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14

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7篇)

1.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当前民商事案件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影响逐步显现,由此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司法领域已经明显反映。民商事纠纷呈大幅增长的态势,案件数量急剧增加,案件的处理难度日益加大,人民法院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一、当前民商事审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司法环境方面的问题。近年来,群众打官司由“讨说法”向“利益必争”型转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法院处在矛盾的交汇点上,法官的工作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威胁与侵害。尤其是涉诉信访案件压力大、责任大,导致个别法官不敢办案、不愿办案。这些都给法院独立审判,依照事实和法律进行公正裁决产生了很大干扰。

2.证据规则的适用问题。由于民事案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目前社会中仍有不少当事人思想局限于传统的法律观念,缺乏民事诉讼证据意识,消极对待自己依法应当承担的举证责任,坐等法院裁判。当因当事人举证不能,法院依法判决其败诉时,不能理解其败诉的原因,而是采取多种手段对抗法院的生效裁判。

3.庭审程序欠规范问题。一是在庭审时合议庭成员未全部到庭参加庭审、中途离开,变更合议庭成员未及时通知、未重新开庭。二是少数审判人员开庭时拖拉,确定的开庭时间不能准时开庭,或随意迟延。三是有的审判人员不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而埋头看案卷材料;有的审判人员不按规定使用法槌;有的对庭审中出现的情况应变迟缓,对当事人与本案无关的陈述没有及时制止,不能有效地控制庭审局面;有的归纳争议焦点滞后或不准确,或没有归纳争议焦点,致使整个庭审重点不突出。四是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随意将简易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没有经过主管院长的审批,且在转换后没有按规定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组成人员名单及转换的理由。另外,对普通程序审理的一审民事案件,有时当事人均要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然而却没有得到允许,从而延误了办案的最佳时期,激化了当事人的矛盾。这些程序问题严重影响法院裁判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4.未合理行使释明权问题。合议庭对合同的效力及对当事人争议法律关系性质的认定与当事人诉请不一致的,或者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当事人遗漏了诉讼请求的,或者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与其主张的事实不一致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应当向当事人进行必要的释明,告知其可以变更诉讼请求,未经释明且当事人未变更诉讼请求即直接按法院查明的合同效力和法律关系的性质进行判决或者超过当事人诉讼请求予以判决。

5.法官队伍方面的问题。

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少数法官不能正确对待,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够强,调解方式方法简单;少数案件存在司法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平衡现象;少数法官缺乏钻研业务的主动性,对审理新类型和较为复杂的案件显得束手无策;有的案件办理周期过长,少数裁判文书过于简单,说理不够充分,逻辑不够严密,影响审判的权威和效果。

二、应对民商事审判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民商事案件中各种因素互相交织、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互相交织、当事人个体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互相交织的复杂局面,人民法院要认清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务实创新,在民商事审判工作中力争实现“四多四少”,即调撤多、判决少,服判多、上诉少,维持多、发改少,息诉多、上访少的目标,努力提升商事审判工作水平

1.强化能动司法意识,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形势反映到司法层面的变化和发展态势,找准法院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对事关社会发展、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敏感、重大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等突出问题,要积极参与疏导协调,主动做好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对敏感、重大、群体性案件的审理,要及时汇报通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2.强化业务学习意识,努力提升办案能力。民商事案件牵涉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各类规章、行业标准等数量众多,而且更新速度快,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法律制度变动不居,司法政策及社会法律观念的价值取向也因势而变。为了应对新的挑战,从事民商事审判的法官都应当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加强对公司法、保险法、破产法、物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审理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

3.强化案结事了意识,深入推进调解工作。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要求,树立起“调解结案是高质量审判”的司法理念,强化调解在解决商事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纠纷中的作用,积极探索调解方法,将庭内调解与庭外调解相结合、庭前调解与当庭调解相结合、法院调解与借助社会力量调解相结合,充分发挥诉讼代理人、人民陪审员以及当事人亲友的作用,不断提高调解结案率和实际履行率。

4.强化程序意识,深化审判方式改革。正确认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相互关系,重视程序的独立价值。没有程序公正,当事人的诉权本身就得不到保障,也就谈不上实体公正的问题。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仍然要抓住公开审判这个重心,强化庭审功能。继续探索和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实行庭前交换证据制度和限期举证制度,规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规范庭审质证和认证程序,要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使公开审判真正成为提高办案质量、保护诉讼当事人的权利、防止腐败的重要环节。

5.强化规范司法意识,不断提升案件质量。一是要进一步细化审判流程化管理规定,对立案、送达、诉前保全、诉前调解、审理、卷宗装订、案件质量评查、卷宗归档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二是进一步完善民商事案件庭审操作规范,明确庭审考评标准,对法官驾驭庭审能力及庭审作风提出要求。三是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加重合议庭成员特别是审判长的权力和责任,明确承办人、合议庭成员对案件的事实负全部责任,核稿人员、合议庭成员对案件适用法律负责,从制度上促使审判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上进心,逐步形成符合民商事审判工作规律和特点的优胜劣汰的审判管理机制,使民商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基层,动物防疫,问题,对策

1 抓好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畜牧养殖业在各地蓬勃发展, 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 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 近年来, 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猪蓝耳病……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的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 在给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 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凸显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保证畜禽及其产品的安全可靠, 事关养殖业健康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2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制宣传不到位, 人们缺乏主动防疫意识

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 并且相关业务部门也积极开展了《动物防疫法》的宣传工作, 但是受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资金费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部分交通不便利、与城市距离较远的山区仍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另外, 有些基层政府对动物传染疾病的危害认识不够, 对动物防疫工作不重视, 未能有效落实《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工作, 致使不少群众对《动物防疫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意识相对较弱, 缺乏主动防疫的意识。

2.2 防疫经费不足, 防疫工作开展困难

防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国家提出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防疫质量的要求, 但是基层政府受财力限制, 每年投入的防疫经费有限, 有的乡镇政府甚至无投入, 远不能满足新时期防疫工作经费的需求。

由于防疫经费严重缺乏, 导致一方面基层防疫设施不完善, 防疫设备落后。目前, 许多基层防疫机构不仅缺少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设施, 而且防疫工作所必须的查验、隔离、消毒、处理等设施设备, 也是要么没有, 要么设备陈旧落后, 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几乎所有的乡镇兽医站缺乏必要的诊疗设备, 没有畜禽检疫隔离场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不能实施隔离检疫观察, 无害化处理能力弱, 防疫质量无从保证;另一方面防疫人员工资待遇低, 人员流动性大, 队伍不稳。在一些乡镇兽医站, 防疫员基本没有工资, 很多人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出于生活的考虑, 不少动物防疫人员放弃防疫工作, 开始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即使留下来的人员也抱着应付的态度, 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如禽流感疫苗冷冻、免疫证发放不到位、注射疫苗不规范以及防疫登记表填写不完整等。

2.3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动物防疫是一项技术型的工作, 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由于基层防疫工作任务重、条件艰苦、待遇低, 很难吸引大中专院校畜牧专业毕业生, 引进人才困难;即便原有的技术人员也纷纷“跳槽”, 或离开基层, 人才流失严重;同时, 由于缺乏经费, 防疫人员培训工作滞后, 知识更新缓慢, 使本就学历偏低、来源复杂的防疫队伍无法提高整体水平与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基层防疫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高、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 不能很好地胜任动物防疫工作。如乡镇兽医站中有些防疫人员对一些常规的检测如药敏实验、抗体检测、病原分离等不能操作, 一旦发生疫情, 无法紧急处理控制。

3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防疫意识

我国《动物防疫法》已经贯彻实施了10多年, 但并没有将这部法律的宣传工作认真落实到位, 贯彻执行力度也不够。所以, 为了提高全民的防疫意识, 需要加大宣传贯彻《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动物防疫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大向各级政府宣传的力度, 使基层政府领导充分地认识到动物防疫是基层政府的重要职责所在, 能够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 将这项工作列入到政府需要重点完成的事项之内; (2) 加大对相关部门的宣传, 尽最大努力获得他们对动物防疫工作大力支持和全力合作; (3) 加大对从事动物生产及经营人员的宣传, 提高他们防范风险的意识, 防止出现疫情扩散的问题; (4)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 加大对全社会的宣传,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动物防疫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提高防疫意识, 变被动防疫为主动防疫。

3.2 加大防疫经费投入, 稳定基层防疫队伍

充足的防疫经费能够使村级防疫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从而保证基层防疫队伍的稳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投入, 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其他福利待遇。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工作着手:一是要加大对基层动物防疫站的资金投入, 加强基层防疫工作站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使基层防疫人员的基础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二是要加大对村级防疫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防疫工作人员的防疫设施设备经费、人员经费以及工作经费, 还需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为基层防疫工作人员提供安全、放心的工作环境, 有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能够将全部的工作精力放到动物防疫工作上。

3.3 加强培训, 切实提高防疫人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

防疫工作质量的好坏与防疫人员素质的高低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 要加大对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针对基层防疫人员知识水平偏低的情况, 应聘请检验丰富的专家, 定期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工作, 剖析常见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措施, 以此提高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同时, 注重传授新知识, 使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够及时、有效、灵活的应对。二是加大对监督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 并使其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 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具体工作程序、道德素养、业务技能以及法规知识等。要对监督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制定奖惩措施, 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物防疫监督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

3.4 严格执法,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认真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和有关兽医法律法规, 建立免疫档案, 实行免疫标识制度和溯源制度, 同时要充分体现依法行政、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和完善防疫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防止出现防疫工作不能认真落实到位的问题, 杜绝不按照法律规定乱收费现象的出现; (2) 严格执法, 依法惩处拒绝防疫和逃避防疫的动物饲养者和经营者, 对造成疫情传播和蔓延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 将防疫工作中的考核验收任务落实到位, 统一检查和验收。认真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六不漏” (即:县不漏乡, 乡不漏村, 村不漏社, 社不漏户, 户不漏畜, 畜不漏针) , 做到应免尽免。对只打针不建立免疫档案和标识制度、甚至不打针虚报防疫密度等弄虚作假现象严肃查处。只有政府和业务部门协同配合, 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 才能使防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使畜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炳星, 蓝春玲.浅谈拉烈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家之友 (理论版) , 2011, (02) .

[2]王国富.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建议和对策[J].畜牧市场, 2010, (08) .

3.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案件管理;问题;对策

案件管理中心是检察机关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的重要尝试,符合刑事诉讼规律和检察工作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治的进步和检察权的改革方向,是检察机关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内生性制度,对增强检察机关司法属性、彰显程序价值、强化诉讼公正效率和提高检察工作透明度均有十分重要的司法意义。

一、案件管理中心的设置

1.案件管理中心设立的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检察机关处于刑事诉讼的中间环节,刑事诉讼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案件受理的具体程序,使得检察机关的受案主体不够统一,一般是以检察机关各内设机构直接分散受理,这就使得受案主体与案件处理本身存在着某种利益牵连,缺乏必要中立性,影響了案件的公正处理,也不符合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案件管理中心的建立,使得各部门的受案权统一划归到案管部门,不仅树立了检察机关真正的中立地位,保证了案件受理环节的正当化,也是检察权顺应司法改革潮流、进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是检察机关重新审视案件管理性质及职能作用的必然产物,是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贯通融会、互相影响的集中体现。①

2.案件管理中心设立的相关规定

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决定》,要求各地检察机关建立相应的案件管理制度,设立相应案件管理机关,正式启动了自上而下的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制度的改革序幕。2011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十二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案件管理。更新检察管理理念,创新案件管理模式,构建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的执法办案管理新机制。2012年12月,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并运行。

3.案件管理中心的职能和作用

案件管理中心主要职能是统一受理、分流、移送、报送案件;统一管理、出具法律文书;统一受理律师、诉讼代理人等相关单位查阅、复制案卷资料,申请会见、变更强制措施;统一对查封、扣押涉案款、物进行管理、处置;统一对本院执法办案进行质量评估、考核;统一对检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办案运行规律,为检察长、检察委员会提供案件的准确数据等,以此实现“集中受理、统一进出、流程管理、动态监督”的案件管理目标。②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对案件的分流和统计。

二、案件管理中心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案件管理中心的实体性介入问题

由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最终落实还是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上,案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始终都是围绕程序功能的发挥而展开,案件管理中心的功能发挥应将程序审查上升到核心地位,运用程序化手段将决策权和执行权进一步分离,案件管理中心的本质工作是“案件管理”而不是“案件办理”。

2.案件流程监督权限流于形式

案件管理中心的职能之一便是进行监督。案件管理流程管理是流程监督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不仅涉及案件管理部门也涵括了业务执法部门的执法与管理配置科学问题。从实践情况来看,案管中心实体流程审查权很难落到实处,在基层院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尽管案管中心设立的初衷是推进案件管理机制改革,加强横向监督制约,但是在实践中,落实很难以到位,监督权的发挥力度不大,动态监控沦为一句空话。

3.案件管理的优化问题

由于案件统一管理在基层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再加上基层办案习惯的问题,使得案件管理有时仍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在一些检察院甚至被戏称为三流科室,领导不重视或者是形式的重视,案件管理工作开展的不够顺利。

三、针对目前案管中心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规范设置案件管理机构

目前各检察院案管中心设置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对有些工作的开展也是逐步展开,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改变,对案管部门的抵触情绪逐渐消失,开始认同这个内部的监督机构。这就要求案件管理中心要进一步规范完善,科学统筹,建立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确保分工合理、权责明确、配合得当、制约有力,使管理机构的设置更加合理化,保障集中性。

2.落实案件管理中心流程监督

新的案件管理中心将流程控制权从科室、办案人员手中剥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运行的新机制,有效将案前、案中、案后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案件监控体系。①根据规定,案件管理中心对监管到业务部门存在的问题进行口头提示和发送流程监控通知书,但不能直接进行实体处分,这就要求要切实将流程监控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案管中心的流程监督权,从整体上宏观把握,进一步完善检察院自身的内部监督,提高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3.优化升级案件管理模式

甘肃省自2014年1月起在全省运行的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软件对进一步优化案件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统一软件的案件录入、流程监控、统计接轨等,确保案件实现网上办案,使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更加客观、完整、一致。在这同时,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案件管理人员的配备,要摒弃旧的操作习惯,转变传统案件管理模式,整体上提升对案件管理的认识与技能。同时也为案件的宏观管理提供针对性的决策依据,为检委会监督提供案件研判、量化考核的全面信息,保障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的数据基础。

四、结语

案件集中管理作为一项新生的改革措施,案件管理制度应注重与程序正义理念的紧密结合,将其作为该制度有效运行的方向指南。这种新生的事物在高检院的推动下,对检务公开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充分体现出检察机关对司法透明趋势的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

案件集中管理更有利于加强对案件的质量控制,案件管理中心以各部门之间分权制约,互相配合为前提,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制约,为违法办案设置了障碍,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司法腐败滋生的条件,是符合检察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管理机制。

案件管理中心虽然已运行一年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要使得案管中心发挥检察院工作的“司令部”功能,还需要在制度完善、机构设置、职能发挥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让阳光检务环境下的案管中心工作进一步推进检察院在案件质量评查、流程监控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

注释:

①戴景田,张文娟.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中心论要[J].人民检察,2009(18)

②史书义.对基层检察院设立案件管理中心的思考[J].中国检察官,2010(10)

参考文献:

[1]陈卫东,陆而启.检察官的角色——从组织法和诉讼法角度分析[J].法学论坛,2005(4)

[2]樊崇义主编.《检察制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苏喜民,李玉川.案件集中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J].中国检察官,2012(12)

4.物业交接案件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 篇四

物业纠纷案件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而其中物业交接问题是物业纠纷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矛盾激化后的集中反映。经调研,海淀法院民四庭总结物业交接案件审理存在以下五大难点:

1、案件具有群体性特征。物业交接与小区每位业主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若矛盾尖锐或悬而未决,将造成小区秩序的混乱,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加大法官审判压力。同时部分业主具有盲目性与从重心理,易被单方面信息误导,进而引发群体性信访案件。

2、诉讼主体利益诉求多样。物业交接纠纷势必会打破业主原有生活秩序,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业主在审理中易形成不同的利益诉求,由于诉求的多样与多变,客观上造成法官审理用时较长。

3、诉讼主体质疑交接合法性。法官在审理物业交接案件中,常发生部分业主或老物业公司对更换物业的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或做出更换物业决定的机构是否能代表全体业主的利益产生强烈质疑的情况。此时法官需审理的案件范围被扩大,若裁判不当,将引发更深层次的纠纷。

4、交接事项与标准不明确。物业交接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规定又因带有体制转轨的因素而明显滞后。物业交接的实质问题诸如如何界定物业管理用房、小区内专有部分及共有部分、锅炉房的权属、车位及车库的归属、物业管理启动性经费的核算及清结仍缺乏可操作性规范,造成法官裁判中无规可查,无章可依的局面。

5、交接过程监管机构缺失。目前法律规范中尚无明确机构对物业交接过程具有监管职责。群众基层组织如街道多处于救火队的位置,进行事后监管,即当小区业主基本生活秩序因物业交接纠纷被严重干扰后,出面进行干预,但此时双方矛盾已较为尖锐,诉至法院后,常出现双方坚持己见但均无证据证明的情况,使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造成被动局面。

针对上述物业交接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难点,结合近期北京市政府、市建委先后出台的《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北京市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管理办法》、《北京市物业项目交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及部门规章,海淀法院民四庭从法律适用、事实认定、矛盾缓解三方面提出对策:

第一、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沟通机制。针对审理中遇到权属界定不清、规范不明确的情形,要求法官及时与建委、房管、规划等行政部门就个案进行沟通,同时不定期召开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参与的专业研讨会,探讨物业交接存在的疑难问题。一方面使法官充分听取职能部门的专业意见,确保裁判合法,一方面确保职能部门了解产生矛盾的症结点,完善规范。

第二、诉讼中拟引入第三方机构。针对案件审理中物业交接专业性、较强、事实不易查清的情况,根据个案案情,将在审理引入第三方机构,即由第三方机构对于物业场地、费用、设施、资料等项目的交接出具查验报告,以破解物业交接中界定不明、权属不清、资料难全、费用难结的现实困境,促使法律事实与事实情况尽量接近,确保裁判合理。

5.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及审理对策 篇五

陈继兰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急剧上升。1994年我市法院共受理一审劳动争议案件6件,1995年1月劳动法实施以来的6个月里,就受理了此类19件,与1994年全年收案数相比上升了217%,这急剧上升的数字,表明我国劳动法制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思的增强,同时给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提出新的课题。

劳动关系复杂,使形成纠纷的主体范围扩大。就用工单位而言,已有原来单纯的国营、集体企业,扩大到私营、外资、合资、合作等企业,使劳动争议案件中的法律关系变得复杂。

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加之用工单位在新老体制转移,新旧雇佣观念更新中,行使其管理权力时随意性扩大,产生劳动争议并形成案件的原因也很复杂。已有原来单纯的劳动报酬纠纷,发展为有因职工违法违纪,企业不依法定程序处理而引发的辞退纠纷;有因职工矿工,而企业却忽视已构成除名的事实,抓住尚不构成除名的理由加以处理而形成的除名纠纷;有因企业亏损,职工放假,企业不按规定发放生活费用的劳动保险待遇的纠纷;有因个体私营企业中业主不依“合同”履行义务,引起的劳动工资纠纷;还有因职工违法违纪给企业造成损失或影响,企业为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而依法对违纪职工作出处分的劳动争议案件等等。

企业做被告败诉的多。由于有些企业违法管理,使得在人民法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企业承担败诉责任的比重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有80%的劳动争议案件,企业承担败诉责任。

劳动争议案件形成的原因:

一是企业的`处罚决定随意性大。许多企业在实行新的劳动关系中对违纪职工的处理仍习惯于行政命令,无视法律规定处理职工的程序,使劳动者合法权利遭受侵害,引发劳动争议案件。

二是企业立足于本单位的利益,所制定的“厂规厂法”中存在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的规定,甚至有的严重违法,而企业仍运用违法的“厂规厂法”对待处理职工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

6.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和阻碍动物及其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因素.介绍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作 者:石明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畜牧兽医局,甘肃会宁,730700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2009“”(4)分类号:S851.33关键词:基层动物防疫 存在问题 对策

7.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1存在的问题

(1) 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不足, 防疫意识淡薄。在我国农村,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一家一户的生猪养殖模式仍然普遍存在, 生猪养殖业“少、散、小”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对防疫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散养户普遍重视生猪疫病的治疗而轻视防疫工作, 另外由于免疫程序不当、疫苗保存方式错误等多种原因, 致使动物免疫后仍然发生疫病, 造成养殖户认为对防疫工作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及财力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反而成为一种浪费, 进而对疫病防疫形成错误的认识。同时因为生产规模偏小, 致使生产过程难以系统化和制度化, 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药物和添加剂的现象, 对污物的处理难以达标, 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安全存在隐患。

(2) 基层防疫队伍专业技术不足, 工作强度过大。随着畜禽养殖新技术的不断推广, 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对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但基层工作人员大部分都缺乏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且年龄偏大, 业务能力不能适应当前的防疫要求。同时, 随着国家机构的改革, 基层畜牧兽医站的人员编制不能随着工作量的增多而相应扩大, 使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过大, 疲于应付日常的工作。

(3) 财政补助经费不足, 缺乏先进的疫病监测设备。在生猪防疫的实际工作中, 疫苗注射后发生过敏反应不能完全避免, 但是在很多地方对于生猪免疫过敏反应或应激死亡没有相应的赔偿, 这就造成了养殖户对防疫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财政补助经费不足所表现的另一方面则是基层畜牧兽医站缺乏先进的疫病监测检测设备。

2相应改进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生猪养殖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 使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树立正确的态度, 使养殖户意识到动物防疫为第一步, 疫病治疗为第二步, 只要防疫工作做好了, 从总体经济效益来看是十分划算的。

另外, 努力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 只有养殖场规模化了, 才能对生产过程实行全面监控, 从而使防疫工作达到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2) 加大基层防疫队伍的专业化培训, 增加人员编制。对基层防疫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防疫知识的培训和技能大比武, 提高业务能力, 熟悉各种疫病监测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 使其知识储备量能有效应对养殖户遇到的疑难问题。人员编制数量应向基层防疫部门倾斜, 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工作强度。同时适当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待遇, 增加基层职称评定数量, 以便拓展基层防疫人员的个人发展空间, 吸引并留住优秀专业人才, 形成良性循环。

8.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铁路、公路、石油、天然气及能源开发等大型基本建设工程日益增加,新农村、小城镇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许多考古新发现都是在工程建设中发现的,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日益艰巨。作为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必须进行的文物钻探工作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如何加强基层文物钻探工作,确保基本建设中地下文物的安全,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建设部门和每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一、基层文物钻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前不进行文物钻探

一些建设部门和单位对《文物保护法》认识不够,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为了部门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为节省文物钻探经费,又怕文物钻探耽误工期,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不征求文物部门意见,不经文物钻探,擅自开工建设,致使一此古墓葬被破坏,地下文物受损,使文物研究部门失去了翔实的资料,无法进一步研究。

(二)开发与保护失调

目前的地域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热潮给基层文物钻探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基层的文物勘探工作往往受到当地经济总体目标的影响,政府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办厂,有了这样的“绿色”通道,投资商在施工建厂时就会大幅度减压文物勘探费用,严重影响文物勘探工作的开展,也为地下文物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宣傳力度亟待加强

文物保护宣传多见于省以上新闻媒体,大多媒体的宣传虽貌似覆盖面和受众面广,但对基层来说,宣传不到位,甚至毫无作用。原因有两个: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

(四)基层文物钻探工作能力不高

文物钻探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常年战高温、斗酷暑,野外作业,工资待遇低,有学历、有文化的年轻人留不住,高素质技工人才培养难。由于地区之间差距,使基层文物钻探队伍缺乏专业性人才,业务能力有限,专业人才急需培养。

(五)文物勘探工作前置条件欠缺

《河南省<文物保护>实施办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在进行大中型基本建设时,建设单位必须事先同当地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工程项目范围内(包括起土区)进行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确认无文物埋藏,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方准发给施工许可证。文物保护法虽然赋予了文物部门对基本建设工程文物勘探人权利,但没有强调把文物调查和勘探作为基本建设工程开工的必要前置条件,目前基本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选址权在规划、建设、土地等部门,建设单位的基建审请如果得到上述部门的批准,建设单位就可开始施工。

二、加强基层文物钻探工作的对策

(一)加大基层文物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七条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在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重要作用,利用新闻媒体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法》,使建筑单位在施工建设中更具自主性和自觉性。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审批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样就使得宣传的受众面比较广,其效果也就深入人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瑰宝,是社会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物化载体。现在的文化遗产,都是千百年来我国传统文明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建筑、伦理和风尚,显示了历史脉络和传承关系。文物部门在大力宣传文物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向有关领导宣传加强文物勘探工作、保护地下文物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具体案例宣传不经过文物勘探的“双面”危害性,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加快形成文物保护的整体合力,共同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三)加强基层文物钻探队伍素质建设

当前基层文物钻探队伍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文物钻探工作要适应新形式、应对新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除此之外,基层文物钻探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老旧,在今后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该紧跟科学化、信息化、合理化的步伐。要提高文物档案的管理质量,把文物信息很好地保存下来,为历史信息的遗留保管作出贡献。

9.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摘要:统战宣传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面。文章在深入调研重庆市基层统战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大量数据,深入分析了基层统战宣传工作开展的现状,厘清了基层统战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党委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基层统战;统战宣传;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3-0043-04

统战宣传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团结和凝聚力量的重要举措,在整个统战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形势下提高基层统战宣传工作活力和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目前基层统战宣传工作现状

(一)调研基本情况

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重庆市所有区县统战部门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赴荣昌、石柱、忠县、垫江、开县、沙坪坝区等10个区县开展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5场,访谈统战相关人士100余人;向重庆市39个区县统战部发放了调查问卷,获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所列数据仅统计至区县级层面。

(二)调研数据分析

1.领导重视情况。近三年,89.7%的区县委书记对本区县统战宣传工作做过批示;82.1%的区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对本区县统战宣传工作做过6次以上的相关指示或者批示,其余17.9%的区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做过3-5次相关指示或者批示;所有区县明确有副部长分管统战宣传工作。数据说明,基层统战宣传工作已经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视,并明确了工作责任人。

2.宣传机构情况。目前,仅有17.9%的区县设立了统战宣传科室。这一数据说明大多数区县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机构来专门从事宣传工作。数据显示,设立了宣传科室的区县在宣传工作方面的成绩明显好于没有设立宣传科室的区县。

3.资源配置情况。在人力资源方面,目前,重庆区县专门从事统战宣传工作的总人数是65人,平均每个区县1.7人。其中,35.9%的区县没有专职宣传员,64.1%的区县有1-2名专职人员。可见,宣传人员严重不足,影响宣传成效。在财力资源方面,35.9%的区县没有统战宣传预算;7.7%的区县投入经费在1万元以下;20.5%的区县投入经费在2-3万元之间,35.9%的区县投入经费在3万元以上。可见,整个系统的投入经费都不高。在设备资源方面,84.6%的区县有统战宣传器材,如投影仪、数码相机、音响设备等;15.4%的区县至今没有相应设备,影响了统战宣传工作的开展。

4.体制机制情况。100%的区县将统战工作纳入了党委考核,统战宣传占有一定比重;92.3%的区县统战部出台了《统战宣传工作考核奖励办法》以及其他加强统战宣传工作的指导意见;51.3%的区县统战部与其他部门或者新闻媒体形成了统战宣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这说明统战宣传工作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

5.宣传载体情况。84.6%的区县通过自办刊物宣传;51.3%的区县通过展板宣传;15.4%、33.3%、23.1%、10.3%、28.2%的区县分别通过报纸、网站、微博、展馆、其他等方式宣传。这说明基层统战宣传形式在不断创新和丰富,但各个区县的利用比例仍然较小,仍以传统宣传方式为主。

6.宣传队伍结构。在年龄方面,专职宣传员在30岁以下的占30.5%,30-40岁的占49.6%,40-50岁的占16.9%,50岁以上的占3%。这说明统战宣传员趋于年轻化。在学历方面,宣传员具有大专学历的占11.5%,本科学历的占74.8%,研究生学历的占13.7%。这说明统战宣传员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在时间方面,统战宣传员工作3年以下的占46.6%,3-5年的占26%,5-10年的占19%,10年以上的占8.4%。这说明他们专职从事统战宣传工作的时间集中在3年左右,阅历尚浅。

7.宣传队伍能力。76.9%的区县认为本单位的同志熟悉统战理论知识,23.1%的区县认为从事统战宣传工作的同志不太熟悉统战理论知识。在回答“宣传员的能力素质能否适应新时期宣传变化以及统战对象需要”时,17.9% 的区县认为足够适应,79.5%的区县认为一般适应,2.6%的区县认为不太适应。这说明统战宣传员的能力素质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不太适应新时期统战宣传工作发展需要。

二、目前基层统战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调研情况可以看到,近年来重庆基层统战宣传工作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突出问题。

(一)党委重视但效果不佳。虽然统战宣传工作得到了党委领导的普遍重视,但统战宣传工作人、财、物等资源匮乏。这从侧面反映出领导们的重视没有落实到具体措施当中,还停留在纸上或者口头上。受此影响,基层统战宣传效果不佳,社会公众对统战工作的知晓度低。

(二)统战宣传机构不健全。在区县统战部层面,82.1% 的区县没有设立统战宣传科室。在镇街统战层面,虽配备有统战委员,但没有配备统战干事,加之统战委员一般还分管其他工作,他们发挥的作用较有限。在区县部门层面,至今没有把统战宣传职责纳入有关处室,统战宣传还无从谈起。

(三)宣传资源配置滞后。人员缺乏是制约统战宣传工作最为关键的因素,经费投入不足排在第二位。访谈中发现,部分宣传工作经费用于改善信息和文稿撰写人员的待遇,削弱了宣传工作实效。

(四)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一是考核机制执行不力。统战宣传工作的一些原则性规定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二是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小。走访发现,由于缺少对统战宣传队伍的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和升迁激励,从事该工作的宣传员普遍感到没有工作动力,缺乏干事热情。三是没有形成联席会议机制。统战部、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新闻媒体等普遍存在单打独斗的情况,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大宣传格局,形不成宣传合力。

(五)新兴载体运用不够。虽然开展统战宣传工作的载体已经比较丰富,但仍以报刊、展板等传统载体为主,新兴载体运用不够。一是基层运用新兴载体的比例较小,所有区县各类新兴载体运用都没有超过30%。二是基层运用新兴载体的数量较少,手机报、博客、微博、微信等载体利用率不高。三是基层只管开通新兴载体,而不管后续利用的现象较多。有些区县的统战网站成了死网站,从不更新或者很久才更新。

(六)宣传队伍能力不强。一是宣传队伍过于年轻化。很多宣传员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就从事统战宣传工作,没有实践经验,面对各行各业专业水平较高的党外代表人士,应对乏力。二是宣传员自身不太熟悉统战理论。由于统战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理论政策,面对的知识领域和客体复杂多样,其自身能力受到极大挑战。

三、开展基层统战宣传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将党委领导重视落到实处。一是强化顶层推动。出台规划性、操作性、针对性更强的文件,明确基层统战部门及相关部门职责、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级配备、考核奖惩、职务晋升等机制内容,形成自上而下的硬性规定,推动基层党委真正重视统战宣传工作。二是加大考核促进。提高统战宣传在区县党委考核中的分值,并将统战理论纳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宣传工作整体计划,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高基层党委对统战宣传工作的关注度。三是提高思想认识。基层党委领导必须充分认识自身职责,充分发挥统战宣传工作的优势和作用。

(二)完善统战宣传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首先要建立健全宣传机构。统战部可以积极会同组织部、编委等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从区县到镇街都设立宣传科室,构建起比较系统全面的网格化的统战宣传机构和专兼职队伍。区县统战部至少应确定2名及以上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镇街党委设置专职统战委员,增加1名统战干事负责统战宣传工作;县级有关部门根据条件聘请至少1名特约宣传员。其次要加大在财力物力方面的持续投入。把宣传工作经费纳入到统战工作经费预算当中,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抓统战宣传工作,保障人员经费、信息稿费、课题经费,添置必要的摄像机、相机、投影仪等宣传工具。

(三)完善基层统战宣传的体制机制。一是完善激励机制。以精神奖励激发干事热情,每年评出优秀宣传干部、优秀特约干部、优秀统战委员、优秀统战干事和统战工作先进单位,并强化它们在个人晋职升级和单位考核中的运用。以物质奖励催生干事激情,区县统战部、民主党派及业务部门每年预算一定的宣传工作信息调研经费,对被采用的统战宣传信息及调研理论文章、每年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有重大获奖的优秀统战宣传员给予适当物质奖励。以升职奖励激发干事动力,落实统战部门在人才培养、考察、推荐使用等方面的人事权力,让做出成绩的年轻统战干部有同等机会得到提拔重用。二是健全考核机制。各区县完善统战宣传考核工作制度,纳入统战工作量化考核内容,并在年终考核中加以运用,对做得好的单位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重视统战宣传工作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三是建立联络机制。统战宣传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单位、党派、团体以及新闻媒体之间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实现工作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在横向上,建立与各业务部门的统战宣传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将统战宣传工作纳入整个基层宣传工作计划。在纵向上,建立自上而下的联络机制,将统战宣传工作经常化、时效化,为形成大宣传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强立体化的统战宣传工作平台建设。一是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立体互动的宣传平台。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强、公信力高的特点,是舆论风向标。可以邀请权威专家在电视黄金时段讲普通群众乐于接受的统战故事,也可以在报纸主要版面开设专栏介绍统战知识。开拓网站、微博、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新兴媒体是舆论的集散地、发酵场、放大器。可以加强与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站的沟通联系,主动设置议题,采取网上访谈、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增进广大网民对统战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可以推进统战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建设,发挥其在正面宣传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打造正面宣传新格局。二是建构统战系统内宣传与社会宣传内外联动的宣传格局。在系统内,深挖统战典型人物和事迹,加强交流和宣传,打造统战宣传素材库和信息库。在系统外,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统战文化创建活动,推动统战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认真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好做法,加快推进统战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在大、中、小学设立相关课程。三是挖掘当地名人名城等特色资源进行宣传。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资源,可充分挖掘当地名人、名城、特色节日、特色文化和特色活动等进行有效宣传。四是邀请省市级或中央媒体下基层采风宣传。加强与《光明日报》、新华社、《政协时报》等中央媒体,以及都市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沟通联系。每年可邀请中央媒体进行基层采风,或邀请省市级媒体开展基层特色宣传。

(五)提高基层统战宣传工作队伍能力素质。一是培训。调查显示,在涉及“如何提高统战宣传干部业务素质和能力”方面,选择参加专门培训的占到89.7%。可见,加强对统战宣传员的培训已经迫在眉睫。可以通过区县社会主义学院加大宣传员的任前培训和任中培训,引导他们学习最新的统战理论知识;与市级、国家级专业院校合作,进行分批次、分类别、分岗位的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二是挂职。调查显示,希望到上级部门挂职的占到64.1%。挂职确实能够学习到实践方面的先进做法与经验。三是培养。针对宣传工作业务骨干培养周期长的实际,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并实施宣传员培养工作计划,探索分类组建统战宣传教育研究员、宣传员、评论员和创作员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10.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摘要】文物作为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这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严竣的考验。文中分析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问题;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这也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在城镇化快速建设过程中一些新情况及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全新课题。因此需要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物保护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更好对文物进行保护。

一、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当前在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对文物保护缺乏深入的认识,对于出土文物存在着非法占有、对文物周边环境随意破坏等现象十分普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将文物保护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在文物保护工作上,部分基层干部不仅缺乏法律法规意识,而且往往觉得这是文物部门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无法与文物保护部门形成合力,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从而导致文物保护效果较差。

(二)文物保护经费缺乏。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开展保护工作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由于当前政府财政较为紧张,这就导致文物保护财政预算较少,而且各项经费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经费缺乏,往往只能利用仅有的预算来对濒临损毁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大量的需要维护和维修的文物由于经费缺乏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文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一旦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所带来的损失则无法挽回。

(三)法律法规抵触。当前土地法中与相关文物保护政策和法规存在相互抵触的问题。在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中,对于公物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则需要划定相应的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在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作业。但在土地管理法中则要求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原有老屋拆除后才能建新房,这就导致部分没有及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屋会被拆除掉。同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又存在着经费缺乏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给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题。

(四)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很大一部分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受制于自身实际能力的制约,不仅无法准确掌握区域内文物家底,存在着基础数据不准的问题。同时由于受制于人员和经费影响,文物宣传工作很难深入开展,大量文物没有正规博物馆进行存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同时缺乏科学管理和主动服务意识,文物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普遍存在问题无法与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相适应,严重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二、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文物保护工作做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而且与城市综合实力息息相关。当前全社会都开始对文物保护开始重视,各基层政府也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人们群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特色的文物展览来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文物直接、生动及真实的特点来增强对民众的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使其养成保护文物的自觉性。

(二)建立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资金缺乏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即使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基层政府需要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来,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展筹资渠道,并出台文物保护的优惠政策,建立市场机制,鼓励民间机构、个人和团体来对文物保护事业进行捐助,积极引导各方参与到文物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来,并利用旅游开发等手段来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获得经济效益,将所得收益用于弥补文物保护,有效的缓解文物保护经费短缺的问题。

(三)要进一步规范动土管理。为了能够使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更好的开展,有效的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在生产建筑领域实施文物前置审批程序。对于在文物保护地段进行动土的情况,需要先进行审批,整个过程中需要规划、土地和城镇部门要给予有效的支持和配合,落实好动土申报制度,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在动土过程中,文物部门需要对动土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强化巡查监管,严格惩处违规动土的单位和人员,有效的避免由生产建筑而对文物带来的破坏,确保更好的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四)健全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县级文物保护部门作为基层文物单位,存在着人员编制不够、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现象。因此要做好文物管理体制改革,配齐相应编制和专业人员。要引进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迅速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素质,同时,应该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种专题性的短期训练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待遇,注重对后备人员的培养工作。

三、结束语

在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着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因此需要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和人员要加快观念的转变,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从而实现对文物的科学保护,更好的推动广博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1.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水利;农业;问题;对策

基层水利设施,其主要包括农业的灌溉系统、提水系统以及水土保持系统等。一般而言,农业基层水利系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现阶段,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在于粮食生产总量。而粮食生产量是否能够上升一个新的台阶,其关键在于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情况。因此,基层水利设施的建设情况不仅会对粮食产量带来影响,同时也与农民的收入、经济的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1、目前基层水利农田灌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基层水利农田灌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各级领导均普遍重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而其资金大多数将会用于工业等领域的投入,而对农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加之原本用于发展农业的资金较少,因而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基层农田水利的建设进程。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农业水利进行资金投入的重担一般落在地方政府上。而当地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项目也均需增加投入,最终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较为紧张,最终使得对于农业水利的投入量大大缩水。同时,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其政府财力较为有限,这就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此外,农业水利的建设往往被视为公共建设,加之其回报速度较为缓慢,因而农民对农业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热情微乎其微。目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方向主要集中在对江河的改造等方面,而对于基层农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第二,水资源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其规模也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城市的水体以及流经城市的河流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之煤矿开采对地下水体的严重影响,导致部分供灌溉使用的河流已无法再担负灌溉的职责,且水体污染的情况正逐步升级,其范围也逐步扩大。除此之外,我国部分地区处于缺水的环境当中,部分地区缺水程度相对较为严重。同时,每年新增机井的数量低于报废机井的数量,从而致使农业灌溉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第三,制度不完善。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制度的影响,因而现阶段我国基层农业水利的建设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农业税收。随着“两工”制度的取消,导致投入到基层水利建设以及维护方面的人力严重紧缺,从而影响到日常的维护工作。同时,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放弃农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我国的农业制度当中,农业水利建设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因而在灌溉的过程中,部分农民没有形成对相关设施进行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意识,竞争使用、过度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大幅增加了相关设施的损耗程度,致使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第四,管理体系落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农业基层水利的使用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然而对其进行管理的体系却没有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现今所实行的管理体系无法与目前的农业现状相适应。现阶段,对基层农业水利的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进行。然而在地方政府当中,其完善的资金链条依然没有形成,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其管理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也无法使得管理组织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五,水利设施的问题。总体而言,基层水利农田灌溉系统包含众多的组成部分,而各级政府所重点关注的是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而对基层水利农田灌溉系统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基层水利系统正向着小型化、分散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限制,在基层农业水利的建设当中无法实现多领域、多组织、多地域的合作,最终致使我国部分地域的农业产量依然极大程度的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

2、基层水利农田灌溉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基层水利农田灌溉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笔者多年来对农业领域的研究经验,对如何加强基层水利农田灌溉系统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财政拨款固然是我国农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农业的资金并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拨款来维持,只有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提高农业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才能够实现农业水利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农业基层水利建设以及维护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拨款比例,为农业水利的正常运转提供条件。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各级地方政府在农业水利方面的投入进行督促,对其倾斜方向合理把握,以适应现今农业水利发展的需要;其二,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应注重农业水利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发展,努力构建以政府为指导、多元参与的资金支持新体系。同时,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农业水利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资金融合管理制度,保证资金融合的顺利、有序的实施。

第二,深化水利管理改革,实现农田水利高效管理。造成目前基层水利农田灌溉建设进程落后的原因一方面集中在资金支持上,而另一方面则集中在管理方面的落后。因此,国家相關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应针对当地农业水利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其能够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其包括以下几点措施:其一,各级政府应对自身所肩负的职责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各项财政预算进行科学准备,对各个部门的管理范围进行细致的确定,对责任的主体进行明确的划分;其二,各级政府应积极的在农民当中组建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维护的服务队,并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对该组织所拥有的权力以及所肩负的任务进行细化规定,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水利设施而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困难;其三,相关部门应针对大型以及小型水利系统的差异,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以及维护。

第三,注重科学技术融入,实现农田水利科学发展。相关部门应重视农业水利设施的科学发展,运用科学知识武装农民的头脑,运用科学知识提高农业水利设施的高效运转,不仅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够对水资源形成有效的保护。例如,各级政府可根据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喷灌、滴灌等取代传统漫灌等作业方式。同时,对于工业发展较为迅猛的地区,相关部门应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工业污水进行彻底的处理,避免其对水体造成污染。此外,各地应因地制宜,对各类作物进行科学筛选。例如对于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域而言,可选择耐旱作物等。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而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基层水利设施的建设情况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对当前我国基层水利农田灌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做好政策方面的调整,保证农田灌溉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罗兴佐,刘书文. 市场失灵与政府缺位——农田水利的双重困境[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06):22-23.

[2] 孙海龙,王环. 我国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能探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3):51-52.

12.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政工工作,基层

一、引言

政工工作是单位内部设置的思想政治机构, 由政工干部人员组成, 主要对单位内部的职工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工作, 帮助和引导广大的职工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等的工作。地勘单位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内部的交流工作, 即做好政工工作。政工工作是将职工群众作为工作的主体,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职工群众的支持, 也离不开党组织和员工间的和谐的良好关系, 政工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好党和职工群众、党组织间沟通的桥梁, 坚持在可持续发展下促进政工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新形势下基层政工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生命线, 但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上与当前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部分同志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上层领导的工作, 而基层组织是在于做好执行和落实, 思想工作不重要, 基层往往只关注经济发展的硬指标, 不重视也不愿意做思想政治工作, 长期积累导致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 激发矛盾, 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二是由于对思想认识的片面性, 使得党员干部不愿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对于社会上和行业间发生的一些事件或是热点新闻也不愿进行交流, 发表意见与看法, 总是千篇一律的上传下达, 不善于结合工作的现状, 导致思想工作与业务工作出现脱节现象。虽然为了改变现有的工作状态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但是由于工作方法不恰当, 针对的对象不明确, 导致劳而无功, 事与愿违, 不仅阻碍了党的事业的发展, 也使部分职工群众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因此必须对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进, 加以改革创新。

2.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新形势下, 基层党组织对推进地勘单位的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何, 都直接关系着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 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为此,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快速平稳增长;要时刻树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的重要意识;要坚持改革创新, 紧密联系基层实际, 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中去, 把党的思想活力转化为科学发展活力, 为全面促进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使国内国际形势也发生着复杂的历史性变化。在国内, 因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形态发生转型, 其中以互联网为特色的新兴媒体发展最为迅速, 社会的发展带动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 思想活动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独立性;在国际, 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的交流变得频繁, 西方敌对势力也不断加剧, 使得一些资本主义腐朽、颓废、反动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趁机而入, 顺势蔓延滋长。通过国内国际的比较, 可以看出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对地勘单位的发展和帮助职工树立正确思想意识都显得极为重要, 我们要学会在多元化中寻求主导思想, 谋求共识, 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列为首要工作目标。

三、地勘单位目前基层政工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 地勘单位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 随着社会的开放, 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丰富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体现在思想上的活跃, 给政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使政工工作变得繁琐复杂。

1. 工作方法陈旧

政工工作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进工作方法, 仍停留在读书、看报、宣传等方法的层面上, 没有建立起政工人员的培训教育考核制度, 没有针对政工人员存在的现状采取必要的培训激励机制, 鼓励大家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理念。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教育考核制度, 导致现在的政工工作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 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不了实效, 使政工工作的效果不尽如意。

2. 尚未形成完善的政工机制

政工工作在地勘单位发展中的重要性大家都是了解的, 但是在目前发展中, 仍旧没有形成“大政工”的格局。表现在:第一、重视度不够高, 思想认识不到位, 认为政工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可有可无, 如何创造经济效益才是主要的;第二、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互动性, 大家都是只顾自己部门的发展, 未考虑单位的全局发展, 甚至认为政工工作是政工部门负责的事情, 于己无关, 这种现象的长期积累导致政工工作发展缓慢;第三、政工工作缺失保障机制, 不利于政工工作的发展, 使政工工作者缺乏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考核制度, 没有切实做好对政工工作者工作的保障。

四、提高地勘单位基层政工工作的有效措施

1. 提高基层政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地勘单位在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同时, 对基层政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掌握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解决这一现状, 要加大培训机构的建立, 来加强对员工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培训, 同时设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科技技能和文化素质, 进一步提高基础政工工作质量。

2. 提高基层政工人员对政工工作的重视度

在地勘单位整个建设发展中, 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都应改变传统的思想偏差, 对政工工作的开展树立正确的工作思想。为加强对政工工作的重视程度, 可通过网络、报刊、宣传栏等方式加大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 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念, 只有充分认识到政工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理念, 进而优化单位的价值。同时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互动, 把各部门的工作形成一个整体, 构建起纵横交错的联系网, 使各部门对政工工作的重要性都有高度认识。

3. 创新工作模式

为努力实现政工工作的新工作形式, 开创政工工作新局面, 地勘单位要积极将政工工作与本单位的文化建设相结合, 创新工作内容, 并脱离原来的读书看报的陈旧模式, 多借助于一些新兴媒体的方式, 以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为载体, 努力实现政工工作新的工作形式, 从而真正发挥政工工作的作用。

4. 坚持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 促进和谐地勘单位。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基层政工工作的良好开展和支持, 政工工作的创新开展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斗志和工作积极性, 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为单位创造效益。作为高层管理者要深入职工基层, 了解职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密切联系基层职工, 稳定职工的思想情绪, 使职工切实感觉自身在单位发展过程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盖学功.浅谈在新形势下基层思政工作需做好的几个方面[J].中国化工贸易, 2014, (7) :125.

[2]吴东晟.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关键因素[J].商场现代化, 2007, (31) :138.

13.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生命质量问题愈来愈被重视,健康保健亦愈来愈显得重要,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专业人员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健康教育是医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贯穿在医疗、护理、检查和康复的全过程。

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教学基地,以住院病人及家属为教育对象,进行疾病预防、康复以及有关医疗、护理、自我保健知识的系统化教育,使病人自觉的采用有利于健康教育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健康教育不能以某种固定模式进行,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疾病阶段、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心理状态和不同需要层次进行宣教,尤其是基层医院,医院条件较差,人们缺乏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因此,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1 存在的问题

1.1 对健康教育的观念、目的认识不清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其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达到改善、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状况。而临床部分护士习惯用“卫生宣教”代替“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看作是“卫生宣教”的延续,认为健康教育就是让患者及家属掌握所患疾病的常规护理知识,缺乏从患者的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不能从根本上转变患者的不健康的行为。

1.2 重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

1.2.1 护士长对护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工作缺乏责任心,不按照质量标准严格要求护士实施健康教育,检查、监督、指导力度不够。每天只满足于完成打针、发药、处置一般性护理工作,把健康教育视为可做可不做的份外事。患者少或护理部检查时就做,患者多或不检查时就不做,致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1.2.2 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厌烦 护士不愿意做健康教育工作,迫于工作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工作态度敷衍,只是进行简单的常规宣教,被动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主动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没有尽到护士职责,也体现不出护士的自身价值所在,同时,也限制了护理工作的发展。

1.3 缺乏科学的工作程序 护士对健康教育程序是科学的、逻辑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护士对此认识不足,不能熟练应用健康教育进行工作。忽视资料收集、评估、计划和效果评价各环节的工作,只重视实施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没有使患者明确医学的目的是让患者成为防治疾病的主体,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宰,而是以主观认为患者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健康教育,致使健康教育成为单纯的说教方式的疾病常规护理知识的灌注,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因此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

1.4 知识缺乏 我院是一所基层综合性医院,大部分护士均为中专学历,虽然掌握了不少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知识,但仍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缺乏有关心理学、论理学、人文学、美学、社会公共学等方面的知识及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其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新护理模式下的要求,不能有效的与病人沟通及实施完整高效的健康教育。致使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1.5 缺乏教育时间

1.5.1 护士忙于非业务性工作 目前,多数基层医院没有把时间还给护士,做了很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如:取药、催款、送化验物、陪患者做辅助检查等,每天只是机械性地完成“急需”的处置,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时间。

1.5.2 住院时间短 有些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承担不起全程住院治疗的费用,常常在刚渡过疾病危险期或急性期,尚未痊愈是即出院,使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按计划全程开展下去。

1.6 患者接受能力有限,健康观念有偏差 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健康知识了解的少,接受能力和记忆力差,边听边忘,护士反复多次讲解,仍达不到预期目标,常常事倍功半。宗教信仰意识强的人,不相信科学,固执,不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国人文化素质偏低,认为只要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肉体上的痛苦就是健康,对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健康的威胁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健康知识的获得不重视,对健康教育缺乏兴趣。

1.7 患者相信医疗,不相信护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普遍认为护理从属于医疗,只有医生能治病救人,护士是医生的助手,只是打针、送药、端大小便器而已,不重视护理工作,近年来开展的整体护理工作也只不过是对患者改善一下服务态度,增强点责任心而已。因此患者愿意接受来自于医生的信息,而不是愿意接受来自于护士的信息,甚至对护士有偏见,渺视护士,影响护士的热情。

1.8 潜在法律问题 目前,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没有按照法律的程序规定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致使护士健康教育缺乏规范的记录,再加上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时有遵循“多做少写”的原则,导致护理记录中主要记录处置、用药、病情变化等情况,忽视对健康指导内容的记录。虽然护士做了很多工作,但在记录中却体现不出来,既使记录部分健康教育内容,也缺少患者家属签字的环节,一旦发生护理纠纷,不利于举证。2 对策

2.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通过讲课、护士长例会、全院护士大会、业务查房等机会,加强对护理人员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尊重患者、关心患者、爱岗敬业的思想。使护理人员清楚的认识到开展健康教育是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对患者生命健康权、受尊重权的维护的具体体现,更是护士价值的充分体现。认识到它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能够推动护理学科快速发展这一重大意义。使护士充分认识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开展健康教育,并把此项工作做为向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自觉行动长期坚持。2.2 把时间还给护士 医院要重视护士健康教育工作对医院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支持。进一步明确护士职责,减轻对护士工作的压力,在没有增加护士编制的情况下,减掉护士的一些非护理性工作,由相关科室自己承担。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成立护理服务中心等,把属于护理工作的时间还给护士,让护士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护理工作,把护士还给患者。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

2.3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2.3.1 强化在职学习①组织专题讲座,通过分批、分期举办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班和业务查房等形式,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护士从理论上掌握护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熟悉健康教育标准,掌握健康教育程序,指导临床实际工作;②组织护士学习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人际沟通技巧等边缘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丰富健康教育内涵;③通过护理健康教育知识竞赛、护理技术操作比赛、示范教学、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岗位练兵,提高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

2.4 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 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对护士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典型护理纠纷案例分析,加深对护士触犯法律的护理行为引起严重后果的认识,做到警钟常鸣。进一步明确护士的职责,患者的权利,充分认识护患之间的责权关系,规范护理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健康教育的义务。

2.4.1 完善护理文件,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实施单 护理记录要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语言精练、应用医学术语,写你所做,并签全名以明确职责。对容易发生纠纷的护理行为,必须认真详实记录,并要求患者签字,以示负责,一旦发生护理纠纷,利于举证。

2.4.2 加大检查力度,建立与评先选优、晋升职称挂钩的激励机制 打破护士当中存在的等、靠、拖、干与不干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思想,制定严格的检查、考核制度,实施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对护士长要严格要求,发挥其模范到头作用,指导护士按照标准开展健康教育。护理部加大检查力度,按照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进行时间内检查、时间外抽查、定期考核,检查科室健康教育质量。对检查结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工作开展好的科室和个人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将成绩记入科室和个人档案,作为评先选优和晋升职称的依据之一,以此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3 结论

14.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四

随着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纳税评估工作有了正式的文件依据,它在税收工作中已经发挥出明显的作用,但它毕竟是一项新的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具体工作中还地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探索和完善。

一、当前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纳税评估工作存在观念认识上的偏颇。纳税评估工作缺乏统一认识。多数的税收管理员对纳税评估工作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对如何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在概念上、方法上发生模糊认识,致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工作的质量不能提高。另外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未能正确认识税收稽查与管理评税的区别,评估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二是纳税评估运转机制不统一。从流程看,纳税评估一般可分为收集整理评估资料、确立评估对象、审核分析、举证确认、评定处理、成果反映六个阶段。从职能看,纳税评估可分为评估立项、评估对象确定、任务下发、评估实施、评估成果落实及统计、评估资料整理归档等环节。目前的问题,一是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纳税评估岗责不统一;二是评估制度不完善;三是业务上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县级评估机构受上级多个业务部门指导,且部门间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标准和做法,导致下级评估机构无所适从;四是纳税评估文书不统一,政出多门。

三是评估指标设臵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评估指标的科学性是影响纳税评估工作有效开展的首要问题。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保证纳税评估质量,推进纳税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前对纳税评估指标的建立仅是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虽然明确提出了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使用方法及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使用方法,但由于各地税务机关对所需数据资料缺乏足够的积累,实际工作中又多根据经验设定指标预警值,使得评估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四是纳税评估的信息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目前的纳税评估是建立在纳税人自行申报基础之上的,停留在“以表审表”阶段,信息来源单一,除了申报数据,没有其他可以利用的数据,从而影响了纳税评估的深度与广度。再者,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也影响着纳税评估工作。目前纳税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多数据靠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数据,但这些资料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较差,无疑影响着纳税评估的质量。

五是管理与稽查配合脱节,影响着纳税评估的成效。实施征、管、查相分离的征管模式,稽查局负责专业稽查,管理系列的检查职能被严重削弱,管理人员的检查意识薄弱,在评税中纳税人不愿提供更多的信息及数据。从目前管理员下户检查的流程看,它是在申报审核、案头稽核、约谈质疑之后的最后手段,形成了对日常检查的不重视不主动。而对于稽查系列来说,专业的稽查过程,很少有管理人员参与,甚至出于对案情的保密等原因,稽查情况在小范围内公开,管理人员得不到相关的信息,管、查割裂明显,有机联系不足。纳税评估人员在无法全面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情况下,对精心策划的虚假申报进行纳税评估工作,显然难有成效。

六是纳税评估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有专业化的评估人员,不但要求掌握税收业务知识、财务会计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而且还需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貌及纳税人的详细情况和特点,掌握审核、评析、测算、取证、质询的全部技能。但目前的纳税评估人员均为一人多岗,除正常的纳税评估工作外,还须承担企业的各类涉税管理事项,日常管理事务较多,难于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虽然各级业务部门进行了一定的业务培训,评估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却依然跟不上纳税评估深层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另外,纳税评估工作还要求税务人员要有一定的责任心、事业心,而目前符合上述条件的税务干部在数量上还不能满足纳税评估的工作需要,纳税评估尚停留在表层的分析,为评估而评估,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因而使纳税评估显效缓慢。

二、完善纳税评估工作的途径

(一)针对信息资料残缺不齐的问题,可依托现有的综合征管软件将纳税人的财务、税务相关信息数据全面纳入网络管理。研制完善的纳税评估子系统,使其可以自动读取数据、选定评估对象、进行数据测算,结合预警值比对分析疑点问题,使整个纳税评估工作在严密

规范的程序化控制下进行操作。

(二)理顺管理、稽查职能关系,加强部门合力协作。纳税评估人员在评税中不仅要以稽查为后盾,而且还要有稽查的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深追问题,没有稽查支持的评税,评税是软弱无力的,其效果也是浅薄的。评税与查税在税收管理工作中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纳税评估是一项税收管理活动,侧重于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前、事中也有事后(在评估中纳税人意识到少交税款而主动补交税款)的监督,对纳税人因少缴税款而补缴的税收一般不作处罚处理,但应确定所属期限加收滞纳金。评税的目的是让纳税人及时主动,改正错误,不够成犯罪。查税发现的问题则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因此,实践中容易造成纳税评估作为一种“协商式稽查”,用在稽查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上,采取以评税的方式处理,躲逃税收处罚,这种做法影响了税收的公平性,污染了税收环境。因此,纳税评估应与税务稽查彻底划清职能与作用。在管理评税中应坚持三个移交、二个不评:评税解决不了的移交稽查、企业不服从评税结果的又无正当理由的移交稽查、有偷税行为的移交稽查;有明显异常的不评、稽查正在或近期涉入过的不评。

(三)规范纳税评估工作流程。统一规范纳税评估的工作流程,将便于税收管理员对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不受侵犯。纳税评估工作不能增加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特别要充分尊重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约谈、举证环节给予纳税人足够的陈述、申辩时间,以充分解释其纳税行为是否真实。对外(发送给纳税人)的文书要清

晰、完整、准确地告知纳税人的权利和评估结果,保证行政行为合法有效。

(四)尽快研发纳税评估管理系统软件,促进评估工作科学化。评估工作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各地可以根据会计科目、税收政策勾稽关系,运用会计核算原理,研发推广纳税评估管理系统软件,将纳税评估中的数据采集、接收和结转计算、评估项目和对象的确定、审核评析、约谈举证、认定处理等整个环节都纳入计算机管理,逐步实现评析指标测算和主要文书处理的微机化和网络化,保障纳税评估工作的有序运作。

(五)加速提高纳税评估人员业务素质。纳税评估要求税务评估人员不但要了解税收工作本身,而且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貌及纳税人的详细情况和特点,掌握审核、评析、测算、取证、质询的全部技能。因此,税务人员要加速提高综合素质和分析综合能力。一要强化业务学习。全面学习税收业务、财务管理、会计制度、计算机相关知识。二要强化业务培训。围绕税源特点,提高经营观察、评估疑点把握、评估指标应用、评估约谈技巧、逻辑分析等能力,对照上级编发的纳税评估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培训,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业务指导。三要强化业务交流。适时召开评估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纳税评估知识进座,通过评估人员对报表分析、约谈技巧等评估方法的交流,使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在相互探讨中得以共同提高。通过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以适应纳税

15.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五

1 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户的防疫意识淡薄

动物防疫工作主要是对动物疾病进行预防、控制以及扑灭, 同时还包括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对一些曾经出现过的传染病, 需要科研人员研制疫苗来控制疾病的蔓延, 这就是防疫的基本工作。但是, 一些养殖户由于对防疫工作的认识不高, 认为防疫工作没有多大的意义, 因此排挤和拒绝注射免疫疫苗。此外, 部分防疫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在防疫的过程中, 不向畜主讲解防疫知识, 往往导致防疫后管理不当, 造成防疫失败。同时, 防疫人员在防疫过程中, 所用疫苗剂量不足或注射部位不当等, 也会导致防疫效果不佳。

1.2 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 我国在基层动物防疫中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该法律对动物防疫检测工作起监督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的基层动物检疫监督工作并不是很到位。例如, 某些动物或动物产品在运往其他地方前, 会对其进行检疫, 检疫合格的才能装车运输。但是, 到达目的地以后, 可能会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 导致动物免疫力降低或动物产品性质变化, 所以应该进行二次检疫, 但是却未有这样执行, 进而让一些潜在的危害无形中流入了市场。

1.3 检疫设施和设备落后

在基层, 政府财力支持往往较小, 致使许多基层防疫机构办公条件差、信息网络设施落后, 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防疫工作所必需的查验、隔离、消毒、处理等设施设备, 或者设备陈旧落后, 使检疫工作无法开展。

1.4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

在基层养殖户中, 有的养殖户在畜禽发病后, 若发现短时间治疗无效就急于出售, 甚至有的养殖户会将死亡的畜禽卖出;此外, 有些养殖户将病死的畜禽不经无害化处理, 随意丢弃在河流、道路边、水坑或树林里, 从而造成环境的污染, 进而使病原扩散, 严重者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5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待遇普遍低

现阶段, 在我国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中, 防疫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 因而无法留住防疫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学历高的人才, 导致人员流动性大。同时, 村级防疫人员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业务能力较低, 无法完全胜任动物防疫工作。

2 对策措施

2.1 加强宣传, 增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

基层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对养殖户进行宣传和教育, 重点宣传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 讲解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让养殖户完全认识动物防疫的重要性, 从而能够配合动物防疫工作人员, 接受防疫工作[3]。

2.2 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整体水平主要由基层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决定, 只有健全的防疫机构和高素质的防疫队伍, 才能能促进防疫工作的良好开展。在基层防疫机构建设方面,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 加强基础动物防疫设施建设, 改善工作条件, 进而保障基层动物防疫站所的有效运转。此外, 在防疫队伍建设上, 应适当提高工作人员经费, 以稳定基层防疫队伍, 尤其是村级防疫员队伍, 进而使其专心投入到动物防疫工作中。

2.3 加强防疫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防疫工作人员作为基层防疫工作的主导者, 需要具备专业的防疫检测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所以, 培养高素质的防疫工作人员, 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水平非常重要。基层畜牧兽医站在招收防疫工作人员时, 应对其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进行严格考核。进入防疫站的人员, 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要求掌握熟知动物防疫的基本法律法规, 掌握动物疾病的基本的诊疗技术, 能够诊断和治疗常见的动物疫病, 同时, 能够做一些宣传工作, 加强人们对动物防疫观念的认识。

2.4 加强监督管理

根据《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应重点加大对投入品的监管、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查, 加大对违法处理、未作无害化处理及出售病死畜禽的处罚力度, 形成以法治牧、以法兴牧的良好环境[4]。政府部门应该强化相关人员的疾病防控意识, 对领导层进行监督管理, 领导层对下属员工也应该做好监督工作。

3 结语

目前, 在我国虽然动物防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基层动物防疫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解决阻碍动物检疫工作进行的障碍, 在基层应大力宣传动物防疫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以增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 同时建立和壮大基层防疫队伍, 并定期对防疫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此外, 还应加强监督管理, 进而为基层防疫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确保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动物防疫工作是基层动物疫病控制机构中最主要的环节, 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以期为动物防疫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动物防疫,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申兰.动物防疫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8) :273-273.

[2]项岁有, 孙宏宇.关于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4) :258-258.

[3]毛志忠.乡村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甘肃畜牧兽医, 2013, 43 (1) :28-29.

16.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六

关键词:反洗钱;商业银行;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对反洗钱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由于宣传不够广泛和深入,社会公众对反洗钱的认识不足?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因为引资心切,对加强大额资金的流入管理不理解,不积极配合?三是一些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建立反洗钱体系要增加成本投入,在同业竞争中丢失客户,从而放弃执行反洗钱的义务?四是部分金融机构认为反洗钱是人民银行的事,与已无关?一些金融机构既设有健全的制度,也末指定专人负责,反洗钱工作对他们而言可有可无?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认为洗钱是多在大城市,小地方没人洗钱?

(二)缺乏反洗钱专门人才,分析甄别难。反洗钱工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新的职能,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专门人才十分缺乏,反洗钱岗位人员大都是兼职人员,反洗钱的知识及业务技能欠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能对可疑支付交易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准确判断?

(三)缺乏有效的反洗钱监管体系。多数商业银行反洗钱业务主要由会计部门承担,而商业银行会计部门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为社会提供结算服务和管理,很难承担起反洗钱职责?

(四)现金缴存是反洗钱的空白地带。由于洗钱犯罪所得的原始形态主要是现金?因此,“现金管理”是反洗钱措施的关键环节,其中现金缴存则是重点监测的对象?我国有关现金管理的法规主要是针对现金支取,对现金缴存限制较少,《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虽对大额可疑现金收付活动要求报告,但没有要求银行对客户缴存现金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事实上,各家商业银行从主观上也未必愿意进行严格审查?控制或拒绝受理缴存业务,这无疑为洗钱括动留下了空间。

(五)识别可疑支付交易的难度大。在我国大额资金使用是否合法没有明显的鉴别标志,资金的合法性难以甄别?“两个办法”中列举的可疑支付交易标准较为原则,没有作具体的细化,要做到准确识别?综合掌握特定客户在会计结算?支付清算?外汇等各部门资金运作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如果对大额资金普遍怀疑,不仅会造成很大浪费,还可能因此错过对真正黑钱的监测良机?

(六)处罚难以执行。在属地监管的前提下,反洗钱监管不可避免地渗入了地方保护主义与人情因素,对于反洗钱监管发现的问题,人民银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民银行“考虑”过多,处罚力度不够,往往只是针对问题提出一些纠改意见,助长了反洗钱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在实际的检查工作中,如制度不健全,报告不及时,尽职调查不周全,柜面审查不严格等问题,可大可小,违规事实的定性和处罚的尺度难以把握,影响了反洗钱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基层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员工培训。洗钱作为一种高智商的隐蔽性犯罪,不会被轻易发现。因此,各金融机构要想取得反洗钱工作成效,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立法,还需要一大批熟悉法律、精通业务的从业人员。要加强对员工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平时注意对员工进行反洗钱的操作程序、应紧处理措施的指导与培训,确保所有员工熟悉相关法律和操作规程,懂得如何甄别异常资金,侧重对一线临柜人员识别客户和可疑交易的教育培训。

(二)健全反洗钱控制制度。首先,认真识别客户身份。为确保银行系统不被犯罪分子利用为洗钱的渠道,商业银行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确定所有客户的真实身份。其次,保存身份文件和交易记录。保存身份文件和交易记录是开展反洗钱工作的重要一环,可以为司法和执法当局日后的追查提供翔实的金融信息资料,达到利用有效的金融信息控制洗钱的目的?最后,及时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识别和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是反洗钱的重要内容?每一个金融机构都应当制定一套及时报告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的制度。

(三)实行综合治理。洗钱是高技术犯罪,反洗钱包括预防、控制、侦查、打击等多个方面,没有银行的配合,反洗钱就成为一句空话。但反洗钱工作不仅是银行的事情,不能靠银行“单打独斗”,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综合治理,既需要公安、检察、法院、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分工协助;也需要其它社会各界齐抓共管,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和珠宝等各行业联手支持,才能有效打击洗钱犯罪,遏制贪官外逃现象,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并通过反洗钱发现并切断恐怖主义融资渠道。同时,加大打击力度,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直接责任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燕玲.金融业反洗钱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11).

17.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七

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作者:杜江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第07期

[摘要]基层检察院办公室是集文秘、机关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职能于一体的综合部门,工作头绪多,事情繁杂。当前,新的形势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办公室工作,提高办公室工作质量和效率,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和为检察业务提供有力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基层检察机关;办公室;加强;改进

检察机关办公室作为枢纽部门与实现各项检察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后勤保障及维持机关正常运转的重大职责。因此,加强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建设,提升检务保障工作水平,是检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检察机关的必然要求。笔者结合某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工作实际,对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对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工作有所帮助。

一、基本情况

(一)人员构成情况

该基层检察院办公室现有人员11人,占全院总人数的19%,其中有在职在编人员6人(其中5人为政法编制,1人为地方性事业编),占全院在职在编人数的13%;公益性岗位人员2人;聘用人员2人;借用人员1人。11人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会计1名,出纳1名,工勤人员2名,司机4名。在职在编的6人中,最大年龄为53岁,最小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38岁;大学学历3人,大专学历2人,高中学历1人;副科级2人,科员2人。

(二)主要负责工作情况

1.协助处理院领导交办的事项。负责协助院领导处理检察政务,组织协调重要工作部署、重大决策的贯彻实施;组织、协调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协调落实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务性工作;联络各业务部门,落实和督办领导批办的具体事项。

2.办文、办会、文印工作。负责起草院领导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以及重要文稿等综合性文字材料;负责文电收发以及打印、复印、传真等工作;负责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

3.检察信息工作。负责围绕检察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加强调查研究,挖掘、采写突出性、倾向性、综合性、规律性的信息,及时将有关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情况向上级检察机关和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及有关部门反映。

4.检察调研工作。负责检察理论研究工作,征订和发放法律、检察业务图书、资料;组织协调院检察调研工作,对本地区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和执行政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本院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围绕检察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为领导机关和本院领导提供决策参考意见。

5.检察宣传工作。负责加强日常检察宣传,拓宽渠道,创新方式,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积极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检察工作成绩和亮点,宣传检察队伍先进典型,展示检察机关良好形象。

6.档案、保密和统计工作。负责检察统计,档案收集、装订、归档和管理以及机要管理和保密工作。

7.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和人民监督员工作。负责保持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经常性联络,对联络工作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整理和梳理分析,对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措施;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配合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2010年10月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以来,该项工作主要由办公室负责组织落实。

8.组织、协调检察环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开展各种专项活动。负责与区委政法委等有关部门的日常联系沟通,协调人员参加重大项目施工、突发事件应急以及法制宣传等综治维稳工作,及时向党委报送检察环节的综合治理工作材料。协助院领导部署开展“服务企业年”、“四走进四服务”等专项活动。

9.绩效考评工作。2010年开始,绩效考评有关工作由办公室负责组织落实。

10.计财装备工作和机关后勤工作。负责制定计划财务装备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编制行政经费预算及装备的计划;负责会计出纳的机关财务工作;负责各种装备物资的统一购置、管理和分配;负责业务经费申请、核算和管理;负责日常办公、办案用品的采购、管理和发放工作;负责公务接待;负责全院车辆维修、保养、管理和驾驶工作;负责机关行政管理、基本设施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偏少,兼职现象严重。办公室担负着多项职能,但人员相对较少,除了4名专职司机外,其他人往往身兼多职。如办公室主任除负责办公室全局性工作,还承担文秘编撰、检察调研、信息、宣传、公务接待等工作,出纳还负责统计、档案和公物管理,两名工勤人员除负责文电收发、会务接待和日常勤杂工作,打印、复印案件卷宗材料、起诉书等法律文书也

占用了大量时间。由于工作琐碎庞杂,很多任务的时间要求又比较紧,导致在工作中出现忙中出错、顾此失彼等现象。

(二)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近两年,在该院领导的重视下,办公室人员有所补充,人员学历、年龄结构有了一定改善。但从整体看,还缺乏提笔能写、开口能说、遇事能办、上下协调的综合性人才。此外,上级检察机关和有关部门针对办公室工作方面的培训较少,办公室人员很少能够出去培训、学习,对新时期检察机关办公室的新任务、新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和技能得不到更新和提高,一些人员的思想还是老一套、旧框架,墨守陈规,靠经验办事,工作质量和效率与新时期检察机关办公室工作的变化和发展不相适应。

(三)人员的思想和作风有待加强。办公室工作面宽事杂,千头万绪,忙碌下来所取得的成绩又不如业务科室明显,造成一些人员思想上觉得付出的多,收获的少,有倦怠情绪,工作积极性不够高。

(四)检察信息调研宣传工作难度大。检察业务部门是信息调研宣传材料的主要产生地,办案人员能够掌握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但一些部门和干警对检察信息调研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调查研究,挖掘素材,撰写文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主动向办公室提供有价值资料的意识。因此,检察信息调研宣传工作比较被动,所形成的文章往往深度不够、特色不强、价值不高,严重影响了检察信息调研宣传工作的成效。

三、对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办公室工作的领导。办公室作为综合部门,处于协调上级机关和单位各部门、连接领导和干警的枢纽地位,是单位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参谋中心和运转中心。要充分认识办公室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办公室的领导,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办公室人员,积极支持办公室人员开展工作。此外,基层检察院办公室人员构成往往比较复杂,如该基层检察院办公室,有在职在编的政法编制、事业编制人员、有公益性岗位人员、有聘用、借用人员。而目前,有针对在职在编人员的考核和评优评先机制,而对其他人员,则缺乏较为科学的考评机制,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办公室激励机制建设,对于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及时给予表彰;对于消极惫懒、敷衍塞责的,及时给予惩罚,从而增强办公室人员争先创优意识,激发队伍活力,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办公室人员综合能力建设。建议上级检察机关和有关部门多开展一些针对办公室各方面工作的培训,增加办公室人员培训、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办公室人员综合参谋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检察事业发展对办公室工作的要求。要加强岗位练兵,在保留业务工作骨干的基础上,采取“轮岗”的方式交流,既压担子,又造条件,大力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负责信息、调研、宣传等文字工作的人员,使之有机会接触和熟悉各业务部门的工作,在多岗位锻炼中增长才干,从而提高文字工作的全局性、专业性和凝练性,多出有

价值的精品。要加强岗位调整,增强办公室人员配备,对有能力胜任办公室工作的人员,优先考虑充实办公室,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三)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办公室工作机制建设。随着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办公室工作也逐渐从传统单一的模式向信息化、多元化、现代化模式转变,所担负的职责更多、任务更新、要求更高。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机制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部门职责、规章制度、工作规程、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效性的工作机制,实现办公室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检察信息调研宣传工作机制建设。检察信息调研宣传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紧密配合。没有信息传递、素材供给,检察信息调研宣传工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形成高质量、高水平、高价值的成果。因此,要着力建立完善信息报告制度、调研课题研讨例会制度、办公室人员列席、参与重大会议、活动制度等信息调研宣传工作机制,增强各部门与办公室的沟通协作,拓展信息来源渠道,营造全院“一盘棋”的良好格局。同时,进一步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形成信息调研宣传工作规范性、长效性奖惩办法,切实把信息调研宣传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作为科室和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从而提高开展检察调研信息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一篇:##市##区委组织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制度下一篇:伤感失落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