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诗汉乐府

2024-08-15

江南古诗汉乐府(精选8篇)

1.江南古诗汉乐府 篇一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长歌行汉乐府古诗,希望能帮到你!

《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长歌行①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②,朝露③待日晞⑨。

阳春④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⑤至,焜黄⑥华叶衰。

百川⑦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⑩不努力,老大徒⑧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牌名。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⑤秋节:秋季。

⑥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同“花”读音同“花”。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但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读shuaī)

⑦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⑧徒:白白地。

⑨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⑩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此句话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了。)

译文

菜园里长绿色的的葵菜,晨露待到阳光一照就干了。春天的阳光向万物散布着恩惠,万物充满着生机和光泽。时常让我担心是秋天来得太快,花和叶就要枯黄和衰败。成百上千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再向西回流?如果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了年老时只能徒然哀伤叹息。

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又被称为乐府双壁。)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小学五年级下课本中《长歌行》节选自这首诗的后四句。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品论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2.江南古诗汉乐府 篇二

关键词:汉乐府,《乐府诗集》,雅化

现存汉乐府诗歌主要集中在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鼓吹曲辞以及杂歌谣词中, 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同时这几部分也是整部诗集的精华。梁沈约编纂《宋书 • 乐志》、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唐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郑樵《通志 • 乐略》都有相关记载和分类。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搜集、编辑汉乐府最为完备的乐府总集, 故本文在研究汉乐府诗歌时以该诗集作为主体, 用其他著作作为补充。

在文化的传统观念中, “雅”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文化形态或者审美价值取向。它常常与崇高、清丽、端庄、温润相联系, 它合乎传统规范, 更富于理性。然而, 人们对雅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诗经》中的“雅”即正, 是指朝廷正乐。到了战国, “雅”的内涵扩大了, 它不仅代表一种高雅的言语和音乐, 更含有思想修养和才智的意蕴, 即还可以用于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曹丕提出“奏议宜雅”, 体现了曹丕对文章体裁的要求。刘勰在说所谓“典雅者”即“熔式经诰, 方轨儒门者也”, 就是向经书学习, 走与儒家相同的道路。总的来说文学风格的“雅”主要表现在:言辞雅致得体;形式典丽淳朴;表达方式含蓄委婉;主题思想纯正不偏激。所以本文试就文学的风格“雅”来探讨汉乐府在体式、语言、意境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形式之雅化

汉乐府诗歌雅化的第一个特质就是正在形成一种既整齐美观, 又不失汉乐府之神韵的以五言为主要体式的诗歌。诗歌的发展是以诗体的稳定或定型为前提条件的, 因此, 在汉代四言诗和骚体诗走向衰落的时候在汉代民间却兴起了一种五言诗体的创作。它一时就像生机勃然的清新春风, 复苏了汉代的诗坛。五言诗出现的原因, 是因为随着汉代社会生活的复杂, 《诗经》时代的四言形式, 由于单纯而缺乏变化, 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骚体赋因了汉代辞赋的发达, 也越来越失去了它的吸收力。汉乐府便在形式方面, 既取《诗》、《骚》形式之长, 又弃《诗》、《骚》形式之弊, 创造了一种新形式。这种体式的优点体现在通篇使用五言, 整齐美观;内容上容纳更多的词汇, 扩展容量, 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 奇偶相配, 呈现“二、二、一”或“二、一、二”二式, 句式富于变化, 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 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

较早的据说是武帝刘彻时代流行的一首《紫宫谚》云:“一雌复一雄, 双飞入紫宫。”这些新颖的五言诗歌一旦兴起, 便充分显示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立即引起了文人作家的关注, 因而竞相仿作, 最终使五言诗慢慢流行起来, 最后得到蓬勃发展。文人作的五言诗, 一般认为最早的是班固的《咏史》, 钟嵘《诗品》说它“质木无文”, 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 技巧还很不熟练。继而有张衡的《怨诗》、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歌》等, 表现技巧日趋成熟。汉乐府中比较优秀的作品, 如《江南》、《白头吟》、《陌上桑》、《长歌行》等, 都是五言体。再如《孔雀东南飞》诗中还有不少联绵词, 如“葳蕤自生光”、“婀娜随风转”、 “寡妇起徬徨”等, 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突显了诗的典雅。《古诗十九首》是汉乐府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它为“五言之冠冕”。总之, 两汉时的五言乐府新形式, 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五言诗的基础, 甚至在两千年的漫长时间里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

二、语言之雅化

汉乐府诗歌的“雅”第二个特质表现在它的语言之美上。总的说来表现为精炼真切, 浅而能深, 近而能远, 含蓄委婉。汉乐府的内容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朝会、战事、爱情等, 对于这些内容的表达, 有些汉乐府是借助高度凝练典雅的语言来抒发感情, 如《西门行》概括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上山采蘼芜》全诗只八十个字, 却生动有力地概括了三个人物的历史、容貌、性格与才能, 并突出了诗的主题。

汉乐府中还有许多诗歌是借助比兴、寓言等的修辞方式来委婉地表达情感的。汉乐府不仅继承《诗经》比、兴的优秀传统, 并进一步深化得以实现雅化。如《饮马长城窟行》以青青春草, 绵延不断的景象引出思妇对亲人无尽的思念;《白头吟》以白雪、明月兴起全篇, 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像高山的白雪一样纯洁, 像皎洁的月光一样永恒;还有《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 十里一徘徊”起兴, 为全文奠定了哀伤的基调, 喻示着焦刘爱情的悲剧。

其次, 汉乐府也借用寓言来含蓄地表情达意。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即虚拟的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语。春秋战国时代, 它被思想家用来当做争辩的手段, 借以阐明道理。到了汉代, 一些作家借寓言常常讽刺现实, 这样既形象又生动, 而不是直白地表现现实状况。如民歌《乌生》用乌鸦的遭遇比喻人民当时的处境, 并没有把人们水深火热的处境直接地表现出来。《蜨蝶行》一诗让蝴蝶自述的经历, 不仅构思奇特, 而且寓意深远, 发人深省。如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 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

汉乐府的作者不仅有下层的人民, 其中也有许多是一些文化素养较高的但是仕途失意穷困潦倒的下层文士, 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有着比较深刻的感受, 但是由于身份和社会环境的限制, 他们不得不借用“比兴”、“寓言”等手法来创作或者改编诗歌进而抒发感情。汉乐府诗歌这种含蓄蕴藉的语言表达特点, 也影响了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其语言更加洗练, 词彩更加自然生动。

五言汉乐府, 体现了汉代人较高的审美要求。它是汉代人审美标准的反映, 是汉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不断渗透、熏染、浸润的结果。当人们读着《孤儿行》、《天马》《战城南》等五言乐府新体诗时, 能感受到一种神韵之美。

三、意境之雅化

汉乐府诗歌雅化的第三个艺术特质就是主客观的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汉乐府中也有许多作品关注时令风物, 触景生情, 借眼前所见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而创造出一种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这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使情感因物而具体化, 又使景物着有人的感情色彩而更加生动化, 是典雅的一种表现。典型的如《古歌》, 这首歌熔抒情与写景于一炉, 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 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 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 将其化为辘辘车轮, 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 显示出汉乐府在抒情艺术上已有长足的进步。这说明乐府的作者在抒发情感时, 注重了情与景的结合, 使描写的景物都着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上陵》一诗, 宫廷乐人凭借一些琐事, 发其奇思, 构成情致缥缈之境, 表现上林仙人的来、去之形, 其想象之缤纷多姿、情景之奇异动人, 确实可赞之为“兴象标拔”。还有《战城南》中“水深激激, 薄苇冥冥”两句, 客观上是在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 实则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在里面。《伤歌行》作者是采用情景相间的艺术手法来展开铺叙, 层层揭示主题的。虽然这里的景与后世抒情诗歌将景作为情感的一种“意象”, 尚有较大的差距, 而是带有更多的写实成分。但毕竟具有了“中国古代抒情诗最典型的‘设景造境而言情’的基本骨架”。这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影响了后来的文人乐府《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就是长于抒情, 善用事物来烘托,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四、小结

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 如果它没有比前代有所创新和发展, 那么, 这一艺术形式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尽管这个时期的汉乐府诗歌在文体形式、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还没有达到诗歌的繁盛时期, 但是很多作品对“雅”的追求, 不仅提高和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技巧, 还影响文学自觉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汉人的这种对诗歌渐进式的、有迹可循的典雅化的追求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2]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古歌(汉乐府民歌) 篇三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

秋风萧萧愁杀人①。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②,树木何修修③!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④。

注释

①萧萧:寒风之声。

②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biāo)风:暴风。

③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④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鉴赏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4.第六讲 汉乐府诗 篇四

一、填空

1.乐府原是古代____的名称。

2.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___的《乐府诗集》。

3.《孔雀东南飞》最初见于徐陵编的《____》,题为《____》。

4.汉乐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它创作精神上的特点。班固将其归结为“感于哀乐,”八个字。

5.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6.在《乐府诗集》里,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7.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兒行》表现的都是 的疾苦。

8.“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二句出自《 》一诗。

9.乐府诗《 》叙述主人公“八十始得归”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

10.《陌上桑》表现了女主人公 巧对使君的机智。

11.《上山采蘼芜》写了一位弃妇与 邂逅的故事。

12.铙歌十八首的曲调属鼓吹曲,本是军中用乐,来源于。

13.民间歌谣中,除杂言体外,还有较多的 言诗。

14.汉乐府鼻祖《安世房中歌》17章中有4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的 体。

15.《 》对太守家迎亲场面作了大肆的渲染,写得铺张扬厉。

二、单项选择题

1.标志中国叙事诗的飞跃发展的是

A《诗经》

B 汉乐府

C 五言古诗

2.《孔雀东南飞》属于

A 汉乐府

B 古诗十九首

C 南朝民歌

3.汉代乐府机关收集民歌的主要目的是

A观民风 B 定郊祀之礼 C训练乐工

4.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

A 10类 B 4类 C 12类

5.“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二句出自乐府诗

A 《上邪》 B《饮马长城屈》 C 《东门行》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曲调包括在《乐府诗集》的音乐分中:

A 鼓吹曲

B 相和歌

C杂曲歌

D 清商曲

E 横吹曲和杂歌谣

2.下列作品属汉乐府的有

A《妇病行》

B《出东门》 C《涉江采芙蓉》 D《迢迢牵牛星》 E《上邪》

3.《孔雀东南飞》叙事繁简得当,当略处,作者惜墨如金,如

A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话别 B兰芝辞婆 C两家家势 D死后家人悲恸后悔 E太守迎亲

4.《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与小姑告别,表明她

A与小姑关系融洽 B懂礼仪、易相处 C同焦母不容恰 D倔强的性格 E不舍得离开焦家

5.《陌上桑》写了

A一位已婚女子对爱情的捍卫 B男子的负心 C女主人公的惊人美貌 D太守对民女的强行霸占 E女主人公斗争的智慧

四、判断题

1.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2.乐府在汉武帝时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

3.《妇病行》写孤兒受到兄嫂虐待,尝尽人间辛酸的故事。

4.《陌上桑》的男女主角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

5.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

6.《东门行》写了一个贫苦农民为贫困所迫走向不满和反抗的情景。

7.《古歌》和《悲歌》是抒发思乡之愁的作品。

8.《枯鱼过河泣》采用了寓言的形式来表现乡愁。五、名词解释

1.乐府

2.汉乐府诗

3.《乐府诗集》

六、简答题

1.简述汉乐府诗从题材上大致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2.为什么说汉乐府诗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3.汉乐府诗质朴本色和求新尚奇的特征各有哪些表现?

4.13、简述《陌上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简要说明汉乐府诗对下层百姓苦难生活及其感受的描写。七、论述题

1.结合《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谈谈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

2.论述汉乐府诗在古代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

附 答案:

一、填空

1、管理音乐的机关

2、郭茂倩

3、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缘事而发

5、孔雀东南飞

6、郊庙歌辞

7、社会底层人民的

8、战城南

9、十五从军征

10、罗敷

11、前夫

12、北方少数民族

13、五

14、杂言

15、孔雀东南飞 二、单选

BABCB 三、多选 1.ABCD 2.ABE 3.CD 4.AB 5.ACE

四、判断

1、对

2、对

3、错

4、对

5、对

6、对

7、对

8、对

五、释词

1.乐府

①音乐管理机关

②汉武帝时代规模职能扩大

③创制歌曲、采集民歌

④成民歌或拟作的代名词

2.汉乐府诗

①汉代乐府所采集的民歌

②源于现实,有感而歌

③反映社会真实广泛

④以叙事为主

3.《乐府诗集》

①宋郭茂倩编

②收集自汉至唐乐府诗

③分12类

六、简答

1.简述汉乐府诗从题材上大致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①反映下层人民苦难

②描写战争的哀痛

③抒发思乡的愁苦

④咏唱爱情和妇女命运

参见教材P130~137有关内容

2.为什么说汉乐府诗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自觉的叙事艺术,通过叙事来抒情

①叙述故事详略得宜

②人物对话举止个性化

③语言质朴构思新奇

3.汉乐府诗质朴本色和求新尚奇的特征各有哪些表现?

①语言上质朴本色

②结构写法上求新尚奇

4.13、简述《陌上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①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②充分调动了民歌中常用的铺叙手法,写得文辞飞动,酣畅淋漓。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含蕴着一种幽默俏皮的情韵

5.举例简要说明汉乐府诗对下层百姓苦难生活及其感受的描写。

参见教材P130~132有关内容

七、论述

1.结合《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谈谈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

参见课件第六讲有关内容

2.论述汉乐府诗在古代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

①跳出四言诗和楚辞体的藩蓠,完成了诗体变革

a)众体兼备,推动杂言诗的发展,催化七言诗的形成

b)五言诗愈加成熟

②在诗体发展史上承上启下

5.汉乐府叙事诗研究人 篇五

【摘要】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诗经》、《楚辞》基本都是抒情诗,而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是在两汉时期,其代表作是两汉的乐府诗。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诗体的进步以及南北文学的交融等多种原因,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勃然兴起,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叙事因素在汉乐府民歌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诗歌的故事性、戏剧性大大加强,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细节描写也很成功。我们可以对汉乐府叙事诗的产生原因、叙事特征与手法进行研究.【关键词】中国古代叙事诗;两汉乐府诗;产生原因;叙事特征;叙事手法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其主要作品为抒情言志之作,虽有如《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作品,但抒情因素仍然主要地位,叙事还是为抒情服务的,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稍后出现的《楚辞》一直延续了《诗经》的抒情传统,因此在中国诗歌最早源头的“风骚”中抒情已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主要目的,叙事则处于依附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到几百年后的两汉时期才发生了变化,两汉乐府叙事诗作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代表登上了文学舞台。两汉乐府诗中叙事诗的成就异常突出,成为中国古代叙事诗成熟的标志,例如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著名的有《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陇西行》、《蝴蝶行》、《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艳歌行》以及《焦仲卿妻》等等,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两汉乐府诗中叙事诗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对叙事诗进行研究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两汉乐府诗,谈起乐府诗总要先谈乐府,它原是汉代主管音乐机关的官署名称。创始于武帝(前140–87)而废置于哀帝(前7–2)。其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歌谣俗曲及歌辞,以创造新声乐调。后来转换成一种诗歌概念,诗乐一体。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1]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包括两汉以前的“周瑶歌词”)。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流传下来的两汉乐府诗分别被归入“相和歌词”、“鼓吹曲辞”、“舞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类,总计约130余首。虽然数量不多,但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以其匠心独运、娴熟高超的叙事技巧在两汉时期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乐府叙事诗之所以在两汉时期繁盛,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一番探讨。

一、汉乐府叙事诗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政治的发展、复杂变化和音乐的发展

首先,两汉乐府叙事诗与汉乐府制度密切相关,而汉乐府又与大一统的王朝紧密相连,从汉代乐府机构的归属上也可以显示出来,《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以给供养,属官有乐府令丞。”作为娱乐艺术的乐府,却归属于“掌山海地泽之税”的少府。这就表明了乐府之乐与山海地泽之税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都是由上往下征取,由下向上贡献的。这都体现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政治的内含。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乐府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汉代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局面、长久的稳定政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精神的形成等等,都是汉乐府艺

术发展的先决条件。其次音乐的发展、古代乐官文化的产生、雅乐观的建立与雅俗艺术的盛衰消长同样也是汉乐府叙事诗产生的一些可考究的因素,从音乐史来看,周乐、汉乐、唐乐、元乐正是四个最重要的阶段,汉乐的产物正是汉乐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域外音乐的输入汉乐府诗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黄金为君门,碧玉轩阑堂,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相和曲鸡鸣》),描述了新贵的生活状况及赏乐生活,另外《相逢行》和《长安有狭斜行》也有类似的描述。这些都体现了大一统的王朝政治和音乐对汉乐府的影响。

随着汉代社会政治的变化发展,尤其到了西汉中期以后,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客观现实日趋繁变。此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远非《诗经》、《楚辞》时代可比,《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诗时云:“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敏感问题,道出那个时代的呼声,描述不同阶层的各个生活侧面,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底层,展现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例如叙述妻子临终托孤以及妻死之后父子交困惨状的《妇病行》;由于徭役、赋税、灾荒的驱迫,不得不长期漂泊在外,生活艰苦的《艳歌行》;叙述统治者对长期在边疆服役的士兵们的死活置若罔闻来揭露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十五从军行》;家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东门行》等等如此,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从而进一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荡局面与残酷的剥削政策,阐释了汉乐府叙事诗产生的原因。

另外以婚恋题材作品而言,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很大的比重,但爱情诗多数是咏唱男女的相慕相恋,少数反映了两心未通,爱情遭到挫折的苦闷。描写弃妇的仅为《卫风·氓》、《邶风·谷风》二诗。《楚辞》距《诗经》相去不远,变化不大。然而到了汉代,情况有了极大的不同。汉武帝独尊儒术,《列女传》、《女诫》等反映封建妇德的书也为统治者竭力推广。封建宗法制度、家长制度在男女情爱上统治越来越森严,但除了这种统治上愈来愈严的趋势外,在当时又有一些例外情况,如汉代绝婚,主要是男弃女,其原因有因口舌、因嫉妒、因无子、因盗窃,因不得于父母,因不德,因娘家不道,因欲攀援势家等。但也有女方自动求绝的。或以夫家贫贱,或以夫恶疾,或以夫家不和,或和姑舅不得,如《焦仲卿妻》中兰芝主动请去,反映了此时代的风习。又如改嫁一事,有因夫死而改嫁者,夫久出不归而改嫁者,遭离弃而改嫁者。但亦有立志不改嫁者,虽父母迫之而不从,至或有毁形、自杀以相抗者等等,错综复杂。爱情、婚姻情况如此,其他方面可以推想。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于是,人们用叙事的诗歌把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如实记载下来。综上所述,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对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生产方式变革,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 由于西周实行宗族制度,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法观念浓烈,土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以及在土地上劳动的农奴属诸侯和各级领主所有,这种生产方式使周代社会意识中家庭观念淡薄,所以《诗经》中反映家庭关系的诗歌极为少见。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大量农奴仍然存在,但构成两汉社会主要阶级的是与地主对立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小私有生产者—从事以家庭个体劳动为主的农民。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必然引起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家庭的各种遭遇、夫妇兄弟的和睦与否,乃至主妇的能否持家,如《陇西行》对生活的影响愈益直接,反映在汉代民歌中,着眼于家庭问题的内容,以及悲叹流离失所、要求生活安定的

呼声就比《诗经》明显增多。尊崇儒家“家齐而后国治”的思想,无疑更能适应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封建生产关系。所以《礼记》、《大学》到汉代才被奉为经典。《大学》的主要观点便是“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体恤鳏寡孤独和丧家失业之民即是治国安民的根本措施, 必然就会成为统治阶级最重视的社会问题而被采入乐府。

秦汉之际的大乱使包括商业在内的一切社会经济遭受到破坏,到了汉代实现王朝一统,并且经过“文景之治”,国力逐渐恢复、强盛。城市经济逐步发展,商业都市也蓬勃兴起。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得知,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阶级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商业城市的繁盛,又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出现。到了东汉,市民队伍更加壮大。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曾论及此种情况:“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今举俗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 “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壮大,他们对文学艺术欣赏的需要,对用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感情以及反映自己生活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然而文学方面,当时文坛上盛行的是汉赋。这些赋与市民的生活联系较远,并且市民不易理解,比如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对市民做了这样的描述,说:“是爱听故事又爱说故事的。他们不赋《两京》,不赋《三都》。他们有时歌唱恋情,有时发泄苦痛,但平时最爱说故事。”这样,汉乐府民歌中很多都是叙事诗,并且有不少叙事诗就是由市民创作的,反映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如《陌上桑》、《羽林郎》、《东门行》等等。

(三)文学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便于抒情而不利于叙事,不能表达错综复杂情节,塑造鲜明 人物形象。《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篇幅有所扩大,这种样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比《诗经》自由而灵活,富于变化。但这种句式一是不稳固,二是字数时多时少,再有就是由于在句中或句尾加“兮”字等语气助词,适宜于表达感叹情绪,适宜于抒发感情。而汉乐府民歌在诗体上则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又吸收了《楚辞》杂言的特点,并加以修改(如去掉“兮”字)、发展,其影响的深远是引出了后世的五、七言各种诗体,完成了这种诗体的革命。例如五言句式是三音顿,它在一句诗的节拍上构成了奇偶相配的特点。这样,既扩大了句子表达容量,又加强了句子表达意思的灵活性,为叙事诗情节的交代,复杂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形式上的便利。我们试看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基本上都是完整五言诗,就可以看出诗体的进步对叙事诗的产生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这是诗体的进步促进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产生,另外在文学方面南北文学的交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学一直有南北之分。北方文学以《诗经》为代表,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三百篇中所反映的大抵为日常生活、社会人事,表现出了被后人称为“风雅”精神的所谓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南方文学则以《楚辞》为代表,其特点是带浓厚神话色彩和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奔放,执着的理想追求,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塑造,奇幻的想象等。如《离骚》篇中,主人公上天入地,叩关求阍,瑰丽神奇。这一时期南北文学之间虽有互相影响,但基本上还是按照各自的运动轨迹发展运行。一直到了汉代,随着南北疆域的统一,出现大一统的王朝,文学才出现了第一次合流,汉乐府民歌叙事诗即为南北文学合流后绽放的

一朵鲜花。它兼有二者的特点。一方面重实际,反映社会,反映生活,如《东门行》、《孤儿行》等诗,另一方面又富有浓郁的想象成分。这些想象成分,既直接体现在某些奇特怪谲的寓言叙事诗中,如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的《雉子斑》、《乌生》、《豫章行》等,如植物和人进行对话的《董娇娆》;另一方面又间接体现在一些诗作的情节的构思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陌上桑》中的罗敷夸夫,《焦仲卿妻》中二人殉情后化成相思树,鸳鸯鸟等,这些寓言诗多有奇特的想象。

二、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特征

6.江南古诗汉乐府 篇六

1. 汉乐府民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汉乐府民歌是对当时现状的描述。例如,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妇病行》、《东门行》、《孤儿行》等四首, 揭露了统治者残酷的剥削统治;《战城南》、《十五从军行》等两首, 则是通过民歌反映当时统治者繁重的赋税和徭役, 揭示了百姓的不堪奴役;还有的汉乐府民歌用于抨击当时不合理的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婚姻制度等, 例如有名的《上邪》、《孔雀东南飞》, 可见汉乐府民歌拥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与劳苦大众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 以及统治者统治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揭露了统治者残酷的暴政、腐朽的本身, 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和不满, 已经对下层民众———农民、贫民、老、弱、妇、孺, 士民的深深同情。诗经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因素被进一步继承和挖掘。

2. 新诗歌体裁的形成——叙事诗。

叙事诗新体裁的形成, 是汉乐府民歌明显的艺术特色之一。从先秦到两汉是古代叙事诗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 诗歌体裁主要是以抒情为主, 叙事是诗歌中十分不明朗的成分, 《诗经》中部分诗歌中, 也已经简单带有叙事的成分。例如《生民》、《公刘》, 属于周朝时候的民歌, 诗歌中也只是简单描绘了后稷到武王灭商的过程。其题材接近叙事诗, 但是叙事记事不明显, 对人物也没有深刻和饱满的刻画。《氓》则是作者利用了自述的形式, 简单回顾了作者自我的不幸。诗歌中回顾仅仅是作者用于倾诉自我遭遇的手段和工具, 而不是完全的叙事, 因此其基本题材还是抒情, 抒情的诗歌中夹杂了点叙事的成分。

可见, 这两首诗歌仅仅是《诗经》中初带叙事题材成分的作品, 叙事诗的行程中回到汉乐府民歌中才初步形成。汉代时期, 其丰富多彩的生活, 要求诗人按照生活的原貌来进行叙事, 现实生活也成为叙事诗初步形成的社会背景素材。叙事诗的形式来描述生活现状, 抒发诗人情感, 在两汉乐府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 其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东门行》记叙了贫民阶层受尽压迫铤而走险;《妇病行》记叙了病弱的妇女在濒临死亡前, 将自己的遗孤托付他人的感人场景;《十五从军征》记述了军人退役后的凄凉遭遇。此时的汉乐府民歌中, 均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刻的刻画, 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 描述了生活的片段, 有的还描绘了人物的心理矛盾, 可见此时叙事诗趋势已经逐步得到发展。

叙事诗较为浓重的代表当为《陌上桑》, 该乐府诗通篇采用叙事手法, 标志着叙事诗的初步形成。该乐府诗歌描述了女子罗敷运用智慧, 巧计捉弄官吏, 讲述了一个喜闻乐道的喜剧故事, 在诗中, 作者运用对比, 映衬, 夸张, 虚构等各种手法, 把聪明的罗敷刻画出来, 表现了其爱憎分明的人物性格, 对官吏的丑恶嘴脸也通过各种手法得以极致的描述。

东汉末年《孔雀东南飞》的形成, 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最终完善和成熟, 这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中, 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共1765个字, 组成了353句。该叙事诗讲述了在封建制度背景下, 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等级制度对刘兰芝夫妇之间爱情的摧残, 属于一个悲惨的爱情叙事诗。该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故事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分明, 脉动连贯通畅;人物刻画生动活泼, 性格鲜明;叙述技艺娴熟, 语言采用十分优美, 游刃有余, 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间连贯有序, 是当时叙事诗中的典范。

3. 四言格式的突破———句式灵活、长短不拘、取向五言。

汉乐府民歌的形成不再拘泥于诗经中的四言格式, 其诗歌特点之一在于句式灵活自如, 以杂言为主, 并逐步向五言格式发展。然而汉乐府民歌中的杂言诗, 并没有呈现散乱样式。根据统计, 一篇杂言诗歌中, 每一句字数长短不一, 少的一到两个字, 多则八九个字, 甚至十几个字一句也有。但阅读起来朗朗上口。唐朝以后, 杂言诗在诗人的精雕细琢中, 更是发挥出了其挥洒自如, 自由奔放的特点, 并形成了“歌行”体。形成我国古体诗中, 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唐朝很多诗人都喜欢用杂言和五言, 并形成了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例如, 著名的《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行》均是五言诗。五言诗相对四言诗, 多了一个节拍, 但是通过多音节和单音节的组合, 反而整洁, 自如。诗歌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五言诗的形成, 开启了我国古代乐府民歌的先河, 是继《楚辞》之后的, 我国诗歌形式的又一次解放。

4. 诗歌手法的继承和发展———赋、比、兴。

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在于各种手法的运用, 《诗经》中最高使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而乐府民歌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写作手法。例如,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在这两首诗歌中, 诗人均在人物刻画上运用了渲染和烘托的手法, 人物性格才得以活灵活现, 段落之间更是进行细致的铺设, 叙事的进行不再突兀, 事情的发展顺其自然。《乌生》和《枯鱼过河泣》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在奇特的比喻中富含了浪漫主义色彩, 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特别是《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 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相教慎出入。”这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警世之作。余冠英解释说:“这诗以鱼拟人, 似是遭遇祸患者警告伙伴的诗。枯鱼作书, 的确是奇想, 汉乐府里所有寓言体的歌词无不表现极活泼的想象力。”可以说, 也正是这种拟物为人的想象力, 才使汉乐府又多了一层新奇迷人的艺术色彩[1]。《上邪》属于抒情诗, 在该诗歌中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将人物的激情比作爆发的山洪, 夸张但是虚拟, 成为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品。

二、论汉乐府民歌的文化价值

1.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价值。

这种精神像一根红线似的贯穿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 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如此明晰, 以至于我们可以用线条作出如下的表述:“缘事而发” (汉乐府民歌) ———“借古题写时事” (建安曹操等人的古题乐府) ——“即事名篇, 无复依傍” (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 ———“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2]。汉乐府民歌在继承了《诗经》民歌抒发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伦理情感之外, 人本思想显著增强。这首先表现在家庭关系的内容上。从《诗经》中的《七月》、《噫嘻》等诗可以看出, 周代社会井田制这一生产方式自然导致周代社会意识中家庭观念淡薄。而乐府民歌中悲叹流离失所、要求生活安定的呼声比《诗经》民歌明显增多[3]。

2. 汉乐府民歌杂言体的创造价值。

汉乐府民歌杂言体的形成, 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杂言体在建安创立以后, 影响越来越广泛。《饮马长城窟行》、《气出唱》, 《陌上桑》等都是著名的杂言诗。发展到盛唐以后, 杂言诗的难度大大提高, 李白的《蜀道难》和《将进酒》等诗歌, 其杂言体难度明显源于汉乐府民歌杂言诗简体形式。五言体的影响更是明显。根据有关考证证实, 模仿五言诗进行写作, 自东汉以后就有人开始。很多五言的无名抒情诗被流传下来, 五言对四言的取代更是我国诗史上重要成就之一。杂言体使汉乐府民歌形成自由灵动、不拘一格的诗体形式, 声口毕肖、率真质朴的语言风格。汉乐府民歌形式十分自由, 句式长短不拘, 章法灵活多变, 无论是对话、行动的直接描述还是夸张、形容的间接抒情, 均可入诗, 这相对于《诗经》时代单纯而缺乏变化, 板滞而过于凝固的四言形式, 无疑呈现了一种辗转流动、奔逸飞动之势[4]。

3. 汉乐府民歌叙事诗写作技巧价值。

汉乐府民歌创立了叙事诗题材, 该写作手法对后期诗歌创造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根据后来的诗歌可见, 叙事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诗歌创造中, 并通过多种巧妙的手法突出叙事效果。例如, 《陌上桑》中利用罗敷和使者的语言对话行为, 《东门行》中利用妻子和丈夫的对话行为, 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另外, 也有的叙事诗通过人物动作刻画人物的心理, 例如《陌上桑》用“捋髭须”表现老人的细节形态, 用“著绡头”来刻画罗敷的形态。有学者评价说“汉乐府民歌最高的艺术成就在于它的叙事性, 它注重写故事、写情节、写场面的特点也成了它与《诗经》民歌和其他民歌的不同之处, 因此这也决定了它所塑造的那些人物形象比以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5]。后代诗人写作中, 不断沿用和发展该写作技巧。例如, 杜甫“三吏”和“三别”中, 也同样设置对话形式, 李白诗歌创造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等, 都表明了汉乐府诗歌叙事写作的学习榜样价值。

总之, 汉乐府民歌是一幅幽卷, 它形象地绘出了两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风貌;汉乐府民歌是一面镜子, 它真实地照出了在封建帝制、封建礼教的摧残和迫害下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汉乐府民歌是一首交响诗, 它强烈而又生动地奏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 而充满悲怆的哀伤、哀怨、哀怒、之音, 则是其久逝不散的主旋律[6]。

参考文献

[1]卢捷.略谈汉乐府民歌的修辞美[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8) .

[2]庞国太.浅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 (1) .

[3]汪爱武.试论汉乐府民歌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J].滁州学院学报, 2012, 6 (4) .

[4]王兰英.汉乐府民歌散论[J].集宁师专学报, 2011, 27 (1) .

[5]曾艳.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J].中学语文, 2010 (10) .

7.江南古诗-江南古诗的意思 篇七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字词解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可:正当。

田田:荷叶茂密的样子。

原文翻译:

正当是江南采摘莲蓬的大好时节,荷叶长得多么茂盛!鱼儿在荷叶之间尽情游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多么自由自在啊!

作品赏析:

本篇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出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

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8.江南古诗汉乐府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进一步了解汉乐府的知识。2.了解诗歌抒情的艺术手段;感受古代女子的爱情观。3.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争取熟背诗歌。

二、教学设想

《上邪》语言质朴,感情浓烈,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把握诗歌的主旨,故可以略讲。《饮马长城窟行》抒情女主人公情感复杂,思绪飘转,故要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线索;鉴赏诗歌多种艺术手法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几则爱情语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多媒体展示)

(二).有关爱情的格言: 1.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恩格斯)

2.爱情进入了人的心里,是打骂不走的。它既然到了你的身上,就会占有你的一切。(莎士比亚)3.爱情有温柔,也有狂暴。(莫里哀)

4.如果爱情是真情实意,爱的委屈会很快忘记。(陀思妥耶夫斯基)

(三)、《上邪》赏析

1.朗读诗歌,注意情感的抒发。

2.明确大意:写了一个女子的爱情誓言,对情人的至死不渝的真爱。

3.女主人公是如何向心爱的人表誓的?

明确:夸张、排比手法,列举了五种无法实现的现象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4.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诗歌的审美感受,教师总结。明确:这是一则爱的宣言,飞扬的爱情旗帜、炽热的情感,穿越千年也不褪色。铮铮之言,肺腑之语,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世间——真爱无敌。

(四)、《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1.朗读诗歌,梳理大意。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女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有相思的刻骨铭心,有期盼的望眼欲穿,有被牵挂的欢天喜地。2.研读“青青河边草……展转不可见”。

明确:这部分写思妇昼夜梦想的殷切和悲伤。以青草起兴,象征爱的绵长,令人耳目一新。3.研读“枯桑知天风”到“谁肯相为言”。

明确:写思妇独居之苦和不平。和丈夫一起出去的人都回来了,偏偏没有人告诉她丈夫的情况,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4.研读剩下部分。

明确:写思妇收到丈夫来信的喜悦之情。原来远方的丈夫也并没有忘记家中的妻子。“上”“下”各指信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信的内容非常质朴,非常亲切,丈夫的叮嘱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感情,他也在思念着她。5.诗歌从哪些方面写了女子的思念和痛苦?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一: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如开头的以草起兴,表明思妇的思念之情;“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这一句也是起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极言丈夫不在家自己受到的冷落,感受到的世态炎凉。

参考二:三层痛苦:丈夫远行,经年不归,独自一人,饱尝门庭冷落、世态炎凉之苦,这是一层痛苦;偏偏一大帮和丈夫一起出去的人都回来了,唯独不见自己的丈夫,他人团聚而自己不能,这是第二层痛苦;回来的人群中,居然没有任何人可以告知自己的丈夫的情况,“谁肯相为言”,世情如此,令诗人的痛苦陡然增加,这是第三层。

6.总结归纳。

我们将诗中读到的各种信息合在一起,就是我们见到的主人公了。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相思极深的女子形象。诗歌从青草起兴,以收信结尾,中间写到了自己的独居之苦。全诗一气呵成,非常简洁。

五、拓展研讨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释义讨论。

参考一:枯桑虽已无叶尚且知道天风的拂吹;海水虽然广大不易结冰,也可知道天气的变冷。枯桑且知天风,海水且知天寒,远行的丈夫竟会不知道家中的妻子对他的思念吗? 参考二:诗中妇人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如今,春去秋来,岁月轮转,眼看天风拂吹,桑枯叶落,水冷天寒,伊人不归,年复一年,更加深内心的凄冷和对伊人的思念。原诗下二句:“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别人家的丈夫入门来,一家和和乐乐,相与嘘寒问暖,唯独自己,独守空房,冷落凄清,无人可相安慰。如今,看着天风的吹拂、落叶的飘落、海水的变寒;岁月飘忽,岁月虚度,触景生情,倍添内心的寂寞凄寒。

六、补充汉乐府知识

1.乐府,本来是指汉代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2.乐府民歌是汉代乐府的精华,这些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们“形式是新创的,情感是丰富的,文字是质朴的,题材是现实的”,代表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3.代表作品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平陵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4.明人胡应鳞《诗薮》曾评论说:“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又说:“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

七、布置作业

1.熟读两首诗,争取背诵。

上一篇:信息检索与查询作业下一篇:农村变化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