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授课计划书

2024-06-23

应用文授课计划书(13篇)

1.应用文授课计划书 篇一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在数学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是思维的僵化,缺乏全局观,思维的深度、广度都不够,最关键的是缺乏联想思维,不注重数学知识的连续性。笔者试图就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并让学生学会类比的思维,会使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今后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下面,笔者谈一谈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如何运用此方法学习新的知识。

一、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例1:设P1 (x1, y1)和P2 (x2, y2)是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点(图1),求P1, P2两点的距离。

解:如图1,过P1, P2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相交于Q,那么点Q的坐标是(x2, y1)。

因为△P1QP2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得:

所以|P1P2|2=(x2-x1) 2+(y2-y1) 2。

于是得到P1 (x1, y1)和P2 (x2, y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从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重要的依据是在初中学过的勾股定理,整个推导过程是先构建直角三角形,再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的,而这些都是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学会的基本的知识。教师在推导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让学生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使其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能够在原有知识的角度上去看待新的知识。

二、在授课中的应用

1. 推导直线的斜率与直线标准方程

在推导过程中,笔者考虑到中职学生接受能力差,逻辑推理能力不强的特点,先复习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连接P1 (x1, y1) P2 (x2, y2)两点并延长,形成一条直线(如图2),进而来研究直线与直线的斜率,使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由点到线,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方式,也初步了解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

例2:设直线经过两点P1 (x1, y1), P2 (x2, y2)且直线的倾斜角α不等于90°(即x1≠x2),求经过这两点P1, P2的直线的斜率。

解:如图2所示,从P1, P2两点分别向x轴作垂线P1M1, P2M2交x轴于M1、M2,再作P1Q⊥P2M2交P2M2于Q,设直线P1P2的倾斜角α为锐角,由图2可知:

可以证明,当α为钝角时,以上结论也成立。

所以我们得到经过P1 (x1, y1), P2 (x2, y2),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

若x1=x2,则直线垂直于x轴,这时斜率不存在。如果已知直线的斜率k=tanα,那么可以求出这条直线的倾斜角α,其中0°≤α<180°。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而提问,如果把P2 (x2, y2)替换为不同于点P1的任意点P (x, y)那么根据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得:,可化为:y-y1=k (x-x1)。

上式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通过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重新复习,笔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作一些小的改变,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陌生感,这一点对于中职学生尤其重要。对于熟悉的内容,他们掌握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相对轻松地接触新的内容。

2. 推导圆的标准方程

首先引入圆的概念,笔者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形的?要画出一个圆要注意什么?笔者通过问题引出圆的定义:平面内与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轨迹)是圆。定点就是圆心,定长就是半径。

然后,笔者让学生观察圆定义中的关键词:定点、动点、距离、定长,让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回顾以前学过的与关键词有关的知识。笔者通过一步步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己由关键词距离引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圆的标准方程。

例3:已知圆心坐标为C (a, b),半径为r,求圆的方程。

解:根据圆的定义,设P (x, y)为圆上任意一点,

得到|PC|=r,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

两边平方,得:(x-a) 2+(y-b) 2=r2,这个方程叫做圆的标准方程。

学生通过笔者的引导,体会到了通过分析,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能够推导出圆的标准方程,能够有一个新的收获。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对数学兴趣的激发,对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都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讲授新的内容,要多从原有的知识出发,要深入挖掘教材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多从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的比较类比中出发来引入新的内容。这样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简单的推导,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成功的感觉,实现主动学习,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摘要:两点间距离公式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中平面解析几何的开篇部分, 对于研究平面解析几何有着重要的作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其公式本身, 对于后续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就有关内容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两点间距离公式,直线的标准方程,圆的标准方程,推导

参考文献

[1]中职教材《数学》 (第一册) 及教参[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维忠.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应用文授课计划书 篇二

信息化教育的出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强大趋势,给中专文化课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作为信息时代的中专语文课的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视频对象化”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创造良好的教学效应。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要信息化。

传统“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过程中人与物的因素都简单化,把教材枯燥化。有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多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而已,机械化理解的结果是没有新教育思想的运用,效果不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或计算机辅助学习。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优化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中专语文课程更深层次的优化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坚持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指导。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者,这也是成功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

第二、坚持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

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在技术上的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方面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出教材的多媒化、网络化。这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语文课教学设计优化的关键。

第一、运用信息化丰富教材,生动教材,构建更具有说服力与活力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查阅大量的的资料,使用丰富的资源。使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以往资料积累难、整理难、使用难的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互联网的“搜索”十分有效。互联网上有取之不尽并不断更新的资源,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像乃至视频信息,通过视听结合、形声统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直接强化教学效果。这样的教材处理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第二、利用丰富的网络音像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语文课是一门历史跨度很大的学科,教材中的素材有明显的时空限制,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这就需要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加强教学的时代性和直观性。例如,我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课文时,因为学生对于名著文本閱读不够,甚至有人根本没看过完整的一遍,让学生单纯依靠课堂的学习很明显是不够的,所以,我在课前就让学生看了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几集精彩片段,使他们对情节有了大概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讲解课文,学生对于文本中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理解更深。

三、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信息化。

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与情操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应该围绕学生“学什么”与“怎么学”这两大问题来设计。

第一、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获取最直接的体验。结合我校是中专卫校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抓住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载体,课外实践探究与课内学习探究相结合,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设计了“病案书写”课程,带学生到医院临床见习,获取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行为习惯得以养成。在课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病案写作结果,不仅优化了教学结构,还获得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收获很大。

第二、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大胆质疑,自主合作,讨论研究的课堂空间。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大胆质疑、自主合作、讨论研究的课堂空间。把教材与其他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索、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抽象概念,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这就需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现代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3.授课计划编写规范 篇三

广药教【2007】35号

为规范授课计划的编写,完善教学基本文件的管理,根据《广东药学院教学工作规程》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 主讲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校历、教学任务、课程表等编写授课计划。

第二条 在教务处网页下载“广东药学院授课计划”。原则上不改动字体、行距等格式。用A4纸打印,在左边装订。

第三条 编写说明:

(一)课程:按教学任务的课程名称填写,并在说明栏注明使用的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版次等。

(二)班别:根据教学任务的分班(合班)情况填写,需填写班级的全称。

(三)主讲教师/职称:分班(合班)上课的每门课程由教研室确定一位主讲教师。

(四)任课教师/职称:除主讲教师外,讲授理论课的教师。

(五)实验辅导教师:分组上课的实验带教教师。

(六)全程学时数/本学期学时数: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安排1门课程分2个学期教学的,全程学时数和本学期学时数不同;1门课程1个学期完成教学的,全程学时数和本学期学时数相同。

(七)周次/星期/节次/学时分配(理论/实验):根据教学任务的学时总数、理论/实验学时分配及课程表安排等填写。

(八)内容摘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填写。

(九)授课教师:每次理论课均需填写授课教师;每次实验课均需填写实验带教教师。

(十)理论课和实验课:原则上要求按顺序/周次/星期/节次等,将理论课授课计划编写在前,实验课授课计划,根据分班(分组)编写在后。第四条 授课计划须经各二级学院、部(馆)、教研室讨论,由教研室主管领导核准,二级学院、部(馆)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五条 主讲教师在执行授课计划过程中,如认为教学内容或教学进度确实需要作较大变动时,应经教研室主管领导同意后,报二级学院、部(馆)主管教学的领导批准。

第六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第七条 本规范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广东药学院教务处 二零零七年七月五日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4.应用文授课计划书 篇四

一、授课任务表编制

填报任课教师呈报表,是实现教学计划的具体步骤,也是编排课程表前的必备工作。为使每学期教学工作能科学有序地进行,各二级学院(部)、教研室院长应根据教学计划中开设课程编制出任课教师呈报表。具体编制要求如下:

1.在期中教学检查两周后,各二级学院(部)将下一学期教学计划核对无误后报教务处,由教务处将教学任务下达到各二级学院(部),包括各专业班级所开设的课程名称,总课时数、周课时数和周数,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种设计、实习)的起业止周数。

2.二级学院(部)、教研室根据下达的教学任务和师资情况,认真研究安排任课教师呈报表。

(1)确定所开课程的主讲教师、辅导教师、指导设计、实习教师和见习教师名单。

(2)单班、合班上课及其它特殊情况,应在备注栏内说明。(3)新教师必须经过试讲合格,方可排课。

(4)在安排任课教师时,要考虑教师的业务定向,保持教师任课的相对稳定性,并做到工作合理,业务水平合适。

3.任课教师名单经二级学院(部)审核后按时统一报教务处。

4.教务处要对任课教师的资格、教学任务是否安排合理等进行全面审核,最后由教务处制订总课程表。

5.任课教师名单确定后,一般不得随意变动,若有特殊情况,应由教研室提出申请,经二级学院(部)院长审核,报教务处批准。

二、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编制要求及管理办法

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具体安排。是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在开课前必须编制好学期授课计划。

1.任课教师应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按照总课程表、教学进程表和编制说明等内容要求,编制学期授课计划。2.要详细填写学期授课计划总表一栏中的课程名称(全称)、授课专业班级、课程总学时、学分,本学期计划学时、教学大纲制定部门(统编或自编)、教材名称、主要参考书、对本学期教学周数和教学时数(包括讲课、实验、习题课、电化教学课、现场教学、考试考查、机动等)要进行合班分配,并应与学期教学进程表上的教学周数及学时分配相一致。

3.填写学期授课表一栏中,周次,应与校历一致;时数,按两学时划分为一个单元;授课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按两学时一个授课单元填写教学内容;课外作业应注明作业题数及学生完成预计所需时间。

4.编制说明一栏,应详细填写编制授课计划的依据;教学主要目的和任务;针对该学期授课班级和学时在编制授课计划中进行的特殊处理应在编制计划栏用文字加以说明的部分。

5.课程相同,而授课时数不同的班级,应分别编制学期授课计划。6.授课计划由任课教师编制,书写要整洁,一式四份。经教研室院长审核、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并于开课前一周报教务处备案。另三份分别由二级学院(部)、教研室、任课教师保存。

5.二年级地方课程授课计划 篇五

砖舍小学许来军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共有三个教学班。整体看,学生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很感兴趣,并渴望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因为在一年级学过一些科学知识,有了观察事物的起点,教师因势利导,重点点拨学生学起来有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小学生兴趣多,好奇心强的心理,设计一些极富有趣味性的探索主题,以引起小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在活动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通过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本学期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其不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1、本册教材包括探索活动和观察实践活动以及生命教育,其探索活动包括:《昆虫的家》、、《动物与天气》、《我与小鸟交朋友》、《会“变脸”的天》等。观察实践活动包括:《跳动的脉搏》、《追觅“缺陷”》〉、《转 转 转》、《生活中的小窍门》、《神秘的空气》、《捕捉“电火花”》等。生命教育包括《说诚实话><我的家庭><我的学校>等。

2、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活动的内容教材。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学习。

2、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鸟类知识。

3、使学生懂得气象与人类的工作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从小树立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的观念。

6、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访问、体验、探究、讨论等活动,感受生活,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从参与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增进身心健康。

五、教学措施:

1、教师吃透教材,精心备课。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发挥学生自主性,增长才干。

3、注重学生实践观察为主,认识事物,认识现象,发现掌握运用规律。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出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活动方法。

5、启发兴趣,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探索和创造。

6、把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地结合。

六、课时安排:

本学期共安排教学内容17课,每周一课,剩余时间针对班级学生及节日组织学生自己开展活动。

第一周:小小理财家(探索活动)

第二周:我的心事(生命教育)

第三周:做个守时的人(生命教育)

第四周:我听你讲(生命教育)

第五周:说诚实话(生命教育)

第六周:我的家庭。(生命教育)

第七周:我的学校(生命教育)

第八周:环境保护(生命教育)

第九周:生活小窍门(探索活动)

第十周:昆虫的家(探索活动)

第十一周:跳动的脉搏(探索活动)

第十二周:红绿灯斑马线(探索活动)

第十三周:会变脸的天(探索活动)

第十四周:神秘的空气(探索活动)

第十五周:捕捉电火花(探索活动)

第十六周:水----生命的源泉(探索活动)

6.应用文授课计划书 篇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转化解题思想,授课,应用

一、引言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 我们有时候并不能直接解出答案或直接解答比较困难, 需要结合自己以前的学习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另外一个相对简单的新问题, 通过解答新问题来解决原问题, 这种数学解题思想就是“转化”。转化解题思想的特点是使问题规范化、模式化, 从而运用已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下文重点研究了转化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转化解题思想及其使用原则

转化思想具有多向性、层次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在转化过程中, 既可以转化问题的条件, 又可以转化问题的结论;既可以转化问题的内部结构, 又可以转化问题的外部形式, 这就是转化思想的多向性。转化思想既能够运用于数学各分支学科的联系, 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学科间的转化;又可以在微观层面上解决各种具体的数学问题, 这便是转化思想的层次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可以多次转化使问题规范化, 这就是转化思想的重复性。转化解题思想的应用有以下几个原则。

1.熟悉化原则。这主要是指将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 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答问题。

2.简单化原则。这主要是指把复杂难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易懂的问题, 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或者从简单问题的解答中获得一些解题思路和启示。

3.和谐化原则。通过对问题条件和结论的转化, 使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部数形结构保持和谐统一;或者通过转化命题, 使命题的推演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可以利用某种数学方法。

4.直观化原则。就是指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的问题来解答。

5.正难则反原则。也就是当正面解决问题困难时, 就要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证明问题的可能性, 比如反证法。

三、初中数学解题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一) 转化思想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中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之间的运算, 要求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五种运算, 其中加法和减法是基础, 掌握了这两种运算, 其余三种可以通过这两种进行转化解决。减法可以根据加法进行转化, 除法和乘方可以根据乘法的转化来进行, 比如“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有理数运算中有一种凑整转化法, 也就是把非零整数或比较大的整数凑成整数或特殊的整百、整千等。比如69+699+6999+69999+699999= (70-1) + (700-1) + (7000-1) + (70000-1) + (700000-1) =70+700+7000+70000+700000-5=777770-5=777765。

在有理数运算中还可以运用换元转化解题思想, 比如计算式子 (1+1/2+1/3+1/4) * (1/2+1/3+1/4+1/5) - (1/2+1/3+1/4+1/5) * (1/2+1/3+1/4) , 可以设1+1/2+1/3+1/4=m, 那么原式可以转化为m (m-4/5) - (m+1/5) (m-1) =m2-4/5m-m2+4/5m+1/5=1/5。

(二) 转化思想在解方程和方程组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对方程的学习主要是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主要有公式求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四种方法。除了运用公式直接求解法外, 其余三种方法都是通过换元转化方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对高次方程主要是通过换元进行降次, 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比如解方程x4-x2-6=0, 首先我们可以令y=x2, 进行换元降次, 原方程就转化为y2-y-6=0,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解出y=-2或y=3, 那么

(三) 转化思想在平面图形中的应用

在初中平面图形的学习中, 绝大多数的计算和证明问题都需要通过转化来解决, 添加辅助线是最常见的平面图形转化思想。通过辅助线可以建立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 可以对几何图形进行拆分、组合, 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把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直观地问题进行解答。比如, 我们可以通过作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来研究;在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时候, 可以通过作辅助线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四) 数形转化思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数形转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题方法, 主要表现为用方程、不等式或函数解决有关的几何量问题;用几何图形或函数图像解决方程或函数问题;用作图法解决应用问题。比如, 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余角的3倍, 求这个角的度数;函数y=kx的图像在k>0时经过哪些象限。前者使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后者是用作图法解决函数问题。

(五) 函数与方程转化思想

在初中数学中, 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函数问题是一个重要方法, 是各类考试的热点。比如, 对函数y=f (x) , 当y=0时就转化为方程f (x) =0, 解这个方程就是求函数y=f (x) 的零点。例如, 已知抛物线y=x2+ (2m+1) x-m2+m, 求证:抛物线与x轴总有两个不同的交点。要想证明此问题可以把问题转化为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故令y=0, 证明Δ>0即可。

四、结语

转化解题思想是初中数学课堂授课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思想方法之一, 能够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转化方法, 并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丽敏.数学“转化思想”的教学[J].时代青年 (教育) , 2012, (11) .

[2]谭德胜.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谈中学数学解题中的化归和转化思想[J].理科爱好者 (教育教学版) , 2012, (3) .

7.应用文授课计划书 篇七

1 教学方案设计

在辐射与人体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理论基础教学部分由教师进行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基本掌握什么是辐射,辐射的来源、对人体的危害、检测以及防护原则等知识。在学生对辐射与人体健康知识体系的了解有了一个基本框架之后,我们对“环境污染中的辐射”章节的内容采用自主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方法是提前二个星期将自主授课方案及内容通知学生,让班里学生自主选择生活环境中(工业、医药、交通系统、电力系统)的辐射源授课。老师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查阅文献、书籍、浏览网页等方式进行备课,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准备资料,确定授课内容、完成课件的制作,并推选1-2位同学上讲台讲解。上课时,学生上讲台,教师在台下充当学生的角色,学生讲完后,教师对整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2 教学效果分析

在“环境污染中的辐射”授课结束后,我们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自主授课的看法和意见。95%的学生认为自主授课很有意义,感谢老师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要求老师多开展自主授课。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课前做PPT,课上学生授课更能更能帮助理解和接受授课内容,并且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很多学生留言:自主授课的表现可能不能尽善尽美,不过过程却是令人满意的,通过文献资料等的收集,幻灯的制作,收获不菲,值得推广。

3 讨论

“学生自主授课”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学生对教学过程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1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

“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强烈地求知欲望,唤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变督促为引导。学生为了“講” 好课,深入钻研教材, 扎实预习,细心设计教学层次,跃跃欲试,满腔热情地渴求知识,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自主授课内容,教会了学生掌握更多的获取新知识的途径,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了解了当今环境中的辐射污染现状,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运用理解。

3.2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

实施自主授课式教学,需要学生亲历教学的各个环节,角色互换带来的心理认同感会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2]。同时,学生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频繁与教师沟通、交流,深刻感受到教师“格物至善,诲人不倦”的教风,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和亲近感,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3.3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学生的讲课,有助于教师捕捉教学信息,洞察学习动向,揣摸学习心理,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变教师的想象备课为“现场备课”,变“死” 教案为“活” 教案,使程序模式教学为灵活、即兴发挥式教学。真正使教师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提高了教师驾驭知识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

3.4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90后大学生具有自主自信、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呈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他们在“讲”课中,往往不拘泥于书本,会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教学中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课堂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3.5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一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毕业后却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包括医患关系),也难以做好工作。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学人才,无论是从工作还是学术的需要出发,沟通和表达能力都非常重要。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把每个问题阐述清楚并且随时准备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很好机会。同时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收集及归纳整理,课前讨论,图文并茂、讲解思路清晰的课件的制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该教学方法尽管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某些缺点和不足,如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冷场、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该教学方法需要占用学生及老师的较多业余时间,由于各校多存在学生多,师资队伍相对紧缺的情况,故此法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较难推广,学生备课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无形中给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不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小班制、教学时数相对宽松的课程。

总之,“学生自主授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备课、讲课过程中会碰到问题,要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动脑、动手,还要分析、讨论。通过教学的完成,把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把新知识进行融入,以旧带新,触类旁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辐射与人体健康课程的教学中灵活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上取得了较好效果,是一种值得尝试的专业课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谢琦,王凛,韦莹珏,等.学生自主授课在酶工程教学中的尝试[ J] .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26( 3) : 339-340.

8.3D Max课程授课计划 篇八

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 :ACAA高级室内设计师3D Max培训课程 教学计划总学时 :88学时

每周学时:16学时

理论教学学时数:60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数:28学时

二0一 六 年十一月

课程目标

1、职业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常用的一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能够制作逼真的三维效果图,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2、知识目标:

能够掌握3dmax各模块应用的基本技能,可以使用常用3d数字工具进行模型创建、灯光设置、材质贴图以及简单的渲染输入图片。对制作电脑效果图的步骤流程有一定了解。熟练掌握软件中各种建模、渲染工具。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培养良好的空间造型能力;一个设计问题多种解决渠道的发散式思维方法;良好的构图能力;处理画面和协调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能力;跟客户沟通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ACAA认证室内设计师或ACAA高级室内设计师

课程授课进程安排

阶段一:室内设计原理与3D MAX设计概述

1、参考课时:8学时

2、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室内设计原理知识,介绍3d max在社会当中的作用,并重视3d max在本专业的意义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和工作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及要求:(1)室内设计原理基础知识概说

(2)3D MAX 简介

(3)3D MAX 的工作环境(4)3D MAX的基础操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3D MAX的基础操作。

阶段二:三维模型建模(包含基础建模、二维建模和高级建模)

1、参考课时:40学时(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2、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几何形体主要的修改构建命令作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使用这些命令进行立体模型构建。对几何形体主要的修改构建命令作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使用这些命令进行立体模型构建。

3、教学内容及要求:(1)3D MAX界面设置(2)3D MAX的视图控制(3)3D MAX的工具栏讲解(4)3D MAX的创建面板操作(5)基本体建模

(6)3D MAX的修改面板操作(7)修改器建模

(8)3D MAX中的可编辑多边形 教学重点与难点: 修改器建模。

4、教学活动设计:

本阶段课程以讲授练习为主,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辅的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言传身教,讲授理论与现场示范并重。

阶段三:材质基础与渲染器粗渲设置(Vray)

1、参考课时:16学时(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

2、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物体真实材质的各项属性有所了解,并且可以掌握材质编辑器的使用方法,制作一些基本的常见材质,能对物体赋予真实物理属性材质。学会简单的灯光使用与粗渲参数设置。

3、教学内容及要求:(1)UVW map贴图坐标(2)材质编辑器的讲解

(3)默认渲染器下的常见材质的制作(4)制定渲染器(Vray)

(5)Vray渲染器下的常见材质的制作(6)Vray渲染器粗渲设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 材质的物理属性掌握

4、教学活动设计:

本阶段课程以讲授练习为主,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辅的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言传身教,讲授理论与现场示范并重。

阶段四:灯光与摄像机设置

1、参考课时:12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2、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3ds max中各种灯光类型的参数设定和掌握基本的阴影技术。掌握摄影机的设置。

3、教学内容及要求:(1)Vray灯光材质(2)Vray灯光(3)标准灯光(4)标准摄像机(5)Vray摄像机 教学重点与难点: 灯光

4、教学活动设计:

本阶段课程以讲授练习为主,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辅的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言传身教,讲授理论与现场示范并重。

阶段五:Vray渲染器的渲染设置与动画渲染

1、参考课时:8学时(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2、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应用Vray渲染器出图,懂得Vray材质、灯光特征与参数设置,Vray渲染器的基本参数及其设置。了解3D MAX的动画渲染设置并能够制作简单的环游动画制作。

3、教学内容及要求:(1)批渲染设置

(2)Vray渲染出图参数设置

4(3)Vray渲染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Vray光子文件(5)漫游动画(5)动画渲染

教学重点与难点: 批渲染、出图参数设置与Vray光子文件

4、教学活动设计:

本阶段课程以讲授练习为主,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辅的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言传身教,讲授理论与现场示范并重。

阶段六:综合讲评与课程答疑

1、参考课时: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2、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讲评与答疑,帮助学生学深入掌握3D MAX的实操技能。对考取ACAA认证室内设计师或ACAA高级室内设计师时,复习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ACAA认证的过关率。

3、教学内容及要求:(1)学生作业讲评

(2)ACAA认证室内设计师往年考题分析与讲解

4、教学活动设计:

本阶段课程以讲评为主,师生互动参与问答为辅的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言传身教,实战讲解与真题分析并重。

说明:

(1)一般以时间上连续的一次课为一个教学单元;

(2)专业课必须有明确的能力目标,理论为主的课程应明确教学目的;(3)能力训练项目是指体现岗位工作内容、用以训练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实际与模拟子项目,每门课程应设计恰当能力训练项目,一个能力训练项目可以是若干个教学单元教学后形成;

(4)“能力训练项目”栏对应“附录”中的“能力训练项目”,该栏目只填(1)、(2)、(3)、……等;

9.应用文授课计划书 篇九

关键词:工业设计史 关键词 衍伸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59-02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工业设计史是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该课程知识体系庞大,以时代特点和技术发展为轴线、以设计理论、设计案例为支撑,综合介绍了工业设计萌芽一诞生一发展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在丰富学生设计视野、把握设计动态方面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地位与功能毋庸置疑。但在教学环节中,由于课程的强理论性,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突击通关式”的课程印象。相关科学研究也证明这种短时记忆模式带来的“结果性学习”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对于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与功能并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多年该课程的教学中,笔者不断地思考并积极改革,试探索出一种基于理解层面的关键词式启发教学模式。

一 工业设计史关键词教学方法初探

关键词教学方法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课程的相关关键词或术语进行展开与讲解,从而以一种更简洁、直观的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模式。工业设计史理论性强,知识点众多,并且课程前后结构关系紧密、关联性强,适合采用由浅入深的关键词式教学方法。所谓由浅入深,就是以关键词的提出为抛出的“砖”,再结合章节内容提出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设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该关键词背后的“玉”,继而在整理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其对该关键词所涉及的衍伸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基于理解地接受知识与单纯的记忆知识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知识体系的形成需要课内和课外两个层面的知识填充,目前国内高校工业设计史的课时设置基本在32课时左右,课时并不是十分充足,所以适当的课外延伸十分必要。

二 课堂关键词展开式授课模式探索

1 关键词提出与—次衍伸

汉,郑玄《诗谱序》中有言: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课程学习中把握住了知识结构的“纲绳”,自然就会“万目皆张”。而关键词就好比这张渔网的纲绳,其选择就变的至关重要。关键词的一次衍伸在课程学习之初比较适用,从一个关键词的点出发,把该小节、章节范围的相关的知识点串联成线即可。

在课程探索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关键词的选择需结合设计实践展开,通过与实践接轨的关键词调动并满足学生对设计实践陌生领域探索的兴趣。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基本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主,纵观各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第五至第七学期,专业教育课中,设计实践类的课程基本占70%以上。学生对设计实践投入的精力相比理论,多之又多。所以在工业设计史这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以设计实践类的关键词为出发点,能够较强烈地激发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德国工业同盟(Werkbund)这一小节,所选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AEG公司,于是围绕着该关键词,学生可以很快速地把与之相关的设计作品、代表人物串联起来,如图1。这也正是在工业设计史关键词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的以点成线的方法呈现。

2 二次衍伸与知识点串联

在经历如图1所示的一次衍伸后,课程进程继续推进,进入基于关键词的二次衍伸阶段,二次衍伸分为横向衍伸与纵向衍伸两个层次,两个层面的衍伸让学生将第一阶段获得的知识“线”扩展到知识“面”。

一是横向衍伸,该部分的衍伸与相应章节内容关联紧密。仍然回到关键词“AEG公司”,经历设计代表作品的衍伸后,课堂上教师需适时地给出相应的问题,以设问求解的方法继续推动课程进展。比如此处的问题为:AEG的设计特色、什么样的设计改革、是谁推动和影响了此次改革等,于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就会得到如图2所示的横向衍伸。

二是纵向衍伸,在工业设计史发展过程中,德国工业同盟的探索对现代主义的形成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现代主义形成过程中三个重要的奠基人都曾师从彼得·贝伦斯,于是围绕着关键词的纵向衍伸就以贝伦斯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展开。如图3。

至此,一个以“AEG”为核心的面状知识框架已经形成,横向围绕德国工业同盟的探索与发展继续深入,纵向则很自然地过渡到工业设计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章节—现代主义的形成。

在整门课的课堂授课中,有效的关键词选择和恰当的问题提出对该教学方法的实行至关重要。—方面需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另—方面要能有效地串联上下文,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知识点整合与知识结构形成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具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应用实践等方面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工业设计学科也是一个具有明显交叉性质的学科。所以工业设计史的教育也必须以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进行多方面、空间化的系统教学。

经过前期—次、二次衍伸后,针对于多个关键词的多个“面”状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吲,于是搭建不同“面”之间的桥梁就势在必行。仍以前面所述的德国工业同盟的影响为例,围绕德国工业同盟及多向衍伸可以形成多个知识“面”,比如贝伦斯的理论与实践、柯布西耶的理论与实践、格罗佩斯与包豪斯等,如何将这些面形成一个知识“体”?仍以设问法进行,比如现代主义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是现代主义等等,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答案的框架,引导学生把前期的“面”一步步地填充进这个框架,使之变得丰满,问题自然得到解决。

nlc202309051748

通过恰当的结构搭建,串联起学生前期探索到的一个个相对零散的知识“面”,并且通过引导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高度,从所见的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上升到社会、技术、艺术及文化的层面吲。

而此时,经过直观的实践类的关键词的—次、二次探索,到现在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知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如图4所示。

三 课后关键词扩充式知识扩展

课堂课时受限使得学生的知识学习不能十分全面,所以适当的课外延伸学习就很有必要。课外学习的引导同样基于关键词式的教学模式。而此时的关键词选择就需结合产品设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理解并主动挖掘、寻找该产品背后的故事非常有利。

工业设计史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追本溯源,在回归需求本质的原点寻求解决当下设计问题的新方法。工业设计史的内容生动地展示了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其间涉及工业进程中的各类产品设计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该课程的学习恰恰填补了学生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诸多空白。于是,结合后期设计实践课程设置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关键词,例如交通工具设计、家具设计等,而后以课后设计课题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索并完成一份该产品在工业设计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报告,并将研究延伸至近代、当代。考核方式以集体汇报的形式完成,—方面是对任务效果的检验,另—方面学生之间也获得了—次共享知识的机会。

在对不同时期设计的分析和解读的过程中,相应的设计理念、风格特征、代表人物等信息也再一次得到巩固。并且通过较大区域的知识串联,将整个工业设计发展的众多知识点更加清晰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的系统。同时,学生在对设计发展归纳理解的同时,对设计发展的趋势与动向也会形成其自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认识,对后续的专业教育课程开展意义重大。

结论

在工业设计史的课程教学中,课内引导与探索齐行,课外挖掘与交流并进。基于这种模式的关键词教学法,—方面将文本的内容进行了开放性的处理,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地求解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带着问题去主动寻找更合理的解释。另—方面,课外关键词扩充与学生的汇报、交流环节加深了彼此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就知识掌握程度来说基于理解的接受显然也更加有效。实践证明,关键词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史论课程的课堂、主动探索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

10.应用文授课计划书 篇十

一、《纲要》的课程特点和内容构建

1.《纲要》的课程特点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规定, 从课程性质上来讲, 《纲要》是大学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公共政治理论课。与历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不同, 《纲要》有着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当然, 这门课也有着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它不是依靠纯粹的、抽象的理论来教育广大学生, 而是以史实为载体来阐发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它的重心仍然在于讲史, 是一门“寓教于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 从课程特点上讲, 《纲要》是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点、以历史教育为载体的兼具两门课程性质的课程, 它要求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既要注意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 做到史论结合、以史带论、史为论用, 这样才能达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

2.《纲要》的内容构建

课程内容的构建通常是围绕教学目的展开的, 因而就整个“05”课程体系来说, 《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两门课在内容上有重合之处, 都是以1840年以来中国的国史为根基的。但不同的是, 因教学目的不同, 两者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纲要》以“史”为纲,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来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论”为纲, 通过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的深刻剖析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单纯就《纲要》来说, 它主要讲述的是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以时间为脉、内容为纲, 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的时间跨度为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历程, 主要讲述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级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契合的是“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编的时间跨度为1919年至1949年的30年党史历程, 主要讲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下中华民族独立历史使命的完成, 契合的是“中国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下编的时间跨度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在摸索中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 契合的是“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 从教学目的与课程内容的关系上讲, 上、中、下三编正好对应《纲要》教学目标中的“三个选择”。

但如果把上、中、下三编作为整体从历史教育的观点来看的话, 《纲要》在内容的构建上还可归纳为两条线。第一, 理论之线。它是指自1840年起中华民族在民族意识觉醒过程中、在完成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各阶层所提出的爱国救亡的路线及其顺承, 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人民民主专政”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观”等, 这是一条一以贯之的理论脉搏, 也是承载《纲要》教学目的的核心内容。第二, 人物之线。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存在于某个时空中的人来完成的, 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人物”这个主角, 因此与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以贯之的理论之线并列的还有一条人物之线, 如林则徐、魏源、洪秀全、李鸿章、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 而这条以人物作为背景的线也成为很多史家研究《纲要》的切入点, 同时也为人物评传在《纲要》授课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可行的空间。

3.《纲要》中社会政治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审视《纲要》的内容构建, 我们看到了上、中、下三编对应的“三个选择”;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审视《纲要》, 我们看到了其中蕴藏的理论之线和人物之线。但是从《纲要》设置的多元价值趋向考虑, 《纲要》的教学目的突出的是其社会政治价值, 而《纲要》的内容构建则体现了其文化价值, 这两者又是有机统一、“一体两面”的。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 是一种后发内生型教育, 要达到其目的, 就必须有一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的载体, 而历史教育中的人文价值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从长远来看, 塑造和完善人格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而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必定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政治价值观的人。因此,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 《纲要》的政治价值与文化价值都是有机统一的。

二、人物评传的隐性教育功能

1. 人物评传的隐性教育功能

人物评传, 顾名思义是由“人物”“评”“传”三部分组成。“人物”,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四种, 其中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是第一种:“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 如李鸿章、曾国藩、孙中山、袁世凯等, 也就是所谓“时势所造之英雄”与“造时势之英雄”。“评”, 即对人物一生事迹的评论, 这是中国史家的常用方式, 如《三国志》中对曹丕的评:“文帝天资文藻, 下笔成章, 博闻强识, 才艺兼赅;若加之旷大之度, 励以公平之诚, 迈志存道, 克广德心, 则古之贤主, 何远之有哉!”“传”, 我们在此也特指人物传记。而把三者归为一体就是人物评传, 就是在对一个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述的基础上加上作者或褒或贬的评述, 来刻画这个人物的性格。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指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如林格所言:“教育之道, 道在心灵, 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也就是说, 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 渗透教育过程于闲情逸致间, 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而人物评传这种特殊的刻画人物的方式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

2. 人物评传的隐性教育功能来源于其特殊的写作方法

人物评传的写作方法大致包括以下8种: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 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通过细节写人, 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和通过事件写人。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对人物本身的形象化的塑造和描述, 用人物本身的音容、作为、环境来触动观者敏感的神经, 让观者从内而外对“人物”发出欷歔、感叹, 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 而这也是人物评传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感染力。结合《纲要》的教学目的和人物评传在其内容构成中的比例, 我们可以知道, 要完成“三个选择”的深入人心, 就必须让学生懂史, 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处境和他的动机, 领悟“以史为鉴”“以史资政”的重要性, 体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内涵, 增强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 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一旦学生理解到此, “一条主线”“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教学目的也就是完成于无形中了,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离不开具体生动的人物评传在其中所起到的“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

三、人物评传在《纲要》授课中的有效应用

从教学途径而言,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是一种显性教育, 而是一种浸润在潜移默化中的隐性教育。《纲要》以历史教育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而人物评传作为二者的结合点, 既在《纲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本身又具有形象、生动的特性, 就是实施隐性教育最好的载体, 因此能在授课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但是, 如何发挥这种作用, 却需要任课教师认真思考, 做到围绕教学目的、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视具体情况开展教学。

比如, 对类似戊戌变法这样的内容, 教师就可以采用人物评传的方法。因为这部分课程内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拥有完整的事件、完整的过程, 单纯用理论讲解太过直接, 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不太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就可以以人物的生平为主线, 让平面化的内容立体化。如讲解康梁生活的社会背景时要突出中国弱、受人欺压的特点;讲解康梁在戊戌变法中的行动时要突出他们的自发性和爱国性, 刻画他们做事时的思想情感, 弱化具体的变法内容, 因为这些内容在初、高中历史课中出现过;总结变法失败的原因时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让学生在为康梁的爱国义举感动的同时, 体会中国不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因。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沉思中有所得, 既体现《纲要》的政治价值, 又体现《纲要》的文化价值。但是对于像第七章《为了新中国而奋斗》这样的内容, 就不能用人物评传贯穿内容了, 因为这类课程内容表现的是历史的整体性、宏观性, 过度强调人物评传在其中的作用就会使本来大气磅礴的课程安排变得支离破碎, 不仅不能达到《纲要》的本来目的, 反而会让《纲要》因琐碎而失去本来的圆满。

总之, 《纲要》是一门“寓教于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一门具有极强隐性教育特征的课程。从内容构建上论, 《纲要》不仅体现了社会政治功能, 也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价值, 而人物评传本身除了是《纲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写作方法的形象化特点也使其成为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的一座重要桥梁。但是辩证而言, 有效应用不等于滥用, 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必须因时因地因内容而变, 以《纲要》的教学目的为核心来进行具体的取舍, 否则人物评传就会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甚至使整门课程变得支离破碎。

摘要:从课程性质上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寓教于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一门具有极强隐性教育特征的课程;从内容构建上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构建不仅体现了其社会政治价值, 也体现了其强烈的文化价值。而人物评传本身除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写作方法的形象化特点也使其成为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的一座重要桥梁。但是有效应用不等于滥用, 我们在实际授课中必须因时因地因内容而变。

关键词:隐性教育,课程性质,内容构建,人物评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5]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6]“中华民族精神概论”教学大纲 (总则) [DB/OL].山东大学精品课程网, http://202.194.14.194/zhmz/Content/N4/Content.html.

[7]陈寿.三国志[M].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 2002.

11.应用文授课计划书 篇十一

近十年间, 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吸引到欧美初高中及高校的校园中, 其中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外国学校与时俱进的授课氛围及其教师不拘一格的授课方式, 如小班化教学, 讨论式教学, 综合化考核, 以及被国内中小学校乃至高校越来越关注和推崇的翻转课堂、视频课程、微课堂、慕课等等, 这些都打破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 非常符合目前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环境中成长的90后、00后的学习特点。与此同时, 大规模招生带来的生源质量不均衡却很容易使逐步引入国内高校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在类似笔者所在的非重点院校教学环境下, 若在提供翻转课堂模式的同时继续强调驱动型教学手段, 无疑仍是十分必要的。

在即将迎来首批00后学生的高校校园中, 在招生形势日趋严峻的中国大环境下, 以教学为本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关注和改革教学模式是责任也是义务。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教学思路只会拒潜在学生于千里之外。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之一的财务会计课程因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性, 更应走在改革的前列。

2 翻转课堂引入财务会计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它所介绍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方法是企业会计工作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基础课程之后, 全面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比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产评估等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功底, 更为学生走向财务类实践岗位做好铺垫。

目前的财务会计课程主要围绕会计六要素展开, 分别通过对常见项目, 包括货币资金、存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项目阐明其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具体过程, 最终实现编制财务报表的终极教学目标。

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意味着它非常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 财务会计课程知识铺垫多。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点繁多, 课堂上的40分钟乃至一次三节课的教学过程容易让学生倦怠。如果课前录制的微视频课程使学生能自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那么课堂上教师就不需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论阐述上, 可以有足够精力和时间通过案例讨论或者小组汇报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 财务会计课程适合分割成若干知识点。财务会计课程的章节颇多, 但是在涉及每一个报表项目时, 基本围绕该项目的涵义、确认、计量和报告展开。授课教师可以在事先为每个章节确定一个个知识点, 针对每个知识点录制时间上不超过20分钟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 从而便于学生下载自学。

再次, 财务会计课程的最终教学成果财务报表能将前述知识点进行串联。每个学科乃至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是连贯而融合的, 纯粹课堂教学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容易使每门课程乃至每个章节脱节, 无法帮助学生综合地运用某门课程的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而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制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此种弊端。好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终点是财务报表, 这种“产成品”的完成需要借助前述各个章节的知识点, 完成一张报表的编制任务势必迫使学生主动串联各个琐碎的知识点, 从而达到使专业知识提升到实践技能的效果。

最后, 翻转课堂的考核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学生对财务会计课程知识掌握程度更具科学性。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不宜片面采用卷面测试的方法, 如果借助翻转课堂, 通过采取视频课程学习频次和效果、卷面测试、课堂案例讨论分析、作业展示讲解、试题库上机测试等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 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

3 财务会计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驱动型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案设计———以固定资产章节为例

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开发学生潜能, 教师始终秉承的观念是任何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关注的应是实施效果。翻转课堂作为高校提供的一项新产品, 可以说是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 它是否适合我们面对的学生是要用事实和数据来检验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一方面要尽量提高这项产成品的质量, ———提供尽可能完善的翻转课堂模式和具有操作可能的平台, 另一方面就是要用驱动型教学手段促使每个学生充分使用这项产成品, 并根据他们的建议逐步完善和改进翻转课堂的设计。下文以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固定资产为例说明教学中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

3.1 课前准备

教师:分解知识点, 制作微视频。

本人修订的财务会计教学大纲及其试题库中对固定资产章节拟定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固定资产取得;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处置;固定资产期末计量及其会计处理。其中每个知识点又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每章的每个知识点有难易之分, 但基本可以围绕该知识点设计一段时长15-20分钟左右的视频。该环节主要是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认知学习为主, 视频的讲解关键要求是条理清楚, 简洁明了, 理论和案例穿插。比如对于固定资产期末计量环节, 可以具体划分为几小点, 如表1。

在完成基本知识点剖析解读以后, 为了后续课堂上的延伸讲解, 教师可以在结束视频前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学, 一方面便于驱动学生将零散的微视频进行温习, 另一方面为后续的案例讨论做铺垫。如表2。

学生:学习微视频, 记录疑难点。

学生应根据教师预先布置的教学任务进程, 在网络学习平台观看教学视频, 并在预习过程中记录疑难问题, 完成教师在视频结束前预设的提问。为了提高课前预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在期初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 平时实习组长负责制, 由组长督促和提醒学生进行预习、交流和讨论, 并将本小组各位成员的疑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组长的任命可以采用轮流坐庄形式, 一定程度上便于杜绝搭便车现象。这种学习方式也是驱动型教学手段的现场实施, 使学生在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增强了个体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在课前准备阶段师生之间并不是绝对独立的。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平台、QQ群、课程微博、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载体, 既方便教师实时掌握学习动态, 也便于学生准确理解教学意图。

3.2 课堂学习

学生:提出疑难点, 掌握知识点。

在这个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首先出场的应该是学生。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已经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了学习并记录了经过小组讨论、思维碰撞后总结的疑难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述自身对本次视频课知识点的理解, 提出疑难问题, 汇报学习任务, 解答微视频中的预设问题。汇报人员可以由教师随机指定也可以由小组长完成, 教师应力求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次整个学期的汇报。

教师:解答疑难点, 拓展知识点。

在课堂组织中, 教师应先倾听后讲评, 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首先, 针对学生归纳知识点中出现的认知偏差或者理解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补充, 因为微视频中已经对各个基本知识点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铺垫, 也列举了常见例题, 所以课堂讲解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响加快课程节奏, 缩短讲解时间;其次, 对学习小组提出的疑难点进行集中或单独辅导:对于出现频次比较高的要点进行深入讲述和讨论, 对于次要的个别问题可以安排某组单独讲解, 以便提高课堂效率, 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认知需求;最后, 针对预设问题的解答, 通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给予说明, 这个过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主导、教师驱动”的思路, 学生毕竟是初次接触某个新知识点, 对于问题的解答思路、把握的深度和方向不一定恰如人意, 教师应时刻注意扮演好护航者的角色, 确保学生讨论的方向保持正确。

3.3 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案例讨论题, 制作试题库。

为了得到知识的升华, 实现落地服务, 在翻转课堂的最后, 教师应布置相应的案例讨论题将课堂理论和实务与现实案例紧密联系。比如涉及上述固定资产章节时, 笔者布置给学生的案例讨论题如下:搜集某上市公司的近三年年报及其附注, 并回答下述问题: (1) 该公司从属于什么行业, 哪年上市; (2) 搜集该上市公司近三年年报, 分析其固定资产项目的构成;借助年报, 解释“账面原值”、“账面净值”、“账面价值”的涵义; (3) 了解该公司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否所有固定资产都采用了同种折旧方法?你还知道哪些折旧方法? (4) 有无计提减值准备, 这几年减值准备有何变化;该公司计提或者不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因有无说明?同行业其他公司是否类似? (5) 该公司固定资产有无发生后续支出;相关业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同时, 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梳理, 提高学生考证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加强就业优势, 笔者所在院校课程组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本达到初中级会计师考试难度的“财务会计”校内网络试题库, 只要拥有校内学号, 都可以登录校内教务系统网络自主模拟测试。试题库中明确了该课程的知识点和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试题库的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每个小题说明了针对的知识点和考核难度 (分为一星、两星和三星) 。该试题库属于校内网络操作平台, 既便于学生日常操练, 熟悉上机考试的模式, 也用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客观题的测试。期中期末考试抽题时系统会自动涵盖所涉及章节的每个知识点, 并按照考试大纲的规定组成试题的难易程度比重, 生成不同的试卷, 增强了考试公平性, 减轻教师出卷工作量和减弱出卷难度随意性。

学生:制作PPT, 小组讨论汇报, 持续操练试题库。

这个过程中, 学生仍以小组形式课外独立完成案例讨论内容并制作PPT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提醒学生在相应时间段按照规定的讨论大纲和题目, 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案例讨论的内容, 小组成员必须全程共同参与案例讨论进程, 同时按各自特长分工完成案例选取、数据计算、PPT制作、展示汇报和当堂补充等各项任务。在汇报前, 授课教师也尽量适时参与到学生完成小组作业的现场, 了解学生完成过程, 一方面杜绝个别同学搭便车现象, 另一方面对学生回答情况预先予以指导, 以提高课堂汇报效果。教师应时刻强调每一名小组成员必须主动参与讨论, 记录讨论内容, 明确成员职责。

并且, 学生应以稳定的频次上网完成试题库操练。笔者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每周操练一次, 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时监测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操练频次和分数。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的依据之一。

4 翻转课堂引入财务会计课程的关键性问题

4.1 学校层面的网络平台建设

制作完成的教学资源需要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供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在学习平台上陆续上传微视频, 学生能登陆学习平台在线学习, 还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完成并提交作业、下载教学资源、与教师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平台数据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 包括登录次数、学习时间、发帖次数和质量等, 对学生的课堂外学习实施有效监督。

4.2 教师层面的翻转课堂把控

微视频的制作质量是翻转课堂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授课教师在录制微视频前对课程内容的整合、知识点的确定、录制过程中的讲解深度、录制后的学生反馈, 都需要课程组每位教师和所有学生受众的参与。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变化、环境变化甚至准则和考证的改革等多因素反复更新视频内容。

其次, 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点, 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答疑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翻转课堂中, 教师的角色其实不是被淡化了, 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有所加强, 它要求老师能够通过设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完成作业、项目的情况来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老师从主动变为被动, 从主导变为引导, 这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尤其是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4.3 学生层面的检验考核指标

现代高校教育最忌讳的问题之一就是考核方式的单一。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日趋丰富和外向的情况下, 学生的检验考核指标也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就财务会计课程而言, 结合翻转课程的教学形式和驱动型教学手段的结合运用, 可以从网络课程的学习频次和效果、课堂陈述和提问质量、课后作业的操练和完成、PPT制作的参与和主动性、课余时间和主讲老师的沟通等软性指标结合传统意义上的期中和期末测试成绩, 综合评定学生的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彭凤麟.高校会计教学MOOC模式及其发展建议[J].财会月刊, 2014, (07) :117-119.

[2]杨坤, 张艳婷.“翻转课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J].财会月刊, 2015, (21) :104-106.

[3]熊磊, 李涛.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刍议[J].财会通讯, 2015, (22) :62-64.

12.应用文授课计划书 篇十二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教师姓名王秀华

教师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 研 室财务管理课程名称计算机财务管理授课专业年级11财管总 学 时教研室主任(签字)学院教学院长(签字).2012 年 8月 23日

教 务 处

授 课 计 划

说明:

1.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校对授课计划的要求,在开课前一学期末,写出授课计划,经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报学院教学主任批准执行。本表一式三份,教务科、学院、教师各一份存档备查。

2.教师要认真执行授课计划,不应随意改变或不执行。

3.填写本计划时,要简明扼要地列出每章、每节及应讲授的内容,要注明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实验、田间操作等),备注中应注明是否有作业及数量或其它教学安排。每周内容间用横线隔开。

13.教案及授课计划的要求 篇十三

课程教案及授课计划的通知

各教研室:

根据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要求,为规范我系各门课程的教案及授课计划的格式和内容,使其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教学经验及教学组织能力,我系决定全体任课教师于2014年暑假完成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所任课程教案及授课计划。开学前一周,以教研室为单位统一上交,教学办将集中进行检查。具体要求如下:

一、教案

教案的编写应遵循专业培养方案制订的培养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单元的全部教学活动。教案中对每个课时或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以及发展能力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课程内容,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

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教案要求

(1)教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也可以一个教学内容(单元、项目)编制一个教案。

(2)针对不同的专业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案要有所区别。如,同一授课内容,如专业不同,则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就不一样,要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重点;同一授课内容而授课层次不同,如对口、统招、单招之分,那么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也会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

(3)教案设计的详细与否,可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年青教师的教案、第一次开课教师的教案必须详细写。教案可含有必要的图、表、版书设计等。

(4)承担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参考所提供的教案格式编写教案,以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5)提倡写出有自己风格、特点的教案。

2、教案内容

(1)上次课与本次课程的衔接内容(导入新课);

(2)本次授课内容;

a.本次课的教学目的; b.讲授的内容纲要;

c.重点、难点;

d.采用的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e.各教学步骤的时间分配;

f.板书设计及教具、图表、幻灯和录像、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具体措施和要求等;

g.本次课的小结及作业。

3、命名要求

(1)每门课程的教案存放在一个单独的文件夹中,文件夹以“教师姓名——《课程名称》”的格式命名,如“张三——《Java语言程序设计》”。

(2)教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也可以一个教学内容(单元、项目)编制一个教案。每个教案都要有首页,有具体的内容,并且保存在一个独立的word文档中,并按照授课顺序,以“项目序号、项目名称”的格式命名,如“项目

1、输出学生成绩”、“项目

2、管理多科目成绩”。

二、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为课程讲授的具体顺序,里面包含每一个教学单元具体的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及使用的教学资源,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强的计划性。

1、授课计划填写要求

(1)认真填写封面及首页中的各项内容,详见模板;(2)每两学时的授课内容编写一条记录;

(3)每门课程一式三份,如多门老师上同头课,则上交的份数为“2+教师人数”;如编写的是电子版的,请打印后上交;

(4)以教研室为单位收齐,由教研室主任审核无误后签字。

三、上交要求及时间

各专业教师可以编制电子版教案、授课计划,也可以到教学办领取教案纸或纸质授课计划手写,2014年8月22日前以教研室为单位收齐后上交教学办。

注:

1、各教研室请及时通知下学期涉及的外聘及校内兼课教师。

2、教案及授课计划的上交情况和编写质量将作为年底考核的依据。

上一篇:拒绝平庸-600字作文下一篇:二 0 一二年度党建工作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