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论文(精选8篇)
1.幼小衔接论文 篇一
孩子问什么要提前上幼小衔接班或者幼小衔接班的重要性
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老师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的活动逐渐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新生入学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出现种种逆反心理。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方面的问题:
① 关系人的改变。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②学习方式的改变。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③行为规范的改变。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④社会结构的改变。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⑤期望水平的改变。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⑥学习环境的改变。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
以上改变有45%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改变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用三句话来概括:培养学习兴趣,活动能力,生活条理性,让孩子自己明白一切的事情都要自己来完成。如自己穿衣服、早上起床不哭泣等等
对于以上孩子的问题我们给孩子成就感是就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让上了小学的孩子爱上小学,爱上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得到一种被认可的感觉,让孩子充满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信心来自于实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会让孩子在全新的环境里脱颖而出,给孩子特别的自信。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配合孩子将来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纯粹幼儿园的游戏要适当的减少,正规的学习方法要一点点的增加,如同上坡路总是难走一样,这个时候的孩子基本上都不会很快乐,写字、计算等学习活动给孩子带来了一些挫折感,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还没有上小学,所以我们有机会去弥补和提高,等到上小学的时候,这一切就都已经适应调整好了,等待孩子的是老师的表扬和小朋友的羡慕。但是如果把这个适应调整阶段推迟到上小学期间去做的话,家长就感觉非常力不从心了,而且您孩子的形象也已经在老师的脑海里形成了烙印,比如学习偏慢,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认可和夸奖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比妈妈的夸奖要重要的多。
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都已经上一年级了,又咨询我们识字课程、算数课程、拼音课程等等,因为孩子识字量太有限了,拼音也不太会,算术题又算不好,家长非常焦急。但是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应该掌握的知识,真的不应该出来再报班补习了。与其在跟不上的时候去补习,不如提早努力,让孩子赢在小学的起跑线上!
2.幼小衔接论文 篇二
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过程至关重要, 因为对孩子来说, 升入小学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规律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果幼小衔接不当会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幼小衔接呢?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中的一个过渡时期, 也是一个平稳有效的衔接过程, 同时也是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与重视。因为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对孩子以后能否接受好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幼小衔接不顺利就会造成很多问题。
二、幼小衔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已小学中的课程来作为办园标准, 并以不断提高成绩作为吸引学生和家长的手段, 但却严重与幼儿教育脱轨。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求“幼儿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幼儿园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 都过分的以“智”的发展来制定课程, 限制儿童的发展, 并且只以学生成绩来说话, 在学习时间和内容组织形式上不考虑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承受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致使儿童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二) 幼小衔接出现断层, 差异性明显
由于幼儿教师不了解小学的教学大纲与教材, 一直以轻松的氛围进行游戏式学习, 没有考虑到马上升入相对紧张的小学环境。同时小学老师也不了解幼儿教学的特点, 没有考虑环境变化对孩子的影响, 只是按照小学的紧张学习气氛来进行教学。各个时期的老师只是根据本学年段的学习内容来要求学生, 不考虑本时期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 这是不科学的, 也易造成儿童心理与生理上的极大不适应, 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极大的“突变感”。在幼儿园时期主要以游戏来进行教学, 环境舒适放松, 学习时间也较自由, 并有老师时刻的守护照顾。而到了小学, 一个班级每一节课只有一到两位教师, 老师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位学生, 并且上课氛围较严谨、紧张, 时间较长。这就致使儿童产生心理和生理问题, 如厌学, 缺乏学习兴趣, 身体疲劳, 情绪低落, 不愿与他人交流, 自卑等一系列问题。
三、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以上幼小衔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忽视, 而且我们要根据这些已出现的问题并将其逐一解决, 并要预见性的做好其他工作, 以防其他问题的产生, 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将影响孩子是否能顺利接受教育。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研究, 解决策略如下:
1.幼儿园应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要明确教育既是阶段性的, 又是连续性的。要充分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特点, 又要了解在小学的特点, 根据各时期不同孩子的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如现在有的幼儿园开设小、中、大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 就是来循序渐进的进行转变, 这样一点一点的与小学靠拢,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的慢慢改变, 使儿童在不经意间就接触到小学, 不会由于转变太快而造成儿童的不适应。像小班时主要教学方法就是在游戏中学习, 做任何事情都有老师陪伴;到中班时就相应的减少游戏, 鼓励自己动手;到大班时就更接近小学教学方法。当顺利进入到小学时, 小学老师也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
2.重视儿童情商的发展, 以能力为重点。对于基础时期的孩子来说, 知识的学习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先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之后, 他们才更乐意去接受学习。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都非常缓慢, 还可能造成厌恶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先慢慢引导出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 这样他们就会主动探索知识, 在兴趣中就接受了知识。所以, 我们要在智的要求下, 更注重孩子们情商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孩子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团队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的主动能力。当这些能力孩子们都掌握时, 知识的获得就会轻松很多, 对于在以后的接受教育中也会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因此, 幼小衔接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
幼小衔接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是基础教育能否接受好、完成好的重要保证, 也是孩子未来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虽然我国幼小衔接仍处于探索阶段, 不断寻求幼小衔接的途径。但是我们可以经过努力不断分析、研究, 整理这些经验从而来帮助儿童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健康、快乐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使孩子的人生中不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1]赵月娥, 庞威.我国有效衔接现状透析[J].内蒙古教育, 2008 (5) .
3.怎样做好幼小衔接 篇三
一、学习方面
1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入学后,游戏活动减少,学习将成为以读、写、算为主导的主要活动。但是幼儿教师千万不能走进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注重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在教学中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形式的直观性、趣味性。同时注重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育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好奇感,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爱问“为什么”,为上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幼儿顺利进入遵守规则的轨道。例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培养幼儿集中精力做事情,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孩子以后适应小学上课的时间要求,逐步养成集中上课,认真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等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调整作息时间,使幼儿的活动向小学靠近。教育幼儿爱护学习用具,不撕书,看完后放回原处,听信号能迅速地进入活动室,进行学习和活动。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升入小学,书写成为一项每天都要进行,且非常重要的事情,上课时,要提醒幼儿保持正确的坐姿,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对幼儿的成长尤其重要。养成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幼儿认真倾听,不仅要倾听老师的教学,还要倾听同伴的发言。升入小学后,每节课的内容和密度都增加了,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降低学习效率。同时,要教育幼儿不打搅别人学习,不依赖别人能独立完成作业。作业要认真,不潦草,不涂抹,爱护自己的作业,做到干净整洁。离园时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做到不装错、不遗漏。
二、生活、劳动方面
1在生活中强化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首先,注重在幼儿园的培养。从生活细微入手,减少幼儿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充分信任幼儿,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自己管自己的好习惯,会独立的进餐,饭后会收拾残渣,在喝水时能取出并使用自己的水杯饮水.能辨别自己的家庭住址,能正确的说出父母的名字,知道简单的交通规则等等。其次,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协调,明确教育目标。树立家长的信心,鼓励家长放手,让幼儿在实际活动中自己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多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做幼儿的代言人,全职保姆,家庭保镖,形成健康的亲情关系,做好角色定位。
2在劳动中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劳动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劳动还可锻炼幼儿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树立团结意识,培养幼儿愿意为集体服务的意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习惯。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可行可用的资源,适时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进而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一是要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例如: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并指导幼儿饭前洗手,自己穿衣,睡觉时自己盖被子,整理床铺,自己穿鞋,离园前自己穿外衣等。幼儿在不断的教育指导和习惯培养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劳动意识和责任观。二是树立幼儿的集体意识。设值日生,平时和孩子们一起做各种值日工作。如发作业本,扫地,擦桌椅,整理玩具,午睡上床前将幼儿的鞋摆放整齐,让小朋友在接受别人的劳动服务后,学会说“谢谢”等。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让他们都有为集体服务的机会。活动中,幼儿体验到当一名值日生、小老师的辛苦,也体验到为别人奉献、服务时的快乐。同时,幼儿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明白了集体的事情要由大家來做,逐渐形成了为集体做事光荣的观念,并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这些都为上小学集体劳动方面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奠定了好的基础。
4.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篇四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老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第二,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5.幼小衔接论文 篇五
幼小衔接,一直是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幼小衔接现状目前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迎合家长,幼小衔接教育严重小学化。现在以各种社会名义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这些普遍现象的存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前班每天给幼儿布臵许多作业,甚至布臵短文写作,实行各种填鸭式教育,如果当天布臵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还会被老师留下来补课。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一旦实施不当,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产生对上学的恐惧,出现厌学心理,这样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严重的摧残。
(二)、家长陈旧的教育理念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到小学学习跟不上,不招老师喜欢,从而忽视儿童兴趣开发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过分看重学前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技巧的训练,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这样一来许多家长开始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学会了写字、拼音和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事实证明,经过“特殊训练”的幼儿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容易产生优越感,从而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三).教师缺少相关培训,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不足。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这种局面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这样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幼小衔接成为了一个盲区。
怎样使幼儿迅速、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确保他们的身心都能在新的环境中,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③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小学班上没有专职的保育员照顾幼儿生活,这就需要幼儿园大班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刚上小学时丢三拉四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④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进入大班后,我开始重点发展幼儿的书面语言。一方面培养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幼儿认读书写汉字的兴趣,以便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能
5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2、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家长应从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专家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点睡,总之至少要保证10小时的充足睡眠。中午,最好让幼儿有50分钟午睡时间。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幼儿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3、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比如在大班时期,家长就要注意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决心,让幼儿在解决难题中感到乐趣而并非压力,培养幼儿对失败的承受力。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具有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他们长大了,正在学本领,使幼儿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处和乐趣。
6.幼小衔接方案 文档 篇六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为了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结合本园的实际,制定阎村镇中心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指南》精神为指导,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时间和班级:
活动时间:2014年3月—7月,活动时间为一学期。
活动班级:大一班大二班大三班大四班
三、活动目标
㈠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㈡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㈢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探索阶段(2014年2月—3月)
1.以年级为大单位各班为小单位成立幼小衔接接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到人,每个班组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幼小衔接指导策略”科学制定的发难。(见附件1)
2.加强教师“幼小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自学在各个途径查询资料、培训、讨论、辩论等形式,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
⑴认真学习《指南》,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目的和任务。
⑵结合各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学习兴趣和各班使用的教材,通过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幼小衔接”的工作方法,全面展开“幼小衔接”活动。
⑶大班教师之间分享交流,将自己积累的关于幼小衔接互动指导策略的经验进行分享。
3.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⑴在家长会上介绍《幼小衔接计划》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目的和意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能积极有效的配合我们的工作,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⑵开展有关幼儿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
⑶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2014年3月—7月)
1.开展《我上小学了》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生活。
2.参观小学、体验生活,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
3.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⑴入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⑵身体方面的准备:
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⑶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⑷学习方面的准备:
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保证措施
㈠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㈡落实目标责任制。
将各项工作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责任人、定活动方式,定活动地点,确保活动的扎实开展
附件1:
.幼小衔接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为我国目前面临的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入港建议,认为结局幼小衔接问题,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必须进行幼小的双向改革;正确认识儿童发展中学前和小学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前提;明确幼小双方的教育任务,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在衔接中,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适应工作;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长工作、做好组织工作等。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幼小教育的平等合作关系,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包括加强有效沟通、协调幼小课程衔接、优化教师专业素养、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等。具体的策略有一下几方面:
1.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进入小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将在小学中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并且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将转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其生活作息时间也有所改变;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这些变化,都提醒我们要注意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工作。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
2.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理、自立,以更好地适应生活。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还应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到了大班的第二学期,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幼儿的直接辅导。教师在提出活动的要求后,可让幼儿自己去完成,并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争取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让幼儿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后的喜悦。
3.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能力。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极易分散,周围的事物往往会影响儿童对完成当前任务的兴趣,经常会在完成任务时由于周围事物的影响转移注意力而中途放弃,所以逐步引导儿童在活动中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可以通过让幼儿做一些感兴趣的游戏,使幼儿的坚持性、自制力逐步提高。
4.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小巧安全、简洁实用的学习用品;调整好幼儿的作息规律,一般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 点睡,至少保证10 小时的睡眠。
5.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交流。
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教师适时介绍这些场所的作用,观摩小学生上课的情形。例如,看小学生是如何上课的,小学生如何注意听讲,如何摆放学习用具的。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这些场所的作用,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起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7.幼小衔接问题之我见 篇七
一、幼小衔接的涵义
幼小衔接是依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协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蔡春美, 1993) 。幼儿衔接希望形成一种衔接的状态, 这种衔接状态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幼儿内部学习精神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教学风格, 然而这些不同就好比通过关节的连接而组织起来的骨骼肌肉一样, 各部分的功能虽然不同, 但却相互协调配合。从幼儿的内在学习而言, 通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设计, 使幼儿的学习仍然保持一种连续的状态, 即使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幼儿依然受到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影响。
二、幼小衔接阶段家、园、校的合作教育
1、家、园、校座谈, 了解幼小衔接的焦点问题
通过交流和发放调查问卷, 大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存在不正确的认识。68%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学识字、算术、拼音等, 仅有12%的家长认为习惯、能力的培养很重要。而一年级教师则普遍认为孩子入学后在时间观念、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学习习惯、独立性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2、家、园、校合力帮助家长参与幼小衔接工作
a.家教论谈帮助家长达成共识, 利用开放日活动, 运用互动的形式, 请家长参与讨论评析由园、校双方共同商讨的活动方案;“关于幼小衔接幼儿园到教什么”, 通过家长之间正反双方的辩论, 教师适时巧妙引导, 家长们不知不觉达成了共识。
b.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家长观念转变了, 园、校双方共同制定家教计划, 帮助家长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 深入了解幼儿园向小学过渡这个“陡坡”的实际意义, 请家长与幼儿园一起在学习时间、学习习惯、睡眠时间、一日活动等方面对幼儿进行适当调整。如, 请家长引导孩子记录每天来园时间, 评选“遵守时间小明星”等等。使家、园、校共同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进行具有一定意义的培养。
3、家、园、校互动, 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a.园、校的教研互动活动:针对家、园、校在环境布置中的差异, 教师在参观小学的基础上, 把活动室环境做以适当地调整, 孩子们在小学的情境中进行活动。园、校双方共同确定活动教材, 双方教师使用同一教材各自进行教学, 并进行出场对比、讨论, 了解各自的教学形式及特点, 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差距, 并通过每一次的评析努力缩小差距。
b.幼小衔接对话活动:为了家长了解孩子入学前的各项准备事宜, 做好思想上的衔接, 每年入学初邀请小学校长、教导主任、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对话:学校方面介绍有关升学政策, 宣传小学的培养目标及对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要求;家长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请小学方面答疑解惑;由幼儿园领导、教师带家长到小学参观小学的环境、各专用室的用途, 使家长感知小学环境, 做好思想上的衔接, 安排家长和孩子共同观摩一年级小学教师的公开课, 增加孩子与学校方面的直接对话, 拉近了家、园、校的距离。
三、学前阶段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学前阶段, 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还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1、优质的教育环境观
Mantzicopoulos (2003) 的纵向研究表明, 接受过幼小衔接教育的幼儿在认知、情绪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优于同伴。但从研究的整个过程来看, 影响的效果却呈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 周围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因此, 幼小衔接教育的成功需要优质的教育环境对幼儿实施持续正向的作用。在教学的“能力模式”向“表现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教育者应首先考虑到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 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其关键在于, 教师应该让儿童在支持性的教育环境中熟悉和掌握学习的基本要求。
2、多元化视野下的个体差异
在强调儿童心理素质衔接的同时, 还应考虑文化和背景的差异给幼儿带来的影响。差异的存在造成儿童发展的诸多问题。教师要特别关注不同条件下的儿童差异。教师要处理好个别儿童的衔接问题, 还要照顾到个体之间的协调发展。衔接策略很多都是平稳过渡, 对个别幼儿的衔接问题重视不够。在做好幼儿发展整体衔接的同时, 教师更要关注个体和群体发展之间的衔接。
3、鼓励参与的社会交往观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适应新的老师、同学和陌生的环境对幼儿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所以说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方面不是知识的准备, 而是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鼓励并带领幼儿参与社区活动, 加强幼儿与其他年龄段幼儿或者成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培养他们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鼓励社区居民适当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延伸教育活动内容, 扩大儿童交往的空间和范围, 为他们顺利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8.浅谈幼小衔接 篇八
【关键词】幼小衔接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9-02
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衔接时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便是其中之一。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科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于家长和孩子来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和考验。家长应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过渡做好一些准备。
一、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1.在孩子上学前,要对孩子进行热爱和向往学校生活的教育。还要常鼓励孩子独立,告诉孩子他长大了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很能干了。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入学后孩子比较容易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
2.还应对孩子进行尊师、亲师的教育。常言也说得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入小学前也要经常对孩子说:小学里的老师和幼儿园的老师一样也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他们不光教你知识,还教你做人,老师也很喜欢你们,老师很辛苦,你要听老师的话。
二、做好入学前的学习适应准备
1.在入学前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1)应该在学前认识常用的汉字。日本人拿中国的汉字作为开发智力的工具,人类大脑的发展百分之八十在十岁前完成。因为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结构复杂,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教汉字的方法很多,千万不要强迫孩子,高超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提倡在生活中识字,可借助商品名称、食物广告牌或同学的名字、故事的题目等无意识的教会孩子识字,感受汉字的神奇力量。
(2)认了汉字,还要发展孩子的语言。讲故事时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聪明的妈妈,每天在孩子睡觉前,给孩子讲生动的故事,通过书本丰富多彩的画面,教育孩子崇尚善良,向往孙悟空的机智、不怕困难,憎恶白雪公主里皇后的恶毒,学习牛顿的善于发现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用大量信息激活了儿童的大脑。研究表明,儿童生长的环境,受到的信息越丰富,大脑发育的越快,而书籍,恰恰是最好的资源。因此,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至于方法,我举一个大家众所周知的例子:老布什的夫人就得益于自己的父亲每天给自己阅读故事,于是她就总结出六条家庭阅读方案:1)、阅读越早越好;2)、每天坚持读故事;3)、触手可及摸到书;4)、选择好书;5)、让孩子大声朗读;6)、即使孩子会读书也要坚持给孩子读书。只要家长持之以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惊人的。同时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真是一举多得。
2.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为了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性,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把他们当成小学生,看成是长大了的孩子。其次,关注一头一尾,就是孩子做作业前,先大概了解孩子的作业内容与作业量,估算出大约学要的时间,然后与孩子商定,在多长时间内必须完成作业,到时间后父母对孩子作业的检查不仅是内容的正误,还包括书写整洁程度和完成与否,让孩子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只有自己认真、细心才能少出错或不出错。孩子表现好就给他奖励:陪她到花园玩、买本好书、或让孩子自己说出一个愿望;不好时也可对孩子来点惩罚,如:不看电视、少讲一个故事、重写等。你要知道: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如果家长在孩子一入学或入学前就这样做,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孩子只要养成习惯,陪读也就不存在了。
3.创设利于孩子成长的学习环境
让家庭充满书香,让书香感染孩子的一生,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更多时候,孩子的读书热情不需要你刻意培养——只要你津津有味地阅读,对孩子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永远不要苛责孩子,如果你以为孩子不够聪明,问问自己遗传了什么?如果你以为孩子行为习惯不好,问问自己如何做的榜样?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表扬,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现在提倡“成功是成功之母”,给孩子一点自信,让孩子在成功的基础上走向另一个成功。还有,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无人能替,父母教育孩子要意见一致,即使意见不同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夫妻搭档共同教育孩子要比一人单枪匹马好很多,尤其是作为男孩子的家长,父亲的作用尤为重要,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三、做好入学前的社会适应准备
1.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扫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应该做这些事,树立任务意识。大家都知道,一个勤妈妈背后必有一个懒孩子,很多时候,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锻炼了孩子,又解放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好,而是我们没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2.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孩子长大后能否融入社会,融入一个团队组织,从小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服务意识。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做一件事情是要靠大家一起来完成的,在平时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或做一件事情都要让他意识到是通过大家的力量才能做好这件事情。因此当孩子放学回家后,一定要和他交流在学校的情况,有意识的向他提问,提问时要注意这样说“你在学校帮助老师做了什么事情?为同学做了哪些事情?”,同时还要告诉他“你能为老师和同学做事情,多幸福啊!”这样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孩子就会离不开这个集体,从而也就喜欢上这个集体。
【幼小衔接论文】推荐阅读:
大班幼小衔接方案10-09
幼小衔接讲座资料11-03
大班幼小衔接常规总结07-19
幼小衔接实施活动方案09-02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11-27
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07-17
幼小衔接班工作计划07-19
幼小衔接工作情况报告08-16
幼小衔接班招生简章09-02
幼小衔接识字教学计划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