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共9篇)
1.余庆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
凤庆县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档案年检工
作自检自查报告
县档案局:
根据《凤庆县档案局关于开展2010年度档案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凤档发„2011‟29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和规范档案工作,提高我单位档案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水平,结合检查内容及相关要求,我中心对单位档案工作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档案安全检查和自查活动。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中心十分重视档案工作,实行档案工作领导负责制,加强对档案安全、保密、归档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档案管理负责制,明确各项职责,将档案工作落到实处,保障了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工作者也警钟长鸣,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严格管理档案,坚决防止松懈、侥幸心理,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二、健全制度,确保档案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为了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我中心不断修改和完善《档案归档制度》、《档案保管保密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查阅利用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相关制度,并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落实整改。— 1 —
三、完善措施,积极做好档案的安全、归档、保管工作 我中心在档案的日常工作中,不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档案安全、完整和归档。一是加强档案人员的岗位职责的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以及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定期做好档案工作的法规、制度、规定的宣传工作,订阅相关的档案刊物,积极参加档案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培训,增强单位档案人员的档案意识。二是按照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已于今年5月份前将2010年的档案进行归档。三是依照相关法规,切实加强对文件材料收集和鉴定销毁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四是做好档案的统计、利用工作,对各类档案库存、接收、销毁、利用等进行准确统计,严格档案移交手续,积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五是严格按照保密法和档案法管理档案,保证档案的安全和利用。严格执行《档案借(查)阅制度》及《档案保密制度》,加强对归档文件材料的保管以及保密力度。由档案人员统一集中管理,专人查阅,集中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挪用,凡涉及保密的文件资料,认真做好阅览和保存工作。六是采取在档案柜里放置防虫剂、防腐剂等措施,积极做好档案的的防虫、防腐、防电、防光、防盗工作。
通过自查,我中心档案工作领导重视,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措施到位,档案工作有序推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薄弱环节,比如:由于受到办公条件影响,档案室未
能与办公室分开,保密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了整改计划:(1)进一步组织学习档案管理基本知识,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让干部职工了解档案工作,加强安全观念。(2)档案管理工作要建立在平时的认真、仔细、及时的基础上,在日常工作中,要随时进行整理、分类、归档,做到规范化管理。(3)加强监管工作。档案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定期对单位的文件进行保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保密隐患消灭在萌芽时期,确保文件的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按照此次检查的精神和要求,把档案工作落在实处,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凤庆县发展研究中心
2011年8月20日
2.鹤庆县广播电视工作调研报告 篇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1班
张雯
学号:0809050169
摘要
笔者曾于2010年8月1日至8月30日在鹤庆县广播电视事业局见习30天,对当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作了一些了解和思考,特理成文。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是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政令,发布新闻,传播科技知识,移风易俗,破除迷信,传播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的传播媒介。
鹤庆县于1951年成立县广播站,1991年11月成立广播电视事业局,1992年在县城建成了有线电视网络。五十多年来,鹤庆县广播电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开展节目创优工作,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强化各项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喉舌作用,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教育和鼓舞全县人民进行“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后,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强大的挑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对新的形势,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广播电视发展和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待于认真地研究和思考。一、五年来鹤庆县广播电视工作取得的成就
—1—
(一)基础建设重点突出,稳步发展
1、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是一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鹤庆县结合本县实际,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把“331”、“211”工程和架设微波接收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快速推进,确保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使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明显提高。从2004年起投入大量的资金,落实“村村通”工程,对50户以上看不到电视节目的村实施有线电视小片网建设。在大部分交通不便的山区自然村安装了“村村通”工程,全县共安装“211”工程130座、架设微波130套,让贫困山区的人民群众都能看上6套以上的电视节目,进一步提高了广播电视覆盖率,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8%。广大群众通过广播电视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市场信息,丰富文化生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山区群众,亲切地把“村村通”工程称为“连心工程”、“民心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的全面提高,为加快建设鹤庆文化产业特色县进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打牢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基础,实施网络升级改造工程,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稳步推进。鹤庆县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较为薄弱,发展后颈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发展的需求。根据这一实际困难,鹤庆县近几年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实施网络改造工程,做到网络升级改造和日常维护两不误。通过几年来的实施,光缆改造工程共投资约为100多万元,竖杆和布放光纤约30公里,改造用户8000多户。2006年起全县在深入开展广播电视光纤联网、网络升级改造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网络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累计投入资金348万元。目前,全县在城区网络升级改造建设稳步发展的同时,全面完成了县至乡镇的有线电视联网整合工作,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全县的数字化工程已逐渐从技术层面、业务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将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参与、多方关注的一个系统工程,开创了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工作的良好局面。截至2007年8月31日全县共转换和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699户,完成今年州下达给鹤庆县任务数(3000户)的90%,全县拥有有线电视用户达2.7万户。
3、组建了云南广电网络鹤庆支公司。2004年至2005年,根据省、州党委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对有线电视网络资产进行了评估,资产以股份的形式进入云南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云南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鹤庆支公司挂牌成立,进行独立经营和运营。完成了公司人员的事转企工作。
4、深入开展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全国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工作的要求,今年年初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一次农村地面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施集中整治行动,认真做好摸底调查、清理整治等各项工作。根据云南省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2 — 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大理州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工作会议的部署,及时召开了全县转星调整工作会议,并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鹤庆县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实施方案》,成立了鹤庆县转星调整工作领导组。工作中,以属地管理为主,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明确任务,狠抓落实,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把调整任务落实到村。强化宣传,搞好技术服务,加强督查工作,加大督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全县转星工作的稳步推进。截止到8月31日,全县共累计调整完成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2235套(面),完成计划数10541套(面)的116.1%,全县按计划超额完成了此次转星调整任务,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的广播电视传输氛围。
5、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维护管理,确保广播电视安全
播出。鹤庆县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作为根本任务来抓,按照“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消除隐患,抓出实效”的安全播出原则,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安全优质播出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抓住电视节目播出机房、电视发射机房、有线电视前端、广播节目播出机房、节目制作及传输流程等这些重点岗位,切实加强管理,认真落实责任。实行部门安全播出责任状制度,采取责任与风险并存的激励机制,将维护人员明确分工,职责明确,奖优罚劣,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部门内经常性地开展机房运行检查、技术演练习等活动,制定出切实有效、周密详实的广播电视应急播出预案,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排除故障,做到了机房管理“常抓不懈,有备无患”。在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主要领导现场坐阵指挥,确保播出工作万无一失。在遇到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时,坚决做到快捷、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防范处理,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全力以赴严防死守,保证不发生任何事故和重大播出传输事故,确保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重点时段转播和传输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绝对安全。多年来逐步建立起了快捷、有效、准确的安全优质播出系统,对广播电视播出情况做到联络畅通,反应迅速,指挥有力,调度灵活,实现多年无一起重大事故发生。
(二)积极发挥喉舌作用,紧贴中心,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宣传报道工作
坚持团结、稳定、鼓颈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三贴近”,发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宣传工作连年上新台阶,为鹤庆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工作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发展主题,坚定不移地宣传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培植四大支柱产业,建设五大基础体系,实施六大重点工程”的思想,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培育农业四大骨干产业步伐,努力实施旅游联动工程,着力打牢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农业稳县、工业强县、三产兴县的要求,在《鹤庆新闻》中开设了《百姓生活》、《云岭先锋在鹤庆》、《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鹤庆》、《鹤阳警
—3— 迅》、《抓党建促发展》、《劳动者风采》、《平安鹤庆》等专栏,对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的宣传报道。
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全县宣传工作的部署,紧贴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宣传报道工作,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突出宣传重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抓实抓好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宣传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坚持内宣和外宣相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各部门和农村基层进行采访报道,对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惠民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在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成果中涌现出的一批为民办实事、深受群众欢迎的人和先进事迹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基本上做到每组《鹤庆新闻》都有相关新闻报道,既宣传政策,又反映民意,节目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使广播电视的“喉舌”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发挥。
二、积累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以新闻宣传、打造精品为重点;以事业建设、增加创收为基础;以改革创新、科学管理为动力,努力使全县的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
(二)宣传工作紧贴中心,突出重点,引导有力。在内宣工作中,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全面做好时政报道、工农业生产、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常规宣传报道。在新闻节目中成功组织策划了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七大精神宣传学习等系列新闻新闻宣传报道,真正使宣传工作紧贴中心,舆论引导强劲有力,宣传声势大,效果好,受到全县上下广泛关注。
(三)创新机制,以人为本,强化管理,注重实效。一是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新闻中心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奖惩考核制。对宣传从业人员打破年龄、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变人员的固定管理为岗位管理。二是对中层干部和部门主任等管理岗位实行竞争上岗聘任制,一般职工和编辑记者实行双向选择聘用制,推行优化组合和末位淘汰制,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真正做到兵选将,将挑兵,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抓好广电传输光缆网络建设,夯实广电产业基础。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实施,大大推进了事业发展的进程,为增强广电系统的经济实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于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质量,加快信息产业建设步伐起到—4 — 了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与收视质量差的问题。
(五)夯实宣传创优的物质基础,切实提高广播电视摄录编播设备档次。广播电视宣传创优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广播电视的宣传水平和节目质量,促进出精品工作,按照数字化建设和广播电视科技发展计划目标要求,高起点,舍投入,加快推进广播电视采、编、播、制、控等设备的数字化改造进程,着力夯实宣传创优的物质基础,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设备档次,从根本上改变了摄录编播设备档次低与宣传工作质量要求高相制约的矛盾。
(六)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夯实保障安全播出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建设维护与安全播出关联不紧密的现象。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强化建设维护管理和安全播出各项措施的落实,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根源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鹤庆的广播电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宣传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三贴近”的目标落实存在差距,改进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薄弱,发展后颈不足,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山区群众“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队伍素质、宣传水平、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宣传的方法、手段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4、财政资金困难,在广播电视硬件设施建设、新闻宣传工作专项经费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难以适应新时期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1、认识不足,观念滞后。第一,新闻宣传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定、宣传角度的把握、宣传形式的运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直以来,广播电视宣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理想,但在具体操作上,说教式的宣传方式和口号式的宣传内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受着栏目设置单调、社会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的制约。第二,对新闻宣传“三贴近”理解不够透,落实不够彻底。新闻制作和新闻宣传工作局限于原有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开拓性和创新性不足。新闻宣传舆论监督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闻宣传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不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贴近新闻事实,就不可能创造出好的新闻作品。第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队伍缺乏凝聚力、感召力、信任度和影响力,小富则满、随遇而安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新闻宣
—5— 传工作者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资金困难,经费投入不足是关键的制约因素。一是基于现实和体制的原因,财政对新闻宣传的扶持不够,积累不足,发展面临新的困难;二是随着光纤、数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部分设备老化、陈旧,不能适应新的媒体制作、转播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又将面临新一轮投入不足和现实问题。三是“村村通”建设和维护资金得不到保障,管理经费难以落实,设备老化,瘫痪机器长年失修,原已建设实施“村村通”工程的山区反盲现象较多。
3、宣传形式滞后,新闻宣传工作面临新的改革问题,尤其是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后,网络整合与当地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尤其是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后,宣传和事业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4、队伍建设滞后,人才储备不足。由于体制的原因,新闻宣传工作人员队伍得不到有效补充,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影响新闻宣传工作发展的最大问题,占第一位的不是资金缺乏、硬件设备老化等因素的原因,而是观念陈旧,思想僵化。只有思维与观念的改变,新闻宣传在方法和效果上才会尽可能地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握正确导向,唱响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三贴近”,为鹤庆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围绕“为民、务实、清廉、效率、透明”这条主线,扎实开展“三项教育”和“六不准”学习教育活动,增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敬业精神,树立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在鹤庆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促进作用。
(二)抓精品生产,强化质量意识。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突出“三贴近”,在新闻的拍摄、编辑过程中,注意多用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场景和画面,并采用一些较为生动的同期声,增强新闻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会议报道方面,要努力改变文风,注意抓住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提高新闻可视性和生动性。要把镜头更多地面向普通百姓,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他们的呼声,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进一步加强专题片的制作,不断挖掘亮点,精心策划、精心采写、精心拍摄、精心制作,多出精品,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因陋就简,在务实上着力,制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专题节目丰富荧屏,尽可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三)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加大经营创收力度,以广告创收为龙头,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加强节目质量管理,不断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的可视性,为进一步做强做大电视广告作出强有力的铺垫。二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抓住当前网络整合和深化文化事—6 — 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契机,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经费的投入。三是积极争取和利用省网改造资金,切实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工作,打牢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基础,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率,进一步深入实施网络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推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
(四)加强行业管理,严格执法。加大对《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广播电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与执法力度。严密防范,确保安全播出。把安全播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常抓不懈,认真贯彻落实目标责任制,把具体措施落实到人,落实到岗位。按时检查播出机房和有线电视网络情况,分析隐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安全播出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五)改进作风,提高素质,树立形象,进一步加强电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充实电视新闻宣传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学习教育管理。实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增强活力,激活机制,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加大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力度,使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队伍不断壮大。
(六)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按照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不断拓展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切实加强对“村村通”运行维护的管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有利于“村村通”建设的实施和运行维护,保障“村村通”健康有序发展。
3.余庆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三
多年来,青海省农机化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购臵补贴资金逐年加大,农机化事业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科学快速地发展。
一、青海省农机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一)农机化发展现状
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440万千瓦,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均达到26万台左右,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的配套比为1:1,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11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500多台。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达到53%。主要呈现六个特点:
1、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由于国家实施农业机械购臵补贴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购臵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全省各类拖拉机拥有量26万台,配套机具达到26万台。大中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全省新增大中型拖拉机0.3万台,达到1.11万台,与“十一五”末相比增长37.5%。特色产业机械持续快速增长。全省马铃薯种植收获、保护性耕作、牧草收获加工、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幅。动力机械与机具的配套比由2010年的1:0.87达到1:1。1 农业机械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功能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明显改善,大中型、优质的农业机械增加较快,区域布局趋于合理,资源利用率在提高,服务功能在扩大。“十二五”末农机总动力达到445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加24万千瓦,增长5.7%;全省农业机械总值达到29.62亿元。
2、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省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65.09万亩、404.96万亩、203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3%,较“十一五”末提高6.3个百分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该项技术以来,从“十五”末的3万多亩,逐年增加实施面积,扩大实施范围,目前该技术已在我省16个县实施,“十二五”期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75万亩。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多年来采取累加农机购臵补贴的办法,将马铃薯机械机具补贴比例提高到50%,重点补贴发展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该机具的保有量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十二五”末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比2010年翻两番。小麦、油菜等作物机械化收获水平稳步提高。
3、农机购臵补贴资金投入不断提高。
2010年,国家投入青海省农机购臵补贴资金8800万元,2014年达到10700万元,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900万元。“十二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青海省的农业机械购臵补贴资金为41528万元,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补贴资金9.22亿元。
4、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全省现有经工商部门批准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77个,比“十一五”末增加23家。目前全省农机服务组织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生产,凸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社将农机手与作业市场连接起来,有效的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手的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
5、农机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地农机化学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牧草加工等项目的培训任务,争取培训资金上亿元,累计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万多人。
6、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展顺利。
近几年来,省财政安排资金,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共建立12个平安农机示范县、74个乡(镇)、271个村、6105户农民,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有效减少农业机械伤亡事故的发生,农业机械事故死亡人数均在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二)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说,全省农机装备发展方面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现状,即: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 其它各业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如目前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高,但其它粮食作物的马铃薯、玉米等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是我省农机化事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机械化整体水平发展的瓶颈,也是我省农机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在。
2、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我省的有的县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对高新适用农机一知半解,无法为农户提供规范的指导和帮助。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改革的滞后,导致一些县农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农机工作裹足不前,给本地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3、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需要进一步壮大规范。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基础条件差,大多数服务组织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形成组织跨区作业的能力,机手间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二、今后农机化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帮助自己摆脱繁重的劳动,较轻松实现增收愿望。虽目前农业机械种类及产量较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
一是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初步测算,亩节省人 工5-10人,功效提高8倍以上,亩增产10%以上,亩节本增效600元以上。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包含:种植一体化作业、中耕追肥扶垄喷药作业、灭秧作业、收获或联合收获作业、残膜回收作业。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无人工。
二是油菜和蚕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技术内容:精量播种技术、中耕除草技术、分段收获技术(割晒+脱粒)。能实现亩均节省人工2个以上,提高功效5倍以上,增产5%以上,亩增收节支超过200元。生产全程基本实现无人工作业。
三是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包含:行、株间除草、追肥、高效植保、采摘、烘干等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提高功效5倍以上,亩增收节支超过1000元,亩节省人工12人以上。
四是燕麦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技术路线有三条:燕麦鲜草打捆裹包机械化技术:包含收割、收集运输、揉搓、打捆、裹包等,通过机械化加工,将每吨400元左右的燕麦草增值到800元以上,吨生产成本200元左右。效益明显;燕麦干草生产机械化技术,包括燕麦草调制收获(打破燕麦草角质层,促使快速干燥,保持较高营养成分)、打捆、储存。每吨干草至少增值400元以上。而生产成本每吨不足15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草颗粒加工机械化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将干燕麦草粉碎后添加部分精料后制成草颗粒。燕麦草每 吨增值1500元以上,吨成本不足8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三、对于调整农机化发展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意见及建议。
(一)建议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农机科研开发、农机推广、培训机构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农机大户发展。
(二)建议对报废农业机械进行更新补贴,加快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减少安全事故和能量消耗。
(三)加大省级农机补贴配套资金力度,促进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4.延庆县四季花海发展规划 篇四
项目背景:近年来,沟域经济作为北京山区发展的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0年,北京市农委牵头,以七个山区县为主体,优选七条沟域进行国际招标,公开征集具有国际水准的沟域经济发展规划,促进沟域经济建设上台阶、上水平。本项目是七条国际招标沟域中的一条。我司联合北京创景天下旅游规划设计院参与竞标,以科学严谨的方案成功入选第一轮前三甲,经过第二轮深化设计,最终经专家评审名列第二。客户需求:
(1)对规划区面临的问题认识深刻,对策有效;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思路,产业发展思路合理可行;整体思路清晰、产品设计创意突出;重点项目完善。(2)整体空间布局合理性,节点设置符合总体发展思路。农业产业节点、二三产业节点、重要景区景点、村庄节点布局体现沟域产业定位;体现东部山区环线的整体性和融合性,并具有可操作性。
(3)对沟域内自然环境资源、生产性资源和文化资源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充分体现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的理念;通过生态建设、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整体提升沟域发展的环境和形象。
(4)目标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产业效益分析充分;目标期的建设项目、建设规模、投资估算明确合理;阶段性重点实施项目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合理。
(5)政策支撑、技术支撑科学;融资渠道运行模式、社会资本引入的保障措施和途径合理可行,农民的主体地位、各项权益及后期服务保障措施有力。(6)整体规划要达到详细规划深度,重要节点地区要求做到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内容:
(一)解读篇
1、背景解读
2、沟域经济解读
3、基础条件解读
4、现状资源解读
5、市场解读
6、SWOT分析
(二)破题篇
1、破题思路
2、产业发展导向 3.沟域发展模式重构
(三)定位篇
1、总体定位
2、目标定位与形象定位
3、市场定位
4、发展战略
5、发展目标
(四)规划篇
1、空间模型分析
2、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3、功能分区
4、产业项目策划与布局
5、生态景观环境规划
6、新农村建设
(五)保障篇
1、配套基础建设
2、开发建设保障
3、资金渠道保障
4、运营管理保障
5、规划效益分析 服务价值:
5.余庆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为此,我们始终把农机合作社建设作为一项突出工作来抓,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鄄城县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鄄城县农机合作社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到目前,全县注册农机合作社55家,达到“五化”标准的示范性合作社11家,提前实现了每个乡镇拥有农机合作社3家的目标;合作社社员达到1486户,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083台(套),农机资产总额近亿元。
二、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具有的几个特点
1、建设起点高。鄄城县农机合作社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山东省农机局和菏泽市农机局关于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按照“五化”标准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本着发展一家,稳定一家,培育一家,壮大一家的原则。如鄄城县的枣寨、存占、惠农、中峰等农机合作社建设标准高、规章制度齐全、运行机制好,为全县农机合作社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2、发展速度快。自2009年鄄城县第一家农机合作社—枣寨合作社成立至今,大体三年的时间,全县共发展农机合作社55家,平均每年增加15家,农机合作社的数量和发展速度均居菏泽市前列。
3、组建方式多。目前鄄城县农机合作社组建方式有五种类型:村委主导型、“能人”领办型、农机大户控股型、合资创办型、农机协会型。体现了“不拘一格,多元创办”的发展思路,满足了农业产业和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4、经营方式广。鄄城县农机合作社100%开展了农机跨区作业,50%以上开展了农机维修、油料供应、配件供应、水利施工等多种经营,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主要做法
1、抓政策,确定发展目标。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2009年,鄄城县农机局为加快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经县政府批准出台了《鄄城县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意见》,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通过详细摸底调查,制定了全县农机合作社发展规划,计划2012年全县每个乡镇农机合作社达到5-6家。二是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山东省和菏泽
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机合作社建设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同时鄄城县财政也加大了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三是狠抓扶持工作落实。鄄城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多次到农机局、农机合作社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指导工作,组织召开全县农机合作社建设现场会,分析形势、现场解决问题。鄄城县农机局把农机合作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标准,抓好落实。
2、抓示范,引导广泛参与。一是确定典型。鄄城县确定了枣寨、存占、惠农、中峰等农机合作社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定时不定时地指导帮助工作。目前,这几个农机合作社已成为鄄城县农机合作社的领头羊,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强力扶持典型。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向农机合作社倾斜。
3、抓服务,提供有效保障。一是全程服务。鄄城县农机局对农机合作社建设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积极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鄄城县农机局主动帮助农机合作社注册,解决用地问题,联系银信部门帮助贷款。三是强化作业服务。鄄城县农机局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积极为农机合作社联系作业市场,考察作业行情,签订作业合同。
4、抓规范,确保健康发展。一是规范规章制度。二是规范运作机制。全县的农机合作社都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重大事项由成员大会集体决定。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农机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五化”标准合作社数量少、影响带动小。截止到目前,我县“五化”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仅11个,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2、主体结构单
一、服务领域不宽。农机合作社大都由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农闲时期车辆闲置,不能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3、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还没有放宽,合作社征地困难,金融部门贷款难并且利息高。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1、坚持多元合作、效率优先的方向。遵循“民办公助”的原则,引导和推动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营收益。
2、坚持规范建设、优化发展的方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切实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田的机耕道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加入村农机大院的规划,解决大型农机停放的场库棚用地问题。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
3、坚持拓展领域、增强能力的方向。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6.余庆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为此,我们始终把农机合作社建设作为一项突出工作来抓,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已注册农机合作社43个,注册资金总额5425万元,固定资产总值8654万元,入社社员1045户,拥有农机具7类1525台,合作社占地面积82亩,标准化库房面积7436平方米。从我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领导调研农机工作时,充分肯定了农机合作社建设的经验,并要求认真总结,加以推广;农村“能人”申请创办领办合作社的积极性高,农机户入社踊跃。我县的农机合作社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组建,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存站、枣寨、中峰、等几家农机合作社建设标准高,运行规范,作用发挥得好,综合效益显著,发展潜力大。都有明确的章程,规范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又健全。合作社社员大部分带机入社,以合作社名义对外开展作业服务,同时接受合作社的统一调度和收费标准的管理。合作社实行单机核算,社员一般每年上缴一定额度或根据机具作业量向合作社上缴一定比例的收入作为合作社共同费用,其它收入全部归己,合作社尽力为社员承揽业务,为社员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统一组织采购社员需要的农机配件,统一开展社员需要的机械维修保养服务。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效果
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的农民,他们依托农机合作社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施肥、播种等繁琐的劳动,节省了劳动力,缩短了劳动时间,农机合作社的机械作业价格比市场价低5—10元。这也有利于解决农机规模化经营与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机作业市场的竞争力。
2、合作社将农机手作业市场连接起来,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手收入。通过合作社,把本地区、乡镇、村拥有的农机组织起来,开展各类农机作业服务,开辟作业市场,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通过合作社协调关系、调解矛盾,为机手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3合作社作为农机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当前基层农机管理的“缺脚”问题。一方面,合作社在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方面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今年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主力军,枣寨、中峰、玉良、存站、惠农合作社分别承办了所在乡镇的农机科技示范园。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协助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了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同时,合作社作为联系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桥梁,还可以经常向农机主管部门传达农机手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农机手能够知道真实的市场信息及政策精神。
4、提高了农机手的协作意识,维护了农机手的合法权益。合作社为农机手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争相传播,增强了他们自我保护、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以避免其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
5、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作业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去年参加跨区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单机作业量平均1000亩,由于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能够组织大规模兵团作战,玉米机收的作业量较上年“单干”翻了一番多,小麦免耕播种作业量平均增加25%。二是社员收入显著提高,据枣寨、中峰、玉良等几个合作社的统计,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收入较上年翻了一番,单机收入创下5万元新纪录。三是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有机无活做,有活无机做”等问题。
6、加快土地流转进度,由于合作社的农机具技术比较先进,同时土地流转也便于实施机械化,因此存站、枣寨、中峰等合作社都开展了土地流转、反租倒包的业务,并且取得较好地效益。
三、主要做法
1、实行政策扶持,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优先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办理农机购置补贴手续。从2008年至2011年,鄄城县农机局优先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办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近600多万元,大大提升了合作社的农机装备水平,使合作社作业能力大幅提高。二是对服务规模大、社员带动广、服务项目全、市场品牌响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其争取山东省农机规模化作业项目资金支持。2009年,该县农机局为枣寨农机专业合作社争取到省奖励资金10万元,为广兴和玉良合作社各争取市奖励资金2万元;2010年分别为扬鸿和存站合作社争取到省奖励资金15万元和10万元,为枣寨争取市奖励资金2.5万元,为惠农和中峰合作社各争取市奖励资金1.5万元;2011年为惠农合作社争取省奖励资金5万元。三是通过政府项目实施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该县推广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全部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四是该县农机局积极联系、协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办理小额贷款,两年来共为合作社办理贷款12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的不足。
2、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三夏、三秋期间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作业信息、协调油料供应、办理免费通行证等服务,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和跨区作业提供了保障。农机局定期组织合作社社长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为农机专业合作
社解决困难、化解矛盾、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使农机合作统一目标、统一认识、统一发展方向,凝聚向心力,保障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按照省办提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五有”规范化建设标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在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统一规划、统一验收,并建立健全农机户档案、财务帐目和收入分配制度等规章制度,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办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由该县农机局统一进行考评,分一、二、三等奖分别进行奖励,一等奖2000元、二等奖1000元、三等奖500元。2010年,在该县农机局具体指导下,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相继建成集统一管理、服务、维修、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院。农机大院规模大、质量高、建设规范,占地面积达到4135平方米,标准化库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办公室、培训室、维修车间、配件库、现代化办公设备、交通工具齐全,使该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农机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五化”标准合作社数量少、影响带动小。截止到目前,我县“五化”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仅7个,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2、主体结构单
一、服务领域不宽。农机合作社大都由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农闲时期车辆闲置,不能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3、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还没有放宽,合作社征地困难,金融部门贷款难并且利息高。
五、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1、坚持多元合作、效率优先的方向。遵循“民办公助”的原则,引导和推动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营收益。
2、坚持规范建设、优化发展的方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切实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田的机耕道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加入村农机大院的规划,解决大型农机停放的场库棚用地问题。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
3、坚持拓展领域、增强能力的方向。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7.余庆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七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等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机专业合作社迅速涌现,成为推动全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推动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为全市农机化事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近期,菏泽市农机局组织人员对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农机合作社能有效实现农机户优势互补,减少或避免农机重复购置,降低农机经营成本,扩大农机作业规模,显著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有效增加机手收入。农机合作社由于机械配套全、服务功能强、作业水平高、服务质量好,能够推动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推动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机械化。农机合作社能够通过订单作业、承包作业,实行土地托管,促进土地流转,达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的目的,实现规模化作业效益。农机合作社既能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又能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二、菏泽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447个,示范性农机合作社75个。合作社社员总数达8103个,服务农户达31万户,农机从业人员1.68万人,机具数量23967台套。大型拖拉机4411台(50马力以上),联合收获机4904台,配套农机具1.27万台套,库房面积7.5万平方米,资产总额9.1亿元。2011年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913万亩,其中跨区作业面积471亩,服务总收入达3.9亿万元,户均4.86万元。
菏泽市农机合作社,特别是示范性合作社,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都建立了社员大会制度,设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明确了理事会、监事会及成员的权力与义务,并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机务管理、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重大财产处置等重大事项由社员大会决定,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了规范发展的阶段。目前,合作社创办形式主要有三种:大户联合性合作社、能人带动型合作社、乡村集体作业组织改制型,分别占48﹪、42﹪、8%。合作方式主要有劳动合作型、劳动资本合作型和农机合作与土地经营结合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3.5%、31.4%和15.1%。服务内容主要是农田作业、机具维修、信息服务及农资经营。
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规范运作。一是加强领导。市政府对推进农机合作社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要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大事来办。菏泽市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市农机合作社发展的通知》(菏政办发〔2009〕25号)。几年来,市农机局一直都把农机合作社建设工作列入工作重点,每年初都召开专门会议向县区下达合作社建设任务目标,制订建设标准和考核办法。二是制定规划。我们认真分析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以及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等情况,科学编制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规划,连续三年印发《关于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的通知》,提出当年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三是把握原则。即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多元创建,量力而行,务求实效,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努力促进农机合作社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因地制宜,多元创建。市、县区农机局根据实际情况、现有条件和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农机户组建不同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并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合作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市场化,走农机共同利用,合作发展的路子。目前,主要创办形式有大户联合型。如巨野成社、牡丹区强国、曹县顺利、鄄城枣寨等大部分农机合作社属于此类。另一主要形式是能人带动型。如单县田野、牡丹区兴业、鄄城惠农等合作社,是有退休或离职的乡镇、村干部领办的,他们出于对农机事业的热爱,组建了农机合作社。牡丹区高庄镇天庙村的徐兴业,通过多年从事农机跨区作业,农机维修,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08年12月组织15户农机户组建了农机合作社。单县张柱德,曾任某镇镇长、党委副书记、县统计局副局长,2008年退休。张柱德看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季节性劳动力短缺和土地闲置现象日趋严重,对土地进行有效整合,推进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产业化是大势所趋。于2009年初,联合部分经验丰富的农机手,组建了“单县田野农机合作社”。
(三)政策倾斜,加大扶持。为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菏泽市近几年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并根据农机合作社开展作业需求,适当放宽补贴机械类型和数量,支持合作社增强农机装备。并要求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内的作业和各类农机科技创新项目优先安排合作社来承担。2011年,巨野县1000万元的深松作业项目全部由农机合作社承担。二是落实好工商免费登记注册、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和农机作业减免税等政策。三是对于达到要求的示范性合作社,经验收合格后,市财政给予不少于1.5万元的资金奖励,用于扶持库房建设或设备购置。四是对建设标准高、管理运作好、带动效果强的合作社,推荐申报全省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能得到5—15万元的扶持资金。自2008年,市财政用于奖励扶持农机合作社的资金达123.5万元。争取省财政扶持资金195万元。
(四)培育典型,示范带动。连续几年,市农机局按照“五化”要求,评出市级示范性农机合作社,从中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合作社作为典型,在政策上优惠,资金上扶持,业务上指导,并采取组织参观学习、现场观摩、经验交流、评比表彰、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典型经验,营造氛围,引导发展。目前,全市示范性农机合作社75个,省级明星农机合作社2个,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点1个,它们在全市农机合作社建设中确实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机合作社应向规模化作业、系列化服务和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规模化作业:农村大批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他们的土地耕种成了一大难题,为更好地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既能促进劳动力转移,又能稳定粮食生产,农机合作社通过订单作业,代耕代种,逐步推进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把农民种不了或种不好的土地接管过来,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作业,实现规模效益。系列化服务:合作社要在原来农田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从耕、种、收等环节向全程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环节延伸、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机械化延伸,从农机作业服务向生资销售、机械维修和信息服务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其自身发展的活力,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集约化经营:农机合作社要优化农机资源配置,购置大型复式多功能、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机械,集成应用信息、工程、生物、环境等科技,促进农业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发展。
六、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农机库房建设用地难以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普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机库用地难,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常年风吹日晒雨淋,造成老化、损耗严重,影响有效使用。全市注册的农机合作社有院落、有库房、有基础设施的示范性农机合作社只有75个,不到20%。现有的示范性农机合作社多数规模较小,库房建设标准不高,机械和设备配套不全,其它的农机合作社由于没有场地、没有库房、没有相关配套设施,机具设备无法统一存放,综合服务功能不强,严重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仍显不够。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包括库房建设资金和大中型农机装备及配套设施投入)和经营性流动资金投入,而农业原本是个低收益的行业,合作社成员都是农民,收入偏低,投入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投入的扶持资金太少,奖励额度不足以调动农民入社的积极性,金融部门放贷资金额度有限,而且往往周期短、利息高,难以体现金融政策的扶持。
3、农机合作社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社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处起步发展阶段,社员大多都是农民,管理上仍然是松散型管理,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运作经营理念,而且农机合作社规模偏小,服务功能不强,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对策建议
1、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近几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都有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相关内容;国务院也于2010年7月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其中对农机合作社在财政扶持、金融信贷、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场地、库房等用地)等方面也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要求;《农机化促进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也有相应的保障条款。各级政府及农机、财政、国土、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都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同促进农机合作社的规范快速健康发展。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来抓,整合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财政部门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机合作社进行扶持和奖励;国土部门要在用地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用足国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停放场(库、棚),同时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把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予以统筹安排。
8.余庆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八
调研
11月2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投诉部主任王前虎、市消协副秘书长张明到延庆县消协做工作调研。各位领导对延庆消协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赞赏了为解决农民投诉主动出击,深入田间地头的做法。武高汉最后说:延庆县农民消费者比例大,投诉量却相对少,这与延庆消协平时扎实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希望继续努力。
9.余庆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九
一、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46个,列全省第一位。其中,35个合作社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社,高密市宏基、安丘市官庄镇支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全市达到“五有”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为135个,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30%。合作社社员达7849个(户),机具保有量15012台(套),资产总值6.4亿元。2011年作业服务总面积为600万亩,总收入达到3.07亿元。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整体运行质量良好,多次迎接上级领导视察和外省市农机系统参观学习,已经成为我市农机工作的一个亮点。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前,我市就已经有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雏形,起步比较早。如诸城市林家村镇东店子村农机股份合作社、青州市王母宫街道农机合作服务社等。当时虽然不够规范,但是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试点作用,积累了可贵的经验。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只有39个,2009年达到159个,2010年达到245个,截目前已发展到446个。短短四年的时间,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加了11倍。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主体多元化与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发展模式。
一是农机大户联合型。主要是由具有丰富农机作业、市场经营、技术维修等经验的农机专业大户强强联合,形成规模优势。或由农机专业大户发起,联合种粮大户、农机手等自愿带机或带资按股份制原则入社。如潍城于德海农机专业合作社。
二是农机站、队改制型。在基层农机管理体制变革过程中,部分乡镇农机站、村农机作业队把用于经营的农机装备折价入股,吸收本单位职工、农机大户、农机经营者的资金入股,组建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为本地服务,也进行跨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如安丘市官庄镇支农农机专业合作社。
三是农机企业创办型。农机生产、维修、流通企业利用营销、技术、市场、资金等优势,与农机户、农户联合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企业作为成员单位发挥其经营管理优势,形成农机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维修、农机作业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如高密市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昌邑市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型。如与烟草等部门协调配合,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与农民、农机专业户的合作,建立有产业特点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主要分布在诸城、昌乐、临朐等市县。如诸城市旭日农机专业合作社。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六动工作法”,取得实效。
一是依法促动。按照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市农机局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制定了发展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二是政策拉动。农机部门对有意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具备一定培育发展条件的农机服务组织给予购机补贴政策、项目投入涉农收费项目减免等多方面政策扶持,促进其发展,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另外,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把农机培训费、机械挂牌检审费等都降到了最低标准,对农机专业合作社予以优惠和扶持。
三是服务推动。注重把握农机市场规律,了解作业需求,为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服务信息,把农机跨区作业作为农机作业的主战场,加大组织协调、技术服务和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维护良好的作业市场秩序,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和增收领域。积极组织他们主动参与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山区综合开发以及其它机械化工程项目中去,拉长农机服务链,提高农机作业效益。
四是大户带动。针对农业机械绝大多数为户有户营的实际,各级农机部门从“细胞”入手,从基础抓起,大力培育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对“十佳”农机大户进行了表彰奖励,并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做强做大、强强联合,整合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五是部门联动。农机部门主动与工商、农业、烟草等部门协调配合,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有产业特点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烟草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六是示范互动。市农机局专门召开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及农机服务进社区现场观摩交流会,对县市区2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观摩交流,通过对比交流,促使其创先争优,推动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主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整合了集体的力量,已经成为加快推进全市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进一步推动了大型、复式、高性能、先进机械的应用,优化了农机装备配置结构,提高了农机化的发展质量,从而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与农机配置水平低的问题。2010年在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市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0520万元,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万多台,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二)加快了新机具推广步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大多是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成方连片的承包土地,为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效载体,诸多新机具、新技术首先通过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进而逐步得以推广。近几年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玉米联合机收、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花生联合收获、薯类联合收获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全市玉米联合收割机达9200台,免耕播种机达4016台。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担负起基层农机组织的部分职能,成为农机管理部门联系机手的桥梁和纽带。
(三)增强了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原有乡镇农机站撤并以后,农机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健全,充实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间环节,有效承载了政策宣传、技术推广、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等任务,为基层农机服务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一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把广大机手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为抢收抢种和跨区作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还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保障。比如,诸城市在40个中心农村小区中设立了农机服务窗口,方便了群众,有效解决农民进新居后出现农机具存放难、农民用机难等问题。
(四)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机械数量多、性能高、配套结构优良、大规模生产能力强等优势,通过推行“订单作业”、耕、种、收、运的“一条龙”作业、“土地托管”等作业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土地家庭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有机对接,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承包土地在200亩以上的农机专业组织已发
展到30多个,如寿光市福美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承包和土地租赁的形式连片从种到收1500多亩,走出了以机械化为依托的家庭农场式规模生产经营之路。
(五)提高了经济效益。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量已占全市农机作业总量的40%,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地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了劳务农民的收入。而且合作社组织能力强、服务覆盖面大,可以实现连片作业,减少了空运转,降低了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成本,提高了效益。机手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作业比单机分散经营要增加20%至30%的收入,纯收入一般可增加30%至50%。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一般作业价格比单机分散作业低5元左右,减轻了农民负担。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偏小,配套服务能力不强。我市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的制定与投入的力度上,与农机大市的地位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在数量上处于全省农机系统领先地位,但是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中所占比例不大,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而且规模普遍偏小,达到“五有”标准的只占到30%。我市还没有专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项目资金,农机专业合作社只能得到有限的购机补贴资金,合作社缺乏资金扩大规模,大型先进机具仍然难以引进应用。同时,办公场所和机具库房也普遍存在用地难的问题,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管理不够规范,内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育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弱,只是社员之间在生产、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的低层次合作,不能开展广泛高效的农机服务。有相当一部分在经营管理、民主决策、会计核算、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需要完善。从合作社内部运作机制上看,大部分只是松散联合,社员带机入社,农忙时统一安排作业,实行单机核算,按作业量多少分配,农闲时各自为战。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影响服务领域的拓宽和扩大。
(三)服务项目单一,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项目相对单一,服务范围相对狭窄,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且以从事机收、机耕服务居多,服务时间集中于三夏和三秋。在维修、信息、中介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还鲜有涉足,不同程度存在着“半年闲”等问题。这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及农机化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四)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县与县、社与社之间差距较大。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整体向好,但是各县市区发展差距明显。发展好的县市区农民群众主动要求成立合作社,积极性较高,合作社规模大,数量多;相对落后的县市区,对发展合作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建设合作社的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就合作社质量而言,不同合作社之间也有较大差距,有的合作社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逐渐发展壮大,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有的合作社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内部管理,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也存在个别合作社勉强符合成立条件,只为套取合作社优惠政策的现象。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下一步,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进一步增加数量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的同时,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抓典型,抓规范,促均衡。不断完善内部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向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一)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合作社规模
一是政府扶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扶持范围,在资金、用地、信贷和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可参照省里的办法,对农机具数量多、作业面积大、规模化程度高、发展前景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推动各金融机构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社方面出台优惠信贷政策,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全面认识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和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推动农机服务进社区,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促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优先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二是部门重视。整合各种农机资源,扶持合作社发展。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各类农机项目的主体,各类农机项目,要优先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各种涉农补贴,农机专业合作社应享有优先权。特别是农机具购置补贴,应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列为优先对象。建议设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资金,依据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水平,设定不同的补贴额度。尤其要让已经初具规模和服务能力的省市县三级示范合作社“吃饱”,以鼓励他们购置大型和新机具,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率。
三是企社共建。与农机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开展“企社共建”活动。农机企业利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给予结对共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优惠购机、按揭购机等优惠,并在机具维修保养、零配件供应、机手培训等方面的提供优质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对当地农机化发展的影响力,在新技术推广、使用培训、质量跟踪等方面给予结对企业以支持和配合。通过共建活动,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农机企业和合作社“双赢”。
(二)加大示范引导,提升合作社质量
一是加强省、市、县三级示范社建设。在全市深入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活动,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示范合作社,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组建、依法运作、依章办事、诚信服务。建立“市县共建、协同推进”的机制,将示范社建设与农机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示范点在新技术推广、创建平安农机、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把示范点建成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先行点、农机化发展机制的创新点、农机化生产管理的样板点。
二是抓点带面,培养和树立典型。市县两级农机部门都要选择建设规模大、运行规范、特点鲜明的合作社作为联系点,明确专门人员进行常态化服务和督导,及时传达有关政策信息,及时传递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和遇到的问题,认真帮助解决。各级都要注意培育和树立一批不同类型的典型,并发挥好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均衡发展。
三是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重点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不断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的“五有”规范化建设标准。
(三)加大考核力度,促进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