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

2024-08-07

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9篇)

1.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 篇一

返乡创业人员典型培树情况

(2017年3月 日)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三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甘州”的总体发展思路,认真贯彻省、市人社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以“双创”活动为抓手,落实全民创业优惠政策,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努力提高全民创业水平,在全区掀起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热潮。在工作中注重典型培树,通过培树先进典型竖起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从而确立一种导向,以此形成学习先进、崇尚模范、见贤思齐、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返乡创业人员典型培树工作的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政府引导,鼓励返乡创业。坚持把大力发展“返乡经济”作为助农增收致富、壮大区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支点。对新创业个体工商户、新创办中小企业确定具体联系人,开展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创业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鼓励仁人志士返乡创业,举办“陇商回家乡•再聚金张掖”招商引资引创大会,搭建起企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在加深互信、加强交流、增强合作中实现了多赢共赢发展。

(二)优化环境,服务返乡创业。坚持把建立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服务长效机制、加强作风建设、改进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环境贯穿到推进返乡创业工作中,在人力资源服务大厅开设返乡创

创业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营造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引导返乡人员积极参与全民创业活动。同时,根据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采取开展创业项目推介、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人才招聘、创业成果展示、创业明星评选等系列活动和召开全民创业工作现场会,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大力弘扬自主创业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消除影响创业的思想障碍,激发广大返乡创业人员的创业热情,努力营造人人思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工作氛围。挖掘树立创业典型20多人,张掖圆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市委“青年文明号”市委“创业先锋”获得者闵杰;张掖市宏金雁再生能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区委“创业创新好青年”获得者陈新聪;甘州区暖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区“致富带头人”获得者刘汉彪;甘州区兴海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甘肃省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张掖市农业生产先进妇女、张掖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甘州区十佳致富女能手获得者张铁英;张掖市凯利农林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全区“优秀创业青年”获得者普贤都是我区近年来培树起来的创业典型。

(五)落实政策,扶持返乡创业。把返乡创业者纳入全民创业活动扶持范围,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积极为返乡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支持返乡创业者创业。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程序,公布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实行收费公示制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为全民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创业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落实有利于返乡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新办企业并不清楚自己可享受哪些服务,减免哪些税费。四是服务流程不畅。返乡创办小企业包括办个体工商,要开具场地、资金证明,办理环保评估、消防和安全许可,生产许可,卫生许可,建筑规划、设计,工商登记等多项手续,辗转多个部门,缺乏简约方便的一条龙服务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切实优化创业环境。全面落实返乡创业方面的利好政策,放宽门槛,完善返乡创业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指派专人全程跟踪服务。整合各项涉农资金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一些乡镇水、电、路、讯仍较落后的问题。依托工业园区、农业高科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聚集创业要素,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完善落实政策支持。以引导鼓励自主创业、项目创新为切入点,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并结合省市创业帮扶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文件,精心编写创业帮扶指南、小额担保贷款指南等资料,及时在报刊及各类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并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站发布办事流程等相关信息。用好用足国家、省、市各项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简化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手续。

(三)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以劳动者素质提升为重点,健全创业培训制度,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返乡人员纳入创业培训对象范围,实现创业培训全覆盖。提升创业培训针对性和实

2.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 篇二

1.1 中国即将步入劳动力短缺阶段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被淘汰、升级的一批产业必不可少的将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近20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就业结构也随之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不断减少, 在2014年达到历史新低, 相对地, 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不断增加。

从三类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增长率来看,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增长率在2002年后处于负增长状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增长率在2008年急剧回落, 2008年至2012年增长幅度处于2%~4%区间内, 随后两年处于1%区间内负增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 2013年至2014年期间出现爆发式增长。两图比较下, 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已逐渐完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迁移, 正朝着向第三产业迁移的趋势发展。然而, 这种迁移的过程面临了很多困难, 尤其是对于结构性失业的农村劳动力来说, 他们往往比城市劳动力更难适应新的产业。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 (蔡昉, 2008) , 即将过渡到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的阶段。据预计,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经历短暂的劳动力相对供需平衡时期, 而到末期将进入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发展阶段, 并且劳动力缺口将朝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发展 (王欢, 黄建元, 王薇, 2014) 。

1.2 结构性失业人员再就业难

理论上来说, 随着经济结构加速调整, 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过剩劳动力应该能够实现顺利转移, 从而缓解未来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然而, 这部分过剩劳动力所处时期不同于以往高速发展时期, 随着市场对一些劳动技能要求不高、进入门槛较低的人力需求的不断降低, 加之目前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足, 他们的再就业具有一定难度。

因产业升级而失业的劳动者, 其人力资本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而产生的新需求, 解决这部分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至少面临三重困难。首先, 被淘汰、被升级的产业大多是粗放式生产、效率不高或已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行业, 这些失业人员原先在企业工作积累的人力资本与新兴行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 即使存在较大的劳动力缺口, 他们直接进入新兴行业也比较困难。其次, 目前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 受教育水平较低, 普遍缺乏技能培训, 加上年龄、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等因素, 通过政府主导参加培训进行再就业的局限性较大, 再就业时处于更被动的状态, 需要的时间也较长。此外, 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结构, 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属于“非正规”就业者, 隐性失业很可能会被忽视, 使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更复杂化。一方面劳动力即将进入短缺阶段, 另一方面结构性失业人员面临再就业的种种困难。2010年到2014年, 我国乡村就业人口从41418万人降低至37943万人, 增长率约为-8%, 加上农村的长期隐性失业人员, 如何解决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失业问题也已成为化解过剩劳动力、加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重要关卡。

2 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的背景

目前, 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主要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社区就业、发展新兴产业等, 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对于经济环境和劳动力本身特点具有较强依赖性, 对结构性失业人员中的农村失业人员的针对性不足。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仍然要面对下行的压力, 全球贸易增长低迷, 我国同各国 (地区) 海关货物出口总额自2011年大幅下滑20%后, 尽管连年增长, 但增幅缓慢, 加上近年我国企业用人成本不断上升的因素, 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来增加劳动力需求只能解决一部分年龄较轻, 新迁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对于因产业升级而无法适应, 被迫从城市退出的农村劳动力助力有限。另一方面, 运用社区就业的方式来增加劳动力需求对农村失业人员有较多的局限性, 结构性失业人员中, 城市失业人员无论是在生活成本、社会网络关系还是心理成本上都占较明显优势。考虑到农村失业人员在城市继续就业将面临各种困难这一背景, 鼓励农村失业人员返乡创业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一种可能。

3 影响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因素

根据迁移的成本收益分析思想 (Sjaastad, 1962) , 可以将劳动力迁移决策模型用下列数学模型表示:

其中, B0表示劳动力流动前的收益;Bt表示劳动力流动后第t年的收益;T为预期从事新的工作的时间 (年限) ;r代表贴现率;C代表迁移所花费的成本, 包括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

从因产业转型升级而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角度来看, 个人继续留在城市寻求新的机会面临着居住成本、培训费用、心理压力等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成本, 以及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的劣势, 而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则会减轻这部分成本, 也就是说回到农村, 迁移成本C是下降的;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土地方面保有的优势, 基本生活仍然有保障。根据农村劳动力的特殊情况, 我们可以将公式 (1) 中B0进一步划分为外出务工收入w1和土地收入w0, 即B0=w0+w1。

因此, 除了货币因素外影响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因素包括土地收入、返乡创业潜在收入以及返乡成本三个主要方面。使农村劳动力迁移返乡的条件是迁移后的净收益大于零。也就是说, 缓解结构性失业人员中的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压力, 组织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从提高农民土地收入、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潜在收入和进一步降低返乡成本三个方面着手。

4 结论

本文所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寻找一个解决结构性失业人员当中农村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的可行方向, 找到使他们主动迁移的因素, 从而达到加速劳动力转移, 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过剩劳动力问题的目的。

本文首先从我国三类产业的劳动力迁移情况出发, 论证我国劳动力已逐渐完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迁移, 正朝着向第三产业迁移的趋势发展这一现状。同时, 本文还指出在劳动力迁移过程中我国即将步入劳动力短缺阶段和结构性失业人员再就业难这一矛盾。在此基础上, 解决结构性失业人员中来自农村的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成为能否顺利加速劳动力迁移, 化解过剩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关卡。最后, 通过分析分析结构性失业人员中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继续就业的劣势和返乡的优势, 提出提高农民土地收入、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潜在收入和进一步降低返乡成本三个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的解决方向。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劳动力迁移过程中我国即将步入劳动力短缺阶段和结构性失业人员再就业难这一矛盾。在此基础上, 提出解决结构性失业人员中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所面临的困难, 论证使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土地收入、创业的潜在收入和返乡成本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

参考文献

[1]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 篇三

推荐一—花卉园林苗木经营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品质,特别是的对于外部环境的要求,花木园林苗木的经营是在农村有很大的市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对于花卉及绿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绿化环境的建设无形刺激了苗木种植更好的发展,在农村可以种植一些具有观赏和净化环境价值的花卉及苗木,同时经营这些产品,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推荐二——小家畜养殖

农村养殖仍然是比较重要的发展行业,目前小家畜养殖受到热捧,在我国有这一类养殖的致富事迹经常报道,思麻兔养殖,很多老百姓也正在开始喂养,思麻兔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上价高俏销,思麻兔养殖条件要求低,养殖周期短,具备生长快,产量高,既可家庭养殖,也可规模养殖的条件。这样的小家畜养殖一般没有经营限制,易于管理,所以对于这样的养殖,城乡男女均是可以大力从事这样的养殖事业。

推荐三——冷藏运输车的出租

现在消费行业的兴起,对于冷藏保鲜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餐饮行业需要食物保鲜,必须要有保鲜冷藏的装置,比如新鲜肉类、蔬菜、水产类等产品的运输都需要有这样的冷藏保鲜的设备。如果您有一些资金可以购进这样的设施,开展冷藏运输的业务。与一些餐厅、农产商家、商超、加工厂等建立一些长期的运输合作关系,发展这样的冷藏运输业务也是很有市场的,而且收入可观。

推荐四——农机与技能劳务服务

在农村,除了简单的劳务外,还会涉及到一些农机及技能的服务,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机在农村大有用武之地,有条件者可购买三轮、四轮等农机,配套挖树坑机、旋耕机等,从事劳务输出赚钱,这也是一项持久的谋生门路。如果您有头脑还可以组建这么一帮团队,专业服务于這一行,按工时或按工程量来收费,这也是大有钱可赚的。

4.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 篇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劳动力回流;返乡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返乡潮。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是解决大量农民工失业以及达成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思路,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农村劳动力其中包括回流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步履维艰,因此采取相应措施,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扫清障碍是当前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概述(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规模

在不久前,农业部对农民工输出比较多的15个省、150个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返乡农民工中,有39.6%的人失去了工作或者还没找到工作,也就是说,在一亿三千万外出就业农民工中占15.3%的农民目前处于失业状态。据这个比例测算,有近两千万的农民因为经济不景气丢失工作或者还未找到工作而选择回乡。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成为党中央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大规模的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回流中,有一部分人群返乡是为了创业,属于主动回流。他们的返乡为解决大量回流农民工失业问题提供重要思路,这部分群体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返乡创办企业情况

1、行业结构

返乡创业农民工一般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和发展企业,因此企业所属行业以农业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加工以及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如农副产品加工、轻工业、建筑建材业等。这些行业具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而且成本小,进入的门槛低,是回乡创业者优先选择的行业。

2、产业分布

据调查,返乡创业者虽然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但是并未完全脱离农业,其产业分布总体特点是第二、三产业高于第一产业。按照韩俊等对301个村的返乡创业调查结果来分析:一方面,以年龄为界,小于40岁的创业者从事农业开发经营的比重低于非农产业;大于40岁的创业者从事农业的比重超过非农产业比重,且比例上升。另一方面,以区域为界,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更少,从事农业的创业者也以开发农业为主。此外,第三产业比第一、二产业更有吸引力,中西部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创业者多于东部地区。

3、经营形式

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的经营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企业规模较小。根据韩俊等的百县调查结果,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属于个体经营的占68%,私营企业占20.2%,股份制企业占6.5%,承包、租赁经营占4.6%。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为主,其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七成。有40%的企业用工为2人以下,70%为10人以下。年产值在10万以下的约有50%。由以上数据可知,返乡创业农民工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的经营方式只能以简单形式为主,数据也显示返乡创办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很好的吸纳能力。此外,新农村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返乡创业群体的素质普遍较高,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势力量,因此不少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经纪活动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或进入中国乡村基层执政阶层,担任村干部或参加村民议事。从总体上来说,外出农民工回乡的创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引进先进生产要素,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5.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 篇五

休宁县山斗乡人民政府:

我是山斗村村民程红福,2003年到浙江义乌打工,2008年自己开始创业,成立了“义乌市纳趣箱包厂”,从事代加工业务。2013年成立“义乌市俊轩日用品有限公司”开始创新研发收纳系列产品,2014年通过阿里巴巴平台的实力厂家认真,全面拓展国内外市场。目前,公司“爱静”箱包,已经是国内知名收纳品牌,在阿里1688平台有着较高的诚信度和美誉度,公司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俊轩公司总部设在浙江义乌,建立的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有研发、生产、物流、电子商务四大运营管理模块。生产基地主要在江西婺源、浙江义乌和衢州江山。2014销售收入3800万元,2015年1-11月实现销售收入6700万元,有300多万订单正在生产,预计销售在7200万元左右。2016售收过亿,已经是团队的共同规划目标。

公司2016的战略规划,首先,是在巩固家居、洗漱收纳产品市场地位的同时,重点开发、整合卫浴空间的收纳产品,包装进入零售市场和天猫电商平台;其次,在家乡山斗新建一个生产基地。为使生产基地的产业配套,目前已经和原材料供应商达成在山斗共同建立“中国收纳产业园“的意向,为此,申请将党委政府支持我公司引领创建“山斗乡农民返乡创业园”,为“收纳产业”入园和返乡创业的乡亲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

最近,公司高层、供应商和商会休宁籍客商分批、多次到山斗考察论证,提出了在义乌保留对外窗口和仓储,将公司总部搬回家乡山斗的建议,为此,公司决定带领在义乌一道打拼的乡亲和商会的老乡

一道回乡二次创业,我们坚信有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商会老乡、供应商伙伴的加盟,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山斗打造成“中国收纳产业第一村”。

根据前期的论证,公司决定年前做好以下三件事:

1、租赁西田林场山斗林区的闲置房产,成立“黄山市俊轩日用品有限公司”。

2、完成筹建“山斗乡农民返乡创业园”项目的立项备案。

3、对租赁场地,争取县政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加强返乡创业园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利用农民工创业园、闲置厂房、撤并的中小学校舍等存量资源建设返乡创业园,落实统一的孵化政策和创业服务”精神,给予“对购买国有土地和标准厂房的,可按弹性年期出让或“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方式降低一次性支出成本”的扶持政策。俊轩公司的生产基地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无任何三废排放,属于省政府鼓励类项目。

在国有资产暂不处置的情况下,公司申请在山斗村或搬迁移民点附近(集装箱车辆方便进出),利用荒滩坡地报批新建创业园区,省政府在《实施意见》中也有“适当放宽返乡创业园用电、用水、用地标准,执行优惠价格,降低园区生产成本,吸引更多返乡人员入园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此,恳请家乡的党委、政府予以支持,给劳动密集型的收纳产业项目在家乡落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特此报告

义乌市俊轩日用品有限公司 总经理(山斗村民)程红福

联系方式:*** 公司主页:http://ywjxrypc.com

6.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 篇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各地在大力推进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同时,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其中吸纳大学生(特别是本地大学生)就业创业是有效手段之一。2008年,**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联盟”,并出台了《**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实施意见》,以优越的条件吸引本地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难”现象,也为**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应当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集地方政府、各地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地方政府在政策引导、措施推行和就业创业服务等方面的举措对该项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基本状况,课题组进行了实地调研,从政府职能部门、用人企业和部分大学生等多个层次展开调查,重点了解政府落实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的情况,厘清政府的难题和困惑,并提出应当采取的措施,努力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自2001年以来一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该项工作取得了良好业绩。

(一)通力协调,多措并举,创建良好的就业创业外部环境

首先,以落实“人才强市”战略为抓手,由市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成立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联络54家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联盟”,各乡镇、部门也普遍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网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职责分工、例会、联系点和联系专家、信息定期上报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市人社局负责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具体工作。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造就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其次,以“政策引人”的具体目标为导向。参照中央、省市政策规范,结合实际,细化任务,明确措施,**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特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同时,为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创业,市委、市政府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实施办法》、《关于在市经济开发区(园区)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工作的意见》、《**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市海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意见》、《关于鼓励科技孵化企业入驻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市留学生创业园)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办法,从三个方面给予优惠:一是从财政拿出专款用于对各类人才补贴,具体包括:安家补贴5-100万元、年生活补贴1.5-5万元;企业引进的紧缺专业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每人每年生活补贴6000元;用人单位自身培养各类人才,获得博士学位的资助6000元,获得博士学位并取得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资助10000元;获得硕士学位的资助2000元,获得硕士学位并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资助3000元。二是对引进正高职称或博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才的配偶或子女给予政策关怀,规定这类人才的配偶或一名子女如系普通高校本科毕业且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在编制空额内可直接聘用。三是切实解决企业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为此,**独家出台了《企业优秀人才参加事业养老保险的暂行办法》,把企业优秀人才缴纳事业养老保险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好风尚。全社会积极倡导“爱护人才就是促进发展、浪费人才就是妨碍发展、刁难人才就是破坏发展”的理念,在具体工作上,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部分企业对优秀人才和新录用大学毕业生实施了从个人生活到工作的全方位关怀,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增强了企业的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增强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吸引力,形成了较为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多方合作,群策群力,形成有效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

1、健全分类管理机制。为强化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作的管理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把高校毕业生分为优秀人才、创业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和困难大学生等四类。对优秀人才给予优惠政策,从安家和生活补贴、配偶及子女照顾以及提高养老保险标准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确保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对创业大学生重点进行创业扶持,落实了“三个放宽”(市场准入、贷款额度和贷款次数等三放宽)和“三个优惠”(税收、补贴和收费等三优惠),实施了“三进”(进社区、进乡镇和进校园)、“四复合”(小额贷款+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和“五统一”(统一目标任务、统一培训计划、统一教学师资、统一教学方法、统一绩效考核),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万个创业项目触摸屏”,至2011年底,累计发放小额贷款550万元,扶持92人成功创业,成功推介创业项目45个。对就业大学生积极引导就业,通过定期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招聘周”、“非公经济服务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百日行动”、“四送服务”等专题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充分就业。对困难大学生加大援助力度,统一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凭证享受各项扶持政策,对吸纳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家庭和特困家庭生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3000元/人的一次性岗位补贴,成立了由71家企业组成的就业帮扶基地,成功帮扶102名特困生实现就业。

2、实行联动合作机制。2008年,“**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的成立,使政府公共资源和社会优势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形成了由政府主导、高校配合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动合作机制,推动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进行。首批54家联盟单位由机关、事业单位、市骨干企业等组成。联盟成立后,成员单位在就业双选、特困帮扶、见习实习、就业研讨等系列工作中显示出了联动合作的巨大优势和示范带头作用,为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和平台。2011年,就业联盟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350个,就业见习岗位250个,吸纳就业见习人员113人,录用率达95%以上,吸纳特困家庭及零就业家庭毕业生51个,占登记总人数的71%。

3、规范考核激励机制。将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作列入乡镇、部门“三个文明”百分考核的内容,从政策落实、就业创业服务等方面进行考评,连续多年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标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三)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健全科学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1、探索建立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是从另一侧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从大学生创业服务入手,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全市的网络化创业服务工作体系。目前已经开展的服务项目包括“一站式超市化”服务、“两个平台”建设和“三位一体”的项目跟踪服务。“一站式超市化”服务就是引入“超市化”的自主选购模式,配备快速启动机制,适时成立了“**市创业服务超市”。“超市”由人社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实行“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部门集中服务、优惠集中办理”。“两个平台”建设就是在市、乡(镇)、行政村等三级分别建立创业公共服务和创业孵化基地两个平台。一方面,从市场准入、人员招聘、资金扶持等多方面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对尚不完全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可以先进入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培育,让他们在“基地”修炼内功,提高创业能力,仅2010年进入孵化基地培育的大学生就有135名。“三位一体”项目跟踪服务即在项目征集开发、推介发布和跟踪指导等三个环节实现全程跟踪服务,同时,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设立青年创业基金,从源头上强化创业扶持。

2、整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应当是首当其冲的。对此,**借助行政机构整合的契机,率先进行了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合并,切实解决了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被动工作局面。同时,积极利用现代网络传媒,实现了**人才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市创业就业服务网等三网之间互通链接,实现了资源共享、联动服务。为把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按照整合资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降低成本、配套服务的原则,充分利用“一区四园”、各类市场、社区的中小企业聚集适合大学生个体创业的场所,建成了鑫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黄桥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等场所载体,为大学生初创企业营造一方沃土。在具体服务过程中,以“就业服务卡”为媒介,全面掌握已登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信息,实现了就业服务、创业扶持及优惠政策落实的“一卡通”服务。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还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的专门窗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素质测评、人事或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优惠政策咨询办理等系列服务。

3、尝试规范见习培训体系。见习制度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减压阀”,大学生通过见习锻炼,了解和熟悉行业工种运作规范,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和良好借鉴,尽快成长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优秀劳动者。同时,见习制度将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提供实践经验和研究样本,也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双向选择空间。**在61家单位建立了就业见习基地,至2011年底,共吸纳见习大学生613人。为规范见习培训制度,**一方面强化见习培训,除开展统一培训外,还安排专门带教老师对见习人员实行“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迅速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对基地和见习人员的考核,实现了人才中心、见习基地和见习人员的网上互动,及时发现和处置见习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二、问题与原因分析

1、就业创业政策未完善,操作力不够

政府的政策或者法规的内容与社会的进步、变化不协调,还没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需求。首先,文件规定多而法律规定少,缺乏统一的政策规划,大学生就业立法在我国基本空白,相关配套的制度并不健全。涉及大学生就业促进的法律只有《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和《高等教育法》三部,而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促进行政法规一部也没有,仅有《暂行规定》式的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层级很低,主体职责不清。其次,政策制定原则过多而措施过少。大学生就业支持政策可操作性、激励性匮乏。2009年省《就业促进办法》已经出台,原则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各地应当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规范,但鲜有具体规定。再次,政策的制定缺乏针对性。往往把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群体来进行对待,表面看来似乎平等,但大学生对出身地或学习地有着天然的地域认同感,如果政策的内容不能体现这一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特别是出身于农村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2、政策落实成效欠佳,执行力不够

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与法律覆盖面虽说比较广,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未落到实处,往往拘泥于形式,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多数毕业生无法从中受益。由于政府无法对多数用人单位(如企业)的招聘规定进行限制,因而,所谓平等就业的规定在现实中不能完全得到体现。比如,不少用人单位在具体招聘的过程中往往会设置一些诸如性别歧视、专业门槛、文凭限制、身体健康规定和技术熟练程度等方面的障碍。依照这些歧视性规定招聘的大学生虽然会让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可见效益,但不利于人才发展的长远规划,应当平衡取舍。同时,不少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往往拘泥于形式,实际能符合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大学生占比较少,就业创业政策在完善、执行、成效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所供就业岗位层次低,吸引力不够

从人力资源市场提供信息看,自2009年以来,**每年职业需求人数均超过了求职人数总和的两倍多,似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难解决。但从行业分布分析,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其中的重头戏,占需求总职数的65%以上,需求缺口排名前五位的职业分别是裁剪缝纫工、加工中心操作工、车工、化工产品生产工和焊工,职业层次比较低,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而求职缺口排名前五位的职业分别是织造人员、营业收银员、文员、A照司机和计算机操作工,且职位数很少,仅占总需求职数的2%强,无法减缓大学生求职增加的趋势。

4、创业实践失败者较多,参照力不够

通过调查得知,虽然多数大学生己经意识到创业的重要性,但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比例仍然很低,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和真正参与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仍属凤毛麟角,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三大困难”即筹集创业资金难、市场销售难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经验和能力欠缺等在现实中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故而,所谓自主创业对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就**的情况看,创业成功的典型仅几例,创业成功率达不到1%,缺乏现实的参照典范,使得不少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望而却步。

5、指导与见习形同虚设,连接力不够

目前,大学毕业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关爱加上自身的不努力,使得不少大学生在见习过程中仅限于应付,几乎不参与见习单位的日常工作,带教老师的指导也处于交差事状态。大学生得不到实践的锻炼,在能力上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同,双向选择时连接力淡化。

6、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欠缺,就业力不够

从部分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已就业大学生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多种问题,这表明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有待增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识不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概念,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少数人还表现出盲目的“精英”意识。实际中往往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抑或随意就业、被动就业,工作上缺失职业目标和责任意识,频繁跳槽等任意枉为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专业技能储备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大学生“挤过独木桥”之后就开始懈怠学习,甚至是厌倦学习,专业技能严重不足,对于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少有在意,与用人单位的相关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少大学生在很多时候不得不陷入任务无法有效完成的窘境。三是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差异使得许多大学生措手不及、无法应对,于是在面对挫折、失意甚至是失败时不少大学生就会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抗挫折能力不强。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表现两极分化或自负或自卑。自负的以“精英”自居、目空一切;自卑的则小心谨慎,放不开手脚,表现怯懦。还有少数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缺乏互相帮助及协作精神,不能与同事和睦相处,欠缺团队合作精神。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大学生以及社会用人单位毋容置疑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单从政府这一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相脱节,认识不到位;二是政策内容与现实状况街接不够,被动应付多;三是工作思路狭隘,参与主体单一,机制运行不协调。

三、对策措施

切实改变当前被动局面,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三个原则

1、责任原则。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更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地方政府应当在明确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协调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对高校就业创业培训的课程设置监管、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监督用人单位的招聘政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以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同时,还要深入调查返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困难和需求,增强回应性,提高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使政策的目标利益最大化。

2、服务原则。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公共产品的供应者而非生产者,应强化服务意识,转变职能,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在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宣传和执行、用人岗位的合理设置、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沟通、大学生见习实习服务和返乡大学生权利保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返乡大学生编织坚实可靠的社会安全网,在最大范围内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公平正义。

3、创新原则。就是要拓宽工作思路,突破以往单一部门独木难支的被动局面,从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各方面因素着手,通过明确主体定位,整合有效资源,改进工作方法,把政府、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各方利益协调一致,确保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做好三项工作

主导

政府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就业创业管理等工作,促进创业,保障就业。

引导

通过政策引领和利益驱动,一方面促进用人单位提高认识、放远眼光,主动取消歧视性招聘政策,在保障就业、积极吸纳大学生实习见习和人才培养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倡导返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以适应环境,规划自身职业生涯。

疏导

鼓励大学生放下架子,走向基层。通过在基层的实践锻炼强化技能、积累资本、体现价值。

(三)创新工作机制

针对**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私营部门、社会组织的互补优势,对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分类选择不同的运行机制,才能形成多元化的、全方位的立体公共服务工作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分别在改善就业环境、构建服务网络、开展实习项目、加强创业扶持等四个方面创制相应的运行机制(如表所示)。

表: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

地方政府

社会组织

私营部门

改善就业环境

主导

推动

配合构建服务网络

财政支持

负责动作

鼓励参与

开展实习项目

挖掘资源

承包动作

挖掘资源

加强创业扶持

搭台

推动

唱戏

1、改善就业环境:政府主导,社会推动,企业配合。严重的“厚公薄私”心理已成为影响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善就业环境是转变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主要手段。建议**应当结合实际,通过完善社保体系,给予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一定的社保补贴或适当提高其社保待遇,在工作时间长度、福利待遇安排、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规范私营企业的运营,增加私营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为返乡大学生进私企提供有力的利益保障和制度支撑,积极引导返乡大学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同时,充分利用就业创业联盟、商会、妇联、团委、个体私营协会等社会载体,由社会组织利用其既有的网络基础进行广泛宣传和倡导,积极推动企业参与。

2、构建服务网络:财政支持,社会运作,企业参与。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推动构建就业创业服务网络是完善就业服务的有效措施。**可以结合本地实际,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联盟为龙头,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的砝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四位一体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具体是指由政府、高校、社区组织、行业协会等四种组织为主体共同参与构建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其中,政府作为就业服务的提供者,给予财政专项补贴和政策优惠;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作为服务的生产者,提供培训场地和培训服务;社区组织负责摸底统计和服务回馈等;行业协会发挥资源优势,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订单式培训”,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定位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

3、开展实习项目:多方挖掘,面向基层,改进模式。开展大学毕业生实习计划是通过社会广泛动员以弥补个体先天社会资本不足,促进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项重要手段。**应当充分挖掘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其它部门等多方资源,为返乡大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比如,政府充分提供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鼓励返乡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提升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尽可能实现“一村(社区)一专职大学生工作者”;企业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实习基地”,提供岗位,并优先聘用见习实习大学生就业;鼓励个体私营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承包返乡大学生见习实习项目的运作,由其负责联系基地,向基地推荐学员,协助做好管理以及其它相关的跟踪服务工作。

7.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 篇七

(一)宿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

宿州市把改进农业增长方式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农业“双百工程”,进一步优化种养结构,全市形成了60多个以“一村一品”为特色的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种植小区,总面积达138万亩;建成了65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1025万个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比重达40%。发展劳务经济,全市外出务工人数130万人,年收入预计可达80亿元 (1) 。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以砀山水果、萧县粮食、符离烧鸡、泗县板材、灵璧畜禽养殖加工为龙头的企业集群。

(二)宿州市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现状

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即在在政府支持下,兴办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如宿州市埇桥区永镇乡关湖村甜叶菊种植合作社社长陈爱武,带领农民种植甜叶菊2300亩。萧县龙城镇农民李武,租用该镇山坡地1200亩发展林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建有各类生产基地403万亩。二是兴办二、三产业,促进了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带着技术、资金、信息,通过在外闯荡中结识的企业老板关系创办生产相应配套部件的企业,如宿州市砀山县返乡农民工领头或引进的意向性投资项目500多个,两年间就创办了260多家企业。三是成为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传播信息以及开展技术承包、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跑流通市场、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发展产业集群。比如宿州市墉桥区褚兰镇农民开发的无籽西瓜技术,由于无籽西瓜产量大,保鲜期长、便于运输等优势迅速推广开来,于是外地纷纷邀请当地农民去传授技术,目前该技术已传至海南省。

二、返乡农民工在创业中所面临的问题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前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制约因素可以归纳为自身素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方面。

(一)农民工自身素质问题对创业的制约

1. 科学文化素质低

根据我在埇桥区褚兰镇李院村、灵璧县下楼镇小圩村以及萧县龙城镇刘楼村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工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约占70%,小学文化程度占23%,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过7%。科学文化的素质偏低限制了农民工对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的学习和使用。这也可以通过农民工的就业行业分布情况来体现出来。以这样的素质如果从事本行业的创业会在两个方面加大创业难度:在专业技术上,由于技术层面水平低,会导致其产品或服务缺乏市场竞争力,并且由于没有技术门槛,相应的竞争力度却非常强;在资源的整合和管理方面,由于以前打工中大都从事生产,没进入过管理领域,这导致他们存在能力缺失。总之,素质和能力的缺陷会影响返乡农民工的创业。

2. 思想意识的局限

(1)目标不明确,没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宿州市的返乡农民工在创业时仅局限于养家糊口的层面上,而且也受制与自身素质而没有进行远景规划。先天的“小富即安”意识会使他们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催发沾沾自喜、安于现状的思想而止步不前,这是阻碍他们做大做强的思想障碍。

(2)分散性强,不注重合作,形不成合力

以宿州市为例,当地返乡民工创业大多数是个人行为,家庭式的创业模式,单枪匹马,势单力薄,形不成合力,抗风险能力差。仅建筑队来说,褚兰镇眉山村区区二千余人口的村子就有七支之多!这不仅使他们之间存在竞争互相限制发展,而且由于资金分散,即产生了因资金匮乏而无法置购重型的高新技术工具,还因基础设备重置产生了资金浪费的现象,在技术和建设效率上都受到限制,缺乏竞争力,形不成品牌。

(二)外部不利条件的制约

主要是资金缺乏。这是返乡民工在创业中所要面对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返乡农民工有项目想创业的非常多,但是真正实行的却寥寥无几,主要的阻碍就是创业资金不足。尽管外出打工的农民在返乡时或多或少的都有些积蓄,但是对于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所需资金额来说,这点积蓄是远远不够的。据调查,宿州市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己资金、向私人借款和银行贷款三种渠道。而除自己资金外,通过另外两种渠道来融资的难度很大。在私人方面,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手中都会有些余钱,但是由于他们要考虑到自己的开销和对方的偿还能力,愿意借的并不多。而农业金融机构对“数量多、额度小、布局分散、成本高、风险大、回报低”的农村贷款积极性不高 (2) 。银行“抓大放小”的态度使资金更多流向企事业单位,留给农民的创业资金很少,并且由于较高的利息和繁杂的手续等问题,农民工也不太情愿办理银行贷款。资金问题不能解决,多数返乡民工只好空有一腔创业的热情,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三、对积极发挥返乡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的建议

(一)对完善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的几点建议

1. 招商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

这是因为乡镇企业所具有的“就进吸纳、就地安置”的先天优势。据测算,全国的乡镇企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安排20万—25万人就业,乡镇企业每年增长就业为200万人左右 (3) 。政府在这里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协调各乡镇企业的建设发展,使之互为补充、相互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式发展不仅能促使本产业自身的迅速扩张和升级,还会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吸纳就业能力,而且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大都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使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相互推进,进一步增加了吸纳就业的能力,要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片群众”。 (4)

2.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绿色产业

比如埇桥区前杨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清澈透底的宣扬大坝与雄浑的青龙山相映成趣,而幽深曲折的狼窟尽显神秘探险色彩,过往之人无不赞叹。曾多次有外商欲投资开发都因道路不善而未能达成。随着路路通工程的实施,该村交通得到改变,开发农村旅游观光业也迫在眉睫了。

(二)关于提高农民工素质的相应的建议

1. 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5) 。要继续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兴建培训学校,积极聘请专业人才给予培训,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监管,防止因不法分子打着培训幌子骗钱。转变农民工思想观念树立“已尽自身最大能力创造财富为己任,将满足自身必要生活所需要的财富之外的剩余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这样的人生使命 (6) 。

2. 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管理、指导

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并鼓励农民工合作创业,实现产业集群化,并协助宣传,开发市场。通过合作将产业做出品牌,做大做强。对缺乏技术的农民工成立专门的技术辅导小组用于提供目标规划、发展指导、技术支持协助管理等服务。

四、结语

任何地区在发展和进步中都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且这些进步与发展都是在内部与外部的矛盾不断斗争和解决中取得的。广大农业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积极面对并解决自身的各种问题,利用各种条件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优越的环境、充分调动返乡农民工的积极性,才能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2]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8.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 篇八

晏水清

最近,我们课题组成员就宜春市返乡农民工创业状况,在宜春市的袁州区、万载县、上高县、铜鼓县、宜丰县、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等县(市)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中,与劳动保障部门及部分企业、返乡农民工进行了座谈,并深入企业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宜春市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

自2008年9月份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停产、减产甚至倒闭,导致农民工大批提前返乡。据初步统计分析,全市返乡农民工34.31万人,其中因企业裁员、停工、待工或企业倒闭而非正常原因返乡的为9.12万人,正常返乡过年的有25.19万人。与往年相比,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潮提前了三个月,非常返乡人员主要来自珠三角和福建、浙江等地,所处的企业主要为外向型企业,主要是纺织、服装、玩具和工艺品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通过调查发现,在返乡人员中,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1%,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这些人员中有50%的人准备在家乡创业,有15.2%的人愿意继续外出务工,有3.1%的人准备在家务农,还有31.7%的人未确定。愿意到深圳、珠海及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占82.5%,愿意到其他地区的占17.5%。愿意从事电子、机械制造的占37.2%,愿意从事服装加工的占21.6%,愿意从事建筑安装的占10.8%,愿意从事餐饮、服务及其他行业的占30.4%。

二、农民工创业类型

从全市各地返乡农民工创业模式上看,目前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基本生存型创业模式。这类创业表现为家庭小工厂、小作坊、小卖店、小餐馆之类,对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要求不高。

(二)政策引导下产业带动型创业模式。如宜春袁州区油茶种植、高安汽车运输。

(三)打工转型的创业模式。这类创业者可称之为“四带”:即,带回技术、管理经验、市场客户和订单,有的还带回熟练工人,因而创业成功率相对较高。

(四)“能人”+ “返乡创业互助组”创业模式。如宜春的茵宝制衣厂和元博实业有限公司的创业者均是在外地有着效益不错的企业,回乡创业是为了带动家乡的群众一起致富。根据农民工创业过程的归纳,农民工创业基本共性为:主要依赖个人技术、能力,对于地区资源依赖程度比较高,但其专业化和分工程度不高;农民工创办企业还具有相当程度的集体性质,大多数还处于模仿阶段。

三、农民工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宜春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建筑、采矿、运输、餐饮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较小、结构单

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加之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多数投资只有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因此,创业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金融支持。虽然农民工返乡时积累了一定资金,对于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所需资金额来说,这点积蓄只是杯水车薪。如果政府和银行不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解决资金问题,多数返乡民工根本无法实施创业计划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很难成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大气候。

2、政府重视不够,缺少政策支持。各级政府专门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较少,缺乏有力地支持引导。虽然一些地区制定了一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但许多政策不够具体,实用性和有效性差,缺乏政策的吸引力。据有的回乡创业者反映,政府在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过程中缺乏帮扶力度,往往只是在创业前邀请、引进,而在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缺少关注和支持,使得回乡创业人员的创业受到制约。

3、投资环境不够宽松,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地方投资用地控制较紧,加之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手续办理复杂,政府对待回乡创业的一些优惠政策不能

落到实处。同时,对创业人员缺少相应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如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和金融信贷方面,使一些创业人员没有发展后劲和动力。

4、创业者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由于许多经营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和知识水平限制,不少人营销观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短期行为较重,缺乏长远眼光,创办的企业一般都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同时技术水平低,品种单一,档次低,缺乏竞争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回乡创业人员所创办的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

5、信息技术缺乏,投资盲目性大。一些回乡创业人员在外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回乡后对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不能准确把握,对产品的营销存在信息不畅,手段缺乏。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投资,达不到投资的理想效果。

四、农民工创业融资的特点

受国家实施惠农政策影响,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务工意愿明显降低,希望在家乡创业。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没有太多的资金积累,他们的创业项目大多是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小本经营等,对贷款需求也多是要得急、期限短、数额小。其金融服务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呈现以下特点:

1、农民工创业贷款需求以小额、短期为主。据调查,农民工贷款需求额一般为1至5万元,超过10万元的贷款项目较少。同时,农民工意愿贷款期限较短,大部分农民工意愿贷款期限1至3年。

2、融资成本承受力弱,融资方式单一。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从事微利项目,可承受的融资成本较低,一般为月利息1分以内。同时,由于缺乏符合贷款条件的抵押品,农民工最希望获得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融资方式单一。

3、金融知识需求日益增强。目前农民工想要了解的金融知识中,居于前四位的是信贷知识、利率知识、人民币知识和信用征信知识。另外,农民工对支付结算知识、信用卡知识等也较为渴望。

五、对策建议

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兴起我市全民创业新热潮、加速宜春崛起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政府相关部门

1、应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规定,配套完善诸如税费减免、资金扶助、创业培训、人员招聘、土地使用等帮扶政策和服务措施,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农民工回乡创业。要明确各级职能部门的职责,力争给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政策扶持,为回乡创业者开辟绿色通道。

2、进一步优化农民工回乡创业环境。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支持,尤其是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创业所需资金的支持力度。在用地及税收政策方面开绿灯,在行政审批、信贷等方面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不断加强回乡创业环境建设,增强回乡人员创业信心,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

3、树立一批回乡创业典型。评选表彰农民工回乡优秀创业者,广泛宣传他们的创业事迹,组织典型人物现身说法,提高全社会对回乡创业的认识,从而吸引更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实施“回乡创业工程”。积极出台“回乡创业工程”规划,提出创业目标,明确创业条件,落实创业政策。把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像招商引资工作一样摆上重要日程,大打亲情牌,营造浓厚的回乡投资氛围,增强有投资能力农民工的投资愿望、投资意识、投资荣誉感。在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时,将农民工回乡创业按招商引资对待,给予政策优惠。

5、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强化创业指导服务。通过举办农民工回乡创业培训班,提高农民工回乡创业能力及创业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农民工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为他们顺利创业提供便利。

(二)金融部门

1、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并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和市场行情等信息披露机制,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及时提供金融信息服务。

2、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合农民工创业的贷款产品。当前,应在继续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加快推广土地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仓单抵押等产品,研发 “农民工创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 “合同再建工程信用贷款”等新品种。同时,一方面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股份合作方式,依靠市场机制,发展农村信任担保机构,缓解创业融资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办村镇银行。

3、改进支付结算服务。涉农银行机构应依托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普及推广各种结算工具,提供多渠道结算服务,提高资金结算效率,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支付结算环境。

在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过程,有些县市的经验值得推广。如为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宜春市农村信用社通过改善贷款期限、合理配置贷款、加强产品创新、简化贷款手续和利率等措施,着力改善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实现创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双赢。目前,全市农村信用社累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2.56亿元,其中支持企业贷款5940万元,支持特色种养基地贷款8910万元,支持农村休闲场所贷款1280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贷款1650万元,安排转移劳动力12万余人。高安市联社与企业签订利率优惠协议,对其在信用社的月均存款余额按季实行调整,可在合同利率基础上下浮10%-30%。

9.关于农村返乡创业范文 篇九

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是革命先驱李硕勋、文坛巨匠阳翰笙、共和国第四任总理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的故乡。全县总人口53万,幅员面积1323平方公里,辖12个镇7个乡,285个村委会,31个社区居委会。2013年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45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2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8932元。按2006年“二抽”调查分析,全县有各类残疾人3.82万。其中,农村残疾人3.32万,城镇残疾人0.5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持证残疾人达0.4万;而处于低收入状态,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残疾人达1.8万人。

一、高县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现状

2011年以来,全省推行残疾人“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县残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胆探索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工作思路,紧密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展开工作,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地发展。

近年来,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全民创业这根主线,积极鼓励引导残疾人自主创业,积极就业。2011年以来,对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创业培训人数都在增加,并且范围也在扩大,投入的培训经费也在迅速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积极发展生产和发展特色产业,更是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带头创业的农村残疾人,省市县政府是非 1 常重视的,故每年投入残疾人就业创业资金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残疾人就业创业人数也在逐年攀升。

县残联对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全县285个村的残疾人,每村扶持10户。二是对全县25名农村残疾人种养殖致富带头人进行补助。三是帮助农村残疾人张光芬、赵家莲、肖永书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建立养殖场,确定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周边400余户残疾人家庭发展养猪、养兔。四是对10名(其中农村残疾人8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五是输送了10名(其中农村残疾人7名)盲人参加市盲人按摩培训。

对形成一定规模的致富带头人,由于他们除了能自主创业,还带动了一部分残疾人共同致富,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对他们的资助力度,以他们为标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克服自身的困难,走上创业之路。对部分农村残疾人中的种养业大户,政府也给予了资金的扶持。

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主要在种养业方面,如养牛、鸡、兔、猪、鱼、泥鳅、黄鳝,种植花卉、葡萄、李子、梨子、桂圆、黄枝子等等。2015年对农村残疾人规模创业户、致富带头人和种养业大户,省、市、县政府都给予了大力的扶助,让他们先富起来,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村残疾人朋友走上致富之路。以高县庆符镇庆符镇从木村九组肢体一级残疾人张光芬为例,她于1992年因车祸造成高位截瘫,是肢体一级残疾人,近十年的 2 时间都在家,靠丈夫和孩子照顾,生活不能自理,一度有轻生的想法。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中,四川于2011年推行了“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方式(以下称“量服”),县、乡镇残联干部、村残协干部于2011年7月进入丛木村开展“量服”入户调查,对张光芬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将张光芬家庭确定为发展型残疾人家庭,给予精神鼓励和政策扶持。经过两年的扶持和个性化服务,张光芬精神重振、自信重树,创办的养兔场初具规模,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她牵头成立了庆符镇强盛养兔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员60余人,并在全县设置由残疾人经营的饲料销售点20个,辐射带动影响周边110余个残疾人家庭养兔致富。2013年9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多举措 提升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质量”为题,报道了张光芬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创业有成,生产环境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新闻。

县残联鼓励农村残疾人筹备资金个体开店,利用自身家庭或一技之长,自己当老板,走致富之路。县残联在对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后,对具有特殊技能和特长的都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技术能人信息库,并与所在乡村、工商、税务等部门对接,为他们个体开店,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并为部分残疾人提供扶贫贴息贷款,使其成为了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

为鼓励农村残疾人树立信心,自主创业,积极投入生产和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高县积极创建残疾人 3 幸福村。一是落实残疾人普惠+特惠政策;二是落实残疾人个性化的各种需求;三是落实各项民生工程项目。采取集中各部门的项目和资金以及社会各界的捐赠等资源,对幸福村的残疾人进行帮扶,做到“整村全覆盖、项目全对接、政策全落实、服务全到位”,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另外,还积极促进发展残疾人特色产业,县残联共创建了27个残疾人特色产业发展村,因地制宜、因残选项,发展菊花、蔬菜、花生、水果、核桃、养兔、养鸡等残疾人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结合民生工程扶贫工作项目,采取专业合作社+残疾人家庭户形式,选择适合残疾人种、养殖业的特色项目,帮助残疾人在种、养殖上走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之路,逐步做强做大,促进残疾人家庭创业增收致富。

二、高县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主要举措

“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每个残疾人家庭帮起,一定要为残疾人朋友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做残疾人朋友的暖心人,建残疾人朋友温暖娘家”。这是高县残联职工的共同誓言。高县残联提出了“以‘五心’服务为标准,以‘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为抓手,以民生工程为拳头,为残疾人谋幸福”的工作思路。要求县、乡、村三级残疾人工作者增强 “爱心、热心、真心、耐心、细心”的服务意识,把残疾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把残疾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做盲人的眼睛,做聋哑人的耳朵,做肢残人的手脚,做智力、精神残疾人的大脑,用人间真情去浇灌 4 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心田。

为了了解每一个残疾人需求情况和家庭的基本情况,高县残疾人工作者深入到18000多个残疾人家中,与残疾人朋友及其家人亲切交谈,嘘寒问暖,带去了关心和慰问,带去了资金和项目,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鼓励农村残疾人自主创业,向残疾人宣传创业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一)确立农村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项目,给予物资上和资助。

一是对285个村,每村扶持10户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发展生产,每户发放100元的生产资料。二是对35名农村残疾人种养殖致富带头人进行补助,每人补助资金2000元。三是扶持10名规模创业大户,每人补助扶持资金2000-5000元。四是帮助残疾人张光芬、赵家莲、肖永书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建立养殖场,确定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周边400余户残疾人家庭发展养猪、养兔。五是引导贫困残疾人贷款户自觉自愿到户籍所在地乡镇残联申报到户贴息贷款,并深入宣传,让农村残疾人朋友获得信息、了解政策,促进他们创业和就业。六是对农村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包括电脑、缝纫、厨艺培训等。七是输送了盲人参加市盲人按摩培训。

(二)加强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

争取政府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财政预算单位)残保金进入财政预算,2015年共征收残保金232万余元。

(三)实行残疾人就业与培训实名制数据录入

2015年,高县就业与培训实名制数据录入人数为3850人。培训方式有:一是以各乡镇残联和基层残协为阵地,开展农村残疾人种养殖培训,如养兔、养鸡、水果种植等,并发放生产资料。二是以高县富强盲人按摩店和李增利盲人按摩诊所为盲人按摩定点培训机构,推荐有意愿学习盲人按摩的视力残疾人参加培训,并在培训后就地工作。三是以高县信德经贸有限公司为残疾人电脑培训定点机构,推荐行动方便,且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肢体残疾人学习电脑培训,由残联提供培训资金。四是组织劳务输出,推荐200余名残疾人到五粮液家纺公司、资阳鞋厂、眉山吉香居食品加工厂就业。

(四)开展农村残疾人就业援助与服务。

县残联成立了残疾人教就工作领导小组,由理事长任组长,以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站为工作平台,聘请专人负责全县的残疾人就业登记,沟通残疾人与各用人单位的信息联系,管理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对全县的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需求进行摸底排查登记,本着“发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努力使未就业的残疾人获得更具针对性的重点帮助。如家住高县月江镇的听力言语残疾人张仁强,因其刚从监狱释放出来,没有用人单位愿意接收他,他的父亲来到县残联寻求帮助,希望县残联能为他找一个工作,以免他闲散在家,又去做坏事。县残联易理事长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6 最后将他送到眉山吉香居食品厂,现在他每个月的工资都有2000元以上,即让他实现自食其力,又让生活得充实愉快,挽救了他的人生。

在高县残联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高县残疾人工作得到了全县残疾人朋友的肯定,真正成为了残疾人之家。2014年5月,高县残联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四川省183个县级残联中唯一个“残疾人之家”光荣称号。

三、高县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面临的困难

本课题组成员走访了全县19个镇乡,发放调查问卷1900份,主要针对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家庭成员及残疾人个人,收回试卷1900份。从试卷调查情况看:10%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现状不了解,80%的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现状仅略知一二,还有10%的人根本不清楚;80%以上的人认为残疾人创业就业不乐观,而认为他们创业就业不乐观的影响因素主要还是认为自身残疾原因,残疾人自我提升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半身残疾者是残疾人中创业就业最难的群体,大多数人认为残疾人保障机构的成立是非常好的,使残疾人找到了依靠,但同时也认为对农村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国家和政府均应再加大扶持力度,拓宽他们创业就业渠道,激发他们就业创业的热情。从走访调查情况看,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残疾人素质不高。一是残疾人由于自身的原因,能够实现创业的残疾人一般都是轻度残疾的残疾人,而重度残疾 7 人,由于在行动、智力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实现创业。这就给这一主体实现更多创业带来了一定困难。二是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等不能适应竞争机制下的就业需要。三是技能的缺乏和固定俗成的偏见,使更多的残疾人丧失了创业信心。残疾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很难有机会学习到相应的创业技能,再加之人们固定俗成的偏见,认为残疾人不行,长期以来,使残疾人形成了“等、靠、要”思想,丧失了创业信心。即使有的残疾人有创业愿望,却不知道选择什么项目、怎么创业。

(二)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除了通过走访残疾人宣传政策和在农村办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以及对一些自主创业的典型作了一些宣传外,但对政策宣传重视力度不够,甚少采取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另外,教育残疾人在依法维护自身的劳动权利上力度不够,在就业创业中遇到侵权现象,他们一般选择沉默应对。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许多农村残疾人想改变现状,每年到县残联来咨询就业创业的人数不少,但由于我县的资源贫乏,资金有限,对残疾人的创业就业资金和相关奖励扶持有限,有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资金、政策上扶持不到位,残疾人创业很难扩大规模,资金不足是残疾人创业的最大障碍。不少创业残疾人的家境并不宽裕,虽然创业时已积蓄了一些资金,也具备了创业所需的一些知识,但对想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而筹集资金又有相当大的难度,想扩大生产经营更不 8 容易,多数只能小规模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残疾人创业的积极性。

(四)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按比例就业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规定。目前,除《残疾人保障法》原则性规定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要求外,具体的落实办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按比例就业难以落实到实处。二是就业市场建设滞后,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残疾人,不愿为他们提供就业帮助和福利服务,政策支持不到位,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三是公益性岗位开发较少。据人社局统计,在全县1100个公益性岗位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足3%。四是高端就业机会少。残疾人受到身体状况、信息渠道、传统观念的限制,选择渠道比较单一,选择面比较狭窄,即使自主创业也只能做简单、收入低的工作。

四、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保护促进政策,引导残疾人就业创业。对残疾人就业创业实行保护,是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一是认真执行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投资主体兴办福利企业,不断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规模。二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动员用人单位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要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力度,对超比例安排就业的实行奖励,对拒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调动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寻找与残疾人 9 相适应的创业项目和工种,最大限度的使更多残疾人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中来。

(二)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帮助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健全完善县(市、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不断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基本满足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结合残疾人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建立残疾人人才库,搭建残疾人创业就业信息平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同时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为用人单位推荐符合用工要求的残疾人,指导用人单位为残疾人开发并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残疾人招聘活动,协助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三)进一步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残疾人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残疾人就业竞争能力。要建立教育、培训和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创造条件。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残疾人学历层次和水平。各级残联、教育、劳动、民政等部门以及各公共培训机构应密切配合,根据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市场用工需求,为残疾人提供多方位、多领域的,实用性强、见效快的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农村残疾人 10 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残疾人尽快脱离贫困。与此同时,建立各类残疾人职业培训档案和信息库,把残疾人受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工作联系起来,将劳动部门劳务市场获得的供求信息与各级残疾人培训信息联网,随时掌握残疾人接受培训后的就业状况。

(四)进一步激发创业潜能,鼓励农村残疾人创业。“低保只能吃饱,康复可以自保,就业才能过好”,是残疾人的心声和迫切要求,创业是最好的就业。

1、要加强对残疾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对残疾人创业政策激励力度,鼓励和扶持更多的残疾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2、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向农村创业残疾人的覆盖力度,多渠道拓宽农村残疾人创业的资金来源,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用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农村残疾人创业和就业。

3、各级残联在发挥自身就业服务机构开展特色服务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农村残疾人就业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使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政府就业服务大局,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上一篇: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下一篇:神奇水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