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

2024-08-24

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12篇)

1.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 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能够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能够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能够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构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构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资料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应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样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资料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个性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资料,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资料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资料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但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状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决定他们对新资料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资料时,他们就应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到达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用心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资料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此刻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资料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用心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以前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完美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2.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 篇二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阅读名著

1. 班级设立名著图书专柜。

作为文一个语文教师, 一直以来, 笔者十分重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不断开掘图书资源, 提高使用效益。一般来说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 图书角的藏书量会超过300本, 人均七八本。不过对学生们捐集上来的图书进行分析, 发现, 这些图书主要是一些卡通书、作文书等快餐式的大众通俗读物, 名著少得可怜。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感性化、浅层化的趋势, 学生阅读疏远经典名著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吸引到能够代表人类文化精粹的经典名著上来, 笔者觉得很有必要设立一个经典名著图书专柜。这个专柜的图书管理方式是私有公用, 专柜对班上学生拥有的名著进行造册登记, 图书仍由个人管理, 面向全班同学开借。这种方法好处有三:一是名著管理方便, 损毁率极低;二是专柜虽无书 (书都在学生手上) , 但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有记录,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三是让学生感染学生, 形成一种“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读书氛围。

2. 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有更多课外阅读的时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 不能急功近利, 以大量的书面作业代替学生的课外阅读, 应少布置课外作业, 多读书 (笔者近三年来, 几乎没布置过书面课外作业) 。与学生交谈发现,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想读名著, 原因一方面是怕影响学习, 另一方面他们的课业负担实在是太重了, 课间看一看消遣类的书, 仅是为了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这些名著, 除了引导得当外, 关键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 一方面要和其他科任老师多沟通, 尽量少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另一方面, 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 大力宣传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让他们支持子女进行课外阅读。

二、大力营造阅读名著的读书氛围

1. 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 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

新编的语文教材, 无论是苏教版、人教版还是语文版,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中学生阅读的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 可进行引导点拨, 导向课外。笔者统计了一下, 七至九年级《语文》 (语文版) 节选名著篇目的有《美猴王》 (七年级上册) 、《空城计》 (七年级上册)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八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 (八年级上册) ;此外, 对一些重要的作家比如老舍、鲁迅、冰心、罗曼·罗兰、高尔基等的作品也有所涉猎, 语文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 上好名著欣赏课、导读课, 刺激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 (语文版) 一共安排了四个名著引读栏目, 七八年级每学期各安排一个专题, 对“课标”指定的必读经典名著进行导读和推介, 教师应重视这四个专题的引读, 并辅以名著欣赏课,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3. 大力开展以名著为主题的讲故事、朗诵、演讲、舞台剧、征文比赛等活动, 以活动促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 笔者觉得一定要把班上所有同学的阅读活动开展并丰富起来。讲故事、朗诵、演讲、舞台剧、征文比赛等活动, 可能要花去教师和学生的许多时间, 但这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让活动感染学生, 让学生感染学生, 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调动起来。而一旦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学生的课外阅读会一发而不可收, 收到奇好的效果。比如,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 搞了一个《三国演义》歇后语比赛, 同学们的阅读兴奋点一下子高涨起来了;在引导学生读《水浒》时, 我搞了个水浒人物绰号比赛, 学生阅读《水浒》的热情也非常高涨。总之, 名著的阅读是主题性的文化阅读, 应通过有效的活动, 突出阅读主题, 让学生有阅读的紧迫感。

4. 制定阅读激励制度, 让阅读名著具有挑战性。

现在的初中生的阅读状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初中生别说读名著, 就是普通的课外读物, 都读得很少, 这与我们现阶段社会转型期, 人们过多追求功利、过多追求浮躁的物质生活状态有关。在学校里, 阅读不是一种主流动的学习方式, 替代它的是应试和做题。因此, 名著的阅读, 应作为一种挑战行为, 重视激励措施的落实。笔者每个学期, 都会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阅读分组, 互相挑战, 每期分阶段进行阅读评比、颁奖 (奖品多是书) 。名著阅读除了让学生互相挑战外, 也鼓励个体的自我挑战。有一个典型的个案是这样的, 2007年, 笔者任教班有个学生王某, 基本没有阅读习惯, 笔者和他约法三章, 每读五回目《三国演义》送一张老师自制的读书卡片, 读完一部《三国演义》奖励一部《水浒》, ……在老师的激励下, 到2009年春季, 这位同学已读了近十部经典名著。笔者的心得是:集体的阅读氛围, 会感染个人, 个别的阅读指导, 也会带动全体。

3.课外名著阅读如何进行 篇三

一、让名著导读、影视作品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人心浮躁,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普遍反映:“我们喜欢经典,但不爱经典。”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只有激发了他们阅读的热情,才能使阅读自然而愉快。

每每介绍一部名著,我都会先上一课时的名著导读,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如讲到《欧也妮·葛朗台》这部世界经典小说,我就会讲到《巨匠的手杖》。他本来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将父子关系搞得十分紧张。不久,他的父亲便拒绝向他提供任何的生活费用,他写的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回来,他开始陷入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喝白开水充饥。但是他很乐观,每当就餐,便在餐桌上画上香肠、火腿、奶酪等等,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正是这段最失意的日子里,巴尔扎克破费了700法朗,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的手杖,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这句无所畏惧的话、一往无前的名言,帮他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直至他成功。

事实证明,这样的背景介绍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斗志。

接着本人选择了一些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影视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这是有唐国强、鲍国安等主演的84集影视作品。该片气势磅礴,真实再现三国时期战事连绵、哀鸿遍野的战争场面及人才辈出、各领风骚的英雄时代。我特地选了几个经典的场面,比如“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同学们热情澎湃,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期待上这样的课。于是我适时地点拨他们,主动去看作品《三国演义》,边看连续剧边读名著,边读边看,每天花半个小时读个三四回,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让相关评论导航阅读方向

每次推荐一本好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提前把与作品相关的评论印发给大家,如,当讲到高中语文第四册里的《林黛玉进贾府》。我就印发了《名作欣赏》的哈斯宝的《〈林黛玉进贾府〉的笔墨技巧》、张超《浓妆淡抹总相宜——王熙凤,林黛玉肖像描写比较读》。让大家对工笔雕琢、虚笔写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再经过反反复复地诵读课文,了解肖像描写是文学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修养水平。

在学生对肖像描写有个大致的认识后,我便指导他们把作品中的王熙凤、林黛玉出场时自以为精彩的片段描写摘抄下来,很多学生都做了这样的笔记: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稍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

同时倡议他们,青少年读名著,应当首先采用精读的方法,以熟读、细读、精读作为基础,过滤掉无关的信息,达到心领神会、透彻理解的读书效果。精读就是要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读书时采用圈点评注的形式,把重点内容画点、难点画圈、对学习目标有指导意义的句子给予简单评价,对不懂的词、不认识的字加以注释。

三、让知识竞赛保持阅读的持久性

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为了保证他们的阅读量,为了使他们“温故而知新”,我每到一定阶段,都会做一个专题知识竞赛。如,高一上学期我就举行了一次《水浒传》专题知识竞赛。设了三个项目,分别是必答题、抢答题、表演题。把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给获胜的小组以适当的奖励。

学生反应热烈,特别是抽签决定的表演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打闹野猪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杨志卖刀……把这次活动掀上了一个高潮。他们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教室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读名著,我不仅要求学生要有精读的好习惯,还要有反复阅读的好习惯。举办此类活动的意义就是要使他们坚持反复阅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面对收获,体验成功,可能是他们这次活动最大的感受。这样一来,名著阅读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已经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不断成功、不断愉悦的体验。

四、让读书征文比赛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

读与写,灵犀互启,密切相关。实实在在地、意荡神驰地读一些名著,可以使中学生拓展胸襟、开阔眼界。审美眼界宽了,自然会带动写作实践,把文章写得更有内涵,更有底蕴。能写文章,会写文章才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

每到暑假,我會推荐学生读上两三部名著。开学不久学校举办了“假期读好书”的征文比赛,我们班学生佳作层出不穷。有《当贝多芬走进我的生活》《缺陷创造精英》《拓展生命的宽度》……

有学生这样写道:面对梦想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巴尔扎克的执著是把利刃,它会帮助一个人劈开艰难,穿越困境,抵达铺满鲜花的梦想……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若没有进行大量的名著阅读,就不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通过以上四个做法的有机结合,名著阅读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落到了实处。实践证明,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篇四

郭店一中

郭美云

鉴于名著的阅读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尴尬局面,我们课题组在课题立项之后,我校确立了“今天你阅读了吗?”的口号,以此拉开了“让名著阅读走进农村中学”教育工作的序幕,从事了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有益尝试。

一、让学生明确名著阅读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部分明确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实施建议·关于阅读”部分也明确要求“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的兴趣,才能产生阅读的欲望,阅读活动才能起步。激发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对作家、作品有较多的了解,对作品的价值、阅读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学生的阅读活动开展起来才相对容易且富于成效。教师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讲解是有效的办法。教师的讲解系统、全面、准确、权威、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容易接受。

三、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终生受益的,从小处说,可以开阔视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从大处讲,可以传承文化,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创造出新的文明。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必要的。

周恩来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坚持读名著,广泛阅读,且科学的计划可以让学生做到阅读名著与学科学习的有机和谐。

四、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1、制订一个学期的阅读计划

明确一个学期阅读名著的数量、品种、进度安排等,把阅读名著这一必修内容贯穿到学期学习的全过程,既不影响学科学习,又能够开展阅读活动,实现升学考分与涵养性情的“两手抓”,共同促进。

2、制订每一天的阅读计划。每一天有哪些时间可用于阅读,每一天读多少,应该切实、具体地安排。这样一天一天读下去,每天那个时间就是我读书的时间,那个时间我的任务就是读书。这样,日积月累,慢工出细活,读书的习惯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名著阅读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落实了。

3、制订寒暑假读书的计划。寒暑假时间集中,除了对学科知识进行强化提升,参加社会实践以外,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应该是读书,应该进行合理的安排。老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读书要求,并

且要在开学检查落实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读书的效益。

五、巧妙利用学校图书馆的阅读资源

学校图书馆,要求阅读的近30部基本名著,单本书的数量虽不能达到一个年级学生人数的数量,但也能达到三五人一册,这样才便于教师有计划组织开展阅读活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购买名著。购买的办法很多,比如读什么就买什么,既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一部一部读完,又便于分散经济压力。也可以组织学生交叉购买,即你买这一部,我买那一部,你读这一部时我读那一部,然后交换。这种做法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但不便于统一阅读进度。为降低购书成本,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批发。

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很多学生对名著有畏惧感,阅读不能坚持下去,有的甚至半途而废,特别是对文言作品。究其原因,名著凝聚着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主题重大,意义深远,往往显得沉重,让学生产生害怕的心理。快餐文化没有培养起深层阅读的兴趣,反而培养了学生对浅阅读的习惯性接受,加之学科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影响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持久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力。为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意志力培养上做足文章。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心态。读名著,需要沉静的心态,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需要玩味体会作品精妙的语言,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学生拿到一部名著,也许不能坚持读下去,这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得让学生明白,静下心来读完了肯定会大有好处,就得冲着读完的好处,努力读下去,按自己的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我们还得让学生明白,读名著要细嚼慢咽,不能希望每天的阅读都一定有收获,欲速则不达。读名著需要字斟句酌,眉批旁注,赏阅玩味,最后才能消化吸收,这样的阅读才会让读者拥有获得知识的乐趣和得到精神世界的陶冶。这样慢慢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作品的境界,与高尚的人格对话,与作家的心灵对话,完整读完一部名著后,学生阅读名著的意志力,自然会培养起来。

朱熹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读书都必须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故读书应持之以恒,方能成效。

七、教学生阅读名著的具体方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能做到读写结合,读书的效果应该是最佳的。本人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尝试了以下积累方法:

1、摘抄精彩语句和段落。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精彩语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2、形式服从内容

积累开始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或多本较好的笔记本,然后分门别类,把不同的内容摘录到不同的本子上。如果只有一本笔记本,就在本子上标明页码,十多项摘录一项内容,在笔记本前页编上目录,以便查找,积累完一本,再开始另一本。另一种方式可以做摘录卡片,随时随地进行。但内容多了,一定要分类整理,做好索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讲究编排、书写、美工、编排形式力求新颖、醒目,但以实用为目的,形式服从于内容,力戒花俏。

3、留心处处有学问。有心的同学,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阅杂志,可摘录的知识俯拾皆是。当然资料主要来源于课本、报纸、杂志。首先,我们引导学生就课本里撷取积累材料。比如关于惜时奋斗的内容,如马克思、诺贝尔、巴尔扎克、鲁迅、爱迪生等的事例,有朱自清、鲁迅、富兰克林等的名言。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多订报纸杂志,几个人订一份,互相交换,资料的来源就丰富了。再次,有条件的学校,激励学生去阅览室、图书室借阅。

4、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摘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评论,以摘抄文章的论点和支撑论点的论据为主。散文、小说,摘下优美的语句,独特的构思;诗歌,记下凝炼的语言,新颖的立意;读书札记、影评,抄下评述的要点;科普小品,录下知识的趣味性和独特性等。凡此种种,全凭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由选择。但每次摘录,都要标明出处,包括原文题目、作者、发表日期以及版次等,以便日后查阅。

让名著走进农村校园活动,是我校师生对于语文教育的一次尝试,而把学生以“名著阅读”为起点,进而带入文学的殿堂以及更高的境界,还需很多的工作要做,只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精髓,我们

5.如何指导高中生进行名著阅读 篇五

整体规划分类指导----高中生课外阅读尝试

国家教育部为高中生指定了必读书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往往都是束之高阁;或者有所关注也都处于一种自由盲目的状态,阅读效率不高,收获不大。

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一个青少年时代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就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栏也许就会变成真正的牢狱呢!”为了给学生在人生的黄金时段积淀厚实人文素养,我在教学中对教育部指定高中生必读书目,进行了必要的化分,并且配以相应的阅读方法指导以及阅读时间的规定,在高

一、高二两年内读完了所有的指定书目,下面将阅读方法与操作层序以及阅读计划逐一介绍。

阅读方法指导

高尔基曾说:“最重要的知识就是方法的知识。”为了高效的完成指定书目的阅读,我在实际教学中归纳出以下八种阅读方法,供大家指正。

一、概要式指导阅读

此阅读方法适用于章回体小说的阅读。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就章章既可独立成篇又是整部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回的题目就是本章内容的精要概括,所以说章回体小说只要掌握了题目就等于掌握了整章的故事情节。同时章回体小说的题目一般都对仗工整,语言优美精典例句,对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进行修辞训练的极好范例。具本操作以《红楼梦》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阅读《红楼梦》正文前的自学导读文章,须用时2课时(80分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红楼梦》故事情节,人物姓名,以及书的艺术价值。

第二步熟悉记忆《红楼梦》小说的目录须用时2课时(80分钟),最好精选项一些目录,让学生背会。此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结构上把握《红楼梦》内容。

第三步老师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须用3课时(120分钟),并且要求学生背诵判词。此步目的是为了学生更为细致了解《红楼梦》中重要人物的性格发过程。

第四步学生自由阅读整部作品一个月。

第五步交流读书笔记,须用时2课时(80分钟)。目的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积累阅读经验

二、影视辅助阅读法

所谓影视辅助阅读法,就是在阅读原著之前,先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目的是为了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进而进行比较阅读。下面以《哈姆雷特》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王子复仇记》,须用时2个半小时。

第二步学生自由阅读原著一个星期。

第三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出一篇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进行影视评论写作,须用时2课时。

三、缩写式阅读

像《老人与海》这样的名著,篇幅虽然短小但含义又深刻的作品,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先进行原著阅读,然后再进行缩写训练。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学生自主阅读原著,须用时一个星期;

第二步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记忆进行《老人与海》的缩写。须用时2课时;

第三步缩写《老人与海》评比,学生交换缩写文章,评出优秀缩写作品。

四、循序渐进式阅读

教育部指定书目中有一些作品是国学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内容比较深奥,不易理解。需要采用化整为零的阅读方式进行,天天都读,天天只读一小段,只要读就要背会。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每天晨读利用10分钟的时间来读一句或几句国学经典,读完一部书需要一个学期。第二步由于这类书微言大义,需要教师从三个方面准备解读辅导材料,即老师学习心得、名言摘录、成语汇总,为此我自主编辑发行了校本教材《温馨慰藉--<论语拷问>》、《逍遥人生与庄子共翔》。

第三步每完一部国学经典要求学生写一篇学习心得,并进行默写国学经典句子填空考试。

五、活动促进式阅读

像《普希金诗歌》、《女神》、《泰戈尔诗集》适于朗诵的作品,以歌朗诵会等活动为媒介进而推动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的主动性。我在高一第一学期举行“郭沫若诗歌朗颂会”,第二学期举行“泰戈尔诗歌朗诵会”高二第一学期举行“普希金诗歌作品朗诵会”。具体作法: 第一步,开学初就给学生下发诗歌朗诵会通知,让学生自主浏览整部诗集,从中选择五到十首自己喜欢的诗歌,然后进行背诵。

第二步,在临近期末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背诵的诗歌拟写诗歌朗诵会的开幕词与闭幕词以及串词,并选用优秀都作为诗歌朗诵会的开、闭幕词与串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诗人以及作品理解与认识。须用时2课时。

第三步,举行诗歌朗诵会,须用时2个半小时。

六、摘录式阅读

对于那些外国长篇小说,一般都长于叙事,长于描写,一些高中生读起来有点不太习惯,可采用摘录式阅读,即学生浏览原著,勾画圈点在浏览过程你喜欢的地方,然后再摘录在读书笔记上。一般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精读自读指导提示;

第二步浏览故事情节,勾画自己喜欢的内容;

第三步按章节摘录自己勾画的内容并作交流。

七、讲析式阅读

指定书目中有一些作品涉及到文学理论与美学知识,如《谈美书简》、《歌德谈话录》等作品,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讲析,讲述书中的重要概念,原理等。如要学习《谈美书简》教师可以讲“美是什么”“与文学有关的美”等专题。

八、日记式阅读

语文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写日记,因为日记写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很多学生都不能坚持下去,坚持不去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可写的内容,自己没有话题可以抄录别人的,因此《朱自清散文精选》《呐喊》等语言优美,思想深邃的作品可以当作摘录日记在无话可写的时候进行摘录。

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只有计划到位我们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完成指定阅读书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好计划,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曾拟定了一个两年计划,经实践后修改如下。

高一第一学期

晨读内容:《论语》背诵;

阅读课内容:《红楼梦》、《三国演义》、《西厢记》、《女神》《谈美书简》《朱自清散文精选》。

高一第二学期

晨读内容:《孟子》背诵;

阅读课内容:《子夜》、《茶馆》、《巴黎圣母院》、《泰戈尔诗选》、《哈姆雷特》《雷雨》《复活》。

高二第一学期

晨读内容:《庄子》背诵;

阅读课内容:《家》、《边城》、《复活》《普希金诗选》《匹克威克外传》

高二第二学期

晨读内容:复习背诵《论语》、《孟子》、《庄子》;

阅读课内容:《唐吉诃德》、《歌德谈话录》、《欧也妮葛朗台》《尘埃落定》、《呐喊》。我校每隔一天是一个语文晨读,晨读时间为35分钟,每星期有2节课外阅读课,这些时间与学生自主挤出的时间基本上可以按计划完成,即使上课时间完成不了,假期也可以补救上来。因此两年时间读完指定书目是完全可以的,并且我确实就这样又两年的时间读完了指定的书目。

6.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 篇六

———— 读《陶行知教育著作》有感

店埠镇中心小学 张忠远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和培养好儿童,成了我们的千秋大计。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英语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习。”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7.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 篇七

本文意在以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谈谈经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意义和阅读的途径。

一、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超越性的经典阅读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随着时代本身的发展, 终身学习观已成为个体发展的迫切需要, 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途径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谆谆指出一条建议———读书, “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 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

的确, 教师的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书籍的滋养, 读书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技巧的关键措施。但目前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本身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 师范教育又没有过系统的滋养, 阅读书籍相当有限, 走上工作岗位后, 因为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疲劳, 使他们拥有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具有阅读习惯的教师, 大多选择了功利性的阅读:即只读教学案例, 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从教学来看, 技巧当然是重要的, 没有高超的教育技巧, 就没有教育的智慧, 这便是把功利性阅读降格为庸俗的实用主义阅读了, 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 扼杀教育的生气。因而教师当前急需要的是超越性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教师要读的书有三类:自己所教学科的书, 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 跟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书”, 超越性的阅读就是主张教师直接去读这些方面的经典原著。哲学家叔本华曾劝告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人说:“只有从那些哲学家思想的首创人那里, 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 谁要是向往哲学, 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对于教师来说, 只有这种超越性的阅读, 才能在经典名著中分享前人思想学术成就, 积淀底蕴, 丰富学养, 让自己的内心鲜活, 文化气质油然而生, 也才能把汲取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永久的动力, 从而达到教育的自然之“道”的最高境界。

中学历史教师的经典名著阅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中外史学名著和史学理论著作, 深化专业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二是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 尤其是教育学家的经典名著, 开阔教育的视野, 理解教育的真谛, 把握教育的规律;三是阅读中外思想史上有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学者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人文经典, 构建多元的人文知识结构, 使自己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以便于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 真正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需要

当前,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的角色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引导者,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学科研究能力的创新者。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把一味地研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讲透教学内容便视为教学成功的最高境界, 教师潜生的是保守, 不求发展的惰性, 一些历史教师视专业研究为畏途, 不能享受专业发展带来的乐趣。笛卡尔说过:“最具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也同样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一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鼓励和培养读者的好奇之心, 求知之欲望, 阅读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 不但可以提高素养, 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 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因此, 研读一本经典名著, 就犹如给自己的思想找到一块基石, 立足于这块基石就可以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大厦。这便好似站在巨人的肩上, 以他们为思想榜样, 学着以他们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问题, 观察世界, 而这种视角也正是理性的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动力。教师的这种创新性思维, 有利于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宏观启迪的实施。

三、课程建设与开发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 教师仅是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 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教师的这种自主决策权力, 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对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的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 有赖于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深厚底蕴和学科研究的理论素养。

同时,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也越来越被重视。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追求得出系统的理论, 而是借助已建立或获得的理论认识来分析教学实践,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教学反思却必须借助于理论的指导, 才能正确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方案。也只有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站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基础上, 理解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和意义, 才能更好地制定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因此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直接影响教学反思能力。

目前, 有相当一部分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研究理论所知甚少, 对各种各样的历史观也多是道听途说, 或闻所未闻, 教育理论的掌握也是一鳞半爪,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阅读一些历史学科和教育理论类的名家名著, 从中感受其广阔缤纷的理论世界。因为对于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来说, 每一本著作都包含着他们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理论内涵, 阅读之, 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提出的某个思想观点很深刻, 很新颖, 而是因为这些思想观点是被系统的、严密地论证出来的, 认真地阅读, 就是与这些名家们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思想对话, 体味他们缜密的理论思维过程, 增强理论学习的兴趣, 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理论修养, 同时又能在这些理论的启迪下, 孵化出新的课程思想, 组合出新的教育观念, 嫁接出新的课程策略。

四、拓展和涵养主体精神的特殊意义

经典著作因其丰富的承载力和阅读的特殊机制在拓展和涵养主体精神方面有其独特的影响力。与经典文本的对话, 与作品意境相通相融, 便能充分感受名家的思想与精神, 因为这些文本都是作者将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体验付之于字里行间的, 读懂了就是一种思想和品德的终极关怀, 有益于自身人文品格精神境界的良性构建与灵性启迪。

教师的这种良性的主体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 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 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经典名著阅读为教师的形象增添厚重的质感, 何况爱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品格。教师读书的品格感染、熏陶着学生, 师生之间这种精神上的以读书及其趣味为纽带的密切联系, 是师生彼此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 是他们相互的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荣共生。

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 除了社会、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舆论环境、工作环境外, 教师自身的善于调节更为重要, 教师不妨在经典名著阅读中有效地进行调节, 因为面对经典的博大精深, 它要求我们要真正地沉静下来, 将宁和怡悦的心境放进书里, 任何浮泛燥动、急功近利的心绪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的阅读佳境。同时当我们与文化精华对话时, 我们的心灵也会变得坦荡而宽广, 柔韧而顽强, 温煦而宁静, 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会荡涤一切的浮燥和倦怠, 有益于思想的自由驰骋和身心的健康与愉悦。

在充分认识经典名著阅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后, 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去阅读。

五、重组时间, 为教师的阅读创造条件

有些教师感叹, 想读书但无时间。的确, 时间资源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常教学中, 教师的授课任务已经很重, 除了参与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等。由于在学校的任务过多、过杂, 教师的在校活动中显得杂乱而片段化, 穷于应付, 缺少时间和精力投入阅读。哈格里夫斯曾把时间比作教师的敌人, 他说:“时间是教师的敌人, 让教师的期望无法实现!”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他认为必须给教师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并引导他们去读书。

教师的反思和学习都需要时间, 学校必须要合理重组教学时间, 解放教师的时间, 把教师从繁杂琐碎、耗时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帮助教师实现从“事务型”到“学习型”的转变, 教师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广阔的阅读才有可能。学校要建立多元化、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不再让学生的成绩决定一切, 要把坚持广泛阅读也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之中, 亦或以校本方案的形式督促教师读书。学校还要努力营造校园读书的氛围, 校长要以身作则, 同时要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 努力把学校办作学习的团体。

六、掌握阅读的工具

面对茫茫书海和我们有限的阅读时间, 如何掂量经典名著对我们专业发展和教学指导的轻重缓急, 价值高下, 不妨依据一些工具途径, 达到更有效的阅读。

1. 走过导读的门径

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讲过:“读古代之书, 不可不知其人, 论其世”这就意味着阅读经典, 不仅是阅读经典的文本本身, 同时也是必须围绕着、簇拥着这一“经典”的一系列“经典阐释”来进行, 并以此为门径, 进一步认真地研读体验原著, 寻微探幽。

2. 预备知识的积累

由于年代久远和文化发展变迁, 以及时代知训技术条件的局限, 对于古典名著中的许多内容我们不易做到完整全面的理解。阅读中国古典著作时, 我们需具备古汉语、文献学、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古典作品中注意的讳字、特殊的修辞、礼俗和典章用语、方言和语音学的掌握等, 理清作者思想, 得出一个合乎当时社会情态及作者原意的解释。

阅读外国经典名著时, 深刻理解原著的精髓需要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预备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一些术语的内涵和转移的把握, 方能领略著作的准确含义。

3. 构建阅读的理解力

阅读中, 主体阅读理解能力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审美体悟的鉴赏性理解能力

“鉴赏”是对文本的鉴定和欣赏, 即主体在阅读时辨别、确定文本的优劣, 并由此获得美好的享受, 领略其精神意蕴的活动过程。由于经典名著包含社会、历史、宇宙的多种审美因素, 是个体审美意识、时代审美意识和人类共同审美意识的复合, 使得经典阅读的过程中, 审美意蕴丰富, 而主体在对这种审美性的感悟、理解和接受中, 就是一种鉴赏性理解能力的构建。比如教师在阅读史学名著时, 就是通过这种鉴赏性解读, 潜移默化地感受史学家的学识风范, 以其倡导的思想观念引领自己的行为方式, 并最终实现由外烁的被动模仿向内在的自觉体悟的转化的, 专业学习与发展也便在这种熏陶下渐入佳境。

(2) 解读过程的反思性理解能力的构建

前文说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反思性能力的构建, 经典阅读中, 也需要这种反思性阅读理解力的构建。现代阅读观认为, 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并不仅是局限于对经典名著的一味鉴赏, 它同时也是对文本的反思性理解, 即由“鉴赏者”到“解读者”的演变。解读观认为:文本是一种包含诸多“空白点”的未完成的立体召唤结构, 而这些“空白点”就是反思的契机, 所谓读书阙疑, 便是这一深层阅读的自然结果。我国学界把读书存疑当作一条理解读物的道统, 朱熹曰“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阅读阙疑, 由疑而问, 必须反思, 方能形成独立的理解。

自然, 经典文本中的内容、形式存在一定的规定性, 我们可以突破权威的理解,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也不能超越一定的文本限制, 同时, 经典阅读也有一定的选择性, 阅读时同样存在着吸取积极成分, 剔除消极成分的选择, 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同样是要具备的。

(3) 个性化生成的创造性理解力的构成

解读是指向未来的创造, 经典阅读的核心结果不仅强调的是个性化理解, 更要重视的是个性化的生成。解读的目的就是力求在读者与文本的开放式的视域融合中产生新的视域, 实现文本定义和读者自身的共同超越。教师在对经典名著的由鉴赏到解读过程中, 以反思的姿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创造性地试探回答这些问题, 形成渐进的或突发的思想火花, 由这些思想火花再联系教学的实践过程, 与教学的反思融为一体, 这便是一种创造性理解的生成。

总之,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对于经典名著自在而又执着的阅读, 既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 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 为了心灵的惬意。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永恒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仓修良主编.中国历史名著评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2]刘明翰主编.外国史学名著评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8.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 篇八

一、对名著进行批注

批注名著的做法自古有之,比如针对《红楼梦》即有脂砚斋评的《石头记》留存于世,且演变为今人进行红学研究探讨的核心理论依据。此外,像金圣叹评的《水浒传》、毛宗岗评的《三国演义》等,都是名著批注的经典。清代金圣叹在其所著《读第五才子书法》里面讲到,他最不同意的就是一家学习者,凡是遇到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不对其中的文字技巧、篇章结构加以探讨,而只是死记硬背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并且以此为傲。金圣叹的看法是对的,名著一般的篇幅都比较长,可是如果由于篇幅很长的原因而随意翻过,那么和不读其实没什么分别。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学生在接下来的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受到更多的教益,而不再是盲目而随意的阅读。在指导批注名著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前人批注成果加以说明,比如在接触到《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里面涉及到这样的描写:“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教师即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看脂砚斋对其所下的批注:“余看至此,故想日前所阅‘王敦初尚公主,登厕时不知塞鼻用枣,敦辄取而啖之,早为宫人鄙诮多矣’。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无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学生便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林黛玉进贾府》一篇文章中细节描绘的老练精当,使学生在华丽文笔之下,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同时学生更会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去阅读其他名著,并形成相对深邃的阅读感悟。

二、对名著进行讲述

有些教师借助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一些同名著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借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习热情的效果。而教师完全可以更进一步,在课前几分钟时间里形成针对名著的你讲我问活动,使活动内容限制在高中生必读名著的范围内。在每堂课的初始阶段,依学号或者其他顺序安排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面来讲述一个和名著有关的故事,讲述时不能是简单的背诵材料,更不能照稿朗读,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且尽量使描述过程符合记叙文的几个基本要素。当该名学生讲完以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赞赏或者疑问意见,或者给这名同学所讲的情节找出不足,此外还可以对名著背后的故事做更多的补充,讲清其前后因果关联。而对于教师来讲,使负责讲述学生再对有关人物形象加以说明的做法同样可取。总之,经过课堂上的简要讲述,再加上师生间的共同补充,学生的记忆就会更为深刻,防止出现阅后即忘的问题出现。当然,教师也应当注意到: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遇到矛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在对时间的把握上便是一个难题:如果时间超出五分钟,会给接下来的正常授课带来不利影响,而时间若是不足,又会使学生有不解渴的感觉。对于这一问题的最恰当解决办法,是使课前名著讲述同授课内容联系起来,比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前,即可以介绍《红楼梦》,讲到沈从文的作品前,即可以介绍《边城》等。

三、给名著以视觉效果

诚然,借助教材里面提到的名著选段,可以使学生产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却并不能长久。当今高中生对于一些文化底蕴不足畅销书相对热爱,由此冲淡了对名著的长久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态势,教师可以将名著同影视作品联系起来,给名著提供可欣赏的视觉效果。这样做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有相当多的文学名著会由于时代的差异、民族背景的不同,给学生带来疏离感,学生也因此无法在短时期内融入到名著的世界中去,而直观且形象的影视作品,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互联网上的影视资源,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荧幕上的名著。特别是一些电影作品,集声、光、色、影等方面的优势于一体,用动人的情节、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背景音乐等,将文字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不但能够让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增强,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文学作品鉴赏水平,诚可谓之功效卓著。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欣赏了《边城》《安娜·卡列尼娜》《鸿门宴》等电影以后,再回过头来反观名著的,在阅读时,将文字同形象画面两相印证,其体会较单纯接触文字要好很多,由此也增强了印象、加深了体会,并保持了阅读兴趣的长久性。

9.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 篇九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

成果形式:成果名称:作者姓名:所在单位:电 话:手 机:E-mail: gumeiling1@qq.com

成果评选 统一封面

读书实践总结研究报告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

顾 美 岭 平度市大泽山镇长乐小学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本次“读教育名著”活动中,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等几本教育著作,从这些教育名著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张扬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知识太多,而对于一个小学教师的我而言,知道的知识又太少了,明明知道这些道理,还是找这个借口那个接口,不去学习,不去读书。说真的,工作这么多年,没读过几本教育名著,虽然知道,读书是促进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途径之一,读书会让我们教学不再心虚,充满底气,可还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在互联网上有幸浏览到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让我彻底不在埋怨没有时间读书,当我接触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暑假里,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读了几本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思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也有丰富的科学素养。他不仅用心爱孩子,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技巧。他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其中《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书中为教师提出的100条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对这100条建议进行归纳、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师教育素养、关于教学方法、关于学生阅读的培养、关于“减负”、关于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劳动、关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关于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关于直观的生活教育、关于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关于和谐教育及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等等。总之,他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

阅读中我为苏霍姆林斯基充满感情的投入和全身心实践的精神深深感动。同时也会感到非常充实和幸福,因为你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之前虽也曾读过类似的教育书籍,但没有像这本书一样引起我诸多的思考,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它引发了我对教育工作及许多细节的思考。我从中受益匪浅,感悟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而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在阅读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这本书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经典作品,就会使我们不断的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烁着睿智的光彩。

我还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工作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自从我当了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因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我从我的老师那听来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有人曾说过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通过阅读《魏书生文集》,我更是颇有感触,对魏书生的做人哲理、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的博大精深,仰之弥高。他的班级民主管理,他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畅谈竞争的快乐、吃苦的快乐,强化学生享受人生快乐这根神经,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从不感到沮丧,始终保持欢快愉悦的心态,享受“快乐人生”。立体看人生是魏书生做人哲理之一。即用宽容当宰相,用勇敢当将军,用勤劳当大臣,用明智当君王,那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国泰民安。我欣赏魏书生的乐观,是在他对逆境的态度上。“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解读魏书生,更让我明白,平常要保持对生活的这份激情,永远对万事万物都保持一种好奇,永远都涌动着一种对生活的热望。注意时时保鲜自己的激情,让自己的头脑能常常激荡起来,做快乐的人,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人生的快乐。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深知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坚持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不动摇的目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我们将要不断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源源不断获取最新的信息,最广博的知识,想象的空间才会不断拓展,大脑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才会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升。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明白了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后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情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情趣、更有奔头、更有价值。

10.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 篇十

单位:李家台学校姓名:蔡山春性别:男职称:中二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的第八十六条“致未来的教师”: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段引起我深刻的反思。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充满稚气。和他们接触久了,经常会发生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讲究个性,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如班上一位学生,令我特别烦心。我在班上布置作业,通知事情,安排工作等等,她总喜欢在底下顶嘴,借机挑刺,有时候安排做大扫除工作,她也挑三拣四,拈轻怕重。这一系列行为,使我对她印象特别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事情出现了转机。这天下午,我临时有事情,班级自习课上很吵闹,我让同学们先安静地在班级自习,并要求这位女同学临时帮忙负责看好班级,果然班级的纪律很好。我在心底也开始改变对这位学生的看法。

我回想起有些时候和班级孩子们有说有笑,甚至会在学生面前拿她开玩笑,久而久之,学生心里也会有自己的一个认识,老师在她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慢慢减弱,以致敢在老师面前直言不讳,让我觉得这学生很不尊重我,原来是

我一直没有身正为范,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11.如何引导小学生名著阅读 篇十一

关键词:引导;小学生;名著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75-01

可是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名篇不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对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还是因为教师无法让他们对名著名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名著的阅读是提高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当今小学生阅读名著的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担忧。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小学生阅读名著,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阅读要求要因人而异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动力。要搞好文学作品的欣赏,更要有许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口味,浅显易懂而又情感高洁的文学作品是首先条件;比如对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就要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真正体会一些深奥的名著的含义。而较高年级的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可引导他们读较高深的名著。

不同的要求会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他们所接触的名著,也是阅读名著重要的引导方式之一。

二、阅读后写读后感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对于名著仅仅是读是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真谛的。所以就要联系自己感想,写出读后感。如在《水浒传》中,李逵为请朱仝上梁山的时候,十分残忍地杀了朱仝所照顾的县令的孩子。这一段就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们在读了这段以后都有不同的感想。有人认为为了请朱仝上梁山,可以壮大梁山的力量去劫富济贫,这样做是正确的;而有的人则认为孩子是完全无辜的,为了请朱仝上梁山,哪怕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孩子的命,这样做是十分残忍,甚至是不人道的。

学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认真思考自己所阅读到的东西,这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介绍其中精彩的片段

学生为什么会耐心地读完一本书?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从内心处就想去读,书中有吸引他们的东西,或者是其中的情节、或者是其中的人物、或者是其他什么。

而从书的开始很难将学生吸引住,这就要求教师有好的吸引入的介绍和讲解能力。而在讲解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学生们介绍其中精彩的片段。

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轮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又如《老人与海》中:“他把那只抽筋的手在裤子上擦擦,想使手指松动松动。可是手张不开来。也许随着太阳出来它能张开,他想。也许等那些养人的生金枪鱼肉消化后,它能张开。如果我非靠这只手不可,我要不惜任何代价把它张开。但是我眼下不愿硬把它张开。让它自行张开,自动恢复过来吧。我毕竟在昨夜把它使用得过度了,那时候不得不把各条钓索解开,系在一起。”

这些都是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在加上教师生动的介绍,必然会使学生们提升起兴趣和耐心去品读名著。

四、增加阅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多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例如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开展读书交流会和读书讲座。如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组织大家一起来讨论刘备这个人物的性格,或是大胆假设赤壁之战曹操成功会如何,官渡之战袁绍胜利会如何,等等。

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必定会对原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兴趣去阅读其他名著。

五、教会阅读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阅读方法才是品读名著的重要方式。如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一种浅阅读,即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快的速度去读书,但是却没有真正领悟到书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浅阅读是无法吸收和消化名著的这就要求教师去教导学生们如何阅读、如何品味。这样才可以真正阅读名著,感受其中的精髓所在。

一个人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文化素质,而读书的好习惯要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在阅读名著的道路上有了教师的导引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12.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 篇十二

一、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习之母”, 自文字产生以来阅读便成了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更能丰富情感构建精神家园, 而且文学名著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名著能使人得到优秀人文作品的熏陶,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文明的制高点, 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见名著阅读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

在应试教育下老师的评价机制, 导致整个教学环节只重视短期效应, 拼命练题, 名著仅仅提到为止。而大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忽视对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其原因如下:时代的间隔, 对经典名著缺乏认识;当今社会文化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且更快捷;初中教学时间紧、学科多、学生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 要多读书、读好书, 都非常具体的推荐了初中阶段应读必读的名著。

(一) 以语文教材为引导

现在的语文教材都选用了许多文学名著的经典片段,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导向名著经典之中, 并由此及彼, 多讲讲其中的经典情节, 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

(二) 以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载体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在引经据典的时候插播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片段, 让学生与名著对比阅读, 在比较中了解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让学生知道光看影视剧是远远不够的, 书面文字和影视作品的区别在于书面的讲究文字描绘的形象化, 而影视作品讲究的是行动化和视觉化, 书面形式的需要将文字转化为“意象”, 需要联想, 需要心灵体验, 需要集中精神, 需要平心静气, 需要宁静的环境, 名著的阅读能陶冶情操, 增进智慧, 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在阅读中能获得愉悦。

(三) 以语文活动为平台

语文课, 它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 语文教材它涉及多学科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的有利条件把学生引入经典名著之中。

(四) 名著阅读的选择原则

文学作品的选择一定要有趣味性, 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要考虑到学生的身理及心理发展状况, 想让学生走上阅读之路, 也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引导, 尽可能地给学生挑选轻松而高雅的文学作品

(五)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的兴趣, 才能产生阅读的欲望, 阅读活动才能起步。

激发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对作家、作品有较多的了解, 对作品的价值、阅读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学生的阅读活动开展起来才相对容易且富于成效。

教师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讲解是有效的办法。教师的讲解系统、全面、准确、权威、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容易接受。

有条件的学校, 组织学生参观作家故居或相关的名胜古迹、纪念场馆, 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开展活动, 营造氛围。读书节、名著阅读读书笔记评选、名著阅读征文、名家讲座、名著阅读演讲比赛、名著阅读板报比赛、参观书展、参观或参与签名售书等等, 是学校营造名著阅读氛围的有效方式。这些方式的采用, 代表着学校的舆论导向, 起着营造氛围的良好作用, 会产生具有“磁力作用”的“磁场”, 会吸引学生自觉加入名著阅读的行列, 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总结

作为一项为学生“打底”的工程, 读书能使学生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 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 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 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名著读书, 能改变学生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况, 改变学生精神、气质和品性, 使学生增长智慧, 时时闪耀着睿智的光彩, 充满着充实的快乐, 并能促使学生历史地思考人生, 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 只有读书, 学生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有读书, 学生才能不自甘平庸, 才能不俗不可耐。

历史学者雷颐在一个座谈会上说,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读到的东西, 会溶进生命, 化入血液, 而到了大学阶段、成年以后读的, 往往只能作为知识存在”。我很赞成这样的看法, 中学阶段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中学生的阅读流于贫乏, 精神流于空虚, 它不去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 不沉于消极, 可能吗?而这怎么可能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呢?为此, 我们要力求改变这种状况, 要借开展班级名著阅读的良好契机, 开展读书活动, 让学生愿意读书, 喜欢读书, 为读书所迷, 让读书成为学生不能割舍的情怀, 让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 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在暑假旅游作文400字下一篇:宝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