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主题书籍《长征》

2024-12-17

长征主题书籍《长征》(19篇)

1.长征主题书籍《长征》 篇一

“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方案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名族品格的集中展示,为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感受长征精神、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青年大学生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建功立业。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广泛开展以“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方案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二、活动形式

各班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依托主题班会活动、专家讲座、观看长征相关电影、主题征文比赛、座谈会等形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各班级亦可视学院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组织安排,亦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活动更加鲜活。

三、活动时间:XX年10月8日——10月31日

四、活动要求

1、突出思想内涵。通过主题教育,激励学生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发同学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要运用红军长征胜利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创新活动方式。要创新工作理念,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用事实说话、用史实说话。要多运用青年大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形式,提高主题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参与度,使青年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五、材料报送

各班级应加强主题教育的网上网下宣传,提升主题教育的效果;11月1日下午5点前,各班级根据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就最后进行总体展示(班会新闻+3张照片),电子版发至邮箱:2。

xx大学师范学院

XX年10月8日

2.长征主题书籍《长征》 篇二

该校秉承“自信、自强、自主,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坚韧不拔、团结奋进、敢为人先、永攀高峰”的精神,努力培养“品行端正、善于学习、体魄健壮、求真求美、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该校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目前,“长征精神在长征”已成为上海市基础教育知名的德育品牌。

该校自1998年开始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聘请外籍专家任教英语口语。2001年以来,该校已陆续与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九所学校签订了友好交流协议,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生互访、课程建设、科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该校还参加了国际交流AFS项目和富尔敦项目,每年都选派师生就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国际交流。2010年1月,上海普陀中英教育交流中心落户长征中学。该校教育国际化的特色初步形成。

3.看长征,做一名长征“粉丝” 篇三

70年前,四支红军队伍用双脚从中国东南部走到了西北部。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战胜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跨过大草地,夺取腊子口,克服自然环境的艰难险阻,纵横十几个省,到达陕北,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

看长征的精神很不朽。长征过程中的生存条件空前残酷,但长征队伍并没有悲观失望,他们胸怀目标、勇往直前、紧密团结、患难与共、实事求是、心系群众,靠着这股浓烈的精神赢得最后胜利。特别是军民鱼水情,红军每到一地都为群众担水扫院、携老扶孤,尽量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人民群众一方面踊跃送子参军,一方面视军人如子弟,多方支援。

看长征的领袖很可敬。毛泽东作为率领红军战士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的舵手,从1934年踏上征途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和长征结合在一起。他高超的领导艺术,每到紧要关头都能审时度势,使队伍凝聚成紧紧相连的团结体。他的军事才干,挥洒出一连串中外军事史上罕见的大手笔,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强渡大渡河。他的诗人才情,也在长征中得以充分体现,所做的诗词能把大自然和历史融合在一起,澎湃激情,气势昂扬。

看长征的生活很艰苦。穿着单衣过雪山,没吃过饱饭,有了食物还相互推让,睡觉常被大雨淋醒,受伤没药直接用嘴吸脓。但战士们不忘自娱自乐,休息的时候编节目来鼓舞士气,还有的学习认字。

看长征的线路很绝美。翻看中国地图会发现,红军长征从江南丘陵出发,足迹几乎踏遍了亚热带的南岭山地、地势崎岖的云贵高原、高寒峡谷的横断山区,最后落脚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无论是滔滔赤水河、深深大峡谷、巍巍大雪山、茫茫大草原,它们向后人展现如今的原生态风光的同时,也会“讲述”当年见证长征时留下的情怀。

看长征的故事很感人。在饥饿、寒冷、疾病、死亡面前,战士们仍上演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赞歌。贺子珍为抢救战友一次就负伤十多处,去世的时候身上还有弹片没有取出来;红六师师长贺炳炎右臂重伤截肢,不但让出乘马给伤病员骑,还把缰绳套在断臂上为伤病员牵马引路;一位军需处长把能够找到的冬衣悉数散尽,自己却冻死在一棵树下;红三军团一个连有九名炊事员先后饿死,这个连的其他战士却无一人因饥饿而倒下……

长征魅力还有太多太多,我忘情地鼓掌欢呼,成为一名长征“粉丝”。

4.弘扬长征精神主题班会 篇四

一(1)班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班会,使同学们了解历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艰苦卓越而不息的抗争精神;感受祖国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感受祖国的了不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班会,让学生树立一种向先烈学习,发扬革命精神,好好学习,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做事要有责任心,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学会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两周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有关长征故事的书,让同学们多了解发生在长征途中的英雄故事,搜集和长征有关的图片,歌曲,故事等.2、磁带,道具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

十月,是个革命的季节,伟大的祖国诞生,红军长征的凯歌奏响 《十送红军》的音乐(二)风雨长征

80前,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80年后,我们深切悼念英勇献身的先烈,深情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颂扬震撼世界的长征精神.1、诗歌朗诵《长征》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齐诵:《七律·长征》(三)英雄的足迹

1、观看开学第一课,寻找英雄的足迹 2、同学讲故事《一袋干粮》,听了这个故事有想说什么? 3、故事――金色的鱼钩 4、倔强的小红军

(四)学英雄,争做有责任的人

1、听故事《什么是责任》,说一说听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人为什么要承担责任。

1)、听故事:《公车驾驶员的最后一分钟》讨论:从这这位人物身上你懂得了什么? 2)、小结: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3)、故事:《责任》从这个故事里你明白了什么?

4)、小结:责任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犯了错就该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责任。

3、明确学生的责任 1)、讨论学生的责任是什么?这样在学习上尽到自己的责任? 2)、作为班级中的一员,你该承担哪些责任?

4、行为辨析 1)、作业忘在家里了,老师问原因,回答是…… 2)、上课时,叽叽咕咕不停地说话。3)、课间,发现班级管理的公共卫生区域有垃圾,是捡起扔垃圾桶还是不管不顾呢? 4)、放学了,小明是值日生,可是他还有一些课堂作业没有完成呢,到底是先做作业还是先做值日呢?

5、讨论:

联系实际列举我们班级中一些不负责任的例子。

(五)小结: 我们要牢记长征精神,让我们的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同学们,历史不能忘却,长征英雄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要踏着他们的足迹勇往直前,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5.扬长征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篇五

活动设计背景: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引领: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各校结合九月份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的主题,开展“扬长征精神,做红军传人”主题班会活动,讲述长征历史故事,激发同学们对长征历史的探究兴趣,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为规范教育。

二、班级实际问题分析:我班是个平行班,学生在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有待提高。尤其在学习方面,学生普遍缺乏拼搏精神。望通过教育、引导方式,使学生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做红军传人,培养受挫心理,增强自制能力和自觉意识,改掉懒惰、怕苦的坏习惯,持之以恒地认真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活动目标:

一、让学生了解长征历史。

二、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并弘扬长征精神。

三、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活动时间:

10月底11月初。

活动地点:

高二(3)班教室。

参加人员:

高二(3)班全体师生。

活动准备:

一、安排学生搜集工农红军长征故事,认识中国革命历程,体会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根据长征故事编排文艺节目(舞蹈、演讲、配乐诗朗诵等)。

三、推选代表参加长征知识竞赛。

四、成立组委会进行评比。

五、布置会场(本班教室)

六、聘请有关领导和教师参加。

活动过程:

一、引入班会主题:主持人宣布“高二(3)班‘扬长征精神,做红军传人’纪念红军胜利70周年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回顾长征:

1、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共产党人是民族的脊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举震惊世界,星星之火,终得燎原。

舞蹈表演:《军中姐妹》。

2、长征的壮举印刻着华夏子孙不屈的精神,让长征的精神永放光芒。演讲:《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

三、学习长征:

知识竞赛大比拼:

1、每组四名选手,共两组。

2、题型:必答题、抢答题、选择题。

3、内容:有关红军长征背景、过程、人物、故事、意义等。

4、组委会评议后颁发奖品。

四、歌颂长征:长征的壮举呈现着共产党人的无比智慧。配乐诗朗诵:毛泽东《七律·长征》。

五、继续长征:

老师以冰心一首小诗进一步勉励学生做一名坚强有毅力的人。班会后讨论:怎样培养坚强意志?

六、领导老师做总结讲话。

6.红军长征胜利84周年主题征文 篇六

的诗句,体现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追杀,以弱胜强,直至取得革命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时光飞逝,长征胜利虽已过八十载,但长征精神永在我们心中!

1935年10月, 30万红军开始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缺衣少食,面对国民党_大军追剿,他们斗志斗勇,厉经千辛万苦,突破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到达陕北,到了陕北会师时只剩下了3万人。据统计,平均每走300米就牺牲一位战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国庆放假的时候,我和妈妈去叁观了黄镇纪念馆,通过馆内陈列的物件和图片,了解红军长征道路上的艰辛。黄镇是我们安庆桐城人,是的军事家,外交家,画家。我进入了展览馆,看见了黄镇生平的许多物品,其中有几样物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是许多树叶和小瓶子里面装的各种种子,粉末等,这是黄镇收集的植物标本吗?一看说明,原来这是红军在长征时吃的野菜,树叶和观音土等。这使我想起课本上《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私精神。使我越发不好意思,因为我有时吃饭时还挑三捡四,浪费粮食。我以后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从展览馆中我了解到黄镇随军长征,那时红军以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当时作画的条件非常的差,一块完整较好的纸张都不易找到。黄镇没有什么纸张,拿到什么就画起来,完成的画稿战争年月多半都丢掉,最后仅存24幅,成为长征史料。

在他的《飞夺泸定桥》画中,描述的是泸定桥只剩下了光秃秃的铁链,桥上的红军英雄们爬着光秃秃的铁索,冒着敌人的炮火,冲破了敌人的封锁钱顽强战斗的情景。他的画既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越泸定桥的情景,也有反映长征中军民鱼水情的感人场面,还有对长征途中民族风情与自然风景的描绘。

在这些画中,我看到了红军的英勇和顽强,艰苦和朴素。在这一幅幅画中我看到的是军民团结一心,荣辱与共。他们吃的是草,树根,穿的是布衣草鞋,却能爬雪山过草地,战胜比自己强数倍的敌人,这是多大的勇气。正因为对革命坚定的信念,对胜利必胜的决心才推动他们不断前进,最终取得胜利。

7.长征主题书籍《长征》 篇七

1. 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

2. 时间:1935年2~5月。

3. 经过:

1934年10月中旬,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共8.6万余人, 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 开始长征。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线, 强渡乌江天险, 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1月15日至17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 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 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 在敌军重兵围堵中灵活机动, 穿插迂回于数十万敌人之中, 四渡赤水, 把几十万敌军甩在身后, 并迅速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西进云南、威逼昆明、抢渡金沙江。5月上旬,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的指挥下, 3万多红军凭借六条木船, 历时七天, 在禄劝皎平渡顺利渡江 (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在禄劝洪门渡口渡江) ;与此同时, 罗炳辉领导的红九军团, 也从平彝 (今富源) 进入云南, 连克宣威、会泽等县城后, 从东川的树桔渡口渡过金沙江。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 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6月中旬, 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 8月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 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 先期结束了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 于1935年2月4日至14日、4月23日至5月9日两次转战云南, 在云南境内先后活动28天, 途经威信、镇雄、平彝、宣威、沾益、曲靖、马龙、寻甸、东川 (今会泽及昆明市东川区) 、巧家、嵩明、昆明、富民、禄劝、武定、元谋等16个县境, 先后攻占威信、马龙、宣威、东川、嵩明、寻甸、禄劝、武定、元谋等9座县城。其间, 中共中央于2月5日至9日在威信境内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江西会馆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 史称“扎西会议”。会议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中共中央负责人, 讨论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做出了红军向川滇黔边发展的决定。

4. 中央红军过云南的遗址:

(1) 扎西会议会址 (“鸡鸣三省”标志碑) ; (2) 柯渡红军纪念馆; (3) 皎平渡、红军渡江纪念碑、禄劝洪门镇 (红三军团第十三团渡江处) ; (4) 会泽扩红遗址 (雕像) 、东川树桔渡 (红九军团渡江处) ; (5) 元谋龙街渡、红军标语等。

二、红二、六军团过云南

1. 领导人: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

2. 时间:1936年3~5月。

3. 经过:

1935年11月19日, 战斗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17000余人, 在完成了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务以后, 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的率领下, 从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等地出发, 开始长征。红二、六军团突破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的层层封锁, 从湖南转战到贵州, 四进四出云南:1936年3月6日, 红军首次进入彝良县境, 3月15日出云南;3月16日, 再入彝良县境, 至3月18日出云南;3月20日, 进入宣威县境, 至3月29日离开云南;4月1日, 进入平彝, 至5月14日全部从云南中甸离开滇境, 在云南境内活动68天。其间, 经历了回旋乌蒙、挺进滇中、威逼昆明、横扫滇西、抢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等艰苦的转战历程, 途经彝良、镇雄、巧家、平彝、宣威、沾益、曲靖、寻甸、马龙、嵩明、禄劝、富民、罗次 (今禄丰) 、禄丰、盐兴 (今禄丰) 、楚雄、牟定、镇南 (今南华) 、大姚、姚安、盐丰 (今大姚石羊镇) 、祥云、宾川、鹤庆、丽江、中甸和昆明市的官渡区、西山区等28个县 (区) , 攻占了寻甸、富民、盐兴、楚雄、镇南、牟定、姚安、祥云、盐丰、宾川、鹤庆、丽江、中甸 (今香格里拉) 等13座县城。

1936年4月下旬, 在丽江石鼓至巨甸60余公里地段上的5个渡口, 1.8万红军仅用7只木船、十几只木筏, 历时四天三夜, 全部渡过金沙江, 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 奉党中央命令, 红二、六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另将第三十二军编入第二方面军建制。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力争下, 红二、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1936年10月22日, 红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结束长征。

主要战斗有宣威虎头山战斗 (红军在云南最大的战斗) 、禄劝普渡河铁索桥之战、寻甸六甲之战 (红二、六军团长征中最激烈的阻击战) 、宾川州城之战、迪庆奔子栏阻击战等。

4. 红二、六军团过云南遗址:

(1) 宣威虎头山烈士陵园; (2) 丽江石鼓渡口、纪念馆、红军与船工雕像; (3) 中甸中心镇公堂; (4) 噶丹松赞林寺。

三、云南各族人民对红军的支援

1. 数千人参加红军。

红军每过一地, 纷纷打开土豪劣绅的仓库, 把粮食、布匹、衣物分给穷苦百姓, 并四处张贴布告, 书写“打土豪、分田地”“打倒贪官污吏, 铲除土豪劣绅”等宣传标语, 宣传革命道理和红军政策, 号召穷人参加红军。红军的宣传和行动, 为劳苦大众指明了出路, 唤醒了人们的革命要求, 广大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 纷纷报名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 红九军团在宣威扩红300余人, 在会泽短暂的三天内即扩红1500余人, 是红九军团自长征以来扩红人数最多的一次。红二、六军团在宣威境内沿途扩红近百人;在禄丰元永井, 呈现出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当红军的动人场面, 500多人参加红军;在祥云, 七八百被迫守城的壮丁争先报名参加红军, 红军说服部分年老体弱或年纪太小的同志回家, 并发给路费, 其余500余人加入红军, 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扩红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余各地还有不少人参加红军。经过宣传, 沿途数千人参加红军, 为红军增添了新鲜血液, 壮大了红军队伍和力量。

2. 收留掩护红军伤病员, 为伤病员疗伤治病。

红军一路开监救人, 开仓放粮, 打击土豪劣绅;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还帮助群众劈柴挑水, 和群众嘘寒问暖, 得到了云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他们纷纷帮助红军收留掩护伤病员, 为伤病员疗伤治病, 为红军补衣服、打草鞋, 鹤庆白族龚银凤大妈机智救红军、富民赤鹫永富村农民杨得春护养小红军的故事就在当地传为佳话。

3. 为红军筹粮筹款, 做翻译、当向导。

红军抢渡金沙江时, 丽江县共有71人给红军当过向导。在中甸休整期间, 红军以贺龙名义发布公告, 向藏族群众和僧侣阐述红军性质和纪律, 并热情接待了藏族同胞, 向松赞林寺赠送“兴盛番族”锦幛, 向一些喇嘛发委任状。在红军民族、宗教政策的感召下, 寺院、商人为红军筹粮6万多斤, 还派僧侣为红军做向导、当翻译。

4. 帮助红军渡江。

皎平渡张朝满等37名船工, 禄劝洪门渡8名船工, 东川树桔渡饶树清、张朝兴、王文亮等船工, 石鼓渡口李顺才等28名船工帮助红军渡江, 丽江鲁桥乡长、开明士绅王瓒贤帮助找船工和船, 22名木匠、铁匠为红军做“筏子”。

四、红军长征对云南革命的影响

两路红军过云南, 经过云南7州 (市) 34县 (区) , 对云南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宣传群众, 播下革命火种。

红军征途所至,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打富济贫, 除暴安民”, 留下了上千条标语;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人民自己的队伍;宣传“北上抗日”“抗日救国”, 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2. 恢复重建了中共云南地方组织。

3. 扎西会议作为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载入党的光辉史册;

建立了红军“川滇黔边游击纵队”云南支队, 对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

4. 开展民族、宗教方面的工作, 取得成效,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长征主题书籍《长征》 篇八

主持人的话: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央红军从赣南这片红土地出发,开始了艰苦卓越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长征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们,通过各种文艺样式,创作出了一批批铿锵有力、震撼人心的文艺作品。为了进一步总结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经验,发掘长征题材的深厚内涵,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2016年4月14—15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江西省文联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赣州,共同举办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暨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中国文联领导对本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同志亲临赣州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及长征沿途部分省份的艺术家、评论家、专家学者,以及中央和江西省媒体记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文学、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戏剧等领域长征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情况,以及进一步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评论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碰撞出“市场与立场”“创新与超越”“深化与突破”“人性与信仰”“历史与当下”“多元与坚守”等话题。有六代人参与了本次研讨,年龄段分布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让长征精神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弘扬和传承。以下为部分嘉宾和专家的发言,另有部分专家的发言已刊于《中国文艺评论》2015年第5期。

nlc202309081946

9.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主题活动总结 篇九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主题活动总结一

9月13日,纪念长征胜利**周年书画展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力根观展。

本次书画展展出的136幅书画作品,都是市老年书画协会的老同志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精心创作的精品力作。展出的一幅幅作品或楷行草隶篆、或山水人物,尽管书风、画风不同,内容、形式迥异,但都是老同志们以饱满的情感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歌颂辉煌历程、传承长征精神。他们以书画传情,表达自己对党、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还以翰墨丹青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郭力根说,展出的书画作品是老同志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一次集中展现,是他们情聚笔端,以手中笔墨描绘的自己心中的美丽“中国梦”。市老年书画协会以这种形式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可以让更多的群众铭记这段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展览,继续弘扬革命传统,传播长征精神,向社会传导更多的正能量。

据了解,此次书画展览为期一个月,至10月中旬结束。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主题活动总结二

20**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周年。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中央和自治区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系列纪念活动。近日,民政部下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烈士档案主题联展筹备工作方案》,将与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联合举办红军烈士档案主题联展。广西是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份之一,兴安等桂北5县是红军长征途中湘江战役的主战场。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被自治区民政厅推荐为此次主题联展活动的广西参展单位,承办同步联展任务。

为高质量完成筹展任务,自治区民政厅结合实际,于8月10日至14日,派工作组赴桂林进行专题部署,明确纪念活动有关要求。要求兴安县深入挖掘与红军长征有关的革命烈士档案,认真整理与长征精神和烈士事迹有关的史料,精心拍摄反映陵园建设、公祭教育等内容的宣传史料,高标准制作展板和专题片。同时还要求兴安县维护好烈士纪念碑园基础设施,整治好碑园环境,精心组织布展,为10月中旬自治区举办重要纪念活动做好准备。

工作组还结合贯彻落实自治区主要领导批示精神,赴灌阳、资源等地,对红军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主题活动总结三

9月21,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及西安事变爆发**周年,作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的“两个斯诺的中国情结”国际研讨会在西安举行。研讨会回顾了中美斯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并探讨了将来以斯诺为主题的跨文化交流项目的可行性。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中美两个斯诺研究领域的几乎所有专家和学者,他们来自密苏里大学、杨百翰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南犹他大学。容纳400人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全体英语系学生聆听了嘉宾们精彩的讲座。

大会首先进行了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落户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揭牌仪式。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校长史蒂芬.杜鲁门致开幕词。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安危先生讲述了中心落户西大的使命意义,指出,中心的迁移将推动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意识,深化课程改革。

研讨会上还揭晓并颁发了“第六届海伦.斯诺翻译奖”竞赛获奖名单。与往届一样,南犹他大学继续为最优秀的参赛者提供一个奖学金。副校长斯迪尔的.琼斯还为本届的奖学金获得者颁发了证书。

10.长征主题书籍《长征》 篇十

还记得历史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那是在1933年,国民党对我军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空前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由于我军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结果奋战一年没能打退敌人的“围剿”。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共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后经过整编的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杳无人烟的大草地,终于战胜各种困难于1936年10月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真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爷爷当年是八路军,虽没参加红军,但他对当时红军的艰苦情景十分了解,当他给我讲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幕时,我悄悄地流下了眼泪。夹金山海拔3000多米,终年积雪,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当地有句民谣形容夹金山:“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也不攀”。爬雪山时,寒冷、狂风、冰雪迎面砸来,高山反应十分严重,每挪一步都十分困难。翻越了夹金山,还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党岭山又横在他们面前,一些年龄大、身体弱的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有的倒在雪里就永远起不来了。过了雪山是草地,在草地上行走,方圆二三十平方米的地面都在摇动,草地看上去是一层草,实则是泥水,竹竿往往插不到底,在上面行走,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沼泽中牺牲。而红军就是在这样的困难面前仍然相互扶持,没有一个人退缩,表现出异常的顽强,这都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正确的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们能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来抵御严寒、饥饿和敌人而换来明天千万人民的幸福生活。

7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这一代为了缅怀历史,所应该做的就是重温长征精神,在心中牢记长征精神,我们不要让眼前的幸福生活冲昏了头脑,迷失了方向。让我们无论做什么的时候都想一想长征精神--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牢记宗旨,心系人民,胸怀全局,严守纪律,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我想只要大家都能永远心系长征精神,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呈现一幅和谐的图卷,一定会是一个凝聚力强,不断与时俱进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

11.威武绝唱《长征组歌》 篇十一

请老红军、老首长给我们讲党史、讲长征史,各声部、各班组学习毛主席著作,研究讨论作品。领唱演员则向大家讲述对自己唱段的认识和设想。

我在第六曲《过雪山草地》中担任领唱,开始时我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声音和技巧上,如何把定段唱得更完整、更漂亮,而恰恰对感情的投入太少了。但达不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随着学习长征史的深入,我对长征,对《长征组歌》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了,可以说是在思想上起了一个质的飞跃。那就是狠狠地忘掉自懒惰,把一切私心杂念排除干净。我曾有两次机会,幸福地在周总理身边,和他老人家一起唱《过雪山草地》。后来在反复的思考和实践中,我终于批到了这种感情的集中点,我也叫它为黄金点,那就是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理想,为理想而战的英雄牺牲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把精力放在了“情”字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使我的语言技巧、歌唱技巧,表演技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演唱取得了质的飞跃、领导、专家、群众都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和鼓励。由此,我也悟出一个道理:没有高超的技术、技巧,很难成为一个出众的歌唱家,只有高超的技术、技巧,也很难成为一个出众的歌唱家。在这一点上,我们“战友”合唱队的战友们,做得比我好,许多好的东西,我是从他们身上学来的。现在我应该自豪地说,我们热爱并理理解了《长征组歌》,并把她成功地搬上了舞台和银幕。

《长征组歌》的配器,是在塑造音乐形象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长征组歌》的配器者,作曲家李遇秋同志,50年代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专攻作曲配器。这位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作曲家,心里扎下了群众音乐的根,他深深懂得音乐要让群众喜闻乐见的道理。他在《长征组歌》的配器中,熟练地运用了西洋配器技巧。但他心中不忘中国老百姓的音乐欣赏习惯和爱好,特别重视了主旋律的审美和泻染。在复杂的和声、调性的变化运用中始终突出了主旋律,这应该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个原因。鲜明的民族音乐旋律,是群众一听就喜欢的“调调儿”,配器者牢近视眼抓住这一点,不论是前奏、间奏,都没有改变民族音乐旋律的风格,而是把音乐的交响性溶于旋律之中。在《长征组歌》的配器中,恰如其分地使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如第7曲《到吴起镇》中板胡的运用,弓子一拉,令人叫绝。还使用了竹笛、唢呐、琵琶、二胡和一些中国弹拨乐器,许多中国的打击乐器,这些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乐器的运用,既增强了音乐的地方特点和民族色彩,情感上增添了一份乡音乡情。

12.《七律·长征》教学片断赏析 篇十二

师:同学们, 请你再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 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云崖读出了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生:我从铁索读出红军过大渡河真不容易。

生:我读出了……为什么云崖会“暖”, 铁索会“寒”?

师:对呀, 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暖”呢?在金沙江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文字材料: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 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在渡口, 红军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人探子坐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 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 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 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 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 控制了两岸渡口。后来, 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 在7天7夜的时间里, 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不用一枪一弹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十多万敌人的包围圈。) 看了《巧渡金沙江》这个战斗故事, 你有何感受?

生:红军战士真机智。

生:红军战士真了不起, 太聪明了, 毛泽东指挥真如神!

生:太让人兴奋了, 红军不用一枪一弹就渡过金沙江。

师:同学们, 这就是“暖”, 这就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 请把刚才的心情融入这句诗中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

师:那为什么“寒”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大渡河和泸定桥。 (课件出示图片) 你看了大渡河与泸定桥后有何感想?

生:大渡河水流得这么急, 让人感到非常可怕。

生:泸定桥只有铁索, 让人感到心惊胆寒。

师:面对让人心惊、让人胆寒的天险, 这里又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和文字材料:当红军赶到泸定桥桥头时,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 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 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红四团二连的X位英雄, 身挂冲锋枪, 背插马刀, 腰缠十来颗手榴弹, 冒着枪林弹雨, 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战斗异常惨烈, 最后英勇的红军战士夺下了泸定桥, 占领了泸定城。) 同学们, 你看了《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战士们真是太勇敢了。

生:战斗太激烈了, 22位英雄都牺牲了。

生:红军夺下了泸定桥, 惊心动魄, 场面好悲壮啊!

师:同学们, 这就是“寒”, 那么惊险悲壮, 请带着刚才的感受和对英雄的缅怀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生读) 。

师:面对痛快淋漓的“巧渡金沙江”, 红军战士的心情怎样?

我们情不自禁地赞颂道——— (学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

师:面对水“寒”、桥“寒”、敌更“寒”的“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与悲壮, 红军战士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我们禁不住感叹道——— (学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

师:请把5、6两句对比着读一读, 读出“暖”和“寒”, 读出红军战士的心情, 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学生自由练读后, 女生和男生对读这两句诗)

师:无论是巧渡金沙江的勇敢机智还是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都源自于红军战士心中那不灭的信念——— (生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评析]:

一、反复朗读, 品味词句

第一遍让学生自读这两句诗, 是让学生对这两句诗有初步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读出了要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的艰难, 也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是“把书读在口中”;在阅读了补充资料和谈感受后, 第二次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诗, 学生带着喜悦的表情读了“金沙水拍云崖暖”, 带着惊讶的表情读了“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是“把书读到脸上”;在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 让学生走进红军战士的心中去体会红军战士当时的心情, 然后在教师创设的言语情境中, 第三次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诗时已完全把红军的心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之中, 这是“把书读到心中”。

二、创设情境, 对比体验

学生在读中发现了一“暖”一“寒”的疑问后, 如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到这一“暖”一“寒”, 是这首诗中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 适时地补充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个故事:在补充“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时重点突出红军战士的聪明机智,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渡过金沙江后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在补充“飞夺泸定桥”时穿插补充大渡河、泸定桥以及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图片, 让学生在故事中入情入境, 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在令人心惊胆寒的天险处, 红军战士却有着这样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暖”一“寒”, 一“喜”一“壮”, 互相对比, 互相衬托, 在故事情境中感受, 在故事情境中体验, 从而使这一“暖”一“寒”, 走进学生的心间。

三、层层推进, 突出中心

13.长征主题书籍《长征》 篇十三

12月5日,父母调动三姑六婆,对我进行第五次全员说教大会。我的忍耐已达到最大限度,一怒之下,恶向胆边生,重重的拍了一下桌子,大义凛然的站了起来。

脸上不知是谁的口水正在一圈阴影中瑟缩着,我咽了口口水,一脸视死如归的说:“不就是选理科么?有多难?选就选,who怕who?”说罢,便抓过纸,捏着笔将笔尖朝那个小框框送去。可是好久好久,我的笔还停驻在框框的上方,没有勇气直落下去。过了好一会儿,我慢慢的抬起头,弱弱的问了一句:“可不可以……”

“坚决不可以!”众人一脸防备的盯着我。

我长叹一声,便认命的扶稳跳舞的笔尖,在那个罪该万死的小框框中缓慢的打了个小勾。于是乎,我放弃了钟爱的文科,开始了我的理科长征。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一路上敌人没有停止围追堵截,红军则是英勇冲杀,虽然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胜利渡过湘江,但人员已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了。

1月,我正坐在书桌前,一手抓着面包,一手抓着《高中物理必背》,目不斜视的盯着书。冥思苦想中,恍惚看见一个身着水袖的白衣女子在前面不远处翩然起舞。她的水袖轻挥,却无法挥开那淡淡的雾,那极具诱惑力的危险舞姿轻盈的落在一摞摞厚实的_书上……

什么?书?恍然间,从身体上传来一阵闷痛,我勉强睁开朦胧的睡眼。映入眼帘的是散落一地的书和已歪斜的板凳,不远处还剩大半的面包正委屈的躺在地上。

“砰”的一声,那本该死的物理书从高高的书桌上跳了下来,砸在我的头上。我无奈的摇了摇头,对天长叹:“我将真心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然后,认命的爬了起来,重新开始我的抗战生涯……

半月后,一张崭新的物理试卷带着残留的红墨水清香悠悠然的飘落在我的面前,我抱着宝贝试卷喜极而泣,捶胸顿足的嚎道:“苍天开眼啊!苍天开眼啊!”于是乎我的物理长征暂时胜利,但其它几门功课已损失过半。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了博古等人在军事组织上的错误,撤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确定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地位。

202月6日,父母在家召开考试总结会,意在为我总结我在上学期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以及要补救的失误,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我诚惶诚恐的聆听着枯燥的刻板说词,脑子却在背记长蛇似的英语单词,同时心里还在祈祷圣母玛丽亚大发母性,将我快快解救……但嘴里还是应和着父母的话,一直嗯嗯噢噢个不停。终于,在夕阳满天时,会议结束。我垂着眼皮耸拉着脑袋朝书桌走去。于是乎,我的睡眠时间又打了一个折扣,全部奉献给了可怜兮兮的数学、化学、生物、英语……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4.长征精神主题学习研讨会发言稿 篇十四

今天的党课,我们一起观看电教片《长征》,重温了这段历史。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彰显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牢固地树立共产党人立身之本的需要,意义十分重大。具体到个人,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想信念的力量,把红军铸造成无坚不摧的战斗队伍,将一次严重挫折,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如果没有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没有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崇高理想,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长征胜利,说到底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习总书记指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三个自信”,注重涵养私德、恪守公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重中之重,领会核心要义,把握精神实质,不断提升理论学习的境界。要树立为党奋斗终身的事业目标,为党工作、对党负责,勤政为民、认真履职,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要讲大局,时时刻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凡事出于公心。要养成勤于自省的习惯,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二是强化宗旨意识,增强服务观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就全党而言,它是立党之本;就一名党员而言,它是立身之本。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是一名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党员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也是检验共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尺。当前,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面对困难和考验,更需要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精准扶贫为载体,延伸服务职能,突出服务效果,更好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主动回应群众期盼,主动深入基层解决困难,努力寻找工作推进的结合点。三是强化担当意识,做到心中有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四个犍为”,全面小康的目标,是需要全县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事业。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全县发展目标、定位,进一步增强履职尽责的主动性,自我加压、奋发进取,勤奋工作,永不懈怠,真正把劲头用在干工作上,把精力用在求发展上,把心思用在求实效上,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困难面前不退缩,压力之下不弯腰,持之以恒,扎实工作,不断追求卓越。另一方面要时刻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做到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要守住原则底线,常怀敬畏之心,任何时候都不触碰党纪国法“高压线”,不逾越制度规定“红线”,不触碰纪律要求“警戒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切实增强组织观念,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主动维护团子的团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的相关规定,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15.《长征》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十五

本课为人教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红军的长征》一课的拓展课。主要讲述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仇恨, 为了扑灭革命, 消灭红军, 蒋介石调集大军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围剿”。由于中央左倾错误主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被迫长征。长征途中能否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能否保存党和革命力量, 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关键。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 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如何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去, 又是对红军意志品质的极大考验。因此, 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学生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高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 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在思维方式上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

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 有一定的史实基础, 并能够进一步认识史实背后的本质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具备的知识储备,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参加活动, 进一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拓展学习课。拓展学习课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 以教师的引导、示范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 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情况, 在教材基础上顺势拓展, 让历史贴近生活, 充分体现时代性特色, 以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热情, 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本节课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促进其智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做教学的设计者与组织者, 也要做学生智慧达成的评价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概况和结局;了解长征的历程及影响;理解和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的比较和探究, 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 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通过史实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 体验和感受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剖析, 逐步形成学生的辩证唯物史观;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唤起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 内化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 知识本身不是本课的重点, 情感层面的激发才是本课的重中之重。

难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对于当今学生的指导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长征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将本节内容和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制成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题目, 学生分组搜集、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的内容。

●教学设计

总体教学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挖掘学科教学资源, 大胆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整合的尝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宏观到微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地去进行分析探讨, 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整合点1]课前预习, 自主开发的学习网站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课前部分:学生分组自主预习。教师将自主设计与开发的《长征》网站发布到互联网 (如图1所示) 。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教师布置各组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借助网站查找相关信息, 完成预习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上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探究完成学习。教师将《长征》网站作为本课课件。网站主要分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活动探究”、“知识拓展”四部分, 教师主要利用“教学过程”和“活动探究”完成课堂教学。

[整合点2]动手操作, 亲身体验, 虚拟学习情境与学生探究学习相结合。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长征的原因是什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电子沙盘 (如图2所示) 。让学生成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指挥者并利用电子沙盘排兵布阵, 更直观地体验正确和错误的作战方针, 进而更深刻理解由于作战方针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长征。

[整合点3]信息技术还原历史, 学生重“走”长征路, 感受长征艰辛。

第二, 了解长征的经过。通过课件中的动态长征路线图 (如图3所示) , 学生学习和体验长征的过程。教师可以控制动态地图行走的位置, 在长征途中曾出现的重要的战役、会议地点可暂停行走, 学生了解此处的内容后可继续向前。通过这种方式, 为学生创设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情境。

在长征过程中, 学生首要了解的是湘江战役。教师讲解的同时投影显示湘江战役资料片 (但不给视频声音) , 通过这种形式改变传统的单纯由教师讲解的方式, 学生一边听教师讲授一边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 更深切地体会湘江战役的惨烈, 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

[整合点4]《长征》视频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问题思维, 突破难点。

渡过湘江后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内容比较枯燥, 会议影响又是难点, 学生不容易理解。为此我做如下处理:教师为学生播放两段录像 (截自电视剧《长征》, 如图4所示) 。第一段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期, 李德、博古指挥的场景;第二段是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发言的场景。然后提出问题:“两段录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是什么?地位变了又会带来什么变化呢?对红军有什么影响?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呢?”录像的运用不是单纯让学生去看热闹, 而是看录像背后隐藏的问题, 学生看出问题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间的讨论解决问题。这样处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难点。

[整合点5]音频资源激起学生好奇心, “电子沙盘”感受神奇用兵。

接着介绍一个经典的战役——四渡赤水, 与前面的第五次反围剿和湘江战役形成鲜明的对比, 进而让学生理解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给中国革命带来的积极意义。当今学生对革命歌曲了解甚少, 因此先给学生播放《四渡赤水》歌曲片段, 利用学生对歌曲内容的好奇心引出这场战役, 然后结合歌曲的情境让学生利用电子沙盘给其他同学介绍此次战役, 亲身感受毛泽东的神奇用兵。

[整合点6]教师讲演与数字化图片相结合, 师生共同体会长征精神。

接下来的大渡河、泸定桥部分教师结合投影图片简单介绍。长征途中最艰苦的时期爬雪山、过草地部分, 给学生播放两段录像, 使他们体会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然后教师讲授一些这段时期的实例, 让学生体味红军的艰辛, 触动学生的内心, 感受长征精神。最后一部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 三军会师的情况简单介绍。

[整合点7]自学巩固, 形成能力, 再次利用自主开发网站, 拓展学生课后学习。

课后部分:学生利用网站拓展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在《长征》网站 (如图5所示) 提供的“知识拓展”部分了解有关长征的内容。在这里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如“相关网站”、“在线视频”、“珍贵照片”、“长征组歌”等, 可供学生课后学习。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整节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仿佛身临其境——重走长征路, 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学习, 思维活跃, 积极踊跃, 使教师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达到了整节课。在教师情境和问题的设置下, 本节课应该说比较好地完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并且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巧妙地完成教学难点。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如由于本节课内容容量比较大, 整节课各部分之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略短;课件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电子沙盘, 学生可以亲手操作, 由于不熟练, 在操作的过程中耽误了一些时间;最后部分, 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教育高度不够;由于时间问题, 学生讨论和发言的时间略短, 应多留些时间, 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 进一步深化思考。

整合点金石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活动探究课。教师依据历史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节内容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先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恰到好处地完成了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优化了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1.教学目标的达成

这节课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知道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采取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合作的方法, 运用了历史学的对比法来指导学生学习长征有关问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长征与学生生活对比, 让学生体会长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使学生在思想上将长征升华至长征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教学内容的处理

课前, 长征网站及预习内容的设计, 让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有利于教师在课上深化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和突破。课上, 教师利用电子沙盘、动态地图手段, 使学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 身临其境, 重走长征路, 体验长征过程的艰辛。多媒体播放视频,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课程中讨论环节的设计,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的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后, 将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形成与长征时期的强烈反差, 触动学生内心, 帮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升华、理解长征精神和长征对于今天的历史意义。课后, 让学生在长征网站里继续浏览、学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内容。这样处理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 注重学生的感受, 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 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探讨, 教师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的可控、可存性再现史实过程, 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次加深, 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媒体资源的运用

16.重走长征路 篇十六

三辆北京吉普冲破厚重的雨帘,在莽莽大苗山中穿行。头车前排坐着一位老人:身材魁梧,目光炯炯,头发花白且已接近秃顶,双手紧紧握着挡风玻璃下的扶手,以减轻吉普车的颠簸,大有战争年代一马当先、高喊“跟我来”的将军气概。他就是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红七军老战士覃应机同志。55年前,覃老随红七军转战千里到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今天,年过70的老人要重走红七军的长征路,了解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山区的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

这是1985年初夏的故事。

三防寻故地

三防镇是十万大山中军事、政治、经济重镇,是融水的西大门。乾隆年间广西巡抚孙永清称:“三防塘与黔省接壤,商贾骈集,为极边要地。”

1930年9月,在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红七军奉命攻打柳州、桂林。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经河池、罗城来到三防,红七军前委书记邓小平与李明瑞、张云逸在三防认真分析研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实事求是地重新制定行军和作战方案,决定放弃攻打柳州,改为打国民党军事力量较弱的长安镇。在河边的一棵大榕树下召开全军动员大会和群众大会。覃老当时还是个15岁的娃娃,对这棵大榕树印象特别深,一下车就要求三防镇党委书记兰湘德带他去寻找这棵大榕树。三防镇河边有七八棵大榕树,到底是哪一棵?兰湘德同志只好采用笨办法:由镇尾开始,一棵一棵往上寻找。镇尾那一棵榕树相当大,覃老东西南北方向都辨认了好一阵,“不像不像!”沿河往上认第二棵还是不像。来到第三棵榕树下,只见亭亭华盖,虬枝横生,老榕古渡,卵石码头,“是这里了!”覃老高兴得像小孩一样拍起手来。“几十年前小平同志、李明瑞、张云逸就在这个位置上作动员。”“那时已进入冬季,为了不打扰老百姓,红军战士就在这河里洗澡,冷得起鸡皮疙瘩。”“我记得当时这里有个水碾,我们帮群众挑谷子上上下下……”覃老滔滔不绝地给大家讲述过去的故事。

沧海桑田,三防镇已发生巨大变化,昔日的水碾已变为电动打米机,昔日的茅草屋早已绝迹,昔日几百户人家的三防已成为万人大镇,经济实力居融水县前列。这株经革命洗礼的老榕树是当然的见证人。

覃老在榕树下照相留念,依依不舍。然后又去寻找当年的三防团练局,这里曾是红七军指挥部,是和“立三路线”作斗争、改变进军路线、挽救红七军之地。他还记得红军战士在团练局大门上写的一副对联:

团团团,团酒、团肉、团糯饭,

练练练,练嫖、练赌、练吹烟。

当年的团练局已改为三防镇人民政府。覃老对牌子凝视了好一会,语重心长地说:“当年我们千辛万苦闹革命为什么?就是为了人民翻身做主人。人民政府要为人民服务,政府不为人民,人民就要打倒它!”

红七军在三防休整了十天,五六千人马驻在这个小镇上,秩序井然,秋毫无犯。红军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宣传红七军是工农子弟兵,打击土豪劣绅,打开他们的粮仓接济贫苦农民,深得当地老百姓欢迎。三防街刘瑞武还保留了一面红七军的旗子,直到1951年才把这面旗子献给人民政府。

香粉座谈会

红七军从三防翻过海拔1200米的大山,经安太到达香粉村。这个大苗山腹地较大的村庄,盛产木材、竹子和各种山货。这里除苗人和本地汉人杂居外,清朝中期以来,从广东迁来一批客家人,文化基础、劳动素质比较高。现侨居美国的李亚平女士就是香粉人。

红七军在香粉村、都景村、大坡村一带广泛发动群众,开了不少座谈会,宣传革命道理,写了不少革命标语。例如:红军是工农革命的先锋队!打倒军阀!打倒国民党!拥护共产党!红军不拉夫,不发洋财!没收豪绅的土地分给农民!等等,并开仓济贫,使香粉群众很快就了解红军,支持红军。当覃老知道香粉已由村改制为乡时,对此地的发展十分满意。

“我记得当时的住户是擅长造纸的,这种纸最适合写毛笔字。”大家非常佩服覃老的记忆力。香粉村历来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生产一种大方纸,是写毛笔字和绘国画的上等纸,1911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近20年已停止生产。覃老对这件事很不满意,提出:“战争年代这样紧张,我们都不忘访贫问苦、调查研究,今天我要召开一个座谈会,请各方面的群众代表参加,请会造纸的老师傅参加。”

听说是老红军、大官召开座谈会,时间观念一向很差的山区群众很快就到齐了,拥着挤着地坐满一屋子。覃老的座谈会风格独具一格,他不是等群众代表发言后才最后指示,而是一边听一边插话,群众的话讲完了,他的话也跟着讲完了。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他插话的内容往往是一针见血,点到要害:

“大方纸不见了,名牌货、拳头产品丢掉了,有客观原因。要多从主观原因去找,成本高就研究降低成本的办法嘛,工艺设备落后就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嘛!

“只靠年年种点树木、种点竹子,年年卖点树木、卖点竹子度日,这种老习惯、老传统、老耕作方式怎能让农民富起来?出卖资源是殖民经济,要加工增值,要发展竹木的深加工。

“靠山吃山,不单是吃木材、竹子,还要发展山区的多种经营,发展林下作物,发展香粉的香菌、香糯、香猪,还要发展养牛、养羊、养狗。”

……

这是覃应机老前辈1985年5月在香粉苗寨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事隔13年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长安忆激战

红七军从香粉经安陲翻过海拔900多米的牛栏山,于1930年12月5日到达长安镇以北的农村。由于当地农民对红军不了解,加上前几年饱受“红头兵”兵害(1925年唐继尧的滇军入侵广西柳州北部,一路奸淫虏掠。该部将士帽上有一圈红色,群众憎称为“红头兵”),群众闭门外出。我军纪律严明,在屋檐下和露天住宿。

我们陪覃老从圣山庙(现砖瓦厂内)出来时,覃老感慨地说:“当年攻占圣山庙战斗十分激烈,一个营对一个营,相持了半天。后来我们用山炮摧毁敌人工事,占领了圣山庙,成为我们的前敌指挥部。这一仗牺牲了我们几十位兄弟。”

红七军扫清外围防线后直逼长安镇。镇第一道防守工事是丈余宽的竹钉带,脚穿草鞋的红七军战士忍受竹钉穿心的疼痛,一次又一次发起进攻,当晚突破第一道防线,占领了镇边的几条街道。第二天上午,红七军调整兵力组织全线进攻,攻到了现在的融安县委大院。下午,敌人从融县县城增援的700多人,从南面向我们夹击,张云逸军长亲自带一营兵力前去阻击,战斗异常激烈。往后,双方或进或退,形成拉锯,一些街道已展开白刃战。战斗持续到第三天下午,桂军师长杨腾辉带领2000多人从水陆两路赶到长安镇增援。红七军前委考虑到三天三夜的战斗,部队相当疲劳,弹药消耗很多,敌人占据有利地形,援兵不断增加,决定深夜撤回山区。部队一路从泗维河口退回安陲,一路退到白云乡黑魁村、白照村一带。

“当时连小小的长安镇都打不下,还说打柳州。这一仗我们死伤300多人。‘右’害死人,‘左’也害死人。”从长安镇到白云乡的车上,覃老一直在喃喃自语。是对“立三路线”的愤恨?是对烈士的怀念?

黑魁怀故人

连续几天的大雨造成山体滑坡,石头和泥块堵住了公路,碎石和泥团还不时从山坡上流下来。怎么办?摸透覃老脾气的唐秘书动员我和何世隆一道去做“打马回府”的劝说工作。安全问题之类的游说还未讲到一半,老人家就生气了:“你们都是少爷兵,遇到困难就不敢闯,这条路比太行山的好多了!”他下车观察了坡上和路面的情况,就像当年在战场上一样果断下命令:“老何和我两个人年纪大点,一个站一边注意坡上的情况,其他人统统去搬马路上的石头,一旦有问题,我们就大声喊,你们就往两边撤退。”我和覃老的秘书、警卫、保健医师以及司机伴着不断滚来的碎石、泥块,将堵塞在公路中间的石头搬、推、撬向一边,力气之大、动作之敏捷是平时想象不到的,一个小时的工作我们20分钟就完成了。

车过白云乡,不禁引起覃老对他的老下属、已故柳州地区副专员杨文贵的怀念:

“杨文贵是白云乡人,苗族干部,是融水县第一任县长。他是老黄牛,抓农业很动脑子,大家称他‘种子专员’,他选育了不少良种,狗肚糯产量不错,可惜这样的人在‘文革’期间也被非法批斗迫害。”

白云乡黑魁村是55年前红七军打长安后休整的地方,当时一位红军不小心失火,烧了一些民房,红军一无所有,只好给群众打欠条,革命成功后保证给予补偿。覃老反复地问县、乡陪同的领导,这笔债务是否偿还,当他核实土改时已将欠款如数偿还群众时说:“我代表红七军老战士感谢你们的工作,共产党就是要取信于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一位和覃老一道出来闹革命的红小鬼,因伤病在黑魁村逝世,当年覃老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参加了埋葬这位朝夕相处的小战友的过程。他要求我们帮寻找这位小红军的坟墓。覃老记得的方位是:坟前有一条小溪,坟后靠着大山,有一块海碗大的卵石做碑记。这确实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比搬开公路上的塌方还难,在山区“前有小溪,背靠大山”的地形真是太多太多了。我们找了好一阵子,未能如愿,覃老不由得两眼含泪,凄然告别了黑魁村。

是的,“无情未必真豪杰”。事隔55年,覃老仍记得战友牺牲的地方,仍怀念这位为革命早逝的小红军,这份情,这份意,安息在大苗山溪边的先烈应九泉有知了。

1985年5月,覃应机老前辈在红七军长征路上艰苦跋涉了十天,所到之处,当地干部群众有幸聆听他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陪同人员也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可惜他所指定的重走长征路的最后一段——从大年乡步行到三江县富禄乡没有走完。连日数场大雨,山洪暴发,小路泥泞,古稀之人怎能徒步而行?我和何世隆硬着头皮动员了一晚才达成协议——留点遗憾,下次再来。第二天清晨,覃老撑着雨伞在大年供销社楼顶向北眺望。前方,雨雾缭绕的群山后面就是三江县富禄乡了。当年,红七军从富禄西出贵州,辗转湖南,与江西中央红军会师,从而踏上了震惊中外、青史留名的长征路。

17.长征主题书籍《长征》 篇十七

宜春市八小六(8)班:何弦 指导老师:陈静

“雪皑皑,野茫茫,

记“长征精神代代传”主题朗诵会作文

。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练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寒,草毡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小学生作文大全

”疑?这浑厚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哦,原来是我们的班长――徐帆正在朗诵《沁园春。雪》只见她表情变化多端[注: 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语调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喜形于色,把这首词朗诵得淋漓尽致[注: 形容人物

 

18.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主题作文 篇十八

“长征”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都铭记于心的一段历史,更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那种中华儿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顽强革命精神。

在现在这种幸福,安定的生活下,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质生活;当着家中的小公主或小王子。可谁曾想过在距离我们__年以前,我们中国的那些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路上过着艰辛无比的日子。

在现在我们每天吃好喝好,可谁曾想在以前的长征路上那些红军战士们在吃完出发之前带的那些许干粮时,为了裹腹时吃草根,吃树皮,在过雪山时,连草根和树皮都没有的时候,只好把自己身上的皮带煮了吃。

在我们现在每晚睡着高床软枕时,却不想以前的红军战士们都是天当被,地当床,草草地睡在长征路上。

还有一件事情是值得我们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就是那些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士们。

19.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篇十九

1 长征精神概述

伟大的长征留给了人们伟大的长征精神,它是一部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部英雄史诗,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染力。

1.1 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正确路线的革命传统,这是长征精神的核心灵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与广大红军将领敢于质疑错误的路线、勇于追求真理是密不可分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遵义会议后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践出发,在极其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根据地全面推行,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在1934年10月16日撤离根据地,被迫开始长征。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左”倾错误的领导者又表现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致使红军行动非常缓慢,一直摆脱不了敌人。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核心地位,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使中国革命道路转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暂时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讨军事调整和组织调整。在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改变了原来错误的军事路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跨过草地,胜利完成了长征。

1.2 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坚定信仰、忠于理想的革命情怀,这是长征精神的内在本质

遵义会议以后,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真正地搞清楚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如何进行革命,所以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活力,这个活力主要表现在全党以及全军战士坚定的革命情怀上。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的伏击,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预知的种种天险,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红军将领和战士从未退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而是以钢铁般的毅力、超人的勇气、不怕死不怕苦的英雄气概,让茫茫草原和皑皑雪山变为足下之臣。“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2]红军战士在“一切为了苏维埃”“革命理想大于天”的革命信念鼓舞下,翻过了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600里,渡过24条河流,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胜利会师甘肃会宁,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惊人壮举,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是靠广大指战员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1.3 长征精神就是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这是长征精神的基本特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长征中最困难的时候,红军中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红军战士始终坚信“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这种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来自于他们坚定的革命观。

蒋介石曾扬言:红军过不了金沙江,过了金沙江过不了彝族区,过了彝族区过不了大渡河。但是,红军官兵冒着枪林弹雨,一夜疾行一百二十公里路,在这漫漫的征途中,红军将领和战士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饿了只能吃树根草皮充饥,渴了就抓一把雪含在口中,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粮食和药品都极度缺乏,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湘江之战,从11月25日到12月3日共经历了9天的血战,红军广大指战员表现了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湘江战役之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人,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为了掩护全军能够顺利渡过湘江,战斗到全军覆没,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换取了生的希望。万里长征,艰苦卓绝,在长征途中无数红军战士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无私奉献的典范,他们谱写出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4 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革命信念,这是长征精神的光辉典范

团结就是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把坚定的革命热情和信念发挥到极致,才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无所畏惧。

1935年6月12日,红一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党中央在分析了当前国内的政治形势之后,主张继续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以便领导全国的抗日运动。但是张国焘自持掌握的兵力有8万多人,个人野心极度膨胀,他口头上表示同意北上的方针,但却分裂部队南下,另立中央。从两河口会议到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毛泽东和周恩来率领红一方面军和红三方面军先行北上,但是红四方面军有的干部不明真相,武装拦截,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坚决予以制止,维护了全党的团结和红军的统一。在毛泽东、张闻天等新的领导集体成员的团结和说服教育下,以及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权威,同心同德的抵制之下,张国焘最终同意北上。1936年10月,一、二、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宣告胜利结束。广大红军指战员努力地挽救犯错误的同志,在生死攸关的关头,他们互相支援、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团结战斗、共渡难关坚定地维护了红军队伍的统一。

1.5 长征精神就是始终维护团结、心系群众的革命宗旨,这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中国的革命才会不断地取得胜利,红军队伍的革命信念才能够找到坚实的依托。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正值中华民族危机存亡之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的神圣旗帜,正确地处理了国内阶级斗争和抗日民族斗争的关系,制订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方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跟随着党的步伐踊跃参加革命,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号召下,身先士卒、不畏牺牲。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始终以民族大业为己任,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的关系。红军将士自觉地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官兵一致,同甘共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尊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红军所到之处都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坚决地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组织武装群众,帮助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所以,红军的长征精神不仅使部队得到了人员的补充以及物质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

2 长征精神的意义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时间已走过了八十余载,红军长征的脚步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但是历史不能忘却,长征精神留下的宝贵财富更不能被舍弃。

第一,从长征精神战胜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遵循实事求是,使中国的革命道路转到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长征是实事求是的典范。红军长征最初是在“左”倾教条主义指导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只是经过黎平会议,最终在遵义会议后才实现了主动性的战略转移。之所以能够完成这种转变,正是我们党不断地拨乱反正的思想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战略决策。如今,我们面临着把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为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的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新的征程中,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确保中国发展永不停休。“长征的历史表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4]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借鉴,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勇敢地面对国内外挑战,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第二,从长征精神战胜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党的团结、红军的统一,看继承与弘扬长征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创造力,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提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种精神的产生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而且精神一旦产生,就会成为历史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强大动力。长征精神自产生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坚韧刚毅的烙印,深深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风貌。当民族危难的时候,英勇的战士面对炮火没有退缩,面对困难没有低头,他们心中装着对祖国深深的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前仆后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政治上的受阻、不畅通。因此,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国内出现的贫富差距、维稳负担、社会各阶层的相对剥夺感,始终保持战争年代的一种冲劲和热情,克服图安逸、重享受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全民族的创造力中,让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力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第三,从长征精神激励着千百万群众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依靠人民群众克服难关,看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自觉扎根群众,为民务实清廉,与人们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现实要求。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5]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不亚于红军当时所面对的困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民群众,中国的改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学习当年红军队伍始终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自觉地遵守纪律,不改初衷地为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真正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摆官架子,体察民情,心系百姓,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第四,从红军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艰难险阻,斩关夺隘,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重视作风建设,发挥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作风实不实,是治党严不严的基本标准。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从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6]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弘扬长征精神保持和发扬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团结统一、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自觉地进行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像当年红军那样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不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传承长征精神,团结中国的力量,重塑精神家园。

3 结论

周恩来同志曾指出:“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是我们永久的财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地了解过去,才能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八十年来,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并且将在党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八十年前,世界通过长征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后的今天,世界的眼光聚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历史造就了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长征精神。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但长征精神的激励作用并没有改变,它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成为全人类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摘要: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大规模地转移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长征二万五千里是红军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正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写的那样:路上一共360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1]

关键词: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179.

[2]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43.

[3]毛泽东.七律·长征[M]//毛泽东诗词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刘华清,张震.长征精神永放光辉[J].求是,1996(2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5.

上一篇:《猜猜我是谁》教学设计下一篇:挖孔桩工程补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