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13篇)
1.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一
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
距,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县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为目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教育事业的突破发展,但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我县基础教育现状
1996年,我县筹资1393万元投入“普六”工程建设,实现了“普六”目标;1997年通过省政府“基本无盲县”验收;从1998年启动“普九”工程,先后投入7200多万元,新建、改造校舍近30万平方米,于2004年5月,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实现了“两基”达标。2007年10月通过了国家“普实”验收;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慧源学校”建成招生,成为全市民办教育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高考录取万人占有率居全市前列,中考连续六年位居全市第一。
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38所,其中省级重点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0所,小学308所,幼儿园6所,创办了4所民办幼儿园和1所私立学校,职教中心1所。县级教学能手150余名,县级教学标兵30名,县级优秀班主任63人,全市“一名双优”工程优秀校长3人,优秀班主任5人,教学名师3人。
继2004年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之后,先后投入资金4560万元,新改建校舍1.4万㎡,维修校舍近2万㎡,完成2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先后为250所农村初小装备了教学光盘播放点,为73所农村完小装备了卫星教学收视点,为21所农村中学装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建成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中小学实验室硬件设施基本达标,学校图书、仪器得到进一步充实,现代教育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新进展。初中生均图书31册,师均48册;小学生均图书18册,师均27册。初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卫生保健器材和设备基本达到省颁标准,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截止2007年秋,全县31911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累计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745.8万元,免杂费1911.5万元。县上在财政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为6998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319.03万元,下拨生均公用经费191.44万元。全年为417名高中贫困生发放助学金33.36万元,1425名职中学生全部享受助学金,筹措关爱帮扶资金10多万元,适龄少年儿童“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配置失衡。首先由于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工作待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教师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资源普遍存在从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流动。据统计,城区先后7次公开选聘教师,使一大批乡村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向了城区,同时,还有一部分优秀教师被高薪聘于“西安铁一中”、“高新一中”等名校任教。而城镇学校教师又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甚至个别教师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充斥校园,使很多学生无法受到好老师的教诲。据统计,全县现有公办教师2815人,而城区(不包括幼儿园)就有830多名,永乐中学就有54名“教学能手”,市级教学能手3名。村小学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据统计全县现有代理教师282人,“特设岗位”教师336名,这些教师多数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低,年龄老化,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还有部分教师学非所用,教非所学,竞有个别中学竟然连一个专业的数学、物理教师都没有。尤其农村初小,基本上是一个人一个班,所有的课都教,从一天的第一节课上到最后一节课,使农村学校教师出现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缺等问题,对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十分不利。
(二)生源的不平衡。绝大部分家长都迫切希望其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由于校际之间存在的差异,送子女上学的热点就主要集中到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据统计平均每学年转入永乐中学学生多达310多名、城小200多名、二中150多名。这些学校目前由于教室、师资不足等原因,“超大班”现象尤其突出,平均都是60—70人一个班。最多的班多达78人。部分乡镇中心校,也存在同样问题,导致城镇学校不得不超计划录学生,形成大班教学,不仅给学校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不便于班级管理和学生的个别教育,既增加了教师负担,也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而偏远农村学校则招不满学生,还有个别初小全校学生不足8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教育秩序和教育质量。同时受县外招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优质生源外流,对我县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校进入“优生流失—质量下降—更大规模的流失”的怪圈。
(三)硬件建设滞后。
1、因教育本身的各种示范类学校的评选,导致政府在对学校资源的配置上,将大量资金、教学设施过多地倾向城镇和乡镇中小学学校,为原本就属于优势学校的学校“锦上添花”。而少数学校为了满足评选标准条件,不得不将学校以前的包括校舍等在内的资源进行闲置,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我县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形成学校布点多,规模小的特点。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乡镇中心校和初级小学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失衡现象。全县308所小学中,村以下小学就有236所。因实施“普六”时标准较低,20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土木、砖土木结构校舍年久失修,加之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校舍整体水平不高,边远山区更是疲惫不堪,危房大量存在。全县仍有33402平方米的b级危房需要排除,给学校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初中班额较大,校舍仍然不足,教学与师生生活用房仍很紧张。
3、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境况。全县中学实验室全部达到一类标准,但小学只有41所实验仪器设备达到标准,而绝大多数的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且利用率极低。标准化学生宿舍、食堂餐厅、浴室锅炉房建设还未进行。还需大量资金配备仪器图书,更新添置课桌凳,建好多媒体教室,完成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
(四)“保学控辍”任务艰巨。随着我县“两基”工作的完成,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加上我县采取的多种保学控辍措施,我县中小学生流失现象大大减少,小学掇学率虽控制在1%,但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却高于3%。庞大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县目前有420多名”三失”儿童和留守儿童。又因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和30%以上的学生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而流失,保学控辍工作任务艰巨。
(五)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在竞争重点学校的压力下,学校和教师被迫将注意力投放于有望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学业成绩一般和较差学生的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使很多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和全面教育的权利受到侵害。又因学校分散,交通不便,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人极少,以致于面临突如其来的新课改不知所措,陷入困境,许多农村教师只好“穿新鞋,走老路”,有60%左右的教师不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会做课件,不会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即使按照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配置的电脑,多煤体,也只是个“花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是“照本宣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消极被动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稳定器。如果教育公平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就无从谈起。那就无法谈教育的现代化。这一点对我县尤有现实的意义,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必须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要把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创建工作。深刻认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全面推行和实践素质教育。
(二)加大投入,理顺经费保障体制。县财政要切实依法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三增长、两提高”。首先,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尽管我县已经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但该工程的经费远远不足以全部解决贫困山区学校的危房问题。要更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对现有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校舍和村级初小危房进行排危改造,把薄弱学校撤并到位,定点学校建设到位。对影响师生安全健康的破旧的宿舍、食堂和厕所,提供资金进行新建、改善或维修。其次,要把“普九”还账奖励款,与近三年的转移支付、“三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危改专项资金捆绑使用,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按年度、有计划地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创建工作。同时要继续做好“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和困难学生受助面,并按省市规定标准,将中小学公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做到及时到位,逐年递增。
(三)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和待遇。造成农村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学校工作,向城镇学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为保证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确保城镇教师愿意交流到农村,按财政部和人事部下发的《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方案》,可建立贫困山区农村教师的级差津贴工资制,将农村、较偏远农村、偏远农村设计成三个等级,根据这些等级设置相应的津贴系数,级数越高津贴系数越高,使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于或高于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这样,教师在不同等级的区域工作,就可以按照系数获得相应的津贴,这种特殊津贴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安心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保障并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完善农村教师公费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确保教师无忧的工作。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要继续争取“振兴计划”和“特设岗位”教师,把优秀青年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及校际教师招聘流动对口支援办法》,派遣优秀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加强锻炼;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学科不配套及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城市与农村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如琢如磨,共同提高。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考核聘用与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促进校长依法民主管理学校。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继续实施“一名双优”工程,深化“送教下乡”活动,加大对教学名师和优秀校长的培养,加强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建立“省级培训基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贫困山区教职工,免费进行专项培训,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首先,要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基础教育的评估应把重点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转向“教育均衡发展”上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督导评估要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原则,要遏制少数学校办学条件无限制攀比的不良风气。评估时要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水平作为主要依据之一。
其次,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编制确定分配教师。制定符合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师编制标准,适度增加边远乡镇学校教师的编制数,补充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心理教育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出台政策尽可能解决一部分代课教师的问题。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基础上,可辅之以教师合理流动制、轮岗制和淘汰制,把到边远山区支教与晋升、评优等挂钩。建立对薄弱学校教师培养、学校发展有实实在在意义的支教制度。大面积提高农村学生的合格率,促进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
(六)认真做好“保学控辍”工作。依据《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各乡镇要扎实开展“控辍保学”活动,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保证在校学生巩固率、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规定标准。要切实做好学生流动和学生数变动情况监测,特别关注解决好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让每一个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全面执行好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发校本教研,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严格禁止随意增减课时,严格禁止节假日乱办班乱补课,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建立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导向机制和政策环境,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学校要创办特色,注重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作者系永乐中学教师)
决策与实践2008年第3—4期发表
2.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二
一、地域差异导致的师资流动诱发了农村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
1.区域范围内所辖个体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 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学校办学条件相对滞后, 教师的食宿等基本生活需求存在较大困难, 使得专任教师的分配有一定的难度, 偏远山区的师资得不到保障, 不得不聘用学历不达标的代课教师。
2.偏远山区学校教师成家后, 大多居住在城市, 由于交通不便利, 照顾家庭和子女不方便, 为了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 教师不得不向中心学校或者城区学校流动, 这是造成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
3.偏远山区学校教学设施落后, 教研信息相对闭塞, 教研氛围比较薄弱, 制约着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许多有能力的青年教师为谋求自身发展, 想方设法向中心学校或者城区学校流动。
二、学生流动加速了农村区域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1.专职教师匮乏、学科设置不完善是偏远山区学校学生流动的主要诱因。农村学校教师的编制与教师配制主要从满足语文、数学学科的需求出发, 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大多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 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偏远山区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英语课, 学生升入中学后英语学科明显处于劣势, 这使得一些比较偏远学校的优秀学生向较好的学校流动。
2.教育设施配置的不均衡, 加速了偏远山区学校学生的流动。一所学校的教育设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教学状况。偏远山区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大多数学校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科学实验等课,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家长不得不为孩子选择教学设施相对先进的学校。
3.骨干教师的流动加剧了偏远山区学校学生的流动。骨干教师是一所学校无形的名片, 是宣传学校、吸引学生最有效的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干教师流动, 使偏远山区学校原本薄弱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 教学质量持续低下, 无法满足家长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进一步加速了偏远山区学校优秀学生的流动。
三、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 改善农村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1.在完全小学建立寄宿制度, 杜绝教育资源重复投入。农村偏远山区的教学点在教师如何配备、课程如何设置、学校如何管理方面, 一直存在难题:若按课程要求配备教师, 教师数将超编;若按学生数配备教师, 一所学校仅有一名教师。如何做到每门课程都有专职教师, 而且现有的教学设施也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呢?笔者认为应将村教学点就近归入完全小学并建立寄宿制度, 整合教育资源, 减少重复投入。合并后的学校具有一定的规模, 便于学校办学标准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优质教育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2.调整教育投入, 关注教师切身需求。农村区域内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利, 无法照顾家庭。因此, 对在农村偏远山区学校任教的教师, 要适当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同时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优秀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任教。人事部门在选聘教师时, 政策应适当向山区当地师范类毕业生倾斜, 优先录用, 以遏止教师的不正常流动, 从而达到均衡教育发展的目标。
3.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三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地处渝东南边陲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例,该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级贫困县,人口65万,少数民族占52.6%。本研究选择了该区域内的12所有代表性的农村小学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乡(镇)中心校4所,村完小4所,村民小4所。本研究采用听、查、问、访相结合的研究办法,对12所农村小学的设施设备、教学管理、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等进行对比研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内农村不同类型小学存在的问题,为各级领导制定农村小学均衡发展目标、策略、措施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三类农村小学现状分析
(一)三类学校硬件设备情况及分析
调查中发现:12所农村小学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几乎所有学校都修建了宽敞的教学楼,配置了完备的课桌凳,绝大部分学校有硬化的体育场地,校园清洁卫生,美观大方,文化氛围浓厚。教师们有单独的办公室、寝室,保证了教师的正常办公和生活。但从(表1)中看出,仍没一所学校能达到重庆市小学办学水平硬件设施A级指标。硬件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学校实验器材严重不足。走访中发现不少学校从“普实”验收后就一直未配置实验器材,很多易损的器材早已不知去向。座谈时老师们说,由于学校挂图、演示器材缺乏,很多时候只能口述实验。同时还发现学校对实验管理重视力度不够,很多学校的实验器材摆放不规范,老师用了器材后不按时归还,学校教导处对老师是否在课堂中开展实验不做考核,只重视学生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第二,图书严重匮乏,特别是村完小和村民小,几乎看不见老师和学生在学校阅览室借阅图书和学习,从(表1)看出三类农村小学生均拥有图书约为1.5册。由于图书少,加之陈旧图书多,学校均对此工作未引起重视,使得很多学生阅读量大大低于课程标准要求,造成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知识拥有上存在较大差距。第三,农村学校信息闭塞。表现最突出的是村完小和村民小,四所村完小有两所学校开通了英特网,四所村民小均没开通。在与这两类学校老师的交流时,大部分老师说他们不能网上查阅资料,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升,制约了他们发展。第四,农村小学均无音乐、美术实作室。按要求乡(镇)中心校音乐、美术至少应各具备一间以上的实作室,以满足音乐、美术教学。但调查的4所中心校均未有单独的教室来摆放音乐、美术器材,开展其教学活动。
(二)三类小学教师素质和工作量情况及分析
1.所调查的12所农村小学,222个教师学历全部达标。教师中中心校大专比例明显高于村完小和村民小,中心校大专占89.2%,村完小占24.3%,村民小占53.%。村民小高于村完小的原因是,村民小年轻老师多,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大专毕业生比例大。而村完小“代转工”教师占有相当大比例,这部分老师年龄大,学历低、教龄长。
2.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中心校比例高于村完小,村完小又高于村民小。中心校小学高级占38.6%,村完小占29.2%,村民小占23.%。调查发现,村完小小二职称老师所占比例最小,村民小所占比例最大,它们分别是26.8%和72.7%,这一比例也表明,村民小新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村完小中年青教师所占比例较大。
3.市县级骨干教师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校,村完小很少,村民小没有。中心校市级骨干教师所占比例为1.2%,县级骨干占7.1%。
4.中心校教师周课时数比村完小少,村完小又比村民小少。越是偏远的学校教师周课时越多,越是离县城近的学校,教师周课时越少,反映了县城附近学校教师相对富裕。从教师所担任学科数量上看,中心校教师任教学科在1—3门,村完小在2—5门,而村民小在3—6门之间。调查中发现,有3所村民小教师均存在包班,老师们白天忙上课,晚上忙备课,所以,白天不仅没有时间学习,也没有时间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更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
(三)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基本情况及分析
调查发现,三类学校均有指定的教学管理人员,中心校负责对其管辖的村完小和村民小进行经费和业务管理,片区内的教学管理主要由学校管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为加强对村完小和村民小的有效监管,部分中心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监察小组来加大管理力度。多数中心校实行的是分片包校,只有一所学校实行集中监管。学校对教师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出勤、教案撰写、作业批改、参加学校组织活动、教学成绩、教研、科研成果等。对主要考核内容中心校实行周查,村完小、村民小实行月查。调查发现,教师间相互听课交流和每期学习培训的次数中心校明显多于村完小和村民小。访谈中了解到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学技能、新课程内容等。内容虽然较多,但学校在如何引导和帮助教师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并不十分重视。农村小学课题研究均非常薄弱,12所农村小学具有县级课题的学校仅有两所两个课题,校平均课题数为0.16个。原因是学校无能力进行课题研究,老师被撰写教案、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教学活动占据了时间。调查的4所村民小教师人数最多的也仅4人,多数只有2至3人,根本无法开展教研活动,只要能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工作量就已经很大了。所有学校的教师工作业绩都与绩效工资的30%进行了挂钩,个别老师绩效工资还出现了负数。目前,教师对绩效考核办法基本赞同,绩效实施后,该县的教学质量正逐年得到了提升。
对策
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滞后是一个历史的问题,除了与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教育事业底子薄、起点低、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以外,同時还与教育内部管理有关。要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均衡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乡(镇)片区内的小学均衡、协调发展,然后才可能让县域内所有学校得到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才可能真正实现。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途径。
第一,加大投入改善校际间硬件发展不平衡现象,逐步缩小校际之间差距,实现区域内学校均衡发展。政府应根据本区域教育实情,把薄弱学校的治理放在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以项目工程形式来逐步加大对农村小学经费投入,确保薄弱学校治理工作得到落实。
第二,加强学校的硬件管理,确保各学校现有设施设备高效率利用。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对学校现有设施设备、实验器材的管理登记,并纳入学校考评。各学校同时也要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对一些重要设施、设备要落实责任人,每学期至少要全面检查一次,保证学校的硬件设备完好无损。通过优化管理,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第三,加大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在当前农村教师工作量大,负担过重的具体形势下,业务部门在利用节假日集中培训的同时,要制定定期到村完小和村民小进行个别指导的行动计划,确保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得到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培训。乡(镇)中心校要把抓村完小、村民小教师队伍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分管,定期互派教师到学校进行交流,逐步缩小校际教师之间的素质差距,保证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第四,政府要逐步实现足额配备农村学校教师,保证教师有时间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目前很多村民小实行的是包班制,有的是一人一班,一人一校,对这样的学校要配足两人一班,保证教师有时间进行备课和批改作业,完成规定的业务学习任务。
第五,政府要加大督察力度。上一级政府要定期对下一级政府进行检查,借鉴“两基”攻坚的经验,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均衡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政策,政府是解决均衡发展的主体力量,只有政府的政策到位,检查到位,验收到位,均衡发展才可能得到落实。
第六,科学有效的制定好农村小学发展规划,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整合、兼并,提升农村小学自主办学能力。当前在以中心校管理为主的体制下,中心校要对村民小加强管理与引导,要利用好现有政策,切实对一些薄弱学校进行整合、兼并。同时中心校要合理制定本乡(镇)小学的发展规划,不断探索学校发展策略,提升学校品质,实现均衡发展。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首先亟待解决的就是农村学校的均衡发展。只有农村学校的均衡发展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均衡化才能得到落实。教育的公平目标才能实现。
4.发展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化进程 篇四
1、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全县学前教育一年入园率、三年入园率、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高中发展步伐加快,教育中心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专业验收;
灌南中学成功收购外国语学校,实现初高中分离,四星创建如期接受省验收组现场评估;第二中学顺利进入“三星级”高中行列,并兼并第六中学兴办艺术分部,高中段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2、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加大农村学校建设和改造力度,大力实施“六有”、校校通工程和“合格学校”建设。全县投入资金3586万元,改造、新建了学生食堂、宿舍,添置了寄宿生床位等。全县乡镇中小学实施“六有”工程项目181个,100接入教育城域网,学生电脑配备生机比达20:1,各农村中学积极做好合格学校创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改建专用教室13200平方米,县政府投入60万元,集中采购了实验橱柜等配套设施。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农村小学合格学校建设也已启动,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3、教育改革激发新活力。一是推行人事制度改革。2005年在全市率先推行以“教干竞选制、教师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职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2006年,对原有改革方案进行了完善,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教育系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二是推进评[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大=秘=书=网=站]价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学校公信力、校长影响力、教师作用力、学生提升力”为内容的学校考核评估体系,首次将学生家长、政协委员等列为评价主体,把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列为学校考评的重要指标,通过改革,增强了动力,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
4、教学质量得到新提升,强化目标引领,优化过程管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牧羊效应”“头羊效应”彰显成效,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中小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的各业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高考、中考、初考主要指标的提升幅度均居全市第一,教育局获得了全市唯一的“高中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和“高中教学质量进步奖”。
5、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优化培训策略,创新培训模式,多层次开展业务培训。2005年成功组织5000教师业务知识考试,达到了以考代训,以考促学的目的,在经费紧张情况下,投入资金50多万元购置图书20000余册,在全县开展5000教师“全员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开展“四十三百”评选活动,今年教师节期间,隆重召开了表彰大会,50万元重奖获奖教师,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多渠道展开招聘宣传,严把教师进口,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引进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紧缺问题。
但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城乡教育均衡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负债问题。近年来,通过省“普九”“危改”“六有”等重点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但由于县镇两级财力有限,实施上述工程除少数省、市专项经费外,基本上靠承建单位垫资,而偿还债务的主体仍是农村中小学,学校背上沉重的债务,运转困难,每年开学经常有学校因欠债问题被工程队封门,许多学校的领导被债务负担所困扰,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据统计,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债务元,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是设施问题。在巩固提高“两基”和实施农村学校“六有”“校校通”“合格学校”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很大,乡镇中心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经济困难仍有不足。有些完全小学、村小缺少专用教室,文体设施落后,图书资料短缺,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设施短缺;部分乡镇中心园长期无政府投入,办学“惨淡经营”,条件“因陋就简”,影响了幼儿入园率和保教质量,办园水平亟待提高。
三是师资问题。农村教师与县城教师相比,福利低,教学环境差,优秀青年教师流失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农村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机会少,校内又没有优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引领,校本培训无法进行或质量不高,教师的成长缺乏指导,整体素质与城区教师差距明显。另外还有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普遍不如县城学校,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不断满意群众日益增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责任
5.关于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 篇五
近年来,我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形势喜人。但是也应看到,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激增,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尤其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更显重要。对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完善政策体系。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特别是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员居住比较分散、学校规模较小、难以吸引优质人才等现状,需要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法规,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2、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学校资金的投入,应当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别,加大省级以上财政对农村教育投资的比例。可建立专项基金和优先向薄弱学校拨款制度,将财政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
3、提高师资水平。可探索建立在县域或乡域范围内教师轮岗制度。城区每年招聘的师范类大学毕业生,至少应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两年,或者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具有两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才允许报考城市教师岗位,将此作为一种机制,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6.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六
报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发展基础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清水县教育部门为推进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采取了多种措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解我县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我们选择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农村中学为调研对象,于XX年10月对其进行了一次联合教育调研,我们于10月10日至10月12日先后深入秦亭中学、百家中学、旺兴中学等进行实地走访。又于10月14日在秦亭中学召开了“农村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校长座谈会”,在综合调研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大约建校在五六十,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我县经济建设持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始终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主体战略,全力推进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各学校教育迅速发展,尤其,秦亭中学每年初中毕业升学率令人瞩目。成为我县东部农村主初级中学独树的一面“旗帜”,山门中学、百家中学、旺兴中学各校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认真研究、共同探讨、互相切磋,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真正运用于我县农村教育事业当中,加快我县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学校布局;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投入许可的条件下,力争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心学生,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初中农村教育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一、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推进初中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绩
坚决贯彻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认为“初中农村义务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最广大群众之利益的教育”。坚持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为民众提供满意的教育。面对初中农村教育的新情况,新挑战,我县教育局领导、包乡包片督导态度非常明确: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教育的成果,尤其重视我县东部几所农村初级中学,和全县相比想方设法力争缩短城乡中学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差距,坚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动摇,“办学生发展,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学校。
调研中,我县东部几所学校实施均衡编班,不设重点班的科学决策,这充分反映了各学校教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气魄和胆略,表达了全体学生及家长众呼唤教育公平的心声。这些态度和做法,成为我县初级农村中学学习的楷模。为此,在秦亭镇进行教育调研时,群众普遍反映,“最满意的是教育”。
(一)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为均衡发展奠基 1958年山门镇中学建立,面积只有4000平方米,只有三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不足百人,随着近40多年的快速发展,学校面积增加到9367平方米,学生人数增加到300多人,XX年我县初级中学都实现了“两基”达标,这充分证实了国家重视教育,尤其农村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以迈上了新水平,面对农村当前的教育的新趋势,清水县主管部门又重新制定了《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新区学校布局纲要》,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实施规模办学。自XX年以来,对我县东部几所中学加大了建校资金投入。山门中学建起了教学楼,百家中学、秦亭中学都有独立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已成为国家寄宿制项目学校。以往学校“小、散、乱”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更趋合理。
(二)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均衡发展提供保障要实现初中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根本保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为实现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我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从XX年“两基”达标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农村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积极开展农村中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创建活动。狠抓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创建。目前,我县东部几所农村初级中学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学校理化生实验室能按国际二类标准进行建设并达标,全校初中生生均占地28.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7.7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8.2平方米,达到了《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各学校都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设施齐全,师生能充分活动和利用。各校严格按照省教学仪器配备标准,逐年更新设备和补充必要的实验材料。并在教学装备的基础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
2、均衡师资配备,强化队伍管理。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和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我县全面实施新教师“凡进必考、双向选择”制度,公开招聘、择优选用;另一方面制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所有教师均有合格的任职资格,教师合格学历达95%以上,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75%。与此同时,县教育体育局力争按师资均衡的原则调派任课教师,做到师资水平、教学力量均衡配置。提升我县农村教育办学水平,提升我县教师队伍素质。
3、均衡生源分配,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入学机会
由于各校注重对各校经费投入、硬件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的均衡化,按“就地入学,就近入学”的原则,我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生源的流动已相对企稳。
各校实行平行编班,均不设重点班或快慢班。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的前提下,各校均坚持平行分班。分班时,科任老师搭配尽量做到均衡,缩小各班平均总分分差和单科均分分差,对优秀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及中途插班生的派放,都力求平衡。这样,不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受教育的环境,也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竞争的积极性,有利于对教师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
(三)优化管理,提升教师内涵,为均衡发展注入活力、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
根据我县东部几所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的现状,在教学管理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把城区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邀请到我校来,传经送宝,结果近两年的实践经验,教师们肯吃苦,负责任,精业务,讲奉献,为提高初中农村教学质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学校教育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另外各校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开始步入规范化轨道,以人为本的校本机制逐步形成,各校还采用随堂公开课、研讨观摩课、校外听课、业务进修、校际交流等形式和途径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扎实搞好教师培训
我县教育体育局非常重视教师各级各类培训,采取集中培训、教师自学、远程教育和校本课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立足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注意吸纳校外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反思、研究、进步、提高。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落实新教师培训,以岗前培训和教育教学业务达标活动形式开展;二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我县对优秀人才实行奖励的机制,以实施“名师工程”为重点,加大骨干教师、名教师培养力度;三是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培训、考试、认证,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四是实施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提高工程,使英语教师能够用流畅、准确的口语给学生授课,并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五是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以教学行为研究、问题研究、课堂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采取“人人搞教研;人人有任务”,以科研促教学方法的改进,努力做到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
3、大力优化教育管理
一是进一步加大和深化教育三项人事制度改革,即校长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教师末位待岗制。二是切实保障教职工工资待遇的全面落实。三是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步伐,出台了骨干教师考核奖励制度。四是积极加强城乡中学之间的交流,采取送教下乡、传宝送经、研讨交流等形式,既联络了感情,又取得了学习实效,更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六是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对各学科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采取等级评价方式,优化教育管理。
(四)倾注爱心,关爱学生,确保教育公平
为了保障每个适龄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各校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各校都能认真落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困职工家庭子女等给以经济补助。三年来,“两免一补”的经费都能专款专用,落实到人,让辖区内的学生得到实惠,缓解了学生因贫困而严重流失的现象,确保学生的巩固率。
我县农村中学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上,态度坚决,措施扎实,成效明显,源于我县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政策保证和经费保障的“四到位”,由此充分说明,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县委和县政府部门的远见和决心,我县进一步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已取得的可喜的成效。
二、当前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生源的大量流失,造成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由于我县东部经济落后,贫穷闭塞,有85%的家长没有文化基础,对学生上学接受义务教育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子女外出打工就是做好的出路,于是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对子女上学不支持,不尽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样致使子女上学无人监护,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留守儿童,给学校教育增加了较大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失去了父母的依赖,心神不一,厌学情绪每况愈下,最终流失。所有这些,给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挫伤了学校办学和教师从教的积极性。生源的大量流失,造成生源的不均衡,我们认为,这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最严重、最主要的问题。
2、教师师资水平亟待提高。要构建教育的高位均衡,各校教师师资水平亟待提高。一方面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教师队伍的数量不足。据统计,城区教师数量上往往超编,而乡村教师往往短缺,有的学校仍然有代课教师充值,这样教师专业水平层次不齐,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学校由于硬件设施还相对落后,教师现代教学技术适应不了课改需要。培养机制、奖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教师校本培训机制还不尽完善,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师资水平和学校服务能力的提高。
3、教育经费仍显不足。虽然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教育附加费的取消、学杂费的免除等使义务教育投入仍显短缺,经费收不抵付,学校的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弱势,教师待遇偏低,这些,也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4、缺乏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目前我县农村初中教师的调配学校之间教师流动困难,致使我县部分边远学校教师队伍缺乏活力。
三、对策和建议、政府部门以督查监测促进均衡。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县督导部门建立具有积极导向性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监测的结果依法发布,对我县农村的义务教育决策起到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法规及我县相关教育政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和监督力度,对扰乱教育均衡发展的违规现象依法处理。
2、实行以地方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教育经费。建立并实施“以县为主,乡、村为补充的教育管理机制”,由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能,统一均衡调配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并逐步达到生源的平衡。
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各校每年可以15%的教师数进行区域内流动。加强校际沟通交流,让一些边缘薄弱学校的教师、中层领导与县城一些先进学校实行对口轮岗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7.浅谈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七
一、农村义务教育不均衡现状和产生原因
1. 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
县城学校教学楼、综合楼、科学楼、宿舍楼、仪器室、电教室、图书室和运动场地等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县城教育散发出的是现代教育气息。而农村学校却没有这些条件, 除了能上课的简陋教室外, 其他的功能室少得可怜, 甚至只能用“简陋”二字加以概括。
2. 生源质量上的不均衡。
农村的学生不断向城镇学校流动, 而且由于家长、学生的取舍在学校发展上形成了“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的马太效应。生源的流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
3. 师资力量上的不均衡。
一是表现在人员配置上。县城、集镇周边学校教师有富余, 一个教师上一个学科还有剩余, 而农村学校, 一个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是常事, 师资严重不足。此外, 教师水平差异也较大, 表现在名师、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人数的比例上。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二是表现在结构上。一般情况下, 语文、数学教师相对富足, 而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许多小学大部分教师兼任多个学科教学工作, 甚至包班。
4. 改善办学水平的能力上的不均衡。
农村中小学除财政拨款外, 几乎没有任何可收取的费用来补充办公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农村小学一些学校学生不断减少, 按照人头下拨经费, 不足100人的学校越来越多, 可以使用的经费越来越少, 根本没有可用资金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 这也是制约农村教育促其发展的又一突出矛盾。
5. 教师流动机制上的不均衡。
只有农村教师向县城、集镇流动, 没有城镇教师向农村支援的。即使是支教的也是形式主义, 蜻蜓点水, 起不到真正的作用。现在的选拔机制, 使一些年轻的教师经过几年的锻炼, 刚成为学校的骨干就考进城或者调走, 农村优秀年轻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而城镇教师从来没有向农村流动的。这造成农村优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队伍不稳定, 难以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 要克服影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我们认为, 最迫切的是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加以保障。
1. 要依法治教, 确保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要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投入, 首先是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其次要确保生均公用经费的足额拨付到位, 要合理制定学校生源数量的起算数, 适当地向生源少的学校倾斜。再次, 一些政府部门应支付的费用, 不能转嫁到学校, 由学校代行买单。比如“校安工程”费用的前期图纸设计、办理手续等费用应全部政府买单, 不应由学校承担。又如, 在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中, 本来学校经费不足, 还要添置一些配套的设施, 需要一大笔资金, 学校实在无力承担。最后, 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 实现“保工资, 保运转, 保安全”的三保目标。
2. 要建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保障机制。
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 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 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 适当放宽镇以下村小教职工编制, 村小可以按照班级核定编制;对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 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 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招聘的教师要侧重于音、体、美和英语、信息技术专业, 定岗、安排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改进教师进城选调模式;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 要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安居才能乐业。建设教师公寓, 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 实行集中居住, 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建设周转房, 适应教师流动需要, 解决教师临时住房。要以待遇留人, 以事业留人, 以感情留人。让农村中小学办出“农”味, 让农村教师、农家子弟立志在农村安营扎寨, 为农村教育服务于“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贡献一份力量。
3. 要加强教育科研, 强镇兴校。
农村中小学想谋生存, 图发展, 必须转变育人理念, 明确农村办学特色, 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内部管理的核心是“人”, 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自力更生, 才能使教师积极性主动性高, 业务水平强, 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师资队伍结构配备合理, 教研课改就能明晰学校的办学特色, 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4. 要加大培训,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要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 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 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成为社会的表率。
5. 改革招生管理和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资源均等分配。
解决学生择校问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金石。要以高中招生为杠杆调节初中学生生源, 把握招生导向, 改变把优质高中录取学生数作为衡量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做法, 将优质高中的招生计划按比例直接下达到所辖的初中学校, 这样有利于农村初中生源的稳定。
8.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八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目前的教育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都存在着不少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教育的公平。而造成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起,随着教师数量的饱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就很少招聘新教师了,师资老化现象特别严重。与此同时,不合理的流动现象日趋增多,一些优秀教师纷纷从乡下挤调到城区,从弱校挤调到强校。目前,教师流动呈现出乡镇流向县,县流向地级市,工作条件差的、收入待遇低的地区流向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高的地区的单向流动格局,并且现阶段无法实现“回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复兴教授指出:“这种教师单向流动格局的最大受损方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教育;最直接后果是导致城乡师资队伍质量的差距日益加大,加剧已经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使区域间的教育不能均衡发展,更有碍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保持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正常的、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援助地区的学校要为受援地区的学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做到区域内基础教育学校在教育思想、教育水平、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学体系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相对均衡。”“在师资配备上,做到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相对均衡。”“通过教师、校长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正常性轮岗,实现教师配备的均衡化。”
2006年,全国人大遵循普及、质量和均衡的主线修订了《义务教育法》,以确保我国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教师的合理流动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目前,不少的省市、学校已在教师的合理流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2006年8月出台的《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公办中小学校教育机构编制和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教师同一学校任教最多8年”的措施引起了学校和教师的广泛关注。
石家庄市出台政策:凡50岁以下男教师和45岁以下女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超过6年的,要按照隶属关系在区域内同学段学校进行交流,交流时限3年以上。
这些省市对教师的合理流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出台的措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不少地区步子迈不开,阻力很大,究其原因,制约的因素还是很多的。诸如城乡之间的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福利待遇问题、工资差异问题、职务晋升问题等等,这些实际的问题不解决,教师的合理流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的公平就是一句空话。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一整套相关的法规制度是行不通的。在这方面,我们的东邻国日本就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相当规范,并且富有成效。日本的法律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校长任期两年,连任者需在校际之间轮换。教师和校长流动是日本保障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一项重要举措。
日本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已实行40多年,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工作热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均衡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等起了很大作用,为日本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稳定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改善事实上存在的薄弱学校状况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若干发达国家都已把教师定期轮换制度作为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已基本完成了“普九”目标。目前,打破地区内校际壁垒,建立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体制应该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9.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九
我国在2001年就已经宣布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很多地区,还处于低水平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甚至有些贫穷落后地区,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不能保证。所以,现在的目标是在彻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水平地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从而来缩短不同学校间的差距,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差异,使得义务教育的发展不能统一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在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再实现城乡间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更大范围内乃至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均衡发展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以此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下大力气改造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使得各地区的学校教学资源也分布非常不平衡,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的薄弱学校,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产生。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造规划,加大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级教育部门对薄弱学校进行重点的教学改善,提高教学质量。
二 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
要给每个地区的学校制定一个标准,使得每一个学校都没有多大的差别,从而杜绝“择校热”等现象,来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的发展。
三 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现在这个社会,信息化道路是任何一个领域都必须走的,所以学校在建设方面也必须要紧跟信息化的步伐,使得每个学校都能够拥有信息化的技术,走得比较前面的学校要带动走的比较慢的学校,来达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加大各个学校间的教师的交流,让他们有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空间。优秀教师经常到比较薄弱的学校去任教,充当教师模范的作用。可以适当提高“模范教师”的工资,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五 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杜绝升学考试,来解决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局面。使学生分配均匀化,从而来缩小各个学校间的差距,来实现教育生源的质量均衡化。
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0.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十
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扩招促使高等教育迈人大众化阶段,由于各类高校不断扩招,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在招生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虽然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上升,但以前始终保持在50%左右,50%左右的升学率意味着每年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没能升学而直接参与就业,积聚了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对我国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基础教育相类似,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农村职业学校在与城市职业学校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部分农村贫困家庭虽然想让孩子进入农村职业学校却承担不了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招生困难直接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二)办学条件差,专业设置不合理
月前,很多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存在着专业建设缺乏相应的教学配套设备,实习设备陈旧落后,缺少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薄弱,专业骨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紧缺等问题,严重影响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办学方向还是单一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类似于普通高中,教学内容陈旧。由于绝大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几乎是单一地根据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不能统筹好劳动力的输出与本地需要的关系,在专业设置上贪大求全,存在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做到“适销对路”,它们的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不能前瞻性地进行专业调整;所开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基地要求不高,缺乏特色的专业;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
(三)农村职业教育评价低,社会偏见严重
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农民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处于弱势阶层的农民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片面追求高学历,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学习,将来能够离开农村到大城市生活。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目光短浅,许多农民对农业职业教育认识不足,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蓝领阶层,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社会评价低、收入水平低。家长认为子女如果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仍然不能够“跳出农门”摆脱农村生活,他们宁愿让子女选择外出打工或参加农业劳动。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职业技能培训”的思想观念,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多在城市,少在农村”,城市职业院校财政投入资金多、规模大、生师比高。
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迫切性
(一)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是经济和谐发展的`社会,而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同时也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5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人、财、物分配,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源头,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当前就业市场矛盾相当突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就业大军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稳定。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
当今一个阶段,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为提高我国生产技术含量,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些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有力地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将农村职业教育称为“经济助推器”,所以应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用现代的农业科技培养和培训农业劳动者,提高其科技素养,有力地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推广、应用,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扩大职业教育对农村学生的招生,树立“大职教观”
生源不足使得农村职业学校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招生难成为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首先应把加快发展面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除进一步扩大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的规模,还要通过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其次,应实行灵活学制。虽然乡村的新生代农民、外出的农民工急需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拥有一技之长,但往往因职业学校学习周期等问题,挫伤了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应树立“大职教观”,让中考、高考落榜的往届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再次,在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推进教育公平,逐步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发展农村职业义务教育。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首先,为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应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供农业职业教育的经济保障。为消除城乡职业教育的巨大差别,国家必须推进城乡教育机会平等,在资金投入方面继续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教育机会平等,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其次,在师资方面,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素质。为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为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步伐逐步建立适应新型农民的师资队伍,包括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或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聘任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着力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优化教师学历结构,同时学校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农村职业学校。学校可以通过面向社会招聘,从行业、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农业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重视选拔和培养骨干教师和学术科研带头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教师成为集理论教师、实训教师、素质培育师为一体的教育工作者。再次,在专业设置方面,为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职业学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农村职业教育应涉及农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城市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应大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办好涉农专业,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
(三)转变传统观念,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充分借助新闻舆论的力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关注和宣传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宣传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改变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并促使他们愿意让孩子接受合适的职业教育。同时,要提升农村职教的层次,畅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有些学者提出:“职教育可以拓展到本科职业教育和研究生职业教育,可以授予学士学位和硕士、博士学位。职校毕业生与普校毕业生平等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职校生同样可以从事白领工作。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农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缩小城乡差别,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政府提供的政策倾斜让农民子女拥有与城市相同的职业教育权利和机会,这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倾斜,有效解决在人财物资源分配方面的“贫富悬殊”,以实现整体优化。
11.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延边地区;英语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延边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现状
建国初,我国一度将俄语作为主要外语科目进行教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变更下被打破。各地纷纷选择其它语种进行外语教学。延边地区作为朝鲜族聚集地,选择和朝语同为黏着语系而显得更易学习的日语为外语教学科目,这种选择曾在很长时间内为延边地区基础教育的升学率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的地位不断被确立,延边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外语逐渐过渡为英语。当然,在英语教育实行之初,鉴于朝语和中文教学的影响存在着先天薄弱问题。经过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不懈努力及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目前延边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现状如下:
1.延边各州县之间英语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延边地区共八个县市,县市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县市间的英语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也不尽相同。延吉地区是延边地区的首府,经济发展依托对外开放的优势,因此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较为领先,紧随其后的是敦化市和珲春市,都因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而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惠及,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之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方对英语基础教育的投入相对更多,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就领先于其它县市。图门、龙井、和龙三市英语基础教育发展处于中游。而汪清县和安图县则因地方经济发展欠发达,导致英语基础教育发展情况也远低于其它市,在英语教师的师资及教学硬件和教学方法三方面相对落后。
2.延边城镇与乡村之间英语基础教育发展发展不均衡
尽管延边地区的家长很早就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各中小学也在教育改革中迅速调整英语教学和管理策略,但对延边的城镇和乡村来说,差距依然是客观存在的。这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和师资的失衡。在延吉市的一些市中心学校,英语教师普遍高学历且教学设备也较先进,但在一些乡镇,由于教育和生活环境都相对较差,无法留住优秀师资和提供优秀教育硬件设施,甚至教育观念也无法及时更新,导致乡镇学校和中心校、实验校间存在极大程度上的教育失衡,学生的英语受教育程度也不能够达到统一水平。因此城镇英语教育的发展和乡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性。
3.朝鲜族与汉族间英语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在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间虽长期处于混居状态且相处已十分融洽,但民族间还是存在英语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态。相对朝鲜族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特点和学校授课安排来说,汉族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对英语教育更重视,汉族学生也有更多时间学习英语。因为朝鲜族的基础教育阶段本身就是双语,在朝语文和汉语文的双语教育下,英语教育时间自然会相应压缩。汉族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而朝鲜族的一些学校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每周开设四课时英语课,部分朝鲜族学校中考的二外也可选择朝语而不是英语,而汉族中学则把英语作为一门主要科目进行教学,且参加中考。
4.不同学校之间英语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在同学段的同个地区,由于各个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不同,因此各个学校之间的英语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也不同。尽管针对这种现状,延边地区的相关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尽量使延边地区各个学校之间师资均衡。然而教学过程中的方向性调整,各个学校之间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依然是不平衡的。
二、延边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策
所谓教育的均衡发展,指的是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延边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来说,均衡发展指的是城市和中心城镇及乡村之间教育公平,也是同一行政单位之间一个学习型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差距的最小化。因此,推进延边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可采用如下对策:
1.构建基础教育师资均衡
构建延边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均衡是使延边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尽管延边地区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足够重视且一直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然而在师资的配备方面,延边的市中心中小学校师资力量远高于村镇中小学师资力量。这是人才流向教育资源丰富地区倾斜的必然趋势导致的。因此,必须要实现区域内师资力量的均衡。要构建区域内师资力量的均衡,不是简单的平均化,而是在鼓励市中心中小学教师提升职业要求的同时,也对贫困地区的教师进行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可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村镇中小学去送课或举办教学研讨等方式不断拉动落后地区师资力量的提升与进步。国家应该持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计划”及“农村硕士师”计划等,不断为延边地区的村镇偏远学校提供优质的英语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人才,为其可持续性发展保驾护航。
2.建立偏远地区基础教育资金保障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延边的不少偏远乡镇之所以留不住优秀的教育人才,资金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如能对高学历的乡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工作补贴,则更有利于偏远地区的人才保留。其资金保障既可来自于政府和地方财政的倾斜,也可通过宣传由民间资本给予一定支持。可设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普及专项基金。另外,教育硬件的均衡配备是教育均衡的重要内容。延边地区基础教育要想均衡发展,教学硬件必须实现相对的均衡。
3.确立基础教育制度保障
制度保证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对延边地区来说,必须从制度上对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育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包括朝鲜族和汉族、各州县间、城镇与乡村间英语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制度。国家应对这些进行系统化的规范。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英语应达到何种程度,对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程度和教育程度进行明确规范,可通过考试和考核检查各中小学学生是否达标。对在偏远山区支教或参与“特岗计划”及“硕士计划”的教师,必须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监督和规范。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延边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入手,分析该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中的四种不均衡现象,即延边各州县间、延边城镇与乡村朝鲜族与汉族间、不同学校间英语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针对英语基础教育发展失衡提出三点可行性意见。从师资、资金和政策策略三方面对这个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由于笔者研究能力和时间有限,未对如何更新延边地区基础教育英语方面的教学观念做出可行性策略分析,这些都有待于在日后的研究中分析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朱凤良.让教师接受公平的再教育[J].人民教育.2005(Z2)
[2]王斌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5(Z1)
[3]杨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来自美国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4]程斯辉.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破除的思想障碍[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5]刘惠林.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09)
[6]刘琳琳.延边地区小学英语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06
作者简介:
12.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探究 篇十二
“均衡”就是平衡。均衡是物理学名词, 被引入经济学和教育学中。教育均衡实质上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 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予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教学资源配置、教育结果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最重要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义务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是检验政府责任的重要指标。教育均衡发展有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造峰扬谷”, 即教育发展基础上的均衡, 是缩小教育发展的落差, 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和整体提升。重点是推进城乡、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保障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目的和基本目标;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孩子都不能忘”, 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 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 绝不是搞教育的平均主义, 它更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公平的角度看, 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严重的身份歧视。首先, 学生教材体系有明显的“城市中心论”, 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 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明显不公。其次, 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 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央对省、市两级财政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缺少刚性约束和有效监督, 致使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再次, 教育机会不均等。由于带有明显城市偏向的高考招生政策, 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在很多地方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将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问题:1.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投入小, 办学条件与城镇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2.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外流严重, 师资水平明显偏低。3.农村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就读, 择校问题给农村学校造成较大冲击。4.农村学校学生仍有辍学, 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义务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课题。西部农村中小学发展极不平衡, 城乡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薄弱学校, 教学条件差, 师资薄弱, 教学质量落后, 学生享受不到平等的优质教育。
西部农村教育失衡的表现维度:1.地区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教育投入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致性。2.城乡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偏差与平衡。3.校际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基础教育发展的“细腰”。
三、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对策
(一) 农村校点布局调整
调整学校布局, 提高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率。坚持“幼儿园小学就近, 初中进镇, 高中进城”的原则。做到校网调整与危房改造、移民建镇、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教育信息化建设, 校园建设相结合;科学统筹规划, 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 扩大农村学校办学规模。调整校网布局, 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规范化。要依据计划生育政策及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带来的农村入学儿童数量下降的现状,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校舍扩建和新建学校、改造薄弱学校、创建优质学校等结合。充分利用好被撤销和合并学校的现有资产, 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 改善农村乡镇学校教职工生活居住条件。
寄宿制学校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有利于教学研究及教师培养;三是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农村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四是可减少家长压力。坚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 把农村学校的建设投入列入财政预算, 设立专项资金;坚持领导包镇联校制度;加大宣传和建设力度, 确保学生“进得来”。坚持循序渐进、适度集中的原则, 形成布点适当、规模适度、距离适中的学校布局。做好入学保生工作, 确保学生“留得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推进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寄宿制学校是教育的现实选择, 承担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职能, 尤其对于缺少同伴的独生子女、缺少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突出意义。设置专职生活指导教师, 负责学生日常生活、情感调节和健康。寄宿生活丰富与否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寄宿制学校不是孤岛, 它应该通过网络、短信及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加强联系。“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求人不如求己”。自我表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感。彼此提供宣泄的机会, 提供情感的支持, 弱化压抑和焦虑情绪。
(二) 关爱弱势群体
特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之“弱”, 一是弱势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竞争力, 二是弱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低保家庭、特殊困难家庭子女、三残儿童和外来民工子女。要建立有效机制, 切实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活补助。要以公办学校为主, 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启动“城乡肩并肩结对帮扶”工程。“访困、结对、助学”, 纷纷实施“阳光行动”“1+1”等爱心工程, 让贫困学生同沐阳光。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和培养中度弱智学生也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应该顺应“零距离教育”“全纳性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弱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将随班就读的对象确定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类别的残疾少年儿童”。针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流动性大、生源广、年龄跨度大、家庭教育环境差等特点。实行学籍管理动态化, 实行“有学额就招、符合条件就随时插、允许随时转学”的管理办法。费用收取灵活化, 向下浮动灵活收取, 有困难者可申请免费。建立控制学生择校的协调与监控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控辍机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让民工子女在流入地享受同等的教育。
(三) 构建城乡共同体
特指农村社区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教育主体范围较广, 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会组织、协会及参与社区教育的个体成员。农村教育变“独唱”为“合唱”, 充分挖掘农村社区教育资源, 打造多元化社区教育共同体。各乡镇依托学校, 致力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依托“爱心企业”成立“家长培训学校”, 建立警校社家联动机制, 开展“读书三走进”活动, 即走进学生、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旨在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区无缝隙全时段教育。名师带徒名校托管, 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将名师教学实况、教学经验送到农村中小学, 实现名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实时互动指导;在市、县、校建立多地城乡互动远程教学点, 实现同步授课。开展城区“强校”“大校”捆绑结对农村“弱校”“小校”的试点实践, 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 两所学校、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模式。启动城区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学校演化为“一校两区”模式。
全面实施对口帮扶工程。物化资源有待盘活, 用好远程教育资源, 利用好闲置村小。总结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结对共建”成功经验, 实行“捆绑式”考核。加大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的联动, 加大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联动, 加大名优教师与边远学校教师的联动, 设立城市和农村学校流动编制。盘活实在优势, 发掘潜在优势, 优势成为胜势。一是争取县直部门帮扶农村学校。二是组织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 开展“手拉手”联谊。三是引导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帮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建立“教育特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特区”是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试验田”, 攻克“难点”的“突破口”, 贫困地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桥头堡”, 现代文明在贫困地区的“集散地”。建立“教育优先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途径探索。政府作为投资主体, 在“教育优先区”内积极推进税费改革, 把税费改革与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 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调整教育优先区的教育结构,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改革。适度提高“教育优先区”内教师的工资待遇, 建立国家基金, 资助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教育优先区”任教;政府在发达地区建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援助调配中心;统筹调配社会各界捐赠的教育设备和资源;政府协调来自各方面的捐助和资助, 并按教育优先区的标准统一安排资助项目。
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原点是公平。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是突破口;统筹城乡教育, 是教育发展的战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动态互补的长效协调发展机制,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和谐, 这才是城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大教育服务城乡的力度, 突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教育融补互动、圈翼教育协调共进等。构建城乡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推进城乡特色教育发展, 建立教育长效帮扶协调机制, 努力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着眼于教育的“城乡”和“统筹”, 构建互动和共进, 由点到链、由链到网、由网到面、由面到群、由群到体的教育模式。
(四) 教师无障碍流动
严把教师进口关,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合理调配教师, 可实行县城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和农村教师到县城跟班学习的双向交流。要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学习, 开展“名师工程”评选等活动, 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农村教学科研工作, 提升农村办学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学校的教研组织, 推行教研“扶薄”, 实行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山区薄弱学校倾斜, 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推进“无障碍流动”。建立区域大中小学教师联盟, 建立教师资源库, 实行教师集中管理。其目的是促进教师区域内交流,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缩小校际差距, 实现师资均衡。变“校管校用”“一校所有”为“统管校用”“同城同酬”。打破城乡、强弱学校之间界限, 实现教师从城市向农村, 从强校向弱校的无障碍流动。教师队伍建设向“管理规范、调配有力、流动有序、充满活力”方向发展, 探索多元化的学校组团发展模式。
构建教师交流平台。交流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 对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焕发工作激情起到助推作用。同时, 也促进区域内师资结构调整, 群众满意度上升。沈阳市实行“人走关系走”政策, 实现实质性交流。教师交流有“柔性流动”“支教”和“轮换”等三种形式, “人走关系走”是最为刚性、力度最大。中小学教师实行“换岗”和定期轮岗。中小学结成对子, 激活城乡用人机制。走教走出新天地, 根据“邻近分划组”的原则, 将县内本专业的教师编组, 每人承担3-4所相近学校教学任务。走教模式可以克服专业教师匮乏现象。支教支起新桥梁, 每年交流人数不低于3%。建立区域人才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教师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 中心统筹配置人才资源, 与教师签订岗位管理合同, 行使岗位管理权, 开展人事代理系列工作。打破人才壁垒, 以“尊重选择、鼓励奉献、适度流动”为原则。
(五) 培训新型农民教育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 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职业培训的目标是转移剩余劳动力, 在城乡统筹的视野下, 这种劳动力转移是双向流动。一方面, 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另一方面, 实行“凤还巢”工程, 把有过城市生活经历, 受过工业化生产训练的人吸引回家乡, 重新创业。农村创业培训的任务是建立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农民的职业培训网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培育新型农民, 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这是新的制高点。基础教育中融入职教元素,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 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推进农村中小学“日校加夜校, 一师兼两教”, 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 向农村送人才、送知识、送技术。面对金融危机, 大量农民工返乡, 及时组织就地、就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 建设家乡、建设农村、构建和谐新农村。
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并举。进一步整合面向农村社会培训资源, 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把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专业设置除了面向农业生产外, 面向第二、第三产业, 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工程, 推进农民科学教育的规范化。成人教育普及实用的科技知识, 使农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解决“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 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 基础是教育。农村教育是实现“三农”现代化最基础的环节。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西部农村”这一特殊区域内, 此问题更为突出。本文调研、梳理了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提出实现均衡发展的系列对策, 以此期盼实现城乡协调、东西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
关键词:均衡,农村教育,西部
参考文献
[1]康开洁.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9) .
[2]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 2006, (3) .
13.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十三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幼教规模变化
2009年到2013年城市和农村幼儿园数(所)、在园幼儿数及班数(个)比较:农村幼儿园数、班级数和在园幼儿数与城市相比,下降十分明显,且无增长迹象,城市从2010年起开始增长。从2009---2013四年时间,全国农村幼儿园数(所)由101896所减少到49133所,减少了52763所,班数(个)减少了49320个,城市幼儿园数(所)虽然由37301所减少到29305所,但班数(个)由160103个增加到166888个,增加了6785个;全国农村在园幼儿数从1259万减少到1005万,减少了约255万,年均减少64万,城市在园幼儿数从510万减少到489万,减少了约21万,年均减少约5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幼儿园数(所)、在园幼儿数及班数(个)2002年都要比2001年有所增加,幼儿园数(所)增加1457所,幼儿数增加约24万,班数(个)增加8022个,而农村在这四年中都是呈连续下降趋势的。
(二)农村幼儿教师流失严重,专业素质较低
1、农村幼儿教师流失严重
当前,在农村的幼儿师资队伍中,有大量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这对于本来就落后的农村幼教无疑是雪上加霜。究其原因有:①在农村,人们尊师重教的氛围不浓,教师体会不到“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崇高职业的意义所在,认为体现不了自身的价值。②农村教师待遇不高,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等情况,使农村教师流失,而留在农村继续任职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水平、学历、师德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③农村教师工作超负荷,平均每班人数多,成班率过高,造成了任课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和教学的困难,最为直接的难题就是课堂纪律,课堂纪律难以维持。④部分有能力的农村幼儿教师到城市等条件更好的地方发展。
2、教师待遇低
教师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队伍流动性大。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一方面是工资低,即百度文库
使这样还不能及时发放,拖欠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被认同,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农村税费改革后,没有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幼教经费更加紧张,可能会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经济收入的进一步下降。
3、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较低
农村幼儿园园长和幼儿专任教师学历普遍较城市低,获职称的教师数较城市少。其中幼儿专任教师学历多一半是高中(含高中)以下学历,而城市高中(不含高中)学历以上占多一半。在职称获得上,城市小学二级(含二级)占多一半,而农村则与之相反,并且越高差距越明显。城市和农村幼儿园长和幼儿教师学历达到研究生水平的比达到42:1;高级职称数城乡比为6:1。
在农村有城市幼儿园所望尘莫及的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丰富而生动素材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然而,一些农村幼儿园却盲目照搬城市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未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办班形式、现实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案,组织教育活动,而是把幼儿关在教室里,忽视了户外广阔的天地,让幼儿静坐、旁听、观看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没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和活动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不高有关系,他们没有能力想到或做到。
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农业文化是影响农村幼教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民的观念,使得农民的观念相对传统和保守,制约了农村幼教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农”字紧密相连,它以中原文化为中轴,以农民为主体,是中国两千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具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能有效地调节其文化与社会的相对一致性,也正因为这种大的背景,使其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种环境下,农民自给自足,自己完全可以在家照看孩子,没有必要让别人来照看孩子,幼儿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同时,他们在观念上也很难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对其一生的价值。
(二)对农村幼教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农民自身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者没有能力来重视这个问题,而各级政府应该对农村幼教问题给予重视,帮助农民来形成问题,并争取解决。而现实是农村幼教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管理不到位,指导监督不力,缺乏关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事业没
有政策保障。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以问题的成功建构为基础的,问题建构对问题解决起着重要作用。社会问题建构就是使社会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各种社会策略与社会努力。这是一个不同社会行动者参与其中,针对问题情景的定义、问题事实的关注、问题原因的争论、问题利害因素的权衡、问题处理的社会动员过程。在我国,农民作为一种弱势群体,很难自己建构自己的问题,只能依赖于他人的力量,即各级政府和新闻传媒等的帮助。
三、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当前农村学前班教育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观念落后造成的,农村幼儿教师传授知识仍然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忽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发展,教师以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忽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往往注意发挥自己的作用,幼儿学习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指示、幼儿做”。同时“小学化”的问题长期严重存在。在教育活动中严重忽视幼儿的需要、情感的经验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和要求,由此转变观念是改变现状的基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自导自演,硬性灌输的局面,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认识到幼儿是学习的主动者,真正做到师幼互动,帮助幼儿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农村幼儿家长较繁忙,知识水平、观念也较落后,他们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把孩子送入幼儿园便事事大吉,有的家长忙于农事,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来教育孩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建立家园互动手册,让家长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也可以鼓励家长带孩子到田间地头参与劳动,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另外家长必须转变那种认为教育就是读书、认字的观念,不要把幼儿的学习等同于知识的接受,教师和家长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二)、立足农村、发挥优势
人们往往认为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不利因素是资金紧、设备短缺,其实恰恰相反,农村幼儿教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与大自然接触繁而广泛,丰富多姿的虫、鸟、禽;形态各异的根叶、花果;四季交替的田野,静静流淌的小河-----。让孩子回归自然,是发挥农村幼儿教育优势的重要途径,比如:田野是农村孩子很好的游戏天地,在田野里玩泥巴、放风筝、抓泥鳅、捉蚱蜢、打土仗、在田埂上跑步等,这些活动非常有利于孩子发展动作,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也可以在宽旷的田野里固定几根木柱让幼儿练习攀登。刚开始可设脚蹬,随着能力的发
展,可逐渐取消脚蹬,类似爬树,这种运动有利于发展幼儿体能。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如捡稻穗,给菜浇水,分捡地瓜、土豆等,这样既能培养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意识、能力,体验劳动的乐趣,又能使孩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另外农村的孩子可以伺养小动物,如小兔、小鸡、小狗等,在实践中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促进情感的发展。这是农村幼儿园开展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教给幼儿有关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等粗浅知识,进行启蒙教育,本着内容的选择力求突出农村本地特色,体现农村幼教实际,贴近幼儿生活,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
(三)、调整方法、灵活手段
农村幼儿教育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这种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如何采用生动活泼的方法,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做到“幼儿化”而不是“小学化”,是当前农村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1、充分利用“上课”等集体活动进行教育
农村幼儿园条件差,班级人数多,而教师多为一人一班,落实分组教学,建立活动角有困难,幼儿教育活动还是主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完成,但应努力改进。
(1)变过去单一的活动目标为目标设计的多层次性
如《夏天的种子》,目标可设计为:a 认识夏天主要农作物的种子;b 能熟练按不同标准分类;c 进一步明确种子的作用。在b 层目标中。因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分类能力不同,允许每个幼儿用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进行一次分类、二次分类等。教师应仔细观察并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帮助幼儿实现活动目的,获得成功的喜悦。
(2)内容的拓宽、延伸
过去常识教育偏重于知识的掌握,而科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幼儿粗浅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帮幼儿学习学科学的技能和方法,鼓励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如《认识雷电》,不仅要认识雷电现象,而且要向幼儿适当渗透“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即光速与声速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
(3)变被动性提问为开放性提问
变被动性提问为开放性提问,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言语表达。仍以《夏天的种子》为例,分类前问:“你带来几样种子?仔细观察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分类时要求:“按你的方法把种子分成两类(或三类),把你的分法告诉大家。”然后引导幼儿用语言充分表达。这类开放性问题能激发幼儿动脑思考、言语表达,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2、利用户外活动进行教育
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天地,农村万物生长丰富多彩,随时能找到科学教育的好教材,到处是教育的好场所。如讲授《小草变黄了》,直接带幼儿看看园外石堆下或长在庄稼下面的发黄的小草,感知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乘凉相云》可在树荫下观赏空中巧变的云彩:像山、像马;《动物有趣的散热法》,可以让幼儿
亲眼看看村里伸着舌头的小狗、张着嘴的母鸡等,有趣的散热现象就在儿童身边。这些活生生的教材,给了幼儿生动、形象的直接经验
3、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教育
开发日常生活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教育内容,自然和社会为儿童创设蕴涵丰富教育价值的环境,需要教师以新的教育观点去开发和利用,源于日常生活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要充分利用周围的事物和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如认识动物时,教师就没必要再去绘画或制作一些模型讲解,而是要引导孩子通过观察自己家里或邻居家里的这些动物的特征鼓励参与家庭劳动等活动,然后再回到课堂与孩子一起分享各自的经验,从而培养孩子从身边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表达以及构建自己的想法等多种学习能力。如在认识羊、兔、猪的活动时,可以引导他们关注:羊、兔、猪的数量、异同、它们的生长发展和变化以及与人的关系等;再如,注意以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为契机,不断生成新的教育内容《我们家的菜地长虫了》、《今年的玉米为什么长不大》、《青蛙为什么死了》等等;引导幼儿去实地观察、探究、发现和获得相关经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四)、借助游戏、发展能力
农村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天然、有趣、丰富、开放的活动场所,应巧借自然环境,地制易引导幼儿尝试开展各种游戏,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
1、就地取材,开展游戏活动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游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物质材料,才能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游戏活动器材的选择尽可能就地取材。现成的物品并不稀奇,但经过略一组装,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变出许多新“面孔”,且一物多玩,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小椅子、小桌子、风琴、手帕、积木等,再搭配一些辅助材料,就可以进行游戏了。四张小椅子对摆,上面放一床小花被和一个小枕头,当娃娃的床,在小桌子上放上餐具,就可玩“娃娃家游戏。三装小椅子叠起来,中间插一根短纸棒当大炮即为坦克,玩具搭成机关枪,即可两人玩”打仗“的游戏。手帕架上挂满各种幼儿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开起“玩具店”。再如就是引导幼儿利用长凳做“长凳游戏”,长凳有不同高度,也有不同宽度,幼儿可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长凳往下跳或跨跳,也可选择不同宽度、高矮的长凳做“小桥”练习近平衡,还可以用小桌子练习钻爬。将室外的竹梯搭在轮胎上,玩爬竹梯、过“铁索桥”等游戏。以上这些现有物品替代游戏材料,既简单又方便,二且一物多用,一举多得,幼儿可以随意改选。不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愉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能力的发展。
2、利用乡土气息浓的自然物开展游戏
大千世界里的自然物品形态各异,随着季节的变化取之不尽、用之不尽。因此教师经常和幼儿一起亲近大自然,到野外收集可利用的自然材料,选择后年经过加工制作供幼儿在活动区开展游戏活动。日在“编织区”,教师指导幼儿用芦柴编席子、小背篓;用狗尾草编结
花环、草帽,以及各种动物头饰;幼儿用玉米棒搭建小房子,小门板铺马路,几根枯树枝并排扎起来做木排,用烂泥建成一个大伺养场等等,培养幼儿建构的兴趣和想象能力。在“美工区”幼儿用贝壳、树叶、花、各种植物种子、羽毛等进行制作、拼贴,美工区随处有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生动有趣的拼贴画,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五)树立城乡幼教整体发展观
城乡幼教整体发展,就是要改变城乡幼教分割和分治的做法以及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加强城乡交流与结合,把城市与农村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建立城乡协调关系。单纯改变农村幼教而不同时改变城市和单纯研究城市幼教是不够的,必须从城乡关系的整体来考虑国家的幼教发展,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城乡幼教的需求和利益,在发展中逐步消除城乡幼教发展的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计划中缺乏城乡幼教差异和协调发展的意识,这是阻碍农村幼教发展的主要根源。我们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发展战略。当发展开始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的时候,城乡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就应该成为发展的中心议题,从而幼教发展计划本身就应该是城乡幼教协调发展的计划。
(六)、加强对农村幼教的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推荐阅读:
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06-2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路线及解说词06-1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解说及路线09-10
发展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化进程11-23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10-07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12-09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讲话06-1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09-11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9-15
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资料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