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

2024-07-01

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共14篇)(共14篇)

1.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 篇一

经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点滴体会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力求从内容、新课引入、生活中的数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生活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减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生活化;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经济数学课程标准以服务专业为导向,结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必需”为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导向,提高作为未来职业人员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突出数学的生活化?现将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同行共赏:

一、从教材入手,让数学内容生活化

我校新编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数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根据经管专业的需求,选取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假如你毕业时刚满20岁,买了一份2万元的养老保险,如果每年的利率是15%,40年到期后取出本息,你将会收获得多少收益?”

先让学生讨论,而后老师及时介绍:

(1)银行利息的三种算法:单利、复利、连续复利;

(2)会计学中的“现值与终值”;

(3)数学知识中的“函数与极限”.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地完成知识练习,高质、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及数学的专业服务性.二、从新课导入入手,突出数学的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以应用为导向,提高作为未来职业人员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我校经济数学的理念.基于此,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讲授“整数规划”时,我采用一段株洲市的公交视频资料导入:

某昼夜服务的公交线路每天各时间区段内所需司机和乘务人员数如下:

若司机和乘务人员分别在各时间区段一开始时上班,并连续工作八小时,你作为公交站的人事主管,该公交线路至少配备多少名司机和乘务人员?

这样,学生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适时地介绍数学建模的步骤和解决方案,学生毫无顾忌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了.三、从生活入手,展示数学的生活化

以必需为原则,以服务为宗旨.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途径.如:“观察红绿灯的交替变换时间”、“刑侦中死亡时间是如何确定的”等及时引出微分方程.2.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知识,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如设计“连续投资问题”,引导学生建模并利用Lingo解决.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归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有利于发掘每名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经济数学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又具有经济理论基础,且具有较高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统计等经济部门和政府部门从事经济分析、经济建模、系统设计工作的经济数学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活动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从课程评价入手,体现数学的生活化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只是采用一卷定结果,只是起到了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出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习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查的方式,如对平时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评价记为A,课堂上能大胆地在讲台上用电脑操作的记为A,课后能在云平台的空间中用Excel或Matlab\Lingo解决相关问题的记为A,在期末总考核中占30%.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

2.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 篇二

《经济数学基础》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在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必须开设的若干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理论性与实际应用性都非常强, 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经济数学基础》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既讲方法又讲究动手能力。该课程一直是本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 目前已将该课程列为精品课程来进行建设。长期以来, 在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各专业课程建设中, 对如何搞好《经济数学基础》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不断地改革和探讨, 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财经类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因此, 人才培养模式并不仅仅指课程与教学环节, 而是包含了受教育者的选拔、教育教学与管理、学绩考核与评价等。当前财经类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 兼顾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财经类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是大学实现其自身与社会价值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相应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 养成适应社会要求的良好素质的过程。

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 我们首先应当强调更新教学观念, 强调以人为本, 加强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充实和丰富课堂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研究者。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目前, 课堂讲授法仍是许多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讲授《经济数学基础》相关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 固然有其优势, 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从教学手段来看, 过于单一, 从书本到书本, 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偏重于对概念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 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思维与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公式, 为应付考试而学, 结果是考完就忘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和惰性, 这样的学生很难有创新能力。基于上述问题, 在《经济数学基础》相关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 我们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 进行了大胆改革,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1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的优点是:节约了板书时间, 加大信息量, 开阔知识面。并能挖掘出课本文字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 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 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经济数学基础》的相关课程之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 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随机试验, 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 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为此, 在《经济数学基础》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 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 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提高了学习效率, 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 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的统计意义、二维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高尔顿板实验等十余项, 再现抽象理论的研究过程,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与此同时, 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魅力, 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1.2运用讨论式教学法, 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 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 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 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 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 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 提出质疑, 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 使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 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 提高讲课技能,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 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 相得益彰。

1.3运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 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 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关于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的内容时, 引导学生讨论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讨论, 使得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的原理有了新的理解, 能够灵活的掌握这些知识点, 不再像以往那样停留在死记硬背、机械被动的套公式。

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还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 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 比如:“有趣的Montmort配对问题”、“报童的决策问题”、“彩票的发行及购买问题”、“组合证券投资决策问题”、“平均值的质量控制图”等应用实例, 通过这些实例的阅读和讲解, 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 缩短了数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距离, 使学生确实感到数学有用, 并知道了怎样去用。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这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 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 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4开展数学实验课,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往在《经济数学基础》的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有一定时间的习题课, 但对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经济数学中的思想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够重视, 由于课时较少及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没有时间和条件安排数学实验课。大家都知道数学习题课对于巩固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习题课不能解决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问题。现在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课堂大多都实现了多媒体化, 新建了许多机房, 目前许多学生都拥有了微机、寝室也全部开通了互联网这一新的情况, 我们逐渐在一些班级和专业增加了《经济数学基础》相关课程的部分实验课的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 掌握Matlab、Mathematica、Excel和Eviews等软件在《经济数学基础》的相关课程中的使用方法, 不仅在课后做作业时大大减少了同学们解题的时间, 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引导他们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鼓励他们写出一些简单的分析报告。例如, 在讲回归分析时, 通过介绍一元回归在季节波动预测中的应用这一案例, 我们引导学生运用统计软件, 研究某地区实际投资额 (I) 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 及物价指数 (PI) 的关系, 并建立投资额模型, 对未来GDP及PI进行估计, 并预测未来投资额。学生在实验时如同身临经济活动的现场, 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实验课中, 通过动手能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中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 同时利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独立完成研究型小课题,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 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财经类专业《经济数学基础》相关课程教学, 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深入改革外, 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经济数学基础》相关课程的考试, 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 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也存在着缺陷, 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 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经济数学基础》的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 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经济数学基础》的相关课程的过程中, 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 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院校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 我们认为应当对《经济数学基础》的相关课程的考试进行逐步的改革,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经济数学基础》的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 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应当不具一格, 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 还应当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数学知识, 针对一些经济学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通过课堂讨论, 写出一些小论文、小报告等多样形式, 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内容。学生最终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论文、报告、上机操作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 在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面, 最终成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桂元, 李天胜.经济数学基础[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3.浅谈数学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篇三

【关键词】数学;经济学;重要意义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济活动就是实践,在经济活动中应用数学,可以提高经济预算的水平,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对经济学具有非凡的意义。我们未来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无论是哪种工作,都不能和经济活动脱离,因此学好数学势在必行。

二、数学对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1.数学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

首先,数学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想要解决经济问题,就要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理念。比如,我们去买笔记本,要根据现有的费用来限定笔记本的价格范围。如果我们手中只有5元,就无需再看5元以上的笔记本,因为我们负担不起五元以上的价格。当今社会的一切收付款活动都涉及到数学的知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把数学学科和计算机联系起来,在计算机中引入了数学等公式,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精确计算。比如,企业在计算自己的投入成本、收获利润时,都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中的数学公式。

2.数学和经济学结合成新学科

其次,数学和经济学结合成一门新的学科。数学和经济学关系密切,我国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把两门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经济数学”。“经济数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融合了数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我国想要实现快速发展,就要培养“经济数学”学科的专业型人才,以数学的思维和经济学的理论来制定发展规划。

3.数学在经济学中地位突出

再次,数学在经济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数学模型。在计算题目时,必须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对其中的各项影响要素进行综合考量。如果经济学中缺少了数学模型,经济学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

三、数学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表现

1.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首先,数学能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和传统经济具有显著的区别,现代经济更加强调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应用。在传统经济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要经过多种计算程序,一旦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计算步骤就会彻底失效。现代经济依靠数学的思维模式,采用了严谨的论证结构,在分析问题时结合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的变化做了预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在数学的作用下,现代经济的风险率大大降低,投资者采用现代经济的理论,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2.提高经济决策的效率

其次,数学能提高经济决策的效率。数学的理论性很强,实践性同样突出。企业在制定经济决策时应用数学建模方法,可以提高决策的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比如,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决策进行分析时,应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把企业的生产成本、工时工期、工作人员的效率水平、距离市场的距离、运输费用等要素纳入计算之中。在建模完毕之后,企业可以根据经营效益和影响因素的关系来制定经济决策。工作人员的效率水平和企业的生产效益成正比,因此企業应该建立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3.推动经济学科的发展

再次,数学能推动经济学科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发展,如果没有数学,经济学科将不复存在。从理念上来看,经济学中的许多理念都是由数学确立起来的,相关人员以数学语言来建构经济学的概念,使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具备了数学的特征。在经济学中,许多范畴都存在着相互关系,能用来阐述二者或多者关系的只有数学。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数学对推动经济学科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同时,依据数学能对经济学中的理论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数学具有逻辑严密性的特征,根据数学可以得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第二,数学语言具有简单明了的特性,用数学语言来推导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让问题假设更加清晰。第三,数学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因此用新的数学知识来阐述经济学,可以丰富理论的内涵。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数学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因此要促进经济学的发展,首先要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群.经济学科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吗?——A.罗森伯格经济学哲学思想解读(续)[J].经济评论,2013,01:5-10.

[2]乔希民,罗俊丽,李超,程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成长之路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4,01:24-27.

[3]王玉霞,罗晰文.经济学数学化的发展综述——一个方法论视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83-88+2.

作者简介:

4.数字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篇四

数字技术引领创新发展特征日益显著,从计算机信息系统、物联网、数字平台到人工智能应用等技术推动了产业及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重塑全球市场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更倒逼这一进程的加速。在我国,数字技术驱动各产业领域业态及模式创新,推动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但从现阶段发展情况看,数字技术在提升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拉动就业及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等方面的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对此,应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将数字技术更加高效地运用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在塑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范式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和个人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创新发展的能力,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优效率的数字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包容性增长,达到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目的。建议从以下方面重点施策:

营造有利于数字技术发展应用的创新生态体系。以促进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为出发点,优化数字经济融通创新支撑能力。在专利应用转化方面,考虑更新现有专利制度,调整专利管理一刀切的传统做法,平衡好专利技术权益与创新推广、传播应用之间的收益关系,采取差异化管理方式,调整形成适应数字经济融通创新需求的技术专利体系。在创新协同方面,支持“产学研金”跨组织管理协作,畅通企业向高校及科研机构获取数字技术支持途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作用,确保创新供应链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扩大数字技术创新研发溢出效应,塑造数字经济创新合作生态圈。在税收激励方面,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及中小企业进行适度倾斜,对相关领域技术研究人员给予工资税收减免以及研发税收免抵扣等,降低创新成本,提升企业及个人开展数字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研发投入方面,加大涉及数字技术的公共研发预算,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研发投入上的强大支持作用。增加公共研发项目投入,协助突破企业及个人研发技术模式的局限性。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许多私营企业的突破性创新研发均受益于政府的支持。其中,应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扶持,可考虑设立资助性项目,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创新研究和技术转移项目。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提升全社会利用数字技术参与创新型经济建设的能力水平。

完善有利于数字经济创新竞争的政策治理机制。统筹部门力量,从管制与促进双向发力,确保政策治理的敏捷性,及时调整出台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及需求的反垄断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在加强管制方面,以维护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原则,密切关注数字市场中伴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型垄断现象,剖析检视垄断结构增长问题,持续完善数字经济竞争政策。在这其中,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关乎数字经济发展命脉。应处理好数据使用、访问、便携性、开放、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对数据聚集独占实施监管,由事后控制向基于数字技术的过程治理转变提升。在优化促进方面,形成部门合力,共同谋划数字市场促进竞争政策,鼓励加强基于数字技术协同、柔性技术服务的多方生产合作。发挥金融的引导支撑作用,加深数字技术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更多产业、惠及更广泛企业主体和劳动力群体,消除不同人群、地区的数字鸿沟,在不断强化数字技术普惠性的同时,发挥创新引领优势作用。

5.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五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环境、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系列约束情况下,我县如果能发挥土地、水、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环境优越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落差加快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转移,跨越式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县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在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城镇化必将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县发展,优化整个城镇空间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泛长三角同城化将推动我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泛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实现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势必推动同城化加快形成,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亦将成为必然。为我县外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我县目前城镇化、工业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投资将是拉动经济増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在交通、水利、城市建设、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加大政府投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着力推进县经开区和东北新城两大重点区域项目进展,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二要引导企业加大工业项目投资,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三要提前做好谋划工作,立足基础设施和产业现状,科学谋划,形成项目储备、推进、建设的良性循环,深入分析国家和省政策动向,抢抓扩内需、补短板的政策调整机遇,重点在事关宿松长远发展的领域,抓紧编制和完善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战略性项目,充实县级重点项目储备库,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6.旅游经济发展培训班心得体会 篇六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12年3月18日至23日参加了为期6天的县旅游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培训班采取浙大教授授课和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融资、旅游品牌营销与策划等专题,并就广德县如何培育旅游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做了探讨。

通过学习,感到我县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层次不高,特色不明显。农家乐不是农业文明的简单堆砌,而是农耕文明的沉淀和展示,是农村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浓缩和升华。而农民的思维特征是实用性强,重模仿、轻创新,经营理念雷同,方式单一,体现在庭院样式、室内陈设、菜肴品种等都比较相似,缺乏个性化色彩。同时,受文化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局限,他们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绝大多数仍处于简单的“农家吃”水平,甚至连观光、采摘等较低层次的活动也无法开展,总离不开“换个地方打牌、换张桌子吃饭”的模式,顾客重游率很低。

二是科学发展意识不强。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景区的内涵和品质,而乡村旅游首先依赖于硬件环境来吸引客源。农家乐大多建在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或农地,这也是吸引城里人前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部分农家乐在吸引人气带旺财气的同时也污染和破坏了附近的环境,而旅游设施的修建也挪占了大量基本农田。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游客来了根本体会不到淳朴自然的山水风光,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是经营不够规范。经营小型农家乐虽然所需场地不大、人员不多,但它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卫生、安全、消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而我县除了主要的几大山庄外,其他农家乐一般是以家庭式经营为主,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知识,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同时,农家乐管理涉及到农业、旅游、工商、卫生、消防、公安、环保、文化等多个职能部门,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扶持、规范这一新兴产业,目前还未形成较为健全的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发展不规范、服务不规范、监督不规范的现象。

针对我县农家乐休闲旅游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加强四个结合:

一是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相结合。中央有关文件强调,要“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俗表演项目和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由此可见,农家乐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着力点,其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对我国农业文明中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保护和提升。可以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农村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包装、优化,不断赋予乡土人文新内涵,促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农家乐的吸引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二是资源开发与合理规划相结合。旅游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科学发展有着一致性。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更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生命所在。经营者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

会主动自觉地去保护、美化周边环境,将自身发展与环境发展结合起来,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求旅游业的一时发展。因此,切实保护好优美和谐的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引导、科学规划农家乐的产业布局和经营规模才是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必然之路。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家乐特色村,真正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三是政府引导与行业自律相结合。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管理,是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农家乐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一方面要制订出台农家乐标准化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全市农家乐进行专门的宣传包装,凸显特色,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主体作用。通过成立协会,对内加强自律,对外创出品牌,使农家乐有组织、有制度、有活力、有市场。通过规范项目管理,保障游客和村民权益,促进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形成行业自保利润,统一服务质量和价格,避免不良竞争;引导业主间资源共享、互利互惠、联手发展,真正实现共同致富。

四是政策扶持与合理布局相结合。发展农家乐,政府除要发挥引导、指导、监管作用,还要从环境、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要完善乡村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以旅促农,农旅结合”的系列性政策措施。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等项目,加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乡村旅游区域之间合作,着力构筑与周边县市联网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同时要明确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布局和项目,引导农家乐合理开发,防止盲目开发而导致亏本经营、生态环境破坏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促进农家乐有序、健康发展。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为广德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

我有幸参加了广德县旅游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了旅游景区建设与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与规划,旅游项目投融资管理与风险控制,旅游品牌营销与策划以及当前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等内容,实地考察了杭州西溪湿地、义乌横店、桐庐风情小镇、千岛湖等成熟景区,通过学习考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受益匪浅。下面就如何推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领导重视是根本。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把旅游产业作为拉动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工程来抓。成立广德县旅游委员会,对我县旅游工作进行规划、管理、开发、协调、整合。二是要出台优惠政策。通过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实干的大企业、大公司,大力扶持一些重点旅游项目,重点奖励对我县旅游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的省内外的旅行社。三是要敢于资金投入。旅游产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即见效,特别是要加大前期性的投入,一要重点建设旅游景区周边道路、景区连接道路以及绿化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二要积极开展太极洞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一个成熟的景区周边环境应该是干净漂亮的,而太极洞周边基本形成“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要对超载车辆进行严查,对路两边堆放的太湖石进行清理整治,形成专业市场,并对路两边进行绿化亮化建设,给广大旅游者一个好的印象。

第二,市场营销是关键。一是市场定位上。要立足苏、浙、沪等外地客源市场,积极开拓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在内的省内客源市场,大力对接黄山、杭州、苏州等周边成熟旅游区,加强与周边知名景区、旅行社的合作,形成周边旅游一盘棋的局面。二是产品推介上。通过展销会、促销会等活动把广德竹扇、板栗、竹笋、猕猴桃、太极洞酒等特色产品推向更宽更广的市场上去,达到“一看产品,便知广德”的效果,通过产品营销助推广德旅游。三是景区宣传上。树立“边建设、边营销”的理念,在宣广高速沿线、广德西及祠山岗服务区设立广德旅游宣传广告,在县城及出入县境的公路沿线建设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景区宣传牌。以举办第二届竹•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广泛邀请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各大媒体、旅行商,举办节会活动等多方面开展广德县旅游资源的强势推介活动。

7.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城中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高碑店村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村, 一条静谧的通惠河缓缓流村而过。该村常住人口约6000余人, 位于北京市中心以东, 距离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的距离仅仅只有8公里之遥, 被称作是离天安门最近的村庄, 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中村”。

高碑店村的悠久历史, 从清代《日下旧闻考》中就可见一斑:“通州至京城, 中有高米店;辽以城村。”由于旧时京杭大运河在入京的渠段中专为运送皇粮的运转站之一平津闸及码头设在此处, 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缘位置为高碑店带来了众多的流动人口, 这里逐渐开始变得商贾云集, 而往来的人们也就在此大兴土木, 使这一漕运码头附近也开始林立起各式各样的屋舍和庙宇。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也在这片熙熙攘攘繁忙的土地上开始形成了各式各样富有特色的民间花会和庙会等等, 在本是漕运码头的地理背景下, 逐渐使高碑店这个名字名扬京城内外。

该村地理位置特殊, 京沈铁路、京秦铁路、京通快速路以及通惠河、华北输电线穿过村庄。1983年以来, 因华能电厂、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等国家及是重点工程建设征占土地, 该村2300亩耕地已全部失去, 只剩下80亩工业用地。2002年进行的五环路及百米绿化带建设, 使该村26家企业被拆迁。高碑店一度成了“叫农村无农业, 称农民无耕地, 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1]究其原因, 这一现象是由这几个因素导致的:首先, 北京这一现代化都市的不断扩张, 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被纳入到城市的范围中来, 变成城市社区的一部分;其次, 这一现象也是因我国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所造成的, 虽然农村成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 但是农村居民的身份并未改变, 他们在社会保障、生活福利等各个方面都与城市居民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 高碑店人该如何在夹缝中寻求一条生存发展的出路?事关村域村情村民大局, 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2002年上级选派高碑店乡兴隆公园党支部书记支芬同志出任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 并确立了大力培育发展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的新思路、新模式, 十年磨一剑, 硬是把个通惠河两岸建成了集古典家具、华夏文化、民俗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碑店模式新社区。现在全村的古典家具及其他商户已达500多家, 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05亿元, 人均收入2.63万元, 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这条路用高碑店自己的话说就是:成立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高碑店人走出了一条“一街一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现在, 又在这一街一园的基础上, 把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划分为四个部分:古典艺术文化区、国际民俗旅游接待区、通惠河茶酒文化长廊、休闲购物娱乐区。这就很好的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的概念运作在高碑店的发展模式中, 而且提高了本地方的旅游服务质量和保持了旅游项目的特色。

在2009年底, 文化新大街也正式亮相, 这是高碑店打造的文化产业集群。全长800米的文化新大街上建造了紫砂壶博物馆、内画壶艺术博物馆、暖炉博物馆、科举匾额博物馆四个博物馆;以及体验老北京市井文化的产业聚集区——华声天桥民俗园区与聚集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展示、展览、制作、生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还建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下属的中国油画研究院、紫砂壶研究院、雕塑研究院等。

高碑店这种经营模式, 结合了自身的产业优势, 突出发展为两个部分, 即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高碑店的传统文化产业园区是在自上而下的产业基础上, 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 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高碑店村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各项资源, 例如:1.古文化资源, 高碑店悠久的历史, 为此地丰富了古老的文明和文化积淀。2.民俗资源, 高碑店村留有大量的民俗文化。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等等古典民俗文化。大量的文化资源成为高碑店发展民俗旅游的基础, 也是高碑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关键。3.古家具文化。古家具文化产业是高碑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 高碑店村在原来的家具街的基础上不断扩展, 开发出一条远近闻名的, 极具特色的古家具一条街, 成为高碑店发展的特色品牌。[3]

在高碑店村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 文化创意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第一, 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它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中。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之中的比重也逐步增加, 直接改变整个产业结构的比例和关系。文化产业的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 文化产业的流通和文化服务属于第三产业, 其基本趋势是文化产业中的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 文化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具有广泛吸纳社会劳动力的特点和优势, 产业化的文化生产效率趋高, 其创造的增加值和经济效益也较高, 所以可以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英洪.高碑店村的“民办公助”旧村改造模式[J]村委主任.2011 (16)

[2]岳岩.高碑店, 从城中村到民俗大观园[J]中华手工.2010 (09)

8.当经济遇见数学 篇八

由于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数学与经济这个交叉专业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的叫“数经班”,有的叫“经数班”,每个学校的开设课程、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和培养目标都差不多。

什么是数学专业

在大学,很多专业并不像我们高中时想的那样。比如数学,一提起来,大部分同学肯定很头疼,觉得就是好多复杂的公式定理的应用和复杂的运算。而大学里有所不同,专业学数学的人关注的是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什么是求导?为什么可以求导?为什么需要求导?什么情况下不能求导?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由一个个严谨的证明组成的。

说得武断一点,让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证明一个复杂的公式或者定理为什么成立,他可能很快就证出了;但是如果让他求解一道很复杂的数学题,其中要用到这个公式或定理,那他可能需要好好想一会儿。

一句话概括,数学专业是研究数学这种基本工具的——它的来历、它的适用范围,而其他专业的人只要会使用这种工具就行了。联想高中时期,学物理、学化学都要用到数学知识,这一点也是不难理解的吧。

为什么学数学

说起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学了数学今后可以做什么。

一种很容易想到的回答是做研究。有些同学天生爱好数学,一心钻研,毕业之后继续深造,然后成为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的研究者。其他同学可能会觉得:“我不想一辈子做数学研究,所以我肯定不会报考数学学院。”这种想法是不是合理呢?是不是只有打算在数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才会去报考数学学院呢?答案是否定的。

数学学院毕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数学本身,还学到了另外两样东西:思维方式和一件工具。

思维方式,是指数学专业的学习可以使人锻炼出清晰的逻辑思维,这点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非常有用。掌握了清晰逻辑思维的人,很容易在复杂的情况下看清问题的本质所在。

再说说工具。2009年6月1日,法航447航班在飞行三个小时后突然失联。事发一个月,搜救队寻回了50具尸体和640件碎片,但是飞机的黑匣子和其余部分一直未能找到。两年以后,在美国一些科学咨询公司的数学家的帮助下,利用恰当的算法,大大缩小了搜寻范围,终于在接近4000米的海底,找到了黑匣子,确定了事故发生的原因。

同理,当今社会,在经济、金融、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碰到的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需要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的。很多对数学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经济、金融、统计、物理等,研究生导师也特别喜欢招逻辑思维强的数学专业出身的学生。

经济就是和钱有关的专业吗

相比数学,经济可能就显得不那么神秘,毕竟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时常提到的话题。这里我主要回答一下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经济就是和钱有关的专业吗?

很多人都觉得学了经济就会经常和钱打交道,其实不然,在经济学院只有个别专业,如金融学,才是直接研究“钱”的专业。经济学本身是一个研究“选择”的专业,是一个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分配的专业。

一个国家拥有一定的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资本(货币工厂机器等),如何最合理地分配这些资源,使得国家的经济能够又快又好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就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从家庭角度来看,人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工作,将家里的资产拿去投资,比如出租房子、用钱购买股票获利等,使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由经济学发展出来的许多专业,例如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专业,都是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各个具体方面而诞生的。

经济学院的毕业生好找工作吗

四川大学的经济学院在整个学校中就业率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去向多是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这些行业待遇一般不错,但有得必有失,工作也特别辛苦,经常是不分昼夜的。并且,在世界经济或者国内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经济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也会最先受到影响。

当经济遇见数学之招生篇

川大数学经济创新班的招生方式有两种,不同的年份使用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在高考填志愿时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经济创新班)”专业供填报。第二种是在大一新生中选拔,新生报到那几天,学校广场会有“数经班”的报名点,无论什么专业的新生都可以报名并参加考试,经选拔后成立班级。

当经济遇见数学之管理模式和课程篇

大一大二的时候,“数经班”学生的一切学习、生活、学生工作都由数学学院负责,和数学学院的同学住在一起,课程也以数学学院的学习为主,与此同时,还要上不少经济类专业课。总的来说,这段时间“数经班”学生的课业量是其他专业学生的一倍多。

到了大三,就会转入经济学院,一切学生事务都由经济学院管理。

这时候,数学方面的专业课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由原先的基础课程转变为金融、统计等应用方向的课程,难度没有降低,但是应用性增强了,从某些方面来说比纯逻辑的基础课程更为有趣。

经济方面的专业课则延续大一大二的节奏,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继续开设计量经济学、中级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基础课程。在应用方面,则开设不同方向的专业课,如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供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为研究生阶段选择专业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当经济遇见数学之毕业去向篇

从数学经济创新班的创立思路中就可以看出,进入这个专业是为了给今后经济方向的研究打下更好的基础,使学生在今后的研究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在川大“数经班”的毕业生中,继续深造的学生占到了50%。这个比例在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中算是很高的。

在读研的同学中,学数学的约占10%, 其他的可以说是什么方向都有,如金融、金融工程、保险精算、国际贸易、财政学、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这样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得益于本科阶段扎实的数理、经济学基础。

除了继续深造的同学,还有大约一半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在被称作“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整个“数经班”的就业率达到了90%(包括继续深造的人数),就业方向基本上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一般需要从基层做起,从事数据管理等工作。

数学经济是一个辛苦的专业,如果你打算今后在经济类方向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并且愿意为之踏踏实实地修炼、学习,那“数经班”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9.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 篇九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由此可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就我县如何着力推动全面创

新,振兴民族县域经济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创新经营体制,振兴县域工业经济

第一,创新体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活力和综合素质,必须从体制上入手,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是在改革模式上不拘泥于上级文件规定的形式,因企制宜,一企一策,通过产权转让,拍卖出售、破产买断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彻底触动企业产权,彻底转变职工身份。二是在职工安置补偿上坚持量体裁衣原则,不拘泥于上级文件规定的标准。对目前实行租赁经营且基础较好的企业要加快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使企业的设备、厂房、土地全面盘活。对人员多、包袱重、产品无市场优势的企业,要采取特殊措施,特殊政策筹措改制成本,加快依法破产进程。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是推进企业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民营经济引领县域经济是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把民间发展工业经济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要敢于将所有领域都向民营经济开放,国有集体企业享受的待遇都要给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扩张规模,提高效益,不断提升民营工业的科技素质,经济份额和综合实力,使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和经济总量上实现新的飞跃。

第二,创新方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又有龙头加工企业,加快工业立县步伐,必须突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按照“突出特色、找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蚕、茶、药、畜、菜五大产业优势强的绿色农业。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茶园5.5亩、桑园2.88万亩、中药材4.2万亩、蔬菜2.8万亩,发展养殖大户709户。仅今年以来,就新发展绿色农业6000亩、养殖大户400户。

第三,创新思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勉县工业近年出现较快增长,仍属于低水平的恢复性增长,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产品结构性矛盾还未得到彻底根除。全县工业目前仍然以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产品为主导。

为此,在新阶段,要坚持工业立县,我们必须着眼于变化了的新形势,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积极适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严格控制新上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产品项目,加快我县向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转变。

二、创新“三农格局”,发展县域农业经济

我们要创新“三农”格局,加快发展县域农业农村经济。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依托品牌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办好国家生产示范县,全面推进无公害化生产,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农业给农民带来更高的效益。二是培植养殖大户。加快生猪品改,力争养殖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翻新高。同时积极做大做强经济作物种植业产业。三是加强生态富民产业建设。在着力抓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实施以“沼气池”建设为主的各类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加快农村能源规模乡镇和规模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帮助农民增收。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大力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供求网络,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在外积累了资金、掌握了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劳务人员回乡创业。五是加强以产业为重点的项目建设。产业项目是发展的关键,没有产业项目支撑,经济增长就乏力。因此,要立足资源优势,认真筛选,科学论证,精心包装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劳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项目,建好产业项目库。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突出交通、能源水利、城镇基础和农村“五通”工程四个重点。

三、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县域民族经济

一要加强引导,让“创新”原则深入人心。在全县形成自立创新、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二要突出重点,全力抓好新兴产业的发展。石煤、钢铁、化工等产业基础好、实力强,要加快重组、改革、改造的步伐,使其更好地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落实好大企业集团战略、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新型产业基地三个层面的推进措施。通过努力,使结构调整更好地体现先进生产力要求,做到随科技创新而进。三要创新机制,激发各类主体的创造活力。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围绕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坚持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与创新相结合。在引进和培养人才上实现新

突破,在引进和培养优秀企业家上实现新突破。四要端正导向,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多干利民惠民之事,严禁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五

10.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数字经济心得 篇十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首次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创新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国之重器”相继锻造诞生,见证着国家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各国争先恐后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以望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更加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展望“十四五”,更应大力发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添“才”加“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催生新发展动能。

导向驱动,以目标需求“点燃火种”。如何抓住科技创新引擎,先行一步将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赖于需求这个“点火器”,科技创新如果不能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再好的创新也未必能“点燃”发展之火。因此,创新科技必须牢牢牵住“社会对技术的需要”的“牛鼻子”,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让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点燃必不可少的发展“火种”。对于“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创新发展,让堵点难点迎刃而解。

人才驱动,以核心技术“抬高火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做到科技自立自强。如果说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所需的必备“燃料”,那科技人才作为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则是发展“燃料”的“核动力”。“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掌握创新发展的核心技术,为发展之火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要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注重培育人才、打造人才、发展人才,汇聚创新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迸发”科技人才的发展“动能”。

双轮驱动,以制度创新“通风送氧”。俗话说“火要虚”,实质是将可燃物架空一些,使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才能更旺。科技创新“燃料”能否让发展之火“燃”得更旺,需要制度创新给予有力支撑形成“架空层”,方能让科技创新“燃料”有效释放潜能。一方面,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发展创新技术的过程中攻坚克难。另一方面,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及时解决人才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为创新创造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11.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 篇十一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反之,如果被动应对甚至逆势而动,就可能错失良机,付出代价。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不会无限下滑;结构调整有阵痛,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各类风险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我们要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平常心,不必大惊小怪,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发展,因势利导。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增长速度放慢了,但发展机会依然很多,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用好新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在新常态下一心一意谋发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新常态是发展水平的飞跃提升,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就业充分、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发展。发展阶段的转变意味着经济领域“破”与“立”的转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看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要依靠促改革调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加快转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在速度下台阶的同时,力争质量上台阶,推动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12.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中国6.9%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在发达国家中,英美复苏相对强劲,但经济增长基础并不牢固;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在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和俄罗斯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经济严重下滑,呈现滞胀特征;印度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增长率逐渐高企。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长周期影响下,世界经济整体表现出一种“新平庸”,但不同国家面临的制约因素各异,呈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于世界经济“新平庸”,不仅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特征,而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在世界上仍是较高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1%,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5%,欧元区为1.5%,日本为0.6%。显而易见,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从长期看,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助推经济较快增长的“低垂的果子”会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在更高阶段上只能取得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从世界上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增速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规律。按照美元价格,世界银行所界定的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35美元)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5—4086美元之间)为5.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086—12616美元之间)为4.6%,而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美元)仅为1.7%。这组数据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变化,说明中国已进入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通道;二是20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3%,明显高出与我国同等发展阶段国家4.6%的平均增速,即使与低收入国家平均6.3%的增速相比依然较高。所以,我们自己不必在速度问题上过分焦虑,国际社会也没有指责中国增速不够高的理由。

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实现各项既定目标。中高增长速度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也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奠定了基础。粗放型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制约已难以为继,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经济增速太高,就难以遏制各方面大干快上的冲动,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如果增速太低,则会影响就业,妨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动力强劲、结构优化的轨道前行。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遵循大逻辑,顺应大趋势,不断增强和发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面对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就能顺利过关。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能有效化解。只有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心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的“十个更加注重”,可以说是引领新常态的方法论、实践论。比如,过去主要看增速有多快,现在就要看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过去有的城镇化“见物不见人”,现在就要注重以人为核心、回到让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这样的转变中,蕴含的是思维和方法的转换。再比如,供给侧矛盾突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这样的转变,是工作要求和侧重点的变化。总之,顺应新常态这个大势,做到“十个更加注重”,就能有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3.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 篇十三

总书记强调,“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总书记的讲话让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6个方面的政策举措,是针对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给出的有效应对之策。为贯彻落实这些重要政策举措,我认为,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动。

一要引导和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家树立长期发展的信心。要让广大的民营企业家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有13亿多人口的巨大内需市场,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丰富。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我国有能力有条件维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目标,每年全世界25%~30%的市场扩张仍然会在我国。上述这些都意味着,我国是民营企业发展机会最多最好的地方。

二要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的成本。

三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把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落细、落实。特别是在简政放权方面,要继续为民营企业“松绑解套”,全面推行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标准化。

四要建立制度化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促进政商双方“亲”“清”交往。各级党委政府应建立覆盖面广、互动经常的政商沟通机制,探索建立各级党委和政府与商会、企业的沟通联系机制,健全企业诉求的收集、处理、督办、反馈制度,使民营企业反映问题、解决困难有途径。

五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既定政策。着力解决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不敢贷甚至抽贷、断贷等问题。增加金融产品,完善直接融资市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发展能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的金融机构。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借助金融科技的支撑,更多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在服务民营企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六要优化环境、厚植土壤,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执行政策一视同仁,为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稳定预期,保障民营企业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保障企业合法经营,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

14.经济数学发展历史心得体会 篇十四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_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人民至上”“我将无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从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上一篇:望京医院简介下一篇:2024年中国纺织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