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数据库

2025-01-28

基础信息数据库(共12篇)

1.基础信息数据库 篇一

ICS 35.240 L 70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 XXXXX—XXXX

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元 Agricultural Fundamental Data Elements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

-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XX/ XXXXX—XXXX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安徽省生态农业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安徽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丁作坤、徐超、黄林生、丁晶晶、郑玲、梁苏丹、赵晋陵、翁士状、丁砥、张东彦、曾玮。

DBXX/ XXXXX—XXXX 1 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元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方法与表示规范。

本部分适用于农业基础信息资源的规划、采集、存储、交换、共享与利用。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408-2005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

19488.1-2004 电子政务数据元第1部分:设计和管理规范 GB/T

18391.1-2002 信息技术 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第一部分: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框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基础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农业农村活动必要生产要素的信息资源。

3.2 组织机构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Class 农业农村活动中涉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等信息资源。

3.3 主题信息 Subject Information 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农业农村工作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

3.4 生产信息 农业生产环节产生的信息资源。

3.5 服务信息 农业服务环节产生的信息资源。

3.6 监管信息 农业监管环节产生的信息资源。

3.7 流通信息 农业流通环节产生的信息资源。

DBXX/ XXXXX—XXXX 2 3.8 产业信息 农业产业化环节产生的信息资源。

3.9 农村经营信息 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社会管理等产生的信息资源。

3.10 生态环境信息 以和谐、持续的发展方式的农业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资源。

3.11 科教信息 农业科教环节产生的信息资源。分类 4.1 基础信息分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业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

4.2 组织机构信息分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其他。

4.3 主题信息分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面源污染、特色产业扶贫、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放管服改革、菜篮子工程、其他。

4.4 生产信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其他。

4.5 服务信息分为政务服务、科技服务、防灾减灾、金融服务、农业保险、其他。

4.6 管信息分为农业执法、农业综合执法、投入品管理、农产品质量、兽医、其他。

4.7 流通信息分为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产品成本收益、农业综合统计、其他。

4.8 产业信息分为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创业创新、二三产业、其他。

4.9 农村经营信息分为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社会管理、其他。

4.10 生态环境信息分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废弃物利用、节水节肥节地节能、其他。

4.11 科教信息分为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成果、农民教育、科技人才、其他。表示规范 采用摘要表示的方式定义和描述数据元,包括以下几个属性:中文名称、定义、汉语拼音缩写、数据类型、数据格式、值域、注释。

5.1 中文名称 数据元的中文名称。

5.2 定义

DBXX/ XXXXX—XXXX 3 数据元的解释。

5.3 汉语拼音缩写 数据元的中文名称的汉语拼音缩写。

5.4 数据类型 数据元值的类型。

5.4.1 字符型 string 通过字符形式表达的值的类型。

5.4.2 数值型 number 通过可计算的十进制形式表达的值的类型。

5.4.3 日期型 date 通过CCYYMMDD的形式表达的值的类型,符合 GB/T 7408-2005 规定。

5.5 数据格式 数据元值的表示格式。表示格式如表1。

表1 数据元表示格式表 字符 含义 C 表示数据类型为字符型 N 表示数据类型为数字型 D 表示数据类型是日期型..UL 表示长度不定的文本..从最小长度到最大长度,前面附加最小长度,后面附加最大长度。允许只附加最大长度。

N..p,q 表示数据类型为数值型,最长 p 位,小数点后 q 位(小数点前 p-q 位)。

注 1:

用 C 或 N 加上自然数的方式表示定长。

注 2:

用 D 加 4,6,8 分别表示不同数据格式的日期型数据元,D4 表示 CCYY,D6 表示 CCYYMM;D8 表示CCYYMMDD。

5.6 值域 数据元的有效值域和允许对该值域内的值进行有效操作的规定。

值域是指数据元可以取值的范围。

5.7 注释 对该数据元的其他相关说明,包括需要遵守的标准和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础信息数据库 篇二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必须面对不同的用户或应用群体, 系统的主要需求表现在各类数据的快速检索查询、数据的更新与维护以及数据的安全等等多个方面, 所以我们必须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类来满足上述需求。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主要是根据数据的不同应用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下面以矢量地形图为例阐述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矢量地形图数据作为数字线划图的主要组成部分, 用以表示城市的基本面貌并作为各种专题数据统一的空间定位载体, 包括测量控制点和城市地形、交通、水系、境界、居民地、植被等核心地理要素。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中, 可以设计如下。

(1) 矢量地形图数据子库

矢量地形图数据子库的划分可以依据城市在建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时使用的矢量地形图数据的比例尺来进行, 如有的城市有1∶500、1∶2000和1∶10000的矢量地形数据, 就可划分为3个子库, 分别为1∶500地形图子库、1∶2000地形图子库、1∶10000地形图子库;而有的城市可能只有1∶500和1∶10000的矢量地形数据, 那其地形图子库就有1∶500地形图子库和1∶10000地形图子库两种了。

(2) 矢量地形图数据大类

根据通常应用的需要, 将基础数据库中的矢量地形数据按地形实体的大类进行逻辑分组, 每一个逻辑组就是一个矢量地形图数据大类。矢量地形数据按照国标可以分为控制点、居民地、交通、水系等几个大类。一个大类中的空间实体数据在逻辑上被看作属于同一范围, 其代码的第一位都相同, 往往被同时应用。

(3) 矢量地形数据图层

一个矢量地形图数据大类通常包含多个空间实体类型, 可以再根据实体的类型 (点、线、面) 和实体在数据中的意义 (辅助信息、主要信息) 划分出具体的逻辑层, 一个逻辑层还可以含有一个注记层。

(4) 矢量地形数据实体

矢量地形数据实体作为单个图层中的独立单元, 包含图形数据 (几何属性) 和非图形数据 (非几何属性) 。图形数据一般指实体的地理位置和形状, 非图形数据包括标量属性 (如高程、面积、长度的数据及实体的编码数据等) 和名称属性 (如道路名称、河流名称等) 。地理实体按几何形状分为点、线、面三种基本类型, 这种分类法对于地理实体的特征描述和编码表示很合适。例如点类有控制点、独立地物点等, 线类有道路、地类分界线、管线等, 而面类有行政区域、建筑物、绿化带等。

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2.1 控制成果数据库

2.1.1 控制成果库系统设计

建立控制成果库主要是对测区基础控制点、像片控制点、空三加密成果、控制概况资料、空三加密概况资料等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控制成果库系统由控制点成果录入、查询两个主要模块组成。

(1) 控制点成果录入:控制点成果数据录入模块是对测区的概况资料、基础控制点成果、像片控制点成果、空三加密成果组织入库。

(2) 控制点成果检索查询:对于基础控制成果、像片控制成果, 通过点号进行查询;根据摄区代号对像片控制概况资料、加密成果等资料进行查询。

2.1.2 控制成果数据内容

控制成果库由基础控制成果 (内容为城市基础控制点成果) 、像片控制概况 (内容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本情况) 、像片控制成果 (内容为像片控制点成果) 、空三加密概况 (内容为航测内业空三加密的基本情况) 、空三加密成果组成。

2.2 正射影像库

2.2.1 正射影像库系统设计

正射影像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入库、数据查询两个主要模块组成。

(1) 数据入库模块:正射影像数据入库模块是要把TIFF格式的正射影像导入数据库;二是要把正射影像对应的元数据录入数据库。

(2) 正射影像数据检索查询:正射影像数据检索查询模块主要是根据图幅号对正射影像元数据进行检索查询。

2.2.2 正射影像库数据内容

正射影像库包括正射影像库成果 (内容为正射影像成果) 和正射影像元数据。

2.3 数字高程模型库

2.3.1 数字高程模型库系统设计

DEM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入库、数据查询两个模块组成。

(1) DEM数据入库:数字高程模型的入库包括BLI格式的数据入库及元数据入库两部分。

(2) 数据查询:数据查询模块指对DEM元数据信息进行查询。

2.3.2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内容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拼成一体的济南市D E M数据。

2.4 基本要素数据库

2.4.1 基本要素数据库系统设计

基本要素数据库包括境界、道路、水系、地名及土地利用等五大类基础的空间数据。系统由数据入库、数据查询两个模块组成。

(1) 基本要素数据入库模块

由数据库软件提供的矢量数据入库工具把Acr/Info的E00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 并用开发的元数据录入模块完成元数据录入。

(2) 基本要素数据的检索查询

建立以图号为索引的数据查询机制, 根据图号对元数据进行查询。

2.4.2 基本要素数据内容

基本要素数据库主要包括境界、道路、水系、地名及土地利用五大类基础数据及元数据信息。

根据具体的入库需求, 在境界、道路、水系、地名及土地利用五类数据中, 按照不同的内容进一步细化, 共分为12层数据 (表1) 。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的相关工作经验, 给出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逻辑设计和详细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组成,存储管理

参考文献

[1]丁建勋, 程效军, 石如文, 等.浅谈珠海市基础空间数据检查与建库预处理[J].地理空间信息, 205, 4 (2) :3~5.

[2]鲍英华.GIS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方法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 1998 (2) , 28.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研究 篇三

關键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

引言:基础地理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 、植被等,其次是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名等信息。其信息量之大使地理信息相关行业工作都会涉及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同时,它的开放性使它具有很强的共享性以及社会公益性,它的数据库数据的数量以及数据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对其进行输入、输出、编辑、统计、等工作的环境的总和。从近年来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不断更新也在不断推进我国的信息化脚步的迈进。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面临的问题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在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的过程中不能实现多人对相同要素的更新过程。目前,数据库只是在进行一个人单独更新的工作时会很顺利的完成,然而,如果两个人或多个人同时进行更新工作就会很容易发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新区域出现混合现象,也就是混合区域的地理信息在进行更新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二是更新区域出现相邻现象,这就会导致其共享边缘的地理信息在更新的过程中出现矛盾;三是更新区域出现分离的现象,这种现象同样也会导致矛盾的发生。例如道路以及水系的地理信息跨越范围比较广甚至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更新区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进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更新工作的时候就会引发矛盾。当数量较多的更新区域所混合的地理信息在进行同时更新的过程中就会引起浪费现象的发生,这种更新是不产生任何价值的更新。因此,这类问题的解决成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应遵循的原则

1、现势性原则。现势性原则要求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更新数据的正确性以及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更新。原因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包括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 、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信息的反应,因此必须保证其现势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才会体现其更新的价值。

2、精度匹配原则。精度匹配原则要求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过程中避免发生更新部分和未更新部分不相匹配的现象,如果更新部分和未更新部分不相匹配,那么在数据叠加入库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信息数据的披露。采用多项式变换或者是用精度较高的空间数据来纠正精度较低的空间数据都可以有效的减少披露的出现。

3、同步更新原则。同步更新原则是指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必须实现同步更新。由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任务量极其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库的更新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图形信息数据的更新上,而是要求对其属性数据进行同时的更新,二者不分先后顺序,否则也会给数据库更新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过程中,保证各个图种之间数据的一致性以及同一个图种内的坐标系统的一致性。由于信息数据库中的图种数量繁多,因此,在更新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各个图种之间数据的一致性以及同一个图种内的坐标系统的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他们的一致性得到保持,才能保持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制定的决策的准确性。

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基本流程及其质量安全保障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基本流程。一是确定更新策略。在进行数据更新的工作之前,应该先制定本次更新工作想要达到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划分出要进行更新工作的区域以及制定相应的更新措施等;二是获取变化信息。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专业队伍进行实地调查、卫星遥感影像以及其他社会途径等确定变化的信息;三是采集变化信息。采集的方式有:将图画进行技术处理、室外探查、卫星遥感影像处理等;四是现势数据生产。这个过程是将采集的新信息与现有数据库中不需要更新的数据信息进行结合以形成新的信息数据库。结合方式可以采用插入、删除、替换等;五是现势数据提供。这个过程可以采用批量替代的方式。然而,用户会对所购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加工并且储存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仅仅对发生变化的数据进行输出,保证用户与其所处理的数据的一致性。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质量安全保障。在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过程中,所要更新的信息数据的质量问题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所更新数据的质量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新数据的输入而且还会给原有的数据信息带来损害。因此,在进行数据更新的工作时必须保证每一步的准确实施,对其进行全面而严格的核查,如若发现数据存在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更改或者重新输入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过程中,也同样要把数据的安全性放到突出位置。应该要求用户只有在接受授权的前提下才可以修改数据库中的信息,否则,一切要求都视为无效。总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不断更新是为了不断满足我国地理相关部门的规划、建设等工作的要求,从而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因此,要牢牢把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原则,同时认清其在更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严格依照更新流程以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工作能在高效率的状态下进行。

参考文献

[1]朱宏斌,陆海英,盛琦,洪胜.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方案研究[J]. 测绘通报,2011,01:25-27+37.

[2]黄昌胜,叶林,姜圆盈.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冲突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78.

4.基础信息数据库 篇四

因业务需要,本单位授权齐商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留存企业信用报告,用于:

1、审核授信业务申请;

2、审核授信业务的担保单位;

3、对已办理的授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

4、其他需要查询的情况。

并同时授权贵行向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企业信用信息。

客户签章: 贷款卡编号:

联系电话: 客户签章: 贷款卡编号:

联系电话: 客户签章: 贷款卡编号:

联系电话: 客户签章: 贷款卡编号:

联系电话:

5.基础信息数据库 篇五

GH/r 1014—2006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managing and protecting data&rcl~ves of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2006—1O—O1实施

国家测绘局发布

前言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具有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高、数据量大的特点,是国民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基础数据,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需求。本标准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管理需要,结合数据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对数据档案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技术要求 进行了规定。

本标准主要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收集、积累、归档、移交、介质、拷贝、保管、维护、使用、运输与销毁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关于文档材料管理的技术要求,遵循国家、行业或部门现行的有关法规、规范和规定执行。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国家档案局提出,由国家测绘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培、王小平。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收集、积累、归档、移交、介质、拷贝、保管、维护、使用、运输与销毁等诸方面的一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和形成单位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管理。非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管理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r 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GB 50174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 DA/]"15—1995 磁性载体档案管理和保护规范 DAAr 1—200o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DA/T 1—2000中定义的基本术语和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3.1 基础测绘fundamen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活动。

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ata of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基础测绘(见3.1)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关于地球表面自然地理形态和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信息数据,包括大地测量数据、摄影测量与卫星遥感数据、数字地图数据(如数字线划图、数字栅格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土地覆盖数据、专题地图数据等)、地名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以及上述数据的元数据。3.3 数据成果data products 按照国家标准或测绘行业标准生产、集成和处理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见3.2)。

3.4 最终数据成果final data products 基础测绘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已通过验收、并不为其他相关基础测绘生产活动所修改的数据成果(见3.3)。

3.5 阶段性数据成果interim data products 基础测绘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技术工序或子项目形成的、经过成果验收的、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利用价值的数据成果(见3.3)。3.6 数据档案data archives 具有利用和参考价值并作为档案保存的数据成果(见3.3)和重要原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见3.2)。4 总则

4.1 按照国家或测绘行业统一测绘基准和技术规范测绘的基础测绘最终数据成果、重要的原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各种公开出版的数字地图等属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收集、积累、归档的范围。

4.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采用国家标准格式或通用格式。非通用格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归档时。应同时归档操作软件。

4.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形成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归档材料的积累和整理工作,归档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由单位项目负责人总负责。数据档案管理单位负责数据档案的收集、接收、保管和维护等工作,并对归档材料从形成到归档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4.4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形成单位一般应采用数据档案管理单位指定的载体介质,在指定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环境下用指定的方式拷贝数据并归档。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形成单位不具备条件时,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提供技术或设备支持。

4.5 归档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形成单位应依据有关规范或规定组织好归档材料。数据档案管理单位通过收集或其他途径获得的数据成果的归档和管理按本标准执行。

4.6 需要多年才能完成的项目,可分阶段或按子项目收集、积累、整理、检验和归档。

4.7 涉密数据档案在保管、利用、运输、销毁等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应遵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执行。5 归档与移交 5.1 归档内容

5.1.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

a)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应包含最终数据成果、重要的阶段性数据成果、重要的原始数据成果和数据说明文件。如数据成果包含元数据,应随同数据成果一起归档。

b)数据说明文件应包含以下4部分内容;

1)数据背景:数据名称和来源、密级、制作单位和制作时间等,并简述生产方法或工艺流程;

2)数据组织:数据组织原则、结构和文件命名规则;

3)应用方式:数据格式、运行环境(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版本号)、使用方式; 4)联系方式:形成单位、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电话等。c)数据说明文件应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存放在同一载体上。5.1.2 文档材料

a)基础测绘数据成果文档应包括:

1)项目立项文件:项目申请(或建议)书、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下达计划或任务文件、项目合同等;

2)项目实施文件:调研报告,招(投)标书,项目设计书(或实施方案),项目论证材料,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专业设计、技术质量标准或要求,项目的各种计划、指示、请示及批复文件;

3)项目总结文件:项目阶段性和最终的工作总结、技术总结、评审、鉴定或验收材料等; ‘

4)项目成果文件:标图、附表、文档簿、数据成果目录、相关软件、使用手册等。b)其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所属文档,按其形成的内容进行归档。c)文档材料有电子文件形式的,应一并归档。5.1.3 相关软件

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形成过程中开发的特定数据管理软件,应随同数据成果一起归

档。如有演示软件,也应与数据一起归档。相关软件归档时,与软件相关的技术手册、使用

手册等有关材料应同时归档。5.1.4 档案目录数据

归档时,应同时提交与归档材料相关的档案目录数据。5.2 归档要求

5.2.1 档案形成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完成归档。5.2.2 基础测绘数据成果应与文档材料一同归档。5.2.3 归档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为最终版本。

5.2.4 归档后,如果档案形成单位又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进行了更新(即补充或完善),应将更新后的数据成果及时归档,以替换原归档的数据成果。5.2.5 文档材料归档一份,数据成果拷贝归档两份。

5.2.6 归档的数据成果和相关软件,一般不压缩、不加密。如进行了压缩和加密,应将解压缩软件和密钥、加密和解密软件同时归档。5.3 归档检验

档案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须对归档材料进行检验,并填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归)档检验登记表》(见附录A),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5.4 移交手续

归档材料移交,需办理相关手续。档案形成单位须填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移交文据》(见附录B),经交接单位双方签字盖章后,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6 介质与拷贝 6.1 介质要求

6.1.1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根据本单位数据档案的管理要求指定归档介质,如可指定磁带或 >_-ROM光盘。

6.1.2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如采用磁带作为归档介质,应指定归档磁带的类型和型号。本标准推荐使用线性磁带。6.1.3 当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同时认可磁带和光盘作为归档介质时,本标准推荐:同一项目所采用的光盘数大于10片时,应以磁带为载体归档。

6.1.4 归档的两份数据档案(见5.2.5)应采用相同类型和型号的归档介质。6.1.5 同一项目的数据档案应存储在同种载体介质上。

6.1.6 归档的介质应有标识,可视标签大小依次选标档号、条形码、密级、题名、运行环境等,但至少应标注档号、条形码和密级。6.2 拷贝要求

6.2.1 两份归档的数据成果组织结构、数据格式、成果形式、存放内容、操作平台、拷贝

方法等应完全相同。

6.2.2 当数据档案管理单位认可磁带作为归档介质时,应指定读写磁带的操作系统类型、备份软件(或命令)。

6.2.3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指定备份方式。原则上,数据档案应采取单盘方式拷贝(各介质可独立进行数据读取),特殊情况下也可将整体数据以整卷的方式备份在多个介质上。7 保管与维护 7.1 工作环境

7.1.1 工作环境应符合<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要求。

7.1.2 在工作之前,放置在储存环境下的光盘必须在工作环境中放置至少2小时。

7.1.3 在工作之前,放置在储存环境下的磁带必须在工作环境中放置至少24小时。

7.2 储存环境

7.2.1 温度选定范围:17℃~20℃ ;相对湿度选定范围:35%~45%。7.2.2 库房及装具应使用耐火材料,库房内及附近不得有易燃物品,库房内不得有明火,并配有cch型灭火器。7.2.3 库房内的设备要避免水淹,介质架最低一层搁板应高于地面30era以上。7.2.4 磁带应放在距钢筋房柱或类似结构物lOcm 以外处,以防雷电经钢筋传播时产生的磁场损坏载体上的信息。

7.2.5 磁带与磁场源(永久磁铁、马达、变压器等)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76mm。7.2.6 不得将任何磁性材料及其制品(包括磁化杯、保健磁铁、磁铁图钉等)带入库房。

7.2.7 库房应远离强磁场。

7.2.8 库房应有必要的磁屏蔽装置和检测措施。配备测磁设备,以监测隐蔽的磁场。

7.2.9 库房门窗应有密闭措施。库房内应尽量减少灰尘对环境的污染。介质装具应洁净无尘。7.2.1O 库房内无腐蚀性气体,并保证通风良好。

7.2.11 库房内照明应采用防爆、防紫外线灯具。不允许有紫外线直接照射数据载体。

7.2.12 不允许阳光直接照射数据载体。7.3 异地储存

7.3.1 归档的两份数据档案介质应异地储存。

7.3.2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异地储存的距离。本标准推荐:异地储存的距离应大于lOOkm,最佳距离为500km以上。

7.3.3 数据档案应自入馆之日起60天内完成异地储存工作。

7.3.4 凡取回的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应在数据档案离开储存地之日起的60天内重新完成异地储存工作。

7.3.5 异地储存介质的读检工作,原则上应在储存地进行,应尽量避免介质离开储存她。

7.3.6 异地储存所在地单位负责异地数据档案的安全、保密、环境和卫生等工作。

7.3.7 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的管理权属于原数据档案管理单位,不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复制和提供利用。

7.3.8 异地储存的数据档案的保管遵循本标准。7.4 介质维护 7.4.1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定期对所有磁介质进行维护并建立相应的登记制度(见附录C),对数据档案磁介质的检查(倒带、读检)、拷贝、介质更换、销毁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

7.4.2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每年应读检不低于5%的数据档案。

7.4.3 如果数据档案在当年进行过读取操作(如数据查阅、提供利用等),则当年可以不对这些介质进行倒带和读检。

7.4.4 归档后的数据档案介质不得外借,只能提供数据复制介质。7.5 数据维护

7.5.1 出现介质故障或出现损坏迹象而需要重新拷贝时,如果原数据档案是采用单盘(盒)方式拷贝的,则可从另一份相同数据档案介质拷贝复制,替换出现故障的介质;如果原数据档案是采用整卷方式拷贝的,则可从另一份数据档案整体复制并替换。介质更换的重新拷贝工作应在30天内完成。7.5.2 如果软件平台能够反N-Or质的读写错误,则当累计读写错误达1O次时,应停止使用该介质(即使该介质仍能正常使用),并将数据复制迁移到新的一份介质上。

7.5.3 为保证数据档案的长期有效性,对线性磁带应每10年迁移一次,光盘应每5年迁移一次。

7.5.4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保证介质的可读性,即在磁带或磁带机(磁带库)、光盘或光盘驱动器(光盘库)、驱动软件或读取设备所需的软硬件环境淘汰之前,应将数据迁移到新的介质上。

7.5.5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应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即当出现数据档案的操作软件已经(或将要)淘汰、或新版软件对旧版软件格式的数据档案不支持等情况时,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可以将该数据档案转存为新版软件支持的格式或其他软件支持的数据格式。数据档案进行转存新格式拷贝后,原数据档案应继续保存3年。7.5.6 数据档案由原格式向新格式的转存之前应进行鉴定,并报单位领导审定。7.5.7 数据档案管理单位对数据档案转存新格式时,可以请求其他单位(或原项目单位)协助实施。

7.5.8 数据档案转存新格式后,其数据说明文件应作相应的修改,并在数据说明文件(见

5.1.1.b)的第一部分“数据背景”中反映数据档案的变化情况。

7.5.9 日常数据维护工作应建立相应的登记制度(见附录C),对数据的检查、复制、格式转存、数据迁移、清除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8 使用与运输 8.1 光盘使用

8.1.1 归档光盘不得擦洗、划刻、触摸盘片裸露处,不得弯曲、挤压、摔打盘片,尤其应

当保护光盘的内道。

8.1.2 对光盘的背面同样要注意保护,避免出现擦伤或划伤。8.1.3 防止盘片沾染灰尘和污垢。

8.1.4 光盘正常工作时。不得按光驱上的光盘弹出键。8.1.5 避免使用劣质光盘。8.1.6 光盘背面不应粘贴不干胶,可以用光盘打印机打印标识或油笔书写标识。8.1.7 光盘不用时要及时从光驱或光盘库中取出,并放入光盘盒。8.1.8 定期对光驱进行清洁保养或请专业人员维护。8.2 磁带使用 8.2.1 在每次使用磁带之前,应检查磁带是否有跌落损坏的痕迹,是否有裂缝、断开、缺少零部件或其他损坏,写保护开关是否可以移动且设置某个位置后是否可保持位置。

8.2.2 不得将有污渍的磁带、已损坏的磁带或异物放入驱动器,以免损坏磁头或其他部件。

8.2.3 任何时候不得将磁带盒拆开,不得将磁带拉出盒外,不得用手或异物触摸磁性载体表面。8.2.4 在储存前,应该将磁带卷至开始端或末端,写保护开关处于写保护状态。8.2.5 数据档案的磁带载体不用时应及时从磁带机或磁带库中取出。8.2.6 堆叠或搬运磁带时,最多不超过6盒。

8.2.7 确保磁带标签区域只有一个标签,切勿使用非标准标签,切勿在磁带标签区域以外粘贴任何东西。

8.2.8 应定期对磁带机进行清洗,清洗频率可依据使用情况而定。一般地,如果每天都有

磁带操作,应每两周至少清洗一次磁带机。8.2.9 磁带储存应垂直放置,不得重叠堆放。

8.2.10 磁带应避免跌落。一旦跌落,如果该磁带上有数据,应将数据拷贝到新磁带上原磁带应停止使用。8.3 运输要求

8.3.1 数据载体运输时应轻拿轻放,并做好防潮、防尘、防紫外线直射、防震、防重压等措施,建议:介质应封装在塑料袋中,再放入容器中运输;或采用专用运输箱运输。

8.3.2 运输时要防止数据载体之间的相互滑动和碰撞。8.3.3 要保证容器不会对数据载体造成污染,并在容器最外层标明放置方向。8.3.4 磁带的运输环境:对于已使用磁带的温度范围要求为512~32℃,相对湿度范围为20%~8o%;对于未被使用磁带的温度范围是一23℃ ~49℃,相对湿度范围为20%~8%。同时,运输过程中避免巨大的温度变化。9 销毁

9.1 数据档案在销毁之前应进行鉴定。经鉴定需销毁的数据档案,应按有关规定履行销毁手续。

9.2 经数据迁移后废弃的原介质,除数据转存新格式情况外,原数据档案的介质不需鉴定,经审批后直接销毁。

9.3 销毁数据档案时,应对包括异地储存在内的两份数据档案同时销毁。9.4 当销毁磁带上的数据档案时,如果磁带还有再利用价值,可对磁带进行消磁(如果磁带技术允许)或全容量写操作,不得只进行初始化。如果磁带载体没有利用价值(如已有故障、或已经或将要达到规定的磁带升级期限),则应对磁带载体进行物理销毁。

9.5 当销毁光盘上的数据档案时,须连同光盘一起销毁。

9.6 数据档案逻辑或物理销毁后,应从计算机系统中将其彻底清除。

9.7 无论是逻辑销毁还是物理销毁,数据档案销毁时应有数据档案管理单位派员监销,防止泄密。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8.GB/T 16969---1997信息技术只读120ram数

据光盘(RoM)的数据交换[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国家档案局.2001.GB/T 17678.1—1999 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管理要求

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Cs3//档案工作标准汇编(4).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3]王传宇.1998.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附录A

附录B

6.基础信息数据库 篇六

理的自查自纠报告

XX自治县信用合作联社: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联社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村信用社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操作管理办法的通知》(黔农信办发〔2017〕216号)《关于开展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自查自纠的通知》(X信联办发〔2017〕111号)文件精神,按照《XX省2017年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人机构现场检查工作方案》要求,XX信用社对全辖涉及金融信用信息保护工作的相关领域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工作,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本次自查自纠工作质量,促进XX信用社金融信用信息的操作进一步规范,特成立工作小组:

组长:XX 成员:XX XX XX XX XX 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XX信用社,XX信用社主任XX兼任办公室主任,XX、XXX负责具体办公,总结报告。

二、自查自纠工作情况:

(一)检查期限:2016年1月1日—2017年3月31日所涉及业务;

(二)对象:XX信用社本部、XX分社、XX分社(XX分社、XX分社、XX分社无征信查询权限);

(三)内容:

1、不良信息告知

我社采取电话、短信、微信、现场通知等方式,结合清收不良贷款和贷款催收工作,提前落实了不良贷款信息告知义务;

2、信息查询授权

我社查询征信均在获得信息主体授权后进行,不存在先查询后授权现象,同时留存有授权书原件和身份证文件复印备查;

3、信用报告使用

信用报告查询均约定用途、按照约定用途使用信息,在未经客户同意前提下,未向第三方提供征信信息。

4、查询登记。

我社企业征信查询严格按照规定对征信查询进行逐笔登记。

5、信息管理

经自查,不在违法提供或出售信息、过失泄露信息等问题,无代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代为查询的现象。

6、信息安全

征信信息均储存在信贷系统,统一由联社进行管理,不存在个人信用报告泄露风险隐患或发生过个人征信信息泄露案件事例。

7、档案管理

我社严格按联社征信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授信客户,授权书原件、身份证证明文件复印存入信贷档案中,对于未授权客户,对应授权书原件和身份证证明文件复印件进行专夹保管。

三、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自查自纠基本情况及初步评价

经过自查小组对XX信用社、XX分社、XX分社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所涉及业务全面排查,没有发现存在上述问题,总体评价良好。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积极组织员工认真学习省联社和联社下发的各项文件精神,提升员工规范操作意识,增强员工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员工保护客户个人金融信息的意识,增强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防范非法使用、泄露、出售客户个人金融信息违规行为,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对系统的管理,严禁未经客户同意乱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加强客户资料的档案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查询授权和登记制度。

7.基础信息数据库 篇七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据与信息的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信息获得与存储成本不断下降, 数据库的规模与范围、深度等都不但的增加, 为人们提供着海量的信息与数据资源。在上世纪中期出现的数据库管理技术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分支, 并且从原始的文件处理演变到功能强大的数据库, 同时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早已从浅层的网状数据库到开发关系的数据库系统, 数据建模工具和索引存取等方法;同时联机处理也的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但是数据库的发展速度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处理的需求, 因为智能化的数据整合与处理分析才是人们需要数据库重要功能, 即可以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高级分析, 此时就提出了数据挖掘这个概念。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提出与1995年, 数据挖掘是一种较为直接而形象的翻译方式, 体现的是技术的基本思路, 即从海量、存在干扰的数据中获得某种规律的的过程, 并使之成为重要的决策支持。当然也可称之为数据开采或者数据采矿。究其定义而言不同的研究者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 多数人认同的是将数据挖掘看做是知识发现的过程, 也有人认为是知识发现的一个基本步骤, 但不是全部。

不论是合作理解, 数据挖掘作为知识发现的重要过程是不可否认的, 其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数据降噪, 即在海量数据中存在一些与知识无关的数据, 就是噪声, 因此需要进行清理;数据的集成, 海量数据往往来自多个数据源, 因此需要进行集成;数据甄选, 即从数据库中获得与知识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数据转化, 即利用算法改变数据模式, 使其适应数据挖掘的基本需求, 如汇总、聚集等;数据挖掘, 即根据数据挖掘的算法提取数据的基本模式;模式评价, 即对某种兴趣度进行衡量, 由此识别对知识获取有用的模式;知识解答与表达, 完成数据挖掘后利用相应的表达方式将挖掘结果呈现出来。

在挖掘步骤中第一到第四步骤其实都是一种预先处理的过程, 为数据挖掘做前期的准备;而后面的第五到第六个步骤则是根据不同的知识获取目标而设定不同的算法, 以此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最后一步则是规则解释的过程, 并使其结果可视化;所有的步骤其实都是一个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而所有的数据挖掘其核心的技术措施就是对算法的设计, 即利用何种方式对数据进行筛选, 从而消除那些对知识获取无关的数据噪声, 并在最终获得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意味着同样的数据经过不同的算法获得的知识是不同的。这既是数据挖掘中挖掘算法的重要作用, 同时其基本原理也将影响其结果, 本文将利用信息统计为基础提出一种挖掘算法。

二、基于信息统计的数据挖掘算法

数据挖掘是一种提出与上世纪末期的新技术形式, 其主要的提出目的就是要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得某些有价值的信息, 其本身就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范畴, 是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所以不同的数据挖掘任务所采用的数据挖掘方法也不同;对于同一任务可以选择的不同科学领域的算法也是多元的;预测性挖掘任务因为目标变量的属性不同, 其分类与预测的方法也就存在差异。一般而言数挖掘的任务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描述;一种预测。描述是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一般特征与性质的总结。预测则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判断, 作出一种发展的假设。具体而言描述性挖掘的任务主要用在对数据分布特征和数据的总结与分析;而预测性挖掘则是在数据描述的基础上对数据的某一个特征进行判断, 推出其发展的趋势。具体的挖掘案例如:对城市的人均收入进行分析, 此时就需要采集资料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随机性、独立性等原则。针对于此按照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本文提出基于此的数据挖掘的算法如下:

(一) 基本定义

无效数据定义:在某个数据的采集中如果某个数据的值≤0, 则这个数据在数据集合中是无效的。

有效数据定义:在采集与归纳的数据中与无效数据相反, 其值>0则该数据即为有效数据, 也就是数据符合数据采集的实际情况, 不是噪音数据。

均值定义:所有数据的平均值即为均值, 如有n个数a, 则所有a1…an的平均值就为均值:

与之相应的有方差:

样本比例方差定义:假设在样本均值中的数据样本为a1…an, 则在数据挖掘中形成的样本比例方差为:

备注的定义:样本方差在应用中仅仅表达了数据的离散特征, 但是在研究信息统计为基础的数据挖掘中, 其不能代表数据的数据源的差异, 如前面提及的影响城市收入因素的地区性差异, 所以引入比例方差来消除其负面印象。

3σ原则的定义:在数据中存在一个随机变量, 因此在挖掘中必须设定一个随机变量的范围, 也即是为随机变量设计一个区间, 而使得区间以外的数据比例降低至最低, 也可是允许范围, 通常在设定中需要保证其范围在均值所能控制的范围内, 即:

满足其在上面的区间范围内的原则就是所谓的3σ原则。

计算定理1:对于原始数据n和无效的数据n1、有效数据n2可以得出一个固定的等式, 即n=n1+n2是表示所有数据的集合, 其条件成立。

则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原始数据而言, 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Xi≤0;否则其满足的条件是Xi>0, 则必然会存在一个且仅有一个关系成立。即任何一个原始数据的Xi要么是有效的要么则是无效的, 其其属性是唯一的。则所有都满足等式n=n1+n2成立。

计算定理2:样本的方差与样本的比例方差之间应存在一个数学关系:

则证明样本比例方差的公式可以转化为:

基于此, 本文中提出的算法对原始的统计信息进行多次处理, 有效的利用原始数据中所包含的基本信息, 不会对统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

(二) 统计信息的数据挖掘算法

此算法步骤:1) 输入没有经过处理的原始数据, 形成其数据的为以a为数据单元的多个数据集合。2) 检查并消除数据集合中存在的无效数据, 保留每一组中的有效数据;3) 计算每一组中有效数据的样本均值, 并求出其方差值;4) 按照前面的步骤3) 计算结果建立一个对应每组数据的模型;5) 利用Si近似替代, 然后根据前面提出的3原则设计出一个适应数据挖掘的每组的数据区间;6) 计算出每一个组的有效数据的样本比例方差值;7) 按照第三与第六步的分析结果, 分别对样本的均值和样本的比例方差进行排序。仍以收入比较为例, 样本的均值大的经济水平相比之下就发展水平高而均值小则低, 样本比例方差大的贫富差距就大而小的则差距小。

三、结束语

在以信息统计为基础的数据挖掘算法设计中, 突出的特征就是利用统计信息对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进行区分, 借此消除多余的噪声干扰, 即无效数据。因此这个算法的优势就是可以出去噪声数据对有效信息的影响;在数据分析中仍可保留原始数据的有效信息, 即有效降噪并充分挖掘。

摘要: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求对信息的处理具备有效而高效的技术, 数据挖掘正是为此而产生并发展的, 在数据挖掘中不同的任务所利用采用的计算方式也不同, 本文就针对一种基于信息统计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数据挖掘,挖掘过程,信息统计,挖掘算法

参考文献

[1]陈文锋.基于统计信息的数据挖掘算法[J].统计与决策, 2008 (15) .

[2]王振华, 柴玉梅.基于决策树的分布式数据挖掘算法研究[J].河南科技, 2005 (02) .

[3]田飞.简谈数据挖掘算法[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9) .

[4]胡桔州, 侯木舟, 欧阳资生.数据挖掘的统计方法及其软件实现[J].统计与决策, 2007 (05) .

8.基础信息数据库 篇八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其最主要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海量数据的输入、管理。从数据源的来看,图形和图像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一个主要来源,分析处理的结果也常用图形的方式来表示。目前在各个行业中,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极为广泛,例如,应用于制作城市电子地图,查询指定路线,输出路线具体信息等,并在地图上标示出相关数据。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的种类繁多,所应用的数据管理方式的也是多样的,这就需要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探究,以便更好的推进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地理信息系统对于数据信息的管理方式

(一)文件与关系数据库的管理

空间数据的特性较为复杂,关系数据库管理的通用系统一般难以实现其所需的各项服务。当前,许多GIS软件都应用有混合管理模式,即几何图形数据通过文件系统进行管理,而属性数据则通过商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两者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内部连接码或目标标识而实现的。然而,当前管理模式下的属性数据与几何图形数据作为连接关键字段的只有一个标识码,两者都能够进行独立的检索、管理和组织。另外,由于GIS系统的语言编程较为高级,对数据文件的操纵是直接的,所以形成了一体的图形文件与图形用户界面的处理。但作为属性数据,其特性就较为复杂,早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不具备高级编程语言的接口,一般运用的都是数据库操纵语言。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同时对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和GIS图形系统两个系统进行启动,在使用上比较的繁琐。

不过,目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具备有高级编程语言的接口,在C语言环境下可以直接对属性数据进行操纵,同时C语言的列表框与对话框会显示属性数据,也可通过对话框进行SQL语句的输入,再借助数据库的接口和C语言对该语句进行属性数据库的查询,其查询结果可显示于GIS用户界面上。对于这种工作模式,并不需要对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启动,对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调用用户也不得而知,一个界面之下共同完成了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的操纵、维护以及查询。而开放性数据库连接协议得到推出后,GIS与ODBC的接口软件由GIS软件进行开发,对于任何一个支持ODBC协议的图形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属性数据连接的实现非常简单。

(二)对象—关系数据库的管理

运用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其工作的效率并不高,但对GIS而言,非结构化空间数据的地位非常的重要,为此,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扩展,空间对象的API函数由定义操纵,使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能够得到直接的管理与存储。形成的这种空间对象管理模块对空间数据的变长记录管理非常有效,其效率较高。不过,由于空间对象的数据结构受到了API函数的预先定义, 必须在其数据结构要求的满足下,用户才能进行使用,而根据GIS 进行再定义同样是不可行的。这样一来,GIS对部分功能的实现就较为困难。

(三)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

该管理系统指:利用现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进行管理。不需对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通过GIS软件进行开发,这样一来,一方面结构化的属性数据可以得到有效管理,另一方面,非结构化的图形数据的管理也较为容易。对于图形数据的管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有两种:即基于关系模型的方式和将图形的变长部分处理成Binary二进制块Block字段的方式。就第一种方式而言,由于涉及了一系列关系联接运算,消耗的时间非常的多,在空间数据的处理效率上就显得比较的低。而第二种方式是将图形坐标数据作为二进制块,借助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管理、存储。但二进制块的读写效率较慢, 如果涉及对象的嵌套,其速度就会更慢。

(四)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管理

在空间数据的管理与表达方面,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应用比较广泛。这一管理模式能够支持变长记录,还能够支持信息的聚集、继承以及对象嵌套。该管理系统允许用户对对象进行定义并进行相关操作,为此根据GIS的需求可将空间对象定义出合适的数据结构。而这种数据结构可以不用拓扑关系的面条数据结构,若是拓扑数据结构也是可行的。唯一的缺点在于该管理系统的成本价格较为昂贵,市场份额较小。

二、空间数据的无缝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广泛,空间数据格式多样,要实现多源数据的共享分发,必须实现数据的地理空间、时间、属性等的无缝连接,无缝空间数据库的实现有两个方面:1.地理空间上逻辑无缝与物理无缝: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实现数据逻辑接边的功能,使数据之间得到很好的链接,目前大多数GIS软件都可实现这一功能;在现实中是一整体的目标由于数据采集方式等原因造成目标物被分割,造成物理缝隙存在,可以按照一定的条件、算法分层进行数据接边融合,还原目标物理关系。运用全关系或对象关系数据库,不受图幅或空间区域的限制,可以把空间对象完整的记录下来,实现数据的物理无缝存储。2.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当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几何修改时,属性数据没有进行对应的修改就会造成两者的不一致,两者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处理。运用全关系或对象关系型数据库进行管理,可以将同一目标的各种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关联记录,实现目标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这样两者可以同步实时更行,保证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其数据管理模式也较多,在面对海量空间数据时,如何设计更优的基础数据的管理方式,在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效率,数据更新的复杂性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提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龚健雅.我国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8,23(4);297—303.

9.第一章 VF数据库基础教案 篇九

一、什么叫数据:

是指存储在某种媒体上的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如:数字、字母、文字、特殊字符组成的文本形式数据,还有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而最多、最常用的是文字数据。注:数据包括:描述事物特性的内容和存储在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二、什么叫数据处理?

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

三、数据处理的目的(其中核心问题是数据管理)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发展阶段及特点:经历了五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数据和程序不具有独立性,无法进行长期保存,数据不能共享,数据冗余大。

2、文件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后期,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程序和数据分开存储。

3、数据库系统管理;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特点:数据和程序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实现了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注:但并不是完全避免数据冗余)

4、分布式数据库系统: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5、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20世纪80年代引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的程序设计技术模型 特点:就是按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习惯方法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对象进行最自然的最有效的抽象和表达,同时又以各种严格高效的行为规范和机制实施客观事物的有效模拟和处理。注: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一、数据库系统:

1、数据库(DB):是存储在计算机设备上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不仅包括描述事物数据本身,而且还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被多个和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

2、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利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出来的。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对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进行管理。

4、数据库系统(DBS):是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

注:visual Foxpro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操作系统支持下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DBS包括DB和DBMS。

二、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注: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

2、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即称为关系数据模型)

3、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4、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一、数据模型:

1、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实体可以是实际的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的事件如:学生、课本属于实际事物;订货、比赛是比较抽象的;

2、实体的属性:描述实体的特性称为属性;如学生实体用(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若干属性的描述。

3、实体集和实体型:

属性值的集合表示一个实体,而属性的集合表示一种实体的类型称为实体型,同类的实体的结合称为实体集。

所以在VF中“表”用来存放同一类实体,即实体集。注:表中包括若干字段,字段就是实体的属性。

字段值的集合组成表中的一条记录,代表一个具体的实体,即每个纪录表示一个实体。

一、实体间联系及联系的种类:

1、一对一:指主表中的每一条记录只与相关表中的一条记录相关联。

2、一对多:指主表中的每一条记录与相关表中的多条记录相关联。

3、多对多:表现为一个表中的多个记录在相关表中同样有多个记录与其匹配

二、数据模型:

1、层次数据:用树型结构表示实体及其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层次模型;像倒挂的树,用树型结构表示;

2、网状模型:用网状结构表示;

3、关系模型:(非格式模型)用二维表表示)

三、关系数据库:一个关系是由一个二维表来定义的,一个表就是一个关系;也就是说关系数据库是由若干表格组成的,在表格中:每行代表着每个记录,而每列则代表着该表存在的不同属性。

1、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通常将一个没有重复行、重复列的二维表看成一个关系,每个关系都有一个关系名。关系文件扩展名为.dbf,称为“表”

2、元组: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每一行就是一个元组,元组对应存储文件中的一个具体记录,一个元组对应表中的一个记录。

3、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都有一个属性名,在VF中属性表示为字段名,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宽度等在创建表的结构时就规定了。

在VF中一个属性对表中的一个字段,属性名对应字段名,属性值对应于各条记录的字段值。

4、域名:字段的取值范围:指不同元组对同一个属性的取值所限定的范围。

5、关键字:属性或属性的组合能惟一标识各个元组(实体)

6、外部关键字:在本表中不是的关键字,而在另外一个表中是关键字,本表的这个字段(属性)称为外部关键字。

四、关系的特点:

1、关系必须规范,表中不能在含表;

2、关系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元组(记录)存在;

3、关系中不允许有相同的属性名(字段名)存在;

4、关系中元组的次序无关紧要;

5、关系中属性的次序元关紧要; 注:实际关系模型:

一个具体的关系模型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

一、关系运算: 传统的关系运算:并、差、交;

1、并:两个相同结构关系的并是由属于这两个关系的元组组成的集合。

如:有两个结构相同的学生关系R1、R2,分别存放两个班的学生,把第二个班的学生记录追加到第一个班的学生记录后面就是这两个关系的并集。

2、差:设有两个相同结构的关系R和S,R差S是结果是由属于R但不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即差运算的结果是从R中去掉S中也有的元组。

3、交:两个具有相同结构的关系R和S,是由既属于R又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既运算的结果是R和S的共同元组。1 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联接;

1、选择:从关系中找出满足条件元组的操作,是针对行的运算。如;forwherewhile等是选择运算。选择条件以逻辑表达式给出,使得逻辑表达式的值为真的元组被选取,即从水平方向抽取记录形成新的关系,其关系模式不变如:从学生表中找出某同学的的考试成绩;

2、投影:从关系中指定若干个属性组成新的关系,是针对列的运算,如:fieldsselect等是连接运算。是从列的角度进行的运算,相当于对列进行垂直分解。如:从学生表中查询学员的所有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的操作。

3、连接:将两个关系拼接成一个更宽的关系,是针对横向运算,生成的关系中包含满足联接条件的元组,其联接过程是通过联接条件来控制的,联接条件中将出现两个表中的公共属性名,或得具有相同语义、可比的属性,联接是满足条件的所有记录。如:joinon等是连接运算。如:设有职工和工资两个表,要查询基本工资高于800元的职工姓名,性别,职称、基本工资、实发工资、奖金。

注:选择、投影运算对象是一个关系,而连接运算对象是多个关系。这三种关系运算的最终结果是关系(二维表)

自然连接:是指去掉重复属一的等值连接。

其义意为:在联接运算中,按照字段值对应相等为条件进行的联接操作称为等值联接,自然联接是去掉重复属性的等值联接,自然联接是最常用的联接运算。1 程序设计的步骤: 设计原则:

1、关系数据的设计应遵从概念单一化“一事一地”原则。

2、避免在表之间出现重复字段。

3、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或基本数据元素。

4、用外部关键字保证有关联的表之间联系。

二、设计步骤:

1、需求分析、2、确定需要的表;

3、确定所需字段;

4、确定关系;

10.基础信息数据库 篇十

订单数据库基础内容

1.创建数据库。

题目:利用“订单”模板创建订单数据库。

讲解各种对象、讲解整体的订单数据库。表、查询、窗体等介绍。

2.订单数据库初始化。

题目:设置公司基本信息、设置雇员信息、设置产品信息、设置送货方式、设置付款方式。输入数据要结合实际。

注意:表中记录的输入和设置(右键):隐藏与取消隐藏列(格式):当字段较多时,一些字段可以隐藏掉,先不看;

冻结与解冻结:当字段较多时,为了浏览的方便,一些主要的字段会被冻结。

注意:字段类型:自动编码时,不要轻易删除本条记录,否则会对应不上,或者全部删除表。

3.设置数据库密码。

题目:为订单数据库设置密码:

步骤:首先“文件-打开-独占方式打开”,然后“工具-安全-设置数据库密码(区分大小写)。” 4.表的设计:字段的各种数据类型、主关键字。

题目:在订单数据库中,使用表向导创建“产品类别”表,包含“类别ID”与“产品类别”。题目:在订单数据库中,为“客户”表的邮政编码字段设置输入掩码,使其只能输入6位数字。

5.编辑关系。

题目:为“产品类别”表和“产品”表之间建立关系,并实施参照完整性约束。

步骤:首先在“产品”表中增加“类别ID”字段。然后建立一对多的关系。关系的编辑和删除。在“产品”表中添加具体的“类别ID”内容。6.创建查询。

题目:查看订单数据库中的查询对应的SQL语句。如付款总计查询。

题目:查询单价大于40的产品ID和产品名称。7.创建窗体。

题目:使用“自动创建窗体”的方法来创建产品的窗体。

题目:使用“窗体向导”建立按“产品类别”分类的产品列表的数据输入窗体,命名为“分类产品”。步骤:将“产品类别”和“产品”中的字段放入窗体中,注意“产品”中的“类别ID”不放,已经有一个了。形成带有子窗体的窗体格式。

8.修改窗体。

题目:修改订单数据库的切换面板,使其能够打开“分类产品”窗体取代原有的“产品”窗体。

步骤:在主切换面板中单击“Switchboard items”,选择“窗体切换面板”进行“编辑”,选择“输入/查看产品”进行编辑,改为“分类产品”完成。9.创建报表

11.加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基础数据库;建设目标;国土资源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土地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全国各地的用地量大幅度增长,提地市场对于土地征而未用、乱占滥用的违法用地现象频频发生,以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瑜愈加繁重,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增强。为了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将国土资源土地管理业务需求例为根本立足点,可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

二、國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在于信息化进程上相对较慢。国土资源土地管理的着脚点在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的利用规划、土地征用与供给、城镇地籍、土地的权属信息以及土地的开复垦几项业务,各项业务之间轻重有序且彼此关联。纵观这几项任务,除却城镇地籍、土地的利用现状以及土地的规划建立已经建立了空间坐标数据库,其他几项任务仍旧依赖于台账、报表等文字资料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由于这些业务没有实现最基本的信息化建设,无法在前期调查方面实现一目了然,且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而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极大业务领域,由于省市级国土部门未对软件平台以及数据标准作出明确规定,所建设的数据库的标准不一,彼此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影响国土资源土地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现有状态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不同地区所采用的图形数据格式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对于土地利用的现状图、土地利用的规划图,城镇地籍图数据获取自不同的软件系统,导致其数据格式存在着差异。

(二)不同地区的业务信息之间逻辑关系存在问题。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修改,与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实际调查情况不相符,彼此逻辑关系不通,存在脱节现象。

(三)各地区图形数据分类的标准于国标不一致。由于国标的出台时间较晚,导致各地区的图形数据分类标准与国标不符合。举个例子,假如城镇地籍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体系,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体系不同。国标出台后,在土地分类上制定了标准。虽然目前城镇与农村在土地分类方面达到了统一,但是,由于调查的成果已经形成,导致了以前的数据信息无法直接过渡。

(四)各地区图形数据在比例尺上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与城镇地籍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因此,也就导致了地图无法满足在城郊结合部分的街边或者叠加需要。

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要求

(一)数据标准化与数据共享。空间数据的标准化是实现数据共享的最基础保障。由于国土资源数据的产生具有十分明显的分散性,因此,对于数据的产生过程,以及制定数据的标准化是十分必要的要求之一。

(二)数据的整合与集成。在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表现在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方面,以及不同种类的基础数据的整合上面。在基础数据库建立之初,需要对不同数据的集成、整合进行规划与设计,是今后可以充分利用基础数据库的重要前提。

四、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一)加强现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整合,加大成果应用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为应该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可以实现各项任务信息共享的平台,由此可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应该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1、整体整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加强其成果的应用。制定同一的软件平台与一致的数据标准,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按照其标准进行整体整合。2、对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进行改造与整合。制定一致的数据标准、同一的软件平台对土地规划数据库进行整体整合。3、对城镇地籍管理数据进行整合。制定一致的数据标准、同一的软件平台对城镇地籍管理数据整体整合。4、加强整合成果的应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之后,许多地区在于日常业务方面未必会对其采用,致使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因此,加强对基础数据库的成果应用,提高业务素质,让日常的土地管理工作在数据库中展开是十分必要的。

(二)制定同一标准,加快相关基础数据成果的建立

1、加快建设用地数据库的建设,为土地现状调查结果的及时更新提供保障。按照一致的数据标准以及同一的软件平台,将历年来得到审批的建设用地建立数据库。2、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为土地开发复垦建立基础数据库。按照一致的数据标准以及同一的软件平台,将历年的土地开发复垦范围进行调查,建立土地开发复垦基础数据库。

五、具体的建设措施——项目化运作模式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基本内容,具有建设周期长、设计部门较多的特点。因此,在实施上要求采用多部门协调合作的项目化运作方式。在多部门的协调工作中,需要主辅相成,以掌握基础资料的部门为主要部门,信息中心为辅佐部门。主要部門负责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以及对基础数据库的要求,提出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方案。信息中心则负责为主要部门的建议设计技术方案,积极配合数据库的建设与软件开发,相关的业务部门则需要对后面关于软件以及数据的应用进行培训。通过以上的项目化运作,加快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进度,并保证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质量。六、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意义

建立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国土资源对于土地的管理质量,大大提升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简化了对于年度土地的调查工作,是数据得到及时的变更,实现了各地区的数据共享。更及时的发现违法用地的现象,加强了耕地保护工作,是建设用地的报批更加准确。加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鹿心社.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5,Z1:10-13.

[2]方从刚.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3.

[3]汪民.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促进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J]. 信息系统工程,2001,02:6.

12.基础信息数据库 篇十二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 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其应用模式也逐渐从数据产品的直接应用向地理信息系统及Web GIS应用方向快速发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量异常庞大, 这使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及应用面临很大困难。

以哈尔滨市采用TIF格式的数字正射影像为例, 1米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覆盖全市范围的数据量大约达50GB, 0.5米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量大约达120GB。DWG格式1:500、1:1000、1:10000三种基本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大约有1.4万幅, 数据量达50GB。因采用矢量处理方式, 其综合应用有很大困难。

2 基础空间数据管理

基础空间数据管理通常分为栅格和矢量两种格式。

2.1 栅格方式

栅格格式可对基础性、背景性数据进行管理, 数字正射影像成果通常是TIF数据格式, 因此可直接在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在各类数据图的处理上的难点是数字地形图, 某些数字地形图采用DWG格式, 符号通常采用线型或线实体形式。将符号线入库可在GIS系统中完美显示, 只是数据量较大会使索引与查询速度大大降低, 这主要是受GIS平台对符号化处理限制的影响。背景以DWG格式图形显示需将其进行栅格化后进行管理, 为使栅格化后图形显示的更加美观,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出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即利用AutoCAD将DWG格式图形转换为WMF格式, 再通过Coreldraw将其转换为TIF格式, 最后按照实际需要裁切图幅生成栅格化文件。因DWG格式文件存储颜色不超过16种, 因此为减少数据量可采用4bits存储。

GIS系统中的行政区划图通常采用其数据处理系统, 对地形图GIS数据加工生成美观、含有地理坐标及比例尺的GIS数据。因对图的显示效果要求较高, 对于图中的文字、颜色、符号等一些内容经数据生成后的相应配置是不变的。行政区划图通常为系统的索引图, 主要用于用户定位、查找等操作。因此该图也采用栅格处理, 涉及不同GIS平台及应用功能差异, 与专业制图对数据美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2 矢量方式

矢量处理方式主要用于数字线划图数据与某些专题数据, 数字线划图数据能够实现空间统计分析等功能, 该类数据量较小, 易于网络环境下的相关操作。针对不同用户对图层数字线划图的不同数据需求, 可在代码表中选择需要数据, 或者按不同专业需要将专业版本数据进行规划提供给用户使用。

背景采用数字栅格图能够明显减少数字线划图的数据, 用户专题数据是最高层次数据, 其他数据均能做为背景数据。一般情况下, 用户采用专题数据执行查询分析等相关操作, 可根据不同行业需要采用不同符号体系将专题数据符号化。

3 数据管理方式

采用数据管理系统与空间数据引擎相结合对数据量较大的空间数据进行管理的模式目前已比较成熟, 从效率与稳定性等方面来说, 比较理想的数据引擎通常采用Oracle数据库与Arc SDE空间。Oracle能将不同表空间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类数据, 静态数据随测绘部门更新进度不断更新, 作为背景数据通常入库后不再需要更改。动态数据随系统运行及用户需要进行更改, 作为用户数据从数据量与数据种类方面来说, 将不同数据类置于不同表空间。

数字正射影像与行政区划图数据若为RGB色可直接通过命令入库, 栅格数字地形图若为索引色将在图幅入库后加入相关颜色信息。为提高访问速度, 可将栅格数据入库后建立多级金字塔与统计, 矢量数据利用cov2sde、shp2sde等几个命令导入, 利用sdelayer命令可查询SDE相关图层信息及建立空间索引。

4 基础空间数据的发布

Arc IMS可将地图以服务的形式实现基于Web基础空间数据的发布, 其重要步骤是地图制作, 在可视化环境下采用Arc IMSAuthor制作地图, 还可采用XML编辑工具编辑AXL脚本。在不同的比例尺下通过标签定义不同符号对显示数据进行标注。

Arc IMS的Html Viewer发布在客户端不需要安装, 因此能够在政府专网与互联网上进行使用。Arc XML语言可以实现客户端向服务器端的地图服务请求, 可采用在Javascript或ASP脚本中添加Arc XML请求方式相应地图服务的请求。

客户端页面应用效果可采用Javascript脚本实现, 对空间数据操纵采用Arx XML实现ASP脚本与属性数据库之间的交互, 采用Form或页面提交方式能够处理Javascript与ASP之间的通讯。

5 应用服务器开发

以微软IIS服务器为基础的服务器端组件可构成应用服务器, 可采用VB、VC++等可视化编程语言开发, 服务器端以DLL文件或服务作为表现形式。应用服务器能够保护代码, 同时还能够实现从Web客户端编辑修改Feature Class数据、特殊格式文件生成、与其它设备进行通讯等相对复杂的功能。

6 技术特点与应用效果

6.1 技术特点

综上所述, 该技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6.1.1数字线划图管理与发布。将数字线划图栅格化能使发布数据不仅满足图式符号要求, 还可以实现全局浏览, 提高显示速度。6.1.2大数据量地理数据管理。将关系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引擎相结合能够对大数据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适当调整数据库性能以实现数据显示的高效。6.1.3应用服务器开发。地理操作类型相对较复杂, 利用应用服务器开发能够实现服务器端空间数据库操纵、硬软件接口等应用功能的开发。

6.2 应用效果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 在某车载GPS项目研究中, 实现哈尔滨市区域的数字影像地图、数字栅格地形图、其他的专题数据等基础空间数据的网络化发布, 与实际业务流程相结合对基本电子政务功能也较完美地进行了实现。采用应用服务器开发GPS接收设备接口, 实现了对车辆的GPS监控及轨迹管理等应用功能。

结束语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基于Web GIS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发布与应用服务将不断解决用户日益多样的需求, 而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为用户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服务。

摘要:本文较深入地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发布与应用服务, 对基于海量数据管理方式及ArcIMS发布方法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实现进行了分析, 对于应用WebGIS进行应用系统开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空间数据,数据发布,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熊丽华, 杨峰.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9.4.[1]熊丽华, 杨峰.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9.4.

[2]张正兰, 刘耀东, 张明等.基于ArcIMS的WeGIS系统开发[J].河海大学学报, 2006.6.[2]张正兰, 刘耀东, 张明等.基于ArcIMS的WeGIS系统开发[J].河海大学学报, 2006.6.

上一篇:康复评定学复习资料总结下一篇:如何指导幼儿阅读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