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课堂记录

2024-08-27

大自然的文字课堂记录(共13篇)(共13篇)

1.大自然的文字课堂记录 篇一

【教学目标】

德育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教学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角度】

品读--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大自然的文字》]

2.大自然的文字课堂记录 篇二

师: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板书:文字)

生:书本上一个个的字就是文字。

师: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石头书上有文字。大自然中, 你认为有哪些文字呢?

生:树的年轮是文字, 告诉我们树的年龄。 (板书:年轮)

生:蜻蜓低低飞, 告诉我们马上要下雨。 (板书:蜻蜓)

生:蚂蚁垒窝, 预示着要下雨。 (板书:蚂蚁)

生:鱼跃出水面, 也说明要下雨了。 (板书:鱼儿)

生:鱼鳞上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板书:鱼鳞)

生:白云飘得高, 明天肯定是晴天。 (板书:白云)

生:繁星满天, 第二天肯定是好天气。 (板书:繁星)

师: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现象, 能让我们推测过去、预知未来, 真是太神奇了。

(点评:在导入部分, 寥寥几句话, 看似随意, 其实用意很深。王老师把文本定位于说明文, 借学过的课文告诉学生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大自然的文字”, 特征是“藏在平凡的事物和现象”中, 能够“推测过去, 预知未来”。当然, 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这是一篇说明文, 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文字以及作用。说明文有很多表达的方法, 在学习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这样引导, 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思维, 关注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为后面环节的教学埋下伏笔。)

环节二:读课文, 练概括

师:大自然中的文字需要你擦亮眼睛, 才能发现。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2~6自然段。

(生读完第2、3自然段)

师:三年级的时候, 我们学过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 现在请你用文中的话, 说说这两段分别讲了哪两种大自然的文字。

生:“古代, 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 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云, 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师:你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吗?

生:星星是天书, 云也是天书。

师:十分简洁, 老师奖励你把它写在黑板上。人们是怎样阅读这两种文字的, 谁来简要说说?

生:根据天上星星形成的星座判断东西南北, 比如找到北极星就能判断出北面, 这样水手在海上航行就不会迷失方向。

师:也就是根据星座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生:当云山左右有两个尖头的时候, 类似于铁匠的铁砧, 这种砧状云出现了, 就说明要下雷雨。

师:这种云主要给谁提示要下雷雨?

生:飞行员。飞行员看到砧状云要飞远点, 否则会被雷击中的。

师:那么这种云的作用是什么?

生:提示下雨。

生:也是辨别方向, 给飞行员辨别方向, 绕道飞行, 用以躲避危险。

师:第二位同学抓得更准。 (板书:辨别方向)

(生读第4自然段)

师:刚才, 我们认识了两种天上的文字。 (板书:天书) 谁来猜一下, 下文估计会讲什么?

生:地上的文字。

师:我们一起来读第5、6两个自然段, 看看你猜对了没有。

师:这两段文字不像第2、3自然段有关键句。老师给你一点提示, 看看课题“大自然的文字”, 它们又在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生:石灰石和花岗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石灰石花岗石)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个自然段, 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段落, 向同桌简单介绍其中一种文字。

生:石灰石这种大自然的文字, 有点像我们学过的石头书里介绍的文字。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 而贝壳是海里的, 所以在城市里挖出石灰石可以证明这片地方过去是海洋。

师:这些石灰石透露的信息有什么作用, 你能像上面“辨别方向”那样概括吗?

生:让我们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土地变化。

师:准确地说, 不是土地变化, 而是地貌变化。我们是不是可以概括成“了解地貌”? (板书:了解地貌)

生:花岗石出现在森林里, 说明它是很久很久以前被冰块搬来的。当时这儿没有森林, 森林是后来长起来的。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地质的变化。

师:让我们为她鼓掌, 她简洁明了地为我们解读了花岗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了解地貌)

(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非常流畅,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概括非常到位, 教学目标很快达成了。首先,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 文本语言已经内化, 这给概括奠定了基础。其次, 教师给予学生概括的方法, 如中心句概括、迁移概括等。教师提示了方法, 加上适时的引导, 六年级学生概括起来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学生既锻炼了概括的能力, 也为后面“讲顺序, 分类别”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王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很精妙, 看着板书, 学生能在脑海里建构起文本的框架, 把握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环节三:讲顺序, 分类别

师:请你自由读第1自然段, 再联系板书, 把大自然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 分别给分册取上书名。

生:分为“天书”和“地书”。第2、3自然段为“天书”, 第5、6自然段为“地书”。

师:同意吗?一致通过。请女生读“天书”, 男生读“地书”, 边读边思考:能不能把第5、6自然段和第2、3自然段交换顺序?也就是先写“地书”再写“天书”, 行吗? (生读)

生:不行。因为第1自然段说“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 再说“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所以要先写“天书”再写“地书”。

生:不行, 因为天在上, 地在下, 一般都是先“天”后“地”。

生:不行, 如果先写“地书”, 那么第4自然段就不搭了。

师:如果非要先写“地书”再写“天书”, 那么第4自然段怎么改?

生:“我们头上的这片天空, 在会读它的人看来, 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师:脑筋转得可真快。你们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 的确, 像课本上这样安排结构比较合适。这样的有意安排, 蕴含了一个写作知识。 (板书:讲顺序)

师:作者的本领不止按顺序写“天书”“地书”这一条, 请看板书, 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在写天书的时候, 都讲辨别方向一类的, 在写地书的时候, 都讲了解地貌一类的, 这也是特意安排的。

师:好一个“特意安排”, 这样的特意安排我们称为分类别。 (板书:分类别)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2~6自然段。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在“概括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 梳理文本的写作思路, 学习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发现“先写‘天书’再写‘地书’”的构思并不困难, 王老师的教学前行了一步, 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先写“地书”再写“天书”, 如果非要交换位置, 那么第4自然段怎么改。这个环节很有用, 让学生学习了文本整体构思的方法, 而下面环节的教学, 这是在渗透段落构思。其实“讲顺序, 分类别, 有选择”的构思方法, 不仅适用于“说明文”, 也适用于其他文体, 能培养学生的“段感”“篇感”, 对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环节四:有选择, 迁写作

(学生读板书:蜻蜓蚂蚁鱼儿鱼鳞 白云繁星)

师:白云飘得高, 明天是晴天;繁星满天, 明天是好天。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写到课文中去, 这样课文的字数不是多了起来?

生:不可以。因为文章中的“天书”都讲辨别方向一类的, 而我们说的白云、繁星虽然是天书, 但放在课文中不合适, 不是同一类的。

师:你的想法完全正确。写文章, 不是字数越多越好, 而是要根据需要选择好材料。 (板书:有选择)

师:就黑板上给出的一些大自然的文字, 你打算选择哪些材料, 安排写一篇属于你的“大自然的文字”?

生:我选择蜻蜓、蚂蚁, 它们是动物类的, 再选择白云、繁星, 它们是自然景物类的。

生:我选择植物类的树的年轮和动物类的鱼鳞, 它们都是用来判断年龄的。

师:好啊, 课文里的写作知识, 你们活学活用了。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师: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我们还应多观察自然, 观察了并能像作者那样写出来, 这才是有学问的人。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与第一部分相呼应, 可以看出, 第一部分中教师的提问和板书非常关键, 再加上环节三“讲顺序, 分类别”的学习之后, 学生领会“有选择”的运思显得水到渠成。当然, 我们也别指望通过一节课的教学, 就能让学生学会精巧的构思。构思能力、构思意识是一个综合体, 需要教师长期地、系统地进行引导, 这也说明,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不是偶尔“指向”一下能起到作用的。)

3.文字记录 资料的电子化存储 篇三

图文转换

摄像头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让我们体验到了手机带来的记录快感,但这只是摄像头记录手段的初级阶段。随着摄像头素质的提高,通过拍照记录文字也变为了可能。在智能手机时代,我们可以在电子市场中发现不少OCR应用,这种高效的输入方式能让我们快速地将图片上的文字转换为电子文本。

当我们需要记录整篇文章时,手工输入总是比摄像头扫描要慢许多,“全能扫描王”就能顶替传统的键盘输入,应用提供的高识别率与标记功能保证了资料电子化存储的准确性。

“全能扫描王”采用直观且简洁的交互界面,用户可以直接选取下方工具栏中的相机或是本地相册来实现纸质文本的扫描。用户开启应用的拍照功能后,就能实现扫描记录工作(如图1)。完成后,应用会自动识别需裁减的部分,图片生成界面中提供了8点的手动剪裁功能,如果对自动裁减不满意,便可使用手动裁减。确定剪裁后即可点击屏幕上的“√”选项,这时系统会自动对相片进行二次处理,针对剪裁后的图片进行增强、增强并锐化、灰度模式以及黑白文档四种色彩校正,每一种模式在特定的使用场景中都有不错的表现,特别是增强并锐化功能能为用户提供非常不错的图片文字识别能力,而黑白文档则在存储所占磁盘资源上有不错的优势(如图2)。

完成纸质文字的扫描处理后,应用会在主界面将其添加为新文档,点击进入后,我们可以对进行其命名操作。当然,这并不是文字最终的处理,当我们在查看文字资料时,可选择下方的“OCR”将扫描的文字生成更利于我们修改或标注的Word文本格式(如图3)。

语音与图片的结合

会议记录相信是职场人士最平常不过的事儿了,频繁的会议日程、海量的会议内容总能让人手忙脚乱,抄写得乱七八糟的会议记录、无法归类的相片以及搞不清状况的PPT在整理时都会令你苦不堪言。其实你只需要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款名为“商务相机”的App,就能利用摄像头以及麦克风解决这样的麻烦。

应用的主界面整体架构很简单,在主界面上预留了大部分空间为用户展示保存记录的笔记,点触主界面底部工具栏的创建按钮即可进入新笔记记录页面(如图4),在新笔记页面能直观看到应用的文字、图片以及录音三种记录方式。开始记录时,用户只需点击主界面工具条上的麦克风就能启动商务相机的后台语音记录,这时用户依然能利用应用提供的提前记录方式(如图5)。当用户拍摄并插入一张相片时,系统会自动启动智能纠偏功能,按照边界以及修正拍摄时的角度的方式,截取所拍摄图片作为插入笔记中的内容,当然了,此项功能运用于会议的PPT拍摄上更合适不过,如此一来就能增强记录图像的清晰度以及二次利用率。在记录时如需对一张图片再次进行处理,用户可在笔记中选中并开启图片编辑功能,并利用下方的工具条对图片进行注释、编辑、分享和删除的操作(如图6)。

当记录完成后,系统所生成的会议记录会像一本完整的笔记并以列表的形式保存在系统中,这时你就可以一边听取录音一边按顺序播放图片,效果与PPT毫无区别,并且语音的方式比传统的PPT展示更加的清晰,再加上图片与录音方式,比录制视频所占用的磁盘空间更小,在分享时也更加的方便,直接输出PDF文件,保证了记录资料二次存储的可能。

随手的文字输入

一般来说,对普通用户手机内置的记事本应用就能解决日常文字记录的需求。摆放在桌面的Wigdet能让用户轻松地开启记事本并录入文字,再辅以记事本内部的相机应用,我们能让日常的记录来得更加方便,在记事本中插入的图片(如图7),最好选择与记录的事件紧密相关,如果图片能直接为我们提供所需的信息,那其他信息的输入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4.大自然的文字作文 篇四

其中《大自然的文字》这一课,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一课教给了我许多大自然中的文字。在古时候,水手在大海上航行时迷失了方向,这时天上的星星就派上了用场。水手们在布满繁星的夜空上寻找“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中会找到“北极星”。这时水手们便知道有“北极星”的那边是北边。

在蔚蓝的天空中远远耸立着一座洁白的云山,那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长长的尖头,变得像铁匠打铁用的铁砧一样,飞行员知道那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如果飞机进入云团那么就会“轰”!被炸掉。

在建筑工地上常常挖出一些不起眼的灰色石头,在普通人的眼里看来那只不过是块平平凡凡的石头,但在那些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这是石灰石,那大家会想石灰石不就是石灰做的嘛,能有什么稀奇?那可就不对了,石灰石是由破碎的贝壳组成的,大家都知道贝壳是海洋里的老居民了,在这里挖到石灰石表示在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

在森林中漫步,有时会发现在茂密的树丛中竖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有人该问了那么大的石头是怎么来的呢,是巨人搬来的吗?当然不是,那是冰搬来的,叫“漂砾”。巨大的冰从北极漂来,途中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到了这里来。有人该问了那石头河大冰块是怎么穿过着茂密的森林的呢?其实啊,在很久以前这里没有树木。

5.大自然的文字作文 篇五

大家一定看到过许多飞在天空上自由的鸟儿!可你们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字吗?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听好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代表今天一定是个好天气;白嘴鸭飞来,说明春天已经到了大门口,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太阳还上一很热,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其快的不安的生意,好象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喊着。生意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变地无影无踪了,它们好象融化在天空了一样。只有那声音从远方传来,好象在说:

“再见!明年春天见!”

小小大力手蚂蚁也是个文字,有一些农家没有电视,他们就在出门的时候找一个蚂蚁动,看看蚂蚁在干嘛!大家一定很奇怪,出门干嘛要看蚂蚁?正确答案是:如果出门时看到蚂蚁们忙着搬家的时候年,就要带上雨伞,这天是有八九要下雨。

相信大家一定钓过鱼吧!把鱼钓上来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它的鱼鳞?肯定没有,钓上鱼的时候,大家肯定在想这鱼是清蒸还是油煎!我告诉你一个秘密:钓上来的鱼,注意鱼鳞上面的圈圈,一圈就是一岁。大家可不要钓圈圈多的鱼哦,这样煮出来的鱼肉可是很老的呦!

6.大自然的文字的教案 篇六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大自然的文字》。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星座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7.《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谈 篇七

课始,我用一首诗《春江晚景》导入本课,让学生猜一猜,从这首诗中的哪些景物看出春天来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揭示课题。

课前预习时,学生曾围绕课题提出了3个问题:(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它们有什么用处?(3)怎样认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经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明确的答案: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文中这些星、云、石等物体,大自然中的每一颗星,每一颗小石子,都是文字,他们的用处是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分析气象、了解地质变迁等。接着,让学生分段,并说出依据。在师生、生生对话讨论中,学生对全文内容就有了总体的把握,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学生学习第2-6自然段。首先从“神奇天书”和“有趣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默读,画出相应的句子后,用简洁的语言或关键词概括,并在书上标注。然后,在小组里和同伴讨论交流,提出意见。

在全班汇报交流时,以学生说为主,我只是适时出示一些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得更清楚。如出示星空图,大家一同来分辨小熊星座,找北极星,找到北斗星。看图理解砧状云,明白名称的由来,提示学生:“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这么容易吗?”学生思考后领悟:他们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的。适时给学生一些拓展,学生自由朗读农谚,边读边感悟,品味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记忆中的积累,引起共鸣。

理解花岗石的迁移有些难度,因为这石头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披着青苔穿过森林呢?上课时,我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理解这是“冰川漂砾”现象, “爬”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加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意思是“漂”。

就这样,学生自读、自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教学始终在师生饱满的情绪中进行。

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呢?学生结合课文的第7自然段纷纷给出答案,共同提炼关键词:细观察、多看书、善请教,勤实践。

之后,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会,说说为什么喜欢读它。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特色:文章语言很有趣,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正是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文中的动词也用得精妙,如:“搬、穿、爬、带、走……”,作者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是“爬”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漂砾的现象。

大自然的文字还有很多,我请学生仿照课文的叙述方法写一个文字和它的作用,要写得生动有趣。学生结合准备的资料,开动脑筋仿写,如:“蚂蚁忙搬家,蜻蜓低低飞,鱼儿跳水面,蚯蚓到处爬,这是它们在说‘要下雨了’”。“树桩的圈圈会说话,一圈就是一岁,多少圈就是多少岁。”“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汇报,然后我把学生的话语整理成一篇小散文,他们读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学完课文,学生纷纷说:“大自然好神奇,藏有无穷的奥秘。”“我们真的应该多出去看看大自然,多增长见识,掌握一些本领。”我及时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迷了路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看法,都能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最后,我倡议大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积极探索自然。课后作业是以“大自然的文字”为内容出一份小报,其中要有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的环保标语口号。

8.读大自然的文字有感 篇八

这篇文章写的是: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还向我们介绍了四个事例。

“天书”:水手们在没带罗盘迷失方向时就会在晚上看北极星,凭借北极星可以辨别方向。如果天空出现有鉆状云就是有雷雨的预兆,飞机就不要在这个区域飞行了。

“地书”:如果在地下挖到石灰石,就可以肯定这里以前是海。如果看到森林里有花岗石,就知道花岗石是冰搬过来的,森林是后长的。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赤壁之战。在魏国,庞统献计,让曹操军队把船和船连起来,因为北方人是旱鸭子,不会水,而在船上铺上木板,士兵在上面操练就能如履平地。而就在这时,有人提出如果敌方用火攻,我们就会全军覆没了。可曹操笑了笑,不以为然地说“这是冬天,经常刮西北风,如果敌方用火攻,只会烧到自己,不会烧到我们。”可是因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知道这几天是会刮东南风的。结果,到了晚上,果然刮起了很大很大的东南风。周瑜指挥士兵们一把火把曹军烧得几乎全军覆没了。这把火从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二十五日,一直烧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三日。可知,不知道天文知识就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9.《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内容 篇九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料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和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在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10.《大自然的文字》阅读答案 篇十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1.这段话中_______________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2.“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着把这段文字分成2层。

4.从这段文字可以了解两点知识点:

(1)石灰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灰石可以帮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1.这段话告诉我们,认识大自然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认识大自然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 这块灰色的石头

2. 这块石头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而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

3. 提示:以“并不普通”为界,分为两层。

4.(1)由碎贝壳造成的

(2)了解远古时代的地质面貌

(二)

1. 到田野里去观察、读书、请教有学问的人

11.《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篇十一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

这本书的作者是伊林,是前苏联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伊林,对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极富生命力的品牌,即取自伊林的著作。他堪称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任何复杂生硬的科普原理在他笔下都变得津津有味。“十万个为什么”惠泽几代人,历史,是不会忘记伊林的!

12.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篇十二

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紧张)有一点。(微笑)、(平稳)、(高兴)。你是我的知音。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吗?(高兴)很高兴见到你们!真不简单,六(2)班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多媒体出示:

3、伊林简介)

4、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上面写了什么?这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即: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有了问题,我们怎么去寻找答案呢?(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探索。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是啊,有很多寻找答案的方式,不过,我们得学会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要想顺利地找到答案,必须得学会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要求:自由读,读正确、流利,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的地方回过来再读,难读的地方反复读,感兴趣的地方更要多读,当然更赞成同学们边读边划,做记号,甚至写感受。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学生认真读书。

2、师: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还在书上做了记号,写了感受。听说,你们昨天预习得可认真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出示:铁砧、星座、罗盘、一绺、汪洋、预兆)

(1)检查读音(2)交流了解意思(3)师小结:学得认真,预习得也很好。

三、精读课文,读懂文本

要求: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你喜欢的段落,这回读,可不能光用嘴读,要用脑读,要用心读,要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明白大自然的文字蕴含了多少学问和知识。

1、学生试读。

2、交流讨论。

生: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师提醒:我们在边读课文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辨别方向的小熊星座,指看北极星,相机板书:辨别方向。那么大自然这本书的第一页写的是什么呢?(星)师:前几页全是关于“星”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预兆雷雨的砧状云。相机板书,预兆气象(根据学生要求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云”的,(教师多媒体板书)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石灰石、理解“------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有碎贝壳造成的,大家知道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指导理解“沧海变桑田”相机板书:了解历史沧桑。(教师多媒体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石灰石”的。

3、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动情说: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老师还可以提问枫叶为什么变红?花青素显现出来了)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生大声背了起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1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生齐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综合治理后的图片

师:环境变美了,太湖水逐渐清澈,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4、先用笔在作业本上写写,然后小组交流,如果你写的和别人一样,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人有我无或人无我有,那就要相互分享。

(1)学生写。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6、看见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

(7、------)

5、再回到课文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能从大自然中学到很多知识,真不容易,其实,我们明天从书本上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课文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呢?

(1)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指名读最后一小节。相机板书:观察、寻找、请教、认识、学会

6、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鲁班发明锯子。

生:薄壳建筑、流线机轮船、跃野赛车、雷达------

师:所以,我们可以为大自然这本书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类(板书)

7、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板书:

辨别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预兆气象

了解历史沧桑。

造福人类

13.《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篇十三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揣摩写法,掌握写法。为了将一堂看似简单无味的语文课上出特色,我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上节课筛选、归总的重点问题入手: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3、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包含哪些信息,如何认识它们?认识它们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第三个问题上,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

星星文字和云文字的学习,我注重让学生自主读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石灰石和花岗石的学习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填表格完成。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收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老师出示课外收集的图片及资料,问:你们能运用本文的一些写作方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先提问后解答的构段方式来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吗?学生的思维流淌在指尖……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同学们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看一看、走一走、问一问、想一想。

上一篇: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分析论文下一篇:支教工程实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