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带一路的感悟(精选10篇)
1.对一带一路的感悟 篇一
班笔飞 1411740133 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臶,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当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早在2010年GTP就超过了日本,现在稳居第二。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为了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总书记在哈沙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举措得到的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因为这是受益于参加这项战略布局的国家的,只要你参加就会获得利益。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犹如东南亚的国家他们就很积极参与。
然而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经济复杂的时期,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停止不前的局面,还有可悲的是有的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的倒退,造成了大量人口的失业,社会**就此开始发生,中东国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国际经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变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应该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臵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发高水平、大范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互利的经济区域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添加新的正能量。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
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现在存在的经济问题是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然而中国始终秉承着共同、共享、共建的原则,在通路、航路的基础上通商,形成和平与发展新常态。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正在发生改变,现在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经济转型,为了符合以后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调整是迫在眉睫的。以今年北京的出现的雾霾来看,我们国家的环境污染是很严重的,为了推进无污染、耗能低、信息化的服务型或工业性产业,中国在经济上对那些污染比较重的国企或者是民企、私营企业就行了查封。习近平说过,上一辈的人们把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只有骨头,我们也应该补这些骨头很好的处理掉。虽然现在经济出现了下滑,没有达到以前的8-10%,但是总体水平依然在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这样依然使得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GTP增长速度是第一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在不断上升。
“一带一路”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合作长廊,目前亚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共同为了实现世界经济稳步增长这一共同课题。不仅如此,这一思想正是世界各国人们心中落地生根的战略构想,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展开了宏伟蓝图,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有利于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先。
在当今社会,“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符合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得世界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竞争,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来战略上的铺垫。“一带一路”更能反映国际社会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怀着和平发展的理念,现世界宣告:中国崛起不会损害他国的利益为代价。中国的今天是那些发展中的落后国家推上来的,因此以先富带动后富这一理念为发展中的亚非国家创造条件。
2.对一带一路的感悟 篇二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企,走出去
自本世纪初, 中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至今, 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走出国门, 采用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也给当地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国有企业近年来的对外投资增速有所减缓, 在对外投资主体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但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流量和对外投资存量上的绝对地位依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的国有企业, 在对外投资的流量上依然是绝对的主导。
一、国企走出去的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 (WTO) 之后, 中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海外投资、并购等活动日趋活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企业开始海外“抄底”, 海外并购等投资活动更加频繁。
通过“走出去”, 中国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资源, 还能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整合产业链等资源, 以及获得财务投资收益, 同时分散和对冲风险。此外, 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兼并收购有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无疑能够对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在“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中, 100家中国公司的海外总资产达到5.24万亿元, 增长比例接近16%, 国有企业的总数量已经增长至84家。其中, 中央企业首次达到50家, 海外资产约为4.5万亿元;民营企业共16家, 海外资产约为2593.2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底, 绝大部分中央企业都在境外 (含港澳地区) 设立了分支机构, 这些机构遍布在世界150余个国家或地区, 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8.7万亿元。而在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纯境外单位中, 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已分别达到4.68万亿元、4.49万亿元和1200亿元。除了110多家央企在境外的巨额资产, 地方国企境外资产也颇具规模, 仅在“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中的34家地方国有企业, 其海外资产已经达到4757.8亿元。除此之外, 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规模更加庞大。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底, 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27家海外分支机构, 总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 按照现有汇率, 折合人民币7.45万亿元。因此, 仅从上述所涉及到的境外国有资产来说, 这一总量已经是超过12万亿元。
目前, 中国的“走出去”政策正经历重大升级。新的“走出去”政策将在中国产业向较高价值的制造和服务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出口高附加值产品, 如高铁, 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展现中国新的竞争力。此外, 承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出口钢铁和水泥等材料, 将有助于解决这些行业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推进, 今年国企海外并购将会有一些大的动作出来。央企海外并购已由此前的资源产品并购走向了股权并购的高层次阶段, 证明中国走向世界的能力更强了。
随着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格局的形成, “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二、一带一路的发展
2013年, 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即“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 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 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展历史
2013年9月和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 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 习近平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 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 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2015年9、10月份,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今年11月, 成功举办APEC峰会, 在中国开展域内大国外交的同时, 将“一带一路”外交更深化为“互联互通”。可以说, “一带一路”已经从战略理念转化为外交实践。
(二) 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 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
展机遇。其战略愿景可分为远近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 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从“一带一路”到互联互通, 中国外交战略正从以往的韬光隐晦变得纵横辟阖, “一带一路”外交前景可观。
“一带一路’是构建开放经济体制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 是我国政府根据全球形势变化以及我们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我们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
新的“走出去”政策将在中国产业向较高价值的制造和服务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新的“走出去”政策的“压顶石”是“一带一路”规划, 要实现规划目标, 中国必须使国企变得更具战略性、竞争力和效率, 而中国国企将在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一带一路对国企走出去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提供巨大的市场潜能。“一带一路”沿线覆盖人口超40亿, 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 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能, 为给国有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年底, 国资委监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107家在境外共设立8515家分支机构, 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80多家央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2.发挥我国国有企业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特殊优势, 尤其是中国高铁技术等。推进在“一带一路”战略中, 基础设施建设被摆在首要位置。由于周期较长、收益不高, 私人资本与私有企业通常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对于国企来说, 投入“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不仅是贯彻国家战略和意志的体现, 也是消化和转移我国国内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 国有企业可发挥这个优势, 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 带动基建、研发和材料等多个领域形成齐头并进格局, 同时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制订企业具体规划, 使“一带一路”从构想变为落地。
3.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步伐。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 央企的海外资产也随之扩大。“十二五”以来, 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从2.7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 年均增长12.2%。截至2014年年底, 央企境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中央企业总体的12.7%、18.3%和8.6%。国资委的数据显示,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额约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70%, 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约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的60%。境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的增长加速了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中央企业在“走出去”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增长空间不断拓展, 尤其是在推动电力、轨道交通、建材等领域装备“走出去”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绩。
4.促进国有资本走出去。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 而现阶段, 我国民营资本的规模、技术水平、竞争力、管理水平都不如国有资本, 更远远比不上西方跨国公司的垄断资本, 因此目前进入国际要素市场, 获得足够份额的主要还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 是我国进入国际要素市场的希望, 也是我国获得国际要素市场定价权的主通道。
5.推动国企重组。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 在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能源发电等领域, 央企重组的步伐已经迈开了。因为这些领域国家重点鼓励走出去、并且能够实现产能转移, 同时反过来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 这是双向推动。国企的兼并重组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一带一路’建设也会推动国企的兼并重组, 国企重组又接着推动了‘一带一路’, 这是双向推动的良性循环。
(二) 消极影响
首先是“一带一路”所涉区域, 地缘政治复杂, 面临诸多挑战, 对国有企业走出去有一定的影响。如中国和邻国的领域主权之争, 与日、菲、越、缅和印度等国家现实利益关系, 影响着国家之间的经贸协作, 特别是中国资本和基建的输出;相关国家政局动荡的影响, 从中亚到西亚再到非洲, 尤其是西亚和非洲, 内部的宗教冲突和政局动荡, 还有非传统的恐怖主义滋扰, 是困扰中国和这些国家开展合作的主因;西方阴影无处不在, 除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对华的战略再平衡, 针对中国在亚非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和产能输出同样预设障碍。
其次是“一带一路”国内的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立法滞后, 审批繁锁, 服务缺乏。
1.在全球跨国投资风起云涌、形式多样和中国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中国海外投资尚无有效的法律依据进行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 已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目前, 中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政策基本上是针对投资的审批, 投资促进政策以新建企业为主, 而对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投资方式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另外, 投资后期的管理和监管没有形成气候, 造成“只生不管”的尴尬局面。
2.审批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体来说, 一是审批内容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成份;二是投资限额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三是审批手续复杂, 时间过长, 导致一些项目因贻误了最佳投资期而亏损;四是外汇管理制度不够灵活, 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再投资。一些企业为避免麻烦, 索性避开政府审批, 或私自在海外投资, 或利用海外投资申报数字与实际投资数的差额转移资产, 或将国外投资收入截留用于再投资, 而现行政策却难以克服上述问题。
3.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到海外投资设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是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 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方式。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尚未意识到这点, 没有将海外投资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 缺乏海外投资的中长期计划。由此导致企业对外投资动机不明, 随意性较强。另外, 国有企业产权问题仍然困扰着企业, 其管理体制也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4.金融服务欠缺。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的资金来源中, 主要依靠自有的资金。虽然, 国内金融、保险机构对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也给予了较多关注, 并推出了针对“一带一路”的产品和服务, 但扶持境外的业务较为缺乏。建议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 特别是做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服务布局, 扩大覆盖面, 提高服务能力, 并且进一步发挥政策性保险机构的作用, 采取降低费率、扩大覆盖面、创新保险产品、提升理赔效益等措施。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 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 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国有企业布局“一带一路”之中, 速度之快、动作之密是世人共睹, 但另一方面, 目前国际环境的不安定及国内支撑体系仍需不断完善等因素也影响国有企业的“走出去”, 建议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统筹协调, 加快和相关国家就投资权益保护、贸易和人员往来便利、法律风险、税收稳定等等, 最好能够落实一些双边和多边的协定, 来帮助企业减少和化解一些风险、不确定性。而国有企业的对外经贸合作内涵和模式也需不断转型升级、不断深化, 更加要注重塑造企业和产品品牌, 提升质量和性能;更加要注重把投资和贸易以及产能合作结合、投资和工程承包结合;更加要注重全球配置资源。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感言:国企要当“一带一路”建设先锋》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年07月02日
[2]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人民出版社, 2015.
[3]金立群、林毅夫.“一带一路”引领中国[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4]冯并."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3.对一带一路的感悟 篇三
关键词:一带一路;石化产业;经济发展;“走出去”
在国际经济形势低位震荡、国际油价一路下跌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一针强心剂,更为我国石化行业转型、创新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我国石化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基础强大、技术完备、装备先进的竞争力。但受到国际石油化工市场需求疲软,国内市场成本上涨、环境保护限制等因素限制,国内石化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急需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石化行业迎来了产业升级和“走出去”的最佳契机。
一、一带一路对我国石化行业产业升级的促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石化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3.35万亿元,下降5.5%;利润总额6440亿元,降幅19.5%,进出口贸易总额5270亿美元,下降21.5%,其中出口1816亿美元,降幅7.7%。在这样的行业发展态势中,一带一路为石化行业长夜升级带来了促进。
首先,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对石化行业进行重新布局。一方面对石化行业初级阶段产品生产进行削弱,实施产业升级,加速布局高端石化产品,使高附加值产品成为我国石化行业主流。另一方面,进一步实践《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方案》,将石化行业地理布局再优化,满足环境保护的严格限制,为产业改造转型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对当前产能过剩等情况,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等实现石化行业科技升级,提升行业竞争力。
其次,为石化行业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动力。在当前石化行业运营成本高位的情况下,推进企业管理创新,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加强资金和成本管理,利用石油化工原料价格低位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改传统企业管理中人浮于事的现状,提高企业竞争力,带动行业发展。
最后,借助一带一路,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石化行业是传统工业体系,以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家央企为试点,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工厂和油气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规模,推进工业化项目智能化改造。并将经验推广到全国石化行业内,形成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体系。同时以数字化、信息化为载体,大力开发电子商务,对一带一路实践中与国外企业接洽、合作也起到促进作用。
二、一带一路下我国石化行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在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石化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加大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加拿大这类中亚、欧美等国的交流合作,构建我国石化在世界发展的产业圈,拓展产业渠道,努力缩减经营成本,提高发展效率。第二,充分发挥我国石化产业的优势,以“一带一路”为指引,有效整合资源,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将我国煤炭开采、加工优势带到全球,积极拓展上、下游及配套产业的发展,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国际化石化产业聚集区,扩大石化产业规模,形成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第三,为了发展我国石化产业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对石化技术和设备进行整合,积极与当地国家进行石化项目合作,以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依托和载体,促进石化设备走出国门。第四,石化作为有限资源,国际贸易会受到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影响。所以为了提高我国石化行业的有序、快速发展,需要深化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营销策略,进行产业发展布局,大局着眼统筹规划,逐渐由原材料出口为主向技术、服务出口为主进行转化,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和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真正做到研、产、销一体。具体来说,我国广东企业在缅甸投资的炼油厂项目,投资总额占国际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的现代化产业基地,解决了数以万计人的就业问题,给政府带来了税收收入高达上亿美金。其所采用的能源清洁系统广受好评,不仅加速了石化企业的发展,更为我国在世界石化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奠定了基础。
专家分析认为,国内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自身获取资源、拓展市场的需求外,同合作方“互补性强”也有很大关系,这奠定了双方进一步推进合作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能源资源约束,结构亟待调整,一些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中国石化也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资源优势突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就业率、升级制造业产业链的愿望强烈,并且急需外部资金与技术。中国石化在这些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此同时,这些投资合作项目给沿线国家带来了资金、技术和设备,提升其能源及装备工业能力和水平,延伸产业链,提供就业机会,带动这些国家实现经济发展。
三、结语
我国石化行业体量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国际话语权不高,所以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苦练内功,深化石化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提高管理效率,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合作,扩大我国石化行业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同时以石化行业为排头兵,带动国内其他行业国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闻芝.“一带一路”:石化产业升级新机遇[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5,(03)
[2]鲁东侯.中亚油气合作风险及应对[J].中国石油石化,2015,(19)
4.一带一路战略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篇四
总书记分别在13年9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13年10月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战略。下面我结合时代背景简述一下“一带一路”战略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一带一路”、中国梦、意义
“一带一路”是一种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指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这“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维护周边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带一路”打开了筑梦空间。
就本国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引领未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升级版。西部地区拥有中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陆路边境线长达1.85万公里,但对外贸易的总量只占中国的6%,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所占的比重不足10%。因此,未来的西部大开发,需要建立在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从而成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
就与中国紧邻区域而言,这一构想可使有关国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建设“一带一路”,能够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1”、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机制作用,即分别从陆上和海上推进互联互通,拓展开放通道,使相关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区域合作,为亚洲的整体振兴插上强劲翅膀。同时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找到利益契合点,能够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将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5.对一带一路的感悟 篇五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引起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毫无疑问,该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意义。然而,兴一利必生一弊,“一带一路”在实际运行中也必然面临着一些艰巨的挑战与困难,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该战略进行利弊分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利弊分析;经济发展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
翻开中国古代辉煌的一页,陆上“丝绸之路”便成了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财富,其更是闻名于世界。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西域国家的商贸之旅,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扩大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力。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该战略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提出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带着质疑的目光审视着这项战略的意义是什么,能给全国乃至全世界带来怎样的利益。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发展状态下,更需要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就是此状态下的应景之作,这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又一实践证明。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的经济体态下,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既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世界各国合作的需要,更加体现出中国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愿意为世界的发展、人类的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利于国内建立经济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发展政策,将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使得东部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使东部地区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牵动者,这就导致了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巨大的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在东部经济渐渐饱和的形势下,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资源尚未得到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就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开发西部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经济牵动者,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起使中国走出世界的重任。
(2)利于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
“一带一路”将整个欧亚大陆串联成一个经济区域,各种新兴行业和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使得沿线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大大增加,给沿线地区人民带来了更多国际化的就业机遇和实实在在的好处,利于解决一系列以就业率为主要表现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合理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大策,不仅能够稳定民心,促进社会的稳定,更能够对经济起到助推作用。
(3)利于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
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将过剩的产能转移出去,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中国制造推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帮助沿线经济欠发达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并通过陆路资源进入平台,保障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另一方面,沿线国家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与相关国家联合起来积极发展自身经济,优势互补,以达到共赢的局面。“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相互交流与了解,使其建立起了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创造和谐的共处环境奠定了基础,利于打造真正的区域利益共同体。
三、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挑战
(1)生态环境问题
在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中,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似乎一直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的发展必然以一定的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由于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掠夺,路上丝绸之路出现了广阔无垠的沙漠和戈壁,海上丝绸之路出现了海洋资源的匮乏与大面积的海洋污染。而且国家之间也因此出现了一些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各国都希望能尽量满足自己国家的利益,都不愿意以牺牲自己的发展为代价而将环境责任推给别的国家,这就很难做到让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造成沿线国家的利益冲突,不利于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
(2)历史与认知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给沿线国家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许多国家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提出了质疑,甚至将其命名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可否认,“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都对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相似性。但两者有着质的区别。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是要弘扬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而美国在二战结束后提出并实施的“欧洲复兴计划”,也称为“马歇尔计划”,是以帮助西欧重建为名而行巩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之实,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许多国家由于对此有着模糊的认知,导致其不能与中国敞开心扉地进行经济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存在历史的领土领海争端问题,这一系列敏感的话题为国家间的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大国关系问题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如何处理与大国之间关系的难题,大国关系也是影响中国周边环境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例如,美国作为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主要对象,肯定会较多地从竞争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一带一路”。美方认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上大国,不断崛起的中国势力将加速扩张,必然将自身力量扩展至全球地缘政治的支点,覆盖整个欧亚大陆。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东亚强国的日本,虽然给予了“一带一路”积极的评价并寄予希望,但也从对日企竞争力的担忧和地缘政治角度表达了日本面临的挑战威胁。在这种敏感的关系状态下,一些发达国家可能会出于竞争考虑而在各方面遏制“一带一路”,这也给该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进一步提升了在世界舞台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利于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推动了与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利于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对于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沿线国家应该相互理解,步调一致,共同承担,不能仅从自身国家的立场和利益来考虑问题,要在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欢迎其在沿线发挥建设性的指导作用,用发展代替争端。
>参考文献:
[1] 王敬文.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J].中国外贸,2014,19.[2] 刘海泉.“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J].太平洋学报,2015(2).[3] 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 李月好,杨震.“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3.[5] 张莉.“一带一路” 战略应关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4,27:4.四、推动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策略
4.1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体育产业为第三产业,要想改善人们体育消费水平,就务必要基于国家、社会经济水平背景,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发展社会生产力极为重要。在我国,消费水平高低受收入优劣很大程度影响。农村居民自身收入水平制约购买能力,其消费结果同样遭受影响。体育消费是位于生存消费之外的发展、享受消费。因此,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提高了,自然其体育消费水平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唯有让农村居民经济上实现富裕,不存在后顾之忧,调动起他们的消费主动性,改善消费水平,方存在可能激活消费,推进成都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次研究结果得出,成都农村居民现阶段鲜有高收入者,且低收入者占据很大份额[6]。所以,强化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推动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重中之重。
4.2树立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体育态度
通常而言,可见体育价值观理解为个人对体育活动行为的喜好、重要性的个人主观评定。人们透过体育价值观认识体育事物,透过体育价值观获取参与体育行为的精神力量。可见,唯有树立科学体育价值观,方可自源头上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态度指的是个人基于价值观、道德观对外界事物形成的主观评价、自我反应。个人体育行为需要得到积极体育态度的支持,负面体育态度会对个人体育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形成积极体育态度,可帮助人们消除一系列不良思想、坚持体育锻炼等。所以,树立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体育态度,使农村居民主动自觉参与是推动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途径。
4.3加快农村城镇化,优化农民体育消费
即便我国现阶段已经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工业化国家,然而城市化水平相较于国家平均水平仍旧远远不足,严重滞后于工业后。城市化水平的不足,势必会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束缚。城镇化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自农村型朝城市型过渡的历程,明显体现于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可见,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脚步,提升成都城市化水平,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人口朝城市转移速率,转变农村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进一步使体育产业随着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发展起来,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伴随农村居民经济水平改善及消费观转变而逐步优化起来[7]。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促使农村体育消费市场不断。为了推动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行为,清楚认识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树立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体育态度”、“加快农村城镇化,优化农民体育消费”等,积极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6.对一带一路的感悟 篇六
“一路一带”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通过发展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突破了理念上的禁锢。二是通过沿海14个城市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开放的领域,形成了开放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三是延伸到长江沿线的开放,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开放局面。这种按梯度分层次的开放节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其基本驱动力是先开放合资、后扩大出口,通过对内深化改革激发增长活力。通过加入WTO,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拓展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其结果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内需外需一起拉动,形成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增长局面。今天,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吸收过去有效的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需要我们调整发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目前,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需求明显减弱,中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构性矛盾和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已形成了新的压力,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耿耿于怀,不断通过对贸易结构的调整及规则的重塑,试图从多方面限制中国的发展。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东部省份应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并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
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省份可以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其困难表现在,各国期待高,自己准备少投入多效益,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欠发达,人文环境复杂,宗教、民族矛盾多,国家之间边界争端、水资源争端短期内难以解决等。这些问题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我们面临的困难不在国内,在于“一带一路”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认同和政府的支持。要想长久的把困难解决好,必须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做到五通,即政策沟通是保障,要协调;道路联通是条件,要满足;贸易畅通是目标,要互利;货币流通是途径,要跟进;民心相通是关键,要先行。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连通,为了更好的发展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主席访问印尼期间,又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的亚信峰会上,习主席向世人展示了“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新面貌。
经济,向来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当前国际环境暗流涌动,似乎攀上山峰沐浴阳光的方式独有你争我夺,殊不知经过漫长世纪更迭的社会已约定俗成了自有的规则,谁能率先领悟它的真谛谁就会掌握长久而非短暂的主动权。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迟缓、中国融入国际金融体系进程难、外部环境摧残中国出口以及美国经济一家独秀和国际经济市场僵化等诸多挑战,我们也到了考虑更深层次多元化发展的时候了。反观亚洲自身,亟待解决的关乎各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时刻提醒着我们问题的重要性。中国这次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是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经济环境治理做出的最好诠释,这是国家的连通,是心与心的连结。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就发挥着它强大的作用,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深化了合作交流,加深各国友谊并促进各国的发展。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数不清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流向各国带去了文明和美好,也带来了喜爱和赞誉。今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国际经济问题上充分展示了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惠及周边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国向世界重申和平崛起的伟大理念。
作为连通了各国发展的金纽带,“一带一路”深刻影响和改变亚欧大陆数十亿人民的生活,政策沟通、贸易往来、资金流动、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便利也加速了国际交流和合作。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次好机会对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拓宽市场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处于自贸区的企业,由于自贸区数量不断增加,自贸区也将促力“一带一路”的发展。找准立足点,准确分析自贸区对自身的影响,以便更好的发展自身和贡献“一带一路”。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连通的不仅是国家与国家,更多的是惠及民生。
中国铁建董事会秘书余兴喜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自2013年9月、10月起,中铁建总部的国际部与经营计划部就一直注意收集“一带一路”的相关信息,跟踪相关的项目。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一带一路’是工程机械企业的‘春天’”。正如中铁建和三
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 赵保佑说,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河南共有4处入选,应该和这些“世遗”优势相结合。另外,还应结合好“一带一路”战略中河南所拥有的实际地位,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郑州被列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明确指出“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
“我认为,河南应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内陆地区的战略连接点’作为主要定位。”赵保佑说,“为适应这一战略定位,必须做好三个对接。与郑州所独有的交通枢纽地位对接,利用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米字形高铁、郑州航空港和已开通的‘中欧班列’;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对接,洛阳、开封在中外交流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要挖掘内涵,叫响品牌;与我省整体的产业优势相对接,发挥我省在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交通物流业的优势,增强我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形成‘一带一路’的战略核心腹地。” “一带一路”必将在共建共营中向共赢延伸
新华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傅云威)以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和夏季达沃斯论坛为契机,围绕“一带一路”话题的探讨连日来不断升温,促进人们不断深化认识“一带一路”内涵、战略意义,并客观看待中国经济特性、国际角色定位。这让人们愈发相信,“一带一路”必将在共建共营中向共赢延伸。
中国既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也是这一倡议的积极践行者,这一倡议饱含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契合了中国的国家定位,呼应着全球市场深刻变化和调整。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牢,旧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增长点尚在酝酿。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国际开发合作游戏规则,引入更加系统、广泛、普惠的新型合作机制,是打破僵局、赢得新增长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在全球价值链条上,如今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中间之国”,其独特优势在于,上能与最尖端的技术资本要素对接,下能与广大发展中国合作,联通高、中、低端资源和市场。
就是说,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而这个角色绝不止于基建领域的架桥铺路,而是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承上启下,破除梗阻,打通上下游资源,联通高低端市场,提高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效率。
正是出于对全球经济新格局和中国定位的敏锐判断,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外界广泛认同。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认为,当前发达经济体应与发展能力弱的国家开展结构改善性的项目,以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拉紧彼此经济关系。“这方面可以参照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他说。
7.对一带一路的感悟 篇七
1 什么是“一带一路”政策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 而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种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2013年9月, 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 同年10月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 指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 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自此得名。
“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就国内, “一带一路”为久远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是丝绸之路复兴的重要机遇, 加强了我国和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 也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开启了一个重要篇章;就国外, “一带一路”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正能量, 为世界经济的繁荣贡献了一份力量。譬如, 该项政策指出, 建立一个中国国际援助与合作基金, 以政府名义对外实施贷款;政府贷款带动国内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配套协调实施, 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和储备货币。发达国家可借此投资进行改革, 缓解经济危机的损害, 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借此完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获得更多更快的发展机遇。
2 国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现代化建设不可小觑的力量。宏观上看, 21世纪以来, 国内物流业有了长足进步, 整体产业发展迅速,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就。
国内物流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不仅得益于国际物流业大量成熟经验与先进设备的带动, 也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很多物流企业纷纷采取现代化物流的管理方法与技术, 进行了企业的革新, 10年来物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在显著提升。
物流发展更加智能化、信息化。进入21世纪以后, 外资企业的进入对物流行业有了质的带动, 国内物流仓储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运用广泛。全方位的交通建设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效率,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物流信息化有了突破进展。
物流大环境的改善。国家十一五计划指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物流也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 中央和地方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物流业的发展。
3“一带一路”对国内物流业的促进作用
3.1 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中, 宏观的战略应当听从国家层面的决定, 由国家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谋略。在“走出去”的环节中, 也应当尽量成建制的向外输出, 将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贸易需求和声音, 凝结为一个整套的标准, 统一向外实施, 把“中国制造”销出去, 为国内物流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走出去”的政策下, 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最大的机遇的地区主要是西和南两个方向的地区。
首先, 对于西部来说, 中亚五国与之相连, 并且, 相比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整体的发展水平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 中亚五国在基础设施中的需求会比较大, 有利于形成对我国剩余产能的承接。我国企业以“走出去”的战略向中亚五国等地出口的不仅有民众消费的普通商品, 还有一些高档商品或是高新技术产品, 这都极大的促进了国内物流业的发展。
在南部方向的线路中, 积极联系南亚沿海的国家, 有利于帮助中国减轻不利于国内发展的贸易壁垒。我国应该开辟一些出海口, 实现港口与内陆的交流与发展。其中, 要与印度多进行贸易来往, 重视印度广阔的市场;同时, 要对目前南亚经济最活跃的基础设施需求最旺盛的市场———斯里兰卡予以重视, 使其成为我国的潜力市场。让更多的企业面向东南沿海国家输出商品, 促进国内物流业的发展。
3.2 促进物流部门工作的开展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各地区产业的沟通和交流必将增加, 要想实现互利共赢, 必须要以高速的物流服务为前提。在省际和不同区域之间, 经常因为各地区的政令不通, 而影响物流工作的完成。”一带一路“就可以确保各级政府和部门能够在与政策相应的区域范围内保持政令的畅通。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 我国的交通运输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 使建设立体化大交通成为可能。我国在整体的交通运输方面已经很多年没有出台比较大规模的改革, 本次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 较大规模的整治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 极大的完善了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 并且加快了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的脚步。
政府的职能也得到了极大的转变, 推进交通运输的法制建设, 用改革的方式来完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在市场的决定作用下, 政府应该理清与市场的边界, 更多的是围绕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交通运输资源的配置, 更好的发挥交通运输服务性的作用。
“一带一路”对于物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督查的作用。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 虽然对承担责任的单位及负责人有所规定, 但在行政效率的考核中有所欠缺。因此,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 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逐月、逐季、逐年的监督和调查, 并将督查情况运用媒体的方式向大众公布, 避免物流业界再次出现各部门“坐而论道”, 不踏实做事的情况。
3.3 促进物流企业进行改革创新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企业面对的消费市场将会更加广阔, 这给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遇。面对这样的考验, 如果只依照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 将会很难迎合当代经济的发展。更多的物流企业选择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企业中更多地引进科学的管理和先进技术, 使得企业间的产品流通、企业内的物料移动、总分机构的事务处理等各方面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 也极大的推动了国内物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2013年9月,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塔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演讲, 将我国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进行重振和发展, 这极大的促进了物流沟通, 倒逼着国内物流业的发展。“一带一路”政策所倡导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 都体现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各地区的交流与沟通。这对国内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动着国内物流业的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汝恩.紧跟“一带一路”战略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J].国际工程与劳务, 2015.
[2]潘旭涛, 杨瑶.青岛走进中东欧——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 5-15.
8.对一带一路的感悟 篇八
关键词 “一带一路” CMS模型 出口波动
一、 问题提出
2013年,我国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囊括了亚欧两大洲和部分非洲国家,这些国家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对象国,将“一带一路”战略落实好将有利于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带动我国出口、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尽管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整体呈增长态势,但仍有波动,且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出口动态增长不一。本文将利用修正的CMS模型就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出口动态增长进行测算,并结合测算结果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1.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或国家出口波动的原因是什么?2.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或国家出口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各地区有何不同?哪些因素促进了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哪些因素又阻碍了出口?3.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
本文分为如下三个部分对上述问题逐步分析:第二部分将基于地理范围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进行归类,从CMS模型的发展和应用两个角度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利用修正的CMS模型,对金融危机前后(2005年-2009年和2009年-2014年两个时间跨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的出口需求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进行测算,并做了各时间段、各地区、各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最后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和文献回顾
(一)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本文从地理区域的角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划分,用地理区域角度来研究的原因在于在:1. 同一区域地理位置的发展程度相对相似,形成了比较相近的产品出口结构和产品需求;2. 从地理角度来划分能较全面考虑“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国家。这些因素将有利于结合需求结构、产品结构和竞争结构进行出口动态分析。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划分结果见表1。
(二) 文献回顾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Market-Shares Analysis,简称CMS模型)由Tyszynski于1951年提出。该模型的假设基础是:当一国出口市场份额不变时,其竞争力也保持不变,一国出口竞争力随该国出口市场份额的变化而同向变化。该模型将一国出口变动分解为两个效应:竞争力效应和结构效应。Fredoun、Milana、Jepma等对Tyszynski提出的CMS模型进行了一些完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Jepma从两个层次解析一国商品出口额波动的影响因素。但该模型经过改进后仍然存在计算复杂、缺乏对称性和对某些因素分解的含义不清晰等问题。我国学者也对该模型进行了一些完善。孙笑丹、张复宏等对CMS模型进行了相应简化,减少了模型计算量,使模型可操作性更强;张寒和聂影提出的修正模型不但节省了数据搜集工作和计算量,还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一是修正后的模型对市场分布效应的衡量更加准确;二是将竞争力效应进行分解,使得同时分析某国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可能。
从对CMS模型的应用来看,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CMS模型对某一产业的竞争力的分析;二是对进出口波动因素的研究;三是贸易增长的成因分析;四是贸易失衡研究。从目前文献来看,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分析,较少有运用实证的方式对“一带一路”的出口波动的因素进行分析,而这正是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本文为平衡地分解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并降低计算数据量,借鉴张寒和聂影修正后的CMS模型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2. Jepma修正的CMS模型
Jepma修正后的CMS模型是目前许多对CMS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的蓝本,该模型从两个层次出发,分解了CMS模型。Jepma修正后的CMS模型在进行第一层次分解时,分成了竞争力效应、结构效应和二阶效应:
(二) 本文所采用的模型及数据说明
1. 修正的CMS模型
Jepma修正的CMS模型通过二步分解,对研究问题深入提供了帮助。但这个模型仍存在计算复杂、不对称和分解含义不清晰等问题。国内外学者进一步针对Jepma模型的问题进行修正。本文借鉴张寒和聂影修正后的模型就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动态增长进行研究。该模型对称地将结构效应、竞争效应分别分解为产品结构效应、市场结构效应、产品竞争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修正后的模型不仅解决了Jepma模型中的不对称问题,同时还将原来两步求和公式进一步简化为一步求和,减少了数据计算量,提高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四、 测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本文所用修正的CMS模型,计算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出口的两期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本文将对测算结果进行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对比分析
本文对国别和商品门类的具体分析中,所用数据均为在计算CMS模型过程中所得,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对这些计算数据结果不一一列出。
(一) 出口额变动分析
9.对一带一路的感悟 篇九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外交;南南合作;新型国际关系
一、“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中国外交转型
“一帶一路”战略是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它的基础与美国马歇尔计划不同,它既不是经济援助,也不是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计划,而是基于地缘经济与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并将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结构与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时期中国国家战略将助力中国进一步走出去,为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各国发展经贸关系、推进技术合作,尤其是共建基础设施的成就和经验构成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导和引领周边国家开展广泛务实合作,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互协调、取得突破。通过区别周边国家的不同情况,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采取不同思路、实行不同方式,中国就可以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实施
在2015年和2016年, “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扎实稳步推进[1]。“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对接的新桥梁,中国分别从陆路与水路对此战略贯彻实施。
陆路方面,中国力主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海合作组织对接,这既使上合组织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又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建设保驾护航。安全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上合组织作为以应对三股势力为主要宗旨的安全组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机会,可从安全领域扩展到经济发展领域,实现安全与经济发展的互助。同时,俄罗斯对“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这为中俄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提供了可能[2]。
水路方面,湄公河流域各国的经济合作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湄公河流域各国的联合执法既充分实践了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为主要内涵的亚洲新安全观,又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内涵充分展示了亲诚惠容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
中东欧是联系亚欧的关键纽带,也是“一带一路”从亚洲延伸到西欧的前沿区域。中国—中东欧合作给中欧合作及东西方实现互联互通提供了时代契机。中东欧在中欧道路、贸易、政策、货币、人心五通中发挥着独特的支点作用。“一带一路”战略赋予了“16+1”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以新的活力,充实并巩固提升了中欧合作,是中欧携手开创更包容、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国际新秩序的重要载体[3]。
三、“一带一路”战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开辟新途径
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目的是与中国周边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解决因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而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通过实现该地区国家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产能与技术合作,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贸规模,开辟金融合作的新机制,并进一步深化沿线国家间的人文交往,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最终以中国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中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是南南合作的重大创举。这一战略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可。非洲、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与中国探讨参与“一带一路”的可行性[4]。其中许多国家甚至已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等文件。因此,南南合作将自然地以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良机,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泛互动、全面推进、联通发展、利益交织、共同前进的新局面。
四、“一带一路”战略是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创举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排斥冷战思维、反对零和游戏、拒绝丛林法则,从理念上超越国家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跨越资源秉赋障碍和自然地理阻碍。“一带一路”战略不会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绝不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重建政治集团,而是顺应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道路多样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潮流,引导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相互扶持、共担风险、共克时艰、互利共赢的新道路,最终形成更为公正合理、更为健康稳定、得到广泛认同并使各国人民普遍受益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国家间对立与冲突的土壤,打碎以国家为背景的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温床。充满包容性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发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自身潜力,同时也要动员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富余资源,调动国际金融机构和相关组织的潜能。这样就会带动并推进更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政策理念相互衔接,进一步夯实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世界上不同文明类型深入展开新形式的互动与互鉴。
参考文献
[1]刘乐、刘会民.习近平2016出访成果盘点:“一带一路”扎实推进 “互联互通”辐射亚太.(央广网2016年11月26日).http://china.cnr.cn/yaowen/20161126/ t20161126_523290084.shtml
[2]张宁、张琳.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月(02)
[3]陈婧.中东欧16国的差异性对“16+1”合作是优势不是问题.(央广网2016年11月05日). http://world.huanqiu.com/ hot/2016-11/9637654.html
[4]王卫星.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5月(09)
10.对一带一路的感悟 篇十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 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 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 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和开展, 笔者认为, 对于学者和从业者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行业内业务需求总量增加
“一带一路”政策和亚投行的设立, 使中国近三十年快速发展的建设经验和庞大产能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 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得以实施和发展。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公路、高铁和水利工程的建设, 必然会大幅增加我国高素质地质工程师的业务总量, 也对该行业人员的从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级、整体、大型项目的技术应用大幅增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需要中国在广泛、普通建设项目的合作, 更需要在涉及民生和国家的重要项目的支援和帮助。这些大型项目的开工和建设, 会大大促进近年来行业内高新技术的使用和改进升级。
三、收集更多基础数据和新的技术能力
一带一路政策不仅涉及广泛的国家区域, 同时包含广泛的地理区域, 海洋和陆地, 亚、非、欧三大洲。广阔的地域范围和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 使得走出去的施工单位要收集更多的地球基础数据以应对不同的施工环境, 这些物理、地质、水文及气象方面的数据收集, 有利于积累和发展地质工程的基础理论, 丰富和提高地质工程的技术实力。
四、国内工程建设中对地质技术的应用和地质环境理念的提升
(一) 促进地质技术在国内工程中应用的普遍性、规范性和专业性
过去在国内, 在传统的国土资源、金属矿业等领域地质工程技术有相对较好的应用, 而在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和公共基础设计建筑领域, 地质技术的应用存在程度不高和范围不广的问题, 远远达不到发展国家的技术和安全标准。很多建筑工程曝光出重大问题, 不是单纯的设计或者施工问题, 而是在设计和施工的整个过程中, 缺乏对地质问题的考察、监测和处理, 给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造成过很多损失。随着工程项目“走出去”, 对我国地质工程的实际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和体现中国建筑施工的整体实力, 也为国内行业的良性发展和规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 环境认识
“一带一路”提出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 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在其他国家开展大型项目的同时, 工程所在国必然对于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以招投标形式争取项目的我国施工方就需要有能够准确提供包括地质影响在内的综合环境评估的设计能力。而对外施工的过程中积累这些地质环境的技术和意识, 也会带动和提高国内建设工程之前对于地质环境影响的重视。我国现阶段面临着地质资源紧张、地质生态脆弱、地质环境严重污染的困难局面,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 有助于当前和长期解决中国的地质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的西北地区脆弱的环境进一步得到明显改善。
总之, 作为一个地质专业的研究生和未来的一线工作者, 我对于一带一路政策可能给未来地质行业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抱有很大的信心和期望, 我们应该抓住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化工程的参与度不断加深, 工程质量和规模日益增加的历史重大机遇, 利用好专业技能, 发挥出专业优势, 在提高技术和施工实力的同时, 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摘要:“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 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 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工程建设是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地质工程行业自身的工程应用总量、质量、技术标准、基础知识储备和地质环境观念都会产生巨大和深远的积极影响。
【对一带一路的感悟】推荐阅读:
一路一带的机遇与风险06-17
一带一路的提出及发展07-07
一带一路高考11-12
一带一路中文翻译09-20
一带一路晚宴迎宾仪式07-24
一带一路团日活动总结07-28
一带一路与安阳发展09-08
一带一路演讲稿10-08
一带一路国旗中英文06-27
一带一路专题人民网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