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中感悟成长

2024-07-14

在劳动中感悟成长(共13篇)(共13篇)

1.在劳动中感悟成长 篇一

在自主学习中感悟 在体验感悟中成长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课堂教学反思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享受历史课堂的快乐”。一直以来,努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活力课堂”是我追求的的教育理想之一。2009年下半年,丹阳市为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打造“活力课堂”,在全市骨干教师中开展了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我被安排到新桥中学上了《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一课,为我践行这一教学理想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

一、注重知识的化繁为简、化难为简。《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这一课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大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铁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引发社会的大变革。因此本课的主体线索是:生产工具——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性质变革。按照这样一条线索来设计本节课就显得流畅很多。但这节课知识跨度大,并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问题,鉴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重点的设计应放在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上。本课教学中基本做到了由具体知识提升到理论,但涉及而不深入,点到为止,避免了陷入到理论知识中而花费大量时间。用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来深入分析本课的历史史实,从而突现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知识点。

二、注重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在及时启发和引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抽象的书本知识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如在讲“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目时,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将全班同学分成石、木、骨器组、铜器组和铁器组等几个组,收集相关的生产工具资料,整理后以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示,比较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继而分析、归纳出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变革;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耕作,是农耕史上的一次变革。而这种变革引发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课堂实践证明,由于在本目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等一系列活动都是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的作用是穿针引线,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活跃、思维火花不断蹦现,见解独到,避免了教师陷入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而花费大量时间,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注重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等能力。教师设问由浅入深,学生训练由简到难。例如:本课从课堂中对三个内容的归纳与总结:第一个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表格在提问回答的基础上由多媒体投影逐步展示出来,学生可直接观察认知:第二个各国变法改革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主找出“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变法”;第三个在充分学习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归纳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措施,从而锻炼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同时巩固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四、注重对重点内容的处理和教材的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点,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如对第二个子目《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只是把其作为一个过渡,引入商鞅变法,因此处理比较简单,由学生阅读,找出在这一时期有哪些诸侯国进行了哪几次变法即可。重点是在第三个问题,也是难点,如何讲解这一问题费了很多的脑筋。最终采用了如下的方式:首先让学生介绍商鞅的生平,教师做适当补充即可。然后设置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商鞅舌战顽固大臣》、自主完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是否表明变法失败?而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又设计了学生阅读归纳;讨论思考,说出变法的任一条措施施行的意义或作用;进一步归纳按“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

三个方面请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课文中除多处小组讨论外还特意在第一目分组让学生归纳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推选代表上台介绍,在第三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商鞅舌战顽固大臣》通过分工合作收集资料,编排历史剧,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五、注重历史知识的拓展。“读史明智”,“以史为鉴”,这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本课在讲授新课知识后,针对商鞅变法,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深化,如对商鞅之死与变法成败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商鞅之死,让学生明白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帮助学生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又设计“穿越时空”一问,把商鞅变法与当代改革开放相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商鞅变法理解改革开放对近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六、注重教学手段方法的多样化。导言以农村学生常见的小农具入手,设问、激趣、讲授新课,让学生分组合作上台介绍农具演变过程,自主学习完成有关教学内容,分组讨论相关问题,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在本课教学内容的主线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不断激趣、刺激其学习的兴奋点。结尾更是以诗歌的形式结尾。一方面激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阅读中对本课知识作一梳理。

作为借班上的展示课,总体对课堂教学效果我是满意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自编自演的历史剧,由于时间关系没能作适当指导;本课的课堂活动较多,但相应的评价较少;由于对学情的不了解,前面授课时间较长,导致学生最后的练习没能很好完成,草草了事。这是本课教学的憾事,今后的教学中将倍加注意这些问题。

“授之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这节课我的总的教学思路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退居二线”,学生能讲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的,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完成;学生探究学习时出现偏差,引导学生回归正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历史,在体验感悟中快乐成长。教会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知识更令他终身受益。相信学生,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你会发现,其实学生的创新思维远超我们的想象、观点见解也远在我们预料之外。其实,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教学相长?活力课堂录入:

2.在劳动中感悟成长 篇二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才能使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 积极主动地融入文本, 开展人本交流, 获取文本内在的精华。

(一) 强化心理的成功需求, 心理学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渴求成功:哪个人不想成功成才, 出类拔萃?我们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 渗透名人伟人通过读书走向成功成才之路的故事, 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在学校或班级内让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阅读的经验,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阅读能拓宽知识视野, 提升学习成绩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强化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任何一个集体, 领头者的言行举止, 爱好、兴趣必将产生一种导向性, 在班级中, 教师必须做到爱读书才会有学生爱读书, 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必给学生树立榜样。这种作用是巨大的, 为此, 我们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感兴趣, 要利用多种机会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阅读的体会, 阅读的乐趣与收获, 开展师生同读活动, 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会起到快马加鞭的良好效果。

(三) 强化阅读的成果展示机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赏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如果学生的阅读受到肯定, 必将极大激发他们阅读热情。因此, 我们要经常举办一些阅读成果的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阅读信心, 享受阅读的收获。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 如举办朗诵会, 读书笔记评比, 手抄报比赛, 故事大王评选等等, 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享受成功, 让他们乐读、爱读。

二、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多读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要想能在语文素养上有一个高的台阶, 需要一种底气, 这底气要以深刻的情感体验, 丰富的语感经验, 大量的语言素材积累和厚实的生活积淀为基础, 广泛阅读各种读物将会为此提供可能。

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学生阅读的时空,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加强阅读与教学的链接, 结合教学内容推荐读物, 教材中有部分课文, 学生对时代背景或相关的知识很不了解, 文中事件, 人物远离生活实际, 给学习带来一些局限, 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如果能让学生阅读、搜集相关的内容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如教学《负荆请罪》我让学生翻阅《史记》了解时代背景及更多故事, 加深对人物认识;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让学生去读一些有关肖邦资料, 对其有初步了解;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时, 借机布置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水浒》、《西游戏》等名著, 研究人物性格发展, 探索故事情节变化, 感悟主题意蕴, 加强对我国瑰丽古典文学的了解;在教学完《飞向月球》、《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科普类课文后,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月球海洋等方面的科普文章。由此拓宽学生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 积累语文素材。同时拓宽阅读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大量可读书籍, 建立多种阅读基地, 如阅览室, 班级图书角, 学生间互相借阅, 让学生始终徜徉在书的海洋之中, 随时能开展阅读活动。

三、加强文本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读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阅读仅停留在文本上获得的只能是一些粗浅的, 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进入文本, 就能在阅读中与文本的内容情感融合, 从而产生共鸣, 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切苹果。就会出现不同的切法, 有学生会如文中一样横切苹果, 亲身体验了苹果里竟藏着这么大的秘密, 再读课文时, 学生对于文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创造力”就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读起来不会觉得空洞, 说教。

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 恰逢校园内桂花盛开, 组织学生参加一个课前活动, 仔细观察桂花的形色用手碰一碰, 用鼻子闻一闻, 通过观察感受到桂花外形的不起眼, 但有着迷人的馨香有了亲身的体验, 在阅读课文时, 便从学生的投入朗读中感受到家乡桂花的迷人香味与作者的思乡深情。

阅读是人生成功的风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是一种趋势,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把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在阅读中成长!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自主建构的, 只有把阅读做到实处, 学生才能有真收获。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必须把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在阅读中成长。

3.在劳动中感悟成长 篇三

通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从“知校富校”做起到“知国爱国”,从关注校园、做校园的主人着手到关注社会国家,关心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及制定;从学会做人、学生做事到知法用法、维权善用、创新创优、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

通过开展这次公民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它让我懂得了团队精神之伟大,我们这四组就相当于一个团队,互相帮助,本次活动并不只是一个人能做好就能完成任务的,这次的公民教育活动我们整整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中间的酸甜苦辣应有尽有。

首先这次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因为它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重点是就我们在外实习生的人身权益是否受到保障的问题。所以同学们都比较关心,因此,在宣传的过程中,同学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了。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等。

其次就是我们此次活动的宣传面很广。我们不仅在校内宣传,同时我们也走进了用人单位,走进了政府,走到校外实习生中去。通过和他们的沟通和讨论,得到了他们充分的认可和支持。

4.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篇四

――教学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之体会

在小学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相对别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个别咨询、专题讲座等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它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要紧紧地以活动为中心,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又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活动。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一些经验,我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方法和体验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1、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每学期利用班队活动课和校园艺术节的机会,选取喜

欢的童话故事自由组合进行编排和表演。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剧中的表演,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例如班级曾出现过学生耻笑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就利用活动课给学生讲另外这个故事:动物王国里,动物们愉快地生活着。因为大象是动物王国的盟主,所以什么事它都想逞能,其它动物拥有的本领它都想拥有。有一次,大象独自去河里游泳。可是大象没有鳃,不能在水里呼吸,结果被活活淹死了。通过这个故事向学生说明了:我们都有不如人的地方,不能要求自己在所有的方面都要超过别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对待类似的现象,结果效果很明显。

2、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乐于参加活动,能大胆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如老师可以利用录像播放“丑小鸭和白天鹅”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勇敢得和别人真诚沟通。我在五年级教学《当你被人误解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误解的含义以及误解人带来的麻烦和影响,也为了学生能尽快地走进话题,投入兴趣,我把学生熟悉燕喜爱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师徒二人产生误解导致孙悟空被赶走,而师傅差点被妖精害死的情景作成碟片播放,作为引课,我们设想一下,这样生动的录像画面,来渲染、引导、启发,一定会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有话可说,最后在结束环节,我又把他们师徒二人合好及至取经成功的情景也制成碟片播放,更加触动了每一

名学生的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一握手拥抱,此时此刻,每个人的心理就像一片净土,误解烟消云散,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

教师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汲取教学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程中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去年,我偶尔发现高年级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而自卑对高年级学生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问题,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在做事的时候,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而又总是怕别人笑话他们,投入不够又会给他们带来不断的失败,使得别人对他们真的有了不好的看法,不断的恶性循环最终使他们的信心越来越弱,不仅在学校落后于他人,走上社会也难于取得成就。因此,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精心设计了译介活动课《自信“不倒翁”》。我在引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学生发一个带有哈哈大笑的不倒翁,发现怎么推打它们都不倒,一直是哈哈大笑,让学生体会到不倒翁的自信,这样的情境引入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自然、流畅,明理浅白。

这节课中间我设计了“优点轰炸”这一活动,就是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其他学生分别指出他的优点,尤其重视落后生,尽量给他们找优点,这使平时常常受歧视、冷落,享受不到正常儿童应有权利的那些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从而找回了属于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二、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应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和大脑都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当采取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1、角色扮演训练法

角色扮演训练法,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班长、班主任、教师、服务员、主持人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角色扮演训练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困扰,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时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扮演者站在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开展行动。这样,从扮演者来说,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他人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我在辅导以训练学习问路技能为主题的《迷路的羔羊》一内容时,按照教材要求,需要让学生边看活动设计课件,边观察迷路的小羊是

怎样问路的。由于受条件限制,我便请了几位同学分别饰演黄牛爷爷、黑猫先生、小羊等,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中,用表演的形式展现这一过程,学生逼真的表演感染了同学们,他们随着表演融入了情境,活动效果并不亚于单纯的由课件带来的效应。

2、游戏法

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这种游戏法尤其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3、情境创设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感悟体验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4、认知法

认知法即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活动目标,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例如:以“保持一份好心情”为例,让两位学生表演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的事情,让学生听音乐放松心情,随音乐跳舞,活动最后出示课件制作的“笑脸”,并出示图文并茂的字画寄语给学生。在具体操作时,我绘制了一张笑意盈盈的脸蛋,涂上红红的色彩,做成了一张甜美的“笑脸”。还绘制了一张图文并茂的字画,学生见这两份礼物,顿时喜笑颜开。我利用了美术的形式弥补了由于缺少课件带来的不足,还学生以美的另一种形式。

三、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体验。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中小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补充。那么心理活动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怎样才是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近几年来,我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我们有一位

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第三步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等,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2、选择适当话题

对于内容的选择,应始终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根据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误会,设计了《被人误解时》一课;根据同学们考试前易紧张的毛病,设计了《放松助你成功》一课等,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创设心理情境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还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

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活动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心理活动课可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1)、活动内容,以优化为主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以“活动”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因为,没有活动,学生的体验就不深刻。借助恰当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体验情境,用心感悟,深入反思。

但是,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既生动有趣,又极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形式的别开生面,热热闹闹,而忽略了应有的感悟和认知行为的改善,选择优化的活动,就是为了通过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的明白某种道理。比如,我在三年级《走出依赖的城堡》一课中,设计一个“包书皮”的活动,这正是三年级的学生在自理能力方面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但现在的孩子什么事都是父母包办代替,他们肯定包不上,那么,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失败,这样学生就很直接感受到自己需要走出依赖的城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情

绪一点也不高涨,都是手忙脚乱,但它让学生感悟深刻,轻松的突破教学难点。所以说,就教学效果而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时的表面效果,决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不能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

(2)、活动角色,以学生为主。

学科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主导地位明显,在课堂上相对主动,而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心育课的课堂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的交流为中心,因而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心灵的倾听者,积极的旁观者,是一个配角。

例如,在《寻找快乐》这一活动中,我设计让学生写烦恼,说烦恼,解决烦恼,总结经验的一个系列活动。学生在轻松的音乐背景中倾诉自己的烦心事,交流自己成功战胜烦恼的经验,积累了许多消除烦恼成为快乐的人的方法,体验到消除烦恼后的轻松愉快。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活动向深层开展,协助学生解决烦恼。最后,学生还能用活动中学到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情绪的调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心灵的成长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心育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做塑造自己心灵世界的主人。

(3)、活动引导,以体验为主。

学科课程教学是一种认知过程,着重训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等本质规律的把握,而心育活动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

例如,在《好朋友、手拉手》活动中,我利用生活中学生交往的两个片段,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情绪体验,通过学生对主人公的评价,感悟到热情、大方的人会更让朋友喜欢。课中有这样一个游戏,(游戏的其中一条规则是:每次由一名同学邀请他的8个朋友一起玩。),在游戏中有些同学被请到多次,这说明他的朋友比较多,他感到很快乐。而有些同学一次也没被请到,说明他的朋友比较少,他感到很扫兴。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觉得朋友多真好!这时我让学生总结升华,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我还应努力做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将感悟写下来,同时也写进他们的心里。

(4)、活动范围,以面向全体为主

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是实验课题所要遵循的原则,也是活动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有的课堂用“角色扮演、心理短剧”等形式,这种形式,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必须利用的,但它只是几个人参与的单一的活动,也就是一部分活跃的学生唱主角,而冷落了另一部分同学,这样不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亲身体验,所以,我在设计活动时,尽量满足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还说

那节《走出依赖的城堡》一课,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包书皮这种体验,就是依据这一理念设计的。

心育课的课堂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体验在这里生成,感悟在这里形成。不要概念也不要原理,只要有心灵的成长。

4、教会技巧方法

心理活动课还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适、自我疏导,甚至自我宣泄等,最终达到“助人自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例如上《被误会时》一课时,执教教师就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解除误会的几种办法:①主动进行解释、澄清事实;②寻求他人的帮助;③谅解、宽容别人,不予计较;④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等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

5.在劳动中成长作文 篇五

劳动,点亮我前进的道路,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当一缕澄澈的阳光悄悄洒落于窗台,我已早早地端坐于桌前,品读着古诗词文,教室里的读书声一阵盖过一阵,沿着这光,传到窗外,飘到天际。

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中劳动,不知疲倦,面对前方道路的艰难与未知的探索,我不敢稍有懈怠,时刻在学习的海洋里劳动着,成长着,亦快乐着……

太阳慢慢地从东方迁移着,好让自己的光温暖整个地球,不知疲倦地劳动着,洒着自己温暖炽热的光。我在这光下认真啃着令人头疼的二次函数,旁边同学在悄悄交谈着,说着最近要过元旦的事情。我的心中似乎有什么被微微煽动了,但理智告诉我我必须把此刻的未知坐标求出来。

光照了过来。我看着纸角泛着金黄的光,在静静闪烁着。我知道,那是劳动的光芒,是胜利的光芒。我静了静心,抛开那些烦耳的杂音,开始认真着力于眼前难缠的函数题,因为此刻我深切地明白着,有颗劳动的果实,正等待着我去采颉。终于,在我的殷勤劳动下,我解出了困惑已久的难题。同时,也尝到了胜利的味道。

阳光不再似上午那般炙热了,此刻已是下午时分,我抬头,盯着英语老师缓缓在黑板上落下的笔迹,心中沉思着,良久,才在试卷上错误处打了个叉。哎,又错了,我心中暗暗自责着。但没关系,慢慢来。我给自己加油打气,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解,工整地将答案纠正在了错误处。

也许,劳动,苦中有甜。而我,正慢慢地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学习劳动中,品尝着这难以得到的甜。

远方的山顶处早已没了那抹亮丽的红,取而代之的,是漫天繁星,闪烁其中。倾听李清照“只恐双溪蚱猛舟,载不动许多愁”;聆听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细听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可是他们还能比我愁吗?

我借宿舍里昏黄的灯光,在橘灯下夜读,心中却为面前的物理题深感愁苦。但愁的同时,我依旧记得心中劳动的信念,未曾泯灭。于是,愁不再愁,而是化作了我继续在学习中劳动的动力。

我在劳动中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晴天,学习的劳动使我取得优异的成绩;使我不畏惧艰难险阻,使我敢于面对挑战。

6.我在劳动中成长作文 篇六

我家原来是很漂亮,干净,整齐的。(屋里整体来说是亮堂堂的。现在,一点也 亮了。猜猜,这是为什么?因为妹妹衣服总被她弄脏或尿湿,阳台上晒满了她的衣服 。)如今,托妹妹的福,我家就变成现在这样了。那一尘不染的地面被我亲爱的`妹妹东撒几粒米,西掉几根虾条,南边一桶橡皮泥,北边是一堆橡皮鸭子。破坏王妹妹连茶几也不放过,上面堆满了她的宝贝。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正好双休,我要把家变回原样。收拾茶几是我的第一个目标,把那些各式各样的毛绒玩偶放到了储物箱中。我就顿时无语了,这是“神马”情况,茶几上全是娃娃的毛。无奈,我挽起裤子,擦起了茶几。真糟糕,没热水了,只得用凉水透抹布,冬天的水真凉啊。妈妈洗碗,擦桌子的时候,水也这样凉吗?擦完了茶几我的手几乎没什么知觉了,(往脸上一摸,这温度像是在冰箱里冻了几个月。)便赶紧偎到火炉边烤烤。

7.在劳动中感悟成长 篇七

常规课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绝大部分的课型。所以看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主要是看常规课, 学生成绩的取得也是靠常规课, 因而上好每一堂常规课是老师的基本职业道德。那到底怎样上好常规课呢?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常规课要四有:有趣、有法、有道和有劲。

一、有趣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先在模式要激趣、环节要引趣、细节要诱趣。

1.模式要激趣:材料导读式历史, 通过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关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 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性情刚愎, 富于政治和军事才能, 起初总想在没有内阁顾问的情况下亲自决断大事。可是当他于1690年夏季率军征伐爱尔兰, 又因玛丽女王性格荏弱而难以独掌王权时, 便建立了一个9人内阁, 襄助女王处理国务。……

从材料中我们可知内阁最初为何设立。

(2) 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 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

从材料中可知威廉设立内阁的目的。

(3) 1694年, 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 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 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这就不难看出, 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 而是结果。这种先组织内阁, 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 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而且, 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 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内阁制的发展。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2.环节要引趣:由当今的一些时事新闻引入我们要学习的相关内容, 增加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2013年9月30日美国政府非核心部门关门事件, 为何会关门? 从而导出美国1787宪法。

3.细节诱趣。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由细节构成的, 对细节的捕捉, 并恰当的运用, 就可以重建现场、活跃课堂, 使课堂别样的精彩。历史的细节, 有助于丰满和深化认识, 使已有的结论更加深刻。例如讲授“甲午战争”可以补充细节,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是战败的根源。

君臣三人对话:甲午海战前, 日本无必胜的把握, 明治天皇召见首相伊藤博文和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

天皇:能打败北洋舰队吗?

伊藤、东乡:能打败。

天皇:理由?

伊藤:战斗力胜过清朝海军。

天皇:如何得知?

伊藤:北洋舰队纪律松弛, 应战准备缺乏。

天皇:何以见得?

伊藤:士兵将衣服随意晾在船舷和大炮身上。

东乡:我曾上“镇远”、“定远”号参观过, 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随处摸几下, 白手套变黑手套了。而我军斗志高昂, 纪律严明, 官兵齐心。

最终, 天皇认可了伊藤、东乡的判断, 决心与清朝开战。

二、有法就是有方法。要整体感知、材料导读、问题探究。

1.整体感知, 从宏观上掌握线索。如: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整合:“笼子的编织”

英国: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 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美国:国家设计了美妙的制度笼子, 从而将权力彻底驯服

法国:国家制度笼子的设计藏着阴谋, 有种力量随时想跳出来

德国:国家的权力却利用制度笼子驯服了人民

通过这样整体感知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本单元一目了然, 便于更好的理解运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材料导读, 就是解读材料的信息, 让学生有阅读、有理解的时间, 尽可能多角度选材。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多途径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但要避免几个误区:在材料上标好重点;在多媒体放映时一闪而过, 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点概面, 孤证论证。

3.问题探究:通过材料或通过问题的设计来一步一步的理解某一问题, 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如美国:设计了一个怎样的制度笼子?如何实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1) 1984年, 一名来自得克萨斯州的示威者约翰逊焚烧了一面国旗。随后, 约翰逊因焚烧国旗而违反了得州的有关法律, 被得州法院判处监禁。1989年,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约翰逊应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从而宣布约翰逊无罪, 而且它使美国各州有关国旗保护的地方法律失效。

为何它会使美国各州有关国旗保护的地方法律失效?

(2) 这个结果一宣布, 乔治布什总统立即针锋相对地表态, “烧国旗是错的, 大错特错”。

乔治布什总统能不能改变最高法院的判决?

(3) 美国国会1989年立即通过了《国旗保护法》, 随后, 最高法院否定了《国旗保护法》, 重申其焚旗合法的立场。

最高法院会以怎的理由否定国会通过的《国旗保护法》?

(4) 2005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旨在禁止焚烧美国国旗的宪法修正案。2006年此修正案在参议院被否决。

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三、有道, 就是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一部分, 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体验历史, 就是让学生经历过程。从而感悟历史、创造历史。

新华网伦敦2010年5月11日电 (记者黄堃) 英国首相布朗11日晚在伦敦首相官邸发表讲话, 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当地时间19时许, 布朗在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外对媒体说, 由于大选产生了“无多数议会”, 现在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单独组阁, 而三大主要政党之间的谈判迟迟没有进展, 为了能尽快产生新一届政府, 他愿意辞去首相职务, 以便让在大选中得票领先的保守党领袖卡梅伦组阁。

英国首相卡梅伦上任之后, 随即公布了新内阁名单。同日, 英国新内阁成员在首相府参加了首次内阁会议。

由上述新闻请学生感知布朗首相辞职, 内阁去留?卡梅伦当选的条件?内阁成员的来源?通过材料让学生体验历史, 感知历史。

四、有劲。要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常规课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点亮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能力。

养成学生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课前做什么, 课中学教同步, 课后整理归纳。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 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感悟习惯, 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如:在讲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 课前让学生搜索美国历届历任总统及重大贡献。课堂通过共同探究完成本课的学习。课后让学生对本课进行宏观概括, 并总结出西方代议制的一般的共性:

通过这样的习惯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方法的掌握, 长远的发展。

摘要:常规课要四有:有趣、有法、有道和有劲。围绕四有结合案例来浅析常规课的一些做法, 希望对以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常规课,四有,感悟

参考文献

[1]阎照祥的《英国政治制度史》

8.健康的孩子在劳动中成长 篇八

执行/何楠

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韓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 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而我国的年轻家长根本舍不得让孩子干家务劳动。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种种现象表明,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吃不得苦,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反方家长:

齐女士(外企高管,女儿读五年级):我觉得这要因家庭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我就不提倡让小孩干家务。女儿上幼儿园后,主动要求自己洗手帕和袜子。开始我以为很好,就同意了。结果洗衣粉放得太多,用净水清了几遍也清不干净,还弄得满地都是脏水,害得我费了好大劲,帮她收拾“残局”。之后不久,她说要帮我洗碗,我想让她锻炼锻炼也好。因为她个子矮,够不到水池,我就端个小凳子给她垫脚。结果她洗着洗着,脚踏空了,人摔倒了,碗也摔碎了。从此,我就再也不让她干家务了,我觉得还没我自己干省心。

牛先生(小学教师,儿子读初二):我不支持孩子干家务的理由是:幼儿阶段的孩子因为年龄太小,买米、拖地这类重活干不动,烧菜、洗衣这类技术活又不会干,而孩子渐渐到了能干活的年龄,他的主要任务又是学习。我觉得,孩子学习是大事,而会不会做家务倒是其次。不会做家务或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会干家务、经常干家务的孩子,若分数上不去,仍然不能成龙。这道理很简单!

张女士(设计师,儿子3岁):即使孩子长大不会干家务活,也没什么了不起。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将来不会干,可以请“家政”;再者,家庭逐步现代化了,做饭有电饭锅,做菜可用微波炉,洗碗有洗碗机,洗衣服有洗衣机,打扫卫生有保洁工。还有多少活要自己亲自干?

宋先生(律师,儿子读高一):我通常把干家务活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在孩子做错事时,我逼着他干家务活,这就是我的所谓“家庭劳动改造”。平时,我是不会让他干的,他也没那个时间。

正方家长:

王友彬(公务员,女儿6岁):教会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父母减少负担,也不仅仅为了教孩子怎样干活。把盘子洗干净,把房间整理得窗明几净,都是次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做家务活儿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这些是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的基础。

蒋亚莉(心理医生,儿子读四年级):学龄前是引导孩子做家务的好时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想试试,所以只要大人让做的事,孩子都会积极去干。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不能干。一般说来,两岁的孩子能搬拿较轻的东西,还能整理衣物;4—5岁的孩子能“跑腿”和整理玩具、穿衣;6—7岁的孩子已能打扫房间、洗碗盘、做饭做菜等。再大一些,干家务就更没问题了。

阎宇光(大学教师,女儿读初一):劳动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小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另外,学习累了,适当做些家务,可以刺激大脑,缓解压力。通过做家务,可以引导孩子珍惜家长的付出,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

孙女士(幼儿教师,儿子读初三):我的体会是,孩子的劳动习惯最好从小培养。不过,家长要考虑到幼儿的自身特点和接受性,劳动的内容、时间必须是幼儿能承受得了的。3-4岁的幼儿每天可劳动10-15分钟;5—6岁的幼儿每天可劳动20-30分钟。5岁以前的孩子可以完成收拾碗筷、关灯、关水龙头、衣服分类、收拾自己的物品、帮大人递拿一些轻微物件等劳动。家长可以有选择地让孩子动手做这些事情。另外,要增强劳动的趣味性。比如采取竞赛的形式,既可激发孩子劳动积极性,又可以使劳动富有情趣。家长通过教孩子做家务活儿,把劳动的观念灌输到孩子心里去。

孩子长大以后,安排劳动也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干太多的活儿,使孩子疲劳不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体会:

路宽(初二学生):我小时候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做饭,觉得很有兴趣,总是想模仿他们。但父母不理解这种心理需要,担心我年幼无知,笨手笨脚,弄坏了东西,弄脏了衣服。这严重挫伤了我们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当我们长大了,却没有兴趣干这些事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产生了新的、更广泛的兴趣,所以当家长要我们干这干那的时候,我们很不情愿,甚至反感,惹得家长生气,造成亲子矛盾。

卢亚男(高三学生): 5岁以前,我就开始做家务,父母在旁边督导。这样一是可以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方式,二是可以防止孩子在做家务时发生意外。父母对我十分耐心,虽然我经常丢三落四、虎头蛇尾,但他们一直鼓励我。我认为,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应分配不同的家务。这样就会使孩子充满自信,乐意去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要适当增加孩子参加劳动的内容,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劳动,这有利于孩子的道德成长。

廖旺(高三学生):家长们应该明白,如果自幼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孩子长大之后,仍然能愉快地参加家务劳动,并不感到额外的负担。错过时机,再想补救,就比较困难。

专家观点:

郑沪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吉林省家教学会理事):首先,家庭劳动教育能引导孩子学会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练;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勇气,抑制惰性。此外,通过劳动实践,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进取精神。

再次,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确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也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就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另外,劳动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本刊观点: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人的行列,仍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孩子缺少劳动机会,经不起劳动的苦累,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缺少爱心,不懂谦让,厌恶劳动,贪图享乐,承受不起挫折磨难等。

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总要求。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

第二、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意义,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父母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家务,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替代,那样就会扼杀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第三、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让孩子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近些年,轻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孩子鄙视、厌恶劳动。

9.在赛课中磨练在感悟中成长 篇九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参赛心得体会交流发言稿

参加了我校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赛课活动,回首整个历程,虽说辛苦,但收获还是很多的。下面我就这次比赛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是感激之情。感谢学校给我的充分信任,感谢校领导对我这次比赛的关心与帮助,对我个人来讲,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我很珍惜。

其次是体会到平时积累的重要性。从备战到上传视频的这段时间,是我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候,却也是收获最多,最充实的一段时间。从接到比赛任务的第一天起,我就尽最大的努力去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准备说课稿、预备课件素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平时在教学中的积累是非常有用的,我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好习惯,遇到好的教学资源就把它的网址记下来或者是复制到电脑里保存起来。平时听课的时候,做教学的有心人,注意积累别人上课时的一些教学方法,尝试着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久而久之,我也形成自已的一套独特的方法。所以在这次比赛过程中,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该把课准备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课是一节优质课。每一个环节我都悉心准备,在准备上课之前,整个教学设计都是精心设计出来的。

第三是充分体会到合作的好处。在整个赛课期间,我感觉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件事,而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在后面托着我、支持我。对于教师来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这样的比赛机会总会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因而就会特别上心,生怕抓不住机会。不是都说“成功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吗?可往往越是想准备得尽善尽美,反而会导致茫然、不知所措,我也不例外。幸运的是,在学校领导和几位区级骨干老师的指导下,我很快找到了有效的方法。

第四是做好每一件事都要有良好的心态。一堂课中,好的心情可以传染给学生,快乐的情绪也可以带给学生,学生同样也反作用于老师。通过比赛让我更加懂得:不单单是竞赛,就是平时的每一堂课,也要保持良好的、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

10.在反思中成长—小学语文课改感悟 篇十

我县“课改再启航工程”已经实施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县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努力的实践,经过不懈的努力,语文课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课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在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上活动形式,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句、段、篇的具体分析在语文课堂渐渐隐退了。那么,如何有效的实施课程改革呢?笔者通过一年的课改实践,有以下感悟:

一、课堂教学感悟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应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交流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但也不难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以往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至高无上的和权威的。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课堂教学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情境,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

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二、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四、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 2

得到什么?是情感的熏陶?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11.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 篇十一

关键词:概念;活动;感悟;理解

G633.6

概念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题,尤其是低年级的概念教学,常常会发现许多孩子学了这方面的知识,只是会机械的背诵相关的概念,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一脸的茫然,或者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什么都不会,那么,有什么方法能把抽象的概念现象化,让学生感知、理解呢?笔者结合最近执教的一次《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观摩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和做法。

一、从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感知

《分米和毫米》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后继长度单位的基础, 同时它也是一种测量单位, 充分的感知, 有利于学生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 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 因此在课的引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试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和厘米。

师:那你能判断一下下面的说法对吗?

出示相关的练习题:

请你判断一下,下面的说法对吗?

(1)小老鼠的身高是7厘米。( )

(2)小明的身高是146米。 ( )

(3)桌子的高大约6厘米。 ( )

大部分学生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但当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判断时,学生是一脸的茫然,不知该怎么办。后面的教学可想而之。课后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学过的米和厘米是模糊的。虽然学生有米和厘米的经验,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对米和厘米的相关知识不能灵活的运用,那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一结果呢?对学生来说,米和厘米比较抽象,而二年级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能力为主,抽象思维还处在萌芽阶段, 那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学生可以感知的。

第二次试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和厘米。

师:你知道关于米和厘米的哪些知识?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根据你对米和厘米的认识,请你判断一下,下面的说法对吗?

(1)小老鼠的身高是7厘米。( )

(2)小明的身高是146米。 ( )

(3)桌子的高大约6厘米。 ( )

先想一想, 再用手比较一下,最后进行判断。这一次,学生都能正确的判断,也能说出判断的理由,有的学生虽不能用语言直达的表达,但通过他们的手势,可以看出学生对米和厘米有了深入的认识。一个小小的改动,让学生通过手比划、 想一时等活动把抽象的米和厘米形象化,化无形到有形,初步建构数学模型,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感知,有了形象的感知,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在小组活动中初步感知。

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建立了初步的表象, 但分米和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们跟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 活动:

第一次试课:

第一次活动:

那1分米到底有多长,分米和厘米之间是不是这种关系,请同学们借助学习单,以小组有单位自学分米。

出示自主学习单一:

1.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用:从刻度 到刻度 是1分米的方式来描述, 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找。

2.在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并剪下来 。想一想哪些物体长大约1分米。(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

3.根据你对1分米的认知,估测一下,1米里面有( )个1分米。你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测的。(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次活动:

出示相应的自主学习单二:

1.想一想: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2.用食指和大拇指比划1毫米的长度。

3.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虽然有两次的活动,由于活动的设计受学生的年龄及知识水平的影响,以及教师用词的不准确,许多学生纠结在”画”上,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学生不知该怎么办,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活动只停留在表面上, 对分米和毫米的感知不充分, 由此认识也比较模糊。

第二次试课

在学生初步识分米和认毫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次活动。

第一次活动:

活动一:

1.在直尺上找1分米。

2.在纸条上量出1分米长的线段,并剪下来 。想一想哪些物体长大约1分米。

活动二:

根据你对1分米的认知,借助你手中的工具估测一下,1米里面有( )个1分米。

活动三:

1.在直尺上找1毫米,用食指和拇指比划1毫米的长度。

2.想一想: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差, 目的性不强,活动缺乏针对性,因此,我把原来的两个活动改成了三个活动,降低了学生活动的强度,针对每次活动提出了具体的活动要求和目标任务, 同时,把活动中的”画”字改成了”量”字,学生的活动具有针对性,学生的目的性比较强,活动的有效性得得到充分体现,形成初步的感知。

两次活动虽有相同,也有不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我把两次活动分成了三次活动,阶梯上升, 由浅入深,在活动中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比一比、剪一剪、猜一猜、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1分米和1毫米,建立清晰的表象。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由模糊——初步认知——清晰的感知,在活动中实现模型的建构过程。

12.在劳动中感悟成长 篇十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对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目标又这样指出:“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缺少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手段,有的也只是给学生一些比较笼统、模糊的建议,缺乏可行性的阅读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学能力,笔者尝试指导学生自主、有效地阅读,即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本次课外阅读指导课选择了曹文轩的《草房子》进行教学。曹文轩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草房子》写了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而陆鹤———小说中一个性格倔强、自尊心强、好胜的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他的成长充满着苦难与沉重、伤痛与美丽,感悟这一形象对孩子的美育和德育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同学们,本学期咱们的课外阅读将随着学期结束告一段落,但阅读无极限,《草房子》是可以带给我们无限感动的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草房子》,再交流交流阅读的感受和收获。”同时,用课件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填空。

设计意图:《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填空训练,不仅降低了学生概括内容的难度,同时也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二)走进草房子,感受美好

教师提出:“在作者笔下,草房子充满着诗情画意。咱们们先来学习一段作者对草房子的描写。”同时,用课件出示如下文字:

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中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草房子如诗如画,作者的文字也如诗一般充满魅力,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将这份美好收藏于心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同学们,这就是品味性精读。我们在浏览性泛读的基础上,对某个段落静心细读,欣赏美词佳句,像吃饭一样细嚼慢咽的读书方法,就叫品味性精读。精读能将文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设计意图:遵循《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的“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三)解读人物,品味感动

教师引导:“在这一座座美丽的草房子里,生活着许多个性鲜明的孩子。我来考考大家对他们的熟悉程度。老师来介绍文中人物情况,你们在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同时,猜猜老师说的是书中的哪个人物。”教师的介绍如下:

●家境富裕,又是班长,一直是桑桑明争暗斗的对象,最让孩子们垂涎的是,他还拥有油麻地唯一的一辆旧自行车。然而,他的遭遇却是艰辛的、让人心酸的。他是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层的不幸少年。

●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他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养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虽然他本能地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但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养父病逝,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他毅然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像老师这样用几句话简要其他人物”。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解读秃鹤的内心世界:“这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最打动我的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秃鹤。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起翻开《草房子》的第一章。这个章节有六个部分,差不多有33页。我们先来读最后一句话,‘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大家都知道这个‘最英俊的少年’指谁吧?秃鹤真的是个帅哥吗?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陆鹤的头作了特别传神的描写。速读第一部分,看谁最快找到,并迅速读一读。”学生找到如下文字: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愿望……

教师指名学生读,并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语言的幽默诙谐。接着,教师进一步指出:“同学们,刚才老师布置任务———找描写秃头的段落,你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样的读法叫探求性速读,它是指为完成某项任务,‘一目十行’地进行阅读。我们在做阅读练习的时候,经常用探求性速读的方法找词语、找句子等等。”

教师继续引导:“秃鹤在你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老师给的提示,回忆一下第一章讲的秃鹤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个细节?”教师的提示如下:

●三年级前,秃鹤( )。

●三年级时,秃鹤( )。

●为了长头发,秃鹤( )。

●长不出头发,秃鹤( )。

●汇操中,秃鹤( )。

●汇操后,因报复行为,秃鹤( )。

●文艺汇演中,秃鹤( )。

●文艺演出后,秃鹤()。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逐一出示答案。然后,教师让学生扣住词句谈感悟,解读秃鹤的内心世界:“请选择打动你的某个细节,用‘圈圈画画作批注法’的方法细心阅读,用铅笔圈出关键词语来,并以‘( )的秃鹤’的句式在旁边写写批注。待会儿交流。”

设计意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法的指导,并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时所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的实际,做到“同类一得,一法能用多篇”;教师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边读边思,或勾画圈点,或摘章摘句,或写读书心得,以便从各方面去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学生围绕“倔强、逆反的秃鹤”“善良、上进、热爱集体的秃鹤”等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进行小结:“是的,秃鹤倔强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上进、热爱集体的心,这是一个活得有尊严的孩子,一个战胜自我的勇敢者。毫无疑问,他就是一个最英俊的少年。来,让我们男生深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吧。”男生齐读:“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秃鹤的心路历程和第一章的故事结构,并指出:“成长的过程中有伤痛有美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读出了‘倔强、逆反的秃鹤’‘善良、上进、热爱集体的秃鹤’,此时此刻的你,想对秃鹤说些什么呢?或者从秃鹤这个故事中,你收获了什么?请思考一下,在你的书签上来个真情告白 (一两句话即可)。等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写书签,教师告诉学生“这是写体会的方法”。在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小结:“当我倾听你们的这些真情告白时,我发现你们长大了,你们和书中的秃鹤一起在成长。同学们,品读文章就要这样读,要‘梳理故事脉络,对话人物心灵,品味语言魅力,再现人物形象’。当然,读的时候,如果用上泛读、精读、速读和圈圈画画作批注、写体会等读书方法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语言、心理及个性特点,加深对文本、对人物的理解,既习得语言,又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情怀感悟,洗涤心灵

教师陈述:“同学们,‘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伤感的童话。让我们走进‘草房子’,去了解和我们同龄的桑桑和他的伙伴们刻骨铭心的经历,感受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感悟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所有的一切将都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这一幕幕精彩的大戏,将带给你震撼人心的美的享受,我们会充分领略‘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

(五)延伸阅读

教师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延伸阅读:“在暑假里,希望同学们去读一读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的其他作品,如《根鸟》《红瓦黑瓦》《野风车》《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设计意图: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创造,在创造的同时继续阅读。让孩子们永远走在没有终点的阅读之旅中。

三、教学反思

《草房子》是一部备受中小学生喜欢的儿童小说。学生不仅在书籍中感受到了作家的语言魅力,而且感悟到了作品的内涵,感悟到了童年的美好。就像作者曹文轩说的:“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美。”在这样的阅读指导课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在这一教学中,笔者的体会如下:

(一)要培养学生持久、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心思转移到课外阅读上来,这样即使再忙,学生也会挤出时间来读书,尽情享受阅读的愉悦。为了让学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阅读,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甚至消除那些机械、烦琐的题海。

(二)要注重阅读方法的应用和获得

多读固然重要,但怎样读尤其重要。“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彻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但是也不宜讲得很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通过追问等让学生逐步领悟到阅读方法。

(三)要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教师不要对学生的阅读方式、方法进行太多的限制,要顺应学生的心理规律,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多思考,多动笔,多讨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读到自己的收获。

(四)要注重个别指导

13.成长中的感悟 篇十三

【摘 要】一个教师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塑造为有德、有才、有志之人。只要我们在工作态度上敬业乐业,在对待学生上坚持以爱育人,在管理上坚持宽严适度,勤奋专研、扎实工作,真心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一定会为学生们的健康科学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宽严适度 爱护学生 尊重感受

时光飞逝,光阴如梭。转眼间,笔者已在三尺讲台上走过四年多的时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领导、同事的关心帮助下,这4年来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回顾自己走过的教育工作之路,总的体会就是做好小学教学工作必须要“敬业乐业”、“以爱育人”、“宽严适度”,下面具体谈一谈。

一、敬业乐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

我们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平凡无奇的工作,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我们的工作同时又是一种神圣的、责任重大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从“大”处说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从“小”处说,影响着一个学生的未来,一个家庭的幸福。想到这些,笔者和很多教师一样,真的不敢懈怠,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敬畏。备课时小心谨慎,精益求精,查阅多种版本教辅书籍,反复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技巧,还尽量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程度,研究学生们的学习心理,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总是喜欢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分析,并经常问自己,教学上有没有尽全力?教育方法是不是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的好不好?教学手段能否更优化?管理上对学生是不是足够真诚?是不是合适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如何使语文课更好的提高学生能力?

当看到学生们表现的越来越优秀时,家长们对学校愈加认可时,笔者才发现自己逐渐的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梁启超曾说过:“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悟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笔者深深体会到,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仅会让生活更有价值,而且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与激情还会无形中感染一批批的学生,使他们乐观向上,以更好的态势健康成长。

二、以爱育人是做好教学工作的灵魂

教育是一个以爱传递爱的事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只有从内心真正热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感化他们的心灵。本班有个学生一直牵动着笔者的心,他叫李某。在他5岁的时候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父亲年轻的生命。当她的母亲告诉笔者这个消息的时候,笔者仿佛听见了他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当他的母亲哭着拉过笔者的手说:“李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我们家……”时,当笔者看着他的母亲消瘦憔悴的身影时,心里暗下决心,就让笔者来给孩子更多的爱吧。从此这个默默无为,甚至有些孤僻的小男孩时时刻刻牵动着笔者的心。课堂上尽量的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多表扬、多鼓励。课下,就安排小朋友和他一起游戏,让他拥有更多的小伙伴。慢慢的同学们都特别的喜欢和他在一起游戏、说笑,他的脸上也渐渐的有了甜甜的笑容。这件事让笔者看到原来教师的爱也可以换来一张张甜甜的笑脸。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之中笔者始终坚信“用真心呼唤真心,用真爱呼唤真爱”。只要我们用“真心”、“真爱”去开启学生心房的门锁,才能让学生们如沐春风,使他们快乐茁壮的成长!

三、宽严适度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一种境界

对学生的爱不能变为无原则的宽容,严格要求本身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爱,宽严适度。宽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当发现学生缺点与不足时,该批评一定要严肃批评,但对一些学生还不能太严肃、强硬,否则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待犟牛用力气不如用青草”,不同的性格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因时、因事、因人而论,只有把握好这个度,学生才会觉得教师严而可亲,严而可敬,让学生敬而生威。

把握“严”应该注意三点,一是严而有理。如果教师的严厉不是建立在道理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口服心不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理,批评的有理有据。二是严而有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健康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真爱体现在既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又要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心理抚慰。三是严而有方。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于是,太阳对风说:“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还在于方法。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关注学生心理感受如何,只能适得其反。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优秀的学生。

上一篇:最美家庭评选演讲材料下一篇:交通事故新闻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