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共16篇)
1.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一
【论文摘要】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辩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关注“生成性”,让生成打破自己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绽放异样的光彩。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一体。”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经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和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于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面对这种尴尬场面,我们做教师的就要静下心来,抓住这样的契机带来的生气,将这“意外”转化为不曾预约的精彩,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精彩。
一、巧妙预设激发生成
我国伟大文学家韩愈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度。”同样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离不开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悉心地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与文本交流,有自由思考的空间,然后再要求学生自由表达,给学生说话的权利,那么就能引发出一些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教师再及时地给予鼓励,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浮想联翩,让老师“措手不及”。其实,那正是身为老师所希望看到的的场景,因为在这样的场景中,带来的是妙语连连,笑声连连,掌声阵阵。那么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从中获提知识,锻炼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于永正老师上的作文指导课《把文章写具体》,于老师在教学伊始,就给别人制造了一个悬念,看老师写这样“于”字,再过渡到习作指导,巧妙的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天气真热”时的各种事物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而在于老师请学生到黑板上把要说的写下来时,于老师仍没有放弃与下面同学交流的机会,巧妙地运用“刮鼻子”的游戏来激励学生说一些特别的句子,让学生放飞思维,再次将课堂激活。就这样在老师的预设中,慢慢地将学生的生成激发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于老师过人之处,他能在深入研究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起点和思维类型等实际情况做充分预见。对预见的种种可能性,选择的引导策略成竹在胸,使生成更加精彩,让课堂更鲜活。
二、学会倾听发现生成
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老师必须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去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去获取来自孩子们的一切信息,这样才会发现学生制造出来的一个个“意外”,再将这些“意外”转化成课堂的活的因素,那么就能点燃起学生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扬起或许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读、去思,再去交流此时的发现,因为这一个个的“意外”会让许多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而这精彩让师生共同享受到了课堂所带来的快乐。例如教学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当老师要求学生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时,有个学生说喜欢“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原因是它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可这位学生的话刚落,马上就有学生说:“这句话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没有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我也喜欢这句,可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句。”顿时,教室里像是炸开了的锅闹哄哄的,只听见“我也喜欢这句话,可是就是觉得它不是比喻句,所以才不敢站起来说。”听到这些,我没有急着往下讲,而是引导学生从喜欢入手,让学生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或喜欢其中的哪个词语,有的说喜欢“光彩夺目”,也有的说喜欢“热情好客”,于是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两个词,在学生的争论中他们慢慢了解到“热情好客”是用来形容人的,作者在这里是把香港当作一个人来写,这样就显得特别亲切,想去香港游玩的心情也就特别强烈。这就是课堂的精彩,学生在互动交流活中,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利用错误美化生成
语文学习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让思想的骏马奔驰于时空中,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智慧。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他们在对文本理解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偏差。“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会出现错误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老师如何去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其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其实,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重新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提问、表达、交流的兴趣,让课堂生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生成的教学。例如教学《搭石》一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时,出示语句让学生运用“假如……假如……”拓展说话,有个学生:“假如碰到盲人走搭石,人们会扶着他过搭石。”这句话没有什么语病,但仔细一想,走在搭石上能用这样“扶”字吗?于是我在表扬这位同学时,也让同学们说说句中的“扶”字是否用得恰当,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讨论:
生:搭石是石头摆成的,这个“扶”好像用得不好。
生:石头就这么大(用手比划),不好“扶”,看来不能用“扶”字。
生:是呀!一行人走搭石还要协调有序,那只能“背”这盲人过搭石了。
……
通过比较,不但这位学生认识到话语中用词的不当,同时又让孩子们在交流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可见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更好地去追求语文课堂的生成精彩,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地释放生命的旋律,课堂将会萌发个性的气息,只有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变得快乐,那孩子们的学习也将成为一种享受。这是语文教学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和归宿,理智地对待每一个课堂动态生成,那么课堂会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
[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2.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二
一、设计层次问题,科学把控问题难度
层次性问题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回答。一般而言,在设计层次性问题时,由简单问题入手,再上升到难度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发展。而这也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把控问题的难度,保证学生参与回答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课时,教师进行层次性提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对此,为了引导学生逐层了解该项内容,教师设计的层次性问题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你认为什么样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3.你对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怎么理解的?
第1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可以从教材中直接得出答案,提问对象以地理初级水平者为宜;第2个问题稍具难度,但是学生可以从其基本定义中总结出来,提问对象以地理中等水平者为宜;第3个问题难度较大,但灵活性性强,学生可以结合地理认知,适当讨论然后发表自己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看法。问题难度逐层上升,学生思维跟着转动,因而提问效果非常好。
二、注重启发提问,拓宽学生地理思维
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启发性提问,让学生处于“追寻答案”阶段,从而诱发出强烈的地理学习动机,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问题是否具有思考探究价值。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课时,教师注重启发式提问,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地理知识点有“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等。教师结合这些知识点,挖掘启发点,设计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拓宽思维思考。师:近日点是1月初,远日点是7月初。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感觉1月比7月要冷呢?这一问题的设计启发性非常强,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季节与黄赤交角的关系”上,然后准确作答。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地理教材内容,结合生活中的亲自感知,设计疑问问题,让学生感到费解,从而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地理知识点的应用,强化地理理解,促进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三、留足候答时间,构建精彩地理课堂
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要求教师留足候答时间,并且留意学生的反应。以往的地理课堂提问中,教师抛出问题,马上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立即转问下一位同学。这样的表现使得问题成为部分人的“专利”,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发展,有时还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心。为此,教师必须留足充分的候答时间,以构建精彩的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这一内容时,教师给学生留足候答时间,取得很好的提问效果。教师提问:洪涝灾害的工程防御措施和非工程防御措施分别有哪些?教师请班上一位平常比较沉默的学生作答,只见这名学生眉头紧锁,1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提出措施。于是,教师对问题进行简单说明,再次引导学生尝试回答。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什么工程来防御洪灾呢?想一想修建堤坝算不算?此时,这名学生豁然开朗,渐渐抬起头,勇敢作答。生:我觉得修建堤坝是洪灾防御工程措施,开辟分洪区、兴建水库、退耕还湖都是不错的措施。为了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教师还可以深入提问:开辟分洪区的好处是什么?兴建水库的作用又有哪些呢?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反应,并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回答。
四、科学进行理答,有效激励启发学生
有效提问还需要教师科学进行理答。如果对于学生的回答只从“对”或者“错”上进行评价,那么学生的回答问题激情不会太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正确理答,有效激励和启发学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时,教师科学理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作答: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有一名学生大胆举手,尝试回答。
生1:我认为自然条件可以影响农业区位。
师:非常棒。你能说说哪些自然条件能够影响农业区位吗?(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启发学生具体作答)
生1: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师:归类得非常好。你还能想出其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吗?(再次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如果该名学生能够回答,则继续;如若不能,可以示意坐下,请其他学生回答)
生2: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也具有重大影响,如机械、化肥、农药、良种、冷藏等。
师:能够从技术条件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非常棒。还有其它想法吗?
科学的理答既要表扬学生的观点,又要注重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总之,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无效提问,而应基于学生视角,全面优化地理课堂提问,利用有效的提问,引领高中地理课堂走向精彩与高效。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提问是否有效,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认可度和参与深度。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催生高效的地理课堂,从而生发出无限精彩的地理教学这一课题略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3.动态生成,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三
关键词:地理课堂;生成性教学;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瞬息万变、不可预料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与课程教学资源相关的事件和信息,但是这些“课堂事件”“偶然事件”恰恰是教学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仅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更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那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应用好这类教学资源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资源生成的保证
1.吃透教材,设计教案
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利用往往是在充分设计课堂教学情况下产生的。教师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多方面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有效。例如,初中地理中七年级上册的自然地理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清晰理性的设想,根据学生的差异程度和课堂的开放程度预设教学方案,为教学过程的生成创造条件。
2.了解差异,预设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了解新知识的过程。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还有哪些是“未知”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对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多作假设。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课堂实情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人口》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事先了解初二(1)班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因此,在导入部分要求学生以“人口”组成短语,从而得出中国人口多,在最后讨论“人口是否需要大规模迁移到西部去?”时,采用了辩论的方式,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讨论东部的人口是否可以大规模迁移到西部。而在另一个班,了解到学生整体的基础薄弱,所以,采用问答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3.设计问题,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
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不能忽视问题的设计。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技巧,特别是恰当的提问时机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效果。同时,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还要考虑问题的层次性,需针对各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甚至是不同层次的班级,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另外,巧妙的问题设置,能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的体验,能创造引导学生探索的教学氛围,这样课堂教学就充满了生命活力。开放式教学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大胆思考、畅所欲言,那么一个个精彩的实时生成就可能由此产生。
二、课堂:丰富生成,捕捉动态资源,实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布鲁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
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去促进更多的生成,及时捕捉智慧的火花,这样课堂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充满活力。
1.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地理课堂上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或者学生认为有用的知识。学生的疑问大多反应了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教师若能及时抓住这些“问题”作为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往往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生命活力。因此,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适当地重组教材,从而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例如,在《地球的形状》这节课中,在讲述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出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阅读材料,学生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看到学生反应如此热烈,我赶紧趁热打铁叙述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历史意义,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新的提升。
2.利用教师自身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做教师的都有体会:有时在备课的过程中全面考虑过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时也
会有不同的灵感,尤其是地理学科,许多知识与当前世界上发生的事件有关,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些与预设不同的想法,有时自己能够大胆地引申到课堂教学中,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
三、课后:及时反思,开阔视野,提升教学的智慧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反思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他人的课堂,开阔自己的视野,改善和丰富自己的课堂。同时,必须有计划地阅读有关专业方面的书刊,如,《走进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
心理学者主张:“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恰恰相反,在一个呆滞、有种种约束的环境中,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多一双慧眼,多一颗爱心、慧心,及时捕捉在地理课堂中随时随地会出现的“重要瞬间”,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加以感化、引领,给学生创造一片精彩的天空,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创造、去思考、去探寻。
参考文献:
刘丽丽.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打造生命化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03).
作者简介:蒋恒,女,1987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南京市弘光中学,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4.本色语文,让课堂更精彩 篇四
[摘 要]本色语文追求的是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相结合、点拨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动态生成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有时间读读、想想、说说、议议等,这样才能焕发课堂活力,使语文教学质量真正有所提升。
[关键词]本色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44-01
本色语文,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形成,追求的是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风格。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们似乎离开了多媒体、离开了课件就无法上语文课了。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学生是否会有收获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这种情形下,追求本色语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如何进行本色语文教学呢?
一、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相结合
“书声琅琅”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把学生朗读与静思默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读书,又可以使学生在静静思考中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先学生试着自己读,把文章读正确、通顺,然后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尤其是在读到“蜜蜂一样嗡嗡”“小鸟一样啾啾”这些地方,许多学生模仿着这些小动物的声音,读得惟妙惟肖。在学习第三小节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明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的?课文在描写这部分的时候,主要采取了哪种描写方法?”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静默思考,获得了对所学内容的深切感知,教学效果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据课文的特点,采取了有感情朗读与静思默想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既活泼又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点拨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点拨与引导,但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点拨引导,又要给学生有充裕的自由读书的时间。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提升。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g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在汇报交流的时候,有的说自己喜欢刘备,有的说自己喜欢诸葛亮……为了使学生把握住阅读的重点,教师及时引导:“你为什么喜欢刘备?能说说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找出描写刘备的细节,体会到他是一个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人。这样教学,既民主又集中,有效避免了学生东拉西扯等无效教学现象的发生。
在教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的必要点拨引导有机结合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真实、有效。
三、整体设计与动态生成相结合
在本色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从整体上进行教学设计,还要随学而动,及时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发现或者意外情况等,并带领学生用心去感悟、体验,使学生对文章的观点、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知。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在预设时,笔者本来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画出文中写彭德怀语言、动作的词语,仔细品读,并说说从中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读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马上提出问题:“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吗?既然爱,为什么又要杀掉呢?”他的发言引来了许多同伴的随声附和,他们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老师。这时,笔者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彭将军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大黑骡子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杀掉大黑骡子之前,彭德怀是怎样对待大黑骡子的句子;再找出杀掉大黑骡子之后,描写彭德怀的有关句子。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从文中的“悄悄” “塞进” “发火” “吃不下” “端开”等词中读出了彭德怀是喜爱大黑骡子的。这样教学,就把教师的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从案例可以看出,当学生有了阅读的方向时,教师要在考虑学生需求与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预案,真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样的教学才有效。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以及学生的特点,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有时间读读、想想、说说、议议等,才能焕发课堂活力,使语文教学质量真正有所提升。
5.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篇五
论文提纲: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内容摘要】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本文以儿歌融入数学课堂,巧妙的解决了这些教学难题。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巧用儿歌
数学课堂
更精彩
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地利用儿歌教学,能够起解决这些教学难题。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数学儿歌,更成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合理利用儿歌,打开孩子们探索求知之门,运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增添数学的魅力,更能让孩子喜欢上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数字1—10,书写和记忆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圈,9像勺子来盛饭,10像火腿加鸡蛋。”
这样学生说起来朗朗上口,既形象又好记,有助于学生快乐地识记。
在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不管是凑十法还是破十法,10的分与合都非常重要,于是我用《小星星》儿歌的节奏教他们记忆:
“一九一九手拉手,二八二八好朋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牵手走,五五五五一双手。”
念熟了之后,看到1想到9,看到2想到8等,对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很有帮助。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教学实践表明,巧妙运用数学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实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这个内容时,我又请来儿歌帮忙:
“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总是大。四、六、九、十一月,30天永不差。
二月份,最特殊,二八、二九来变化。
闰年它就二十九,平年它就二十八。
4除年号有余平,整百年号划双0。
记时方法有两种,二十四时和普通。
时间单位排好队,最大单位是世纪。
1世纪,100年;1年等于多少天?平年365,闰年366。
1小时,60分,1分等于60秒。
年、月、日,时、分、秒,相邻进率要记好。”
这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囊括全课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土面积》比较整数的大小时,我送给同学们这首儿歌:
“比较大小数数位,数位相同看首位。
依次类推比下去,排列顺序一定对。”
利用这首数学儿歌,突出教学重点,不仅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还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材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分散和突破,就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实践证明,在数学学习中,对于一些难以记忆、容易出错的教学难点,如果用儿歌的形式,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灵活运用并加以归纳总结,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借助读数儿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读数规则永牢记。”
写数儿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又如教学植树、上楼、敲钟等间隔问题,关键在于弄清间距与棵数(层数、次数)的关系,而这一关键点正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为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巧用儿歌:
“小朋友,张开手,五只手指人人有,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瞅一瞅。”
再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测量活动》时,学生在单位换算容易出错,为帮助学生记忆,我运用如下儿歌:
“单位换算很重要,之间进率要记牢。
长
十、面百、质量千,时、分、秒向60翻。
大到小时乘进率,小到大时除当先。
一看二想三计算,三步程序记心间。”
这样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智慧,因为学生已获得了感性知识,再用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总结,就能把他们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知识点的集中,简要,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某些知识点、学习方法、策略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告诉式”教学方法,过于平铺直叙。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而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与巩固,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比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除法》时,计算繁琐,试商麻烦,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如下儿歌:
“一二丢,八九收,当着整十来试商。
‘四舍’商大减去一,‘五入’商小加上一。
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
除完不忘作比较,余数必小要记牢。”
这样,教师边吟诵边讲解,学生边吟诵边练习,很快抓住了本质,学得既轻松又实在。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依据儿歌,做适当调整,不仅缩短计算时间,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一道延伸练习,先让学生吟诵以下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只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由于学生对这首儿歌很熟悉,能够不断地往下吟诵。这时,我又适时提出:“能不能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将这首儿歌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讨论、交流等探索活动,“创造”出一句“新儿歌”: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短短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儿歌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将所学知识与儿歌巧妙融合在一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既好玩又有趣,使数学的课堂焕发了迷人的风采。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帮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创造一个愉快轻松地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邓廷益.巧用儿歌“活”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2,4 马晓露.巧用儿歌教学[J]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6.电子白板让音乐课堂更精彩 篇六
黄梅县八角亭中学
刘 芳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普及,一种全新的具有高科技性能的教学工具-------电子白板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比黑板及电教平台两种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实现了高品质、高效率的教学模式。由于课程标准的改进和课程整合的推进,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了。特别是电子白板集多媒体和黑板为一体的新型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精彩。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那么,怎样在音乐教育中教会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习音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和品质;怎样发挥学生音乐创造力;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兼备的优秀品质„„ 电子白板走进音乐课堂,为我们的这些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利用电子白板中的资源库音乐备课和教学效率更高
制作音乐课件,需要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图片、符号等,这样导致把本该花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寻找资源上,而白板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白板系统准备了大量的学科素材,但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课件,我可以灵活的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应用资源库中的素材形成自己的教案。例如在音乐教学中,经常要使用五线谱和音符,在以往的课堂上,我经常要画出五线谱,而在这个时候学生只能等我把线画好,上课时间就这样不经意间一点一点的浪费了,而白板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需要的时候我只须从资源库中将它们拖拽出来就可以使用,方便快捷,大大节省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利用电子白板的多媒体功能辅助音乐教学有强烈的感染力
音乐教育要求“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属于典型的情感教学。音乐教育最富情感的艺术,情感体现来源于环境刺激。我在课堂中经常采用多媒体音画结合的优点来欣赏音乐,或在音乐课件中选择相应的音画创造意境。初中生因为年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性,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营造的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
例如在八年级音乐《装扮蓝色地球》一课中,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先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举出很多环保的例子,学生虽然听的也很认真,但并没有直观的感受,现在我先是利用白板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地球的图片,让学生看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多么的美丽,当学生沉浸在这美丽之中时,再导入一段人类破坏环境的视频,让学生看完说说有什么感受,这与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美丽的地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通过二者的对比,不需要多说什么,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而这正是这首歌要告诉我们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然后以歌曲的范唱音乐为背景音乐再出示一组表示各种景色或景物的图片,告诉学生要留住这些美丽的东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这时再开始歌曲的学习,学生对这首歌的情绪自然而然的就能表现出来。
三、利用电子白板的可操作功能激发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
除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还需要用多媒体来拓宽他们的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美丽的画面和清晰的声音设置情景,使他们身临其境,从中体会音乐的高低、长短、快慢、顿连、忧喜等等,进行想象和加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激发音乐创作的热情。
例如在节奏创编练习中,很多学生都觉得很难,不敢进行创作,而有了白板的帮助,只需要把基本节奏设置好,利用白板中的拖拽副本功能,学生可以任意地创编节奏,有的学生开始可能只是想体验一下在白板上用笔拉动的感觉,觉得十分的好玩,但是当我带领大家把他组成的节奏拍读出来后,刚才好玩的感觉一下就被成功的喜悦所取代,学生在不自觉中主动的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让学习活动变成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师生的互动自然而然的就完成了。有了这样的尝试,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就更自信。
四、利用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开展广阔的教学评价
电子白板的许多功能具有操作灵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生了错误,我也能及时发现和及时纠正,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媲美的。为学生主动参与的交互式教学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直奔教学主题,主动开动脑筋,和我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用自然、放松的状态,主动参与到各种演唱活动中。
例如我在唱歌课中,就利用录音录像,让学生在录像视频里,发现自己、纠正自己,提高自己的乐感和演唱的能力。在教学七年级音乐《在这黄金岁月》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歌曲的情绪怎样?演唱歌曲时注意掌握哪些特点?讨论后,我将学生的发言公布在白板上。然后打开视频,让他们聆听范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的情绪,并让他们跟着哼唱。然后,我弹起钢琴教唱,提醒大家,我在录像,不少学生不以为然地笑了。教唱完成了,我开始播放刚才的录像,其中那些滑稽甚至不雅的镜头一经播出,全班沸腾了。学生发现了:刚才的学习过程,的确还没有引起自己必要的重视,如果老师再录像的话,自己要慎重对待了。我提醒大家,你们参与学习的过程,一直在录像机的监视之下。有人马上调整位置,端正坐姿„„ 我开始引导学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这个歌曲的特点,看看这些是不是被我们掌握了。学生边讨论,边哼唱,这次每个学生都比以前表现得更好,更投入,全体学生的自觉感悟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我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比一比哪个组演唱的声音更洪亮,情绪更饱满,音高、节奏更准确。接着讨论采取哪些演唱形式来唱这首歌?马上有学生回答: “独 唱。”音乐课代表,一个漂亮、精神的女孩大方地走上台。我用钢琴为她伴奏,同时也录下了她演唱的视频。之后,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和演唱形式反复练唱,有趣的是,其中不少人还给自己设计了独特的演唱形式。当我再度把大家的演唱录像播放出来时,有学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演唱形式的建议。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7.“有问题”的教学让地理课更精彩 篇七
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新课程教材版本多样, 各有所长, 体现了在统一的地理课程标准下教材编写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近年来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教材的处理, 我发现不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 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才能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 地理高考明显趋向于培养学生从解析问题中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可以说, 地理学科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教材, 既能体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又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性。
地理新课程教材提供的众多资料常以问题的形式展现, 如思考题、活动题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问题研究”还作为地理新课程教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列入正式课程, 成为课堂教学所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 足见其重要性。地理新课程教材中还选择和补充了许多与问题意识培养有益的资料和案例。所有这些, 都说明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了明确的要求。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准备有足够多的有引导价值的问题, 教学才会有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更加明确。原来的教学使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课堂上学了很多内容, 也理解了不少知识, 但一回去就不知道复习什么, 不知道该掌握哪些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课后复习的内容就很具体, 避免茫然无措。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有用的地理, 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也就是说, 要多联系生活实例, 补充教材不足, 特别是选修模块, 要创新地提出开设校本选修课。现实生活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地理现象, 学习过程中更会碰到诸多地理问题, 这些都可成为教材的补充内容, 使地理知识体系的内容更丰富, 进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活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例, 注意到可能遇到的问题, 并设计出新颖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地理教学更具活力与实用性的必然选择。
“有问题”的课堂才精彩
要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最好的时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实际就是多启发学生联系地理知识, 拓展地理思维的过程。例如, 地理必修3中“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活动题讲到我国东北松辽平原的玉米带, 要求学生联系美国中部玉米带的知识, 比较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既培养了问题意识, 也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是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催化剂。逐步推进式教学对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例如, 新课程教材地理必修1对东亚季风的知识点只用了活动题和1月、7月风向图, 就要求学生掌握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影响。教材的简单处理, 无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重要的地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 讲到东亚季风时, 一般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间气温差异—气压差异—不同季节风向的变化—季风的形成—季风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设计不同的问题逐步分析, 教学逻辑顺序就流畅, 学生也不难在推理过程中理解有关季风形成及其影响的知识, 化难为易。
“有问题”的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内容具体化的表现形式, 使教学内容针对性更强。地理新课程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要掌握的信息量也特别多。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提出具体的问题, 才能使课堂教学的难点具体化, 逐一破解, 同时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问题, 又能适应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需要, 让大部分学生从解决问题中领悟到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面向全体学生, 有效地教授教学内容的过程。有的问题或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共同遇到的问题, 把这样的问题提出来, 在课堂上解决, 往往事半功倍, 避免课后逐一讲解, 浪费时间。学习方向不明确的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不足, 课后便有了努力的方向。
课堂教学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最好方式, 是学生最容易引起注意并接受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说, “有问题”的课堂才精彩, 教学效果更有针对性和具体化, 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设计的问题从哪里来
地理新课程教学中, 案例教学是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教材编写的重心。关注案例教学, 从案例中发现并确立问题, 是形成“有问题”的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围绕着案例的核心信息, 设计具体的问题, 是设计问题的主方向。例如, 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 涉及山西资源开发条件、能源基地建设、能源综合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与对策等。其内容丰富, 容易使学生产生知识组织上的混乱。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山西“煤炭资源”这一核心, 设计出与煤炭资源有关的条件、利用、环境影响等问题, 就能有效地展开教学。学生理解后, 又为其他地区能源基地建设的学习提供借鉴。
以经典的问题导出教学主要内容, 在突出教学主体的同时形成具体问题。新课程教材选取的许多案例是高考曾经涉及的, 高考试题就为这些案例设计有经典的问题, 是分析案例、理解案例、解决案例问题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充分运用这些经典问题导出教学内容, 就能突出教学重点,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 选修2海洋地理中的“厄尔尼诺”现象是高考地理经典试题之一, 正常年份是沃克环流, 但个别年份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发生异常, 太平洋西岸的上升气流和东岸的下沉气流减弱了, 使大洋东西岸气候明显反常, 并波及全球。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涉及热力环流的经典问题就可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 学生就明白了沃克环流异常带来全球气候异常。
在培养学生地理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过程中, 让学生想到更多的问题。把学过的地理案例知识迁移应用到另一区域, 解决该区域面临的地理问题是案例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 也是学生树立国土整治意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从已有案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迁移应用, 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应用水平。例如, 地理必修3详细讲解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早期开发及其后果、流域综合开发, 在课后问题研究中拓展到“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在实际教学中, 还可以设计有关我国“长江三峡工程”的问题, 让学生不断迁移应用学过的地理知识, 从而通过拓展思维来解决更多的同类地理问题, 开阔视野。
在案例问题的解答中, 拓展延伸地理教材内容, 也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好途径。例如, 地理必修2有关《工业区位选择》一节, 解答了“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理论问题, 而没有可做佐证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用图示方法, 补充某一具体城镇目前有的不同类型污染的工厂, 请学生完成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的区位选择, 并及时点评。学生在完成同类问题后, 树立起环保意识, 又掌握了解答问题的技巧, 举一反三。
联系生活实例, 更是挖掘问题的不竭的课程资源。例如, 讲到海水运动或地质灾害时, 可联系日本大地震、海啸、核事故;讲到太阳系时, 提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天文现象及成因。这些问题有了吸引力, 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质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与促进作用。
以上所提只是课堂教学形成问题的几种主要方式, 目的是以问题为契机,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 形成对地理知识的系统认识。
“有问题”不能变成真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能形成有真正问题的课堂教学, 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不恰当的方式方法。
对提出的问题要归纳总结, 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彻底明了问题的内涵, 形成规律性认识。例如, 在讲区域地理知识时, 必然涉及各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解决相关问题后, 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又如, 不同区域的水能资源与当地的降水径流量、地形密切相关;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农业自然区位因素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归纳总结后, 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不会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要充分应用资料中的原始信息生成问题。各种材料中的原始信息才是最准确、可靠的。这些信息不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应该充分挖掘应用。学生自己的结论有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很可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发生严重偏差, 找不到正确答案。
课堂教学以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 不能变成满堂皆问的教学模式。无所不问的教学方法, 在观念上没有分清课堂教学与课堂测试的关系, 在形式上变课堂教学为“课堂面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问题数量过多, 内容就过繁, 容易使学生陷入问题的海洋, 反而不利于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应用, 实际上失去了教学的主体功能。合理的做法是从教学理解中完成对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取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 每一个问题要获得最完整的答案往往不太可能,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不断体验合作探究的好处, 并在共同解决问题中不断成长。
8.多样化导入让高中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精彩课堂导入语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128
导入作为进入一节课的首要环节,相关论述层出不穷,足以看出其在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性。精彩的导入可以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高中地理课堂更高效。由于课堂时间短、教学任务重,教师往往忽略导入设计。即使教师没有忽略导入这一环节,也是多以单调、重复的方式(复习式导入进行导入,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本文拟结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实例,深入分析如何运用多样化导入方式构建精彩的高中地理课堂。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直观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直观的情境在某些情况下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有位教师以直观情境导入新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该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但是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倍感抽象,因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教师以解说方式直接引进地球自转、公转的内容,学生只会觉得毫无吸引力,学习兴致也会有所降低。但若是教师将地球自转、公转过程模拟成动态视频,引导学生直接感受地球的自转、公转,学生的兴趣变得很浓厚。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马上积极地思考与讨论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情境创设会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从而让引导更有效。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水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教师特意搜集了本市的水污染的照片,并以多媒体方式与之前水未被污染的照片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本市为何会出现水污染?长期饮用受污染的问题水易带来哪些危害?生活情境与生活问题足以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由此,教师从本市的水污染问题延伸到全国的水污染问题,自然导入新课。
二、设问导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设问导入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陈述或者出示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涉及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时,教师以设问形式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衰败吗?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影响吗?如果有,是什么影响?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何?这些问题的设计较为开放,教师也紧密结合了西方国家早已出现的“逆城市化”进行综合设计,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因此,在看到这些问题后,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他们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优化导入效果。
三、时事导入,增强时代气息
时事导入主要是指以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为背景材料,紧密结合地理教材内容进行导入的一种方式。高中生对于社会发展、国内外时事有一定的敏感性。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时事导入地理课堂学习,增强地理学习的时代气息,教会学生联系时事学习地理。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一课时,教师以2015年4月份发生的尼泊尔大地震为时事背景材料,利用这一大地震中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知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看到这些视频材料和听了教师的讲述后,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了。趁热打铁,教师设计深入主题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这一时事材料进行探讨:尼泊尔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尼泊尔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这样的处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导”无定法,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导入方法,而应结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以让高中地理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潘莉.巧妙的课堂引入带来的效果[J].新课程学习,20143).
[2]刘丽萍.石家庄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4).
9.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九
平谷六小林志英
【关键词】课件情境精彩
【摘要】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使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才有效。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就成为了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关键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鉴于这种形式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这种形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使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有力的捷径。
一、动画课文,使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让他们复述或背诵刚刚学过的课文,都会感到特别困难。相反,如果让他们讲述他们所看过的动画片,哪怕是几年前看过的,他们也能完整具体、1
有声有色的讲述完整。小学生年龄小,爱看动画片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把学习课文与相应的动画片相联系,相信没有一个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如在教学《鹬蚌相争》《守株待兔》《螳螂捕蝉》„„等课文时,我在上课过程中适时播放相应的动画片,并配上课文的文字、朗读,给学生以新鲜感和吸引力,调动主体投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阅读课文,把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可想而之,新颖有趣的动画效果定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兴趣和好奇,调 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身临其境,使学生愿学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内容是离学生生活很遥远的,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多媒体课件又为教学输入了鲜活的血液,提供了丰富的影象、音乐资料,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教学化天涯为咫尺。
例如,在教学《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课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身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光凭书中的语言文字去 让学生想象那里的美景,这是很难办到的。这时如果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这些自然风光,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象,就会自然置身于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不难想象,此时学生学起课文莱,就不会再对书本上的文字感到陌生和遥远了。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理解课文,也为教学营造了美的环境,使教学目标在十分优美和愉悦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三、形象演示,使学生易学
变抽象地说教为形象地演示是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特色。在小学有一些课文中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这些道理仅仅依靠教师苍白的说教,黑板加粉笔,是很难给学生解释清楚的。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一切为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像的移动、定格、同步解说等手段制作的课件在教学,《黄河象》《捞铁牛》等课时,形象直观的演示使课文中抽象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浅显,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
四、影片播放,使学生激情
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相结合的功能,将影视作品制作成VCD各式的文件进行播放,不仅能使学生乐学愿学,更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董存瑞》等课时,就可 2
播放有关影片片断,使学生犹如走上战场,走近英雄,感受那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壮举,从而激起了他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10.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十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双溪中学 罗德坤 电话:*** 邮箱:luodekunna@163.com
【摘要】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迅速渗透到教育各个领域,它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成了丰富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更精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握时机,切实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功效,该出手时才出手,真正做到多媒体课件为人所用,使学生在声、形、色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语文课堂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的辅助下越来越精彩,更富有魅力。
【关键词】 借助 多媒体 课堂 精彩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迅速地渗透到教育各个
领域,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作成课件,使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成为丰富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并且会主动探究,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在语文课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呈现声形并茂、情景交融的美景,为学生提供感性的知识,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向纵深发展,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先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欣赏,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丽画面。视频的前半部分体现了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选择了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并突出建筑物的色彩,捕捉每一个“图画美”。在放映视频的同时配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聆听课文范读。这样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语文课堂,学生岂能不喜欢?
二、借助多媒体引导想象,激活思维
当代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激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多媒体是引导学生想象,激活思维的一种很好手段,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听材料,使学生能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事物,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起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良好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如我在教学《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几首关于春天的乐曲,如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等,在播放乐曲的过程中,教师范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细细品味文章中绮丽的意境。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春天的图画,在视觉上给学生予以冲击,接下来讲解课文,在讲解过程中,用多媒体演示比较有立体感的描写性语言,如:山水花鸟、小草果树、蜜蜂蝴蝶、和风细雨等景物,让学生想象这些美丽的景色,感受春的气息。这样借助多媒体,化抽象的景色为具体的美景,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并进一步去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春的美。
三、借助多媒体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沿阵地,也是发挥教师才智的大舞台。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信息都为我所用,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使课堂成为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的高效平台,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如有些文章,有强烈的思想意义,如果只让学生靠文字去体会,或只有老师语言的讲解,学生因为受到知识、情感的局限,也许并不能有深刻的理解和强烈的认同感。可是借助多媒体,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先放了一段影片片断——《火烧圆明园》。影片中,学生看到了圆明园曾经的辉
煌;看到火烧圆明园那令人心痛的一幕时,认识到了帝国主义曾是如何践踏它;看到了大火过后它是怎样的断壁残垣,废墟一片。这样强烈的对比,这样真实的情景再现,学生内心有了强烈的震撼。再如,我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大屠杀的背景、历史过程、屠杀经过、参战部队、相关证据、遇难人数、纪念活动、同名电影等,使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有了立体的感知,这些鲜活的画面,让他们不能忘记帝国主义曾在我们国土上如此恣意妄为,他们更感到,国家如果衰弱与落后,是会让别人欺凌的。不知不觉中,爱国之心已萦绕在他们心中。多媒体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之处,轻而易举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借助多媒体再现情景,加深理解
各种感觉器官的并用,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象及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了比较完整的地步,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视觉和听觉形象,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印象,有效地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引领学生融入情境,加深理解。如我在教学《十五从军征》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景,出示几幅凄凉的画面,伴着凄婉的音乐,形象地展现了诗歌的意境,不管年代多么遥远,都无需教师过多的语言,学生们自然能联想到:十五从军征时的风光,八十始得归后的无奈,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悲凉,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凄惨,从而品味到诗中主人公内心的凄苦、哀怨和封建兵役
制度对普通老百姓的深深的伤害。
五、借助多媒体扩容课堂,提高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一节课、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单调乏味。对一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内容,虽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亦理解得不够透彻,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而根据文章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图象、声音、色彩等,则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表达的形象性,更好地领会作者在文章中体现的意境,并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直观、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高速公路、一座立交桥。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将以住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日出》一课时,我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内容是课文中的高潮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戏剧文学的特点,体会黄省三和李时清等人物的性格特点,收效明显。
当然,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新奇、过量堆砌图片和声像资料,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让它充斥整个教学过程,那样会妨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多媒体教学流于华丽的外表。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握时机,切实有效的发挥多
媒体的功效,该出手时才出手,真正做到技术为人所用,使学生在声、形、色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语文课堂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的辅助下越来越精彩,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
11.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更灵动 篇十一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数学课堂 灵动学习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3-01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的教学,数学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新。有个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小学数学灵动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前提,以小学数学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数学教学观,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强调师生互动,提倡瘁师爱生民主和谐,强调数学的知能统一。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快乐有效课堂教学的肤浅看法。
1.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选择合适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运用独特的话官魅力,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牢扣住学生心弦,井通过有效的情感沟通,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邠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精心”设疑”,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小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遉,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例如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时,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又走来几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在此处留白,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在吃米,走了几只?学生兴趣正浓,自然导入新课。
2.创设情境,演奏灵动课堂
教师在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暗示、移情、角色加减法的意义、可调两全浓,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汉仅聆听教师的讲解。
2.1趣味情境,拓展个性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突破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永,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多方位的爱学生,使学生变得思维敏捷和富有创造力。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用土豆做学具,让学生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的面、校、顶点。这样,学生在现察、思考中轻松地把握了长方体的三个知识点,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游戏情境,激励个性
小学生的机体正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够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特别是对于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他们往往更加难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欲望不高。游戏教学,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让学生们能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把小学数学教学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寓教于乐,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持久、稳定,课堂效率高,利于学生个性成长。
3.自主探究,彰显自主学习的魅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它解决的是一”想不想”探究的问题。浓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度明显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灵活性、开拓性及创造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学习就是依靠发现,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的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中艺术是无止境的,快乐有效课堂教学能激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富有成效。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社会,教师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营造·个欢乐、活跃的学川氛围,就会演奏出灵动的数学课堂,彰显自主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国红.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J].学苑教育,201 0(3) 39.
12.朗读让课堂更精彩 篇十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为, 只有朗读, 才能充分显露文字的声情气韵, 词句的精彩绝妙, 文章的灼见真知;只有朗读, 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 准确地表情达意, 真切地体味生活;只有朗读, 才能让真情感染读者, 让形象唤起美感, 让意境领悟主旨。观照贾志敏老师的做法,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采用的策略是:
一.民主和谐, 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 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职责, 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一个平台,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主动地去读, 专注地去读, 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 积极性越高, 其所获就越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是每节语文课开始, 我就让学生进行《每周一诗》、精彩片段回放等朗读训练环节, 培养学生的习惯。二是展开分组竞赛比高低, 男女竞争夺红旗游戏, 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朗读的兴趣。我教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 我先让学生朗读, 然后分男女朗读。读完后, 我问学生:“你们谁读得好, 好在那里?”学生听了之后, 毫不犹豫地说:“女生读得好。”我再让学生说出好的理由。我接着问:“那你们应该怎么改正过来呢?”这样, 学生通过对比朗读, 就能悟出这篇文章的朗读要点。三是讲故事练口才,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借助人教版教材“口语交际”这一环节, 让学生依据教材要求, 进行思考, 斟酌, 练习打腹稿, 当堂进行口头表达。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聊聊热门话题”我放开手脚, 在学生互相交流的基础上, 适当引入“法航A 330客机在大西洋上空神秘失踪”, “重庆一公交车发生自燃, 当场死伤多人”等新闻线索, 搭建演说平台, 让学生当堂演说, 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 讲的口若悬河, 听得津津有味, 既培养了思维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 又使学校学生获得成功感, 同学们谈兴正浓, 依依不舍得离开了课堂。四是交代背景线索, 精要分析点明主旨, 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等。
二.抓住文本, 依托资源, 提供良好的阅读范本
首先是听朗读录音。朗读录音比较标准、规范、动听, 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朗读录音能给学生以定势化的感觉。所以, 我在教学中常常手提录音机上课, 更多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也能恰当的把优美的朗读融入其中, 正是这一倡导, 使得我校先前配备的“三机一幕”进课堂设备充分发挥了作用。语文教学时, 各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播音员甜美、悦耳的声音回荡在校园,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浸泡, 熏陶、感染, 自然收获颇大。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学生的朗读感知, 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其次要注重教师范读。范读是学生学习朗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小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极高的钦佩感,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往往起到示范的作用。因此, 我正是善于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 强化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在语文朗读上, 我力求多做示范朗读。当然平时教师要尽量加强自己的朗读训练, 力求达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抑扬顿挫、富有吸引力, 然后以此感染学生。
另外要依托文本, 把朗读和文本紧密结合, 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读中感悟, 悟中促读。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 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理解文意。在学生读得比较顺当之后, 我让学生说出课文的内容。然后,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惊天壮举, 等学生完全体会了文章的中心之后, 我再让学生用一定的语气读出盘古的气概与作者对盘古的赞美之情来。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而且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循序渐进, 授之以渔, 提升整体朗读水平
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 分阶段实施相应的训练要求, 切忌揠苗助长, 超前进入, 使学生的朗读训练呈螺旋式逐步有序递进。短小的课文, 气势较强的段落, 句子让学生齐读, 这样可以使学生相互带动, 相互促进。默读:让同学只用眼, 不出声, 不动唇进行阅读。它是一种主要的读书方法, 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 周围环境的影响, 便于思考, 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适合小学中段训练。这种方法的运用, 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 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小学高段朗读训练速读与跳读, 如小说类的课文篇幅长, 教学时间短,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指导学生掌握速读与跳读的技巧, 提高效率找中心, 抓重点, 掌握文章的大意。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内学习效率, 而且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速度, 增加阅读量, 扩大知识面, 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当然在一篇课文教学时, 还要考虑恰当的使用朗读的方法, 比如, 在初读的时候, 尽量不齐读, 因为学生对字词还没有掌握, 课文还没有读通;当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的时候, 最好让他们默读, 因为他们需要边读边思考;当需要学生体会人物对话情节的时候, 最好分角色读, 这样语言就有了对象感;当学生遇到朗读难点时, 教师可以先范读, 再让学生试着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要求。
其次进行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 包括停顿的时机、重音的选择、变调的确定、节奏的掌握等。小学阶段要求不宜过高, 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要相机渗透, 做到“润物细无声”。如教师要给予学生朗读停顿指导, 要告诉学生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以及各种标点符号所区别的不同的停顿方法。教给学生掌握朗读的语气, 要讲清楚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各种句式的不同朗读方法。教给他们掌握语气轻重的朗读方法。简单的两个字“你走”, 通过不同语音语调语境的变化, 可以有多达6种的含义;贾老师“卖鱼的人”这一标题反复读了多次, 才把重音确定到“人”上, 学生才明白文章重在写人, 突出人物优秀的品质。
再次, 注重对各个朗读环节的过程辅导:初读时, 要求正确地读。读通顺, 读准确, 不读别字, 不读破句。细读时, 要求流利地读。读出轻重缓急, 读出抑扬顿挫。品读时, 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韵味, 读出情感, 读出形象, 读出意境, 乃至熟读成诵。初读要用口读得正确, 整体感知。细读要用脑读得流利, 理解内容。品读要用心读得有感情, 入境悟情。切不可将朗读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装饰品加以点缀。
另外朗读时要注意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 如齐读、单读、开火车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要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朗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只要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 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 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 和谐婉转的韵律, 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 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能增强学生的语感。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历, 提出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策略: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朗读氛围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抓住文本, 依托资源, 提供良好的朗读范本;循序渐进, 教授方法, 提升整体朗读水平。
13.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十三
【摘 要】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精彩的课堂导入好比是一篇优美文章的开始,吸引人的开头往往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课堂导入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做好课堂的导入工作,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
【关键词】 课堂导入;小学语文;策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小学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好语文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实际上也能起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学生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大门,是一个为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知识储备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堂的导入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就选取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巧妙对话,故事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巧妙对话,讲故事导入法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故事导入法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小学生年龄较低,好奇心一般比较强,喜欢听别人讲有趣的故事,一般听到“讲故事”时都热情高涨、兴致勃勃,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这一个心理,针对教材内容编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i u ü》这节课的时侯,首先教师在课前精心编一个小故事,并找一些与这个小故事相关的图画,上课时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画一边听老师讲故事,“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大家认识三个新朋友,蚂蚁、乌龟、和鱼儿,鱼儿和乌龟是住在一起的好朋友,有一天呢,蚂蚁不小心落水了……”
同学们立刻被这个故事吸引住,接着老师再拿出“u”的图片,小鱼儿朋友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u”,接着教师教同学们发“u”这个音,并带领大家练习“u”的发音,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开始了一堂课的学习。
二、渲染氛围,情境导入
渲染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也是课堂导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小学生年龄较小,情感也比较容易受具体事物的影响,所以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根据课本的内容和实际的教学环境,用声音、图片、影像等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近似的情境,快速地让学生融入到课本当中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氛围渲染可以借助音乐也可以借助影像资料,我们以影像资料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中,可以这样导入课堂内容: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海底世界?”
学生:“想”。
老师:“那么老师今天就带你们看一下美丽的海底世界”
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动画片,此时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上出现了海底世界的景象,有大鲨鱼在追逐小鱼,有漂亮的水母,还有成群结队的小鱼游来游去,非常的漂亮,借助动画起到了良好的渲染氛围的作用。接下来老师再问:“动画上的海底世界漂亮么?那课本上描述的海底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知的.学习中。
三、巧设疑问,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法,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设置一些具有悬念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进入课文。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秘密》这一课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导入:“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为什么东坡只有雪松却没有柏、女贞呢?东西两侧的偏差为什么会这么大呢?是自然造就的还是人为的呢?这是因为……”故事讲到这,已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必定会急切地寻求答案,这样自然地激起学生想要看书的迫切心情,此时学生就会带着老师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悬念的制造一定要紧扣课文的内容,从教材出发,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也会更易于接受,才能为有效课堂铺下成功的基石。
四、趣味游戏,活动导入
有位教育家说过:“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趣味游戏课堂导入法也是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对课堂游戏更是无比的热爱,课堂开讲之前做个简单的小游戏,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在游戏当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和精髓,提高他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一课中,教师上课时准备一把筷子,课前设计一个小游戏:“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比一下谁的力量大,好不好?哪一位同学可以上台把这一根筷子掰断呢?”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想上台进行尝试,选取三个同学上台尝试,显然同学们都能把一根筷子掰断;老师再拿起五根筷子向同学们询问“有谁可以把这五根筷子掰断呢”,再叫同学们上台尝试,结果掰不断,于是老师向同学们问“为什么一根筷子能掰断,五根筷子却掰不断呢?”,同学们对此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分析原因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话题“人多力量大,我们要学会合作”,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小游戏轻松地导入了本节课的内容,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14.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十四
摘要:
一堂40分钟的《英语课》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个环节往往需要利用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语言交际的直接参与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电化教学 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电化教学让我的英语课堂更精彩
小学英语是三年级学生才刚刚接触的一门学科。它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以话题为纲,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一堂40分钟的《英语课》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个环节往往需要利用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语言交际的直接参与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下面,我就PEP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时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既易激发但又消失得快的特点,为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电化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其创设的情境更具直观性和感染力,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在本课教学前,我根据教学内容编写制作电脑课件,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运行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电脑动画即本单元的chant,使学生置身于根据课本创设的情境之中,如场景“猴子正在荡秋千”。(电脑屏幕上播放动画并伴有声音)“The monkey is swinging”,场景“熊正在睡觉”。(电脑屏幕上播放动画并伴有声音)“The bear is sleeping”,等等,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电化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重点难点内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实践证明,运用电化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时,当遇到教师不易讲清和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时,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按照教学要求在电脑上设计与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掌握学习内容。
在本课教学中,现在进行时是教学难点,但教师并不能过多的给学生解释现在进行时,我就把动物正在做的事情剪辑在课件中,比如:学生在看课件中两只老虎正在走时,我会问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回答They are walking.对于这种可以通过直观手段解决的语法项目,因而教师不宜选择借助英语释意的方法,此时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播放制作好的动画片,在动物园里各种小动物正在做的事情让学生看,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现在进行时的意思,而且在头脑中的印象非常深刻,从而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运用电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工具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因而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要着眼于未来,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善于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汲取多方面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教学的对话学习,教师不是简单地讲述对话内容,而是使用计算机演示几个问题,如:“What are the monkeys doing?” “What are the elephants doing?” “What are the tigers doing?”等等,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去听录音。学生们在电脑上进行操作,使用根据对话内容制作的电脑课件,电脑课件是交互式设计的,学生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进行模仿、跟读、对话等练习。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自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四、运用电化教学,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把学生的信息来源从课本扩大到更广的范围,正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活动情景,如“课件播放动物世界,狮子正在打架,袋鼠正在跑,长颈鹿正在……”,使学生充满新鲜感,吸引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巧妙的运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会让你的英语课堂更加精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对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李克东 “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9期
2、钟绍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法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15.猜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十五
一、课题猜读, 快速感知
每一篇课文的题目都是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集中体现。让学生看到课文题目时, 先猜想文章的内容, 读的时候再对照印证, 可以快速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 有利于课文的整体感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这篇课文时, 可以通过猜测读课题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 看到这个课文题目, 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
生1:我想课文可能会写赵州桥的形状。
生2:我想课文可能会写赵州桥的颜色。
生3:我想课文可能会写赵州桥的美丽。
生4:我想课文可能会写赵州桥的作用。
……
师:同学们猜得很多, 现在就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对照印证你猜中了哪些内容。
再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类课文, 同样可以引导学生猜读课题。让学生说说看到课文题目, 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学生作出大胆猜想如:课文会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课文会写这个中国孩子会发出怎样的呼声, 课文会写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学生依据课题做出多种猜想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印证猜测内容。
这样以猜读充分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方法引路, 从整体入手, 无形中引导学生在猜读印证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理清课文脉络。
二、猜读重点词句, 读中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机械的语言训练, 也不是单纯的读法操作, 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化难为简, 聚集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文章重点词句作为突破口, 让学生在读中探究, 读中感悟。引导学生猜读重点词句, 有利于迅速拉紧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准确把握文本, 走进文本,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猜读重点词句, 探究文本内容:
师:同学们都抢着上台讲故事, 可是却有一个人不愿意上台, 是谁呢?
生:是英子。
师:课文是怎么写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 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眼圈红红的。)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 在这个句子中, 作者要通过哪几个关键词写出英子不愿意上台?
生1:“犹豫”。
生2:“慢吞吞”。
生3:“眼圈红红的”。
师:猜一猜, 作者为什么要用上这些词语?
生1:作者用“慢吞吞”是想突出英子上台的犹豫。
生2:作者想到英子从来没有在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走上讲台, 对英子来说,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 她当时快哭了, 所以作者用“眼圈红红的”。
生3:作者是要突出英子当时的十分不愿意, 所以用“慢吞吞”。
……
这样学生通过猜读, 能自主发现“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关键词, 并抓住关键词继续猜测探究, 透过语言, 走进英子的内心,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再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 第三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猜读重点词, 探究作者的用词目的, 能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 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情感。
三、猜情感悟, 内化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传授语文知识,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二是传承人类文化, 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 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时间后, 引导学生猜测作者或主人公当时的情感, 走进文章的角色, 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世界, 生成学生自己多元的独特感悟。
如《触摸春天》这篇文章的后半篇文字, 充满了大量的抒情, 显得非常感性而且抽象, 教学这样的文章就应多引导学生猜读。教师引导学生猜读:“怪不得连作者都感叹道, 睁着眼睛的蝴蝶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同学们猜一猜, 此时的安静会对蝴蝶说些什么?”学生通过猜读进一步体验了主人公的生活, 走进盲人的内心世界, 更深入地感受到课文的人文意蕴, 体会生命的美好。再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 文中有两处用上“静静的”一词。第一次是第二自然段“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 第二处是课文第四自然段“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两处可以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猜读悟情:“小钱静静地在想什么?台湾青年此时静静地在想什么?他们想的有什么不同?”从而更充分地感悟台湾青年平静下的那颗坚毅无比的内心, 进一步体会到这是一次海峡的拯救行动, 这是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 “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 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这一文章所要体现的主旨。接着再让学生猜一猜, 说一说, 小钱得救后, 有一天和台湾青年相遇了, 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这样通过不断猜读, 拨动学生的心弦, 撩起学生浓浓的情怀, 给孩子心灵的强烈震撼。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 教师在课堂中就要知其所想, 给其所需, 要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需要, 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猜读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通过猜读去感知、理解、感悟、体会文本内容, 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理解, 使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吕世虎.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16.自由,自主,让户外游戏更精彩 篇十六
一、解放头脑,在探索中激发创造的灵感
传统的户外游戏,老师事先划定游戏区间、准备好游戏材料,控制孩子的行为,限制孩子的自主性。这显然不符合陶行知先生指出的要“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孩子的特殊才能得以发展而不致枯萎,增强其思维能力”的教育理论。本着“把游戏还给孩子”的宗旨,我们改变游戏观念,让游戏成为孩子的游戏,让孩子成为游戏真正的主人。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幼儿的指导探索”,在户外游戏区,我们为孩子提供了木桩、轮胎、竹子等生活化、低结构、低成本的游戏材料,鼓励他们自由探索、自主创新。没有区域的限制、没有要求的规定、没有材料的统一,这样宽松、自在的游戏氛围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大胆想象激发了无穷的创造源泉。看,孩子们个个兴致盎然、全身投入!轮胎、木桩太重,他们有自己的办法,或合作,或滚动,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他们将几个木桩排成“架子鼓”,用竹子当鼓锤,摇头晃脑地演奏起木桩交响曲;他们把木桩侧放排列整齐,铺成小路,在上面练习平衡;他们将木桩搭成生日蛋糕,唱歌舞蹈开PARTY;他们将轮胎一个个收尾相接,变成毛毛虫探险区;他们将轮胎高高迭起,进行攀爬比赛……看着一件件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游戏作品,我们庆幸自己“站在儿童的位置上”,“钻到他们的肺腑里去”,让孩子真正成了户外游戏的参与者、体验者、探索者,在游戏中激发了灵感,在思考中进行了创造。
解放大腦,让孩子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倡导孩子是游戏活动的主体,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充分的自主,鼓励孩子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努力创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独特的发现、感受、经验和想法,发挥孩子创新的潜能,促进其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最大发展。
二、解放双手,在动手中体验创新的快乐
很长一段时间,走进幼儿园,看到的是现成的大型游戏器械,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和挑战,使幼儿在游戏中所获有限。很显然,这并不符合孩子天性的发展,与游戏精神也是背道而驰的。
陶行知指出:“解放孩子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孩子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他的话语犹如引路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现在,在幼儿园,搭好的大型器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零散的部件,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丰富的低结构材料,为孩子提供了自由选择游戏主题、材料和伙伴的机会,赋予了他们无穷的想象灵感和创造源泉,成了他们的游戏新宠。
瞧,轩轩挑了一块大部件,因为太重,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他果断向伙伴求助:“兰兰,帮我一起搬!”两个伙伴一起抬 ,终于搬到了“工地”。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又搬来了许多零件,开始拼搭:长方体当桥墩,长方形当桥面。看似稳当,却很快发现了问题,于是向我求救:“老师,我们的桥搭是搭好了,可是不牢固,稍微一动就会歪掉。”我指导他观察每一块部件凸出或者凹进去的地方,告诉他们把这两处插紧就牢固了。“喔,原来是这样啊!”轩轩恍然大悟。 掌握了方法,孩子们又忙碌了起来。兰兰负责抬玩具,轩轩和航航负责装安。终于,一座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立交桥横空出世!孩子们在自己搭建的“世界”里,走着、钻着,爬着,那份自信、那份满足、那份骄傲令人动容!
解放双手,孩子们真正成了游戏的主人:自主决定,独立做事,积极交往,互相合作, “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在努力中获得愉悦和成就,在动手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尝试创新。
三、解放空间,在大自然中感受探索的乐趣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的勃勃生机与无穷变化为孩子的认知和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天然的学习素材。《指南》指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起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中积累友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了帮助孩子回归自然,我们将孩子从“课堂中”带到“大自然中”,带着孩子去感受、去观察、去体悟、去探寻。
“开心农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户外游戏区,那里风景如画,绿意葱葱,动物成群,瓜果飘香,让孩子们着实过了一把“农夫瘾”,给他们带来了别样的体验和乐趣。
秋天,孩子们在菜地里种上了大蒜、韭菜、大豆、土豆。瞧,他们有的挖土、有的播种、有的填泥、有的浇水,第一次当“农夫”的他们,笨拙但却快乐地劳作着。从此以后,照料这些亲手播种的植物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每天都会看看植物有没有发芽,有没有变化,是否需要松土、拔草,细心呵护着自己的“小宝宝”。在孩子们的殷切期盼和悉心照顾下,大蒜终于发芽了,嫩嫩的绿叶迎着微风轻轻舞动,煞是好看!这下,孩子们忙得更欢了,每天都不忘给这些植物松松土、铲铲泥、浇浇水、仔细观察、比较一番。在孩子们的精心照料下,植物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化。他们惊喜地发现:韭菜割了可以再长;油菜花成熟后会结豆荚;黄瓜是由花变的;西红柿的叶子有一股怪怪的味道……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孩子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用鼻子闻,还提供各种工具,引导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解放空间,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满足实践探究、展示实践成果的特殊的学习环境,萌发了其探究的兴趣,体验了发现的快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激起孩子们对大自然以及未知事物的探索!
我们期许着孩子们在天地间快乐地游戏,在游戏中获得锻炼和成长,在成长中体验自由和自主!
【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课堂01-08
论小班化课堂自主学习(何军昌)01-17
浅析高中政治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11-21
高效课堂下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计划08-14
高效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1-11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12-19
自主学习名言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