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

2024-11-12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精选5篇)

1.《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 篇一

古诗简介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创作的一首。此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气概。开头极力渲染环境恶劣、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借草黄壮之机入侵,而封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丧胆,预祝唐军凯旋。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翻译/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川紧靠着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天。

轮台的九整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肥,侵入金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毛挂着还汗气蒸腾,五马的身上转眼结成,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注释

⑴走马川:即车尔城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行:诗歌的一种体裁。封大夫(dàf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⑵走马川行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雪海:泛指西域一带地区

有版本子作:“君,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⑶轮台:地名,在今新疆阜康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⑷匈奴:借指达奚部族。《封常清传》:“达奚诸部族自黑山西趣(趋)碎叶,有诏还击。”

⑸金山:指天山主峰。

⑹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在他的幕府任职。】

⑺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⑻五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⑼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⑽短兵不敢相接:不敢短兵相接。意思是敌军不敢交锋而败逃。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⑾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蘅塘退士本作“军师”。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赏析/鉴赏

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平沙茫茫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中的进行曲。

2.《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 篇二

一、中学音乐赏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赏析教学在我国实际教学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课堂多出现老师自己讲、学生光听或纹丝不动的状况, 出现学生不愿对音乐深入思考的懒惰现象。

1. 师资问题

第一, 中学音乐课程内容通常集中于上个世纪中期的音乐, 内容陈旧, 而如今的学生都是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孩子, 时代差异导致理解有障碍。同理, 很多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再加上部分音乐教师并不是音乐专业出身, 可能只是因为爱好音乐加上学校工作的安排, 就被推上了讲台, 根本不能对音乐审美教学持有严谨的态度。两者综合导致老师不能调动学生兴趣亦无法很好地传授音乐知识。第二, 教师对音乐认识感知不到位, 教学观念存在偏差。音乐赏析本是为了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帮助塑造其完美人格, 但由于教师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美感的传递, 只是一味传授音乐技巧和理论, 或是仅仅进行音乐欣赏而不传递任何音乐常识。这些类似问题都是由于教师没有透彻理解与落实音乐教学理念的精髓, 没有平衡好音乐欣赏审美与音乐知识传授的关系。

2. 背景问题

第一, 我国的音乐教学受传统束缚较大, 对中国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课程改革多年, 但思想还是不够解放, 诸多人认为音乐在学科中属于“副科”, 无法与语文英语数学等主科被“一视同仁”, 仿佛只是一个中学教育中用来轻松愉悦的辅助教学工具。不仅是学校不重视, 就是学生家长也根本不会过问音乐教学。音乐教育在人们心中地位微不足道。第二, 音乐教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不完善, 导致引导效果不佳。虽进行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学考核标准仍是弹性很大, 过重强调学生自主性。而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仍是音乐期末考试一次总结性评价, 形式单调不具备全面指导性, 不利于思维的多元化发展。第三, 学生鱼龙混杂, 难以协调教学。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 对音乐的认识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音乐课堂上, 众多学生分享有限的教学资源, 很难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二、教学问题下引发的音乐赏析教学误区

1. 单纯言传型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音乐欣赏教学应当以听为主, 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用心聆听, 充分发挥想象。但有的教师却总是以语言来讲解甚至将自己的观点强硬地灌输给学生, 导致学生并没有留下对音乐美的记忆。音乐主要由旋律等音乐元素经人听觉中枢处理在人大脑中激发由图画、语言构成的联想以及记忆等多种大脑活动而形成难以言表的情感,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 凭借技巧型

部分教师音乐修养比较高, 专业知识也精深, 但仿佛并未深刻理解音乐赏析教育的真谛, 总在不知不觉中把音乐课堂变成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 并未替学生考虑, 效果自然不好。还有部分老师不追求对音乐的整体把握, 习惯把音乐拆分成段落去解析其中的技巧, 这样一来, 音乐赏析成为技术理论课, 毫无美感可言。

3. 纯欣赏型

眼下大多数音乐课堂都以给学生播放音乐的形式展开, 将音乐知识从音乐体系中独立了出去。这样的教学令学生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 没有足够的音乐知识去支撑学生的思考, 学生会像无头苍蝇一般去思考, 长期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不利于音乐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学音乐赏析教学的调整对策

1. 教育机构的整体改革

教育机构应带头作出改变, 突破传统, 重视音乐教学, 提升音乐教育的地位, 使其与语文英语数学等“主科”平起平坐。教育赋予人观念, 应从根本做起纠正人们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教育机构应重新编写教材、设置课程, 让陈旧的音乐课生动起来, 一边迎合当下学生的口味, 设置不同类型的流行热门音乐赏析;一边将音乐专业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学生, 在娱乐的同时让学生学到当堂应掌握的知识。与之配合的是应当革新考核系统, 使考核形式不局限于“期末考试”而是更加“多样化”。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 形成层层监督, 进而有利于提供依据对学生进行长期指导。

2. 优化师资队伍

教育部门应规范音乐教学的教师队伍, 逐渐将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业余老师淘汰掉, 并且对老师授课进行考核, 单纯学术型与单纯欣赏型的授课方式都应予以否决, 以选拔出综合素质佳的老师进行授课。

3. 优化课堂教学方案

(1) 重视学生的领悟。音乐是作者情感的结晶。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熟记知识甚至将学生培养成音乐家作曲家, 而是借助音乐欣赏使学生对音乐有深层感受, 培养其音乐审美素养进而做到以审美育人。换言之, 音乐欣赏注重的是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什么, 而非欣赏作品表达了什么。音乐作品只是一个媒介, 教师需要运用语言结合各种音乐元素激发学生主动去感受音乐, 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真正从音乐中获得自己的感悟, 明白音乐欣赏的意义。

(2) 适当开展课堂表演活动。音乐欣赏课不是一味让学生静静地听, 这样会显得特别强调清静, 而忽视了必要的互动, 整个课堂的气氛会比较压抑沉闷, 这是违背科学研究所得的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应当注意欣赏活动与课堂表演活动的结合,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期待,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审美愉悦体验, 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3) 用音乐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音乐欣赏教学大多是一种主客体无法交流的教学。通过音响播出的音乐不如现场演奏更能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想象与共鸣。让音乐与学生交流有两种形式:第一, 由老师先介绍作品, 再为学生现场演奏, 这样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将处于积极的状态, 能给学生留下比较好的现场效果。并且老师在演奏时也是在与学生交流, 能增进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易于授课。第二, 组织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这样一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演绎情感的机会, 学生在演绎的同时倾注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并在体验中欣赏着自己的情感与音乐结合后迸发出的美妙。这样的教学将会持续燃烧学生对音乐的激情, 真正实现审美育人。

3.《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 篇三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赏析1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古诗简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翻译/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轮台城北预兆胡人的昴星坠落。

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

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封将军拥旌节衔亲自出去西征,凌晨吹号集合了大军威武前进。

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喊声轰鸣象是阴山震动。

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

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沙口石冻快把虎马的铁蹄冻脱。

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的烟尘。

自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

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赏析/鉴赏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赏析2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朝代:唐朝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注释

⑴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此次西征事迹未见史书记载。⑵角:军中的号角。⑶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⑷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⑸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⑹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⑺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⑻平明:一作“小胡”。⑼伐鼓:一作“戍鼓”。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⑽三军:泛指全军。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⑾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兵气:战斗的气氛。⑿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⒀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⒁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⒂青史:史籍。古代以竹简记事,色泽作青色,故称青史。

赏析:

4.出师表节选翻译及原文 篇四

后出师表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翻译: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象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5.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智慧 篇五

一、学以致用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独观其大略”, 着重对精神实质的领会, 因此他涉猎广, 钻研深, 有独到的发现。他在《论诸子》一文中, 就十分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诸子”的优点和缺点:“老子长于养性, 商鞅长于理法, 苏 (秦) 、张 (仪) 长于驰辞, 白起长于攻取, 胥长于图敌, 尾生长于守信, 王嘉长于遇明君, 许子将生长于明臧否。”从而做到取人所长, 避人之短。《出师表》所反映的诸葛亮对时局的精辟见解, 对内外人事的井然安排等都能印证他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不是高分低能迂腐的夫子, 他是一个知识很丰富的博学家, 更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实践家, 与汉代那种皓首穷经的“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人。“寻章摘句, 节之腐儒也, 何能兴邦立事?”他读书“独观其大略”, 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创造出不朽的业绩, 远在一般文人学士之上。

二、任人唯贤

“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这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刘备死后, 尽管阿斗很不成器, 但西蜀仍支撑了四十年,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因为有许多诸葛亮选拔和培养起来的精明强干且能干的文臣武将, 在继续执行诸葛亮为刘备定下的治国方针。

诸葛亮认为, “总揽天下英雄, 思贤若渴”, 加上天时、地利等条件, 就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 这也是他对刘备的一个重要献策。刘禅继位之后, 诸葛亮一再用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提醒君主注意任用贤长。《出师表》中鲜明地表述了他的观点:“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 (西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 (东汉) 所以倾颓也。”重视人才, 是诸葛亮一贯的思想。诸葛亮对庞统的荐举, 对王平的重用, 对蒋琬、姜维的破格任用, 均是荐贤用能的主要体现。

三、以法治国

诸葛亮一贯推崇法治的精神。只有执法无私, 赏罚分明, 才能振奋人心, 出现新的社会风气。刘备逝世后, 诸葛亮任丞相兼益州牧, 全面负责军政事务。他陆续颁发了各种法令, 进一步巩固西蜀政权, 安定社会秩序, 以便恢复生产, 有足够的物质力量进行北伐战争。

对于以法治蜀, 当时是有争论的。诸葛亮认为, 君臣之道, 应松弛有度。推行威严的法令, 人们就会知道什么是恩德;限制爵禄的赏赐, 人们就会感到爵禄的尊荣。荣恩并行, 上下就有秩序。这是治国的要领。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这种以严济宽、以猛纠弘的法治, 在《出师表》中得到充分体现,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他曾一再告诫典刑官员, 决狱行刑要慎重, 不能冤枉好人, 也不能放过坏人。他处理“失街亭”事件, 处理李严、廖立等人, 就十分慎重, 做到赏罚公正。

四、民族和抚

诸葛亮把处理好少数民族的关系看成是建国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主张“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实现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和睦团结, 互相尊重。概括地说, 他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和抚”政策。

《出师表》写在北伐之前, 北伐条件之一是“今南方已定”, 他平定南方的孟获便是和抚政策的具体体现。据说他七次计擒孟获, 又七次纵放, 以德服人, 孟获和他的妻子兄弟等亲族, 最后都被感动得流泪, 心服口服, 肉袒谢罪说:“公, 天威也, 南人不复反矣!” (《三国志·诸葛亮传》) 。

诸葛亮平定孟获叛乱之后, 让少数民族自治。他起用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领袖为地方官吏, 有的还吸收到蜀汉中央政府去任职。这是他的“和抚”政策的又一体现。

五、文学风骚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武侯祠内的这副对联用短短的十个字, 赞颂了诸葛亮的才高睿智,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 同时更折射出诸葛亮的文学才华。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 以表传后者颇少, 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史册, 而且灿然于文苑。

上一篇:机械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生活部下一篇:争做文明倡议书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