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精选17篇)
1.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一
《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六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本课题2017年5月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美荣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7年5月举行开题仪式,2018年1月到3月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九原区教研室王伟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与东河区公园路小学进行了手拉手校际联手共促发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每周我校派出两名教师去参加公园路小学的教研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你在课堂上质疑过别人的结论吗? 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两年多来,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数学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理解到位,不仅体验深刻、而且学得扎实。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意识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三、存在的问题
(1)老师自身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有待培养。
(3)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四、今后研究方向
1、课题组也发现,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向课前和课后拓展和延伸,因为课前和课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为此,下学期计划建立一个以“问题”为中心,融课前、课内、课后于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交替运用的综合学习操作策略,努力呈现“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理想效果。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加强自身学习。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全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下一步实验教师要加大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五、阶段性成果
1、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在实验教师的大胆探索中,全体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想问、勇于质疑”的氛围,为学生争取了自由发展的机会、条件和情境,学生会积极思考,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由起初的肤浅的、未经思考的问题,变成了现在有价值的问题。教给了学生“会问”的方法,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提供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开始以鼓励评价为主,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断提高,努力使学生能提出一个个高质量,有创意的问题,教师作出了“乐问”的评价。
2、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逐步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1)呈现问题:导入新课后,学生汇报自学中的发现问题,教师从中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合作探究。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基本共识。
(3)集体交流。根据组内合作的收获和未解之处,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充分参与其中,帮助解决一些难题,使学生认识趋于统一,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4)组织检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测。一方面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
(5)课堂反馈。教师及时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通过教师批阅、学生互查、集体评订等方式当堂反馈。做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留尾巴。
(6)课堂小结。回顾刚进行的学习,让学生说说:独立学习时有什么所得,在组内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合作、探索时学习又有了什么新收获,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给予及时激励,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后继学习增进动力。
基本操作程序是: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或设置问题情景—→展开讨论(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师引导启发—→再次进行互动以后的交流—→师获取反馈信息后的更高层面上的综合交流—→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总结。
2.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二
1.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长时间以来, 在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 照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而不是指引者, 这样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畏惧, 不愿意也不敢向老师提问, 这种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不断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和合作者, 而不是主导者, 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学习才会敢于向老师提问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要做到足够重视, 并且不断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这样才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 在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的便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 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嘲讽, 反而需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引导, 只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有敢于并且喜欢向老师提问问题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以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向老师提问问题, 并且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就会接连不断. 教学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但是学生对老师提问的问题却没有办法确定预料, 这就使一部分老师害怕学生对自己提问问题, 这种情况会直接阻碍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时也会碰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实话实说, 先坦白告诉学生自己也一时回答不上来, 等和其他的老师商量以后再给出明确的答案. 教师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敢于并且乐于提出疑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现教学情境的动态发展,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更为抽象的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学会质疑
近年来, 虽然我国大部分学校已经进行了教学改革, 但是, 有一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没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 这就需要对这部分学校的教学进行变革,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也应该主动转换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由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引者,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这种角色的转换会让学生从原来的依赖老师转变为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 这样才会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从而提出问题, 这样会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将数学教材的作用发挥出来, 将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变为学习行动, 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并且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而言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4. 总 结
综上所述,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等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但是,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思考, 创造出更多适合学生的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 高中数学教学也在不断进行变革,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质疑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 如何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所有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考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本文主要对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希望可以给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个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许环枝.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J].教学周刊·B版, 2010 (11) :67-68.
3.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三
一、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课题质疑,直入文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问: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谁做了一次成功的实验?他是怎样将实验做成功的?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就让学生能在读文过程中,梳理出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关键词句质疑,突破重难点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教师引导质疑:西沙群岛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此处,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感受到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西沙群岛的鱼很多,进一步通过文章中心句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富饶。
3.插图质疑,画龙点睛 现在的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我们要有机的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中思考,并能从插图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文时,教师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直奔教学重点展开学习。因此,我们发现,很多带有插图的课文都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4.写作手法质疑,提高写作能力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奇怪的大石头”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用大石头来表现李四光那种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并在解决问题中寻求答案,体现了他对科学执着的追求。
5.文中标点质疑,深入理解文意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灰雀》一文,列宁问孩子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他心里会想到什么?孩子可能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还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没……我没看见” 应该如何读才能恰当地反映男孩的心理。
6.关注矛盾质疑,悟出文章道理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战争时期,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他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当时,阮恒完全可以选择不献血,可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通过对这一矛盾点的质疑学习,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学习感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探索不同质疑方法在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质疑的时段不同,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适应的教学环节也不同,我们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有效运用质疑方法的策略进行了梳理。
1.课前质疑来预习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通过自读预习和课堂学习来提高阅读效率。如教学《孔子拜师》一文,通过预习学生进行质疑:孔子已经非常有学问了,他为什么还要拜师继续学习呢?这个问题为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探讨学生感受到,虽然孔子当时已经非常有学问了,但他十分谦虚好,所以不远千里拜孔子为师,求学。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在预习时的疑问记录下来,在质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
2.课中情境教质疑在教学课文内容中,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探究课文的好机会。如教学《给予树》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在想些什么?从而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感受金吉娅的爱心与善良。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
3.课中借助质疑想象、品词析句、感悟朗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加强了学生对“读”的实践。就是要打破教师教学生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思路,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通过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一课中,教师在学生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想象拜师路途的艰辛,体会孔子求知若渴的心情,从而高效的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课文。
4.课后质疑促拓展在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意由未尽,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填补思维的空白,以此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大胆创新。例如:在人教版第五册《柯利亚的木匣》文章在结尾处写到“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引导学生质疑落实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并将课文中学到的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总之,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文而异,不断探索,灵活运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提问是孩子们积极思维表现,结合语文教学,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当然,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是—个长期的过程,有待于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
[3]《语文教学通讯》
[4]《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五期
[5]《畅想语文》人教网刊2012年第七期
4.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篇四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质疑问难是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环节,那么课堂上什么情况下才是学生讨论的最佳时候?怎样启发学生讨论问题?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在问题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一课,教师出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模型,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沙堆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举手提出许多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些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恰恰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效率也最好。此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圆锥的特征,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质疑解疑,所以我们鼓励学生的质疑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学生想质疑;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教给他们方法,使他们会质疑。创设质疑的条件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机会。
5.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五
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洛社高级中学滕晓艳214187
摘要:本文强调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关键词:质疑、自主学习、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索新知识的动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1. 教师要转变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课堂应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主角。传统教学模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将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多数教师对待学生象紧张的父母对待跚跚学步的孩子,甚怕孩子摔交,却忘了学步的孩子只有在无数次的跌倒后,才会走得更好更远。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大可不必为此胆战心惊,而教师该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才会成为问题的发现者。
2.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质疑的前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例如苏教版化学教材中“思考与交流”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将结论或疑问拿到课堂上来探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提出问题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在《氯》这一节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了解氯水或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是由于氯气和水作用生成了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教师可通过演示干燥氯气与干燥红布条、湿润红布条的作用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红布条褪色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又如在强弱电解质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组思考题:①、电解质为什么能够导电?②、电解质在什么情况下能导电?③、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什么?④、如何判断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大脑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对于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通过他们自己的充分思考反而会提出他们的疑惑,而不是不懂装懂。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压抑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也不敢质疑,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许多胆怯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怕被同学、老师笑话,甚至有问题也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便不愿意再去思考,“懒”得提问,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对于这一类学生“鼓励”是一剂良药。对于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要详加分析,对于他们质疑的行为要多加鼓励。还有一类专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似乎令大多数教师头痛,其实不然,他们之所以提出那种“钻牛角尖”似的问题,实际上是他们的思维在某个知识点上打了结,教师千万不要对此类学生“兜头一盆冷水”,要更加耐心的对待他们,将他们的问题症结加以疏导。大多数教师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自己一时也回答不了,这时切不可一句“没事找事做”或“吃饱撑得慌”将学生堵回去,教师尽可以大方得告诉学生:“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老师都被你难住了,让我们一起研究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吧?”此时你的形象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具亲和力,因为他们发现原来老师并不是什么都懂的完人!所以师生关系由此会更加和谐,学生会大胆的有疑必问。
(3)掌握契机,激发质疑的火花
班级中有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他们一般不甘于做常规的提问,不愿生硬模仿,不愿机械的接受知识,而往往会突发奇想,有较强的求异倾向,这恰恰体现了他们思维品质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批判性。因此,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的“突发奇想”打乱了整节课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计划,而应以此为契机,激发出学生质疑的火花。这样做或许会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计划,但是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大胆怀疑,可以发表不同意见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上《原电池》这一节的内容时,有一个课堂演示实验,是将铜片和锌片两个电极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两个电极用导线连接,并连接一只电流计。我们知道理想状态是铜片上产生较多的气泡,锌片无气泡,但在演示时锌片上也产生了气泡当时就有一位“不速之客”提出了疑惑“锌片上也产生气泡是不是锌直接和稀硫酸反应了呢?”我说:“不然,实验室提供的锌片不纯,里面含有碳等杂质。”我又反问学生“锌片里含有的杂质碳与铜片所起的作用难道不一样吗?”学生恍然大悟,锌和碳构成了微小的原电池所以锌片上也产生了气泡,通过同学的质疑,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原电池原理。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在一个班级里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学生毕竟占少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需要老师激化,特别是在化学习题评讲课上,一些对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错的同学会较多,越是错学生的反应越是“迟钝”,这时老师要主动“出击”,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精心设计一些可导致质疑和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和内容,以促使他们进行讨论和质疑。例如:FeSO4和Fe2(SO4)3组成的混合物
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计算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常用的方法有物质质量法、元素质量法等。通过对本题的讨论学生会提出物质质量法比较繁琐,而元素质量法简单易懂,同时有学生
提出这样的疑问:“比如像NaHS、MgSO4、NaHSO3 组成的混合物,已知硫的质量
分数,可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吗?”我说:“很好,你举的这个例子正是这同一类型的题目。”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提出问题的前提也许正是一个大胆的怀疑。素质教育不是要培养尽信“权威”的学生,而实验教学的课堂正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阵地。
(1)实验过程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维空间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目前实际存在的实验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的倾向。比如说,现在普遍使用化学实验报告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偏写得详尽有余“空间不足”,这就客观上规定了学生在实验时只能“照葫芦画瓢”。对于化学实验报告的完成,老师应要求学生按序操作,更重要地是观察实验对象,对于一些异常现象要求学生千万不能放过。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留有足够思维空间,才能使学生自主发挥,创造性地完成实验,解决自己的疑惑。
(2)利用探究性实验设置质疑情境
师生一起可试着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编成“探究性实验”,重新设立认知情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与思维发展的实验顺序,引导学生质疑,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例如:苏教版必修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利用》的第一单元《天然气 甲烷》,在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瓶中的水溶液酸碱性如何检验?试推测有哪些物质,如何来验证?学生经过讨论设计出了以下的方法并操作:(1)取两份试样,一份滴加石蕊试液,另一份滴加酚酞试液。结果显示加酚酞的不变色,加石蕊的变红色。(2)取样,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得出结论:溶液中有H+、Cl-,反应中有氯化氢生成。通过设计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有氯化氢生成,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化学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笔者的一点拙见,如何通过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王明轩.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 吴洪明.试论问题情景式教学与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化学教学.2001
6.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六
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认为通过营造提问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质疑力.
作 者:徐梅沁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年,卷(期):“”(7)分类号:G62关键词:质疑 质疑能力 主动学习语文教学
7.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七
从爱因斯坦的话中, 我们可以感悟到: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如何主动认识未知事物、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质疑能力的学生, 是知识的奴隶、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创新大潮中的失意者。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所说的那样:“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症下药, 才能事半功倍。所以, 我们首先要了解、分析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了解他们在想什么, 做什么, 对未来的思考是什么。这样, 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工作。
现在的高中生, 思维活跃, 充满朝气, 兴趣广泛, 个性张扬, 藐视权威。但是, 遇到挫折, 容易自我消沉, 缺少坚强的韧性。所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树立信心, 敢于质疑
积极的心态, 坚定的信心, 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有信心就有勇气, 有信心就有力量,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所以, 教师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信心着手,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课下等各种场合, 提醒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知识中体会到质疑在其日常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质疑, 就没有创新, 就没有美好的未来;让学生明白,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就是提出一个新的可能, 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 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二、教师指导, 乐于质疑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质疑也是这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他们才肯埋头苦干, 才肯下工夫, 有了这样的学习动力, 学生就能够勤于思考, 乐于质疑。那么, 怎样去指导学生呢?
“亲其师, 信其道”, 老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高品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 让学生信服;高尚的人格, 让学生尊敬。所以, 教师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为人师表, 让学生从内心里佩服。这样, 老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能够在常规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 面对丰富多彩的知识, 如何质疑, 如何解惑, 同样也需要教师的指引和疏导。教材是最好的范本,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和考纲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有意识地暴露知识的矛盾, 激发矛盾,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化学教材选修五第51页实验3-1和图3-4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能否用饮用的白酒和浓硫酸反应制取乙烯?
2. 浓硫酸的量为什么比乙醇的要多?
3. 沸石或碎瓷片防止爆沸的理由是什么?
4. 缓慢加热的后果是什么?
5. 生成的气体为什么先要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呢?不处理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6. 温度计里水银泡的放置为什么很有讲究?
这些问题的提出, 会让学生明白:质疑就在平常的学习中, 在教材中, 在习题中, 在反思中, 在生活中。
另外, 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设计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针对教材, 针对教师的讲解, 针对习题, 大胆向同学质疑, 向老师质疑, 向教材质疑, 向权威质疑, 在质疑中求真理, 在质疑中进步。
三、体现价值, 善于质疑
人类的伟大在于有梦想, 而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实现梦想的阶梯。所以, 学生的每一次质疑, 就是一次进步。通过质疑, 学生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潜力, 体现自己的能力。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有了这样的价值取向, 学习的动力就会像永不停息的发动机一样, 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教材, 挖掘教材, 应用教材的知识, 解决教材之外的难题。学生也有了时间去思考, 思考越多, 问题越多,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越多。这样, 学生就会由刚开始的围绕着教材提出自己的问题, 升华到自己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从而体验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我的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后, 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 构成原电池的两极金属中, 活泼的金属做负极, 那么有没有反常的呢?”我反问他:“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他说:“自主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我又问他:“有没有一种溶剂能和较不活泼的金属反应, 却不和活泼的金属反应?”他想了一分钟左右说:“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但镁不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我笑了笑, 提议说:“我们到实验室吧。”在实验室中, 这名学生亲手做实验, 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做完实验后,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8.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质疑能力;关注;引导;培养;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35-02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差异时说:“中国许多学生很聪明,为什么课堂上却不踊跃提问呢?”他得到的答案是:“没什么可问的”。我深思熟虑了这个问题,并反省自己二十几年的从教实践。的确,在中学生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特别在我们这个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尤为突出。我记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方式方法,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善于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勇于发言、质疑问难。古人亦云:“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聪明的老师不但要把答疑解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学习中未理解的概念和疑难问题。然而实践表明,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已习惯了只听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心和质疑的能力就成为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迫在眉睫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但求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当前,我们县所选取的是人教版教材《新目标》Go for it!,其内容丰富多样、息量大、趣味性强,并且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语言材料、搜集信息,然后尊重,理解、宽容、赏识、支持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然后解决问题。如:Bookl(上)Unit3 My name is Gina发现学生提出了这样问题:对What’s your name?能用My name’s Gina./I’m Gina./Gina.三种回答的形式吗?又如:Book II(下)“That’s surprising news.”“They were surprisedat the news.”我让学生观察分析提出“What’s thedifference between‘surprising’and‘surprised’?”诸如此类“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across’and‘through’”等等。如此的启发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实际的语言中去触摸语法知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措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第一步,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是获得一种技能或结果的过程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是从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旧问题。这需要创造性想象力。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具有设疑,答疑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并且要运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一波击起千层浪,使他们产生创造性的热情。如:BookII(下)Unit10在学习中,有学生提出:How muchdid the shirt cost?中的cost与spend,pay(for),及take有何用法上不同呢?我立刻让全班学生击掌赞扬这位学生,然后抓住时机,各抒己见,运用实例,因势利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积极地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我国传统教学往往重视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视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训练,束缚了思维空间,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抑制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如:在Book II(下)Unit8自我检测中第二部分的学习时,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预习,先对学生提出几个具体任务:(1)使用词典查生词,拼读和用英语释义,(2)预习课文2—3遍,(3)标示出重点的词,句等,(4)回答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ift giving inChina/Japan/the USA/Sweden and in Canada?教师也可把学生分成小组,也可自愿组合,合作探究,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谈谈不同国家的送礼习惯。这样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一个个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学习气氛和谐民主。与此同时,也可让学生们相互交换笔记,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经验,最后大家讨论,写下理想的答案。
三、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先生说:“始读,未知有疑”。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必须熟读教材中课文信息,对话,句型等原材料,认真钻研,明确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多读才能多思。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首先,平时就要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其次,要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任务,如:生词、词语和句子的选用,信息的选择,每段落开头一句和结尾的句子;再次,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误处求疑的技能。在课堂上可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点拨并解惑。如:Book III(下)Unit9中的阅读教材学习时,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How many years is the sport of basketball?
Who invented basketball.a Chinese person or aforeign person?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nteresting/boring invention?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dream of becoming famous basketball players?
Why do peopl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ir spare time?
When was football invented?
Who invented the sport of basketball?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课外,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并把能否找出问题作为检查学生提前预习考核的依据,利用课堂先让学生讨论解答,对不明白的问题采用不同方式反映给老师集中解答。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做心理安慰并建立帮教措施。学生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就能学会质疑的方法,从而培养质疑的能力。
四、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明学生思维活跃,做到了认真听讲。这一点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也要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充分的质疑信心。在实际学习和辅导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及观点,让学生明白能大胆提问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如:人教版Book III(上)Unit4教学中,有学生向我提问“If you had a million dollars,what would youdo?”当时课堂是一阵笑声,很快好安静呀。当时我借此机会反问道:“If you had a million dollars,what would youdo?一部分学生浮想联翩,答案不一,众说纷纭。此时我先表扬了提问的学生,随后和学生分享了我的回答。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质疑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因此,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教师讨论或敢于发表反驳意见。即使有时观点有误,我们可以给予适当引导,委婉地纠正其观点错误之处。但是切记,不能把我们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五、结语
9.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九
摘 要: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激发欲望 敢于提问 培养习惯 教会方法
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这样,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得出了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三、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题。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算理的推导过程中、在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能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是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10.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十
康居西城小学 付仕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勇敢的提出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释疑,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质疑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
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5.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
11.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创设氛围;培养兴趣;给予时间;教给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仅不能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比如,教《荷塘月色》时对“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问题,一般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时代背景,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交给学生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学生总结出的原因有:(1)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2)生存困境,经济问题;(3)家庭的龃龉和矛盾;(4)知音难觅,无人理解……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答案,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怎么读,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祝福》,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为什么以“祝福”做题目?作者为什么让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比如学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有个比喻非常精妙:“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我问学生哪些词用的好?这两个比喻好在什么地方?经过反复揣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文重点、难点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我问:邹忌直接向齐王提出建议不就得了,干吗绕弯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讽谏手法的妙处,理解了《战国策》中游说之士的说话特点。
4.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把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教《孔雀东南飞》一课,我问学生封建社会讲究“三从四德”,焦仲卿真的是迫于母命休妻吗?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充分讨论,最后给出了圆满的回答,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语文教材中把《再别康桥》第四节的标点点为: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而最早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等几种版本,“是天上虹”后面没有任何标点符号。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经过查阅资料,思考讨论,我们一直认为教材错了。这让学生很是兴奋,我们还能给课本纠错了。
12.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十二
一、在自学时质疑
1. 针对课题质疑
数学课的一个课题往往包含多个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 每个课题又都包含很多问题, 但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就能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在预习时, 我要求学生先不阅读文本的内容, 而是对着课题想一想:该课题可能包含哪些内容?自己对哪些内容还不熟悉, 还存在哪些问题?
例如, 在预习中学数学九年级下册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题时, 就有学生提出: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文本要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生活中有哪些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这五个问题就是本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坚持这样的训练, 学生不但掌握了针对问题质疑的方法, 而且提高了审题能力。
2. 针对概念质疑
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 对概念的质疑, 有利于深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特征的认识。如在教学“平行线”的定义时, 有的同学就提出了“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呢?在‘不同的平面内’也有不相交的直线吗?通过画图、交流, 学生明确了这一条件的必要性。又如在教学“平方根”时, 当学生认识到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作a的平方根。教师可有意识地进行启发:类比一下, 你还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就提出: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立方根。也有的学生在想:一个数的四次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四次方根?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n次方根。
对概念的质疑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让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而且还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轻松地了解了以后才要学习的知识。
3. 针对例题质疑
例题是新知识的载体,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主要是通过例题教学进行的。因此例题是构建数学课本的骨架, 要想引导学生自学例题, 独立获取知识, 就必须指导学生向例题问个为什么。通常我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 并进行自我提问:本例题考查了什么知识?课本是怎样解答的?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将例题与习题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例题与例题相比, 有什么新问题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常常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也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为有效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比较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从而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有这样一个例题: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而组织了一次义演, 共售出1 000张票, 每张成人票8元, 每张学生票5元, 共筹得票款6 950元。问成人票和学生票各售出了多少张?课本上给出的分析是:成人票数+学生票数=1 000张, 成人票款+学生票款=6 950元, 课本从设票数和票款两个方面引领学生列方程。在学生根据提示列完方程之后,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在票价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1 000张票都售出的话, 最多可获得多少元?最少可获得多少元? (2) 能不能列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经过一番探究交流, 学生不仅获得了答案, 还学会了用方程 (组) 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体会了转化思想和消元思想, 并在解答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针对法则质疑
法则一般是指计算的操作程序或要点。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照搬法则、会计算就行, 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要迷信法则已十全十美, 也许还会有更好的方法。因此要逐句问:“如果不这样, 可以吗?”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时, 当得出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然后把所得的积相加后, 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要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如果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以第二个多项式, 再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展开不可以吗?能不能用第一个多项式的第一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第一项, 用第一个多项式的第二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第二项, 然后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这时, 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地要回答这一问题, 有的学生还举了例子, 用实践回答了所提的问题。学生的质疑加深了对法则的理解;学生的质疑让他们尝到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的甜头;学生的质疑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5. 针对定理质疑
定理是需要经过证明、推理之后而得出的正确的命题。在学习定理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定理、会应用该定理进行证明, 还要引领学生明白为什么是正确的, 有什么方法能够推导出这一命题。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 学生就问: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时, 我加以引导:“同学们, 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吗?”这一句话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有的用测量的方法, 有的用剪拼的方法, 有的用做辅助线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学生的质疑增强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 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课堂上对同学或老师的问题质疑
在课堂上当同学或老师提出问题时, 首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看问题是概念性的还是法则性的, 是例题的还是定理的, 然后再根据实际进行发散型或追问型质疑,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一学生提出: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一学生追问: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有哪些判定方法?另一学生追问: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逐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对习题进行质疑
在探究解法的过程中, 要始终对课本保持质疑。古人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对习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质疑: (1) 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 那么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2) 由题目的条件能不能得出其他的结论? (3) 把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互换, 这个命题还正确吗? (4) 把这个特殊的条件一般化, 结论还能成立吗?
例如, 九年级上册第一节“你能证明它们吗”第三课时的例2的原题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 腰长为2a, 求腰上的高。
在理解了本题解法的基础上, 有学生总结出———底角是15°的等腰三角形, 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在思考之后提出:如果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 那么底角是不是15°呢?通过探究、思考、交流, 得出了如果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 那么底角是15°或75°的结论。通过进一步的反思还得到了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75°, 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为a。进而又总结出: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75°或15°时, 腰上的高都等于腰长的一半。
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之后,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运用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3.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十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有利于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上课往往总是往座位上一坐,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至于提问,他们不敢提,也不想提, 即使有个别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但所提问题的价值往往不大,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来谈谈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在相互合作讨论中,学生相互质疑,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其认识,使其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在平时的课上,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是有的,也很高涨,都是你争我抢的,嘴里还一直说“我来我来”, 但是,当要求他们根据学过的课文提出另外的问题时,(如:学完了乌鸦和水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室里顿时就变得安静了许多,这种情况让很多教师始料未及。 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有一部分学生是怕难为情,怕说错了会遭同学们的嘲笑,也有一部分学生确实不会,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笔者在班里鼓励学生提问,让那些怕羞的学生感受到说错了没关系,没有同学会嘲笑他们,以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然后放手让学生互相提,让优等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让后进生随时可以向优等生提问题,优等生也能在答疑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质疑有了生存的环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慢慢养成了提问题的好习惯。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喜欢问为什么,而家长、教师有时却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就很有可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如笔者在教狼和小羊时,一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了异议:“狼这么凶猛,根本用不着找借口就可以把小羊吃掉,”笔者高度评价了这位学生的求异思维,表扬了他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并让学生想想课文为什么会这样写,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了出来, 接着,笔者告诉学生寓言故事内容与实际情况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自己动笔改写狼和小羊。
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有利于课堂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课堂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潜能才能得以激活,问题才能得到发现。
三、提供内容和机会,使学生可问
“问题是语文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提供学生可提问的内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解决问题。
如二年级上学期在教学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时,笔者出示了梅兰芳先生小时候的照片,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梅兰芳的眼睛, 学生的问题就来了:梅兰芳的眼睛怎么那么小啊? 他的眼睛还眯缝着,是不是近视眼啊? 有些学生还看出梅兰芳先生的眼睛有些浮肿,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看到这幅图后经过思考得来的,是他们思维的结晶, 这些问题为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质疑虽然简单,但学生觉得有物可看、有问可提,因此,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参与性是积极的.,这样的情境是学生可接受的,是行之有效的。
学生提了那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思考、在探索, 有的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就回答出来了,有的问题他们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师生就可以共同探讨,或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找答案,或予以指导,或暂时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敢于质疑,会学习、会思考的创造型人才。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14.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十四
・谈高中生语文阅读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本文对北京市6个区县6所中学700多名高中生就上课时动脑思考情况、问题来源情况、自己发现问题情况及解决 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一些高中生在阅读中很少有自己的思维,提出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 维水平和习惯;教师提供示范,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质疑能力;教师创设一定的质疑条件,给学生 以启发,并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下功夫。
对于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高中学生来说,要提高他们的学习,首先要他们能阅读。要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则首先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我们认为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质疑能力。“质疑 ”是指能够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在自己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因此,是否具备 这种能力也就成为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
对于高中生而言,尤其要培养这种能力。这是因为,第一,有助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 目的。《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指出:高中的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第二,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从阅 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 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他的研究表明,在促进理解方 面,学生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 适当的问题。第三,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具有了 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正在得到迅速的发展,他们在运用逻辑法则方面已趋于 成熟,而他们的推理能力则已经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这一切表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在自读中主动去发现 问题的能力,而质疑能力的培养,完全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适应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由于这种能力的培养 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所以高中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又为提高学生自读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 了很好的条件。第四,有利于克服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不善思维的问题。阅读本来是一种思维过程,然而,据 一份对北京市6个区县6所中学700多名高中生问卷调查中发现,一些高中生在阅读中很少有自己的思维。
表一显示,在课上阅读时,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地动脑筋想问题。表二显示,在阅读时,问题的主要来源是 教师。表三显示,在阅读时,学生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表四显示,学生遇到问题,很少自己去解决,主要 是依靠教师。阅读中的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对高中生进行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生在阅读时不能提出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包办过多是原因之一。即使是让学生自读,教师也常 常是布置思考题,帮助对答案。这样就形成了学生阅读时的依赖心理,上面的调查说明了这一点。为此,在培 养学生质疑能力时,教师首先要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谈。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 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生疑。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员对于任何事情都要问 一个为什么。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就是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材料、观点、语言、写法等的真实性、真理性、合 法性产生怀疑。除了“怀疑”,还有“设疑”。“设疑”也是一种“生疑”。在阅读中设疑,是指为了深入地 、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所阅读的内容,为了求得规律性的认识,脑子里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办”?之类的问号。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着做出如下努力。
1.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质疑能力非常重要。 提高思维水平,主要是提高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多角度思维的水平。具体思维,是指就具体问题 进行思维。例如,对鲁迅小说《祝福》的题目进行思考:《祝福》全文写的都是主人公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 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而以“祝福”为题呢?这就是针对《祝福》这篇小说的题目进行思维。培 养学生学会具体思维,实际是为了克服在阅读中容易出现脱离阅读内容,进行抽象推断的现象。整体思维,是 指从全局着眼进行例如对茅盾《风景谈》的主题的理解,就不能只是从作者描写的一两幅“风景”中去寻找答 案,而应当从全文所描写的.六幅“风景”去思考,才能把握全文的主题。这就是从全局着眼进行思维。学会整 体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现象。联系思维,是指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进行 思维。例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写到的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理解,就不能只从文中找答案,而必 须联系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思想态度。让学生学会联系思维,是为了克服学生思考问 题时容易产生的片面性。多角度思维,是指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会产生不同的结 果。例如对司马迁《鸿门宴》中描写的刘邦。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刘邦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的人;但如果从 抢夺天下的一代枭雄的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有野心、善权术的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 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如果能够从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
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示范,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质疑能力
前面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说明:目前高中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普遍比较低下。要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还 必须为其做出一定的示范。教师的示范是为让学生看到教授阅读中是怎样质疑的。例如,以曹禺《雷雨》中周 朴园形象分析为例,为学生做出示范。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私冷酷、残忍等思想性格特点,学 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示范,可以抓住第三幕中对周朴园始终保持周公馆三 十年前的旧模样这一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周公馆三十年不变的摆设中是否可以表明周朴园的“怀 旧”情思?从而是否可以证明周朴园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 把这样一个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先要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要联系全文,最终做 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教师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批注展 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中直接受益。还可以选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评点或札记等作为 质疑示范,这既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创设一定的条件,给学生以启发
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质疑的范围。为学生开一个头,让学生由此去生疑 。例如对《党员登记表》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党员登记表”为线索,突出黄淑英的光辉形象, 可最后却写黄淑英牺牲,而由黄妈妈把“登记表”上交给党组织,对这种安排,你有什么疑问?准备怎样解答 ?此外,教师设置悬念,抛砖引玉,举名家之说,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认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条件。同 是,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
4.为了使学生提高质疑能力,教师一定要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下功夫
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 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 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一定会日渐提高。
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终身的 学习中受益。而这一切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完全一致的。
1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1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十五
一、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是质疑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亲切、平等的关系, 构建一个安全的课堂, 才可能激起每个学生站起来质疑的勇气。因此, 在每一堂课上, 我都是亲切和蔼、面带微笑, 笑容能够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缓解, 从而在心理上接受教师。
在课堂中敢于质疑、能够质疑的往往是那些“优生”, 而有相当多的学生都是保持沉默, 这里并不是这些学生没有发现问题, 而是没有站起来质疑的勇气。因此, 我经常在课堂中设置“当小老师”的环节, 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 把教师做的事让学生来做。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 在集体交流环节, 我请了张雨昕同学到讲台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交流, 她走到讲台上, 说:通过刚才的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结果。第一个问题是你把角分成了几类?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请第三小组先来回答, 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补充……就这样, 一场气氛热烈的辩论开始了……也许是因为没有老师介入的原因, 学生都非常兴奋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行了充分的质疑。像这样宽松的氛围, 不仅让同学们能够进行大胆的质疑, 更激发了他们对探究的欲望。
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质疑。学生的质疑, 也许问题非常简单, 非常幼稚, 甚至还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 这时候, 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教学中, 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总是赞扬、鼓励。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这一课时, 我出示了主题图:两件上装和三条下装, 问: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在小组内先交流, 然后集体汇报, 得出了6种不同的穿法。我总结了一下,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这时, 王鑫同学突然举手说:老师, 我还有一种不同的穿法。我迟疑了一下, 还是让他回答了。他说:短袖穿里面, 长袖穿外面, 再配一条裤子。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 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让全班同学讨论讨论。全班同学经过激烈的辩论, 最后认为这并不是一种不同的穿法, 因为要求每次都要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 不能两件上装同时配一件下装。同学们讨论结束后, 我肯定了大家的想法, 接着说:我们大家应该感谢王鑫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 他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搭配的方法。
二、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要求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质疑的前提之一,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为学生创造各种质疑的机会, 保护好学生质疑的热情。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巧妙的情境, 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 能够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反应, 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进而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质疑。
例如, 我在上“直线、射线和线段”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就出示了以下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角”“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等。看了这些图形,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有几个直角?在哪里见过角?哪里见过平行线?这时, 陈明说:“老师, 我可以给这些图形分类。”我请他具体说说。“圆分一类, 其他的分一类。”“为什么?”“因为圆的线是弯弯的, 其他的都是直直的线。”“同学们同意吗?”“同意!”看到学生兴趣盎然, 我赶紧趁势问:“那在直直的线组成的这一类图形中, 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时, 大家都惊奇地看着我, 齐声回答:“想!”就这样, 一场探究活动开始了……这样巧妙的情境, 充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思考、质疑带来的乐趣。
三、教给实用的质疑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好问和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 是小学生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天性。只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不知道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让他们善于质疑。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我出示了主题图:公园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 长是4米, 高是3米, 现在想给这块空地铺上草皮。我接着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其他不同的问题吗?通过我这样细心的引导,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块空地 (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是多少?需要买多大的草皮才够铺?平行四边形的斜边长是多少米?怎么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然后我请学生从上面的问题中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甚至可以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多而杂”。这时我就组织学生讨论, 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很恰当?通过质疑到析疑, 学生逐步从“多而杂”到“少而精”。常常这样做, 学生就能学会从多角度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 逐步学会质疑。
16.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十六
一、扣题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题的质疑是第一步。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1、课始质疑。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我出示课题后便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提了问:课文写了哪些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于是我引导针对课题的关键词“借”字质疑。此时,他们又提了新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为什么诸葛亮能借到箭?从这个借字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围绕课题的关键词也能提更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一个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研究课文内容成了一种心理渴望,质疑为下文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课中质疑。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愤”、“悱”之际是引导质疑的最佳时机,只要抓住了时机随时都可以质疑。又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在研究如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就引导学生由题目生发各种疑问,“谁什么时候飞夺泸定桥?为什么飞夺泸定桥?经过如何?结果怎样?”抓住了这些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一目了然了,又落实了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的学法指导。
3、课末质疑。学生学完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也可以再读课题质疑。例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学了课文,我们再读课题,有新的问题吗?一生提到:课题为什么要用《别了,我爱的中国》作题目?其他同学也有自己的想法?想到把课题换成《祖国,再见了》、《我爱的祖国再见》《别了,我爱的祖国》。于是在课题的确定上大家又有了新的话题。
二、初读质疑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初次接触一片新课文后,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在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很有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有着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生成性,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如在教学《了不起的女孩》第一课时的教学,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请同学们把阅读中自己感兴趣或自己不懂而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并写到黑板上,他们兴致很高,写了满满一黑板的问题,然后我们给黑板上的问题归了类,让他们带着自己喜欢(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深入的阅读来解决。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李欢的妈妈也太不象话了,她怎么可以如此无情呢?我肯定了她在讀课文时善于发现问题,然后请她再读读课文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后来,她读懂了又说:李欢的妈妈也是了不起的,李欢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她妈妈的教育分不开的。她的妈妈是功臣,我们的妈妈太宠我们了,把我们宠得娇身惯养的,以后怎样克服碰到的困难呀。学完了课文还写自己了一篇给《妈妈的信》。
三、深读质疑
初读课文时的质疑,纵观全文,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难以涉及到重难点,在深入阅读时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解疑中再质疑。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有的学生体会不出来,是难点。深入研究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里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到苦中有乐。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质疑,从一个个问题引发出新的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这样的质疑过程就是一个向前推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赏读质疑
教学永远没有句号,只有省略号。质疑问难的过程也是如此,当我们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就是成功。在赏读文本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辞运用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质疑不着边际,赏读时也可以让学生对同学的朗读处理质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读“救助车夫”的句子时,有学生说:“车夫的脚被划伤后,血流了许多,所以读这部分要表现出痛苦。”我及时引导学生质疑这句话的读法。有学生提出:“当时车夫流了许多血,他的脚虽然包扎好了,但我想肯定还在疼,他说话时声音会那么大?”这个学生用微弱的声音读后,又有学生提出质疑“我认为车夫一直没有人像鲁迅先生这样关心过他,他今天遇到了这样的大好人,心里是无比激动的,他对鲁迅先生的感激之情是发自内心的,他当时一定很激动,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就应当读大声一点儿。”该生又进行试读,最后我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一起来读这句话,从而把朗读引向深入。
五、回读质疑
下课前,教师再给学生提供质疑机会,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回读质疑可以从整体出发,对课文内容语言表达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对优生是一种挑战,对困难生来说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但是很多时候学生不会问,他们认为课文学懂了就好了。也有老师不敢给学生这个机会,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怕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会出丑。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哪怕是有一个词不理解也没关系。
17.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十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原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疑”能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自主质疑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体现,也是自觉读书的重要标志。首先要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使学生懂得质疑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质疑的勇气,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其次要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最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知识分子的内在因素,善于揣摩老师、同学的见解,在有异议处大胆质疑,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数学的本质是自由”,它最能激发人的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本能。它的方法灵活性与多样性使人敢于突破常规,不迷信书本、权威,有创造的胆略和勇气。但是许多人甚至许多数学教师,一提到素质、探索、创造就觉得很神秘,高深莫测,认为与中小学数学不沾边,在教学中仍习惯地按老一套照搬照套,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究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及潜移默化地影响。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广义上理解素质的含义,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沫沫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2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2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很自然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方程?这种方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3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认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一个概念、定义时可问:定义是怎样引入的?能否换一种方式?若把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改换或增减会怎样?学习定理或公式时可问:定理或公式是怎样提出的?证明的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逆命这是什么?是否成立?结论不变,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改进、推广?解完题可问:主要应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这种解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这种解法是怎样想到的?依据是什么?有无更简单的解决?结论可否改进、推广或引申?改变部分与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主法和策略。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07-26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10-31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08-07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2-02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10-27
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09-22
语文中的质疑能力11-09
中小学生作文考级遭质疑11-14
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