这么恰当,与话题结合得这么巧妙,就十分不容易了。这个结尾仿佛在跟读者拉家常,然后用一句妇孺皆知的歌词深化主旨,妙极了。
再如:2007年福建卷,有篇《季节》的文章得了满分。
结尾:“记得有位著名诗人曾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这么多的好心人帮助,我相信这个城市的春天一定会更加温暖……”
文章的主题就是“季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雪莱的诗句,彰显了主旨,提升了感情,刻意为之却又不留痕迹,显示了作者独特的匠心和好的文学底蕴,这与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美中不足的一点是:这么有名的一句话,不要含含糊
糊地用“有位诗人”来搪塞读者,要么写出雪莱,要么去掉“记得有位诗人曾说”一句。
技巧三: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文章结尾的抒情议论,常常能把文章的气氛渲染得更强烈,如果与开头相互映衬,就能达到一种混响的效果。文章结尾的抒情有几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发出感慨,三是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例如:2007年北京卷有一篇题为《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满分作文。结尾:“用真心去感悟自然吧!有了那一份心动,读诗,你是知音;倾吐,你就是诗人。”
技巧点拨:情是自然的流露,文章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或因事而发,或因景而发,但,这类文字只要准确传达出情感或感慨就行,不要一味堆砌抒情的句子。本文结尾出发出号召,回扣题目,很简练,但却无形中感染了读者。
再如:2007年全国卷二有篇《秋实》的满分作文。
结尾:“„生命诚可贵,感恩价更高‟。学会感恩,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所必修的一课,让我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都成为那低头沉思„我是怎样成熟的‟秋实吧。”
技巧点拨:结尾的议论饱含深情,将感恩的内涵提升了一个档次。抒发的感情要真挚。文贵在有真情,结尾的抒情一定要写实感,抒真情,切不可矫情做作或空喊口号。
技巧四:昭示哲理,画龙点睛
5.高考作文满分技巧 篇五
一、高分技巧
高考作文时间短,阅卷迅速,有着许多特殊性,考生要注意特别对待,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作文要得高分,可以从以下五个字上面下点功夫:
⒈显
由于时间关系,高考阅卷老师不能细细揣摩文章,也不能明晓考生的作文功底,考生要特别讲究一个“显”字。
首先,文章的主旨要明了,平时作文,有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以求文学的含蓄美,也得到了老师的青睐,甚至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但是高考场上不能这样做,太含蓄了,就会使文章走进隐讳的死胡同,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就很容易被阅卷老师误认为离题打入冷宫。
其次,文章的分论点最好用分段的方式明确摆出,开头、中间、结尾都要顾及体现自己中心思想的语句,最明显的方法就是把它们放在段首,好让阅卷者一目了然。例如,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全文用了六个段落,每个段落观点明显: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充满希望,飞向远方。而对于我,那双翅膀就是那看似厚重的书籍,正是有了它,我才能充满梦想,飞向远方。”“是的,书如翅膀,它带我的心灵飞出狭小的窗口,让我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大千世界,开阔眼界,丰富思想。”
“是的,书如翅膀,它让我摆脱泥沼的纠缠,找到人生目标,直冲向美丽的天空。”“于是,书就更加成为了我一双不可或缺的隐形翅膀,它承载了我的梦想,穿过障目的乌云,带我飞向梦想的彼岸。”
“是的,书就是我那双隐形的翅膀,它丰富了我的眼界,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带我飞向成功的彼岸。”
“书,我隐形的翅膀!”
你说,这样明朗,这样有观点的文章让人看了不舒心吗?
另外,还要注意把你认为写得最得意的语句放在段首,或者用题记的方式醒目标示,或者干脆另立段落。
⒉虚
虚就是虚构。高考作文能写实固然好,但由于我们长期处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很难发现生活中真实动人的故事。高考作文要求有创新,必然把原本平淡无奇的事情编得生动曲折。或者用素材巧妙穿插,形成一篇文体,完全由素材构成,不涉及生活实例。例如,2010年高考四川59分作文《熟悉》,从开头用“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点题后,每一段落都拿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说事,结尾用“熟悉,万法一如。”直指主题,最终构成一篇可读性较强的作文,最终获得59分高分。当然,也可以虚构故事,但
必须有根有据,或是社会生活能够发生的事,或者虚构事件对社会现实进行讴歌或批评,只要观点鲜明,内容编排合理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确实做人底线。很多学生为了夺得阅卷老师的动人目光,虚构了“父母双亡”的故事,也丧失了做人的道德,1999年命题《战胜脆弱》,也曾被阅卷老师戏称为“父母双亡年”,这就失去了虚构的道德准则。
⒊全
全即文章的结合呼应,给人完整感。阅卷人的心理,对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很看重,特别是结尾的结构呼应或者主题升华的语言等等。这样的例文比比皆是,高分作文基本符合这个准则。另外,这种行文思想经过短期训练,非常容易在写作时紧紧扣住主题(或话题),从而也容易把整篇文章的素材或线索完整地收在了一起,不仅行文流畅,并且旗帜鲜明,只要素材采用得当,文章结构合理,文章得高分甚至满分也就理所当然。
⒋简
简即简笔勾勒。高考的一般议论文也好,一般记叙文也好,最好需要多种材料的荟萃,这样信息量大,以符合“内容充实”的要求,因而不欢迎一些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俱在的材料啰嗦记叙。一般记叙文,特别有点散文形式的作文,特别忌讳一人一事的简单记叙(当然构思精巧的小小说除外),以免使文章走入浅薄的深渊。例如,高考上海一篇满分作文《面对大海》中有这样精彩的一段: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子寿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就来源于对材料的精心锤炼,文字洗练而内蕴丰富,何乐而不为?至于议论文材料语言的简洁更是众所周知的特点。考场上故事写得概括些,一可以增加故事的容量,从多角度阐明话题观点,二可以更加使段落层次明了,形成简洁明快的美点。⒌亮
亮就是试卷上的亮点。亮点是多方面的,字迹端正、卷面整洁是其中第一要着。文章无错别字,没有明显的病句,没有明显的涂改痕迹,行款漂亮等等,都会让阅卷老师一翻到试卷就精神大振,产生好感,不忍心打低分。
二、作文板块组合高考作文要获得高分或者满分,能走的捷径是合理的板块组合。何为板块组合?所谓板块组合,就是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切分成三至四条块,使每一条块的内容相对集中,或用电影剪辑的手法,或用主线贯穿的手法,或用因果环环相扣的手法,从而将这些条块的内容组合为一篇完整的文章。
板块可以说是段落,试想,每个板块突出文章主干,组合起来明显突出,便于与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出主题。当阅卷老师读惯了那种讲究起承转合、结构严谨的文章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现文章立意和主题,但是—看到段落鲜明、主题突出的文章,便有—种印象深刻、赏心悦目之感,从而在判分上能给出高分。
小标题式板块:先把板块内容提炼成小标题,采用合理素材论证。这类作文通俗易懂,并且行文清晰明朗,只要编排合理,基本能获取52分以上。
点题式板块:每个板块都直接阐述一个立意。(文章为大范围立意,板块为小立意,这样的组合成绩较高,但比较难写)较多这种板块组合获得满分或高分。
排比式板块:所有素材围绕一个立意进行排比,非常突出文章主题立意,这类文章只要素材合理,分数非常之高。如果素材合理,旗帜鲜明,这类文章基本56分以上。
错乱式板块:既有不同立意,又单独存在,文章结尾把一切合理串联,形成耳目一新,最终突出整个立意。这种组合通常以正反面观点论证为主。这类文章在考场上比较罕见,但一出现这类文章,只要没有明显错漏,高分是必然。
递进式板块:文章板块呈递进方式,需要掌握较多素材,才能形成一环紧扣一环,最终突出整个立意,难度较高,很多这类文体都获得满分。
6.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篇六
分析:议论文以说理、思辨见长,但它并不拒绝美。只有美,才能先声夺人,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本例开头选用优美意象和典雅的书面语,而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文采斐然,灵动飘逸。
富有文采,一是要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形容词和动词;二是要借助修辞手段,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等,当然,修辞的运用要根据表达需要,要恰如其分,不可勉强为之。
常用的开头方式有:
1.开门见山式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敌论。如此等等。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如广东考生的《成败皆因常识》的开篇:
回望历史星空,古今多少故事。有的成则为王,有的落败为寇。多少英雄豪杰,随江水滚滚东去。蓦然回首,顿觉成败皆因常识。
2.概括复述式
此法指文章开始便对文章的内容作概括性的介绍,在记叙文中就是对人物、事件作简介;在议论文中则是用精练的语言引出所要议论的问题,特别适合给材料作文的开头;在说明文中则是对所要介绍的事物作简要说明。例如 年高考作文《 把握爱的“度”》的开头先简洁概述材料,然后再由此角度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好心的游客最终让更多小龟处于危险的境地,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爱,为何有时是一种伤害呢?只有把握好爱的尺度,才会让爱成为一种助力。
3.叙事感怀式
这种方法开头主要从自己感悟较深的某件事写起,在记叙或描写中引出话题。所写事件可以是文章写作的中心;也可以不是文章写作的中心,只是起到引子或铺垫的作用。这样的开头有一种真实感,也便于抒情或议论。如湖北考生的《站在老家的门口》一文的开头:
不经意就走到了老家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朱红色的门漆,朽蚀了高悬的门檐。叩门的手停在半空,不知该进还是走开。一路的疑问一一跳出,儿时的画面纷至沓来。
作者站在老家门口,目睹岁月印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读者的情绪也为作者所描写的情景感染,这样的开头能不打动人心吗?
4.蓄势强化式
所谓“蓄势”就是指写作中通过侧面烘托、对比强化、排比铺陈等方式,积蓄起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气势,为后文思想感情的喷涌而发作准备,从而使得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得以充分的表现。
①铺排咏叹
在文章的开头,利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格组成整齐句群,创设出一种强大的气势或浓郁的氛围,给人一种新奇和震撼感,让人从中受到感染。如20湖北考生的《站在文学的门口》的开头: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
读这样的文字,想必你早已心旌荡漾,浮想联翩。我们佩服小作者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典雅绮丽的语言功底。对文学如此的热爱,如此深厚的语文素养,走进文学殿堂指日可待。
②佳句点染
名言警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示性。在高考作文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言警句作为开头的引语,可以为文章主题的出现营造出一种哲理氛围或画意诗情,使文章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如重庆考生的《在自然中生活》的.开头:
有没有那样的恬淡,所遥望的远方“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有没有那样的潇洒,“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有没有那样的诗意,“春风不解,行人面”?自然,论释着生活中最纯净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简单和不凡。
引用名家诗句,以追问开篇,简洁地点出观点――自然,论释着生活中最纯净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简单和不凡。如此诗意的开篇,早已让读者心旌荡漾,浮想联翩了。
③对比强化
有比较才有鉴别。作文开篇时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强与弱、大与小等对照起来,可以鲜明地凸显出主体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为下文蓄势。如2008 年上海满分作文《 他们》一文的开头: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鲜明的对比,让我们读得“心惊肉跳”,不能不激起我们强烈的“关注”心理。
5.悬念设疑式
悬念是引人入胜的磁石,是进入故事的跳板。悬念式开头往往可以使文章在思想性和深刻性上占得先机,因为人的大脑在潜意识中具有一遇到疑问就想要思考的习惯。一个高质量的悬念或直击话题内核的疑问,不仅可以显示你的睿智,还可以激活阅卷老师的思维、激发阅读的欲望,引人深思。例如20上海优秀作文《他们》的开头:
他们是被贫穷放逐到这个城市的流浪者。
6.类比起兴式
所谓“类比起兴”就是先以细节化的语言描写其他事物或景象,意在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所要阐述的话题。这样的切人往往由远及近,形象生动,娓娓道来,令人感到亲切和舒畅。如2009年陕西考生的《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形状》一文的开头:
青松伸开自己的臂膀,在山巅拥抱蓝天;小麦和同伴紧紧相偎,密密地铺满原野。雄鹰张开翅膀,拍打着阳光,追着风翱翔;骏马伸颈嘶鸣,飘舞着鬣鬃在草原上奔跑。我们年轻的心踩着阳光的节拍,在挥洒我们个性的风采。我们的青春有自己倔强的形状。
7.引用佳句式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试想,哪个考生记不得几首古诗,几句格言,几条名言呢?考场作文,因题而异,相机引用,又何乐而不为?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如陕西考生的《新“少年中国说”》的开头: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用心呐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而梁公的意气风发,终于没有能在我辈身上重现。望着眼前的试题,我想象着梁公气吞山河的豪情,挤出一丝苦涩的笑。
我们这批孩子是如何成长的?
开头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入题,感慨深沉,颇见匠心;第二段一个独立问句,既是过渡,又为文设疑,可谓精妙。
第5讲作文结尾的技巧
7.高考作文突显个性的基本技巧 篇七
一.立意独具个性
杜牧认为:“凡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的确, 意犹帅也, 战无不胜的军队少不了出类拔萃的将军, 赏心悦目的文章必须具备高远新颖的立意。要想立意独出机杼, 就应当力戒思维的惰性, 少受别人的约束, 避免程式化, 拒绝假大空。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写自己真切的感受, 写自己独特的思想, 力求把立意往纵深和横向开拓, 突出“高”与“新”。立意高是纵向思维的结果, 即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 尽量提高文章的立意, 使文章即使是从小处着手, 也能从大处着眼, 具有时代感, 表现出一种大气。立意新则是横向思维的产物, 它需要比较, 即一般情况下如何立意, 而我就要突破一般化, 别出心裁立意新。
当然, 立意个性化不是打“擦边球”, 游离于话题之外, 也不能挑战伦理道德的底线, 更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政策法规, 混淆是非界限, 模糊原则立场, 而是在一种许可范围内的不甘平庸的自觉追求。
二.选材富有特色
我们很多的高考作文, 在选材上总是容易出现“低幼化”倾向。写记叙文, 写做好事就是给老奶奶挑水, 给老爷爷打扫卫生;写同学情谊, 则是为小摩擦友谊破裂, 后又因同学要转学而和好如初。写议论文, 提到为人民服务, 就是雷锋、徐虎加孔繁森;提到努力发奋, 就是爱迪生、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这些千篇一律的“万能材料”、面目可憎的“万能论据”缺乏说服力, 难以令人信服, 只会让阅卷老师摇头生厌。这些材料虽有表现力, 但它属于“我们”, 而非“独我”所有, 当然也就不能显出“我”的个性和特色。在选材上凸显个性, 要强调一个“精”字, 自身经历、日常感受, 阅读所及、趣闻轶事, 眼前现实、未来发展, 正面反面、古今中外, 格言警句、比喻数据……只要是与主题一致的, 我们都应尽可能多地从记忆仓库中拿出来, 然后精选出最有表现力的和新鲜的组织到文章之中。
三.文体切合自我
高考作文到底写成什么文体, 也要在绝对适合自己的基础上, 力求“不同”。现在的高考作文, 无论是命题还是话题, 对文体的限制越来越小, 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 大胆采用新文体。无论是书信、童话、寓言、诗歌、戏剧, 还是小小说、演讲稿、辩论稿, 甚至是实验报告、病历诊断、招生简章等等, 这些所谓的“另类文体”, 只要运用得当, 就能真切自如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个性认识与深刻感受, 就会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不过, 没有金刚钻, 就不要揽瓷器活, 要量力而行。如果能力不过关, 却一味求“不同”, 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弄巧成拙, 最终反而影响了成绩。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适合自己, 就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又贴合本次作文要求的相对新一些的文体, 但绝不是为求新而求新, 淡化文体甚至不要文体, 这样的话往往容易弄巧成拙, 反而不伦不类。
四.语言发自肺腑
语言发自肺腑不仅仅指说真话, 抒真情, 还包括说自己的话, 不套用, 不满篇学生腔或陈词滥调。一篇高考作文, 语言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语言是否有亮点, 是否有出彩之处, 直接影响了印象分的判给。一篇作文, 出现“月亮”, 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 “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 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千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追求, 考试中就能熟练地“包装”一些语句, 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 使自己的作文生色, 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才能让语言“气象峥嵘, 色彩绚烂”, 达到醉人的效果呢?首先要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 使语言形象生动。其次整散结合。整句使句式整齐, 节奏明快, 增强语句气势, 但如果只用整句, 又会显得呆板, 加上些散句就会使语言整齐中富有变幻, 读来灵动, 活泼。再次借用名言名句, 名句名言如珠如玉, 恰当地借用会使你的作文熠熠生辉, 闪光耀彩。另外, 还可巧用新诗、歌曲, 好诗与好歌的共同点在于:含蓄、精炼、隽永、优美。把这些运用到作文中去, 可使文章更具抒情性, 更有韵味。
8.浅析高考作文应试技巧 篇八
关键词:高考作文;应试误区;应试技巧
一、高考作文应试技巧的重要意义
对于高考考生来说,考场如战场,在高考考场上要讲求战术,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不殆。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上更是,考生只有在知彼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于考生而言,在考场上只有五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写作文,对于阅卷老师来说,只有一分钟左右就可以给一篇作文评出分数。高考作文考试又不同于一般性的作文比赛写作,这是一种较为特别的应试写作,所以,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中胜出,就必须明白高考作文并非是完全自由创作,它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考生应当学会作文应试的一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游戏”之中胜出,取得高分。
二、高考作文应试误区
1.过于含蓄,朦胧抽象
当前的高考考生有很大一部分喜欢在写作文的时候写一些朦胧而又含蓄的东西,其实这样的考生其语言功底一般都不错,能够认真发掘,对社会生活较为敏感,能够从生活中去发现或者提取一些感悟。但是,实际上对于高考这样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选拔性考试来说,这种风格并不真正适合于高考考场。有些时候,高考更喜欢观点鲜明、较为直白的文章,特别是那种开门见山的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考考场上每一位考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写一篇高考作文,但是判卷老师不能在那么有限的时间内去揣测一篇朦朦胧胧而又含蓄的文章,因为教师的精力以及时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希望有这一倾向的学生或者有一定语言文字功底的学生,要着实衡量好,为了自己的高考以及自己的前途,要适当地有所舍弃,并且要放低姿态,要以退为进。
2.书写潦草,不分段落
高考考生应当只晓的是,高考不同于一般性的模拟考试,或许在一般的模拟考试之中,书写潦草自己的老师也不会给自己减分的,但是,在高考考场上就不一样了,高考作文应当考究一些。一些在平日里看似微小而又平常的细枝末节,在高考考场上就很可能关乎考生的作文质量甚至是考生的命运。比如,标点符号、修改符号、文字书写以及行款格式等方面。首先,考生在书写作文之时,一定不要寥寥草草。其次,在写作文时,很多考生喜欢用较长的段落,一直没有习惯去分段落,一些考生所写的文章其段落往往只会有三段,开头、结尾以及末尾各一段,对于高考判卷老师来说,判卷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一看到大段的文章段落就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样的考卷也就很难从评卷老师那里得到高分,有时甚至会得分很低,即使文采再好,这要不讨好的文章段落安排也会让考生的文字功底有所淹没。
三、高考作文应试技巧及策略
1.作文审题要准确
对于高考考生来说,高考作文的审题是高考作文书写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一旦审题出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即使后面的文章布局、思想观点、文采等等各方面做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高考作文有统一的命题,在高考作文的审题模式中一般会有启发语、背景语、限制语以及强调语,对于背景语来说,要审清思维模式,要解决好“应当怎么想”以及“为什么”的问题。对于限制语来说,要审清文章的主旨,解决好事情的具体状况。对于启发语来说,要审清文章的重点之处,解决好写作的对象。对于强调语来说,特别要审清文章的写作要求,最好是自拟标题与提纲。这就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作文的启发语与背景语,弄懂其背后的真正含义。其次,要弄清楚文章的强调语与限制语的各自要求,要清楚文章的文体、字数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例如,从2010年的广东省高考作文来看,标题为“与你为邻”,其导语是“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导语是审题过程中的关键与依据,要依据导语来审题,但是导语只是作文的一个提示,而并不是作文的整个要求,此外,可以根据导语来写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来写作文。
2.作文文体要明确
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考试中,“文体不限”似乎越来越常见,但是文体不限并不代表是不辨文体,更不是多种文体的综合体,高考中的文体不限只是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书写自由。在面对不同文体的作文之时,考生一定要考虑好自己应当选用哪一种文体,只要确定好文体,就应当按照此文体的相关要求进行作文。当然,当前的高考提倡创新,因此在选用文体上,也应当不拘于原先的四大文体,高考考生在不违背题意的情况下,选用小说、寓言或者故事等体裁也是符合相关要求的。另外,高考作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作文比赛,要注重文章的内容以及社会意义,万不可只停留在表面做文章。比如,在2007年山东省的高考作文中,作文题并没有给考生任何材料,而是要求考生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作为话题进行作文。这样就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但是也为某些考生设置了陷阱,只需要选好一种文体,而不是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只会写出四不像的文体。
3.作文材料要新鲜
在文章中,材料往往能够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相应的观点。因此,在作文选材中要使得材料既精又新。“材料新鲜”以及“内容充实”是文章深度得以拓展的一个良方。在选材料的过程中,应当选取引人向上、积极健康同时又能够给人以启发的材料,选材可以连接中外,从古至今,总之,考生在作文之时要围绕文章的主题,选出有寓意,又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盡量不要使用初中或者小学生的材料,要“抓小放大”,材料大了就会因泛泛而谈之感觉遭人厌烦,材料小却能够做到言之有物,容易得到判卷老师的喜欢。总之,作文的选材要与文章的主题息息相关,选材选好了,就会使得文章有深度、立意更高,因此,学生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不断挖掘新鲜的事物与现象,学会去领悟。在2009年山东省的高考作文中,“见证”这一作文题目就能体现出考生对于材料的掌握以及应用功力,如果广征博引,多运用典故,势必会赢得高考阅卷老师的青睐。
总而言之,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上,考生只有在知彼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但是在作文应试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审题不清等等,所以考生应当学会作文应试的一些技巧,如,慎选题材、字面书写要公正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残酷的高考考场上胜出,取得良好成绩。
参考文献:
[1]丁伟丽.高考作文应试技巧漫谈[J].内江科技,2010.
[2]杨启斌.走出考场作文的几个误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3]谢承国.高考作文著作权初探[J].学术交流,2010.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高中部)
9.高考作文技巧 篇九
高考满分作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题上多下工夫,切不可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简捷醒目有文采的题目方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题目应力求简洁凝炼,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
①可以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广东省的`《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喻心灵为星空,语言为桥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生动形象。河南一考生的《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以青藤喻良言,新奇而贴切,形象地昭示了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高考满分作文。
②化用古诗文。古文是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所在,上海考生的《忙兮忙兮奈若何》标题由项羽的《垓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典化翻新而来,给人一种幽默调侃的怪味感觉。文题所透露出的几丝茫然与无奈,正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强大磁力所在。河南一考生的《以人为鉴知得失》,化用古语,观点明确,意味深远,典雅而富有内涵。
③有地方乡土气息。“爹”和“亲家公”两个词似乎从创造之日起就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河南一考生的《爹和亲家公的生意》却很有新意,两位老亲家之间还会有什么生意?标题新颖,引人入胜。
④化用历史、文学素材。古有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今有江苏考生的《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以《红楼梦》两主人公为素材,分析了自己所追求的“山”“水”关系。见解独到,有不同寻常之处。《红楼梦》乃四大名着之一,福建一考生以《魂断大观园》为题目,格外引人注目。薛宝钗本来命运比林黛玉好得多,她为什么还魂断大观园呢?不同常人的观点,就是本文的亮点。
⑤高考满分作文,揭示哲理。甘肃一考生的《我不是人》先目夺人,以故事的形式揭示出“看到别人,为了别人,我的生活才有了意义,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深刻道理。人人都知道“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河南一考生的《带上自信上路》对自信与成功的辩证关系做了更深一步的阐述,读来受益匪浅。
高考满分作文,此类作文标题新颖、别致,富有内涵当然技高一筹,足以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这就启发我们平时拟题时要多推敲,多润色,让题目首先成为亮点。
其他热门高考作文推荐:
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
2011天津高考作文
10.高考作文技巧 篇十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阅卷老师慧眼为之一亮的第一点。遇到“题目自拟”的作文话题,最好不要直接引用话题做标题,要尽力展示个人才华,尽量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的好标题,为获取高分奠定基础。好的标题应该是准确、简洁、新颖、别致,耀眼夺目,富有文采。拟题方法主要有①巧用修辞,如《让孤独飘飞》。②引用诗词、歌曲,如《我心中,你最重》。③改装名作,如《道德苦旅》。④术语嫁接,如《心灵比色卡》。⑤妙用标点,如《学生上网:喜耶?忧耶?》。⑥巧用数字,如《父爱“二十三”》。⑦巧借公式,如《天赋+努力=成功》等。但不论怎样拟写,都要注意锤炼词语,切合主旨。
11.浅析高考作文素材处理技巧 篇十一
一、广泛涉猎,让“一般”素材变得“厚重”
广积素材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把精力投入到大量的阅读训练中。我们知道,试卷、阅读训练中的素材内容非常繁杂,有说明文、散文,还有古诗等等。只要积累、整理得当,就能让这些常见的“一般”素材变得“丰厚”起来,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素材应对高考了。
当然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多是源于思维定式,或者机械分割,认为作文就是作文,练习就是练习。结果做题就是做题,一做就过,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习题当中还有大量的素材。从近几年高考模拟试卷来看,语言运用部分往往涉及生活的时事新闻素材,古诗鉴赏中好的诗句可以积累备用;文言文中很多阅读都涉及人物,正面的或反面的,这些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关于文学类,可以积累一些优美语言,或者提炼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素材……只要有心,习题中能够作为习作素材积累的内容很多。
比如针对这样的一段高考作文内容:“对外界环境的纷繁、嘈杂,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并以一颗宁静的心包容外界的喧嚣。太史公遭宫刑之后,依然积极地笑对生活,坚守内心的宁静,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豪情,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凭着守静求真的坚毅,穿越受辱后的烦乱思绪,太史公留下的是不朽。”从章法而言,论据、论点,乃至论证方式都没有问题,但是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就有一种明显的问题,就是素材一般,如果把“司马迁”的内容换作平时文言文训练中的阅读素材《晋书·皇甫谧传》,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说明,意思相同,思路也相同,但是素材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同。这里教师首先需要做个有心人,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在平时习作的训练中强化对这方面的指导,从而改变那种“无米下锅”的尴尬。
二、独树一帜,让“常见”素材变得“神奇”
一般情况下,考场作文素材追求新颖,但并不是所有的作文素材都是从没有出现过的,这不可能也不现实。其实,很多优秀的考场作文,所选择的素材,也是平常所见,但是为何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被评卷老师定为优秀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选材角度上与众不同,善于独树一帜。
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树移死,人移活,每一种存在都是与适合它的环境紧密相连的。张爱玲的花枝独秀,离不开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绮靡。‘带着黄金的枷扭曲了自己的情爱又执拗地戕杀儿女们情爱的曹七巧,性情热烈大胆勾搭丈夫的朋友的红玫瑰,备受冷落空荡无助而移情于裁缝的白玫瑰……畸情在天才的笔下汹涌,裹着‘一袭华美的袍,拨动上海滩的靡靡风情,张爱玲这个名字,在大上海月亮‘红黄的湿晕下,显得迷离而神幻。或许张爱玲只属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故她漂落美国后才饱尝失意,她的生命烂漫在十里洋场中。”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片段,所采用的素材“张爱玲”大多数学生也都非常熟悉,但是在表述上却打破常规,进一步把笔触对准她作品中的人物,以此不断撞击阅读者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常见的素材发挥了不一样的效果。其实,对于素材而言,无论是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都可以理解为一段“长度”,我们选择素材,并不需要全部内容,而是要任意截取其中的一段,至于怎样截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事情的理解。比如同样是名人故事,虽然熟悉而又常见,但是用得好,也能给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
怎样让平常的素材发挥神奇作用,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材料写活,尽可能地关注材料细节。如用细节来描写,抓住某人某事的某个精彩瞬间,则可给人一种慢慢咀嚼的空间。其次,是怎样把材料写异,也就是怎样把平常的材料写得不一样。这需要对某件事或某些人有真正的研究,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这样才有可能在习作中有独特的理解、不一样的感受,给阅卷老师带来不一样的冲击。
三、多维思考,让“普通”素材变得“新鲜”
考场素材新鲜,通俗地说,大多数人用的,你别用,这就是新鲜;即便你用了,但也需要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善于多维思考,从而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如材料作文,给的材料是议论“兵马俑”与“美学”之间的关系。下面有个学生的理解特别富有个性。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羡艳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色彩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寻找美却惊扰了美,以致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是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虽然文字中提到了“兵马俑”,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不同,有一种“新鲜”之感。如果采用常规的方法,或者常规思维,自然会让阅卷老师产生一种腻味的感觉。而在这段文字中,虽然素材都一样,都是关于兵马俑挖掘的事情,但是由于作者富有个性的理解,加以独特的议论,从而使文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让整个作文呈现出新鲜感。
为何很多学生的作文缺乏新鲜,最根本的也许是他们的思维惯性,缺乏自己个性的思考,不能更好地将日常学习中的阅读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选择素材,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采用富有个性的写作技巧,这样其作文才能富有个性,写出特色。因而,要真正让习作素材充满“新鲜”,前提是需要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甚至是运用多角度,或者逆向思维等方式去分析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来揣摩常人的思维,从而摒弃一般,追求新颖。
12.高考作文技巧 篇十二
在2008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中, 有一位考生用网上发帖的形式写了一篇作文, 评卷老师给这篇作文判了15分。无独有偶, 在2009年的高考作文中, 四川省的一位考生用甲骨文写了一篇作文, 结果也得了个很低的分数。这两位考生的作文及阅卷老师的给分, 引起了一些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这样的作文是不是个性化作文”。
作文要有个性, 这是考试说明对作文创新的要求。从作文要表现“自我”的层面来说, 作文确实需要个性。缺乏个性意识的作文, 往往也是缺乏“自我”意识的。那么如何体现作文的个性?作文个性化与作文规范化之间究竟有没有矛盾?这些问题是我们作文时必须弄清楚的。
作文个性化是从不同的层面来说的, 它具体可以体现在作文的立意、作文的文体选择、作文表达方式的选择、作文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可以这样说, 不同的考生在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中肯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这个“不同”就是个性。比如以“绿叶对根的情意”为中心内容作文, 不同的考生对“绿叶”“根”的理解肯定会有不同点, 根据自己的思考所作出的对“绿叶”和“根”的内容判断与概念界定也会不一样, 构思时, 每位考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这些“不同”就是作文的“个性”。说到底, 考试说明中所说的作文“个性”实际上指的是考生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想”的呈现。作文个性的背后是作文者的思维和价值判断, 因此, 作文需要个性化。只有个性化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 作文才能真正表达“自我”。
但问题是, 目前有些考生对作文个性化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他们认为, 作文的个性化, 就是反“规范”的作文。因此, 作文时, 便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奇文”, 想以此来走捷径得高分。这种现象, 在高考作文中似乎越来越严重,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作文中的这种反“规范”化的个性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内容上时空穿梭, 一会儿梦境, 一会儿现实;一会儿人间, 一会儿天上;或胡乱联想, 胡乱想象, 且美其名曰内容个性。
2. 文体上偏离常用文体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或散文、小小说等) , 采用病例报告、试验报告、试卷体、相声体等, 谓之文体个性。
3. 表达上动不动就用网络语言, 或半文不白的文言语, 称之为语言个性。
以上这些作文不是作文的个性化, 而是对作文个性化的一种误解。这是在不顾客观实际胡乱地“个性”化, 其结果是不但不能得到高分, 反而有可能走向高分的反面。2009年高考浙江卷中的“个性作文”也有一定的数量, 这些作文的得分往往在30分以下。
作文个性化本无可厚非, 问题是考生作文 (包括习作) 的个性化走了偏锋, 盲目追求作文的“个性”, 这就犯了考场作文的大忌。
我们提倡作文的个性化, 但这与作文的“规范”化并不矛盾。笔者认为, 作文的个性化, 必须坚持在作文“规范化”的前提之下。作文的规范化就是要求作文必须按照作文的章法来完成。比如, 作文的结构要讲究起承转合, 这个起承转合就是作文的规范。起承转合是作文结构的精髓, 如果说我们违反了这样的原则, 而自己去另外“创新”一种“结构”或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一些不成章法的样式当成个性结构, 那么, 这就违反了作文的原则, 这就不是作文的个性化了。再比如, 作文的文体是作文的外壳, 高考作文对作文文体的要求, 大多数省份比较宽松, 用了“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的表述, 但“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 而是要求考生选用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文体来写作。考生可以在符合“考试说明”要求的“用常用文体写作”的前提下作文。这里的“最熟悉、最拿手”就是考生文体选择的个性。所谓“常用文体”, 从表达的角度来说就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说, 就是小说、散文。我们不可以将“文体不限”理解为不要文体而自由地去个性化, 像用网络发帖、病例报告等的形式去作文, 因为这不是规范化的作文文体, 即使是你最熟悉的表现形式, 那也是违反考场作文文体选择个性化的原则的。
四川的考生用甲骨文来写作文, 这位考生自以为是个性化, 但实际上这位考生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就是作文是给别人看的, 而不仅仅是展示才华。若一篇文章别人看不懂, 当然会影响思想的表达。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展示个性, 前提是个性必须能为绝大数人所赏识接受, 违背了这一点, 那么个性就走上了“偏锋”的道路。作文是如此, 考场作文更是如此。
高考作文不是文学创作, 高考作文有它的游戏规则制约, 这个规则就是“评分标准”和“考试说明”对高考作文的要求。比如, 内容上要求表现生活、立意正确, 文体上要求使用常见文体, 结构上要求完整, 表达上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等等, 就是高考作文的游戏规则。对这样的游戏规则, 我们不能因为照顾自己的个性而不顾之。
综上所述, 就是一句话, 作文提倡个性化, 但必须坚持正确的个性化。这是考场作文的规则。这个规则不能随意“个性”。由此看来, 文章开头所说的用网络发帖的形式和用甲骨文来写考场作文, 并不能算是作文个性化的体现。因为, 这与“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写个性化作文是相悖的。
二、高考作文立意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作文的“价值取向”是每一个写作者必须解决的作文认识上的基本问题。
实际上, 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者还是评卷者, 都存在着一个对一道作文题的价值取向的认同和认知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高考作文的价值和意义决定的。因此, 作为参加高考的考生, 作文的价值取向始终决定了作文所表达的内容以及作文思想的高低优劣的走势。但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事实, 即近几年来, 少数考生在作文价值取向上存在着的问题。这些考生在作文中任意表达不健康的思想, 完全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观。如2006年湖北省某考生写了一篇基调灰色、格调不高的作文, 2009年浙江高考中也有一位考生写了一首内容及其低俗的诗。如果不去考虑作文的内容, 仅从作文的形式上来看, 这两位考生的语文基础肯定是不错的, 但由于其思想的低俗, 内容的不堪入目, 最终被判定为0分。
这些考生为什么会在作文的价值取向上出问题?分析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考生对作文的认识有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上的、情感上的甚至是道德上的偏差。我们应该意识到, 作文是有着感染功能和教化功能的, 它承载着个人的理智、道德和责任。考场作文不是“私房” (个人的日记等) 作文, 虽然它的读者只限于阅卷教师, 但它作为具有选拔功能的作文, 应该归属于公众作文, 既然是公众作文, 就应该考虑公众的接受度和阅读感受。又因为考场作文是带有选拔功能的特殊作文, 从作文立人的角度来看, 阅卷老师判断一个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取向和目标追求是否高尚只有依据作文内容和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来判断。
对一篇高考作文的写作, 写作者必须明确它是公众作文。公众作文的一个突出特征, 就是对公众具有影响力。当然, 高考作文不可能拿去发表, 但其选拔功能决定了它的性质同公之于众的报刊上的文章是一样的, 甚至更深。评卷者是从作文的内容来判断考生对社会事件、生活现象的认识能力, 以及作者将来的认识发展趋势的。前面已经说过, 作文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可以这样说, 高中时代的作文体现了一个人高中时代的思想内涵和未来的认识走势。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考作文考虑公众的接受度和阅读感受, 在作文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极其重要的。
产生作文价值取向偏差的根本原因不外乎两种, 一是受社会上浮躁心理的影响, 二是不负责任的写作态度。作文态度是决定考生作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考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作文, 这肯定关系到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而言之, 是关系到考生个人命运的问题, 也关系到国家准确选拔人才的问题。因此, 以不严肃的态度对待高考作文, 这是对个人的不负责任, 也是对家长、社会的不负责任, 对此不可小觑。高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 同样, 高考作文也是非常严肃的事。对这样严肃的事, 考生若以不严肃的态度来待之, 那是一个考生的不作为行为, 是对高考的亵渎!当然其后果也必然会受到处罚———严肃扣分!
我们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挚的情感, 但表达真挚的情感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真挚的情感必须趋同并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 即表现社会中的积极面。当然, 我们这样说, 并不排斥或反对考生作文中表现一些或社会或生活的落后面。我们应该明白, 社会或生活中的落后面是客观存在着的, 作文中勇敢地表现社会或生活的落后面, 这是一种社会责任。问题是中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反映生活中或社会上存在的落后面, 这关乎作文的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在每年的高考考场作文中类似表现这方面的作文也是数见不鲜, 但大多作文都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理智的方式去表现, 去作辩证的分析。事实证明, 表现社会或生活中的落后面与作文中正确的价值取向的确定并不矛盾, 正确的做法, 应该是在勇敢地表现落后面的同时, 别忘了将这种落后面的消极意义导向积极光明的一面。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有很多是表现当时那个社会的落后面的, 但鲁迅在表现社会落后面的同时, 或让读者从所揭露的黑暗中, 读出社会的真实, 以此警示后人;或忘不了给添上一个“美丽的花环”, 让读者从这个“花环”中看到明天, 看到希望。作品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奋进的, 这就是鲁迅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
因此, 作文要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但在表达真挚情感的同时, 不能抛弃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顾。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我们树立作文的责任意识, 学会辨析, 用辨证唯物论的思想去正确地认识社会和生活, 将一些不健康的、有悖公众的阅读感受和接受度的思想和认识, 从作文中剥离出来。只有这样, 才能在表现落后面的同时, 将作文的内容意义、思想意义导向光明积极的一面, 使之纯洁、高尚。只有这样, 我们的考场作文才能真挚地表达情感, 才能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们应该明白, 作文一旦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也就意味失去了正确的灵魂。作文思想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 如果一个人在作文时价值取向缺失了, 那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了。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人和事在感动着我们, 作文就应该写感动你的人和事, 写值得你思考的问题。做到了这些, 那么, 你的作文中的价值取向也就找到了正确的轨道, 进而你的作文就能进入到一种崭新的境界———培育思想、提炼精神。
三、高考作文要坚持正确的作文态度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 先谈谈什么是“作文”。
什么是“作文”?简言之, 作文就是把自己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话”写出来。写“话”是一个系统的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审题、构思、选材、表达、修改等环节, 完成这些环节, 需要写作者的思想、取舍、提炼。从这个意义上说, 任何作文都是写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思考程度的反映。既然是一种认识、思考, 那么也就有一个如何认识、怎样思考的问题了。这就涉及“作文态度”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作文态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必须解决的作文认识上的基本问题。
笔者连续14年参加高考阅卷工作, 近年来越来越感觉到, 以极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高考作文的考生似乎越来越多。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已越来越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
笔者以为, 以下几种作文情况为考生考场上不严肃的作文态度。
1. 借机泄“愤”, 不顾作文命题题意本身的需要, 故意写与题意相悖的内容。
这部分考生不同于审题错误的考生, 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故意”。比如, 2009年笔者在高考阅卷过程中, 就遇到了这样一篇作文, 这篇作文是一篇完全与命题无关的作文, 内容是表达该考生对父母严格教育的不满。该考生在作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的“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不是儿子写不了这篇作文, 而是出于对你们严逼我学习的不满, 才写了这样一篇离题文章, 目的是明年再来, 这也算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吧!”这就是在将某种不健康的情绪带入考场并借机泄“愤”。有些考生在作文中以极不正常的思维状态, 故意去迎合社会上的非主流现象, 表达自己的某种错误认识。
2. 任意表达不健康的思想, 完全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观。
这类考生随意作文, 借作文故意地表达某种不健康的思想。如上面所提到的2009年高考作文中一位考生所写的那一首思想低俗、内容不堪入目的诗。
3. 随意添加与作文无关的内容, 把作文当做玩笑。
比如, 或在作文的结尾处写上一些讨好阅卷老师的话, 或写上一首与文意无关的打油诗, 等等。这些考生对考试作文的严肃性认识不够, 或者带有某种“讨巧”的心理而为之。
4. 抄袭作文。
这里说的“抄袭作文”, 并不是指将考前所准备好的作文临时套用上去, 而是指那些根本不作任何付出地将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或作文题目抄写一遍的抄袭。这种抄袭更为恶劣, 是一种带有侥幸心理的敷衍了事。
5. 随意涂鸦, 胡乱表达。
比如, 2008年高考有位考生在作文时用阿拉伯数字从“8”开始一直写到“808”;2009年高考有位考生作文时写了两百多句“毛泽东万岁”。这些考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高考的, 作文时便随意乱写。
以上所列举的现象, 当然是发生在极少数考生身上。但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这种现象近年来趋严重之势。提出问题, 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篇作文能体现一位考生的生活观、思想观和价值判断观。高考作文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职能, 这就是通过作文考查来考量考生的语文积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判断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在阐述作文的价值及作用时指出: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作文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解说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 二是作文不可忽视“立人”的一面。作文的真正含义是“做人”的文本体现, 其过程与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是互动的过程。我们倡导人如其文, 文如其人, 就是要在作文的过程中真正表露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作文是一种技能, 但作文更是一种产品——一种精神产品, 作为精神产品它具有感染功能和教化功能。“文以载道”是作文的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 中学生的作文应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目标取向、价值取向和情感取向, 而不能以随意的态度去为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作文的态度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做人态度的体现。因此, 作为考生, 应该明白这一点。可以这样说, 一个视高考考场作文为儿戏的考生, 其生活态度也不可能是积极、严肃的, 其精神状态、心理状态也是不健康的。
13.高考作文临场技巧 篇十三
问题八:不知语言如何出彩
措施:
1、采用短句子,句子过长容易拖沓,并且容易产生语病,短句显得精炼
2、多用修辞句,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综合使用最好
3、多用对称句。注意骈散结合,显示抑扬顿挫
4、多用流行语。流行语活在广大群众的口语中,有亲切感,新鲜活泼
5、多引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过反复锤练,具有哲理性
6、多引古诗词
7、多用典故
8、多用描写。在记叙文中描写句多,语言就富有形象感,就会显得生动,有文学味道
9、多用抒情句
问题九:担心说理绝对,不深刻
措施: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在肯定某一观点时,兼及一下其他角度上的看法,附带一笔,注意不要自相矛盾
2、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上复杂的事物,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来讲述道理
3、用发展的眼光去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这件事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结果,以这种结果来显示看问题的预见性和深刻性
4、用哲理性语言揭示主旨,显示主题的深刻性
问题十:写到一半时想换一种写法
措施:
1、保留原有内容巧妙过渡
2、写议论文,想改写成记叙文,把议论文字转换为人物和心理活动或演讲、报告的内容,在关键之处加入适当的语言
3、写记叙文想改为议论文,以记叙材料为论据,把记叙内容转换为社会现象
问题十一:害怕写到中途卡壳
措施:
1、在草稿纸上列一个简单的提纲
2、确定好几个领起全文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
3、对提纲和关键句进行修改
问题十二:作文题和以前读过的范文内容相似或相同,想借用又不敢用
措施:
1、弄清楚考题与范文题目的裨是否相同,不能机械地套用
2、注意范文的`时代背景和考题要求的差异
3、不拘泥范文,可借鉴形式、构思方式、语言表达技巧、关键句等,如果想借鉴故事情节,一定注意对原故事进行加工、改造,以免被判为抄袭。
问题十三:文章要结束了,字数还不够
措施:
1、从另一个角度写一段,这一角度的内容不能画蛇添足,要围绕中心(主旨)进行
2、对前文内容再进行挖掘或归纳。挖掘和归纳具有揭示文章主旨和总结全文意义
3、适当引用名言、歌词、诗赋等,为文章添彩
问题十四:做完基础题,时间不多,作文想写快一点
措施:
1、审题时注意勾画命题要点,提示自己在作文时突出这些要点
2、迅速列一个简要的提纲,避免在写作过程中思维中断,保证文意畅达
3、立即记下思维中迸现的火花,不怕不连贯。有了这引起闪光点,再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4、选择好突破口,起承转合中各用一句话标出来
5、回忆以前读过的范文、写过的俄文想一想它们与高考试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通之处 6、从最受感动、最有话说的那一点上开始动笔
7、提高思维和收发室速度,但要最大限度的保持卷面的整洁。
问题十五:写到中间,发现偏题
措施:
1、审视话题,审视自己已写出的内容,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2、用概括句、转折句将所写部分与话题焊接在一起
14.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写作技巧 篇十四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
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2、从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6、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3、从辨明关系入手。
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7、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只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
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饱食终日,数量大增。人们似乎达到了保护鹿的目的,但鹿没有了天敌,也就消除了生存的压力,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联系实际,我们不难想到人类的生活。如果像材料中的鹿群那样,没有生存的压力,人的意志就会消沉,精神就会空虚。可见,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正如古人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8、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据此,我们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此立意即可。
4、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例9、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的维纳斯的角度)②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5、从材料的互补关系入手。
有些多项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例10、①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15.语文高考复习优化技巧 篇十五
由此看来,语文高考复习亟须优化。语文高考复习如何突破瓶颈,走向坦途?教师如何才能带领学生提高复习的效率,争取考出好成绩?笔者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语文高考复习的四种优化技巧,期望对陷入困惑的同仁有些许帮助。
一、测试趣味化
高考复习,枯燥乏味,面对一次次的测试,学生往往觉得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怎么让学生有兴趣参加测试呢?笔者采用了语文基础知识等级考试和语文形象大使比赛的形式。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门学科,而前几道基础知识又是考生最先接触的试题,考得如何,关系全局,甚至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因此,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可否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很重视又学得有趣呢?笔者最终想到采用语文基础知识等级考试这一形式。具体做法如下:对于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熟语、病句六个专题(可根据各省基础题的设题类型和数量确定专题数量),每个专题在经过教师指导下的复习后,进行两次考试,要求每位学生在两次考试中,至少有一次考到70分(病句专题降到60分)以上,没达到要求者重考。根据每个学生两次考试的最高分确定该生此专题的等级考试成绩(60—69分为一级,70—79分为二级,80—89为三级,90—99为四级,100分为五级)发等级考试证书,对于成绩特别优异者再发给荣誉证书,即两次等级考试相加得分名列第一、第二、第三名者授予此专题状元、榜眼、探花称号。
语文形象大使比赛在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熟语、病句六个专题复习之后进行,借鉴“超女”“快男”的比赛模式,分为五轮比赛。第一轮比赛,题目类型是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熟语、病句题,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都参加,通过比赛,110人中晋级40人;第二轮比赛,题目类型还是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熟语、病句题,通过比赛,上一轮晋级的40人中晋级20人,上一轮淘汰的70人中复活10人;第三轮比赛,题目类型是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熟语、病句题加社科文阅读和古文阅读,上一轮晋级的30人中晋级15人,上一轮淘汰的80人中复活5人;第四轮比赛,题目类型是高考模拟卷(除作文外),上一轮晋级的20人中晋级10人,由此确定十佳语文形象大使;第五轮比赛,题目类型是作文,由此确定冠、亚、季军。
两种趣味化的测试结束后,有学生作了如下的评价:“语文基础知识等级考试和语文形象大使比赛的确别开生面,虽然本质没有脱胎换骨,但它的测试形式却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或许是在枯燥无味的考试当中多了份人情味儿,语文基础知识等级考试和语文形象大使比赛在学习之余带给同学们的是另一种空间,别样的欢愉。”在这样相对趣味的测试中,笔者引导学生消化了考点,积累了知识,内化了能力,提高了复习的质量。
二、解题技巧化
语文考试解题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语感,但有时提供一些技巧,能让学生如虎添翼。如对古诗鉴赏题的回答,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笔,笔者整理归纳了部分题型的答题步骤,对学生答题起到拐杖的作用。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物象题的答题步骤:(1)概括物象特点,(2)具体分析(如何展现的),(3)物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景象题的答题步骤:(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如何展现的),(3)景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炼字题的答题步骤:(1)解释字意(必要时带入诗中具体赏析),(2)表达效果(结合修辞、意境等),(3)抒发的情感。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通过这样的“拐杖”引导,学生普遍感到答题有了方向感,答题速度和得分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答题笔墨化
语文试卷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多学生重视客观题,忽略主观题,他们认为主观题练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对教师布置的主观题,他们往往是被动地等着答案,一些教师对此现象没有良策。如此以往,学生的主观题得分势必十分低下。针对此种情况,笔者提倡“不动笔墨不做题”,布置给学生做的主观题少而精,要求学生一定要动笔,然后从学生的答题中找出典型的错例进行分析,以引导学生下次不再重犯。如一次做翻译题,要求翻译:“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要求学生写出译句,很多学生写下来的句子是:“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愚笨,难道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吗”。这个译句大致译出了原句的意思,但漏译了“为”字,错译了“其”字,不能得分,学生由此得到了教训:翻译要字字落实,符合语境。所以平时要重视学生对主观题的表达训练,养成习惯,仅靠几次大考是不够的。
四、训练时间化
语文高考总时间是150分钟,在具体考试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前面的某些题目用时过多,导致对后面的题目只能仓促作答,甚至会做的题来不及做,应得的分数没得到,留下了遗憾,这是学生在考场上时间观念不强、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的。笔者根据最近的浙江省语文测试卷的试卷结构,设计出一个“训练时间化”的目标方案: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先依据这个“训练时间表”进行训练,然后根据自己对不同题目的把握能力,总结出属于个人自己的“训练时间化”表格,并应用于模拟考。这样复习训练,学生做题的时间观念得以加强,提高了时间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如果觉得训练整份试卷太费时费力,也可退而求其次,对选择题进行限时训练。
【高考作文技巧】推荐阅读:
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07-30
高考作文素材技巧12-12
高考作文技巧3段06-14
高考作文满分写作技巧09-12
高考作文拟题目技巧10-04
高考语文作文高分攻略技巧07-16
2011高考作文备考优化技巧08-09
高考优秀作文结尾技巧10-19
高考英语作文偷分技巧12-12
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解析及答题技巧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