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的标题(共10篇)(共10篇)
1.影评的标题 篇一
《藤野先生》手迹影印件显示:鲁迅修改时用浓墨涂掉原标题。可见他改换之干净利索, 坚决彻底。但这样一来, 原标题的“本来面貌”也就有些难以辨认了, 究竟是哪几个字就有些说不清了。以往的鲁迅研究文章在谈到《藤野先生》的修改时一直说原题为“我的藤野先生”。经过共同研究与考证, 这种说法已被中日两国鲁迅研究者所否定。
据北京鲁迅博物馆夏晓静女士介绍, 2008年9月26日, 由她陪同, 日本富山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佐藤明久先生 (内山完造的外甥女婿儿岛亨的儿子, 其父儿岛亨曾做过内山书店的职员) 前往国家图书馆。佐藤明久专程来京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辨认《藤野先生》手稿上被鲁迅修改前的题目。
当他们看到鲁迅手稿《藤野先生》真迹时, 还是无法很快识别原题到底是哪几个字。这是由于鲁迅修改时涂抹较重而造成的。夏晓静又将手稿轻轻反过来, 让大家轮番看, 还是没有看出什么结果。于是她又拿起放大镜仔细观看, “師藤野”三个字从涂抹的墨色中隐隐显现出来, 但第一个字因鲁迅当时用墨较重, 且涂抹得比较均匀, 实在难以识别。经过大家的讨论, 最后集中到“吾”、“我”、“尊”三个字上。他们从笔画、间架结构和字距等方面仔细观察, 并认真分析, 最终将“我”和“尊”字排除了。又根据手稿上依稀可见“吾”字笔势的走向, 特别是“吾”字上面的“五”字, 最后一横非常明显的特征, 再结合鲁迅那一时期“吾”字时常出现, 使用频率较高的行文特点, 他们最后把原题第一个字锁定在“吾”字上。
经过近两个小时认真、仔细、反复地辨认, 又通过深入分析探讨, 他们的看法最终统一。佐藤先生满意地说:“此次来访收获不小, 原以为被删去的标题是五个字, 今天可确定为四个字。”10月8日, 古籍馆善本组给夏女士打来电话说, 组内研究人员仔细鉴别了被墨汁涂抹的标题, 一致认为是“吾师藤野”四字 (参见夏晓静《鲁迅手稿〈藤野先生〉涂改前的题目究竟是什么?》《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12期) 。至此, 《藤野先生》修改前的题目是什么的问题总算尘埃落定, 以讹传讹可以休矣。
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这两个标题了。原标题“吾师藤野”点明了我和藤野的师生关系, 表明了作品的主人公, 应该说是切合文章内容的, 也能概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不过它仅仅从个人关系的角度来拟题, 毕竟还是一般的客观陈述。总的来说, 这个标题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平淡。而修改后的标题在原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更上一层楼了, 是个言简意深的好标题。
“先生”在汉语中既是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也是对年长有学问的人的敬称。用“藤野先生”为题, 除了包含了原题的全部意蕴外, 还包孕着鲁迅对这位他最感激的日本老师的尊重、景仰、赞扬之情, 更包藏着他对这个名字虽不为众人所知, 但却具有崇高师德、伟大人格的医学老师的礼赞之意。浓浓的尊师情、拳拳的感恩意溢于言表。但标题并没有直接点破, 而是以含而不露的称呼语的方式出现, 让人思而得之。
2.一字双关的标题 篇二
标题是课文的眼睛。好的标题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令人不忍释手,非读下去不可。
文贵简约,标题亦以洗炼.精粹为贵。除“无题”之外,一字标题可谓精得无法再精的了。一箭双雕好弓手,一字双关好笔手。拟得精妙的一字标题,其中有一种“一字双关”的标题,在质朴简单中寄寓若深沉奇妙,魅力更是无穷。
《药》是鲁迅写于1919年4月25日的短篇小说。标题“药”既是以开茶馆为生的华家竟以阿蘸着革命者的鲜血的馒头为治痔病的“药”作为线索,井用它来连接华、夏两家明暗两条线,又寄寓着小说的主题,点明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脱离群众,革命者应当从“药”这个悲剧中吸取教训。“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小说正是疗治当时中国社会的一剂良“药”。
《绿》是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一组散文中的第二篇,写于1924年,年仅26岁满腔热血的作者亲身参加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此时北伐战争正在酝酿之中,南方已成为革命策源地。首句“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落笔点题,感情倾泻,不可遏止。接着由远而近,按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三个观察点来描绘梅雨潭的绿。篇末又以“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收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处处洋溢着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向往的感情融汇在这生机勃勃的绿色之中,寄寓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对光明和理想执着地追求的感情。“绿一是全文描绘的对象,又台象征意义,正是作者思想情感寄寓之意。一字双关,“绿”成了这篇散文的“文眼”。
《夜》是叶圣陶在1927年冬用桂山笔名发表的小说。故事发生在夜里,具有象征意义的“夜,寓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岁月里的中国处于白色恐怖的漫漫黑夜。小说通过老妇人静“夜一守候,当女儿女婿就义的消息被证实后,她从怯弱变为刚强,决心把烈士遗孤抚养成人的故事,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者的罪行,旗帜鲜明地赞颂革命先驱为冲破沉沉黑“夜”,迎接光辉灿烂的黎明而英勇牺牲的崇高精神。
《灯》是巴金“19429#2月在桂林’写的,这是篇哲理性的优秀散文。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掃荡”我抗日根据地,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亲日顽固派散布“亡国”论调,投降迷雾笼罩着国统区。散文《灯》,分别写出了眼前的“灯”给“我”和夜行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回忆的“灯”给“我”和在人生道路上的奋进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联想的“灯”给古今中外的人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又回到眼前的“灯”,总结出: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信念。全篇写了六种“灯”,“灯”是这篇散文描写的对象,更具有象征意义,正是作者所说的。“灯’、‘灯光’主要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
3.新闻标题的逻辑建构 篇三
新闻标题的逻辑性, 是思维的逻辑性在新闻标题写作中的具体体现。思维的逻辑性, 是指主体在思维活动中要遵守逻辑规律和规则, 正确运用思维形式、逻辑形式和逻辑方法, 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形式有效, 从而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揭示事理间的必然联系。思维的逻辑性表现在语言上, 就是用词要准确恰切, 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要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当然, 这种关系无疑是客观事物、事理间关系的反映。没有客观事物、事理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作基础, 句子、段落、层次的安排便失去了依据, 读者也就无法理解和接受。因此, 客观事物的逻辑性是思维逻辑性和语言逻辑性的根源。
新闻作为及时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的文体, 报道涉及的事实要素具体多样, 信息负载量大, 内容选择的可能性及组合方式多, 标题的种类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多样。因而, 新闻标题写作的基本前提, 就是要弄清楚它所反映的事与事、事与理或理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恰当安排新闻标题的逻辑关系, 不仅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准确展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使读者更好地把握、理解新闻事实和新闻意义, 而且标题内容合乎逻辑的组合也能使新闻内容增值。新闻标题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虚实关系。“实”指新闻事实, “虚”即新闻意义。虚实关系, 是指在新闻标题中实题和虚题的结合运用, 不仅叙述新闻事实, 而且揭示新闻的意义。虚实关系反映了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1) 恢复文化原生生态保护艺术原生形态 (引题)
蚌埠花鼓灯实现优质基因活体传承 (正题) (《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3日)
例 (1) 中, 正题是实题, 引题是虚题。实题概括了这则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虚题揭示了新闻事实所反映的意义。实题和虚题珠联璧合, 相映生辉, 把新闻内容全方位地展现了出来, 使人一读便可了解这则新闻的基本内容。虚实关系表述方式自由灵活, 可先虚后实, 也可先实后虚, 或虚实并举。
主次关系。“主”, 指主要事实;“次”, 即次要事实。新闻标题通常只概括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但一些新闻报道了两个以上紧密相关的事实, 如果标题只将最主要的事实标出, 就不能反映新闻的基本内容, 因此, 还需要将次重要的事实叙述出来, 这样就形成了逻辑上的主次关系。
(2) 我国银行业资产突破六十万亿元 (正题)
不良贷款继续“双下降” (副题) (《人民日报》2009年6月2日)
2008年,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60万亿元, 达到62.4万亿元, 而且呈现出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双下降, 截至2008年底, 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5603亿元, 比年初减少7082亿元, 不良贷款率2.4%, 比年初下降3.7个百分点。例 (2) 中的正题揭示了新闻所报道的最重要的事实, 副题则补充了新闻次重要的事实, 弥补了正题只报道了最重要事实而未能展示次重要事实之不足。
补充关系。先概括叙述某个新闻事实, 然后从有关方面对该事实进行具体的补充说明。
(3) 美核潜艇撞上自家军舰 (正题)
发生于伊朗附近海域, 15士兵受伤;核推进装置未受影响 (副题) (《新京报》2009年3月21日)
例 (3) 副题补充了正题“美核潜艇撞上自家军舰”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及结果, 满足了受众渴望了解事件的最新情况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一心理愿望, 补充关系是就同一事实而言的, 思维方向是由重到轻、由概括到具体。
并列关系。分别叙述相关的几个新闻事实或同一新闻事实的几个方面。并列式通常采用对偶或排比的句法。
(4) 崇明养蟹、松江育苗、南汇培种、青浦治水 (引题)
大学教授辟郊区科技新战场 (正题) (《文汇报》2009年3月17日)
例 (4) 引题是并列关系, 描述了上海高校教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大胆开辟科技新疆场, 用科技为郊区养殖业和种植业及生态农业服务的积极态度和热火朝天的情形。并列关系通常使用排比句表达, 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节奏整齐, 一气呵成, 语气畅达, 生动有力。
总分关系。先总提后分述或先分说后总括。
(5) 今年清明祭扫流行“新三宝” (正题)
鲜花、黄丝带、心愿卡替代纸钱、香烛和鞭炮有市民用诗朗诵、读祭文、吹口琴表达思念 (副题) (《新闻晨报》2009年3月23日)
(6) 桥体穿上新衣沿线新增绿化两侧房屋改造入夜灯光迷人 (引题)
延安路高架沿线整治一新 (正题) (《解放日报》2009年3月24日)
例 (5) 正题先总括, 副题对正题所概述的事实用具体材料做了阐释;例 (6) 则是先分后总, 引题从四个方面描述了延安路高架沿线通过整治所发生的具体变化, 正题则从总的方面做了综括。总分关系中, 总体概括, 给人以总体印象和一般性了解, 分述具体, 使读者能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加深对概述内容的感受和认识。
因果关系。揭示新闻事实之间原因和结果的联系。
(7) 语言不通政见不同 (引题)
比利时两大政党联合组阁失败 (正题) (《参考消息》2007年8月23日)
例 (7) 的引题与正题间是因果关系。引题揭示了正题报道的事实“比利时两大政党联合组阁失败”的原因, 正题是结果。这是先因后果, 也可以由果及因, 以突出结果。因果关系揭示的是事物情况间的必然性联系。
目的关系。反映某种行为和该行为的目的。
(8) 保护持卡人用卡安全预防银行卡违法犯罪 (引题)
POS机凭条将屏蔽部分信息 (正题) (《京华时报》2009年3月13日)
例 (8) 引题说明了正题报道的“POS机凭条将屏蔽部分信息”这一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 引题与正题构成了目的关系。本例行为在先, 目的在后。有的则先说目的, 后述行为, 旨在强调目的。
转折关系。后面的意思不是顺着前面往下说, 而是转到相反的方面。
(9) 四肢虽发达头脑不简单 (引题)
中国奥运冠军有学历有文凭 (正题) (《参考消息》2008年8月22日)
例 (9) 引题是转折关系。常言道“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 本例“头脑不简单”不是顺着前面的意思往下说, 而是转向了相反的方面, 强调中国奥运冠军不只有运动本领, 也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转折关系虽有所强调, 但从逻辑角度看, 反映的仍是若干事物情况的共同存在, 因此, 运用转折关系在重点强调的同时, 能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为全面。
正反关系。把性质相反的新闻事实放在一起加以对比,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 体现报道者的倾向。
(10) 列宁妻子朴素的罩衫沙皇皇后华美的礼服 (引题)
俄第一夫人物品展折射世纪风 (正题) (《参考消息》2007年11月5日)
例 (10) 引题“朴素的罩衫”与“华美的礼服”两相对照, 在对比中凸显了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情怀。
选择关系。在几件事或几种可能的情况中, 至少选择一件。
(11) 要么离开要么去死伊拉克上演万人大逃亡 (《羊城晚报》2006年3月30日)
例 (11) 中, “要么离开要么去死”陈述了两种情况只居其一, 反映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入侵伊拉克给伊拉克社会所造成的剧烈动荡及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巨大痛苦。
承接关系。依照新闻事实发生的顺序或事理的先后关系进行表述。
(12) 惠州官员撞死拾荒老汉逃逸 (正题)
东莞交警3小时破案肇事逃逸者已被刑拘 (副题) (《京华时报》2009年3月16日)
例 (12) 正题与副题之间是承接关系, 先有撞人, 接着破案, 后是刑拘, 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陈述事实的, 这样陈述眉目清楚, 易于理解。
递进关系。按照层层推进的关系进行表述, 后面的意思比前面或范围更大、或方面更广、或情况更甚。
(13) 不光踢球还打架北京国安主场迎战武汉光谷 (《江门日报》2008年9月29日)
例 (13) 中, “不光踢球还打架”是递进关系, 重点是强调后面的球场“打架”行为, 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这种不良行为的揶揄。递进关系认识步步深入, 意思层层逼进, 犹如剥笋, 最后得到的方为精华。
条件关系。反映某个假设或特定条件及在这个条件一旦实现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
(14) 摘不掉“黑帽子”就摘掉“官帽子” (引题)
河北从排污大省“变身”减污大省 (正题) (《人民日报》2009年3月31日)
例 (14) 引题是条件关系。“摘不掉‘黑帽子’”是“摘掉‘官帽子’”的充分条件, “摘掉‘官帽子’”则是该条件具备时产生的结果。标题准确地反映了河北省对待减排工作的鲜明态度和得力举措。在条件关系中, 表示条件的句子一般在前, 有时也置后。
假设关系。反映某种假设情况存在或出现时所产生的结果。所谓假设情况是指没有发生或假定没有发生的情况。
(15) 女性如果缺少睡眠对心血管危害更大 (《新华社》2009年7月3日)
例 (15) 的“缺少睡眠”是假定条件, “对心血管危害更大”则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这是先条件, 后结果;也可先出示结果, 后陈述条件, 作用是强调结果。
让步关系。先退一步承认某个事实, 然后转折说出相反的结果。
(16) “即使卖肾也要救孩子” (《海峡都市报》2008年3月7日)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艾先龙、兰有弟夫妇育有两子。长子小君朋4岁那年被查出患有地中海贫血。为用脐带血救孩子, 兰有弟再孕。没想到小儿子早产, 当地医疗机构设备缺乏, 用脐血救君朋的心愿遂告破灭。而此时小儿子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告诉兰有弟, 不做骨髓移植手术, 小君朋最多还能活5年, 可20多万元的手术费对她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但兰有弟表示, “就是卖眼角膜、卖肾, 也要凑钱把孩子的病治好, 毕竟是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例 (16) 标题引用母亲的话, 先退一步承认假定卖肾, 再突然一转, 强调就是遇到这种情况, 也要救孩子, 反衬出母亲为孩子治病的坚定态度, 凸显了母爱的圣洁、伟大。表示让步的句子放在结果前面, 这是常见情况, 也可将结果置于表示让步的句子之后。
新闻标题的逻辑关系, 既表现为性质相同的标题, 即正题、引题、副题各自内部的逻辑关系, 也表现为由性质不同的标题结合而形成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标题, 也就是双行标题或三行标题中各行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17) 走访城市乡村接见英模代表看望地震伤员 (引题)
胡锦涛盛夏考察新唐山 (正题)
向抗震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抗震纪念馆和地震遗址 (副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31日)
例 (17) 引题和副题都是并列关系, 引题与正题属于先分后总的总分关系, 正题与副题则构成了补充关系。标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 详细、深入地报道了胡锦涛考察唐山这一新闻事实, 表现了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和政府对曾经遭受特大地震破坏而坚强不屈的唐山人民的深切关怀, 对在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以及对唐山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标题气势恢弘, 事件自身重大, 宣传的声势也显得特别浩大。
通常, 新闻标题呈现的内容越丰富, 行数及句数越多, 逻辑关系也就越复杂。在制作新闻标题时, 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做到表述准确合理, 才能避免逻辑错误及由此而衍生的语言错误。新闻标题中的许多语言错误表面上看是语言的使用问题, 其实质是逻辑问题。不重视新闻标题的逻辑关系, 片面强调标题写作的语言和技巧, 这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做法。
(作者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4.颤动的陆地(大标题) 篇四
墨脱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中,由于气温高降雨量大,又处于全世界地质构造抬升和水平位移最为剧烈的地区——喜马拉雅弧形山系东端的一个强烈地震带,其地形起伏之剧烈是绝无仅有的。大起大落、陡峭险要的地形使之成为世界多种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纵览墨脱,山峦重叠,沟谷纵横,降水充沛,河流源头伸入冰山雪峰,穿流于崇山峻岭,直奔阿萨姆平原。急速下降的坡度和浩大的水流量,造就了墨脱极其湍急的河流。数据表明,洪水季节墨脱河床的水位会暴增15-2l米,实测最大流量竟达6米/秒。墨脱全县绝大部分山地被河水纵横,切割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
因此,墨脱的地理千山万壑,夏秋季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道路、桥梁,行人,一概席卷而下,断绝交通。是洪水、塌方、泥石流等各种灾害多发区。
然而,自然最可怕的武器莫过于地震,也许古人给美丽的南迦巴瓦峰起名为“战神之矛”,就预示着墨脱大地狂暴的特点。
墨脱的地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在境内有多条断裂带,堪称脆弱多变。仅1900年-1930年墨脱县的西南就发生5.25级地震92次。地震对于墨脱人可谓家常便饭。而从1929年至1986年,墨脱地区共发生4.7级以下地震153次(含大震的余震),其中8.6级地震一次,6-6.9级20次。
每当人们在石崖下或芭蕉棚里栖息时,常常被轰轰的山崩、滑坡、泥石流惊醒等巨大的声响惊醒,使人不时地感到惊恐。最早进入墨脱深处的冀文正对此有深刻的记载,轻轻摇撼的大地根本不能让居住在竹楼里的珞巴人紧张,他们早已习惯地震。
而最具毁灭性的地震则发生于1950年。史料有如下惨痛记载。
1950年8月15 晚上22时9分34秒,背崩乡格林村一带为震中,发生了里氏8.6级地震,强烈的震动引起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是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死亡2400—3300人,压死大小牲畜6738头。
西让村、耶东村同位于雅鲁藏布西南,耶东村庄被滑坡体拥入江中,该村8户共72人,地震时除3人在村外干活幸免外,村中69人全部遇难。震后蒙古扎村有一珞巴人路经耶东村对岸(东岸)时,在江边发现盛食盐木桶的半边桶盖,疑其为耶东村的唯一遗物。
西贡村位于格林山东面的西贡河两岸,地震时该村房屋全部倒塌。
阿尼桥为墨脱经多雄拉山口至米林县派区的必经之路,每年5月至10月多雄拉山口解冻期间,墨脱以南地区的人都要把土特产背到派区来换取一年的生产、生活资料,这期间山道上人来人往十分频繁,来往的人利用阿尼桥附近的山崖、山洞在路边搭起简陋的草棚休息, 地震时山崩、滑坡、崖洞垮塌,死亡近100人。
地震将整个村庄推入雅鲁藏布江的急流中,甚至让雅鲁藏布江河道堵塞。
当时墨脱宗(县)的属主寺庙色拉寺派驻墨脱宗执事的报告也可看见人们对于如此可怕地震的恐慌和不知所措。
“卑职色拉寺杰扎仓代表、经管白玛执事,顶礼祈请之主要内容禀告如下:‘越多雄拉后,面对滚滚波孜山道路崩塌受阻,往来均无路可通。……!
“下民白玛归(岗)宗四部落、六寺一致禀报者:去岁铁虎年,有所谓神箭突然间呼啸之声响彻大地。似毁灭劫数已临,于是发生极强之地震,致使山崩河阻,大地不停震动一昼夜。一周以来强风烈火,人畜不分,莫知所措,纷纷逃命,恐怖痛苦难忍知情,犹如沦入地狱一般。事后查看,不说房屋倒塌,片瓦不全,甚至连一尊很小的佛像都被毁灭,男女僧俗死亡666人,整户死绝者90户。”
神、人同遭劫难:墨脱县原有的19座寺庙中已有格林寺、,罗邦寺、那东寺、马崩寺、西宫寺、巴尔根寺等10座寺庙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
一场大地震几乎摧毁了墨脱地区及南峰大拐弯河谷中的大多数村落。房屋被直接抛落江中,田野也掠袭一空、满目疮痍;加嘎贡弄支沟源头的花岗岩,在地震造成山体崩塌与激流冲刷产生巨大泥石流的双重夹击下,直冲对岸山石,狂奔怒吼中积截雅鲁藏布江,江水一度断流。山体崩裂,坡泥倾滑,河谷阻塞,地震激起的烟雾,经久不散。今时伫立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河谷和山地,仍可一见由山崩滑坡形成的断崖、滑崩堆积锥体和数米高差的地裂缝……
一次强烈的地震竟使偌大山河瞬息翻天覆地!祸兮福兮,这些天哮地吼的自然灾害也使得扎根于此的门、珞巴族的人们,在生活习惯、村落选择、野外狩猎、出行方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生存经验。
不但气候暴虐多变,起落极大。历史上道路的反复修建、过量的刀耕火种和自然力的破坏,也同样成为墨脱县地质灾害的根源。主要表现为原本就散的地质受到破坏,耕地水土流失,植被难以恢复,生态环境无以承受外界过多的破坏力而失去了平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愈来愈大,使灾害加剧,频度加大。
墨脱的道路之修建史,难于登天,并非戏言。当人类已经在太空中遨游时,墨脱公路却在一寸一寸地匍匐于喜马拉雅山脆弱易怒的斜坡上前进。
例如历史上墨脱县的主要道路之一的扎墨公路(波密到墨脱),该路线越过海拔4200多米的嘎隆拉山口后南行,又向西南方向盘旋而下,再沿河经64k、80k、108k、113k后再行27k到墨脱县府。这条路虽然机动车能够通行,但是由80k至墨脱县城的路段土质疏松,在脸面的雨季易发生塌方、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给车辆与行人造成很大威胁。
从1975年破土动工到2000年墨脱县遭受特大洪灾前,波——墨公路时有地质自然灾害发生。1980年的波——墨公路修建中断将近10年;1985年“老虎嘴”一段塌方成绝壁。
2000年墨脱县遭受特大洪灾,易贡湖泄洪,大水使墨脱县军民近50年甘苦换来的交通基础建设毁于一旦。波——墨公路同样遭受惨重破坏,仅108k处到墨脱县府约34公路的马行道路段,就有11处计12公里被毁,而其中形成悬崖绝壁的就有6处,塌方5处,共计约3.6公里。2001年初,基本修通了至县城60余公里的简易公路,但雨季一来道路又垮了。
2003年8月18日,墨脱县又发生了5.7级地震,造成泥石流、塌方,交通一度受阻。至于一般性的塌方、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造成道路或长或短时间的阻断早已是司空见惯,年年皆有。
2012年5月我们分两批次进墨脱,22日同伴从波密成功坐车到达墨脱县城,而我们另一路人马想在5月27日当天进墨脱县城,但县里同伴传来消息,波——墨公路75k处大桥在头天晚上已被滂沱大雨冲断。时隔几天后,另一路人马从波密找车到75k处发现大桥已被大水冲毁,只见靠山体处修建了只能一次一人通行的独木桥,进出墨脱的车被阻拦在断桥的两岸,人过独木桥后再搭两边的车进出。直到6月11日走访结束要出墨脱到波密再经75时,工人们还在抢修大桥,行人仍需徒步走过独木桥搭乘事先已与波密联系好过来接应的车辆。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从未间断过对墨脱县交通建设,但公路年年修年年跨,年年跨年年修。事实证明,常规的修路方法和技术行不通,效果甚微,又不利于生态保护。在如此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修路,设计地质、水文、气象诸多因素,需要极为深入的科学考察与论证以及有相当先进的修路技术的保障。
墨脱之路,固然艰险,然纵观历史,却从未阻挡人类征服与探究的脚步。刀剑、文明、交流和苦难镶嵌在这条细如蛛丝般的道路上,荆棘密布,又愈发显现着这片白马岗圣地的诱惑与魅力。
大峡谷科考简史
长久以来,对墨脱的闭塞和艰难到达,连西藏人都称它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后来又有日本科学家称它为“地球上的最后秘境”,不管如何称呼它,都是极言难以到达或充满着各种“未知”的诱惑。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确认世界第一大峡谷之前,世人只知世界最长的峡谷为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它长达440公里;最深的峡谷为秘鲁的科尔卡峡谷,它深达3200米。而中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则以长504.6公里,深6009米,集两项世界之最于一身,更以其海拔的落差大及拥有的垂直植被、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首领天下众峡谷第一风光。
根据墨脱县志的记载,最早进入墨脱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类似科考活动”的是始于1826年的英国和印度的情报机关对雅鲁藏布江下游的秘密探索。这些人在转经筒里藏着测绘用的棱镜罗盘,带着只有100颗会珠的会珠串,用珠子数步来量距离。
1913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F?M贝利上尉进入大峡谷,对藏东南的地理风物,如大峡谷中的"彩色瀑布"等皆有详细记述。
1924年,英国植物学家F?K沃德(Francis Kingdom Ward)来到大峡谷地区考察,对大峡谷中的“虹霞瀑布”等地址,画有地形图。
1974年秋冬,中科院组织了大峡谷水力资源科考分队进大峡谷考察,从米林县派区考察到白马狗熊返回。
1982年-1984年,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配合攀登南迦巴瓦峰,对大峡谷地区开展了全面的多学科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前后有百余人次涉及26个专业。他们从不同方向的6条路线进入大峡谷考察,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对大峡谷地区最全面的一次多学科考察。
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南迦巴瓦峰,攀登途中发生大雪崩,日本著名登山家大西宏就因溜雪而魂留南迦巴瓦海拔6000米处的山坡上。1992年10月30日,中日联合登山队于12时零9分胜利登上南迦巴瓦峰。
1993年,由青藏高原研究会承办,以何希吾、温景春、冯雪华为首的中日联合雅鲁藏布科学考察队,在9-10月进入大峡谷考察。
1994年4月17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报道了“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消息,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28家大报,都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这条消息,认为这是20世纪人类的重大地理发现。
1998年,10月23日,由高登义、杨逸畴带队的“98中国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完成米林派镇至墨脱西让村河流段的穿越。
2007年4月,来自福建、新加坡的两位民间人士,雇6名向导成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无人区从加拉村到扎曲,开创了民间首次成功穿越大峡谷核心无人区的壮举。
5.标题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五
一、两种不同的音乐美学观
音乐作品需不需要标题?这是古今中外多年以来一直争论的一个美学问题。在国外,以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舒曼、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标题音乐学派,一直用他们的美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来证实标题音乐的价值。舒曼强调音乐是感情的表现,把感情提高到音乐艺术的首位。他坚决反对将音乐同现实生活隔绝开来的论调。李斯特也强调音乐作品需要用文字来确立标题,他所创作的13首交响诗每一首都是有标题的。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以德国音乐学家汉斯利克为代表的音乐美学学派。他认为:情感表现完全不是音乐的职能,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同音乐之外的思想范围无关。他的最终结论是:“音乐的内容只是乐音运动的形式”。
在中国,对音乐能不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音乐需不需要用标题来说明的问题也已经争论了一、两千年。笔者支持儒家关于音乐能表达人的感情的美学理论,但过分强调乐与政通的说法却有些片面性。至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论点则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笔者认为:标题音乐创作有着巨大的优越性,特别是从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和音乐教育功能的需要,应该提倡标题音乐创作。我们在推崇标题音乐的同时并不否认无标题音乐,即所谓“纯音乐”作品的存在;也不否认那些从事无标题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对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对于有的理论家完全否认音乐能够表现生活,特别是否定能够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观点持相反态度。
标题音乐的倡导者李斯特给标题音乐下的定义:“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李斯特对标题音乐所下的定义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如果从广义的概念上讲,一切声乐作品,包括独唱歌曲、群众歌曲、合唱曲、清唱剧、电影配乐、话剧配乐、舞剧音乐等等都应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音乐的标题可以根据作曲家自己的构想来拟定,也可以取材于文学、戏剧、美术等作品。但有些作品的题目,看似标题,例如《F大调弦乐四重奏》、《c小调交响曲》、《夜深沉》、《老六板》等则不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它是用来说明作品的调式、调性、曲牌、板式和体裁形式的。
多少年来,中国人创作的《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百鸟朝凤》、《梁祝》等著名的有标题乐曲家喻户晓,从来没有人对这些有标题的作品提出过异议。有什么理由能够否认标题的合理性呢?在法国,从17世纪的库普兰、拉莫到20世纪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音乐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有标题的。
二、标题音乐作品的特殊性
标题音乐作品不同于文学、美术、戏剧作品,有它自己的特殊性。音乐作品属于听觉艺术。主要是通过声音来塑造各种形象,表达各种感情。音乐艺术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相对局限性。我所说的音乐艺术主要是指无歌词的音乐作品。由于音乐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的,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对某一形象做非常细致、具体的描写,更不能像美术、摄影作品那样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再现。这种抽象性和相对局限性正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给听众留下了巨大的联想空间,每个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去捕捉音乐艺术表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形象。这种联想和捕捉过程当然是因人而异的。为了给听众限定或提供一个联想和捕捉的范围,所以李斯特建议在乐曲前面写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使乐曲变为标题音乐。而某些认为音乐是无内容、无哀乐的艺术理论家则利用听众的不同联想差距来否定音乐具有表达生活内容和人类感情的艺术功能,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退一步讲,就算人们的联想各不相同,但对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和感受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能起到而别的艺术所起不到的作用。
三、标题音乐的社会功能
无论是标题音乐还是非标题音乐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标题音乐的社会功能指向更明确一些。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医疗功能、陶冶功能、娱乐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和智力开发功能等等,其中主要是教育、政治、陶冶和娱乐功能。
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认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荀子在这里主要强调音乐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
6.英语新闻的标题特点 篇六
然而, 真正读懂英语新闻并非易事。英语新闻旨在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文字向读者报道全球最新发生的事件和动态, 以期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 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社会政治生活、外交活动、军事冲突、科技发展、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宗教、法律等各个方面, 读者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外, 同时还要具备较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科及历史知识, 对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都要有所涉猎, 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更应知晓, 如Uncle Sam (山姆大叔) 代表美国人, John Bull (约翰牛) 代表英国人, Wall Street (华尔街) 则代表美国金融界。对于国际时事, 要求英语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和做好大量的时事政治知识的储备, 对当今的国际时政背景应有大致了解。由此可见, 标题起着提炼新闻内容的重要作用, 在阅读新闻之前, 要了解新闻英语标题的语言特征, 这样阅读、观看、视听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新闻标题 (Headline) 作为新闻的“眼睛”, 是新闻的简要概述, 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简洁、醒目、独具匠心的标题无疑能马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文体上, 新闻英语的标题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缩略词的运用
标题展示的是文章中最富有吸引力和最重要的内容, 它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兴趣。出于节约篇幅的实际需要, 新闻标题必须避繁就简、浓缩和精炼语言, 措辞讲究短小精悍、形象生动, 故而在英语标题中大量使用缩略词。意即将几个单词的首字母拼在一起合成一词, 多用大写字母拼成。如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WB (World Bank) 世界银行,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s) 国内生产总值, 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首席执行官, PM (Prime minister) 总理, 如:Israeli Police Question Former PM on Bribery Scandal译文:以色列警方就受贿丑闻质询前总理内塔利亚胡
BBC的一则新闻:China’s GDP up by 10.3% in 2010
译文: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了10.3%
二、标题中使用省略句
例如冠词、副词、介词常在标题中省略,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节省版面, 又可使新闻的风格简洁明快。
如: Clinton Urges Restraint, Political Reform in Egypt (=Clinton Urges Restraint, the Political Reform in Egypt)
译文:希拉里·克林顿呼吁埃及各方克制, 进行政治改革
三、巧用修辞手法
在“标题党”盛行的当代, 新闻标题成为直接决定着读者对新闻取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 有些新闻标题巧用修辞手法, 借以增添文章的吸引力, 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以2004年12月6日TIME杂志上的一篇新闻标题——A Tale of Two Indias为例, 很显然, 这个标题巧妙地借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名作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 读者看到这个标题时就会产生好奇, 为什么同一个国家India会有“‘两个印度’的故事”?从而会继续阅读正文寻找产生如此矛盾的原因。毋庸置疑, 这样的标题能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
四、流行语的运用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社会各个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新词亮相在新闻媒体上, 很多新词在新闻媒体登场后, 被人们纷纷效仿, 逐渐得到普及, 成为广受人们欢迎和使用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轨迹, 在新闻英语中比比皆是。例如: Zippergate (拉链门事件) 这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性丑闻事件, 尽管已时隔多年, 但今天在因特网上仍然可以搜索到和Zippergate相关的新闻报道。如在www.humor.about.com 的网页上就可见到题为“ Zippergate and Clinton: Cartoons”的新闻报道, 文章第一句话就是:Zippergate, White House scandals, and Bill Clinton impeachment cartoons.
另外,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亦日益受到关注。一些中国式的词汇在英语中得以体现, 如:小灵通译为:little smart, 还有一些老词也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 但这些老词已经不再具有原有的意思,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焕发出了新意, 旧词新意不仅符合现代语言自身发展趋势, 而且推陈出新、灵活、易于交际, 这已成为了新闻语言的另一大特征。如Dove: 原意鸽子, 在新闻词汇中有特定的含义, 现引申为政治温和派;Hawk:原意鹰, 可指强硬派。这些用词特点使新闻报道更为生动形象, 真实可信, 满足不同受众的趣味需求。
五、时态特点
(一) 多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过去。
这是由于新闻报道总是滞后于事件发展本身, 标题用一般现在时来增强时效性。如2010年5月VOA的一篇报道, US-China Talks Wrap Up in Beijing (VOA, 25 May 2010) 美中在北京圆满结束会谈。
又如来自TIME的报道, Obama Calls for Unity in Moving Forward in State of the Union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呼吁团结一致向前进 (TIME, Jan.26, 2011)
(二) 用不定式表将来。
在英语新闻中多用不定式来表示将要发生的事件。以 Hu’s Moscow tour to boost strategic partnership为例, ( China Daily, May 2010) 胡锦涛莫斯科之行将会推动中俄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此句完整的意思为Hu’s Moscow tour is to boost strategic partnership胡锦涛将前往莫斯科参加卫国战争65周年纪念活动, 并将同俄罗斯签订一系列协定, 这将会推动两国的关系。再如, Snow to keep Northeast grounded (= Snow may continue to keep much of Northeast grounded ) 大雪将继续覆盖美国东北部的地面 (CNN, Jan 27, 2011) 。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还有很多, 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 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准确达意、真实、新鲜、趣味可读, 时效性极强。因此准确、简约、生动传神成为了英语新闻标题的基本特征。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 能更好理解新闻的内容, 在阅读和浏览英文杂志、报刊和网页的时候, 应做有心人, 不断地加以积累和总结, 持之以恒, 英语水平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徐敏, 陈颖.报刊新闻英语的特点[J].高等函授学报, 2007, 4:73~74
[2].黄映秋.财经新闻英语标题的语言特征及其汉译[J].科技英语学习, 2008, 5:39~41
[3].吴越民, 吴洁.新闻语言翻译与跨文化意识[J].山东外语教学, 2008, 6:96~102
7.民国报纸的那些绝妙标题 篇七
原来是有人在针对丰先生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进行评论, 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 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 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 仍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带来的欢乐之中。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几笔, 写出人物个性。脸上没有眼睛,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 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 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 就是这样。”
抗战时期, 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 物价暴涨, 产品偷工减料, 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 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 薄了烧饼, 瘦了油条。见报后, 读者纷纷叫绝。
1947年, 金圆券大贬值, 民不聊生, 工薪阶层苦不堪言。武汉《大刚报》曾在头版头条刊出大字标题:
公教人员不是东西 (主)
是东西也应当涨价 (副)
标题以诙谐幽默的口气, 为广大公教人员的生存发出了一声呐喊。
1947年5月8日, 《文汇报》把国民党政府查禁《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书和四川省府务会议决定购买《伟大的蒋主席》一书分配给机关公务员这两条出版消息合在一起编发, 加了一条这样的标题:
《袁世凯》要查禁
《蒋主席》必须读
从字面上查 (当时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很严) , 查不出什么倾向来, 但加上这两行标题, 互相映衬, 读者一看就明白了, 这就叫“绵里藏针”的斗争艺术。
解放战争时期, 湖南、湖北一带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已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次, 某日报纸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 原标题为“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一位编辑实在无奈, 便在编排时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个“又”字, 出报时, 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仅仅一个“又”字, 使谣言不攻自破。
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家报纸, 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为不满, 于是刊登了一篇文章, 标题为:战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这个标题是套用《论语》开头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文章发表后, 该报在一周内竟然被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忿忿不平, 特意发消息以声援同行, 并加上这样的标题:报而时停之, 不亦乐乎!对此绝妙标题, 老百姓读之, 不亦乐乎!
1948年, 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 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此标题运用“回文”手法, 正读反读都一样, 巧妙至极, 至今为报界称道。
8.两种标题格式的探究 篇八
【关键词】两种;标题格式;探究
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巧妙地为人类交际服务,是因为各种语言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如预设机制、排除机制、补偿机制、多余机制、类推机制、对称机制、经济机制等等,时下流行的两种标题格式“都是……惹的祸”、“将……进行到底”,其用法之所以不断扩展,究其实质是因为类推机制在起作用。类推是指在语言的某种其他规则模式的影响下,语法和词汇形式发生变化的过程或结果。
1 都是……惹的祸
这种格式通常应该用于人,说成“都是某人惹的祸”。后来出现了“都是月亮惹的祸”这种引申的类推用法,其影响较大。近年来由此类推为事物或现象,当然也可以包括人。例如:
(1)都是果冻惹的祸(《中国青年报》)2000年10月16日第8版)。
(2)都是篮球惹的祸(《中国体育报》2000年3月16日第8版)。
(3)都是标准惹的祸(《中国青年报》)zooo年9月18日第8版)。
(4)这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中国体育报》2000年3月22第2版)。
(5)都是分红惹的祸(《沈阳晚报》)2000年11月2日第11版)。
(6)都是哈里惹的祸(《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23日第13版)。
(7)都是服务惹的火——记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海淀图书城电子科技书店(按:“火”与“祸”谐音)。
(8)不是赚钱惹的祸(《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0月16日第11版)。
(9)不是老化惹的祸(《中国青年报》)2000年6月14日第3版)。
2 将……进行到底
这种格式本来要求“将”的宾语是能与“进行”搭配的动词性词语,例如:
(1)将革命进行到底(文革中的一句口号)。
(2)将拍卖进行到底(《中国旅游报》2000年3月16日第3版)。
这种格式可以类推为不能或不大能与“进行”搭配的动词性词语。这时候,“进行”一词的意义比较空泛。“进行”一词的使用只是这种格式本身需要。例如:
(3)将写字进行到底(《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9日第7版)。
(4)将征服进行到底(《电脑爱好者》)2000年第18期第53页)。
(5)将省钱进行到底(中国联通沈阳分公司广告)。
(6)将“网上淘金”进行到底(《中国文化报》2000年10月16日第1版)。
(7)将电脑售票进行到底(《中国文化报》2000年10月16日第1版)。
(8)将“转型”进行到底(《文论报》2000年8月1日第1版)。
这种格式还可以类推为不能与“进行”搭配的名词性词语。这时候,“进行”一词的意义更加空泛,纯粹是套用这种格式。例如:
(9)胡兵要将官司进行到底(《时代商报》2000年8月20日第8版)。
(10)将警匪片进行到底(中央电台某期节目名称)。
(11)将网络进行到底(《电脑报》2000年8月21日第7版)。
(12)将爱情进行到底(某电视剧名)。
(13)将国产游戏进行到底(《电脑报》2000年5月8日第66版)。
这种格式中的“进行”,有些时候可以换成具体的能与名词性词搭配的动词,如例(9)可换成“将官司打到底”,正文中就有一句“官司一定会打到底”;例(10)可换成“将警匪片拍演到底”;但例(11)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替换。
上述两种标题格式的使用,突破了原来正常的语义、句法等方面的限制。第一种格式突破了“惹”通常要与人搭配的语义限制;第二种格式突破了“将”的宾语应足能与“进行”搭配的动词性词语这种句法限制。
这样使用是为了追求一种新鲜、独特的效果,满足了标题的三个特殊要求:一、推陈出新。人们总是不满足已有的表达方式,总想突破旧的表达方式,推出新的表达方式。二、逐新求异。一旦有人推出某一新的表达方式,便会有许多人去追逐模仿,类推求异,使之流行开来。三、效果至上。人们往往把效果放在第一位,只要它能够在众多的标题中抓住读者的视线,便达到了标题画龙点睛的独特效果。人们使用语言为交际服务,巧妙地达到独特的语用效果。如“将上网进行到底”(《电脑爱好者》2000年第9期6页),文中表示“将上网的价格降到最低”,这时的“到底”由词变成了词组,意思变成了“到底儿”,即最低价格。“将民主建设进行”到底…(《沈阳日报》2000年10月30日第9版),文中的“到底”指的是“到底层——基层百姓中”。
这两种格式由通常用法通过建立在两种事物相似基础上的语言学上所指的“隐喻”而进行类推,实现了独特的非常用法,人们便能通过类推机制灵活地使用这些格式,造出一个个新颖的句子。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类推机制造出这样的句子,“都是电梯电脑惹的祸”、“都是分家惹的祸”、“将WTO进行到底”“将个性化车牌进行到底”,等等,我们对这类现象应持从容观察和宽容引导的态度。
9.谈谈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 篇九
电视新闻标题是新闻标题的电视化表现形式。确切地说, 电视新闻标题就是指在电视新闻栏目中出现在每一条、每一组电视新闻 (含口播新闻和新闻提要) 的画面上, 专门用于概括、提示、评价新闻内容, 同时又区别于其他提示性字幕图版的简短字幕形式。因其区别于传统纸媒体的传播特性和技术特征, 其撰写制作同传统媒体既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也有特色突出的区别。因此, 在电视新闻的写作和制作上, 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 同时兼顾标题写作的创新精神, 才能撰写出优秀的电视新闻标题。
一、电视新闻标题对形式的基本要求
和报纸、杂志的新闻报道一样, 电视新闻的标题也有着丰富的形式, 笔者通过近十年的电视新闻实践并借鉴电视新闻的相关理论, 总结出电视新闻标题对形式的几点基本要求。
1、电视新闻标题的时间、位置、字体、颜色等元素要合理选择, 审慎确定。
电视新闻标题是和电视新闻的声音、画面基本同时出现, 却提前结束的特殊字幕形式。在出现的时间上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长了则影响画面信息传达, 短了则影响观众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比较合理的时间是以正常语速 (约300字/分钟) 读两遍为宜。
目前国内外电视媒体基本采用在屏幕最下方上标题字幕, 但是也不乏在左侧栏或右侧栏上标题字幕的例子。无论在何处, 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过多干扰画面信息。标题字幕需选择较为鲜艳同时又不失庄重的颜色, 而字体则要选择比较正规的适合视频表现的形式。
2、电视新闻标题不宜过长, 要尽量控制标题字数。
电视新闻标题必须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和标题同时出现的不是主持人画面就是新闻内容的视频画面。如果标题字数过多, 就会带来两个最直接的问题:一是字幕员要为设计屏幕上的标题字幕煞费苦心, 设计不好就会严重破坏画面的整体感觉甚至影响电视画面信息的传达, 二是过长的新闻标题必然会引导观众花费精力去读全它, 因为电视新闻的线性传播特点, 声音和画面信息作为数据流已经在动态变化中, 读全了标题的观众一定会失去某些新闻信息的接受。因此, 电视新闻的标题以短小精悍为佳。
3、尽量避免使用复合型标题 (引题、主题、副题等的组合) 的形式, 要尽量以单一型标题为主。
相对于报纸、杂志等媒体较多使用复合型标题的特点, 电视新闻标题只能以单一型标题为主。当然也不排除偶尔出现的“主题+副题”或“引题+主题+副题”的标题形式, 它一般只应用于重大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少量的新闻特写或新闻专题片中。这是因为对于在画面中仅仅停留不足十秒的新闻标题字幕来说, 观众根本无暇像读报一样认真研读、分析新闻标题;而在重大主体性报道、专题片中, 不是新闻标题停留时间很长就是标题需要重复出现, 观众有时间结合内容来品评标题。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0年度中国电视新闻奖132件获奖作品中, 仅有一件新闻作品使用了复合型标题。
二、电视新闻标题对内容的基本要求
1、电视新闻标题内容要实, 少文采, 多实际。
电视新闻标题区别于报纸新闻标题最大的特点即是“实”。报纸新闻的标题更加注重修辞和文采, 广播标题更加注重口语化和表述的顺畅流利, 而电视新闻的标题更加注重实际内容的准确传达和表述。这也是因为电视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特性的区别而产生的标题表述内容的差异。2011年2月24日, 《南方周末》第1410期刊登了一篇关于阿里巴巴公司的报道:《“阿里巴巴”与两千大盗》, 而同期在诸多电视媒体上, 同样内容的新闻, 标题却基本上都是:“阿里巴巴是否遭遇信任危机”, “阿里巴巴面临的困境”等等。
2、电视新闻标题内容要通俗易懂, 尽量少使用生僻词汇。
电视新闻标题要想在短时间内传达准确的信息, 通俗易懂是基本保证。有些新闻从业者担心通俗易懂的新闻标题会降低新闻作品的水准, 显得不那么“有文化”, 其实不然!最好的新闻标题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通俗易懂、最容易被记住的浅显词句。
笔者在担任电视新闻节目主编时曾经有记者报新闻选题:“海上飘来咚咚锵, 梨园巨擘至龙江”。内容是上海京剧院名角来哈尔滨举办京剧专场演出。试想如果是这样一条新闻标题出现的电视屏幕上, 观众要么是聚精会神琢磨一会才能明白, 要么是不看标题直接看内容。遂将此标题改为:“上海京剧院名角来哈献艺”, 这才是符合电视新闻的标题内容, 相比之下, 记者所报新闻题目其实很出色, 但是仅仅是不适合电视新闻, 更适合报纸或杂志新闻的标题而已。
3、电视新闻标题内容要选择好切入角度, 尽量避免直接缩写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或评论, 而不是简单的缩写, 正是因为电视新闻标题停留时间短、形式简单、线性传播不可逆转等特殊属性, 才要求我们在撰写标题的时候要选择巧妙的切入点, 形成高度概括和精当的评论。一个新闻标题如果提炼精确, 概括全面, 评论精当, 就能够起到新闻作品“眼睛”的作用, 否则, 就会使我们的新闻作品有名无实、挂羊头卖狗肉, 成为“标题党”。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黑龙江电视台选送的电视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干部图政绩, 普九变儿戏》讲的是某县教育部门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竟然让多名小学生冒名顶替已经辍学的孩子来完成本县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这个标题既准确概括了新闻内容, 也对新闻内容作出了精当的评论, 而且是一个通俗易懂的好标题。
10.报纸新闻标题的修辞运用 篇十
关键词:新闻标题;制作;修辞手法;创新
当今的传媒竞争日益白热化,面对这样残酷的竞争,报纸要做出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应战。新闻标题的成功制作虽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手段,但新闻标题具有的作用和所产生的效果让人不得不对其再深入的研究。传媒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信息的“自我展现”。因此,对报纸来说,一篇报道中的标题则是读者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方天地的路牌。新闻标题魅力的有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条精彩的标题不仅要揭示出新闻事实的内容,还应该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新闻标题富有生动性,除了要做到准确、鲜明、简洁这三条基本原则外,在提炼标题和措辞的过程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当其冲。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引言》中提到“修辞,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①在传情达意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而调整语词的这种修辞手法则是传统修辞学的重要内容。修辞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修辞手法若运用恰当,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简洁鲜明,出神入化,反而会让读者更觉得贴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比喻
比,以此物喻彼物,运用形象具体的事物来比喻与其相似的事物。通过比喻可以用具体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说明和描写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使人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用好比喻这一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如:
《锦州的“祥子”读博士》载自2009年4月29日《辽宁日报》。文章讲到以蹬三轮车载客为生的蔡伟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记奋战在雪域高原国防施工一线的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载自2010年11月16日《解放军报》。本文是一篇颇具特色的事迹通讯,该团官兵常年战斗在高海拔的雪域高原,担负着繁重的国防施工任务,官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高原书写了一曲献身国防工程的时代壮歌。标题中运用“英雄树”这个比喻说法,采用细节刻画和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生命禁区”一群有血有肉的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和情感世界,读后浓烈的英雄气息扑面而来。
《“国王”登基 “天鹅”上位》载自2011年3月1日《羊城晚报》。《羊城晚报》在报道第83届奥斯卡奖开奖中,配上四位获奖者的图片,并使用了《“国王”登基 “天鹅”上位》这一标题,新闻的视觉性大大增强。标题中以演员获奖称之为“登基”与“上位”,形象地表明了获得此项殊荣的尊贵性。且将演员与其主演的影片结合起来,科林·弗思凭借《国王的演讲》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因此称其为“国王”登基。而娜塔莉·波特曼则以《黑天鹅》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所以说是“天鹅”上位。这一新闻标题包含的信息含量都足以顶替几百字的新闻报道,简练又不失生动性,让人的眼球不得不为其停留。
2.拟人
比拟这一修辞手法通常借助人的想象力,把物写成人或把人写成物这样的方法,使得描写优美、有趣。如: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湿地》载自2010年8月5日《中国绿色时报》。文章讲述湿地破坏这一典型事件。标题中将湿地拟人化,湿地遭到破坏如同人受了伤害一样,赋予了它“受伤”这一涵义,让读者读完后有一种湿地也会“痛”的感受,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引人深思。
《美国一些企业“断臂”求生震动洛阳经济界(正题)》载自2000年12月15日《洛阳日报》。此报道是美国麦斯克公司为收缩战线,果断卖掉在洛阳合资企业,这样的“断臂”之举反而让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好好转。在这个标题里,将美国企业拟人化,将合资企业比喻成是“臂膀”,卖掉合资企业这种方式拟化为“断臂”,既有拟人,又含比喻,新颖、醒目,读来令人深思。
《南方周末》第1406期中的一篇报道,题为《“飞”到外省的土地》。初看这一标题时,读者就很容易被其所吸引——土地怎么会飞呢?是省与省之间的土地纠纷吗?还是有关于土地的流失?一个个的问号在读者心中冒了出来。这一标题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要往下阅读。“飞地”是指那些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又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文中指出,河南范县的县城在山东省莘县的辖区范围内。这被称为“飞地”,而中国境内,河南与湖北、上海与江苏、安徽与江苏等省之间,都有土地“飞进飞出”。一个“飞”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很形象地将“全国一大怪,县城设在省界外”表现出来,生动说明设在省外的土地如同“飞”走一样。同时,“飞”字还蕴含着“飞地”这一意思。在这一标题中,不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双关语,让读者不得不为之心动。
3.反复
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就是为了强化一种思想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将标题中的单词或词语重叠使用,增强效果。如:
《救援!救援!千军万马进发北川》载自2008年5月14日《绵阳晚报》。本篇报道是写于5月12日特大地震后,从标题中就可感受到现场感和救援的紧迫,很具张力。在记叙灾难的同时,巧妙扩展开去,升华人间大爱,讴歌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英雄气概,使作品颇具史料价值、思想性和时代意义。
《杜丽,杜丽,“杜”过难关更美丽》来源于2008年8月15日的《科技日报》。该标题运用反复的手法同时将运动员的名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形象而生动地表明了新闻事实——在9日卫冕失败后,休整了4天,这位倔强的山东姑娘杜丽卷土重来,最终成为奥运赛场上的王者。
可见,标题要制作得生动、新颖,就需要具体、形象,最好带点文采。报纸标题上常用的修辞手法并不止上述几种,还有如:双关、排比、衬托、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标题纲举目张,光彩照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词句修饰得更为生动,更为感人,更为优美,给可读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了“强势”的好标题,准确表达了新闻要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吸引读者!
当然,我们在提倡标题生动、新颖,并不等于猎奇,在使用修辞时,也要注意避免为了创新而选用冷僻不当的字和词。在《潘多拉盒子,或者阿拉丁神灯——“美学冲击力书系”总序》中陈望衡说道:“我们总习惯于认为,历史是以一种平和、有序、可理解的方式在理性的堤岸之内缓慢流淌的……”②如今,我们却感受着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在这样的改变中,我们固有的观念也被连根拔起,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的审美力也在经受着考验。新闻标题的制作也存在着留给读者的冲击。尽管有很多我们乐于称道的好标题,但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过于“张狂”的标题,而恰恰是这些标题所代表的新闻事件最能引起传媒的“肆虐的狂欢”。(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引文注释:
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1,(1);5
【影评的标题】推荐阅读:
关于美食的标题09-08
公文的标题如何确定06-29
新闻标题的基本功能10-12
标题的作用。例 子10-22
好的新闻标题例子11-07
产品的“副标题”简评07-23
给新闻拟标题的方法07-23
小说标题的作用是什么09-20
党课新闻稿的标题12-01
作文如何拟一个漂亮的标题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