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填空(8篇)
1.中国古代舞蹈史填空 篇一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 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 毛纶、毛宗岗父子 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 智绝:诸葛亮 义绝:关羽 奸绝:曹操 “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 余邵鱼 著的 《列国志传》,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 冯梦龙 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东周列国志》。《隋场帝艳史》和《隋史遗文》 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大宋宣和遗事》。
2、宋元之际画家 龚开 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故出自 《卖柑者言》,作者是 刘基。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 王鏊、钱福,后推 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1、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以 朱权、朱有燉 为代表,把杂剧当作 歌舞升平的工具。
2、王九思的 《杜甫游春》、康海的 《中山狼》 两部杂剧,创作倾向趋于社会伦理批判,使明代中叶的杂剧创作开始转型。
3、明代杂剧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徐渭,其代表作是 《四声猿》。
4、《南词叙录》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
1、明初伦理教化传奇的代表作是邱濬的 《五伦全备记》 和邵璨的 《香囊记》。
2、明代中叶“三大传奇”是指 《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作者分别是 李开先、梁辰鱼、王世贞。
3、明代传奇演唱的四大声腔是 昆山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
4、明代最著名的戏剧流派是以 梁辰鱼 为首的昆山派,以 沈璟 为首的吴江派和以 汤显祖 为首的临川派。
5、吴江派以 沈璟 为首,包括 吕天成、冯梦龙、范文若 等知名作家。
6、宗奉临川派创作风格的剧作家主要有 吴炳、阮大铖、孟称舜 等。
7、《玉簪记》的作者是 高濂,《东郭记》的作者是 孙钟龄,《红梅记》的作者是 周朝俊。
8、孟称舜的代表作是 《娇红记》,有“古今一部怨谱”之盛誉
1、“临川四梦” 又名“玉茗堂四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四种传奇剧本的合称,即《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以《牡丹亭》的成就最高。因作者是江西临川人,所居书斋名玉茗堂,四剧中都有描写梦境的情节而得名
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的出现,标志着取经故事由历史真实向神话传说过渡的完成。
3、孙悟空形象的原型,鲁迅认为是国产货,即淮涡水怪 无支祁,胡适认为是印度经典《罗摩衍那》中的神猴 哈奴曼。
4、取经故事在 元代 趋于定型,一师三徒的取经队伍正式固定下来。
5、《西游记》现存最早刻本是万历二十年的 金陵世德堂 刊本。
6、《西游记》的人物塑造,具有 物性、神性与人性 三位一体的特点。
7、《西游记》之后影响最大的神魔小说是 《封神演义》。
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嘉靖年间 洪楩 编印的 《清平山堂话本》。
2、“三言”是著名文学家 冯梦龙 于天启年间编印的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和 《醒世恒言》 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总称,共收短篇小说 120篇,包括 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 两部分。
3、“二拍”是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实收拟话本 80 篇。
4、明末白话短篇小说“惩恶劝善”创作宗旨的代表作是 《型世言》。
5、明末 “姑苏抱瓮老人” 选编的 《今古奇观》 是流传最广的一部拟话本选集。
1、晚明文学家 李贽 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要求文学创作应真实地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
2、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是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他们提出的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 “独抒性灵”。
3、竟陵派的代表作家是 锺惺、谭元春。
4、晚明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张岱。
5、明末文社主要有 复社 和 几社,前者创始人是 张溥、张采,后者创始人是 陈子龙和夏允彝、徐孚远。
6、《细林夜哭》是明末少年诗人 夏完淳 悼念老师兼战友 陈子龙 的著名诗篇。,1、明代散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相对沉寂,弘治、正德 年间开始兴盛,嘉靖 以后趋于繁荣。
2、明代散曲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 豪放雄迈,南派风格 清丽俊逸。
3、明代散曲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三类:揭露封建末世的腐败现象,以 王磐 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反映城市市民的生状貌,以 陈铎 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反映广大农民的苦难遭遇,以 冯惟敏 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4、现存最早的明代民歌集子是 《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 四种。
5、晚明最热心收集民歌的文学家是 冯梦龙,他的 《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 两部民歌专集代表了这个时期民歌整理的实绩,其编辑目的是“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
1、清初的重要诗派有王世祯为代表的 云间派,钱谦益为代表的 虞山派,吴伟业为代表的 娄东派。
2、清初的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诸家,既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
3、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魏禧、汪琬。侯方域的散文以 人物传记 见长,名篇有《朋党论》 和 《李姬传》。
4、“岭南三大家”是指 屈大均、陈恭尹 和 梁佩兰。
5、“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 吴伟业 的诗作 《圆圆曲》 中的名句。
6、清初重要词派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 浙西词派,以陈维崧为代表的 阳羡词派,另有自成一格的著名满族词人 纳兰性德。
7、吴伟业以 唐诗 为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为 感慨兴亡 和 悲叹失节,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 “梅村” 体,代表作是 《圆圆曲》。
8、钱谦益建立起“ 诗有本 ”的真情论,主张兼采 唐宋,创建 虞山 诗派,其代表作为 《后秋兴》。
1、《闲情偶寄》是 李渔 的戏曲论者,其中 《词曲》、《演习》 两部分,是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理论论述。
2、传奇《双熊梦》又名 《十五贯》,作者是 朱素臣 ;《钧天乐》的作者是 尤侗,《风筝误》的作者是 李渔,《秣陵春》的作者是 吴伟业。
3、《长生殿》的作者和《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为 “洪北孔 ”,对《长生殿》的创作影响较大的前代作品有白居易的 《长恨歌》和元代白朴 的杂剧 《梧桐雨》。
4《桃花扇》是以 侯方域 和 李香君 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 南明朝廷 兴亡的历史剧。
5、李渔擅写 婚恋 剧,体现其 “十部传奇九相思” 的创作宗旨,作剧十种,总题为 《笠翁十种曲》,《风筝误》 为其代表作。
1、清代小说创作总体上已由改编迈入 个人独创 的阶段。
2、清初的小说续书大致有 用原书或人物演绎类似故事 和 假借原书人物另行结撰故事 两种作法,其中较优秀的续书有陈忱的 《水浒后传》。
3、题为“西周生辑著” 的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一部 长篇世情 小说,全书用 山东中部 方言写成。
4、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有 《玉娇梨》 和 《平山冷燕》 等,代表作家是 张匀 和 徐震。
1、“聊斋”是 蒲松龄书斋 的名字,因集中作品多写 神仙狐鬼精魅 的故事,故称“志异”。
2、“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 鲁迅 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一书中对 《聊斋志异》 作品的评价。
3、《聊斋志异》之后较有影响的文言小说集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 《子不语》,沈起凤的 《谐铎》 等。
4、《聊斋志异》共近五百 篇,从文体上看,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 志怪小说 的短章,也有叙事委婉曲微如同 唐人传奇 的篇章。清代学者 纪昀 讥其“ 一书而兼二体 ”,鲁迅称之为“ 拟晋唐小说 ”。
5、《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古代 文言短篇 小说的最高成就
1、《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 讽刺 小说的典范之作。
2、“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 鲁迅 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一书中对《儒林外史》的 讽刺艺术 所作的评价。
3、《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实则展示的是 18世纪清代中叶 的社会状况。小说表达了作者 批判八股科举制度 的基本思想。
4、说塑造了两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笑的典型人物是 周进 和 范进,还塑造了堕落无行的劣绅 严贡生,以及真儒名士的典型 杜少卿。
5、义法:
“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习。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1、清中叶重要诗派有以沈德潜为代表的 格调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 肌理派,以袁枚为代表的 性灵派。
2、赵翼、蒋士铨 与袁枚并称为“乾隆三大家”。
3、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派别是 桐城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 姚鼐,号称 桐城派“三祖”。方苞提出 “义法” 的主张;刘大櫆着重探讨 “神”与“气” 的关系;姚鼐欲合 义理、考据、词章 为一。
4、清代最杰出的骈文作家是 汪中,他的代表作 《哀盐船文》 ,描绘了盐船失火的悲惨情状。
4、弹词流行于 南方,由 说、表、唱、弹 四部分组成,用 三弦 琵琶 等伴奏,语言上有 “国音” 与 “土音” 之分,弹词中有只唱不说的小段,称 /font>“弹词开篇”,至
今流传。今所存弹词以胡士莹 《弹词宝卷书目》 一书所收最为详备。弹词中最优秀的作品是 《再生缘》。
5、子弟书流行于 北方,属 鼓词 的一个分支。分东西两派:东派以 激昂慷慨 见长,西派以 婉转缠绵 见长。
2.中国古代舞蹈史填空 篇二
1.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 是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 是舞蹈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设计是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实操技术能力为主导, 结合具体的舞蹈表演专业的需要, 进行必要的理论归纳和阐述, 其教学重点并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了解历史, 摸清历史, 进行学术研究, 而是为了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进行实践创作。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 我们学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 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 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石。
2.课程作用
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程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 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各历史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 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 并让学生通过舞蹈史的学习, 以其中的历史资料作为编创元素, 进行编创, 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 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是舞蹈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本课程中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起着指导作用。它与舞蹈技能课之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 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技能课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3.课程改革
一定打破以往的理论教学模式, “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接不接受, 学没学懂, 师生每人拿一本教科书, 老师在上面说, 学生极没兴趣的拿着笔在书上跟着老师的节奏, 吃力的划着。然后, 不要让学生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啃书本”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其次, 在理论教学中, 增开实践教学部分, 并加大实践教学课量,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此《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 其教学重点是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搞懂历史, 进行学术研究, 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理论知识, 开阔学生艺术视野, 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 为总结历史上有益的经验, 为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石。
是让学生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学习, 以其中的历史理论资料作为编创元素, 进行编创, 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 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教授学生如何从一个带鲜明风格的舞蹈文物的局部和整体的动态、静态舞姿比较分析, 找出舞姿的来源特色和艺术风格, 并以其中的元素进行创作, 分三个步骤 (舞词、舞句、舞段) 最后形成舞蹈作品, 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二、改革措施与方法
理论与实践教学:
1.理论教学
课前阅读大量资料、电子教案做仔细, 做到每一个教学点都有大量实际例证给学生观看。艺术类教学是一门培养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和制作方法的学科, 其教学方式不能死板, 而且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舞蹈理论学科, 进行理论教学, 不能让课堂教学枯燥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 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 做好大量的课前资料收集 (文献、图片、视频) 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 尽量深入, 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来依, 有图可看, 有教学视频来观看。
讲究授课技巧。在课堂上根据教案展开, 不读死教案, 采取人性化教学方式。有了详细的电子教案之后, 接下去就是互动教学了。如果只是把备好的教案诵读出来, 那么完全起不到真正教学的目的。首先, 老师要有语言组织能力, 重视说话的逻辑性以及条理性, 语言要精辟, 要做到点到即止, 不要有太过于繁琐啰嗦。有时候更善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和实例及亲身所感或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举证, 这样老师的课堂就会比较生动,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经常和学生产生互动, 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的内容。其次, 在课堂上老师应注重劳逸结合, 有节奏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一旦出现听觉疲劳或者视觉疲劳的现象, 就采用比较有趣的例子提高他们的兴致, 或者就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不同的课程与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同学历史兴致高, 有些同学兴致低。作为老师要应该分别对待, 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去引导学生, 去带动学生。坚决不主张强迫填压式教学, 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主。
每个教学点都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这样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思辨。每次学生交作业后要进行公开的讲评, 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的作业, 有相互间的交流, 做到举一反三, 理论课的学习切忌不要让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 而是要培养开拓学生的思辨能力, 活学活用。尤其是在公开讲评思考题时, 学生最好能各抒己见, 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 甚至为了一个问题讨论起来, 最后老师再进行深一步的分析与点评。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短时期里有快速的提高。
2.实践教学
首先, 要让课堂动起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以往学习历史理论, 枯燥的学习的氛围, 让课堂活跃起来。
通过丰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 尽量深入, 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可依, 有图可看, 有舞蹈视频来观赏。让学生在学习中, 不感到枯燥和乏味, 在每章节的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每章节的学习中, 我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舞蹈史论学习, 说一些有关的历史典故及野史的内容, 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里从中加一些思考问题来询问学生, 启发学生思辨能力。这样课堂就不会那么死气沉沉。有一次上课, 说到有关舞蹈起源的问题, 同学们各抒己见, 课堂非常活跃, 甚至有的同学为了一个观点与我争的面红耳赤。我不怪她, 反而觉得这很好, 因为说明她有在思考,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我最终的教学目的, 课堂互动教学, 锻炼学生实践动脑思辨能力。
其次, 要让学生动起来。
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宗旨——实践创作。我把实践创作部分纳入理论教学, 就是想要把“死”的历史, 让它“活”起来。此教学部分我叫它历史舞蹈创编, 是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实践教学。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实践部分, 是尝试着对舞蹈史论的教学体系做一个补充。我始终认为我们学史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 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 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历史舞蹈创编课不是复古它是一种新的尝试, 是创新。它是用现代人的现代观点, 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经过仔细揣摩, 研究分析去看待历史、解构历史。让学生根据前段时间所学的历史理论和对舞蹈文物的参考, 并进行课堂实践分析, 对历史舞蹈文物中的静、动造型进行摹拟, 并从中找到其运动和连接方式, 领会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点, 对当时的舞蹈场景进行摹拟复苏, 编创出符合此历史朝代舞蹈风格的舞蹈片段,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例如, 我院大二学生通过学习, 在《中国古代舞蹈史论》实践课上用原始图腾蛙祭祀为元素题材, 进行分析创作, 形成舞蹈片段, 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舞蹈作品, 此作品《蛙图腾》参加澳门第三届国际“金莲花杯”舞蹈大赛荣获大赛最高奖——“金莲花杯”。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为要进行编创, 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去大量的阅读书籍史料, 不仅是课本上, 还要去图书馆, 以及上网去查询收集, 在经过仔细揣摩和分析后, 然后开始从中找到编创的素材和动机, 进行创作。经过这样一个从学习到创作的过程, 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力和激情, 使她对今后学习更加有兴趣, 有信心。这也比在课堂上逼学生去背一些死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多, 更能贴近我们高职高专教学理念, 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综合型人才。
通过对舞蹈史论学习和对史料、图片、视频资料的分析, 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征, 并引导学生依据史料作为编创元素, 进行历史舞蹈创编。锻炼学生艺术思维和编创能力。
a.选定一个朝代进行分析, 以3人或5人形成一个创编小组
b.分析舞蹈图片的动势
c.找到形成舞蹈动作的5个方法和支点
d.然后把5个方法结合起来形成词、句、段、
e.最后形成舞蹈片段
f.再以组为单位加以整合将舞蹈片段进行完善形成舞蹈作品,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
三、结语
学生对此课很感兴趣, 收获很多。尤其是利用历史资料, 题材进行编创, 显得很积极, 很有兴趣。达到最终教学目的和效果——理论实践相统一。
让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经过仔细揣摩, 研究分析去看待历史、解构历史, 根据所学的历史理论和对舞蹈文物进行课堂实践分析, 并从中找到其运动和连接方式, 编创出符合各历史朝代舞蹈风格的舞蹈片段,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这种新的课程改革开掘出了舞蹈史论课程新的特性“跳动”, 这种“跳动”的特性让一门枯燥的历史理论课, 充满活力,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史的兴趣, 加快了课程教学进度和效率;这种创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创作动手能力。综上所述, 我个人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蹈史会比只有书本文字的舞蹈史更有教学意义, 更能提高学生学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8.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9.
[4]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4, 10.
3.中国古代舞蹈史填空 篇三
中国自青铜时代以来,法律即以“刑”为主体,夏商周三代,从传统氏族向国家过渡,战争是基本的生活形态。刑就是从战争而来的,故而古人说“刑起于兵”,法律等同于“刑律”,只有暴力的一面。
地球的另一边,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朝已经有密集的商业行为需要法律调整,故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熔民法、诉讼法、刑法等于—炉,大量涉及婚姻、继承、奴隶买卖等非刑领域。而中国早期成文律法的代表——战国时代李悝的《法经》的主体,却无疑只是“刑法”,商鞅袭用了《法经》治理秦国,秦律中的严刑峻法令人发指,只是商鞅能够做到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上下贵贱,一从于法”,确是一个颇为了不起的功绩。
同时,公私法不分,不管律令调整的是刑事关系还是民事关系,都靠暴力惩罚手段也即所谓“五刑”(笞、杖、徒、流、死)压阵,又让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从—开始就充满了血腥味。
学者倾向于把清末以前的“中华法系”划出大陆法系而自成一体,原因之一,便是“中华法系”这种不论处理何种内容,技术上都统一于“刑”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清末实施司法改革后,学者们屡屡责难中国法制徒有繁琐的成文典章,却缺少民法传统,只有无处不反映国家权威的刑法,导致民间畏法怕讼,而近代社会中真正为调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制定的各个门类的法律,却得不到民间的信仰支持和观念呼应。
所以,那位陆先生在《中国审判制度史》中说,“中国古代审判制度上可以借鉴的成功的历史经验并不多”而“‘失败的历史经验’不少”。可作镜鉴的大多是负面内容,盖因清末全面继受欧陆法制,对照起后者来,似乎此前的中国传统司法经历都是歧途。
西汉成帝以前的中央审判机关为廷尉和御史台,后来发展出了第三个审判机关——三公曹,由此中国审判制度进入三法司时代,不过,这些变化似乎都因为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而显得不那么深具意义——不管三司之间如何科学分工,律法制度如何精密,程序设置如何复杂,新瓶子装的还是“人治”的陈酒,通行于社会的仍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种儒家传统。而清末以来司法改革所向往的新制度是建立在立法、司法、行政分权制衡的设定上的,因此向传统寻找“成功的经验”谈何容易。
看来,中国法治的现代化必定是一道艰难坎坷之途,无章可循也无本可依——得出这种结论,不一定是基于妄自菲薄。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茅海建著三联书店2009年6月版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于1899年写下回忆录《我史》。本书对《我史》中最重要的部分——1894至1898年进行注解,鉴别真伪,重建史实,力图还原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诸多重要场景。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波兰]卡普饮斯基著呜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作者集40年战地记者生涯的经历感悟写成的作品。全书28篇,每一篇记述作者在一个国家的经历,写法上精心插入占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的相关描写,寄托了深层次的历史人文思考。
《我执》
梁文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4.中国古代运输路线的辉煌史 篇四
物流史上有许多的奇迹,而我们华夏文明在这方面曾经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因为我们华夏文明有着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及文明都没有的辉煌史。四大发明、秦兵马俑、万里长城等等。而在物流的运输路线开通上,我们曾经一直也一样引领着世界的方向。下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些举世之作。
一, 汉代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条商业交流路线。它是在汉武大帝时代开通的,当时为了政治需求,汉武帝派遣张骞去西域联络其他当地各部落如大月氏等共同夹击匈奴。可是当匈奴击退后,成为了中原之地与西域之间交流的通道,并且还促进了名族间的交流。当时中亚、波斯帝国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也通过这条大道来与汉人交易丝绸、陶瓷等。渐渐地成为了商业交流的重要路线。后来只要是和平年代就有商人利用这条道路来换取双方所需要的商品。由于在这些商品中丝绸最多从而史上称之为:丝绸之路。
二,隋朝大运河。隋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由当时知名的建筑学家主持所修。将通济渠、广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相连组成一条连接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运河,为了管理国家以及开发南方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开始只是隋炀帝到扬州等游玩的渠道,渐渐地许多的商人利用这条通道运输大宗的商品,例如当时江南的苏锦绫罗、岭南名药、以及盐鱼等。这条贯通中国南北的水上通道成为当时的重要运粮重道,尤其到了大唐帝国,商业交流的广泛发展,以及南方大发展,在运河边上修建了许多的大型粮仓,成为国家的重要物流储藏基地。这条水上长龙一直到清朝仍旧被用,因此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三,海上丝绸之路。由于在大唐时期我国的商业得到大发展,政治清明,国家和平稳定,再加之南方的开发发展,以及外国的商人对外宣传:大唐处处是黄金,因此当时许多的东南亚,南亚国家纷纷向往中国,而到来的同样有许多的商品,我们国家当时政府就在沿海设立许多的外商交流城市,例如广州、杭州、苏州、福州、南京等地。因此海上通道渐渐也得到发展,而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中国的丝绸纷纷外销,慢慢的就在海上通道,直到大唐覆灭宋朝兴起,由于宋朝偏安一隅,造成陆上丝绸之路中断,至此海上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到了南宋更加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彻底开通。最远到达红海沿岸以及地中海,成为沟通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北非的海上商业渠道。这成为当时的世界航海线路以及商业道路的最长渠道。是物流史上的伟大创举。四,郑和下西洋航道。郑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宦官,他是明成祖朱棣非常信任的人。由于明成祖当皇帝是从其侄子手上夺得,而靖难之役后,朱允炆逃走,当时有人传到朱允炆逃到东南亚,这样明成祖为了能找到其,因此派遣郑和去东南亚寻找,于是这就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起始。当时明政府带领许多的丝绸珠宝以及陶瓷等南下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当时的船犹如现在的战舰,在东南亚、南亚,当地土著异常震惊,许多的小国甚至追随到明朝进贡。许多的商人也利用这条航道经商,尤其是郑和利用当时的火炮消灭海盗,更加的宣扬了国威。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大肆宣传造成国库空虚,最后被迫停止。但是其航海的长度又一次的扩大至东非沿岸,为当时的商业道路做出重要贡献,更加是航海上的伟大之举,比哥伦布发现的新航道早了400多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辉煌。
历史总是在前进,当西方国家进入封建国家,并且利用中国的发明去开创新的文明时,我们却做出了最愚蠢的错误的举措:闭关锁国。这样盲目自大脱离世界,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商业运输方式也渐渐落后,商业发展缓慢,未能与世界接轨,最后走入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之路。而外国则是利用商业间接地发展自我,最后走上强国之路。辉煌就这样随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只有遗憾。而世界的物流运输则一直在向前发展。
5.中国古代舞蹈史填空 篇五
1962年,一位名叫Sybille Van der Sprenkel的英国人类学家出版了一本关于清代法律的书,这部书虽然也谈到地方衙门,谈到大清律例,但是更多的篇幅被用来描述和讨论普通的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场景:村社、亲族、家户、市镇、会社、行帮、士绅、农民、商贾、僧道、婚姻、收养、继承、交易、节日、娱乐、纠纷及其解决,等等。[1] 如此处理法律史,显然是假定,法律并不只是写在国家制定和施行的律例里面,它们也存在于那些普通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场景之中。所以,尽管Van der Sprenkel重点讨论的只有宗族的、行会的以及地方习惯性的法律,她这部小书却表明了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研究视角的转换。借用人类学家的术语,她使中国法律史的研究者不再只注意“大传统”,即由士绅所代表的“精英文化”,而将“小传统”,即乡民所代表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也纳入他们的视野。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提出,以所谓文明社会为背景,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社会阶层和知识的分化业已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乡民社会不再是人类学上完整自足的认识对象,相反,它们只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的一部分,对它们的认识必须通过考察其与知识中心长时期的`联系才可能获得。[2] 毫无疑问,把这种视角引入中国法律史的研究当中将是极富启发意义的。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提出大、小传统概念所针对的恰好是人类学研究而不是历史学,而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在史学领域中运用这一对概念时,不能不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就目前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来说,这种调整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强调的重点将不是人类学研究中的“历时性”,而是历史研究中的人类学视界。其次,当中国法律史的研究由传统的“官府之法”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时,它甚至不能只限于“小传统”。部分是出于这两种考虑,我选择了“民间法”而不是“小传统”作为本文将要讨论的题目。此外,正如我将在下面指出的那样,“民间法”并不是一个仅在范围上略不同于“小传统”的概念,毋宁说,它是一种更加切合中国历史和社会形态的分类。当然,以下对无论“民间法”还是“小传统”的讨论,都只能满足于一种粗略的勾画,更详尽的研究还有待于来者。二
如果把比如清代社会作为一个历史的横剖面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当时的法律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像在历史上一样,清代“国家”的直接统治只及于州县,再往下,有各种血缘的、地缘的和其他性质的团体,如家族、村社、行帮、宗教社团等等,普通民众就生活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对于一般民众日常生活有着绝大影响的民间社群,无不保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而且,它们那些制度化的规则,虽然是由风俗习惯长期演变而来,却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被我们视为法律。[3] 当然,这些法律不同于朝廷的律例,它们甚至不是通过“国家”正式或非正式“授权”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统称之为“民间法”。
民间法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它们可以是家族的,也可以是民族的;可能形诸文字,也可能口耳相传;它们或者是由人们有意识地制订,或者是自然生成,相沿成习;其规则或者清楚明白,或者含混多义;它们的实施可能由特定的人群负责,也可能依靠公众舆论和某种微妙的心理机制。民间法产生和流行于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亚团体,从宗族、行帮、宗教组织、秘密会社,到因为各种不同目的暂时或长期结成的大、小会社。此外,它们也生长和流行于这些组织和团体之外,其效力可能限于一村一地,也可能及于一省数省。大体言之,清代的民间法,依其形态、功用、产生途径以及效力范围诸因素综合考虑,或可以分为民族的、宗教的、宗族的、行会的、帮会的、地区习惯的以及会社的几类。这些民间法上的不同源流一方面各有其历史,另一方面在彼此之间又保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民族法”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概念,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民族法”这种东西,有的只是各个民族的法律。因此,当我们由民间法中辨识出所谓“民族的”方面时,我们所针对的毋宁是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历史地形成的中华帝国版图之内,一直生活着诸多民族,它们各有其历
6.外国新闻传播史填空题 篇六
1、人类古代新闻传播依据形式的演进,大致上经历了(原始传播)、(口语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等发展阶段
2、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公元前三四千年,奴隶社会初期)。公元前3、4千年就出现了象形文字,古埃及的文字称(纸草文字),古印度的文字称(印章文字),苏美尔人的文字称(楔形文字)。
3、最早适应的传播方式是源于:(呼唤)、(体态)、(手势)。这是前语言时期的原始型人际传播。
4、(文字和书写工具的诞生)被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5、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公告式的,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和(书信式的,新闻信)。
6、最早出现在古罗马公元前59年由(古罗马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创办的官方公报是(《每日纪闻》)。
7、(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分别为人类传播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8、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谷登堡)研制成功适合西文的(金属活字)印刷术。9、16世纪的欧洲出现的(手抄小报)和(新闻书)是古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过渡。
10、手抄小报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所以又称(威尼斯小报(Venice Gazette))。11、16世纪的意大利及德、英、法等国都有手抄小报发行的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富格尔金融贸易所(——“富格尔商业通讯”))。
12、(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13、定期报刊产生于17世纪初,大约在1605-1610年间,其发源地之一是(德意志)地区,另一个发源地是(尼德兰)。14、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一是(《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海因里希·朱利叶斯))、二是(《报道》(约翰·卡罗勒斯)),一般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
15、英国第一张定期报刊1621年的(《每周新闻》)。法国第一张定期报刊是1631年出版的(《公报》)周刊。
16、德国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办的(《新到新闻》)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英国第一张日报是1702年在伦敦的(《每日新闻》)。法国第一张日报是1777年元旦创办(《巴黎新闻》)。
美国第一张日报是1775年创办,1783年改为日报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
17、杂志最早出现于1665年1月,在巴黎出版了(《学者杂志》),直至今天还在出版。
18、(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19、(印刷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得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成为可能,进而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
20、辅助口头传播的手段包括(标记)、(声光)、(图式)。
Unit2
1、从17世纪初定期报刊问世到19世纪末,称为(近代新闻事业,其主要内容是报业),近代报业发源地为(欧洲)和(北美)。
2、无产阶级报刊三个阶段:(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3、(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始于1586年。1649年英国的(克伦威尔)颁布规定,除特许者外,一律不准出版印刷品。4、1665年11月(《牛津公报》)发刊,后改名(《伦敦公报》),首次采用了(单页两面印刷,每面分为两栏),为近代报纸版面形式开了先河,是世界现存历史最久的报纸。
5、列宁:“‘(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到19世纪成了全世界一个伟大的口号。”。
6、正式提出出版自由的主张并加以深刻论述的人是(约翰·密尔顿),他是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和诗人。7、1735年英国还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期刊,(《闲谈者》)、(《旁观者》)通常被作为杂志看待。
8、世界报业史的第一批政党报纸是在(18世纪初,英国形成两大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党为了影响选举、争权夺利,分别创办报纸的背景下)出现。在宪章运动中最优秀的报纸是(《北极星报》)。曾被马克思、恩格斯誉为“欧洲最优秀报纸之一”。
9、英国报业领域的压制方式:(1.征收印花税)、(2.运用法律制裁)、(3.实行津贴购买)10、1785年的独立报纸(《泰晤士报》)的创办者是约翰·沃尔特。11、1855年廉价报纸(《每日电讯报》)在爱德华·利维·劳森经营时期得到真正发展。劳森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12、1825年最早的工会机关报是由伦敦各行业代表委员会创办的(《各行业新闻和工匠新闻》)周刊。13、1837年11月,(宪章派左翼)领袖菲格斯·奥康瑙尔创办了(《北极星报》)。该报是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政治报纸代表。
14、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只有两份官报:(《政治信使》)、(《公众情报员》)。
15、英国18世纪后期有以下著名独立报业:(《每日广告报》),开创了依靠广告收入而自立先河。(《大众广告报》),因连载批评国王的“朱尼厄斯事件”而名噪一时。(《早晨纪事报》),由于迅速报道国会新闻而为社会瞩目。(《晨邮报》),提高新闻的趣味性,因而声誉日增。16、1864年11月,国际中央委员会确定英国的(《蜂房报》)为自己的机关报。17、1731年爱德华 凯夫创办(《绅士杂志》)月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Magazine作刊名的期刊)
18、英国最早的周报是(《每周新闻》)。
19、美国最早报刊、北殖民地第一份连续出版报纸诞生在1704年,波士顿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了周报(《波士顿新闻信》)。20、北美殖民当局对报刊的压制手段:1.(实行出版许可制)2.(实施诽谤法)3.(贿赂和收买某些报业主)。
21、报界反压制斗争的一个突出事例是(曽格案件),由安德鲁·汉密尔顿为其辩护。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22、(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接触的政治家、科学家,早年也是著名的报人。1729年创办了《宾夕法尼亚报》。言论上采用平衡手法,以对付殖民当局的干预。他的办报活动提高了报业的社会地位。
23、美国独立战争中卓越的报刊活动家有:(塞缪尔·亚当斯)、(艾塞亚·托马斯)、(托马斯·佩因)。
24、大致在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以后,(独立的私营报纸)才全面取代政党报纸,确立在报摊的主体地位。
25、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创办,开美国商业小报先河。
26、纽约三大“便士报”:(《太阳报》)、(《先驱报》)、(《论坛报》)。
27、(费城)是美国第一个工会组织和第一个工人党建立的地方,也是美国第一份工人报纸诞生之地。
28、美国工人周报中最突出的是工匠党主办的(《工人鼓动报》),该报以争取“平等教育,平等权利”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宣传内容。
29、法国第一份持续出版的周报是1631年勒诺多创办的(《公报》)。30、法国第一张日报是1777年元旦创办的(《巴黎新闻》)。
31、法国最早的杂志是1665年的科学性杂志(《学者杂志》)和1672年的文艺性杂志(《文雅信使》)。
32、法国革命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33、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是马拉的(《人民之友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
34、拿破仑时期的四分官报:(《箴言报》)、(《巴黎新闻》)、(《法兰西报》)、(《帝国日报》)。
35、法国19世纪中期著名的廉价报纸(《新闻报》)开长篇连载先河,率先刊登短篇小说,连载了巴尔扎克的《老处女》。36、1881年7月29日法国议会通过了(《出版自由法》)。
37、巴黎公社时期最重要的报纸(《法兰西共和国公报》),影响最广、发行量最大的是(《杜歇老爹报》)。
38、巴黎公社时期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出版的第一批革命报刊中,最重要的有:(《法兰西共和国公报》)、(《杜歇老爹报》)、(《社会革命报》)、(《公社报》)。
39、雅各宾派的主要报纸(马拉的《人民之友报》)、(阿贝尔的《杜歇老爹报》)、(德穆兰的《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40、1776年(《施本纳报》)与(《福斯新闻》)同为18世纪普鲁士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41、第一份日报(《新到新闻》)1650年在莱比锡,由书商莫休·里兹赫出版。
42、在世纪之交,德国出现了一份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总汇报》),于1798年由科塔发刊。
43、(《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提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和“人民报刊”的思想。44、1871年报业主莫斯创办的(《柏林日报》)便是廉价报纸的代表。
45、(《新莱茵报》)被列宁称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无与伦比的机关报”。
46、日本第一个成文的新闻法规(《报纸印行条例》),于1869年颁布。
47、创办早又存期长的通俗小报是(《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
48、日本新闻界一般认为日本近代报纸诞生的年份是(1868)年。
49、明治维新的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50、(《横滨每日新闻》)与1871年1月创办,是日本首家日报。
51、荷兰商馆收集的国外消息,名为《荷兰传闻书》。后改送荷兰东印度总督府出版的机关周刊(《爪哇新闻》)给日本幕府。幕府译出后为(《官版·巴达维亚新闻》),这是日本最早的官方译报。
Unit3
1、近代报业转变为现代报业的标志:(商业)化、(社会)化、(垄断)化。
2、英国最早的报团是(艾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思)组建的,他被称为舰队街的拿破仑。1905年被封为(北岩爵士)。这一报团被称为(北岩)报团,开始了英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
3、(罗瑟米尔报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报团,二战后称为联合报业公司。
4、英国战后的新兴报团有(罗瑟米尔报团)、(比维布鲁克报团)、(贝里兄弟报团)。
5、(《每日电讯报》)反映保守党观点的报纸,它是最早向世界播送法西斯入侵法国消息。
6、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为(约瑟夫·普利策),他创办了《世界报》。
7、美国第一个报业集团是(斯克里普斯)报团,它的创办者爱德华·斯克里普斯是世纪之交又一著名报人。8、19世纪中期,积极提倡开发西部,提出“青年人到西部去”口号的廉价报纸是(《论坛报》)。
9、(芒西报团)被称为报坛“屠宰商”。
10、(甘尼特公司)是目前美国最大的报团。(《洛杉矶时报》)是美国西部最大的报纸。(其中,《洛杉矶时报》属于美国第二大的报业公司——论坛报公司,代表西部财团主要是洛克菲勒财团的利益。)
11、法国报业进入现代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商业报纸)日趋兴旺,在报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12、巴黎四大日报是:(《小新闻报》),首创图画副刊:(《小巴黎人报》),报道范围广泛:(《晨报》),美国大众报纸的风格:(《新闻报》),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左拉曾为它写过小说。13、19世纪末期最有影响的商业报纸是巴黎的四大日报:(《小新闻报》)、(《小巴黎人报》)、(《晨报》)、(《新闻报》)。14、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法国最大四个区域性报团:(普鲁沃斯特集团)、(柯蒂集团)、(温德集团)、(帕特诺特)。15、90年代后期法国巴黎发行量最大的是(《世界报》),最大的地方报是(《法兰西西部报》、《北方之声报》)。
16、(埃尔桑报团)是法国目前最大的报团。(阿歇特报团)是法国最大的图书出版和报刊发行集团。
17、法国现存最久的日报(《费加罗报》),1854年创办时为周报。
18、法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是(《快报》)。
19、法国报纸按习惯和区域划分,分为(巴黎)报纸和(外省)报纸;按内容分为(消息报)和(言论报)。20、乌尔斯泰因1940年办了德国第一份以零售为主的大众报纸(《柏林午间报》)。
21、德国最早的拥有多家报纸的报团包括(莫斯报团)、(谢尔报团)、(乌尔斯泰因报团)。
22、盟军管制时期,盟军当局曾发行(《德意志简报》),以传播政令和一般消息。
23、(施普林格报团)被称为“报界沙皇”,拥有《世界报》、《图片报》、《汉堡晚报》、《星期日图片报》、《星期日世界报》、《柏林日报》、《斌晨邮报》、电视特刊《听》等。
24、(《明镜》)周刊1947年创办于汉堡,是德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被《泰晤士报》誉为“德意志的民主堡垒”。
25、德国共产党成立于1918年,其机关报是(《红旗报》)。26、90年代后期,德国最大的报团为(施普林格报团),该报团创办广播周刊《听》、《汉堡晚报》,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被誉为“报界沙皇”。
27、大阪(《朝日新闻》)奉行“企业本位”的方针,是日本第一个跨越两个城市的报系。
28、日本最早的杂志是1867年柳河春三创办的(《西洋杂志》)。
29、日本综合性杂志最有影响的是(《文艺春秋》),于1923年由文艺春秋社出版。30、(《赤旗报》)是现存政党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家;70、80 年代其发行量居世界上非执政的共产党报纸的首位。
31、日本近期有全国性报纸五家:(《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这些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在舆论界居主导地位。
Unit4
1、俄罗斯地区报业至今已走过300年的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沙俄时期)、(苏联时期)、(独联体时期)。2、1703年沙皇彼得一世倡导出版的(《新闻报》)是俄国第一份铅印官方报纸,是俄国近代报刊史上创办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官报,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3、革命民主主义派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办了著名期刊(《同时代人》)和(《祖国纪事》)。民粹派的代表人物是(米海洛夫斯基),他办了(《俄国财富》)。
4、最早的工人报刊是1880年“俄国北方工人协会”秘密出版的(《工人曙光报》)。
5、列宁曾给高度评价“是工人报刊的先驱”是指(《钟声》)杂志。
6、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前进报》),1905年1月4日在日内瓦问世。
7、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是(《新生活报》),1905年11月2日在彼得堡创办。
8、(《真理报》)是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
9、全俄苏维埃第二次大会正式成为机关报的是1917年3月创办的(《消息报》),1938年改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机关报,仅次于《真理报》,是一份指导性报纸。
10、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保障劳动人民出版自由的法律是1918年(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十月革命后的第一部宪法)。
11、十二月党人最有影响的报纸是(《北极星》),主要宣传解放农奴,废除书刊检查制度,反对封建专制。
12、早期资产阶级报刊可以分为两部分:(革命民主主义派报刊)和(民粹派报刊)。
13、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米海洛夫斯基),主要刊物有《俄国财富》等。
14、俄国无产阶级报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工人报刊)、(全俄政治报)、(布尔什维克报刊)。
15、(《新闻报》)是沙皇彼得一世倡导创办的俄国第一份铅印官方报纸,与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问世,其宗旨是报道战争消息,这张报纸的出版,标志着俄国近代报业的诞生。16、1917年,(《真理报》)复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Unit5
1、发展中国家的报业体制大致有三种类型:(以政府或执政党报刊为主)、(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商业报刊为主)。
2、印度第一家英文报纸是(《孟加拉报》)。
3、印度现在历史最久的报纸是(《孟买新闻》)。
4、(罗易)被视为印度报业的先驱,他在加尔各答用孟加拉问办了周报《明月报》和《孟加拉使者》,宣传民主思想,这才有了印度人自己办的报纸。
5、目前印度报业的结构特点:1.(种数很多,销量不大);2.(语种繁多);3.(出版地集中)。
6、新、马地区最早的华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英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
7、最早由华人创办的华文报纸是(《叻报》),于1881年12月薛有礼在新加坡创办。
8、(《南洋商报》)于1923年陈嘉庚创办。(《星洲日报》)于1929年胡文虎创办,二报于1938年合并后为(《联合早报》)。
9、非洲第一份报纸是于毛里求斯创办的法文周报(《预告报》)。
10、埃及报刊主要用(阿拉伯文)文出版。
11、埃及现今三大日报:(《金字塔报》)、(《共和国报》)、(《消息报》)。
12、(《金字塔报》)创办于1875年,是非洲第一大报,重视新闻报道特别是国际新闻时效和质量,也注意刊载文学艺术作品,评论和专栏文章颇有分量。
13、(《墨西哥公报》)是墨西哥最早的定期刊物,由西班牙当局在墨西哥创办。
14、(《墨西哥经济、思想日报》)创办于1805年,是墨西哥第一家日报。该报广泛报道政治、经济、法制新闻,开启了墨西哥报业的新起点。
Unit6
1、(新闻通讯事业)是社会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人们常称之为“消息的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
2、首批创建的新闻通讯:(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美国)的(路透社)、(美国)的(纽约港口新闻社)。
3、(哈瓦斯通讯社)于1835年在巴黎问世,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成功的新闻通讯社。
4、(沃尔夫通讯社)创办于1849年,是德国新闻通讯业的始祖。
5、林肯遇刺,(路透社)比欧洲所有新闻媒介提前两天报道了这一事件。
6、(塔斯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通讯社。
7、(美国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法国新闻社)、(俄国的俄罗斯通讯社)称为五大通讯社。
8、(俄罗斯通讯社)是官方通讯社,是前苏联塔斯社的继承。
9、(埃菲通讯社)是西班牙语系国家中规模最大的通讯社。
10、(共同通讯社)是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半官方性质。
11、(交流新闻社)于1964年成立于罗马,它不是某个国家的通讯社,而是一批欧美新闻记者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
Unit7 1、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星公司办于匹兹堡的(KDKA电台)开播,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一般认为它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2、目前广播电视业主要五种体制类型:(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私有私营)、(公私合营)。
3、美国广播电视长期实行(私有私营)体制。
4、美国开办最早且颇有影响的有线电视节目公司是“(家庭影院)”,主要提供电影和体育节目。
5、(英国广播公司BBC)是英国广播事业的中间,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公司。6、1990年10月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实现统一,广播电视沿袭(西德)的体制博士,现在德国实行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体制。7、1950年日本国会根据盟军总部的意见通过了有关无线电管理的三项法案:“(电波管理委员会设置法)”、“(广播法)”、“(电波法)”,即“电波三法”。
8、(日本广播协会NHK)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于1926年创建,1953年开播电视,以前一直经营广播,现在主要力量已转电视。
9、列宁称(无线电实验所制成的第一台无线电话发射机)为“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10、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境内留下两个全国性的广播电视机构:(原苏联的全速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和(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
11、亚洲和非洲的广播电视多数采取(国有国营)为主的体制,拉丁美洲各国的广播电视大多采用美国模式,以(私营为主)为主(但公私并存)。
12、墨西哥最有影响力的广播电台是“(拉丁美洲之声)”。
13、巴西最大的全国性电视网是(环球电视网)。
简答题
1.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2.资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的口号是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密尔顿和杰弗逊分别为此做出了什么贡献?
3.简述英国宪章运动机关报《北极星报》的情况和影响?
4.简述德国物产阶级党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出版情况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它的关心和指导?
5.发达国家报业垄断的成因是什么?
6.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改造和发展报业的措施?新经济政策时期报刊有什么重大调整?
7.简述列宁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8.苏联报业体制有哪些基本特点?
9.苏联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趋混乱。这主要表现在?
10.苏联第一步新闻法《全苏新闻法》于1990年6月正式通过,同年八月开始生效,这部新闻法有哪几个重要的规定。
11.国际新闻传播的问题的矛盾有哪些? 12.国际电视的发展过程有哪两个明显的特点?
13.为何欧洲国际电视的兴办稍晚于北美,但发展势头颇为迅猛?
论述题
1.广播事业是怎样诞生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2.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是怎么开展起来的?斗争的目标、进展和现状是怎样? 3.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有什么规律性特点?
4.苏联社会主义报业是怎样瓦解的?这一过程留给我们什么深刻的教训? 5.简述《火星报》的创办情况以及它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党过程中的重大贡献
6.马克思、恩格斯在主编《莱茵报》、《新莱茵报》和指导物产阶级革命报刊过程中,阐述过哪些重要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怎样?
7.《新莱茵报》的出版经过怎样?分析它的办报特色和重大影响。8.无产阶级报业发展的大致轨迹怎样?期间贯穿着怎样的矛盾和斗争?
7.中国古代舞蹈史填空 篇七
关键词:文史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间地带” 意义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意识最为浓厚的民族之一,中国人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中国学术的各个领域历来重视从历史发展线索中寻求各自的规律,中国古代文学自然也不例外。“文史结合”既是中国史学也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更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普及和对外传播的基本要求。但就当前大学生的国学基础而言,整体上比几十年前,乃至十几年前的学生都要薄弱很多,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自然存在更多的障碍和困难,咀嚼、消化传统文化的耐心也相对不足。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学生更不容易安下心来从事专业学习,相对于应用学科而言,基础学科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形。从教学过程来看,由于内容的庞杂、以及现实教学时间的限制,用于阐明大纲、揭示规律的教学时间往往不得不大量挤压接触和理解作家、作品所用的时间,“现象”层面的内容尚未吃透,“本质”层面的东西就难免强行灌输,感性认识不足,如何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违背认识规律,自然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进学生对于作家和作品的理解,就成为提高文学史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再就一般文学史教材的编写而言,文学作品所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一般教材上往往不可能写得太过详细,因为教材自有其体例和篇幅的要求,但对于讲授者来说,作品分析的宗旨在于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讲透,若只以教材上只言片语的背景描述作为讲授依据,显然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就需要讲授者在课前对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作详细了解,对作家创作时心态、情感的把握尽量做到成竹在胸;而在课堂上正式讲授时则应当对背景资料予以适当剪裁,以有助于学生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大准确解说作家、作品相关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以及创作本事的时间比重,争取在有限的课时内把这一部分问题说清、说透,明显要比单纯从文字层面上解释作品本身效果要好。在通读多数作家全集还不太现实的本科阶段,作品的文字、音训,学生完全可以参照诸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编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等学术质量比较可靠的专门性教材自行解决。如果教师对此类教材中的解说偶有不同意见,而且言之有据,完全可以在课上稍加点拨,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商榷,这样往往能够引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商榷过程放在课下完成)。总之,教师侧重阐释“文”“史”交叉的“中间地带”,作品文字疏通的工作则由学生独立完成,就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教师比较容易把作家、作品的解读在提纲挈领中推向深入,大学生的自学和治学能力、研究兴趣也容易得到大幅度提高。笔者拟结合实际教学环节中的部分例证,对“文史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予以具体说明。
第一,作家对社会时事的反应和看法,是表现其性情、人格的重要内容。言为心声,虽然无数杰出的作家早已隐入历史长河,然而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仍然鲜活地呈现着他们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心理跃动,仍然生动地展示着他们的性格和品格。长久以来,曹操已经成为通俗文艺中典型的白脸奸雄,但历史中的曹操显然并不是这种一无是处的反面形象,鲁迅、郭沫若早已写过翻案文章,无需笔者辞费。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所要强调的是,曹操的某些文学作品,恰能说明他在汉末战乱的环境里,是一个少见的能够代表历史进步力量的杰出人物。比如他的《蒿里行》,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东汉末年在天灾人祸交互作用之下社会的凋敝残破,以及东方军阀名为讨伐董卓、实际上却各怀鬼胎的现实: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1](卷二七)
诗中提出如下几个汉末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民生凋敝、人口锐减;联合讨伐董卓的东方军阀为争权夺利逡巡不进、自相残杀;袁氏兄弟图谋另立皇帝或自行称帝。将曹操的《蒿里行》与《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相印证,可以说明这样几个问题:一,曹操的诗作对汉末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真实的,而且比历史记载更加生动;二,曹操对东方军阀表面上标榜大义实际上却只顾谋求私利、并且因私害公的行径十分不满,并提出指责;三,曹操对百姓、士卒的疾苦给予了真实生动的表现,并且表达了哀悼和同情。以上种种都是当时其他军阀没能做到的,已属难能可贵。结合曹操发展屯田、裁抑豪强、统一北方的举动,可知曹操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铲除割据、统一华夏、稳定政治、发展经济。尽管他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光彩甚至残酷的手段比比皆是,但在当时毕竟代表了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大量古典小说、戏曲中曹操的“奸雄”形象,应当与《蒿里行》所展示的曹操合观,才有可能更加贴近这一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第二,尽可能地贴近和体验历史情境,是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情感的必由之路。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各有不同,或直抒胸臆,或委曲婉转,或欲言又止,或深藏不漏。对那些思想情绪比较隐晦的作品,单凭文字层面的解读很难抓住情感核心,结合历史环境或作家生平经历往往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历史不可能被再现或克隆,但依据传世文献或考古发现,很多历史情境可以被当代人贴近,贴近了作家本人的历史,也就更容易贴近作家的内心世界。如曹操著名的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卷三七)endprint
这首歌辞就文字训释而言比较简单,略具古汉语知识即不难明了,对于本科一二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文字层面的意义绝非难事。但要深入理解这首乐府诗,关键在于把握曹操写作时的情感和心境,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曹操的胸怀和气度。这个问题仅仅通过文字层面的理解是不容易解读到位的。因为这首诗的绝大篇幅只不过是描写今天北戴河一带的海水、山岛、秋风、草木,以及日月星辰这些对一般读者来说并不陌生的自然风物,最后一句看似有些抒情色彩,其实反而比较空洞,因为这类句子是当时乐府歌辞中极为常见的套语,曹操为《步出夏门行》这首曲子所作的另一首歌词《龟虽寿》,最后也有这么两句。现在通行的文学史教材,一般只指出此诗作于曹操北征乌桓之时,这个说法未免过于笼统:曹操为什么北征乌桓?此诗作于打乌桓之前还是之后?北征乌桓的结局是胜还是败?此事对于曹操以及当时政局有何意义?古代文学史课程显然并非要把研究历史真相作为目的,但如果不搞清楚这些问题,显然不利于对此诗情绪的把握。征诸史籍,建安五年(200)冬,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败袁绍,建安七年袁绍病亡;建安十年正月斩袁谭,冀州平;袁绍之子袁熙、袁尚逃奔乌丸(即乌桓);十二年,曹操征乌丸,大破蹋顿于柳城(今辽宁朝阳),袁熙、袁尚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为康所杀;九月,曹操自柳城班师。《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这首歌辞正是写在曹操凯旋途径碣石山(今河北秦皇岛昌黎县)之时。可以说,剿灭袁绍残余势力,是曹操北征乌丸的主要目的所在。在当时的中国北方,袁氏父子是曹操最为忌惮的劲敌,消灭袁氏及其残余势力,对曹操统一北方来说意义重大。《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曹操铲除袁绍之后便取得了“天下莫敌”[2](卷一)的战略优势,虽然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至少六十年,但曹魏灭蜀、西晋灭吴而使中国再次统一的基础,毕竟在曹操时代已经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就在河北袁氏,由此可知陈寿所言不虚。只有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才有可能比较深入地把握曹操写作“东临碣石”时的心理状态:那是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进程中刚刚取得决定性突破的关头,一个踌躇满志的完胜者的豪迈心态。曹操倚靠雄峻的碣石山,眺望沧茫的大海,虽然秋风萧瑟,却绝无古代文士笔下所常见凄凉悲怆的悲秋之感,丰茂的植被、浩淼的波涛,构建出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图景;当作者想到光辉灿烂的日月星辰无不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升腾降落,这种海天浑融为一体的构思,足以把作者吞吐天地宇宙的昂扬、豪迈和乐观情怀表现得生动淋漓。如不能把这个历史背景讲清楚,单凭作品文字本身是无法准确全面地把握曹操创作时的真实心态的。
第三,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实况,是准确把握文学作品主题的前提和基础。主题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核心思想或根本创作目的,一般来说,杰出的作品主题往往比较明确,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有的作品主题并不单纯,有的作品主题比较隐晦,对于这类状况,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结合史实予以深度挖掘。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不伦之恋既有批评,也有同情,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主题并行现象,首先可以说是唐代独特的文化氛围所孕育的成果。出于种族血统等原因,李唐皇族中的不伦之恋比较常见,唐代社会对此类现象也比后世宽容;虽然唐帝国对待各种宗教、学术思想态度比较开放,但自汉代以来,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早已确立,唐代也不例外。李、杨爱情遭到诟病,是因为它违背了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伦理;然而它又得到唐人的普遍同情,则与当时世风的开放有关。儒家道德伦理同唐代社会特别是皇族风俗之间的矛盾是构成《长恨歌》双重主题并行的主要原因。其次,根据新、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可知唐玄宗沉溺风月虽然可以说是唐代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但这笔账毕竟不能都算在杨贵妃一个人的头上。杨贵妃同历史和传说中多有荒淫残暴之举的妲己、褒姒毕竟有很大不同,她基本上不参与、甚至不怎么干涉实际的政治运作;所谓“五杨”家族打着贵妃的旗号、利用裙带关系所造成的罪恶,显然不能直接记入杨贵妃的人生账簿。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她被赐死马嵬驿,在很大程度上是做了政治事变的牺牲品,这个问题后世学者、作家普遍能够看清楚,《长恨歌》的双重主题即是这种历史观念的典型反映。另如盛唐高适著名的边塞诗作《燕歌行》、晚唐李商隐一系列难以索解的如《无题》诗等作品,其主题都需要密切结合史实予以细致、谨慎地探研。
第四,历史实况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化程度的基本尺度。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同于现实,它通过夸张、想象、变形等艺术手段对现实予以加工改造,既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本质的集中反映。比如夸张是汉赋最突出的艺术表现特征,历史上不少学者都认为汉赋的描写不过是虚辞滥说,汉赋中的宫观、山川、仪仗等等无非出于虚构和想象,左思就说汉赋“侈言非验,虽丽非经”(《三都赋序》);刘勰说“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司马)相如凭风,诡滥愈甚”(《文心雕龙·夸饰》)。实际上,这个问题不能作如此简单化的理解。东汉班固的《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都曾竭力铺陈西汉长安宫殿规模的宏大,往往同样被后世学者想当然地视为夸张,然而今天的考古发掘结果却不能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汉赋中的相关描写。比如未央宫,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内部建筑40多座,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而明清故宫的面积是0.72平方公里,大约只相当于未央宫的七分之一。未央宫前殿居全宫的正中,据说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基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最高处约15米,由南往北有三个大台面,递次增高。[3](P49、P58)建筑也很高大,《三辅黄图》说:“前殿东西五十丈(合117.5米),深十五丈(合35.25米),高三十五丈(合82.25米)。”[4](P114)整体来看,未央宫不仅占地广、规模大,而且地势高,气势极其壮观雄伟。另外,西汉长安城中还有长乐宫、明光宫、桂宫、北宫、建章宫等一系列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长乐宫的面积比未央宫还要大。班固《西都赋》说:“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荷栋桴而高骧。”针对刘勰对汉赋“言峻极则颠坠于鬼神”之类的批评,元代学者李好文在所著《长安图志》中说:“赋语文人之词,固多乖诞,然身未尝至,目未尝睹,亦未可辄拒而不信。尝读汉人之赋,遂知西京台观之盛。……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使夫当时楼观在上又当如何?由是观之,则数公之言,未可遽为张大也。”他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到汉赋所描写的长安宫之雄伟壮大,可谓确有所本,并非毫无根据的夸张。不能因为后世建筑已经没有汉代宫廷建筑的宏大规模,便想当然地将汉赋的描绘一概归之于夸张。endprint
第五,了解历史文化环境和整体文化氛围、文学风尚,是理解作家作品艺术风格及其成因、以及给予准确历史定位的基础。只有真正地把作家作品放在当时的文化和文学环境中加以客观考量,才能对他们的历史价值给予准确评判,才有可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把当代标准强加在古人身上、从而导致思想评价和艺术定位畸轻畸重的弊病的出现。如南朝后期的“宫体诗”,题材狭窄且多涉色情,无法反映广阔的世相而致力于追求辞采、声韵等形式特征的精美,在相当长时期内评价不高,亦无法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思想境界低、重视形式美绝非学者们普遍不予重视的理由,不能因为不符合今天的道德和审美标准就将文学史上这种重要的文学流派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那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宫体”正是梁、陈时代宫廷贵族圈子里那些文人生活视野、道德水准以及审美情趣的真实表现,它是认识那个时代部分历史实况的重要参照;而且就其艺术形式而言,它在情态、情感表现的细腻程度上,以及声韵的和谐程度上都远比之前的诗歌有所进步。忽略了宫体诗,就无法建立魏晋诗歌与隋唐诗歌之间的历史衔接;不能从梁陈时代宫廷文人的真实生存环境出发去考察宫体诗,也就无法深入发掘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贡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史研究者已经普遍能够结合历史文化环境对宫体诗的思想内容给予较之以往更加客观的评价,也能够将道德评判和审美评判结合起来,对宫体诗的历史贡献给予更加准确的定位,这充分显示了文学研究对历史的尊重。再如曹操和陶渊明,就其艺术成就而言,在今天的文学史框架中均可以算是第一流的作家,但在南朝梁代钟嵘的《诗品》当中,却分别属于上、中、下三品中的下品和中品,这个现象的“所以然”,乃是钟嵘时代在文学上普遍崇尚文学形式的华丽,因而曹操、陶渊明比较质朴的文风在当时明显边缘化,不容易受到普遍的欢迎。
列宁曾说:“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5](第二卷,P512)《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讲授,亦应作如是观。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目的,最突出者无非这样两点:一,促进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研治途径和方法,初步培养独立治学能力。“文史结合”显然是顺利、有效地实现这两个基本目的的必然途径。
(基金项目:青岛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文史结合尺度研究”,编号:JY1105。)
注释:
[1]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2]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4]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5]列宁:《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西方舞蹈史》复习资料 篇八
一、填空题
1、芭蕾舞起源于 意大利,兴盛于 法国,1581年诞生的 《王后的喜芭蕾》 被公认为历史上第一部芭蕾舞剧。
2、在路易十四执政的法国宫廷,芭蕾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吕里、博尚 和
莫里哀 是法国宫廷芭蕾的重要奠基人。3、18世纪芭蕾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 安芝奥林尼 奠基人之一,他将芭蕾的体裁分为 怪诞、喜剧、半性格 和 崇高 四种,代表作有《唐·璜》和《谢米拉米达》等。4、18世纪前浪漫主义芭蕾的杰出代表、法国著名舞蹈革新家 乔治·诺维尔 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 “情节芭蕾” 的理论主张。
5、诺维尔的学生 多贝瓦尔 将“情节芭蕾“的改革思想应用于舞台实践,其代表作是1789年在波尔多首次公演的 《关不住的女儿》,它是活在今天芭蕾舞台上的最古老芭蕾名作,也是最早一部反映当时法国第三等级贫民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舞剧。
6、与前一时期相比,浪漫主义芭蕾舞剧变得更加富有诗意、更直接,能够更深刻地诉诸观众的感情。芭蕾舞剧 《仙女》、《吉赛尔》和 《葛蓓莉娅》分别是这一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
7、玛丽亚·塔里奥尼 是第一位立起足尖翩翩起舞的芭蕾明星,她和她的父亲是浪漫主义芭蕾的重要代表人物。而该时期的舞剧中出现的 吉赛尔 这个角色被称为是“考验女舞蹈家是否成熟的试金石”。
8、彼季帕 是所有来俄国工作的外国人中间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被看作是“俄罗斯芭蕾的奠基人”,芭蕾舞剧《睡美人》是彼季帕创作的顶峰。
9、前苏联芭蕾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 探索阶段、戏剧芭蕾时期 和 交响芭蕾时期 三个阶段。
10、交响芭蕾是20年代由 费多尔·洛普霍夫 提倡的,他的名著《舞剧编导之路》则是交响芭蕾的理论基础。
11、英国芭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归功于三位女舞蹈家终生的努力。惹奈 创建了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德·瓦鲁娃 筹建了皇家芭蕾舞团,而 兰伯特 则成立并主持了芭蕾俱乐部。
12、纽约市芭蕾舞团 和 美国芭蕾剧院 是代表美国芭蕾艺术主流的两个舞团。
13、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芭蕾的发展中,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进行了两种倾向的改革:一是 上演当代芭蕾经典作品,如巴兰钦、罗宾斯等人的舞剧;二是 上演法国青年编导的试验探索剧目以及外国编导的现代芭蕾作品。
14、现代人体动作的科学思想成熟于20世纪初的 德国,代表人物为 鲁道夫·冯·拉班。15、20世纪西方现代舞蹈家们聚集在现代舞的旗帜下,以 打倒偶像崇拜 为标识,标榜反传统 为特征,因而曾被统称为现代派舞蹈。
16、洛伊·富勒在对舞蹈本质进行探究之中,建立了 “整体剧场” 的概念,这一观点对美国和欧洲后来的舞蹈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7、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的 伊莎多拉·邓肯 所提倡的自由舞蹈具有 对古希腊艺术精神的追求、伴随音乐起舞 和 即兴起舞 等艺术特色。
18、美国现代舞先驱露丝·圣·丹尼斯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 以东方精神和情调传播宗教精神和艺术精神,并以独树一帜的舞蹈技巧和服装设计影响美国舞蹈的一代舞风。
19、玛丽·魏格曼在论文《舞台舞蹈与舞台舞蹈家》中明确指出:现在有两种基本的创作舞蹈类型,即 纯粹舞蹈 和 戏剧舞蹈。
20、美国现代舞奠基人之一多丽丝·韩芙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与 韦德曼 共同创造了以 “失衡—复衡”为基本原理的技巧体系,后由其学生约瑟·林蒙继承与发展为“林蒙技巧”。
二、选择题 1、18世纪法国芭蕾的发展中,男子垄断芭蕾舞剧的局面被才能出众的女舞蹈家所打破,其中“炫技派”的代表人物是(A)。
A.玛丽·卡马戈 B.玛丽·莎莱 C.范尼·切里托 D.卡洛塔·格里齐
2、从题材上讲,浪漫主义时期芭蕾舞剧(B)开辟了木偶题材的芭蕾舞剧发展领域。A.《仙女》 B.《葛蓓莉娅》 C.《吉赛尔》 D.《胡桃夹子》
3、被誉为“俄罗斯芭蕾奠基人”,芭蕾舞剧《舞姬》的编导是(C):
A.菲利普·塔里奥尼 B.圣列翁 C.彼季帕 D.列夫·伊凡诺夫
4、俄国芭蕾史上最重要的经纪人,筹办“俄罗斯演出季”,并在之后正式成立固定剧团,为俄罗斯芭蕾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是(D):
A.亚历山大·戈尔斯基 B.福金 C.尼金斯基 D.佳吉列夫
5、大型革命芭蕾舞剧(A)被认为是苏联“现实主义芭蕾的范例”,它的上演标志着苏联芭蕾史上的一个新时期——戏剧芭蕾时期的开始。
A.《红罂粟花》 B.《斯巴达克》 C.《小红星》 D.《永不凋谢的花朵》
6、在芭蕾发展的历史上,“第一个立起脚尖跳舞”的传奇明星是(B):
A.玛丽·卡马戈 B.玛丽亚·塔里奥尼 C.玛丽·莎莱 D.卡洛塔·格里齐
7、(C)是所有来俄国工作的外国人中,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舞蹈家。他被誉为“古典芭蕾之父”,并于83岁高龄还创作出了芭蕾舞剧《魔镜》。A.圣列翁 B.佩罗 C.彼季帕 D.艾斯勒
8、著名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天鹅湖》的编导(D),因开启了俄罗斯芭蕾本土化的大门,而被尊称为“俄罗斯古典芭蕾之父”。
A.圣列翁 B.佩罗 C.彼季帕 D.列夫·伊凡诺夫
9、芭蕾舞剧(A)是彼季帕的创作顶峰,在舞蹈样式和结构上十分丰富,不愧于“19实际芭蕾百科全书”的称号。A.《睡美人》 B.《天鹅湖》 C.《胡桃夹子》 D.《吉赛尔》
10、下列舞剧中不属于“三大芭蕾”的是(B):
A.《睡美人》 B.《罗密欧与朱丽叶》 C.《胡桃夹子》 D.《天鹅湖》
11、下列书籍中不属于芭蕾形成初期就出版的舞蹈理论书籍的是(C):
A.比尤尔的《对古今舞剧的看法》 B.梅涅斯特利耶的《根据戏剧的规则谈论古今舞剧》 C.诺维尔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 D.费利耶的《舞谱:舞蹈记录的艺术》
12、芭蕾舞剧《仙女们》作为“芭蕾史上第一出无情节的芭蕾”,被史家誉为“现代芭蕾的处女作”,其编导(D)因而被尊称为“现代芭蕾之父”。
A.亚历山大·戈尔斯基 B.圣列翁 C.尼金斯基 D.福金
13、(A)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女演员”,1907年,她在福金的度身创作中,塑造了《天鹅之死》的不朽形象,并因此被誉为“不朽的天鹅”。A.巴普洛娃 B.乌兰诺娃 C.塔里奥尼 D.玛戈·芳婷
14、意大利舞蹈教育家(B)素有“芭蕾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盛誉,他所创造出的严格教学方法和严谨教学体系对意大利芭蕾学派的发扬光大影响深远。A.圣列翁 B.切凯蒂 C.兰伯特 D.图德
15、心理芭蕾的创始人是(C),其编导的《丁香花园》作为“心理芭蕾的开山之作”至今还在上演。
A.李法 B.切凯蒂 C.图德 D.巴兰钦
16、作为前苏联芭蕾的代表人物,(D)曾多次受前苏联政府的派遣,出国传授俄罗斯的芭蕾艺术,其中包括1957年至1960年间来华,在北京舞蹈学校开设的《第二届舞蹈编导训练班》上任教,并创作了中国题材的民族舞剧《鱼美人》,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A.李法 B.切凯蒂 C.图德 D.彼得·古雪夫
17、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现代芭蕾”的是(A):
A.《丁香花园》 B.《奥涅金》 C.《卡门》 D.《斯巴达克》
18、当代芭蕾力作《多少悬在半空中》编导是(B),他是美国著名芭蕾编导大师、当代芭蕾第一阶段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A.伊日·基里安 B.威廉·福赛斯 C.马茨·埃克 D.克里斯多夫·布鲁斯
19、(C)作为在西方现代舞台上点燃第一支火焰的美国现代舞蹈家,建立起了“整体剧场”的概念,对美国和欧洲后来的舞蹈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邓肯 B.圣·丹尼斯 C.洛伊·富勒 D.魏格曼
20、提出纯粹舞蹈主张,常以“黑暗”、“死亡”为作品主题的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是(D)。A.玛莎·格莱姆 B.圣·丹尼斯 C.泰勒·肖恩 D.魏格曼
三、简答题
1、诺维尔在《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提出的舞蹈改革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答:乔治·诺维尔是18世纪前浪漫主义芭蕾的杰出代表,伟大的芭蕾改革家。在他的著作《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提出了一整套舞蹈革新理论,为后世芭蕾理论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这些舞蹈改革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情节芭蕾
②主张大自然是唯一的审美对象、灵感的源泉,是情节芭蕾的范本。③重视戏剧结构,同时又强调舞剧的特殊性。④重视情感的表达,反对偏重舞蹈技巧。⑤强调舞蹈艺术家的全面修养。
2、彼季帕对芭蕾艺术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答:彼季帕是所有来俄国工作的外国人中,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舞蹈家。被誉为“古典芭蕾之父”,其对芭蕾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①对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鹤大型群舞等各种古典芭蕾进行创造性拓展;
②将法国芭蕾的优雅流畅与意大利芭蕾的高度技术糅合,同时体现俄国的现实主义传统; ③接受并发展了浪漫主义芭蕾的交响原则,是一位成功运用交响化的芭蕾舞剧音乐创作舞蹈的舞剧编导;
④在古典芭蕾与性格舞的结合问题上做出了革新与突破。既保存了古典的高难度动作,又使剧情有严整、合乎逻辑的发展。
⑤他曾任教于圣彼得堡戏剧学校舞蹈科,培养出不少俄国芭蕾演员.3、浪漫主义芭蕾时期芭蕾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哪些?
答:浪漫主义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黄金时代”,在舞蹈技巧,编导艺术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这个时期的芭蕾特点概括如下:
1、内容和题材的变化。超凡脱俗的仙女、幽灵代替了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发展,脚尖舞技巧成为女舞蹈家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灯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装和舞鞋,产生一种诗意轻盈的风格。
4、米歇尔·福金给现代芭蕾提出的五项编导准则是什么?
答:1914年,米歇尔·福金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公开发表了著名的《现代芭蕾宣言》,严厉抨击了古典芭蕾后期的种种弊端之同时,也给方兴未艾的现代芭蕾提出了五项编导准则:
第一,这种新型芭蕾不应去编排现成或即定舞步的组合,而应在每一次的创作中,都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创造相应的新形式,以此为表现某个特定的时代服务,体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
第二,哑剧手势只有在表现戏剧的情节时,才能出现在新型芭蕾中,否则便毫无意义; 第三,程式化动作只有在重现某种时代的风格时,才能出现在新型芭蕾中,否则便属于堆砌; 第四,组舞和群舞应在新型芭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并同独舞一道为表现整部作品服务,而不应继续扮演装饰性的角色;
第五,新型芭蕾提倡舞蹈与其他姊妹艺术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关系,既不作音乐和舞美的奴隶,也不把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强加给音乐和舞美,而是确保彼此都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
5、西方现代舞的总体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哪些?
答:现代舞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它的最鲜明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特征,但其艺术特征还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在艺术创作中,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生命的自由委身不断流动的动态之中,探求奔放的情感表露,其艺术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2)在艺术风格方面,崇尚自然,不再追求优雅和谐,而是紧张、粗粝、神秘、压抑和沉重。
(3)在艺术倾向上,带有古典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某些特征,承认美的多样性。
(4)在艺术思想上,主张真实地反映世界,追求个性解放,以人体的解放与自由追求人性的解放与自由。
(5)在艺术探索上,注重个人风格,并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探索创造富有个性化、系统性的动作体系和技术流派。
6、玛莎·格莱姆创造的“以呼吸为原动力的收缩——伸展技术体系”特点有哪些? 答:玛莎·格莱姆作为一代现代舞宗师,为世界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套极具表现力的身体运动技巧,即“以呼吸为原动力的收缩——伸展技术体系”。这套技术技巧体系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成为了现代舞蹈技术的经典。概括而言,其特点如下:(1)以呼吸为原动力;
(2)伴随着呼吸,以身体躯干为轴,向四肢收缩与伸展,即吐气时收腹内敛,吸气时肢体挺直外展;
(3)伴随着呼吸,复以脊椎为轴,身体进行螺旋式的拧转;(4)伴随着呼吸,顺应地心引力,不断地实现重心的转换。
四、论述题
1.从自身谈起,阐述芭蕾审美标准有哪些。2.为什么天鹅湖成为芭蕾舞剧史上最富盛名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