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2024-10-26

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共19篇)

1.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一般伴随认识活动出现,并且与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它是主体对与其有意义的客体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现在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学校的学科教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只集中在认知目标上,而忽视情感目标,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显然是错误的。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在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向上,加强了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认为,所有心理事实都无一例外地被包括在这两个方面之内:一是结构的方面,即主观的方面;二是功能的方面,即认知方面。从主观角度看,全部心理事实,即最低级的以及最高级的东西都是情感;从认知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即最高级的以及最低级的心理事实都是以掌握某些真理作为其内容。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所指出的:在某些情况下,要讲清楚是用情感目的来作为认知目的手段,还是用认知目的来作为情感目的的手段,是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命题。也许,公正的说法:我们同时追求这两个目的。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创造,这是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这是意向过程。一方面,认知决定着意向的强弱,当认知活动深入进行时,意向过程会得到相应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向又决定着认知水平,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只有把认知和意向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学习效果。

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的偏差,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质量。

2.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

[1][2][3]

2.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二

一、 突出情境创设, 激发情感共鸣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材是培育学生情感的重要载体。好的文章, 语言是外衣, 情感才是灵魂。有亲情、爱情、友情, 有悲欢离合, 有喜怒哀乐, 有纵情山水, 有聚焦人生等等。作为语文教师, 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去体悟和感受这些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在对文本的欣赏中,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汲取其中的精华, 树立起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着眼于对文本内容的知识性的分析, 更要着眼于挖掘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不但要让学生明白文本中有怎样的情感, 还要创设有效情境, 让学生真正在深层次的理解感悟中, 激发起对情感的认同和共鸣。

如笔者教学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一文, 由于学生对肖邦所知不多, 对肖邦在波兰人心中的地位、肖邦音乐的精髓等等都不是太理解, 如果想让学生直接在文本阅读中理解肖邦对波兰的情感、波兰人对肖邦的情感、世人对肖邦音乐的情感, 确实比较困难。于是在教学中,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思乡曲》的音乐背景下, 多媒体课件不断随着文本范读播放肖邦、波兰、肖邦故园的图片, 在舒缓幽怨的音乐情境下, 在图片的串联下, 在文本内容的提示下, 一句一句地将肖邦对故园的情感敲打在学生心中。学生已经慢慢随音乐、随作者一起步行在肖邦故园之中, 共同感悟起肖邦一生的经历, 感悟其音乐中的爱国之情, 更感悟到波兰人对肖邦的自豪崇敬之情。此时, 学生的情感已经与乐曲、画面、文本融为一体, 这时教师再进行文本分析, 将会水到渠成。学生也更加容易被肖邦的情感所感动, 被波兰人的情感所感动, 从而添加更多健康的情感因子。

二、突出背景呈现, 诱发情感倾向

对于多数语文教师来说, 他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培育和渗透, 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于是他们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悟。这样的理解本无可厚非, 毕竟学生自己理解和体悟出的情感, 才更容易接受和信服。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有些文本, 有些作者, 其所处时代距今已远或者背景比较复杂, 所述情感并不是那种容易感悟的浅层次情感, 学生自己体悟可能更多地是概念性和表层次的情感, 很难真正读懂文本深处的情感, 甚至由于现代社会价值观取向的不同, 出现与作者、文本截然相反的情感倾向, 这样的教学至少可以说算不上成功。在具体教学中, 不仅仅要告诉学生文本中的情感, 还要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详细分析、理解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等, 让学生学会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特殊写作背景下, 理解文本、感受情感, 从而汲取其中的积极成分, 树立健康的情感倾向。

如笔者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发现》一诗时, 虽然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 作者闻一多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民主斗士, 但是学生对其人其诗并不了解, 特别是对二三十年代这种白话诗并不是太感兴趣, 对这种激烈的语言并不欣赏。因此, 在教学中, 我注重了对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的呈现。当我介绍到那个时代白话诗写作的情况, 特别是最初尝试写作的一些白话诗, 当各种各样奇怪语言与风格出现时, 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 他们突然发现这首诗应该算是写得非常成熟的了; 当介绍到青年闻一多回国时看到满目疮痍的国家, 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情感, 那熊熊燃烧的怒火喷薄而出, 学生们的拳头也似乎更加捏紧了; 当介绍到闻一多生平, 以其“呕出的一颗心”奔走呼号, 直至被枪杀的结局, 不少学生眼睛红了, 留下了泪水。此时学生才明白诗歌激烈的语言, 是情感的急迫、内心的焦虑, 学生不再是笑, 而是在思考, 进而从情感上真正认同了诗歌作者。

三、 突出活动传递, 引导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和渗透情感, 教师既是启蒙者和播种者, 更是指挥者和收获者。因此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内在的情感释放出来, 用心灵去感悟文本、体验情感。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在概念层面理解情感, 那么很难真正把握情感的精髓, 也很难将情感真正植入心中。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活动, 将情感释放传递出来, 从而在活动中加深对文本、作者情感的认知和体验。

如笔者在教学《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时, 如果就文本讲文本, 那么这篇文章从理解的角度看不难, 没有什么阅读障碍, 但是这一专题“与文明的对话”、这一板块“拿来与接纳”的内涵就很难真正体现, 至少学生只是一种概念上的理解。在教学中, 我就专门组织了一个活动, 请学生写出自己平时逛街最喜欢去的一家饭店、小吃店或者其他吃饭的地方, 写出除了味道之外喜欢的理由, 从文化表达的角度来说明。然后通过小组讨论, 得出其喜欢背后的文化因素。这个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去思考, 除了饮食本身外的文化表达, 不少学生发现, 一些饭店饭菜也不一定是最好吃的, 价格也不一定多便宜, 但是就是让顾客喜欢去、愿意去, 这里存在很多因素, 比如时间、空间、环境、服务、信誉等;不少学生发现, 饭店受欢迎, 饭店积累传递下来的一些软性的因子更加吸引人, 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来源于文本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得到深化, 也就对文本中阐述的内涵更加认同。活动本身传递的不仅仅是文本中的知识, 更是实践中对文本内涵的感悟。

3.注重情感渗透 提高教学实效 篇三

一、创设情境,融入情感

很多小学语文的研究专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蕴藏的情感。其中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入情入境,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以及角色之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文《陈毅探母》时,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悟陈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点,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就是鼓励学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母爱、感悟母爱,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在学生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激起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也被母爱的伟大深深感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中心主旨,学习陈毅感恩父母、孝顺父母。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维激活,指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体验文本,通过感悟语言之美,与文本对话,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创设情境中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时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使阅读教学收到实效。

二、强化朗读,熏陶情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朗读的重要作用,朗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作者抒发感情的媒介就是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能够使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使学生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都非常重要。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这首诗歌想象丰富,对话有趣,很适合低年级孩子的阅读需求,容易引起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首诗歌的重点内容就是在写一个“变”字,在这过程中包含了孩子的美好愿望,抒发了小孩子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而要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之美,指导学生朗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从不同层次指导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魅力,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指导学生通过初读、感情朗读以及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教师对于朗读的方式要耐心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仅做到敢于朗读,而且要学会精读,就是要抓住文本中的重要语句以及段落反复吟诵、品味,还可以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等兴趣朗读,这样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品味文本之美。

三、披文入情,唤醒真情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精心布局、巧妙谋篇的结果,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浓烈的感情,面对这样的文章,假如教师能引导学生理顺思路,就能披文入情,掌握并且体会文本中的真情实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努力,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奶奶的白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奶奶和自己孙子之间的对话,表现的主旨是二人之间浓浓的真情。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篇幅不长,但是文本意蕴深刻,生动有趣,是一篇极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以此为切入点感悟文中流露出来的深情。教师展示了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先指名让学生朗读这些重点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想:“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会想些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得到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升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重点目标应该放在品味意境以及创造性思考的层面上,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及阅读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文入情,激起强烈的审美意愿,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从这时就树立提升学生情感的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情感教育的魅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4.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四

叶加裕

摘要: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空白艺术”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但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填补,开启学生的思维;还要掌握教学布白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想象力 阅读教学 空白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精灵,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动力。笔者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只有调动想象力,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 “空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雕像断臂的空白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古代《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更让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空白艺术强调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1、填补文章中故事情节的“空白”

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过程中,我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时,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索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这里我就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这样不少同学能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到这里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有的说他饿死;也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故乡》中的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士的隔膜?《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在游行完毕回宫后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等等。

2、填补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空白”

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如《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这实际上是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空白。我就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来,然后再让他们比较补充后与原文“空白”的优劣。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闰土处境、地位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了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填补文章中思想感情的“空白”

在一些文章(包括诗歌)中,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腾飞想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去体会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去感受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如《炉中煤》为什么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我爱这土地》中又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呢?这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郭沫若、艾青的思想,以填补作品中这一思想感情的“空白”,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空白”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时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对此就本人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略述之。

(1)引人入胜留“空白”

导入新课时,教师有意识地留白,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并结合一些优美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味,并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都说“诗情画意”,这么美的画面,谁能给配上几句诗呢?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不到一分钟,就有许多同学举手了。如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学过的名家诗句都一一地回忆起来了,而且与画面的意境也能吻合。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修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就趁机引导:我们今天就到这么美,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去游览一番吧!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2)悬而迟决布“空白”

“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稍作停顿,布下空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如教学《最后一课》,在探讨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时,有学生说是小弗朗士,也有学生说是韩麦尔先生,争论不休。此时,我不作判断,也不回答,有意识地形成“空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然后我引导他们认真看书,并结合本文的主题思想来思考回答。待学生回答完毕时,我也不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与全面性。(3)欲擒故纵设“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有效途径。不过在一堂课中,可以布白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还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空白”美丽起来,精彩起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5.注重情感教学语文论文 篇五

如何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的体系。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

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力大无比,功能多;二是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文章还明写了阿玲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感受到阿玲美好的心灵,而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则是明写。明写风景美,暗写象美、人美。这些描写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就是这样以事颂情,以露显含,感染着读者,使我们也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以情动情,激发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讲课时,教师要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人情的效果。

一次,我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入情往往能唤起儿童的注意,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以激起学生对善良美好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6.中职语文应注重诵读教学 篇六

中职语文应注重诵读教学

在素质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实在是刻不容缓.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此,提高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在继承和弘扬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诵读对于中职学校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 者:邢莉  作者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枣庄,277500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中职   语文   诵读教学  

7.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篇七

一、把握教材蕴含的情感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 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 细心地体味感情, 必须在备课时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 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 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中, 引发学生的共鸣, 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如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材所选编的《社戏》, 整篇文章叙述的是童年的“我”在外祖母家中同一群儿时的伙伴一起去看戏, 鲁迅先生把这些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表现得一波三折, 犹如一首迷人的小夜曲, 始终跳动着欢快的旋律, 给人以朴素的情感体验, 那豆麦和水草所散发的清香, 那缥缈得像仙山楼阁式的临河舞台, 那响亮的击水声, 那仿佛是踊跃的兽脊似的连山, 给人展示了一幅山青水秀、宁静富足、令人留恋往返的江南水乡自然风景图, 令人无限神往。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以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合理创设情境来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产生的。如果能使用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 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 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 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乡愁》这一课时, 曾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 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 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 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是啊,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 总犹如风筝一样, 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 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 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魂牵梦萦, 总是泪水涟涟?今天, 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

三、在激情朗读中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 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 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 可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我在讲授《黄河颂》一文时, 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的读, 从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 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学生情绪高涨、激情满怀, 仿佛自己就是站在高山之巅的光未然, 在面对黄河, 纵情歌唱。课堂效果相当好。无论是课堂上讲析, 还是课文的朗读, 都要饱含情感, 不仅要干净利落无杂质, 还应当简洁优美有磁性。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 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 情趣盎然。

四、课堂教学效果来自真挚的情感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如能予以情感投入, 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 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 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到渠成。作为教师来说, 启发谈话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 尽量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 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 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 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语文课才会受到学生的亲睐。

8.中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情感教学 篇八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抵制,降低学习效果。师生间要始终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根本保证。理解学生是建立这种心态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首先去理解学生,在学习上要真诚地帮助、耐心地辅导;在生活上要热情地关怀,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换来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好感。其次,要关心和热爱学生。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将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心理学家认为: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现时每一位学生如果经常感到教师对他的爱,对他个性的尊重,便会常常激发出健康的情感,更容易使他们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动机,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更自信。

二、精心备课

现行的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要求。教学内容渗透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的因素,例如,名人、音乐、体育、文学、环境、艺术、语言、饮食文化、幽默等题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渗透情感教育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 提高文化素质。因此,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的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情感教育素材, 在教法上下工夫,有机渗透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一堂课成败的前提,因此导入要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已有的背景知识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去思考该堂课的中心内容。并有效利用课前练习中使他们积极主地参与,带着问题,以探索者的姿态投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维持、巩固和发展在导入新课阶段激发出来的情感。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问题感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产生渴求知识的激奋情绪,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英语不同于其他的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反复实践才能培养提高并达到纯熟的境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自然更谈不上发挥其情感教育功能。因此,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

创设英语氛围,培养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民主的情景、激励的情景,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感受民主、和谐氛围,感受教师的期望、伴随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常给学生以肯定、赞扬和鼓励。情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有助于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情感教育可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使老师成为培养学生坚定的学习意志和高尚的情操的好帮手。

9.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篇九

河南省鄢陵县马栏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凤霞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必有的素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学科教学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将历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的。

1、讲名人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爱国志士或毕其一生为国操劳,或取义成仁为国捐躯,他们像茫茫夜空中璀璨的星光,让世人景仰。他们的爱国事迹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前仆后继。在课外,我让学生搜集、阅读当堂教学到的名人故事,如讲“宋金对峙”时,同学们就在课外阅读《岳飞传》,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同学们就搜集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情节。“岳母刺字”让学生慷慨激昂,“**亭”让学生唏嘘不已,李四光抛弃国外的金钱和学位,毅然决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的故事,更使学生钦佩之至。通过看、讲名人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2、参观纪念馆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坐落在扶沟县城,是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我就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假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吉鸿昌将军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参观的学生。另外还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聆听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这样既延续课堂知识,又增长见识,培养爱国情感。

3、看名人视频

讲故事不够直观,参观纪念馆不能普遍,互联网弥补了这些缺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本上学到的爱国名人的视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放映,效果很好。如讲《屈原与<楚辞>》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屈原》,屈原两次流放终不悔,汨罗江畔显忠心。他对楚国的炽热的爱,不正是我们今天仍在传承的爱国精神的源头吗?

4、演课堂历史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堂历史剧,能更真实的再现历史,能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心中,真切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体会情感,从而受到“细无声”的教育。如讲《元朝的统一》时,先让学生搜集文天祥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观看戏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片段,再辅导学生编写课堂历史剧,着重表演“劝降”一幕。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先是元军张弘范命他写劝降信,他写了《过零丁洋》诗表明心迹。押解到大都后,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同学们的表演虽然十分幼稚,但是都真切的感受到文天祥的大义凛然,铮铮忠骨。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教育更精彩!

10.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十

青年教师,在面临经验、教学理念、教材把握、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困扰和压力下,“如何担任好教师这个重要的社会角色”是我们应该且必须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而其中对于青年 教师来说,最有效、最重要的便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为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吸引学生的法宝。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教学理念尚未成熟,教材把握又难免有时不够到位,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是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要弥补这些暂时存在的问题,就只有用独特的教学风格来吸引学生、增加自信,展我年轻教师风采。我是一位年轻的英语教师,所以就基于英语这门课程谈谈青年教师怎样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青年教师要博学识广,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与业务素质

1、青年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需要加深。作为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理念需要不断的学习,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对必修课的要求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差距的把握不到位,也都是在摸索中前进。需要通过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双基”内容有哪些,避免教学中知识点的遗漏。在研究新课标的时候,要仔细分析“内容目标”和“提示和建议”,从中提取出重点和主干。

2、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本学科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青年教师要博学多才,避免出现解答不了学生问题的情况。课标上要求的要讲,并且要做重点讲;课标上未要求的,而有些知识的讲解非常有助于理解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的,也应该讲;与时代相吻合,体现国家近年来大政方针政策的知识也应该讲。新课标突出特点在于教师的拓展,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博学识广,每节课要有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和素材。

3、青年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要多渠道。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数量的急剧增加,信息传播速度的越来越快,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报纸仍不失是良好的备课材料,教研组活动,教师结队也是青年教师获取信息和经验的重要途径。而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把影音文件、重要新闻、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搬进课堂,以满足学生情感体验、直接感知、真实感受的需要。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展示政治知识的真实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满足于过去“用

二、青年教师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向课堂要效率

1、要认真研读教材。上课之前要多看看教材,对教学重难点要把握好,尽量对书本的主干知识要重点关注,对主干知识的前后联系要好好把握。作为新教师要抓住每一框的主要知识点,不要遗漏,避免该讲的没讲或没讲透,不该讲的讲了许多。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课堂活动资源”,教学资源选用要精当、适度、集约,英语课堂要注重情境教学,而情境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有话好说。教学资源要有时代性、丰富性和开放性。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可以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资源。多与同事们进行教学研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要有适合必修教学的教案。必修课的教案与选修课的教案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要有区别。必修课的教案可以参照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要求来组织对教案的设计,可能更有针对性。可能这时的教案没有选修课教案内容那么丰富,但对本课的主干知识的分析 1 一桶水去教学生一碗水”的理念,是绝对行不通的。

一个都不能少,要简约而又不简单。对于上过的课要及时教学反思,可以与组内的同事们交流心得体会,这也是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有利途径。在学案编制复印后,新教师应根据自己上课特点、习惯和班级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的教案以后的想法可以进行二次备课,提高教学环节的质量。

3、要有高质量的课后或课堂练习。特别注意题目的质量。不能出现错题、有争议题目和特别困难的题目。对重点知识考查要全面,不能出现有的知识点被考查几次,而有的知识点没有考查到。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可制定双向细目表。针对“双基”的考查,练习是夯实“双基”传统而有效的方法。

三、青年教师要培养一定的人格魅力

1、教师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个人品质的吸引力,根本在于一种使学生喜爱、仰慕并渴望接近的性格品质,这种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和品德的内在属性——人格魅力,能像磁石般地使众多学生聚集在他的周围。具有教师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学生关系上,表现为对学生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学生相处时能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不卑不亢等一系列积极品质。具有上述这些良好性格特征的老师,往往是在学生中受欢迎和受倾慕的人。当然,任何老师都不可能完全具备这些良好品质,人们之间在具备这些性格特征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就决定了个人对他人的吸引力的不同。

2、教师人格魅力的道德修养。第一,“诚”。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作为老师只要以诚待人,会在可以信赖的学生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学习。第二,“信”。《晏子春秋·内篇存下》中就有“信于朋友”的话,把“信”看成是朋友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信”,在封建社会被视为五常之一,是人的一种美德。所谓恪守信义,即对许诺一定要承担兑现。“人无信不立”,答应了学生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学生发现老师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会给他人增添无谓的麻烦,将使自己名誉受损。华盛顿曾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位先贤告诫人们,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依赖的。第三,“宽容”。一个以敌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心胸窄小,不能宽大为怀的老师,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学生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个人形象。第一,精力充沛,神情自然。在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大方自然的神情,是优化教师形象的首要因素。与学生交往,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教学气氛。如若老师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显得疲惫不堪,使学生会感到兴味索然乃至不快。一个精神饱满、神情自然的老师往往也会给人留下自信、乐观、进取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印象,神情倦怠、精神涣散或者表现出紧张局限、手足无措,都会给学生留下不成熟、不专注、看不起人的印象。因此,教学中始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随对方的言谈举止做出自然得体的反应。也就是要别人喜欢自己,自己要先喜欢别人,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先要注意对方。第二,仪表整洁,衣着得体。根据人际吸引的原则,一个人风度翩翩,俊逸潇洒,能产生使人乐于交往的魅力。不修边幅、肮脏、邋遢的人是不会吸引学生太多注意的。英国哲人约翰·洛克所说:“礼仪的目的与作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衣着服饰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如果一个人的服饰能与自己的气质、职业一致,与自己的形体、年龄协调,与当时的气氛和场合相符,那将使得他显得更潇洒精神,更讨人喜欢。第三,举止大方,温文尔雅。举止稳重,文明得体,能正确地表现出一个老师良好的教养,给人留下成熟信赖之感。粗俗不雅的举动则令人生厌。分寸得当的交往距离使彼此心理上都感到舒适坦然,过度亲热和冷谈则容易引起对方误会。一个老师的潇洒举止还来自其平时的修养,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该说而说,做事稳重而有份量,待学生热情而又有分寸,礼貌而又不拘小节。

四、青年教师要注重语言魅力

1、运用丰富多彩的词句使语言富有新鲜感。教师要善于选择最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入耳入心。为此,语言要新鲜。新鲜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谈吐幽默,言语高雅。谈吐能直接反映出一个老师是博学多识还是孤陋寡闻,是接受过良好教育还是浅薄无知。一个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的人很难引学生注意。在课堂外能侃侃而谈,用词高雅恰当,言之有物,对问题见解深刻,反应敏捷,应答自如,能够简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就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气质和风度。然而,高雅的谈吐是无法伪装出来的。卖弄华丽的词藻,只会显得浅薄浮夸;过于咬文嚼字,又会使人觉得酸味十足。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如果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教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常说,天底下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可这一次我们班上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兄弟姐妹也没有达到这样相近的程度呀。你们能帮我解答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顺势引导,指点良药就行。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厉声厉语地指责和批评,定会使学生感觉窘困。如果说一两句富有幽默感的话,不仅能缓和气氛,而且能起到安慰剂、定心丸的作用,最终能帮助他们逃脱困境。因而在恰当场合、恰当时机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达到催化感情、深化理智的良好效果。

3、以娓娓而谈的讲授方式轻轻叩启学生的心扉。娓娓而谈,就是要敞开心扉,或叙述,或议论,语调平和,一字一句都要轻轻叩启学生的心扉。如此一来,就会如同小河流水,淙淙潺潺,悦耳动听;犹如春风化雨,吹拂学生的心田。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会使学生会渐渐进入学习佳境。

11.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十一

一、化学史,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是当代自然科学的基石

18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高斯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其核心是化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高斯说:“科学规律只存在于数学之中,化学不在精密科学之列。”阿佛加德罗反驳说:“数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之王,但没有其他科学,就会失去它的真正价值。”此话惹怒了高斯,这位数学权威竟发起怒来:“对数学来说,化学充其量只能起一个女仆的作用。”

阿佛伽德罗并没有被压服。他将2升氢气放在1升氧气中燃烧得到了2升水蒸气,并将这一实验结果十分自豪地通知了高斯:“请看吧!只要化学愿意,就能使2加1等于2,数学能做到这一点吗?不过,遗憾的是我们对化学知道得太少了!”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阿佛伽德罗的观点是正确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再也不会去怀疑化学这门科学的重要性了。

“声如行骑疾,气卷万山来。”化学走出了“幼稚”,再也不是当年高斯说的“女仆”了,它正以崭新的姿态和特殊的地位展现在人类面前,成为21世纪最富有创造性的学科之一。倘若阿佛伽德罗和高斯在泉下有知,也一定会为化学事业的不断进步而欢欣鼓舞。

二、化学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学习纯碱时,介绍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侯德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20世纪初,帝国主义垄断了“苏尔维”法的制碱技术。当时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感慨,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怀着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漂洋过海,返回祖国。在强烈的爱国心的驱使下,他以忘我的工作精神、严谨的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1926年成功地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之后,侯先生又发明了比“苏尔维”法更为优越的“侯氏制碱法”,把纯碱工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实践表明,化学教学中化学史料的插入,不仅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增加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也是一部人民群众和化学家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刻苦钻研、百折不挠的历史。他们的科学品质、科学精神润物细无声地熏陶着学生,使学生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化学史故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化学这门科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其中包括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化学发展和化学家献身化学科学研究的故事。在教学中,我利用这些化学史料,如同把学生带进了化学家进行创造活动的实验室,不仅向学生说明新思想、新理论、新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同时还使学生学习到化学家专心致志、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有人认为门捷列夫梦中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得益于“偶然的运气”。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实质上,元素周期表凝聚着门捷列夫的心血和汗水,是他日思夜想、忘我工作的结果。

通过化学史的教学,学生初步树立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引领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四、化学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学会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化学的发展

化学史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这一历史过程凝聚了无数化学家不懈地追求和探索。可以说,化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作简短、生动地介绍,可以使学生通过了解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经历和挫折,真正理解马克思关于“在科学上从来就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项点”这一英明论断的意义。

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将化学史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来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以化学史为载体,记忆和理解化学概念、规律,学到化学家身上的科学品质,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为步入科学殿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12.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十二

对于这一点, 也就是说,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当中, 事实上, 也是思想方法发生的过程。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形成, 还是数学方法的思考, 或者是对结论的推理, 又或者是对规律的揭示等等, 着一系列的过程, 所体现出来的都是数学的思想。而这一系列的过程, 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最适合时机。而不管是在数学定理当中, 还是在公式中, 或者是在具体的法则中, 这一系列的结论, 实际上也是一种具体的判断。而我们可以把这一系列的判断, 当做是一条经过了压缩之后的知识链。所以, 对于教师来讲, 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 把这些知识链进行紧密的串联, 并逐渐将其延长。通过这样的方式, 来有效的指引学生参与到这一判断过程当中, 从而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推理, 尽可能的促使学生能够把每一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予以搞清楚, 从而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 能够自觉地把知识和其他的知识进行连接, 最终把学生的数学思想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

举个例子来讲, 教师在向学生教授等差数列的前n项以及等差数列公式的教学的时候, 教师就能够采用这样的方式, 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对数列1S、S2、S3……进行观察, 并作出相关的计算, 通过计算和观察, 来对Sn作出猜想。而在学生的计算、观察以及猜想的过程当中, 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得到了体现。

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思想方法

从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上面来看, 毫无疑问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充分运用, 来把数学问题解决。所以,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当中, 应该把数学思想方法充分的渗透进来, 通过这样的渗透, 来把问题解决的方式, 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找出来。所以说, 在数学教学中,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实际上, 是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实现的。所以, 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讲, 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有效地方式, 来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思想, 怎样想到, 应该到哪里把解题思路找出来等等。要尽可能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放到解题的核心位置上面, 最大限度的把思想方法的作用发挥出来。而对于学生来讲, 如果他们能够学会运用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话, 那么, 不但可以避免很多弯路, 同时也能够促使自身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 对于数学教师来讲, 在数学课堂上进行题目的选择就成为了十分关键的问题了, 教师必须要有目的且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题目, 让学生自主的探究, 而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 给予适当的点拨, 之后让学生通过思想方法的运用, 来把问题解决好。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中, 能够感受到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无穷乐趣。

举个例子来讲, 教师在向学生教授集合这一不部分内容的时候, 等到学生学习了子集的概念之后,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例题, 让学生把这一例题的所有子集写出来。比如:A={a, b, c}, 让学生把所有的子集写出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相互讨论, 并把自己所采用的方法, 以及这一方法运用之后所得到的的结果展示出来。之后, 让学生在各自方法的相互比较当中, 把最为恰当的方式找出来。而对于这一题目, 最为适当的方式应该是, 通过子集当中所包含的元素的个数, 来分不同的情况把问题解决。

再举个例子来讲, 在教师向学生教授完函数最值的定义之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这样的例题, 即y=x2-zmx+1这一函数, 让学生求解这一函数在区间[1, 2]上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那么, 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一函数在这一区间上的函数图像先绘制出来。而学生在画这一图像之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这一函数在所有实数范围内的图像画出来。在这之后, 教师再让学生针对这一图像来进行讨论, 讨论哪一段曲线是属于这一区间的。通过这样的方式, 来引导学生进行争论并探索, 在此基础上, 分类把问题解决好。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 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这一问题是在分类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共同运用之下完成的。

另外, 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和指对函数相关的不等式以及相关的方程进行解决的过程当中, 可以通过对化归思想的充分利用, 来让学生明白应该通过把方程和不等式化成有理方程和有理不等式的方式, 来把问题解决好。

三、在小结复习中渗透思想方法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 很多时候, 对于同一个内容来讲, 会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反过来, 对于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来讲, 也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知识当中得到运用和渗透。所以, 教师可以通过小结复习的方式, 来让学生对这些思想方法的运用进行强化, 让学生在小节中对此加以更生层次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教师这样的有有针对性且有目的的通过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用, 来把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和揭示,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提炼。不仅仅能够使得学生在单纯的追求数学思想放的教学上面出现的欲速不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高度上面。

举个例子来讲, 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数列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由于这一章节所体现出来的是函数和方程, 是等价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等一系列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而其中还涉及到了配方法, 还原法以及消元法等数学方式, 所以, 在这一章节当中, 教师可以通过小结复习的方式, 来及时的配合相关的知识点, 通过选择典型题目的方式, 来使得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得到巩固和加深。

13.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 篇十三

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作 者:王浪 Wang Lang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26) 分类号:H3 关键词: 

14.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十四

摘 要:应用文写作和其它文种有明显的区别,在应用文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阅读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规范地写作各类应用文。写作规范应用文的前提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可从掌握事务语体的特色、多读文章、把握用语分寸、题旨情境和语气和谐统一、多读多练等方面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对应用文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写出规范的应用文。

关键词:教育 应用文 培养语感 论文

应用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独特的写作特色,熟练地写作应用文,除了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有关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即培养学生对应用文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能够准确把握这类语言的特征,明确它与其他类型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用语技巧和习惯的区别。

培养学生应用文的语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应用文事务语体的特征。

事务语体是应用文在处理公私事务中形成的用语习惯,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明确、简要。但由于应用文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写作目的各不相同,作用各异,运用语言的差异也很大。如调查报告、广告、总结、普通书信等,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但有时也不排除必要的议论和抒情,属于一般事务语体。这类文章,单位和个人都常用,运用语言时,除少数文章讲求朴实、不尚文才外(这类文章大都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文本要求工整、严肃),大多格式灵活,比公文事务语体显得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行政公文、规章制度、经济合同等文种,用语则要求庄重、朴素、平实,只对客观事物作如实的说明,表明作者的意图,不追求语言表达的华丽,排斥想象和夸张,也无需激发感情,力求语言朴实无华、言尽意止,属于公文事务语体。

这类文章,有其更明确的语体特征:

(1)用语准确、规范,所用语言多有明确的单意性,为表意确切、避免歧义而形成了词语偏正化的特点;文章中不用语气词、感叹词、儿话词,不用富于描绘性、形象性的词语,同时也排斥方言和口语词汇。

(2)用词精当、简洁、扼要,根据不同文种需要大多采用专业词汇,并习惯使用一套常用的事务性词汇,如开端语:根据、为了、关于、按照等;表态用语:照办、同意、可行、不可、务必等;经办用语:兹经、业经、收悉等。掌握了应用文的这些语体特征,就可对应用文的语言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读应用文。

通过学习,学生在理论上了解了应用文的理论知识和语体特点,但在具体写作实践中仍无法准确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入手,规范写作应用文,仔细阅读应用文,如从阅读请假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计报表及各类通知等入手,逐步体会这些文章的.语言特点。在分析教材中的例文时,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分析不同文体的用语特色,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你司x物第128号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所拟定调整华侨携带进口尼龙鱼丝销售价格等意见,从今年5月1日起执行新的调整价格。”这是一则批复的正文,语言简洁,口气果断,“收悉”、“经研究同意”等词语明确地告诉了请示单位该如何处理所请示事务,文章透出的权威性也从字里行间表现了出来。 行政公文用语格外讲究分寸,不同行文方向的文章语气不同,不同的语气则明确地表达出发文单位对发文对象的态度。如请示和报告是上行文,应体现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尊重,言辞要恳切,用语庄重大方,事件表达要清楚,语言要简洁明了,多用祈请性语气,如“请研究”、“望批准”等词语,尾语多用征询用语,如“当否”、“可否”、“是否可行”等等。函件等平行文用语委婉平和,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商洽或通报情况时口气要谦和,多使用“望”、“为荷”、“为盼”等征询语气的词语。通知、决定、通报等下行文则用语质朴、严肃,既明确决断,又要适当体恤下情。多用肯定、命令等刚性用语,如“务必”、“请于”、“不得”等;有时也用征询、期望等语气,如“即请查照”、“希即遵照”等。写作时应根据文件的性质、事件的内容、行文的方向而定。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中指出:“因情立体,即体成时。”也就是说,语体风格要适应交际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因此,阅读和写作应用文时还要体会文章中的题旨情境和语气的和谐统一。如:颁布政令时语气要庄重、严肃,具有权威性;分析数字时的应缜密、精细,具有可信性;提出问题时应恳切、果断,具有逻辑性;下达通报时应明断,商洽问题时要诚挚等等。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反复的练习,体会不同作用文章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对各类应用文的用语要求、语言表达习惯等逐步了解,语感就会不断提高,写作应用文时就会更加规范,表意更加明确。

再次,多写多练也是提高应用文语感的一个途径。

初学者在练习写作时,应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文种练起,如各类条据、计划、总结、请示、报告、通知等文种,除注重各文种的固有程式外,还要严格注意不同行文方向的文章的语气、习惯用语、专业术语等的不同,仔细推敲用词、造句,力求用语规范、准确,用语和文章的题旨情境和谐统一。尤其应该注意介词(如根据、为了、关于、按照、鉴于等)、单音节的文言词语如(兹经、悉、拟、洽、系、尚等)以及表目的、原因、对象、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介宾短语(如通过、遵照、由于、对于、随着等)的正确使用。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应用文语言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在一些非行政公文的通用文书中,要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和通俗性。在调查报告、通报等文种写作中,可以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如在叙述事件过程或场景时,可用适当地用描写和议论的文字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事件更真实、更具现场感。也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一些有助于表达涵义的消极的修辞手法,如吃大锅饭、一刀切、经济杠杆等词语,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词汇也广泛用于应用写作中,如:“愿景”“平台”“共识”等,为应用文写作提供了新的、更具时代性的词汇,增添了文章活力。

15.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十五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 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 教育教学技能全面,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改革需要, 胜任中学综合文科课程教学需要, 又能适应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以及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将人的精神通过环境熏陶或教育活动等途径和方式, 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 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人文教育。人文是一个认识体系、伦理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 其主要包括史、艺、文、哲。这些互相作用的体系形成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又包括主体精神、世俗精神以及对真善美人所持有的终极价值的向往和执著。其是一种人类的普遍自我关怀, 主要表现在对人的价值、关切与追求命运的维护、尊严。高度珍视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 塑造与肯定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培养人文精神的形式与手段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教育。其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 是一种以人为精神的意旨, 是一种教人怎样做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艺术、哲学、文学、伦理、历史等人文科学知识, 明白对自然、对自己、对社会以及对他人都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态度。明白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劣、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高尚。明白自己应该捍卫什么, 追求什么以及摒弃什么。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所存在的缺陷

(一) 认识上的问题

在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由于一些教师和学生的认识不够, 由于没有充分理解人文教育的概念以及没有充分合理运用资源等方面因素, 导致在实践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有一部分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工作, 他们的知识相对比较陈旧, 思想也过于保守。新教育形式下提出的人文教育, 这一部分教师缺少比较全面的培训, 对人文教育没有深入的认识。对于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他们也是在摸石头过河, 没有经验可循也没有可模仿的模式, 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还有些教师认为人文教育不属于语文的范畴, 只是补充材料, 这些教师往往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 只重视应试教育。也有些教师认为人文教育与教师自身没有直接关系, 只是一项课外活动。但是, 在人文教育当中, 实践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语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素养与人文教育的培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另外, 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人文教育不是一种学习方式, 只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体现, 这类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都会受到难操作等问题的困扰。

(2) 对语文人文教育的理解不到位

我国教育部门虽然一直都在强调素质教育,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校在素质教育这一方面做的都不到位。很多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成绩高低, 大部分教师也是只看学生的成绩。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升学率是所有学校都看重的一个问题, 所以就导致语文人文教育极易被忽视。主要是由于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中, 所要花费的时间是正常课堂的十几倍, 同时由于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 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有过于明显的提高的。人文教育要想得到重视, 那么就需要一个合理的量化及考核标准。

(3) 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合理运用

把课本当做是唯一的一种教学资源, 这是在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身边的教育资源不善于开发和合理利用, 这对人文教育的效果势必会造成影响, 导致人文教育的最高要求无法达到。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发现。

(4) 学生方面的因素

可以说我国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一直接受教师的填鸭式教育, 已经习惯了这种知识传授方式, 只知道一味去接受知识。他们依靠做题, 依靠教师, 学习循规蹈矩, 自主学习的动力严重缺乏, 这样的学习方式与人文教育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

(5) 缺乏科学合理且完善的评价机制

语文教学上的评价一直以来就非常单一, 评价基础只有成绩, 这样一种简单的、片面的、又不够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 也是导致学生和教师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缺乏人文教育理念

我国高职学生当前的就业压力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大也变得越来越大, 拥有一技之长就成为了学生们就业的武器。特别是在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课的学习是教师和学生所强调的重点内容, 但是对基础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却往往都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将文章作为一种学习的形式, 而忽视了其本身对人的身心美的陶冶, 忽视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这就反映出了当前的语文教学系统流失了人文精神, 而知识要素正在一步步不断快速膨胀。

(三) 操作中的误区

(1) 人文教育模式过于单一的局限

人文教育当前几乎只采用:课堂教学这一种渗透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只限于培养学生单一的语文素质。

(2) 非语文化倾向

人文教育的本质特点虽然是综合, 但其在语文课堂中也是通过语文学习来体现的一种方式, 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及整体推进。虽然跨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一大特点, 但是其主线仍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以, 在语文过程中的任何非语文倾向, 都是不恰当的。

(3) 娱乐化倾向

人文教育由于可以说是需要集体协作来完成的一种运作模式, 所以, 在实施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导致给主题增添了一定的娱乐因素, 这虽然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具有一定意义, 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 要想使开展的活动具有意义, 那么就要保持学习与娱乐的平衡。

(四) 教师与学生课堂活动存在单向性

目前, 虽然新的教育理念一直在要求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却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只是单方面的听教师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在一味的透彻、细致的将知识教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把自己作为知识的权威, 还是只关注知识, 并没有将学生当成一个能动的个体来认真对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容易造成思维的僵化, 缺乏积极地参与性, 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个性品质与创造性的发展, 以及养成人文精神等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几点加强人文教育的对策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薄弱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的重视、呼吁以及纠正。我们应该看到, 学习哪一种学科与培养人文精神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其关键在于在学科的教学当中要去体验和感受生活, 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对实践中的事、人、物等蕴含的文化要以要去感悟。在很多学科的认知领域都在召唤求真, 都在召唤人文精神, 在情感领域一直在召唤唯美, 在道德领域一直在召唤从善。此之外,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意志活动、情感活动、认知活动这三方面的内心活动因素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如果从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管理上来看, 人文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教学内容中的一项,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可以说也是必需的。

(一) 转变教学方式, 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资源可以说就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与方向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专业素养。从人文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上来看, 要想让学生信任你、亲近你、喜欢你, 并且在生活与教学过程中与你交流及互动, 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就有较强的人文性和亲和力, 要保持快乐、健康的心态。同时还要更新教育理念:

(1) 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人文素养, 勤积累、多读书、长反思。

(2) 在学科教学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不仅是可以实现的, 更是必需的。

(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转变教学方式, 从灌输知识转变成共同构建知识, 从单纯的说教转变成确立人格模范, 从提供答案转变成共同探求新知识。

(二) 培养学生的情感, 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一定条件下因为情感的冲动才产生了人的想象、思维以及记忆等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活动都要受到情感的制约。要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这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途径。那么要怎样拨动学生的情感?自然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人的思维当中, 情感的交织也许会成为障碍, 也许会成为刺激, 在促进学生学习这一方面, 情感的作用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理解、思维、记忆等在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时, 会受到压抑。如果教师的感情淡薄, 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与学生之间的想象、思维、情感等就无法融洽。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的心扉、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 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三) 提升人文精神, 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是在不断的教化与长期的耳濡目染中, 通过与主体的情感需要、认知结构的不断同化、顺应以及提升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共同构建人生与知识的过程, 合理利用各种课堂资源, 是最灵活、最整合的进行人文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课堂有助于学生养成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具有适当、适物、适时、适人的对话、讨论及交流, 具有思维开放性以及问题情境性。观点能够在课堂对话中受到质疑, 立场会在课堂讨论中得以展示, 师生内心的矛盾等会在交流中碰撞和沟通, 学生会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人文素养的陶冶, 从而获得人文精神的升华。

总结:

人文教育决定了教育的目标、使命以及标准, 其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教学内容中的一项,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可以说也是必需的。

摘要:语文知识几乎包罗万象,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语文是引证思维、表达意志、描述事实、陈述思想、抒发情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哲学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而人文教育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 是一种以人为精神的旨意, 是一种教人怎样做人的教育方式。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艺术、哲学、文学、伦理、历史等人文科学知识, 明白对自然、对自己、对社会以及对他人都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态度。人文教育决定了教育的目标、使命以及标准, 其是教育的灵魂, 缺少了人文教育, 教育也就缺失了灵魂, 那么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渗透人文教育呢?

关键词:高职语文,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弓威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导式学习管理教学法的思考[J].新一代 (下半月) , 2010 (8)

[2]陈建平.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7)

[3]郑玲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 2010 (55)

[4]孙永春.试谈语文教学的课堂艺术[J].新课程 (教师版) , 2010 (5)

16.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时事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前言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其中一项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时事政治,但是,由于时事政治具有实效性,如果教师统一安排时间进行教学那么将会导致很多时事政治内容过时,不具有学习价值。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对当天或者是最近几天的时事政治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到近期的时事政治,以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效果。

1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的重要性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时事政治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初中政治教材上的知识属于理论性的知识,而学生学习理论性知识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实践,通过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政治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时事政治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政治事件,学生需要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科学的解释生活中发生的政治事件。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进行时事政治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快速的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的運用能力,促进学生政治学习上的进步[1]。②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初中政治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很多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长此以往失去学习政治的信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到学生的政治学习效果。而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时事政治的渗透,学生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会非常感兴趣,进而在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与教师配合度会更高。

2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渗透的策略分析

鉴于时事政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时事政治的渗透,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时事政治,扩展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下面针对于具体的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教师在选择时事政治进行渗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时事政治的趣味性,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大多的时事政治具有较大的严肃性,但是,教师可以在渗透相关的时事政治内容的时候,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方式对学生讲授时事政治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②教师在进行时事政治渗透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时事政治的实效性。由于时事政治主要就是当时当下的政治事件,学生对于当时当下的时事政治也有所了解,进而教师运用这类时事政治进行渗透时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③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时事政治的渗透。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在于图文并茂,该设备是集声音、动画、图片为一体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时事政治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进而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2 合理把握时事政治的渗透时间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渗透时事政治,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还应该科学的把握时事政治的渗透时间[3]。由于时事政治主要以各种政治事件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分3个阶段进行时事政治的渗透。一,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本堂课教学知识相关的时事政治,在本堂课开始之初进行时事政治的渗透,让学生带着时事政治学习本堂课的知识,并且运用本堂课的知识解释时事政治事件,使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4]。二,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时事政治进行渗透,使学生了解到近期发生的时事政治事件,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在本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个时事政治事件进行课堂总结,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本堂课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

2.3 鼓励学生收集时事政治事件并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讲解

在政治的渗透方面,单纯的依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收集当时当下的时事政治事件,并且要求学生将收集好的时事政治事件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实际上,学生在收集时事政治事件及讲解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近期的时事政治事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效果[5]。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时事政治的渗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渗透时事政治,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时事政治事件,扩展了学生的政治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和政治学习水平,促进学生政治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彩彩.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学周刊. 2014,14(12):224-225.

[2] 刘闯.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考试周刊. 2013,12(60):109-110.

[3] 贺海东.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才智. 2012,06(29):132-133.

[4] 许军林.把时事政治渗透于政治课中培养学生解题才能[J]. 成才之路. 2014,11(09):189-190.

17.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十七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自主性学习意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是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学生直接针对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同时具有独立学习的渴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利用语文本身的性质特点,使他们从依赖走向独立,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他们终身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语文素质和能力。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创造各种情境满足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当然,这种独立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教与学的关系上来看,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1.逐步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

2.树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即树立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3.发展自己的主体能力,即发展自我调控技能,创造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塑造自己的主体人格.即塑造独立人格,承认自我,相信自我存在的价值。

二、课文教学中探究性关键在于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学则须疑,探究学习离不开问题,可以这样说.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或者学习者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如我们教授《石钟山记》一文,可就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1.郦道元、李渤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结论是否正确?苏轼的最后得出的结论合理吗?

2.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既然“人常疑之”在前,作者为何“余尤疑之”?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声 何哉?”这一质疑,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的归纳。这样.教师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篇,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当作金科玉律照本宣科.即使是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评价,也是要设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对教材进行批判的继承.切忌人云亦云,否则,只能束缚了教师,僵化了学生的头脑,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谈何质疑?

三、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过程,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大胆创新

结果和过程历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所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体验。探究过程一方面展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暴露的疑问、困难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个性的过程,这种探究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成长中所必须的,它是人生发展的宝贵财富。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这种开放式的理论基础是主体创新,探究性学习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断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建设民主、宽松、愉悦、自由、坦然的探究氛围,这是因为探究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如何,而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是语文科固有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发挥探究学习方法的一大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一种饱满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教学氛围,从而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以促进学生去体味语文的动人之处,以一颗赤子之心,主动探究它的深刻内涵和言外之意。比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文,语言有杂文的性质.深刻难懂,使探究产生了一定的难度,但如能把学生笼罩在教师所营造的悲愤的深沉的情感中,使学生的感情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课文中,学生主动探究的驱动力就会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深邃的语句产生了探究的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和陶冶的双重效果。

在教学中,通过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超越老师,探究式学习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尽管很多方法是教师早已熟悉和掌握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有可能就是创新,探究式学习就是培养创新能力,以时代育人为宗旨的。

18.幼儿绘画教学应注重童心童趣 篇十八

在幼儿用稚拙颠歪的线条,拼接成似是而非,甚至莫名其妙的形状时,成人难以读懂,而幼儿却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汽车,这是爸爸,这是房子,这是小河……”,成人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儿童绘画中的童趣,即幼儿眼中的真实世界。

因此,我认为引导儿童以童心作画,体现儿童的童趣是儿童绘画的生命。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

1.儿童画与成人艺术创作有本质区别。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儿童的世界是诗的、童话的世界,成人艺术创作是在一种观念支配下,在技法和表达上刻意追求;儿童画的特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而儿童画表现出来的为成人所称道的趣味,也称之为“童趣”,正是由于儿童的幼稚、单纯、心灵纯洁无瑕,这才形成了儿童画的稚拙、梦幻,甚至是荒诞的。这也正是我们乐道的童趣的由来。

2.捕捉意象是儿童绘画的显著特征。

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这就是儿童捕捉事物的一般结构特征,进而在头脑中酝酿成意象的过程。

我们看到儿童作画往往是凭着直觉,利用头脑中的意象在一种极其主观和自由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脱离真实物象,表现主观的意念和感觉,因此,使用夸张、变形和装饰美化的手法创造绘画语言。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

1.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作为形象表现的模式。

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化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 “词语”,在儿童画辅导中,辅导教师只能是材料的提供和鼓励,而绝不是现成的视觉图像,只有这样儿童的作品才会有广泛的可能性。在一次课上一个学生问我:“房子怎么画?”我漫不经心地在黑板上画了一座程式化的房子。以后的几天,我发现,上课的二十几个学生画的房子,全是我画的房子的翻版。这样的画没有儿童的个性,没有心灵感受。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哪怕是最熟悉的房屋、花草也熟视无睹,这不是教会儿童用心灵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中的美,而是对儿童创造思维的抹杀。

2.教师、家长的急功近利是对儿童实际的违背。

目前,我国小学和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以及社会上开办的各种美术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花八门,种类繁多,不少家长盼子成龙心切,恨不得孩子每次学画都要立竿见影,画技有显著的进步,其实这是不现实的。有的教师为了满足家长的欲望,就想方设法找窍门,走捷径,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只要家长和领导满意了事。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以损害儿童的天真自然为代价,且用一些成人艺术创作的模式,甚至是刻意弄出来,俗不可耐的所谓技法,通过儿童的手表现出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也有代儿童画或帮儿童画的作伪行为,这跟儿童美术教育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三、注重儿童以童心作画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理解、尊重儿童的原则,充分调动儿童作画的能动性。

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要有一颗纯净的心,热爱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在和儿童的亲密交往中,了解儿童的语言、了解儿童的身心特征,并根据儿童的特点组织选编教学内容及方法,充分激发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幼儿画画喜欢画热热闹闹的场面,编自己的故事,在画的过程中常常自言自语,有时甚至手舞足蹈,成人读不懂其作品,但里面充满了他们丰富的想象。成人应耐心地看看、听听,不要粗暴地加以干涉。一次一位小朋友画一架飞机,还有小鸟、太阳,整个画面表现出孩子造型稚拙天真、线条奔放自由,可画面画好后,当他欣赏的时候,却又在太阳一边加了一块乌云,把太阳挡住了,接着整个画面涂得乱七八糟。看到这里,你肯定认为这小朋友画画乱来,可小朋友却说飞机遇到了大雾,迷失了方向,这些线条是飞机摇摆时走的路线,儿童这种敢想敢画的素质,其实更应得到大人的保护和发展。

2.运用鼓励的原则,启发和诱导幼儿大胆绘画,创造生动的画面。

儿童较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本身情绪的影响,教师应多用鼓励赞赏的语言,肯定儿童的每一点进步,善用肢体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幽默的口气、游戏的技巧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想方设法鼓励幼儿勇敢地按自己的意愿去画,引发幼儿的内在冲动,大胆作画,创造生动的画面。

3.坚持儿童的主体性,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齐白石大师曾说过:“学我者死。”就是说学我精华的东西,可以发展你自己,和我一模一样,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惟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

19.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十九

一、情感活动设计要多种形式

中学生喜欢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 对遥远的历史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同时也不喜欢口号式的情感渗透方式。因此, 情感教育不能空谈, 设计活动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比如可以采用演讲、记者报道、角色表演、心理体验等多种形式,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 联系生活讲历史, 把历史问题生活化, 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 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例如我在上九年级《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喜悦,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创编了小品《鬼子投降》。小品再现了日本投降的历史场景, 无论故事还是表演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历史课上, 谁能打动学生的心, 谁就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能有效地将历史问题情境化、生活化。这样, 学生在饶有兴趣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培养了自信、勇敢、坚毅、团结等优秀的品质, 从而完成了情感渗透的任务。

二、情感生成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有创造性学习的快乐主体, 所以教师在进行情感渗透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努力做到“话让学生说, 活让学生干, 情让学生表”, 要在学生出现情感生成难点、情感生成目标不明确、情感生成气氛不成熟等各种情况下及时引导。

例如, 在学习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章的内容以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但世界并不太平, 如果人类真的再一次发生世界大战, 你认为引发战争爆发的问题会是什么?请写一篇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他们主动查阅各种资料, 咨询政治老师, 深入地了解当今时事政治、环境资源、人口计划生育等问题, 并且逐一进行分析。有位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中日关系, 也许会恶化, 东海问题就是导火线。这表面看来是国际矛盾, 我却认为除了历史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资源问题。资源问题解决了,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淡化。所以我想, 发展高端科技, 尽早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战争, 自然就会远离人群……”

他们的语言也许不及政坛人物精练、独到, 甚至略显稚气, 但是在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 他们已经同时完成了自我教育、情感自我生成、自然生成的过程。

三、情感渗透要运用多种教学资源

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 但是因为知识和阅历的欠缺, 其情感往往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甚至是矛盾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有责任、有义务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并加以引导。而要做好这项工作, 就需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挖掘足够的历史情感资源去丰富、充实学生的内心情感。

1.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人文内涵, 因而也就有着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材料。在新编的历史教科书中, 选用了大量的图片、史料, 这些图文资料直观、具体、生动, 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培养学生情感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历史图片, 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积极的方向自然发展。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除了历史课程本身以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科间的联系, 尤其可以利用文学作品, 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起熏陶、感染和内化的作用。例如, 在讲述长征时, 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 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使学生有感而发的情感生成方式能真正使情感教育落在实处, 收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激之以志, 导之以行”的效果。

2. 合理运用影视资源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合理运用影视文化资源, 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静态的内容动态化, 复杂的内容醒目化, 深刻的内容通俗化。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影片, 如《甲午风云》《南昌起义》《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英雄儿女》《血战台儿庄》《董存瑞》《江姐》等, 大多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 有光彩照人的英雄人物。这些影片的许多片段, 都能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引发深思, 因为他们能从影视人物的身上直观、充分地感受到那种强烈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勇气、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观看影视片段来进行情感渗透, 毫无疑问是形象的、生动的, 自然也是最有效的。

3. 深入探究乡土资源

乡土历史资源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亲自去发现, 去了解, 去感悟家乡的人文风情、自然物产、历史景观等, 并把这种感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 成为一种对家乡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实践证明, 学生在学习探究自己家乡时, 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是活跃的, 感觉是亲切的, 气氛是热烈的。深入探究乡土资源, 可使学生热爱当地文化,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师招聘测试及答案下一篇:柳林小学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