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2024-11-22

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精选8篇)

1.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篇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社 会 调 查

题目: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层次: 年级:学校:工作单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做大范围的调查对于我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几经思考,我决定对我的老家——石台寺村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收入情况、经营状况

调查时间:2012年2月25日—4月8日

调查对象:部分农村家庭,主要是成年劳力

调查地点:石台寺村

调查方法:个人走访座谈以及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相结合。

石台寺村地理位置:石台寺村隶属于榆林市清涧县,地形以山地为主,紧邻210公路,有河流通过。

石台寺村具体情况:石台寺村共有500多人口,全部是汉族,在外务工人员占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石台寺村共有耕地1000亩以上,人均耕地2亩左右。

石台寺村农民现阶段收入情况:经过对石台寺村农民的走访调查发现,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

一、粮食收入。据调查发现每亩地每年中种两季,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年收入仅为500元左右。

二、在外务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务工10个月,每个月平均工资1000元计算,该农民年均收入10000元。这两项收入几乎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次还有个别农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得一定的收入。考虑到平均两个壮年劳动力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这样综合算来,石台寺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400元左右。

从以上石台寺村的各项情况可以看出,石台寺村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000多亩地。因此,石台寺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想要使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富裕起来,我们必须认真充分的利用那仅有的资源——耕地。

一、从耕地说起,耕地直接产出的是粮食,而单单卖粮食已经被证明在现阶段是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而结合现阶段石台寺村的具体情况(没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石台寺村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粮食的深加工。经过在市场上的调查发现,小麦的单价是0.8元每斤,而经过初步加工的面粉的单价则达到了1.3元每斤,而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速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等,单价更是达到惊人的6元每斤。由此可以清楚的发现,只要对粮食进行初步的加工,就能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进行粮食加工这一行业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走粮食深加工这一路线是可行的。

具体措施:(1)国家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农村设立乡镇企业;(2)吸引人才,国家应加大对于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补助。

其次,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说白了就是将农村的土地合并起来,成立一个公司。每个农民都是股东,由专业人员经营土地。这样不仅会提高耕种效率,增加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能解放出大量优质劳动力。他们可以去从事第三产业等增加收入。

优点:(1)农民从此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险恶的市场,农民的话语权增加。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2)有利与农业高科技的推广。(3)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提高了耕种效率。(4)解放生产力,通过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加安心的在外务工或者进入第三产业。

具体措施:(1)成立农业合作化产业集团公司。(2)吸纳人才。

其实,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将以上两点结合起来。有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负责乡镇企业的建设,这样农民就可以拥有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红利,乡镇企业红利,以及个人工作收入等三个收入来源,这样就能大幅提高石台寺村农民收入水平。经过初步的计算,每位农民每年能从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分得红利1500元,从乡镇企业获得红利5000元,个人工作可获收入8000元,这样算来石台寺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可达近万元。与原来人均年收入4400元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基本达到了中小型城市的收入水平。由此可以直观的发现,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走向富裕最有效的出路。

二、石台寺村与许多其它村庄最大的不同是石台寺村紧邻着县城,农副业和手工业市场比较活跃。

经过对石台寺村的具体调查发现,石台寺村存在很多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因素。

首先,石台寺村虽然距公路干道只有1公里左右,但是短短的1公里却没有一条真正的公路,还是落后的土路。一旦下雨,土路将会泥泞不堪,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与物资的进出。因此修好这条公路是石台寺村致富的前提。

其次,石台寺村的教育水平非常低,90%的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村民的人数几乎为零。究其原因,农村的教育观念使然。大多数家长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过早让孩子放弃了读书,而选择了出外务工。而农村不健全的教育制度也使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因此,尽快完善农村的教育制度,使离开校园的孩子尽快回到校园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当前工作的重点。

再次,一个精明的领导人是石台寺村,也是我国大多数农村所缺乏的。通过和当地村民的交流了解到,几年前村里将川道水浇地转让用以建筑用地,这就等于掐断了本村人的粮食、副业之路。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精明的领导人。细看我国目前的几个富裕村无不是有一个精明而有决策力的领导人。而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实行的大学生村官工程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

石台寺村所面对的问题正是其它大部分村镇所面对的,交通不变,文化水平低,缺乏领导人才等等都是限制我国农村走向富裕的根本因素。因此,切实解决好如上三个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篇二

关键词:农民收入变化特征,纯收入,农民增收,新疆农民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 是一个多民族聚积的地区。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2158.63万人, 其中, 乡村人口1298.42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15%。自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温饱问题彻底解决, 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19元增加到2010年的4642.67元, 增加了38倍, 平均每年增加141元。本文将在对新疆农民增收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提高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93年。该时期新疆农民收入处于稳步较快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9元增加到778元, 增加了658元, 增长6.5倍, 年平均增长13.3%。

第二阶段:1994—1997年。这期间, 新疆农民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78元增加到1505元, 增加了727元, 增长近两倍, 年平均增长18.0%。

第三阶段:1998—2000年。这几年间, 新疆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减慢, 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8.0%。总体来看处于徘徊不前、增收困难阶段。

第四阶段:2001—2010年。进入21世纪, 新疆农民收入又进入了恢复性稳步增长阶段。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达到4642.67元, 比2000年增加3024.59元, 增长1.87倍。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01元, 新疆当年在全国的排名为第24位。

二、新疆农民收入变化主要特征

总体上看,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变化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来自家庭经营收入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0%, 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649.98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8.61%, 比1985年增长9.64倍,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8.39个百分点, 而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2832.8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47.8%。可以看出, 农村经济在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跟不上全国, 逐渐拉大了收入差距。

(二) 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一产业收入, 增收渠道单一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319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3.1%, 2010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为3311.77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0.73%,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只下降了2.3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为2331.01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82.29%。

(三) 农民继续增收难度加大, 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4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0%, 2010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56.26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45%, 比1985年增长12.9倍, 所占比重提高了1.45个百分点, 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则由1985年的72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431.05元, 增长了32.8倍。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是全国的54.9%, 2010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全国的22.88%。2010年新疆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为338.21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8%, 比1985年提高了1.28百分点, 但只有全国水平的56.2%。同期全国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为601.79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17%。

(四) 农民收入呈增长趋势, 但与全国的差距及城乡差距均在扩大

首先, 与全国的差距在扩大。数据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17元, 2010年为5919.09元, 而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为3883.1元, 2010年为4642.67元, 其差额分别为1270.07元和1276.42元。其次, 城乡差距在扩大。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421.59元,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当年扩大到3.32:1, 超过了改革初期1978年的2.68:l。

(五) 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对收入的增长贡献远远超过了实物收入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商品率的提高又促进了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重的逐步加大。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新疆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8.3%, 2010年现金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85.36%, 2010年比1990年提高了27.06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7088.76元, 新疆为7517.22元, 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六) 劳动力文化程度高低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

据新疆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2007年, 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432元, 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765元, 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54元, 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98元, 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5.7倍、5.8倍、7.3倍和6.0倍。同时, 随着整个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 高文化程度的户数在农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10年, 农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4.1%, 比1985年增加了3.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7.5%, 比1985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49.5%, 比1985年增加了30.5个百分点;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8%, 比1985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不难看出, 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收入越高。

(七) 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 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 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国家还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地膜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的稳农、惠农补贴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新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分析

(一) 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007年,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0.9198万人, 占农村总就业人员的16.68%, 而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以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为主。可见, 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 也是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加快新疆当地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此外, 发展二、三产业必须以新疆当地资源为基础, 立足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提高农产品的增值能力。不断提高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比重, 使其成为新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农展会和农技110、农民信箱等信息平台, 加强产销对接、市场流通、市场空间拓展, 积极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 加快农产品商贸流通, 促进新疆农民增收。

(三)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

如前所述, 新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2010年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比重高达88.3%。显然, 受教育年限短、技能水平偏低是导致新疆农民转移就业难、工资低的主导性因素, 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就必须加大对新疆农民的培训力度。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完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 丰富培训内容, 把职业技能培训和非技能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新疆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融入现代文明的能力。除此之外, 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 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新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成为新疆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

(四) 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政府应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坚决把过高的化肥、种子、农用柴油等农资和农业用电、机械作业价格降下来, 减少农民的负担。继续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直接补政策, 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大中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所述, 正确认识新疆农民收入变化的主要特征, 努力探索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 对确保新疆农民增收,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改革开放三十年新疆城乡人民生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黄明风.对新疆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咨询, 2007, (06) .

[3]韩永贵.改革开放30年新疆农民收入变化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 2009, (06) .

[4]历年: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篇三

关键词:农机;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36

1 努力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机具使用效率

1.1 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目前,公主岭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123个,经营作业整地规模在2000亩以上的农机大户、合作组织7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2000亩以下,1000亩以上的农机大户、合作组织60个。这些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新生力量和新型农民代表,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公主岭市农机推广总站针对农机操作人员文化水平低,没有系统学习过农机知识,在农机操作方面不规范,主动下乡帮扶,走访8个自然屯,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调试维修保养操作。共帮助调试维修车辆40多台,提高了农机操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1.2提高有效时间利用率

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受时间限制,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要想充分发挥作用,在有限时间获取最大的工作量,就必须紧紧抓住农时,争分夺秒抢活干,才能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3 加强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

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及时发现总结各地好经验和好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惠农政策,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在市电视台进行新闻播放,收视率很高。提高了全市广大农民对农机化惠农政策的认识。为了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了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台和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公主岭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1.4 拓宽非农领域服务为农机户创收搭建平台

农闲季节组织农机户进行乡村公路清雪、倒运木材、到建筑工地清运垃圾等,千方百计寻找创收门路。

1.5广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为抓好全市玉米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光效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市推广部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玉米机械化收获、水稻育插秧等主要环节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检修、调试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解决了农民的技术难题。积极协调和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跨区作业,提高了农机具使用效率,扩大了作业面积,增加了机手的经济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地自愿流转较慢,许多农民不愿意加入合作社,农机大户吃不饱,一年机器半年闲;二是政府引导鼓励扶持不够;三是跨区作业成本高,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好,各地种植要求都有差别。

3 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的措施

3.1积极开展新技术推广

积极推广新型农机具、新技术,要重点抓好水旱田全程机械化推进步伐,大力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收获、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水旱田高光效栽培技术等新技术。

3.2 强化驾驶员培训工作

强化农机驾驶员对新型农机具的使用技能培训,提高驾驶员精确安全操作及维修保养技术水平,确保作业质量效益。

3.3不断拓宽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

努力抓好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的作业质量,经济效益,积极创建各类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向更高的家庭农场发展。

3.4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

继续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机大户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代耕、代管、代收服务。随着人工劳动力成本上升,使用机械的人会越来越多,购买机器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要强化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全面技能,确保服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才能不断壮大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规模。

3.5 加强农机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积极开展农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培训,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社会管理知识和农机化专业知识,提高服务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4 结语

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是关系到农机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

4.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篇四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国最大的市场无疑在农村;靠九亿多农村人口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将是持久的和不可估量的。只有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上去了,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根本途径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同时,要调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价格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

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农产品价格下降是近年来农民来自农业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首先必须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事实证明,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在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力度,为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提供健全的微观基础。近年来,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进展,如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直接从事粮食收储业务的人员大幅度减少。但从总体上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严重滞后,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巨额亏损挂账给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银行带来了沉重包袱。国家粮改政策能否真正落实,还要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国有粮食企业首先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核心是政企职能分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职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政企不分而又让国有粮食企业行使政府调控市场的职能,就会出现或者市场无法稳定、或者财政难以负担的状况。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政府可通过适当的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关键是完善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从近年的情况看,政府收购专储粮对于稳定市场起了很大作用。在市场价格关系理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健全,并能有效地起作用以后,可逐步调减粮食定购量,逐步过渡到只管按保护价收购专储粮。应把现有的国有粮库办成真正的企业化经营的仓库,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法人投资建立并经营粮库,将部分专储粮的储存委托给持有许可证的粮食仓储企业去完成。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是粮食专储制度必须的财力保证,要保证粮食风险基金足额到位。

增加农民收入,单靠政府的价格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粮食价格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水平。到2000年11月底,我国小麦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不包括运输、保险、损耗、关税等,下同)高26%,玉米高32%,大米高8.6%,大豆高38%,豆油高86%,花生油高23%。今后,农产品提价的潜力会越来越有限。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要作好以下几篇文章:第一,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要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第二,跳出小农业的圈子,做好发展大农业这篇文章。第三,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第四,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第五,要改变过去催种催收的老办法,把工作重点

转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此外,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

确保农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努力扩大出口和农产品加工业

告别短缺经济,我国农业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越来越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努力扩大农产品需求。

扩大农产品出口是增加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将产生重大影响。从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来看,中国粮食、棉花的价格已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中国蔬菜、水果、畜产品的质量很低,而农产品加工和运销更为落后,“入世”后这些农产品的出口能否大幅度增加是不确定的。目前,我国水果出口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1.2%,蔬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也很低。我国花卉种植面积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20%-30%,但出口创汇总额却只有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0.5%。现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能力还极其有限,“入世”以后很难期待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会有很大增长。因为按照WTO贸易规则的要求,国内实行的一些阻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必须废止,例如出口补贴、价格支持、对国有企业营销贷款的支持(贴息)、种子肥料等投入品的补贴等等,都在禁止之列。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政府对国内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余地。“入世”后中国的小规模经营农户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展开直接竞争,后者不仅在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优势明显,并且常常得到政府高额补贴。相比之下,中国农业生产劳动成本虽然低廉,但生产率低下,尤其是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都制约着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为了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应大力发展优质果、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养殖及加工品的生产;应该利用加入WTO的过渡期,制定投资、技术、价格、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农民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扩大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主要是由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需求和工业部门对农产品原料的中间需求两方面构成的。有关研究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中间需求已超过直接消费需求而成为影响农产品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农业的增长日益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随着社会需求多样化,农产品加工业将向农业提出生产加工型专用原料的要求。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一些行业在低水平上盲目外延扩张,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滞销积压现象严重。要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作用。金融机构要按照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合理调整贷款结构,适当增加贷款总量。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率,对加工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优惠。支持和鼓励国内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对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自营出口权。最后,要从大农业、大食品战略高度出发,深化农产品加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199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0.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5%,发达国家为75%。有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比同等工业化国家滞后24.2个百分点。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积聚的过程,也是城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强化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功能,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

大、中城市就业,并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劳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重要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在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方面还不适应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健全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

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

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开竞争,从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特别是从提高乡镇企业就业容量的要求看,今后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必须实施以下两大调整:一是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下一步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2/3),而内地的比重则很小,尤其是西部地区只占1/10。乡镇企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二是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重要内容。目前乡镇企业中80%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到1999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9216个,居住在镇区的人口1.7亿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亿人。当前,小城镇规模过小,城镇功能不健全、不完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偏高、使用效率低下,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受阻、就业门路狭窄。小城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不足成为当前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小城镇发展也面临着体制性障碍,除了户籍制度等城乡分割体制外,土地、行政管理、财税、投融资、社会保障和区划体制等都限制着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在统一规划下,以现有的县城为骨干,同时选择部分条件好的建制镇重点加以发展。必须尽快消除各种体制障碍,使小城镇在户籍、建设用地、投融资、财政、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金融机构要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和支持小城镇建设。国家应在农村电网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

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近几年,中西部地区、中低收入阶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产生和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并未彻底根除,相反,在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税费改革不是简单改革农村税费征收方式,它是中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制度建设。税费改革后,要确保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从试点情况看,由于缺乏配套措施,在农业税及其附加征收方式进行调整、税率提高的情况下,负担分摊不合理、不公平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农业为主的中低收入农户负担率可能会有所加重。应注意中低收入农业户和非农业户负担分摊问题,进一步完善税费制度改革方案,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

税费改革还要同县乡财政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应确保基层政权组织正常运转。目前,乡村债务负担十分沉重。全国乡村两级负债总额高达3529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298万

元,每个村20万元。为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实现,中央财政每年将拿出200亿元用于对地方转移支付,解决改革后出现的基层经费的正常开支缺口。同时,各省级财政部门也将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在综合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基础上,参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办法,制定省对县转移支付方案。随着国家税收状况的改善,国家可考虑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或将从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获得的税收按一定比例留给乡镇财政,以使乡镇财政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等公共事业。为了确保规范农村税费关系,还要加快农村税费立法步伐,强化依法管理税费,依法遏止乱收费,把农民负担管理工作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财政供养人员。

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村设施的投资不足,欠帐较多。应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设施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科技状况远不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发展农业科教事业、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必须有强大的投入作保证。要增加对农业研究和推广的投入。发展农村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1996年至1998年,全国中学的教育经费平均增长率为12.16%,而同期农村中学教育经费的增长率仅为2.69%。同期全国小学教育经费的平均增长率为9.55%,而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的增长率仅为6.53%。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正在变得日趋沉重。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不少农民很难承受相对高昂的教育费用。1999年全国贫困县每个学生的学杂费为526元,相当于当年人均收入的40%。对于占贫困县总户数13%、人均收入低于625元的贫困农户来说,仅仅学杂费就很难负担。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1999年全国592个国定贫困县学龄儿童的辍学率为7.85%,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要逐步增加中小学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要变革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以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到位。

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

如何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是当前一个很大的问题。

积极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创新。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到2000年10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到14244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1.9%;各项贷款余额10338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0.7%。在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格局下,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状况。

作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对其产权和组织制度进行创新。鉴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规范应该坚持“ 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其重新定位。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把它改造成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甚至比较贫困的地区,改革的方向则应是把它变成区域性的政策性银行,或者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机构。在介于二者之间的一般地区,则应是继续沿袭现行体制,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还需要注意不断改进经营管理、加强产权结构和法人体制的改革,优化其内部经营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改进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比如开拓票据贴现业务等等);进一步理顺农村信用社的领导管理体制,加大力度解决其现阶段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

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法制环境)建设,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平等发展,促使其努力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经营。

加快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乡镇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农村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之

一。1998年对占国内生产总值30%的乡镇企业发放的贷款只占全国贷款发放总额的5.44%。自1995年以来,乡镇企业得到的银行贷款占全国贷款发放总额的比重一直呈下降之势,1995、1996、1997、1998年分别为11.27%、8.5%、7.09%和5.44%。在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信用社贷款所占比重1995-1998年已经由25.5%下降到18.4%。乡镇企业融资难,不仅表现在银行融资上。实际上,近年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有关政策的调整,乡镇企业来自其他渠道的资金增长也都面临着相当的困难。

与其他类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城镇大企业相比,乡镇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平等的资金供给条件,更难以获得贷款、特别是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这种情况使得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要么停留在小打小闹式的内源融资阶段,要么不得不通过民间渠道寻求高利贷,严重妨碍其发展和融资能力的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信用担保业务,一方面,可以克服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对其融资的不利影响,保证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与大企业基本平等的信贷供给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分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心。乡镇企业的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出在作为乡镇企业主体的中小乡镇企业上。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可以通过两种形式,一是建立专门的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二是面向包括中小乡镇企业在内的整个中小企业,建立一般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5.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篇五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可见,农民收入问题非常重要。在这里就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做一粗浅分析。

一、现阶段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及构成情况

近几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下,我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调查中可以看到,我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905.6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3180.9元,增长了1.67倍,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从我镇农民收入结构来看,有以下特征:

(一)家庭经营收入目前仍然是我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表一可以看到,家庭性收入仍然是我省农民收入的主体,基本上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尤其是家庭经营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占到很大的比重,大约占到了35%以上。但家庭经营收入尤其是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过高,不利于我省农民增收。首先,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地关系十分紧张,我省也不例外,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实现富裕是不可能的;其次,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为主,受生产条件、气候因素的影响大,表现为生产风险大、收益不确定,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经营收入也就呈现了增长的弱势,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质量不高,增速不快,丰年增收,灾年减收的局面。因此,单靠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实现我省农民收入的真正提高是不现实的。

(二)工资性收入对我省农民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

虽然家庭经营收入在我省农民收入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但是我省农民的收入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那就是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加大,而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则在下降,即我省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表一中,我省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38.1%上升到了2006年的43.21%,上升了5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却从58.44%下降到了51.02%,下降了7个百分点。而从表二的农民收入增量贡献率来看,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在2005年,我省工资性收入增量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了63.25%,2006年达到了67.68%,而家庭经营收入增量的贡献率由22.03%下降到了20.43%。工资性收入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新的亮点。

二、工资性收入是造成农民内部、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工资性收入是造成我省农民内部、我省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表三的分析可以看到,我省高收入组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0.37%,低收入组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占到收入的13.72%,两者相差16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户的收入越高,工资性收入发挥的作用越大;相反,农户的收入越低,工资性收入低,对家庭经营收入的依赖性大,尤其是对种植业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正是由于低收入农户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依赖程度高,才使得农业形势对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影响程度更大。因此,提高我省低收入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同时,工资性收入也是拉大我省农民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我省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省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靠农业内部收入,外部增收空间不大,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如表四,从农民纯收入的绝对额上看,东部远远高于我省,两者相差约2000元,我省仅为东部的61%。从农民收入的结构看(如表五),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及转移性收入的比例,东部大约为48:43:9,我省大约为43:51:6。可以看出,造成我省与发达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东部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较高,我省则恰恰相反。因此,要增加我省农民的收入,缩小我省与发达地区之间差距主要还是要靠调整农民的收入结构,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工资性收入是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可以给农民带来现金收入的增长,用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有效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实现家庭经营的规模化,从而整体提高农民收入;可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繁荣农村经济;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制约我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劳动力素质低

在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水平。据21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占

3.2%,小学文化程度占21.3%,初中文化程度占62.5%,高中以上文程度仅占13%。全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还介于小学和初中之间;从专业技术素质看,全省农村2100户调查户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仅58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降低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二)我省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农民向非农产业就业困难

东部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高的原因主要就在于东部非农产业发达,据统计,东部地区非农产业产值占全国非农产业产值的1/3。在我省,近年来虽然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但农村三次产业中二三产业的发展仍显不足。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来自非农产业收入所占比重仅为37%,远远低于发达省市,比如比北京市低19个百分点,比浙江省低12个百分点。

四、大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水平

主要从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技能、劳动安全与保护、法律知识培训等方面着手。在技能培训方面,紧紧围绕县域支柱产业,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和不同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特色、有针对性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活动,力求做到供需结合,找准出口,实现就业,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县域劳务优势品牌。比如在东南沿海城市,由山西人自己创办的“九毛九”面馆,经过10年的发展,已拥有近10家分店,目前,“山西的面食师傅”在上海、广州等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除此之外,吃苦耐劳的山西泥瓦匠已占领了西部建筑市场等等。

(二)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充分发挥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作用,紧密结合本地特色、深度挖掘,培育新的产业支撑点,对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专项支持

制定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促进本地乡镇企业的发展,鼓励农村能人进行创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产业转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

(三)增加务工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和福利

6.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篇六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张筑铭 祝爱华 高廷江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6期

贵阳市南明区通过实施“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生态富民家园为抓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手段、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实力,以建立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强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活动,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2009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528201万元,比2008年增加10.50%;农业增加值实现15280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13元,比上年增加13%。

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政府扶持、协会运作、科技示范、规模种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扶持贵州万向食用菌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苦瓜新品种引进栽种、猫硐村芦笋基地、莲藕基地等项目,示范带动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投入品、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进行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建设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基地,做大做强特色蔬菜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引进的贵州万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食用菌生产建设有特色的食用菌生态示范观光园区,一期建设园林式生产基地及开展生产,二期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并投入营业,三期建设深加工厂。到目前为止,共投^资金1000余万元,生产香菇(正常季节和反季节香菇)金针菇、姬菇、袖珍菇、茶树菇等常规品种和猪肚菇、金福菇、长根菇、灵芝、球盖菇、鸡松茸等珍稀品种,年产菌包300万包,发展食用菌种植农户50户,建成食用菌深加工和以废菌包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厂,解决鲜销的压力和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废料的循环利用问题,大幅提升食用菌的附加值,项目全面建成后,食用菌种植、菌棒推广及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可收入460万元;生态示范观光旅游园区每年可收入150万元。猫洞芦笋是我市特色农产品,具有健身、抗癌作用,不论品质、规模都优于周边地区,经过一年多建设,注册成立“猫洞村芦笋种植协会”,协会成员达74户,基地种植规模已达600余亩,年产量约5万斤。引进贵州盛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广州市种子进出口公司开展特用蔬菜种植及加工,填补了农业招商引资在农业方面的空白。

二、以生态富民家园为抓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充分利用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实施生态富民家园建设,—是建立以速生菜、茄果类、豆类、瓜类、香细菜、萝卜、大白菜、莴笋、莲藕等为主的蔬菜基地2.14万亩,大力发展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现代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完成蔬菜移栽播种面积6万亩(次),实现蔬菜总产量10.48万吨、总产值2.32亿元。积极发挥永乐蔬菜品牌的引领作用,加强商标产地生产环节投入品及质量控制措施的监管工作,发挥了注册商标的质量和效益,吸引客商前来收购蔬菜,打开蔬菜通向外地的市场。2009年,实际外销遵义、凯里、毕节、都匀、安顺、重庆、广西、浙江、广东、四川等地蔬菜5.3041吨(省内跨区域销售

3.1401吨,省外销售2.164吨)。二是通过测土配方施吧、果实套袋及配套技术、病虫害无害化

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和“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及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桃果实品质,形成了优势品牌。据统计,全区果树种植面积达11543亩,2009年实现总产量7122.6吨。尤其是永乐乡水塘村8个村民组,从1990年开始发展桃树种植,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带动全乡水果业的大发展,现在全乡种植面积达到9563亩,带动农户2215户,户年均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通过桃产业建设,生产时令鲜果,引导市民在园区进行休闲消费,达到春赏花、秋品果的目的,并由此带动和促进了乡村旅游、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永乐山庄、永乐人家、柏花山庄、三味庄园等20多户集休闲、观光、餐饮、游乐、健身为一体的上档次大型农家乐,以及大批农民自主经营的家庭式的农家乐。通过生态富民家园建设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村民的思想观念逐步改变,文明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已逐步融入到桃园生活中。三是发挥永乐乡柏杨、罗吏两村莲藕种植优势,带动326户农户种植莲藕近1000亩,总产值720万元。通过莲藕基地的建设,逐步带动农家乐的发展,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柏杨莲藕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在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

三、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手段。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实力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种植含量,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实力,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绿色菜”。一是推进生态环境工程。组织对南明区生产基地进行土样采集,摸清全区农产品产地安全现状,为保护和改善产地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科学数据。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效能,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EH、鱼塘等进行统一筹划、系统安排,在已建成沼气池3000多个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南明区2009—2010年养殖小区沼气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由建设分散式沼气池为集中式大中型沼气池,进一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同时加强沼气后续服务网点技术人员的管理,及时为全区沼气池进行管护和维修,确保沼气池的使用安全。二是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投入资金50万元,购买了生物农药及生物肥料,发放到农户手中,有效引导农户使用低毒高效生物农药,鼓励农户采用既能提供作物营养、又能改良土地,分解和消除土壤中的农药,对土地起到修复作用的生物化肥施肥;积极引进物理防治虫害技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基地安装30台杀虫灯,合理利用太阳能有效地扩大防治虫害范围,达到减少农药施用的目的。三是加强监测检测体系建设。在全区29个行政村督促指导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新建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点3个,完善8个蔬菜基地农残检测点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扩大上市蔬菜监测覆盖面,全年对29个村蔬菜基地上市蔬菜进行检测共计230次,检测样品1382个,合格率为100%,基地蔬菜产品农残超标率为0,进一步健全了蔬菜质量监测检测体系,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四是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示范推广。结合我区种植生产苦瓜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改变本地苦瓜品种常规种植技术的弊端,引进适应性、抗逆性、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的碧秀品种,采取棚架栽培技术,通过精耕细作、科学栽培、合理管理、设施技术合理应用将采收期延晚到10月中旬,错开本地品种8—10月采收高峰期,充分体现出延晚采收市场价位越好的优点,提高产量和产值。2009年实际完成生产面积302亩,平均亩产3800公斤,项目区总产量1149吨,平均单价2.4元,公斤,亩产值9120元,总产值231.7万元,生产投入1650元/亩,总生产投入49.9万元,每亩纯收入7470元,总纯收入225.9万元。永乐乡永乐村农户胡永平种植1.2亩,亩产7000公斤,亩产值16800元,创贵阳地区苦瓜生产产量历史纪录,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7.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篇七

一、湖南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

(一) 人均财产性收入绝对数额低、在纯收入中的比例小

从表1可以看出, 湖南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除2007年外, 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但是绝对数额仍较低, 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最大的一年2009年也只有81.19元。同时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较小, 都在2%以下, 比重最大的一年2009年也只有1.65%, 而根据国际经验, 财产性收入一般占居民当年纯收入的30%左右, 可见, 财产性收入在湖南农民纯收入中并不占有主要的地位。

(二) 财产性收入对纯收入的贡献率低

根据表1可见, 随着湖南经济的发展, 湖南农民的纯收入在逐年提高, 然而农民财产性收入对纯收入的贡献率却偏低, 都在7%以下, 最大的一年2009年也只有6.1%。要提高农民收入, 就要大幅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因为工资与经营性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供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般不会快速、大幅度提高, 而财产性收入比例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三) 与其他地区相比财产性收入有差距

根据表2可见, 湖南农民财产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发达地区如北京相比差距较大, 因此提高湖南农民财产性收入任重道远。

二、湖南农民财产性收入低的原因

(一) 农民自身投资理财意识淡薄、知识缺乏

首先, 湖南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知识水平有限, 从价值观上, 很多农民停留在按劳分配的框架之内, 而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财产性收入归入非劳动收入的范畴, 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将其等同于“不劳而获”或“剥削”[1]。其次, 由于农民掌握的知识有限, 不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知识, 不会使用现代化的电脑设备, 同时缺乏必要的经济学知识以及理财知识, 不具备对股票、债券等收益率高但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决策的能力, 只能选择银行存款一种方式。

(二)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以城市居民为中心, 农村居民始终处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养老的保障, 再加上子女上学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居民。面对这样的状况, 农村居民即使有一定数额的多余款项, 也不愿意进行各种投资理财活动, 而是把有限的资金存入银行, 从而限制了农民的投资选择。

(三) 土地流转制度障碍

与城市居民相比, 农民在获取财产性收入方面唯一具有的优势, 就是土地使用权。但是, 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却成了妨碍农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因素。这是因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农民只拥有土地经营权, 集体所有的土地只有经过国家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转让。可见, 从法律制度上, 农民个体不完全拥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 导致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 农民在转让经营权时, 要受到集体所有权的制约, 这种制约往往限制了农民通过转让经营权来获取财产性收入, 从而降低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四) 房屋流转制度障碍

首先农村住房处置由于受现行法律、政策的限制存在很大难度。根据《土地法》规定:“农民宅地基所有权属于集体, 非农民个人所有”。《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地基, 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 再申请宅地基的不予批准。”这一法律规定导致农民即使迁移至城镇定居, 农村的房屋要么不能出售只能闲置, 要么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出售。

其次, 农村住房出租很不规范, 经常会出现一些承租纠纷等现象。如出租房屋没有办理工商执照, 房主直接与承租者私下订立口头协议而不签订书面合同, 导致日后出租过程中双方各种纠纷的发生[2]。

(五) 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1、农村金融建设滞后

一是, 湖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电话、电脑、网络等通讯设备还没有普及, 农民缺乏了解与经营投资理产品的媒介。二是农村的金融机构过少, 目前, 在湖南农村, 存款机构相对发达, 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其它金融机构, 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农村几乎很少, 特别是县级以下地区基本上就没有。这就导致农民没有较好的投资途径, 农村居民都选择把有限的钱放入银行, 因而导致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几乎只有银行储蓄一种方式。

2、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不足

从目前农村金融产品体系来看, 农村金融产品与农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产品单一, 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为农民提供存贷款服务, 其他的理财产品很少甚至没有, 投资渠道窄。二是理财产品没有针对性, 缺乏适合农民收入情况、知识情况、风险承担情况的产品。

三、提高湖南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

(一) 对农民进行培训教育

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就要增强农民投资理财的理念。可以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广播、电视讲座、开辟报纸专栏、开办业余性质的投资理财学校等, 向农民宣传投资致富典型事迹, 增强农民投资理财观念。同时还要提供投资理财相关知识的培训, 如电脑使用、风险分析、理财产品分析、投资技术操作等等。在培训方式上, 可以由政府出资培训, 也可以鼓励各种金融机构, 如证券公司或存贷款机构, 在对农民进行宣传的同时进行培训。

(二)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应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彻底改变农民以自我保障为主的局面, 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农民敢于对风险较大、收益率更高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 以便获得尽可能多的财产性收入。

(三)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首先, 应从法律上理顺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关系, 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避免土地经营权在有偿转让中受到土地所有权的制约。其次, 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化, 所谓土地承包权资本化, 指的是农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使用的土地如何在流动和交易中被货币化, 并以资本形态进入再生产过程, 其收益形式不再单纯表现为租金, 更多表现为红利[2]。如允许农民土地承包权投资入股, 获得红利收入。再次完善农民土地的征用补偿机制,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让农民从土地的出让、转让中得到财产性收入。最后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 应当允许农民承包地使用权进行抵押, 以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四) 完善农村住房制度

对农户而言, 住房是最主要的有形非生产性资产。湖南农村地区由于大量人员外出务工, 产生大量的空闲住房, 但是由于农民住房一般无房产证和土地使用权证, 很难转让和出租, 造成大量空房闲置。因此应尽快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使农村集体土地上所建私宅能够合法、有序地买卖。同时加强对农村租房市场的管理, 应当允许农民长期出租宅基地使用权[3]。

对于农村住房制度的改革, 可以借鉴苏州和广州的做法, 苏州农民进城, 农民私宅即使没有房产证也可转让、出售。根据苏州市农民宅基地转让相关条例, 各乡镇成立了农民住宅置换中心, 解决了农民住宅因缺少土地证、房产证而不能交易的困难。2004年初, 广州市首次向农民自有土地上建的自有房屋颁发国有房产证, 农民自有房屋办理国有房产证后, 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进入市场交易[4]。

(五)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1、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

由于金融机构承担着各种金融活动, 因此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建设农村证券市场:一是证券公司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 并派遣工作人员。政府可以考虑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使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证券公司愿意进入农村, 为农民进行证券投资提供条件和渠道。二是充分发挥目前存款机构的中介作用。通过存款机构代理农民投资理财, 这样既可以方便农民, 存款机构也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除现有的股票、投资基金、国债等投资理财产品外, 金融机构还应根据农民自身的特点开发一些起点低、便于操作、风险小的专门针对农村居民的投资理财产品。让更多农民通过储蓄、证券、股票、基金、保险等获得股息、利息、分红, 使广大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乃文.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及原因探析[J].农业经济, 2010 (4) .

[2]赵华伟.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与解决途径[J].改革与战略, 2010, 26 (9) .

[3]肖红华, 刘吉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2) .

8.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农民收入;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18-1

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问题,过去传统的创收渠道和经营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寻找和培育农民新的增收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分析农民收入发展变化情况,深入剖析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方法,进而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对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显得越来越重要。

1浦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结构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主要有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项构成比为57:30:11:2。因转移性收入占比重很少,主要从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进行分析和探讨。

2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的原因分析

2.1劳务性收入显著提高

浦城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占据优势的地理环境。几年来浦城县的招商引资,建立浦南生态工业园区及各乡镇的工业平台,在吸纳浦城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浦城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占农民纯收入的30%,并有力带动农民纯收入的增长。

2.2农业收入仍然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

浦城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家庭经营收入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构成比为67:12:21。第一产业占家庭经营收入67%。农业增收主要是在自然环境、农业技术、惠农政策和市场等诸多方面有利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农产品价格的一定幅度上涨直接拉动农业收入的高速增长。

2.3服务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性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21%,城区市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商人和专业服务队员的不断壮大,近几年服务性收入比重在快速增长。

2.4财产性收入构成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占农民纯收入的11%,经济的发展吸引偏远的外来务工人员,农民的自有住房出租,用剩余的资金进行投资所得利息、股息等,成了我镇农民收入新的来源。

3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3.1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

成本费用占收入总额40%。遏制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虽然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又遏制了农民增收。

3.2劳动力素质偏低

工资收入提高空间有限,现80%务工农民仍从事初级工作,高级技术人员比重少,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直接阻碍了他们对劳动技能的掌握,特别对高技术含量的获取,经济发展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量有限,这就限制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的获得和工资率的提高,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

3.3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第一产业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7%,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此走访调查,种植业还占农业生产的第一位,随着国家惠农宏观调控,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但因化肥、农药、种子、用工工资等价格上升,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严重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明显缩小。

3.4耕地种植利用与规模经营程度偏低

浦城县地处闽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润潮湿,适宜种植双季稻,但因轻农,种植的粮食足够一家温饱的思想,90%的耕地只种一季,耕地闲荒,国家虽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前提下鼓励土地流转,农民对土地保守,使土地流转缓慢,导致分散种植,不便管理,耕地利用率偏低,不利于发展高效农业。

4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1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提供资金支持,包括信贷、基础设施投入和财政补贴;技术与人才的支持,引入先进技术与高素质人才;制度与政策的支持,健全农村保障制度,优惠政策和农产品的保护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法律与信息的支持,提供法律咨询、法律维权、气候预测、政策走向、市场供求变化等。

4.2提高农民素质

提升农民素质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整体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农民素质包括身体健康、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经营管理等。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4.3調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实现农产品商品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因地制宜,扩大经济作物、养殖畜牧业的生产规模;因时而变,大力发展原生态绿色产品;顺应市场,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统一;合理规划,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三大产业的相互促进作用。

4.4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分流

上一篇:奇怪的大石头第二课时下一篇:雨水管线简单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