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小学生日记(共13篇)
1.圆明园小学生日记 篇一
今天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在沉默。这是一种被刺痛后的沉默,内心像在被火燃烧。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整个圆明园化为灰烬,那火烧圆明园的的一刻,我们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我国北京,闯入圆明园,而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夺、毁坏、火烧园中宝藏文物、古建筑,这帮侵略军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一段屈辱的历史。
圆明园在没有被英法联军烧毁以前,曾是那么辉煌灿烂: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圆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许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瑶台、武陵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犹如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景色,流连其间,好像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可以说,她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我国建筑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中还珍藏着无数的无价之宝,更有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藏的历史文物、金银珍宝、宋元陶瓷、历史书画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他们见物就抢,每个强盗都把口袋装得满满的,更可恶的是将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打得粉碎……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脏灭迹,掩盖罪行,竟下令火烧她,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从此变成了废墟……
以后我们要好好学习,成为国家栋梁,为这深入骨髓的仇恨而报仇!
2.圆明园小学生日记 篇二
关键词:纪录片《圆明园》,皇权,历史警钟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 它始建于康熙46年 (1709年) , 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 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1860年10月, 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 曾经金碧辉煌的圆明园只剩下了一片残垣断壁。
在纪录片《圆明园》的真实还原和故事化叙事之下, 这个皇家园林的历史、面貌被一点点揭开。作为清朝历代帝王们悉心营造的宏伟工程, 圆明园的内涵显然不只是一个花园那么简单。事实上, 无论是在政治、文化、还是历史向度上, 圆明园都足以作为一个意义重大的地域符号被世人铭记和思考。
一、家国之间:封建皇权的巅峰象征
圆明园的意义首先在于她是清代帝王的离宫, 自康熙以来, 清朝皇帝们大多数都喜欢在这里生活、休闲和工作。她既是清代帝王们的“家”, 同时又是整个帝国的缩影和枢纽。圆明园与紫禁城一样, 都是封建皇权的巅峰象征。
从影片中不难发现, 在圆明园中处处含有皇权的政治符号。圆明园的建造、扩建本身就体现着历代帝王的个人意识, 这无疑是其作为皇权象征最为直接的一个体现。康熙时期的圆明园仅仅作为供皇家消暑的一个离宫, 她的建造表征着康熙的性格特征:开明务实。而通过雍正的扩建, 圆明园则具有了更多的国家象征意义:园中一个人工湖, 形状被设计成了大清疆土的轮廓;“九州清晏”的造型则呼应了中国的古代称谓。可见雍正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皇帝, 他希望把全国牢牢地控制在手上。而在乾隆时代, 圆明园则如同这位自负的帝王一样, 有了更多浮华和炫耀的成分。
园中另外两处具有汉字造型意象的建筑, 同样体现了清朝帝王们对自身统治的美好期望。其中一处外形是“田”字的宫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田”指代的是农耕, 圆明园中的皇帝时刻不忘提醒自己, 农业是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华帝国的经济命脉。作为雍正寝宫被影片重点展示的一座造型独特, 类似佛教名词“卍”的建筑, 富丽堂皇中射出逼人的权势威严。这座后来被乾隆皇帝命名为“万方安和”的宫殿, 刻意地传达了浓烈的政治含义, 它象征着大清江山永世的传承。
二、多元共存:海纳百川的帝王气概
圆明园的另一个重要形象, 是她对各种时期、各种地域的建筑、造型风格的有机融合, 这形成了她在文化上的特征:多元共存。
圆明园在建筑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酷爱巡游, 每到一地, 凡是他所中意的名园胜景、名山胜水, 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 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 移天缩地在君怀。
“再现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则成为圆明园另一大设计思路。如片中以圆明园四十景图展现的“杏花春馆”一景, 就是以淡泊、清幽的手法展现了杜牧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而更为让人惊奇的是圆明园设计中对中国古代传说的借鉴, 如在雍正时期建造的“蓬莱瑶台”一景。雍正皇帝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 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 岛上建有殿阁享台, “望之若金堂五所, 玉楼十二”, 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 把东湖命名为“福海”。
而在文武双全、骄傲自负的乾隆皇帝的旨意下, 圆明园则融入了西洋文化与中国西部的草原文化。在圆明园东部东西长800米, 南北宽70米的一个狭长地带, 分布着三组大型的喷泉和西洋建筑, 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 “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 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皇家园林媲美”。位于花园中部的大水法, 当所有喷泉一起打开的时候, 如同洪水般的声音, 在几里之外都能听得到。
圆明园对于各种文化形态和造型特征的融合, 源自封建帝王不餍的欲望, 也象征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到顶峰时期,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的举世无双的富有。同时, 这也体现了圆明园自身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
三、历史警钟:民族耻辱的永恒记忆
繁华的过去早已被无情地摧毁, “圆明园”三个字在今天的中国人心目中, 更多的是一种屈辱的代名词。圆明园在历史上的意义, 作为一种对民族耻辱的记忆被彰显。纪录片《圆明园》在记录圆明园兴盛时代的同时, 也没有忽略她被无情摧毁的悲惨史实。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悲壮历史的真实还原, 使本片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
影片在叙述康熙皇帝的时候, 就已经为清末的灾难做下了铺垫。偌大一个大清帝国, 热衷于科学技术的, 仅有皇帝一人。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工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候, 大清帝国却依然处在农业文明的状态里, 几乎停滞不前。
这种“停滞不前”在片中被多次提及。如郎世宁所口述的, 皇宫中的官员、太监掌握着巨大的权力, 但是他们的管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却很落后, 办事效率很低。庞大的封建帝国, 落后的已经不止是技术、科学那么简单。封建社会在制度上的弊端, 于乾隆时期便已经昭然若揭。
影片在表现大清走向没落的一大重要手法, 是对比法的使用。在乾隆皇帝于圆明园大修土木, 自我陶醉的时候, 影片平行叙述了西方文明的蒸蒸日上。另外, 在八国联军进军北京的战役中, 影片着重对比了清军和联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清军的兵器在两百年中几乎没有改进, 依然停留在弓箭、腰刀的时代。当清朝骑兵们自杀式地冲向侵略军的炮火时, 影片的悲壮气氛被推向了顶峰。
影片另外一个令人叫绝的对比手法, 是在八国联军攻城略地、进军北京的途中, 交叉剪辑了咸丰皇帝萎靡不振地在圆明园中泡澡、吸鸦片的镜头。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 和悲剧的必然性在此一目了然, 令人扼腕叹息。
而最为让中国人记忆犹新、永世不忘的, 莫过于圆明园被焚毁的那段悲惨屈辱的历史。影片以近乎黑白的色调, 用一种接近资料片的沧桑感为观众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联军统帅额尔金爵士在皇帝宝座前踌躇满志;联军士兵们在园中观看浏览, 带着如入仙境的惊讶眼神;咸丰皇帝接到联军攻占圆明园的消息, 无能为力地双手发抖;最后, 则是近乎疯狂般的掠夺、破坏、和焚毁。“抢劫中的士兵们都带有一种欢乐的神情”, 在牧师麦基的叙述下, 联军令人发指的罪行被一一展现。
在历史面前, 圆明园已经不只是一个园林, 一个大清帝国的象征, 甚至不只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国之瑰宝。圆明园还是一个历史的符号, 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铁一样的罪证。圆明园更是中国封建帝国走到尽头的墓志铭, 是中国在清朝末年所遭受的屈辱过往的永恒记忆, 是告诫中华民族的永远的警钟。
四、结语
作为封建皇权的一个巅峰象征, 圆明园不愧是“万园之园”, 世界级的建筑奇迹。多元的文化在这里共存, 帝王的气度在这里彰显。而圆明园更为重要的意义, 是她以一座废墟的姿态, 铭记着中华民族的痛与泪, 并且警示着每一位龙的传人。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76.htm
[2]毛琳.《圆明园》的数个第一[J].大众电影, 2006年第18期.
3.圆明园小学作文 篇三
这篇课文先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再写后来英法联军疯狂掠夺的场面,每个文字,都映出了中国人愤怒的心。看完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怒火中烧。天哪,圆明园那么壮观,那么辉煌,它里面只要放着一样物品,那么一定会吸引许多人来看,如果数量与被焚烧之前一样多,那么全部国人都会为祖国有那么好的风水宝地、世界的博物馆、艺术馆感到自豪。不仅仅是里面的文物,更是整个圆明园都成了珍宝。它的辉煌,可见一斑。
现在呢,原来文物发出的光芒早已成了烈火的红光了。放火的正是两个臭名远扬的强盗:英国和法国。就是他们,无礼地进了中国的土地;就是他们拿走了圆明园的辉煌。他们贪婪地拿走了历史文物,又每人放一把火,将圆明园夷为平地。我要想他们问个为什么:你们还配当人?这群猪狗不如的畜牲!这世界怎么啦?同时我也要反过头来质问大清的统治者:为什么你们就不如人家?为什么你们的武器那么差劲?这次战争,清政府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占领了北京,可当时的统治者在享乐之中,丝毫不顾及国家、百姓的安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圆明园,不仅烧在侵略者的手里,更是毁在你们懦弱的想法里!据传,当时圆明园的地下室里有侵略者送给清政府的先进武器,可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使用!
4.圆明园学生观后感 篇四
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占地约三百五十多公顷,历经三代皇帝,约150多年造成。圆明园的文物,珍宝更是不可估量的,数不胜数。可是在1860年的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把圆明园的东西全部掠走。10月18是跟19日,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再也没有昔日的辉煌,被毁灭了。
火烧圆明园说明了:帝国主义无视中国人民的尊严,掠走圆明园大量的财宝,毁灭圆明园的奇花异草,毁灭了圆明园的三山五园。为了掩饰罪行,他们一把火烧圆明园。
如今的圆明园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是个刺眼的教训。中国人民站起了!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牢记这个血的教训。
5.《圆明园的毁灭》小学读后感 篇五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惋惜。
看到了书上被侵略者销毁的圆明园,我会不禁的问了问自己圆明园往日的辉煌去哪了,金碧辉煌的殿堂去哪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去哪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去哪了。
原来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变成了一片废墟,原本属于我们的奇珍异宝,名人书画,都被侵着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搬运。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如今的圆明园就是一片废墟,我国这一圆艺术的瑰宝就变成了一片灰烬,这是多少中国人的心血呀!这都是侵略者把圆明园就这样给毁了,你们肯定会觉的我们中国人民为什么不去保护圆明园呢?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太弱了,太弱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圆明园被侵略者毁灭。
现在我们中国是世界上的`强国。如果之前那么厉害的话,我国的圆明园就不会毁灭。现在圆明园里的铜牛头和铜猴头被我们用昂贵的高价买了回来。
如今圆明园已变成了一片废墟,想到这,我感到愤怒与惋惜。
6.《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解读 篇六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圆明园的毁灭》的文字中。
读课题“圆明园”三字,所有关于它的背景涌上心头,“皇家园林”“万园之园”“最大的博物馆”“建筑艺术的精华”,估计五年级学生是略知一二的。这应当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孩子们的自豪感迅速升腾。然而看到“毁灭”二字,犹如钢针扎痛了我们的心灵,“毁灭”二字在我们的眼前变大了、变沉重了,如果刚才“圆明园”三字是五彩缤纷的,那么现在的“毁灭”在我们眼前分明是黑底白字的。“毁灭”不是“毁坏”“损毁”,而是“化为乌有”,是“灭顶之灾”。看来,课题的教学应当让学生经历情感的波峰浪谷。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读第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番澎湃的直抒胸臆的话语,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作者的愤怒与痛惜。再读,作者为什么如此表达,简洁些不是更好,重复用词很多啊:“文化史”“不可估量”“损失”,作者的言语意图是什么?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比较比较,“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排比的气势、复沓的节奏荡然无存,情感的力量递减大半。再读文中的句子,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力度,绝对有振聋发聩之效果。这样的言语形式怎能不让学生关注?这样的言语意图怎能不让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再读,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一段似乎放在最后一段才符合条理,为什么这样结构?再读之,便释然,这显然是情感逻辑。若能引发孩子们思考、引领他们知晓,那么,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理念便真正化作了实际行动。
读第二段:“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第一句为总起句,是三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中心词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一总起句为回旋策略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学完第二段“结构特点”、第三段“建筑艺术”、第四段“历史文物”,分别回旋“圆明园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这一句话,实现情感的增量、层递是大有可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接下来的语词,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众星拱月”,它形象地说明了圆明园的建筑布局。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星”和“月”分别指什么,可以引导学生来摆一摆这一布局图。天上有个众星拱月图,如今,地上也有一个众星拱月图,遥相呼应,这是何等的美丽壮观。语词是有形象的,应该让学生建立这样的画面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于它宏大的美丽的布局。
读第三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读完这一段,俨然有众多建筑艺术向我们走来之感,建筑之多、类型之全令人瞠目。短短二百字,何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感受?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内涵只有有心人才能得之,而形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让我们来叩开这一段言语形式的秘妙:“有……也有……”“许多景物”“还有许多景物”“不仅……还有……”,它们不正告诉我们这一段采用了“对举”的表达方式吗?运用这种“对举”,将圆明园建筑特色充分表现出来。你瞧,一对为“宏伟与玲珑”,一对为“热闹与恬静”,一对为“现实与想象”,一对为“民族与世界”,圆明园的建筑就是这样有特色,无论是宏伟的还是玲珑的,热闹的还是恬静的,现实世界的还是想象世界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圆明园内一应俱全。这一文本表达形式的秘妙一经探究、发现,再辅以朗读、图片支撑,学生对于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自豪感定会陡增。
读第四段:“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这一段中,有两个极端化的用词会立刻跳入我们眼帘,作者凭什么用“最珍贵”“最大”这样的极端词,是民族的妄自尊大情绪作怪?非也。看“上自”“下至”历史之久远,看“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朝代之众多,看“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每一点每一处都用事实说话。同时,此处也留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唤醒、充分交流历史文化常识的积淀,为教学提供无限的张力:哪些名人?哪些书画?哪些奇珍异宝?教学中采用学生诉说、列举的方式,将珍宝之多、作品之多做到极致,再辅之以“圆明园内各类文物总计1500000件之多”这一信息的补充,从而深刻把握极端化用词两个“最”的内涵。
连看三段,附带看第五自然段,你会发现第二~四自然段洋洋洒洒,着墨占了全文的60%,而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真正写“毁灭”的只一段,即第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者的言语意图是什么?细心揣摩便知:以喜衬悲,悲更悲。美丽的事物当着众人的面毁坏,更具悲剧意义。这就是结构的力量、布局谋篇的重大价值。这一言语意图当然要让学生知晓。
7.中学生优秀作文:圆明园一游 篇七
——题记
眼前是一片巨大的方塘,塘里的水早已干涸,只剩下大片大片干枯的芦苇。风,在低吟,老鸦在枯木上哀鸣,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走到方塘尽头,又见散落在荒野中的片片瓦砾,一种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再往前,此行的目的地——西洋楼就到了。
圆明园里的风,呜咽着,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国家的耻辱,一曲奇异的悲歌!咆哮的风,似乎在哀号,在凭吊。残垣断壁间的西洋楼在废墟中苟延残喘,面对着千疮百孔的西洋楼,不禁悲恨相续。
昔日无暇的汉白玉砖,昔日巍峨的楼台殿宇,在烈火中,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中轰然倒下,付之一炬。一百三十余年了,带着历史的悲悯与伤痛,是哀悼,还是祭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来到最有代表性的西洋楼石门前,我久久不敢正视。秋风萧瑟,枝叶衰败,往昔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剩下的是满目凋零,残留的石柱艰难地支撑起苍天,精雕细琢的纹理也被风尘磨平了。它,的确被烈火吞噬了,但它,从未倒下……
眼前的圆明园,犹如一个惨遭毒手的古战场,我恨不得让它轰然倒下,深深地镶入大地,被黄沙掩埋。
不,圆明园永远不能忘记,也不会被忘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永远镌刻着发烫的1864,我们未敢忘却!
8.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小学400字 篇八
有句俗话说的好:“弱小被人欺。”是啊,如果我们的国家弱,就会有别的国家来攻打我们、抢我们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国家强,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比如说我吧,记得上幼儿园起,我就很爱哭鼻子,一直到一年级,有些同学只是说我一下,我就流眼泪,弄得现在还有同学在欺负我,因为我好欺负啊,他们喜欢耍我啊。我体力也不怎么行,所以也经常被人家捉弄、笑话。不过现在没这么严重了,以前总是李泽希耍我,我现在就像所有的女生一样,“打”他一顿。自卫当然要加强了。就像我们的祖国一样,被邻国欺负了这么多年,也结束了邻国的“耍华计划”。从开国的那一刻,我们的国家已经强大起来了。
9.圆明园水域空间景观的探讨 篇九
圆明园曾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皇家园林由绮春园、长春园和圆明园三个园组成, 历经康雍乾嘉道咸六朝皇帝的修建, 内部融合了中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 长春园中西洋楼景一直以来都是圆明园景区的象征, 只可惜如今仅剩“残骸”。
水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灵魂, 水仿佛象征的就是生命。俯瞰圆明园, 水形成点、线、面的组合形式, 这些形式的组合变化牵动了整个园林, 将其有机联系在一起。“点”有池塘、喷泉, “线”有溪、河, “面”有湖、海, 水的形式与动静之态相互交织。自古山水不分家, 我们的古人在园林规划设计中, 常以山水组合。为了凸显园林的自然, 大自然当中的山水元素为人们向往和使用, 所以山水组合也成为圆明园中的景观表达方式。再者, 水与植物相连, 诗情画意般的景色颇显韵味。空间与时间相对, 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我对于“空间”的理解是“感觉”, 人在与环境接触时, 环境给了人“空间”的感受。古人造园对空间的塑造独具匠心, 他们借用所有元素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 使观赏者流连其中、品味无穷。
绮春园正门入内, 三面环丘, 院内台阶叠起, 周边苗木迎合山势形成幽谧空间, 辗转绕过土丘, 湖面乍现, 视野豁然开阔, 此湖并非平铺远去, 而是由建筑小景缀于水上, 湖中鉴碧亭和浮桥将空间依稀分割, 拉大了园林尺度, 增添了园林情趣, 水与空间的交织体现出来。匠人在大的水面上常用小岛和建筑点缀其中, 鉴碧亭就是这种做法的体现。鉴碧亭坐落在湖中小岛上, 由桥与岸边相接, 游人可以由岸观湖, 亦可由湖观岸, 水在空间景观塑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图1。
再往前行是座残桥, 古韵犹存, 桥架在水流之上, 一块块巨石紧密依托, 石拱横跨水流两侧, 与水结合形成一处景观, 如图2。在圆明园景点中桥与水的对话非常之多, 从不同的视角上能看到不同的景观, 这正是水与空间交织最显著的体现形式。仙人承露是绮春园内景点之一, 一座造型自然的石山铺有折回的山路, 一尊仙人像立于山中, 越过此山, 又见一片湖面, 水再次充当了划割空间的元素。就在仙人承露与凤麟洲之间, 曲桥承担了联系两者的桥梁。
长春园最引人瞩目的是西洋楼景区,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建筑造型艺术相结合的经典画面铺展开来, 这里同样是凸显了水与空间互动的做法。圆明园东门入内华美的西洋楼景区就坐落在线法山与线法桥之间, 远瀛观面对观水法, 此处原本是一处水的殿堂, 水池、喷泉营造的水环境不仅起到了划分空间的作用, 而且带动了远瀛观的精神面貌。如今干涸的水池造型还很完整, 西洋水景的景象还可以想象的到。活泼的水景点缀在整个西洋楼景区, 由远瀛观往西看到蓄水楼, 凌空俯瞰蓄水楼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 为大水法供水, 现在的蓄水楼仅留下偌大的焚毁的基座。海晏堂处的水景也是颇具精彩, 巴洛克式的石雕保存比较完整, 喷泉水池用“点”水的形式继续连接西面的景观。养雀笼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 东面是西洋建筑风格, 西面是中式建筑形式, 这里的空间转换正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应该作为世界园林建筑共融的范本。谐奇趣是西洋楼景区的又一大景点, 这组建筑群同样在水幻的世界里呈现着其华彩, 此地有海棠式喷水池, 利用水的形式美化环境、产生氛围, 动态水景作为一种节点性元素, 说明了该空间的功能和作用, 现存遗迹还能见当时的基本布局和大致景象。谐奇趣北面的黄花阵以欧式迷宫的形式结合象征“天圆地方”的西欧凉亭塑造一个趣味无穷的空间环境, 门前一条小河从门前流淌, 桥把水划分成两处空间, “线”水在圆明园景点中充当了划分界限、装点空间的角色。
第三个园林主体是圆明园。圆明园开放的景区基本上没有保存完好的建筑实体, 我所看到的都是一些碎石和柱础, 原来建筑的地方很多已是草坪和绿植。圆明园全园有广阔的水面, 而且把西山远景借用进来, 湖水与远山交叠, 宽广的湖面四周种着繁茂的垂柳, 一片水域敞开豁达胸襟, 形成开阔空间, 在此可观水波荡漾, 大空间的营造结合了植物与山石的围绕。圆明园有著名的四十景, 其中九州清晏、碧桐书院、坦坦荡荡、正大光明等几处景点是我所观赏的, 这些景点亦如绮春园与长春园之景, 将功能建筑在山水空间的叠落辗转中安置, 给人处处有景处处生情的感受。
园林兴建需因地制宜, 构筑精彩的园林景观。圆明园选址定当是非常成功的, 而且运用水的多种形态散布在这座举世瞩目的万园之园当中, 水造空间在园林中显示极强的作用, 细细体会, 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园林工程竟然可以由水与空间的交织来完成, 简直是精妙至极。水、空间的关系在园林中经常以“桥接”的方式出现, 而在圆明园中更是如此, 一个立足点可能会看到四五座桥, 但是尽管同是桥与水的关系, 由于位置和空间的不同, 产生的景观效果却又大为不同, 于是中国古典园林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就展现出来, 趣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夏兰西王乃弓.建筑与水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2]刘乾先.《园林说》.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8.
[3]章元凤.造园八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10.圆明园小学生日记 篇十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林园、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当我读到圆明园的建筑金碧辉煌,富有诗情画意时,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艺术瑰宝!这是一项多么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呀!这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我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感到骄傲!
圆明园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奇迹,然而,它却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现在留给我们的只有一片废墟。如今我们再去圆明园也只能看到那横七竖八的残留的石柱了,这些石柱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英法联军毁灭它们的情形。想到那连烧三天的大火,我的心中也不由得燃烧起了满腔怒火。当时英法联军凭什么在我国土地上胡作非为?凭什么我国的东西就要让他们拿走?通过看视频资料和阅读学习,我了解到这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太腐败,太无能!贫穷是要受欺负的,落后是要挨打的!如果当时的清政府不是腐败无能,也不会让英法联军这帮强盗们得逞的。
11.圆明园小学生日记 篇十一
关于圆明园的作文1200字:圆明园很大
一直以来,圆明园在我心中只是一片废墟,一片令人心痛、悲愤的残石。当我踏进圆明园时,才知道圆明园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圆明园很大,分为“长春园”、“绮春园”和“福海”,共130多公顷。我们从圆明园西门口步入长春园。
长春园里一片生机。碧波荡漾的湖水中种了几株楚楚动人的荷花,这花瓣白里透红,润泽透明,在碧绿宽大的荷叶衬托下,别有一番风味。岸边,挺拔的垂柳在微风中梳洗着她那柔顺的秀发。路旁,高大的杨树遮住了小道,给人带来片片清爽。杨树边,青草丛中,各种野花争奇斗艳,色彩缤纷。
我心里的疑团越来越多:圆明园不是被摧毁了吗?这里虽令人心旷神怡但为什么没有房子?
和我同行的姐姐好像察觉出了我的心思,说:“这里是后人按圆明园被摧毁前花园的设计再建的。而楼房遗迹,都在绮春园。
刚进绮春园,映入眼前的便是那堆残石。这些石头都被雕刻的美妙绝伦。那花纹,精细极了,令人不敢想象这完全出于手工!但越往前走,越觉得惨不忍睹。巨大精美的汉白玉无可奈何地倒在地上与杂草混在一起;用鸡蛋清与糯米汤、黏土制作而成坚固无比的储水塔,却被烧的面目全非;曾经雕栏玉砌,如今只剩下残石碎渣;为什么那么辉煌的大清王朝,会毁于一旦?
是啊,为什么八国联军那么轻易就击败了如此辽阔、如此富裕的中国?因为落后、懦弱!为什么清政府要对八国联军言听计从甚至摇尾乞怜?因为落后、腐败!落后使得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落后使得人民任由八国联军欺压。
这些历史遗迹仿佛在急切的告诉我:落后就要挨打!
这句经过千锤百炼得出的真理不断的激励着后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终于再现辉煌!
从惨不忍睹的绮春园,到风景优美的长春园,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令我思绪万千。
12.圆明园游记 篇十二
已经不是第一次浏览圆明园,可却是最为伤感气愤的一次,原因无他,任谁在科技馆看到还原过的恢弘景象,再见那残垣断壁,只怕都不会有别的情绪了„„
教科书上圆明园标志性的那个景点在儿时的记忆里就已经存在了,其实就是一片废墟,被一场大火一场凶残的掠夺后剩下的废墟。不管怎么去痛恨那些侵略者还是当时的清政府,都已成为历史已成为过去,对与错是与非相信世人都会站在正义的一方来公正评价,只是多了一些遗憾。
当一切被风干,剩下的便只有干枯的记忆。当一切被遗忘,唯有历史留下的教训不能被遗忘。
圆明园其实是由圆明三园(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最初由康熙皇帝命名,并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之后历代不断拓展,经150年的创建,成为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想当年,这里号称万园之园,汇集所有名园胜景、异木奇花和文物珍宝。如今,这里只是一座空园子,1860年那场浩劫,毁了这稀世名园,山水依旧,锦华不再了。
我不愿意追怀你往昔的繁华,只愿意睁开眼,看看你这繁华的残迹,民族的伤痕。感谢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没有卷走这伤痕与残迹,着意留下了祖国第一园的悲剧。伤痕是痛苦的,但抚摸伤痕,可以使心常常醒着,昨天的血与繁华不会白白地流逝。残迹并不美,它是美的灰烬。但是,灰烬保存着美在受难时的苦味。
每每念及夕阳西下,大水法沉默的立在风中,仿佛是中国历史上永远翻不过去的一页。
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一座园林,与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它诗情画意,它中西合璧,它集建筑、园林、文化、收藏于一体,它是万园之园,却又是政治中枢。毫无疑问,它是大清帝国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然而,150年前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使这座皇家园林终成劫灰,也使之最终疼痛地嵌入了所有中国人的历史记忆。
不错,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他们没有错,他们只是为了让自己国家的人们过得更好更富,可是,那是华夏儿女心中永远的痛。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但那„„已经是曾经了„„现在的圆明园,残垣断壁、面目全非,甚至„„惨不忍睹!能怪谁呢?英法联军么?清政府么?还是怪孙中山毛泽东之流生的太晚?说到底,历史只是用来瞻仰的,谁也无力改变„„
曾经的瑰宝,如今只剩躺在路边的大小各异的石头,还能看见一些历史的痕迹。百余年前,它们有都是哪座庭院中耀眼的梁柱呢?而如今却以这般残破的躯体横卧在杂草丛中。这园内的树、草、桥,都按照它们喜欢的方式躺着、长着,给了人们一个最自然最真实的圆明园,这种萧条反而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无限的追思。
如果单单走在路上,好像路边的景色都一个样,但是到了复原的圆明园全景沙盘展厅,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黑漆漆的一间平房,一个好似古代战时军用地形图似的沙盘全景几乎覆盖了整间屋子。这里所呈现的圆明园,与刚刚亲眼所见的圆明园遗址,判若两地。就像是发掘了一处埋在地下千年的古物,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就在这模型室外面的世界,曾经经历了怎样的一段无比骄傲的岁月,至高无上的皇权,让人顶礼膜拜的艺术瑰宝,值得所有世人追思、想象的峥嵘岁月,就这样,变成了我眼前的这般荒芜。我试图触摸这些灵物,这些我的先辈们的智慧的仿物,看着西洋石狮子、石翻尾鱼、青铜青铜十二生肖、大水法喷水就在我的掌间,然而实际上它们已经不复存在。这历时三年耗资300万的真材实料的盛时全景,以一比一百五的比例用250多平方米精缩了史书中记诉的圆明园,可又能怎样呢?山林流水,亭台楼阁,毁灭的是我们的建筑,流失的是我们的财产,留下的,是中华儿女对历史的反思,和永远不变的尊严。
抚摸着已被磨去棱角的海晏堂残骸,不禁苦笑,时间果然是能磨去一切的,历史的真相已经没人在乎,是清政府虐待特使还是英法的贪欲导致大火,是英国还是法国放的火,是联军还是百姓搬空了圆明园,是八国还是国人拆了建筑,都已经无所谓了,或许,千百年之后,这仅存的遗迹也会化成飞灰,随风而逝吧。
圆明园的桃花盛放一如往昔,站在绚丽桃花之中拍照,是该笑的吧?可笑容,灿烂不过这一树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不过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
簪一簇丁香与发梢,携花香游园,愿做一个丁香般的姑娘,淡然温雅,不为历史垂泪,然而血液喧嚣,那是生而为龙的狷狂,从未遗忘,我名炎黄。
抬头望,亘古的日光,心中殇,不忍回眸的苍凉,翘首觐向,你伫立此方,盛衰荣辱斑驳了脸颊,风雨打尽红墙和绿瓦,千载过后洗净了铅华,一直坚守的土壤在你脚下,至死不渝的圆明园,你是炎黄子孙最不舍的曾经„„
爱极了圆,可惜不是所有的圆都是圆满,圆明园选了一个让人痛心的名字,然而巨石倒塌之后,还是会有坚毅的生命冒出来,那一丛翠绿,纤细娇柔恍如西子,却是这偌大园林中最让人不忍触碰的希望。
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
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
圆明园,已不再仅仅是记忆中教科书上那华夏民族的耻辱,它如今更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公园,情侣幽会,孩童玩耍,只有老人为了穿过黄花阵,辛辛苦苦的爬上迷宫墙,却引来讥笑无数。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多少人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雨果曾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我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如果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大家也梦见过它。这曾是某种令人惊骇的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如同在欧洲文明的地平在线显出亚洲文明的剪影。
然而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但是,华夏之魂从未消失!看见了吗?那跪在海晏堂前痛哭流涕的老人,那趴在栏杆上仰望大水法的青年,他的手背青筋清晰可见,远在万里之遥,看着书本上圆明园残骸的孩子还稚嫩的脸上那刻骨的仇恨„„
是的,或许很多人还在浑浑噩噩,很多人还只是把圆明园当成一个踏青的好地方。可是,中国魂未灭,楚人一炬,阿房成灰,烧出了汉唐盛世,英国这一把火,又怎会烧不出我华夏复兴路?
终有一天,横店正在重建的圆明园会再次成为艺术瑰宝,终有一天,首都那万园之园的残骸会激励国人觉醒,终有一天,华夏雄狮会傲然世界之巅!
13.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而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在痛恨的情感基础上激发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谈话:,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届时,会有许多外国游客来参观旅游,那你能当小导游为他们介绍北京的风景名胜地吗?
(生交流介绍)
师引入圆明园遗址:有很多人也会到一个地方,那里并不美,但人们却愿意在那里久久伫立,深深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导游,既激发了学生交流的兴趣,也让学生增强了国家的自豪感)
二、第5段
图片资料:这些画面让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
生:破烂不堪残垣断壁破坏毁灭
点击“破坏毁灭”:出示整段话
生:朗读
问:哪些词给你心灵沉痛的一击?
生交流“统统、凡是、任意”
点评:我看到同学们眼睛中喷出的愤怒的火焰,那你们想说什么?
交流这些词引发的想像画面
引:请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
板书:拿走了——-——
运走了————
毁掉了————
烧尽了————
过渡:让我们走进昔日的圆明园
(设计意图:遗址画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而文字的品读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破坏的痛惜)
三、2-4段
师点拨:
*“众星拱月”星月各指什么?
*七个有-----------------
*上自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的青铜礼器、玉石珍宝
引:当这一切都一一再现,你会怎样评价它?
生交流情感
生读出动词。
点:万圆之园
四、第一段
引:不可估量的价值
层层激发朗读:
这两千多年数不清的珍宝文物的流失是——(生读)
这园中千姿百态的建筑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是————
这一切让中国人骄傲,让世界惊叹的园林魁首的烧毁是————
生:自由读文 阅读资料交流
评价:(灵活运用文中三句评价语)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朗读反复诵读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在网上查询文字、图形、影像等信息,感受圆明园昔日景观的辉煌无限)
五、激发爱国情
引:然而这一切都被这一场火烧为灰烬,面对这场大火,你内心是什么滋味?
生交流:伤心 痛惜 痛恨……
出示文字资料:圆明园毁灭,皇帝仓皇而逃……
生:阅读引发思考
师:现在圆明园的`废墟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生:(耻辱、警世牌)
师:为什么不让这场大火永远烧在我们心中,警世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只有强大才不会挨打。
(设计意图:教师角色的定位: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教师无疑是情感的驱动者,而语言传递是驱动情感的首要媒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读。
读出情感把学生引入中国百年屈辱历史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结束
这节课的学习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永远不会结束,带着思考,让我们更好的走向未来的人生。
读文字资料:
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
作业:1上网搜集了解更多的资料
2小练笔:面对圆明园遗址所产生的思考
3阅读:走进中国百年屈辱历史知道这段历史中出现的仁人志士
(设计意图:作业主要是扩展学生的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决不会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拿走了——-——青铜礼器、
运走了———— 名人书画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的价值
毁掉了———— 民族建筑、西洋景观 万圆之园
【圆明园小学生日记】推荐阅读:
圆明园小学生读后有感10-31
电影圆明园教材06-09
关于圆明园作文10-24
游圆明园的感想08-10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10-22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体会06-10
圆明园导游词介绍07-01
【热门】圆明园的毁灭教案07-13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08-21
《圆明园的毁灭》经典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