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康复训练工作总结(精选6篇)
1.戒毒康复训练工作总结 篇一
临近年末,各个工作岗位都逐渐开始了工作的总结。这里,范文大全小编专门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总结范文的文章和材料,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根据省、州、市、禁毒委的要求,今年开始我镇开始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此项工作是全新的工作,无经验可借鉴,无模式可循,一切都需现摸索,工作难度很大。镇党委、政府根据州、市关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工作。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人员首先对法律法规进行认真学习,对州、市关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有关文件、政策、制度、工作流程和措施、方案、工作职责进行认真研读、了解、熟悉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性质,做法和任务。建立了社区戒毒康复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制度7个,工作流程2个,拟定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划暨措施,建立了戒毒康复工作机制,初步建成组织网络。设计制作了戒毒康复人员登记表,花名册和戒毒康复协议书,做好了开展工作的准备工作。建立了社区涉毒人员花名册和吸毒人员登记表。将社区所有涉毒人员登记入册纳入掌握之中,对40名吸毒人员全部建立了个人档案,设制了“会议记录”、“工作记录”、“谈话记录”等8个工作记录薄,全面记录戒毒康复工作的开展情况。
对吸毒人员开展全面摸底调查,了解掌握他们的较为详细的信息和现实情况,以及现在实际居民地点。我镇现有涉毒人员总数40人,男性35名,女性5名,新增5人外出务工2人,下落不明11人,在家10人(1人卧病在床),强14人,服刑2人,外嫁1人,另外经调查其中有一人从无吸毒史。已同在家的吸毒人员进行了面对面谈话,初步掌握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了联系方法。
为深入推进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的开展,我镇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明确职责,创新方法,探索出一条社区戒毒(康复)基地管理工作的路子,切实做到重心下移,防线前移,有力推进禁毒工作进程。
【范文网】
一是积极争取支持,立足现有条件,整合人力资源,落实帮教机制。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我镇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工作措施,制定了社会戒毒(康复)绩效奖惩和责任追究办法。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落实到干部职工头上,落实“四位一体”的帮扶措施,实行责任包保。
二是以人为本,强化功能,营造拴心留人的社区环境。在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太和镇高度重视康复人员身心健康,努力构建社区环境的和谐气氛,社区的人性化管理使戒毒品(康复)人员重新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三是明确职责,强化监管,考核到位,注重实效。我镇始终把禁毒工作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明确党政领导包全盘,联系村(社区)领导包片,包村(社区)干部包点,村(社区)干部包人头的包保责任,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口全部落实了“四位一体”的帮教责任,签定社区戒毒(康复)协议,建立戒毒康复档案。
在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我镇始终做到职责明晰、任务落实、定期调度、严格奖惩,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对策,使社区禁毒和社会康复工作各项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本文由范文大全为您精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觉得我们站不错的话,请把它加到您的收藏夹里面以便下次访问。范文大全将继续为您提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总结范文及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范文大全。
2.戒毒康复训练工作总结 篇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2132名男性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年龄20-40周岁,平均年龄29.7±5.15岁;生理脱毒治疗完成3个月以上;身体无残疾;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沟通及书写表达能力[3]。随机抽取1020名为试验组,1112名为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无明显差异(t=2.143,P>0.05)。
1.2内容和方法
1.2.1研究内容
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测试,测试项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进行,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等项目。
1.2.2研究方法
试验组按照体能康复训练方案经行训练并记录数据,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训练并记录数据,数据采集仪器为国民体质测定仪(健民),软件系统为“奥美之路V8”,训练时间均为一年,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统计分析。
1.2.3体能康复训练的实施具体方案
对照司法部戒毒管理局戒毒人员体能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体适能的分类要求,并结合浙江省“四四五”戒毒模式,确定了简称“5433”体能康复训练法:即训练时间做到“五个一”,训练方式采用“四种运动”,评估标准完成“三次测试”以及社会支持设立“三个站点”,具体流程详见图一[4]。
训练时间做到“五个一”(1)每半天开展工间操1次;(2)每天室外康复训练1小时;(3)每周室内器械训练1次;(4)每月对各大队的康复训练情况进行1次考评;(5)每半年举行1次康复训练成果展示活动。
训练方式采用“四种运动”根据不同戒治区域戒毒人员的体能情况对其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采取渐进式的逐渐强化的过程。即(1)生理脱毒区为“慢运动”,如室外慢走和关节操等;(2)教育适应区为“教学运行”,期间要求掌握队列、广播操和太极拳等三项训练技能及基础运动理论;(3)康复巩固区为“有氧运动”,力量、耐力、柔韧性、平衡性训练如健身操、器械训练及等;(4)回归指导区为“趣味运动”,如团体操和拓展训练等。
评估节点完成“三次测试”为及时检验和测量戒毒人员的训练效果,分别在三个时间点,即(1)收治的时候;(2)戒治一年期满;(3)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期限前。参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对其进行测试,并根据其差异性对其开具相应的运动处方。并对三次测试结果纳入戒毒人员诊断评估的考核体系中去,为戒毒人员分级、提前解除等重要事项提供考核依据和数字化、量化的考核结果。
社会支持设立“三个站点”积极争取社会力量(专业院校、体育协会等)的支持,在所内建立相应的工作站点。如(1)国民体质测定站(2)武术协会辅导站(3)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教练技术支持单位”等站点的设置,通过这种开放的姿态,不断引入社会资源为我所用,诸如师资的培训、技术指导、项目引进等。
1.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并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戒毒人员,其中试验组采取“5433”训练法训练一年,对照组未开展此训练法,仍采取常规戒治方法,一年后两组身体综合素质及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等项目单项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表10。
2.1两组训练前及试验组体质康复训练前后体质综合评级比较
对两组体质综合评级数据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试验组戒毒人员在进行为期一年的“5433”训练后,相比较训练前合格和不合格人数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试验组与对照组一年后的组间合格和不合格人数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一年前后合格和不合格人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训练前两组间合格和不合格人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各单项指标比例比较
对两组各单项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指标,试验组在一年前后合格和不合格人数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握力指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训练一年后两组间比较,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指标合格和不合格人数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握力、纵跳、俯卧撑:指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10:
*表示P值小于0.05(下表均同)
3讨论
3.1两组体质综合评级比较
由表1数据分析可知在戒毒人员中在进行“5433”训练一年后,合格人数明显增加,体质综合评级提高,“5433”训练法有效。
3.2两组各单项指标比例比较
单项指标可以进一步反映出吸毒对人体呼吸、神经以及心血管造成的危害[5],如肺活量指标可以反映毒品对呼吸系统造成的影响;握力、俯卧撑指标可以反映力量素质;纵跳、闭眼单腿站立、选择反应时指标可以反映尤其是新型毒品对人体植物神经造成的损伤,表2-10的数据显示“5433”训练法对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指标提高有效;而对于握力、纵跳、俯卧撑三项指标则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戒毒人员长期吸食毒品,身体力量较正常人降低明显,需要恢复的时间较长,同时也需要具有针对戒毒人员的专业康复措施出台。
3.3建议
戒毒人员的身体康复训练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恢复性运动训练,必须结合戒毒人员的具体实际,并且要严格遵守确保安全、循序渐进分类实施、及时恢复等原则。强化对身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再认识,树立起戒毒人员戒治特殊性的理念,不同于一般罪犯的管理模式,把康复训练作为戒毒人员戒治模式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项[6]。在本研究中有不足之处,如该训练法推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数据收集只是选取了入所至满戒毒一年时间节点,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对训练方式方法和时间跨度方面进行调整,创建和完善适合戒毒人员的一套科学、快速、有效的体质康复训练模式。
摘要:目的:探究浙江省体质康复训练方法对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体质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132名男性戒毒人员随机分成试验组(n=1020)与对照组(n=1112),试验组进行“5433”体能康复训练,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训练,训练前和满一年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对两组人员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试验组在训练一年后,体质综合评级合格人数增加,合格人数和不合格人数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合格和不合格人数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除握力指标外各单项指标,在训练后合格和不合格人数之间也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戒毒人员中在接受“5433”训练一年后,合格人数明显增加,体质综合评级提高,大多数单项指标成绩提高,“5433”训练法有效。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体质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黄帆,谭家香,郑国俊,等.毒品戒断后出现广泛中枢神经系统损害[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42-43.
[2]刘振宇.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价值功能及实现路径[J].中国司法,2013,(1):69-75.
[3]杨建华.113例吸毒人员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28-129.
[4]贾东明,郭崧.试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康复工作流程的设计[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5,21(4):215.
[5]毕超.运动干预对戒毒人员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运动,2013,12(80):149-150.
3.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计划 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禁毒法》为依据,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实际情况的工作模式,建立适应禁毒形势的工作队伍、工作制度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总结出符合科学戒毒规律和我国国情新的戒毒康复措施,为构筑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机构
1、乡成立社区戒毒(康复)领导小组,由曹启凑书记任组长,谢作余副书记任副组长。组长负责社区戒毒(康复)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营前乡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具体工作。
2、领导小组成员,由综治办、组织办、民政办、财政办、禁毒办等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社区(村)戒毒(康复)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办公室主任由陈崇锭同志兼任。
三、工作职责
1、禁毒办具体组织协调社区(村)戒毒(康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建立健全社区(村)戒毒(康复)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社区(村)戒毒(康复)工作人员以及禁毒志愿者的培训制度、社区(村)戒毒(康复)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戒毒人员的定期检测制度、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参加药物维护治疗制度、执行地点变更制度,戒毒人员的定期报告制度等;建立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并指定相关基层社区村委会,根据戒毒人员和家庭情况,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村)戒毒协议,落实有针对性的社区(村) 戒毒措施,指导成立社区(村)戒毒(康复)工作机构,与各社区居委会签订禁毒责任状;同时制定社区(村)戒毒工作计划,指导成立社区(村)戒毒监护小组。组织开展定期告诫和定期戒毒效果评估,对连续三年戒断毒瘾的吸毒(康复)人员进行有效管理。要及时掌握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注意发现工作典型,并向上级提出好的工作建议。
2、乡党政办、财政所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社区(村)戒毒(康复)所措施需要相应的物力和财力保障,负责组织辖区内社区(村)戒毒(康复)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落实社区村委会场所、人、财、物等后勤保障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社区(村)戒毒(康复)工作,同时引导建立戒毒专业服务和禁毒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建设,并提供必要的保障。
3、乡司法办负责对刑满释放、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释放的吸毒人员落实安置帮教工作,向社区(村)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并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开展禁毒法制教育。
4、乡民政办负责将社区(村)戒毒(康复)纳入社区(村)建设和社区(村)管理,将戒毒(康复)人员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纳入低保范围。
5、乡禁毒办要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对社区(村)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6、营前卫生院要做好社区(村)戒毒(康复)工作的医疗服务,确保社区(村)戒毒(康复)工作落到实处。
7、乡教育组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的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开设毒预防教育法制课,提高学生防、禁毒的自觉意识。
8、各村(居)委会要主动在乡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社区(村)戒毒(康复)工作,落实社区(村)戒毒(康复)的各项工作,在社区(村)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办公设施,并配专职(兼职)工作人员,各村(居)委会要根据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认真开展戒毒(康复)工作,乡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将给予重点保障,乡其他村也要陆续开展村戒毒(康复)工作。
四、社区戒毒的适用对象、期限及有关要求
(一)适用对象。
根据国家颁布施行《禁毒法》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三十二条之规定吸毒成瘾人员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
1、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初次查获的,本人有戒除毒瘾愿望,能主动配合治疗,具有固定住所,具备帮教条件的;
2、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来源、固定住所或在校学生,具备帮教条件的;
3、怀孕或者正在哺乳 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
4、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5、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查获吸毒的;
6、六十周岁以上的;
7、有严重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
8、其他不适宜强制隔离戒毒的;
(二)期限
社区戒毒的期限为三年
(三)要求
1、被责令接受社区(村)康复人员应当接到公安机关《戒毒人员社区康复决定书》后15天之内到社区(村)康复执行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报到。逾期不报到的,视为拒绝接受社区(村)康复。
2、社区(村)康复可以在戒毒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执行,也可以在戒毒康复场所执行。
3、社区(村)康复人员的康复期限已满,经连续检测和社区(村)康复机构组织评估,确认未复吸毒,由原社区(村)康复决定机关批准,予以解除,并开具《解除社区康复通知书》。
六、工作任务
(一)建立社区(村)戒毒(康复)专职工作队伍和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工作体系。
(二)明确社区(村)戒毒(康复)工作的具体职责。
(三)建立社区(村)戒毒(康复)的规章制度。
4.戒毒康复训练工作总结 篇四
一、毒品的来源、种类与危害
1.毒品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是得人形成隐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毒品的分类:阿片类、兴奋剂、古柯类、抑制类。3.毒品的危害
(1)对个人的危害:严重摧残人的身体,扭曲人格,引发自残自杀失去自控能力,感染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
(2)对家庭的危害:破坏家庭关系,影响后代
(3)对社会的危害:诱发犯罪,影响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民素质。
二、社区戒毒(康复)法律法规、程序规范
1.社区戒毒(康复)由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对吸毒成瘾人员和《禁毒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特定人员,可以责令其接受为期三年的社区戒毒,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2.社区戒毒(康复)的期限:3年
3.社区戒毒(康复)的对象:吸毒成瘾,被公安机关责令其进行社区戒毒(康复)的人员。
4.《广东省禁毒条例》
5.《韶关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程序规范(试行)》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责
(1)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2)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职责(3)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职责(4)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专职社工职责(5)禁毒志愿者工作职责
6.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管理制度(1)情况报告(2)数据维护(3)考评奖励(4)工作例会(5)档案管理(6)业务培训
7.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人员纪律
(1)不准泄露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信息;(2)不准侮辱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人格;(3)不准非法限制社区戒毒(康复)人的人身自由;
(4)不准非法搜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身体、物品或者住所;(5)不准接受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属的的吃请或收受好处;(6)不准利用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牟取私利;
(7)不准包庇、纵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8.3年内具体工作流程和要求
(1)定期不定时尿检(社区戒毒3年不少于22次,社区康复3年不少于12次的定期尿检);
(2)每月至少见面谈话1次并填写《谈话》记录载入个人档案;
(3)每年一次综合评估,形成书面意见《综合评估表》记录载入个人档案;(4)社区戒毒(康复)自期满之日其解除,填写相关文书并送达当事人及其家属,并在7个工作日内通知所属工作站;
(5)及时将检测结果等文书记录载入人员档案,协助民警及时将以上动态管控信息录入“广东省禁毒信息管理系统”依法予以保密。
三、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基本用表
熟悉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所会用到的各类表格及文书。
四、吸毒检测程序与吸毒成瘾认定办法 1.吸毒检测程序规定 2.吸毒成瘾认定办法
3.接受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未来(1)摆脱毒品,解除社区戒毒(康复),回归社会;(2)复吸,送至强制隔离戒毒,再接受社会康复;
(3)意志消沉,家庭破裂,失去社会能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送至监狱。4.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出所衔接管理制度: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由社工从强制隔离所接人员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办理相关手续,目前由于韶关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人力、物力、资金有限,暂时无法做好此项工作。5.吸毒检测的分类
(1)现场检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所机构进行;
(2)实验室检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去得检验鉴定机构资格的实验室或者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
(3)实验室复检: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去得检验鉴定机构资格的实验室进行;
(4)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不得由同一家检测机构进行。6.吸毒检测的对象(1)涉嫌吸毒的人员
(2)被决定执行强制隔离的人员
5.戒毒康复训练工作总结 篇五
开展情况
一、XX镇禁毒工作概况
经初步排查,我镇在册吸毒人员1500人,死亡20人,实际在册人数是1480人,是徐闻吸毒人数最多的乡镇。根据禁毒工作规定,目前禁毒办的目前的主要工作一是做好宣传教育帮扶和打击整治工作,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在册吸毒人员的建档。打击整治工作主要是依靠派出所,宣传教育主要靠镇政府来推动,目前我镇禁毒宣传这一块工作开展得很不错,但是我们社区戒毒(康复)和在册吸毒人员报告工作非常落后。XX镇做为今综治挂牌整治单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册吸毒人数较大,所以禁毒工作开展的好坏对综治摘牌,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吸毒人员报告率是硬指标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禁毒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镇符合社区戒毒的对象有人,其中只有XX个对象前来社区报告进行社区戒毒。整个社区戒毒执行率不足百分七,但是根据上级禁毒委的工作要求,社区戒毒执行率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整个禁毒工作考核结果的好坏,可以讲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和在册吸毒人员来报告建档的人数是硬指标。
三、禁毒政策
最近广东省公安厅和禁毒委颁发了《关于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处置执行工作的通知》,对社区戒毒工作做了进一步要求和规范,其中有一条对符合社区戒毒对象非常关键。即是2017年1月1日后,没来镇禁毒办报告的,镇禁毒做出未报告证明,然后派出所将这个情况录入管控系统。那么这个社区戒毒对象不论在哪里工作,也无论他本人是否再吸毒,都会被当成继续吸毒人员进行强制隔离戒毒。
四、工作进展慢的原因分析
1、禁毒工作开展是摸石头过河。
禁毒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刚刚开展,县禁毒办给以的指导非常有限,造成下面对相关政策吃不透,工作是摸石头过河,再加上迟迟不配备专职人员,所以工作开展缓慢成效不大。
2、村委会畏难、动员力度不大。
从九月份起,镇禁毒办就已经多次将在册的吸毒人员和符合社区戒毒的名单发给各个村委会,要求各村必须大力动员这些对象前来办理报告和签订协议,同时也将社区戒毒对象到禁毒办报告的通告张贴到各自然村,但是各个村委会对这项工作的推动力度不够,除了XX村有对象来报告外,其他村委会都没有一个来报告。这些村委会不向禁毒办反馈吸毒对象不报告的具体原因,只是讲其他工作多,忙不过来,要么就是说吸毒人员他们叫不动。
3、驻点干部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禁毒工作刚刚转入由禁毒办指导,很多驻点干部对这项工作不了解也不重视,也没有协助村委会落实好这项工作。
四、工作计划
1、完善禁毒人员网格化管理责任制
按照上级的禁毒人员网格化管理要求,在全镇范围设立XX个中网格(村委会),XX个小网格(自然村),将驻点领导、干部、村委会干部、派出所民警、村长、挂点帮扶单位纳入网格化管理系统,对全镇在册吸毒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底干部考核中,由工作组和村委会对各自片区的禁毒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哪个村委会自然村工作落后,将追究该网格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这项工作需要镇领导的大力支持,确保网格化管理责任制能到落到实处,发挥出作用。
2、加大动员力度,不留余力地推动这项工作。
现在距离考核的时间并不长,留给这些对象报告的时间也不多,所以各个村委会、驻点干部必须抓紧时间将政策、到社区报告的好处和逾期不报告的处罚讲清楚给社区戒毒对象。对于在家的,要采取方法让他们来报告,对于长期在外的,也要直接联系其本人,由干部亲自和他沟通想办法让他们赶着月底回来报告,逾期不报告的对他们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还继续吸毒的对象,至少要动员其家属来禁毒办讲明情况。在吸毒,家庭又没有人联系得上的对象,由其亲属签字、村委会做出失联证明,加盖村委会公章,交到禁毒办。对每一个吸毒对象的情况,村委会要主动及时做好反馈。
3、禁毒专职干部加大对吸毒人员的跟踪力度。
对于村一级无法跟踪的吸毒对象,村委会提供对象本人及家属的联系方式,由镇专职干部进行跟踪动员,做到不漏一人,从而想方设法提高报告率和执行率。
6.戒毒康复训练工作总结 篇六
1 广州市的吸毒问题与艾滋病疫情
广州历史上就是毒品的重灾区,改革开放之后,毒品问题死灰复燃。由于地理上毗邻港澳台,有着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激励和日益频繁的经贸交流,形成较为优越的经济条件。在各种因素刺激下,吸毒人数逐渐增多,吸毒人员也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扩散,吸毒人员构成日益复杂。广州的毒品问题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吸食毒品的种类增多,从传统毒品海洛因到冰毒、麻古、K粉等新型毒品;二是吸毒人员低龄化,青少年吸毒人数逐渐增多;三是女性吸毒人数比例增大。由于静脉注射毒品及女性吸毒者卖淫而引起的艾滋病问题也较为严重。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广州的吸毒及艾滋病问题,广州市于2006年开始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工作,2008年开始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渐积累工作经验,现全市已开设9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3家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试点。
广州市从1986年在来穗外国人中发现首例HIV感染者,到2009年艾滋感染者累计9654例,艾滋病人2500例,死亡587例。新增艾滋感染者1449例,其中艾滋病人522例,死亡65例,2008年广州新增艾滋感染者1390例,其中艾滋病人461例,死亡57例,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10月31日,广州市艾滋病在治人数达1167人,居广东省首位,保持率达到63.3%,居广东省第四位。
广州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但主要传播途径有所变化,以前主要以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现在主要以性传播为主,并且通过母婴传播艾滋病的病例数也在增加。2008年经性传播艾滋病约40%,经注射吸毒传播约30%,2007年仍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占60.08%,性传播占33.46%,2006年,注射吸毒占55.69%,性传播占14.57%。
2 毒品与艾滋病之关系
毒品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词语,如《禁毒法》第二条之规定:本法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而艾滋病是医学名词,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译,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HIV分为HIV-1型和HIV-2型两种。艾滋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即性传播、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和母婴传播。虽然毒品不能直接传播艾滋病,但毒品与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1 注射吸毒是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径
200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吸毒,特别是通过静脉注射吸毒是导致许多亚洲国家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增加的原因。2005年是我国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转折年,当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经注射吸毒传播占44.3%,经性传播占43.6%,经采供血制品传播占10.7%,母婴传播占1.4%。而在新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经性传播占49.8%,经注射吸毒传播占48.6%,母婴传播占1.6%。而这一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从注射吸毒到性传播的变迁也是符合国际艾滋病传播规律的。2007年,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注射毒品传播占38.5%,2009年占32.2%,可见,虽然近年来感染艾滋病者性传播的比例高于静脉注射吸毒,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静脉注射吸毒依然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吸毒者与静脉注射吸毒方式关系极为密切。从吸毒者对毒品的选择来看,尽管近几年来吸食新型毒品(如摇头丸)的人数在逐年增多,但由于传统型毒品(国内以海洛因为主)的依赖性和耐受性更强,吸食新型毒品者会逐渐感觉“不过瘾”,而多数最终转向吸食传统毒品。从吸毒方式来看,吸食海洛因的吸毒者最初多以口吸或鼻吸方式吸食,但随着对毒品依赖性的增强及吸毒史的延长,吸毒成瘾者多会寻求反应更加快速且节约成本的吸毒方式,即注射吸毒。注射吸毒者中多有共用针筒、针头的行为,一旦其中有人感染H I V,注射器便成为HIV传播的“通道”。据报告,在共用针具的某些吸毒小团体中,6个月内HIV的流行率可达50%。
2.2 毒品是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重要诱因
中国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的联合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其中经异性性接触传播占44.3%,同性性传播占14.7%。可见,我国进入艾滋病高发期后,性传播逐渐取代静脉注射吸毒跃居为艾滋病传播的首要途径[3]。
2.2.1 新型毒品容易诱发不安全性行为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内地滥用冰毒、氯胺酮合成毒品人员在逐年增长,由2005年不足6万人,迅速攀升至2009年的36万人。所占吸毒人员比例也由2005年的6.7%上升至2009年27%。尤其是滥用冰毒人员上升较快,2009年各地公安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共发现吸食冰毒人员75505名,占该年新登记吸毒人员总数的37.9%。冰毒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在吸食的最初阶段会使性功能增强。在夏国美教授对730名新型毒品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发现,使用新型毒品后,兴奋感、发泄欲和性冲动等药效反应被报告的比例高达53.7%;冰毒和摇头丸被报告具有明显的性刺激作用的比例分别达到46.2%和44.5%。调查者中,有34.1%的人承认,调查前一个月内与配偶之外的人在使用新型毒品之后发生过性关系。因此在新型毒品的影响下,吸毒者的性行为频率趋高,且没有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说,吸食兴奋剂类毒品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2.2.2 吸毒人员的不安全性行为比例较高
一份云南瑞丽吸毒人群安全性行为KAP调查显示,吸毒人员婚前性行为比例是32.1%,婚外性行为比例是41.6%,安全套使用比例仅为2.1%。这份调查数据清楚地告诉人们,吸毒者中HIV的高感染率,决不仅局限于吸毒者的小圈子,而是蔓延到主流人群中,即使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本身并不足以构成不安全性行为的充要条件,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却能很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另外,女性吸食毒品之后多“以卖(淫)养吸”,因此从事卖淫的吸毒女性,一方面面临通过静脉注射吸毒和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双重危险,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成为通过无保护性传播向一般人群传播艾滋病的媒介。
2.3 毒品与艾滋病母婴传播有一定关联性
艾滋病的各种传播途径是相互影响的。女性HIV/AIDS的孕妇可以将HIV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也能够在分娩时传播胎儿,也可能通过哺乳传播给婴儿。目前尽管母婴传播艾滋病的比例较低,但应引起高度重视。且女性HIV/AIDS的吸毒者,不仅可能使下一代感染HIV,而且也会使下一代成为先天的毒品成瘾者。
3 广州市社区戒毒工作中防艾机制现状
广州市2006年以来大力推进以美沙酮维持疗法。2008年《禁毒法》实施后,又大力推进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戒毒模式,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社区戒毒防艾机制。
3.1 综合防治措施
首先,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广东省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为保障防艾工作开展,省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经费。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及卫生、教育、财政、公安等有关部门齐心协力,着重做好艾滋病的防控工作,近年来初具成效。其次,广泛动员,全民参与。有关部门动员“红丝带关爱中心”、“爱之关怀”等40多个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积极招募防艾自愿者,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共同防治艾滋病。第三,积极参与各类国内外禁毒防艾项目。现已开展了第六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和中盖艾滋病项目。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广东省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机制。
广州市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更加重视禁毒防艾工作。近年来,结合地方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和艾滋病防治形势,市财政逐年加大艾滋病防治投入,仅2005年就安排防治经费900万元,同比增加600万元,增长200%。防治经费主要用于艾滋病监测、行为干预、关怀随防、医护人员补助和各区县级市免费咨询检测点建设补助等。广州市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爱之关怀”即是有代表性之一,2006年广州的“爱之关怀”荣获“红丝带奖”,这也是中国艾滋病民间组织首次获此殊荣。
3.2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3.2.1 美沙酮维持治疗
为尽快有效遏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减轻吸毒者对阿片类物质的依赖,减少因吸毒造成的社会危害,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我国于2003年开始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试点工作。广东省是第二批全国试点省份,广州于2006年开始试点工作。至2009年底,广州已有9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覆盖全市70%的地区和人口,开诊率达100%。现广州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已累计收治受治者两千多人,治疗维持率在70%以上。针对海洛因成瘾者住户分离的情况,为促进入组治疗和依从性,增强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服务便利性,提高药物维持治疗受治者治疗服务利用率,减少因服务便利性而造成的患者脱失,提高治疗工作成效,广州市还开展了跨区收治工作,符合条件的受治者根据便利原则选择靠近住址或工作场所的治疗点提出治疗申请,经审批后即可接受跨区入组治疗。
3.2.2 安全套推广和性行为干预
安全套的推广和性行为干预工作不仅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中进行,已经在全社会进行推广,并取得很好成效。2009年广东省安全套使用得到进一步推广,共干预暗娼人群约9万人次,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3.4万人次,流动人口104.7万人次,共发放安全套150多万只。针对男男同性恋人群HIV感染率逐年上升的势头,积极探索男男同性行为干预工作。广州启动了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据调查,广州市男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干预覆盖率和HIV检测率分别从2008年的91.8%、75.7%和16.4%提高到2009年的95.5%、88.0%和66.4%。
3.3 检测监测体系
目前,广东省的艾滋病检测体系较为完备,已建立艾滋病抗体检测省级确认中心1个,确诊实验室19个,初筛实验室58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HIV检测网络。CD4检测用流式细胞仪的配置进一步加快,省内19个地级市具备了CD4检测能力。各地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探索艾滋病病人管理机制,防止二代传播。全省病例随访率从2008年的23.7%上升到2009年10月的31.9%。
广州市社区戒毒(康复)中HIV抗体阳性者的检测和治疗有完备规范。社区戒毒的措施之一美沙酮维持治疗,其开展的目的即是减少阿片类物质滥用,减少艾滋病传播相关危险行为,减少违法犯罪,恢复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的社会功能。申请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病例在审批入组治疗前都必须进行体检,经初筛HIV抗体阳性者,各区疾控中心会对其进行鉴定。经诊断为艾滋病病人的,可根据其临床症状进行对因治疗(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鸡尾酒疗法)和/或对症治疗(即抗感染等治疗)。
3.4 受治者家庭干预
在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利用与受治者接触的机会,向受治者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推广安全套使用。同时,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工作人员不仅担负着对戒毒(康复)人员进行普及性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而且还担负着指导危险行为干预与家庭护理的工作。对HIV感染者或AIDS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安全行为(避免传染别人或染上新毒株)和家庭护理指导,重点做好安全行为(包括安全性行为,如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捐献体液,如血液、精液、乳汁、器官;不共用针具、牙刷、剃刀)指导,并提供相关的宣传折页、安全套等材料。
3.5 救助政策惠及范围
《广州市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减免费药物治疗实施方案(试行)》规定,对具有广州市户籍的农村居民及城镇居民中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及必要的相关检测;对常见机会性感染(艾滋病引起其他感染病)住院治疗每人每年在7000元以内、门诊治疗每人每天在20元以内的费用额度实行减免。超过额度的治疗费用,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或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按有关规定执行。广州市传染病医院(市第八人民医院)是广州市目前首家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减、免费药物治疗定点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院为广州市首家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随访监测诊断的定点收治医院。
4 广州社区戒毒中防艾机制之发展构想
在艾滋病领域,《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的期望成果是: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的发生;改善对感染者的关怀和支持;保护感染者的权利。因此艾滋病防治的三个重点领域是:加强领导,促进多部门应对艾滋病的规划、监督和协调能力;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减少歧视并降低艾滋病的危险行为和脆弱性;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治疗和关爱。目前各部门之间的综合防治机制已不断完善,且各民间组织积极参与。但对于对毒品、艾滋病的认识,及对吸毒和艾滋病人群的关怀和支持仍显逊色。
4.1 广泛推进反歧视运动
夏国美教授曾说:艾滋病在今天的出现,不只是对医学科学的挑战,还是对现存社会法则和道德理念的挑战,更是对人性觉悟和文明素质的挑战。在医学尚未最终战胜HIV这个病毒之前,我们首先要战胜的是现代社会和人性的弊病--源于社会制度、文化、道德、法律和政策的不合理;源于人性中的无知、自私、堕落和狭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说艾滋病病毒造成了人的机体的免疫缺陷,那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则是利用了社会的免疫缺陷。因此,艾滋病的防治不仅要建立完善的综合防治机制,而且要通过各种途径推广公共教育运动,消除歧视。受传统文化影响,在公众心中,多认为吸毒者、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是具有不道德行为的人,对这些人怀有歧视。澳大利亚在1992年开始推行公共教育运动,取得良好效果。此运动是在感染者同意的前提下,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展示个人不幸的生活写照,之后如何获得亲戚朋友的关爱和理解。澳大利亚推行此运动的成效一是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很快得到控制,感染人数逐年下降;二是吸毒人群和性服务者等高危行为人群中HIV感染率迅速下降。
《禁毒法》的实施已经在法律层面上转变了对吸毒人群的定性,认为吸毒成瘾是一种脑疾病,吸毒人员的身份也从单一的违法者更加客观地定位为病人、受害者和违法者。这种转变更加体现了立法以科学事实为基础的理念[6]。因此,在国外反歧视运动取得显著成效的今天,我们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将其本土化。借助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消除公众对吸毒、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客观认识;以学校、社区、单位为平台,向特定人群深入宣传。近年来,禁毒防艾宣传备受重视,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提高。由于人们头脑思想意识的转变需要长期、经常性地巩固,因此需提高宣传教育的频度,不能仅仅依靠“禁毒日”、“艾滋病日”的一日宣传。消除公众的歧视,客观认识毒品和艾滋病,消除因歧视而欺瞒造成疫情的扩散,把传染病控制模式转变成涵盖所有相关方面的全社会防治模式。
4.2 改善对吸毒和艾滋病人群的关怀和支持
社区戒毒(康复)、美沙酮维持治疗是控制吸毒行为和艾滋病疫情的有效手段,借助与受治者每日治疗接触的机会,坚持连续教育,对特殊人群的干预定能取得成效。吸毒成瘾者、感染艾滋病者,不论其因何吸毒、因何种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都是受害者,都不足以用生命为代价来接受惩罚,他们需要医治、关爱和支持。《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四免一关怀”政策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采取关怀、治疗和救助措施;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减免相关的教育费用;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扶持其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四免”惠及广大,效果好,相比之下“关怀”稍显逊色,非人性
关怀之浅薄,而是提供给被关怀人群生产和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公众对吸毒和艾滋病的歧视。消除歧视,公开身份,积极应对,提供机会,是客观现实的做法。
摘要:吸毒与艾滋病传播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2008年我国禁毒法的颁布施行,确立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这一崭新的戒毒模式。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中推行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市在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社区戒毒工作中的防艾机制。要完善该机制,可以从广泛推进反歧视运动和改善对吸毒和艾滋病人群的关怀和支持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毒品,吸毒,艾滋病,社区戒毒
参考文献
[1]穗今年新增艾滋感染者1449例[N].信息时报,2009-11-29(A8).
[2]俞顺章.中国艾滋病的社会流行病学.艾滋病的“社会免疫”[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1.
[3]李彦昌,王.试论禁毒法对艾滋病防治的积极作用[J].中国性科学,2009,18(8):10-13.
[4]俞顺章.中国艾滋病的社会流行病学.艾滋病的“社会免疫”[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4.
[5]俞顺章.中国艾滋病的社会流行病学.艾滋病的“社会免疫”[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7.
【戒毒康复训练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社区康复戒毒法律条款07-15
社区戒毒人员康复计划07-21
建设戒毒康复服务中心09-12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助11-20
脑出血病人康复训练07-12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08-22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10-16
髌骨粉碎性骨折康复训练怎么做07-05
戒毒人员思想教育工作07-26
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