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10-08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精选8篇)

1.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一

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

(节选)

第一节成功及成功教育理念

一、成功的涵义

在成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改革实践中,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我们是这样来认识和把握“成功”的:

1、成功,表现为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因而没有终极意义上的成功;

2、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其最高目标是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

3、成功,是在原有基础上找到新的起点,并付诸行动而取得成效;

4、初中学生的成功,就是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还在于学校是培养人格的场所。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可以这样说,如果学生(主体)认为自己成功了,那就是真的成功了,至少这是走向新的成功的开端。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认识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成功教育的涵义

成功教育是鼓励受教育者不断走向成功的教育。

在实践中,可以对成功教育作如下理解:

——成功教育是面向学习困难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教育;

——成功教育是以帮助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过程和活动。

——成功教育是一种有其特定内容的一般的教育模式和类型;

——成功教育是一种教育文化的发展战略;

——成功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是教育科学有待形成的专门领域。

以上分析中,第一、二、三项属于普通教育学范畴,第四项属于教育文化学范畴,第五项属于教育哲学范畴。

综合这五个方面的含义,我们又可以对成功教育作这样的界定:成功教育是主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的,使之由“失败者”变为“成功者”,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功的教育,它是一种具有新意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方式、教育形态。

说成功教育是包含新意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拔尖”、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想观念而言的;说它是新颖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是相对于以往那种“应试”式、“淘汰”式的教育方法和行为而言的。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受“英才教育”的影响很深,说穿了,其主要功能就是“选优”、“汰劣”(这里的“优”和“劣”很值得考证一番),其结果只是为少数所谓“尖子生”铺就了进身之阶,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压抑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多数人困不能升学而怀着被淘汰的苦闷、带着“失败者”的心态步入社会。其实,这正是传统教育的失败。成功教育所孜孜以求的正是要极力避免这种失败,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三、成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成功教育的思想内容是指反映成功教育思想实质的一系列概念与命题。成功教育的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承认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他们也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并通过教育的改革,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形成,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反复失败而导致自信心日渐丧失,最终形成了失败者心态。成功教育提倡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掘自身的潜力;通过不断帮助学生成功,以成功后的欢乐和满足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其自卑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激发内部动力机制,主动内化教育要求。

——成功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进度(如实行“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运作方式),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新的成功。

——成功教育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也是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因而十分注重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自信心、意志力、成就动机的培养作为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性工程。

——成功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追求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四、成功教育的主要命题

1、成功是进行教育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命题是成功教育思想的核心,被视为“成功原理”,是考察成功教育活动价值的根本依据,因此被视为成功教育诸原理的原理。

2、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通过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

3、“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一个极富哲理的命题,被作为至理名言传诵至今,成为人们生活的信条。它辩证地揭示了“失败”与“成功”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激励了无数处于坎坷、磨难、逆境中的人的勇气和斗志。“成功教育”则从事物的别一侧面变换视角,认为不仅“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且“成功”同样可以成为“成功之母”。譬如,现实的成功可以激发潜在的成功;今天的成功可以激发明天的成功;此一成功可以激发彼一成功;小的成功可以激发的大的成功„„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则更是数不胜数了。

“失败”之所以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人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不该怎样做,这是从反面的角度来讲的;“成功”之所以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人们可以从成功中总结经验,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应该怎样做,这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讲的。把经历过的“失败”和“成功”作为“成功之母”来认识、来对待,日后“成功”的概率无形中就增加了许多。从问题的深层次考虑,成功教育所面对的“学习困难学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失败,屡屡的失败给他们稚嫩的心灵所造成的创伤实在是太大、太深重了。处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他们首先需要的是“成功”的正面激励,而“失败”的反面刺激的作用相当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成功教育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是从心理上、行为上找到了矫正学习困难学生的良方。

“失败乃成功之母”对成年人,尤其是思想深遂、阅历丰富、性情乐观的成年人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生理、心理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并未完全成熟的少年儿童,对他们而言,失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大大地超过成功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如果教育不及时、不得法,失败所导致的消极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4、面向成功,走向成功

这是对前三个命题的总结。它实质上是提倡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是成功教育本身所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2.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二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情境:学习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 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 并把情景创设看做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3.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指导和帮助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对于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 而是主动的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 而是从不同的背景、角度出发;教师不是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 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 通过有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 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对于学习结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 并出现新的假设。

建构主义教学观点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建构主义提出了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对以往的教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支架式教学, 它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抛锚式教学, 它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问题被比喻为“抛锚”, 因为这类问题被确定了,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

3.随机进入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 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

4.自上而下教学, 首先呈现整体任务, 同时提供用于更好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发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 在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后, 最终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我们在数学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 要使学生建立统计概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统计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包括四个阶段的架构。

(1) 提出问题。就是明确统计的目标。例如, 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学生对统计课程的感受等就是典型的统计问题。

(2) 收集数据。就是围绕要求解的问题采集必要的数据。如问题是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时, 就要搞清楚每个同学的体重.

(3) 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包括整理数据和呈现数据两个方面。整理数据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筛检和分类标准的建立;呈现数据则是以表格、长条图、折线图等表现数据, 以方便数据的理解和运用。

(4) 判断并沟通。统计就是用数据回答我们面对的问题。一方面, 收集和分析数据是为了通过数据求解问题;另一方面, 数据本身没有价值, 数据的价值在数据能说明的东西。所以, 根据数据作出判断是统计最为重要的环节。之后, 应该分享和沟通,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的精髓和价值, 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统计的兴趣。

这个教学过程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老师作为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 创造出合适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构建出统计的概念, 同时可以更好地体会统计的作用、把握统计的内涵、形成统计的观念。

总的来看, 建构主义理论对于进一步推动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建构主义的这种学习方式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心的问题:

(1) 合作学习对某些学习不合适。例如数学中简单的加法运算就不适合合作学习。

(2) 不利于低能学生和来自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特别参与式的学习结构对他们的学习造成障碍, 同时会增加学生学习时的心里负担。

(3) 教师面对课堂内外的挑战容易产生精神负担。课堂外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和针对问题提出思考的问题, 课堂内教师还要掌握时机来参与教学。建构主义的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建立一个具有智力标准并与意义建构相联系的讨论群体能力。

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正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注意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消除。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北京师大学报1996 (4) :75-108.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电话教育研究1997 (3) (4) :25-27.

[3]李红教育心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感恩励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篇三

一、感恩励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解决中职生思想政治现状中的新问题是感恩励志教育的前提

中职生大多在15~18周岁之间,思想多元化给学生带来诸多困惑。如:是非判断标准与信息鉴别能力的差异和不平衡,使部分学生对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完全认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量的信息资源很难管理控制,一些不良信息趁机入侵,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学生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功利主义思想使学生产生浮躁情绪。部分学生出现厌学、自私、漠视集体和他人利益的问题。

2.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是感恩励志教育的基础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都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探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

3.加强对德育课教学的管理是感恩励志教育的重要保障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并对具体内容、教学方法和基本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

二、感恩励志教育的意义

1.感恩励志教育有助于学生成才

感恩励志教育既培养学生的品德,又培养学生成才,兼顾了德性与才干。感恩励志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感恩是生命潜能的催化剂,励志是人生旅途的引路人。一个懂得感恩、认识到自己的发展潜能的人,会学会自我约束与管理。这是对个人负责,也是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感恩励志教育直指学生的情意系统,有了情意系统的参与,学生才能积极地认识,才能更好地学习、成长。

2.感恩励志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实际中,影响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多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以及被尊重的需要。如果学生能以感恩的心态看待他人与社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积极完善自己,便容易在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中体验到关爱、友谊和忠诚,树立起自尊,减少孤独、挫败感,进而追求自我实现。此外,感恩励志教育以唤起感恩、激发志向、培养意志和养成良好的品质修养、激励追求成功为目的,符合德育的内在规律,可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感恩励志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加强感恩励志教育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感恩、励志本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诸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志不强者智不达”,“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当今的教育应当传承的。然而,我国过去的教育中存在着很多诸如重成绩、轻思想,重理论、轻实践,内容“旧、大、空”,压抑学生个性等问题。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时代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具有主动精神和独立个性的人才。感恩励志教育可以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有益探索。它可以塑造学生更具相容性的品行,使他们更加了解和认识自己,从而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开拓精神、进取心、事业心和冒险精神,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也使现代教育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4.广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感恩励志教育的广泛开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首先,和谐社会体现在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以感恩的眼光看待他人、社会、自然的人,一个志向崇高远大的人,可以正确地评价与定位自己,融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可以通过德行修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在今天,一个发展迅速、有活力的社会,必定是处理好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社会。通过感恩励志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因为,有志之人能积极进取,感恩之人能乐于合作。

三、创新感恩励志教育实施途径

1.创造适当的文化氛围,以利于推行感恩励志教育

感恩励志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首先,在家庭中,父母要建立和谐家庭氛围,从培养孩子的孝心抓起,养成孩子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的习惯。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创设各种机会与条件,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勤奋踏实。其次,学校应优化物质环境与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环境,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积极进取的班风与校风,熏陶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鼓舞。再次,对于社会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当在全社会倡导感恩和励志的理念,呼吁人们常怀感恩之心,树立崇高的志向,艰苦奋斗。

2.举办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主意识

感恩励志教育公开课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化”教育,它从人性本善出发,以真唤真,以善扬善,深挖真善人性中的原动力。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全程分“激励引导”和“真情互动”两部分。

在“激励引导”部分,专家用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话语,以心灵对话的方式,引领人们回忆往事,重温过去,感念父母和师长恩情;忆旧时梦想和壮志,思今日心态与处境。在“真情互动”部分,听了专家的心灵对话后,许多学生自发走到台上向父母或向老师或向朋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或悔过自新,或当众立誓,奋进求学,立志成才,以报答父母的养育和老师的教育,语言之恳切,场面之感动,非普通演讲所能相比。

3.广泛开展有助于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活动

4.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答案 篇四

1.任何性质的班级凝聚力都对班集体的发展具有健康的积极作用。()(7分)得分7

是否 得分7是否

得分72.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7分)单选题1.保证班级教育管理活动实效性的是()。()(7分)

理论维设计维操作维实施维得分7社会化职业化理想化条理化得分7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校风得分10“我是谁”“他是谁”“她是谁”“我和你是谁”2.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品德()的过程()(7分)3.班风是()的重要标志。()(7分)4.通俗地说同一性就是个体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10分)

多选题

1.班级教育管理目标的确立要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原则来制定。()(7分)

得分7

针对性整体性实效性可测性整分合整体育人实践锻炼全员参与得分7目标管理平行管理常规管理2.“开学四把火”的案例体现出教师运用了班级教育管理的()原理。()(7分)得分73.班级集体管理的主要形式有()。()(7分)

民主管理

4.()就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际锻炼,使学生在学习、社会活动、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体力行,体验实践的快乐而

得分7接受教育的一种方法。行为训练法的关键,就是把学生置于()中。()(7分)

行为训练法个性锻炼

实际锻炼意志锻炼得分7教育性单一性发展性

多元化

得分

105.班级组织的特殊性体现在()、()和半自治性()(7分)

6.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向()、由()向()发展的过程。()(10

分)

具体抽象低级高级得分10设计师、学习者咨询者、组织者研究者外交家、信息平台7.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有哪些角色特征()()(10分)

《儿童异常行为分析与辅导(远程教育)》在线测试一

判断题:

儿童说谎行为属于学习障碍。(第一章)(1分)

答案:2您提交的答案:2获得分数:1

焦虑是儿童常见异常行为表现之一。(第一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第一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第一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常常受挫的小孩容易产生退缩行为,所以教师要多采取鼓励手段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第四章)(1分)答案:1

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躲避人群或生人,不合群是儿童退缩行为的表现之一。(第四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儿童品行障碍有时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第三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儿童多动症与品行障碍是没有区别的。(第三章)(1分)

答案:2您提交的答案:2获得分数:1

儿童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一般会随年龄的增长自行消失。(第四章)(1分)

答案:2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0

教师要注意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个别辅导。(第二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儿童吮吸手指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均属正常行为。(第四章)(1分)

答案:2您提交的答案:2获得分数:1

学习障碍一定是由学习方法不当引起的。(第二章)(1分)

答案:2您提交的答案:2获得分数:1

注意力障碍的孩子一定是多动症。(第二章)(1分)

答案:2您提交的答案:2获得分数:1

教育疗法是儿童异常行为的常规辅导方法之一。(第一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任性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第六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可减少孩子的恐惧感。(第五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学会自我调节放松是防治考试焦虑的方法之一。(第五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遗传因素与儿童孤独症无关。(第六章)(1分)答案:2

您提交的答案:2获得分数:1

恐惧等于恐怖症。(第五章)(1分)

答案:2您提交的答案:2获得分数:1

明显的外露性是儿童嫉妒心理与成年人嫉妒心理最主要的区别。(第六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溺爱是引起儿童暴怒发作的主要原因。(第五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孩子怯懦产生的原因与不正确的家教方式无关。(第六章)(1分)

答案:2您提交的答案:2获得分数:1

教师要正确对待孩子说话不流畅现象。(第七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第七章)(1分)

答案:1您提交的答案:1获得分数:1

多动症患儿与顽皮儿童是没有区别的。(第七章)(1分)

5.幼儿园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篇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和陈旧率非常高,因此,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一个世界以前,如果一个人中学毕业,他的知识可能够一辈子使用,而现在不同了,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如果5年内没有输入新的知识,已有的知识可能已经陈旧一半了,甚至更多,这也正是“终身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的历史背景,现在人们已经对构件学习的社会的必要性达成了公式,教师教师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被提到一个日程

目录

导言 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

一、社会?家庭?儿童?幼儿园

二、社会与儿童?教师与学前教育学

三、对传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反思 ――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

(一)对幼儿教师教育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状态的 分析

(二)以幼儿教师为主体建构幼儿园教育学的现实性 分析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

一、基本理念

(一)儿重观

(二)学习过程观与幼儿学习观

(三)教育观与幼儿园教育观

(四)课程观与幼儿园课程观

二、教育情境

(一)教育情境的形成(二)对教育情境的教育学分析

三、教育时机

(一)对教育时机的描述

(二)教育时机――幼儿园教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

四、教育机智

(一)什么是教育机智

(二)教育机智的体现

(三)教师教育机智产生的条件

(四)教育机智的修炼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

一、教师

(一)幼儿教师的实际影响力

(二)幼儿教师应确立的教师观

(三)对幼儿教师创造性发展的建议

(四)迈向“专家型”教师

二、幼儿

(一)幼儿对教师的影响

(二)幼儿影响教师的方式

三、管理

(一)管理工作对幼儿教育活动的实际影响

(二)保障幼儿园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建议

四、环境

(一)对环境作用的诠释

(二)幼儿喜欢的环境特点

(三)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四)幼儿园精神环境的作用与营造

第三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策略

(一)观察对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

(二)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方法与类型

(四)观察的步骤

二、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导入的一般策略

(二)掀起高潮的一般策略

(三)结束的一般策略

(四)把握活动节奏的一般策略

三、教育活动的方法策略

(一)方法策略的构成要素(评价指标)

(二)最优化教学策略具备的条件

四、教育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使用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语言使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语言策略的基本类型

五、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非语言策略

第四章 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界定与分类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界定¨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三)“课”与“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正规活动、非正规活动(包含随机教育)的指导策略

(二)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集体活动、全园 活动的指导策略

(三)室内活动、户外活动、园外活动的指导策略

(四)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五)阅读活动、游戏活动、探索活动、交往活动的指导策略

(六)生活环节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第五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

一、教育活动评价概说

(一)教育活动评价是什么

(二)教育活动评价的类型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理念――发展性评价观

二、教育活动评价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甄别功能

(三)教育功能

三、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生态性原则

(三)评价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融合互动原则

(四)分类性原则

(五)互动性原则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

(一)对教育活动设计的评价

(二)对活动开展过程的评价

(三)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五、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发展评价

(一)对教育活动中幼儿发展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教育活动中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

六、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自我评价

(一)教育活动中教师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

6.中国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六

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这标志着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融为一体,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推进。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在许多学生的就业和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概括来说有四大功效:一是短线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惑、择业技巧等就业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就业效率和成功率;二是中线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提高就业质量;三是长线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四是有助于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学风校风。

应完善相应的指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为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应在现有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加强载体建设,进一步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围绕课程体系、辅导体系和活动体系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加强工作载体的建设,贴近学生要求,贴近社会实际组织教学工作,使之成为指导性、实用强的精品课程。继续开设一些辅助的系列讲座、视频课程、社会人士的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职业测评工具,设立职业咨询室,建立职业咨询制度。聘请经过训练的职业指导专家任“职业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和咨询,逐步深入到学生当中开展团体职业辅导。充分利用好现代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推广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平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必须与社会相衔接,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职业环境和职业信息。因此,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除了搭建校内平台外,还必须搭建校外平台。高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基地、职业见习基地,成立联合就业指导委员会,形成多种形式的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就业指导功能的校外平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和条件。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国家应出台相应法规和政策,要求用人单位为人才培养承担一定的义务。通过共同努力,完善就业指导的目标和内容,开发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

将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进一步融入大学教育。目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人难。原因在于高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果高校能够在专业设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主动寻求变革,在现有通识教育基础上强化就业导向和职业生涯教育理念,主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化教育和相应的职前训练,必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叶之红研究员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比,起步不算晚,发展比较慢,任务比较艰巨。由于传统教育中缺乏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培养的基本要求,许多青少年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往往经历很长的不适应期。为此,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组”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起在7个县级市正式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实验”。实验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变迁趋势,体会职业工作意义,认识职业素质要求和有关职业发展的个人兴趣及潜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提高升学与就业选择的主动意识和科学态度,为未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初步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国内企业、社会及相关领域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测评及培训工作正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对于学校教育领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很多大型企业将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列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家和业咨询有限公司戴洁同志认为,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是有前提条件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一个系统,“种子、环境、农民”三者缺一不可。“种子”是指想发展的员工,“环境”是指企业制度等一整套适合员工发展的文化、制度和流程,“农民”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只有三者形成系统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对于学校引进职业生涯教育同样适用。

人才测评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的杨开同志介绍了人才测评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她说,通过调查发现,人才测评能够准确地描述个人性格,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深入了解,可以使学生更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较好的参考性。

职业规划辅导人员的素质关系到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效果,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田光哲处长指出,从实施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以来,已有5万多人参加了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鉴定,约3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3000人。他认为,职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视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高端人才匮乏,缺乏更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职业指导人员的能力不高等。

3.国外职业生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模式,将为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北京师范大学侯志瑾博士介绍了美国中小学的生涯教育和生涯发展咨询服务方面的经验。在美国,系统的生涯发展项目要由专业工作者、父母和社区代表共同组成团队,所使用的材料和学习经验要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适合;实施该项目的人是能够广泛使用各种资源和策略,达到项目目标的高水平技能的人。

推动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科学整体的规划与实施

对于推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议:

1.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特点,进行科学整体的规划与实施,进而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蔡克勇教授认为,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专业化,包括课程和教师的专业化,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再下功夫。余祖光副所长建议,职业生涯教育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从基础教育开始,整体规划实施。教育要与劳动,学校要与社会、企业协调配合,整合多种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7.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七

与人类社会其他活动相比较而论,教育实践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 然而从本质而言,教育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这亦是教育学能够界定其学科观点与内涵的客观基础。 当前我国教育学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原创性的教育理论匮乏系统性与体系性。 其实,这最终取决于教育实践在广度上的拓展与深度上的挖掘,只有潜心去了解与认知我国当前具体的教育实践,才能切实把握与解决关涉教育学理论的原创性与体系性问题,即“ 只有深入当代中国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获取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原创的问题、 资源和智慧”。[1]鉴于此,要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毋庸置疑需要正确认知教育实践的价值,诠释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内在关联。 客观而言,教育实践只是人类实践的一个范畴与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同时,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亦需要均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在这两者之间,要凸显“ 人是目的”的价值理性与特色。 从宏观教育实践的视阈而言,理应秉持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变,原因在于过去人们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教育情境性与自由性的重视与强调。 从实践的层面对教育进行研究理应以全局性的基点切入,在多层面的思维范式下开展本体性教育实践探讨与创新,阐释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聚焦于教育实践者的工作机制,从而建构教育的实践体系。 从实践哲学的层面来剖析教育实践的本质属性与内涵,理应认知到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一种合乎道德与理性的价值实现,而在以前,乃至当前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作为训练与培养的工具, 即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技术性与程式性,从深层次上丧失了教育的理性原则与伦理秉性的恪守,重新界定教育实践,理应使教育变为一种向善的与道德理性的行动,即“ 回归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善的、理性的伦理行动,成为以终极目的为原则的实践”。[2]

在探讨与研究关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层面上,人们一致的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理论的创新是当务之急,即原创性的教育理论是进行教育开拓性的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不能脱节,理论要参与到教育活动的价值建构之中,以具体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与依据,从而去领悟与感知教育理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继而去梳理与总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衔接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亦可以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去考察与反思“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理念实质,即在研讨与探寻实践哲学的历史嬗变中去完善与健全教育学本身,其研判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以一种怎么样的转化逻辑来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彼此之间的交互形成。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其一是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 其二是教育方法论的改良与超越;其三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互动。

二、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

客观而言,教育学研究伊始并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 而是从类似学科中学习与借鉴而来,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得以完善与构建,常见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实证研究、思辨研究与量质互变研究等,这几种研究范式固然有其存在与构建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往往亦会出现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量质互变研究的二元对立模式。 为了突破这一研究的窘境,当前学术界较倾向于问题取向与学科取向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中,教育学理论界努力从客观中立性的角度切入研究当前教育实践所面临的问题,简言之,促进从事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家与实践家通力合作构建一种中观性理论体系,“ 要求研究者在选择和解决问题时, 应当强调微观化的研究对象、目光向下的研究视角、不确定的问题边界和‘ 他者’的研究立场”。[3]在对教育研究范式进行反思与重构的同时,亦亟需重新审视与争取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上有所调整与创新, 通常而言,教育研究方法论是由三个范畴构成,即“ 世界观体系的方法论原理、教育学科研究的特有方法、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与手段三个层次组成”。[4]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起到一种导引与评价的功能,具体到我国当下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而言,理应认知到形而上学方法的研究意义与作用,科学掌握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时代价值,特别是要重视对元教育学的研究,力图构建一种涵盖描述、规范、解释与批判四种作用的教育研究链条。 其实,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路径是对传统方法的扬弃与改善,在对旧式研究方法质疑与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系统性的方法论与价值观。 在此构建过程中,我们在承继历史的同时,也应该移植西方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如西方科学哲学中的建构实在论,具体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即“ 在学科建设上,应当加强科际整合;在研究取向上,应当重视本土路径;在学术旨趣上,应当回归教育实践;在研究方法上,应当尊重多元范式”。[5]

三、教育方法论的改良与超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具体教学实践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的拓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也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 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推进,在凯洛夫教学理论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主流教学论范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突破主流教学论的范式框架、寻求新的教学研究路径成为不少学者努力的方向。 ”[4]我们均知道,认知到这个问题固然很重要,而最为关键的是探讨解决困境的方法与路径,即要打破传统教育方法的“ 范式迷茫期”,亟需有所作为。 其一,聚焦于对基本教育理念、原则与准则的通识化理解与把握,因为这是进行教育方法改革的基础与依据,最基本理应在教育方法研究理念上达成共识与认可。 其二,明确新问题研究的导向与范畴,要在具体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夯实要研究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要对以前关涉教育方法研究的成果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批判,切实做到在扎实日常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与改造中外教育学论话语,在对其扬弃的理念上建构新的教育方法思想体系。 其三,在具体的层面结构上,加强教师对教育方法研究的引领作用,客观而言,教师教育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极其重视的一个问题,过去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个缺憾在于教师教育方法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自身研究框架的约束,即教师更多的是强调对教育实践的把控与掌握,束缚于顶层既定教育方法的限定,很少抑或没有对其突破与反思。 因此,我们在对教育方法论进行改良与超越研究时,“ 要超越理论研究框架的束缚,由宏观探讨走向微观检视,由‘ 专业研究’走向‘ 行动研究’,由专家引领走向自主变革,由科层化管理走向研究共同体的构建,走向实践取向的教师教学研究应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应然路径”。[6]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对教育方法的研究正在经历着一个阵痛期,需要对其进行一场缜密的范式反思与实践的考量, 表现在对其研究视阈的开拓与创新,由“ 单一性”的研究方法转变为“ 类化式”探讨途径,从而扩大教育方法研究的空间与加强视野研究的思辨性。

四、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互动

教育实践与教育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完善,然而在新的学术观点与理念不断更新的情形下,怎么样更好地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融合互动,如何理解教育技术异化并结合教育实践引导教育理论的发展,依然是当前教育学理应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其一是对研究范畴的界定与探索。 教育理论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务要与科学的教育实践基础保持均衡,如教育舆论导向与具体的教学课堂设计是教育学理论的形式范畴,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是教育的实践范畴,加强对教育实践可操作性范畴的训练与练习决定着教育理论嬗变的基本观点与立场,对教育理论体系与专业化教育实践的考察与思考将会影响着教育学宏观发展的方向。其二是理应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连接,教育学尚存在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之间的脱节,此种连接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 一方面在做教育实践研究时,应该选取同种抑或同类有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理论进行综合性运用与梳理,而不是仅凭某一种固化的理论去做形式逻辑的推理与引导;另一方面强调在进行教育理论探讨与研究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教育实践角度与领域提取与总结理论素材与样本, 当然这亦不能完全依赖于教育实践的应用原理。 其三,客观中立教育技术观的塑造与构建。 教育实践固然重要, 而实践中教育技术更是不能小觑,关涉到教育技术层面,我们需要以一种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即教育技术所衍生的成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其主旨无疑有益于教育的整体发展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这亦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在现当代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被异化的情形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与回避。 对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的处置,“ 理应从不同技术共同体的不当价值观与行为的纠正入手,提升技术应用共同体的技术素养,建立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的互动机制”。[7]其实,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我国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发展方向,而不能顾此失彼,其中对教育理论的原创性构建与完善是前提保障,教育实践的开拓性思维是重点,建立一体化的教育技术发展范式是关键。

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路径上,我们一方面对历史进行扬弃式的传承,另一方面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制度进行借鉴与移植。 同时,亦需要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达到未雨绸缪的目标。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探讨:其一,教育的综合改革与发展理应有法治的理念与精神。 教育理论与实践综合改革的实质是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构建,这亦是我国当代一项重要教育改革战略的体现。 对教育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促进宏观教育改革基础性工作的开展。 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一个探索期,根源在于会触及到对现有利益与权力的重整,解决的途径之一是法治理念的指引与规范。 依法治国是时代与现实之所需,具体到教育领域,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依法治教,严格贯彻治教为民的原则,其既为反思当前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思路,又可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奠定一个社会基础。 以法治精神去引领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亦需要教育界从思想的角度研究法治理念的意蕴与特点,并结合教育的整体进行一个合理合法的诠释与解读,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改装与适用。 其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理念的支撑与引领。客观而言,当前整个社会均在与时代接轨,否则落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国家的现代化与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是同一个过程。 具体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需要转变对教育综合改革的理念,由传统意义上政府至上而下对教育的严格管理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多元合作机制,即教育不仅仅是被动管理的对象,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事关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去。 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的现代化毋庸置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与梳理教育整体改革的思路,而且要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在现当代呈现的特点以及所遇到的困境进行一个概括与总结。 其三,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完善,其必须研究的焦点问题就是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内在关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我国基本的教育政策之一,教育公平是基础与前提,教育质量是核心与根本内容。 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中处理好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关系,如何构建两者之间深度融合的平台与交流媒介, 产生良性的互动,这将是教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摘要:教育理论的创新是当务之急,原创性的教育理论是进行教育的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不能脱节,理论要参与到教育活动的价值建构之中,以具体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与依据,从而去领悟与感知教育理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继而去总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融合互动

参考文献

[1]伍红林.论学校教育中的“转化”及其研究方式[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3).

[2]金生鈜.何为教育实践[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11).

[3]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11).

[4]宣小红,薛莉,等.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J].教育研究,2015(2).

[5]赵志纯,王嘉毅.建构实在论与我国当下教育科学研究的省思[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11).

[6]王鑫.超越理论研究框架的教学研究将走向何处[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3).

8.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 篇八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

2011年温家宝总理特别指出,经济发展方式和教育投入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两个关键指标。而在学术界,积极的教育体系始终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关键[1][2]。然而,想要实现党中央和国家关于促进教育在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目标,各高校除了增加教育资金投入之外,还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因为教育质量归根到底还是由教师实现的,如果教师能力与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育投资的增加就只能扩大教育的规模而无法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教师培训,还存在目标不明确、培训方式单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改进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现阶段教育部门参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任务。

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必要性

1.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总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需要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历来是教育部门的核心任务,而近年来这一任务又呈现了一些新特征,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便是其中不容忽视的新特征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学师资的年轻化水平也越来越高,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50%[3]。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接班人,往往具有学历高、知识新,更能理解青年学生的行为模式等特点,但同时青年教师来源更加多元化,其中师范生的比例逐年趋低,因此不少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技能训练,甚至缺乏对教学理念的充分认识,导致对提升高等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困扰。因此,为使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能赶上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就必须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素质教育、实践能力、综合性人才、新知识、新技能等是新时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不仅仅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青年教师知识新,且由于时代的发展,青年教师往往知识面也相对较广,思维更活跃、能更快接受新鲜事物。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他们的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对学生缺乏了解,对教师职业、行业规范和教学常规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训练。而实践教育经验是把教师的各类差异化技能与教育技能结合起来的核心平台,因为各类差异化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与教学需要逐渐形成相协调的“语言”。缺乏教育实践的青年教师就无法把自身各类差异化技能——不管是学科知识还是课余实践能力——都无法很好地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去,也就无法发挥自身知识面广、思想活跃等特长,而教育实践本身又必须是非常谨慎的,因此关于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培训就变得尤其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训,青年教师可以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更有效更系统地融合自身原有的多元技能与知识,从而为自身的教学生涯打好基础。

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培训,也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现行的教师培训体系往往表现出目标不明确、培训方式单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1.教育理论欠缺,教师培训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理论研究者认为,教育理论能够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专业自觉,使他们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提高自我反思和发展的能力,为其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4]。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逐步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学的精神内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教育理论指出了教育实践中应遵循的行动准则,如果对“什么是教育”、“教育干什么”、“怎么教育”等涉及教育本质的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缺乏了解和领会,就很难把握教育的精神实质。

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短,一进校就面临繁重的教学工作,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应付教学,对教育理论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楚,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就“不需要理论”了[5];还有不少教师出于满足职务晋升条件考虑,一味地去参加一些提高学历和科研能力的培训,造成培训方式和培训类型的单一化,不能满足教师职业发展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教师培训管理中往往存在诸如培训方式不恰当、培训内容欠先进性、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等多方面问题,因此目前青年教师接受的教育理论培训尚难以达到期望效果。

2.基于实践的教师培训机制不足,无法充分体现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

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基于真实互动的实践,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真实互动展开,因此教学技巧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蕴涵于实践的实现方式之中,很可能是缄默的、源于个人体验的、难以言传的[6]。从这个角度来说,实践既是教师获取教学经验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教师实现教学技能的舞台,其他脱离实践情境的培训机制尽管能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但始终无法代替基于实践情境的技能培训的作用。

因此,基于教育实践的培训对于青年教师理解教育本质、提高教学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使教师不仅具备“教什么”的能力,同时也获得“如何教”知识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中,许多高等院校对青年教师教育实践的学习和培训重视不足,导致他们实践知识普遍匮乏的现实,甚至造成了青年教师在教学生涯初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教学素养发展受到限制的不良后果。

3.教育培训的技术手段发展滞后

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对增加教师培训的力度很大,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手段也很多,但相对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而言,高校教育培育的技术手段发展依然还是相对滞后的。

信息化技术是一种“知识性”的技术[7],与其他技术的核心区别在于信息化技术能够引领应用者去产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近年来三网融合概念和建设的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应用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新的空间。就教育领域而言,信息化技术的新发展使师生互动的时间与空间都得到很大地拓展,产生了远程教学、多区位参与、参与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外延正在以各种方式拓展到课堂之外,同时它也对高校教师所应当掌握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又为教育技能的培训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三网融合的趋势不仅使得信息的分享和参与变得更加便捷、灵活和柔性,也使得原本很难通过语言或者文字分享的教学体验,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化平台实现更好的分享。例如,人们不仅可以开展异地培训、多地同时联合培训、互动式培训等模式,还可以让更多的受训者在尽量减少对教学受众影响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亲临”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现场,从而突破传统教师培训在时空和情景上的限制,拉近培训与真实教学情境之间的差距。

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改革的思考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在现阶段要加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起码有以下三个方面要特别重视。

1.强调教育理论实践化、教育实践理论化,在内容上实现两者的真正融通

青年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初,对教学的认识往往比较初级,容易抱有盲目的乐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会逐步发现很多教学内容无法简单地实现传播,但同时又无法通过套用抽象的教学理论知识加以解决。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他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不足,经验和技能有限,如何将自身具有的知识内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并传授给学生,成为青年教师执教之初普遍存在的困惑。在这个阶段,有效的教育理论培训和教育实践培训的切入就变得特别重要,因为这是让青年教师不会对理论产生厌烦、对实践产生恐惧的宝贵窗口。

资深教师向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是传统的培训手法,然而随着青年教师队伍的扩大、资深教师的比例降低及大学规模的持续扩张,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难免遭遇瓶颈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更丰富、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传播稀缺的教学经验、传播对教学理论的理解,比如采用微格教学法,或者把“传帮带”放到更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上来等等。这种改革本身就意味着不仅仅青年教师本身需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而且整个教师培训机制也需要适应新需要和新技术平台,实现培训机制自身的持续升级。

2.以人为本,从教师发展角度出发,高度着眼教师培训工作

新时期的教师培训工作应该要强调以人为本,走出片面强调标准化的窠臼。首先,从实践中得到了教学技能往往是源于个人体验的、缄默的知识,因此每个青年教师教学实践很可能会遇到特定的、差异化的问题与挑战;其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都会存在独特的个性化需求。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或不同地区的教师,他们的从教时间、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等都不同;再次,新时期的大学教育需求也需要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能力的培训要求也不同,要根据教师个性化的需求来科学设计培训课程,组织考核和评价以便于进行管理和培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从整体上设计并组织已有的教师培训机制,而是教师培训机制也要保持开放性,允许针对特定情况先行先试;同时各地各高校的教师培训还应当着重加强相互沟通与交流,吸收不同的经验,丰富教学培训的情景,从而提高培训对于不同青年教师的针对性。

此外,我们还应当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例如,通过互联网手段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的灵活时间,通过信息手段来整合不同场合不同高校的同行的反馈;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试行“临床案例”式培训等等[8]。在探索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中适应教师的各类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为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保障

各地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把教师培训纳入高等教育发展长远规划,切实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训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制订教师培训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体系能力建设,健全各类组织管理和培训机构;做好教师培训的监督检查工作,使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协调管理,充分落实教师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大卫-兰德斯,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M].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2]Viotti,Eduardo.National Learning System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J].2002,Vol 69,No.7,pp:653-680.

[3]王素红.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6(8).

[4]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08期,第42页

[6]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7]乔-莫基尔.雅典娜的礼物:知识经济的历史起源[M].科学出版社,2010年.

[8]陈久青,高桂林.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探析[J].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03(58).

|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感悟下一篇:为青春护航_《十七岁的青春》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