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进校园

2024-07-25

民族音乐进校园(共13篇)

1.民族音乐进校园 篇一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

云门山回民初级中学作为一处民族学校,现有在校生718人,其中回族学生138人,汉族学生580人;教师63人,回族教师12人,汉族教师51人。近几年来,为了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突出民族教育特色,在开好民族教育常识教育课,争创省级民族常识教育示范校的同时,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能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做到了学生家长人人皆知。三是活动落实到位,通过结合专题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参与面不断扩大,各项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充分利用体育课、大课间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打腰鼓、踢花毽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组织了学校腰鼓队、花毽队,定期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回、汉两族学生走进清真寺,参观寺院、诵读古兰经等经典教义,这样,既加深了回、汉两族同学的相互了解,更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从而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乐章。

一、民族团结教育结硕果

1、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确保质量提得快保得住

2011年,我校316名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218人,196人被高中录取,回族毕业生58人,有49名回族学生被城区重点高中录取,李春萌、刘春燕2位同学还获得了青州市少数民族教育基金的奖励。回族学生李春萌在参加的10科考试中取得全A成绩。多年年,我校连续被市教育局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中考成绩一直位于全市所有初中前列。2、世纪泰华教育基金送春风,广大学子伴着理想展翅腾飞

世纪泰华教育基金自山东省世纪泰华发展集团董事长刘云江先生发起成立以来,已累计形成利息近40万元,奖励优秀大学生198人,发放奖学金90200元;奖励优秀中考生100人,发放奖学金82000元;奖励在校优秀生317人次,发放奖学金31700元;奖励优秀班主任66人次,发放奖金38000元;救助贫困生218人次,发放救助金共计93800元。从2011年起,为每名初一新生配备世纪泰华校服一套,到今天为止已配备440套,共计28600元。为学生免费发放校服在我们青州市尚属首例,这项举措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

世纪泰华教育基金成立十年来,有26名回族学生得到过救助,有34名回族学生受到过奖励,累计奖励救助回族同学金额达28600元。3、投资未来办教育,不断加强学校硬件建设

在云门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王万信书记、刘国银主任以及教育局、云门山教

管办的关心支持下,美丽现代的高标准的云门山回中新校建设正在施工中,占地150亩,总体规划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8000平方米的3幢教学楼已于2011年8月初全部封顶,面积8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将投入使用。该校内部配套将坚持标准一流,设施先进,文化浓郁,特色鲜明,争取建成我市一所样板学校。最近我市配发的四辆新校车,已在我校投入使用,开通宋阁、前寺、涝洼、东邢四路校车,极大的方便了离校较远村庄学生的上学问题。上学期新购50台笔记本电脑,基本上达到教师人手一机,为下一步迁入新校全面实现班班通工程、校园网工程打下基础。4、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由刘国鹏同志全面负责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李民同志负责学校民族常识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李志强同志负责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刘国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按照有关要求,我校每年安排6个学时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所有学时列入学校课程和班级课程表,所排学时可以进入思想品德课和综合实践课,除利用教材上课外,学校也结合实际和国内外形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讲座、知识竞赛、故事会、征文比赛等活动,使学生真正从小接受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常识教育,为构建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5、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民族活动。

开展民族特色活动花毽、腰鼓是我校的特色活动,两项活动讲究的是“眼到脚到,手到心到;全面锻炼人的反映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和协作精神,对身心健康很有益。

另外,云河杨阿訇牵头在市政协等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云河清真寺建立起了中国信德公益图书馆,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为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平台。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到清真寺图书馆去参观学习民族团结教育知识,请清真寺杨阿訇讲解民族政策,和谐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6、办人民满意学校,积极创建和谐平安校园

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是办社会满意的学校,家长信任的学校,学生喜欢的学校。多年来,在教育局和教管办等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协作齐奋斗、凝心聚力谋发展,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云门山回中教育教学品牌的同时,把积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学校配备了6名保安,备全了视频监控和各种警用器械,做到定期巡逻、演练,确保学生安全。使云门山回中的校园内呈现出一派安全、文明、和谐、进取的良好氛围。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各种演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制度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全校教职员工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起早贪黑,确保校园内安全稳定,切实保障了师生的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全体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7、硕果累累,成绩显著

由于我校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此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校长刘国鹏被评为山东省民族团结教育先进个人,云门山回中多次被青州市评为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单位,学校申报的课题《回中家长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于 2008年3月被潍坊市教科院批准立项,经过3年多的精心探索研究,于2011年结题。近三年来,共有18人次回族教师的论文获青州市教研室奖励,有23人次回族学生获各种奖励。回族学生升学情况

二、影响民族学校均衡发展诸要素 1、农村经济条件以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相反对精神文化生活投入极少,导致了很多农村家庭缺乏正确的文化导向。大部分家长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还较为片面。有的认为孩子升高中、考大学,将来当技术人员、干部才有出息;有的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无所谓,只要有力气、肯钻研就可以“成才”;还有的认为不管孩子将来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就是人才。而一部分农村回族家长由于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更是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导,缺乏科学、系统的家教理论体系与实际经验,于是,过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就成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很多农村回族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回族学生的辍学,而在这部分学生中,家长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居多。这样就导致了一种家教失衡的现象产生,孩子对学生态度不端正,造成成绩不是很理想。

2、少数民族地区课程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第一,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其一,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长期以来服务于“应试教育”,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少新课改的培训和信息交流,对课程改革缺乏理解,缺乏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技能;其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虽身在民族地区,但对一些民族问题和“三农”缺乏研究,缺少课程开发必要的知识储备。第二,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低下,社会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重视不够。第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缺乏课程专家的引领。民族地区大多经费短缺,很少有课程专家深入民族地区学校实地指导。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1、建议在重点高中招收一定名额的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在完成高中阶段学习后更有实力进入高等学府,有更多的机会为民族事业做贡献。

2、建议在青州市2012年高中招生工作中,重点中学在考虑生源质量的同时也须考虑国家的民族政策,相信少数民族学生会在较好的学习环境中努力学习。

3、可以将加分提高,有机会让更多的民族学生进入最好的高中段学习。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让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尊重民族、团结民族意识在

少年儿童的心底扎下根成为学校的艰巨任务,我校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认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子。

通过总结和回顾,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能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活动落实到位,通过结合专题活动为载体,使群众性参与面不断扩大,各项活动丰富多彩

2.民族音乐进校园 篇二

关键词: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

1背景与意义

云雾土家族乡是重庆市奉节县最早成立的民族乡, 土家族人口占74%, 学校80%以上学生是土家族, 如此多的土家族, 当然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这里土汉交错聚居, 古风民俗浓郁神奇,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 汉文化与土家文化二元纷呈。一年一度的“土家女儿会”上土家儿女载歌载舞, 借助歌舞交流思想, 表达感情。土家山歌源远流长, 无论是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或者山岭沟壑都可以听见大人或小孩的悠悠山歌, 还有别具风格的土家山寨——吊脚楼, 色彩斑斓繁丽多姿的土家服饰、与众不同的民族节日风俗、生活习俗以及风景如画的自然地理特色。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 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和发展。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 把优秀民族文化引进课堂, 让学生从了解民族沿革、民族风俗、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在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有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博大精深的土家文化就是一部经典而鲜活的民族教材, 开发好使用好这部教材, 让土家文化进校园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智慧之源和不竭动力。因此把本土喜闻乐见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引进校园, 如传统体育项目, 土家山歌民歌、土家工艺、土家剪纸、土家舞蹈、土家服饰、土家生活习俗、土家建筑等, 既丰富了素质教育内涵, 又充实了学生课余生活, 陶冶了学生情操, 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提升了学生整体素质。

2以“五个一”为民族文化进校园基本内容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挖掘到的土家文化, 确定了 “五个一”的优秀民族文化为进校园的基本内容。要求在小学六年阶段, 每个学生会唱一首土家山歌或民歌, 会跳一曲土家族的摆手舞, 能剪一幅土家剪纸或制作土家工艺品, 学会一项土家体育或者艺术项目, 会讲一个土家民间故事或者民间风俗。“五个一”的内容内涵丰富, 博大精深, 涵盖了音乐、美术、体育、艺术、文学, 有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3把“五个一”的民族文化引进校园, 坚持“四个结合”

1) 民族文化进校园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将“五个一”的民族文化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传统体育活动, 如土家体育项目跷旱船、踩高跷、打连厢;在音乐教学中传授土家乐器唢呐锣鼓、土家摆手舞、土家山歌民歌;在美术教学中组织学生制作土家手工艺品或者土家剪纸;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让学生讲土家民间故事或者了解土家民风民俗等。通过民族文艺节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间文学等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堂, 陶冶学生情操,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民族文化进校园要与学校课程辅助活动相结合。课程辅助活动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根据课程辅助活动教学的特点, 在课程辅助活动中渗透“五个一”的民族文化教育。如在大课间将土家摆手舞列为主要活动内容, 深受学生喜爱;在书画组增设土家剪纸或者土家工艺品制作;在音乐舞蹈增设土家山歌民歌、土家摆手;在体育运动组增设土家传统体育项目;在经典诵读组增设讲民间故事或者说民间习俗等。使学生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增长智慧, 激发兴趣, 强化特长, 让学生发展既有现代特点, 又有民族特色。

3) 民族文化进校园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窗口, 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时, 既要有现代的时代文化, 又要体现民族的文化特色。 大到学校的校园校貌, 小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文化建设都要融入民族的元素。如在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风貌改造都具土家特色, 学校的文化长廊、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都融入土家元素。

4) 民族文化进校园要与学校重大活动、节日相结合。学校的重大活动或者节日是对学校阶段性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成果展示。如一年一度的“土家女儿会”, 每年的艺术节, 每期的运动会,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庆祝, 元旦新年文艺汇演, 这些活动的开展, 都要展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成果, 让成果给学生带来喜悦的分享。

4把“五个一”的民族文化引进校园, 坚持“三个注重”

1) 民族文化进校园, 要注重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编写。教材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蓝本, 是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文本载体, 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的编撰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分层次编写教材, 低段一二年级读本为 《我是土家儿女》, 主要感知土家文化, 采取图文结合,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本民族。如土家建筑图片、土家服饰、土家摆手基本动作、土家乐器、土家生活用具、土家山寨风景、土家习俗场景等。中段三四年级读本为《土家风韵》, 主要体现怎样学会“五个一”, 感受优秀土家文化,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段五六年级读本为《我与土家共成长》, 主要体现对土家文化的渊源、历史了解,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土家儿女而骄傲, 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民族文化进校园要注重学校教师队伍培养。教师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 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因此打造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师队伍相当重要。学校通过请民间非物质传承文化艺人到学校传艺带徒, 让教师走出去到周边的同民族地区学习交流, 让教师搞民族文化教学教研活动等多形式来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教学水平和民族素养。

3.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对策研究 篇三

一、现状分析

花垣县地处武陵山片区核心,位于湘渝黔交界处,总面积1109.35平方千米,人口31.09万,苗族占总人口的87.3%,是中国苗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拥有苗族赶秋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接龙舞等省级“非遗”项目9个,州级项目29个,县级项目51个,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苗绣织锦艺术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该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共175所,在校生51566人,民族学校仅4所。调研选取了该县高级中学(含职高)、完全高中、初级中学、九年制学校、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34所,加上县民族幼儿园,共35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研对象合计41042人。

1.广泛开展

为全面提升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县教体局针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校园美丽,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利用学校主阵地做了大量工作。关注边远村寨,筹措资金,帮助部分中高海拔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目标(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手段,有效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广泛开展。

2.成果初现

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文件有关要求,湘西州教科院设立36所学校为“湘西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吉卫民族小学、董马库九年制学校、麻栗场小学、花垣县第三中学、花垣县职业教育中心共6所学校获得该荣誉称号,数量居全州之首。在“首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 33所获奖学校中,湘西州有9所,而花垣县有3所,占全省1/11,占全州1/3,分别是国土希望小学(珠算)、边城高级中学(苗族武术)和花垣县职业教育中心(苗族服饰)。其中,花垣县职业教育中心2015年成为 “中国微电影大典组委会(湘西花垣)创作基地”“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2016年成功举办“武陵山职教集团民族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演暨经验交流会”,被授予县“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并成为“中国(花垣)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边城高级中学作为该县唯一的省普通高级中学,蚩尤拳大课间操常态化,成立了苗鼓和舞龙舞狮协会,体育节和艺术节常规化,成为“湖南师范大学舞龙舞狮培训基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体育与艺术教育成果斐然;花垣民族中学实施太极文化、《边城》文化、以孝文化为中心的国学和苗族文化进校园“四进”工程,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渐入快车道;花垣县民族幼儿园“苗味苗园”特色突出,注重丰富民族文化教育大环境,设计整理了多个苗族本土教学案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录制视频专题片,加强综合建设;花垣县道二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独树一帜,保护、传承、发展“三不误”,发展态势较好。

总体上看,各校朝着“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方向发展,涌现出20所代表性学校,成果初现。

3.方兴未艾

从抓好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的宣传、贯彻,切实帮助民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其特色建设入手,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借助本土苗族文化元素优势,分别开展了苗歌、苗绣、苗鼓、苗拳、舞龙、舞狮、剪紙(踏虎凿花)、苗画、苗族服饰、苗族乐器、接龙舞、打糍粑、竹竿舞、花灯、腰鼓、秧歌、民族绝技、竹编、双鱼教学、珠心算、太极拳、苗族礼仪、苗族童谣、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养成教育三字经》、苗味苗园、书香校园、少年宫、诗画社、长征组歌、爱国主义、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及其他苗族音体美传统项目等活动。立足于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花垣、花垣变花园这一背景,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载体,深入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促进师生综合成长。部分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苗族文化资源禀赋较好的有利条件下,受限于某些综合因子制约,民族文化进校园方兴未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误区导致重视程度不够,民族意识不强

调研发现,部分领导过于重视应试教育,个别人认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活动而非常态化工作。这种观念误区,必然会忽视民族地区学校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责任和义务,忽略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相互作用,民族意识不强,导致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差异大,政府、民宗旅文广新局、教育局等部门存在观念差异,重视程度不一,部分校负责人不重视,导致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这一主要渠道和主要载体上未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综合作用和倍增效应;二是发展不均衡,总体上看,城乡差异大,民族校与非民族校差异大,中小学幼儿园公办与民办之间差异大。

2.支持体系不健全,未纳入常规考核

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不够,在构建和完善民族文化教育支持体系上短板较多,缺乏统一的工作机制,未能在资金、政策、资源、人才、组织、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有效整合,受领导个人偏好的影响较为突出,具有任务性、临时性、应急性等特征,未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定,在目标、内容、实施效果等方面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连贯性,加之领导者与师资的异动缺失、经费困难、升学压力、职业倦怠,影响到该工作的可持续性。

3.人才短板突出,师资培训不足

目前,该县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之间、中小学之间义务教育资源总量偏低,教育质量差距较大。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边远地区个别学科师资紧缺。专业幼教人员严重缺编,影响学前教育发展;职教中心“双师型”教师短缺,引进难,限制职教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城镇化加快的影响,撤乡并镇的震荡,教育布局的诸多制约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办学规模和素质教育质量,影响着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稳步推进。各校普遍缺乏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和民族体育教师,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师资严重短缺。在聘请民间艺人、演出团体、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方面,涉及待遇、安全隐患、制度保障诸方面,各校各行其是,在指导培训上缺乏统一规范的执行标准,缺乏专业的创意人才导引,专项培训路径较窄,资金匮乏,大多数学校手段单一,同质化现象较突出并停留在较低层次。

4.涌现部分成果,停留在“墙内开花”阶段

民族文化进校园包括物质文化的“固态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活态文化”。该县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校园标志性建筑不多,在“活态传承”上未表现出强大的“软实力”。部分校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校本开发和课题研究,有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推广应用上乏善可陈,实验推广局限在校内进行。如吉卫民小的“双语双文”教学实验,开办了四个苗文班,2008年被指定为“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实验校”,项目实施至今,尚未在全县乃至州内外由点到面实现推广应用,还在“墙内开花”阶段。该校省教育学会课题《苗族民间艺术在学校传承的有效途径》2015年已经结题,尚未体现其应用推广前景,在如何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方面还未有作为。

5.管理与研究职能错位

民族文化进校园,涵盖政府统领下的民宗旅文广新局、教育局等部门,须由行政管理部门强力推进、督查落实,各乡镇政府应参与到对辖区内学校相关工作的管理、指导、督查、落实,县委、县政府应建立对上述部门的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县教科所的职能局限于研究、管理、指导、服务,业务上属教体局管理,相当于教体局智库。目前,教体局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由教科所这一研究机构行使教体局的行政管理职能,既無法给予各校以政策支持,也不能提供经费保障,更无法实施奖惩措施,即使在教科研方面,考核评分权值也很小,无法直接与教体局之外的其他职能部门进行高效对接。单就教科所相关的人员配置看,仅限于一位专职地理教研员,同时承担全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其效力可想而知,不容乐观。

三、对策与建议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种情怀,更需要领导重视、部门联动、经费保障、措施得力、督查落实、奖惩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刻不容缓。

1.党政共抓齐管,行政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县委、县政府要把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五进”(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的重中之重,建议纳入省财政专项预算发展基金,至少纳入县级以上,做好全民共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战略决策、规划设计和部署实施,旨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成精准扶贫的智力支持目标。行政推动是“尚方宝剑”和“定海神针”,也是排除“沉疴”、斩断“懒政”的“披甲锐器”,要明确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由县委、县政府牵头,民宗旅文广新局、教育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领导机制,设计切实可行的文化支持体系,建设综合评估考核办法,将各乡镇党委、政府纳入到目标管理之中,加强政府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共生共赢。

2.确保资金投入,启动“六个一”工程建设

确保资金投入,既是党委政府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该项工作常态化可持续推进的发展瓶颈,更是达成民生事业精准扶贫目标的“刚性需求”,民族地区的扶持资金,要予以适当倾斜,确保投入到位。具体抓好“六个一”工程:一是民族学校有一处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二是每个学生有一套民族特色服装;三是代表性(示范性)学校有一套民族常识教材;四是每个学校有一台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节目;五是有一组竞技水平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六是每个师生有一个民族技能特长。

3.突出重点抓落实,着力抓好10项工作

一是全社会充分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二是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巩固和加大工作力度;三是各校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四是各乡镇要落实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主体责任,将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五是实行项目补助资金投入差别化;六是将以集体表演内容传承转为提高个人技能内容为主的传承思路;七是学校走出课程即校园误区,加大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力度,做好应用推广;八是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比赛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九是县民宗旅文广新局要按月给受聘到学校上课的传承人发放补助,并与每个传承人签订传承协议书,确保宣传指导;十是各乡镇政府和项目学校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负责的相关工作。

4.理顺管理研究职能,实施多元一体化战略

教体局设立校园文化建设职能部门,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引领,坚持教育性、自觉性、融合性、多元性、整体性“五原则”,抓好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建设。教科所担纲教体局智库,配套2至3人,成立民族文化进校园发展研究室,专司全县该项工作的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全县一盘棋,鼓励差异化,认真研究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尽可能立足于本土苗族文化元素,把蚩尤文化作为当地的政治经济资源适度开发,融入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注重提升民族精神,校际联合,资源共享,多元一体化,打造文化校园、特色校园、魅力校园品牌,全面实现学校素质教育个性化内涵式发展。

5.项目引领多跟踪,打造民族文化智力硅谷

立足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体系建设,以项目引领为主要抓手,积极构建民族文化元素库,围绕示范校和基地校建设,加强文化场馆的布局设计和项目落地,发挥政府的保障力,院校教育教学的助推力,行业协会的技术支持力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形成四力合一的培养局面,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正视花垣蚩尤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找准坐标,“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走出去”,“请进来”,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各部门密切合作,做好跟踪管理服务,社会给力教育,教育反哺社会,努力挖掘包装一批学校,谋划民族文化盆地,构建民族文化智力硅谷,撑起助推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的一片天。

6.发扬“工匠精神”,注意五个方面

民族文化进校园离不开“工匠精神”,其要素是乐趣、情怀、睿智、坚韧;精髓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各校负责人关乎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方向、进度和质量,特别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围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具体要做好5件事:一是要有突出办学特色的坚定理念;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特色办学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三是要凝智聚力创新学校素质教育发展路径;四是要大力开展节庆、主题活动,适度宣传营销,注重理论研究,通过校本研修和特色课题开发铸造学校品牌;五是学校要做好“两个服务”,既服务于学校内涵式发展,又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2018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篇四

实 施 方 案

中华文明五千年,作为渝东南边锤的秀山,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同胞在这里怡然生活,和睦相处,创造了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托本县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土家、苗族文化活动这一载体,发挥资深民族文化艺人的引领作用,开展校本教研,努力推动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陶冶师生情操,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培养有民族技艺特长的学生。

一、组织机构

成立“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和项目小组: 组 长:冉胜

副组长:陈勇 唐春花

成员:全体行政成员、徐梅、熊超、陈宗群、熊健

二、活动目标

1、建成“陶之夭夭”民族农耕文化艺术馆。

2、打造民族教育文化长廊。

3、创建民族书法艺术工作室。

4、创作以本土民族元素为题材的优秀陶艺作品。

5、编印《陶趣》和《“乡趣”童音》乡土民族文化校本教材。

6、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有民族技艺特长的学生。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内容

1、建成“陶之夭夭”民族农耕文化艺术馆。

2、收集、编印秀山乡土民歌、民俗校本教材,制成《陶趣》《“乡趣”童音》校本教材。

3、保护、传唱《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本地特色民歌,创编土家苗舞《铜铃舞》作为学校民族保留歌舞节目。

4、开展《秀山传统“陶”艺演变进程的课题研究》。

5、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聘请专业人士创编苗鼓舞曲。

6、开展民族主题班、团队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编好土家金钱杆与跳绳结合的民族特色课间运动项目。

四、活动项目小组及人员职责

组长:负责统筹整个活动的开展、资金协调及安排 副组长:落实各项目的开展及推进工作。

1、陈勇、彭重新、姚元斌、杨正伟、陈宗群:负责“陶之夭夭”民族农耕文化艺术馆的设计与修建。

2、陈宗群、熊健、石凯、徐梅、熊超:收集、编印秀山乡土民歌、民俗校本教材,制成《陶趣》《“乡趣”童音》校本教材。

3、屈军宜、徐梅、熊超:保护、传唱《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本地特色民歌,让本地民歌走进校园。聘请专业人士创编土家苗舞《铜铃舞》作为学校保留歌舞节目。

4、冉胜、陈宗群、熊健、唐春花、田甜等开展《秀山传统“陶”艺演变进程的课题研究》。

5、姚元斌、石凯、谢红:指导创编苗鼓。

6、陈宗群、姚元斌:开设陶艺课程,将土家、苗族生活场景进行创作。

7、陈勇、唐春花、屈军宜:组织开展民族教育主题班会课、团队活动、手抄报。

8、冉胜、陈勇、彭重新、陈宗群:负责民族文化长廊建设。

五、经费筹措及项目预计分配

1、向县民宗委争取专项资金30万元,自筹资金2万元,专款专用。

2、“陶之夭夭”民族农耕文化艺术馆修建经费9万元,民族书法艺术工作室创建8万元,民族教育文化长廊5万元,民族元素外显文化3万元,印制《“乡音”童趣》《陶趣》等校本教材预计经费3万元,课题研究、苗舞、苗鼓创编预计4万元。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提高民族文化进校园意义的认识,把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精心组织,统一谋划,做出特色。

2、认真组织,务实求真。要把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课程来抓,不搞形式,谦虚好学,落在实处。

5.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情况 篇五

文厚德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突出,也是我国原生态民族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黔东南州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政策,创造了一大批行之有效的保护模式。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就是其中的模式、措施之一。为了全面了解黔东南会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1年3月初至4月初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到该州麻江、黄平、施秉、台江、三穗、雷山、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对该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翔实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下:

一、开展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黔东南州是苗族和侗族人口占大多数的民族聚居区,世居民族省17个。黔东南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主要有:歌谱文化、舞蹈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戏曲文化、节日文化等。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得影响,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黔东南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搞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除了抓好 1

民族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外,积极主张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黔东南州就有部分是零星的在一些中、小学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并取得++、成效。2002年8月,省教委和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黔教发[2002]16号)后,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

[2005]16号)文件及省民委有关精神,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在黔东南州“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民族文化保护提到了“生态立州”和“旅游活州”的战略高度,将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

抢救和开发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从2006年起,州级财政列出30万元作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金,并根据财政情况逐年递增;2007年起,每年活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高级人才培养工程,以凯里学院为培训基地,培养100名学制为5年,毕业后享受大专文凭的高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在全州范围内开展100名民族民间艺人评选工作,评选出来的民族民间艺人将享受州管专家待遇,月享受政府津贴200元。

州民委对全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划,16个县(市)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各自的《民族文化进校园规划方案》或《工作意见》,由此,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在黔东南州各县(市)全面铺开。

目前,全州3290多所各级各类学校中共有23所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占全州学校数的70%。创建乡镇、县(市)示范学校500多所,1700多个班级系统地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7万多名学生有计划地参与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学习,创建并挂牌省、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51所。

(二)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调整、充实了由州人民政府分管州长任组长的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指导和督促16个县先后调整、充实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实施学校、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开展本地(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及时地根据人员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充实,机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确保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制定工作规划,加强交流、研讨。修订了《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规划方案》,使全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始终能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省教育厅、省民委

黔教民发[2008]16号问价下发后,我们及时结合我州实际,调研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联合州教育局以州教通(2008)197号文件行文,对我州下一步如何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进行了统一的安排布置。

三是规范教材、突出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统一编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小学地方教材《黔东南历史》、《黔东南地理》。并指导各县(市)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参考读物等。如黎平县编写《侗族知识简明读本》、《侗乡黎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简明手册》;丹寨县编写了《蜡染芦歌》;榕江县编写了《长大要当好歌手》;天柱县编写了《乡土音乐教材资料》等等,有的项目学校也组织编印了有自己特点的校本教材,如凯里龙场中学的《亻革家蜡染》,丹寨扬武中学、扬武小学的《乡土风情》等。此外,各民族的历史、地理、医药、服饰、饮食、习俗、礼仪、传统节和庆典活动、民族风情等也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

四是确保课时落实,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有效开展。目前全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学校都基本按照《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的要求,落实每班每周授课课时数最少在2个课时以上,由懂民族语文、民族文化的教师或聘请民间艺人讲授,部分“示范性项目学校”还聘

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授课,特别是一部分国家和省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始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同时,还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教研、教改工作,评选和推选优质课、精品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活动,州民委、州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录像优质课评比活动,2007年所选送到省参加的选手中计有凯里龙场中学教师高俊等36位教师获奖,占全省80位获奖数的45%。2010年11月份还组织了全州中小学师生民族民间歌舞展演活动,有964名师生共45个节目参赛,评出了18个等次奖项。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民族民间文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丰富教学内容:黔东南州根据各县(市)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苗文、侗文两种民族语言文字;苗族大歌、古歌、酒歌、情歌、飞歌、侗族大歌、琵琶歌、拦路歌、敬酒歌、侗戏、亻革家、畲族酒歌、情歌等民族民间歌谣和戏曲;芦笙制法、古法造纸技术、蜡染、挑花、刺绣、织锦、剪纸、绘画、+哨等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芦笙、艺筒、铜鼓、木鼓、琵琶、牛眼琴、唢呐、木叶等民族民间乐器演奏;苗族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水鼓舞、板凳舞、锦鸡舞、给哈舞、侗族芦笙舞、多耶舞、妖族长鼓舞、土家摆手舞、竹竿舞、畲族粑+舞等民族民间舞蹈;苗族踢毽子、斗陀螺,侗族摔跤,土家族金钱棍,亻革家

6.民族音乐进校园 篇六

一、主题思想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一首悠扬欢快的歌曲,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推进民族工作进学校,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本学校乃至全镇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二、实施目标

根据要求积极开展,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上级要求的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进校园目标。

三、具体安排

(一)落实工作职责,建立民族团结创建活动长效管理机制

为加强和规范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具体责任人,各负其责,将民族团结创建进学校活动列入学校计划统一安排,制定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重视校园文化,耳濡目染宣传提高全校师生整体素质

学校通过 “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LED电子屏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增强各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师生间互相尊重,相互包融,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三)以课堂教学为本,深入有效贯彻民族团结文本教学内涵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综合实践课教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校本课的民族文化内容,对“民族团结”教学进行渗透式学习掌握;要求全校班主任定期召开 “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学习”、“多民族文化共通”等主题的班队会,并安排中层领导、教师代表推门听课,进行校级评比。

(四)德育助推高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为德育核心内容

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学校”列入学校德育工作核心内容,积极利用学校德育活动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主要具体开展活动如下:

1、上好晨会课。要求班主任每月进行一次“民族团结”、“多民族融合发展”等主题宣传教育。

2、全校师生中,开展“八个一”活动,即读一本民族团结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的新歌,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教片,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开一次民族团结的教育讨论会,写一篇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章,办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展板,举办一次民族团结的演讲比赛。

3、低年级开展“民族团结”讲故事比赛;中年级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手抄报绘画比赛;高年级开展“民族团结”主题诗歌朗诵比赛。

4、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景区参观游览,并定期举行游览体验交流活动,师生与家长共同分享体会,既增进了交往交流,也促进了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尊重和欣赏。在学校的鼓励和引导下,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日常教育中,结合专业和工作特点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堂,内容涉及历史、国防、安全和法制等,使学生多方位地接受国情和民族团结教育。

共享民族团结温暖,共创祖国美好未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进校园”,是民族政策在日常生活的映射,是民族大团结的必然方向。学校是知识的摇篮,民族文化传承的阵地,对民族团结发展,祖国繁荣兴旺,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人都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祖国各族人民应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根河市得耳布尔小学

7.葫芦丝进校园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篇七

葫芦丝引进学校、引入课堂两年多来, 我校在实践过程和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为此, 笔者谈谈我校葫芦丝进学校进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内因”。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学的欲望。因此, 我校邀请葫芦丝专业教师来校现场演奏, 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利用课余时间播放葫芦丝经典名曲, 让学生感受葫芦丝吹奏的乐曲美;在校园文化宣传橱窗中开辟专栏, 介绍葫芦丝的来源、发展、构造、发音原理和演奏特色, 让学生感知葫芦丝的音响特征;音乐课上, 播放“非常之棒葫芦丝”视频, 让学生感受葫芦丝音乐风情;上辅导课时, 老师示范演奏学生熟悉的曲子, 让学生投入到乐曲当中。学生从优美的葫芦丝乐声中得到感染, 激发了学生学习葫芦丝的学习热情和强烈兴趣。

二、开设校本课程, 实施普及推广

2012年, 我们只有一个五、六十人的葫芦丝兴趣小组。2013年, 我们在全校推广葫芦丝艺术, 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 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引导学生开展互帮互学, 相互合作,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共同发展。坚持面向全体, 兼顾个体差异, 分层分类辅导, 力求学生人人都有所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 “一帮一”、“少带多”, 互学互促, 共同提高, 共同发展。

三、开展艺术活动, 搭建展示平台

成功的表现是支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为孩子搭建展示舞台, 让水平高的同学登台表演, 展示自己的特长, 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心里更加喜欢葫芦丝。因此, 我校每学期举行“快乐生活、葫芦丝相伴”艺术展演, 为学生施展其艺术才华提供舞台;通过葫芦丝演奏比赛, 引领学生边学边练, 以练促赛, 以赛促练。通过竞赛,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四、成立葫芦丝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特长

结合“2+2”活动, 各班成立葫芦丝兴趣小组, 学校成立葫芦丝艺术演奏队, 有计划地开展训练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五、开展评优活动

人人争当明星。每个班每月评选葫芦丝小明星。学校每学期评选“十佳葫芦丝吹奏手”, 在学校举办的的艺术节活动中, 都有一场“十佳葫芦丝吹奏手”专场表演。评优活动大大推动了学生学习葫芦丝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葫芦丝的吹奏水平。

六、将葫芦丝艺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学校无论承办各级各类的什么内容的活动, 我们都要努力为孩子搭建一个小小的展示舞台, 让学生露上一手, 向兄弟学校展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同时, 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向社会汇报葫芦丝艺术教育成果, 参加乡 (镇) 、县组织的文艺活动, 把葫芦丝艺术教育推向社会。

七、编写葫芦丝校本教材

葫芦丝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葫芦丝教育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葫芦丝教学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 我校组织相关教师, 结合他们自己学习葫芦丝的感受和教学葫芦丝的经验, 阅读关于葫芦丝演奏及教学的书籍, 结合我校实际, 制定了葫芦丝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分年级教学目标, 编写了《快乐葫芦丝》校本教材, 免费发放给学生学习。教材由易到难, 从葫芦丝基本演奏法, 葫芦丝的选购、保养及维护, 葫芦丝基本发音练习, 常用基本技巧入门及练习, 练习曲及乐曲, 葫芦丝名曲欣赏到葫芦丝演奏的艺术体现, 语言力求简洁、易懂, 使学生有信心学会、学好葫芦丝。有了教材, 老师们教学起来会更有方向性和指导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校全体教师将继续不断努力和探索, 积累教学经验, 把我校的这一艺术特色办好,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掌握掌握葫芦丝的吹奏技能和技巧, 让家长满意。通过乐曲欣赏和参与表演,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达到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愿葫芦丝能带给孩子们一份开心、一份自豪、一份自信、一份荣耀。愿葫芦丝音乐能在我们学校每位师生心底流淌, 让美妙的天籁之音飘向远方。

摘要:“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 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精神, 结合我校实际, 我校将葫芦丝引进学校, 引入课堂, 营造了全校师生学葫芦丝、吹葫芦丝的文化氛围, 将创建民族特色文化校园与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挖掘, 特长得到了发挥。

8.趣味跑操进校园 篇八

关键词:趣味;跑操;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73-02

在日常体育活动中,体育组发挥集体聪明才智,将队列、队形的变换引入跑操中,体育教师只负责最基础队列、队形变换的教学,后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自己组织练习,形成各班独特的跑操。在大课间活动以及运动会团体操展示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传统跑操强调的是集体动作的整齐划一,趣味跑操在组织形式上更加自由,在动感的背景音乐下,学生踏着节拍在各自指定场地进行一系列跑动中的队列与队形变换。学生自主设计跑操的具体内容,突出跑步的趣味性。趣味跑操能够避免传统跑操的枯燥无味,让学生主动地跑起来,跑的有创意、有质量,既动手脚又动脑。教师工作量显著下降,学生锻炼的效果却明显提升。

一、让同学了解趣味跑操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跑操视频让学生对跑操有一个大致了解。如衡水二中的军事化跑操、日本学生队列队形练习等视频,视频中队形变化的速度快、花样多,团队相互间完美的配合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做必要的专业术语解说,并通过鼓舞士气来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和练习动力。

二、在体育课上组织练习

教师可以从队列、队形变化开始进行练习,如原地队列变一列横队变二列横队及还原、一路纵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一列横队变三列横队及还原、二列横队变三列横队及还原等队列变换。行进间队列动作,一列横队变二列横队及还原、一路纵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等队列变换。直线行进、斜线行进、曲线行进(包括蛇形行进、圆形行进、螺旋形行进等),还有队列的移动、分队、合队、列队、散开和靠拢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动作、行进方法和点、面、线的变化,使队形更加丰富,并且变化更加迅速,更节约时间。

绕场行进 错肩行进

对角线行进 交叉行进

可以用粉笔将图形画在场地上或将图形打印稿分给各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学生熟练掌握队列、队形变换之后,开始由各学习小组组织创编跑操。通过展示交流后,让学生对本小组的跑操进行一定修改,并随机将两个小组合二为一,将两组前期创编的跑操进行融合,形成一套新型趣味跑操。如跑操质量较高,则可进一步融合创新,并最终确定本班趣味跑操的方案,由学生组织进行练习。

三、提前规划场地

为了避免在跑动的过程中出现冲撞,可以提前对各班跑操场地进行规划,利用篮球场、排球场等场地线来进行分配。也可以在操场上利用摆放标志杆、画白石灰线等方法来分配场地。同时要向学生进行教育,在跑动过程中精力要集中,并保持前后适当的安全距离,避免冲撞现象发生。

四、选择趣味跑操音乐

如《快乐向前冲》《踏浪》《大家一起来》等音乐,都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趣味跑操练习,动感的音乐配上铿锵有力的歌声,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趣味跑操中。

五、通过比赛来促进跑操开展

9.民族音乐进校园 篇九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

自查报告

教体局:

冯记沟中心小学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寄宿制农村小学。现占地面积23800㎡,校舍建筑面积1829㎡,生均校舍面积6㎡;现有教职工37人,专任教师37人(其中女教师12人。回族教师7人),小学高级教师23人,一级教师17人,学历达标率100%,任职资格率100%,长期病假3人。学校服务区适龄儿童117人,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15周岁少年完成率100%。学校现有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363人(其中男生207人,女生156人),神华集团冯记沟煤矿学生占60℅左右,少数民族学生190人。住校学生166人(其中少数民族108人),师生比1:10。学校图书室藏书5929册,生均15册;教学器材配备达二类标准;有多功能教室、现代远程教育视听室、远程教育播放室、教师电子备课室、音美器材室、体育器材室等。多年来,冯记沟中心小学始终遵守‚尊师守纪、认真学习‛的校风,‚为人师表、循循善诱‛的教风,‚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学风,教职工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学生勤奋好学,勇于上进,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依法治教,以德育人,取得了显著成绩。1997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世行项目示范学校‛,199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学校‛,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两基’先进单位‛。

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宣传

学校在师生中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通过教师政治学习活动,组织教师专题培训,通过班会晨会时间,组织学生集中学习,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对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作用。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加强宣传,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与德育结合,突出爱国主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根据中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特别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点,与德育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四讲: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二讲祖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居世界第三位。三讲祖国物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四讲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56个民族和睦的大家庭,13亿多人,居世界第一。

三、与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突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在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中注意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注意渗透民族常识的教育,如语文、科学、思想品德等学科都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体育课上,踢毽、拔河、民族团结接力等都列入了教学内容,使学生直接参加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利用美术课及兴趣小组学习绘画,学习少数民族的手工制作,学生动手学习制作简单的少数民族工艺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此外也同主题班会结合,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四、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班会、晨会、少先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组织开展了‚56个民族是一家‛国旗下讲话、‚民族团结大家庭‛主题班会,各班级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出好一期黑板报。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参加县统战部开展的民族团结知识答卷活动,殷兆静老师或二等奖、‚六一‛举行了‚校园之星‛个人才艺大赛、国庆节学校举行了‚红歌大赛活动‛等活动。在音乐课上开设民族舞蹈技艺学习。对班级里的少数民族同学,同学之间手拉手互帮互助,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

10.诗词进校园、进课堂之初探 篇十

湖南省岳阳县友爱中学陈胜标 “诗言志,歌永言。”自人类文明产生,在生产劳动中,就孕育了诗歌这一独特的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文学体裁,中国传统诗歌更是以言简意深、音韵和谐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在封建社会,吟诗作对是读书人必学的基本课程,而现在社会,随便找一个五岁的幼儿,也能诵出几首古诗,可见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之深。但让我们难于理解的是,再找一个在校的初中、高中学生,一般也还是只能背出几首诗词,只是数量稍多而已,且还是迫于老师要检测的压力,却难找几个对传统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更别提创作传统诗词了。再过一些年,只怕连读诗的学生都不多了,唐诗宋词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将会随现代文明的进步而逐渐走向淹没。

虽然我们的语文教材由低到高年级逐年增加了文言文和传统诗歌的教学内容,但初中文言文和诗歌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感觉比较吃力。所以,怎样搞好传统诗歌的教和学,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诗歌的浓厚兴趣,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友爱中学语文老师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以学生诗社为工作主体,借巴陵诗社、诗词楹联学会之力,内建平台,外搭舞台,实施“中华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工程,着力提高学生诗词文化素养,培养更多热爱中华诗词的传人,逐步探索出一条诗词教学之路。

一、高度重视大力投入

学校领导对“诗词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育局李响球局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到我校指导工作,还多次以诗作来勉励全校师生,他的《磨》,“磨诗灵动在多磨,磨格循规日夜磨。磨熟春夏秋冬味,磨趋高雅会心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勤》,“吟诗作对在于勤,平仄民生贵有心。待到文思泉涌处,成章脱口自传神。”给全校师生一勉励。二是组织保证,全员参与。学校成立了以陈校长牵头,语文教研组长赵四兵等成员组成的诗教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具体可行的方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三是财力支持,大力投入,今年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投入6000多元创设了诗墙。四是突出其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整合诗词教育资源,将“中华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规划,纳入学校工作要点,实施“中华诗词进校园、进课堂”系统工程,确立“三个一”的工作思路,即:实现一个目标(传承诗词文化,服务和谐校园建设)、抓住一个核心(人本核心)、搭建一个平台(依托巴陵诗社、诗词楹联学会和学生诗社开展的系列活动)。

二、依托社会塑造品牌

我校“中华诗词进校园、进课堂”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体,兼及现代白话诗,依托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诗词学习、吟诵、创作活动,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其一是讲座吟诵,聚升人气。积极发挥诗词专家学者的作用,学校邀请了市诗词协会汪德辉、赵石磷先生、巴陵诗社周麦秋、彭双生、李石甫等知名学者,采取举办定期诗词讲座、办诗词爱好者培训班、举办诗词吟诵比赛等形式,让诗人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近诗人,让诗词文化充满和谐校园。几年来,先后举办了诗词讲座和诗词研讨会20余场,有格律诗词曲联写作知识传授,有古典诗词赏析,有古代山水田园诗词品鉴。这些诗教活动或启智、或怡情,激发了广大师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其二是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活动开展以来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师生诗词创作提供舞台,2008年起我校宣传窗开辟专栏介绍“诗词进校园”活动,报道活动照片,刊登师生作品。县书画名家彭碧如,刘波书写的诗词作品装饰到两个教师办公室和学校接待室,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2009年,在诗教小组办公室创设了教师作品园地“诗词小苑”,教师或发表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或出上联征下联,每日更新,形式多样,教师踊跃参加,极大地调动了老师参与诗教活动的兴趣与热情。2010年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6000千多元,创设了诗墙,精选历代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让学生熟读成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词教育。

语文课堂更是诗教的主要阵地,利用每日的课前五分钟给学生开展诗词诵读或赏析活动。认真上好诗词课。诗词教学以诵读为主,以必背篇目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诵读中全面领悟意境,领会意义,理解内容,体味艺术。还适当增加一部分优秀诗词作为学生补充阅读篇目。

其三是依托学生,重点扶持学生诗词兴趣小组。学校在实施“中华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工程中,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正确

处理中华诗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立足于时代精神、先进思想、真挚感情与艺术魅力的高度统一,推出诗词精品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兴趣小组活动。每周一次,由语文组组织学生报名参加。认真开展诗词吟诵比赛、诗词创作比赛、诗词书写比赛、诗词知识讲座及楹联创作等。学校先后组织了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诗词朗诵活动、弘扬5.12地震、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精神等主题诗教活动、歌颂青春五四诗词征集活动等,几年来参与这些活动的学校师生达3000余人次。学生诗社先后收到师生大量投稿,精选近百首,编辑了两个作品集:《教师作品集 》,《学生作品集》。在学生中涌起了读诗、学诗、写诗的热潮。

三、辐射交流扩大影响

我校诗教小组成员多次参加巴陵诗社组织的采风活动,参观了南方水泥厂等大型项目工地,参观了常德诗墙,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也利用了我们的优势对农村诗联爱好者进行讲座,培训或者交流,诗教活动正发挥着其积极的社会影响。“中华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实施几年来,为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和谐校园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

诗词进校园活动在学生身上也正发挥着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和谐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加强民族教育,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情趣,满足学生多侧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从中体验快乐、幸福,得到精神享受。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让学生读诗、背诗、赏诗和作诗,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结合我校实际,努力营造学诗词、用诗词、赏诗词的良好氛围,形成“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今的友爱中学校园,学诗、写诗、吟诗的氛围浓郁,高雅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风、校风。我们正品尝着诗教所带来的丰收成果,学生学习积极了,文明礼仪程度提高了,都在争做一名“德才兼修,文明静雅”的友爱中学的优秀学子。

11.民俗文化进校园 篇十一

通过专家的PPT展示和有趣的互动游戏,同学们了解到了那些富有美好寓意却渐行渐远的年俗文化。如南昌人的年夜饭“四盘二碗”分别是红烧鱼、豆腐条烧鸡、炒“节节高”、炒青菜、牛肉炒米粉、炒年糕。和别的地区不同的是,在南昌,有“过了腊月二十四,天天都是年”的说法。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初七这天,还有“上七大似年”的说法。在这天,南昌人有吃糊羹(gēng)的习俗。糊羹是用七种带叶子的蔬菜做成的,据说吃了糊羹,来年长者身体健康,小孩会很聪明。

这次活动让上河街小学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很多学生感言:“我们为家乡有如此悠久的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愿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悠久的民俗文化流传更远、历久弥新。”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表示,在校园里举办民俗文化活动,这种形式很新颖,能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得到放松,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12.管乐进校园的实践思考 篇十二

一 、组 建 管 乐 队 ,符 合 素 质 教 育 的要求

管乐是西洋乐器,属于高雅音乐的范畴。一般包括小号、长号、短笛、长笛、双簧管、萨克斯等乐器。我们民族器乐中的笛子、唢呐、箫等也属于管乐器。另外,打击乐常常伴随管乐同时使用。小学生年龄小, 对管乐打击乐最喜欢,而且管乐学习起来相对简单,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组建校园管乐队,是音乐教学的需要,也符合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现代小学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追求更高,让管乐进校园,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点”,如何让这个“星星之火”能够形成“ 燎原之势”, 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关注的问题。让管乐进校园,并不是给学生提供玩具,而是要让学生作为一种艺术来对待。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重视,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音乐教师更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给予示范 ,这样学生 的兴趣自然会被激发起来,组建学校管乐队的工作就会顺利开展下去。

二 、管 乐 进 班 级 ,能 丰 富 学 生 的 文化生活

管乐进班级,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小学生喜动不喜静,天生好动是本性 , 如果课余 生活更有 趣更丰满,学生自然乐此不疲。如此一来,学生紧张的神经也能得以有效调节,对促进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也有重要帮助。

为防止出现“一阵风”现象,音乐教师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首先是组织学生集体学习。音乐课要专门设置相关内容,对学生进 行系统训 练 ,让学生掌 握基本操作要领,从最简单的乐曲演奏开始,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其次是分散学习,但要有序。分散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有效管理,也可以发动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让骨干学 生发挥带 头作用 ,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再次就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训练时间。

三 、管 乐 队 表 演 ,能 提 升 校 园 文 化品位

管乐进校 园是校园 文化建设 的重要契机,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抓住学生兴趣点 ,积极投入 精力 ,提升校园 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为了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兴趣,不妨多组织学生管乐队进行展示表演,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也可以利用一些节日搞一些庆典,让管乐队进行表演;或者定期开展校园管乐专门演出,给校园文化增添更多激活因子;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学生表演内容, 让学生时刻处于兴奋之中,这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管乐,而且还能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全新视角。在2013年和2014年庆祝“六一” 大会上 ,我校管乐队进行了现场表演,队员们穿着整齐的服装 ,个个精神 饱满 ,无论是队形操练还是作品演绎,都获得极大成功。当观众的学生也兴奋异常,家长们更是欢欣鼓舞,不断给予掌声鼓励。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大家都沐浴在校园文化熏陶的氛围之中。还有,在每年的元旦迎新晚会上,学校管乐队也要进行精彩表演,这些表演活动都深受师生欢迎。

四 、打 造 管 乐 队 ,树 立 校 园 文 化 品牌

小学管乐队需要科学管理,教师要在学校领导帮助下制定详细管理制度。不仅要确保学生训练的时间,还要提升训练水平,让学生管乐队逐渐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让管乐进校园,可为校园 文化建设 创造特色 品牌提供机会 ,因此 ,还需要营 造良好的 文化建设环境,对学生管乐队成功运行提供重要支撑。例如,2014年酒泉市组织艺术教育展演 ,我校组队 参加演出 ,其中器乐合奏节目获得全市一等奖第一名,在社会上引 起强烈反 响。我校 管乐表演队,已经成为 学校文化 形象代表 ,在社会上享有极高声誉。

13.民族音乐进校园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重点,以学生“感恩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开展“三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诵读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汉语言、传统艺术和中华经典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品味;引导学校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学校文化和特色建设,着力营造一校一品、一地一景的教育文化,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学生达成目标: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让我们的学生能展现一项才艺,能经常做好事,能诵读一定量的经典美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培养目标:通过“三进”工作的步步深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能胜任“三进”工作的专兼职教师,使他们成为教学工作中的“能手”“高手”“多面手”。学校发展目标:能够以“三进”工作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形成学校文化中的艺术特色和诵读特色。

三、具体要求 感恩教育

第一步:学会说“谢谢”

在学校,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状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和得到同学、家长的帮助时,会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会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会热情鼓掌致谢。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同学,懂得向校长、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表示感谢。

在家里,接受父母兄弟姐妹长辈递送的物品,或父母兄弟姐妹长辈为我们做了事情时,或得到家庭成员的帮助和爱护时,会说声“谢谢”。在我们生日时,应该谢谢父母给了我生命。

在社会上和公共场合,得到朋友和他人的帮助和资助,或别人给予方便时,会说声“谢谢”。经常给资助我们的好心人打个电话、寄张贺卡或写封信以表示衷心的感谢,逢年过节更要如此。听报告、看演出,会热情鼓掌致谢。

学生应该懂得向教过自己的老师说声“谢谢”,道声“再见”。曾经受学校资助的同学,应该给学校写封感谢信。

第二步: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在学校,应主动去关心辛勤工作的老师,关心老师的身体和生活,应主动去关心同学,特别是身体较差、学习困难、家庭特殊等同学,爱护同学特别是小同学。在家里,应主动去关心辛勤工作抚养子女的父母和年老体弱的长辈,关心父母和长辈的身体和生活(但不要干涉父母和长辈的生活),主动问候。利用节假日经常去看望长辈。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和母亲节、父亲节时献上诚挚的祝福。

在社会上和公共场合,应主动去关心需要关心的朋友和他人,特别是老弱病残者。

第三步:学会帮助他人、报答他人、学校、和社会

在学校,应主动为老师和同学帮忙,帮助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身体较差等的同学。教师节不仅要主动向自己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也要向以前的老师和全校老师送上节日的问候。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同学,应该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如每月主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遵纪守法,尽力而为,努力学习是对父母、老师和资助人的最好报答。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不随手乱扔)也是对学校老师以及辛勤劳动同学的报答。

在家里,应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一些家务劳动,以减轻父母的负担。生日蛋糕的第一块应该切给父母和长辈,父母和长辈生病或行动不便时,应主动端茶送水等。

在社会上和公共场合,应主动去帮助朋友特别是落难的朋友;自觉保护好公共设施和保持公共卫生。坐车、坐船应该主动给老弱病残和孕妇让座,给老师和家长让座。如果条件许可,受资助的同学应该利用节假日登门拜访资助我们的好心人,如果需要也可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后自己条件改善了更不能忘记曾经资助过我们的好心人,应该懂得以适当方式来报答他们;如果条件许可,应该主动“施恩”去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报答社会。

中华诗文诵读

一要抓好教材建设。注重学科教学的渗透,特别是在语文、品德、德育类课程中融入并强化经典讲解、诵读内容。诵读教材可组织编印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可以规定必须掌握的篇目,也可以由教师推荐篇目,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挑选。

二要经常开展活动。学校要经常组织诵读比赛、诗歌朗诵会、“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评选诵读之星等活动,激发师生诵读兴趣,提高师生诵读水平。

三要注意营造氛围。学校可在公共活动场所,如专用教室、宣传橱窗、走廊等展示经典佳句,每个班级也可创设富有特色的诵读环境,如“我阅读我快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典伴我成长”等,让校园内到处文墨飘香、书声琅琅,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文化。

才艺培养

教师要更新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使艺术课堂更有效更精彩。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有效”的探索。努力寻找和总结“有效提问”、“有效活动”、“有效合作”、“有效探究”等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组织好学生课堂的艺术实践活动;重视艺术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提高艺术素养;通过艺术课堂的评价,激励学生自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掌握艺术知识,提高艺术表演技能的同时,感受过程,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1、以学校现有的艺术教育为基础,提高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定期开展校级教研活动,注重教师的自身修养,让教师能够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有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意识。加强艺术教师自身专业技能,落实艺术教育工作。

2、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让其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服务,如:学校的专用教室,各科的专职教师等。让物尽其能,人尽其力,让艺术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

3、领会落实课改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农村小学艺术课的开展,并开展适合本校特点的艺术实践活动。认真做好学校兴趣课艺术类课程的组建工作,在固定的活动时间里,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4、积极参加市、镇的各项活动,结合市、镇级的艺术活动进行筹备,认真做好组织工作,积极排练,保证节目的质量。

四、工作原则

(一)持之以恒原则。“三进”是系统工程,必须系统设计,要长计划、短安排。我们既要有两年规划,又要有年度目标;既要有季度考核,又要有月度检查;既要有三项工作的部署,又要有单项工作的细化。关键是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贵在积累,贵在蔚然成风。

(二)讲究实效原则。一切以效果为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设计,开展活动,讲求实效,关键是要体现四个字——融合、渗透。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进”活动组委会,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必要的师资培训经费和活动推进经费,保障“三进”活动的有效推进。

组委会人员安排如下: 组 长:葛瑞先

副组长:黄孝文 郭和振 董计峰

成 员:孙 浩 程佃功 包代娣 仲亚菊

孙 艳 葛春红 王令新 王 磊 郑东霞 田庆忠 冯芝荣

(二)制定活动方案。我们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根据“三进”工作要求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思路、机制、措施和方法,在相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培养目标等方面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明确工作的时间进度和保障措施等。在全面开展“三进”活动时,我校选择经典诵读进行重点突破,以形成本校特色。

(三)纳入课外活动。从本学期起,我校将才艺课和诵读课纳入课外活动项目,并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四)抓好教材建设。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和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加上经典诵读的内容和容量。编写校本诵读教材,诵读内容以现行语文教材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古诗词为基础,同时自选各种经典美文。

(五)抓好结合渗透。充分利用社团、兴趣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等载体,将“三进”工作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中华诵”、诵读节、艺术节、文化节、中华传统节日和学校开放日等活动载体,与艺术特长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紧密结合。学校在各科教学和教育的相关环节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发挥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音乐和美术课上,我们积极引导,巧妙设计,让学生给经典配上音乐,为诗词作画题字,或诵读或吟唱或书写,“三进”工作的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既是不同的要求,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六)加强师资培训。“三进”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师资。我们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择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加强培训,重点在语文、美术、音乐教师中培养艺术、诵读师资骨干。

(七)组织活动推进。根据“三进”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推进活动,正常开展才艺比赛、演讲比赛、诵读比赛等活动,促进师生艺术、诵读能力的提高。

(八)强化舆论宣传。重视加强“三进”工作的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营造浓烈的宣传氛围。宣传橱窗开辟“三进”活动专栏,红领巾广播站报道学校“三进”活动进展情况和典型经验。及时做好“三进”活动信息向上报送工作。

六、具体安排。3月份: 1.成立领导小组,做好规划。

2.召开“三进”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及指导老师会议,布置宣传阶段工作内容。

3.“三进”工作阶段总结会。4月份:

1.举办学校诵读节活动。2.“三进”工作汇报活动。3.学校“三进”工作年度评估。5月份:

1.教师诵读指导课课堂竞赛。3.校师生书法作品展。

4.“三进”工作阶段经验交流会。6月份:

1.“三进”工作汇报会。2.师生经典诵读比赛。3.“三进”工作总结汇报。

唐村镇唐兴小学

上一篇:服装经营全攻-服装零售管理下一篇: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管理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