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陈友谅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10篇)
1.明史陈友谅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一
《明史魏大中传》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自为诸生,读书砥行,从高攀龙受业。家酷贫,意豁如也。举于乡,家人易新衣冠,怒而毁之。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行人。数奉使,秋毫无所扰。
迁礼科左给事中。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①要路以请,无不如志。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迁吏科都给事中。大中居官不以家钉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②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给事中章允儒,嗾其同官傅椹假汪文言发难。
会给事中阮大铖与光斗、大中有隙,遂与允儒定计,嘱棍劾文言,并劾大中貌陋心险,色取行违,与光斗等交通文言,肆为奸利。疏入,忠贤③大喜,立下文言诏狱。大中时方迁吏科,上疏力辩,诏许履任。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日:“文言无足惜,不可使措绅祸由此起。” 侨颔之,狱辞无所连。牵及者获免。大中乃遵旨履任。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故事,鸿胪⑤报名状无批谕旨者,举朝骇愕。氍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
未几,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广微愠,益马忠贤合。忠贤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迄吏部推谢应祥巡抚山西,广微遂嗾所亲陈九畴劾大中出谢应祥门,推举不公。尽逐诸正人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天下大权一归于忠贤。
明年,逆党梁梦环复劾文言。大中坐三千,矫旨俱逮下诏狱。乡人闻大中逮去,号泣送者数千人。比入镇抚司,酷刑拷讯,血肉狼籍。其年七月,狱卒受指,与涟、光斗同夕毙之。庄烈帝嗣位,赠太常卿,谥忠节。
(选自《明史·魏大中传》,有删改)
[注]①夤(yin) 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②苞苴(jū) :馈赠的礼。③忠贤:魏忠贤。④鸿胪:官署 名。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八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 率:全都
B. 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 狱:案件
C. 故事,鸿胪报名状无批谕旨者 故事:旧例
D. 与光斗等交通文言 交通:沟通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大中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数奉使,秋毫无所扰
②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
③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
④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
⑤櫆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
⑥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②③⑥ D. ④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魏大中出身贫寒,严于律己。他对家境贫寒毫不在乎,考中举人,对家人换新衣的做法很反感;他当官不带家眷,上朝时锁上家门,不让别人来打扰。
B. 魏大中得罪权贵,遭到报复。他和阮大铖不和,阮大铖就弹劾他,诬陷他作奸谋利,在魏忠贤的操控下,事件一波三折,当时魏大中差点不能赴新职上任。
C. 魏大中在与魏忠贤等奸臣的斗争中失利。杨涟弹劾魏忠贤,魏大中声援,魏忠贤很恼怒。魏忠贤的私党魏广微指使别人借故弹劾魏大中,最后魏忠贤大权独揽。
D. 魏大中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获殊荣。他受人陷害,被定罪带走,同乡人听到这个消息几千人来哭送;他在狱中受严刑拷打,死后追赠太常卿,谥号忠节。
7.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长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5分)
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5分)
[参考答案]
4. D
5. C
6. B
7. (1) 第二天,魏大中到鸿胪报名面君谢恩,魏忠贤忽然假传圣旨指责魏大中互相揭发的事没有完结,不得赴新职位上任。
(2) 魏忠贤得到奏疏十分恼怒,假传圣旨严词斥责,还没有加罪。
[解析]
4. 交通:勾结。
5. ①表明魏大中严于律己,不扰民;④表明魏大中有才有德;⑤说魏大中恢复处理政事。
6. “阮大铖就弹劾他” 与原文不符,应是阮大铖嘱咐傅樾弹劾魏大中。
7.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1)补主语、“矫” “讦” 、“竣” 各1分,通顺1分;(2)疏、切、让、未有各1分,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魏大中,字孔中,浙江嘉善人。自学成为生员,读书磨练品行,后来跟着高攀龙学习。家境赤贫,心胸却十分开阔。乡试中举,家里人为他购置新衣服、新帽子,他气愤地把它烧了。考中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官行人。多次奉命出使,丝毫也没有扰乱地方。
魏大中被提升为礼科左给事中。这时国家抚恤者假冒滥行,每位大臣死,他的兄弟儿子巴结权贵请求封官拜爵,没有得不到满足的。魏大中一向厌恶这件事,一切都按照典章制度办理。又被提升为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当官不带家属,只带二个奴仆烧火做饭。自己上朝就锁上门,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有一个地方官吏拿着财物来贿赂他,被他检举揭发了。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进魏大中的门。吏部尚书赵南星得知他的贤能,遇事多去向他咨询。朝廷中人不能得到赵南星的喜欢,全都怨恨魏大中。给事中章允儒唆使同事傅魁利用汪文言发难。
正好给事中阮大铖跟左光斗、魏大中有仇,于是跟章允儒商量计策,嘱咐傅魁弹劾汪文言,并且弹劾魏大中相貌丑陋,为人阴险,表面一套,实际又一套,跟左光斗等人勾结汪文言,谋取私利。奏疏递上去,魏忠贤非常高兴,立即下诏逮捕汪文言。魏大中此时正好升任吏科,上疏极力辩解,皇帝下诏同意他上任。形势很危急,御史黄尊素对镇抚刘侨说:“汪文言不值得可惜,不能由这件事祸及到士大夫阶层。” 刘侨点头同意。口供没有牵连到其他人,汪文言受廷杖,剥夺职位,受此案牵连的人无罪。魏大中于是遵旨上任。第二天,鸿胪寺报名答谢皇帝恩赐,魏忠贤忽然假传圣旨指责魏大中互相攻击没有结束,不能够担任新职。按惯例,鸿胪寺报名的情形没有不被批复的,整个朝廷都很惊讶。傅魁也说皇帝的圣意不能更改,魏大中这才重新上任。
不久,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得到奏疏很愤怒,假传圣旨痛切谴责他,还没有给他定罪。大学士魏广微巴结魏忠贤,内外勾结,狼狈为奸,魏大中常想检举揭发他。正好十月冬祭,魏广微傲慢地迟到了,魏大中于是上疏弹劾他。魏广微心里很不高兴,与魏忠贤勾结得更紧了。魏忠贤更加嚣张,由于廷臣交相攻击他,表面装得很收敛,并且按照各人上疏的要求去做,而在暗地里等待时机,等到吏部推举谢应祥巡抚山西,魏广微于是唆使跟他亲近的陈九畴弹劾魏大中是谢应祥的门生,推举不公正,贬了他三级官,派往外地。全部驱逐各正直的人,如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国家大权全部归于魏忠贤一人之手。
第二天,魏忠贤的党徒梁梦环再次弹劾汪文言。魏大中定罪受贿三千两,假传圣旨全部逮捕下狱。同乡的人听说魏大中被逮捕离开,号哭送他的人有好几千。等到关进镇抚衙门,许显纯严刑拷问,血肉模糊。这年七月,狱卒受人指使,将他跟杨涟、左光斗同一晚上杀死,过了几天才报告。魏大中尸体腐烂,已经辨认不出来了。庄烈帝即位,魏大中被赠封太常卿,谥号忠节。
2.明史·马自强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二
马自强,字体乾,同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隆庆中,历洗马,直经筵。迁国子祭酒,振饬学政,请寄不行。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掌翰林院。
神宗为皇太子出阁,充讲官。敷陈明切,遂受眷。及即位,自强已迁詹事,教习庶吉士,乃擢礼部右侍郎,为日讲官。寻以左侍郎掌詹事府,直讲如故。丁继母忧归。服阕,诏以故官协理詹事府。至则迁吏部左侍郎,仍直经筵..。甫两月,廷推礼部尚书。帝遣使询居正尚书得兼讲官否,居正言,事繁不得兼。乃用为尚书,罢日讲,充经筵讲官。
礼官所掌,宗籓事最多,先后条例,自相牴牾,黠吏得恣为奸利。自强择其当者俾僚吏遵守,诸不可用者悉屏之。每籓府疏至,应时裁决,榜之部门,明示行止,吏无所牟利。龙虎山正一真人,隆庆时已降为提点,夺印敕。至是,张国祥求复故号。自强寝其奏。国祥乃重贿冯保固求复,自强力持不可,卒以中旨许之。初,俺答通贡市,赏有定额,后边臣徇其求,额渐溢。自强请申故约,滥乞者勿与,岁省费不赀。《世宗实录》成,加太子少保。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念阁臣..在乡里者,高拱与己有深隙,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位其下乃请增置阁臣帝即令居正推择,遂以人望荐自强及所厚申时行。诏加自强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与时行并参机务。自强初以救吴中行、赵用贤忤居正,自分不敢望,及制下,人更以是多居正。时吕调阳、张四维先在阁。调阳衰,数寝疾不出,小事四维代拟旨,大事则驰报居正于江陵,听其裁决。自强虽持正,亦不能有为,守位而已。
已,居正还朝,调阳谢政,自强亦得疾卒。诏赠少保,谥.文庄,遣行人护丧还。
(节选自《明史·马自强传》)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其下/乃请增置阁臣/
B.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位其下/乃请增置阁臣/
C.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位其下/乃请增置阁臣/
D.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位其下/乃请增置阁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嘉靖,明朝皇帝朱厚熜的年号,使用时长仅次于万历,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
B.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始称经筵,明尤重讲读。
C.阁臣是明代内阁大学士和以翰林学士入职内阁者的别称,因其入阁办事而称阁臣。
D.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如光武、世祖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自强整治学政,成绩显著。他担任国子祭酒,整顿教育,拒绝私人请托, 后被提拔为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B.马自强担任讲官,受到信赖。他学识广博,神宗登基,他担任讲官,陈述得明白、深切,受到皇上器重。
C.马自强掌管礼部,明示行止。礼官管事,多涉及皇族宗藩,他选择恰当的条例执行,使黠吏无法为奸利。
D.马自强坚持原则,持守公正。张国祥曾请求恢复龙虎山正一真人原来的封号,马自强扣压了他的奏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寻以左侍郎掌詹事府,直讲如故。丁继母忧归。服阕,诏以故官协理詹事府。
(2)自强请申故约,滥乞者勿与,岁省费不赀。
14.马自强曾经因为救助吴中行、赵用贤与张居正相抵触,张居正奏请增加内阁大臣时为什么会推荐马自强?请简要说明。(3 分)
参考答案
10.C(“与”意为结交,和“易”联系紧密,共同作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
“念”的宾语是“阶前辈”,“已还”的主语应为张居正,“阶前辈”与“已还”中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画波浪线部分加标点以后为“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位其下,乃请增置阁臣。”)
(3分)
11.D(“世祖”不是谥号,是庙号。)(3分)
12.B(错在“神宗登基”,应为“神宗做皇太子时出后宫”。)(3分)
13.(1)不久,凭借左侍郎身份掌管詹事府,像以前一样负责讲授。遭逢继母去世而归乡。服丧期满,诏令他任原职协助管理詹事府。(一句1分,共5分。寻,不久。以,凭借……身份。丁继母忧,遭逢继母去世。服阕,服丧期满。)
(2)马自强奏请申明旧约,无节制请求的数额不给,每年节省的费用不可计算。(一句1分,共3分。申,申明,说明。滥,过度,无节制。赀,计算。)(8分)
14.①马自强有声望、威望;②张居正宽容知人;③马自强对他的地位构不成威胁。(3分)
参考译文:
马自强,字体乾,是同州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隆庆年间,历任洗马,负责经筵。晋升为国子祭酒,整治学政,拒绝请托。他被提拔为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
神宗做皇太子时出后宫,他担任讲官,详尽的陈述明白、深切,于是受到皇上器重。等到神宗登基,马自强已经迁任詹事,教导庶吉士,又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担任日讲官。不久,凭借左侍郎身份掌管詹事府,像以前一样负责讲授。遭逢继母去世而归乡。服丧期满,诏令他任原职协助管理詹事府。他到任后被升任吏部左侍郎,仍然负责经筵。才两个月,朝廷推举他任礼部尚书。皇帝派遣使者询问张居正尚书是否可以兼任讲官,张居正回答,事务繁多不能兼任。于是任用他为尚书,免去日讲,担任经筵讲官。
礼官所负责的事,皇族宗藩的事情最多,先后的条例自相矛盾,狡黠的官吏得以恣意做非法谋取利益之事。马自强选择恰当的条例使僚吏遵守,诸项不适宜于执行的条例都予以摒弃。每当藩府的奏疏送到,他都及时裁决,在礼部门上张榜告示,明确地指示可行与禁止,官吏无法牟利。龙虎山正一真人,在隆庆年间就已经被降为提点,剥夺了印敕。到此时,张国祥请求恢复他原来的封号,马自强扣压了他的奏章。张国祥就大肆贿赂冯保,坚持请求恢复封号,马自强极力主张不可以,最终还是因为皇帝的诏谕准许了。起初,俺答进贡互市,对他们有定额的赏赐,后来边关大臣顺从他们的请求,赏额逐渐增加。马自强奏请申明旧约,无节制请求的数额不给,每年节省的费用不可计算。《世宗实录》修撰成,他被加封太子少保。
万历六年(1578)三月,张居正将要回乡安葬父亲。思虑在乡里休息的内阁大臣,高拱与自己有很深的嫌隙,殷士儋有内援,有可能乘隙复出,只有徐阶年老容易结交,打算举荐他代替自己。已经派遣使者报告了徐阶,又思虑徐阶为前辈,自己还朝,应位居其下,于是奏请增设内阁大臣。皇帝当即指令张居正推举,于是根据人望推荐马自强以及所厚爱的申时行。诏令加封马自强为太子太保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与申时行一起参与机要事务。马自强当初因为救助吴中行、赵用贤与张居正相抵触,自认不敢奢望,等到皇帝的命令下达,人们更加由此称赞张居正。当时吕调阳、张四维先入内阁。吕调阳身体衰弱,多次卧病不出门,小事由张四维代替他拟旨,大事则派人快马到江陵报告张居正,听从他的裁决。马自强虽然持守公正,也不能有所作为,保持地位或职位罢了。
3.明史陈友谅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三
A. 简入西苑撰青词,大被帝眷宠爱
B. 时宗室蕃衍,岁禄苦不继 接续
C. 齐康之劾徐阶也,语侵春芳攻击
D. 如此,庶保令名 几乎
5.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悅。
B. 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悅。
C. 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悅。
D. 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春芳才华出众,皇上厚爱。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皇上爱惜其才,他从翰林学士到主掌大权,六次升迁,都非大臣推举,皆由皇上特旨任命。
B.李春芳敢于上书,勇于除弊。他主张改革礼制,其方案被皇上赐名《宗籓条例》以示嘉奖;隆庆元年,皇上下诏修造翔凤楼,李春芳认为不宜,修楼一事就这样停止了。
C.李春芳为人谦恭,做事谨慎。在任职期间,论议平正,不说偏激的话;当时徐阶得皇帝 信任做了首辅,李春芳遇事必推崇徐阶,徐阶也很看重他。
D.李春芳看透朝政,多次请归。因张居正自恃才气,李春芳多次上书要求退休,皇上不允许;给事中王祯上书诋毁李春芳,皇上误信,免去李春芳的官职俸禄。
7.翻译把文中划横线标有(1)(2)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眷侍直诸臣厚,凡迁除皆出特旨。(5分)
(2)以勤端谨,而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5分)
【参考答案】
4.选D,应理解为或许。
5选A
6.选D(由原文“南京給事中王祯希拱意,疏诋之,春芳求去益力。赐敕乘传,遣官护行,有司给夫廩如故事”可知,是李春芳更加用力请求退休,并终被应允,“皇上误信,免去李春芳的官职俸禄”属无中生有。
7. (1)世宗很宠爱身边值勤的大臣们,他们的升迁任命都出自皇帝的诏书。(眷,直,特旨,各1分,完整通顺2分)
(2)以勤端庄谨慎,而居正自恃才气,欺凌他人,眼睛里好像没春芳这个人。凌,视,蔑如,各2分,完整通顺2分)
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侍读严讷超擢翰林学士超擢:破格提拔
B.春芳考故事故事:先前的经历
C.以勤端谨端谨:端庄谨慎
D.两疏请归养归养:回家养亲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
B.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
C.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
D.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
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春芳才华出众。他在嘉靖二十六年高中状元,深得皇上的眷顾,他从翰林学士到主掌大权,总共有六次升职。
B.李春芳做事周密,所奏切中。李春芳改革礼制,制定条例,且皇帝为此赐名宗藩条例,由此获得加封太子太保的赏赐。
C.李春芳为人谨慎,廉洁奉公。与李时相比,他在廉洁方面毫不逊色,为了社稷,曾力主停止修造翔凤楼。
D.李春芳为人悠闲自得。李春芳辞官后回乡,过着轻松自由的生活,乡里人羡慕他,可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依然激烈。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隆庆元年春,有诏修翔凤楼,春芳曰:“上新即位,而遽兴土木,可乎?”事遂止。(4分)
参考答案:
4、B(故事:先例、旧例)
5、C
6、B(根据原文“帝嘉之,赐名宗藩条例。寻加太子太保”李春芳改革礼制与加封太子太保不构成因果关系。)
7、隆庆元年春,有诏书令修造翔凤楼,春芳说:“皇上刚刚即位,却立即大兴建筑,说得过去吗?”修楼的事于是停止了。(关键字:新、遽、土木)
参考译文:
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挑选入西苑撰写宫体诗词,很得世宗宠爱,与侍读严讷一 道破格提升为翰林学士。不久升太常少卿,担任礼部右侍郎,同时都还兼任学士,像往常一样到西苑值班。后来到礼部佐理事务,升为左侍郎,转任吏部,又代严讷 为礼部尚书。当时,宗室人口繁衍,苦于岁禄不够发放。春芳考察以往事实,写了一本书进呈皇帝。有关吉凶大礼及逢年过节的赏赐,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世宗很称 赞,赐名为《宗藩条例》。不久,春芳升为太子太保。四十四年(1556)命令他兼任武英殿大学士,与严讷一同参与机密大事的处理。世宗很宠爱身边值勤的大 臣们,他们的升迁任命都出自皇帝的诏书。春芳自任学士到执政,共六次进升,没一次是由大臣推举的。
春芳恭敬、谨慎,从不气势凌人。在政府任职,论议平正,不说偏激的话,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李时;他的才能固不及李时,但廉洁过于李时。当时徐阶为 首辅,很得皇帝信任。春芳遇事必抬徐阶,徐阶也很看重他。隆庆元年(1567)春,有诏书令修造翔凤楼,春芳说:“皇上刚刚即位,就大兴土木,说得过去 吗?”修楼事就这样停止了。
4.明史·王守仁传 阅读答案 篇四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唐置学士整理经籍图书、起草诏书诰命等,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擢,为“提拔、提升官职”之意,在古代还有“陟”“转”“晋”“迁除”等表达相同意义的词。
D.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月份的初一那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为官守正忠诚,恪尽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B.王守仁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C.王守仁能够深谋远虑,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5分)
(2)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5分)
参考答案
10.B
11.C(“转”指官职调动)
12.A(朝廷并没有派遣边疆守兵、京城驻军和王守仁等人所率领的军队进攻叛军驻地南昌,这是王守仁派间谍故意散布的迷惑叛军的虚假消息。)
13.(1)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逾”“寝苫”“蔬食”“多”译对各得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1分)
5.明史·张问达传阅读答案 篇五
明史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6.明史吕原传阅读答案 篇六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久之,奉母南归,家益贫。知府黄懋奇原文,补诸生,遣入学,举乡试第一。
正统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十二年,与侍讲裴纶等十人同选入东阁肄业,直经筵。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帝至,命谦讲《国风》,原讲《尧典》,皆称旨。问何官,并以中允兼侍讲对。帝曰:“品同耳,何相兼为?”进二人侍讲学士,兼中允。寻进左春坊大学士。
天顺初,改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下狱之明日,命入内阁预机务。石亨、曹吉祥用事,贵倨,独敬原。原朝会衣青袍,亨笑曰:“行为先生易之。”原不答。寻与岳正列亨、吉祥罪状,疏留中。二人怒,摘敕谕中语,谓阁臣谤讪。帝大怒,坐便殿,召对,厉声曰:“正大胆敢尔!原素恭谨,阿正何也?”正罢去,原得留。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贤通达,遇事立断。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其年冬,进翰林院学士。
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乃之景州,启父兄殡归葬,舟中寝苫哀毁。体素丰,至是羸瘠。抵家甫襄事而卒,年四十五。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
原内刚外和,与物无竞。性俭约,身无纨绮。归装惟赐衣数袭,分禄恤宗姻。
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B、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C、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D、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生是科举时代对秀才的通称,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国风》指《诗经》中的民歌,《诗经》中还有《雅》和《颂》,《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C、便殿指正殿以外的其他宫殿,是古时皇帝宴饮休息的地方,也称为“别殿”、“别宫”。
D、赠,追赠,指古代皇帝给已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原文才罕见,熟读经典。他和倪谦讲解经典,符合皇帝心意,皇帝认为二人的才能和官品不相称,故提升了二人的官职。
B、吕原不媚权贵,是非分明。当权的石亨要帮他换去代表低官职的青袍,但吕原却和岳正―起列举石亨的罪状上奏朝廷。
C、吕原十分孝顺,依礼守丧。归葬父兄时,他在船中睡在草垫上,因为过度哀伤身体受到损害,回到家中刚办完丧事就去世了。
D、吕原俭朴节约,关心族亲。他不穿绸缎,回家穿的衣服只有皇帝赐予的.几套,他将自己的俸禄分出来接济宗族亲戚。
13、把女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诔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5分)
(2)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5分)
答案:
10.【参考答案】C【解析】原句为“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11.【参考答案】B【解析】B项中,《雅》为朝廷之音,《颂》为宗庙之音。
12.参考答案】A【解析】A项中,二人进升官职的原因是皇帝认为他们现任的两个官职等级相同,不可兼任。
13.【参考答案】⑴李贤得以恢复官职入阁掌权后,吕原辅佐他。不久,彭时也入阁,三人相处得很好,十分快乐。
【评分细则】5分:“既”、“佐”、“相得”各1分,句子大意2分。“既”翻译为“……之后”,“佐”可译为“辅佐”、“帮助”等,“相得”可译为“相处得很好”、“互相投合”等。句子大意分落实在“复官入阁柄政”―句和“未及”―词的翻译上。
⑵六年,(吕原)遭遇母亲丧事,连续三天(或多天)水浆不入口 (或没有喝水)。(皇帝)下诏让他葬好母亲后即出来处理政事。吕原请求按礼制守孝终了(或:服满三年丧期),(皇 上)不许。
7.明史周忱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篇七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令进学文渊阁。忱自陈年少,乞预、帝嘉其有志,许之。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宣德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遗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 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忱一切治以简易。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予。每行村落,屏去驺1从,与农夫饷妇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如况钟及松江知府赵豫辈,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常诣松江相视水利,见嘉定、上海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水,迅流驶下,壅遂尽涤。暇时以匹马往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钱谷巨万,一屈指无遗算。尝阴为册记阴晴风雨,或言某日江中遇风失米,忱言是日江中无风,其人惊服。有奸民故乱其旧案尝之。忱曰:“汝以某时就我决事,我为汝断理,敢相绐耶?”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忱计明盔浴铁工多,令且沃锡,数日毕办。(节选自《明史?周忱传》)【注】1驺:zǒu,古代养马驾车的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寻擢刑部主事 ( )
(2)迁忱工部右侍郎 ( )
(3)常诣松江相视水利 ( )
(4)敢相绐耶 ( )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3分
(2)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2分)
19、下列与“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汝以某时就我决事
B、忱一切治以简易
C、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木欣欣以向荣
20、下列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
B、为之商略处置
C、从容问所疾苦
D、故事无不举
21、根据文章内容,对周忱“治以简易”的事例加以概括。(3分)
答案:1.(4分)①不久②升任、调任③到……去④欺骗2.(5分)①他管理(控制)下属,即使是低级闲杂的官吏,也都坦诚的询问、采纳他们的意见。②不久,皇帝下令催促制作几百万副盔甲。3.(2分)C4.(2分)B5.(3分)轻车简从出行(微服出巡);无管架,询问采纳民意;亲自巡视,解决河道疏浚等。
8.赵孟頫传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八
至大三年,召至京师,以翰林侍读学士,与他学士撰定祀南郊祝文,及拟进殿名,议不合,谒告去。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元年,改翰林侍讲学士,迁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有不悦者间之,帝初若不闻者。又有上书言国史所载,不宜使孟頫与闻者,帝乃曰:“赵子昂,世祖皇帝所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之后世,此属呶呶何也!”俄赐钞五百锭,谓侍臣曰:“中书每称国用不足,必持而不与,其以普庆寺别贮钞给之。”孟頫尝累月不至宫中,帝以问左右,皆谓其年老畏寒,敕御府赐貂鼠裘。
4.下面对文中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 阙:出席
B.迁知汾州,未上 上:上任
C.博学多闻,书画绝伦 绝:非常
D.敕御府赐貂鼠裘 敕:命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录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继任者根据前代帝王的所作所为而编定的史著。本文中的《世祖实录》是记录元世祖忽必烈生前事迹的著作。
B.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殿名,如若太子当了皇帝,曾经长期住过的.地方就被称为潜邸。
C.中国古代称别人用字以示尊重,而称自己则往往用名表示自谦。本文中皇帝以字称赵孟頫是对赵孟頫的极大恩宠。
D.原始是二十四史之一,其体例属于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的是有元一代的历史。纪传体是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除《世纪》都属于纪传体断代史。
6.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孟頫做事小心谨慎。当皇帝要求参预中书省事务时,坚持推迟。他顾及自己长期在皇帝身边办差,必为人所忌恨,所以极力请求外调。
B.赵孟頫命于决狱,元掀儿不能忍受盐场的劳苦,私自逃出,他的父亲诬告别人杀害了元掀儿,被告者始终不服。赵孟頫不急着判决,一个多月后,元掀儿自己回到了家,终于还被告以清白。
C.赵孟頫被元朝皇帝理代。文中表现了赵孟頫被元朝三代皇帝宠幸,尤其是世祖和仁宗,对其宠渥备至。世祖令赵孟頫出入宫门不受阻挠,仁宗对其文学评价极高。
D.赵孟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的时候,韦哈剌哈孙因个人私欲不能达成便恶意中伤赵孟頫,后因朝廷诏赵孟頫到京师编订《世祖实录》,此事才得以缓解。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素苛虐,以孟頫不能承顺其意,以事中之。
(2) 世祖皇帝所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之后世,此属呶呶何也!
参考答案:
【答案】
4.C
5.B
6.B
7.(1)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向来残暴狠毒,因为赵孟頫不能接受顺从韦哈剌哈孙想法,所以(韦哈剌哈孙)用事情去中伤赵孟頫。
9.章懋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九
章懋,字德懋,兰溪人。成化二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明年冬,授编修。
宪宗将以元夕张灯,命词臣撰诗词避奉。懋与同官黄仲昭,检讨庄昶疏谏曰:“顷谕臣等撰鳌山烟火诗词,臣等窃议,此必非陛下本怀,或以两宫圣母在上,欲备极孝养奉其欢心耳,然大孝在乎养志,不可徒陈耳目之玩以为养也。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数千里,万姓嗷嗷,张口待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至翰林官以论思为职,鄙俚之言岂宜进于君上,伏读宜宗皇帝御制《翰林箴》有曰‘启沃之言,唯义与仁,尧、舜之道,邹、鲁以陈。’张灯岂尧、舜之道,诗词岂仁义之言?若谓烟火细故不足为圣德累,则舜何必不造漆器,禹何必不嗜旨酒,汉文何必不作露台?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伏乞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以明目达聪,省此资财以振饥恤困,则灾祲可销,太平可致。”帝以元夕张灯,祖宗故事,恶懋等妄言,并杖之阁下,左迁其官,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黜,时称“翰林四谏”。
年止四十一,力求致仕。吏部尚书尹曼固留之,不可。既归,屏迹不入城府。奉亲之暇,专以读书讲学为事,弟子执经者日益进。贫无供具,惟脱粟菜羹而已,四方学士大夫高其风。家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荐,部檄屡起之,以亲老坚不赴。
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时南监缺司业且二十年,诏特以罗饮顺为之,而虚位以待懋,十六年,服阕,懋复固辞,不允,始莅任。六馆士人人自以为得师。监生尤樾母病,例不得归省,昼夜泣。懋遣之归,日:“吾宁以连制获罪。”武宗立,陈勤圣学、隆继述,谨大婚、重诏令、敬天戒五事,正德元年乞休,五疏不允。复引疾恳辞,明年三月始得请。世宗嗣位,即家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其冬,遣行人存问,而懋已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明史·章懋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足(3分)
A.孝宗髓/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B.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C.孝宗登用群贤/众议西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D.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闹。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
的最高行政长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懋在担任翰林院编修时,敢于犯颜直谏。他明知劝说停止元夕张灯一事会激怒皇上,甚至会丢了官职,仍然坚守职责,与同事上书直陈其事。
B.章懋以为国君应谨小慎微,不可纵欲长渐。懋等指出烟火诗词非尧舜之道,并列举尧舜、汉文帝等古代的贤君圣主从细节处自警的事例说服皇上。
C.章懋回到故乡后屏迹不出,惟奉亲是务。虽然朝野内外的人士一再推荐他,朝廷也多次下发公文起用他,他都以双亲年老为由,予以坚决推辞。
D.章懋担任祭酒时,受到六馆人士推崇。馆士认为得到了老师。他曾冒着违背国子监制度而获罪的危险,破例为一个看望生病的母亲的学生批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大孝在乎养志,不可徒陈耳目之玩以为养也。
(2)贫无供具,惟脱粟菜羹而已,四方学士大夫高其风。
答案:
4.(3分)D
(原句标点: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5.(3分)A(选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6.(3分)C(选项中说章懋“惟奉亲是务”,原文中说“奉亲之暇,专以读书讲学为事。”)
7.(10分)
(1)(5分)可是最大的孝顺在于精神上的奉养,不可以只是用陈列供耳朵眼睛玩赏的末西作为奉养(的手段)。
译出大意给2分; “志”“徒”“玩”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章懋家里)贫穷,没有陈放酒食的器具,(食物)只有小米蔬菜罢了,四方的学者大夫都认为他的德操很高尚。
10.明史韩邦奇传阅读答案 篇十
11.(3分)A
12.(3分)B
13.(10分)(1)恰逢给事中孙祯等弹劾不称职的群臣,一并涉及到韩邦奇。(5分,“会”“劾”各1分,句子大意3分。)
(2)韩邦奇到山西后,处理政务严谨而有法度,部门的官员给他提供的用品他都不接受,他自己每隔一天拿出禄米换一斤肉。(5分,“严肃”“间日”“易”各1分,句子大意2分。)
《明史·韩邦奇传》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韩邦奇,字汝节,陕西朝邑人。父亲韩绍宗,曾做过福建副使。韩邦奇考中正德三年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后晋升为员外郎。正德六年冬天,京师发生地震,韩邦奇上书指出当时政治的过失。违背皇帝的心意,皇帝未予答复。恰逢给事中孙祯等弹劾不称职的群臣,一并涉及到韩邦奇。
吏部已经商量决定继续留任,皇帝最终因为之前那篇奏疏的原因,把他贬为平阳通判。后来升为浙江佥事,管理杭、严二府的事务。宁王朱宸濠派遣宦官假装给和尚施舍粥饭,在杭州天竺寺聚集了上千人,韩邦奇立即遣散了他们。朱宸濠的女婿假托进贡要从衢州借道,韩邦奇质问说:“到京城上贡应当沿江而下,为什么要从此处借道?你回去告诉宁王,我韩佥事是不可欺骗的。”当时在浙江的宦官共四个人,王堂当镇守,晁进管织造,崔珤管市舶,张玉管建筑。他们的爪牙四处搜刮,百姓都无法生活下去了。
韩邦奇上书请求对他们加以禁止,又多次遏制王堂。韩邦奇忧虑宦官采办富阳的茶鱼为害百姓,写了一首诗歌表示感伤。王堂于是上书说韩邦奇阻止对皇上的供给,写诗歌埋怨、诽谤。皇帝大怒,把韩邦奇逮到京城,关进了钦犯监狱。朝中大臣上书挽救,皇帝都不允许,最后韩邦奇被罢官为民。嘉靖七年,韩邦奇被起任为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巡查安抚宣府。入朝协助管理督察院的事务,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查安抚辽东。
当时辽阳发生兵变,侍郎黄宗明说韩邦奇一向很有声望,请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让他迅速前往平定事变。世宗当时一味采取姑息政策,没有答应,而是让韩邦奇与山西巡抚任洛做了对调。韩邦奇到山西后,处理政务严谨而有法度,部门的官员给他提供的用品他都不接受,他自己每隔一天拿出禄米换一斤肉。他在山西当了四年巡抚,后告病回乡。居家期间,朝廷内外不断有人推荐,他又以原有官职出来主管河道事务。
【明史陈友谅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推荐阅读:
明史韩邦奇传阅读答案07-30
明史刘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11-08
《陈友定,字安国》阅读附答案09-29
《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08-10
明史汪乔年传原文及翻译01-15
《明史·张溥传》阅读答案09-24
明史海瑞传01-09
《明史吴良传》原文答案及译文06-30
明史崔恭传文言文翻译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