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作文素材?(精选18篇)
1.生命的作文素材? 篇一
作文素材:生命的林子
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那个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
玄奘双手合十,走到他跟前,停下了。那个曾经劝说玄奘的人一见是他,便说:“哟,是玄奘啊!怎么样?想好了吗?是留下来呢还是到别处去?”“我决定留下来。”玄奘沉吟片刻,便做出了回答。“什么?”那个人的脸上写满了惊讶,“ 玄奘,我说的.话你一定要好好想想。”“我想过了,所以才会有这个决定。”玄奘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他反问道:“难道你不想出人头地了吗?”“当然想。”玄奘满怀抱负。“那你还留在这儿?”他很是疑惑,“这儿高僧济济,你想出人头地简直就是吃人说梦。”
玄奘认真思忖了许久,说:“芸芸众生就是一个群体,我想要出人头地就不能离开这个群体,因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可在这香火鼎盛的名寺中, 你不会感到有压力吗?“那人脸上的惊讶退去了,留下的只有疑问。“当然,压力是肯定有的。但是,没有压力,哪来的动力呢?有了竞争,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呀!更何况,在这水深龙多的法门寺,只要我努力,奋发向上,总有一天会把自己的才华全部显露出来的。这样的出人头地,我觉得更有意义,不是吗?”
听了玄奘的话,那人羞愧万分,万千感慨:“有了好的环境,好的条件,才有更多的人才,这一点,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2.生命的作文素材? 篇二
关键词:利用,预习,课文,随笔,背诵
听过很多老教师的作文指导课都觉得受益非浅。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指导方法, 有从理论的高度入手的, 还有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出发的写作指导课。然而, 我思考学生的材料从哪里来?显而易见的是老师确实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但是再好的主题立意, 如果没有材料来证明, 又怎么能显出其深刻呢。老师在教授方法以后, 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材料。我提倡既要授之以渔, 又要授之以鱼。
为什么我要提倡既要授之以渔, 又要授之以鱼呢?近几年的高考话题作文把感情真挚的评分标准改为了内容丰富, 要求文章有足够的份量。其次, 以往我们总是提倡让学生走向社会, 提倡学生学会观察热爱生活, 给学生开很多的书目, 让其在阅读中获取新知, 亦或是让他们多写日记, 把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等等方法, 这些方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 现在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授之以鱼不再是单方面的行为, 老师提倡了, 学生会不会主动去接受, 其次, 高中学生的学习非常繁重, 尤其是高三学生还要面临着高考。他们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平时很少课外阅读。开一些书目, 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很自然就就成了一句空话。针对以上情况, 我认为, 以课文为圆心, 然后画圆是最切实可行的。既利用课文, 深入挖掘, 将是学生积累材料的最好切入点。
1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
高中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所作, 名家的事迹, 经历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 在上课前可以先把他们精要的材料下发给学生, 比如在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宁死不接救济粮”的爱国精神和骨气。在上《论语》时,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儒家的以礼治国, 了解儒家思想核心的“仁”, 了解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上进精神, 在上《寡人之于国》时了解孟子的“人之初, 性本善”, 了解其“民贵君轻”的思想, 了解其“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内涵。上课前补充这些材料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感性认识, 同时达得上课时知人论事的效果, 加深了对课文的思想情感的认识。从而最终达到积累材料的目的。比如, 有一年的话题与“精神文明”有关, 如果学生对孔子“礼”, 对孟子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有所了解, 那么是否可以让材料古为今用, 丰富文章的内容。
2 利用现有文本
课本中所选的名家名篇不仅包含有丰富的知识材料, 而且都充分体现了其人文性的特点。近年来, 话题作文都是围绕“理性, 人文, 时代”而出题, 对于课文的学习注重人文性的熏陶, 为学生提供感性的认识是不可被忽略的。比如在上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史怀哲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讨论史怀哲在文本中所提倡的“尊重一切生命”是否能做到。学生马上就想到了生活中, 人要吃饭, 不可能做到, 当他们争执不下时, 我就让他们看课后的补充材料, 学生马上明白来, 在非被选择的情况人要珍爱一切生命。我再让学生从生活中举出一些不珍爱生命的例子, 学生就想到比如随意的过草地, 随意折枝攀花, 随意的伤害小动物。接下来, 我就让学生找出史怀哲在文中提到人类的存在的危机, 战争, 疾病, 贫困。然后请学生就这三方面举出具体的例子, 学生想到了9.11, 想到美国挑起的战争, 想到了非典, 想到了恐怖主义, 这些危机一些是人为的, 一些是自然, 那么面对这些危害生命的行为, 人们应该怎么对待, 在讲完了史怀哲的观点后, 让学生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当他们谈的热烈的时候, 我就乘机说, “要珍爱生命, 不应该只做为一个人的梦想, 而应该是一项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实际行为。我们看一下史怀哲是如何做的。”“……史怀哲在事业最顶峰的时期, 放弃了优越的生活, 毅然决定到非洲为难民的服务, ……”学生的发出了一片赞叹声, 这篇文章在学生热烈讨论中结束。事后, 很多学生在随时笔中有表达对史怀哲的敬佩之情的, 有对生命的思考的, 有对战争的谴责的。我觉得学生对人文精神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至少在我碰到相关的话题时, 学生能想到史怀哲及有关的事。很多课文需要我们进行挖掘, 让学生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 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
3 利用课后的随笔
课文上完之后, 趁热打铁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笔是课堂知识的延伸, 多角度, 多层次的丰富课外材料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上完高一第一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后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文化的随笔, 老师可以列举茶文化, 住文化, 吃文化等内容做为对学生的提示和启发。随笔要求。a.查找字典, 理解文化。b.查找资料, 要有具体的材料做为证据。我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有学生写《酒的文化》: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可谓是喝酒的至高境界, 历朝皇帝最头痛的总是他仅用一杯酒便解决了;有学生写《名字的文化》:名字, 本为名和字的合称。《礼记.檀弓》中写道“幼名, 冠字”, 古代男子刚生下来就起名, 到二十岁成人, 行冠礼加字, 所以合称名字;有学生写《菊花的文化》: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体现的悠闲宁静, 艺术超脱是中国人的本色, 苏东坡“秋菊可耐寒, 本性能傲霜”体现的恣肆, 自由, 旷达而傲然的生命是中国人的追求‘屈原’宁可枝头极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体现了……。这么丰富的内容, 不管学生是抄得还是自己写的, 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提高, 都是学取新知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个性表达, 有创意的表达。
4 利用课后的随笔
课文的背诵是积累写作材料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很多老师, 在要求学生背诵时, 往往只强调其对课文理解和增强学生的语感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做为现有材料积累的作用。曾有学生抱怨说, 我们的知识面这么狭窄, 哪里来的有底蕴的材料, 我就提醒学生说, 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可以表达有志于国家社会志向, 徐志摩的“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可以抒发我们青春年少的梦想追求,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 ”可以唱出物事人非的感慨。我们不是缺少材料, 而是缺少发现材料的眼睛。我们的课文犹其要求背诵的篇目是我们的材料资源库。事实上, 历年高考中的很多高分作文, 他们的材料都是来自于背诵的, 比如2004的一篇优秀作文《我是真的懂你》中写到:
我循梦远航, “一夜飞渡镜湖月”,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正当我“迷花倚石忽已暝”时, 一位白衣飘飘, 端坐在白鹿之上的俊才缓缓而至。噢, 是他, 诗仙李白!他面色苍白, 满脸的抑郁, 饮酒高歌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屈原被迫无奈, 愤恨至极, 大吼一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以死表达了对国对民的忠诚。
文章人物的选择来自于文本, 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来自己于背诵的内容。我想如果, 平时注重背诵的材料的积累, 何愁学生无材料可用, 如果训练得当, 还可信手拈来, 出口成诵。现成的材料为什么不把它用起来呢。
材料的积累一直是最让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问题, 如何解决还有待于探索。以上仅个人的一点小体悟, 敬请同行们指教。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语文报.写作中的人文走向.
[3]解读新课标.高中话题作文.
3.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三
关键词:引导写作 素材积累 方法技巧
写作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件头痛的是,他们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没有可写的材料,于是只有像挤牙膏一样的挤,或者干脆胡写乱拼。可想而知,他们的作文往往是空洞肤浅,缺乏文学色彩。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怎样才能使他们的作文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呢?语文老师只要引导他们学会一些积累素材的方法与技巧,就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他们的作文也就会有看头。我们可试着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
在平时,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与报纸杂志等刊物,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老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并教给他们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如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边吸收感悟一篇文章的好词、好句以及构思、章法、修辞、表现手法等。再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事例、感人的事迹等材料,就应该把这些事例先加以概括积累在自己的记事录中,而后简单地谈谈感受与启示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就不愁在写作文时没有材料可选。
二、引导学生在背诵中学会积累。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最佳时期,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背诵能够很好地积累所学的知识。语文老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多背诵名家名篇,名言名句,还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优美的语段,有个性的语言的等背诵下来。时间长了,学生头脑中的文学沉淀积累会越来越厚,写起作文来也不再像挤牙膏一样,而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积累。
语文和生活紧密关联,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在学校期间,留意本班与其他班级的一些趣事、要事,某些有特长、特殊性格的人,还有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精彩赛事、有值得纪念的事情等等。在节假日,留意电视节目中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与节目,留意家中的喜忧之事,邻里之间的趣事,公园、商场、街道、游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见闻感受等。学生只要能把生活中的这些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的、鲜活的事例积累起来,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无从下手,胡拼乱凑,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许多的事例可以当做材料来写。
四、引导学生在练笔中学会积累。
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所学课文的扩写、缩写、续写、改写、仿写等手段来积累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因为课文大多数已经通过自学和老师的讲解、分析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探讨,学生对其内容已很清楚了,对当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理解与感悟也很深了,所以写起来就容易入手,觉得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能够学以致用,不断创新,也就不会愁写作文了。
五、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写心情,写灵感的好习惯。
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比较少,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对生活毫无感觉,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在不同的情感世界里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考试成绩的好坏会影响他们的心情,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家长的话语,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晴雨表,鼓励他们把当时的心情写一写,这就是真情的流露,不会出现空洞肤浅。当他们看到奇怪的景物与事情时,有时他们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引导他们把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进行整理并写下来了,抓住了灵感就有了写作的激情。
4.对生命的追求作文素材高二 篇四
路过网吧,门口停放不少自行车,那是堕落,那是颓废,那是对生命的亵渎。你,是没有追求的学生,是只会沉溺于虚拟世界。你要知道,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因为追求,所以林则徐敢于冒险,不屈服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开展禁烟运动,成为放眼世界第一人。
如此辉煌,如此崇高。我终于明白,每一条路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我终于相信,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都有它不得不那样的方向。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别说穷,别说累,你不够优秀,没有资格。但也不必为昨天的泪弄湿今天的阳光。
数学家华罗庚14岁时因贫穷而辍学,只能在杂货店料理事物。每天花十个小时钻研数学。不追求的你能做到吗?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最后,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成为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追求带给我希望,带给我动力。追求,给了我无尽的毅力,让我不曾绝望,让我向最美的地方冲刺。
5.珍惜生命素材作文 篇五
匆匆忙忙的脚步中,再也没有唐诗宋词里兰舟催发的浆声可以逐波千里烟波于楚江,一篙独去;再也没有一种清雅的心境,可以徘徊于轻烟小楼里数万点纤云弄巧,听无边细雨数自在飞花,只有也只有在沉醉中,追寻雕栏玉砌,一江春水;守着满地黄花,雨打芭蕉。
滚滚红尘,缕缕孤独,丝丝寂寞,在如影如梦的随行中,不断地轮回着,也沉淀着生命中的一种哀伤与另一种绝美,所有的风雨飘摇,所有的缠绵悱恻,都会让我们足以远远的,静静的,看看日出日落,拈花微笑着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年,甚至是每一年里的每一月,每一月里的每一天,每一天里的每一时,每一时里的每一分每一秒。
6.生命话题作文素材 篇六
(敬畏生命,从慎用死刑开始)
关于死刑的存与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争论了200多年。自从1764年意大利学者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见解以来,人们从尊重生命权和天赋人权的角度,对废除死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证。由于死刑有着久远的历史,它既是一个最古老的刑罚方法,又是一个被认为具有最大威慑力的刑罚方法,因此人们对于死刑的存与废,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始终没有得出统一的废除死刑的结论。就世界范围的情况来看,欧盟各国事实上已经废除了死刑。
1966年,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6条规定,不得任意剥夺人的生命,并强调,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只能对犯有“最严重罪行”的人判处死刑。1989年,联合国又通过了《联合国废除死刑公约》(第二选择议定书),要求每一缔约国应采取一切措施在其管辖范围内废除死刑。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11个国家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除了死刑。自1990年起,平均每年有3个国家废除死刑。我国的香港、澳门也已废除死刑。在发达国家中仍执行死刑的,现在仅剩美、日两国。
7.教材内容的作文素材化处理 篇七
如果没有平时长期的扎实的积累, 考前的强化往往于事无补。因此, 倘使我们能把自己多年来使用过的相对比较熟悉的教材内容, 进行有效整理挖掘, 做一些作文素材化处理, 完全可以成为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一套中学教材如同一座材料仓库, 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学生作文不仅要从生活中取材, 从课外阅读中取材, 更不可忽视课本这个作文材料源源不断的“江河湖海”。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这里所说的“教材”, 不仅仅是语文教材, 还包括除语文之外的数、理、化、生、政、史、地、外、音、体、美等所有学科的教材, 它们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的来源。
通过多年来教育教学实践的运用和思考, 笔者以为教材内容的素材化处理,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下点力气, 花点功夫。
一.注重从教材中搜罗整理、分类归纳大量的哲理名言、古典诗词佳句,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给作文增添亮色。
学生能在考场作文中活学活用教材中的素材, 往往会取悦阅卷老师, 赢得优势分数。翻检学生使用过的各科教材, 其中丰富的名人哲理名言, 浩如烟海的诗词佳句, 俯拾皆是, 成为时刻涵养我们精神世界的心灵鸡汤。文史学科教材中贯注着古今中外大量的哲理名言和诗词佳句。从以孔子、孟子、墨子为 代表的儒家,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到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和改革家, 他们的思想以他们的著作为载体, 启迪着后人。教材在介绍这些人物时, 往往都要介绍闪耀着他们思想光彩的文字、诗词, 自然就成了我们搜集素材的范围。例如, 《论语》选篇一直是中学语文不可更改的经典, 初中、高中阶段都要学习, 已经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数理学科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介绍,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成为科学大家的同时, 又往往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睿智的名言警句。
在诗词名句的素材搜集方面, 只要下功夫, 处处皆精华。从《诗经》开始, 历代都有精品杰作被选入语文课本, 每每到高考、中考时, 都要归纳整理, 让学生进行反复记诵。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都成了人们心中不朽的文化丰碑。每一个经受了长期诗歌文化 浸润的有心人, 拿起笔来都能信手拈来。在整理积累时, 可以让学生分类归纳, 比如热爱家国类、珍惜时光类、教育励志类、人格品质类、情感友谊类、风光景物类、哲理思辨类, 等等, 便于学习运用。这里以中学语文中荀子《劝学》为 例, 围绕“学习问题”可以归纳出来的名言警句类素材有:
①强调“学不可以已”。
②学习上要不断地反思自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学习上要重视积累,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④学习贵在坚持,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二.通过课本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的主题多角度筛选, 把它作为素材恰当地转化为作文题材, 使作文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
各学科的教材, 都精选了本学科中人类精神文化、科技发明、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精华, 其中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人物和事件。他们高尚的思想人格、杰出的科技贡献、耀眼的文化艺术创造及 在历史舞台上的重大活动, 都给后人以启发和激励。这些素材经过加工都可以进入作文, 成为作文的丰富原料。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海伦·凯勒、海明威、史铁生……他们的思想灵魂、文化成果、 人生史事都会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活思考。课本上反映的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重大政治事件、科学发明、技术革命等都凝聚 了许多人的奉献和牺牲, 都伴随着一些震撼人心的人和事。这些都是素材的来源。同时, 教材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名人名言、人物传记、成语故事、逸闻趣事、寓言故事等, 都可以通过教材的延伸拓展, 成为作文素材的丰富源泉。
这里不妨围绕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积累素材列举一些事例, 以供学生参考仿照。人物故事类如:
①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尘世的忧伤化作优美的诗句, 个人的感伤上升到人类的关怀, 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却把自己拒绝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天堂之外。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 : 外面世界的光线很暗, 于是, 走进清华园看荷塘, 用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从文学的门廊走过。
③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用博爱搽亮种族的锈蚀区, 用仁慈图绘种族的灰色彩, 告诉人们, 什么是自由、民主、平等与光明, 用最嘹亮的歌喉唱响古老的黑人灵歌。
④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求知的渴望, 乐观向上的态度, 对人类的真挚友爱, 一只丑陋的小鸭, 在精神的上空飞翔成一只白天鹅。
历史事件类如:
①《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看清局势, 胸有成竹, 舍身救国。
②《勾践灭吴》:勾践矢志不移, 存恤爱民, 终于流芳百世。
③杜牧《阿房宫赋》:秦国, 永远的强者, 永远的辉煌, 可也是永远的奢靡的笑柄。于是告诉人们, 俭守天下, 爱民应如子。
④苏洵《六国论》:占六国天时、地利, 却不占人和, 面对强者, 请直起自己的胸膛, 无使积威之所劫!
三.提炼教材中课文作者与作品人物的闪光思想和人生感悟, 进行整理归纳, 转化为作文的素材, 运用到作文中去, 可以显示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巨大魅力。
翻开教材, 我们会发现, 许许多多的作者, 不仅他们的作品被人喜欢, 而且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操, 以及作品人物的形象魅力同样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例如, 以作者人格魅力感染人心者如:
①屈原《离骚》:为国的忠贞, 虽九死犹未悔, 以香草, 芰荷为裳。只可惜, 在小人奸诈, 君王昏庸的压迫下, “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 五千年来, 飘荡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
②司马迁《报任安书》:承受世间最痛的苦痛, 屈辱匍匐的活着, 在历史的绝壁上顽强地让思想蔓延, 煌煌巨著照耀整个文学天空。
③杜甫《登高》《蜀相》《兵 车行》:百年多病之躯, 历经沧桑, 用浑浊的的泪眼, 凄凉的心境, 悲万里清秋, 怜天下苍生, 以沙鸥的姿势深沉地栖在顿挫之中。
④史铁生《我与地坛》:不能承受生命之痛, 残疾的躯体, 在轮椅上思考, 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 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应该健康的活着, 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
⑤苏轼《赤壁赋》:朝廷容不下你的八斗才情, “乌台诗案”的风波涟漪将你倾覆得山高水远, 一爿草屋, 一杯辣酒, 一支怨曲, 再加上一两清风明月, 天地之间, 顿时, 横贯豪迈之气, 大江东去, 淘尽风流无数, 赤壁江边, 临风而立, 一立就是千年, 转过烟云之身, 你依然是遨游的飞仙。
以作品人物的形象感染人心者如:
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在失聪之时, 凭着坚强的意志力, 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 (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③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 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 他曾说: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窦娥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桃杌县令的共同迫害, 最后冤死, 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关汉卿《窦娥冤》)
⑤夏瑜被捕入狱, 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 在狱中劝牢头造反。 (鲁迅《药》)
8.从作文考试看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八
一、探析高考,体味导向
探析高考作文题的导向,我们不难发现设题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良苦用心。这是高考作文题的现实性导向。我们不妨回顾一下2015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
材料中涉及的相关人物都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折射,“矢志创新”的大李不正是十八大后国家倡导“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代表吗?“爱岗敬业”的老王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吗?“酷爱摄影”的小刘不正是个性时代,开放时代、网络时代的缩影吗?材料的导向显然是引导学生对现实加以关注和思索,是《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理念的体现。既然如此,我们的高考作文备考为什么不从现实出发,把学生的视界从历史拉回,将学生的心扉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中打开,回归现实、关照现实、感悟现实、书写现实,而非要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寻找陈旧的满是尘封的事例作为高考作文的救命稻草呢?这实在是误人子弟、危害教育的愚笨之举。
二、关注现实,积累素材
现实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可以说,它可以让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有强烈的时代感、鲜活感。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积累素材,革除事例陈旧、脱离现实的写作弊端应是每一个写作教学者的责任。当然,社会纷繁复杂,不免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又该如何去粗取精,有所取舍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分门别类,通过不同的系列,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透视现实。
(一)关注人类家园。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变化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大干旱、大洪灾、冰冻、风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核泄漏、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非典、手足口病、禽流感、埃博拉等瘟疫此起彼伏;艾滋病泛滥;恐怖事件常有,战争威胁不断……地球的这些现状不应游离在学生的视线之外,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在积累素材的同时,渗透德育。
(二)关注国家民族。这一系列收集国家民族大事、发展成就等新闻,引导学生深化对国家的认识和对民族的认同,进行作文素材积累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国家公祭、抗战胜利日大阅兵、反腐、军改、亚投行的成立、中国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等。
(三)关注社会万象。社会万象,百态横生,聚焦现实,触目当思。在纷繁缭乱的社会万象中,我还这一系列分为“道德观察”“感动中国”“安全审视”“教育追踪”“体育看台”等不同的版块,通过范围的细化引导学生思考的旨归。
(四)关注人生命题。社会中,总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诠释着不同的生命内涵。他们身上,或展示坚强的内质,或传承着奉献的精神,或秉承职业的操守,或彰显高尚的灵魂……总之,体现着人生命题的方方面面。
有了不同系列的导引,学生便能在“半封闭”的管理中关注现实,了解外界。关注日久,积累日丰,学生虽非巧妇,也不用担无米之忧,更加避免了作文素材陈旧而令人作呕的弊病。而且,关注日多,学生的视界得以拓宽,感悟得以深化,思想得以升华,心中有了沟壑,笔下必起波澜,必能“我手写我心”,叙关照现实生活得知之事,抒从现实生活体会得来之理,不必生搬硬套、无病呻吟、人云亦云,作文必定少了一分套作,多了一分“原创”;少了一分陈旧,多了一分鲜活;少了一分单调,多了一分丰富!而我们也就实践了《新课标》“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而从分数至上、机械教学的歧途中回归正途,给材料一份鲜活,还写作一份本真了。
9.高考话题作文素材:生命 篇九
思路拓展
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生命带来希望
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生命能创造奇迹
维护生命的尊严
生命短暂,要充分实现其价值
生命不断延续,汇成历史长河
生命的名言:
我们的生命是三月的天气,可以在一小时内又狂暴又平静。——爱默生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的生命恰似一部小说,其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短长。——佚名
人的一生,应当像这美丽的花,自己无所求,而却给人间以美。——杨沫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生命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生命的材料:
【中西生死哲学】
儒家一方面承认“死生有命”,但也强调“未知生,亦知死?”以此提醒世人把重点放在现世努力。孟子所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最能突现这种人文精神。道家庄子虽明言“死生命也”,但也强调应用平等心看待生死,因为“生死如一”最能突现超拔精神。
在西方,柏拉图曾经明白强调,人生的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恒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后,因此,“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练习”。并且,他主张灵魂不死论,其学生亚里士多德虽然否认灵魂不死,但也肯定“神圣理性不死”,并强调“我们应尽力过理性生活,使自己不朽”。到了康德,认为灵魂不死虽然“没有逻辑的确定性”,却有“道德的确定性与必要性”。因而他强调,精神愈用而愈出的道理,“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久”。在黑格尔更是直言“死亡是一种扬弃”。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则明言,人生观即死亡观,人生既然注定是“迈向死亡的存有”,因此,如何能在平日尽心尽责,才是面对生死最好的态度
到了当代,因为医学发达,“临终关怀”更成为普世关心的问题,如何“生有尊严,死也有尊严”,也成为超越国界的共同课题。芝加哥大学萝丝教授的名著《生死学》认为,死亡也是人生的一种“成长”,更具积极性与建设性。
【追问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对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纵然它达不到人类终极关怀的高度,却依然闪烁着朴素无华的平民思想火花。《活出意义来》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博士,是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医学家、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第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名俘虏。《活出意义来》一书正是作者对集中营经历和浩劫的描述,同时也是俘虏编号为119104的他,在牢狱生涯里发明“意义治疗法”经过情形的重要记录
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也使得每个人的存在有其意义,这种特质与创造性的工作和人类之爱息息相关。“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有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取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的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在弗兰克看来,只要有“求意义的意志”存在,不仅生命和爱,就连“苦难”和“痛苦”都深具意义。
【不残鸟雀】
苏轼年少时,他的母亲不让儿童婢仆捕取鸟雀,因此,鸟也不怕人。几年间鸟雀筑巢在低枝,人可以低头看到巢中的雏鸟。又有四、五百只珍异的桐花凤鸟翔集其间。有人说鸟雀筑巢去人太远,就会招致蛇鼠老鹰的掠杀;人既不杀,自然接近人了。善待生命,能够取得异类的信任。
【墓志铭也是文化】
沈从文的墓没有气派的墓道、遮风档雨的墓亭,也没有坟包。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大块不规则的五彩石头,矗立在杂草丛生的地上。只见石头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的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隔了十来米的土坎上,是大画家黄永玉的题词:“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人性的光芒】
在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一座史前时期的房址内,考古工作者新近发现了聚集着的14位死者,房址西南部死在一起的5人,其中有一年长者似用双手护卫着身下的4人;东墙壁下的一对母子,母亲倚墙跪坐在地上,右手撑地,左手将一婴儿搂抱于怀中,脸颊紧贴在婴儿头顶上。
【梭伦为何哭泣】
一位腐儒看见梭伦为了一位死去的孩子而哭泣,就向他说:“如果哭泣不能挽回什么,那么,你又何必如是哭泣呢?”这位圣者回答说:“就是因为不能挽回什么。”
【只因生命有限】
既无力改变,有无法逃脱,唯一的只好让短促的生命极力张扬,将不多的日子创造得厚实些,以此来弥补上天留给我们的遗憾,消退我们心中的惶恐,生命从此有了真正的意义,今人已经用“价值”两个字作为此种意义的标识
法国探险家夏(译音)目睹他的最佳搭档、他的哥哥在阿尔卑斯山的雪崩中丧生,夏用最简短的语言面对挺拔的雪山致哀:“你到世上与离开只是一瞬间,但你将与阿尔卑斯山一样永恒。”夏愿做雪山上的独行侠,“因为每一次,那前面总有着一种诱惑。”
诱惑,这应该是使生命浓缩的最初动因了,我们现在常常将它称作目标或理想。
每天将旧的日子勾去,每年将挂历换上新的,便会叹息人生苦短,便会想到来日无多,便会想尽办法使已经在浓缩了的日子在浓缩些,精彩些,质量些,厚实些,便会朝前看一看那个诱惑,往后掂量一下已有限的价值
【我为什么登山】
英国一名著名的登山家这样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对于登山家来说,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把登山运动作为自己的崇高事业,全力以赴。
人类不断探险的精神是永恒的。正是由于人类的探险精神,人类才不断进步,才有今天的文明。许多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对后来者,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0.中考话题作文素材:品味生命 篇十
昨夜与朋友喝茶闲聊,他说人生有三个境界:生存、生活、生命。我笑着回道,我也认为有三种人生境界:物质、半物质、精神。我们相视而笑。我们都是普通的人,融入人海,也就一堆活动的物质而已,但这一堆物质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让浩宇中的这一个小星球变得异常的丰饶,悲悲欢欢的一幕幕一而再,再而三地你方唱罢我又登台。
我说生命的境界应该是自我的充分体现、精神与物质的完美结合。他说还有个人修为的浓厚沉淀。我又笑了,用那种欣慰的笑容。
有时候,聊些比较凝重的话题,虽然会有些唏嘘感叹,但会让自己反思一些平日里认为不重要,日后老去时再去思考已经没有意义的问题。
生命是什么?这是当年柏拉图与老庄同时思考的问题,然后延续到了今天,在静谧的书屋、在高高的论坛、在江边山麓,仍有许多思考者在孜孜不倦地暝目颔首,试图解去这一千年老题。思想是永不磨灭的,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
也许是因为年轻,我们总是将一些不重要的东西看得重要,将一些重要的东西忽略,等有一日才发现自己如此的苍白,苍白得让自己害怕,害怕将自己失去,从而不再去想自己,不想自己的一切,意义,价值,方向,让生命在麻木中自生自灭。
从一座古寺下山时,天已经微黑,城市的灯光如同以往一样依然摇晃得迷离。各种音乐从不同的角度刺入耳朵,让在宝刹中得到片刻清禅的灵魂再度充斥了现实的无奈。刚才的梵钟响起时,感觉生命里的那些是是非非得得失失全都不值得介意,在一尊佛像前,我似乎钻入了他的塑像里,好像成了那不苟言笑的佛,冷峻地看着芸芸众生。而踏着下山的台阶,一步步我又走到了物质的世界。心的生命是空幽的,肉体的生命要由四觉牵引,人的物质属性决定我永远无法摆脱那些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无论是佛道儒,都是无法让我解脱的。佛的四大皆空,道的修身养性,儒的入世中庸,全蕴我之心底,却无法融为一体,像段誉体内的不同内力,仿佛要将人撕裂。
有时候对自己说,做一个生命的隐者吧。去听听草间的风声,去享受林木的呼吸,还有那夜的明月、雨的彩虹。我是从自然中走出的灵魂,应该将自己还给自然吧。可是,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放弃生命的颜色。只能在一条本不愿意继续的道路上踉跄前行,然后一次次迷失自己。我不懂得珍惜,也不懂得放弃。我无法从容地面对生命,品味生命。
不知何年何月,我学会了真正地爱惜自己的生命,那时候我必定也能学会真正地爱人和爱这个世界,用笑容去填补我的朋友的不快与失意。我知道我必须要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才能让爱人真正地快乐。
我们生存在一个文化与艺术都重新萌发个性与特色的时代,每个人对于他人都是一个异教徒。这是一个科学推动着文明的`时代,尤如多年前米兰敕令颁布之前,我们轮回到没有上帝的多神时代,文明也不会再次殒灭。一次次生命的放纵,或者悲歌,或者长歌,是如此多姿多彩地表达着生命的真实含义。
我想,那亘古以来似乎永不更改的璀璨夜空经历亿万光年的距离,一次次注视着从古寺上走下的人,那闪烁的微笑应该是真诚的吧,犹如我真诚地笑对着周围的人们。一点点微笑会换来朋友的一个美梦或者一份释怀,对于学经济的我来说,这个交换是不平等的,我付出的太少,而得到的太多,我睡得如此沉静,笑得如此安静。有一个时刻,我懂得了生命是要用心来享受,用灵魂来享受的,刹那的感悟,我知道自己将来会让爱人与家人快乐,是精神上的快乐,绵长而真实。
当生命的质量、厚度和内涵超出了以往的范围时,思考的结果也得到了一次飞跃。不是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的境界,是一种恬然的喜悦。如果让生命显示了它宝贵的价值,如同班得瑞音乐般醉却林木春花、春柳秋月,生命又何其幸哉。
生命的价值是否可以超过平凡,是否可以一种完全奉献的姿态出现?不去索求回报,静静地爱,静静地帮助别人,然后收获心理上的一份礼物,其实得到最大利润的还是自己。因为能够真正品尝生命乐趣的人,已经被物流冲得七零八落,能留下来的,皆是幸运儿。
斯巴达的生命是剽悍的,雅典的生命是文明的,特鲁斯尔坎人在七个小丘上修起围墙的时候,人类已经懂得品味生命。无论用哪一种方式,恺撒享受的是悲壮,屋大维享受的是神圣。中国的古人们在奔波放逐中,也能笑着吟唱唐朝的云,宋朝的风。在品味自己生命的时候,也嚼出了历史的滋味。
11.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篇十一
一、立足现实生活巧取材
如果写作是棵树,那么生活便是根;如果写作是河流,那么生活就是河流的源,根深才能叶茂,源足才能河流滚滚。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采集生活中的林林总总,才能写出情真意浓、血肉丰满的作品。现实生活素材包括自己的经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时事、自然美景等。
1.自我生活系列素材自身生活是我们文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库,就看你能不能做自身生活中的有心人,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立足自身生活,就是写好自己,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或看法,挖掘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内容。有时候自己的真实感受可能就是大家的共同感受。“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却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可以这样说,鲁迅如果没有对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就写不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
2.家庭生活系列素材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对家庭生活我们最熟悉,感受最深。一般说来,家庭生活很少有惊心动魄的大事,多是一些平凡无奇的小事,但是家庭成员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就存在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就是选取父亲送儿子时在车站买橘子这样一件细小的事情来表达父亲炽热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如果同学们也能像作者那样,用心观察,真心体验,珍爱亲情,热爱家庭,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文章也会感染众多读者。
3.学校生活系列素材学校生活多姿多彩。学校中的老师、同学、朋友等,升国旗、做课间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等场景共同编织着我们五彩的生活,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些散文在选材上多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却蕴含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思想与感情的流动。如何在平凡庸常的生活中发现材料,这些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4.社会时事系列素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资讯网络空前发达,现代人不大可能过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时代隔绝的生活。我们的耳目必须要关注民生、社会与世界,如能把对时事的所闻所想所思诉诸笔下,体现的就是学生关心天地苍生,许说天下古今的大胸襟和独立思考的智慧火花。社会时事、时代焦点这是我们作文选材的一大方面。
5.自然系列素材大自然充满着无限神秘:风雨雷电、地震海啸、四季轮回,有悲壮、雄奇与险峻,也有温馨、高尚与典雅。无数生命共存于这一复杂多变而又井然有序的世界中,不时地泛着奇异的美丽身影,共同描绘出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又都是一部无言的哲理书,给每一个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的人以无穷的启示。注意观察大自然中许多生命现象,并领悟其中所蕴涵着的生命真谛,你会搜索到难以穷尽的创作灵感。
二、立足教材取材
现在各地使用的教材是经过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但遗憾的是,这一丰厚的素材源往往成了师生共同遗忘的角落,老师更多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解剖范文,而很少从写作的角度去加以指导,学生也因此对这些优秀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其实,从初一到高三10多本教材中(包括《读本》),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我们写作的需要。
譬如下面一则文字: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在人生路上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了袋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之中……
这是一段关于以“跑的体验”为话题的文字。人物素材古今中外兼具,这些人物素材源自于对课本信息的有效联想。可见,只要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且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我们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
三、立足文化经典取材
凡是经典名著、经典历史文化名人、经典的思想、经典文化艺术、具有示范性的人生行为,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经典事物或场景,都可视为文化经典材料。经典材料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义;经典材料的叙述易于书面化,能有效避免语言口水化;经典材料的阐释空间很大,具有普适性,运用经典材料有利于写出有文化内涵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一定文采的考场作文。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聚焦一位文化名人、一部名著,学语言、学思想、学谋篇,将它学透写活,写出自己的情感和领悟,那么我们将会在高考考场取得作文的成功。
四、立足想象、虚构“生成”素材
想象,是文学的翅膀。许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神话、寓言、童话、科幻故事、故事新编等常用这种思维构思成文。例如《西游记》、《山海经》中保存的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聊斋志异》、《庄周买水》等等都是荒诞想象的结晶。
12.初中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十二
关键词:读,记,积累,作文,素材
初中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其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作文是学生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 是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
然而,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很多初中生的写作内容虚假、空洞、乏味, 作文中常常出现“假”、“大”、“空”、“抄”的现象。当务之急就是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作文素材, 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作文素材来源于实际, 来源于生活。而初中生的经历少, 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观察是写作的门径, 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 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 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1.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做什么事情就有了内驱力。观察兴趣是慢慢培养的。在日常生活中, 我注意观察, 写观察日记, 把一些观察日记拿出来与我的学生分享, 让他们在分享到一些趣闻趣事时激发起观察的兴趣, 希望自己也能把看到的一些新奇事物记下来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学生邀请我和同学们分享他们的观察日记时, 我总是很高兴地听, 及时表扬他们无私奉献———愿意把自己仔细观察得到的原始写作素材拿来与大家共享。如果有可能, 我希望他们带我和大家一起去共观察同分享, 然后我针对学生观察得到的记录提出一些观察及记录的修改建议。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 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某一具体事物时, 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 使学生观察能有的放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的方法和顺序, 进行有条理地观察。同时注意有重点地观察, 观察要细致。观察过后要写下观察记录。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进行积极的思维, 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生对观察产生一定的兴趣, 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之后, 我们要经常督促学生细心观察, 写观察记录, 并且在书写观察记录时最好结合自己的思考, 努力在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时, 能看透事物的本质。长此以往, 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了。
二.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 大量读书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教学中, 要让学生大量读书, 增加阅读面, 提高阅读水平。精心选择好的文章向学生推荐, 可以是新闻、科普、故事, 可以是小说、散文、杂文, 只要有益于学生成长都可以读。
读书时, 要求学生进行摘录和写读书笔记。摘录下书中的精华, 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对书上内容的思考。只有动了笔, 做了摘录, 写下读书笔记, 才能把学生的思维融入进去, 也只有真正地思考, 读书才能消化。
摘录片段, 书写读书笔记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极好的方法。
三.加强背诵, 培养语感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这样写道:“古今中外, 善于写作的人, 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 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 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由此可见写作文需要积累的大量素材, 除了观察与阅读, 还需要背诵。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才可能文思如涌, 笔下生花。否则, 纵有思绪万千, 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教学中, 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四.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日记可以记下我们看到的东西, 天长日久可以培养我们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日记可以记下我们读书读到的东西, 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日记可以记下我们读书想到的东西, 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写日记本身, 就锻炼了我们写作的能力。
13.生命的作文素材? 篇十三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时,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办不到。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是,他很快发现: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电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别无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
伐木工人把腿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决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次地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2.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比尔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眼睛受了伤,视力不断下降,几个月后将完全失明。妻子为了给他能见到光明的日子里留下点什么,决定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
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他虽是断了半只胳膊的残疾人,但他很快乐,一边干活一边吹着口哨。一个星期后他完成了粉刷工作,其间也知道了比尔的情况。
比尔对油漆匠说:“你天天那么开心,也让我感到高兴。”算工钱时,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比尔不解:“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即将失明的人还这么平静,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气。” 比尔却坚持要再给油漆匠100美元,他说:“我知道了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活得很快乐。”
3.灵魂的自省
一个夏天的中午,我乘公交车去上班,运气不佳,车上没有座位。
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那优雅的坐姿让我感到赏心悦目,也为枯燥的行程增添了一丝愉快。
不久,上来一位抱着婴儿的农村妇女,站在我们身边。车子颠簸得厉害,那妇女紧紧抓住扶手,一手抱着哇哇啼哭的婴儿,随着车子摇晃着身体。那妇女不时碰到坐着的那位时髦姑娘,还不好意思的念叨着“对不起,对不起”。
只见那位姑娘皱紧了眉头,急促地拍打着衣服,如遇见瘟神般地将身子迅速闪开,一边说着“真倒霉!”一边将头急速地转向窗外。
再看她,她仍以刚才的姿势坐着。而我却再也不感到赏心悦目了。
4.认识自我的潜能
一个农民看到儿子开的那辆轻型卡车突然间翻到了水沟里。他大为惊慌,急忙跑到出事地点。当他看到水沟里有水,儿子被压在车下面,只有头露出水面。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水沟,双手伸到车下,把车抬了起来。另一位跑来救助的工人帮他把失去知觉的儿子从下面拽了出来。
当地医生很快赶来了,经检查,发现农民的儿子只划破一点皮,没有其他损伤。此时,这个农民觉得奇怪了。刚才抬车时根本没想自己是否能抬得动,由于好奇,他又去试了一下,这次却根本抬不动那辆车了。5.情绪万花筒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体质较差,加上工作紧张,用脑过度,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治也不见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进行了检查。医生并没有给他开药,只送了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细细品味这句谚语,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从此,他经常抽空去看马戏和喜剧。精彩的表演,总是令他开怀大笑。他还到野外和海边渡假,调剂生活,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体逐渐地康复了。
6.调适情绪
从前,有一位老奶奶,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了家洗染店。天一下雨,老奶奶就发愁地说:“哎!我小儿子洗的衣服到那里去晒呀!要是干不了,顾客就该找他的麻烦了┅┅”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可老奶奶还是发愁:“哎!看这大晴天,哪还有人来买我大儿子的雨伞呀!”就这样,老奶奶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邻居见她一天天衰老下去,便对她说:“老奶奶,您好福气呀!一到下雨天,您大儿子的雨伞就卖得特别好,天一晴,您小儿子的店里就顾客盈门,真让人羡慕呀!”
老奶奶一想,对呀!我原来怎么就没想到呢!从此以后,老奶奶不再发愁了,她吃得香、睡得甜,整天了呵呵的,大家都说她好象变了一个人。
7.学会拒绝
非洲夏夜的草地上,一头强壮的驴子在安详地吃草。一只小小的吸血蝙蝠悄悄地落在驴子的后蹄处,用它细小的舌尖轻轻地舔驴子的脚踝处。起初驴子不断地抬蹄或用尾巴来回扫动,渐渐地被舔得很舒适,不再烦躁,仍继续吃草。就这样,驴子被麻醉了,蝙蝠一会儿就咬了个小口,与同伴轮流喝干了驴子的血。“杀人蝙蝠”仅仅施以舒适而致命的诱惑,在驴子陶醉沉迷之中杀死了比自己大千百倍的对手。
阅读提示:不良诱惑有时就像小小的吸血蝙蝠,静静地接近你,慢慢地腐蚀你。我们周围有这样的“杀人蝙蝠”吗?如何才能不上当呢?
8.怎样把水烧开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地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些柴火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火 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火,等找到了足够的柴火回来,那壶水已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出去找了些柴火。由于柴火准备得充足,水不一会儿就烧开了。
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火,你该怎样把水烧开?”
青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
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的水太多一样,而你有没有足够多的柴火,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火!”
青年顿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画掉了许多,只留下最近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只有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万事挂怀,只会半途而废。另外,我们只有不断地捡拾那些“柴火”,才能使人生逐渐加温,最终才会让生命沸腾!选自《人生与伴侣》2004年第12期上半月版
9.学会拒绝不良的诱惑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海峡女巫,她用自己的歌声诱惑所有经过这里的船只,使它们触礁沉没.智勇双全的奥德赛船长勇敢地接受了横渡海峡的任务。为了抵御女巫的歌声,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船员把自己紧紧地绑在桅杆上,这样,即使他听到歌声也无法指挥水手;让所有的船员把耳朵堵上,使他们听不到女巫的歌声。结果,船只顺利地渡过了海峡。
阅读提示:勇敢的人敢于战胜不良的诱惑,聪明的人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抗拒不良的诱惑。
10.2005年社会蓝皮书
★子女教育费占居民消费首位。
★中国教育耗费最大、效率最低、为害最多、误人最重。身为教育人,有心无力,惭愧,痛心!
★如果把教育费用、医疗费用、住房费用除去,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这些年很可能是倒退的。
★收费年年涨, 质量年年降.家长做了老师该做的: 改作业,辅导孩子。一个班60多人,老师的教学质量怎能不稀释? 老师也非常辛苦.价髙质次,就是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国家的教育产业政策,迫使居民消费向子女教育费转移,一个孩子要能像模像样地走出校园,不准备十多万,甚至更多,再碰上个北航招生事件,就是把父母给卖了,也是无能为力了!当父母的再苦再累,也不会荒废了孩子的学业;国家再穷,千万别从孩子们身上打主意!★教育产业化,教育也必然商业化。这只能让掌握着这种资源的教育界“精英”暴富起来,并可培养出一代向钱看的优秀学子。
★这是社会和教育部门利用现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善良的愿望而哄抬的教价,再不刹车,教育就要走上邪路。
11.父亲、儿子和驴子
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路上。驴子身上驮着一些粮食,父亲赶着驴,儿子在旁边走着,他们很愉快。
这时路旁的一个妇女说:“你瞧那个父亲多傻,他怎么不让孩子骑到驴背上呢?”于是父亲把孩子抱到了驴背上。
他们继续走,父亲听到一个老者说:“那个父亲对孩子太疼爱了,让孩子骑在驴背上,自己走,孩子长大了能有孝心吗?”于是父亲让孩子下来步行,自己骑着驴。
一位大妈看到了他们父子,愤愤不平地说:“那个父亲也太不像话了,让孩子在路上走,自己骑在驴背上。”于是父亲把孩子也抱了上去。
一个年轻人牵着一头牛从他们身边走过,他对他的牛说:“你瞧那两个人多狠心,那么瘦的一头驴,他们两个都骑在上面。”父亲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让孩子背上粮食,自己把驴子扛了起来。
12.优势陷阱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家旅店。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人带了一根拐杖,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带。晚上回来,拿伞的人浑身是水,拿拐杖的跌得遍体鳞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他怎么会没事呢?第三个旅行者先反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被淋湿而没有摔伤呢?”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道怎么被淋湿了;当我在泥泞坎坷的路上行走时,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小心而未被摔伤。”第三个旅行者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被淋湿而是摔伤了?”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被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这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倒而摔伤。”第三个旅行者听候笑了笑,说:“这就是我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临时我避开走,当道路坎坷时我小心走,所以我既未被淋湿又没有摔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自恃有凭借的优势,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14.活动——作文素材积累的源头活水 篇十四
一、自主设计班级活动
1. 课前热身。
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 每节课前五分钟, 我让全班同学开火车, 用一句话讲述一个主题。可以是从报纸或电视上看到的国内外的时事新闻, 也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如:我今天的心情;在家里;上学路上;在校园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2. 读书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阅读与写作就如一对比翼鸟, 如影随形。因此, 在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除课内阅读外, 还要加强课外阅读, 并坚持开展“三个一”活动。既每天摘抄一个佳句, 读一篇文章, 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应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 积累素材,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3. 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资源。学生要亲近大自然,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对大自然的热爱才能情不自禁地流溢笔尖。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我都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家长协助教学, 一起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看长河落日、雨后彩虹;看春天的郊外、秋天的落叶;看蚂蚁搬食、大雁南飞。
二、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厚的内容储备。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发展, 关注学校的新鲜事物, 关注学校的变化, 参与学校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积累身边的素材, 从而增强表现生活的能力。
三、适当开展社区活动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的交往, 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地改变和加深, 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 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我们班曾组织过一次“走向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在寒假期间, 让学生走入社区, 开展“绿色春节———送福到家”活动。学生们积极准备材料, 精心制作“福”字,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 又将自己亲手剪的或写的“福”字送到了社区居民的家中, 一声声“谢谢”使孩子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借此时机, 我又将作文与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将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及活动后的感受写出来, 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有的学生写的是制作“福”字的不易, 有的学生写的是送“福”到家的喜悦, 还有的学生将两者合二为一, 写的是付出之后的快乐。
四、尝试进行调查研究
一提起“探究”“研究”之类的字眼, 很容易使人想起科学家、专业工作者, 仿佛那是很神圣又很神秘的工作, 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及, 更不是小学生所能做的, 而如今“研究性课程”“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基础教育的课堂, 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习《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及格式后, 让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课上, 我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确定调查主题, 如居住区环境状况、小学生近视原因等, 让学生根据主题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 成立调查小组。然后小组分工进行调查, 最后将个人的调查、分析、研究、结论和建议在小组内交流, 每人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15.高中作文素材的积累探究 篇十五
关键词:写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96-1
一、在课本中寻找
在学校,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课本,而语文课本也是丰富的写作资源。很多学生一边在感叹素材的缺乏,一边对身边的“宝藏”(课本)却视而不见,这是很多学生常犯的毛病。教材选编的课文,或是结构清晰,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独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名人名言等无所不有,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非常有帮助。成天忙碌的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涉猎和加工浩如烟海的作文材料,那么,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就近取材,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丰富资源。
我梳理了高中语文课本(以苏教版为例),发现了丰富写作素材。
1.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司马迁《报任安书》)
2.恒心毅力(逆境成才)。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
(2)“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3.热爱祖国。
(1)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屈原《离骚》)
(2)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她们英勇牺牲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崇高母爱。
(1)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她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我与地坛》)
(2)“儿寒乎?欲食乎?”母爱就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5.胸怀豁达。
苏轼虽因“乌台诗案”被贬到荒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仁义英勇。
(1)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2)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反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身。(司马迁《鸿门宴》)
以上是我简单的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写作素材的梳理,还不够全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课本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那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那一幕幕感人的情节、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一位位各具特色的作家……多年来他们正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我们何不从中选取写作素材呢?
二、在课外阅读中寻找
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古今中外都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一辈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读和写之间,读是写的基础,必须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以上这些话,包含了他们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写作经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课本上的知识是毕竟是有限的,要拓展知识,课外进行阅读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老师在教授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后,向学生推荐同类文体的文章,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对于高中生,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品味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古诗词、歇后语、格言等等,领略不同的朝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三、在生活中寻找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主动获取写作素材。中学生要随时随地地汲取生活中的给养,用眼、用心、用耳去感知生活的美、自然的美,看花开花落,日圆月亏,听自然万籁,秋风落雪……把世界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把罪恶与丑陋批驳得无地自容,把一个鲜活的年轻的心灵描绘得绚丽多彩。
16.生命中的独享素材高一作文 篇十六
我生命贵人就是令我十分尊敬的爸爸了,记得小学一年级时,我常常因为功课不会写,就叫妈妈替我完成,虽然妈妈常叫我要认真读书,但我却把话当耳边风,总是不以为意。一直到有一天,妈妈因过度疲累而卧病在床,无法替我写功课,我因为都不会写便开始自暴自弃,正当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时,爸爸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叫我不要灰心,又说;「以后凡事都要靠自己,因为自己的力量是最大的,而且这一生砍坷不免啊!」他紧紧握住我的手,在那当下我觉得爸爸的手彷彿有着一股强大的暖流,而我也感受到他的那颗慈悲的心,眼泪竟不自觉地流出来。
爸爸那一晚对我说的话,实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启蒙。之后,我开始发愤图强,不再靠别人的力量完成功课,成绩还从十名外进步到了班排前三,我非常感谢爸爸对我的当头棒喝,现在我从爸爸那找回了我的自我,使我更珍惜我的人生,爸爸,谢谢您,你那晚对我所说的话,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17.生命的作文素材? 篇十七
为“日子”加分。每个平淡的日子,因了情感的沉淀,变得芬芳起来:红彤彤的朝天椒,给了每个看到它的人一分火辣和热情;火红的枫叶,给了每个捡拾者一分温情与怀念;一场小小的晚会,给了每一个在场人一分沉醉……生命,因这些无心而遇的美好,飘香四溢。人生,因这些际遇,变得缤纷多姿。精选自己最擅长的素材,用文字将其间的美演绎出来,为平凡的“日子”加分。
给“日子”添彩。在我们写作的叙事过程中,唯有将最美的画面、最动人的细节展示出来,才能给文章打造出最亮丽的底色:雨巷中飘着的丁香;波光潋滟里招摇的水草:挥别西天云彩的友人……这些,都是平常日子里飘香的画面。虚实结合、对比映衬,想象联想,都可以给“日子”增添几分亮丽的彩色。
悟“日子”真谛。能够“飘香”的日子,肯定对自己的人生有着特别的价值、特殊的意义。可以是成长中获得体悟的感知,可以是曾经的煎熬,现在却涅槃成凰,可以是对生命中某些真谛的体悟:爱与幸福、宽容与坚持等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是文章所要追寻的境界。舒展自己的精神,才能延伸自己的触角,悟透日子里潜藏的精髓。
18.生命的作文素材? 篇十八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爱读书的学生作文有底气,但这个慢功夫,高三再要求已然奢望。可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就考场作文而言,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的阅读背景从“爱读书”泛化开来,帮助学生发现作文甘泉,盘活学生的素材库,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他的已有素材,写就考场佳作。
一、利用教材
语文学习虽说得益于课外,十年寒窗,光教材的内容就是非常丰富的,对800字高考作文的素材需要而言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考生还有“名句名篇默写”的素材储备呢。
先秦诸子、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等,当初课文学习时的知人论世,学习后的诗文记忆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笔下之物。理科学生仰慕的科学家的生平,文科学生了然于心的政治历史内容,也可以成为考场作文的亮丽风景。
比如2014年湖北卷“山顶的风景”: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作文关乎人生的境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是小景——人生的最初境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是中景——人生的第二境界;“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是大景——人生的至高境界。
调动联想想象,教材学习的相关内容纷至沓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治学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鲲鹏等的不同境界。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理科学生就想到了理化生教材中介绍过的牛顿、哥白尼、孟德尔等等。文科学生更是能调用古今中外影响历史的伟人的人生境界。
二、利用关注点
作文还讲究笔下有情,学生调用自己的关注点以为作文素材,下笔时也更容易笔下生情。
顾宪成有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日学生兴趣广泛,爱好多多,关注的面很广。有的新闻天天看;有的流行歌曲不离口;有的是文艺界、体育界明星的铁杆粉丝,偶像轶事烂熟于心;有的是名著杂志不离手,静坐一隅常养心。只要有所关注,就不愁无米下锅。
1. 调用歌词
说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很多诗词在古代就是歌词,七弦琴歌《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即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有皇帝李忱评价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更别说柳永所得之美誉“凡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了。现在很多学生爱唱流行歌,把歌词用上,作文亦能生辉。
比如材料作文“黑羊与白羊”:
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他感到有些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汤姆盘算着要卖掉黑羊:“这样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冬天到了。一天,在一场暴风雪中,汤姆与羊群走散了。当暴风雪停息的时候,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汤姆四处寻找,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这时,汤姆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他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汤姆高兴地抱起那只立功的黑羊:“多亏有了你!”
春天,汤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几只羔羊,他的歌声依旧嘹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同学想到了教材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想到了“断臂的维纳斯”、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来谈多角度看问题,谈对缺憾的包容等等。也有同学用到了张国荣的《我》的歌词:“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最荣幸是/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生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裸。”或者张含韵的《想唱就唱》:“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人有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的自我欣赏。或者《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的歌词:“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紧紧的靠在泥土之中/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我愿铺起一片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快乐”论证了“黑羊”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也非常出彩。
2. 调用球星歌星事例
高中生兴趣多多,有好球类的,那就把你热爱的球星的事用为笔下的素材。比如上文提到的湖北高考作文“人生的境界”,有同学就用到了球星梅西的事迹。
2009年12月1日,阿根廷球员梅西以473分的绝对优势荣获欧洲“金球奖”。2009年度。他率领巴萨获得了五冠王。梅西是如此优秀,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位足球天才曾经差点与足球绝缘。7岁的梅西曾备受纽维尔老男孩队欣赏,11岁时却被诊断出生长激素缺乏性侏儒症。面对厄运,小梅西并没有结束运动生涯,他一边顽强抗争,一边坚持治疗。2000年9月,身高只有1.4米的梅西来到了拉玛西亚,在这里边接受魔鬼般的激素注射边接受训练……当第十五届世青赛大幕在荷兰乌德勒支缓缓落下时,这位身高只有1.7米的阿根廷少年将一个巨人的背影留给了全世界。这位巴萨的锋线杀手承载起阿根廷乃至整个世界的希望。
学生立意:境界出自于对自我的超越。其文曰:
假如梅西面对残酷的宿命沮丧,颓废,甚至一蹶不振,那么他又怎能挺立世界,笑傲绿茵赛场?假如梅西面对成就欣喜,疯狂,那么他又怎么折服万千民众,沸腾青春热血?不卑不亢,宠辱不惊,正是这份气度成就了梅西,成就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3. 调用新闻
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如果调用新闻素材立论,会更显文章的现实针对性,为文章添彩。
比如材料作文:“吹灭别人的灯,烧了自己的胡子。(哈萨克斯坦谚语)人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孟子)”学生在作文时就用到了今年欧盟制裁俄罗斯,自己也吃了亏的新闻。再如材料作文:“动物实验中心要做实验,一部分学生牵着狗,旁边有学生抬着担架;一部分学生抱着兔子,旁边没有担架——这意味着狗还能保住生命,而兔子则永远回不来了。有一名教授看了很伤感,约见了中心主任。主任带他来到婆娑的柳树下,这里有一座坟墓,纪念碑上有蓝色的碑铭:谨以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主任还说,每到节日,师生会自发到此献花圈默哀。”学生在论证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平等时就用到了2015年4月6日的新闻“日本展出新罪证:确认8名美国飞行员在日遭活体解剖”或者2015年4月7日的新闻“张华烈士骨灰回迁安葬黑龙江七台河市”。张华当年牺牲后,曾在社会上引起一场关于“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热烈讨论——“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救一个年近七旬的农民而献出了生命值不值得?”“当别人性命攸关时,张华勇敢地跳下去,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张华短暂而又光辉的人生,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他舍己为人的精神给人们树立起了前进的航标。”
4. 调用名著
对于好读书的同学而言,无数文学作品织就的满腹锦绣可以随处生花。下文就很好地运用了名著阅读的感受。
如果我们的生活只有一张张不加粉饰的真实面孔,我们将会为这份平淡而叹息;如果我们身边充斥着一张张围裹的面颊,我们将会为这伪装感到恐惧。
当朝阳从雾霭中探出头的时候,他那润红的脸庞亲切可人。只有薄薄的一层水汽围拢着他,既没有掩盖他四射的光辉,也没有让他的光辉肆无忌惮。这便是他遮掩中虚虚实实的美,也是生活中面具所带来的那种朦胧之美。
生活中需要这样一份神秘的色彩。
还记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初遇就是在一次假面舞会上。谁也不知道与自己共舞的面具后面是一张怎样的面孔,或儒雅,或英气十足,或美艳,或娇小可人。于是人们带着这样一份猜测翩翩起舞,时时刻刻怀着一份新鲜的感觉。当他们无意中瞥见面具后的他或她时,发现这便是心之所愿。那如获至宝的喜悦尽在不言中。如果仅仅正视到对方的眉目,又哪有那一瞥后的愉悦?
未知中的可知是美好的,但这决不是可以的伪装与欺骗。
当我们拿着面具当作隐藏自己、攻击别人的武器时,他便不再拥有神秘的色彩,而是被染上了狡诈的颜料。
《复活》中玛丝洛娃最初见到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多么仪表堂堂、文质彬彬的青年,她把心如此地交给了他,却没有发现这副正直的皮囊下有着一个多么胆小、怯懦、虚伪的灵魂。这种精神上的欺骗往往是最为刻骨铭心的,甚至让人一生都难以逃出这片心理阴影。试想,我们身边都是这样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那种由内心生长出的恐惧将如何在血液里蔓延,以至完全控制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拒人千里之外。那么,我们会不自觉地给自己也戴上这样一种面具,内心才会觉得相安无事。这样的话,什么关怀、安慰、理解、帮助统统成了无用的字眼,我们也只能在冷漠孤独中自生自灭。这也就相当于浓重的烟雾埋没了太阳,生活将失去太多色彩,太多本真,这样的面具,弃之毫不可惜。
我们所需要的面具是什么?我想它是一种若有似无的遮掩,等待你在意外中轻轻掀起,而不是一只包裹罪恶的壳,让真实远离阳光的照耀。
我们所要看的是那雾霭中的朝阳。
三、利用试卷
备战高考,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刷题是同学们每日的功课。那么用心于一份语文试卷,它也会给你的作文注入活水。
比如“现代文阅读”提供的最新科学文艺知识,史传文、文本选读之传记阅读提供的传主的事迹,甚至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考题文段等等都可以为我所用。
比如关于普洱茶的品茶师、印第安人等灵魂的谚语这一类材料作文,其本质就是抛开尘世喧嚣静下心来。素材运用上,学生爱用梭罗《瓦尔登湖》、陶渊明“把酒东篱”等。换个角度,我们试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可用于此的传主的材料比比皆是。《居里夫人自传》《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陈忠实:乡居得静五谷养人》《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终生治学垂典范》《激光陀螺专家高伯龙:至纯至强之光》等,朴实无华、淡泊名利、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等人格品质是他们的共同点。做25分四道大题时,正好关于传主基本事迹已做梳理,人物也做了评价,叙议结合作文正好用上。
再如考试作文的材料,都是非常好的文段,有不同的内涵,可以为我所用,此处不再列举。
四、利用自己的生活
作文的本质是我手写我口,所以,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成为笔端的源头活水。
比如“吹灭别人的灯,烧掉自己的胡子”的作文,同学就论及了儿时一家人下跳棋,父亲总拆桥而处处落败的往事,论理切题,真情实感还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在普遍匠气十足的考场作文中还别有清新之感。
【生命的作文素材?】推荐阅读:
生命只有一次作文-生命的作文09-12
生命的作文300字 珍爱生命10-08
善待生命的作文200字:请热爱生命07-24
生命的故事作文06-24
生命的欢歌作文07-06
作文 怒放的生命09-07
生命的细节作文09-13
生命的本色作文09-18
生命的驿站作文10-02
卑微的生命作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