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精选8篇)
1.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篇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任明新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其环节设计大体可以用一个永恒不变的程序进行教学:1.激趣导入;2.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4.合作探究;5.美点赏析;6.拓展延伸;7.创新训练。
这样六七个程序的设计对于一篇现代文的阅读来说是诚然不错的。然而很多的课听下来以后,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虎头虎尾马蜂腰。“激趣导入”和“作者简介”等很精彩,“拓展延伸”的内容很丰富,然而对于文本的语言却知之甚少,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其设计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没有围绕文章的重难点精妙点进行必要的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因而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和热烈,但对文本却是走马观花,所得甚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种种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如此,方能改变目前对文本语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我以为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以一驭
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
教学的主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呢?
1.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例如,《邓稼先》一文是表现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如何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做贡献的传记性文章,此文用六个小标题提起全文,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标题均能起到概括本部分内容的作用。于是,在解题和充满深情的朗读及点评后,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可以是一个事例,也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到深入理解,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受、学习,到对本文在写法上的收获,对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
2.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所留下的记忆。
很多学生不易理解,就可依此难点设计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3.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4.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如: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深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5.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6.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就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各分三个步骤说明。
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通过这样的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2.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篇二
一、设计主问题进行教学的好处
(一) 便于学生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情感
细小的问题, 往往指向课文的局部内容。从局部内容理解文本, 很容易犯管窥蠡测、瞎子摸象的毛病;而从统率全文的问题理解文本, 则容易高屋建瓴。
细小的问题, 常常很多,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这样的话, 理解文章主旨就需要一节课的时间了。而一个主问题的解决, 则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
(二) 便于学生开展细节欣赏、语言赏析、技巧分析等学习活动
杂乱无章地进行分析, 很难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主旨, 这样后续的分析活动, 如细节欣赏、语言赏析、技巧分析等, 都不能顺利展开了。采用主问题的方法, 只要解决好了主问题, 就精准把握了文章主旨, 这就为后续的分析活动奠定了扎实基础。细节也好, 语言也好, 技巧也好, 都是为了表达主旨服务的, 唯有把握了主旨, 细节、语言、技巧的分析才能正确。
(三) 便于学生形成分析文章主旨的能力
文章主旨是通过文章全部内容表达出来的, 所以, 理解文章主旨必须根据文章的全部内容。而主问题的设计, 就涉及了文章的全部内容。教师经常在教学中用主问题引领学生理解主旨的话,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通过主问题的解决来把握主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主问题设计的重要原则
(一) 统率全文的原则
主问题, 要能统率全文内容。只能领起少部分或大部分内容的, 都不是主问题。如莫怀戚的《散步》, “散步时遇到了什么分歧”这一问题只指向第1 ~6 自然段, 所以是局部的问题;而“ 散步时遇到什么分歧, 是如何解决的”这一问题, 就指向了全文, 就是主问题了。
(二) 清晰明确的原则
主问题的表达要清晰, 要让学生一听就懂, 不能含糊其词, 不能有歧义, 不能使用艰深难懂的词语。如果非得使用含义丰富的词语, 那么就要在提问后对词语的含义加以说明。在一次全省优质课比赛中, 有教师在上《云南的歌会》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有意思吗?”其实, 汉语中“意思”这个词语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学生怎么知道老师指的是哪个义项?可是在教学中, 学生却对答如流。这样的课, 一看就知道是弄虚作假的。
(三) 高效原则
主问题要指向文章的核心价值,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杨绛《老王》的教学, 如果设计“老王和杨绛一家的交往过程如何”这样一个主问题, 自然可以带出全篇课文的内容, 但是, 如果阅读只停留在交往过程上, 尚很难了解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要达到这一点还须透过交往过程这一现象去探究, 这样教学就需要走两步了。其实, 高效的设计是可以一步到位的, 如这样设计主问题:“杨绛为何会对老王愧怍?”这样的问题指向实质, 而不是现象, 便于学生读懂文章的主旨。
三、设计教学主问题的方法
(一) 根据标题设计
很多文章的标题, 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所以可以利用标题来设计主问题。
1.议论文
如果议论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 那么可直接将它当作主问题。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搞清了中心论点的来龙去脉、意义以及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果议论文的标题是论述对象, 那么可以围绕对象设计主问题。如培根的《谈读书》, 主问题可设计为:“读书的作用和方法是什么?”
2.说明文
说明文的标题如果是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那么就可以围绕说明对象或主要特征设计主问题。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主问题可以设计为:“中国石拱桥的主要优点及成因是什么?”这样的主问题, 就包括了文章介绍的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设计科学”“闻名世界”等全部主要内容。
3.叙事写人的文本
叙事写人的文本, 如果标题是写作对象 (人物或景物) , 就围绕对象设计主问题。如《我的老师》《荷叶·母亲》《济南的冬天》等, 设计主问题时, 只要抓住对象, 再加上“特点”, 如“我的老师有什么思想性格特点”“母亲有什么思想性格特点”“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一般来说就可以统率全文内容了。
叙事写人的文本, 如果标题是由人物和中心事件组合而成的, 那么就可以将标题改造成主问题。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 可以直接把标题作为主问题, 扣住主问题深入探究“中举前后范进及其岳父的变化”即可读懂全文。如果标题仅仅是中心事件, 那么加上对象就可以改造成为主问题。如《智取生辰纲》, 加上对象“晁盖、吴用等人”, 即成主问题:“晁盖、吴用等人为何要取生辰纲?又是如何智取生辰纲的?”
(二) 根据文眼设计
文眼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思想感情。它是我们解读文章的“纲”, 抓住了这“纲”, 就能张文章所有的“目”了。
1.评价主要人物或事件的句子, 是文眼
如莫怀戚《散步》文末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是我的整个家庭世界, 缺一不可, 伤一不可。”对此,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文中老人、小孩的世界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如何将他们的需求统一起来?”这样的问题, 新颖深刻, 又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表达作品主人公思想性格的句子, 是文眼
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第1 段中母亲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第6 段中母亲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第7 段中作者史铁生说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地活……”。母亲要史铁生“好好地活”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抓住这文眼, 可设计出主问题:“母亲如何引导、教导史铁生好好地活?”解决了这个问题, 就把握了全文内容。
3.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是文眼
如冰心《荷叶·母亲》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据此可以这样设计的主问题:“为什么母亲是荷叶, 我是红莲?”
当然, 像这样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是容易抓住的, 而一些含蓄表达情感的文眼, 则需要稍加分析了。如朱自清《背影》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最不能忘背影, 其实最不能忘的是父爱。抓住这句, 可以设计主问题:“朱自清为什么最不能忘父亲的背影?”又如郑振铎《猫》的文末:“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永不养猫, 其实表达的是对猫的内疚。抓住了这个句子, 可以设计主问题:“作者为什么永不养猫?”
(三) 根据表达设计
1.篇首的总领句
置于篇首能总领下文的句子, 可以用它设计主问题。如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的首句为:“每个人都是昆虫, 但我确信, 我是一个萤火虫。”这个比喻句的意思是:我虽然微弱, 可是要发光, 要为大家带来光明和希望;我虽然微弱, 但绝不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 要活出自己价值, 活得与众不同。抓住这个句子, 就可以设计主问题:“丘吉尔是如何克服自身局限闪闪发光的?
2.篇末的总结句
置于篇末总结全文的句子, 可以用它设计主问题。如西蒙诺夫《蜡烛》文末:“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着, 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 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 那样永垂不朽。”这一段话, 总结了文中所写老妇人的故事的意义:维护国家主权抗击侵略的爱国精神不会熄灭。据此可以设计主问题:“老妇人为牺牲战士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不会熄灭?”
3.“自相矛盾”的句子
文中看似自相矛盾的句子, 往往蕴含深刻的思想。如鲁迅《孔乙己》文末:“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指死讯不确切, 这里的“的确”是指孔乙己确实“人间蒸发”了。这个看似矛盾的句子, 写出了人们对孔乙己的漠不关心, 极端冷漠。据此, 可以设计出主问题:“孔乙己到底死没死?”
4.标题中的总括性词语
标题中若有总括性词语, 可以用它设计主问题。如契诃夫的《变色龙》, 标题中的“变”, 总括了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性格特征。据此可以设计主问题:“奥楚蔑洛夫有哪几变?为什么会变?”又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标题中的“再塑”, 是总括性词语, 据此可以设计主问题:“安妮·莎莉文是如何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的?”
5.对比强烈的内容
强烈的对比, 是为了鲜明地表达作家的思想观点。抓住了强烈对比, 就抓住了文章的纲。如王鼎钧的《那树》, 前面写尽树对人类的爱, 后面写尽人类对树的虐杀, 前后形成了强烈对比。这强烈对比中, 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应该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据此, 可以设计主问题:“人类为何要虐杀对人类充满爱意的树?”
总之, 根据表达设计主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抓住过渡性语言、抓住具有因果关系的语言、抓住有关作者感悟感想的语言等。限于篇幅, 不一一展开了。
四、设计教学主问题的注意事项
设计教学主问题, 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 它需要和其他教学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教学不是分析、理解文章主旨后, 就大功告成了, 而是需要结合生活实际, 强化主旨的现实意义, 还需要开展其他阅读教学活动, 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如果不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其他教学活动, 随着时间流逝, 学生理解的主旨、形成的意识就会慢慢淡化、丧失。当然, 这两者的详略安排, 取决于它们价值的大小, 不可一概而论。
摘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设计主问题便于学生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情感, 便于学生开展细节欣赏、语言赏析、技巧分析等学习活动, 便于学生形成分析文章主旨的能力。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统率全文、清晰明确、高效等原则。根据标题设计、根据文眼设计、根据表达设计是行之有效的主问题设计方法。
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篇三
这样的程序的设计对于一篇现代文阅读来说是诚然不错的。然而很多课听下来,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虎头虎尾蜂腰。“激趣导入”和“作者简介”等很精彩,“拓展延伸”的内容很丰富,然而对于文本的语言却知之甚少,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得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没有围绕文章的重难点、精妙点进行必要的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因而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但对文本这样一个精美无比的大花园却是走马观花,所得甚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让学生实现阅读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如此,方能改变目前对文本语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
教学的主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主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一、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据此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充满情感的朗读课文后,为本文拟换一个新标题与原标题比较,然后就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
通过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品析其中蕴含的三代人浓浓的亲情,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教学的重点。
二、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下的记忆。这一点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依此难点设计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就能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文章先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三、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山东省青年名师朱则光说过:“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活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时,笔者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所以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取得高效。
四、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如: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笔者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罗布泊在消逝前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深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五、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
《邓稼先》一文是由邓稼先的同学兼好友杨振宁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的一篇表现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为祖国核武器事业所做贡献的传记性文章,此文用六个小标题提起全文,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标题均能起到概括本部分内容的作用。
对于本文的教学,在解题和充满深情的朗读及点评后,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可以是一个事例,也可以是一句话,还可以是一个词。这一主问题的设计,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深入理解,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受、学习,对本文在写法上的收获,对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
六、从文章的构思特点或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记叙了星期天几位19世纪的大作家在福楼拜家里聚会交流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对人物气质、性格刻画的精妙传神,笔者一反很多老师将人物填表对比分析的方法(那样太繁琐且生硬乏味),为本文的教学主体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主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作家,说一说理由。
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是在“解题”和“绘声绘色读课文”以及“从插图中找出四位作家”三个教学环节完成以后水到渠成而设置的主问题,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几位作家特异的气质和感人的性格品质。
七、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这一句点明题旨,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笔者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精神。
八、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描写细腻的小说,笔者从小说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各分三个步骤回答。
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通过这样的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的目的。
通过合理有序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高效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出丰富,于明析之中出细腻。
4.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篇四
张琳
摘要: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和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只有设计优质问题,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主问题设计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的提问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如提问太,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题越多,启发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结果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看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现象
根据几年的教学观察与体会,许多语文教师在运用提问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不切实际,空洞无效。所提问题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问题的设计与推出缺少台阶,空洞浮泛,令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丈二和尚难摸头脑,反而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我在实习时,教四年级的语文《巨人的花园》 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设想了很多问题。在公开课上,我按照预设的教学问题一连串的提问,一节课下来倒是教学环节紧凑,可是各位前辈说提问太杂太乱,导致课堂华而不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二)杂乱无序。一堂课,教学问题提了不少,葡萄串似地一嘟噜一嘟噜,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呼啦圈般连着往学生头上套,变“一灌到底”为“一问到底”,但因为问题的设计求量不求质,使学生缠入问题的网中,失去了学习目标。例如,我在一次观摩课上,我们同年级的优秀老师,她讲的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她课堂主问题设计的很巧妙,层层递进,有序不杂乱。后来我在讲这课时,也是根据这个老师的思路去设想问题的。围绕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区别、态度去提问的。上完课,写反思的时候就明显感觉这课的问题提的恰到好处。
(三)方式单一,思维疲劳。教师提问总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或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要依据文本顺藤摸瓜,总能顺利找到答案,这种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价值不大,学生易产生思维疲劳,疏于动脑,甚至懒于动脑。其实,这些问题在我实习的时候都遇见过,我设计的主问题要么太难,使得课堂压抑,学生没兴趣;要么过于简单,使得课堂变成一团乱。当时的我就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去发问的,也没有去更多的关注学生。
(四)挖掘教材不深。由于对教材与学生实际缺少深层把握,所提问题仅仅局限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解析,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忽视了语文作品中隐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其实,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追求真善美的人。备课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认为,主问题设计不失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好方法。科学合理的主问题设计,它能调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潜能。现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主问题设计谈四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主问题设计力求符合客观性。
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不适宜太宽太大,含糊不清,如果问题问得漫无边际,课堂定然会出现僵局,教师也只有自问自答,包办代替,这样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师生教学双边活动缺腿;问题也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水平,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我之前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如果地设含糊地计问题“这则童话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提问学生,很有可能会使学生困惑,难以回答。若进行层层递进的引导,效果则会大不一样。上述问题可以这样设计:
1、巨人第一次斥责孩子们时,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巨人第二次斥责孩子们时,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当巨人第三次斥责那个小男孩时,他本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分层设计问题范围比较窄,学生容易理解,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再问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那么,这则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问题也就不难而解了。
(二)变散为聚,主问题设计力求理清文章脉络。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凌乱,以免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预设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兰兰过桥》这一课文,我们可设计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两种桥?
2、这两种桥各有什么特点?
3、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把这几个问题归纳,恰好就是文章的脉络:课文介绍了潜水桥和塑料桥。潜水桥结实而又透明,是实实在在的桥;另一种 塑料桥 携带方便而又轻巧。
(三)化顺为逆,主问题设计力求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问,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化顺为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顺,就是顺问,即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比如,我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勤狮子非常刻苦地练习生活的本领,不是顺问“勤狮子刻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而是逆问:“懒狮子每天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再结合课本上的插图,从而理解了只有刻苦学习生活的本领,才能生存下去的道理。通过逆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逆问中,文章的重难点也就突破了。
(四)挖掘内涵,主问题设计力求追求真善美。
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教化学生,如果语文教师能深入挖掘作品的真善美,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让他们在真善美的熏陶下,快乐成长,那么,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因此,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就要有利于把语文作品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设计方向一方面可以从整体作品的思想内涵上着手,如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妈妈为什么给奶奶晒棉被?
2、小峰看到妈妈给奶奶晒棉被后,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逐步认识到:我们要学会关心家人,尊敬长辈。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作品词句深层意义下笔,引导学生琢磨理解语文教材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如学习一年级《两只鸟蛋》一文时,根据句子“我小心地捧着鸟蛋,把目光投向高原的蓝天”进行设计提问问题:为什么要小心的捧着鸟蛋?从“小心的”和“捧着”两词上理解,很快能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5.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篇五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马庭永
【摘要】新形式下的阅读教学已不再是传统阅读教学所能比拟的,新课改理念已经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新的含义。新的语文阅读教学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强调以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感悟为基础,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经验;认为语文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创设阅读情景,组织问题,为学生提供阅读条件和环境,创造阅读空间,掌握阅读方法,以达到初中阅读教学的要求和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自我感悟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初中学生在语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只起引导和点拨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大凡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都是根据教科书、教学用书的观点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教师给予不同方式的提示,学生根据教科书或教学用书上规定的正确途径进行解答,对于文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运用到写作中的教学模式也充斥于阅读教学中。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于阅读课望而生畏,这也是学生面对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毫无兴趣,而更钟情于课外读物,遨游于课外读物的丰富世界之中的原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感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待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建立自信,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习惯,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要敢为班上先,敢于第一个发表见解,回答问题不要怕出错,不要怕被嘲笑,敢于面对问题。为了鼓励这样的学生脱颖而出,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吃螃蟹,敢于做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每当有一个学生率先举手打破沉闷气氛时,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为他鼓掌,使举手的同学建立自信意识。让争相发言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学生们发言的次数多了,师生互动也就变得默契了,当教师讲到动情之处时,他们还会发出会心的笑声,逐渐进入了自主参与的情境。课堂有了亲和力,课堂氛围开始活跃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离不开讨论,小组讨论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小组讨论使绝大多数学生建立了自信心,使学生打开了内心喝望表达的闸门,使思绪终于汇成了交流的话语,流泻到课堂集体的智慧中。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每次小组讨论时,笔者都在黑板上列出课堂学习评价表格进行评比,鼓励所有学生在组内对语文活动积极参与。这样,即使再内潋的孩子,为了珍惜本组的荣誉,会会展示其逼人的锋芒。慢慢的,全班学生都愿意发表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我和学生们赏析了《散步》之后,我请学生谈一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想,有一位学生这样说:“学完这篇散文之后,我对我曾经听到过的一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如果你想到了你要对你的父母做什么,那你就要赶快去做,不要等到将来后悔。’”听到这位学生的发言后,我被学生对文章的要点领悟之准确所感染。一名初一的孩子,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识到这种深度,除文章本身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之外,我想我对他们语言和思维的启发训练的确起到了作用。他们的语文学习真正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用心施教的结果。
二、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扬课堂民主,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教育是用心交流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依托文本,让文本中的真切情感进入学生的内心,让感人至深的思想震撼能够抵达学生的灵府深处。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某次,在学生们的周记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您好!这个本子从现在开始将成为我与您的沟通工具。我喜欢语文课,但上课时,我不喜欢认真听讲,也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现在来到新的学校,我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能会有很多问题问您,您可以成为我的知心朋友吗?”这段话使我十分感动,还有什么比师生之间的信任更宝贵呢?我没有急于给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是给她写了这样的.批语:“我很喜欢你,更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很高兴你能喜欢语文课,望你保持已有的成绩,我对你非常有信心。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此后,每到上课时,她经常第一个举手,而且问题回答得越来越好,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在我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公开课上,听课教师就坐在她的旁边,她主动举手发表意见,其见解独到,自然得体,为本次公开课增加了亮色。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民主氛围,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了《卖油翁》后,我没有发表主导性分析,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从全文来看,讲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从陈尧咨的角度讲,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一点成绩不能骄傲,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卖油翁的角度讲,做好一个人的思想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他们的分析得头头是道,出乎教师意料,我十分兴奋,对这些答案亦大加赞赏。一个入学时沉闷的班级如今不仅活跃起来,而且理解表达渐入佳境,这与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不断地鼓励引导、耐心扶持是分不开的。
三、面向全体,鼓励思维,活跃气氛,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
有些课堂是少数人的课堂,甚至一个人的课堂,因为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点燃,或少数冒尖的学生被思维的炉膛引着了,而大多数学生还在灶门外观望,这样的课堂实际上不是大众的课堂。而我所向往的课堂则是学习气氛民主,学生地位平等,学习热情高涨的课堂。我班有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但是她总是非常踊跃地提问题,尽管她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着边际。每当她举手提问时,我总是微笑着看着她,鼓励她继续说下去。正是因为如此,班里的其他学生也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的“导航器”,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能力的载体。我想,如果没有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没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就难得有精彩、活泼的发言。经过一年左右的训练,一个平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迟缓、学习极为被动的班集体变成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善于思考质疑的班级。
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六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最为基础的技能。而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自由阅读,自然感悟。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角色,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么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引导和指引,而不是以前机械传授知识的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已成为备受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关键字:阅读训练方法自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百分比比较大,阅读教学的质量时刻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里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费时又没有成效的问题。随着学校现在课程改革的渐渐深入,语文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但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下面我就浅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验来说说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加强字词句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石。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法是决不乱走的。字组成句,句连成段,段形成文。字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钥匙,读一篇课文只要理解了其中的词语和句子,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我教过的课文《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通过写动、植物以及人三个方面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并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悟。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生命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引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跃动”、“挣扎”“震撼”“极力鼓动双翅”、“不屈向上”“冲破坚硬的外壳”“有规律的跳动”等词语和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杏林子笔下的生命的含义,同时也被文中飞蛾,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惊,啊,原来它们也有如此大的生存欲望,学生会不自主的联想到作为我们人类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二、教给阅读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语文阅读,应该努力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去阅读。那么自主读书会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首先,指导预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现在运用导学练案的前置学习,前置学习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预习有思路,有方法,掌握好预习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做好预习呢?
第一,粗略感知。消除阅读中的障碍,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消除障碍。只有做好这些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开始朗读课文了,以便于大致了解课文大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第二,精细的读。找出阅读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边读边找出不明白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以便于课堂和学生,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其次,精讲课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现在教学中都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时,要抓住这篇课文训练的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组内到组外,以个别和整体,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上好精读课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留充裕时间,让学生自由去读。
引导学生去阅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的基本途径,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读的时间却得不到保证,其原因是教师侵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切忌一味自己去表演。在初读阶段,教师应提出一些初读要求,然后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初读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读不通的句子多读读,读完后,让学生汇报成果,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想法,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再作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顺,读通。这就是我在听别的老师讲公开课的时候发现的,让一个同学起来有感情朗,或者回答问题,都出现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毛病,这明显是在预习,或者阅读中出现了问题,而且没有得到解决的后果。所以我认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亲自阅读这个时间不能少,而且不能缩减这个阅读的时间。试想:如果连课文都读不通,怎么去谈感悟、积累呢?这不是一个自我嘲讽的结果吗?就如我今年上过的课文《生命 生命》中,如果你不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怎么会从前置学习到小组合作,再到当堂展示一路顺利过关呢?在这篇课文中飞蛾面对死亡的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一粒香瓜子竟然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和泥土的砖缝里不屈生长,这都是需要学生在充裕的时间自由阅读才会有所感悟的。我在上课的时候就有一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她说:我从这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可多呢,我想展示给大家听听,“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或多或少有人都有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比如那些大白天睡觉的人,如果多睡一分钟,那他的生命就会减少一分钟;反之,如果少睡一分钟,他的生命就会多一分钟。在我们班里,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班的谁,将班里大家喝的水拿来洗水果,把中午吃剩下的饭菜不按要求处理等等,要知
道,现在地球的水资源和粮食越来越少,如果将他洗头用的水,捐赠给汶川大地震的人们,不知能救活多少生命啊!如果将他吃剩下的饭菜给马路上乞丐,不知会救活多少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好好的珍惜。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一切全由我自己决定,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我想:我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掉,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说完她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心”。听了她的汇报,教室里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为她小小年纪,有如此的想法而震惊,这毕竟是四年级的学生啊。我渐渐的开始欣慰起来,我发现我的做法已经渐出成效了。所以在后来的课堂上,我总会多找时间给学生们自由的去阅读,所以在我的阅读训练中,充裕的时间才是训练阅读的法宝。
四、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动力
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如在《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中,我出示图片——地震中孩子、砖缝里香瓜苗、花丛里的蜜蜂,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这样一说,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在阅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飞蛾在挣扎的样子和表情,我可以清晰的从学生们动作和所作出的表情可以感受到飞蛾面对死亡的时候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是那么的强烈和震撼。当学习到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专门找到了香瓜苗在砖缝里不屈生长的快镜头的生长过程,先冲破坚硬的外壳,然后开始发芽,最后渐渐的长苗,主要看了看最后几日香瓜苗是怎么顽强生长的,最后由于没有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而枯萎的,孩子们看的津津有味,仿佛看见了香瓜子面对枯萎事的表情,最后我再一次让学生起来阅读的时候,字里行间再也没有那种没有感受的平淡,更没有学生们惊奇的笑声,有的只是孩子们热烈的掌声,因为这位学生同样也读出大多数孩子们的心声。有趣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分角色表演,观看视频等等,学生又怎会不去学习呢? 因为他们对这篇课文充满了好奇,并且有所感悟,当然很愿意细心的好好品味这样好的文字。通过不断的训练,从而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阅读是学生对作品的细心感悟的过程,所以学生的阅读是有层次和方法的。但我们又不能过分限制于这几种方法,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阅读有了感悟,学生当然很愿意把美好的文字进行背诵,久而久之这也增强了学生知识积累的进程。
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的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文献: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王俊祥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黎文妹
7.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篇七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而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仍以自我为中心,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一些固定的阅读理念和知识灌输给学生,未能让学生亲身细细品读和品味,囫囵吞枣,再好的文章也尝不出味道,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提高。
2. 内容单一
初中生年纪小,阅读面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均来自课本,内容较为单一。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观性较强,主要以口头讲授为主,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自己阅读[1]。对文章的鉴赏普遍为分层次、说大意、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单纯地把文章分解成几个大部分,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只能大概了解文章的结构,未能对其有独特的感悟,未能进行独立思考,阅读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学习兴趣明显降低。
3. 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越来越多的课堂都使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然而由于初中教学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很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教案缺乏创新
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使用网络进行备教案时,对网络过于依赖,直接把别人的教案拿过来稍稍改动,就用到了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教师可以借鉴,但是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并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2]。网络上的教案质量参差不齐,盲目地运用只会让教学陷入僵局。备教案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二、应对策略
1. 拓展阅读内容的广度
教师可以在运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阅读内容的广度。所选择的阅读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兴趣爱好,结合教学目标,挑选课外一些较有感染力的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可以让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文章,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阅读和鉴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
2.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走神,学习兴趣不高。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文章中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具象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同身受。
3. 丰富教学手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必须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并且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可以把传统呆板的语文阅读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既注重课堂的形式,又要注重教学的内容。如果教学内容为散文、诗歌等美文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变为朗读和欣赏课;当教学内容为小说、戏剧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变为舞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变化。教师所创新的教学手段,必须立足于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上学生阅读的能动性和阅读内容都有一定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刊物和书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一些学生在课外时间不受束缚,没有进行适当的阅读,教师可以安排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例如,每周的“美文一篇”,让学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欢的美文,并把感受说出来。
8.例谈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篇八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让学生深入文本,徜徉在语言文字中汲取养分,进而改变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般的文本阅读。主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后,提炼出主问题,起到以一当十、提挈全篇的作用。教师首先提出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主问题,由此衍生辐射出多个子问题,使问题形成干与枝似的整体,建构起学生思维的框架,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逐步渗入文本,在品读、理解、讨论中感悟文章之美。课堂高效与否在于教师的提问是否精妙。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课堂主问题设计谈点肤浅看法。
一、着眼文题,设计主问题
文题多指向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或情感等,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透过文题管中窥豹,设计主问题。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摈弃传统的串读串讲的方式,请同学们从标题《小石潭记》中任选一个字,说说文章是用哪些句子分别来表现这四个字的,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若要能准确回答出,必得先反复通读全文,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意境,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教师作为主导者,只需相机点拨。这样大气的课堂,是否妙在这一问呢?
又如《枣核》一文,作者以枣核为线索行文,教学时,可以用“作者为何以枣核为题”作为主问题开始整课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回答,点拨提问“枣核在文章中是如何串起情节的”,“除去枣核相关情节,文章多余内容可否删去”,“小小的枣核何以载动如此深沉的思乡之情”,通过这些提问逐步达成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感悟这一目标,即以一个主问题带动若干子问题来达成一个教学目标。
二、着眼人物,设计主问题
小说或传记中的人物解读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涉及对主旨的把握,若直接对人物性格提问,学生往往会用贴标签式的词语来搪塞,缺乏情节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无法深入文本。所以,笔者在教学《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我为什么能成为植物学家”这个主问题,由此,牵涉出“我”对植物的热爱、自身的努力和三叔对“我”的影响两条线,在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心理中把握文章主旨。又如人物传记《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可抓住“骄傲”一词突破全文,从“为什么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牵出钱学森的成就之高和拳拳爱国之心两条线,找出相应的语句和描写方法,人物性格和写作特点在逐层分析中也水到渠成显露出来。
三、着眼字词,设计主问题
文章重要的文眼词句是我们读文章的“摄其精华,得其筋骨”的切入点。古人云:“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如此设计问题,对于目标的达成定能事半功倍。笔者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抓住文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问“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闲字的”,学生结合背景知识不难理解“闲置之人”,外加写景阅读教学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找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由此”体味“闲情逸致”。一个政治上的闲置之人还能拥有如此的闲情,可想他的达观。这样扣住一个闲字,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如教学苏轼的另一篇文章《江城子·密州出猎》,可提问“你从哪些地方读出苏轼的狂的?狂在何处?狂因何而生?真狂假狂?”在怎一个“狂”字了得的提问中带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苏轼的内心。
再如《老山界》结尾提到“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抓住“难”字,概括文章内容,理解人物性格。《口技》中抓住“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字提问“有哪个场面让你感受到他的技艺精湛?”推及“各是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等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着眼手法。设计主问题
表现手法的运用往往能使人物或主题更加明晰,特别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备课时不妨在此处做做文章。《故乡》这篇小说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故乡二十多年间人和景的变化来深化人物形象,凸显主题。于是可以设计“作者主要写了故乡的哪些人和景的变化”,“故乡的人和景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主题”,有这样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不难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了。又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在学生初读原文后,提出主问题:“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前后有别,请找出他们意外遇到于勒前后的言行神态,并探讨他们态度转变的原因”。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内心变化,把握小说的主题。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推荐阅读: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问题探讨09-01
浅谈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09-12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10-2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析论文11-25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07-1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07-27
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12-15
语文(十二册)课文阅读问题10-05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