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识字方法(13篇)
1.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一
汉字的构造与识字写字
姜绍余
识字写字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占用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必须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尝试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效率。然而在很多时候,课堂上的识字写字效率看上去挺高,但学生常常出现“一学就会”,“一放就忘”,“一用就错”等问题。识字写字教学出现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这里只是从汉字构字特点的角度,来思考识字写字教学的不足,帮助教师拓宽识字写字教学的思路,从而以解决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困惑 学生在识字写字中常出现的错误
1、其一是同音字字义区分不清,如坐与座、工与公、气与汽等
2、其二是形近字字形混淆,如吃与气、酒与洒、挺与诞等
3、其三是书写繁琐识记困难的字,如砸、幕、微等
以上问题的分类和列举的汉字不尽相同,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主要是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不能有效结合造成的用错和写错的问题,即错别字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错别字?对此,很多人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对汉字的字形掌握得不好。然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属于形义相连的表义文字体系,表面上看是字形问题,其实却与字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如果从汉字性质和构形特点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一点,就是学生识字写字中的问题主要来自能否有效地建立汉字形与义的联系。
二、汉字的结构
提起汉字结构,就必然提起“六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总结汉字构造方法的“六书”之说,并且将它运用到识字教学之中。到了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小篆字系,对“六书”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解释。
所谓“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种排序实际也反映着汉字的发展。汉字起源于图画,象形、指事、会意和图画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前;而又表音成分的形声字则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所以在后;假借只是有读音上的联系,与字义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后。
(一)象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随体诘诎”就是随着物体的自然形状,弯弯曲曲地描绘出来。象形字是原始初民最早 的文字发明,也是汉字构成的基础。《说文解字》收录的象形字有300多个。象形造字的局限不仅在于书写麻烦,而且范围狭小,对于抽象的、无形的复杂事物无法表示。
(二)指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就是说,初看起来可以认识,再细观察就能了解其意。这个定义相当含糊。后人认为,“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指事字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做标记的一种字。比如上,在一横上方加一点;下在一横下方加一点。再比如表示树根,在木(树)的下部加一点,成“本”字;表示树梢,就在木的上部加一点,成为末字。可见本与末字的意思正好相反,成语“本末倒置”也由此而来。还有在刀上加一点就是刃,在口中加一点就是甘。指事字在“六书”中绝对是少数。因为绝大部分字不需要用指事的方式来表示。要说明客观物体可以用象形来表示;要说明抽象概念可以用会意来代替。《说文解字》共收指事字100多个。
(三)会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意思就是把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像武和信就是会意字。会意字的类型:
1、同体会意。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同样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如从、众,如林、森,如淼、晶等
2、异体会意。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不同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这种会意字在整个会意字中占绝对多数。比如莫字,就是“暮”的本字,表示太阳落在草丛之中,天快黑了。
3、组合解释会意。就是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同样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成的会意字。比如不上不下为“卡”;上小下大为“尖”。
相对于象形、指事的造字方法,会意要自由的多,既可以表示抽象的事物,又可以表示难以表达的复杂的具体事物。《说文解字》共收会意字1100多。
(四)形声。许慎《说文解字》这样给形声下定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朝著名文字学家段于裁注解说: “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为半声也。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而成其名。其区别于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不仅准确地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而且还说明了形声字和象形字、指事字在结构上的不同。
在造字上,象形和会意是有很大的局限,世界上许多事物和抽象概念是很难用象形或会意来表示。比如,“鱼”是整个鱼类的总称,但鱼的种类却是成千上万,显然不能为每一种鱼造一个字。再说各种鱼的样子有很相似,文字毕竟不是图画,就是用象形字来表示,也难以从字形上一一区分。于是就出现了形声的造字方法。用“鱼”字边表示鱼的总类,再借用原有的字作为读音来表示鱼的种类,如鲤鱼、鳝鱼、鲫鱼等。
形声字的表意字符称形旁,表音字符称声旁。形旁和声旁在古代汉字中都独立成字可以单独使用。后来随着字体的演变,一部分形旁和声旁失去了独立成字的功能,成了构字的部件。形声是一种自由度相当大的造字方法,所以越到后世发展越快。甲骨文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仅有20%。,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已占80%(9353:7679),在《康熙字典》中占90%。目前通行的新简化字中,形声字也占绝对多数。
(五)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同一部首的字,由于意义相近、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注释,如“老者,考也”,“老者,考也”。成语里有“如丧考妣”。
(六)假借。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字,令、长是也。”当某个新事物出现后,在口语里已经有这个词,但笔下却没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称声音相同的字来代替(托事,),这就是假借。比如令的本义是命令,但因其读音与“县令”的令相同,所以就假借彼“令”为此“令”了。又比如长的本义是年长,假借为“县长”之长。最典型的是“汝”,汝字的本义是水名,后来被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你”。还有“自”,在甲骨文里像个鼻子,所以《说文解字》说:鼻也,像鼻形。自的本义就是鼻子,后来被假借为自己的自。于是另造了一个从“自”声“畀”的字。与之相同的还有莫——暮,益——溢。
二、汉字的结构与识字写字教学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是汉民族的伟大创举。在汉字里集中了我们祖先的灵气、悟性和智慧。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以自己独特的形体结构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义世界,其字型符号象形、直观,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为学生敞开文字背后的那个神奇世界,让学生领略汉字的美妙,这种美妙向学生展现得越清楚,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汉字,就越容易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1.感受象形文字的图画魅力
中国汉字是由图画而来的,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比如“日”表示太阳,我们的祖先把它画出来就是——一个圆圈中间加一个点;还有“月”两个长撇如同夜空下一轮弯月;半个月亮升起来就是“夕”。还有“州”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三条曲线表示波涛汹涌的流水,中间的小圆圈或小黑点表示水中的一块陆地。多么美妙的汉字!在一些象形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象形字保留事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 符号还原成古字和图画,让枯燥的汉字成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观察字形古今的变化,从中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在脑海里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此教学。绝对不是干巴巴地死记一笔一画,而是在揭示汉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过程,理解一笔一画的有理与合理。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和创造,更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祖先创字之巧妙。这种乐趣已经不仅仅游戏的形式上的肤浅趣味,而是融入思维、智慧的一种动脑的、顿悟的高级智趣。
案例1:象形字与识字方法。口耳目【《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
(一)2】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这些字为什么放在小学生识字的初始阶段?以后依次是会意字、形声字,它表达的是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过程。
案例2:还有些象形字?田、爪、及、几、册
案例3:象形字大部分是独体字,是构成会意字和偏旁部首的基础。比如学生往往“工”和“公”不分。“工”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工”字就像斧头一样的工具,下部就是斧头锋利的刃部。所以“工”的本意是“工具”。“工”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工”字组成的字大都与“工具”和“技能”有关,如“巧”、“ 式”等。
“公”与 “私”相对。从二个字的字形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八”字虽简单,但它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都是表示一个东西被分成二半的样子,所以“八”就是“分”的意思。“八”当“分”讲的本义后来完全消失了,当数字用的“八”是同音假借的问题,在词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八”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八”字组成的字大都与“分”有关,如“小”、“ 分”、“半”,还有就是这个“公”,把“禾”留给“ㄙ”就是“私”,把“ㄙ”平分了就是“公”。从字的构成上就可以区分“工”与“公”的区别。
例4:既和即。比如学生往往“即”和“既”不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注意这二个字的结构就会很容易区分。这二个字都是象形字。“即”从甲骨文看,左边是一件食器,上面盛满了美味食品,右边跪坐着一个人,好像在美美地饱餐。“即”的本义是“人就食”,所以引申为走近、靠近、马上、立刻。“既” 从甲骨文看,右边是一件高脚食器,尖尖部分表示装满食品,左边背向食品而跪坐的人,张个大嘴巴,表示已经吃饱了。既的本义是吃完了,引申为“尽”“ 完”。从 “完”又引申为时间副词“已经”。
2.体悟会意字的字理奥妙
中国汉字不仅是图画还是故事。“人”靠在“木” 旁歇一歇,就是休息的“休”;把“手”放在“目”上就是“看”;家里有女人就是平安的“安”,家里起火了就是灾难的“灾”;在田里出力的是男人,脑袋大身子小的就是小儿(兒);有女有子就是“好”,有衣有饭就 是 “裕”。多么神奇的汉字!一个字就是一种情景,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字就是一个有趣的世界!如果我们的识字教学能充分挖掘汉字本身的文化特性,诱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和喜爱,那么识字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认识几个文字符号,还有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有对事物探索的热情。然而在我们的一些识字课堂上,汉字的神奇被呆板机械的教学程序所掩盖,低年级是正音、明确结构,高年级则又加上笔顺笔画。如教师教“货”字时,提醒学生不要把下面的“贝”写成“见”,不要把上面 “化”中的“七”写成“匕”,这就算完成了教学。其实,贝是古代的货币,人们“化”掉“贝”,才能换来“货”,当学生明白了“货”字包含的奥妙,他们还能记不住?还能写错?
案例1:会意字与识字方法。日月明【《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
(二)4】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
案例2:还有哪些会意字。“旦”太阳刚出地平线;羊大美;内,人入屋了就是内;“灾”,家里起火了就是灾;伏,会意字。金文左边是一个面朝左的人,他的屁股之后有一只犬(狗),狗一口把人给拽倒了。所以“伏”的本义就是“趴下”。突?告?羁?秋?利?
案例3:干国祥的《擦亮汉字》。在五年级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上的是《夕照》一课,要重点掌握:裹、溢、则等5个汉字教师的教学基奉上是这样的一个程式化的过程:“裹”,上中下结掏,上面是个“亠”,中间是个果,下面是个说不清的偏旁。“则”,左右结构,左边是个“贝”,不要写成见“见”,右边是个“刂”。
同样是这几个字,我们看看教育专家干国祥老师是怎样教的。
第一个是“裹”字。干老师在黑板上慢慢地、端端正正地按笔顺将这个字书写了一遍,问: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摇头。于是干老师先将“衣”字写出来,只不过中间留了大大的空白,再在这个空白中,填人“果”字。哦,原来如此!原来这个字表示的是用衣服将果子包起来。
第二个是“则”字。左边当然是“贝”,右边当然是“刂”,问题在于,它们放在一起又表示什么?“贝”是古代的钱币,给钱是现实中最受欢迎的奖赏.所以.“贝”在这里表示“奖赏”;同样的,“刂”的意思是“刀”.用刀砍手砍脚砍头,也就意味着最严厉的“惩罚”。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任何“规则”都需要“奖罚结合”.没有奖励与惩罚的规则往往是无效的。然后,干老师让大家在教室里寻找“则”字.结果大家发现了墙壁上的《小学生守则》。干老师继续说,我们遵守了这个“则”,老师就会奖励我们,我们违反了这个“则”,老师就会惩罚我们。学生纷纷点头。多么神奇的汉字,如此教学还能记不住?还能 写错?
第三个字是“溢”。先板书“皿”字,学生都认识,说是“器皿的“皿”。但可惜的是。当问他们家里有哪些器皿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摇头表示没有。把词语当成词语来教,没有将词语与生活世界相联系.这真是可悲。同样的。把文本仅仅当成死的文本来教。没有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不借助文本穿透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就是僵死的。这 会导致死记硬背。严重地损伤学生的理解力。我只好先举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家里都有许多器皿,而且每天都在使用。然后,我在“皿上厦添几笔成为“益”字。我问:上面的偏旁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让大家侧过头,横着看那个偏旁,于是大家发现了,原来上面是个“水”字。水从器皿中漫出来了,这就是“益”字最初的意思!“益”表示水满了,表示多。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多又与好联系在一起。于是,益字就有了三层意思:1.水漫出器皿2.多;3.好。当后两层意思冲淡了最初的那层意思时,古人便画蛇添足,加一个“氵”,表示本意,以区别其他二个意思。生字一个一个地教下去—— 学生们的眼睛始终是亮晶晶的。啊,原来每一个汉字真的都是一幅画,真的这样奇妙啊!不需要维持纪律,不需要用星星与小红花作为诱饵.甚至没有可以让他们放松的游戏.整整一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却高度集中。这就是伟大事物本身的巨大魅力。
3.体会形声字的造字奥秘
中国汉字的神奇不仅在于它是图是故事,还在于它能让人“望文生义”“望文生音”。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中国汉字80%是形声字,形声字的造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形声字的形旁是对所表示的字义的归类。如常见的部首日、口、木、三点水、草字头等等,见偏旁部首就可以大体知道文字所指称的事物类别,比如看 “芦苇”就知它是某种植物,见 “鹦鹉”便晓它与鸟有关。如此“望文生义”,可谓中国文字的一绝。识字教学可以遵循形声字构形原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中重视偏旁部首意义的教学,把形与义科学联系,学生会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建立一种科学的汉字体系:汉字的形体是因其意义构建的,是“因义赋形”的,其构建的理论依据和词义的演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在与众多汉字的比较中认识它,找到规律,就能成批识字,加快识字的速度,提高识字的效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标要求。但识字教学中,常出现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孤立地识字,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反复地抄写,没有形成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不理解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把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割裂开来,语言失去了联系,学习汉字也就费劲了,不仅识字的巩固率不高,而且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了。
讲清部首的含义会理解很多字词。我们熟悉的部首意义:1口、耳、目,2忄(心)、扌(手)、足,3山、氵(水)、土,4艹(艸)、木、竹,5鱼、鸟、虫,6牛、马、羊,7禾、米、衤(衣),8女、犭(犬)、疒(病),9日、月、雨,10亻(人)饣(食)、讠(言),11贝、石、钅(金),12纟、火、王。
提问:
1、“月”字旁的意思是什么?与肉体有关故事:江河湖海洋,肌腿胳膊肠。与肉体有关的“月”字旁,其实是“肉” 字旁的变体。“肉”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块肉的形状。小篆的形体,也像一块肉,中间的两条线可能是当腰肉中的肋条。“肉”字的本义是动物的“肌肉”,而表示人肉用“肌”,到了汉代以后,“肌”仍然不能指禽兽的肉,但“肉”能用来指人的肌肉了。“肉”字是个部首字,凡有“肉”字所组成的字都与肉有关。可是到了后世,从“肉”的字和从“月”的字混为一谈,均写作“月”,不过可以从字义上加以区别,如朗、期、腊、朦、胧等等是由“月亮”的“月”所组成的字,都与“时间”或“明亮”之义有关。而肠、肚、肝、肺、脚、腋、脸等字中的 “月”都与“肉”有关,所以这些字中的“月” 字本为“肉” 字。看“胃”字就更清楚了。
2、“贝”字旁的意思是什么?贝,象形字。上古时曾用作货币,许慎说,倒了秦朝才“废贝行钱”。在汉字中,凡是右“贝”组成的字大都与钱财或贵重义有关,如财、货、贷、贵、贿、赂。
3、易写错的字:学生常常把“初”的“衤”写成“礻”。“初”,《说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我们忽略的部首意义:
礻(示)如在汉字中“示”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很像我国上古人所崇拜的“灵石”,灵石上放置祭品,示于光天化日之下,给鬼神看并享用,所以后引申为“给人看”、“表示”等。所以,在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如“福”、“祝”、“祖”、“祈”、“祷”等字。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什么时候该加一点。什么时候又该减一点。
页:顾(回头)、顿(叩头,顿首)、颗(小头)、硕(大头)、颇(偏头)。革: “马革裹尸”的 “革”,金文的上部是一把直刃的平头铁铲,下面一条尾巴代.表铲的曲柄,柄的两侧是两只手相对形的连指写法,所以,“革”字就是表示用平头铲刀剥兽皮的意思(“皮”字的金文形体的右边,也是一把平头铁铲的样子)。
“革”字从表示剥皮之义,引申为去了毛的兽皮叫做革。“有毛曰皮,无毛曰革”。因上古用“革”做武士护身的甲胄,就产生了“兵革”一词,“兵革相见勇者胜”,兵革有 代表军队的意思。由“皮”制为“革”的改变之义引申出“变革”“革命”。“革”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革”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皮革”有关,如靴、鞋、靶、鞍、鞭。
戈:甲骨文是个象形字。金文的上部是“戈”锋利的“刃”,下部是“戈”的长柄,也是像“戈”的样子。可是小篆就不像了。“戈”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作为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戈”字组成的字大都与武器或格斗有关,如战、戒、戍、戎等。
刂(刀):刑、列(《说文》“列,分解也”。可见列是裂的初文。则、酉:象形字。甲骨文里它像个酒瓶的模样。金文变得复杂了些,当中的两条横纹是酒瓶上的花纹。小篆的形体,酒瓶上的花纹变得更美观了。“酉”字的本义是“酒瓶”,后来这个本义消失了,却被假借代表地支中的第十位。作为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酉”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酒有关,如醉、酣、酝、酿、醋、酱、酸、配(会意字,表示抱着酒瓶配酒之意)
我们陌生的部首意义:
彳:彳偏旁与 亻相近。彳是个象形字。甲骨文是“行”字的左半边(“行”字的甲骨文形体是个十字路口)。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可是小篆就变得不太像了。楷书就根本没有路口的形象了。“彳”一般不单独使用,它经常与“亍”字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彳亍”,表示“小步走”或“走走停停”的意思。“彳”是个部首字,凡是右“彳”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行为”或“动作”有关,如行、御、徒、徙、往。行,“行”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间是一条大路,左右两侧有分出了两条小路。金文的形体是东西南北都能通行的十字路口。小篆的形体变得根本看不出通行路口的样子了。“行”字的本义是 “路”。因为路是可以行走,所以“行”又当“行走”讲。
冫(冰):冫偏旁易和 氵偏旁混淆。冫原本是“冰”的象形字。甲骨文中的两个人字形ㄍ,就像严寒之下而突起的冰块。可见冰字原来就是个象形字。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可是到了小篆变化就大了,在“冫”旁边又加了个“水”字,表示“冰”是由水凝结而成。冫(冰)是个部首字,凡由 “冫”做部首的字,大都有“寒冷”之义,如寒、冬、冷、冻、凛、冽、凉、凌。冬,这个“冬”字本来是“终了”的“终”字。你看甲骨文多么形象,就像一段丝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来表示。那么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该怎么办呢?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义的“纟”,造出一个新形声字“终”。到了金文形体有所变化,把一个 “日”字包在绳索当中,表示太阳光不再温暖了,所以也就是冬天的意思。小篆的形体改变较大,把金文当中的“日”去掉了,又在其下增加了个“ㄍ”,这样改颇有意思,不见太阳而只见冰,当然就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了。楷书的形体,为了书写方便,把小篆下部的冰块改为两个“点儿”。
阝阜(在左):再如:左耳刀儿、右耳刀儿,人们常以为是左右耳朵,是与耳朵有关的字,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理解了左耳刀儿是阜的变形,本义是土山,以它做部首,大都与山与高有关;那么,现代汉语的许多词:阴阳、险阻、降落、陨落、陷落、陡峭,也就不难理解。
阝邑(在右):右耳刀儿是邑的变形,本义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国名、地邑名、封地名,也就不难理解都、邦、郡、邻、郊、郭等是人群聚居之地;郑、邓、邹、邯郸是封地或国名。
攵:望文生义,意思是文字反写,其实是手持工具劳作。就有了放、牧、教、改、攻、收、救、政,这些都与手持工具有关。
歹:甲骨文的上部像骨头破碎的裂纹,下部像死人的空骨。金文与小篆也大体与甲骨文相似。所以“歹”字的本义就是死人的残骨。因此,凡从“歹”的字大都也死、坏有关,如死、残、歼、殃、殡。
这些字生活中处处都有,形与义结合紧密,教师稍加分析,学生会很快形成音、形、义三者的统一,牢固掌握,并形成运用能力。然而无论以前还是现在的识字教学,都没有太重视偏旁部首意义的教学,除了特常用的、古今意义没变的,如:三点水、木字旁、提手旁,其他偏旁的教学常常被忽视,使得一大批中小学生不知道双人旁、四点底的意义,更不知道左“阝”、右“阝”、“文”、“页”、“贝”、“酉”等的意义,也就丧失了许多体会汉字美和汉民族思维特点的机会,丧失了许多理解和分析语言的能力。
形声字的声旁是对文字语音的指示。
声旁。比如“湖”、“糊”、“葫”、“瑚”、“蝴”都取其“胡”的读音。又如请、情、清、晴、鲭,取其“青”的读音。
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是字的韵母,如在饿、俄、鹅、娥、峨、蛾中,“我” 是示音部件(陕西话中的“我e”)。还有悲、菲、斐、匪、绯、扉、啡、霏、翡、蜚,其字中的“非”是示音部件。(有教师在课堂上把“悲”中的“非”讲成“韭”,说“悲”就是“心里像长了韭菜一样悲哀”。其实,“非”是示音声符,并不是表义义符。)
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 ?“上学去,背书包,吃饱饭,不要跑,洗衣服,用水泡,过新年,放鞭炮,大家来,抱一抱,我们都是好同胞。”包抱苞饱鲍胞孢雹龅,炮刨跑泡袍疱庖。巴把吧爸靶芭疤粑笆,爬耙琶葩。户沪护魱,炉庐魲芦。坷苛珂轲疴牁钶柯可,诃呵河菏。供共拱恭珙栱,洪哄垬烘。会意兼形声的字。
物:本义为杂色牛。《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故从牛,勿声。” 忘:上部为“亡(失去)”,下部为“心”,表示亡失了心中记忆之事。
企:企盼,祈盼,期盼都表示盼望之意,但有细微差别。“企”?会意兼形声的字。为什么下部不用“之”或 “只”而用“止”? 戋:少,细微,为数戋戋。贱、钱、浅、践、笺
识字能力是指学生掌握了识字的方法,从而能够不依靠教师独立识字,具有自学汉字的 能力,主动去识字。独特的汉字造字法、字形与字义的联系、词义的演变都是一个严密的系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越是有规律可循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学生越容易把握。这为教给学生一些汉字基础,培养识字能力提供了条件。由于意义古今有很大变化,意义与字形难以联系。需要教师针对偏旁部首的意义作具体分析,才能让学生能把形义结合起来,举一反三,形成识字能力。如“虫”本义是蛇,后是昆虫类的总称,由此产生的蛇、蝌蚪、蚂蚁、蜻蜓、蜘蛛、虾、蝉、蚊、蜂、蛙,这些都是小孩熟悉的小动物,一个虫字可以带学二三十个由虫做形旁的字,大大加快了识字的效率。再如生活提示我们“照”离不开太阳和火,字形与日与火有关,召是音。而对日和火的正确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搞清“日”、“火”、“灬 ”的意义与什么有关,就不难理解早、时、明、晴、晓、晒、晨、晾、暄,也不难理解热、烈、煎、熬、烹、煮相关的意思。这样,就可以轻松掌握一批与这两个字符相关的汉字。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在字义、字形、字音方面产生联系,不仅知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便可快速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偏旁部首意义的教学要形成序列。识字教学是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识字任务并不是某个阶段全部完成的,从广义上说,和文字打交道,一辈子都要识字,只不过各阶段的任务不同。
(一)低段,着重是独体字的教学。独体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弄清楚日、月、山、水、口、耳、木、火的意义,特别是常用部首:日、口、禾、木等,以及以他们为部首的例字,使意义与字形、字形与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对字词所代表的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识活动,为学习会意字、形声字打下基础。
(二)中高段,着重是形旁的造字功能及构词能力的学习,形旁的变形,以及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形近偏旁的区分。讲清部首的意义会理解很多的字词。如文,望文生义,意思是文字反写,其实是手持工具劳作。就有了放、牧、教、改、攻、收、救、政,这些都与手持工具有关。形旁变形有:忄——心、刂——刀、灬——火、扌—— 手、礻——示、衤—— 衣、犭——犬、氵——水、讠——言、阝(在左)——阜、阝(在右)—— 邑。罒——网、冫——冰、灬——火、饣——食。形近的偏旁有:单双人旁、两点水与三点水、示字旁与衣字旁、爪字与瓜字、舀字与等。
(三)纠正错别字要贯穿中小学教学的始终。小学阶段,在识字的过程中要见错就纠;中学阶段更要以造字法和偏旁部首的知识为主导,强化识字,并对所学汉字进行归类复习,全面系统地纠正错别字,以加深对字词意义的理解。如:寒暄与喧宾夺主、雄鹰与义愤填膺、声闻遐迩与目不暇接、瞻仰与赡养等要对举区别,成语一枕黄粱、功亏一篑等的理解分析,无不与偏旁部首的意义相关。在序列教学的过程中,在逐渐强化的偏旁部首的意义中,学生对整个汉字系统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识字的量,运用字的能力,以及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都会增强不少。如:为什么鞭策、寒暄、放牧会形成一个词,为什么家、逐是豕和宀辶的组合都可以迎刃而解。
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曾经是一次伟太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的一个小小奇迹。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展现伟大事物本身的魅力” 引导孩子走向一个个伟大的事物(知识),与伟大事物进行对话,让伟大事物穿透学生的心灵,重整学生的经验,成为他们生命的成分和力量。
2.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二
一、科学分析汉字构形
清代汉字学家王筠在《文字蒙求·自序》里说:“雪堂谓筠曰:‘人之不识字也, 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 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 且易记而难忘矣。”可见, 分析汉字形体构成是识字教学必须的步骤, 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知识基础。现代汉字的形体构成分析主要分为偏旁部首分析法和笔画部件分析法两种。分析汉字构形是识字教学必须的步骤, 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知识基础。现代汉字的构形分析科学的主要有偏旁部首分析法和笔画部件分析法。
1.偏旁部首分析法
偏旁部首分析法即分析字形与字音、字义的相互关系, 从而说明构字理据。该法成熟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许慎将汉字构形方式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字符分为形旁、声旁;形旁选了540作为部首, 是据义定部。如“酉”字, 本义是酒坛子, 作为部首, 其部中字皆与酒、酿造等义有关。
历经隶楷书的笔画化和规范简化的重大变化, 发展到现代汉字, 大多数字的理据性被大大减弱, 有些甚至消失。如, 大多数象形字已无形可象, 如“日、月、行”;许多形旁不能表义了, 如“决、冲”的“冫”;许多声旁不能表音了, 如“待、特”的“寺”, 这些与义、音失去联系的字符, 汉字学称之为“记号”。这样, 汉字字符变为三种:意符、音符、记号。记号是无理据字, 这大大增加了小学生理解和识记的难度。因为, 有理据字易于理解和学习。为了增加汉字的理据性, 常用的办法就是追溯字源。这是对不易被学生理解的字, 展示其古文字形, 利用其形象性强、理据显明的特点, 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如部首“彳”是“行” (路) 的省写, 溯源“行”, 甲骨文作“”, 十字路口形, “彳”是“”的左半边的楷书形。所以“彳”在构字中表示道路、走在路上之义。如“往、徒、徙、待、徐、徘徊、彷徨、徜徉”都有行走义。学生理解了“彳”的形义, 就容易理解“彳”部的大部分字了。
2.笔画部件分析法
为了有效指导识字教学, 根据现代汉字的特点, 汉字学家们提出了新的汉字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 现代汉字形体的构成要素是笔画、部件, 分为三个层次, 即“笔画—部件—整字”。于是, 笔画部件分析法产生了。该法主要依据字形分析字的构成成分。
一是分析笔画。根据《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汉字折笔规范》等国家汉字规范文件, 指导学生认清汉字笔画、笔画数和笔形。如, 先教汉字主笔形横 (一) 、竖 (丨) 、撇 (丿) 、点 (丶) 、折 (乛) , 附笔形有折笔, 如横折折撇 ( ) 、横撇弯钩 ( ) 等25种, 进而教学生数清单字的笔画数, 掌握笔顺规则, 为规范、快速、美观地书写打好基础。
二是分析部件。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会发布的《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 指导学生掌握部件知识, 如读音, “卩”音“jié”、“彡”音“shān”;部件的部位名称, 如“上头下底, 左旁右边, 内心外框, 中腰四角”, 这样使学生掌握科学分析现代汉字的构形方法。
三是分析整字。部件在构成整字中有左右、上下、包围、框架等不同的结构类型, 分析字的间架结构, 既便于识记, 也能感受到字形美。
汉字分析的两种方法的传授与运用, 有助于达到语文课标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目标:“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3]。
二、充分运用汉字系统
汉字是书写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汉字内在的系统很多, 比如声符系统、意符系统、同源字系统、本义与引申义系统、部首系统、偏旁系统、假借系统与分化字系统, 但归纳起来主要分为纵横两大系统, 横向系统如“又”与所构字“取、皮、奴”的意符系统, “包”与所构字“炮、泡、苞”的声符系统, “丁”与所构字“打、汀、灯”的记号系统等。纵向系统指字的各个系统的内部联系, 如与“人”义有关的偏旁:亻、大、卩、尸、勹、女、子、巳、、、欠、、见、儿、 、、疒、歹、鬼、。这些偏旁构成有严密逻辑关系的纵向偏旁系统, 所涉及的字就更多了。正如北京大学的李大遂先生说的:“紧紧抓住偏旁这个纲, 把偏旁的形音义作为重点, 把偏旁与合体字之间的形音义关系, 特别是偏旁与合体字的音义联系作为重点, 把一个个汉字放到整个系统中去教去学, 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4]
1.在随文识字中发挥汉字系统作用
目前识字教材大都以随文识字的方式编排, 可是, 在言语作品中, 汉字出现不可能依照构形系统和难易程度来安排, 不可能做到系统识字。遵循汉字科学, 识字教学就要充分运用所学汉字之间的意义系统, 减少识记阻力:一是课文归纳, 如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雨点儿》中“清、空、飘、彩、落”等生字归入形声字系统, 学生就容易掌握了;二是定期归纳, 以单元或整册为期, 对生字做系统归纳, 如, 将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改、收、牧、攻、救、敌、敢、敬”等字归为“攵”系统, 解析“攵”即“攴”的变形, 是手持根棒敲打之意, 该系统的字就好识记和运用了, 达到了以简驭繁的识字效果。
2.设计部首系统发挥汉字系统作用
汉字学揭示了部首对汉字具有“举一形而统众形”的作用, 如果师生们掌握了现代汉字201个部首, 就容易学好绝大多数的汉字。可是, 有何好方法掌握201个部首呢?其实, 201个部首中也存在着数十个“举一形而统众形”构字系统。我们掌握了某个字源部首, 就容易掌握相关的一串部首。如, “又”, 甲骨文作“”, 右手形, 用三指代表五指, 向下伸的一笔是手臂。演变到楷书有“??、彐 ( ) ”等形。在构字中表示手、手的动作等义, 所以由“又”构成的部首如“攴 (攵) (表示手持棍棒敲击) 、殳 (表示手持武器猛击) 、支 (表示手持竹棍) 、皮 (手剥死兽皮) 、寸 (金文作“”, 表示手的动作或尺寸标准) ”等, 都有手的动作义。这些部首的部中字也大多具有手的动作义。不过, “又”在现代汉字中也作简化符号, 如“鸡 (鷄) 、邓 (鄧) 、观 (觀) ”等, 这要分清楚。
三、自然而然地传播汉字文化
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 使它在产生时也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历史, 因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吴东平《汉字的故事》一书说道:“汉字, 尤其是古汉字, 在它的身上首先反映出的是先民身边的物质世界、生存条件、思维习惯和当时文化背景, 可以这样说, 先民对自然、社会的认识, 完完整整地移植到了一个个的汉字之中, 汉字也便从不同的角度沉淀了相应时代的文化信息。”[4]汉字学导向下的识字教学往往因解析字的形音义关系而自然而然地传播出浓厚的文化知识, 使学生由对汉字的理解延伸到对丰厚历史文化学习, 逐渐形成大语文观。如“家”字, 就有学生问:“为什么家里住的是猪 (豕) , 而不是人?”教师用汉字科学讲解:在古代, 猪是奴隶社会私有财产的一部分, 是财富的标志, 家里养猪越多, 表示家越富有。老师这样解析“家”字, “家”在学生眼中变得生动了, 他们掌握的何止是“家”的写法, 还有“家”的文化知识。语文中, 有许多以汉字为本体的文化现象, 如书法、对联、回文诗、字谜, 讲解这些知识,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还引导学生奔向了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摘要:汉字学的导向, 可以使识字教学做到科学分析汉字构形, 充分发挥汉字系统的特点, 并在解析汉字中自然而然地传播丰富的汉字文化知识, 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识字效率, 而且培养学生科学分析汉字的能力, 引导学生奔向语文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识字教学,汉字学导向,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巢宗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66.
[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 (增订本) ·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7.
[4]李大遂.关系对外汉字教学全局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8.2.
3.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三
20余位汉语汉字专家聚会北京,联名要求拯救日益被忽略的汉字教学,呼吁建设汉语自身语言文字理论和创新汉字教学方法。他们一致认为,汉语教学的最大症结是近百年来一直在西方语言教学理论的框架内思考问题,对汉字的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
专家认为,汉字作为一种表意象形文字与事物最接近、最直观。应该说汉字是世界上最易学,而不是最难学的文字。所谓汉字“难学、难记、难写”是个大误区。
本发明为一种汉字结构数码识字新方法,用全球通用的10个阿拉伯数字分区表示汉字的部首,根据汉字造字(组字)原理和汉字的特点、结构规律,实行自然分解。怎样造字就怎样拆字识字。该专利抓住了汉字识字的核心和根本,并严格遵循“三字一句,四句一段,每段四码,一码定位”的规则,按照“区、段、位”三位一体输入汉字,每区段的汉字均做到押韵,形成了一个集“识字、打字、查字、写字”为一体的科学无缝连接的数码识字输入系统。
专利名称:汉字结构数码识字输入法
专利号:ZL 201410097081.1
专利权人:万仁芳
地址:南昌市青云谱区解放西路358号4-4-402室 邮编:330029 联系人:万仁芳
此专利转让价格2000万元
4.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四
让学生在识字学习中感悟汉字的魅力覃淑琼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信息量的获取。因此,识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学生在识字学习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深切体会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是我们识字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在识字学习中体会汉字的意象美。
汉字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浓缩了远古真实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悠久历史。它从简单的图形到今天明朗的线条,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但它的最基本的形态依然保留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或田园花草、百兽鱼虫,或高山流水、人物百态,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字理析解汉字,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意象美。
1、通过图字对照,重现象形字的形象,促进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例如,教学《口、耳、目》,我首先出示人的口、耳、眼睛图,再展示古体小篆“口、耳、目”,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知道这些字与所表示的事物有相似之处。最后展示演变至今的“口、耳、目”.接着把篆文“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板书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并说说理由。学生兴趣盎然,在热烈的议论中,几个生字的形、音、义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通过字形展开联想与想象,促进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如教学“苗”字时,从“苗”字由“草”和“田”组成,点拨学生由“苗”联想到田间长着青青的嫩草和禾苗。“男”因为最初男人是耕田的劳动力,就避免了书写时“田和力”连笔的现象。教学“武”字时,有个学生这样理解:中华武术是以少林寺武术为主要代表的。武士们使用棍棒,而不用“刀”,所以“武”字的肩上扛着一根棍子,谁还敢在武士腿上砍一刀呢?学生都笑了,在笑声中牢牢地记住了“武”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趣味想象,使学生体会了汉字的形体美,促进了对汉字的理解。
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例如教学“笔”字时,展示毛笔实物,让学生观察毛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笔尾是毛做的,因此“笔”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毛”字。教学“捧、拎、抱、扛、拍”时,演示这些动作使学生体会到这些字的不同意义。
4、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如“坐”字可以编成字谜“两人坐在土堆上”.教学“风”字可以把谜面编成“树儿见它把头摇,苗儿见它就弯腰,云儿见它快快跑。”这样的猜谜活动使学生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5、通过儿歌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
如教学“歪、晃、品、晶”这几个字时,把它们编成儿歌:
不正不正,歪歪斜斜;
日光日光,明明晃晃;
三个口字,品尝品尝;
三个日字,晶晶亮亮。
这样的儿歌,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在识字中,还可以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强化对汉字的记忆。如:门+口=?(问),树-木=?(对)。也可以让学生编题来考老师、考同学,帮助记牢字形。
二、在识字学习中体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至今还有许多的汉字可以望文而生义。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通过析形索义,解形识字,让学生感悟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
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动逼真,如“山、日、目”使人见字而知形,见形而知义。尔的会意字内涵丰富,组构巧妙。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仁,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孝”字,从老,从子,儿子尽心侍奉老人为孝,古语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教学时注意引导点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汉字所包容的丰厚文化。 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的形旁表意,这对于让学生了解汉语词的原始意义,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了解当时的认识水平,都很有帮助。如“财、货、贵、贱”等字以“贝”为旁;“币、帛”以巾为形旁;“钱、银”以金为旁,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不同的.形旁知道我国古代曾先后用过贝壳、丝帛和金银来作为货币。指事字是由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意义的。这种造字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有些指事字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字形中看出其指示的意义。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指示指导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如教学“刃”字,可以告诉学生在“刀”上加一个点,表示刀刃的所在。 汉字演化至今,部分的演化字和简化字亦可以增加内涵,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进行新解。例如“霖”《说文解字》解为从雨,林声的形声字。我认为在教学中灵活析解为:像树“林”那么密的“雨”就是“霖”也何尝不可。“海”为从水,每声的形声字,学生析解为“每”一滴水都流到一处,就汇成了海,也是可以的。识字教学不是文字学研究,小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和识记与专家学者对文字的研究是有所区别的。只要思想健康,浅而易见,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识记的方式方法,我们都不必拒绝。
三、在识字学习中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汉字除因其表意性而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其音律、形体、情趣等在世界上亦别具一格,颇具魅力。在欣赏诗文时,汉字的表意成分能启发联想,在脑中呈现鲜明的视觉或听觉形象。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使人仿佛看到江南一片葱葱郁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见》“歌声振林樾”又让我们仿佛听到牧童嘹亮悦耳的歌声。
汉字造就的中国诗歌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词藻华美,形象鲜明,其形体美和韵律美,更是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对联更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左右两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语相对,平仄相调,内涵相联,真可谓无独有偶,巧夺天工。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样的联句对仗工稳,本句内平仄相重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看其形,字对字,词对词,十分美观。音律起伏变化有致。如果用拼音文字书写,则显得长短不一,缺少了汉语言文字的对衬美。语文实验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对子”:
云对雾, 花对草, 桃对李,
雪对霜, 蝶对蜂, 柳对杨,
和风对细雨, 蓝天对碧野, 山清对水秀,
朝霞对夕阳。 万紫对千红。 鸟语对花香。
5.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五
一、学习《汉字文化常识与识字教学》课程的所思所感,字数800—1200字,A4纸,正反面写作,一页即可。首行标题居中,第二行居中写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请按格式书写,否则卷面分。
二、以下面的课文(只选一个)为教学内容,结合所学的识字教学方法,设计教案和ppt。要求:首行标题居中;第二行居中写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第三行为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教时安排(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包括引言、阐述、分析、推导、总结等)作业布置(设计思考题、讨论题)和板书。请按格式书写,否则卷面分,不得抄袭。
(一)课文
1.2016年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识字第四课
2.2016年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第一课
教案模板
标题(二号宋体加黑)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三号宋体)
6.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六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前9个会认字,初步认识后7个会认字,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24个词语。
2.会写“语、枫、杨、桃”4个会写字。能够姿势正确地书写,并能把字写得正确规范。
3、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课外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1.“枇杷、银杏、猕猴桃”3个词的读音。
2.“杨”的字形。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词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课件:北京植物园外景图)植物园的园长给我们寄来了什么?(课件:邀请信图)邀请我们一起参观一个新型的植物园,你们想去吗?现在,咱们就一起参观吧!
二、第一部分的学习
1.老师先带你们到花园里去看一看,如果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就大声地说出来。(课件:荷花、菊花、山茶花的彩图)
2.再看看我们又来到什么地方?(课件:草莓、菠萝、紫葡萄的彩图)
3.我们再到蔬菜园里去瞧一瞧。(课件:莲藕、蘑菇、卷心菜、茄子、葫芦、青豆角的彩图)
4.看来,这个植物园里的鲜花、水果和蔬菜真不少。有的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真了不起!有的还不认识,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识字二——读读词语识汉字,大家就知道了。(出示课题)
5.课题里有一个生字,是要求会写的,谁说说这个字(在“语”字下点红点,加拼音)你怎么记?还能组成什么词?
6.这课书的词语比较多,请你们先自学前4行的词语。
要求:
(1)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再看清哪个字是轻声,注意它的读法,多读几遍。
(3)最后试着不看拼音读读词语。
(学生自学时,老师将生词卡随意贴在黑板上,然后指导学生的自学)
7.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采摘”游戏,我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其他同学看屏幕,屏幕上出现了什么,你们大声地告诉他,这两位同学谁找到相应的词语卡片,就举起来大声地读出来,他找对了,大家就跟他一起读。这次采摘就算成功了。
8.读时强调:“紫葡萄、蘑菇、茄子、葫芦”轻声的读法。
9.指名读、齐读(顺读、跳读)
10.这些词语你们都认识了,离开词的单个字你们还认识吗?(出示卡片认字)。
11.把这些字放在句子里,你们还能认识吗?(课件依次出现,并配上插图帮助理解句子的意思)。
我爱吃花卷儿。
荷花的种子叫莲子,可以吃。
妈妈买来了藕和菠菜。
我给爸爸端来一杯茶水。
三、小结过渡:
7.掌握汉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篇七
一、象形会意识字法
课本中的“山、石、田、土”这一类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的,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让学生先观察实物或实物的图片然后再识记,识记起来轻而易举。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另外,利用会意字的形成方法,将生字通过“一火灭,田力男;手目看,人木休”这样生动有趣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直观印象,既能达到认形明意的作用,又能提高识字的准确率。
二、形声识字法
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例如,蝴蝶是一种昆虫,所以“蝴”是虫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读“hú”。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学生基本能做到过目不忘。教给学生这种识字方法后,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地记住其他形声字了。又如,蜻蜓的“蜻”是虫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读“qīng”。
三、归类识字法
低年级教材中出现的生字较多,教师将偏旁相同的字归为一类集中教学,可以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同时渗透归类识字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逐步提高识字能力。实践证明,形近字是小学生最易写错、最难区分的字,也是小学识字教学的难点。笔者在识字课上经过归类,让学生掌握了形近字的五种类型:1.笔画多少不同。如,“斤”和“斥”。2笔画长短不同。如,“土”和“士”。3.个别笔形不同。如,“外”和“处”。4.个别部件不同。如,“受”和“爱”。5.偏旁部首不同。如,“忘”和“妄”。学生掌握了这种归类法,就可以较轻松地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要求,为阅读和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比较识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应让学生单纯地认识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而要把与这个字字形相近的其他生字放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辨别字形、字音和字义,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些字的音、形、义和用法,这也是低年级识字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学习“子”字时可与“了”比较;学习“清”字时可与“青、请、情、晴”比较。在比较中掌握形和义,为正确运用做好准备。另外,在教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时,可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进行比较。如,“渴”和“喝”,人渴了要喝水,所以“渴”字用“三点水”,喝水要用“口”,所以喝是“口”字旁。
五、熟字带生字法
熟字带生字法是对学过的熟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连加连减,也就是利用添笔画、减笔画、加上偏旁、去掉偏旁、换掉偏旁、拆分部件等方式,变换成新的生字的方法。如,学习“天”字,可以说成是“大”字加一横就是天;“人”字加两横就是天;“夫”字不出头就是天。学习“园”字时,可以说成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口”,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元、园”的用法。学习“爱”字时,可以把它拆成“爪字头、秃宝盖、友”,同时又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总之,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汉字的形成规律,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8.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八
一、 与“人”有关的部件
“人”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较早遇到的一个字。“人”字的字形很简单,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构成,但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的甲骨文形体为,是面朝左立着的一个人,上端是头,向左下方伸展一笔是手臂,中间是身子,身子以下是腿。这个字形记录的是人的侧面站立形象。以“人”字为基础,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与“人”有关的字,如下所示。
从,甲骨文为,是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一个跟从一个,表示前后相从之意。
化,甲骨文为,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的人,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了,也就有了变化。
在现代汉字中,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这些字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 名词,表示人的类别,如俊、儒、侠、仇等。
2. 形容词,表示人的德性,如傲、俭、仁、侈等。
3. 动词,表示人的行为,这一类字很多,如仰、伏、侍、依、伸、借、使等。
“大”部分可以认为是人部的分支。“大”的笔画比“人”多了一横,现代的意义有很大区别。但是,考察“大”的古文字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大字在最初可能是大人的意思。也就是说,从字形记录的文化意义上,“人”与“大”的区别并不大。因此,以“大”字为基础造出的汉字,意义与人类或人事有关,如:夫,古文字形为,下部是“大”,即正面站立的一个人,“大”的上部有一小横,表示头簪形。这就是说,“以簪束发”,人已长成。所以,“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
另外,以“大”字为基础造出的汉字少数与大小的大有关,如夸、奢等。
二、与“手”有关的部件
“手”也是小学生较早学习的一个字,其古文字形为,是个象形字,上部是五个指头,下部是手臂。发展到楷书形体,已经不太像手的样子了。“手”字的本义就是指腕以下能拿东西、能做事的部分,是名词。手部字的偏旁有两种写法:在字的下部写作手(少数),如拳、掌、拿等;在字的左边写作扌(多数),如指、挥、打等。
手部的字,除极少数名词如手、指、掌、拳、技等,以及少数形容词如拙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动词,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如下所示。
失,古文字形为,左边是一只手,手腕的右边是个“乙”字,表示东西从手中丢失了。现在的楷书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接分析楷书形体,是看不到原来的构字理据的。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该适当地渗透古汉字的知识。
“又”部可以认为是手部的分支。又,古文字形为,像一只右手,“又”的本义即为右手。又部的字举例如下。
友,古文字形为,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这就像现在的旧友重逢,二人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友谊。“友”字的本义就是朋友。
及,古文字形为,左上方是一个面朝左弯着腰的“人”,右下方是一只手,意思是手捉住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捉住,是因为追上或赶上了。因此,“及”的本义就是“追上”或“赶上”,又引申为“到”“至”,以及“比得上”等意义。
“攴”部也是手部的分支,其小篆形体为,下部是一只手,上部是一根皮鞭(或带杈的木棍),这个字是手执皮鞭扑打之义。攴部的字多数表示打击的意义,如敲等。
攴在字的右边,多数写为攵,例如:牧,古文字形为,右边是一只手拿着鞭子,左边是迎面看的牛头的形象(代表牛),这就是拿鞭子赶牛,表示放牧的意思。
有些攴部的字只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没有打击的意思,如收、赦、改、救等。
三、 与“足”有关的部件
足,古文字形为,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上、脚跟朝下的脚,上面的“口”形至今不详。足部的字,意义都与脚有关,如下所示。
路,小篆字形为,左边的“足”,表示走路;右边是“各”,表示读音,所以这是个形声字。“路”的本义是道路,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从足。从脚步所走之路,又可引申为思想或行为的途径。
“止”部可以认为是足部的一个分支。止,古文字形为,是脚趾朝右、脚后跟朝左的一只脚。止是个象形字。“止”的本义就是“脚”,“脚不前行”了,就停止了,所以止又引申为“停止”之义。后来,“止”的左边加了“足”旁,变成了一个形声字——趾。止部的字都表示和脚有关的意义,如下所示。
步,古文字形为,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左脚,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右脚。左右脚向前走动就叫做“步”,所以,“步”字的本义是“行走”。
走,古文字形为,上部是一个甩开两臂的“人”形,下部是一只大脚(止),像是一个人奔跑的样子,所以在古代“走”就是现代“跑”的意思;古代的“行”才是现代的“走”。
辶部也是走部的一个分支,辶部的字大都与行动有关。如,遵,本义是顺着走;迷,本义是迷了路;违,本义是离去;逆,本义是迎接。
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渗透我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让识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识记汉字效果更好,亦可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变得更深厚。另外,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源,还可以辨析形近字。
1. “弛”与“驰”。这是两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形旁。在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其中,“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两项技能与上面的两个字有很大联系。“弛”的形旁是“弓”,是指弓箭的松弛状态;而“驰”是“马”旁,因其本义与“驾驭马车”有关,是“马疾走”之意。
2. “氵”与“冫”。这两个偏旁形体相近,“氵”被称作“三点水”,“冫”被称作“两点水”。由于字形相近、名称相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误解——这两个偏旁的意义都是水,只是水多水少的差别。但是,考察古字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氵,古文字形为,其本义为“水”,以“氵”为形符的形声字意义大都与水有关,如:汪、液、流等。
冫,古文字形为仌,《说文解字》:“象水凝之形”,本义为“冻”,像水凝结后的形状,以“冫”为形符的形声字意义大都与冰冷有关,如:冷、凉、冻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字因为形体的演变以及简化所致,一些部件不能准确反映原始的造字意图。例如:现在以“冫”为形旁的“准”“决”“净”等字,其意义与冰冻无关。这三个字原来都是“氵”旁,“准”写作“凖”,原来是指测量水平的工具,后来泛指标准、准则;“决”写作“決”,本义指疏通水道;“净”本写作“浄”,是清洁、干净之意,通常,东西用水洗后才会干净。
总之,汉字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并掌握这些特点与规律,并以渗透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化作背景从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对于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教学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9.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九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甲骨文“”,这是我们祖先最早创造的文字。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字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继续探索汉字的奥秘吧!
(二)读文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识。
2教师范读课文。
利用课件演示“山、羊、鸣、休、笔”等字的演变过程,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出示相应的生字。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发不准的音。
2小老师教读。
3游戏巩固生字。
4同桌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四)写字指导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描一描生字。
2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把生字写得更好看。
“元”字第二横稍微向右上斜一点,竖弯钩从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处稍上一点起笔。
“毛”字的竖弯钩从竖中线的左边一点起笔。
“写”字,注意竖折折钩这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字”字,提醒学生注意“宝盖头”和“秃宝盖”的区别。
“笔”字,重点指导“竹字头”的写法。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
(五)感情朗读课文
注意指导爷爷和元元这两个角色的不同说话语气。
(六)课外延伸
10.汉字造字方法的基本特征1 篇十
汉字造字方法的基本特征是:遵循了存在环节的.思维规则,体现出两种形式对立统一关系。一是造字方法与存在形式同一的图像形式;二是造字方法与存在形式对立的图形、符号。
1、造字方法与存在形式同一的图像――以象形轮廓字为根基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汉字是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
逻辑图为:
11.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十一
经过不断摸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不少识字教学方法。下面将重点分析五种主要的小学识字教学方法。
1.拼音识字教学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用汉语拼音标注汉字的读音,主要解决“读准字音”这一问题。其特点是:先掌握汉语拼音及拼读规律再认读汉字。拼音识字法在学汉字前先学拼音,会使学生下意识地认为汉字不如拼音重要。同时,学生阅读的对象也是拼音和汉字,无形中把拼音当作文字或准文字来对待了,客观上降低了汉字的重要地位。
2.看图识字教学法
这是低中年级常用的一种识字教学法,它能有效地把识字和认识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但除日、石、水等为数不多的汉字外,教材所提供的图画对字形并不能起到提示作用。因此,看图识字教学法并不能解决认清字形这一问题。
3.口诀识字教学法
这是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而采用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在于试图解决认清字形的问题。这种方法既便于学生背诵,又能通过字形联想字义,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但是,汉字数量众多,造成许多口诀顾及了字形却与字义完全相悖,有时按照口诀进行书写,笔顺也会出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汉字严密的构形系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4.分散识字教学法
分散识字教学法也叫随课文语境识字教学法。它的特点是寓识字于阅读之中。这种方法虽然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识字环境,但对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是力不从心的。
5.集中识字教学法
集中识字教学法是指把与意符或声符相关的汉字集中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指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来成批识字。这是试图按照汉字表意构形系统规律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一种识字教学法。但是,集中识字教学法缺乏一条贯彻汉字教学始终的主线,而且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读字看半边的误解。
综上所述,目前小学识字教学弊端体现在:识字教学没有紧紧抓住汉字的核心来教学,教师不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在文字的认知领域中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没有体现汉字内在的本质特性。一种科学的识字教学法应与所教文字的性质相匹配。那么,汉字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字呢?
二、饱含哲理的汉字
(一)汉字的性质
文字是以其形体符号去记录意义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书写符号体系。制定文字只有两个可供选择的角度:表意与表音。汉字属于表意系统文字,它与拼音文字有本质的区别。汉字字形本体展示的是意义信息,而拼音文字本体展示的是语音信息。那么汉字具体采用了一些什么方式使形体不同程度地表示语义呢?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认识汉字的性质。
(二)中国汉字独特的造字结构
所谓造字结构,是指在造字时,为了体现某一语义,而使该字具有的形体构造。早在1800年前,许慎就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对其收入的9353个小篆字形进行了系统化地说解和归类。下面我们根据许慎的“六书”说来进一步深化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1.“象形”的表意方式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象形作的说解和举例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按照物体的轮廓而曲折宛转,画成一定物体的样子,特点是描摹客观对象形状特征来构造字形,体现语义。
2.“指事”的表意方式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指事作的说解和举例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看了就能识别形体,仔细察看体会才能领会意义。指事字结构表意的具体方法大致包括独体指事、附托指事、省变指事。
3.“会意”的表意方式
许慎对会意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其基本特点是组合若干单纯表意符号,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中体现新义。
4.“形声”的表意方式
许慎对形声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字),在取一个音近字比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
5.“假借”“转注”的表意方式
许慎对“假借”作的说解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本来没有这个字,是借助另一个同音字来寄托所要表示的词。许慎对“转注”作的说解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是指对某些由一个词分化发展出的语言相近、意义相关的词,在形体结构上共用一“首”来造出这些词的字,从文字符号上将它们联系起来。
三、中国古代的小学识字教学举例
早在公元前的周朝,学童识字已是有系统可循的。西周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关于识字著文的科目,目标在于识字。《周礼》中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小学”即文字学,“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可见,当时的教师会在认字释义中教授一些关于汉字的科学知识。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日指事……二日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从《周礼》《说文解字》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在识字教学方面已经找到了一条以汉字性质为出发点的识字教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识字教学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利用汉字的性质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仍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12.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十二
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识字量有明确的规定, 同时, 每一册教材都会出现“我会认”生字表与“我会写”生字表, 这两部分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识记生字, 在教学上采取速成法, 导致学生记得快, 也忘得快;有的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分析讲解用的时间多, 给学生亲自观察、比较的自我认识时间少, 学生参与识字的自主性不高。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好动、爱玩、充满了童真, 不能长时间专注。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在识字教学时, 不能将汉字特点同学生年龄特点联系起来, 导致学生机械识记。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 如象形字、形声字等, 都是课堂上识字教学的趣点, 但我们发现, 不少教师为了增大课堂的容量, 忽视汉字文化的强大作用, 导致教师教得烦, 学生学得累。汉字的书写也是低年级的重要任务, 书法是中国的特色, 又是母语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 有些教师认为写字教学不再那么重要了。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不高, 学生的识字兴趣不高。
二、把握汉字认知规律, 有效提升识字教学策略
1. 兴趣引领, 让学生爱上识字。
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特别感兴趣, 课堂上, 我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 利用课件将一些汉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情境。如“人、山、水、土、鱼、牛、羊”等生字, 就是象形字, 我将这些汉字的形成过程利用课件将他们展示出来, 学生看见课件将一只牛逐渐变成了象形字“牛”, 是多么神奇的过程。有趣的情景,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性的情景能让学生更好的识记生字, 这比教师布置学生机械抄写效果更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如果能将识字教学同学生的游戏联系起来, 学生会在“玩”的过程中高效的识记生字。为了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 我在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基础上, 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到一些汉字游戏方法, 在有趣的活动中, 愉快地接受识字, 提高认识。
2. 渗透方法, 巧编儿歌。有些汉字字形相近, 容易引起学
生的混淆,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汉字采用不同的方法, 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区别, 从而加深印象, 记得又快又好。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在生字里同时出现了“喝”和“渴”这两个字,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如果教师没能采取有效的方法, 学生特别容易混淆, 经常分不清, 常把“喝水”误为“渴水”。对此, 我抓住这两个字偏旁的不同, 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情况下会口渴?学生就会说:“想喝水的时候。”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将“渴”同学生的想法联系起来, 就是因为肚子里缺少水份了, 需要水, 所以“渴”字旁边是三点水。接下来, 我又问学生:“你们如果口渴用什么喝水?”学生说用嘴巴喝水, 这时我就趁机引导, 所以“喝”字的偏旁是口字旁。为了加深学生刚才的理解过程, 我还结合多媒体, 创设了情景, 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肚里缺水就会渴, 喝水就用嘴巴大口大口地喝。”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加上顺口溜, 学生不仅区别了字形, 还理解了字义。又如生字“晴、睛、清、请”等, 学生也特别容易混淆, 我就结合这些字的偏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然后从字义上引导学生去理解, 并巧妙地教学生编儿歌, 有的学生根据我的提示编了这样的儿歌:“大眼睛目字旁, 大晴天日字旁, 要清洁用水洗, 请客要用言字旁。”儿歌能帮助学生区分字形, 特别是“晴”和“睛”, 学生经过自编儿歌后, 基本上不再出现混淆现象。
3. 巧借生活, 快乐识字。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生活就是一本大书, 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获得更多识字的渠道, 教师要将书本的识字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识字方法。如学校就是学生识字的重要场所, 学校名、校训、名人名言、班级名称、课程表、同学的名字、各室的名称等都是学生认识汉字的材料, 出现在学校的汉字对学生来说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每天都能看到, 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校外的生活又是学生认识汉字的大平台, 现在的商家大都会做一个精美的广告牌, 教师要让学生在和家长外出购物时, 向家长请教广告牌上的汉字及意思, 这样无形中学生就可以认识很多的汉字。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 学生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动画及少儿节目, 这些也是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渠道。只要有意识地引导, 低年级学生能在生活中认识了很多汉字, 这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字, 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3.汉字的识字方法 篇十三
我观摩过吴琳老师的这节识字教学课, 感受颇深。这节课的突出特点是运用构字理据讲授汉字, 引发了学生对汉字的极大兴趣和热情。新课标要求低学段识字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 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既要让学生直接感受学习汉字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也要让他们逐渐感知汉字本身的魅力, 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够奏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 。吴老师深谙此道, 并融于教学实践当中, 令人耳目一新。细品这节课, 权以“四性”归要。
一、科学性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所传之道, 定当正道。因此, 教学的科学性当是首要的。目前, 在识字教学中, 凭主观随意曲解汉字的现象并不少见。如, 用“我要吃食, 因为我饿”解读“饿”字;用“一家一口一亩田”, 解读“富”字;用“一个日本兵, 拿着一把刀, 杀了一口人, 流了四滴血”解读“照”字;用“王姑娘, 白姑娘, 坐在石上把歌唱”解读“碧”字;等等。而吴老师遵循字理, 对所授汉字进行科学的解读, 尤其是对那些易讲解错的汉字, 解读精准。如“徒”字, 吴老师通过出示“”, 明确揭示“徒”字是与行走有关, 右边“土”表音, 其本义为徒步行走。吴老师通过正本清源, 纠正了学生因惯性思维而造成的误解。再如“益”字, 学生说:“‘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学生的回答没有错, 有些教师一般都满足于学生这个层面的回答, 不再作解读, 而吴老师却进一步借助字理讲明了“益”的上半部分是“水”的变体, 因而, 十分明晰地讲明该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为学生理解“相得益彰”这个成语扫除了障碍,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由这两个字例的教学可以看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掌握汉字学知识, 运用字理解读汉字的重要。这样才能使识字更为科学, 避免误读。
二、趣味性
汉字是一幅生动的画, 是一首优美的诗, 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汉字的表意特质决定了汉字具有文化与趣味的元素, 但在教学中常常被我们给忽略了。有些教师宁肯绞尽脑汁去编制主观臆造的歌谣、韵语, 却不肯用一点时间挖掘、运用汉字本身的文化与趣味元素进行教学, 这的确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吴老师的教学恰恰改变了这一现状。如在讲解“豹”字时, 吴老师先出示“豹”的甲骨文, 然后一步步向学生讲明:“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吴老师通过字形的演变, 讲明“豹”字的来历, 生动而有趣, 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真正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与独特的魅力。
在讲解“窥”字时, 吴老师巧妙抓住“窥”的形符“穴”, 点明“窥”的本义“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 并用一根细管让学生亲自体验, 让学生在近似游戏的过程中极富情趣地感受了“管中窥豹”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通俗浅易, 真正体现了快乐学习的真谛。吴老师充分利用汉字的表意性, 调动汉字本身的趣味元素, 达到了形与义、理与趣的统一。更重要的是, 吴老师的识字教学形象有趣, 大大激发了学生喜爱汉字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如此, 字理识字教学的“隐性”效果远远大于课堂内的“显性”效果, 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高效识字。
三、适度性
汉字在字形及字义的演变上是极为复杂的, 因此, 在使用字理时, 哪些该讲, 哪些不该讲, 该讲的应讲到什么程度, 也是需要把握“分寸”和“火候”的。那么, 如何把握“分寸”?怎样的“火候”为宜?吴老师的这节课, 可以说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节课所讲解的汉字既有象形字、指事字, 也有会意字和形声字, 吴老师在处理上拿捏得十分恰当。在讲解象形字“豹”、指事字“寸”时, 充分利用其表意的特点, 借助图片和形体演示, 加以直观、形象的解读, 让学生一目了然, 心领神会;在讲解会意字“泰”“益”时, 没有对其字形的演变及多重引申义进行引证详解, 只是对这些字的关键部件“氺”和“”作点拨讲解, 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对“窥”“徒”“渠”这些形声字, 只讲明其形符和结构, 以明晰字义, 澄清学生的误解。
四、多元性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与地位得到了众多学者与教师的重视, 并为之努力研究创造了诸多识字方法, 可谓百花齐放, 尽显风采, 百家争鸣, 各领风骚。但是, “任何一种识字方法, 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劣势, 试图用一种识字方法包打天下, 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 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 灵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 。黄亢美老师在其《如何依据汉字特点教学系列谈·字理垣心理越合理》一文中所举的例子, 就合理地把字理讲解与歌谣形式有机结合。如在讲“染”字时黄老师创作了下面这首歌谣:“上山割草木, 加水反复煮;熬出颜色来, 再放丝和布;搅和九次后, 白布变蓝布。”这样既科学地讲明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又运用了生动活泼的歌谣韵语, 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识字的范例。
吴老师的这节课也从黄老师的教学中汲取养料, 采用了多元的识字方法, 效果颇佳。如讲解“泰”字时, 问学生:“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生甲:“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生乙:“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学生用常见的“换一换”的方法和生活经验来识记“泰”字, 吴老师便因势利导:一方面通过字形的演变讲解“泰”下面的部件“氺”, 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是“水”的变体, 形象可感, 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又运用朗朗上口、生动易记的韵语“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帮助学生识记并理解“泰”字。这样多管齐下, 相映成趣, 用具体课例证明了多元识字所具有的妙味。
【汉字的识字方法】推荐阅读:
让学生在识字学习中感悟汉字的魅力12-05
识字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07-15
小学拼音识字方法07-13
一年级识字方法12-15
低年级识字方法教学心得09-15
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方法研究07-27
低年级语文识字方法教学专题08-11
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10-13
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方法初探01-04
授人以鱼——让学生学会识字方法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