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调查报告

2024-07-10

滨水空间调查报告(共8篇)(共8篇)

1.滨水空间调查报告 篇一

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首先应对滨水区域所处自然环境及其所在城市中的位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和当地文脉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对整个城市区域内与水体相关的设施及规划中的相关方案进行整体评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建设范围。同时,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和已建成的成功案例,根据生态滨水空间的建设原则完成设计。基于对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应遵从生态理念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方法应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3.1滨水空间的生态化设计

滨水空间想要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景观的生态化。通过对水景建设的控制,来保护水资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滨水空间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因地制宜,用生态护岸保护滨水空间结构。

3.1.1保护水质,提升水体的净化能力

在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首先对水质进行保护,发挥水体的净化功能。一是提高水体自身净化能力,保护水体循环系统,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尽量做到在污水源头净化水质[3]。二是运用生态污水净化技术,在水中种植生态型植物,如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水葱(Scirpusvali-dusVahl),对水体进行净化,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笔者在参与抚宁县洋河两岸景观工程方案规划设计项目时,就运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对洋河及其支流进行净化,并结合地势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引入了NARS自然水景系统(NaturalAquascapeRestorationSystem),从地质、水质、微生物菌群、水生动植物等方面考虑,运用综合方法进行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4]。此外,采用自然原型的生态堤岸,辅以水生植物,在荷潭映月景点中重点打造摇曳多姿的水景风情,展现夏日荷花盛开时的热烈景象,既保护了河流水质,又获得了优美的景观效果。

3.1.2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小气候运用

生态的设计手法保护滨水空间的生物,保护和适当恢复原有的湿地景观,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的小气候主要是靠城市河道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面积较大的城市湿地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上海世博会的白莲泾就是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图5、图6)。整个生态河道全长2000多m,修复工程从世博园区内的沂林路桥延伸至世博园外的六里桥,河道渗透进入市区,有效地调节了城市小气候。设计者运用在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和修复湿地的方法,为鸟类、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附着生长地,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5]。白莲泾生态修复项目效果明显,改善了河流及两岸的自然环境,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丰富了动植物种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效应。

3.1.3采用生态护岸,保护滨水空间结构

保护天然状态下的河岸、河心岛及湿地景观,减少大规模的开发,保护滨水空间的结构。采用生态驳岸,如自然原型生态驳岸、仿自然型生态驳岸等,运用石材、木材、植物等天然材料(图7、图8),增强河流的渗透性,起到抗洪、防涝、护堤、调节水位的作用[6]。

3.2滨水空间的延续性设计

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发展、历史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延续性主要包括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整体结构的延续,以及滨水空间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3.2.1滨水空间对于城市结构的延续

滨水空间所独有的线性特征,能将滨水区域的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1880年,美国景观设计界的鼻祖奥姆斯泰德在突破城市方格网布局的限制中,针对波士顿绿地现状,以查尔斯河及其支流、两岸河滩及绿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界定依据,利用线性的绿化将河流沿岸的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园体系[7]。滨水空间和城市结构之间的延续需要通过景观廊道来实现。这样不仅使滨水景观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相统一,还可以将滨水区域的气候引入城市,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达到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

3.2.2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

滨水空间承载着丰富的城市文化,是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部分,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在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时,要深度发掘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运用生态理念和材料,设计并建设生态型的构筑物、景观小品,力求体现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以广东省中山市岐江公园为例,岐江公园原场地是中山市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厂经历了新中国工业化探索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设计师在对场地进行改造设计时,尽可能对遗留下来的厂房、铁轨、吊车、烟囱等景观元素加以改造和利用。如厂房的框架被留下,旧时的烟囱用玻璃包裹,用造船厂原有的机器零件设计成景观小品等,使历史的文脉得以充分延续。在色彩运用方面,红色的大胆运用,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使人们铭记这一段历史。岐江公园在中山市乃至全国都起到了地标的作用,在设计改造时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定位,对遗留下来的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利用,不仅低碳环保,还使得岐江公园独具特色,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规划中重视生态、水利、游览、城市保护等功能的合理设置,注重延续历史文脉,丰富了该区域的景观价值,对城市结构和功能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3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设计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结构复杂、极具价值的公共空间,只有秉持功能复合化的理念,才能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大程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功能复合化设计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滨水空间地理区位优势,将功能衰败的产业迁出,同时引进生态环境允许范围内的休闲、商业产业,使城市滨水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协同发展。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功能、居住功能等方面[9]。滨水空间的休闲娱乐功能主要运用石材、木材等生态材料,结合生态自然的驳岸,合理设置文化广场、休憩空间等区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滨水空间的商业设计应利用滨水区域线性的特征,根据地形建造部分临水或非临水的商业街,同时结合开敞广场和亲水平台,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的滨水商业发展新模式。滨水空间的居住功能是在保护滨水空间生态和自然特性的前提下,开发其周边区域,发挥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悉尼的达令港就是体现滨水空间功能复合化的典型案例。达令港由港口码头、绿地流水及各种建筑群组成,将水族馆、博物馆、电影院、购物中心等综合设施与滨水景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达令港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整体规划设计以公共性、层次性、延续性、复合化、立体化为原则,从而形成了整体的、连续的、规模性的滨水空间格局。达令港在恢复滨水生态功能和展示城市特色的同时,创造了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的新模式,满足了市民观光、休憩等各种需求,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4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生态这个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基于生态理念,探析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从各个景观要素进行考虑,归纳总结出适合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期促进滨水空间健康发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都对自然有着特殊的向往。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应该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设计,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构建城市滨水空间多元化功能。这对城市的发展及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4):33-38.

[2]杨倩.大都市滨水城区的再开发思考:以上海苏州河东段为例[J].城市管理,2002(4):39-41.

[3]桑立红.城市滨河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9(1):98-101.

[4]金元欢.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与综合治理研究———nars:长期清澈秀美的自然水景系统[J].中国建设信息,2006(5):36-40.

[5]于志远,戴军,朱胜萱,等.系统整合化的景观设计———2010上海世博会白莲泾公园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0(5):10-20.

[6]汤振宇,张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7]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世界历史,2009(4):73-85.

[8]李文鹏.城市景观带中滨水景观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9]甘灿.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2.滨水空间调查报告 篇二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组成部分, 主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健身、休憩和观景场所, 并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 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特征。

1.1 水体造就的自然资源特征

生态多样性———滨水空间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 这里生物品种多样, 生物群落层次丰富并且稳定, 是人们观赏、考察的特殊区域, 也是人们能体会到最多自然要素的最直接场所。

滨水小气候———当水体达到一定数量、占据较大空间时, 由于水体独特的物理性质, 水域附近常常呈现出宜人的小气候。

1.2 滨水区独特的人文特征

水乃生命之源, 人类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趋水天性是历来已久的, 水和人的活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古代人们就利用水上游览、曲水流觞、钓鱼等活动亲水;在当代, 划船、漂流、游泳等水上活动十分受欢迎, 水边冥想、瑜伽、理疗等新的项目也应运而生, 滨水空间俨然成为休闲娱乐的主要载体。滨水空间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 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1.3 滨水空间固有的景观特征

根据水体的走向、形态、尺度的不同, 滨水空间可分为沿河流、河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和临湖泊、海洋的面状空间。

1) 空间形态。

带状空间因其水流的作用, 形成蜿蜒河道、缓坡岸堤等特殊空间形态;面状空间水体多为静态, 但因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 也呈现出沙滩、草坪等截然不同的空间形态。

2) 空间秩序。

带状空间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内聚力, 其空间秩序较强, 有利于沿岸形成序列的空间节点。面状空间具有延展性和开阔性, 能够形成相对活泼、自由的景观类型, 且组合形式丰富多样。

3) 空间动静。

带状空间往往较为狭长, 常常作为经过性空间, 面状空间则主要作为核心的停留驻足空间。

4) 空间开放性。

带状空间大多具有丰富的驳岸景观元素, 其空间尺度较小, 较为私密;面状空间尺度相对较大, 空间可塑性较强, 主要以开放性空间为主。

2 人的行为特征

有学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人的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1]:一是心理感受的景物诱因, 景物因素对人的行为心理会产生多种不同感受。二是环境心理学在景观配置中的应用。在对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 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在个人的空间环境中, 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

2.1 个人空间

在环境心理学中个人空间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昵距离, 0 m~0.5 m, 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 0.5 m~1.2 m, 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 1.2 m~2 m, 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 4.5 m~7.5 m, 如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人际交往的距离直接决定了不同对象需要的空间规模。

2.2 观察尺度

1) 角度:D/H=1:当处于45°仰角时, 是观赏任何景物细部的最佳位置;D/H=2:当处于27°仰角时, 既能观察到景物的细部, 又能感觉到对象的整体性, 进则观察细部, 退则观察整体, 乃观察景物的最佳观察点。D/H=3:当处于仰角18°时, 能感觉到以周围景物为背景的十分清楚的主体对象 (见图1) 。

2) 距离: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安全距离为L=3.0 m, 而人交流谈话距离为L>0.70 m。观察事物的距离在6 m左右可看清细部 (如花瓣) , 在20 m~25 m可看到人的面部表情, 因此这一范围通常组织为近景, 作为框景, 导景, 增加景深层次;观察事物的距离在70 m~100 m时, 可看清人体活动, 适宜设置为中景, 同时作为主景, 要求能看清景观全貌;观察事物的距离在150 m~200 m时, 可看清建筑、景观群体与大轮廓, 通常设置远景, 作为背景起衬托作用。

2.3 行为习惯

1) 步行模式:调查表明, 一般情况下的适宜步行距离是400 m~500 m, 持续步行时间是15 min~30 min。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中往往在距离400 m~500 m之间会设置休憩节点。

2) 活动群体:使用带状滨水空间的活动群体相对较多且呈小组分散, 而使用面状滨水空间的活动群体较为集中。

3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以某湖为例, 介绍景观精细化设计的几点思考。

3.1 秩序情绪化塑造

做一个设计如同讲一个故事, 要有完整的情节才能满足人的心理探知, 也要有转折与高潮才能激发探知的兴趣。

该湖集结了滨水空间中带状空间和面状空间, 由连绵悠长的河流段串联几处开阔平静的湖泊区域。运用带状空间具有的较强方向性和人认识事物的顺序性, 将该项湖滨水空间设计为四个空间序列 (见图2) 。

1) 开始阶段, 序列设计的开端, 预示着将展开的内幕。在某湖进入校区的起始段, 结合汇流区域视觉层次丰富的特点, 在岸边设置精细景观小品, 并以层次丰富的植被烘托, 其既能够保证岸边节点半私密的空间感, 又可以作为对岸景观的视觉屏障, 使得岸边与对岸景观有交流又彼此独立。精细、创意的近景和丰富完整的中景组合, 作为河流在内部的起点, 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空间。

2) 过渡阶段, 序列设计中的过渡部分, 是培养人的感情并引向高潮的重要环节, 具有引导、启示、酝酿、期待以及引人入胜的功能。运用某湖河面的自由收放, 形成自然空间节点, 将各个节点以“一草”“一木”“一石”等稍加修饰, 增加可识别性即可, 营建一个舒适、自由、充满想象力的延展空间。

3) 高潮阶段是序列设计中的主体, 是序列的主角和精华所在, 在这一阶段, 目的是让人在环境中激发情绪、产生满足感等种种最佳感受。图书馆既是校园形象的代表更是精神的寄托。结合人工因素 (图书馆) 、自然因素 (河流、植被) 共同塑造多重具有震撼力的空间作为该湖的高潮再合适不过。

参考文献

[1]冯倩倩.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思维的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 2006, 26 (2) :38-39.

[2]卢一莎, 李晓西.城市滨水地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 2008, 34 (8) :51-52.

3.荆州古城滨水空间景观营造 篇三

摘 要:荆州市是国家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她最大的特色是古城和水,著名的荆州古城及其水环境密不可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明月公园位于荆州古城护城河外东北角,规划以“拆建还绿,显城露水”为宗旨,对公园的生态湿地环境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体现和展示了古城周边秀美的生态湿地景观。

关键词:荆州古城;明月公园;水系连通;显城露水

近年来,很多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认识到城市河流水系对城市的重要性,并将生态建设和水系的环境整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荆州市的城市发展建设中,也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和许多历史城市一样出现了很多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来历史名城保护和滨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荆州古城及其滨水空间也成为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和精髓。

一、规划背景

明月公园位于荆州古城护城河外东北角,因紧邻明月楼而得名,规划总面积约29.1公顷。其西接小北门游园,东接金凤广场及九龙渊公园,是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临火车站前主干道庄王大道,随着沪蓉高铁荆州站建设的完成,该地段作为荆州市重要的门户节点,亦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故明月公园的建设对荆州古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规划构思及特色

通过现场勘察,我们发现明月公园周边生态资源非常丰富,但公园北面的临街商铺完全将公园遮蔽了,割断了古城、湖泊与城市的视线联系,且现状水体为封闭的死水,景观环境较差。因此明月公园的建设不是简单地改造现有水域,它是在保留原有生态功能基础上的水陆空间再组织再规划的过程。综合考虑,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构思:

(一)拆建还绿,显城露水

拆除原红砖渔场居民建筑及临街商铺,恢复原河道水网结构,打开视线通廊将城墙、护城河等古老城市格局展现给公众。

(二)水系连通,实施生态补水,体现荆楚水乡园林特色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体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理念,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现状丰富的水系资源,打破原方格网状鱼塘格局,疏通园内水系,并有选择性地破除堤埂,保留现状水杉,形成自然、流畅的生态景观大水面,驳岸生态化处理。通过涵管将公园内水系与太湖港及护城河水系连通,完成公园内水系的生态补水,通过清淤截污等系列措施,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三)创造生态与文化交融的绿色空间,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处

将荆楚民俗文化与景观规划相结合,如传统风格的石拱桥、屈原雕塑广场、荆楚风格的灯饰照明和座凳。通过构筑物、小品及植物配置等造景元素营造浓厚的楚风楚韵,整体设计与古朴城墙景观环境相协调,融入公园水乡绿地景观中,并结合水体开展参与性强的活动,将民风民俗、水乡文化潜移默化地传达给游人。

(四)因地制宜,科学配置

规划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势,避免大填大挖,园内土方尽可能就地平衡,疏挖水系最大限度减少对原生态系统的破坏,桥梁及木栈道设计结合现状地形或堤埂,因地就势。在满足景观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地配置资源,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

三、主要内容

规划以基地内现有鱼塘水体为基础,依托古城墙和护城河,勾勒出“一环两带四区”的整体规划构架。同时,借园区主环路串联各景观区域,寓水乡文化于其中。将明月公园打造成以平原水乡文化的展示为主要景观特色,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

“一环”为景区主环路。

“两带”为景区北部雕塑景观带和南部荆楚民俗景观带。

“四区”为紫薇园景区、明月景区、水乡风情区和屈原文化区。

(一)紫薇园景区

以植物生态景观的营造为主,结合堤岸、游步道种植多品种紫薇,以紫薇观赏为本园主要特色;以展现荆楚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为辅,每位名人形成独立小景区。临大水面处设计游船码头及管理服务建筑,亲水台阶以生态方式处理,置自然石、于石阶之间植乔木。

(二)明月景区

以弦月广场和明月岛为主要景点。弦月广场有漆凤鸟羽人主题雕塑,与植被结合形成半月形构图,广场地灯布局为昴星团七星,喻意七星伴月;明月岛为正圆形小岛,岛上有重檐阁楼望月楼,桂花为背景树。此景区以夏秋植物为主景,可结合明月主题展开中秋赏桂等节庆活动。

(三)水乡风情区

南部以观荷花观鱼为主题,有渔鼓雕塑、浣纱小埠、民俗剪纸雕塑、景区荷花池、木栈道、观鱼平台等景点,与护城河景观相呼应,体现荆楚水乡风情。内河水系结合景点意境,多品种观赏荷花栽植,堤上植物以桃花、柳树为主要植物,辅以紫薇、金钟花等春季景观植物,并于腹地处片植樱花林,展现三、四月的阳春美景。

(四)屈原文化区

以东部的屈原广场为主要景点。屈原雕塑面东设置,东面设亲水平台,供游人瞻仰祭拜之用,沿河设置木栈道及栈桥连接金凤广场,与金凤腾飞雕塑遥相呼应。临荷塘处有合欢大草坪,沿河设亲水木平台,便于观赏荷花及观鱼。植物配置方面以盛夏景观为主,种植合欢、紫薇、橘树等与屈原文化相关的植物,营造浪漫氛围。

四、实施情况

2014年10月,公园施工完成,实施效果基本与设计效果吻合,建成后的明月公园繁花似锦,与古朴城墙交相呼应,得到了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环古城生态旅游景区的又一亮点。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箐.“泉城”的水岸复兴——济南大明湖及护城河沿岸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8,(12).

[2]张翠,姚亦锋.滨水景观设计及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南京外秦淮河规划[J].中国园林,2004,(10).

[3]林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J].中国园林,2003,(12).

[4]邓翔.荆州古城滨水空间文化内涵与景观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单位:

4.浅谈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篇四

1 项目背景介绍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巢湖,处在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的交界处。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滨水老城。全市拥有182 km长江岸线,是安徽省皖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会合肥到南京、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的交通走廊。巢湖市城区河道纵横,颇具特色,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力争将巢湖环城河区域打造为集度假休闲、游乐购物、民俗展示、旅游观光、人居乐园为一体的RBD大型商务休憩社区。

2 规划原则

1)遵循历史文脉性。城市要避免时代的单调感,如果割裂城市现在与历史的联系,将导致城市的无思想状态。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与人文景观,有利于营造滨水景观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增加城市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延续,能体现鲜明的场所性和强烈的特征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本保证,是对过去的感怀,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2)遵循生态性和特色性。滨水区域是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走廊,也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重要栖息地。滨水景观的设计和规划要遵循生态原则,注意保持生物多样性。滨水空间景观的设计要与周围的建筑风貌和环境氛围相协调。滨水空间的城市特色应考虑到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根据实际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在的特质,突出城市特色性。

3)遵循功能整体性。滨水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加强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性组织和利用,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化的需求。在提高环境的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强滨水区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城市滨水资源与城市的生活紧密相连,城市滨水区既是自然生态资源,也在城市中扮演多重角色,因此滨水景观的设计也要注意功能性,要满足城市的多种需求[2]。

4)遵循时尚性。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是为城市的未来设计遗产,不应一味地仿古,应与时代同步,甚至超越时代。设计要充分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场所精神,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结合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韵味,又有时代气息,能促进人们交流、深受人们喜爱的公共空间。

3 规划建设目标

1)规划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区。依据城市的文脉和滨水空间的多样形态,应当将城市滨水地区建设成为城市中特色鲜明的地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地区,甚至成为城市精神、民族文化的缩影。对于以水系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来说,滨水区设计大多都凝聚着当地传统建筑文化,是展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载体[3]。2)规划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地区。城市滨水地区应当结合丰富的“水态”空间,充分容纳市民的多样化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市民共享、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滨水空间除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之外,还有人文景观。水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融入城市市民的生活环境之中,将滨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充分考虑城市滨水地区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提升景观品质,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面貌[4]。3)规划建设成为高价值地区。城市滨水地区应当成为城市最高价值的区域,这种价值不能通过短期获得的经济利益来衡量,应当以综合利益、长远利益为目标。滨水地区的开发,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不仅使滨水地区充满活力而富有人气,还解决了诸如就业等问题,带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

4 规划地块功能分析

地块1:综合服务区,集商业、居住为一体的城市形象展示区、市民生活体验区、城市发展的示范区。充分展现了巢湖沿河应有的居住品质,同时居住功能的融入,让沿环城河旅游地带不再局限于外来游客,也成为了巢湖居民自家的旅游胜地。地块2:打造巢湖民俗公园,重视历史人文景观,结合滨水地区的历史建筑保护,运用城市设计手法,以提高滨水区的文化氛围,展示历史魅力,彰显巢湖的“山、水、人、城”,延续了巢湖传统的渔村文化。地块3:艺术商业休闲区,本项目将此地块定义为城市休闲旅游的核心区。街道布局模式模仿古村落,建筑风格汲取巢湖古建筑风格,并与现代建筑形式融合,老街新做,时尚的同时不失古渔村的韵律。地块4:沿河立面整治区,着重恢复皖中民居风格,形成巢湖特色环城河人文景观,感受古朴的皖中居住文化,沉浸在老巢湖留下来的记忆里。地块5:商业居住区,属于本案的旅游的收尾地块,设计上要考虑沿巢湖立面的统一美观,对现状破败的建筑进行翻新重建。西北地区新开发的建筑予以保留。东面沿河地带主要以商业餐饮开发为主,地块内部建造高档住宅区,打造巢湖的高级居住品质,展示巢湖形象。

5 规划流线分析

本项目规划设计采用“一带、一心、五节点”的空间结构。“一带”即一条景观带(环城河水带),“一心”即一片沿河立面改造,仿皖中民居风格,最能体现1949环城河印象的时间回溯质感。“五节点”即五片沿河区域功能更新。同时设置若干景观节点与绿地相契合,形成协调统一、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布局模式。

6 旅游规划路线分析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是一个城市活力的象征,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整个沿河旅游景观带塑造了一个“望山(卧牛山)、亲水(环城河)、知城(皖中特色建筑)”的场所,为游客提供了各种性质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利用“街巷”元素的穿插,搭建了一个历史的舞台。

本次概念规划的目的是将其塑造为巢湖历史的缩影,领略巢湖的风情,体验光与影,过去与现代交织的奇妙经历。打造“巢湖新客厅”,创造滨湖“活力水岸”。

地块1一起始站——“清风明月”。体现巢湖的现代,营造的是一种“观光式”旅游,开启“时间之旅”。

地块2—第二站——“渔村记忆”。主题是民俗文化公园,从这里开始,巢湖历史的大门慢慢地将会开启。民俗的雕琢和展示将吸引更多的旅客前来旅游观光。

地块3—第三站——“沉淀”。凝聚着巢湖历史的精华,展示巢湖的魅力。感受着巢湖的渔村文化,仿佛从现代慢慢回到了过去,在精神上体验着巢湖特殊的皖中风格。

地块4一第四站——“老故事”。本地块进行的是沿街立面改造,将沿河两岸破旧的老建筑进行粉刷刷新,修旧如旧,还原一个皖中风格的环城河(见图1)。

地块5—第五站——临觞苑。沿环城河旅行的收关之作。功能以商业和居住为主。如此定位是为了让整个旅行有一个完整的感觉,随着时光环绕一圈,终点也即是起点(见图2)。

7 结语

我国现在处于城市建设的高峰期,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与研究尚不成熟,仍然存在目的不够明确,建设任务更为复杂和严峻的问题。巢湖环城河滨水空间设计作为城市中最富活力和有着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公共空间,本项目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手法,充分挖掘本土特色,以人为本,将滨水空间的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注重空间的组合,解决城市空间的匮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生活质量。

摘要:以巢湖市环城河区域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要点,结合该区域的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对其多个地块进行了功能分析及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规划路线,从而将滨水空间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对今后同类项目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7):41-42.

[2]李麟学.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J].时代建筑,1999 (3):83-87.

[3]王春,张云海.城市河道水滨环境再开发及城市特色环境塑造[J].工程与建设,2007,21(3):265-267.

5.滨水空间调查报告 篇五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照明模式;照明光源

一 模式应遵循的方法与原则

1.1 坚持整体性与连续性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的主体是滨水空间,坚持“维持河流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一切的景观照明设计都要在充分遵循滨水空间既定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简单来说,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应当从整个滨水空间系统出发对整个滨水空间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滨水空间所拥有的河道应当与大范围的滨水空间功能分区相一致,切不可将城市滨水空间原有的生态环境打破,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中需要予以考虑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原则,只有做到了这一原则,整个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1.2 坚持综合考虑功能性

在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个方面的问题: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从本质上来说是滨水空间的一次生态绿色再现。景观照明设计需要突出滨水空间生态绿地价值、景观价值以及防洪价值,在确保空间照明效果一定的基础上实现空间的照明工具以及照明方式的多样化,将现代城市复合型滨水空间作为整个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根本目标。

1.3 坚持突出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涵与核心,现代城市在接受高端科学技术感召的同时同样需要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最关键指标。滨水空间作为现代城市吸引旅游资源与居住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样需要在各种建筑物当中关注景观照明设计的特色文化内涵。具体而言,相关工作人员在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景观照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个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融入到景观照明设计的方方面面,不断强化滨水空间绿地植被的特殊性、文化性以及趣味性,真正意义上实现景观照明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旅游、商业资源的深刻感召与吸引。

二 模式一般步骤分析

我国当前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工作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进步阶段,景观照明设计在市政工程建设中所占据的地位也日益关键。然而,当前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问题,影响着滨水空间景观照明功能的发挥。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当前仍缺乏一种理想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既定模式。为此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种理想主义式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2.1 总体思路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需要在多种灯光多样化的光源照明基础之上对建筑物、特色地标、树木植被以及桥梁进行点、线、面三者有机结合的照明投光方式。投光的最终目的在于突出各种滨水空间建筑物的结构与层次特点,能够使建筑物在夜间环境中全方位展示自身的景观特性与美观价值,从而使大众能够通过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工程感受到整个现代化城市的价值氛围,并在各种特色建筑景观照明欣赏中体会到景观照明透露出浓厚的城市文化特色内涵,以此作为切入点使整个滨水空间景观照明工程能够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美誉度。

2.2 总体布景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设计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景观照明设计方案的质量高低往往需要在城市滨水空间践行中加以检验。我们要做的是对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元素加以统一的规划,将各种构筑物景观照明系统和谐的组织在一起,使滨水空间各种建筑物的景观照明能够成为整个现代城市照明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具体而言,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2.2.1 突出标志性建筑

在景观照明设计中着重表现出建筑物的结构特征与艺术效果,使景观照明受众能够对滨水空间标志性建筑物留下深刻的记忆,进而获取整个城市知名度与综合形象的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突出两大类的建筑物结构特性,一种是高大雄伟且带有浓厚现代经济社会氛围的滨水空间建筑物,其照明最终目的在于突出照明受众对这部分标志性建筑物的印象深刻程度,另一种是典雅精致且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建筑物,其要达到的目的是突显这部分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从而使景观照明受众感受到来自现代社会都市中新颖的文化背景。

2.2.2 融合时代特征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需要在景观照明设计中融合一定的时代特性。沿江(河)商业网点作为滨水空间的时代表征,需要在景观照明中注重体现一地段繁华多彩的新鲜性,而彩色光无疑是这种照明特性的最佳选择。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沿江(河)商业网点进行景观照明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丰富多彩的彩色光照明光源,以色彩斑斓的彩光激发人们对于整个滨水空间的浓厚兴趣,从景观照明的角度为滨水空间商业网点吸引客源,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现代城市扩大消费,拉动地方发展及提升城市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 许洪超.传统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诠释——龟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 曹仁勇.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标识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3] 周成玲.蔡枫.赵利业等.徐州市湖中路特色滨水空间景观提升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622-6624.

6.滨水空间调查报告 篇六

关键词:滨水空间,品质,理论基础

1 研究背景

欧美国家是最早对城市滨水区进行综合开发应用的国家, 因此国外的专家学者对滨水区的综合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探究。在物质方面, 他们普遍强调城市滨水区的综合价值应得以被充分利用的重要性;在经济层面, 他们认为城市滨水区的游憩功能是滨水区开发的主要导向之一[1], 并以此为切入口, 对游憩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并认为满足游客的游憩需求是城市滨水游憩空间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

如今, 国内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者, 以及开发建设者也将充分挖掘滨水区多元化功能的特点, 在打造良好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滨水区特有的文化娱乐资源来营造出带有地域文化特色, 并能够满足游客游憩需求的的城市公共空间[2,3]。

2 研究意义

本研究在滨水游憩空间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对其品质理论进行整合、分析与探索, 从而丰富城市滨水游憩空间品质研究理论, 也为进一步对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设计及品质评价研究奠定基础。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而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层次便是景观, 它为生态景观中植物、植物群落、水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4]。

3.2 园林美学

园林美学是运用美学理论研究园林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5], 它集美学、艺术学、生态学、哲学等学科为一体, 将自然与非自然资源以美的视角和规律进行高度融合[6]。

3.3 城市游憩学

3.3.1 游憩与城市游憩的概念。

游憩是指个体在劳累工作之后, 在闲暇时间里, 为了恢复体力和精力所进行的任何户外健身游玩活动。它的活动范围小于休闲的范围, 而大于旅游的范围。休闲、游憩、旅游的关系详见图1。

城市游憩是个体在城市的市区或郊区进行的游憩活动, 它的活动载体包括城市中所拥有的自然、人文资源, 以及其他人工构筑物与吸引物等[7]。城市游憩的活动范围小于游憩的活动范围。

3.3.2 城市游憩空间与滨水空间。

城市游憩空间是指在城市中, 能够提供游客进行游憩的环境空间, 它包括建筑、公园、水面、广场等场所, 也包括游憩的游客需求与供给, 以及游憩对城市生态与文化的影响[8]。

滨水空间是指水体与陆地交界的区域, 它包括了部分的水体与部分的陆地, 它的要素包括水体、护岸、道路、植物、各类小品等。但从城市游憩空间的角度来说, 城市滨水空间包含有游憩产品、游憩设施、游憩线路、视觉识别、区位特性、生态环境、理念识别、行为识别、政策法规、管理保障、科技保障等硬件、软件要素[9]。滨水空间的界定图详见图2。

3.3.3 游憩产品与游憩形象。

游憩产品就是能够给游客带来游憩活动和体验的各种设施、场所和景观资源[10], 如观光、度假、康体等。

游憩形象是指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 通过感官对环境进行识别和理解的过程, 是对游憩空间的总体认识与评价[11], 它包括物质形象, 以及社会文化形象、重要地段形象、代表人物形象、产品形象、宣传口号及视觉形象等非物质形象。

3.3.4 游憩需求与游憩动机。

游客在尚未产生游憩行为时, 游憩内驱力以“想要娱乐”的意识来反应它, 并通过游憩需求表现出来。当个体内外部条件成熟时, 游憩需求就会质变成游憩动机, 从而促使游憩行为的产生, 其原理详见图3。其中游憩动机包括接触自然的动机、获得健康的动机、了解文化的动机、巩固社会关系的动机、提高声望的动机等。

3.4 环境认知理论

环境认知是指人对环境刺激所带来的信息进行储存、加工以及重新组合, 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12]。其中, 视觉是接收外部信息最强的器官, 人们通过眼睛对游憩空间产生“感觉”, 并突出的表现在游憩形象上, 因此环境认知是游客游憩的前提。

4 总结

通过研究背景强调了城市滨水空间的游憩价值, 并进一步通过生态学、园林美学、城市游憩学以及环境认知简述城市滨水游憩空间品质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中强调的滨水空间软硬件要素、游憩产品、游憩形象等因素将从各方面影响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品质。同时, 本研究也将为后续滨水空间的设计、评价等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龙俊卓.城市滨水区的旅游开发及利用[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2]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历程[J].城市问题, 2010 (10) :29-30.

[3]孙剑, 杨庆年.城市滨水区的旅游资源评析[J].山西建筑, 2004 (11) .

[4]马璐, 陈卉.浅谈景观生态学与环境营建[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0:311-312.

[5]周武忠.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1-10.

[6]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7]俞晟.城市旅游和城市游憩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6-67.

[8]冯维波.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J].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 (6) :585-588.

[9]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73-75.

[10]朱立新.城市游憩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72-74.

[11]卞显红.旅游目的地形象、质量、满意度及其购后行为相互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19 (1) :84-85.

7.滨水空间调查报告 篇七

一、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及其研究意义

1.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的内涵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是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地域, 是城市临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空间, 也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章节[1]。一般来说, 滨水区的空间范围包括100~300m的水域空间以及与它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 对人有较大吸引力的距离为1~2km, 相当于步行15~30min的距离范围[2]。

本文所讨论的滨水区休闲空间是指滨水地段, 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区域空间。从其功能上来看, 休闲空间体现了对人的活动的支持和引导;从其空间上来看, 休闲空间是城市空间和水域空间中的过渡空间, 是起到链接作用的公共空间, 反映出水陆空间的融合渗透。

2.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开始治理由于工业、经济发展而污染严重的河流及滨水区, 整治河流两岸的绿化。把两岸的护岸建设成仿园林式的景观护岸、休闲广场等, 在城市内或近城市的河道上截流或建人工湖等现象大量出现。但在开发治理中出现了简单化、雷同化、工程化等不利于生态的倾向。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的行为进行反思, 并逐渐将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因此, 研究城市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相当必要。

二、西安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概况

灞河是陕西省境内的一条河流, 属渭河南岸一级支流, 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 干流长109公里, 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据史载, 灞河原名滋水, 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 改名为灞河。唐在此地设驿站, 亲友出行多在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树, 春天柳絮纷飞如雪, “灞柳风雪”成为长安八景之一。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 名曰“灞桥”。它是关中交通要塞, 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灞河是所谓的“八水绕长安”八水之一。

当长安自然美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车轮渐行渐远, 唐诗宋词中的如烟灞柳蜕变成了记忆, 取而代之的是灞河河流污染, 河水水质发黑发臭。两岸垃堆积成山, 过度的挖沙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挖沙造成了灞河河床严重下切 (达6米之深) , 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建国以来, 浐灞河西安城市段洪灾损失已超过12亿。挖沙还造成了灞河桥垮塌、陇海线中断。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 滨水空间成了市民难以接近的场所[3]。为了降低内城密度, 疏解城市人口, 同时改善生态能力, 增强城市景观水面和绿地面积, 提过城市品味, 美化人居环境, 西安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 决定对灞河城市段生态环境景观进行综合治理, 由此西安灞河滨水区规划建设应运而生, 2004年9月, 西安市人民政府设立了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区治理的管理机构, 开始筹划建设, 一期工程于从2005年起大约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三、景观设计建设存在的问题

西安灞河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的建设, 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现在的滨水区已成了市民们经常休闲游憩的地方, 并且激发了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开发, 同时对城市形象的改变也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植被结构单一, 景观结构单调

笔者在灞河滨水区处调研发现:灞河滨水区植物群落主要分为垂柳-杂草群、芦苇-杂草群、香蒲-杂草类、杂草类和水生植物等五种群落。灞河滨水区植物类型还是比较丰富的, 但是人为的过度干预和生境类型较少导致了该区的植被结构相对简单化, 且群落长势较差, 生物量很低。如:柳林-杂草群也只在灞河的灞桥两侧、绕城高速灞河特大桥两侧有小面积零星分布;香蒲群、芦苇群虽有存在, 但分布面积明显较少, 相对面积较大的芦苇群在灞河绕城高速至西康铁路桥之间有集中成片的分布, 其它区域多为零星分布。

2. 亲水驳岸设计景观单一, 活动类型过于单调

在灞河河道的建设中, 不得不考虑防洪的问题, 所以采用的是兼亲水、生态与蓄水防洪功能为一体的复式驳岸, 设有亲水平台和滩面平台, 供游人游览。然而在实际为防洪修建的混凝土护岸, 并没有到生态驳岸的效果, 这种设计, 能使人很容易接触水, 但是容易给人一种单调的、人工化的感觉 (图1) 。这种做法虽然能使整个河岸景观看上去简洁、美观, 但是却忽略了人在河边的感觉, 亲水岸边几乎没有种植植物, 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感, 没有特色可言。有些节点空间功能单一、目的性过强, 能满足游人的聚众、休息, 却没有考虑到在周边或利用自身空间适当设置相对私密性的空间以满足特殊人群的使用。例如, 某些休憩广场 (图2) , 除了简单地放置座凳外, 没有任何空间的划分和引导亲水观水的空间暗示, 做法单调。灞河滨水休闲空间里, 活动相对来说是比较单调, 人们的主要活动是垂钓、散步、摄影。灞河能真正提供丰富的空间还是比较匮乏的, 不足以吸引市民参与其中。所以如何让丰富的活动注入, 进而来提高灞河滨水区休闲空间的整体品质, 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 休闲空间景观层次不够丰富

灞河两岸被定义为生态自然区。在景观的设计和序列组织中, 生态自然区没有根据其所处的不同地段的主题特征和功能来丰富景观环境, 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斑块间的功能连接, 也就是沿湖的亲水地带作为衔接整个滨水区的纽带, 并没有很贴切的衔接起各个景区, 使整个滨水区形成完整的景观, 只是一条直直的水泥路连通整个滨水区, 一排柳树作为行道树, 路边的绿化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让在亲水平台沿河散步的市民和游人感觉不到景观的变化, 缺乏序列空间的转折点和高潮, 从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效果。灞河两岸的绿化主要是灞河路两侧的行道树绿化, 以新栽的垂柳为主。整个滨水区中, 大片的草坪、低矮的灌木占的比例比较大, 让人的视线没有任何转折, 可以直接看到很远的地方, 从而降低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多度性。滨水区中常绿树种不多, 从冬季开始, 直到第二年的3、4月份, 许多光秃秃的树枝, 毫无景色可观。靠近河岸的乔木栽植太稀疏, 即使若干年以后, 植物长成达到其观赏效果以后, 也很难有绿树遮荫的效果。

4. 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灞河作为西安城市开发阶段并具备城市内河和河流湿地的滨水区, 具备水、绿、亮、润、异, 不同于西安市文物遗产的一种新的生态体验, 资源更是体现了文化生态和自然资源并重的一个特点:既有浓郁的关中民俗风情, 也有鲜明的自然环境。该区域内及相邻区域拥有历史跨度大、不同时期、较高等级的历史遗存、遗迹和遗物, 以及丰富的人文活动和事件。由于历史原因, 灞河规划区的大多数旅游资源还处于未完全开发或原始状态。区域内许多旅游资源, 由于环境变化, 历史上人为破坏, 自然景观已受到极大影响或不复存在, 如“灞柳风雪”、白鹿原上的“白鹿传说”、灞亭的“折柳送别”等。区域内许多文物古迹资源, 由于地面赋存实物较少, 加之对人文历史内涵挖掘不够, 所以规划区域内除少量资源已加以开发利用外, 大多还处于未完全开发或原始状态。

5. 交通不方便

由于灞河目前还是城市近郊河, 城市交通较少到达, 来这里游玩的人主要是自己骑车或驾私家车, 所以如何解决它的可达性成了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灞河滨水休闲空间普遍存在交通不便、可达性差的问题。这就使得作为城市滨水休闲空间为市民提供大量自然休憩空间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部分市民由于交通问题不愿或无法来到河边。该区公共交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现有的普通公交体系结构单一、线网布局不合理; (2) 公交线路分布不均匀; (3) 站点的服务率低、系统服务水平低; (4) 不能满足人们对出行质量的要求。另外, 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极不健全, 限制了老年人、残障人员等弱势人群的滨水行为。

6. 游行路线设计不合理

灞河东岸行道路线设计不合理, 除一条主路外, 其余的小路, 都是由游人随意踩踏出来的 (图3) 。灞河西岸休闲步道与护岸之间也存在问题, 使人不能很好的接触到水面, 并且上下通道的距离较远, 人们大多都选择直接从斜坡上爬上来。铺装设计大多只注重功能性, 而忽略了艺术性, 影响了整体景观效果。此外施工工艺的粗糙、对施工细节的大意处理、养护管理的不到位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对灞河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考

灞河滨水区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西安的环境质量, 树立西安的形象和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要, 既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 又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然而在灞河滨水区休闲空间的建设治理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所以应该从其中总结出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后期的建设提供一些帮助。在以后的开发中, 应该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使河流、景观、人文有机地结合, 河流治理与景观规划相互结合, 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利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 1998.16 (3) :75-77.

8.滨水空间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城市中心滨水区,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水体的部分”。城市中心滨水区往往水面宽度有限,沿河绿化景观用地不足,土地资源稀有;车流、人流拥挤;同时,人口密集、沿河两侧商业繁荣,城市市民对景观游憩设施渴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对滨水地区做好规划设计,改善城市面貌,增添市民游憩空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设计。本文结合吴江西塘河景观改造规划对城市中心滨水区的游憩空间规划提出一些粗浅体会。

1 国内外城市中心区滨水区域改造模式

1)苏州干将路古城区段改造,主要以交通性道路为主,对滨河景观设计主要是以车行系统的动态观赏为主的带状绿化设计,市民以步行方式基本无法亲水,对滨水游憩基本不考虑。对干将路规划,有学者曾有疑虑,主要认为:a.干将路东连工业园区,西接苏州新区,大量的交通流穿越古城区。b.破坏了古城原有历史风貌。

2)中心河道横贯城市中心,成为城市的主轴线,滨河区域留出足够空间为城市的景观轴、城市的发展轴,提供市民休闲游憩空间。a.国外如英国伦敦,伦敦沿泰晤士河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在泰晤士河在伦敦城市各区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东伦敦靠近泰晤士河口,外海航道水深仍是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发展以航运为主;伦敦市区是政治、金融、历史文化、商贸旅游中心,市区沿泰晤士河发展,河上的桥梁及两岸的建筑物已成为伦敦的象征。西伦敦泰晤士河河道迅速变窄,河水清澈平静,适于泛舟、垂钓,沿河两岸有草地树林,一片恬静的郊野风光,有各种旅游营地与别墅,成为繁忙的伦敦市民重要的休闲度假区域。b.国内的浙江慈溪影清河、浙江东阳(城市新区)为代表城市。滨河道路的规划却从于城市滨河景观的需求。据有关文献介绍,影清河两岸风貌景观规划设计及城市设计,就是以拟改造拓宽为平均70 m宽的7.4 km流域影清河及两侧50 m~100 m范围绿化景观带空间为核心,打造城市自然生态廊道。在新城大道及世纪大道之间的广大区域以生活、休闲为中心组织水体、绿地与建筑并使水体与绿地紧密结合,使居民与环境相互交融,延续传统水乡的特点,以大力提高城市品位和市民生活质量。

2 城市中心滨水区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的一般原则

1)对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在景观布局中,应将滨水区置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氛围中,在现状调查中,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以整体设计主题为准则,形成不同的景观特色走廊,避免全线一个样,以达到游客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感受,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这对全长2.5 km的西塘河景观游憩是其生命力存在并保持常年不衰的根本根据吴江历史到现在一直是江南四大绸都之一,纺织业非常发达。据此,在原西塘桥东侧拆迁了市政养护所的仓库设置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蚕桑广场,广场以桑叶为主题雕塑,用浮雕方式展示了养蚕到纺丝的全过程,展示了吴江灿烂的传统丝绸文化(见图1)。

2)体现滨水中心区的核心地位,塑造城市中心。核心区的景观规划应以提升城市中心,升华城市中心的中心地位为目标。由于该核心区的永康路商业步行街与景观河道垂直相交,如何提升商业街的人气与商气,也是该景观规划的一个重点。在西塘河核心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建筑、桥梁、驳岸、亲水平台、亲水廊道、绿化配置、灯光、沿河小区的围墙、建筑物广告的设置独具匠心(见图2)。核心区规划了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的餐饮一条街,与永康路商业步行街在商业上错位发展,形成购物、餐饮、休闲游憩一条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了该中心区的人气、商气。以永康桥为中心设计了游憩广场,对跨河桥梁永康桥进行了降坡和拓宽处理,对桥面进行了磨面大理石铺装,桥面添置花钵,常年更新维护,花色长新。在永康桥南端考虑跨河游憩行为的需求,新添了曲线原木铺装的观景桥。该观景桥的设计,既是观景点,同时也是景观焦点,有效连接并方便了滨河两岸的游憩。对核心区的原有硬质石砌驳岸,将混凝土压顶去除,代之乱石堆砌,附以迎春等藤类植物种植其上,有效改善了硬质驳岸的生硬无趣。

3)保证沿岸留有充分的公共空间、娱乐场地和绿地林带。如原西塘河油车路至流虹桥段滨水空间有限,滨河绿地仅为3 m~4 m宽,水面狭窄。两岸成熟的小区林立,人口密集,拆迁成本较大。如何在尽量减少拆迁同时又争取较大的公共游憩空间是个难题。规划对滨河的车行交通和行人游憩观景交通进行了分离,用大面积绿化分离两者交通的冲突,将滨河区观景游步道设置到河面之上,使游憩的市民与西塘河零距离接触,充分体现了滨水景观的亲水性。

4)处理积聚客流与维持环境洁美。国内部分城市的滨水带以建设公园绿地为主,或辅以钓鱼等水上活动设计,增加了人居环境的健康因素,但白天人来人往,入夜则毫无人气;也有的沿河建立了高档宾馆或大量的酒楼,称为“餐饮一条街”,但餐饮饭店的污水却未能得到合理处理。吴江在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区永康桥至流虹桥段的滨河东侧地块,沿河规划了餐饮一条街,对餐饮产生的污水进行了隔油处理,然后排放到城市污水管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5)游憩规划必须对游憩的主体需求进行合理分析。既然是游憩,就须根据游憩对象的主体对游憩的客体进行划分。游憩的主体可以分为长年居住于此的本地市民和外来观光游客。从年龄上又可以分为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游憩规划必须对不同主体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对游憩的客体做出合理规划。游憩客体必须具有层次性和地带性。比如西塘河景观规划对中心商贸区地带、滨河居住区地带进行了不同目标的游憩规划。中心商贸区注重“游”和“憩”的双重功能。介体上设置较大面积的观水平台和大量的休闲座椅。客体上设置音乐喷泉、游憩广场和夜景灯光,让游客长时间驻留于此其乐无穷。对偏离中心区稍远地带,以游步道配以大面积绿化为主,以使游憩主体身心放松的漫步“游”为主体目标。

6)在滨水区绿化设计方面,应考虑对原有绿化、树种的保留,同时增加种植本地区常见乔、灌木类植物以丰富景观的多样性。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大树移植尽量减少以提供遮阴和减少热辐射城市水滨的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植被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高大树木的层次的组合,应尽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

7)游憩规划中的安全设计。对滨水游步道安装扶手,扶手栏杆设置夜景照明灯光,保护扶手栏杆中的电缆以防漏电。对景观的用电注重安全,对景观照明用电的安全注重设计与管理,特别是水下景观如喷泉的用电,从设计阶段确保无漏电现象。对花坛和水池等硬质景观的边角处理,在广场设计中尽量不采用光滑的大理石,以防行人游憩滑倒。

参考文献

[1]方庆,卜菁华.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设计研究[J].规划师,2003(9):11-12.

[2]高海波.南京外秦淮河滨水景观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003(5):37.

[3]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金云峰,徐征.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2):25-26.

上一篇:党在我心中演讲稿散文下一篇:“四环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