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屈原的故事

2024-07-14

有关屈原的故事(15篇)

1.有关屈原的故事 篇一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有关屈原的爱国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2、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7、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8、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9、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1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11、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

12、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九歌)

13、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

14、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15、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

16、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

17、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8、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19、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20、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21、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22、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

23、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24、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2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26、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

27、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28、魂兮归来!(招魂)

29、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招魂)

30、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31、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释义:屈原诗人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爱自己的故乡,同时爱自己的故土。在《离骚》的结尾他写到,自己曾经想要要离开这个溷浊的楚国,他用浪漫主义手法,说自己驾着龙啊驾着凤终于脱离了这个现实环境,终于飞升到天空,飞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经得到解脱了,写他怎么高兴,我终于解脱了,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意思是说,我在光耀陆离当中我升上了天空,却突然间看见了下界我的故土,脚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车夫哭了,我的马儿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他就是在《离骚》写到最后,还是我舍不得楚国,我底下这片热土,这是多么诚挚的对故土的一种热恋。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是从爱乡土而发展起来的。

2.有关屈原的故事 篇二

关于这部的作者, 日本学者在严密考证的基础上提出:“今昔物语集的创作过程是僧侣, 后又经庶民口头传承, 属于多元创作, 最后在寺院讲唱的时候用” (永井义宪, 1965) 。由于这样的由讲唱到传播的制作过程, 《今昔物语集》的诸多故事中必然体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民俗性, 民间性和口头传承性。日本学者编著的日本文学史, 一般都把《今昔物语集》归类为“说话文学”, 并且认为是“说话文学”的集大成。根据小学馆出版的辞书《大辞泉》的词条解释, “说话文学”是辑录神话 • 传说 • 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的总称。日本的说话文学, 一般指平安末期至室町时期问世的此类文学的作品集。在内容上, “说话文学”大体课分为“佛教说话”和“世俗说话”两大类。《今昔物语集》属于在文学形式上属于“说话文学”, 但在内容上, 还是佛教文学故事占大多数。并且有些世俗故事, 民间故事也被赋予了一部分佛教文化思想。

关于《今昔物语集》中佛教故事的意义, 曾有日本学者指出:“佛教说话在《今昔物语集》中占据重要地位, 《今昔物语集》对于佛教故事的讲唱也是普度佛法, 对人们也是一种告诫和教育” (山岸德平, 1930) 。纵观《今昔物语集》各卷的构成和内容, 的确是普度佛法和善恶教训的故事居多。特别是佛教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有关观音的故事, 大体上都集中收录在《今昔物语集》卷第十六<本朝付佛法>中。而在这一卷的故事里, 登场的人物包罗了贫民, 平民, 贵族, 僧侣, 商人, 盗贼等当时社会各阶级的人物。有造观音佛像, 参拜观音佛像两种主要形式信奉观音, 本卷参拜观音佛像中观音对于众人特别是对女性的救赎篇幅较多, 信仰人身份从贵族女性, 富家女性到平民女性蒙观音显灵得以救助。 本卷观音故事共计四十篇, 具体题目如下:

《今昔物语集》卷第十六<本朝佛法>

第七篇越前国敦贺女子蒙观音赐福 (越前国敦賀女蒙観音利益語第七)

第十篇女子蒙穗积寺的观音赐福 (女人蒙穂積寺観音利益語第十)

第十九篇新罗王后获罪国王, 蒙长谷观音搭救获免 (新羅皇后蒙長谷観音助遁難語十九)

《今昔物语集》中观音普渡众生的故事情节多为信仰者虔诚地信奉观音菩萨, 在落难时, 或是生活贫困, 身有疾患时, 观音会大发慈悲, 帮助受苦信徒脱离苦难。最有代表性的是卷第十六第十九篇《新罗王后获罪国王, 蒙长谷观音搭救获免》「新羅皇后蒙長谷観音助遁難語十九」。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从前, 新罗国有一位国王的王后。这位王后与人私通, 国王得悉后极为震怒, 命人将王后拿下, 用绳子系住她的头发, 吊在梁上, 双脚悬空, 离地约有四五尺高。

这位王后虽然痛苦难忍, 心烦意乱, 但事到如今也无可奈何。这时, 她心中暗自祷告说:“如今我遭此酷刑, 没有一人能来救我。听人传闻, 在我国遥远的东方, 有个日本国。日本国有个长谷寺, 据说那里的观音菩萨十分灵验。菩萨慈悲深如大海广若世界。只要虔心祈求, 没有不蒙菩萨保佑的!”当王后这样闭目虔诚祷念之际, 脚下突然出现一块黄金踏板, 王后领悟到这是因为自己的虔心祷告, 观音前来救助。就将双脚踏在板上, 不再感觉有任何痛了。只是这块踏板谁也看不见。

几天后, 往后获免。王后深知这完全是长谷寺观音救了自己, 便差使者携带许多金银财物, 送往日本, 敬奉观音, 供品中还有巨大的铜镜、铜铃和金帘。这些供品至今仍然收藏在那座庙里。

这篇故事中说到新罗国, 曾经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 一个时期与百济 • 高句丽三国鼎立。新罗国起始于356 年, 灭亡于唐王朝灭亡 (907 年) 之后不久的935 年。《今昔物语集》编撰成书的时期, 新罗国早已经不存在了。这篇故事中的新罗国王后, 在刑罚之苦的时候向日本长谷寺的观音祷告, 最后蒙观音保佑得以脱难。故事的核心大概想要说的是, 佛法无边, 可以普救天下。故事中所说的长谷寺, 根据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今昔物语集》卷第十六第十九篇“长谷寺”一词的注释, 应该和《今昔物语集》卷第十一<本朝付佛法>第三十一篇《德道圣僧始建长谷寺》「徳道聖人、始建長谷寺語第卅一」故事里讲的长谷寺是同一座寺, 而新罗国王后祈祷求救的长谷寺观音, 也就是卷第十一第三十一篇故事里讲的, 历时多年起伏转折终于以一棵大树之木雕刻出的那尊十一面观音。所以, 在这篇故事的结尾, 插入了一句评论, 「實ニ長谷観音ノ霊験不思議也」 ( 长谷观音的灵验确实不可思议) , 赞扬了长谷寺观音的力量。

观音像崇拜, 是佛教文化中佛像崇拜的一部分。《今昔物语集》中的观音故事, 大多数是观音像崇拜, 观音像灵验的故事。而且在《今昔物语集》中, 观音像对信众的施救, 事项多样, 有的是观音救信者脱出险境或避免于难, 而有的是帮助信众脱出眼前不如意的生活。所以更有生活气息。如卷第十六第七篇越前国敦贺女子蒙观音赐福「越前国敦賀女蒙観音利益語第七」的故事, 说的就是某户人家在家中设佛堂供奉观音像, 后来观音显灵帮助这家女子渡过难关。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从前, 越前国的敦贺住有一家人, 称得上是小康之家。这家人膝下无子, 只有一女, 视如掌珠。为替女子求福, 父母盖了一件佛堂, 供奉着一尊观音佛像。但之后不久, 女子双亲相继去世, 剩下她寡居弱女, 几乎得不到衣食。因此, 女子常向观音像祷告说:“念在我父母的一片真心, 求菩萨显灵救救我吧!”一日, 梦中得老僧指点, 要为其配一夫婿, 命女子在家等候美浓国男子到达, 男子来时务必听从他的吩咐。女子正为客人来借宿家里既没有食物又没有草料为难之时, 来了一个父母在世时的女仆的女儿, 送来饭食和草料, 女子如愿款待了客人。回城投宿时姑娘又拿来许多饭食款待了男子一行人。为表谢意, 女子送姑娘一条红裙。男子次日要带女子回美浓, 走之前到佛像前拜别, 看到观音肩上搭着一件红色衣物, 女子方才醒悟那个姑娘就是观音的化身, 特来护助自己, 感动地跪伏在佛像前痛哭起来。男子及家将得知后也感动不已。女子随男子回到美浓, 结成夫妻甚是恩爱。后来女子虔诚信奉这尊观音, 常来敦贺参拜。

作为父母辈开始供奉观音像之福报, 地方上一个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女子, 通过婚姻改善了生存状态。这是一个比较喜气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 在故事里, 家中佛堂里供奉的观音像, 变身为一个女仆的女儿, 亲自前来送食物送草料帮助这位求助的女子。可见观音也会以卑微人物的身份出现帮助人。值得注意的是, 这篇故事还特别详细地描述了美浓国男子一行来到该女子家借宿的各种招待和应酬, 这也是王朝物语文学中作为男女相识相恋而经常被描写的场景。观音帮助了该女子的应酬所需, 也就是帮助了该女子能够不失体面地, 有机会与来访的男子喜结良缘。

在《今昔物语集》中, 观音救助女性的故事多种多样, 最多的是救女子脱出贫困。例如卷十六第十篇《女子蒙穗积寺的观音赐福》「女人蒙穂積寺観音利益語第十」,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从前, 奈良左京有一位贫穷妇人, 她生有九个儿子, 家境极贫, 无以为生。

京城中有座穗积寺里供着一尊千手观音。一天, 贫妇来到观音像前, 虔诚祷告说:“但愿观音大发慈悲, 赐我一条生活之路。”但是, 过了一年也未见有任何灵验。

大炊天皇朝, 天平宝字七年十月一日傍晚, 贫妇的胞妹突然来到家中, 她携带一只皮箱, 说暂时存放在姐姐处回头就来取, 走时故意在脚上沾上许多马粪。贫妇等候多日不见来取皮箱, 心中焦急, 便去妹妹家中探问, 妹妹竟不知此事。贫妇大为诧异, 到家中打开皮箱一看, 里面放着百贯铜钱。

贫妇心想莫非是穗积寺千手观音变化成妹妹的模样, 送钱来搭救自己, 立即前往寺中参拜观音佛像。观音的脚上果然粘着马粪。贫妇知道这是观音资助自己, 感动地落泪。过了三年, 贫妇听外面传说知道皮箱中的铜钱就是穗积寺的钱, 因此更加深信观音菩萨的灵验, 心中感激, 于是她早晚虔诚礼拜, 自此贫妇永无贫困之忧, 得享富贵之乐, 如愿地将九子抚养成人。

这篇故事里讲的观音救济, 是直截了当的货币救济。从侧面也说明了身居京城的普通民众, 其生存基本上是依赖货币。这样的货币救济故事, 在观音救济的佛教文学中并不多见。并且, 从上一篇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信仰者是一位贫穷的妇人, 但是在有难之际到观音佛像前虔诚祷告依然获得了观音帮助, 说明当时的观音信仰已经普及到了民间, 从新罗王后到贫穷妇人, 从贵族到平民, 观音信仰的灵验谭, 已经涉及到了各个地方以及各个阶层。而且从贵族阶级女子到平民阶级女子, 皆因信奉观音获救, 这也反映了佛法面前众生平等的一种佛教文化思想。正如宋代高僧清远所言:“若论平等, 无过佛法, 惟佛法最平等。”

从《今昔物语集》中与观音有关的故事和其他佛教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 在这个时期, 民众的观音信仰, 大多数还是参拜或敬奉观音像。观音信仰已经开始普及, 上至官绅贵族, 下至平民百姓。与此同时, 有关观音的灵验记载也不断问世, 流传于坊间。佛教传至日本以后, 观音信仰逐渐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由此衍生出了许多观音灵验记的说话故事。这些文献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摘要:《今昔物语集》作为说话文学的集大成者, 是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各个故事中的登场人物包括了当时各阶层的人物, 展现了当时日本丰富的世俗生活。本文主要是浅析《今昔物语集》中有关观音普度众生的故事, 故事情节多为信仰者虔诚地信奉观音菩萨, 在落难时, 或是生活贫困, 身有疾患时, 观音会大发慈悲, 帮助受苦信徒脱离苦难。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观音,救济,女性

参考文献

[1]《今昔物语集》[M].译者:张龙妹校注:北京编译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2]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年.

[3]杨曾文.中国佛教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

[4]速水侑.观音信仰事典[M].东京戎光祥出版株式会社, 2000年.

[5]镰田茂雄.中国佛教通史[M].关世谦译, 佛光出版社, 1985年第1版.第1卷.

[6]梁代慧皎.高僧传[M].汤用彤校注, 中华书局, 1992年.

[7]永井义宪.今昔物语的作者和成立[M].有精堂出版株式会社, 《大正大学研究纪要》第五十号, 1965年.

3.端午节精选有关屈原的对联 篇三

下联: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上联:千古忠贞千古仰;

下联:一生清醒一生忧。

上联:屈平辞赋悬日月;

下联:楚王台榭空山丘。

上联: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下联: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

上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下联: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上联: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下联: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上联: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下联: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上联:万顷重湖悲去国;

下联:一江千古属斯人。

上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下联: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上联: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下联: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端午节对联有哪些

2.端午节的对联集锦

3.2017端午节的经典对联

4.关于经典端午节对联

5.2017端午节对联带横批

6.2017端午节对联大全

7.2017端午节经典对联大全

8.最新五月五端午节对联集锦

9.2017经典端午节对联大全

4.端午节屈原的故事_关于屈原的诗 篇四

《屈原的故事》主内容简介: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主义诗人。他是楚国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为左徒。主张制定法纪,选用贤能,联齐抗秦。后受贵族排挤不被重用,被流放汗北、江南,最后自沉汨罗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政治斗争中失利的屈原把一腔忠怨之情倾注于诗歌创作,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屈原的诗歌连同他高尚的人格,早已化为人类历史夜空中的一颗明星,在无尽的暗夜中,永远温暖我们的心灵。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 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 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要拆散联盟,先要怀王不信任屈原。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两国的福分了!” 张仪布置停当,就托子兰引见怀王。他劝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 怀王是个贪心的人,听说不费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了郑袖。郑袖向他道喜,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5.屈原的爱国故事_名人经典故事 篇五

屈原的爱国故事

屈出身楚国贵族,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嫉。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相关阅读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习俗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你为什N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屈原的爱国故事_名人经典故事]

6.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 篇六

他爱憎分明, 决不随波逐流, 以至于受到小人排挤, 遭到楚王的两次放逐。第一次放逐是在楚怀王二十四年 (前294年) , 由于屈原极力反对楚怀王亲秦抗齐的外交政策, 屡次犯上进言, 被放逐到汉水上游。第二次放逐是在楚顷襄王时, 因责备令尹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会盟以至怀王被秦扣留而死, 得罪了子兰, 子兰在顷襄王面前进谗, 使屈原再被流放, 放逐于江南。

即便是被放逐, 屈原的爱国热忱也丝毫没有减弱, 在异地漂泊多年, 他从未考虑过要离开楚国。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占楚国都城, 在绝望中, 屈原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浪漫主义大诗人, 他开创了楚辞文体, 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中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和《诗经》一起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屈原在第一次流放时所做的《离骚》, 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 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体。

屈原的作品现存25篇, 最著名的除了《离骚》之外, 还有《九歌》、《天问》等。屈原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大胆使用浪漫主义手法, 运用神话传说, 展开丰富的想像, 抒发了自己奔放的情感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以及对腐败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人民的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在反映现实矛盾, 抒发内心感情时, 作者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传统, 巧妙地使用比兴手法, 委婉而且深入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屈原在诗歌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也做了变革, 不仅加长了句子, 还加大了篇幅, 相对《诗经》来说, 更有利于增加内涵, 深入地表达思想。

透过屈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屈原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追求“举贤荐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在《离骚》中, 屈原对贵族统治集团争权夺利、贪婪嫉妒、仗势欺人、蔑视法度等腐朽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屈原耿直的性格和他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思想在《离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国君的做法不利于国家时, 他也同样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7.屈原的故事读书心得 篇七

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

每至端午。每每读到《屈原列传》中“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动得潸然泪下。不难想像,作为一个“真正直行,竭忠尽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无天之力,这该有多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护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感动景仰之余,我常会生出一些疑问,死,固然不失为一个保持清白、抗争世事的途径,但这未免夹杂一些懦弱和无奈。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处于穷途末路之际,死难道就是唯一的最好选择吗?屈原之死,确实悲壮令人感唱。但相形之下,孔夫子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斗志,不更令人景仰吗?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挫折?人生怎么可能没有幻灭?一旦遇到巨大灾难,就以死来解脱,不是显得太消极了吗?

屈原之死,对于国家也是有害无益的。在强秦来楚之际死自然可以从此不再为破碎的山河伤神,自然可以求得永恒的宁静,然而,沦亡的民族怎么办?侵略者铁蹄这下的国土怎么办?

8.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篇八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屈原的故事

2.屈原投江的传说故事

3.屈原沉江的故事

4.关于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5.关于屈原的小故事

6.纪念屈原的故事

7.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故事

8.屈原的传说故事

9.屈原洞中读书的故事

9.孤独患者:《国殇》中的屈原 篇九

《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

屈原所处的时代, 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 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 丧城失地, 牺牲惨重。 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 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 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 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 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屈原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 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 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 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与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唐燕国公张说所写的《吊国疡文》相较“见马血兮夜然, 闻殇魂兮雨哭。 君王按金鼓而气愤, 抚珠铃而泪滋。 横万里兮抽恨, 吊群山而写悲…殪原野兮奈何?违君亲兮不见。 于戏, 何天命之奄忽, 俾仁义之礼兵, 为蛮夷之俘骨。 ”“国殇”是年轻一一殉亡的身体, 《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 九篇所祭奠的都是自然界中的神灵, 表达了古代部族对大自然的敬畏。 独最后一篇《国殇》是在战场上死去的无主的魂魄, 年轻的身体, “首身离兮心不惩”是头手分离的肉身, 头找不到身体, 身体找不到头, “出不入兮往不返”那是在荒野上飘飞找不到回家的路的魂魄, 他们就是那远离故土、永远回不去的孤独患者———屈原, 《国殇》是召唤魂魄的歌声。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里这样说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方正不容, 斜曲当道, 屈原孤立无援, 这一拨又一拨的艰难与险阻阻挡了屈原的去路, 遭受流放的他肯定是孤独寂寞的, 从一个“入则与王商议国事, 出则接遇宾客”的三闾大夫落到一个形容枯槁, 披发行吟泽畔的普通民众, 又岂止是地位上的降落? 流放的屈原在重重矛盾中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 他毕竟不能像伍子胥那样投奔别的君王, “屈原, 名平, 楚之同姓也”。 这一血脉上的牵连就决定了他只能“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 只能从心底呼唤执迷不悟的怀王, 可当怀王死于秦时, 屈原心中的那一盏希望之灯被摔得粉碎, 此时的寂寞应该是无奈、痛苦和绝望的一种糅合, 那种抱石沉江前的凄凉又是何等的让人心寒。 “世既莫吾知兮, 人心不可谓兮。 怀情抱质兮, 独无匹兮。 伯乐既殁兮, 骥将焉程兮? ”伯乐已死, 我这匹孤独的千里马又何苦要在康庄大道上作一些无谓的奔跑呢? “知死不可让兮, 愿勿爱兮”。

一代哲人冯友兰这样说过,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 这就是当一个人拯救不了他的国家时, 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 便选择赴死。 作为一个爱国诗人, 屈原对楚国已经仁至义尽, 楚国的灭亡完全是国君的咎由自取, 他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他完全可以选择醉生梦死:苟活在汨罗江畔, 闲云野鹤, 以此消解一名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灭亡的无力、无奈和痛苦。 然而, 屈原就是屈原, 他是不屈的化身, 他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真正传承者, 他怎会甘心看着敌国的铁骑踏平自己深爱的祖国呢? 无力、无奈、痛苦的他只能选择一种最简单、最直接却也是最壮烈的报国方式———殉国。

他就是《国殇》中的战士, 手里拿着戈矛武器, 身上披着坚硬犀皮铠甲。 战车轮轴交错, 双方短兵相接。 军旗遮蔽了太阳, 敌人如云涌来, 箭矢纷纷坠落, 他争先向前。 他如同那些战士, 那些没有头的身体, 或者没有身体的头, 丢弃在黄沙漫漫的原野上的战士。 魂魄飘飞着, 头寻找着身体, 身体寻找着头, 他们最大的怨恨好像就是再也回不去了。 我不清楚, 这些没有头的身体要回去哪里? 我也不清楚, 这些没有身体的头要回哪里去? 他们只能孤独地飘荡, 荒原上的无主的魂魄, 许多断裂的身体的残块, 互相寻找着彼此, 然而再也无法完整了。 在那样的年代里, 屈原永远没有同伴, 他就是那个年代的孤独患者, 孤独地行走, 孤独地吟唱。

《鲜花到哪里去了 》: “ 鲜花都到哪里去了/鲜花都被姑娘们采去了/姑娘们都到哪里去了/姑娘们都嫁给小伙子了/小伙子们都到哪里去了/小伙子们都当士兵去了/士兵们都到哪里去了/士兵们都进坟墓里去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坟墓都被鲜花覆盖了”屈原的坟墓已被鲜花掩埋, 但他孤独的倔强的洁净的灵魂永远感动着我们, 让我们能真正感受这位孤独患者的孤独之美。

摘要:屈原, 这位伟大而坚定的孤独者, 以独特的人格孤军奋战。当他徘徊于汨罗江边的时候, 只能孤独地与天地对话, 对这个世界发出最后的质问。他就是《国殇》中那些头手分离的肉身, 那些在荒野上飘飞找不到回家的路的魂魄。但正是因为这份“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境界, 这份“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坚持, 让诗仙李白大声吟出“屈平词赋悬日月”。

关键词:屈原,《国殇》,孤独

参考文献

[1]蒋勋.孤独六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篇十

就在公无前2,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不怀好意的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说其中的利害,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而且还将屈原逐出郢都。之后楚怀王按时赴会,果然不出屈原所料,他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的不得了,忧郁成疾,三年后便客死于秦国。后来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就这样攻占了郢城。而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国家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便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个个都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目的是为了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不被伤害。

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就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11.屈原沉江的历史故事 篇十一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1]。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2.有关屈原的故事 篇十二

关键词:歌剧,《屈原》,婵娟,形象塑造

一、歌剧《屈原》的音乐特征

在歌剧《屈原》中, 施光南先生积极创新, 有意识地偏离以往那种民族性中国歌剧风格, 巧妙地将西洋音乐创作手法溶于其中。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 作品从题材、人物形象设计、音乐创作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看都别具一格。作者虽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 一些重点唱段完全按照欧洲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形式创作, 但是在音乐语言上, 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包括昆曲、楚剧、汉剧、京剧、花鼓戏、山歌、古曲等等, 同时吸收了大量屈原生活所在地楚地的艺术素材, 如咏叹调《山鬼之歌》采用了湖南当地的民族音乐音调写成。他这种创造性地把西洋歌剧与我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的写法, 既保留了作品应有的楚文化特色, 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二、婵娟的艺术形象分析

(一) 婵娟的戏剧形象

《屈原》整部作品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 愤怒地谴责了迫害忠臣, 出卖国家的奸贼, 生动地表现出伟大爱国诗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磊落坚贞、大义凛然的崇高气量。婵娟是个虚构人物, 作者创作这个人物是想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 把她当作“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

(二) 婵娟的音乐形象

婵娟的地位是卑微渺小的, 她仅是区区一个侍女, 但毋庸置疑的是, 施光南先生在这个角色身上花费了大量心血, 采用浓笔重墨着重刻画婵娟人物, 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展现, 感情得以尽情抒发, 令其戏剧形象在整部歌剧中非常突出。其中关于婵娟的几个咏叹调写得尤为精彩, 孙允文先生在其教学演唱提示中提到:“从《桔颂》到《夜空中银河低垂》再到《离别的歌》, 描绘了婵娟以为真理而献身为荣的心路历程, 勾勒出她从一个心怀正义的侍女逐渐变成愿为真理和正义牺牲自我的英雄之思想和性格发展脉络。特别是当她生命垂危时那段动人肺腑的倾诉, 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高贵圣洁的灵魂, 一个美好灿烂的人物形象。”1]

1、三重唱《桔颂》中婵娟的音乐形象分析

在三重唱《桔颂》中, 女高音角色极其重要。在中段婵娟与宋玉的二重唱之中, 因为当时屈原赞美的是宋玉, 所以婵娟声部多半处于衬腔的地位。但如若没有女高音在上方音域的支撑, 此曲也不会如此流畅、亲切, 听觉方面也不会如此丰满、厚实。高潮部分更是用清澈穿云的女高音讴歌橘树, 赞美品质高尚的人格, 突出了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那份坚定与执着。

2、咏叹调《夜空中银河低垂》中婵娟的音乐形象分析

这是剧中分量很重的一个唱段, 出现在第五幕中, 对于塑造婵娟的音乐形象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段可分为A B两个部分, B段是A段的发展重复, 其内在关系如下所示 (请参照有关谱例) :

1) “夜空中银河低垂……凄凉更鼓声声悲”至“啊想起了多少次……风冷人不归”。

这两个部分的音高线条大体相近, 主要变化体现在节奏上, 后者只是在前者的音高基础上将节奏处理得紧密些, 歌唱起来更为口语化;

2) “先生啊……心相随”至“先生啊……献你一腔深情的泪”。

这两个部分的处理与上文提到的段落刚好相反, 后者模仿前者的节奏, 调整了音区并层层模进, 意在托起情绪, 营造此段落的高潮, 调性的更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二重唱《离别的歌》中婵娟的音乐形象分析

在最后一幕中, 婵娟误饮毒酒, 临死前深情地唱起了《离别的歌》。她是名副其实的女英雄, 非但不为自己误饮毒酒而痛苦绝望, 反而为自己能代替屈原而死感到“真幸福, 真快乐”。如同歌中所唱的“有先生就有楚国”, 她有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因此甘愿代屈原赴死。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这个唱段将婵娟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 感人肺腑, 是婵娟三个咏叹调中最重要的一段, 是将婵娟人物形象升华的关键, 并将整个歌剧推向高潮。

结语

笔者在学习歌剧《屈原》中婵娟人物的演唱与表演艺术中, 为实现上述声乐技艺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查阅了不少资料, 尽己所能力贴近作曲家的原意分析作品, 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笔者期望自己在本文中的婵娟音乐形象的具体分析描述, 与原作者的创作理念能够相融相合, 为人们诠释歌剧《屈原》和塑造生动感人的婵娟的艺术形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年

[2]储声虹徐朗余笃刚:《声乐教学曲库中国作品第二卷——中国歌剧曲选 (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

13.屈原故事读后心得总结 篇十三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海一般博大的胸怀。海之博大,包容涓滴。即使才能得不到认可,他也从未自弃过。黑暗当道下,屈原身为国臣,心系人民,可悲的是楚怀王不识他一片赤胆忠心,听信谗言将他流放。但屈原以超人的胸怀容纳了这一切不公,将悲愤苦楚深埋于心,继续反抗着黑暗势力。当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后,他绝望地抱石自投汩罗江,以满腔赤诚来祭奠那沦丧的故土。他死了,但他的精神不灭,他的死即是他的永生!他抱石投江的那一刻,江水一定是滚烫的,它因屈原滚烫的赤子之心而沸腾!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江一般奔涌的才思。江之奔腾,诗情不息。在流放途中,屈原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化为创作的源泉,吟出了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字字珠玑,篇篇精华,代代传唱。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中,屈原的诗篇永远是熠熠生辉的经典,世代吟诵,传承不息。一字一句,无不凝聚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担忧,无不彰示着他高洁不屈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句隽永,发人深省,励人奋进。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星一般闪耀的品德。星之璀璨,光耀寰宇。小人满朝,黑暗当道中,屈原勇敢地与奸臣作斗争,宁死不屈,他那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无二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一如灿烂的星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过去的黑暗岁月里,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伟大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步一步走向光明。敌人的铁蹄下我们没有屈服,布满硝烟的大地上,正悄悄绽放着复兴之花,屈子精神就是那高悬的明星,成为华夏儿女在黑夜中前行的指引。

“诗人浩气,报国凌云志。朝政乱权倾欲第,虽死犹荣青史。离骚煜世名诗,满腔血世人知世代后人祭奠,年年端午圆时。”读着这颂歌,我的心有如被汨罗江水涤净了,只是对屈原的怀念和景仰,却愈加深了。读屈子高山景行,仰屈子诗魂风采,吟屈子煜世名诗,传屈子爱国精神,扬屈子高洁品行。我读着屈原,感受着屈原,景仰着屈原,并将一直读下去,感受下去,景仰下去。

屈原故事读后心得总结范文2

风中轻轻呜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战国时代楚国臣子屈原,是个有胆识、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诗都很厉害的人。但是也因为他的天赋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当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烧,便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宫外,但屈原仍时时担心国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后,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赶出宫外,后来屈原就带着满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罗江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爱国事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屈原虽然被小人污蔑,被赶出宫外,但他仍关心着国事,为国家操心,连死前的一分一秒,脑子离乡的也都是国事,我们很应该效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楚国皇帝,无怨无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样爱国,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样的小人,到处污蔑,中伤别人。

爱国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爱国的话,国家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同样的,我们在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听从组长的命令,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像这种爱国也服从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得。

爱国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不是爱过的好大臣,楚国就不可能和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了。我们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做个爱国的好国民?我们出生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家乡。爱护家乡不乱丢垃圾、不吸毒,使我们国家的治安变好,就会有许多观光客来游山玩水,是国家的风气变好,科技进步,自然而然就成为强盛的国家。

其实爱国的方法有很多,像我们虽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却很多!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现在,我们纪念爱国的屈原,因为我们不忘过去。我们不忘过去,所以我们腾飞,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与远眺;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沉痛和怀念。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忘历史。我们心中都明白,纪念不是纯粹纪念,在纪念中,在一种回首和追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励精图治,依然接过手中飘飘的红旗!

屈原故事读后心得总结范文3

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屈原故事读后心得总结范文4

在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慢慢独行,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的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碎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为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江的波浪,随着江水流淌了千年,滋润了一个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便很重视死亡的权利,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活着,不如选择死亡。事实上,死亡也是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君沉汨罗,至今已有两千余载,或许他的尸骨早已销失匿迹,但他的不屈和衷心在龙舟粽子锣鼓中穿行了千年,必将悠悠不断。

由屈原含愤投江之举可以看出,一个人可以失去生命,但绝不能失去尊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心中一直追求的生的意义。

乌江畔,他完全有机会偷生,只要他渡过乌江,便可以保留住性命,可他没有,决然选择自刎,剑滑过他的颈脖,没有丝毫犹豫,顿时鲜血如火红的花瓣洒到刘邦的身上,他笑了,或许有许多的人认为这是傻瓜,莽夫之举,但他永远都不会后悔,因为死是他此刻最值得骄傲的我事,他的死庄重而高调。

尊严是一个人或者最起码应该有的东西,他比黄金还重要,他比官爵更重要,他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坚信,尊严将是一个人成为仁的重要前提,只有重视尊严,才能在事业上,亲情上,亦或是爱情上成为一个成功者,倘若没有尊严,那么一切都将是空谈。

一个名族的尊严更为重要。面对外辱,中国人不卑不吭,从来没有人屈服过,1937年,日本挑战了整个中国的尊严,然而中国并没有屈服,尽管当时人力物力都处于极度匮乏的,中国人依然捍卫自己的名族的尊严,于是中国胜利了。现在,面对钓鱼山问题,日本仍然不肯罢休,经荒诞的想到要用钱来买领土。政府已联合发表声明,如果日本仍然不放手,中国将会采取措施,后果由日方一力承担。中国的尊严不能失,中国人也不允许。

我们要捍卫我们的民族尊严!

屈原故事读后心得总结范文5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14.古代诗人屈原的故事 篇十四

一个夏天下午,屈原刚刚读完书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着,满脸都带着开心的笑容。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头,一边低头欣赏着脚上那双他妈妈刚给他做好的新鞋子: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还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带,漂亮极了。

他正追着滚动的小石子,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米粒痕迹。他抬头顺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见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向前走着,米袋上有一个小窟窿,米正顺着那小窟窿往外漏着。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请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连忙停下脚步,回过头来。老婆婆看见大米不断往外漏,焦急地说: “糟糕啦!这怎么办?”他跑过来,看到婆婆焦急的样子,眉头皱了一皱。他忽然低下头,看见那根白白的系鞋带,灵机一动,对着婆婆兴奋地说:“婆婆,你别焦急,我有办法了!”话音刚落,他便毫不犹豫地把那系鞋带卸了下来,这时婆婆明白了,她说:“多漂亮的系鞋带,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说什么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后用系鞋带绑紧扎紧,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岁月洗刷过得脸,对婆婆说:“你累了,我帮你背米回家吧,你来带路,好吗?”说着就从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着走着就来到婆婆家了,原来婆婆是一位守着边疆的战士的母亲,婆婆连声给他道谢。小屈原就说:“你的儿子为国效力,我帮你是应该的。你就当我是干儿子吧!”

小屈原已经把出来的目的——玩,抛到老远了。他又低头看看自己那双少了一根系鞋带的新鞋,心里感到非常满足 。

15.论梁启超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 篇十五

一、梁启超对屈原及楚辞的相关著述

梁氏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著作并不算很多。1902年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应当算是梁关于屈原的最早论述, 从“屈原文豪也, 然论感情之渊微, 设辞之瑰伟, 亦我国思想界史一异彩也。屈原以悲闵之极, 不徒厌今而欲反之古也, 乃直厌俗而欲游于天”[1]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梁氏对屈原及其作品有极大的兴趣, 但是之后却一直没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一直到19世纪20年代, 梁氏本着整理国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在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著述中, 对屈原及楚辞有个较为深入的研究。其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屈原研究》及《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两部著作之中, 此外在《老孔墨以后学派观》和《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中屈原和《楚辞》也有相关内容涉及。

《屈原研究》是1922年梁在东南大学的讲演稿, 开篇首先考据了屈原的身世。随后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 这种伟大的文学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出现?第二, 为什么这种文学只发生于楚国而别国没有?第三, 屈原为什么能占首创的地位?并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了回答。并且, 对屈原的作品做了考证, 认为有二十五篇是屈原的作品, 并且对每一篇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另外, 梁氏站在文学史的高度, 认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必推屈原”、“欲求表现个性的作品, 头一位就是研究屈原”, 这就给予了屈原很高的评价, 可见梁氏对屈原是十分推崇的。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原本是1923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课时编著的一部讲义。全书分为8个部分, 讲解了《论语》、《史记》等十余部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价值的典籍。《楚辞》为此书的第七部分, 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第一, 《楚辞》之编撰及其篇目;第二, 屈原赋二十五篇;第三, 屈原之行历及性格;第四, 《楚辞》注释书及其读法。

《老孔墨以后学派观》一书从地理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屈原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一书中又将《楚辞》列入学人最低限度的20种必读书目之内。从其中的论述可以看出梁氏对屈原及楚辞的重视。

二、梁启超屈原及楚辞研究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东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交汇, 西方的文学艺术理论源源不断的传入中国。对传统的做学问的方法也产生了冲击, 要“开眼看世界”就要向先进的西方学习, 在学术方面运用西方的学术理论成为当时的大势所趋。梁启超从小学习四书五经, 又加上自己天资聪颖, 博闻强识, 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另一方面, 梁氏又是一位对新事物好奇的人, 他不断学习西方的学术理论, 并在一战后进行了一次“欧游”, 真实感受了西方的人文地理环境。同时具备深厚的国学基础和西方的先进学术理论, 为梁氏的整理国故学术建设和通过调和中西方文化以达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屈原及其楚辞的相关研究, 也是在这一大环境下进行的。

梁氏的学术研究方法, 第一条就是重视考据。这一点在《屈原研究》中体现的非常明确, 这是对汉代以来传统的研究方法的沿袭。对屈原身世和作品的考证, 现实了其深厚的国学修养。由于关于屈原的身世, 生卒年等记载的相关资料不多, 并且没有统一的共识。梁氏参考《史记》等可信度比较高的相关文献, 对《楚辞》的文本进行分析, 依靠屈原的作品来论证相关问题。不放过蛛丝马迹, 对字句的推敲。并且附加自己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为我们勾勒出了屈原的身世。从屈原的作品中考证屈原的身世, 成为梁启超研究屈原的一大特色。例如, 梁氏对屈原被贬后的行踪的考据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例子。关于屈原被贬后的行踪, 并没有相关的资料记载。其通过对《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远游》、《招魂》中的相关字句进行考据, 对其中透漏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再进行一番推测, 就对屈原被贬后的行踪得出了一些结论。郢都和江夏是屈原被贬前常活动的地点, 洞庭湖一代、江西庐山是被贬后常活动的地点。并且“一直遡著沅水上游, 到过辰州等处”“在衡山上过活了好些日子”。

梁氏学术研究的第二个特点, 就是将多学科的学术研究手段交汇在一起, 来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通过从地理学的角度来透视文化现象, 用此来分析屈原的思想形成背景和根源。“特别的自然界和特别的精神作用相激发, 自然会产生特别的文学”是其的观点。梁氏以此文化地理学理论论中国先秦时期的学术思想, 分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北派个以老子为代表的南派。把屈原作为“老子所衍生之派”之一, 将其学派放入了道家的体系下来研究。并运用现代心理学等学科手段来分析屈原的自杀现象。运用多学科、综合性的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是十分新颖的、有独特见解的。

第三个学术特点是将屈原放在了整个世界的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 在《中国历史研究方法 (补编) 》中提出“如屈原和荷马, 两个都是文学家, 一个是东方的文豪, 一个是西方的诗圣, 事情都不十分明了, 各人都有几个传说的, 把他们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古代文学发达的次序, 及许多作品附会到一人名下的情形。”由于梁启超《屈原研究》在研究方法和价值判断上所具有的世界性的特点, 必然使他的结论具有空前的创新性, 而这个创新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梁启超把屈原及楚辞纳入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之中了[2]。梁氏往往将中国文学的研究放在了世界文学的框架下进行比较研究。这种研究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表象上, 而是站在精神层面的高度, 来进行对比分析。如拿歌德的《浮士德》来比拟《远游》和《招魂》中对思想怀疑矛盾的那种烦恼和悲痛。夸赞《离骚》丰富的想象力时, 认为只有但丁的《神曲》可以与之相媲美。

三、评价梁启超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

梁启超对屈原的研究大部分是在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梁氏自己的生活经历是我们在做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 抱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加上梁氏多年在政治上的不得意。这一系列复杂的感情投入到了屈原的身上, 从屈原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 加深了梁氏对屈原的同情之心, 屈原笔下的作品, 仿佛也表达了梁氏多年在政治上的感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梁氏说屈原为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首先从政治入手, 并不辞辛苦地培养了一些人来协助改革, 但后来的结果确实因为用人不当而失败了。这就是把自己的经历套在了屈原的身上。通过屈原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 对屈原的研究, 梁氏有主观的成分在里面, 这是我们应当注意辨别的。同样,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在梁氏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中得出的一些结论还是有不少值得我们商榷的地方的。

但是其研究思想和方法奠定了他在文化转型期的楚辞学史上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屈原及楚辞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正如如一些学者所说:“……最早全面评价屈原其人及其作品, 具有突破前人传统格局特点, 并提出一系列新见卓识的, 当推杰出的近代启蒙主义者、著名文学批评家梁启超” [3]。

参考文献

[1]周建忠.楚辞与楚辞学[J].云梦学刊, 2004, (1) :6.

[2]方铭.近三十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J].中国文化研究, 2011, 冬之卷.

上一篇:节目合作合同下一篇:我的老家优秀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