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劳动力计算专题(精选3篇)
1.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劳动力计算专题 篇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一、该课程应讲授的内容体系
1.基本描述
【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总学时】 :68 【讲课学时】 :52 【实验学时】 :16 【授课对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生物信息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 :数字电路设计 2.教学定位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各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培养学生设计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为今后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容错技术、计算机并行处理、计算机分布式处理技术等课程打好基础。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1)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2.5学时)
计算机软硬件概念、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硬件框图及工作过程、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本书结构及学习指南。
(2)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0.5学时)
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
(3)第三章系统总线(3学时)
总线的基本概念、总线的分类、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总线结构和总线的判优控制及通信控制。(4)第四章存储器(10学时)
存储器分类和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包括半导体存储芯片简介、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存储器与CPU的连接、存储器的校验、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高速缓冲存储器(包括Cache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Cache--主存地址映像、替换算法);辅助存储器(包括辅助存储器的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磁记录原理和记录方式、磁盘存储器的结构、光盘存储器的存取原理)。
(5)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8学时)
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概况及组成、I/O与主机的编址方式、传送方式、联络方式以及设备寻址;外部设备分类及简介、I/O接口的功能及基本组成;程序查询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程序查询接口电路;程序中断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程序中断接口电路、中断服务流程;DMA方式的特点、DMA接口电路的功能、组成、类型及DMA 的工作过程。
(6)第六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12学时)
计算机中有符号数(原码、补码、反码、移码)和无符号数的表示;计算机中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定点运算(算术移位和逻辑移位、补码加减、原码补码乘法、原码补码除法)及相应的硬件配置;浮点四则运算和算术逻辑单元及进位链。
(7)第七章指令系统(4学时)
机器指令的一般格式、操作数类型和操作类型、指令的地址格式和寻址方式、指令格式举例和RISC技术。
(8)第八章 CPU的结构和功能(4学时)
CPU的功能及结构框图、指令周期、指令流水和中断系统(包括引起中断的各种因素,中断系统所需解决的共性问题,如中断请求标记、中断判优、中断响应、中断服务、中断返回、多重中断等)。
(9)第九章控制单元(4学时)
微操作命令的分析(按取指周期、间址周期、执行周期和中断周期分析不同指令的微操作命令)、控制单元的外特性、多级时序系统、控制方式和控制信号实例分析。
(10)第十章控制单元的设计(4学时)
组合逻辑设计(包括组合逻辑控制单元框图、微操作节拍安排、组合逻辑设计举例);微程序设计(包括微程序控制单元框图及工作原理、微指令的编码方式、微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微指令格式、微程序设计举例)。
二、教材选择 本课程教材选用唐朔飞编著《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该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的研究成果,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编写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九五”规划课程系列教材之一。
该教材根本上扭转了从二进制数制码制开始,接着按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输出系统的顺序,逐一讲述计算机中各部件的传统写法,致使学生往往学了半个学期,仍不知其所以然,直到最后才将全部的内容连贯起来。这种自底向上的讲述方法,不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也不利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本教材定位在原理和性能分析上。首先把学生领到计算机整体框架的制高点上,然后带领学生自顶向下,由表及里,层层细化,一步一步进入到计算机的内核,更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在深化过程中,每走一步会出现一系列悬念,每一个悬念又都启发学生主动从下一篇章寻求答案。因此在大框架的指导下,在深入细化的过程中,学生自觉的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由于突出了启发式教育,学生经过主动探求,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000年至今,全国开始采用此教材,实践证明了该教材确实达到了编写的设想,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引导了学生层层深化的目的。此教材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至今已印刷12次,共150000册。
本课程主要参考教材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的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 William Stallings,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Fifth Edition), 2001.8影印版。
三、课程讲授
1.重点与难点
(1)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重点:本章重点突出计算机组成的概貌和框架,如下图所示。
由此使学生简洁明了地了解计算机内部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指令流和数据流在此框架内由I/O→存储器→CPU→存储器→I/O的过程,是通过逐条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来运行程序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当今计算机尽管发展到千变万化的程度,但其最根本的组成原理还是基于冯•诺依曼的结构。
难点:本章概念、名词较多,这些只是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严格讲本章没什么难点,只要建立计算机组成的框架即可。对指令和数据都以0或1代码存于存储器中,计算机如何区分它们这一问题,应特别注意重点理解。
(2)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重点:使学生了解到从1946年ENIAC诞生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构成计算机的元器件发展变化(由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使计算机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每隔6至7年,计算机便更新换代一次,运算速度约提高一个数量级。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自从Intel公司生产了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后,随着集成度成倍的提高,以每隔18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就翻一番的速度使计算机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以至整个社会从制造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出现了知识大爆炸,从而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第三章系统总线
重点:要求学生了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I/O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解决I/O设备与主机之间连接的灵活性,计算机的结构从分散连接发展成总线连接。由于各个子系统都通过总线交换信息,这就产生了总线的瓶颈问题,影响了计算机的速度。为了克服总线瓶颈又产生了多总线结构,进一步为了设计简化,便于维护,有利于批量生产,又提出了各种总线标准。特别是为了解决众多部件争用总线,必须对总线进行判优控制和通信控制。
难点:为了解决总线上各模块争夺总线的使用权,解决通信双方如何获知传输开始和结束,以及通信双方如何协调配合,总线的通信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4)第四章存储器
重点:存储器如同人的大脑具有记忆功能一样,是计算机组成的一个重要部件,它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存储信息的容量和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围绕着计算机速度的提高,容量的扩大,促使存储器从基本组成元件到整体结构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当今计算机大多以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储器,以硬盘或光盘作为辅助存储器。为了更好解决存储器的速度、容量和价格/位之间的矛盾,采用Cache-主存和主存-辅存的存储器结构,使存储器的总体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必须掌握各类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类存储器在存储器的存储层次结构中各自起的作用。
难点: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电路知识和本章所学的半导体存储芯片,设计存储器和CPU的连接电路。注意要合理选用芯片,以及CPU和存储器芯片之间的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的连接,特别是存储芯片片选逻辑的确定。
本章另一个难点是掌握不同的Cache-主存地址映象直接影响主存地址字段的分配及替换策略和命中率。
(5)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
重点:输入输出系统是人机对话和人机交互的纽带和桥梁。由于输入输出设备工作速度与计算机主机的工作速度极不匹配,为此,既要考虑到输入输出设备工作的准确可靠,又要充分挖掘主机的工作效率,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主机与I/O交换的三种控制方式,即程序查询、程序中断和DMA,以及它们各自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支持。
难点:要对处理中断的各类软、硬件技术运用自如;要认清周期窃取的含义;要分清CPU响应中断和允许周期挪用的时间。
(6)第六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
重点:要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内部的各种运算与人们习惯的运算是不同的,不仅运算方法有差异,就是数的表示也不同。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中有符号数、无符号数、定点数和浮点数的各种表示,以及移位、定点补码加减运算、定点原码一位乘和两位乘及补码Booth算法、定点原码和补码加减交替除法,以及浮点补码加减运算。了解不同的运算方法对运算器结构的影响,以及提高运算速度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快速进位链的设计方法。
难点:溢出判断是各种运算方法的一个难点,而定点运算和浮点运算判断溢出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浮点运算,应特别注意区分浮点数和用补码表示的浮点规格化形式这两个概念,前者指的是真值,后者指的是机器数,由于补码规格化数的特殊约定,两者表示的数的范围是不同的。
本章的另一个难点是掌握原码和补码运算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符号位的处理。原码乘除法结果的符号均和数值部分的运算分开进行,而补码乘除法结果的符号是在数值部分的运算过程中自动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机器内只设加法器,故全部减法运算实质是通过加法操作实现的,这就有一个对减数求“补”的问题。原码除法中减去除数的绝对值,一律用加上除数绝对值的补码实现。应特别注意[-x]补和[-x*]补的区别,其中x*是真值x的绝对值。
本章的第三个难点是,若浮点数的阶码采用移码运算时,其运算规则和溢出判断规则与补码运算是不同的。
(7)第七章指令系统
重点:要求学生了解机器的指令系统决定了一台计算机的功能,而一旦计算机的指令系统确定以后,计算机的硬件必须给予支持。指令系统主要体现在它的操作类型、数据类型、地址格式和寻址方法等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寻址方式对操作数寻址范围以及对编程的影响,掌握不同的寻址方式所要求的硬件和信息的加工过程。还应了解RISC的主要特点及其与CISC的区别。
难点:要求掌握设计指令格式的方法,学会根据指令系统的要求,确定指令字中各字段的位数及其含义。特别是在实际机器中,指令字长不一定等于存储字长,因此应格外注意各种寻址方法和地址格式的运用。
(8)第八章 CPU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要认识到机器的核心是CPU,通过对CPU的功能和内部结构的了解,掌握机器完成一条指令的全过程是在CPU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而且CPU在不同的工作周期内访存的性质是不同的。此外还应掌握中断技术在提高整机效能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开发系统的并行性,在现代计算机中大量采用流水技术。
难点:中断技术在现代计算机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吃透这一内容,建议结合第五章学习,便于建立整机概念。
(9)第九章 控制单元的功能
重点:理解控制单元为完成不同指令所发出的各种操作命令,以及指令周期、机器周期、时钟周期与操作命令的关系。
难点:CPU的控制方式,微操作命令的分析及多级时序系统。
(10)第十章 控制单元的设计
重点:要求初步掌握控制单元的两种设计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在设计思想、硬件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方面的不同。结合时序系统的概念,学会按不同指令要求,写出其相应的微操作命令及节拍安排。
难点:微程序控制是一种更规范的控制方法,学会如何确定微指令格式,编出微指令的码点是本章的难点。
2.讲授中应注意的方法等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树立计算机的整机工作原理,及对计算机各子系统的功能及设计或选取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因此讲好本课程要做到:
教师本身必须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非常熟悉,并能融会贯通,也即要求本身基础非常扎实。 讲授本课程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必须自上而下地给学生讲述计算机的整机概貌,让学生首先摆脱“电脑”神秘化的枷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去认识、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在宏观认识整机概貌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逐级剖析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如系统总线、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中央处理器等等。而在逐级剖析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时刻不忘整机工作的需要,又要对各级子系统进行深入的了解,使之从微观角度来认识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工作,各子系统必须如何组成。最后通过第四篇控制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计算机的有条不紊、自动协调工作都是在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硬件基础上完成的,并可将这些看作是组成更高级计算机的“元素”或是“细胞”,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牢固地树立唯物主义的观念去从事计算机的开拓研究工作。
为了加大课堂上的信息量,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形象的理解各种电路中信息的流动过程和工作原理以及设计思路,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件制作上注重动画显示,按讲课进度控制播放速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为了加深学生对各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授过程中,应该配置一定数量的实验和作业习题。
四、作业安排
1.指导思想
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机组成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方法及基本电路的设计方法。为此,必须用适量的作业、习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熟练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作业安排
本教材每一章都附有大量的习题,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时,合理选择书上习题,以达到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每一章讲授结束,收一次作业,给出成绩,并作一次集体答疑,讲解作业中的共性问题。作业成绩记入总成绩内。没有作业成绩者不得参加考试。
五、实验环节
为了加强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实验前必须预习,最终实验成绩按预习情况、具体操作及实验报告综合评定,实验成绩记入总成绩内。
六、考题设计
考题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注重能力的考核,而不是记忆的考核。本课程考题内容应包括:基本概念,要求叙述准确;运算方法,要求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基本电路设计,要求掌握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综合能力,由此衡量各类不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考试题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
1.概念型
此类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强调对概念的准确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此类题的基本形式可以是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2.计算型
此类题通过计算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对机器数,各种运算方法,海明码的组成和纠错,磁盘存储器的容量,机器的平均指令执行速度等知识的理解。此类题的形式可以是选择、填空、计算、问答。
3.设计型
此类题用于考察学生灵活运用所讲授的基本方法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例如对存储器与CPU的连接、Cache-主存的组织方式、对应不同运算方法的运算器结构框图、机器指令格式的设计、微指令格式的设计等。此类题的形式可以是画图、问答。
4.综合型
此类题考察学生对计算机整机概念的理解,对各子系统在整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思维方法、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CPU和存储器、CPU和I/O系统之间的联系;CPU如何控制程序的运行;指令系统对机器硬件配置的影响;为了提高整机的速度,各个子系统分别可采用哪些措施等等。此类题的形式可以是画图、问答。
七.成绩评定
本课程综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书面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 实验能力占总成绩的10% 总计满分为100分
2.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劳动力计算专题 篇二
计算机结构力学应用在桥梁结构的施工设计与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桥梁结构施工后会有一个静态的受力情况, 很多的桥梁工程大多都是大跨度的结构,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分段的施工, 确定好桥梁结构的某部分荷载, 以及整体的应压力需求, 这样在桥梁施工时就可以对每一个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压力的改变。在进行桥梁结构施工的时候, 前期的结构施工会极大的影响到后期的结构施工, 若是对桥梁结构施工的设计存在差错就会导致整体桥梁结构的受力改变, 所以在进行桥梁结构施工设计时一定要对桥梁结构的力学进行计算, 在设计桥梁结构时, 要根据实际的桥梁工程来确定, 要事先进行理想的桥梁结构施工状态, 然后再根据设计的目标要求对每个桥梁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情况进行计算, 确定桥梁结构符合结构力学的要求。我们首先确定好桥梁结构施工每个阶段的理想状态, 就可以结合结构力学的计算进行桥梁结构施工的设计。
在进行桥梁结构施工时, 容易发生很多细节上的失误, 桥梁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误差等会导致桥梁结构施工条件的复杂, 这导致在桥梁结构施工的时候会使得每一阶段的结构施工都很难达到具体的设计要求, 所以在施工时我们要及时的根据实际的桥梁结构施工进行桥梁结构的施工控制。本文就对计算结构力学在桥梁结构施工设计及控制的应用进行分析。
2.计算结构力学在桥梁结构施工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结构力学在桥梁结构施工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今桥梁大多为比较大跨度的直径结构, 这就加深了桥梁结构施工的困难, 以下就对计算结构力学在桥梁结构施工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2.1 通过计算结构力学确定桥梁结构的受力情况分析
在进行桥梁结构使用施工设计时要计算桥梁的结构受力, 在设计时计算好桥梁结构受力数值, 然后再根据桥梁结构施工的钢筋搭配情况, 从而形成桥梁结构的完整受力情况。计算结构力学在桥梁施工阶段的分步受力分析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 在桥梁结构前期的施工过程中, 基本的结构形式以及桥梁边界的荷载约束情况等, 都会导致桥梁结构施工的整体位置以及形状的改变, 所以在桥梁结构施工设计时引入计算结构力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桥梁结构施工设计阶段时, 我们要引入计算结构力学, 然后对整个桥梁结构的受力进行分析, 在设计时要注意几点内容, 分别为:第一, 在进行桥梁结构设计时, 首先要将整体施工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进行, 我们在进行计算结构力学的计算时往往都是对桥梁结构施工的各个部分进行力学结构的计算, 把每一个施工阶段需要分析的受力内容进行编辑, 从而循环分析桥梁结构施工的整体受力状况, 甚至可以计算成品后的桥梁工程的使用后情况, 根据力学分析计算可以进行桥梁的结构设计;第二, 在进行桥梁结构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中, 都要进行两者之间的受力模拟分析, 这样可以确定桥梁结构的应压力以及支架等设备的使用情况, 便于整体桥梁结构施工方案的确定;第三, 按照结构力学的理论进行桥梁几何垂直效应上的模拟计算, 按照具体的函数进行桥梁结构的各方面误差修改与设计;第四, 在桥梁结构各个施工阶段的设计过程中, 采用的结构力学主要是根据结构之间的非线性和时差进行计算, 桥梁施工要根据上一阶段的结构基础进行, 查看是否预应力以及荷载出现误差与改变;第五, 每一个桥梁结构的受力情况都是前面所有施工阶段的受力总和, 这样一层一层的计算可以最终确定桥梁结构施工成型后的受力状态, 便于方案的设计与修改。计算结构力学确定桥梁结构的受力情况, 从而进行桥梁结构施工设计的编制。
2.2 通过计算结构力学确定施工后的受力情况分析
在桥梁结构施工的过程, 要注意好整体桥梁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 此外还要控制好桥梁的线形结构, 在施工时会出现线形的设计与施工误差, 如果控制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桥梁结构的稳定性, 还会导致整体的桥梁外形不够美观, 给来往的车辆行驶带来阻碍。我们通过对桥梁结构施工后的结构力学计算可以确定施工受力的稳定状态。
计算结构力学确定施工后的受力情况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逆向的设计方法, 先确定整体桥梁结构施工的稳定状态, 然后逆向的进行结构力学的计算, 分步倒退进行, 每计算完一个施工阶段就计算余下桥梁结构的受力影响, 找到在施工中存在的桥梁结构的位置移动范围, 从而确定整体桥梁结构的施工设计。在力学设计分析时要注意一下几点内容:第一, 要对逆向的桥梁结构施工受力进行程序的设计, 实际是要确定好相应的数据信息的提供, 从而进行施工力学的设计;第二, 要计算好桥梁结构的节点内力作用, 从而模拟桥梁主体结构的受力状况;第三, 计算好桥梁结构施工在不同阶段的受力状况, 从而逆向的预计初始的拉力, 分析桥梁结构的预压力。
3.计算结构力学在桥梁结构施工控制中的应用
计算结构力学在桥梁施工控制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保证桥梁施工的质量, 在进行逆向的桥梁结构受力分析时, 所设计的桥梁结构目标状态就是我们在进行桥梁结构施工时的控制要点。由于桥梁结构施工的条件比较复杂, 在实际的桥梁结构施工中, 会存在较多的桥梁主体结构受力状况不符合设计的规范目标, 极大的影响到了桥梁结构施工的质量。在桥梁结构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误差:最初的结构施工设计的参数, 例如一些施工材料的性质误差、桥梁截面线性的误差、桥梁结构的自重等;在桥梁结构施工时也会存在误差, 例如施工操作的失误、桥梁结构架设的失误以及桥梁结构拉张力的失误等;在进行桥梁结构施工时还会出现测量的失误以及进行结构力学计算的误差等, 这些各种因素的干扰就导致桥梁施工存在着较多的质量控制要点。
将计算结构力学应用在桥梁结构施工控制过程中时, 要结合施工的反馈信息对桥梁结构施工进行实时的力学分析, 本身桥梁结构施工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态工程, 想要控制好桥梁结构施工的过程, 就要结合结果的反馈进行实时的监控与调整, 在实际的桥梁结构施工控制中对各种容易出现的误差进行综合分析控制, 实时跟进桥梁结构施工, 从而编制出一个可供误差调节的施工设计方案, 这样可以现场的指导控制施工作业的进行, 将计算结构力学的分析理论应用在桥梁结构施工控制中, 可以使整体的桥梁结构施工情况符合最初方案设计的理想目标, 保证桥梁结构工程的质量。
4.结束语
总之, 计算结构力学的分析会影响到整体桥梁结构施工设计与控制, 我们要将计算结构力学合理的应用在桥梁结构施工设计与施工控制中, 从而提高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保证桥梁结构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朝升.浅谈大跨度拱支结构力学性能与施工技术[J].建筑·建材·装饰.2014, 16 (12) :24-38
[2]赵久敏.混凝土桥梁桥面防水结构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2010, 10 (7) :23-45
[3]朱君卿.轨道交通桥梁预制盖梁结构力学行为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5, 07 (8) :13-29
3.施工劳动竞赛组织管理办法 篇三
北京建工集团国家会议中心工程劳动竞赛组织管理办法
北京建工集团施工总承包的国家会议中心工程,是世人瞩目的奥运工程、全国重点工程,施工劳动竞赛组织管理办法。根据该工程意义重要、工期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特点,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是调动参建职工施工生产积极性,优质高效完成国家会议中心奥运工程建设任务的重要手段。为此,总承包项目部特制定国家会议中心工程现场劳动竞赛组织管理办法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会议中心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围绕实现“一保、三创、四出、五实现”的工程建设目标,发挥集团总承包项目部的整体优势,全面深入地开展覆盖全员、分阶段、贯穿施工生产全过程、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充分调动各参建单位和广大参建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奋力拼搏、勇争第一、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为奥运工程建设再立新功。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劳动竞赛的组织领导,确保把劳动竞赛活动落到实处,北京建工集团国家会议中心工程总承包项目部成立劳动竞赛工作领导小组。
总顾问:刘丽臣
组长:焦玉锁、冯跃
副组长:李荣、俞振江、李志远、王鑫、李眀芳、王虹、成员:苗卫国、刘玉彬、王平、赵炳福、高强、杨春祥、马书生、暴士军、王华军、胡鸿志、李印钢、劳动竞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成员:苗卫国、刘玉彬、吴德宏、杨帆
各参战单位也要成立劳动竞赛领导小组,统筹组织指导本单位多
种形式的劳动竞赛,以充分调动广大参战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参加劳动竞赛的范围
总承包项目部所属各分部全体参建职工,包括自有职工和外施队。
一分部、二分部做为主要单位,每战役前与总承包项目部签定军令状,评比内容按附表的所有项目。
三分部、四分部作为辅助单位,每战役前与总承包项目部签定责任状,评比内容按附表的相关项目。
四、劳动竞赛内容
为了确保国家会议中心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劳动竞赛主要包括工程质量、工期进度、安全文明施工、成本管理、后勤保障综合治理思想政治工作竞赛五方面内容,管理制度《施工劳动竞赛组织管理办法》。
1、工程质量竞赛:以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为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质量、质量保证资料、质量保证体系等,通过竞赛确保该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2、工期进度竞赛:根据工期计划的总体要求,制定主要施工阶段的进度计划开展竞赛,各分部要结合工程实际,分部位、分项目制定工程部位形象进度计划,开展具体竞赛,确保该工程的工期进度。
3、安全文明施工竞赛:以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制度为依据,包括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资料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劳动保护、职工教育、执行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方案。
4、工程成本管理竞赛:以成本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执行落实情况;成本预测、预控、过程分析是否有记录、是否建立降耗、降支措施,落实情况;预算项目和工作流程是否清晰准确;合同管理是否及时完善;劳务、机械、材料的各种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执行落实情况,各种取费及支出是否合理、明晰为主要竞赛内容。
【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劳动力计算专题】推荐阅读:
公路施工施工组织设计06-19
注浆施工组织设计06-16
学校改造施工组织设计07-05
草原治理施工组织设计07-23
施工组织设计-总体概述07-28
森林抚育施工组织设计08-01
河道加固施工组织设计08-12
酒店施工组织设计管理10-02
生态农庄施工组织设计10-23
施工组织设计样本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