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作业

2024-12-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作业(8篇)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作业 篇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研究性教学内容及考核办法

一、教学内容

分六个模块,每个学习小组选择任意一个模块中的一个参考选题做。

1、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对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历史的了解,理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正义的,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但根本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造成的。帮助学生认清“告别革命”的错误言论。

参考选题:

(1)参观考察广西革命纪念馆(2)考察凭祥友谊关

(3)评“中国要康乐富强,先得被殖民150年”。(4)评义和团运动 “貌似爱国,实属误国、祸国”。

2、对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 教学目的:

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和“革命与现代化”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改良之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革命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最终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帮助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救国方案,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认清“革命和改良”、“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参考选题:

(1)参观考察李明瑞、韦拔群纪念碑园;邓颖超纪念馆;雷经天故居;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2)太平天国的救国方案为何失败(3)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4)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而明治维新却能成功(5)孙中山的《建国方案》评析

(6)辛亥时期志士仁人选择革命道路的原因(7)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与李明瑞之死(8)从“湘江战役”看“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危害(9)百色起义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10)“城市中心论”为何在中国行不通?(11)“告别革命论”评析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 通过此内容的学习研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悲壮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能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所做的努力,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

参考选题:

(1)参观考察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桂南战役阵亡将士纪念亭、“千人坟”。(2)策划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纪念日的纪念活动(3)抗日战争中的广西学生军研究

(4)《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及深远影响(5)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

(6)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7)查阅资料研究日军在广西的暴行

4、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 教学目的:

如何理解“三个选择”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核心问题。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研究,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选题: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2)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3)十月革命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

(4)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

(5)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为何抛弃国民党而选择共产党

(6)第三条道路为何破产

(7)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5、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 教学目的:

通过相关内容的研究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客观评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理解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是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分不开的。

参考选题:

(1)毛泽东的强国思想与艰难探索

(2)考察“冬泳亭”并研究毛泽东冬泳邕江的历史背景(3)我的家乡从建国至今发生的重大变化(4)从服饰变化看新中国的建设成就(5)从饮食变化看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6、结合专业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目的:

通过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

选题:(学生自己设计题目)

二、考核办法

(一)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纳入课程考核,占课程考核成绩的40%,每个学生必须参加。

(二)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程度、实际表现为依据,结果考核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材料为依据。

(三)学习成果是指学生的社会考察报告、调研报告、论文、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等,要求不少于3000字,并遵循以下具体要求来完成:

1、题目规范;

2、形式符合要求;

3、写作态度端正,书写规范;

4、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5、能用所学理论分析实践中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和思考;

6、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引用正确、逻辑性强;

7、引用资料有出处。

(四)学习成果由任课教师依据《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果评分标准》评分。

(五)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最终学习成绩考核采取学生自评、学习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分相结合的办法。即:先由学生自评、学习小组成员互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记录、学习成果的质量等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作业 篇二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政教[2005]5号)中规定,在一年级本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新课。该课程的开设是在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呢?我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请各位同行指教。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工作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不仅会导致教学工作紊乱,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讲,确定教学目的是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社政教[2005]9号)规定,《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根据这个规定,进行《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

第一,充分认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必要性和进步性,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使中国社会长期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不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社会制度,不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必然性的认识,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了解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斗争,明确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到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都进行过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提出并实施种种救国方案。但无论是和平式的救国方案(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革命式的救国方案(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都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即使像辛亥革命那样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由此学生懂得:没有一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没有一套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要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此增强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坚定信念。

第三,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史实,加深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真理的认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加深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解,进而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进行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为夺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实现了彻底解放。

第四,充分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进步性,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及特点,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明确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此增强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把握课程特色,于叙事中寓论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课程的开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系统性大大增强。但《纲要》课程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有所不同,是以古喻今通过鉴史而明理,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其最大的课程特色在于它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下(1840年至当代)、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期)、更复杂的社会场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讲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复兴和国家近代化、现代化的历程。以历史事实说话,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正确性。《纲要》课程重心在于讲“史”,但它与普通的历史课又有所不同。普通的历史课侧重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有着鲜明的思想教育目的。它的开设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认识,掌握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应在加强理论性教育的同时,做到史论结合,于叙事中寓论断,着力培养和强化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多媒体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靠的是文字语言的阐述,其吸引力有限,不仅使学生产生模糊不清、枯燥无味的感觉,而且制约他们对历史的形象性理解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电脑网络资源查找许多历史图片以丰富教学电子幻灯的内容。这些原始资料和图片能给大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冲击,让他们感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与教学中的风格把握

许媛媛

(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

摘要: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是钢琴演奏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其风格把握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只有充分认识到演奏技术、训练手段与风格把握的同等重要性,尽可能地进行细致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艺术风格。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钢琴演奏与教学风格把握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在海顿等古典主义早期作曲家的基础上,对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钢琴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莫扎特奏鸣曲是钢琴演奏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学习与演奏,学生可以充分锻炼驾驭大型作品的能力,把思想性与技巧性、哲理性与抒情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风格把握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首当其冲的问题。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风格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显示了其非凡的旋律天赋。如钢琴乐曲中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莫扎特的钢琴演奏风格则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在技法上,莫扎特善于运用装饰音,他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高雅趣味,又极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起装饰作用,而且成为旋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的创造,形成了莫扎特奏鸣曲所特有的优雅风格。

一、风格把握是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在演奏一个钢琴作品时,如果不能对其音乐风格特点作出准确的判断,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一个演奏者能否真正理解音乐作品,我们往往会根据他在演奏中对作品的音乐风格把握是否正确来作出判断。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就曾说:“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受到历史不再枯燥,而是趣味的、生动的、深刻的。另外,结合专题讲座,适时播放一些资料性强的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和相关纪录片,用图片和影视等手段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程的艰辛、对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的理解。除了幻灯和影视等教辅手段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积极开设这门课的教学网页,开展网上自学辅导、讨论答疑等活动。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由于涉及经费、安全、时间等诸多因素,在组织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要使学生不只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还要注重教学的拓展,即向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拓展。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在课上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在课下参观学校所在地周围的一些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等,通过历史实物感受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也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比较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这样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该课教学还可结合团委、学工处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理论上对活动加以指导。

(四)课堂讨论和演讲。

讨论与演讲一定不能流于形式,在课前需做认真的准备工作,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的来源与线索,由学生自己选择有兴趣的题目,搜集材料,最好写成文字,讨论后再补充和完善,形成小论文,从而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独立或集体完成研究的能力。

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

从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到现代派,钢琴作品浩如烟海,不仅每个时代、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各个作曲家的作品风格也各有特点。即使是同一个作曲家在创作的不同时期,作品的特征也有差异。要把这些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演绎得既符合时代风格和作曲家的意图,又有演奏家自己的性格特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欣赏趣味。

其次,风格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直接为其作品的风格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也为其风格的变异划定了历史时间段。钢琴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但随着历史风格的演进和变化,也会使原有体裁产生出新的风格。巴洛克风格就有别于洛可可风格,浪漫派风格也有别于古典派风格。在这种区别的背后,所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音乐审美追求和审美品质。因此,要想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及演变过程,对背景的了解、认识和分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莫扎特音乐的精致典雅和富丽华贵,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从民族的角度来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富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风格,如德奥的钢琴音乐风格、俄罗斯的钢琴音乐风格等;从个体研究的角度来看,对具有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需进行专门性研究,如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创作特征、演奏风格进行研究。

风格问题不单单是纯粹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必须让教学和演奏密切结合起来。从学生学琴的第一天起,就要在对他们进行严格技术训练的同时,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正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须对原来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约占总成绩的50%—60%;提高平时成绩(作业、提问、讨论和考勤)的比例,约占40%—50%;对一些回答问题、做作业和试卷思路宽、有自己见解且阐述合理的学生适当给予高分,避免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

三、结语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应当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集知识性、理论性、生动性于一体,在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教学方式方法的新模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陶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学导刊,2006年增刊.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作业 篇三

第一,本课程应当勾划这样一个体系,就是一条线索为主,四条线索为辅。这条主线索就是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我想这就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11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它的主要线索就是这个。四条辅线索是:其一,近现代以来也就是11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国情,包括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也包括近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尤其是要认识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的历史规律和逻辑结论。其二,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是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三,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从17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陆续走上近代道路,逐渐形成了近代化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原有的自然经济秩序逐渐被打破以至最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了解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四,中国是怎样实现从中世纪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向近现代转型的。当然中国的政治文明在近现代社会一直没有得以实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什么在中国无法实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为什么不能引导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开始了实现政治文明的历程。教育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第二,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于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课程。这两门课程实际上侧重于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不同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这两者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内容不能完全重复,否则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在深度上有所区别,大学应当比中学的更深一些。二是体例应当有所区别。我的建议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否采取专题的体例。因为对于这段历史,大学生是基本熟悉的。他们在中学时期已经把握了这段历史的全貌,甚至对基本问题也是熟悉的,尤其是文科学生更是如此。那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不是可以分为十个专题,按照这样的体例编写教材。可以在教材的前面有一个类似概要的部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作为第一个专题,统领整个教材的内容。第二个专题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的历次战争的过程,所有战争串联起来,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有直观的、纵向的了解。第三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从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到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战争的初步发展时期,到辛女革命前后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红色根据地的经济和后来国统区的经济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第四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包括社会的文明进步,社会风俗的演变等等。第五个专题是近现代思想文化,从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到孙中山、毛泽东,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近现代科学教育和各种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的最终胜利,还包括对近现代史上的伟人和其他著名人物的重点介绍,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六个专题是近现代人民革命战争,包括农民战争和农民运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等等。第七个专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乡村建设等等。他们是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先驱,但是他们学习的西方方案还是不能救中国,这究竟是为什么?第八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包括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科举制度、外交制度等等。第九个专题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陕甘宁边区,西安事变等,这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内容。第十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与世界近代化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也就是要介绍和研究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现代化。最后全书可以有一个近现代史大事记,编年体系,使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具体的了解,这个可以作为附录。

这样的编写体例有点类似纪事本末体的体例,可以避免与中学教材和历史学科本科教材的重复。

第三,本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四门政治理论课里最为成熟的一门。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在学术界来说已经有了100多年的研究,可供参考的专著和教科书十分丰富。但是这些教材主要突出了学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不够。那么如何按照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来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的认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课堂上的基本内容教学;也就是教学大纲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是多媒体教学,配合文字教材,编写电子教案和音像等多媒体教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化;三是社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四是讨论、演讲、写小论文,要求学生自我安排这个环节的工作;五是专家专题讲座,聘请十名本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些专门问题开办讲座,在全省高校的范围内巡回讲座,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六是网上教学,教材和讲义、参考资料等可以挂在网上等等。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采用以上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整体教学框架,这是需要在设计教材的时候就一并考虑周全的事宜。这是六个结合或者六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四,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应当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我的认识是要注意三个结合、两个突出。三个结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相结合;三是历史发展与逻辑规律的结合。两个突出;一是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从正面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加以正确引导,强化大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历史结论的信念;二是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刻苦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

以上是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个人意见很不成熟,主要是想提供一块引玉之砖,以使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作业 篇四

专题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选自《列宁选集》

材料2: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当时国内的客观形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遍布全国各地的群众反清斗争。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对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做一些变革,实施所谓“新政”、“预备立宪”。“新政”的施行,使大量捐税增加。当时,“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菜蔬等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 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各级官吏乘机从中勒索中饱,广大民众难以为生,民怨沸腾。人民群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于是纷纷起而反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抗捐抗税、抢米风潮、会党与农民起义等各种类型的反清斗争,遍布全国城乡,连绵不断。据统计,从1902 年到1911 年,全国各地此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 300 余起。日趋尖锐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其陷于困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

二、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日益将主张改良的立宪派推向自己的对立面。1905 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面对革命风暴的来临,1906 年清政府迫不得已宣布“预备立宪”,但预备期为9年,立宪派以为他们所主张的君主立宪将要实现,于1910 年发动了三次颇具规模的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尽快转入君主立宪的轨道。然而,清政府一次又一次拒绝了立宪派的要求,到立宪派准备第四次请愿时,清政府即命令禁止请愿活动,明白宣布,各省如果再有“聚众滋闹情事”,该省督抚立即“严拿查办”。尽管立宪派明确表示没有干犯王室尊严的用心,然而清政府却不理会他们的“忠心耿耿”,而是变本加厉地加强皇族的集权统治。1911 年,清政府成立的所谓“责任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事实证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一场骗局。这使立宪派感到痛心疾首,梁启超在报刊上撰文痛斥清政府是“误国殃民之政府”、“妖孽之政府”。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将越来越多的立宪派人士推向革命阵营,成为自己的敌对势力。那种认为腐朽的清政府的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可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论断,并不符合历史实际,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臆造。

三、《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外国列强仍然让她掌握清政府的大权感激涕零,宣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更加投靠帝国主义,成为“洋人的朝廷”。

四、清政府内部满汉权贵之间、汉族官僚集团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练成北洋六镇新军后,权势炙手可热,实力迅速膨胀,使得皇族亲贵集团深有猛虎鼾睡于卧榻之旁的忧虑。1908 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后,3 岁的溥仪入继皇位,其父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他将袁世凯放逐回河南老家,这引起了汉族官僚、军阀的不满和怨恨,对清王朝更加离心离德。„„当时的清政 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

由上述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不仅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同时“‘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不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选自龚书铎《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

材料3: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选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4: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问题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 问题2: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第二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选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1912年2月12日是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清晨,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在紫禁城的养心殿上,清朝统治者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退位诏书。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端坐金銮宝座之上,接受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等一班国务大臣及内阁成员的三鞠躬新礼,然后,由满面戚容、眼噙泪花的隆裕太后将三道退位诏书交给外务大臣胡惟德,颁布天下,从而结束了清朝268年的封建统治。

——选自《清帝退位记》

材料3:君主仿佛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顶巅。《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就得要有“舍得一身剐”的勇气,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而辛亥革命砍掉了皇帝这个封建社会的“头”,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从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南京政府,像走马灯 那样一个接一个登场,旧社会势力却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来。这样的状况和辛亥革命以前显然不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其中特别提出要写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他最看重的一点。虽然,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现实,但提出而没有实现同根本没有提出两者的差距相当大。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所以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报刊杂志空前活跃起来,群众活动多了。可以这样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因为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创造的这种社会氛围和民众心理状态,五四运动很难发生。

另一点是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将过去被看得至高无上的皇帝推翻了,连皇帝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过时的东西不能怀疑、不能推倒呢。„„五四运动时期对许多旧事物的怀疑和批判,同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有很大关系。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五四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选自《金冲及:辛亥革命带来民主意识高涨和思想大解放》

材料4: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一一孙中山

问题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问题2:如何认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第三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2:从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起,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止,这是一段艰难困苦的斗争岁月。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革命党的组织陷于土崩瓦解,中国天空上满布着黑暗的阴云。在辛亥革命以前,我们曾经抱着一个美丽的幻想,以为革命后的中国一定是一个民主、独立、统一、富强的国家。但是现实嘲弄了我们,中国人民所碰到的不是民主,而是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不是独立,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蚕食和鲸吞;不是统一、富强,而是军阀们的争权夺利、鱼肉人民。

——吴玉章

材料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 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选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问题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专题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学说,但那只是一些零星的介绍。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使用的思想武器还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等。他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大都还是西方文明。五四运动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此时,《新青年》公开发表宣言,宣称“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按:指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此后,有不少报刊对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陆续翻译出版。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和鉴别,先进的中国人才在五四运动以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这也是造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于是,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正因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特别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必须牢牢把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仍是有现实意义的。

——选自龚书铎《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2: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忍受侵略压迫的顽强反抗精神和救亡图存的强烈爱国精神,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斗争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辟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1919年5月4日,为反抗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数千名北京青年学生涌上街头,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由此掀起一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国性群众斗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许多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种种社会弊端,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积极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抵御外侮、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选自《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3: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包括早期的共产党人,几乎没有谁不曾受到过五四运动的影响。„这场规模空前的群众运动,还使当时的先进分子真正看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所在。吴玉章回忆五四运动时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先进思想界的主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它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选自金冲及《五四运动: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问题1: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问题2: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第二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这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具有典型上海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楼下一间18平方米的客厅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

这座普通楼房内召开的中共一大改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命运。这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反抗外敌和改革现状,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志士仁人发出同样的呼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逐渐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1920年夏到1921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一方面,革命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思想感情发生深刻变化,锻炼成为无产 阶级的先锋战士。另一方面,工人群众阶级觉悟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日益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1921年7月,13位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来到上海,秘密聚集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准备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

7月23日晚,茫茫夜色笼罩着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这个晚上,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夏夜,但对中国历史来说却有着深远意义。当晚,中共一大正式开幕了。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他们身份各异、口音不同,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首先致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代表们随后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

从7月24日到29日,会议一直顺利进行,代表们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30日晚上,情况突然发生变化。

当时,马林正在用英语讲话。一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子闯入会场,朝屋里环视一周,说是要找人,然后离去。秘密工作经验丰富的马林立即警惕起来,断定此人是暗探,要求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迅速分头离开。代表们离场不到一刻钟,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车就到了。

由于会场受到外国巡捕搜查和暗探的注意,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安排代表们陆续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求索,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从此,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大地深深扎下根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始了漫长的征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材料2: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问题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三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材料2: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只有50 多名党员,而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多少,世界上的事如何办,也还不甚了了”。但是,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努力学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此后的曲折、辉煌的探索历程中,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明确的纲领和方向。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毫不含糊地向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这两点宣示,是这一纲领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中共一大后,1922 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不仅十分明确地表述了党的最高纲领——“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而且破天荒提出了符合中国革命客观发展需要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是创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最重大的政治成果之一。正因为有了中共一大、二大所先后确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才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波澜壮阔地展开的可能,从而才有了反映这一革命实践客观要求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基本思想,以及为这一革命所逐步成就的后来的一切。

第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和工人运动的水平空前提高,成效也十分明显。如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到来的标志。它在全国民众中激起了规模空前的反帝怒潮。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五卅”运动从5 月30 日起至同年9 月底止,前后达3个多月。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直接反抗帝国主义的一个伟大的运动,并且是中国工人阶级全体直接参加反帝国主义和领导反帝国主义运动的一个空前的斗争。”

继“五卅”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省港罢工(起于1925 年6 月),更把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省港罢工期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打倒 列强,除军阀”为基本政治纲领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1927 年1 月3 日和10 日,中国人民先后接管了汉口、九江英租界;2 月19 日和20 日,分别正式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对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干涉中国革命的英勇回击,是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辉煌胜利。它与五卅运动、省港罢工等革命斗争,共同见证了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卓有成效的反帝斗争和工人运动。

第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农民运动得到迅猛的发展。以大革命时期的情况为例,1925 年1 月,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决议案》明确提出: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中国共产党从多方面领导了农民运动的开展。这一阶段,北伐战争前,农民运动的中心在广东。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1)开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民运动骨干。(2)发展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组织和壮大农民的力量。(3)发动和领导农民开展经济斗争(如减租、抗苛捐等)和政治斗争(如援助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援助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等),努力发挥广大农民的革命主力军作用。北伐开始后,农民运动的中心转移到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这一阶段的农民运动,特别从两个方面展开:(1)多方面支援北伐战争。(2)向农村的封建政权机构、土豪劣绅及不法地主等展开斗争,以及有力地冲击封建的族权、神权和夫权等。农民运动的进行,对 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对一定程度地解放农民和锻炼农民起了重要作用。„„

——选自仝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材料3:沧海桑田90年,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这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具有典型上海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楼下一间18平方米的客厅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这座普通楼房内召开的中共一大改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命运。这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反抗外敌和改革现状,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志士仁人发出同样的呼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逐渐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1920年夏到1921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一方面,革命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思想感情发生深刻变化,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另一方面,工人群众阶级觉悟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日益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1921年7月,13位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来到上海,秘密聚集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准备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7月23日晚,茫茫夜色笼罩着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这个晚上,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夏夜,但对中国历史来说却有着深远意义。当晚,中共一大正式开幕了。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他们身份各异、口音不同,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首先致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代表们随后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从7月24日到29日,会议一直顺利进行,代表们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30日晚上,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当时,马林正在用英语讲话。一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子闯入会场,朝屋里环视一周,说是要找人,然后离去。秘密工作经验丰富的马林立即警惕起来,断定此人是暗探,要求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迅速分头离开。代表们离场不到一刻钟,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车就到了。

由于会场受到外国巡捕搜查和暗探的注意,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安排代表们陆续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求索,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初成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必然选择。从此,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大地深深扎下根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始了漫长的征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记中国共产党一大》 问题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篇五

1、“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2、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

3、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引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4、工业革命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5、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

6、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7、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b.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8、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新出现的社会阶级有?

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9、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0、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a.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11、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辛丑条约》的签订

12、“五口通商”中的“五口”指: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简记:广厦福宁上)

2016.10.17

1、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多次重创洋枪对的是太平军。

3、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是哪个部队?哪个首领?刘永福带领的黑旗军

4、当年旅顺和大连是谁的势力范围?俄国

5、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 a.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6、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b.经济技术的落后

7、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冯子才率清军赢得了哪两次战争的胜利?

镇南关大捷和琼山大捷

8、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11、严复在《天海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12、洪秀全创立(组织)拜上帝会发动和组织群众

13、什么事件正式宣告太平天国的建立?占领南京,定都天京

14、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

15、太平天国组织的基层组织叫“两”

16、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

17、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18、太平天国运动是被湘军攻破的

19、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最高峰

2016.10.24

1、洋务运动 The western affairs movement

2、所谓清朝的“四大中兴名臣”有: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或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高强之术

4、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由哪个思想家在哪本书中提出来的?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5、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口号是“自强”

6、创办民用工业的口号是“求富”

7、洋务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的“四大水师”: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

8、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马尾船政学堂

9、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学堂)

10、维新派创设的学堂最著名的有:康有为的广州万木草堂 梁启超的长沙时务学堂

11、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2、“百日维新”持续了多少天? 103天

1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光仁

14、辛亥革命 The 1911 Revoltion

15、陈天华有哪些著作?《猛回头》、《警示钟》

16、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是?邹容《革命军》

17、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18、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9、民国元年指的是哪一年? 1912年

2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16.10.31

1、护国运动是由谁发起的?蔡锷(护法运动是由孙中山发起的)

2、什么事件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护法运动”的失败

3、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当时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4、经济危机 Economic Crisis

5、所谓的“三座大山”是指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6、资产阶级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7、地主阶级与实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行不通的原因: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6.11.14 1.新文化运动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Democracy)和科学(Science)3.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4.《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5.什么事件标志着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

6.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7.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

8.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9.毛泽东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提到的三本书指的是: 《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 10.《共产党》(月刊)的创办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11.共产党宣言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12中国共产党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

1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a.革命纲领 b.群众路线

14.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6.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7.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高潮

18.北伐战争的作战对象是那三派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 19.什么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北洋军阀改易旗帜

20.八七会议确定了什么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21.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是在哪次会议中提出?八七会议 22.我党创建人民军队始于南昌起义

2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提出来的

24.以农村为中心思想是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的。2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在《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来的。

26.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毛泽东在1928年12月在井冈山制定的。27.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

2016.11.21 1.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2.遵义会议确定的三人团: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3.三大主力会师指哪三个主力?一、二、四方面军

4.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5.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6.《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7.1927年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的“东方会议”宣示了八条《对华政策纲要》。

8.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卢沟桥事变开始。

9.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10.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提出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

11.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第一次I公开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

1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13.1938年3月李宗仁取得台儿庄战役。

14.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八字方针“防共、限共、溶共、反共”。15.张自忠与1940年5月死于枣宜会战中。

16.毛泽东把抗日战争氛围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三个阶段。17.1937年3月平型关打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8.我党确立“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三大方针。19.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完整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

20.《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土地建设的基本方针。

21.十年内战时期我党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政策。22.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

24.“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25.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26.毛泽东思想是在1045年中共七大提出的。27.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是1945年9月3日。

28.1945年10月25日,台湾及澎湖列岛收回是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标志。

2016.11.28 1.抗日战争胜利后,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双十协定”的全名叫《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什么问题《双十协定》中没有达成协议?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4.1945年6月底国民党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5.三大进军标志战略进攻

a.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1947年6月30日夜开始。b.陈谢兵团挺近豫西地区——1947年8月22日开始。c.陈毅、粟裕大军发展苏鲁豫皖解放区——1947年8月开始。6.“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

7.哪次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杨家沟会议(1947年12月陕北米脂县)

8.抗日战争之后(解放战争期间)“耕者有其田”的政策。9.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10.国民党的四大家族分别是蒋(蒋介石)、宋(宋子文)、孔(孔祥熙)、陈(陈果夫、陈立夫)

11.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2.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治的覆灭。

13.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面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上社会的发展方向。14.毛泽东的两个务必思想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

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16.当时中国的临时宪法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18.建国后(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后),国家的主要经济成分 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9.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结论)20.三大改造是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1956年底,我过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

22.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3.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中国化是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24.《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5.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题,三个补充”的思想。

26.“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

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篇六

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是相同的。

错误。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不同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斗争。

错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因为戊戌维新运动迅速失败了,因而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具有重大意义。

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发动的戊戌维新运动虽然迅速失败了,但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时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新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错误。三民主义学说史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刻地历史影响。

正确。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从此,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正确。中国共产党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7、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错误。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8、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正确。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日,成为凝聚全国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9、在抗战胜利后,中国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是毫无意义的。

错误。在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中国人民毕竟争得了将近一年的和平的暂息时期,这也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作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简答题(考4题,每题6分)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必须首先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原因。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一,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第二,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第三,就不可能达到民族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及其意义。

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从客观上说,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与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正因为如此,这两个口号在当时即获得了人民广泛的赞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封建主义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历史局限: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第三,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5、中共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还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6、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到1939年9月大战在欧洲爆发之前,中国人民孤军奋战,英勇地抗击百万日军的进攻。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本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7、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主要体现。

中国各民主党派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这些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一致的。在战后进行国共谈判和召开政协会议时,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是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的。它们为政协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还为维护政协协议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大多数人,在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伪“国民大会”和虚假的“多党政府”以及反对国民党炮制的伪“宪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是同共产党站在一起的。它们还积极参加支持国民党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在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8、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三、论述题(考1题,16分)

1、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及其历史启示。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它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用户,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选择。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启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第一,中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净胜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3、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及其历史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作业 篇七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追求社会进步的艰辛历程,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作为政治理论课, 该课程既有历史学科的特点, 又有强烈的政治性、时代性和理论性, 无论是单纯的历史教学方法或者单纯的政治理论教学方法, 都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要想讲好“纲要”课, 就需要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下足工夫。下面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途径向学生传输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 进而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活动。学生对教学内容选择、接受程度是教学产生效果的前提, 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甚至是“致命”因素。因此, 增强教学效果, 必须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状况, 了解学生知道什么, 不知道什么, 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需要, 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1. 着力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要讲好《纲要》课就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补充的新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理论。在教学中, 必须把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来, 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又能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有作用。比如,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 及时宣传和讲解十七大的精神就成为我上课的中心内容之一,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渴求, 又打牢了广大学生理想信念、军魂知识和献身精神的“三根桩子”。二是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巧妙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才能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新鲜果实,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国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学生非常关注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变化, 虽然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渠道获得信息, 但是他们对有些问题的本质却看不清楚,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随时关注当前国际国内焦点现象、热点问题, 并把这些问题带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 并运用相关理论加以阐释, 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达到教学目标。在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节时, 正好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 我通过讲述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的及时反应, 人民解放军的奋勇救灾, 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等情况, 用身边的事实告诉学生, 这就是社会主义,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和事实证明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错, 从而坚定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人知识水平, 对教学内容的外延进行拓展, 从不同的层面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中的模糊认识开展教学。比如, 在讲“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时, 除了课程本身的内容外, 我又补充了两点内容:一是旧中国的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开放城市的区别;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与今天中国的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补充, 廓清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在讲“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时, 除了讲述教材上的内容之外, 我还补充了两点内容:一是如何评价农民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通过对农民和农民革命的科学分析, 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农民在历史上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中国农民的重要地位;二是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通过讲述马克思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评价的变化, 教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水平, 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推陈出新, 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 专题讲解。

本科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 如果再按照时间顺序按部就班讲授, 多数学生会感到“吃不饱”, 专题教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精心选择了一些有一定深度、学生存在模糊认识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为专题, 系统深入地进行专题教学。比如, 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内容整合为一个专题:“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做出系统、客观、明确的回答。进行专题式教学, 关键是专题的选择。选择的专题不能太偏或太窄, 所涵盖的内容, 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这些都要求教师认真思考, 精心准备。“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等等, 这些问题我都以专题式教学来实施。

2. 组织课堂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理论认为, 学生对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结论更加珍惜, 更容易内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带领学生探索真理比向学生灌输真理效果更好, 而组织课堂讨论就是带领学生探索真理的好途径。因此,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 除一些随堂讨论外, 我还设计了两节讨论课。具体方法是:先设计一个能引起思考的题目, 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然后在课堂上发言, 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最后再由教师做归纳和总结。比如在讲授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时, 先播放《南京大屠杀》、《屠城血证》等片断, 学生目睹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场面, 让学生对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有一个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屈辱事件发生的内外部原因, 接着联系现实指出近几年日本当局在侵华问题上歪曲历史的行为, 如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日本目前的态度, 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对于这样一次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非常珍惜, 讨论课发言积极踊跃, 许多学生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做了详尽的准备工作。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 又进行了积极思考, 同时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

3. 加强实践性教学。

要真正学好理论、用好理论, 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到实践中去学习、去检验、去运用。社会实践性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我院所在地附近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台儿庄会战纪念馆、徐州博物馆、宿北大战纪念馆等, 都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资源。在讲“国民党政府处在全面的包围中”这一课题时, 我组织学生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 在参观前, 要求学生认真搜集资料, 熟悉基本的历史情况, 确定在参访时重点关注的主题, 做到有的放矢地参访学习, 并要求学生参观后及时撰写体会文章, 结合相关知识写出较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实践教学,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纲要”课学习的积极性, 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普遍反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灵活运用视频资料。

《纲要》课的大部分内容和以前中学的历史内容有所重复,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一门被认为是他们熟知的历史课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精心选取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 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开阔学生视野,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我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 如《复兴之路》、《百年中国》等电视纪录片, 《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中有关历史的部分, 还有《甲午战争》、《大决战》、《淮海战役》等历史题材影片, 根据《纲要》课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 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比如,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节内容时, 组织学生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片《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在讲授“走向辉煌的征程”时, 组织观看了《复兴之路》。学生在观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纪录片后普遍认为, 那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使自己能够更深刻、更形象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国情。总之, 各种视频资料的灵活运用,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能很好地丰富教学形式, 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

江泽民同志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曾讲道:“教书者必先强自己, 育人者必先律自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之外, 教师还必须不断探索教学规律,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坚持真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纲要》是一门通过历史知识、历史观念传授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课程, 虽然是一门政治理论课, 但又带有历史学科的若干特点, 这就对该门课的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坚持真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向学生宣传我们党的主流意识, 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学生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党的忠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因此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党性 (阶级性) 和政治性。历史学科的基本规范是客观、全面, 客观、全面即真理。但历史学科的“真理”并不能等同于政治学科的真理, 教学中必须坚持政治性与真理性的统一, 内容与观点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 不讲错误的观点, 不讲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观点, 不讲学术上可以接受但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观点。当然, 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结论要有理有据, 教学中要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 而说服力的增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 丝毫不可偏离。

2. 厚积薄发。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纲要》课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第一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 吃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第二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修养, 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驾驭历史素材;第三要有广博的史学知识,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有精准的把握, 运用自如。做到以上几点, 教学就能从容自如, 随时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整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战斗力。

3. 言传身教。

思想政治教育一靠真理征服学生, 二靠人格感染学生, 二者缺一不可。“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一身正气, 言行一致, 教学效果就会倍增;教师言行不一, 自身形象差,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政治理论教师必须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鲜明, 在学生面前树立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可信赖的正面形象。教学中讲大道理要旗帜鲜明, 讲小道理不可降低境界;不可讲品位不高的内容取媚学生, 等等。

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作业 篇八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耦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如何讲授好《纲要》课,使这门课程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充分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成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借助物理学中“耦合”这一概念就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作一探讨。

一、教学主体的耦合: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把《纲要》上好,则需要任课教师对自身及学生的双重把握。

对于教师本身,必须充分备课。一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任课教师必须熟知各种历史知识。如《纲要》上篇的综述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封建制度用了较多文字作了全面又深入的阐述。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通晓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从而能够根据千差万别的实际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对《纲要》各个知识点进行详略得当的展开和深入浅出的阐释。二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 (P.12)。因此,《纲要》任课教师应注意理论学习,多阅读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经典著作,特别是要紧密联系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脉络,深入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以及党的重要历史文献等,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事实上,只有做到对这些经典著作中所阐述的重要理论原理胸中有数,教师在讲课中才能做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说理透彻、深入浅出,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佩服教师,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三是知识面的扩大。古人云:“只知经,则不足以通经也!”《纲要》课教师除了要成为历史的“专家”之外,还应该掌握一些其他知识,如社会学、文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并注意边缘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要成为“杂家”,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如讲授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时可加入各类经济数据,用事实说话。

对于学生,则需要充分了解。第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大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领悟能力参差不齐,课前要了解学生在中学期间对近现代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历史的理解、对历史课的感受和期望,注意到文科生与理科生历史知识储备的差异,课堂上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有的放矢地释疑解难,以提高“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要揣摩学生的心理。课前摸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针对一些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热点或敏感的政治问题,针对一些大学生受错误思潮影响而在历史是非面前立场不坚定、认识不清的问题要通过生动翔实的历史事实,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针对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晚清的闭关锁国与当今的改革开放”的课堂讨论,使学生认清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被打,通过对比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祖国,拥护今天的政策。

二、教学内容的耦合:鉴往训今

读史使人明智,鉴往足以训今。历史学总是同解决时代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不仅仅是要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些重大事件,而是必须要引导学生“向前看”,从对历史的学习中感受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所起的思想指导作用、共产党所起的政治领导作用和社会主义所起的制度保障作用,从而牢牢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这一认识。

历史与现实的充分结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其一是了解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上好《纲要》这门课,不仅要钻研教材,熟悉历史,还要深入地了解现实。特别是对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更要花大气力研究。其二就是要进行对比分析。要把社会当今热点问题搞清楚,又必须联系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理清其来龙去脉。只有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讲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问题,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所以,《纲要》课程的教学既要充分反映中国近现代史所关注的重大事件、重要问题,又要关注因历史内容和历史问题而在今天不能不面对和回答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说,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建厂与今天的招商引资有什么区别?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区别?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等等。立足时代,是实现历史与现实接触和结合的关键,是《纲要》课程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坚持教育教学“贴近现实”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纲要》课程体系和形态的客观需要。

三、教学手段的耦合:内外兼顾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纲要》的教学必须内外兼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耦合性。

首先是课堂形式多样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进外来资源。如在讲授革命史的时候,请一些老红军亲临课堂给大家讲革命故事,通过活生生的实例给学生以震撼和共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要求学生制作课件等形式,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达到通过学习历史来感悟人生和展望未来的学习目的。

其次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目前,高校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以致在“象牙塔”的学生未能在社会实践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对人民的感情和对理论的感悟。因此,教师在作《纲要》的教学设计时,应适当拿出一定的课时用于开展社会实践,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如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成立中国近现代史学习研究会,以系或班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组织研究会,教师可以发现和培养学习骨干,依靠他们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使之成为带动广大同学学习历史理论的中坚力量。教师还应主动与学校团委、学生党支部、学生会联系,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党团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历史教育活动,拓宽历史教育的渠道,形成全校各个部门都来关心大学生历史教育的良好氛围。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以小组为形式,以家乡作为切入点,发动学生通过市县纪念馆的展览参观、文献资料的阅读、家乡老人的访谈等方式,在感情上加强对家乡的热爱、在学术上受到口述史学的初步训练。由家乡到全国,由局部到整体,加强学生对地方史、国史的了解。

四、教学目的的耦合:史政一家

《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显示了历史性与政治性的耦合性。

《纲要》首先得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中国近现代史是与当代中国现实联系最紧密的历史,也是研究成果最丰富而争鸣最多最激烈的断代史领域。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对中国近现代的重大事件和相关事件中对近现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教材提供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为主要根据,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遵循“历史原则”、“阶级分析法”和“大节原则”。[2] (P. 57) “历史原则”主要是强调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不盲从或轻率下结论。“阶级分析法”主要是指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与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观察国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大节原则”主要看历史人物的大节和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重视《纲要》的政治性。《纲要》是一门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体系的政治课,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即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所指出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3] (P.1)因此教学中的政治导向非常重要,对基本历史问题的论述应严格遵循党的历史问题决议,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基本理论、基本经验的表述,要有权威依据,不能道听途说,对一些错误的学术观点,如否定爱国主义、鼓吹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不能进行所谓的“客观”介绍,而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总之,教师要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性,历史资料的选择和历史观点的评述等要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要把理论教育寓于历史教育之中。只有讲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才能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只有通过对重大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阐述,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明确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三个选择”。

综上所述,《纲要》授课过程中,必须注意教学主体中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中历史与现实,教学手段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以及教学目的的历史性与政治性的耦合,学生才能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2]邱秀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休闲旅游项目方案下一篇:六班小学六年级数学学困生辅导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