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选材的基本技巧

2024-08-02

作文选材的基本技巧(共9篇)

1.作文选材的基本技巧 篇一

作文选材技巧例谈

文章必须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即立意),但是,没有恰当的材料,再好的立意了是无法表现的。因此,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统帅,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所以,选取什么材料入文是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优选典型、新颖、精炼的材料是中考作文制胜的又一绝招。

那么中考作文选材怎样才能选出“有新意”的材料呢?

1、准确性,紧扣主旨。主旨是选材的依据。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衬以相关的次要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一切与文章主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予以舍弃。只有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文章才能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2、真实性 “假”。如写坚强,就是凄凄惨惨戚戚,或父母遇车祸或者离婚。

3、力求新颖。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

①材料成旧且撞车现象严重。一写父母的爱就是冒雨送雨伞,自己生了病;一写老师就是带病上课,深夜备课、评改作业;一写同学就是闹矛盾,误解-解开,想要重归于好,可是他已经转学了,没有机会了。“旧”。如写友情,就是好朋友——产生矛盾——想和解——已转学。

中考优秀作文:《抒情王子马老师》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许久,也不见语文老师进来。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临班的马老师来到我们教室门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节课,将由马老师给我们上。

马老师走进教室时,对我们笑了一下,我们赶紧回敬了老师一个笑脸;走上讲台后,老师又冲我们笑了一下,我们同样回了一个笑容;开始上课了,马老师又笑了一下„„终于,有个同学忍不住了,大声问:“老师你怎么这么爱笑呀?”哎呀,怎么好这么直接对老师说话呢?我们原以为马老师会生气的,没想到他却笑着回答道:“不笑就不是我。”哇!好经典的句子呀!快,快记在美文本上,出处就是《马老师之口语录》也。

上课了,马老师让我们把课本上的五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我们也摩拳擦掌,准备在新老师面前好好展示一下我们的才华。谁知读完后马老师却说:“不行不行,没有一点儿感情。”接着他给我们示范,“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沿„„”啊,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以前只听我们的语文老师说过,说马老师是学校大名鼎鼎的“抒情王子”,极有情感,很会写诗;还有他的书法也是一流的好、超级的棒。若不是今天亲眼看到,我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呢!果然是名不虚传。

马老师给我们上《春望》这首诗时,还写了一首安慰杜甫的诗。诗中写道:“杨柳枯了又绿了,花儿谢了又开了,白发的诗人啊,你寂寞的心何日充盈,你眼中的泪花能变成莹莹的露珠吗?但愿那布谷的叫声,化作柔柔的催眠曲唱给你。你没有理由再叹息,那令你梦里心悸的烟火,如今只是一道风景,你渴盼的家书,正飘在三月三的桃花里。你也不用为那不胜簪的白发而伤感,它是从唐朝飘来的一缕诗香。”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又见春天》。我们读了好几遍,都觉得棒极了。同学们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马老师的才华而赞叹不已。

真的,虽然只有这一节课,但是我们全班同学都对马老师崇拜得快要五体投地了。你要是不信,就来我们学校听一听马老师的课吧!欢迎你哟。

(选自《田野》2003年第4期,作者:张玲玲)[例文评点] 抒情王子,果然名不虚传。只是那么短短的一节课,就让学生们有了如此深刻的感受。作文生动的记叙了马老师的一课,也道出了学生眼中真正的老师形象。本文情感基调轻松诙谐,笔触欢快之余不忘调侃风趣,文中如记录《马老师之口语录》一节,就让作文充满了童趣;而第二自然段上课前夕老师走上讲台的“三笑”和学生的奇问、老师的妙答,更是让作文情趣横生。文尾的“欢迎”,与作文题目遥相呼应,结构严密紧凑。

②如写初中生活的美,就是喜、怒、哀、乐四大块。

材料要新,但不一定全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它也可以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诸如日常生活中新人新事新风貌,只要它有动人的“闪光点”,也能感染读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发现和挖掘生活中这些新的东西,就要看你是不是有心人,有没有一双能认出新东西的“慧眼”,也就是能不能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事实上,普通的闪光之处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母爱:

奶奶努力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目的就是为了跟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联系。(母爱)

与时俱进:使用微信支付宝购物,方便快捷,也可以避免不喜欢的找零方式,给一包小纸巾或者一条止血胶布,最多的是糖。老人一般都不吃糖,给小孩子嘛,孩子爸妈讲究,害怕孩子会蛀牙。谁要啊!

良师:

可以打破“以人为师”的条框。

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油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粉笔字的白。

扫把: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除而后快。但是当人们在赞美干净的环境时他却躲到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

④、巧于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新风。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

5、调动积累。考场作文一般只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的记忆中提取有关材料。这要求要善于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迅速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积累,由此及彼、由虚及实、由点到面地展开联想,使记忆库中的材料闪电似地复苏并纷至沓来,从中捕捉到与文章中心联系紧密而又能够索取的鲜活材料。

6、力求深刻

爷爷烟斗的变化:

用竹做成的烟斗——木质烟斗——过滤嘴烟斗 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小见大)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写责任就是好好读书,将来光宗耀宗或者报效祖国。

材料能够做到新颖固然好,但是如果不能,努力把文章写生动写感人照样可以得高分,材料能够深刻固然好,但是我们的同学很多人还缺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所以我特别强调的就是写自己身边的事情,尽最大的力气写出真情实感。当然这种真实,可以是移用我们积累的材料的真实,不一定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可以“拿来主义”,只要能够写出艺术的真实性就可以。

比如:三毛的《痴心石》,写自己放家人飞机,父母非但不责怪,还精心为我挑选礼物——痴心石。以小见大,真挚感人。

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很多沉浸在恋爱中的一方,本来不会做饭,为了给对方一个惊喜或者照顾对方,宁愿从零开始,照着菜谱做菜。那种场面是不是超级有爱?那么我们也可以活学活用,某一天突然我们想吃某道菜,父母不会,加上刚下班很累,本来他们很想简单弄,但是看到你老大不高兴的样子,他们终于去菜市场买来食材,精心准备。

我们学习过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走一步再向前走一步》、《散步》 《秋天的思念》都是这样的身边小事来表情达意。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有你留意身边生活的美好,你才能够发现人生的美妙,你才是一个坚不可摧的乐观者。

7、力求典型。选材不再多,而在于精。典型、有代表性的材料才有表现力。

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呢?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一考生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一考生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

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

“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

“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

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

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

“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2.作文选材的基本技巧 篇二

一、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无论写什么体裁的文章, 都不能离开主题的支配而任意选择材料。因为, 选择材料的主要目的是用最精当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得更加充分、突出、深刻,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主题, 那些能够有力地表现主题的材料要选, 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要坚决舍弃。

《挖荠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众多材料中, 作者详写了自己小时候是“馋丫头”的故事, 而在挖荠菜上着墨不多。作者这样组织材料就是为了说明幼年时饥饿带给她的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 突出荠菜给她苦难童年带来的欢乐、希望和幸福, 表现她对荠菜的感情, 对幸福的珍惜。作者对自己童年到新中国成立后漫长时间内发生的事一字不提, 因为这一段生活与本文主题无关。作者正是做到了围绕主题去选材, 才使文章中心明确而耐人寻味。

二、从圣贤古籍中寻找素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中华古文明照亮了全世界, 一册册古典文学作品无疑是一颗颗闪光的明珠,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其理论精髓的内涵丰富, 里面有太多学问,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领会先贤高贵的思想。单是一本《史记》, 里面有三千多个历史小故事, 每个故事均蕴含着人生智慧, 即使熟知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一部《红楼梦》不逊于一部百科全书,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 还可以把它看做是建筑、服饰、医药等方面的专业巨著。在浩瀚的古典文学巨著中, 我们要汲取营养, 完善自己, 让自己变得更成熟, 也可用古人的智慧指导人生。

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 做到“读万卷书”

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一般是两个方面:一是生活, 二是读书。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同时, 千万别忘了优秀书籍也是写作材料的宝库。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要求学生做好阅读, 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读书笔记对于学生的素材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读书笔记可以是摘抄精彩句段, 可以是概括精彩内容并按照不同的主题要求进行归类整理, 也可以是写阅读的感悟体会……所有这些对于学生的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选用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深刻揭示事物本质, 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凡是典型材料无论大小, 都有普遍意义, 有助于深化主题, 使文章精练有力, 能以少胜多, 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有一位记者批驳李洪志“法轮功”虚假性这一点时就选用典型材料, 达到了批驳有力的效果。李洪志说现代科学文明的发展是社会退步的表现, 但他本人却手持现代通讯工具, 身坐现代化飞机来享受现代文明。此材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法轮功”的虚伪性和荒谬性。

又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选材也典型。作者原先准备了二十多个生动的例子, 但因为例子堆得太多, 好像记账, 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 所以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只选择了“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烈火中救朝鲜儿童”、“防空洞谈话”这三个典型事例, 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事实证明: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 给人的印象最深刻, 也最突出。

五、从大自然和生活中捕捉素材

大自然充满生机与活力, 洋溢生命之美, 又是动植物成长的乐园, 走进大自然, 可以放飞思绪, 返璞归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可以尽情释放胸中积郁已久的郁闷, 也可以抒发满腔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站在高高的山冈上, 看到的是“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顿时, 眼界开阔了, 浑身充满力量, 再联想到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感觉好像还缺少什么, 于是发出“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感叹。

我们不仅要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 而且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探幽索微, 捕捉特点, 触类联想, 发现规律。可带领学生游览校园, 走进公园, 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 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教给他们多种观察景物的方法。即兴观察也好, 有意观察也罢, 都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作文素材的方法。只有多走进自然, 多观察景物, 才能写出生动精彩的符合景物特点的优美语句。当然, 无论关注生活的哪一方面, 教师都应该启发学生用心灵体验、感受生活, 并用文字及时地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因为只有用心灵“观察”的生活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 我们既要关注外在的世界, 又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热爱生活、能用心于生活的人, 是一定可以写好作文的。

六、选择新颖的材料

“文章最忌百家衣”, 选择材料贵在新颖。既可以写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经验、新风尚等, 又可以写对某一现象或看法的新的认知与感觉。

有一篇写现代军民关系的文章选材就很新颖, 文章题目是《山的那一边》, 作者写军民关系并不是选老一套的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材料, 而是选择解放军开进山沟, 带给大山以现代文明这一富有现代气息的材料, 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 从各个方面捕捉和素材相关的信息, 有人这样比喻, 素材之于学生, 犹如子弹之于士兵。素材是作文的第一要素, 是学生写出优秀作文的必要保障, 要想“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就必须储备更多的“子弹”。“愿吃鲜桃一个, 不要烂梨一筐”, 选择材料也是如此。如果你选择了那些能有力表现主题、具有典型意义、新颖不俗的材料, 那么你抓住的就是“鲜桃”, 就能使文章达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效果。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 在生活中发现新内容、新思路, 把丰富的生活引进作文课堂, 向生活要素材, 让作文走进生活, 让作文回归生活,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多姿多彩的生活, 注意积累。选材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题材陈旧的问题, 让学生爱上作文。

3.作文技巧——选材与构思 篇三

关键词: 真实 典型 新颖 准确 巧妙 严谨

一、关于选材

1、选材的口诀

熟悉最重要,真实才可靠;典型方有用,新颖为最好;不在大和小,关键在于巧;品味要求高,情真应记牢。

2、选材的要领

(1)求“真”。尽量写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如实的表现客观事物。如《背影》中的父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无不真实感人。

(2)求“精”。要选择典型有意义的材料,以少胜多,从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选取3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人至深。而作者写这篇文章之前,准备了20多个事例,如果全部写上去,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吗?

(3)求“新”。为避免“撞车”,要放弃“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如话题作文“战胜脆弱”,很多人会不约而同的写怎样和疾病作斗争。有位考生却另辟蹊径:写母亲下岗后在校门口摆地摊,自己觉得丢人,每次经过校门口,故意装作不认识。最后在亲情的感召下,感受到父母亲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了父母的爱,终于战胜脆弱,以母亲为自豪,变得坚强起来。这就避免了“撞车”。

(4)求“小”。有些学生为了创新选取重大的、热点的事情来写,但有时由于并非亲身经历,认识高度不够,反而影响了文章的感染力。要从小处着手,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通过一滴水去折射太阳。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写的是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这样一件小事,却表现了深刻的社会主题,揭示了沙皇统治下警察制度的黑暗。

(5)求“品”。要想使文章提高品位,就得加强课外阅读,熟悉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及写作技巧,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星,梦的开始;月,情的寄托;雨,心的宁静;雪,纯洁无污。星、月、雨、雪,与我常相伴,星、月、雨、雪,我做人的原则。”这段文字,运用排比、反复,揭示文章主旨,语言凝练,效果很好。

(6)求“情”。可以是感情的触发点,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如《斑羚飞渡》中老斑羚为了拯救下一代用血肉之躯为后代们搭建生命之桥的情景,是多么感人啊!可以是事理的感情点,即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由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可以是生活的情趣点,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一定能收获美的情趣。如《山中访友》,构思新奇,作者满怀对生活的热爱,走进山林,与山中的“朋友们”互诉心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关于构思

1、析题。

(1)命题作文。一般要明确两点:一是“写作对象”,二是“写作题眼”。如《共享生命》,写作对象是“生命”,写作题眼是“共享”。

(2)话题作文。要剖析话题,挖掘内涵。如: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到底什么不该记忆,什么该记忆?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分析如下:a、你爱别人,可以忘;别人爱你,不能忘。b、你帮助过别人,可以忘;别人帮助过你,不能忘。c、你对别人有恩,可以忘;别人对你有恩,不能忘。d、成功和荣誉,可以忘;失败和教训,不能忘。e、小事,可以忘;大事,不能忘。

(3)材料作文。要分析材料,选准感点。如:车轮对方向盘说:“你为什总是要控制着我,不给我自由?”方向盘说:“如果我不控制你,你会走上邪路的。”请从车轮和方向盘的对话中提炼中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感点:a、没约束的自由能找到吗?b、没约束的自由会导致怎样的结果?c、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2、切入。

(1)大题小做。如《谷多猫贵》,作者不直接写农民如何喜获丰收,而是写农村丰收后,老鼠成灾,猫儿自然成了农民的宝贝,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农村改革后的大好形势,可谓构思巧妙。

(2)欲扬先抑。如杨朔的《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欢蜜蜂,待了解了蜜蜂的习性后,再赞扬蜜蜂,这样构思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更好的表达情感。

(3)设置悬念。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开头即写陈伊玲在初试、复试的表现判若两人,让读者急切的想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这就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3、谋篇。

(1)列小标题。使用简洁的小标题,既有提綱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减少过渡文字,使重点突出。如《我这一年》,可列“喜、怒、哀、乐”为小标题,重点写自己的情感生活。

(2)对比反衬。将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同一篇文章中,形成鲜明的反差,突出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鲁迅的《故乡》,就有许多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对比,水生和宏儿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表现了旧中国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以排比的形式布局谋篇,可使文章内容紧凑,结构匀称。如朱自清的《春》,主体部分写到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4)首尾呼应。首尾呼应,可以更好的强调主题,加深读者印象, 使文章血脉贯通,结构严谨。如《穿越平凡的伟大》,开头:风从湖边走过,湖面荡起美丽的涟漪;风在田野飘过,染青了沉睡刚醒的禾苗;风在果园徜徉,把花粉撒在了希望的田野上。轻轻地、悄悄地,一种温柔的过往,竟使得这万物萌发出生机勃勃的幽香。风,便是这平凡的奉献者,它成就了一种可以穿越平凡的伟大。结尾:愿为一缕风,让爱和仁慈悄无声息的降临。这,该是一种穿越平凡的伟大吧!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材》

《中考作文精选》

4.小升初语文作文选材八大技巧 篇四

小学生都喜欢去动物园看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的外形,毛色,神态,动作以及生活习性就会慢慢地为小朋友们所熟悉。还有的经常去动物园看动物,对动物既有了了解和认识,还有的产生了感情。因而,我们写这些动物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养的动物,因为经常接触,有的甚至经常和动物在一起玩,因而,对这类动物比较熟悉,也愿意写进作文中去。植物也是这样,比如,家里养的花草,院子里种的树木,小区的树木,也可以是森林公园里的树木,都可以写进习作中来。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值得借鉴。

5.作文的选材与构思 篇五

第一部分,选材的要求

1、要选择小而有意义的材料。

每当老师布置一个作文题,不少同学总要搜肠刮肚去拣“大”材料,比如写《我的爸爸》,就要去想爸爸干过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当过什么大英雄,得过什么大奖,见过什么大人物等等,有的还胡乱地编造事实,结果爸爸在自己的笔下走了样。

其实,写一篇文章,真的不需要一味地去拣“大”材料,生活中的小材料,小事情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反映大主题。课文中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可算是大人物了,作者并没有去写他在花山夜以继日地操劳,怎样指挥作战,怎样制定重大的方针、政策等,而是写了他“把乡亲请回来碾米”、“给乡亲送茶”、“和乡亲说茶、给乡亲端茶、推碾子”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由于作者把这几件小事情写得很真实,就很好地反映了毛主席在花山关心人民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样一个大主题。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也是通过看到“很多人来吊唁”,回忆“伯父和我谈《水浒》”、“谈碰壁”、“看到伯父为车夫上药”、“听女佣谈伯父”这些日常小事来反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还有《一夜的工作》、《诚实的孩子》、《吃墨水》、《数星星的孩子》、《我的爸爸》、《小摄影师》、《亲人》、《渡船》、《落花生》等都是用日常小事作为素材来颂扬某个人的精神品质或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

选择材料要小要有意义。哪些是有意义的事?对此,有些同学在理解上有偏面。他们以为,有意义的事只是拾金不昧、乘车让座、扶盲人过马路之类“好人好事”,或者是英勇机智地与坏人作斗争、冰河上救人、大火中抢救国家财产这样的大事。在这样的认识下,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做过这类事,就没有材料可写了,因而一提笔写作文就为难,有的甚至就把作文当作编故事了。其实,写有意义的事不一定就是写好人好事或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诚然,好人好事可以写,重大题材应该写,但我们不能用这个框子限制自己。大事可以教育人,小事也同样能使人感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有许多看似微小的事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受到教益。它们也都是写作的好材料。请看下面两篇作文:

买冰棒

盛夏的一天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烘烤着大地。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只有路边的树木顽强地挺立在阳光下。它的身边留下了一片阴凉,让又热又累的人们稍微休息一下。

我手里拿着刚买的一本《优秀作文选》,急冲冲地走着。

尼龙丝连衣裙早已湿透了,脸上汗珠滚滚,喉咙仿佛在冒烟,我难受极了。

树荫下,一位年过花甲、头发花白的老大爷不停地叫着:“冰棒,奶油冰棒……”

我不由自主地走到老大爷身边,“喂,买根冰棒。”我把五个一分的硬币,往冰棒箱上一扔。

四个硬币落在冰棒箱上,就势躺倒不动了,还有一个硬币顽皮地在冰棒箱上跳了一下,落在地上,滚了两步,钻进了石缝里。“小朋友,少一分钱。”老大爷和蔼地对我说。“钱在地上,你没看见?”我生气地说。

老大爷看了我一眼,只好慢慢地弯下腰从石缝中取出钱,拿了一根冰棒,剥了纸,递给我。

我接过冰棒,头一扭,悠闲地边走边吃。

走了几十步,忽听后面有人喊:“小朋友,小朋友……”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位老大爷。只见他面颊上汗珠直往下淌,急急向我追来。

我很纳闷,“难道……”我犹豫了一下,停下脚步。

老大爷走到我跟前,向前伸出的手里拿着一本书,笑着对我说:“小朋友,这是你的书吧?”

我恍然大悟,连忙接过来,红着脸,嗓眼哽咽着:“是,老大爷,我……”“当学生的可不能丢了书啊!”老大爷语重心长地说。

我呆呆地伫立着,抬头望去,老大爷已经远去了。我望着他的背影,百感交加,我这个平时不爱流泪的人,此时两颗又大又热的泪珠夺眶而出,挂在面颊上……

捕蜻蜓

暑假,我到姥姥家去玩。姥姥家门前有一块很大的草坪,邻居家的孩子举着竹竿在草坪上追逐着蜻蜓,我也顺手拿了一根秫秸加入了这场战斗。

一只蜻蜓快活地向我飞来,我举起秫秸,迎头一击,蜻蜓灵巧地一闪,转两个弯,悠闲自得地向远方飞去了。

又一只蜻蜓向我飞来。我瞄准它的脑袋用力一击,秫秸的前端重重地落在地上,折断了。蜻蜓像直升飞机一样悬浮在空中,好像在嘲笑我无能。我气极了,举起秫秸用力一击,没打着,又用力一击,还没打着。

我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那只蜻蜓却显得格外神气了。

我躺在草地上,一边休息,一边思索:“为什么打不着呢?一定是风泄露了机密。对,有办法了!”

我从地上一跃而起,把秫秸直直地举在空中,以逸待劳。蜻蜓飞近了,更近了,我瞄准它的头部用力一击,又快又猛,蜻蜓像被击落的敌机一样,一个倒栽葱,落在地上。

“啊,我捕到一只蜻蜓!”我狂呼着奔过去,拾起蜻蜓,捧在手心里,仔细地观赏起来:这只蜻蜓真漂亮!圆圆的脑袋上两只又圆又大的复眼,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它的翅翼像薄纱一样,透明发亮,桔黄色的腹部配着一圈圈黑环,也挺够标致的。

蜻蜓的翅膀微微颤动着,它的身体在发抖,我仿佛觉得它在哭泣。我忽然起了怜悯之心:“多么小的生命啊!竟遭我迎头痛击,至少被我打成脑震荡了。”

老师说的话在我耳畔回响:“一只蜻蜓一小时能捕食二十只苍蝇,至于蚊虫更是它的美餐……”

我的良心受到了责备:“我打了人类的好朋友,我伤害了无辜的小生命。”

“让它回到大自然去吧。”我高高捧起蜻蜓,用力向上一抛,蜻蜓却重重地落在地上。

一只可恶的大公鸡猛扑过来,一口把蜻蜓啄在口中,我连扑带抢,只捡到两片薄纱般的透明发亮的翅翼。

我捧着这两片翅翼,呆若木鸡。

微风吹来,轻纱般的透明发亮的翅翼向空中飘去,远了,更远了。我仿佛觉得它又活了,加入了捕食蚊虫的蜻蜓队伍之中。

不知什么时候,小伙伴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竹竿,和我站在一起,久久地,久久地,仰望着空中……

买冰棒,恐怕是许多同学都亲身经历过的;捕蜻蜓,那更是许多孩子感兴趣的。这两篇文章的选材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都写得相当好,很有意义,很有感情,很动人。如果我们选材时能像这两位小作者一样打开思路,把视线移向过去被忽略了的地方,那么,有些同学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呀,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写啊!那就不会抱怨作文难做,不会抱怨自己的生活太单调、太枯燥、太乏味了。

2、选择材料要严肃认真。

那么,如何做到选材的严肃认真呢?

我的体会是要冷静地选材。有时在创作热情很高的情况下,往往容易不冷静,“抓到篮里就是菜”,结果弄得材料很庞杂。选材最根本的原则应该是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选择材料,要在写作思路逐渐连贯、周密、清晰的情况下进行。这就要求作者能在冷静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选材。

这里举个例子,一个画家写生团到著名风景区黄山游览。在观光的十几天中,绝大多数画家不离画板,一刻不停地临摹、速写,唯恐错过大好风光。但是,有位画家却从不带笔,只是这看看,那看看。回到画院以后,画家们搞了一个“黄山风景绘画展”,不少人一下子就拿出十几张作品,画得飘洒淋漓,颇具神韵,赢得人们一片喝彩。上面那位只看未画的画家,似乎无动于衷,照常睡觉上班。直到别人催他拿出一幅作品参展时,他才用一个晚上一挥而就。结果在画展刚一挂出,立刻令所有人拍案叫绝,自叹不如。因为这位画家的作品超凡脱俗,画尽黄山之灵气,且带有极大的个人风格。有人问他:“你是怎么构思出来的?”他回答得妙极了:“在黄山时,我没有跟大家一样盲目地画,而是认真仔细地观察,全是为了捕捉黄山瞬息万变的灵韵。切实地感受黄山。回来以后,我也未草率地动笔,为的是看我心里忘掉了黄山的哪些东西。如果经过时间的考验,黄山仍然给我留下一些难忘的印象,那便是最打动我、最精华的部份。这时我一气呵成,便画了我心中的黄山。记住,在生活中能打动你的事情和场面,总是有价值的东西,被忘掉的不会值钱。别人画的都是靠临摹稍加工的黄山,当然没法和我心灵的冲动相比!”

在创作中,有经验的作家也和那位画家一样,通常不是立即把他在激情影响下选择的素材,写进自己的作品,而常常要经历一个“静以求之”的过程,即运用“遗忘法”,让被感动的事物在记忆中输藏一段时间,使其中次要的东西自然淘汰,选取那最难忘的印象作为创作题材。写作文也是如此。

3、选材要围绕中心、定点挖掘法

所谓的定点挖掘法,就是指在选定要写的主题后,深入生活和感情世界的深层去用整个身心去体察它、理解它,经过反复的实践调查得到好的材料。

定点挖掘法是我们选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这也不是很简单就能完成的,不仅需要用心,而且要亲自去做。

具体来说分三个方面:

(1)调查访问。这是最常用的方式、通过调查访问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第一手材料。

轰动世界的名著《深渊中的人们》的作者为了完成他的创作,在写这部书时就深入贫民窟中,以流浪汉的身份同他们一起出入,一同聊天,经过几个月的调查访问,他获得了十分宝贵的材料,因而写成了这部令世界文坛为之震撼的文章。

(2)用心去体验。要深入挖掘一个主题的材料,不仅需要用我们的眼睛仔细观察,而且还要用我们的身心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就是他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体会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了祖国的自由、独立与解放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怎样来歌颂赞扬他们呢?茅盾先生用白杨树——这种生长在大西北的树木,来赞扬、歌颂根据地的战士们。因为白杨树的那种挺拔向上的特点正与革命战士们的伟大精神给作者的震撼是一致的。

(3)亲自实践。深入挖掘材料,利用可能的条件自己亲身去实践一番,有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让你写一篇文章《我第一次洗碗》,如果你从别人那里知道,碗很好洗,用水一冲,用抹布一抹就洗好了,或者只是闭着眼睛想怎样刷碗,你写写出来的作文,肯定不如亲自刷过碗的同学写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经历过的就显得很真实、生动。所以能够亲自实践的事情还是多实践一些为好。

6.分享初中作文选材的方法 篇六

初中作文选材指导与训练

一、选材的方法

题目审好后,第二步就是确定“选材”的问题,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即文章的“内容”。材料选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才能选好材呢,请记住“选材”的口诀: 选材熟悉最重要,材料真实才可靠;典型事例有意义,新颖有趣为最好;围绕题旨选材料,感情真挚得分高;考场作文时间紧,选材原则要记牢。

老师在阅卷时,对学生的习作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材料平淡,材料老套,没有新意。比如:《成功》——终于获奖了。《快乐》——获奖了,考好了,非常快乐。《苦恼》——成绩不好,真苦恼。《苦难后的芬芳》——成绩变好了,上次没考好,这次考好了。《难忘的一件事》——获奖的一次经历。„„许多考生,选材没有新意,就一个材料“换汤不换药”。

有的考生,背“优秀习作”,写起作文来,脑子里就搜索范文,张冠李戴套上去,让阅卷老师一瞧就知道不是真实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不能得高分。

同学们写不出真实熟悉的东西,关键是肚子里没“货”,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重观察生活,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做生活的有的人,留意生活,在生活中你一定会发现许多值得写的东西,积累起来,就是写作的材料。罗丹:“生活中去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是万花筒,是百科全书。生活中的许多闪光点,都具有典型性,都是典型的事例。生活有三大块组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然而作文不是材料的堆积,因此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和选择。

选用材料的标准:(一)材料要以真实为基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作文写的感情真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作文的材料真实不是指材料的原始再现,而是指经过提炼,比现实生活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我们可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来深化人物和主题。

(二)选材要典型有意义。

指的是所选的材料是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

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比如有位考生写《这事发生在我班》,选取了班上有个叫李玲的同学为灾区捐献300元。一人就捐出了占全班三分之二多,可谓突出、意义重大的事例。当然还可写平时吝啬的人捐出很多钱,这也是典型。学习上,平时不坑一声的人,突然在这堂课上发言了这也是典型„„

选材要新颖而生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有的时间,换个角度想问题,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让座”是老掉了牙的材料,有一考生把“让座”写成“谢座”,使材料新颖了。有一位中学生让座给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这位妇女教小孩“谢谢大哥哥”,借孩子之口表达感激之情,到站了,这位妇女让孩子再次说“谢谢大哥哥”,“大哥哥再见”,再一次借孩子之口表示谢意。作者从中感悟,做了一点“好事”,得到的回报是一谢再谢。

(三)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的事件,是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凡是考场上的满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的成功。所以说,选好了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实用兵法: 方法一:融入自我

即以自我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为基础进行选材。由于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往往也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新鲜的。另外,中考作文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写出真情实感。如果选择自己的经历、体验来写,也往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彩来。

方法二:注意实事

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每时每刻都会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陕西省2005年中考佳作《窗外的美好生活》,以“某在押贪官自夸”为叙述内容,对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方法三:投入历史

即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基础进行选材。

河南省2005年中考佳作《屈原——你的心情我最懂》,选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屈原的经历进行了解读,对屈原的品质进行了由衷的赞赏。

方法四:改编故事

平时在课内课外阅读中,我们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不少故事还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写作时,这些故事也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材料,除了议论文中用作举例论证的事例外,我们也可以在记叙类文体中对这些故事进行改编。

失误警示 警示一:套用、抄袭

有的考生在考试前会阅读不少别人写的优秀作文,然而他们不是好好借鉴别人的写作手法、写作经验,而是一味的大背特背。到了考场上,套用所背的作文,有的甚至将原文一字不动的大抄特抄。

警示二:胡编乱造

为了追求感人的效果,也有不少考生误入歧途,明明父母健在,却胡编说“父母双残”甚者“父母双亡”;明明自己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却说自己经历丰富,曾经一个人背着行囊,靠打工生活;明明没有到过农村,却故作深沉的说农村真穷,农村的孩子真苦„„诸多现象,不一而足。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假的终究是假的,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往往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又如何打动别人呢, 【选材导练】

文题一: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点拨] 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

文题二:以“心中的美丽”为话题

[点拨]:可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历史中的情感美等等。有,二泉映月的凄美,高山流水的情美,霸王别姬的壮美;有,长江黄河的奔腾咆哮之美,林间夜月的幽静雅致之美;有,歌坛上一展歌喉的婉转动人之美,舞台上千姿百态之美,赛场上叱咤风云之美,等等。

文题四:以“感受青春”为话题

[点拨]本题就可以在体育界、歌坛上、商海里、战场上等等地方各选一位年轻有为的人物,写出他们青春的亮丽与风采。

文题五:以“美在夏季”为话题

[点拨]本题可选不同人物眼里的夏季之美,如简真的《夏之绝句》、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还有一首流行歌曲《盛夏的果实》、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等。

二、范文分析 留得往事成回味

我有了记忆,是从那次“裙子与裤衩”事件开始的。小时候我不喜欢去幼儿园。我只喜欢举着蜻蜓套在大野地里瞎跑,但是爸妈把我送到幼儿园后,不顾我的苦瓜脸,咬牙切齿毅然决然地走了。我不哭不闹,但是找准机会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把老师的花裙子拽了下来,一拽成功,天啊~老师竟然穿那么大的一个红裤衩,家里还真是很富有呢。

老师没有批评我,她只是笑着拍拍我的头说:“小家伙,你是在提醒我这裙 子的松紧带坏掉了吗,那下次我要穿条好一点的。”

那天慌慌张张的爸妈把我接回家,第二天放到大野地里,不让我再上幼儿园,可是我却想上幼儿园,这不仅是因为我干了坏事,老师没有骂我,而是我心想“下次你穿好一点的,我一定还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一拽成功的”。

上小学一年级,我才豁然发现自己和所有同学说话都不一样。他们说一句话不需停顿,我说一句话,却要停顿好几次,我越使劲想快点把一句话说完,停顿的次数就越多,语文学得好的同学给我起外号叫“小结巴”。

从此在学校,我再也不敢抬头,总是缩在角落不愿说话。

老师却让我当班长。当了班长就要上台讲话,那是我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话没讲出来,紧张得尿了裤子,但是老师微笑着带领全班同学为我鼓掌。

我不明白为什么鼓掌。老师说:“因为你走上了讲台,你就是勇敢的孩子。” 当了几年班长后,我发现自己依然和所有同学说话都不一样,但是这次的不一样,是我比他们说话都要快好多。

上了初中,次次考试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成绩加起来,我都考不到60分,即便拼了命的学习。我自卑、我恐惧,终于,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数学卷子发下来,我紧张得连笔都拿不住了,心里空荡荡地觉得天要塌了,自己要死了。

但是出于自保的本性,我耍小聪明跟监考老师说肚子疼,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有骂我关键时刻肚子疼,还找了一片药让我吃下去,然后亲自送我回家,一路上给我讲一些小笑话,还说期中考试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多少年后,当我长大成人,才明白老师其实早就看出了一个孩子心理瞬间的崩溃,她无比耐心地拯救着我的心灵,让我觉得天塌下来也不可怕,因为天空就像绵绵的糖。

重新有了自信心的我,即便蒙着答那三科,加起来也总是能超过60分,这就是进步。

如今我已经参加工作几年了,前天照镜子时竟也发现鬓角处有了一根白发,瞬间心生无限感慨。夜深人静,下意识地推开窗户,微风一浮面,无数往事乘着回忆的小船有序地涌入脑海,其中最先回忆的就是上面几件往事。

感谢那些如维纳斯断臂般并不圆满的美好往事,感谢往事中的那些人,感谢 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还可以回忆。问问自己:当回忆起往事时,你在回忆着什么,三、课堂训练: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五岁的晶晶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两天后,妈妈发现晶晶的左手举不起来了,原朱女儿的锁骨受了伤。妈妈又急又疼,可是晶晶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妈妈,我现在知道哪边是左边了!”晶晶太小,一直分不清左右,这下好了,她知道了:痛的那边就是左!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晶晶的故事是否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让你获得某些感悟和认识?请你拿起笔,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7.作文选材的基本技巧 篇七

1 县级台时政新闻选材及编排现状

县级电视台因为其固定的模式化的新闻编排形式,不仅导致新闻题材没有多少新意,而且缺乏好的编排技巧,因此时政新闻的收视率不高,县级电视台既要转播报道上级台的时政新闻,还要兼顾本县的时政新闻,要处理这么多纷繁复杂的信息,还要从中提取出更适合本地受众的新闻可谓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所以,县级电视台要从新闻的选材入手,不断完善编排技巧,推出适合本地受众的时政新闻栏目。

1.1 新闻题材无新意

我国几乎所有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的题材都是以政府的工作报告、重要会议的讲话内容为主,没有太多变化,在报道政府的新政策时,只是选取文件中的大框架进行解说,编辑记者一般少有对文件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列举,更不会将书面上的政策和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报道。对于领导的讲话也是一概而过,甚至在新闻播出时不会配有字幕,百姓在看新闻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对上一条新闻内容做出反应,下一条就又错过了,即使有关乎民生的新政策出现,百姓由于对时政新闻题材的反感也会错过关乎自身利益的新闻。

1.2 新闻编排不合理

时政新闻的题材枯燥、单一,严重影响其可读性,而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编排的呆板、机械,致使新闻的报道只是流于固定的传统形式,毫无新意可言,在具体的编排中,编辑直接把上级精神、领导讲话搬上新闻,有时甚至不加以处理,受众对于这种文件的宣读形式也不会有任何兴趣,在其它时事热点的报道中,关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新闻往往占很少的比例,不切实际的报道却占用较长时间,这样不合理的编排模式使时政新闻的受众日趋减少。

2 县级台时政新闻选材及编排的特点

2.1 政策的传达者:

时政新闻首要的责任与任务是及时传达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因此,县级电视台既要熟知上级的方针政策,清楚了解重要会议精神以及领导的讲话内容,还要将政策与具体的民生问题、本县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报道。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突发事件、民生问题都应该做相应的报道,通过对政策的解读将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者。

2.2 快速标准的报道:

时政新闻本身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报道的新闻内容要新要快,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新闻价值。在新闻内容的选取上要关注最新的新闻动态,尤其是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新闻内容,做好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在新闻的编排上也要以新、快为主,将最新的最为关键的内容编排到重要的位置,同时要加大编排比例,因此,相关新闻工作者应该抓住时政新闻的时效性特征,报道最新的新闻。

虽然县级电视台有自己的报道方式和编排特点,但是时政新闻的报道还是有一定的规范,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相对固定的报道格式,摒弃刻板传统的编排形式也应该遵守一定的编排报道原则,要不失规范且勇于创新。

2.3 报道内容和编排的开放性:

时政新闻的选材广泛而深刻,县级电视台不仅可以报道上级电视台或者同级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内容,还可以报道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生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在报道的内容选择上,可以大到国际社会、宇宙万物,也可以小到社会生活中的普通百姓,可以是官方的新闻内容也可以是民间的奇闻轶事,报道题材广泛,报道的形式也可以根据报道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3 县级台时政新闻选材及编排的技巧

3.1 以百姓为中心做好选材及编排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媒体是党委政府政策的传达者,应该充分考虑百姓的利益,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报道时政新闻。

比如一直都是热点的三农问题、医疗保险问题、就业问题和教育问题等,这些都是百姓极为关注的,政府的政策中几乎大都涉及到这些实际问题,所以,在新闻选材上要有明确的选择性,了解百姓所需,挖掘新政策、新现象中蕴含的深刻内容,为百姓答疑解惑,针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追踪报道,可以设立观众热线进行谈论,要在政策下冷静地看待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影响百姓的判断力,不能简单地进行叙述,只从事件的表面进行描述,而忽视了关乎老百姓利益的新闻价值。

在新闻的编排上,要把关乎百姓利益的热点新闻放在核心的位置报道,不回避棘手的问题,有层次有次序地进行深入挖掘,在政策的分析上,要结合地方实际,给百姓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不干扰百姓的判断,但必须明确新闻报道的根本目的是为百姓服务。

3.2 时政新闻编排的多元化

县级电视台在报道时政新闻时拥有丰富的报道题材,且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以,报道内容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有很大的潜力。在新闻的编排上,编辑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一优势,改变传统的新闻编排模式,将最新的政府政策、最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尤其要结合本县实际,多报道与本县本地相关的新闻内容。

在具体的编排中,可将关键的政策、会议精神、领导讲话提炼出精华安排在头条或重要位置进行报道,让受众意识到该新闻的重要性,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新闻标题是最为精华的部分,所以,编辑在编排中要突出新闻标题,吸引观众的眼球,避免出现因为没有新意而降低新闻的价值,至于新闻的内容在编排中,编辑要注意内容的比例分配,要根据重要与否进行合理的调整。

3.3 挖掘时政新闻深层价值

县级台在时政新闻的选材和编排上一定要有深度和广度,新闻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报道本身,而是它能起到的社会效用,所以,对于时政新闻中所必须重复的新闻题材如政府的新政策、工作报道等,要想避免出现肤浅报道的情况,编辑就应挖掘每一条新闻内在的价值。

在新闻题材的选取上,即使是枯燥的政府工作报道也有它的关键点,编辑可以选择最为现实的,最切合本地区百姓利益的新闻点进行深入报道,从众多的新闻热点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新闻呈现给百姓,而在新闻的编排中,要注意选用新颖的方式进行重点报道,切不可将传统的报道形式作为编排的长久之计,此外,还应该加大与百姓的互动,通过问卷调查或网络对话的形式来征求受众的意见,以受众为中心调整新闻题材和编排形式。

任何一则时政新闻都不是孤立的新闻点,它有丰富的背景和新闻影响力,因此,编辑在编排新闻时要有广泛的背景知识,通过一个新闻点可以联想到多个新闻点,最终设置一个新闻群,县级电视台在报道一个时政热点时要将其中涉及到的此领域、此时段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深度挖掘,百姓的疑惑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解决,时政新闻方可实现最大的价值。

4 结语

县级台时政新闻是新闻节目中最关键的新闻题材,它是政府政策的发声者,是百姓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源泉,也是政府和百姓沟通的出发点,尤其是时政新闻中所涉及到的新政策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县级台的新闻工作者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关键的关乎百姓利益的新闻题材,在编排上要注意灵活运用编排手段,挖掘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以实现县级时政新闻报道的价值最大化。

摘要:县级台作为报道时政新闻的基础传媒单位,在具体的新闻选材和编排上具有范围小的特点,但又必须具备时效性、实用性和地方性,所以,县级电视台要想把上级政策、时事新闻、热点社会问题传达给受众,就应该在选材和编排上下功夫,在认识到具体的新闻报道特点后,能够掌握熟悉新颖的报道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第发挥地方电视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选材,编排

参考文献

[1]张晓敏.试论时政新闻现状与改革的对策[J].新闻传播,2013(10).

[2]黄陆璐.时政新闻写作的多元视角[J].新闻战线,2013(7).

8.作文的选材及运用 篇八

从取材上说,作文源于生活,这是个大前提。但对生活如何理解,也是个问题。若生活只是局限于个人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写作天地是很狭窄的。学生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中要考试,于是有的作文便老是写考试。写考试也是可以适合许多题目的,但就其重复雷同而言,就算写了许多,也只等于一篇。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检测,并不等于学习的全部。且就学习而言,也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即学习生活。写作文必需扩大对生活的理解,除了个人生活外,还包括现实社会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有些是个人能够触及的,比如所在的乡村或社区,有的则可通过各种传媒来了解。间接经验如历史文化等,多取材于书本,可从课本的积累开始。再就是名著阅读,也可从中取材。材料积累多了,还可分类,诸如人生、道德、社会、自然、历史、文化、科学、文艺等。类别宜大,不妨弹性一些。也可用关键词来提炼,比如立志、理想、成功等。不用说,有所积累,才便于选材。

指导学生写作文,不仅要拓宽生活的视野,还要在对生活的理解上尽可能的多元化,从而各有选择。材料的来源,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经验是源于生活的,即个人的生活观感及经历。余光中在《艺术创作与间接经验》中说:“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如果作家取材的对象只能限于亲身的所经所历,限于他个人直接介入的时空,那他的创作天地就无法拓广。”这里所强调的是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作文中只写直接经验,有可能越写越窄,但若接通间接经验,则可拓宽写作的空间。直白地说,面对那么多题目,直接经验是有限的,但若兼及间接经验,则不愁没有材料。间接经验,其实就是借鸡生蛋之义。即经验或事例是他人的,但理解是自己的。且人都活在现实中,即使取材于历史文化,也可作出现实层面的理解。进而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一般说来,间接经验的使用,多指议论文中的事例,但在记叙文及散文中,也是可以用的。如何使用间接经验,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中这样说:“间接经验原非作者亲身的经历,可是作者把它写入文章中去的时候,普通常和直接经验同样处置,也像写自己的经历一般写去,仿佛都是亲眼见过的样子。”至于“间接经验无法明了事件的微细部份,是很明白的。而作者在叙述文中为要传出真相,使读者领会,往往非凭了想象把事件的微细部份一并写述不可。”这里既讲了间接经验可以如直接经验一样供使用,还在文体上有所区分。在记叙文中,对于间接经验的使用,大都需要发挥想象力,从而添加上一些细节或场景。故事新编的写法,就是在借鉴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发挥好想象力,并用力于细节或场景的描写。但故事新编的写法,也是时热时冷。热之时,自是一哄而上纷纷效法;冷之时,则又过于指斥。实则此种写法,并非现在的新鲜事。鲁迅就写过整本的《故事新编》,大都借古人古事来针砭现实。在鲁迅看来,故事新编是一种创作上的尝试。作文本有练笔之义,所以也不妨采用。个中关键,是既要拓开想象的空间,又要合乎情理。至于切合题意,那是不用多说的。

作文中,对生活的理解不妨弹性一些,包括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等。且这些不同层面的生活并非各自独立的,还可有机结合。古人说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就表明生活与书本是可以对照着读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强调的也就是生活与实践的结合。就语文学习来说,生活与书本是互相关联不无沟通的。作文中,要善于沟通不同的生活层面,进而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于一炉。比如巴金的散文《灯》,文中由眼前的景象写起,即漆黑的夜色里有几点灯光,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于是回想到过去的经验,灯光给“我”这样的异乡人指路。“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这是中心句或主旨句,在文中反复表述。接下来再举书本上的事例,即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又想起一个友人的故事,友人自杀被救起后,一点温暖的灯火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讲了这些有关灯的事情后,作者这样表白:“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既呼应开头,又深化题意。如此行文,仍从观感即生活经验出发,但书本材料对生活经验可以是佐证、延伸及拓展等。当然,此种写法是散文化的,可看作记叙文与议论文的提升或超越。作文的选材及使用,除了沟通各种经验外,还可增加一些自主性。尤其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及便于发挥的,如此不管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可体现出个性来。

(吴永福福建省长汀一中366300)

9.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篇九

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时,能否选准新颖恰当的素材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蚂蚁之所以能够安然过冬,是因为它们有储备丰富的食物;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采集好多的花朵。我想在写作时就要像它们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中,善于精选,撷取那些感受最多、感触最大、感悟最深的材料,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筑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作文需要材料,尤其是质地美好的材料。有了质地美好的材料才可能拥有好质量的作文,因此材料必须经过遴选,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中,挑出作文所需的一则或几则材料。

一般来说,选材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一、选材的原则

1.真实性。

所谓真实,就是要合乎实际,是客观存在的。它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虽然材料是虚构的,但它来源于生活,能够解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生活真实,就是指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是客观存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事信而不诞”,说的正是此理。材料要以真实为基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作文写的感情真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作文的材料真实不是指材料的原始再现,而是指经过提炼,比现实生活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我们可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来深化人物和主题。

真实可信,是写一切记叙文的基础,只有事真,才能情真。编造的故事,虚假的人物,无论怎样写,总不自然,总会露出破绽,而且根本不可能动真情。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传情表意、激情感慨之作。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无话可说,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胡编乱造。千人一面的“新八股”。究其原因:其一,生活内容单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其二,缺少真切而深刻的感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百般的家庭呵护使他们很难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其三,枯燥、呆板、毫无活力的作文指导使他们缺少兴趣,甚至于产生厌恶、惧怕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应鼓励学生多写见闻感受。

2.新颖性。

选材要新颖而生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有的时间,换个角度想问题,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让座”是老掉了牙的材料,有一考生把“让座”写成“谢座”,使材料新颖了。有一位中学生让座给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这位妇女教小孩“谢谢大哥哥”,借孩子之口表达感激之情,到站了,这位妇女让孩子再次说“谢谢大哥哥”,“大哥哥再见”,再一次借孩子之口表示谢意。作者从中感悟,做了一点“好事”,得到的回报是一谢再谢。

在选择材料时要做到新颖妥贴,避免陈旧乏味。据说在宋代,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人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人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大人都不甚满意。另有一位画家则独辟蹊径:画面上画有崇山、清泉,还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这就把这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 称绝。选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要选择最新颖的。

要选择新颖的材料,首先,要求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独具慧眼,有伯乐相马之才,并能迅速地判断、和表现;其次,我们一定要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众多的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奇的,给一些本来并不新鲜的材料赋予新的生命;第三,要做到材料新颖,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要指导学生观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这些都不失为积累新颖材料的好途径。

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抛弃“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构思,精心选择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尽情抒发震撼心灵的感情,细致描写令人回味的故事,勤奋点击精彩多样的生活。

要避免作文选材“撞车”现象,很简单:当你拿起作文题来,不假思索,马上就想到的那个“题材”,千万不能写!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那个“题材”,最好不要写!正确的做法是:你花上3-5分钟,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一下,自我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

3.典型性。

选材要典型有意义。所谓的典型,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能够起到以一带万之效。典型材料是指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写一个人,要能够说明某一类现象;写一件事情,要能够体现他人的一贯作风;写一句话,要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典型是指所选的材料有代表性,有意义。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

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典型可以是整个事件,当然也可以是典型的局部。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通过外貌描写刻画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刚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第二次见她的时候:“„„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最后一次见她的时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岁上下的人了,脸上削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如此典型的脸部表情描写,入木三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中逐渐麻木的形象呼之欲出。

4.感动性。

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的事件,是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凡是考场上的满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的成功。材料感染了阅卷老师。

5.时代性

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信息、现象、问题充斥着生活,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而且,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新风。

比如去年5.12汶川地震,牵动多少中国人的心,多少作家,多少学生,多少爱心人士纷纷在用自己的笔表达着殷殷祝福与无尽关怀。我想,此题材下的作文,定能特别温暖人心,令人倍感亲切,受人亲睐。

二、选材的方法

1.从熟悉处寻真。在平时,大家头脑中一定储存了大量的资料,这些素材应该作为首选材料入文。因为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有可能写得真切感人。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有可能对其产生深刻的领悟,发掘其价值意义。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真实是文章的根本,好文章的材料对作者来说应该是最真切,最熟悉,最独特的。

2.从感悟点引发。在作文时,审题之后会有所感悟,这时要紧紧抓住自己的感悟点,在记忆的仓库中搜寻;以这一点为契机,向四周辐射,就会打开思路,找到理想的材料。在搜寻的过程中不仅要正向思维,而且要学会逆向思维,这样选择材料的路径就会开拓若干倍。如在清明节这天,一位学生去扫墓,他被围绕在花圈旁欢蹦乱跳的孩子所吸引,并且感受到这些孩子正生活在幸福中。于是他从这一点出发,联想到这正是先烈的心愿,由此取材构思,写出了新颖别致的好文章。

3.从动情处着手。文章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该首先选择打动过自己,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材料,并且要注意围绕这一情感点向纵深开掘,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围绕“父亲为我过铁道买橘子,使我感动得流泪”这一情感点,组织材料,构思成文的典范。感动了自己,也就容易让别人动情,动情了,也就产生了共鸣。

4.从联想点开掘。在选材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材料特别能够引起你的想象和联想,抓住这类材料,将它与联想材料进行巧妙组接,会写出内容丰富,思路开阔的好文章。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如《荔枝蜜》,作者就是从蜜蜂的勤劳、无私,创造甜美的生活联想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幸福生活,农民的辛勤劳动„„抓住联想点,深入开掘,这是选材的一大技巧。

5.从新颖中探索。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话道出了选材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注意优先选择新颖别致的材料。在取材时,遇到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要尽量避开,以免落入俗套。如果非选不可,也要尽量变换角度使用这些材料,或者用与之相对的材料衬托,以求出新。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方式,教师作前指导,定下写作思路,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创新。多数学生虽然平时积累了不少素材。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作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人云亦云、老一套,“旧事重提”。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写出鲜活的作文来。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呢?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1)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引导学生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老师一布置作文,他们常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秽,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 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如,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习小组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爱”的?有的学生说,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比如:《有一种爱叫伤害》。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其实,这种逆向思维,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这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的方法。

(2)纵横驰骋,丰富想象和联想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过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等阶段,都有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像力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就这一点来说,进行作文创新指导,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等这方面的思维力尤为重要。因为作文的思想也好,思路也好,思绪也好,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思维的问题。在日常作文指导中,学生要想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觉审察,关键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培养联想力;要引导学生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学生的联想力强化了,想像力丰富了,作文创新的心胸也就开阔了,学生在作文中就能思路独创,文思敏捷,写出创新作文来。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如,今年是牛年,开学之初,布置了一篇以“牛”为话题的作文。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从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再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由此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耕地时奋力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的“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写出具有“奇、新、美”的境界的文章。所以,我们在创新作文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才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6.从自身出发寻找。选材贵在独特。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你的经历,你的思想,你的发现都是独特的。如果你多从自身出发,挖掘宝藏,就会发现许多别人没有的珍宝。去年冬天下雪,我布置了一篇以“雪”为话题的作文,大家都在赞雪,有一个学生却写“雪中恨”。写自己父亲在雪中丧生,写自己对雪的怨恨。这种经历,这种情感是这位同学独 有的。这种选材就是独特的,新颖的,深刻的。

7.要选“点”,忌写“线”。“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

三、选材应注意的问题

1.不涉禁区,积极健康。

“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思想健康”,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及格。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不能越雷池半步,选材就绝不能进入禁区。

2.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人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

3.弃故纳新,与时俱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

4.避同求异,独特出众

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学生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5.去粗取精,以一当十。

围绕文章的主题选材,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根据立意精心选取精当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才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当

十、以少胜多。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从一百多个材料中精选出三个典型材料,充分反映了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德。

选材需要慧眼识珠的高见,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否则,就不可能选出典型的材料。6.推陈出新,旧材新用。

有些材料内涵丰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孩子阅读座右铭下一篇:我的读书生活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