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2024-06-29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共15篇)(共15篇)

1.《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说明:

教材选择了每盒彩笔24枝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和12盒彩笔的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然后通过12盒有多少枝?怎样算?的问题,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首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主计算,一方面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为用竖式计算做铺垫。在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时,重点解决一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数相乘时,积的定位问题。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结合彩笔问题,经历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教学点】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德育教学点】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什么了?

学生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观察到左边有两盒彩铅、右边有十盒彩铅,每盒里有彩铅24枝。

学生可提出问题如:

1. 两盒彩铅有多少枝?

2. 10盒彩铅有多少枝?

3. 12盒有多少枝?

二、自主探索

重点解决第三个问题:

12盒有多少枝彩铅?怎样算?

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有会用竖式计算的吗?

1、=240(枝)

412=48(枝)

240 + 48=288(枝)

2、242=48(枝)

2410=240(枝)

48 + 240=288(枝)

3、竖式等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你计算的方法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总结一下你们小组一共有几种方法。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重点交流竖式(讲清积的定位)

1.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 各组间交流算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随时进行质疑、提问或提建议。

3.你能介绍一下竖式的书写格式吗?(学生不会老师讲解)

四、实践与应用

1.用竖式计算

3412 2511 4322

3213 2421 3221

2.解决问题

一个会议室有23排座椅,每排有22个座位。召开500人的会议,座位够吗?

3.一只杜鹃平均每天能吃掉14只松毛虫。算一算:它21天能吃掉多少只松毛虫? 1. 408 275 946

416 504 672

2.先独立思考解答,再交流。只要计算出2322=506(个),直接判断即可。

3.独立思考再完成交流。同时,进行爱护鸟类的教育。

294只。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 4 2 4 2 4

1 2 1 2 1 2

4 8 4 8

2 4 讨论这个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 8 8

2.《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二

一、以“用”引“算”

1. 计算的兴趣来自于熟悉的情景。

新课标强调:“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 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如何使“算”和“用”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把静态的情境动态化, 利用课件把“妈妈带小红去书店买书, 一共要付多少钱?”的情景呈现出来。学生一看到熟悉的情景, 就会马上想到用24×12计算。从具体的生活问题中自然引出数的计算教学, 改变枯燥的呈现形式,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计算的价值从情境的创设中感知。

在计算教学中, 创设简单、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计算技能后, 能立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思想———算用结合。

二、以“算”激“算”

心理学认为,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 如果合理地利用正迁移, 找准所教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 就能使学生对笔算和口算、估算有一个整体的联系。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口算、笔算,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样, 教师就可将笔算的教学与口算、估算联系起来, 先对列出的算式24×12进行估算, 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实际结果的大致范围, 同时也潜意识地渗透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尝试根据已有的口算知识基础来计算结果。学生大致有以下三种口算方法:

个别学生可能接触过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就提出了可以用笔算来计算结果。不教先做, 虽然有些冒险, 但是如果教师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 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学生就会自然地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再乘一位数 (如算法B、C) , 也能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加两位数乘一位数 (如算法A) , 甚至个别学生列出自己理解的竖式。通过对不同口算方法的交流, 引出新的计算方法———笔算。虽然这样费些时间, 但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的理解, 想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效地沟通了估算、口算、笔算之间的联系, 把笔算教学纳入到整个计算教学体系中,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整体性, 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三、以“理”促“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 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应用知识形成技能, 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只有在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 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并提炼出算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去发现算理, 就会形成“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学生虽然经历了理解算理的过程, 但谈不上探究, 思维得不到发展, 更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把想法都暴露出来, 对症下药, 把难点一一突破。于是, 可请会笔算的同学进行板演, 其他同学思考他是怎么算的, 看不懂的可以随时提问。

1“.2×4=8, 十位上的4是怎么来的?”这是学生第一层次的问题, 他们只知道从个位乘起, 接下来该怎么算就迷糊了, 思维停留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刚才笔算的同学解释这是因为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4后还要再乘十位上的2得到48, 随后再请几位明白算理的学生说, 这样绝大多数的学生就能明白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这是学生算法第一层面的建构, 也是对笔算算理的初步理解。

2“.不对啦!48+24怎么等于288呢?”这既是难点所在, 又是对笔算算理的进一步揭示。对学生而言, 用第二个因数中的1乘24得24, 4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学生思索了一下, 马上恍然大悟, 纷纷回答:“这个24不是24, 它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乘24”;“24其实表示的是24个十”;“这个24就是240”。教师适时补上一个“虚写的0”, 学生又开始质疑:这个0可以不写吗?他们又自我解释用十位上的1乘4得到4个十, 4就直接写在十位上。教师把0擦了, 学生立刻明白, 其实是2×24与1个十乘24相加。通过学生的对话, 他们已经把笔算的算理讲得很透彻, 寓理于算, 认识层层深入, 新旧知识间的冲突逐步解决, 从而领悟到第一步就是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 第二步就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数乘第二个因数, 所以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 此时学生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有了一个量的变化。这是对笔算算法第二层面的建构, 也是对笔算算理的进一步理解。

3“.笔算的方法和第一种口算方法是一样的。”一位女生突然惊叫起来, “我发现笔算的方法和第一种口算方法是一样的。”这个有价值的发现是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乘法笔算也是先算几个第一个因数的积, 再算几十个第一个因数的积,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笔算只不过把这三步计算合写在同一个算式中, 笔算与口算的算理是一样的, 是笔算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

3.《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启示 篇三

不曾忘的公开课

12年前的一堂公开课,我在课堂上先创设购买南康特产“月亮花生巴”的情境(每袋24元,要买12袋),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写出算式后,直接问学生:“怎么计算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胆小的学生还低下了头,生怕被我指名回答。我又说:“可以先用哪一位去乘呢?”终于,有个聪明的孩子回答“先用个位”,我马上表扬这个聪明的“合作者”,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解用个位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的方法。接着又启发学生:“个位乘完后,再用哪位去呢?”这时,发言的学生更多了,我便慢条斯理地给学生演算了第二步和第三步。最后,还展示了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记下来。

课后,备课组教师评课时,大多数老师认为这节课上得不错,条理很清晰,讲解很清楚,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而当时年轻的我,心里也充满着喜悦。但是,当我再一次上这个内容时,我认识到了12年前的我是多么的不称职,12年前的课是多么的肤浅,12年前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怜”。

今天的同一节课

今天再讲这节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课件出示王老师购买课外书的情境图:每套课外书14本,2套一共多少本?10套呢?让学生计算这两个问题,唤醒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记忆,为学习24乘12做好铺垫。运用自主建构方法,画一画,算一算。

师:买12套一共多少本呢?请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

生1:我先算买10套一共多少本,24×10=240(本);再算2套多少本,24×2=48(本);然后合起来:240+48=288(本)。

师:你是把新知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化难为易。真了不起!

生2:既然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用竖式计算,我想两位数乘两位数应该也可以,所以我用竖式计算:,但是我没有想出怎么计算?

师:哪个小组已经探究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生3:我们也是化难为易的,把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划分为我们学过的三个竖式:

师:真了不起,这三个竖式分别和生1的哪个算式是相同的?

师:看来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化难为易,分成三个竖式来计算,可不可以把这三个竖式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简便的竖式呢?请在演算本试试。

(然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再集体交流。)

生4:

我故意迷糊地追问: 这个算式是点子图的哪部分?又是点子图的哪部分?呢?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一圈。

课后给学生留一些思考性的作业。比如,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概括一下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两次执教的感悟

启示一:教师要读懂教材 这两次执教《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启示: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读懂教材是基本功。要领会编者意图,认真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的编排是非常合理的,它以简单生动的对话创设了买书这一生活情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明了设计理念和本节课的重点及关键,而2003年,我不重视教材,花了很多的精力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却依然偏离教材编写意图。

启示二:教师要用心读懂学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003年,我没有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生长点,而直接教学24×12的计算方法。而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情境中计算解决24×2和24×10,唤起学生笔算经验,为建构24乘12的计算方法搭建桥梁。在探究完笔算方法后,我让学生做了三个对比:第一,合在一起的竖式和分开的三个竖式有什么联系?第二,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第三,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三个对比,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感悟到原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么简单!

结束语

2003年,因为笔者的包办代替,学生没有经历自主探究,尽管学生计算正确率高,但它仍然是一节失败的课,因为它缺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缺乏学生智慧的火花。“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与“懂”中的学问有多深,不是教师天生就能体悟和参透的,只有读懂教材,用心地读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关注每一节课的细节,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再迈上更高的台阶。

4.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四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5、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吗?笑笑的老师今天也带着小朋友到电影院看电影去了。(出示书P31图)

2.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淘气请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

1、你能根据淘气提出的问题自己列式解决吗?

2、学生自主探索,列出算式解答;

3、学生反馈,交流想法:

(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用估算的方法:最后一个座位是

21排26号,可以看成20排25号,这样电影院的座位就有

20×25=500个座位,500人应该够坐;

(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用计算的方法:

21×26=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时,注意提醒进位的问题。)

4、小结:用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与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学生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最好最快。

2、练一练2: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进位问题。

3、练一练3、4: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审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练一练5: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总结经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5、练一练6:这是一道探究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学生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性。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

5.《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五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谈话导入:今天,我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欢迎吗?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们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老师倒听过这么一句话:读书的女孩最美,读书的男孩最帅,读书的小孩子最可爱。你们喜欢读书吗?那好,今天呀,老师想带你们去逛书城,愿意吗?

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做对我出的题目才可以去,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题(多媒体出示口算)20×30

40×50

70×20

30×20 12×40

13×70

60×50

80×40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书店看看吧!出示主题图(点击课件,进入书城。)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图意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后回答:小红买故事书,一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提出问题

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3.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列式:24×12)

(2)提问:谁能帮小红算出应付的钱呢?以4 人为一小组讨论。

(3)展示做题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做出评价。

5.总结并揭示知识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在帮小红计算的时候也学习了新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板书知识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师: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生总结回答: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乘起,一位一位地乘

三、巩固提高

1.师:同学们帮小红算好了价钱,她很高兴。为了感谢大家她给我们介绍了买一些好书,你喜欢买哪一种书?请就把价钱算出来吧:(1)多媒体出示:

(学生可以小组内完成,小组长检查,选出最优秀的作业)(2)展示汇报,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师:同学们真聪明!可是粗心的小明还没买到书哦!这是怎么回事?(多媒体出示“改错题”)

四、拓展应用

师:大家都买到自己满意的书,开心吗?逛书城真开心,不但买到了好书,还可以抽奖。(1)看图,介绍游戏规则。(2)师生游戏。(得分最高者胜出)

师:你们中上了大奖了吗?我们也回家吧,今天的逛书城活动到此结束。再见!

五、课堂总结

6.《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六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认知基础。同时,本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重视数学知识的整理。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体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教材通过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

例2: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7.《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七

该课件是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知识点创作的。课件紧紧地围绕贯穿教学设计的节水行动主题, 辅助达成教学目标, 使数学课堂中渗透环保、信息技术等教育,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品质。

●特色亮点

课件界面简洁、美观、大方, 导航易于操作 (如图1) 。运用大量动画、音频等方式有效地辅助教师创设情境, 实现教学目标, 解决重点, 突破难点。其中“探究算法”、“练习比赛”等主要部分运用了Flash编程的方法, 判断算式对错, 使教学效果得到直观的反馈。用源文件可以有选择地发布为教师使用、学生使用, 有单机运行、网络运行等版本。教师可以利用源文件, 选择适用的内容进行发布;也可以在互联网发布, 便于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从课件的设计思路和技术结构来说, 既可作为忠于原教学设计的“专属型”课件, 又可作为进行适当内容选择的近似于“通用型”的课件。

●对于“专属型”和“通用型”课件的认识

对于“专属型”和“通用型”课件,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专属型”课件是为某一教学设计或某一类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师而专门设计的;而“通用型”课件则适合大部分教学设计使用, 或教师可以选用这个课件的一部分内容来进行教学。“专属型”课件具有针对性, 但推广性较差, 离开了原有的教学设计, 课件的适用性就较低。“通用型”课件虽不能紧密结合教学设计, 但便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其中的某部分内容来使用, 推广性较强, 适用性较高。

●课件制作要兼顾“专属性”和“通用性”

笔者通过互联网或资源库查找并下载一些课件之后, 总是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就对课件辅助教学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实现课件“专属性”和“通用性”的平衡亟待解决。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件中, 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课件的创作忠于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 “节水行动”是贯穿课堂的一条重要线索。在课件中, 通过声、像等直观展示为学生再现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 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引起共鸣, 为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基础。通过主界面中按钮的控制, 可以选择是否进入这一情境, 如果利用源文件, 则可以删除或改编这一情境, 这就使“专属性”和“通用性”得到较好的平衡。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件中, 导航系统非常灵活, 可以通过修改文字等方式改变题目、算式等内容, 这样教师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灵活性大大提高, 增强了“通用性”。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件, 将教学的主导权交给了教师, 将参与权交给了学生 (如图2) 。运用Flash编程的方法, 判断算式对错,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教学评价得到直观的反馈。在“探究算法”中有“想一想”、“做一做”、“改一改”、“练一练”四个小环节, 这里有一个关键性的跳转设计, 就是在跳转的时候前一环节留下的输入内容能够保留以备查用, 而且还可以在四个环节中任意跳转。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帮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时候直观地再现自己的思考和操作过程。在“练习比赛”中, 设计了6道竖式计算题和1道应用题, 并设计成了游戏的方式, 前面6道题是“接水”游戏, 只要做对一题就会演示动画接到一桶水 (如图3) , 应用题是“堵水管”游戏, 做对后就会堵住水管让水管不再漏水了。这个环节运用了Flash编程来完成判断、评价、自动控制动画的任务。两个部分的算式和“节水”为主题的游戏也是可以更改的, 这样就使课件可以围绕更多的教学设计进行改编, 加强了“通用性”。

8.《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八

师:让我们先来热热身,进行一轮口算比赛,你们要看清楚算式中的数字哟!

生1: 90÷3=30

生2: 600÷2=300

生3: 5000÷5=1000

生4: 100÷2=50

生5: 60÷3=20

生6: 210÷7=30

师:刚才我们进行的都是什么口算?

生:除法口算。

师:我们不仅学习了口算除法,还学习了笔算除法,现在来看一看这道竖式要如何完成?(板书[42][6],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师: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六七四十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笔算除法的知识,先来看看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评析】学生通过复习旧知,激活已有的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知识与经验,为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内容奠定了基础。教师让学生经历[42][6]笔算除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教师播放童话故事的视频,视频内容为:猴妈妈告诉猴兄弟:“果山的桃子成熟了,又大又红。”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上摘了许多桃子,弟弟对哥哥说:“这些桃子都是我的。”)

师:同学们,猴弟弟这样做对吗?

生:不对。

师: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生:和哥哥平均分桃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公平、公正。猴弟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决定平分桃子。如果把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谁能把这道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将42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师:怎样列算式呢?

生:42÷2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

生:因为是求平均数,所以用除法。

【评析】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人教版教材中的“植树”主题图换成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桃子”主题图,编了一个小猴分桃的故事。教师以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一问题情境导入教学,将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令学生身处拟人化的情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师: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现在,这里出现了一道新的除法算式,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请大家用桌面上的42根小棒代替42个桃子来分一分?(学生动手分小棒。)

师:同学们怎么分的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师:你们看得清楚吗?

生:看不清楚。

师:那就请两个小伙伴来帮帮忙,一起来扮演猴子。(上台帮忙的学生带上猴子头饰。)

生:首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平均分得两捆,也就是20个桃子,40个桃子就分完了;然后再分剩余的2个桃子,每只猴子平均分得1个桃子。这样,所有的桃子都分完了,最后每只猴子分得21个桃子。

师:这名同学的方法是先分整十,再分单个。大家认为她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老师很欣赏你的表达能力,对于这两位帮助了你的同学,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谢谢你们帮助了我。

生2:不用谢。

师: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这几名同学都做到了。现在谁来把分桃子的过程再说一遍。

生: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20个桃子,再分剩下的2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1个桃子,合起来就是每只猴子分得21个桃子。(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

师:这是用分小棒的方法找到答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口算,如40÷2=20 2÷2=1 20+1=21(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

师: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口算的过程与分小棒的过程是一样的,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如果我们把这种思路用竖式的形式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呢?(学生在本子上尝试写竖式,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先看书再写,然后指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竖式。)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先用十位上的4除以2等于2,得数写在十位上,每只猴子分得20个桃子,2×2=4,4-4=0,说明40个桃子分完了,再用个位上的2除以2等于1,得数写在个位上,1×2=2,2-2=0,所以结果是21。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或疑问?为什么第一次分完的是40个桃子只写4,不写40呢?

生:因为个位还能继续除,所以“0”可以省略不写。

师:我们在计算或书写这样的除法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生2: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多媒体课件示范竖式算式并说明计算顺序。)

师:我们书写时要规范,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先算十位上的数与除数相除,4÷2=2,得数写在十位上,分掉了多少呢?2×2=4,写下来,因为没有分完,0可以省略不写,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分完了;接着计算个位,把2写下来继续除,2÷2=1,得数写在个位上,2×1=2,分掉了2,2-2=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师:现在我们再来写一道竖式。(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36÷3,学生笔算,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答案。)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在情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和感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促进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尤其是在学生分小棒展示到全体学生了解笔算的过程和算理方面,教学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习惯。

三、情境延伸,自主探究

师:两只小猴分别拿到了分到的21个桃子后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大吃一顿,这时它们的好朋友来了。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两只小猴子,你会怎么做呢?

生1:我会把桃子平均分成3份。

生2:我会把分得的桃子合起来再平均分。

师:你们都同意平均分,懂得与朋友共同分享,非常好!如果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只猴子又分得多少个桃子呢?(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全班学生读题、列算式:42÷3。)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竖式计算出结果,注意这次写的竖式和刚才写的有什么区别?这次遇到的困难,你可以借助小棒先分一分,再写竖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用分小棒的方法验证竖式。)

师:刚才我们是先分小棒,再根据分小棒的情况写竖式,现在我们先写竖式,还能用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吗?(指名学生进行验证,3名学生扮演猴子。)

生: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10个桃子。

师:为什么不分给每只猴子20个桃子呢?

生:因为桃子不够分,所以不能给每只猴子分2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10个桃子后,还剩下1捆桃子。

师:你分桃子的过程在竖式上如何体现出来?(引导学生指着竖式进行说明。)

生:剩下的10个桃子加上单着的2个桃子,总共是12个桃子。

师:这一步在竖式上如何体现出来?(学生指着竖式中的12,说明被除数的十位分了后还有余数,这时就要把个位上的数移下来和十位上的余数组成一个新的数,然后再继续除。)

生: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桃子。

师:竖式中哪里体现出来?(学生指着竖式说明。)

师:大家写的竖式是正确的,只要敢于大胆尝试,就会有所收获。计算算式42÷3和42÷2,想一想它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道算式的十位分完了,第二道算式的十位没有分完。

师:当十位没有分完时怎么办呢?

生:将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分剩下的数组成一个新的数继续除。

【评析】随着情境的延伸,学生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数形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除法,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分享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四、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师: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今天学习的两道竖式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被除数都是42,都没有余数。

生2:第一道除法竖式的商是一位数,后面两道竖式的商是两位数。

师:为什么第一道竖式的商是一位数,后面两道竖式的商是两位数?

生:当被除数的十位比除数小的时候,商就是一位数;当被除数的十位比除数大的时候,商就是两位数。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怎样的笔算除法呢?

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教师再次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师:这样的笔算除法怎样计算?

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从被除数的十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评析】教师以独立思考、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学会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建立起笔算除法的认知结构,懂得判断商是一位数或商是两位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

五、巩固强化,知识升华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有收获的还有3只小猴子,它们请老师转告大家:谢谢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千万不要骄傲哟!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那就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吧!请你们先写一写,完成两道竖式。[63][3] [91][7](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利用实物投影仪订正答案。)

师:小马同学做了3道题,下面请大家当小老师,你们来改一改。(多媒体课件出示3道竖式[99][6][33][99][3] [44][4][12][8][4] [4][0][68][8][12][4][4] [8][0],学生判断正误并订正。)

师:请大家想一想,下面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多媒体课件出示两道算式:65÷5 78÷9,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的正确答案。)

师:如果要使这道除法算式(78÷9=8……6)的结果没有余数,可以改变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汇报:81÷9=9 72÷9=8 78÷6=13 78÷2=39)

师:老师也改了一道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783÷9)这是以后我们将要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知道商是几位数吗?

生:两位数,因为百位上的7除不了9。

师: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太棒了!请大家课后用笔算出这道题的结果。

【评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目的明确,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实现了拓展提高的目标,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扩展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体到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六、总结评价,质疑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评价一下自己或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另外,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向大家提出来?

生1:我学习了笔算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生2:我学会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从十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生3:我分小棒的时候同学们帮助了我,谢谢你们!

……

师:这节课大家学会了观察、思考、表达、总结,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分享、合作、互助,相信这些品质将会引领你们走向成功!最后,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如果题目是三位数或者四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能够解决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思考。

【评析】通过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梳理一节课的内容;通过自评,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自我;通过互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师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质疑,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

【总评】

韩愈《师说》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本课中,教师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做出了可喜的探索。首先,钱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不同版本的教材结合起来,如将人教版教材中的“植树主题图”换成北师大版教材的“小猴分桃的情境”;其次,学生不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这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钱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分小棒这一活动,让学生理解算理;第三,钱老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课始,枯燥的除法竖式学习被钱老师赋予了有趣的故事——猴子分桃,这个故事吸引了学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两只小猴子分42个桃子,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第一次分桃子,就学会了用公平、公正的态度提出问题,并迅速进入学习新知状态。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数形结合,理解分小棒的每一步都能与除法竖式相对应,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了学习能力,懂得同伴互助的优势,在学习中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课中,钱老师合理利用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当第三只猴子出现时,应该如何分桃子呢?这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要与人为善,学会与人分享。面对新问题,钱老师通过让学生先尝试计算,再用平均分42根小棒的方法进行验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智力得到了发展,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课末,钱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巩固学习内容,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内容丰富的课堂评价,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这些都让学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自信与快乐。质疑拓展是学生学习的延续,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钱老师这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凸显了操作与感知、探究与发现、合作与交流、归纳与分享的理念,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同时,活泼灵动的课堂又使学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

9.《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九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计算:

把这四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四名同学在自己位子上做.

2.口算练习:

(全体同学进行口算练习,投影出示)

14×2 31×30 214×3 16×5

23×4 22×3 21×5 12×20

18×3 23×6 27×4 42×3

请同学说一说,14×2,31×30,214×3的口算过程.重点强调要用乘数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集体订正小黑板上的四道题,请同学回忆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再强调说明:在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用乘数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

1个24 2个24 3个24 10个24

(24×1=24) (24×2=48) (24×3=72) (24×10=240)

同学们想一想:3个24和10个24合起来是几个24?(13个24)

根据乘法的意义:13个24写成乘法算式.24×13

揭示新课: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引导学生看图片.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每盒有多少只?

一共有多少盒?求的是什么?怎样求?

以上几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说明图意.(每盒彩色笔24支,13盒彩色笔共多少支)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

(这几个问题,投影出示)

(1)求13盒彩色笔共多少支,应该怎样列式?

(2)讲一讲24×13的意义.

(3)从图中看出13盒彩色笔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彩色笔的支数?

(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出10盒的支数,最后求出13盒一共的支数)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3盒的支数

(2)10盒的支数

(3)13盒的支数

这三步是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请一名书写好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竖式中标明乘的箭头.

教师边重点补充讲解边完善板书:这道题分三步计算,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10盒的支数,最后把两部分加起来,得到13盒的支数.

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板书:

教师示范演示:

第一步:用纸片盖住乘数十位上的“1”,用个位上的“3”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如式:

第二步:揭开十位数字上面的纸片,用十位上的“1”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用十位上的1去乘个位上的“4”得4,(即4×10=40,故4要写在十位上;用“1”去乘十位上的“2”,得20,即:20×10=200,故“2”写在百位上.)

第三步;综合一,二步,把两部分积相加起来.写一个完整的算式:

在把两部分积相加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2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小组讨论: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说一说计算的全过程.

(先用乘数个位上的 3去乘被乘数24,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被乘数24,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72和240加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试做:

完成下面各题:

(以上三题写在小黑板上,由三个学生完成,其余同学写在课本上)

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想一想: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投影出示: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乘数个位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请个人读、集体读.

(三)巩固反馈

1.计算下面各题.

要求: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步骤,再计算;

(2)计算后请把被乘数和乘数调换位置再算一遍,看看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吗?

43×1231×23 26×1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要求:计算后结合每道题具体说一说“为什么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出示投影片.

学校买了32把椅子,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5元.根据左边的竖式在里填数.

通过读题、审题后,由学生独立写在课本第8页.完成后集体订正.

4.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错误原因.

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上面的错题改正过来.然后把乘数和被乘数交换位置,再计算一遍.(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验算)

5.课堂验收.

要求:格式规范、书写整齐、计算正确.

(1)36×12 (2)53×28

第1,2,3组同学做第(1)题,第4,5,6组同学做第(2)题.并用交换被乘数、乘数的位置,再做一遍.

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再出一道思考题,用你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

123×23

家庭作业:看书第6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基础上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正是旧中引新,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讲授新课时,利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很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

10.《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进位)的计算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认真学习,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要进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记忆宝库垫新知

(1)口算38x20= 72x30= 28x40= 57x62≈(2)笔算 34x21= 57x11=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1)出示教材第49页例2的主题图

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求什么呢? 春风小学有几个班?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一共需要多少盒牛奶? 师:你们可以列式吗?生:可以

师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加以解答 2.学习新知(1)估算:48x37 学生讨论:48≈50,37≈40 50x40=2000 师:同学们估算得不错,一顿午餐春风小学大约需要2000盒酸奶。但实际上需要多少盒酸奶呢?

(2)独立思考:怎样计算48x37=?

(3)交流、汇报,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生汇报 1.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独立思考并汇报

2.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肯定或补充,让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明确竖式计算更加简便、直观

(4)自学课本48页例2 思考: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5)小组探究

1.探究48x37的笔算方法 2.设计笔算板书 重点评议笔算(6)总结算法

师板书竖式并小结:

先用个位上的7去乘48,积的末尾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慢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积的末尾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积相加。同时,注意在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7)对比发现

师: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呢?

三、巩固发展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分4人小组完成,完成计算后,小组内组织交流。师指名板演,并要求棋在黑板演示后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将全班学生分成8组,比比哪组学生计算得又快又好。整组全部计算正确的为本次比赛的获胜组。

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1)弄清图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独立解答,小组交流

(3)提问:足球的价钱可能是多少?说明什么

让学生思考,动手试一试,算一算

今天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你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只是计算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数。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8

11.《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十一

一、活动目标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关于如何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 思考在计算课中复习与不复习的利弊;阅读并思考对算法优化的标准。

3. 明确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和操作方法。

二、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 每位教师思考并书写出在实施算法多样化时遇到的主要问题, 并准备在年级和全数学组中进行交流。不集中, 时间约30分钟。

2. 每位教师独立解答下文中关于如何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相关问题, 不集中, 时间约1.5小时。

3. 交流自己写出的问题及答案, 先以年级组为单位交流, 再全数学组交流。时间约1.5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 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 并准备交流。 (注:以下带有“※”的问题表示有一定的难度。)

1. 你觉得什么叫算法多样化?有人说, 算法多样化就是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数学课程中实施算法多样化, 有什么利弊?下列表达中, 你认为是利的请打“√”, 认为是弊的, 请打“×”。

(1) 拉开学生间数学能力上的差异。 ()

(2) 每一个学生都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

(3) 只有利于尖子学生的成绩提高。 ()

(4) 学困生常常一种方法也没有。 ()

(5) 学困生面对很多算法, 常常无所适从。 ()

(6) 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 可以学习表达与倾听。 ()

(7) 课堂交流的时间很长, 练习量减少。 ()

(8)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9) 学习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

(10) 有利于理解计算的道理 (算理) 。 ()

3. 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有什么异同点?

4. 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前, 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 原来的教材一般都有准备题, 在新课前会先复习这两块知识, 而现在的教材常常是创设一个情境, 要求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尝试独立解决。如果你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 新课前有没有复习呢?为什么?你在上其他计算课时, 新课前也都有复习吗?为什么?

5. 你认为, 新课前如果安排复习, 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利弊?如果不安排复习, 又有什么利弊?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 新课前有复习和没有复习的利弊, 甲、乙两人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你觉得有道理吗?

甲:你在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时, 新课前有复习吗?

乙:当然有复习。

甲:复习什么内容呢?

乙:我会安排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算理。

甲:我是不复习的。你为什么要安排复习这些内容呢?

乙:难道你不知道, 这些内容是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吗?

甲:什么意思?你是说, 要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定要会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吗?

乙:当然是这样的。我们就以24×12为例, 在竖式计算中, 实质上, 就是24×2再加上24×10。你看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还不是基础吗?

甲:学生如果开始不用竖式计算呢?

乙:那他们怎么做呢?

甲:他们可以只用加法, 也就是12个24相加或者24个12相加得出结果, 或者用24×2×6、24×3×4, 或者用12×3×8、12×4×6等等方法。

乙:这……用加法的方法的确没有用上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后面的几种方法用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但没有用到两位数乘整十数。你的意思是, 我安排复习可能做了无用功?

甲:是的, 因为你复习的内容是针对竖式计算的方法或者是对24×2+24×10这类方法的, 而对其他的方法可能是无利的。

乙:为什么会有弊呢?

甲:因为每一种计算方法都会有它相应的基础, 如果你针对某一种方法复习了它的基础, 那么对学生运用其他的方法可能在思路上会有限制。

乙:你是说, 我的复习对于竖式计算是有利的, 但可能会对学生的思路有暗示作用, 不利于学生想出其他的计算方法?

甲:是的。比如说, 学生学习7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 我们如果让学生独立去计算7+6= () , 那么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思路, 6+6=12、12+1=13;7+7=14、14-1=13等等方法都可能会出现。但如果一开始就复习数的组成与分解, 要求学生把4、5、6、7等数分解成3和几, 并解决7+ () =10、7+3+1= () 这样的问题, 那么, 凑十法的思路就容易出现, 但其他方法运用就可能会少一些。

乙:这样看来新课前的复习的确有利弊,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库中, 提取运用某一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知识与能力,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同时也可能限制学生的其他解题思路。

甲:的确如此。我不复习就是不想限制学生的思路, 希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从多种角度尝试去解决问题, 使他们有机会自己去提取解决眼前问题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这样会有利于算法多样化的具体实施。

乙:新课前不复习就有利而无弊吗?

甲:弊还是有的。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解决问题, 当他无法提取解决眼前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时, 他将经历解题失败的痛楚, 经常经历这样的过程, 可能会让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乙: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有复习对成绩中下学生解决问题是有利的, 但对成绩中上学生可能是有弊的。没有复习对中上学生有利而对中下学生有弊?

甲:我同意这样的观点。

乙:但一个班级总会有好生和部分差生, 上新课前到底应不应该复习呢?

甲:这要根据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情况来定。我的处理是:新课前不复习的课多一些, 有复习的课少一些, 总体上说, 我想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有好处的, 对提高学生的素养是有益的。

乙:我还要想想, 新课前到底应该是有复习的课多一些, 还是少一些。

甲:哈哈, 开个玩笑说, 你的课堂当然是你做主!

6. 如果让学生独立尝试去解决24×12这样的问题, 那么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方法:

有人认为:“让学生计算24×12, 有了多种方法后, 一定要进行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优化的过程是进一步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总是试图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7. 在上面列举出的解决24×12的13种算法中, 你认为哪一种或哪几种是比较优的方法?第 (13) 种竖式的计算方法是最优的吗?为什么?

8. 如果要优化, 如何来衡量算法优的标准?如果让你列出一些衡量的标准, 你认为最主要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9. 也有人认为:“在学生计算24×12, 有了多种方法后, 不需要优化,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 学生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不是优, 最主要是看这种方法是不是适合解决某一个计算问题, 另外, 学生自己是不是喜欢用这种方法也很重要。因此, 不可能建立一个统一的优化标准。从客观上说, 也不会有一种方法是绝对的优或绝对的劣。”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1 0. 有人认为:“衡量一种算法是不是优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生是不是喜欢这种方法;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这种方法是不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三是从数学的角度看, 这种方法是不是在学生后继的数学学习中要用到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你觉得什么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对一个优的方法来说, 是上面的三方面要求都要做到, 还是只要能够满足一个方面的要求, 就是优的方法?

1 1. 不管是不是要优化算法, 对每一种算法都应该分析它的特点, 也就是要让学生分析每一种算法的长处与不足, 在分析每种算法的特点的基础上, 对各种算法进行分类很重要。你觉得上面列举的这13种算法可以分成几类?每一类方法有什么特点?

1 2. 在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了多种算法后, 教师需要把这些算法呈现出来, 让全班学生共享。一般的做法是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相应的方法。但这样的教学过程时间比较长。想一想, 你有什么办法, 既能让学生经历多样化方法的呈现过程, 达到交流的目的, 又能减少教学时间呢?你觉得, 分别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能够达到上述的目标吗?在这些方法中, 你喜欢哪一些方法, 为什么?

方法一: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由一个小组的代表把他们小组的所有方法都汇报完。在小组交流时, 要求学生把方法进行归类, 全班交流时小组代表一类一类地汇报。

方法二:在每一个小组交流归类的基础上, 让两个小组再交流一次, 并把两个小组的方法合并归类, 这样在原来的基础上, 再一次归纳, 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 两个组确定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

方法三:教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一张大一点的白纸, 每个小组讨论交流时, 先把自己组的方法分类写在这张纸上, 再贴到黑板上或教室的四周, 大家去看、记。说一说, 你看到的你们组没有想到的方法是哪些。

方法四:在学生小组交流时, 教师有意识地寻找方法比较多的一个组, 让这个小组先派一个或几个同学把自己组的所有方法写到黑板上, 其他组讨论好后看一看, 能不能理解这些方法。有新方法要补充的, 可以小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去写。每一种补充的方法后面都写上小组的编号, 以便有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去问相应小组的人。

1 3. 如果要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 你觉得建立哪些观念是很重要的?说一说, 以下的这些观念是什么意思?建立这些观念对实施算法多样化有利吗?为什么?

观念1:要让学生独立地尝试解决计算问题, 尽可能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念2:无论学生是否解决了问题, 是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 教师都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观念3:要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习惯。要让学生有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愿望。

观念4:让学生重视与同伴的交流, 培养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特点 (优点) 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

观念5:要培养学生在比较各种方法特点的基础上, 把方法进行整理与归类, 逐步明确每一类方法的特点。

观念6: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是对一个班集体来说的, 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来说的。

观念7:要引导学困生建立解决某一类计算题的思考程序。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以54-8=?为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计算题时,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以上的每一种方法都有数学的思维过程,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一般的算法, 分析思维过程, 并把思维过程归纳成几步。如对于运用第 (5) 种方法:54-8=40+14-8。它的思维过程是:一看:看个位上的数是否够减;二分:把被减数分成几十和十几;三减:十几减几;四加:几十加几;五写:写上结果。让学困生经历得出这五步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个过程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问题。

12.《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十二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编排特点及重难点:

1.人教版教材乘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个学期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

学期 内容

二年级上学期 表内乘法

三年级上学期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学期 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学期 三位数乘两位数

2.人教版教材乘法的教学内容与原省编教材的编排对比:

(涂阴影处表示原省编教材与人教版的不同处)

⑴口算

①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30×20”和“300×30”,原省编教材放在第六册例8。

②例1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迁移解决“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12×30”(人教版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12×3”在三年级上册解决了)。原省编教材也在此处解决,例3、4及做一做中。

③对口算的整体要求不变,但按难易程度重新调整,加强学生的探索性。人教版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15×3”“150×3”的类型后移至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原省编教材是在六册例1、2解决的。

⑵笔算

①人教版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四年级上册。相应内容都后移如“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都移至四年级上册。

②关于估算。原省编教材是在第六册教学了“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后才安排估算的内容。在人教版中,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从100内的加减法就开始学习估算,加强了估算的教学,具有较强的课程超前意识。

3.本单元编排特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加强了“算用结合”的教学

本单元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性抽取出理性、理性运用于情景。A.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B.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如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等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算用结合”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2)加强“估算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教版教材很有超前预见性,从100内的加减法就开始学习估算。同时估算也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

本单元的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单元的难点:难点一,进位问题;难点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时划分(共8课时):

第一课时: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2、3题………[P58、60]

第二课时:例2、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9题[P59、61、62]

第三课时:练习十四第4、5、6、10、11、12题………[P60、61、62]

第四课时:例1、做一做……[P63]

第五课时:练习十五第1--4题[P64]

第六课时: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2题[P65、66]

第七课时:练习十六第3--8题[P66、67]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七第1--4题……………[P68、69]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用”整理出“算”

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例如,口算内容中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情景、笔算内容中妈妈买书的情景……教学时,我们要充分“用”这些感性素材,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不唐突。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探讨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要这样“算”?

2.让学生主动“探”整理出“法”

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学生“估”,鼓励算法“多”。

不说估算是《标准》的要求,其实也是我们现实的要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重视口算、笔算的方法多样和估算技能的形成。

4.处理好三“算”促“共长”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如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口算的技能形成促进估算的有效达成;笔算技能形成又促进口算的巩固和深化,从而达到三“算”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知道什么时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先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

5.重视“基础”保证“量”

虽说这部分内容有了很多的前沿基础,教学的迁移空间也更大了。但迁移归迁移,必要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为以后学习除法做准备的,如果基础不打好,后面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2、3题………[P58、60]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1(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教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境图,这个情景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把乘法口算的教学置入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理解乘法列式的意义显得非常自然。

2.图下面先出现解决“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的实际问题,并显示出学生自主探讨的计算方法:

A. 300×10=3000

B. 300×30= 的计算方法:因为300×3=900所以300×30=9000

接着,提出“要送多少封信?”的问题,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原知展开新知识教学的探讨。

3.对于口算方法的探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再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口算方法。对学生想出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

4.教师要把准二层次的教学:一是教学乘以10的;二是教学乘以是10的倍数的整十数。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简便方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问题和观察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 听算:

20×530×64×70100×53×200

3×200500×31000×623×212×3

7×115×6050×422×315×3

[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2.出示准备题(幻灯逐题出示):

(1)10个1是[],怎样列式?(板书)1×10=[10]

(2)10个2是[],怎样列式?(板书)2×10=[10]

(3)10个3是[],怎样列式?(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小结: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呢?

板书:口算乘法

二、情境引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今天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特殊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就是在书58页上。是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左边题

2.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

3.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30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所以300×10=3000(份)

C.300×10300×5×2

……

(6)单项练习:

75×1038×1026×1045×1050×10

63×1072×1055×1018×1068×10

(7)讨论:每一小题的积与被乘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得出:10乘一个数(零除外),只要在这个数末尾加一个0。

4.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学生独立解答。

A.300×30表示什么?

B.你怎么口算?

(2)汇报口算方法:A.3×3×1000;B.300×10×3……

(3)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5.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第58页做一做。(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2.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第1、2两题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六、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设置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之后,由学生自主探索口算、估算的方法。学生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口算、估算技能寻找出计算方法。例如,300×30可以由3×3=9→300×3=900,推出300×30=9000;还可以由300×10=3000推出300×30=3000×3……教师尽力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切实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找到新的计算方法,发现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探索、讨论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例2、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9题[P59、61、62]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教材通过创设350名同学来听课安排座位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算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其实都只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确的结果。

例2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开始,教学估算的方法,这里要求不高,只要求他们会把任意的两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就行了。例题中出示了3个同学的对话。生1:每排22个座位?生2:一共有18排。生3: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哪到底够不够呢?图下面通过3位学生估计法,这就要看22乘18大约是多少,所得的积是否接近或超过350。不直接计算怎么知道22×18大约得多少呢?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用我们过去学过的算法得出最接近的结果?一般来说学生会把两个因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学生会想到把22(估少)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把18(估多)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也就是在上学期估算的基础上用20乘20得400这就是大约的座位个数。因为400大于350,所以来350个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第二可能就是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如18≈20或22≈20,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在列式计算时应该让学生回忆约等号,并能做到独立列式解答。

在例题的“做一做”题目中,出现了与例题不同情况的估算题,让学生再次经历估算的过程。教材也先出现情景:用“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和“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构成一道生活中的小问题。解答时也有2种思路:第一种把23或22其中一个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就是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接近整十数来估算,但是这样的结果与准确数误差较大。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过程,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初步了解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53×789×5

22×837×3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题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

“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22≈20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师:在这么多的估算答案面前,到底哪一个答案最接近准确值呢?

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尽量接近准确数。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60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教学评价、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1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十三

电脑显示五种玩具及价格。 (图略)

师:同学们, 选择你最喜欢的两件玩具买, 你选中哪两件?需要多少钱?请列出算式。学生选“购”玩具, 列算式, 并把写有算式的卡片贴到黑板上:

36+7 32+14 14+27 36+32 36+14 32+7 27+32 14+736+27……

师:如果给黑板上的算式进行分类, 怎样分?.

生1:我把含有36的算式归一类, 其余的算式归另一类.

生2:我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一类, 两位数加一位数分一类.

生3:需要进位的算一类, 不需要进位的算第二类.

……

师:看来, 按照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果按第二个同学的分法, 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教师边说边移动卡片) , 你还能继续分下去吗?

生4:按照进位的和不进位的, 可以把两位数加一位数分成两类, 也可以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成两类.

教师按生4的分法移动黑板上的算式卡片。

师:在这些算式中, 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1:两位数加一位数, 我们已经学过。

师:挑出一道算式,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好吗?

生1:我挑32加7, 先算2加7得9, 再算30+9得39.

生2:我选36加7, 6加7得13, 30加13等于43.

生3: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 我们也学过。例如, 32加14, 先算30加10得40, 再算2加4得6, 最后算40加6的46.

生4:32加14, 也可以先算32加10得42, 再算42加4得46.

生5:32加14, 还可以先算32加4得36, 再算36加10得46.

生6:还能列竖式计算32加14.

师:面对同一个问题,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 很有个性。不同的同学所用的方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交流时。请组长主持好, 并整理向全班汇报的内容。

小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全班交流:

生1:30+10=40 6+4=10 40+10=50

生2:36+10=46 46+4=50

生3:36+4=40 40+10=50

生4:14+30=44 44+6=50

生5:14+6=20 20+30=50

生6:3 6

师:上面方法都是同学们自己研究的成果。你对这些方法是怎样评价的?

生1:我喜欢口算的方法, 比较简单。列竖式计算太麻烦了。

生2:列竖式计算虽然慢了点, 但是出现错误少, 口算容易错。

师:确实口算和笔算各有优点, 计算时可以灵活选用。

生3:我认为口算和笔算都很重要。因为, 简单的计算用口算比较方便, 但是, 我们以后一定还会学数字更大的计算, 可能用笔算就比较方便了。 (鼓掌)

师:太棒了, 有远见!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要注意什么?

生1:个位和个位对齐, 十位和十位对齐。

生2: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

生3:个位相加满十, 要向十位进一。

师:想得真周全。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做一组练习。

第一组:用竖式计算黑板上其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的计算。

师生评价。 (略)

第二组:你能很快估计出下列各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吗?

33+48 28+47 34+51 6+48 63+19 22+46

请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交流。

【案例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 “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意味着, 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 将教材“复制”后;“粘贴”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 课程不断走向孤立, 走向封闭, 走向萎缩;教学也不断地走向机械、沉闷、程式化。新课程理论指出, 数学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数学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当由封闭走向开放。上面的教学案例体现了这一开放理念。

一、开放教学的材料。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 教师改变传统的“复习铺垫—改编准备题—例题”线性的教材呈现方式, 创设开放的问题环境, 让学生自由地产生学习材料, 构造例题。这样呈现学习材料, 体现知识的结构性, 有利于学生建构数学, 因为学生对形成的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时, 不同的分类就形成不同的数学结构, 分类中产生的数学结构, 使学生看到知识的来源和变化过程, 从而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

二、开放探究的时空。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新知学习之前, 学生的头脑中已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的储备, 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和充满个性的学生, 教师不是机械地把教材的方法 (用竖式计算) 强加给学生, 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选择确认算法。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呈现多样化, 教师尊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 允许学生选择与自己认知结构、数学现实相吻合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对不同算法的见解中,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极富个性。正是有了这种开放的交流、个性化的解读, 才使得全体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了竖式算法。

三、开放数学应用

14.《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十四

课上,我通过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让学生说说笔算方法,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把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找准,为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新知做铺垫。接着从王老师买书的情境引出算式14×12,从而出示本节课的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在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我让学生通过点子图的形式,明确可以把其中第二个乘数分成(3×4)或(10+2),首先知道了计算结果是168;接着一起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我让学生先根据独立尝试解决列竖式计算,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接着我一步一步出示正确的竖式书写方式,并通过点子图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意义时,特别强调14×2表示2套书的本数;14×10表示10套书的本数;28+140=168表示12套书的本数。同时明确了竖式书写要对齐数位,十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的积个位的“0”可以省略的道理。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更便于理解和接受。

接着我通过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对比,让学生发现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拓展环节,我先从笔算方法的掌握先着手,让学生通过计算、展示做一做的题目,让大家明确竖式中的每一步得数是怎么来的,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去所学的知识去判断纠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5.《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十五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第63页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在探索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会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有条理地表述自已的想法。3、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还知道我们一起参观了什么吗?(学生说:美丽的街景)对,我们参观了美丽的街景。(出示情境图:美丽的街景)我们当时提出了许多问题。(课件出示5个问题):(1)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2)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3)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4)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5)新闻大厦有多少个房间?我们上节课已经解决了第(1)、(2)两个问题,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还提出了几个问题没有解决?(课件出示没有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接着解决好吗?二、探索交流,合作探究:(一)我们先来解决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板书问题: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1)哪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说)(2)怎样列式?(让学生说列式,教师板书:23×12)(3)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说列式理由)。(4)老师小结:象23×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我们以前没有研究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1.我们先来估计一下23×12大约等于多少?(让学生想)2.谁来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估计的结果写在黑板上)3.23×12的结果要比它怎么样?(让学生明白23×12大致结果)4.我们以前只研究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那么23×12准确结果到底等于多少呢?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一齐想想办法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求出它的结果。(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估计此处学生能用自已的方法得出23×12的结果,如果学生做不出来,教师要在巡视后,提示学生可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注意发现特色。)5.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评析比较,引出简便的口算方法)学生展示时,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我要认真区别对待:一种情况:学生展示时只将23×12中12拆成10和2,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质疑:10和2从哪来的,为什么拆成10和2,23×10求得是什么?23×2呢?得出结果还要怎么办?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算理?二种情况:学生可能有多种拆法,有拆成6和6、10和2、或其他,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明他们从哪来,为什么拆成10和2、6和6等,还有别的拆法吗?这些拆法里哪种拆法简单,为什么?(将学生引向拆成10和2简单,)再让学生明白23×10、23×2各求得什么?三种情况:学生出现多种拆法,在比较中,学生不认为10和2简单,教师要将12改成13,再让学生再拆,学生就会发现拆成10和2简单,在研究23×10、23×2各求得什么?明白算理。6.刚才同学们都是用口算的方法求出23×12的结果,那么你知道怎样用竖式进行计算吗?(教师板书:23×12)(1)我在列竖式时注意了什么?(让学生说)(2)老师小结:相同数位要对齐,这一点跟前面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样。(3)该怎样计算呢?请各小组商量一下?(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发现特色准备展示)(4)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做法。(展示学生的想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评价)(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意义,结果从哪来,应该写在哪?)7.刚才大家交流的,同学都听明白了吗?谁能再来完整的说一说?(板书竖式):23×12 4 623276(1)我们在计算时,用了两行数表示,46是算得是什么?(学生说)(板书:23×2的积)(2)23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这是23个十)(板书:23×10的积)(3)276呢?(学生说)(276是计算结果)(二)你会列竖式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接着让我们独自解决:(1)市府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2)新闻大厦有多少个房间?(展示学生的做法,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1、计算:422221×12×13×432、火眼金睛辨对错:3443×21×12348668431025163、一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元?四、概括总结,条理知识: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这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和这个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五、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23×12=276(盏)23×12 4 6……23×2的积23……23×10的积276

上一篇: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下一篇:本科班级常规管理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