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和谐乡村示范村经验交流

2024-08-30

美丽和谐乡村示范村经验交流(7篇)

1.美丽和谐乡村示范村经验交流 篇一

高桥楼镇实行“三村共创”,重点打造美

丽乡村建设

高桥楼镇地处永新、吉安、安福三县交界处,永新县城东北方向,东与吉安县天河镇山水相连,南靠禾水河与本县石桥镇隔河相望,西与埠前镇燕溪村毗邻,北与本县官山垦殖场、怀忠镇接壤。全镇面积为96平方公里,总人口14000余人。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以“争创省级新农村示范镇、打造‘吉莲’高速沿线特色乡村建设示范带、创建最宜居住乡村”统揽全局,立足乡域特色,真抓实干、把握重点、扎实有序地在全镇各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芙塘村、栗溪新村、栗溪老村、曾下、下车、坊塘、安前村、岭足下、中洲、白堡新村、坳背湾村等11个自然村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三村共创”,即产业强村、生态绿村、文明新村。

镇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党委书记戴真宝同志更是多次亲临现场考察指挥建设。一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并驻村指到组织实工;二是从镇政府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三是明确村两委领导班子的工作职责,实行分工负责制,做通做好群众工作。

经过半年来镇党委、政府全体干部职工、村两委干部、村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镇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已初具规模,宽敞整洁的马路、统一着装的新屋、实用舒适的健身广场、花卉绿色新村的建设目标已经完成,加快了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覆盖,为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宝贵的经验。

2.美丽和谐乡村示范村经验交流 篇二

从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城乡关系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国计民生的良性发展。建国后我国城乡关系不断变化,随着户籍制度及附加于其上的各种福利政策固化之后,逐步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从而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及城乡生产力潜能的释放等。2003年伊始,随着中央采取取消农业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来改善城乡关系之后,乡村地区得到了更多的重视。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发展策略,掀起了我国乡村复兴的浪潮,此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跟进发起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使之迅速成为我国在新形势、新常态背景下城乡发展的新引擎。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如“千村一面”“特色丧失”“动力不足”和“利益冲突”等许多“不美丽”问题,使得乡村渐渐失去原有的“美”和“味”,建设刚起步就遭遇困境。因此,及时把脉我国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症结,借鉴先进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模式与改善策略,从而促进我国乡村复兴的稳步发展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2 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两个阶段,涌现了一批地方特色鲜明、发展形势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与先进经验。黄杉等对国外以日本造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的城乡差距较大的东亚乡村,以及以德国村庄更新、荷兰农地整理为代表的城乡发展均衡的西欧乡村分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比分析了浙江省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提出了浙江具有代表性的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仙居县“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江山“中国幸福乡村”等发展模式。吴理财等基于对安吉县、永嘉县、高淳区、江宁区四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考查,总结了四地各自的建设模式,并归纳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的发展经验。舒川根认为在乡村建设中植入文化创意,可以有效的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创新、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管永祥等通过对时下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分析,认为乡村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及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乡村空心化倾向与传统经济文化的衰败等都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症结所在,并从政府引导、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治理、创新管理和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综上所述,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在乡村建设模式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已经进行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然而,在对乡村建设模式与发展经验的剖析方面则存在深度不足、指导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在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城乡间人力、资源、信息、资金等的交流互动形式也在改变,乡村的空心化、萎缩、拆并同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发生。新常态下权衡各地乡村的发展潜质、探索适合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对于化解新常态下乡村转型的阵痛、构建未来城乡的发展格局有重大作用。

3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着乡村活力不足、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美丽乡村建设主体单一,未能形成统一的有效合力

比如安吉县自2008年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来,不乏一些成功的发展模式,例如,横山坞村被评选为“中国美丽乡村”、“中国魅力乡村”。探究这些成功复兴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发现其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促使政府部门、村集体、村民、企业、规划师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筹共建,多方共同努力促成了美丽乡村的成功建设。然而,我国其他地区尚有许多乡村建设并未实现复兴,究其内在原因,建设主体过于单一导致未能激发地区复兴的共识与有效合力,从而导致后继乏力以失败告终。

3.2 后备力量不足,人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流动断裂

自1984年国务院发文《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进而“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以来,乡村人才就开始逐步流失,此后随着乡镇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衰落,乡村人才开启了更为快速、大量的流失进程。缺失了人才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人才流失的同时带走了乡村宝贵的资金、技术等基础发展资源。在经过分税制改革、全球化及国家支持大城市发展方针等一系列变革之后,城市在新一轮的城乡竞合中因其高效率和高效益而再次获胜,而乡村更趋衰落。大城市急剧的虹吸着乡村及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此轮人才流失进一步带走了乡村的农业劳动力,导致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凸显且逐步恶化。

3.3 运动式的大规模统一建设,忽略了地方村庄特色

我国虽然现有风貌特色迥异的9万多个乡镇、90多万个乡村,但城乡规划与建设通常是城市学习国外、乡村学习城市,常常导致城乡资源优势、文化特色无法充分深挖与施展,千城一律、千村一貌的现象普遍存在。从一些历史文化乡村的发展历程可见一斑:在其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过多的注入商业要素,导致历史文化乡村缺失历史原真性而显得雷同;另一方面,不注重古建筑与地方文化的保护从而对文化保护单位或历史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山西省寿阳县龙门河村是山西历史文化名村,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其“拾级而上,宛如世外桃源”而被人们称道(见图1)。然而,由于不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而导致其古建筑等被破坏甚至完全毁灭(见图2)。总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特色是乡村的“精气神”,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不会取得长足发展;同样,缺失特色的乡村,也会在乡村撤并浪潮、乡村竞合发展中逐渐泯灭。

3.4 户籍与土地等相关制度不完备,束缚美丽乡村建设

政策与制度在我国一直是影响城乡兴衰的关键因素。建国后“城市为主、工业优先”的发展策略导致农业人口被束缚在乡村地区,附加于城市人口的各种福利更加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都逐步凸显了乡村的地位。然而,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乡村的吸引力依旧有限,美丽乡村建设仍然需要国家与地方在政策制度方面的鼓励与支持。

4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基于白川村的经验

4.1 世界遗产日本白川村的建设经验

白川村地处日本岐阜县大野君,位于白山山麓,处于所谓的“豪雪地带”,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特色的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合掌式”建筑。1995年白川村连同五箇山等其附近具有独特景观的村落,以“白川乡与五箇山的合掌造聚落”为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对日本和世界各地的聚落遗产保护、乡村组织和营造、历史文化传承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白川村共有16个村落,其中以拥有114栋“合掌屋”的荻町最大、最为著名,共152户、580人(2010年),分布在庄川东岸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最宽350米的河滨谷底上。白川村具有古老而独特的“合掌造”聚落、大家族制度与养蚕习俗及制硝酸钾的古老传统、以及合掌式居民互助组织的关系,在保护与传承这些历史文化及传统风貌的过程中,当地居民、政府及民间组织经历了开发、损坏、保护与利用的探索性历程,逐渐在规划、保护利用方面达成共识(见图3)。随着白川村名气的进一步增强,国内外游客数量也逐渐增多,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白川村由边陲小村逐步发展为国内外知名的“美丽乡村”。

白川村在乡村保护利用、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可以给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一些有益启示:即回归“真、味、宜、美”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实现实现“乡村的真实与质朴”“乡村的特色与品位”“乡村的宜居与宜业”和“乡村的恬静与优美”。

4.1.1“真”——乡村的真实与质朴

城镇与乡村不是对立的,对立的结果是产生更为严重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战略都是自上而下的解决城乡二元分割矛盾的重要举措。然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不是抹杀乡村的本质、消除城乡的差异,而是在城乡发展经济社会水平及公共设施整体提高的同时,还原城镇与乡村原本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样貌,发挥乡村在生产方式、生活节奏、生态环境格局等方面的原本特质,保持美丽乡村的那份真实与质朴,这是美丽乡村应当具有的共性品质。白川村的合掌式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正是当地人民之间朴实友情的真实反应。

4.1.2“味”——乡村的特色与品味

在美丽乡村基础品质上,深入挖掘乡村在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禀赋等方面的特色,形成乡村的独特品味。白川村在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村民达成一致意见,在保护乡村周边自然环境、保护合掌式民居等方面,建立了共同的规约,使得白川村的建筑与人文特色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我国多地美丽乡村强调“一村一品”的建设,可以极大提高乡村的品质。然而,挖掘乡村特色时不局限于关注地方的历史文化与资源禀赋,也可以在地理区位、经济产业、乡村营销等方面建立乡村的潜在优势,进行乡村的特色塑造。

4.1.3“宜”——乡村的宜居与宜业

实现美丽乡村正常、健康的生产与生活,可以保障乡村持续的发展驱动力。依据美丽乡村的特色从而形成乡村的特色产业,例如,历史文化特色的乡村可以发展旅游业,大城市外围的乡村可以发展农家乐、都市休闲农业等。同时,也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特色保护之间的关系。白川村被评为世界遗产之后,大批的游客慕名而来,白川村也策划了各种宣传活动,当地居民也将合掌造稍微改造形成宾馆、咖啡馆、茶馆等设施,同时也进行了理性的保护,对客流一定程度的约束,降低了旅游业对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等的影响。

4.1.4“美”——乡村的恬静与优美

乡村对于城镇的一大优势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淳朴的民风等,通过对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提升乡村的硬件环境;通过乡村集体活动、特色活动的举办,激发村民的活力与主人翁意识,形成优美的环境与恬静的氛围,同时也能够增强美丽乡村的吸引力。白川村通过对道路、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合掌造“结”的建设活动,促成了白川村和谐的村民关系,进而也增加了吸引力。

4.2 乡村发展战略及模式选择

研究按照乡村现有特质和发展潜力进行分类,即依据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支撑、乡村营销、普通乡村等五类条件,将我国乡村分为“生态旅游型、特色农业型、历史文化型、交通节点型、城市郊区型、产业型、营销型、一般型”等八种类型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形成对乡村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以便集聚相关资源、要素、信息、技术等,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见表1)。

研究依据当前国内已经发展较好的“美丽乡村”的建设历程与发展经验,考查其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等状况,重新审视国内乡村,按照乡村现状和发展机遇进行分类,能够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有效指引。

4.3 新常态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美丽乡村实践方法与举措方面,应保障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享、规范政府与市场等各方行为、保障相关规划有效实施、建设与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等。

4.3.1 多元主体参与、共建与共享

我国当前相当部分乡村都处于萎缩状态,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较为严重,且我国经济目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实现政府、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的联合共建已经成为化解我国地方经济困境的有效手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政府对规划建设行为进行指引与管理,通过村民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乡村建设,通过企业向乡村发展提供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社会组织团体对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力、监督等方面提供支持等,可以有效的实现美丽乡村的成功建设。白川村在建设过程中也经历了村民自发保护、政府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等过程,从而提高了白川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4.3.2 规范政府、市场等各方行为

当前我国所经历的美丽乡村建设浪潮,既是化解国内城乡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有力抓手,也是政府、资本、民间力量等与乡村权力、乡村资源、地方乡村文化进行交流、博弈的搏击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本质就是“让乡村回归乡村”,乡村不再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牺牲品,而是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空间,因此在全面、主动的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需要对政府、市场等各方行为进行规范与监管。新常态下需要避免政府迫于政绩、经济等压力,过多的干预甚至阻碍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同时也要避免市场全盘接管美丽乡村的建设,导致乡村过度商业化开发而丧失特色。

4.3.3 规划先行并保障其得以有效实施

白川村的合掌造建筑首先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自发保护,并成立了保护会组织、制定了保护宪章,通过发展旅游业得到的财政收入也用于合掌造建筑的保护;之后,政府在财政与政策上都积极的进行支持,用政府的财政补助进行房屋的维护等;社会团体、社会资金也参与到保护发展中,对合掌造建筑的保护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在我国目前乡村政策保护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应积极的发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在乡村保护与利用、规划与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特别应强化城乡规划对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引导及乡村建设空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布局,通过强化相关规划的法定地位,进而保障美丽乡村规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4.3.4 完善配套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随着基尼系数持续走高,我国仍然面临着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严峻问题,其中,广大的乡村地区是人口比重大但收入比重较低的区域,化解国内财富危机、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国家与地方在政策与制度方面对乡村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要实现我国城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需要建设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之下,通过加大对乡村地区发展的政策扶持,促进城乡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设施的均等化进程,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体制的改革,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内“美丽乡村”案例归纳提炼、总结、分类。

5 总结与讨论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常态背景下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缩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改善我国城乡关系的勇敢尝试。我国“自下而上”发起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浙江、江苏、广州等多地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在乡村复兴的口号和建设热潮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瓶颈进行分析,挖掘阻碍乡村复兴的症结。通过探究世界遗产日本白川村案例,从“真、味、宜、美”四个方面归纳了该地区在历史保护和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依据资源禀赋与发展潜力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划分为八种模式,并分别提出针对性策略,最后总结提出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实施方法与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具体对策,以期为我国不同类型美丽乡村的保护与开发指明正确的改革路径。

图4白川村风貌

参考文献

[1]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2]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

[3]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2.

[4]管永祥,梁永红,吴昊,等.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1-3.

[5]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EB/OL].[2015-07-10].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10525/589624.htm.

[6]马晓,周学鹰.兼收并蓄融贯中西——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翁丁村大寨与白川村荻町[J].建筑与文化,2013(12):138-143.

[7]才津佑美子.世界遗产——白川乡的“记忆”[J].徐琼,译.民族遗产(第一辑),2008.

[8]张珊.世界文化遗产日本白川乡合掌造聚落的保存发展之道[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29(1):29-35.

3.美丽和谐乡村示范村经验交流 篇三

建设实施方案

胡陈乡地处宁海县东部山区,西接力洋,南交长街,东北与象山毗邻,区域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约为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2.2万人。

多年来,胡陈乡始终不渝地坚持“生态立乡”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胡陈”这一总体目标,以生态为依托,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在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胡陈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已建成县级全面小康村9个、市级全面小康村8个、市级中心村1个、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村7个,建成特色村市级2个、县级2个,建成县级森林村庄10个、市级生态村12个,新农村建设基础扎实,2010年荣获国家级生态乡称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2年获评市成片连线整治示范乡镇;2013年创建首批市级农家乐标准化示范乡、省级旅游养老示范基地、市十佳环境优美乡镇、宁波市首届我心目中最美生态乡镇。胡陈乡的新农村建设进入全乡整体推进,以打造养老养生基地和全国户外运动休闲小镇目标的全面巩固、提升、扩面阶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的战略决策,2011年省委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要求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县委在刚召开的十三届六次全会上作出关于建设“两美”宁海、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宁波市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鼓励有关乡镇按照“一镇一品”打造“温泉风情小镇”、“户外运动小镇”、“近郊花园小镇”,支持胡陈乡开展美丽乡村旅游试点乡镇工作。

胡陈乡党委为深入贯彻党中央以及省委、县委的决策部署,结合胡陈乡实际,特制定胡陈乡中国美丽乡村旅游试点乡镇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以打造 “多彩胡陈,梦里果乡、养老养生、休闲运动”的全国户外休闲运动小镇为主线,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让全乡人民共建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二、总体目标

从2014年起,全面启动美丽乡村旅游试点乡镇建设行动,继续按照“依托一产发展三产,依靠三产带动一产”的发展思路,以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五水共治、户外运动基地建设为基础,普通村提速、精品村提升,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力争到2016年底90%以上行政村建成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基本形成“一廊(一心)、二环、八区”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格局。把我乡建设成“村美、家富、社兴、人和”的“美丽乡村”示范地,宁波市低碳生态运动、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地,浙东户外康体健身、田园民宿休闲度假集聚地。”。

三、主要原则

(一)注重特色。因村制宜,结合自然田园山水资源,精心设计载体,形成“一景、一业、一貌、一品”,彰显村庄特色。注重挖掘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结合本乡打造全国休闲户外运动小镇的总体要求,体现村庄个性魅力,彰显胡陈乡整体和各个村庄的风格和特色。

(二)突出主体。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宣传、培训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农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美丽乡村”旅游试点乡镇创建行动中来。

(三)项目推动。以规划为导向,注重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充分衔接,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配套项目,发动胡陈籍外出企业家返乡参与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美丽乡村。

(四)分层推进。坚持梯度培育,认真分析各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时序,分类制定项目计划,细化点、线、面的区域布局和功能定位,以点带面,串点成线,点、线、面统筹衔接,提升沿线景观整体效应。

四、建设内容

(一)科学规划,完善乡、村规划体系。

结合县域总体规划、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胡陈乡的规划体系规划。编制完成胡陈乡总体规划、乡建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农业产业园精品园规划、全国户外运动小镇规划。修编完善乡域范围内所有保留居住点的中心村、基层村的村庄规划;“一廊(一心)、二环、八区”各区块编制详细建设专项规划。

(二)夯实基础,建设生态优美乡村。

1、进一步推进美丽村庄建设。整合所有行政资源,集中全社会力量,对全乡18个行政村按照整体迁建型、梳理改造型、环境整治型、特色培育型制定“美丽村庄”三年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完成11个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以村庄规划为依据,整体实施危旧房拆除、外立面改造、村内道路建设、露天粪坑拆除、村庄及庭院绿化、村内河道整治等工程,以彻底改变差、乱、脏的农村人居环境,力争2016年底9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创建标准。大力培育胡陈、大赖2个中心村,着力将永和、长山主、西翁、联胜、梅山分别创建为以丞相文化、户外运动、养老养生、精品休闲农业、户外垂钓为主题的特色村,进一步推进胡陈、岭下谢等省级农村住房改造示范村创建。

2、加快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围绕“村点覆盖全面、群众受益广泛、设施运行常态、治污效果良好”的基本要求,今后三年实施污水治理村18个,到2016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在90%以上、农村住户受益率70%以上。让七彩胡陈大地水变洁净、塘归清澈,重塑江南水乡韵味,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防洪水排涝水,完成县级河道中堡溪、6条乡级河道及其他村庄外河道的防洪工程,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农村水环境工程、养殖户治理,全面阻止黑河、垃圾河、臭河的发生。抓节水保供水,完成乡级范围供水纳入大水管网和其他山区村庄二次改水工作,确保全乡群众能吃上安全、干净的水。

3、实施精品区块提升工程。进一步打造 “一廊(一心)、二环、八区”发展框架内的特色精品区块,培育梅山、西翁、中堡溪、联胜等特色精品村庄建设,点线面、立体式、景区化提升,重抓环境整治、功能完善和特色营造,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景观带。

4、推进公共基础建设施。积极推进盛宁线力洋至胡陈段连接线、沿海高速互通至胡陈连接线;启动东仓油路提升工程,打通尖岭头至象山连接线,全面提升胡陈交通区位。建成黄公渡旅游集散中心、乡中巴车站,迁建门牌菜场,改建商业特色街,建设若干个乡村邻里中心,提高公共服务功能。

5、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对乡建成区、村庄、河道、道路“四位一体”的长效卫生保洁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垃圾“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填埋”的长效收集处理机制,努力营造整洁有序、健康文明、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结合“三改一拆”和“无违建乡镇”, 建立健全控违禁违长效机制,严控违法建筑,积极引导村民依法依规建设个人住宅。

(三)创业增收,建设生活福美乡村。

全力推进“一廊(一心)、二环、八区”发展格局建设,“一廊”--中堡溪水体休闲廊道;“一心”—胡陈港黄公渡旅游集散中心;“二环”--“8字型”双环乡村绿道;“八区”--岔路户外运动拓展区、东山桃园农事节庆体验区、西翁庄园农耕文化体验区、梅山垂钓运动休闲体验区、归云洞(岙里王)山地户外原生态体验区、胡东村古埠民俗文化展演区、丞相故里国学亲子体验区、胡陈港东海狭湾滨水休闲区。

1、做精休闲农业产业。以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打造一批观光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引导农户按规划种植特色果蔬,形成农耕文化、江南水乡、四季花果的特色精品区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扩大主导农产品覆盖面,精心打造“四季果蔬产品”,做大做强有机蔬菜、水果基地的开发,将胡陈打造成为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出台水蜜桃等规范发展办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进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加大现代市场经销理念的宣传引导,培养产业经纪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积极推动胡陈东山果蔬交易市场建设,创建“七彩胡陈”市知名商标。推进粮食功能区标准化提升工作,继续跟进小流域整治、水环境治理,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2、做美大地野奢景观。充分利用胡陈乡特色农业、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以“一廊(一心)、二环、八区”的规划定位为中心,启动精品区块建设,以“8”字型环线将已有的农业景观串联起来,加快形成以全域旅游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主题农庄、特色基地、精品示范区。重点推进东山桃园景区、西翁农事亲子体验区、农夫小子四季花海项目以及梅山油菜花海、车家紫云英花海、东下田桂花基地、白石湾荷花基地等项目落地实施。

3、加快特色民宿建设。“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五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中,“住”是带动一切的核心元素。加大规划和扶持力度,以胡陈“最干净的空气、最干净的水和最干净的土地”为核心要素,精心设计打造一批不同档次、不同主题、不同风情、不同主体的特色民宿,形成胡陈的“金字招牌”。

4、培育户外运动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推进户外运动核心区块建设、露营基地、垂钓基地、皮划艇基地、滑翔基地、漂流基地、山地自行车赛道、自行车环线、溯溪线路等建设。

(四)保障民生,建设公共服务美乡村。

统筹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成集管理、教育、服务、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服务中心,加速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胡陈乡中心幼儿园,完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推进社保救助广覆盖,积极组织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居家养老服务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建成胡陈乡敬老院、村级居家养老院。

(五)乡风文明,建设社会和美乡村。

1、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发挥村级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深入实施村级重大事项“五议决策法”、“村级权利三十六条”、听证问廉”等制度扎实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三务”公开和“三资”管理工作,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抓好平安维稳工作,不断完善基层网络建设和社会矛盾纠纷协调处臵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村”、“法治村”建设,逐步实现平安维稳长效化。

3、加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聊天长廊”、“文化礼堂”等基层文化设施,根除那些与建设“美丽乡村”不和谐的陈规陋习,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宣传勤劳善良、孝敬父母、家庭和睦、致富有道、艰苦创业等乡风民俗,编制农民易懂、乐听、喜看的形式,让那些积极、健康、质朴的乡风得到发扬。重点挖掘丞相文化、木匠文化。

五、措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扎实、有序、高效地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乡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日常工作小组,加强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各村也相应建立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各项建设。

(二)加强规划,科学指导。美丽乡村建设要与乡总体规划、全国外户外休闲运动小镇规划相协调,要与与乡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等规划相协调。科学设计乡村景观,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切忌千村一面、千篇一律,提倡一村一景,具有江南水乡、浙东民居、户外运动等元素、特点的新农村。

(三)破解困难,保障资金。针对乡及村集体经济较弱的实际情况,积极向上级部门为各基础成熟的村庄争取项目,以村庄环境整治、省级农房改造、小流域治理等项目为基础,捆绑结合中心村、小康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次改水、特色村等项目。同时,以此为契机,发动胡陈籍外出企业家返乡创业,共同推动胡陈打造美丽乡村。

(四)加快建设,保证质量。在项目实施前,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实施细则、施工规范、验收办法等,努力实现项目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实施、制度化管理。加强质量监管,招标或委托具有丰富工程建设监理经验的监理单位,进行专业监理,强化第三方监管机制。充分发挥镇村日常监管作用,镇乡(街道)里要有专人负责、定期巡查,村要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全过程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并实行质量监督小组隐蔽工程签字认可制度。严格把好工程验收关,强化施工单位自验、业主初验和竣工终验等环节,确保工程建设项目保进度、保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实效。

(五)加强宣传,造浓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督查,严格考评。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村工作目标考评和党员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督查制度,由建设“美丽乡村”办公室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督促通报。年终,乡党委、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先进村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落后村及责任人给予批评,确保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限期完成。

4.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材料 篇四

一、基本情况

xx塘镇下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69个村民小组。目前已建成或基本建成美丽乡村18村民小组。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加强领导。2012年底,镇里就成立了书记、镇长亲自挂帅,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调整思路,加大力度。8月25日镇委、镇政府召开全体镇村(居)干部职工大会,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再加温再鼓劲。会上,记徐书记结合当前我镇美丽乡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到2014年底,各村委必须完成好3个村小组的美丽乡村的规划,规划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2/3的表决通过。二是到2014年底,各村委必须完成好3个村小组的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建设重点着力解决各村小组环境卫生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问题,各美丽乡村建设村必须建有垃圾点、排污水渠,各村委必须建有垃圾中转站。美丽乡村建设村要结合本村实际,从村小组财力出发,到年底完成建设好道路硬底化或道路碎石干爽化,有条件的村小组可以建设文化室、篮球场。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年终考核。

(三)加大督查,促进建设。9月份,徐书记到村委督查,听取各村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跟安排,并明确要求各村委会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镇委、镇政府初定于10月15号左右组织全体班子成员、各村居支部书记现场参观各村小组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10月1日,李镇长到各美丽乡村建设点督查进度,要求各村居要加快进度。

三、几点体会

(一)通过村民集体讨论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尊重群众意愿,突出地方人文,注重保护传统和自然生态。如大唐村委会新屋场村小组,重点保留好旧屋场,因为旧屋场有明显的客家建筑特色。

(二)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导,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选好建设点。选择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村庄,村民理事会能发挥作用的村庄,村集体有收入的村庄。建设中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留住乡愁,留住生态。2014年,镇政府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为零,全部为村民自己投入。我们只要村民从村小组自身实际出发,搞好环境设施,处理好污水垃圾,处理好污水,不过高的要求村民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一)针对资金保障不足,我们将做到:一是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二是发动村中热心人士自筹资金投入;三是争取挂扶单位支持一点;四是镇政府压缩开支,政府奖补一点;五是结合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6.30住房援建资

金优先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的住房改造。

(二)针对整体推进进度不快,我们将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年底评分考核挂钩,完成规划建设的得分,未完成规划建设的倒扣分,超任务完成规划建设的加分,提高村委干部发动村小组的积极性。

5.美丽和谐乡村示范村经验交流 篇五

助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

今年以来,金城乡认真贯彻落实博爱县委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总体部署要求,金城乡突出“党建+旅游”的引领作用,围绕“村级党组织如何发力、党员如何用力”,认真谋划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坚持“一乡一品”,提出打造“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模式,助推实现博爱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总体目标。

金城乡在总结推广“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上,突出发展以党支部为核心引领下的旅游产业。金城乡西金城村有较好的交通区位,生态环境、产业特色等硬件基础较为突出,总投资1600万元,通过集中供沼气、安全饮用水到户、街道硬化、绿化、亮化、文体娱乐场所使用、植树造林、旧村规划改造等,使全村群众得到了实惠,改善了生活生存条件,2013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钟庄村作为“全国文明村”,近年以来,村党支部先后募集资金60余万元投入街道绿化、美化、硬化工程项目中,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采取“支部+公司”的发展思路,实现产、供、销、加工一条龙体系,可以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00多个,实现了集体与群众“双赢共富”目标。金城乡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在全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金城乡吴昆

6.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篇六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位于XX乡东部,是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6社326户1461人,有耕地3786.7亩,人均2.6亩,2014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35元。去年以来,XX村按照“管理民主、村风文明、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总体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农民幸福美好家园,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整合资源,村庄建设明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XX乡村两级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县、乡、村组和农户整体联动,制定了XX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施功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是有效整合项目资源。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各类项目的聚合效应,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有效整/ 9 1/9页合道路通畅、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乡镇幼儿园建设、体育惠民工程、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资金917.9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138万元,为XX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实施危旧房改造50户,硬化村内道路7.05公里,修建排洪渠4公里,整修梯田2500亩,修建田间生产道路3条4公里,修建太阳能光伏电站1处,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XX村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全村自来水入户率、村内主次干道铺油硬化率、通电率、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覆盖率、电话、网络、广播电视“三网”通户率均达到了100%。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新建村部1处,配套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和农家书屋;投资450万元,新建占地6亩的幼儿园1座,建成功能齐全的三层教学楼一幢,配齐配全了教育教学设施;以乡村舞台建设为契机,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硬化场地3500平方米,布置篮球场地2个,羽毛球场地2个,安装室外乒乓球台4张,建成健身长廊一处,安装健身器材20台件,XX村公共服务条件大幅度改善,建成了服务功能完善、渠系道路配套、娱乐设施齐全、绿化亮化同步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 9 2/9页

二、优化结构,富民产业明显提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核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物质基础保障。XX乡村两级结合村情实际,依托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二三产业,积极抓好劳务产业,全力实施“一村一品”培育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民强村的发展路子。一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兴办专业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加大科技应用推广,牛果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依托XX乡建设“苹果产业”大乡,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苹果主导产业,集中连片栽植优质红富士500亩,已经挂果80亩。充分利用传统养殖优势,支持农民发展草畜产业,养牛200多头,养猪600多口,农民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占到30%以上。二是发展壮大二三产业。招商建办了果品气调库和蝎子特种养殖场,带动了产业发展,吸纳了更多农民就业。依托XX乡集镇,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贩运、商贸个体经营、饮食摊点等服务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和有组织输转,每年输转劳动力600人次,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 9 3/9页

三、加大整治,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志。XX乡村两级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加大投入,创新工作机制,改善了人居环境。一是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县住建局配套危旧房改造资金62.5万元,群众自筹137.5万元,实施旧村改造50户,认真开展“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旧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二是全面实施绿化亮化工程。以村内主次干道为重点,栽植核桃、桃树、柿子树等乡土树种1500棵,在农户门前及文化广周边栽植黄洋、月季等灌木和花卉2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三是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以“一清一保一评一机制”,即村庄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公共场所专人保洁、卫生组织定期评比、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为目标,以“三清五改”为重点,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组收集、村集中(或填埋)、乡转运”的长效收集处理机制,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在村内安装分散式垃圾收集箱80个,大型垃圾集中收集箱5个,配备手推式卫生保洁车4辆,完善了环境卫生设施。组建了村级环卫队,组成专项整治工作组,实行定岗、定人、定时、定路段、定任务的“五定”责任制,以社为单位,对新农村门前垃圾、“三堆三圈”进行了彻底清理,对XX集贸市场卫生进行全面整治,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突出问/ 9 4/9页题。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人员组成的环境卫生监督会,开展了“大家齐动手、美化我家园”活动,促进了农村环境整治。四是创新管理机制。结合村情实际,研究制定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检查考核细则》,强化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建设,定期督查,严格奖惩,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有序,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7.xx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介绍 篇七

作为全市对接北京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桥头堡,xx县始终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在具体工作中不搞“大而全”、不搞“一刀切”,在重点项目和资金使用上抓精品、抓特色,在统筹摆布和工程建设上点面结合、表里如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累计完成投资15.01亿元,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由于工作扎实,我县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一、精心组织谋划,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一)实行“一把手工程”,强化组织队伍建设。成立由县委书记为组长,四大班子领导为副组长,21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xx县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分配表》,实行“五位一体”帮扶,对每个帮扶村明确一名包扶县级领导、确定一个帮扶部门、安排一个民营企业、配备一名村“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并明确具体责任分工,确保工作扎实推进。下发了《xx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就驻村工作岗位要求、日常考勤、群众工作、纪律规定等事项提出了明确要求。(二)科学编制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将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同步开展,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构建起片区建设“总体规划+专项研究+村庄详细规划”的“三位一体”规划体系,因地制宜地对民居、道路等统筹考虑,逐村制定建设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2015年,聘请隶属世界500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中建集团,编制完成了《2015-2030年xxx片区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设计》蓝本,得到了省委副书记赵勇同志的高度评价,并按其要求将此规划作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本印发全省学习借鉴。2016年,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xx市规划设计院编制《xxx新兴产业美丽乡村示范片总体规划》,已经进入评审阶段,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坚持打造精品,着力彰显乡村特色。精品是美丽乡村的亮点,也是魅力所在。一是打造精品村。将财力向基础好、区位好、产业好的村倾斜,重点打造一批省级一流的美丽乡村。打造时要做到“一规二特”,既规划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依托项目带动十二个专项行动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项目发展的双赢。目前我县已打造xx村、xx村等省级美丽乡村,今年计划打造古城新村。二是打造精品片区。将若干个精品村连线成片,开展交通、生态景观等一系列项目整体规划整体推进,形成精品路线精品片区,为产业聚集提供基础,从而带动片区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提升。我县xxx美丽乡村精品片区是2015年9个省级重点片区之一,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依托战略投资项目,建设6大特色小镇,打造全省一流的精品片区和环京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行行行精品片区是2016年市级精品片区,以“高端、现代、循环农业展示基地、国家高新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为定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完成8个重点项目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四)创新环卫机制,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建立起“行政村主体、乡镇主管、县检查考核”的三级联动长效管理模式;实施了农村防火员、保洁员、防汛员、护路员“四员合一”的管护模式;将农村垃圾处理推向市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山东康洁环卫公司管理,建立起了“一杆到底”的治理模式。目前,聘请xx公司先行试点开展环卫一体化工作,目前已在35个村试点,农村环境面貌提升效果显著,成功后将在全县推开,形成了环卫“资金投入一体化、设施完善一体化、面貌改善一体化、力量规范一体化、体制健全一体化”的长效保障机制。

二、创新资金运行模式,破解建设资金难题。通过实施县本级投入10%、上级补助10%、企业通过融资平台注入80%的资金投入运行模式,让企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角,同时构建“企业-政府-银行”新型融资关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注入美丽乡村建设。

(一)多元引资,提高使用效率。通过县级财政配套、对口部门帮扶、上级专项补贴、民间团体自筹等形式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并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招投标”、财政评审、“以奖代补”等手段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截止2015年底,各级财政拨付资金xx亿元,通过企业捐助、驻村工作组帮扶、社会捐助、村民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xx亿元,撬动企业建设美丽乡村及中心村资金高达xx亿元。

(二)借力使力,打造精品工程。实行政企合作模式,依托企业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精品村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等,政府为企业提供配套基础设施、跑办行政手续、挖掘文化内涵传承、宣传品牌形象等服务,共同打造精品工程。借力长城河谷项目完成G101御路沿线(金山岭长城至古北口段)村庄修路、沿街农家院改造等工作;依托总投资xx亿元的xxxxxxxxx等6个项目,启动实施了xxxxx等6个特色小镇建设。

(三)创新担保模式,盘活资金链条。县财政出资1亿元注册成立“xxxxxx有限公司”,与企业签订融资协议并向银行借贷成为承贷主体,支持企业项目建设。目前,该公司已与省农发行就中长期低息贷款业务达成合作意向,并成功争列省农发行项目库美丽乡村项目10个,可为企业融资额xx亿元,申请贷款xx亿元,计划2016年申请贷款不低于5亿元,全面盘活企业资金链条,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投入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广泛发动群众,解决参与不够问题

(一)群众支持,缓解压力。充分发挥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办法,广泛动员群众出资参与建设工作;针对雇佣外地工人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利用五保户、低保户、留守妇女等本地剩余劳动力搞建设,并征得群众同意,将用工费由100元/天降低到70元/天,实现了既降低财政压力、又增加了困难群众收入的“双赢”。2015年,我县群众自筹资金约达700余万元,投工投劳2万余人次。

上一篇:单位交通安全培训总结下一篇:写人作文怎么表现人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