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08-28

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选15篇)

1.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班会

主办:院团委 承办:材控

123/124班委

一、活动名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

二、活动主题:

“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活动背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四、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活动,让更多的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自身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使同学们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更深层的认识。在主题班会中让同学们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爱国主义青年。

五、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4年5月15日

地点:汇贤楼某教室

六、活动参与对象:

材控123/124班全体成员

七、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在班级QQ群,班级人人中宣传此次主题班会

2、确定一名主持人

(二)、活动进行

1、下午1:30班委到达教室布置场地2、1:40召集全班同学到达教室,由主持人致开场词,主题班会开始。

3、由主持人对此次活动进行详细说明

4、班级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关于主题进行讨论

5、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6、宣传委员负责在会上拍照便于以后总结

(三)、活动后期:

1、活动照片进行展示

2、总结出一份详细的主题班会报告

3、班委针对此次活动进行讨论,找出不足之处便于以后改进。

八、经费预算:

矿泉水:2*24=48元

九、注意事项:

1、注意会场纪律,不要嬉戏打闹

2、结束之后安排人员打扫教室

材控123/124班委

2014年5月8日

2.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二

1.注重课程渗透 , 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1.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

1.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 。

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德育课程体系之中。鼓励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内容纳入德育校本课程,让广大青少年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1.3围绕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明确回答了高校应当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中把握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1.4发挥项目化课堂优势 ,深 化理论研究 。

依托学院人才聚集和学科齐全的优势, 发挥大学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基本内涵与理论框架,深入研究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经验, 不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学校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而改革发展措施,制度的出台和实施,都必须得到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如我校“项目化教学”、“建设教师资源库”等重大改革措施,学院先通过集体教师开会研究,在课堂上演示,再由督导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动了学校改革的发展。

2.丰 富教育形式 ,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

2.1突出主题教育活动重点 。

近年来, 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学院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系部举行“学党史、知团情”党团知识竞赛、系部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重大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 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教育。

2.2打造主题教育活动品牌 。

学院通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开展“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主题队会、班会或团支部活动;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形式多样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反浪费专题教育活动,并作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礼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教育。

3.加强文化引领 ,切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3.1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充分发挥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学艺术团体的作用,积极参与城市社区的各种文化演出和相关文化活动, 推进高雅文化进社区。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丰富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学校工会开展了“师生足球联谊 ”、“教工乒乓球赛”、 “师生诗朗诵”、“ 节日联欢”、“外出郊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形式各异的年级组活动,对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3.2积极培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成果 。

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创新载体、打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一名教职工,我感受颇丰的就是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我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跟随学院党组织,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及时参与工会活动,及时反映信息,做学生与工会互动的桥梁。

在这里我也忠诚地宣誓:“忠诚教育事业,传承文明薪火。恪守教育良知,锤炼道德情操。坚守教师天职,呵护生命成长。焕发人生激情,诠释精彩生涯。勇于担当,勤于践行,敢于创新,乐于奉献,风雨兼程而无私无畏,艰难困苦而斗志弥坚,为工程学院的灿烂明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与智慧。”

4.结 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摆脱落后。结合我们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更应该努力创新。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学院的创新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个人角度看,每一个专业实训室要有一个专门的创新实验室,主要就是学生的创新工作,这不仅对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有益,更有益于国家。

没有绝对的成功者,也没有绝对的聪明人,这样的成功和聪明,都是源于20%灵感和80%的努力,因此没有绝对的天才,也没有绝对的蠢材,而这些天才的培养一方面靠自己,另一方面靠培训员(老师)。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老师,所以我建议每周对所有老师进行教育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教育发展,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综合体全面发展。这样我院的科技实力将大大提高。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载体

一、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也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难题的解决,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二者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力量源泉以及精神动力。作为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具有先进性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理论支撑、思想基础以及精神动力。

二是校园文化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在社会文化领域中极具强大影响力。

二、校园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体现

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层次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参与面广、深受学生喜爱等特点,能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方式满足广大学生需求,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精神基础。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它独具自身价值:

(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校园文化所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与化人的独特优势及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式活跃的文化氛围,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更具感染力和熏陶力。

(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日常。作为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所具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特征,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以更加灵活新颖的样式、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时代主旋律。

(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强、吸引力大、影响力广等特点,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丰富的课外实践渠道与途径。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变得更加具体和丰富。

三、以校园文化四维度建设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维度建设,它具有渗透性、潜在性、广泛性与感染性等教育功能,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精神食粮和生活氛围,无形中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一)依托校园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质基础

1.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红色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课堂。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合作,建立健全与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共育机制,利用重大纪念日与节庆日,组织青年学生到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2.重视校园设施与环境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化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融入校园设施与环境建设,合理规划与布局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公寓楼等标志性建筑物,建设完善的场馆设施和文体设施;选取、创新校园各类极富特色的公共标识,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文化特征的人文景观,如喷泉、假山、园林等景观的创意布设及美化绿化,以及教室、学生食堂、宿舍、走廊等场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的雕塑、书画作品、名言、警句等的布置;利用宣传橱窗、通报栏、黑板报;报刊、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站及教室学习园地等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抽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二)依托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建设,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动力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凝练大学精神、校训、校歌。结合学校自身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与理念,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凝练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的高品质的大学精神,内化成为校园里一种坚强的精神力量;根据学校独特的理想抱负和精神气质,科学选取与提炼既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又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的校训、校歌,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爱国、爱校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根生动具体。

2.强化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未来规划,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社会主义学校的要求,努力营造 “求真务实、治学严谨、勇于创新、追求进步、崇尚科学”的彰显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优良校风;加强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学习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教育以人文素质教育,推广国情区情教育、厅局长进校园、校长与职能部门领导“谈学风”等品牌项目,举办“学风建设”论坛,开设“学业与人生”讲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志存髙远、博学笃行、勤奋刻苦、诚实守信、追求进步、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加强教师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发挥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表率作用,营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嚴谨治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

[2]姜国玉.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3]吕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孙叶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5]张慕微.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J].科教导刊,2014(1).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共青团组织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GB226)阶段性研究成果。

4.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四

——心得体会(1)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乃至决定性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由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链接起国家与国民个人,既是国家治理的行为基础,又是社会成员的行为依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价值准则,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离不开无数个体人的活动。轻视人的个体价值、剥夺人的个体自由、扼杀人的个体创造,是一切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国家与社会的共同特征。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是社会的主流。和谐文化建设中最根本的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人们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宽容谅解、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维度,既有富强、民主的目标,亦有文明、和谐的理想;既意味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和法治昭彰的社会建制,也意味着遵纪守法、崇德尚礼的社会生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后者更为前者提供了精神归宿和价值依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当前,改革深水区的矛盾错综复杂,与之相伴随,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也更加明显和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为改革的推进整合力量、凝聚共识,也能最大程度地为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减震和抗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5.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五

201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会时提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为培养合格人才、推进科教兴国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简单地说,所谓价值观,主要是指人生目的、人活着的意义、价值等。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具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全局性、整体性特征,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而不是仅仅反映部分地区、部分阶层、部分领域、部分行业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提出,就应能够凝聚人心、汇集民智,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时代性。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域、一定人群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具有时代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紧扣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

3.民族性。核心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即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4.概括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浓缩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

5.崇高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6.稳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就不宜随意变动,应该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相对稳定,且常提常新。

7.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具有“标杆”和“旗帜”作用,也要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己任,把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8.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为各种不同文化层次和水平的人所接受,使老百姓记得住,利于普及、易于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最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在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都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两者各有侧重,特别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二是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三是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

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自由、平等、民主,讲究个人自由、个人奋斗、个人才干,讲究社会平等、民主和民权。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虽然很诱人,但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宗教信仰。中国古人最高的伦理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怎么产生的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但是,各方面普遍反映不便于记忆,希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作进一步提炼、概括,鲜明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地方和行业为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行业精神,如北京提出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提出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湖南提出的“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杭州提出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解放军总部提出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司法界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公正、廉洁、为民”,公安部门提出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等等,这些都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伴随形势的不断变化、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的不断创新,更加精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呼之欲出。党的十八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鲜明提出“三个倡导”,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凝练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国家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型特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国家。这一价值理想鼓舞人心,满载我们对于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我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近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一崇高理念,正是为了早日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使人民得到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国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每一位公民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幸福,国家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这三个层次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这一内涵,既承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源本,又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现实;既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的价值优势,又赋予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实践,又着眼于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复兴。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鲜明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回应人们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进一步坚定人们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把人们思想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有效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是具体利益、观念观点之争,但折射出来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经济和军事力量是硬实力,文化、文化价值观及其先进程度是软实力。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光有硬实力不够,还要有强大的软实力。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话说中国光出口电视机不能成为世界大国,只有同时也出口思想和价值观方能成为世界大国。基于建设世界大国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国家的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国家既有经济军事硬实力,又有文化价值观软实力,我国将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和说明中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当下中国,经过历史沧桑巨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发生了全面的变化。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没有核心价值观,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让国家社会迷失。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五、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育成熟用了上千年,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用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作为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更应该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位置,融入高校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引导和帮助广大大学生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把“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融入到高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深化和创新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三下乡”等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真切的亲身参与、深刻的实践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建设,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四)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师研修、培训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继续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6.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六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按照“中国情(情:国情、爱国情)------社会风--------公民行”的思路,设计了这一主题的内容。力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去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懂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力求通过本节课,将中考涉及到的与此主题相关的考点,依据考纲加以梳理;将涉及到的与此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进行整合、模拟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二、有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粗浅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责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和认同,使学生懂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考解题和答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A);分析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C);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A);培养正义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B)等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点滴小事做起

六.教学方法:自学合作、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感悟法等

七、教学流程

序曲《国 家》

师生和着音乐齐唱歌曲《国家》

(“爱唱”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又起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平时上课之前常会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授课主题相关的歌曲,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新闻播报导入专题复习(视频):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导入复习主题,直观、形象、生动。)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集体回答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顺势板书。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情”去了解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第一篇:中国情

师:富强—经济富强 民主----政治民主 文明----精神文明 和谐-----社会和谐

一、考点梳理

师依据考纲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屏幕显示问题: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

4.和谐社会的特征是什么?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党和国家努力解决民生问题说明了什么?

操作步骤:

第一、学生对照屏幕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

第二、复习后,以集体回答和个别回答的方式反馈。

第三、师视学情补充归纳。

二、中考模拟

【改革不停顿 发展不止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报告,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作出系统部署。

思考并回答:

(1)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请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体现了 的根本原则。

(2)全会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

请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

(3)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请问:为什么说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此环节通过对考点的梳理,以期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解;通过对中考模拟的演练,以期提高学生的中考答题能力。)

(过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看着“大家”“小家”的变化,我们为之欣喜,为之骄傲和自豪。在我们的生活里,有 3 着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正用自己的言行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向我们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让我们一同进入“社会风”去看看“安徽好人现象”。

第二篇:社会风

活动探究(中考模拟):

一、中国好人安徽多(背景材料略)

问题设计:

1、“中国好人安徽多”说明了什么?

2、“中国好人安徽多”对安徽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操作步骤:

1、生自主阅读背景材料;

2、生归纳材料,并围绕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

3、生展示讨论成果,师视学情点拨总结。

二、“家规”行正道 “家风”抵万金(视频)

问题设计:家风、家规是不该被遗忘的财富。请你说说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并

说说这一“家风”的重要性?

操作步骤:

1、生看视频资料

2、生围绕问题谈自己的家风以及这一家风的重要性,师适时鼓励并小结。

3、师谈自己的家风以及这一家风对自己的影响。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是指要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包括保障人身权、基本的政治权利以及保障财产权;平等,不仅是指在价值观层面强调平等,而且还提出了涉及各个方面的平等的要求,如,城乡平等、官民平等、教育平等等等;公正,是指较为全面的公平思想体,它包括教育的公平,竞争的公平,分配的公平,以及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法治,是指法治精神,它涵盖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内容。因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且大多内容已超出了初中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也超出了考试的要求,加之,仅靠一节课(40分钟)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一一展开。因此,在“社会风”这一篇章的设计上,4 我淡化了对知识的处理,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她的魅力与亲和力,常常就在于一些凡人小事中。我们从社会层面去理解核心价值观,就重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社会传播正能量,营造向善、向美、公平正义的的社会风气。)

(过渡)央视的“家风访谈”这一活动,在引导弘扬家庭文化,建设和谐家庭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公民行”

第三篇:公民行

活动探究(中考模拟):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个月,我校在团队的倡议和组织下,拟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规划:请你为本次活动的开展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2.活动意义:说一说校团队的这一做法有何意义?

3.我思我行:请你谈谈你将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操作步骤:

第一、生自主阅读材料。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笔答题。

第三、生反馈,师试学情点拨、归纳、小结。

(此环节是以知导行的环节,帮助学生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展示庐阳区某中学学生守则(节选)

●用具体行动体现爱国情,如敬重国旗、国歌、尊重汉语,履行值日生职责等。

●在与他人交往中,做到谦恭有礼,包括课堂倾听别人的发言。

●读书是你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尽力做好与读书有关的每一件事,如预习、听课、发言、讨论、作业、复习等。

●.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考试不许作弊。

操作步骤:1.师展示守则(节选),生自主阅读

2.生将守则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进行连线。

(这份守则的内容务实、具体、亲切,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行为指导意义,也恰到好处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指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深化了主题。)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后,师补充归纳。

尾 声

再唱歌曲《国家》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是最高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一环节既是对爱国情感的升华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板书设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

7.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七

关键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或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这个基础之上, 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价值追求、价值理念。2013年12月23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同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加强宣传和学习, 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要做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一) 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种实际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就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正好是改革开放的35周年,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 成就大家有目共睹, 我国在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同。与此同时, 我国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领域、精神领域、道德领域, 尤其是价值观的领域, 存在一手软这种状况, 出现了一些如理想信念弱化、道德滑坡、人情淡漠、诚信意识的降低、价值观的模糊、价值观的混乱等现象。人应该爱国, 但是有些人爱国意识越来越淡化。人与人之间应该关爱、诚信, 但是由于社会现实多方的原因, 有些人把这个抛到脑后。因此, 为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 必须同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大家共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 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必然选择

近些年, 在强调思想多样化甚至多元化的同时, 我国也滋长了一些错误思潮, 对于人们的思想影响非常大。例如, 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冲进来以后, 对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非常大, 导致有些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非常严重。如果任由这种错误思潮发展下去, 人们的思想永远提高不了, 价值观、主流意识就树不起来。为了抵制这些错误思潮, 党中央提出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实际需要

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 也就是大体到2020年,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 也就是大体到本世纪50年代, 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宏伟且意义重大。

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 应该在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加强经济和科技发展, 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另一方面, 要加强思想领域、精神领域、价值观领域。一个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不能只在物质上强大而精神上薄弱, 那不是真正的强国。所以, 一方面物质文明方面要强大, 要现代化;另一方面, 在价值观上、国民的价值观方面、国民的思想精神方面要强大, 使我国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同时,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目标相结合, 要同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发展相适应。倡导社会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十八大已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晰的图景, 只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两大百年目标也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一个宣传、教育、研究和具体贯彻落实的过程, 只有这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入心入脑, 家喻户晓。

(一) 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舆论工作

要充分营造宣传舆论氛围, 把新闻媒体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积极运用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公共微信等现代传播手段, 开展宣传教育,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更要发挥好主流媒体作用,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加强正面思想引导, 通过开辟专门栏目、刊播一些主题公益广告等形式, 增强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同时, 要善于运用日常的事例及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道理讲透彻, 加深人们的认知认同, 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

(二) 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

青少年代表祖国的未来, 青少年脑子里面要把核心价值观并入灵魂, 真正落实到行动, 这样我国的未来才会有希望。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了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 也就是说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融入到大中小学各个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而且, 还要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 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

(三) 使这种价值观真正大众化、普及化

人们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一般经过从“知”到“信”到“行”的过程。因此, 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可从这个方向出发。从“知”进行引导, 增强宣传教育力度, 保证广大群众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示范作用, 让人民群众由“知”到“信”, 让群众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有榜样, 一点点扩散, 逐步强化, 形成“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输性、渗透性, 促进其普及化、生活化、通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四) 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各级党委的核心任务, 而且也是政府的任务。所以, 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 把它当成一个长期的任务去做。而且,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中, 各级领导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常言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中, 各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五) 用制度为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提供保障

真正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来, 让它变成全体人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它变成一种制度。邓小平讲过制度问题最具有根本性。所以, 同样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制度的东西, 把它的措施变成制度, 让人们必须按照这个去做, 不按照这个去做就是违背党纪、违背国法。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能够深入人心, 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

参考文献

[1]邢云文.把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N].人民日报, 2014-03-20.

[2]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N].人民日报, 2013-05-22.

8.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八

关键词 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义 内涵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且贵在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它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意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处理好大学价值理念等战略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利于高校用国家的主流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引领、统摄办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明特色;有利于在价值多元的新形势下,构建共同价值,形成价值共识,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和大学梦的正能量。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在高校建设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信念,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强化理想信念学习,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转化为自我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3.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领风尚,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自觉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贯彻于高校办学路径的探索,实现高校科学发展

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理念、新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着力清除不适应不符合高校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明确办学目标,集聚办学资源,发挥办学优势,促进科学发展;二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四是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五是要继续做好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价值理念的创新,建设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必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大学价值理念。成功的高校应该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努力建设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藉以振奋、激励和凝聚人心。

3.筑牢意识形态领域,把握趋势、正面引导、重在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密切关注社会思想文化潮流进程及其对高校的影响,把握趋势、正面引导、重在建设,促进校园的团结与和谐。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党建工作,要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觉融入党建、促进党建;二是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四是重视校园媒体特别是新型媒体的作用发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微观舆论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惟其艰辛、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人人参与、人人实践,必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大学梦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兴富.高校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正能量.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2).

[2]姜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理论观察,2013,(8).

[3]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2007.

9.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九

2、崇德向善礼为先,让座小事并不难。帮老幼,扶孕残。时代文明谱新篇。

3、爱心是生活明媚的阳光,文明是人生和煦的春风。用心编织我们的家园,让爱如影随形。

4、城乡平等新社会,不论等级与尊卑。同建中华大家庭,各行各业齐腾飞。

5、仁义诚敬孝,大德耀中华。

6、人人学雷锋,齐来树新风。

7、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

8、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9、与人为善,一路吉祥。

10、心中满是爱,保护大自然。

11、勤劳结硕果,锣鼓庆丰收。

12、人心都向善,吉祥满乾坤。

13、美德入心者,便是福寿人。

14、父母生养我,我孝敬父母。

10.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十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可曾想过,那一碧万里的蓝天去哪儿了? 当我们漫步河边时,可曾想过,那清澈见底的河水去哪儿了? 当我们的家园被雾霭笼罩时,可曾想过,那沁人心脾的空气去哪儿了?

当我们看到老人跌倒而无人敢搀扶时,可曾想过,为什么我们都不敢助人为乐了?

当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却无从选择时,可曾想过,为什么对人体有害的食品越来越多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什么? 我们将走向何方?

当一个民族普遍缺乏信仰时,当一个民族普遍不知活着的意义时,当一个民族普遍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时,没有了核心价值观,这个民族将走向疯狂,最后的疯狂!然后就是灭亡!翻开历史,看看红军那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看看哪些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而不屈不挠,看看哪些为了革命而勇往直前的勇士,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可曾想过,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的坚强?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的勇敢? 是万能的金钱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崇高的信仰,是因为他们心怀为人民而奋斗的价值观,他们因此而坚强,他们因此而伟大,他们因此而受世代所敬仰!也正因为他们的信仰与奋斗,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难道要抛弃他们的信仰吗? 他们的信仰难道已经过时了吗? 不,为人民谋福利的信仰永远都不会过时!

11.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十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

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为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性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借鉴和发展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在民生、和谐、公正、自由等价值上充分展示了出来。

民主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为作民之主。在西方,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一书,是由“人民”和“統治”两词构成,指人民的统治或权力。现代西方思想家们对民主作了进一步阐述,比如哈贝马斯重视和强调程序民主等。虽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但根本上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民主首先表现为国家形态,同时也体现在体制、原则和价值观等方面。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和人民意志,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决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基本要求。

和谐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和谐观念出现得很早。《周易》中有“保合大和”的说法;老子强调“和异以为同”;孔子主张“致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等。在西方,“和谐”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指事物之间最佳的结合,如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的最初的和谐”。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社会领域。柏拉图认为“公正即和谐”。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指出,和谐是包括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标志着通过消灭阶级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高度协调统一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境界。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努力推进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公正是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关系及其原则的规定和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公正的思想。《礼记》设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西方,柏拉图明确提出“正义就是平等”。近代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平等论”,进一步宣扬了古希腊的正义思想。卢梭提出,公正就是公意,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公正原本质在于社会制度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仅仅追求公正是远远不够的。公正需要历史的依据,一旦忽视了历史精神和历史依据,对公正的追求和理解就会陷入“永恒公正原则论”和“乌托邦空想论”。与这些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公正问题,把公正建立在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基础之上,把公正的理想与历史精神融为一体。在他们看来,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公正,是公正的真正实现。

自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的规定和要求。《论语》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对自由的理解。老子的“为无为”、庄子的“逍遥游‘,则典型地表达了道家对自由的体认和追求。到了近代,自由概念被运用到政治领域,出现了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观念。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个人无所顾忌的放纵,而是与遵守社会生活规则和法律相联系。在资本主义早期,自由主要针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权,旨在解决人权与神权的冲突。18世纪末以后,自由主要是针对国家和政府的强权和过多干预,旨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所有这些关于自由的思想,要么是主体服从于客体,要么是主体的精神具有无限能动性,都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由与“人类解放”联系起来,不仅将其作为个人发展的尺度,而且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他们认为,只有在扬弃了以往剥削社会的强制劳动和固定分工、特别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固定分工之后,人们才能实现“自主活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

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必定会遭遇许多不可预料的重大历史课题和风险挑战。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效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道德观、价值观扭曲,等等。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统一不同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旨在应对并且满足实践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和共识,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提高价值主体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价值主体分别是国家、社会、个体。马克思说过:“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要把提升每个公民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尤其要重视官德建设,以此来促进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公民的神圣职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会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步深化。与此相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将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

12.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十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筑对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需要积极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构建, 引领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地位, 吸收外来先进的科学文化, 抵制我国当前社会各种负面的思想, 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的学习, 并贯彻和落实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以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当今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 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却难以得到满足, 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 社会意识形态存在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这些物质上和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为当代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动力, 但也强烈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这就需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而引领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能使其在思想上达到共识, 把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认知的人们, 最大限度地凝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筑有利于确保国家战略目标实现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不断被我国所引入, 使得科技和人才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把国家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这都需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 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全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同时也有益于国家对社会新一代青年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全面的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更好地应用好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从而加快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步伐, 以此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也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经济全球化势必引起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发展趋势的变化, 特别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加快, 西方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也开始在我国社会中蔓延开来。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 势必会日益削弱和削减我国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行为准则传播和建设, 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筑, 以当代社会主流文化, 引领当代其他社会思潮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得到发展, 抵制西方社会负面的思想文化对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的腐蚀, 积极维护我国社会文化的安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筑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 主要益于人们价值观念判断力和社会思想道德责任感方面的提升。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善良的道德意愿都深植于每个人心底, 这些都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沃土。以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判断力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作为加强宣传教育的有效着力点, 使人们能清楚地辨别真善美、假恶丑, 在思想上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并结合当代客观现实条件加以延伸, 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扬弃的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 需要我们秉承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对历史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 汲取思想精华, 去其糟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 使其能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震.“民主、公正、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及其原则[J].红旗文稿, 2012 (06) .

13.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十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

李辉 《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10日 13 版)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培育和践行更需要文化的支撑。面对文化发展色彩纷呈、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人民文化权益诉求不断增强的态势,开发和利用文化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关于文化的界定和分类众说纷纭,笔者拟从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四个层次切入,探讨文化载体的创设和利用。

以制度文化为着力点,承载价值指向

正如道格拉斯·C·诺斯所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则的总和是文化,人们的规则意识也是文化。制度可以影响人的选择、规范人的行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是利益表达的形式,体现了一定社会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核心表述。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具体的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实化细化的。不同层次的制度构成了联结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制度体系。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建设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有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过程的民主性和公开性不到位、制度之间的整体性不强、执行力差等。

以宏观制度为着力点,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社会的公正性。体制安排、法规建设等都属于宏观制度,作用范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维度和社会维度的内容需要内化到宏观制度中,个体维度也需要宏观制度给予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宏观制度建设在依法治国理念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受到快速发展和复杂国情的影响,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之处,比如社会制度建设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制度的激励性和公平性如何兼顾等等。

以微观制度为基础,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微观制度涉及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组织机构。微观制度是单位文化的组成部分,最直接影响到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微观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和公正性是保证其价值实现的基础。

以物态文化为中介,传播价值内容

物态文化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固化与可感知是其主要特征。历史遗存中的文物,现代社会中的建筑,科学技术的创造物,书籍、影像、风俗习惯等都是物态文化的具体形态。物态文化既是人类主观世界外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价值的承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价值精华,需要物态文化作为载体。

受到市场化、世俗化等现代性因素的影响,现有物态文化普遍存在着另类价值张扬、核心价值观被弱化的倾向。个别大众媒体不断翻新选秀、娱乐主题,把隐私当噱头的低俗价值观被放大到公共平台上。漫画、动漫等文化产品在创造过程中随心所欲,缺乏价值凝练,导致青少年的价值错位和价值混乱。物态文化的价值引导迫在眉睫。

发挥物态文化的价值教育功能。博物馆、纪念馆等属于公益性文化资源,在现有的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纳入学校德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增强其教育力,尚有挖掘空间。历史古迹、自然景点具有历史教育和文明教育的功能,如何转化机制,从重视经济效益拓展到重视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值得思考。

在文化产品开发中嵌入核心价值。文化产品开发需要市场推动,也需要价值引领。事实证明,文化产品的持久竞争力与核心价值竞争力是正相关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产品不仅要愉悦感官,更要陶冶情操、撼动灵魂。核心价值观是国魂也是灵魂,创作出有魂的作品应成为文化工作者的职业自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嵌在物态文化中,关键在法制规约。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个体的民主意识越强,对法制规约的要求就越迫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照现实指向未来的基本法理目标,应确立其统领物态文化生成的全过程。城市建设中的人本理念要得到文明、和谐、法治等机制的支持;文化产品的生产关乎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成人,应纳入法律体系内进行基本的规范;文化产品创 3 造、传播和管理部门承担着现实的社会责任和未来的预期责任,应明晰其责权利的整体关系。

以行为文化为抓手,保证知行一致

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支配下发生并反映了一定的价值观。总书记今年“五四”青年节在北大考察时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行为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文化。暴力体现的是强权文化;礼让体现的是和谐文化。守法、善行和高尚等构成了行为的不同层次,反映的是价值观的分层要求。所谓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即是核心价值观在行为上的基本要求。

行动文化有不同的形态,比如义务劳动、学雷锋活动、三下乡、志愿服务、爱心慈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有的行动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有的行动是民间互动。行动是价值认同和价值内化的重要途径。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载体,体现了其中的政治价值;作为社会主体,公民在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展示的是爱心奉献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作为青年大学生则是在行动中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和做贡献”的统一。4 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行为对引领社会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心态文化为支撑,营造良性心理氛围

心态是价值观的反映,更是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心理土壤。良好的社会心态同核心价值观一起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快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客观环境决定了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一方面改革开放成为社会共识,自我成就成为很多人追求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阶层固化趋势的加重,赢者通吃、弱者无助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阶层与群体间的疏离隔阂日益明显,少数人傍富仇富心态并存。一方面,人们渴望生活在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另一方面,社会信任度、人际信任度不断接受挑战。错综复杂、自相矛盾的社会心态折射出的是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因此,将心态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营造良性的心理氛围是保证其接地气的关键。

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舆论引导和心理关怀。当前,舆论引导的基础是强化主流舆论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心理关怀的重点是做好负面心态的疏导工作,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心态调适机制。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载体的文化在实践中不能由于分类视角的局限而顾此失彼。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等都是极其重要的文化类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十四

一、全面梳理教材, 找准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小学生毫无例外也应遵行这八字准则。人教版语文教材 (以下举例课文均为人教版教材) 中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钻研教材时, 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梳理, 准确把握教材的思想内涵。

1. 爱国。

一年级上册 (简称“一上”, 下同) 《我多想去看看》, 表现孩子热爱祖国, 向往北京。二上《北京》, 与之相同, 增加了对首都北京的简单介绍。还有一下《画家乡》, 二上《欢庆》、《我们成功了》, 二下《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 五上《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等, 这些课文或赞扬自己的家乡, 或歌颂祖国的成功。另外, 有的课文从祖国的美丽和富饶的角度, 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可爱, 如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 四上《迷人的张家界》, 四下《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 五下《草原》、《丝绸之路》、《香港, 璀璨的明珠》等。有的课文重点描写我国著名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祖国深厚的历史, 激发爱国热情, 如四上《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五下《拉萨古城》等。有的课文则从祖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显示泱泱华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熏陶, 如六下《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等。热爱祖国, 就要不忘历史, 牢记过去。五上《圆明园的毁灭》, 让学生深感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狼牙山五壮士》使学生感知日寇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难忘的一课》和《最后一分钟》不仅让学生了解台湾和香港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热情。五上第八组的3篇课文《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 集中刻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他的凡人情怀。学习这些课文, 既是缅怀领袖和革命前辈, 也是爱国的表现。有的课文记述先贤志士的伟业丰功, 表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学生通过学习, 能更多地了解历史, 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如六上《詹天佑》、《怀念母亲》、《祖国, 我回来了》及朗诵诗《中华少年》等。

2. 敬业。

对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 敬业多侧重于爱劳动, 踏实、认真地做事的教育。如一下《小白兔和小灰兔》、《两只小狮子》, 四下《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 六上《我的舞台》, 六下《顶碗少年》等。而随着年级升高和学生年龄的增长, 要逐渐引导学生懂得勤奋刻苦、敬业奉献, 理解敬业就是对待学业或工作要专心致志, 学习本领要有勇气、有志气、有毅力。

3. 诚信。

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教材中诚信教育的篇目虽然不多, 但故事感人、蕴意深刻。一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三上《我不能失信》, 四下《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 都表现了诚实、守信用的良好品质和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思想感情。四下“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以诚待人, 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交流, 真正弄懂怎样做才是以诚待人, 并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措施, 在生活中去认真践行。

4. 友善。

关于友好和睦, 与人为善, 热情关心和帮助别人的内容, 课文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有的故事发生在同学伙伴之间, 如一下《小伙伴》、《好孩子》, 二上《蓝色的树叶》、《窗前的气球》、《日记两则》等;有的表现在家里爱爸爸、爱妈妈, 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如一上《在家里》、《借生日》, 一下《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有的以童话的形式表达爱心, 传递情感, 如二上《纸船与风筝》、二下《泉水》、三下《七颗钻石》等;有的是爱的教育的好教材, 如三上《掌声》、《一次成功的试验》、《给予树》、《好汉查理》;父母是最爱孩子的, 孩子怎么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呢?学习五上第六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 体会父爱、母爱, 激发爱父母的情感;有的课文颂扬人间真情, 启发学生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如四上《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语文课要言意结合, 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在读中感悟, 在感悟中升华, 在生活中实践。同时还要加强对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不以教师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 不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独立体验和思考。当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对文本有所理解和体验, 有所思考和感悟, 文本的思想内蕴才能真正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充实学生的生命, 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阅读教学如何做到在分析内容的同时, 不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渗透思想启迪、情感熏陶呢?请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这里用了四个“立刻”, 谁给它找个近义词? (生答“迅速”“立即”“马上”等。)

师:既然有那么多的近义词, 我们完全可以把“立刻”换掉几个, 让整个句子在用词上变得更丰富一些。请看———

(出示句子:“母亲说完, 马上又坐了下去, 赶紧又弯曲了背, 迅速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遍这两个句子, 体会体会各自不同的味道。 (生自由朗读, 随后交流。)

生1:用四个“立刻”, 感觉一个比一个快。

生2:用四个“立刻”, 我感受到母亲工作更单调、更乏味。

生3:从四个“立刻”中, 我体会到了母亲工作节奏很快, 非常忙碌。

师:带着这种感觉,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母亲啊, 你已经这么憔悴了, 你就不能喘口气吗?

生:不能。因为母亲要抓住一切的工作时间, 挣钱!

师:多朴素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读。)

师:母亲啊, 你已经那么疲惫了, 你就不能伸一个懒腰吗?

生:不能啊, 为了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读书, 母亲必须多挣一分钱!

师:是啊, 一家六口人等着母亲养家糊口啊!谁读? (生读。)

师:母亲啊!您已经这样瘦骨嶙峋了, 你就不能稍稍歇一歇, 照顾一下自己吗?

生:不行啊, 因为母亲得养活一家人!

师:孩子们, 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作为儿子, 当他第一次发现母亲干活是如此疲惫, 又如此拼命, 他的心能不为之一酸吗?来, 我们再读。 (生齐读。)

师:所以, 为了表达“慈母情深”, 这四个“立刻”能换吗?

生: (齐) 不能。

师:这就是语言的味道。同样的意思, 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有着不同的味道。我们一定要仔细体会、仔细理解。

这样的课堂教学, 不仅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更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到母亲的辛劳, 整个环节没有教师机械的分析, 有的只是学生的朗读———体会———再朗读———再体会……这些由学生自主领悟的内容, 比起教师的讲解, 学生体会得更全面、更深刻。

一位教师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 是这样引导学生品析语句、体悟文章内涵的:

师:请关注重点写青年画画的第7自然段, 再读一读, 围绕青年作画的过程, 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

生1:我欣赏他画鱼时的专心, 从“静静地画”可以体会到。

生2:我最欣赏青年作画的技艺很高。例如: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说明他画得很棒。

师:是的。中国写意画既需要挥笔速写, 瞬间抓住所画对象的动态, 也需要工笔细描, 捕捉所画对象细节的精彩, 青年二者兼得, 真了不起。 (投影出示:水墨金鱼动态图。)

生3:我欣赏他的作画态度, 从“一丝不苟”这个词可以看出。

师:能结合同学的发言, 总结一下青年作画成功的秘诀吗?

生:正是因为他认认真真, 一丝不苟地画, 再加上平时刻苦练习, 作画技巧高, 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金鱼。

师:再往前看, 找找青年成功的“原因”, 重点品味描写青年观鱼的语句。

生1:我关注第4自然段, 他看鱼很认真, 认真就是他成功的法宝。

生2:我关注第8、9自然段, 观点和同学一样, 这两段都描写青年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地观察, 这就是他成功的秘密。

生3:我注意到作者和他对话的部分 (第11~14自然段) , 得知他的身份。我觉得他能这样地专心, 和他的聋哑有关系。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大师级的艺术家都有生理缺陷。

师:是啊, 例如梵高、贝多芬, 他们的残疾不但没有成为缺陷, 反而促使他们走向艺术巅峰。生活并非不公平, 关键看你怎么对待。

生4:我也注意到这个部分, 我发现青年是长期坚持观察、作画的。课文第12自然段说到“为了画好金鱼, 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边, 一看就是一整天, 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没有长期坚持, 也不能画出这样传神的画。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 请自由读读你所品味的部分, 再次加深感受。

这样的引导, 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硬性的灌输, 注重的是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自主领悟。每个学生领悟的角度不同、内容各异、侧重点也不一样, 这些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 不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珍贵的吗?

15.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十五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藏;高校;培育;践行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18-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出趋于个体的基本特点。近年来,西藏大学生也是对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接受程度、认同态度逐渐开放,部分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自我是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受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和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共同影响,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所有这一切都向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

一、贯彻落实教育“三进”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价值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①工作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工作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进教材。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环节方面,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工作,必须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通过适当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还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教育中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搜集相关材料,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写进到教学教材里,根据我区特殊区情、教学培养方案的规定和实际课程安排的情况,对学生开设很多公共必修课程,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学校党委精神,如何推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一系列意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

(二)进课堂。

西藏高校作为西藏高等教育的核心阵地,充分体现着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西藏高等教育能够满足西藏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还会构成大学亚文化,发挥着传承、改造和创新文化的功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当前,西藏高校教育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专业课,传授专业知识。非专业课就是思想教育课或通识课,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完整的人。在大学课堂光讲授知识性的东西远远是不够的,通过公共课,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维与立足全人类的大格局与大视野才是更为重要与迫切的内容。

在课堂上,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与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学生的专业,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便使学生真实了解社会实际,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是由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地位和使命所决定的。现代大学承担着倡导学术自由、崇尚真理和知识、认同批判意识与科学精神以及以服务和改造社会、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中国高校在当前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文化中,承担着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熔炉。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时代风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用爱心传递温暖,用真心呵护道德,把学校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地。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广大学生的全面需求、促进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课堂作为是传播普遍知识的手段。通过教育等途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是学校的基木职能、根木任务和重要使命。主要是通过课堂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事实表明,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在传承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基木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而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向全社会、广大群众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使广大民众了解其科学内涵和基木内容,准确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学校的教师可通过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木内容内化为自身文化素质,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传承。

nlc202309030131

学校教师要让学生心悦诚服,从心底里将老师当作自己求知和求真之路上的领航人,就一定要自觉地将课堂教学与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引导有机结合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积极地发挥好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应该成为高校党委及基层党组织充分重视并加以推进和完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在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是一元主导,多元运作,实现核心价值观引导过程中的主导性与宽容性相统一。有必要指出,课堂本身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核心价值观引导最大的难点在于真正让学生感悟、体验,而情感上、认知上的互动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共鸣。

(三)进头脑。

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教材和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记住主要内容,掌握相关信息,了解具体形势。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根据教学计划和安排教书育人,培养精英人才,社会接班人,为了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想尽一切办法传播正能量,传授文化知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有选择地借鉴或吸纳祖国内地高校在课堂中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做法,同时应该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根据教材分析或课题讨论进行核心价值观引导,对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起到引导和整合作用,要正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超前性、差异性,吸取其中新鲜、合理、有价值的东西,使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得以创新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价值观。

二、结合校园特色文化实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参与,切身体会,内心认同;让他们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真正明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以座谈、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知识讲座、作品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藏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同时也是与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又针对西藏工作作出了战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③,强调西藏稳定的战略意义,并作出“确保西藏长治久安、确保边陲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指示。俞正声主席提出了“依法治藏、长期建藏”④的治藏战略。作为指导思想,日常校园活动要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必须与我区的具体工作实际和工作要求结合起来,与西藏文化传统密切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⑤在西藏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要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作用,而且要重视发挥西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化人、育人作用,通过文化在全校广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藏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反映着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的历史和生活方式,承载着他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形式,在发扬传统中传播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⑥要密切联系西藏各族人民实际生活,广泛开展道德实践、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中体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发挥重要节庆日在传播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优势,举办多样的纪念和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同学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引导和规范全校学生行为的价值方向和准则。

三、塑造温馨舒适的宿舍环境,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主场所,增进同学生之间感情的家园,加深各民族同学之间探讨交流的主阵地,所以在宿舍文化宣传栏等显眼区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报或宣传单。特别是西藏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包括藏族与汉族之间、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大于天。各个民族同学之间既有共同点、共通点,也有差异性,尤其在民族文化传统、生活习惯、民族心理以及所秉承的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不同和差异。因此,要实现学生精神上的交流相通,实现心心相印、感同身受,就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全校广大学生中间凝聚价值共识,建构各民族同学之间心灵相通的价值平台,从而形成各族同学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高校要利用一切的机会,积极建设安定美丽的校园,积极创建和谐稳定的环境,塑造温馨和睦的宿舍。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议广大学生从自身所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使乱扔垃圾、乱贴广告、乱挂标语等不文明现象销声匿迹,为宿舍文明“添砖加瓦”。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精神源泉。面对多元多变的现实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我们只有教书育人放在首位,积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的下”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西藏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价值观的传播和影响,增强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构筑西藏反分裂斗争的坚固精神堡垒。

注释:

①三进是指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

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引用。

③习近平:《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理论意蕴》中引用。

④201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西藏调研时提出“依法治藏、长期建臧”方针,确立中央依法治藏的战略思想。

⑤习近平:人民论坛,2014年8月《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中引用。

⑥习近平:2014年2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讲话中引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

[3]习近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座谈会讲话精神。

[4]习近平.习近平文化战略思想.人民论坛.2014年8月。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新华网.201年2月。

[6]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0月。

[7]俞正声.在西藏调研时提出“依法治藏、长期建臧”方针,确立中央依法治藏的战略思想.2013年8月。

[8]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2014年10月。

上一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下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新闻报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