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题阶段总结结

2024-06-26

英语课题阶段总结结(共11篇)

1.英语课题阶段总结结 篇一

七至九年级英语词汇教学小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经过半个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我组的教学小课题——“七至九年级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研究”,初见成果,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研究。在本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总结前阶段的经验,吸取教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向着课题研究的深层迈进,成果不断涌现。下面对本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深入调查,发现原因。

词汇是学生的最大的“拦路虎”,英语词汇不但数量大,而且非常活跃,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词汇的变化最快、最明显。主要表现在:(1)新词的不断出现。(2)旧词,一词多义的现象更加普遍。(3)英语大量吸收了外来词。

我校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这和生源地的教学要求,教学环境及条件等有关,从客观上讲生源基础差,这点客观存在。不容忽视.初中是学生英语语言接触相对紧密的阶段,正是在初中阶段,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母语之外的语言有认识不清,理解不够,有着本能的排斥和新鲜好奇之后的乏味,以及对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的认知的贫乏,对于语言的基本构成—词汇的学习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不高,不愿意去记忆单词。

英语词汇的多变性让学生望而却步,也让教师很难把握,事实上,有许多词汇问题,即词法问题,被我们许多教师当成句法问题,并且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归纳、讲授,要求学生们记忆和“触类旁通”。但是,用各种规律、拐棍、理论和条理记忆的单词除了一部分记忆深刻的以外,有相当的数量记忆不清、形象模糊、概念混淆,不能致用。

另外,“职业倦怠”也是教师容易出现,因为我们这个职业,在有一定的年限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习惯性思维,不思进取现象是有出现。

二.针对问题,本阶段研究措施及方法:

1.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年级由不同年级段的教师分别指导,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用相应的单词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学习。让学生摆脱传统学习方法的束缚,在全校学生中基本形成了利用新方法进行词汇学习的局面,英语词汇学习的新途径越来越宽阔平坦。

2.相关实验教师继续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实验,实验效果更加显著。组内教师集中备课,互通有无,通过听课、讲课、评课、座谈等进行研讨交流。并总结出一些方法:

(1).形音结合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语音规则及运用读音规则记忆单词的拼法。能准确拼读单词,往往就可以记住单词的拼写形式,即做到发言正确,以形发音,以音记形。

(2).充分重视造句练习法

在造句之前,有必要弄清所学词汇的解释,研读教材和词典给出的例句,然后通过模仿例句,灵活而有规律地变化部分句子成分,就可以造出富有创造性的句子了。句子是

承载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所显示的意义的载体。记忆典型例句并辅以造句等实践训练,比单纯记忆孤立的单词好得多。(3).列表记忆

列表这个形式可用来对单词进行分类记忆,不一定画表格。分类可按主题内容把单词分成若干类,如:卧室用具、起居室、亲戚名称、人体部位名称、文具名称、交通工具名称、动物名称等等。这些词有些有某种联系,由一个会联想到另一个。(4).加大阅读量,提高重现率

单词必须经过多次重现,才能记住。学生通过阅读能在具体的语篇环境中接触更多的词汇,增大输入量,重新与学过的词汇见面,再一次加深记忆。

(5).以旧带新

这是一种广泛的联想,在已有知识上建立新的知识。例如,由已认识的单词组成的复合词,利用词根、词缀组成的新词等。在记单词过程中,“以旧带新”起很大作用,它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旧的越多,新的越容易建立起来。

(6).通过“小词”学习词汇

学习词汇,也应运用突出重点,基础先行的原理,使学生牢固掌握一批能量极大的“小词”,从而建立自己的“基本词汇量”。

3.继续实行“分工合作,三线并举”的工作方针。课题组相关教师的具体工作随着教学工作的改变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本阶段的分工为:七年级组由靳景燕老师负责,八年级组由袁亚丽老师负责,九年级组由张晶老师负责,各年级组成员的调配和衔接仍然由组长靳景燕老师负责。“三线并进,齐头并举”的的工作方针既节省人力,又提高效益。

三.研究成果及收获。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厚的回报。由于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也、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由于上一个阶段的实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本阶段在全校各班都进行了英语词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使得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面貌有所改变。各任课教师在实践中也更加成熟起来,课堂教学和词汇活动有了很大的改观。

2.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积极实践新的方法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单词学习的技巧和策略,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3.研究组教师设计很多帮助单词记忆的游戏活动。这些活动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平等参与的空间,深得学生的喜爱,每一次活动都积极参与。

五、课题研究还存在的问题

该课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组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还很不平衡,有些实验项目只是流于形式,既没有实施计划,又没有实验总结,虽然也做了一定的实验工作,但大部分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没有做好把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效地统一起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坚持到底,让课题研究更加果实丰满!

七至九年级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研究

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提克阿热克乡中学英语组

2012年5月15日

2.英语课题阶段总结结 篇二

【本刊讯】《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课题阶段总结与研讨会于2013年7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博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以及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国家资源中心及北京市9个区 (县) 的教委、信息中心、课题实验校的领导、教师共计8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对自2012年底课题启动以来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听取了与会领导、专家及课题学校对课题开展的建议, 并对下一阶段研究工作重点及研究计划进行了交流。

研讨会认为, 智能终端教育教学应用在北京的开展已走过了接触阶段, 在渗透到主课堂、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显现出积极的变化, 个别学校已经进展到常态化教学应用的程度。课题下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关注两个基本问题, 即如何理性、科学地推进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的“常态化”应用, 如何有效评价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融入教育教学后的效果。为此, 课题推进模式上将有所改变, 一方面仍然推动个体学校在融合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应用实践工作, 在课程规划、学科教学整体推动等方面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将以区域整体联动促进平板类智能终端有效教学应用。依据北京地区实际情况, 课题拟以北京市朝阳区为整体推动试点区域。

下学期, 总课题组将积极推动课题研究工作深入开展, 一方面更有效地实施“以学科教学信息化专家”引领的培训模式, 将课题现阶段积累的成果以培训方式有效辐射到更多的学校、教师群体;另一方面, 在区域、学校层面上, 以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评估为导向, 在有条件的学校、学科开展实验研究。

3.英语课题阶段总结结 篇三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识记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会话能力,阅读能力及其他一切能力的起点。单词识记包括单词的朗读,单词的拼写和单词的中文含义,以及更为复杂高级的单词在句子及短文中的灵活运用等等。所以单词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英语学习的难点。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单词学习、识记习惯,减少没必要的机械、重复的课后单词识记,减轻学生压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自从我们英语教师制定了研究课题“小学英语单词识记教学”,在开题这两个月,我们认真实施课题任务,现在就这两个月的工作情况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一、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二、研究方法论述

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探索性研究法、信息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数学方法、思维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等理论。

三、积累单词 积累了一些小学阶段常用但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单词:here,there, hers, pear,year, wear, wear, where,were,hear,yours, ours, grandparents,parents, street,tree, outside, inside, beside等。

三、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1、单词识记方面,记单词的学生一般都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记忆不准确,记错、记漏单词现象严重。

2、部分学生没有兴趣,根本不记单词。

3、对于学过的单词运用能力差,主要体现在阅读,错误率非常高。而这就是不理解单词的含义,不能读懂短文而造成的。

四、准备采取的措施

1、巧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了有效的教学时间,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增强了信息的传递能力,增加了课堂活动的密度,使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使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课件,既增加了趣味性也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真正的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学到了知识。

2、巧用实物或图片教学。

实物或图片看起来形象直观,学生会一目了然地接触到新知,在脑海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直接讲授新知,不必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所学内容而花大量时间导入、翻译。这样做不仅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许多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避免了母语的干扰。如:在讲介词:on/in /over/under/near/behind/in front of 时,利用制做精美的图片来显示一只小球在盒子的不同位置,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介词,学生兴趣极高,印象也非常深刻。

3、巧用游戏、活动

游戏和活动的加入,能够使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如击鼓传花说单词游戏就能使在巩固新授单词时,改变方式,是学生感到新奇,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不同的单词学习采用不同的游戏还能达到不同的效果。在新授单词用埋地雷游戏,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同时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加深单词的学习印象。在学较难的单词是采用警察抓间谍的游戏,用来进行强化训练。

4、结合语音教学单词

4.英语课题阶段总结结 篇四

课题组负责人 卫红霞

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2月

着重分析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情况,并探索优化组合教学媒体的途径,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

一年来,我们认真地学习了课题的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紧密围绕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对本阶段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制定研究的实施方案

1、学习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处理、应用信息能力。

二、研究的具体措施

1.紧密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认真制作课件、整理学科所需素材,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3.在博客中设立课题研究板块,及时更新课题研究方面的博客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建立博客或QQ进行学习交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主页的管理维护工作。

4.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选用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并确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式和教学方法,坚持进行课题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5.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点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渠道来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6.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研究课及研讨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7.利用课题研究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形成个人研究过程文字材料,如:研究札记、案例分析、研究论文等。

5.201课题阶段总结 篇五

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今年我校申请了市级课题《构建和谐课堂减轻农村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策略研究》的课题,我作为课题组的成员,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已初

见成效,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一些总结:

一、本学期在课题研究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每月按时参加学校的课题集中研究学习和集体备课活动,并认真撰写学习笔记。

3、根据课题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本人认真准备课题研究课,及时听取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不断地使自己上的课体现自己的研究意图。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成员的课题研究成课,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4、跟踪观察学生个案,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课堂和课后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每月都详细做好观察笔录。

5、每月及时把科研进展情况和个案分析发表在课题组邮箱内,以便课题组老师们共享。

6、在课余和休息时间浏览课题组其他成员老师的课题资料,互相学习沟通。

二、及时总结,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课题研究课,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开始,我能积极参与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一学期来,我能积极参与课题组的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本学期,我上课题研讨课一次,并能提前把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上传到课题组邮箱内,根据课题组教师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后,我能虚心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方法研究的点点滴滴。对于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研讨课我也总能认真听、认真记,诚恳的评价,撰写听课感受。通过评课、上课,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三、对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

1、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研究水平。

2、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有了些眉目,但还是有些棘手,有时候还会糊涂茫然,思路不够清晰。

3、研究意识不够,对材料的收集积累意识不够,及时总结意识不够,致使不少工作虽然做了,但没有留下相应的第一手材料,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材料,为后面的总结、分析等工作带来了困难,这是我们以后

6.科学课题阶段总结 篇六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泰安高新区凤凰小学

2013年9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关注了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有很多制作、科技小论文等作业需要他们在课外自觉的、主动的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

如宋绍青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让学生玩小车。在玩中明白,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有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

又如宋绍青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先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为什么水会溢出来?把装满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如果水膨胀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瓶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仔细观察,又有什么发现?其它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那酱油、醋呢?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的牢,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拓展。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如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没成功,有的发生现象不明显,我就鼓励他们反复地做,尤其是对做了多遍的同学进行表扬,使其失败的同学充满信心,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来不的半点虚假的,失败了不气馁,继续做,直到成功。

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不挖苦讽刺学生,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我和他们一起做过“土电话”和风筝,和他们一起研究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这样带动了兴趣不够浓的同学;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我们在环境意识教育中引用了“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讨论,让多名学生扮演某一环境问题如“一次性筷子问题“中由于利益得失不同持不同观点的社会角色,其他同学则是不同角色的“后援团”当有些角色无人扮演时教师就信手拈来,这样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平等,大家都无拘无束,辩论非常热烈,论点论据不断延伸、深化,使师生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二、重视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新的现象时会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指导他们如何提问的问题意识,如何搜集材料解决问题,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培养小组合作技能,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1.科学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1)提出问题。(2)学生猜测。(3)探究演示。(4)小组讨论。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让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为本,全体参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先设计有趣的实验,再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2.生活经验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周生艳在执教《大脑》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周生艳老师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

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周生艳老师基于学生全休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所以把游戏简单化,清晰化,这样更能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日常学习中常见到的现象以判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巩固已学的知识,把科学用脑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比如聂华强老师在执教《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时,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又如他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问: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到操场上玩,十分钟后,你们又回到教室来上课。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已经上课了呢?

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如王笃庆老师在教学《地球的吸引》时,给学生提了一些问题:(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我们为什么上坡会感到吃力?(3)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一些现象开始观察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置情境时,教师可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4.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赵玉军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的电路》一课时,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十二个小组里还有一个组的灯不亮,没有简单的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他们小组演示做法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三、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现象。每个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小组成员间产生一些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的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听完整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时应注意:

1.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在设计实验使首先明确目的,提高实验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例如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脑》一课时,刚开始制定的目标是以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为主要目标,但是在深入探究后,发现学习大脑的知识要想讲透不容易,也必然会涉及许多科学名词和抽象的概念,而认识大脑及大脑的功能是为学生理解如何科学用脑提供科学依据,学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学用脑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纠正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上一些错误观念,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后知道如何科学用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开发大脑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此,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大脑的结构特点。

2、了解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3、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认识大脑的主要功能,体验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

4、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和保护大脑的方法。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与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置让教学这堂课程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再如:在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时,教师提出要请同学们用两节电池、一个灯泡。做实验时,要看你永乐什么连接方法,发现了什么?本节课,就是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个是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另一个是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良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提高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串联和并联的特点。本节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一节课来完成困难很大,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要求。

2.实验材料要多样。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让学生提前收集实验材料,学生难以收集的,由教师收集。如:《观察土壤》找土壤中的沙和粘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沙土和粘土分开,自己设计实验。在教学黄豆发芽的对比实验时:拿两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杯,里面加入一定数量的相同的水,其一个杯放在阳关照射的地方,而另一个则放在阴暗处,两周之后进行比较。学生对凤仙花的对比实验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关于凤仙花“喝水”多少的比较实验;凤仙花喜欢“喝”什么水;凤仙花需要多热的水;凤仙花喜欢太阳吗;凤仙花是家养好还是长在露天好……

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除了准备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等材料处,还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实验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在液体里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盆,马铃薯都沉下去了。“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方法烧盐水,真的烧出了粉末,学生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这样学生亲身实验,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未知的能力。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宋绍青老师执教的《摩擦力的秘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解释》在泰安市科学创新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还有多位教师再区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十一篇科学论文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阶段研究报告。由科学教研组实施,对学案导学进行尝试性实验。通过半年的研究逐步明确了学案、学案导学法等的相关概念,对如何设计、编写和使用学案、建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实践,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案导学法研究的骨干,为在全校大面积推行学案导学法实验积累了经验。形成凤凰小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报告,编写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集。

7.美术阶段课题总结 篇七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汇仟小学 韩亮红 美术课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广阔天地,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是造就全面人才的重要学科,是开发智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具有认识世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将来能创造美而打下良好基础。

一、欣赏美术作品提高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而生活又是非常丰富的。但对每一名青少年学生来讲,绝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这一方面。美术欣赏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欣赏美术作品能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中外名画欣赏比较,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周游世界,极大地扩大知识的领域。”美术欣赏的作用,不论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是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它都是通过一种以认识美、鉴赏美和评价美为其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的。美术作品是画家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精神表现,不同的绘画情调将反映出画家的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中,采用比较欣赏的方法,效果较好。欣赏过程中,必须要註意对比分析,抓住重点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同中见异。

现以欣赏的中外画家作品为例:同一画种有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在多看国画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之美,如让学生欣赏五代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现代李可染的《漓江风光》,清代任伯年的《钟馗图》,近代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通过比较欣赏,使学生对国画的特点、图画的形式美加深了理解。不同时代画家描绘的同一类作品:如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张大干的《长江万里图》等。通过欣赏,学生不仅看到了祖国的山河壮丽,增强了爱国主义感情,而且这些作品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今山水画家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懂得祖国艺术的悠久歷史和光辉成就,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以上所谈的美术欣赏的作品,不仅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 审美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

2、同学作品展示对比,培养学生审美判断力。在上《素描》、《色彩》、《基础图案》等课时,运用“自己讲,大家评”的办法。在每次作业完成后,每天的画都要进行自我展示,首先让学生本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讲评,从构思立意到构图,以及造型和明暗色调的处理,然后由大家分别发表意见,谈各自的想法与建议。这样,使全班同学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逐步养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好学风,对学生的绘画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从而培养了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1、音乐与绘画融为一体,创设情境。在素描课时经常让学生一边作画,一边欣赏世界名曲,学生能在美妙的’隋境中自然发挥,形成“有音乐感的耳朵,感觉形式美的眼睛”,从而对审美对象有敏捷的感知,能更好地获得美的享受,促进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发展。

2、利用白板教学,展示图案组织规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心理状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必须具有实用性,还能陶冶学生审美。隋操。比如,在讲授《基础图案》时,教学内容包括图案的组织、平面构成、图案色彩和美术字等基础知识,都属于工艺艺术,为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图案的构图、造型、色彩的规律性,采用白板教学的方法,通过图案组织规律投影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快地掌握图案组织形式及变化规律;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由审美到创造美

8.课题阶段总结 篇八

“本土书画资源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 二 阶 段 总 结

瓜州县第二中学孙天军

本学期开学以后,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帮助下,中国画兴趣小组成功的组建并开课了。本校学生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瓜州本地人,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也很浓厚,还有部分同学特别爱好,在这方面也有特长。这些因素对中国画兴趣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由于学生对中国画练习少,所以底子薄,经验欠缺。针对这一情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注重了基础的技能训练,如设置了中国画笔墨练习、线条练习、中国画颜料介绍、用色、用水方法等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国画兴趣又进行了中国写意画中较简单的梅、兰、竹、菊、荷花、牡丹、山、石、树木、房屋的练习,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心中的创作欲望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设置了白描技法、莫高窟壁画中的线条等课。

收获与成绩:

学生初步掌握了用色、用水、调墨等简单的技能。

9.课题阶段总结 篇九

(一)实验伊始,参加实验的教师普通存在疑惑和缺乏自信的:

一是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都形以提高,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是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难以突破。

三是认为应试教育还未能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教“砸”了怎么办?

四是认为即使按实验方案实施,学生是否真正能够接受?

因而忧心仲仲,信心不足,思想包袱很重。针对上述种种思想,课题组负责人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正确对待教学改革实验,明确该项改革实验的意义。

(二)为此,采取了五方面的措施:

一是帮助实验教师澄清错误认识,转变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重大的教育决策,是不可逆转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

二是帮助他们辩证地正视教改实验的实质,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任何教改实验都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既是教学改革,就应大刀阔斧,不要有丝毫顾虑,失败了可吸取教训,成功了可总结经验。

三是启发他们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坚定教改信念: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潜能巨大,只要教师“启”得有道,“导”得有法,学生便能“自会”,便能“独创”。

四是课题组负责人身先士卒,开设实验示范课,言传身教,坚定教师的它信心。

五是实验学校经常互相交流、切磋,集思广益,共同的解决问题。

教师认识澄清了,思想统一,信心坚定了,但对“读与写”的内涵、“读与写”的实质仍不甚明确,不可避免地为“读与写”被上了神秘的面纱。课题组负责人及时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认为整个实验的核心就在于“写”,“写”要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不仅指学生的“创”,也指教师的“创”,教师首先要有“创”的强烈意识和积极的行动,才能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创”获得了共识:认为在读写活动中,学生只要能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得出独特的见解和结论,以及其他新奇独特的表现等都是“创”从而为教师揭去了“创造”的神秘面纱,消除了教师的和思想压力,激发了教师实验的积极性。

二、突出学科特点,建立读写写教学的初步框架。

实验的最终目的与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具有创造精神人才。创造力是素质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是现代化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教育在发展创造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实验应紧紧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两大优势:

一是语文优势,语言是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一切创造及其过程都需要语言的参与。

二是思维优势,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此,实验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挖掘读和写的结合点上。因为读和写尽管有着不同的心理过程,但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两种语文能力,显示着不同的功能:阅读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存,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写作是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上产生新的观念,提高学生用尽可能精而简的语言符号来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的能力。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学语文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思考和动手操作上又有其个性特点,这都为语文教学实施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条件。正是在上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我们通过归纳概括形成了读写写教学改革实验的初步框架。

1、读与写教学改革实验的指导思想。

树立语文教育整体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课内外语文活动的作用,把阅读、作文及其他语文能力训练与思维培养、创造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情感修养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知识丰富、语文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胜任未来学习、生存、发展的富有创造精神的跨世纪创造人才。

2、读与写教学改革实验的基本原则。

(1)贯彻“爱”的教育思想原则,掌握读写结合的教学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小学语文读与写的科学教学体系。

(2)坚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实行教学民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与和谐的学习、创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3)坚持读与写统一的原则,实行大语文教育。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增强兴趣,提高修养,接受磨练,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3、读与写教学实验的内容和目标。

内容:

(1)抓住读写的对立统一规律。突出读与写的重点、难点和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技能的训练点,智力的开发点。

(2)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读、写、思、创的多种能力。

(3)抓住读与写的发展统一规律。进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4)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在读与写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目标:

(1)实行自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具有肯定的自我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学会自主选择、筛选信息,根据需要积极地阅读和吸收。

(2)实现自写。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努力创造能使学生实现自写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动机,自觉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在读写的反复训练中丰富知识,发挥个性,提高读写思创等方面的能力。

(3)实现自创。在读写结合中,尊重、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求:是(善于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求佳(掌握事物规律的科学:性),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学习创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4、读与写教学实验的环节和方法。

环节:

(1)读——指导阅读要强调针对性、选择性、趣味性、多样性、广泛性。

(2)写—指导写作要强调争辩性、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

(3)创—指导创造活动要强调活动性、层次性、特点性、艺术性。上述三方面都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方法:实验重在探索,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制定要结合考虑,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1)实行民主(充分体现个性的适应和全体的参与)。实现教师指导阅读与学生阅读相结合。实现教师命题和学生选择相结合。实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实现题情境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实现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实行培养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实现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实现学习与创造相结合。

(2)教学方法优化的标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启发性、指导性、多样性、教育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创造性。教学效率的标准:少时高效、轻负高质,实现实验目标。

5、读与写教学改革实验的管理。

(1)优化学生管理。精心制订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常规,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强化激励机制,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活,知识、技能、智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实验要做到学习、研究、运用、发展相结合,实验教学要做到形象性、审美性、整体性、创造性的统一。

(3)优化科研管理。把阶段性研究与示范课、探索课、观摩课、评比课、汇报课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入调查研究与请行家里手指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紧密结合起来。

三、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犐活是智慧的无穷源泉,是创造的广阔天地。实验教师们认为,首先,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裁体”,是生活的最高体现,决定了语文教学必定要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上,参加丰富的语言实践,才可能有较深厚的语言积淀和较高的语言表达技能。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做法,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又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使学生走出封闭单一的课程结构的狭小天地,获得更多的资料和信息,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把学习的权利交还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自悟自得的过程。据此,课题组教师一致认为:

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统一起来”,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去创,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努力使学生拥有宽裕的时间、轻松的环境和愉悦的心境,让学生时时保持精神振奋、思想活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到:

(1)自设。学期伊始,根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共同制订出学期读、写、运用、实践的目标计划,选编阅读篇目,设计作文题目等。

(2)自读。针对不同单元和不同课时,恰当安排好学生的自读时间,提出明确的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应读物和资科,进行针对性的自学,或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吸收。

(3)自写。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结合课内、课外阅读,摘抄精彩语段和名言警句,制作知识卡片,写读书心得笔记、札记。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参观、访问、调查,随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结合举行的各种活动,进行活动设计,学写宣传、广播、报道稿。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需要,学写书信、电报、聘书、报告等。

(4)自创。在读写中,尊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要引导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去涉猎,到生活中去掳捉,并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地分析社会情况,考察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去研习、去发现、去获得。如有的实验教师开辟了“难题征答”、“问题争鸣”、“活动设计”等栏目,以及各种语文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去吸纳、去思辨、去创造。以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造的愉悦。

(5)自查。指导学生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正确对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养成查漏补缺、检查练习、修改作文、评价鉴赏等良好习惯。总之,通过上面“五自”,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创造。

五、抓好思维和创造的训练,强化学生读与写良好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由此,实验教师十分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珍惜学生创造的火花,抓好思维和创造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同时,从更高的高度,培养学生具有为阐明某一问题的一致性结论而进行合作性讨论和争辩的能力,并要求学生简明地报告讨论、争辩的结果和收获。真正把读写听说思创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大胆提问题、谈见解和发表创意的能力。

六、重视赏识和竞争效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实验教师在教学中:

一是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研究、探索,抓住规律性的东西,按规律进行教学和训练。

二是帮助学生确立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受人云亦云的束缚,尊重客观实际,敢于突破大众心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阅读时要驰骋思维,独立思考,另辟蹊径,大胆创新。作文时要关心社会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情况,有新、实、活的独到眼光,写出有真话实感、充满生活气息和富有时代气息的作文。

三是针对学生心理上、思想上总想得到教师肯定和赏识的特点,把阅读、作文的指导和评估结合起来,对学生提出的独特、新奇的见解和学生习作中的成功之处,优美的节、段、篇,用得巧妙的字、词、句恰到好处地给予赏评,使学生因得到肯定、鼓励而增强表达欲、创造欲,从而增强学习、运用、实践、创造的信心。

四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竞争效应。这方面最有特色的是把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引进了实验教学中,如语文知识抢答、演讲比赛、抽签作文赛、口头作文赛、查字典比赛、规范用字比赛、书法比赛、故事会、手抄报活动、语文卡片活动、报刊剪摘活动、作文剪贴活动、计算机操作活动、多媒体演示活动等,把竞争机制引进整个实验教学中,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推动了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10.课题实施阶段个人总结 篇十

一.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本学期的口语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积极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

以英语口语入手,加强英语口语交际的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班级环境,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从语言上,从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要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班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

(1)开设“口语交际天地”、美化“英语画廊”,营造口语交际氛围,促进口语教学和口语交流。

(2)班级内加强英语环境的布置,黑板报每期开辟一个英语角。

(3)在班级显要位置设立校园每日一句,师生进入班级必须用英语进行问候,课间的问候语、礼貌用语要用英语进行。

2.深化英语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研究。(1)营造课堂氛围,加强英语口语交际训练。

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是英语教学的前提,为使口语交际和英语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形成良性互动。我们必须切切实实地营造好英语课堂氛围,加强英语口语交际教学。

①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实验中,我们将把游戏和竞赛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们玩起来,动起来,说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说英语”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②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缺少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对抽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把英语课堂设置成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社会活动舞台,模拟真实情景,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悦耳、悦目、悦心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情景中用。

我觉得要营造英语教学氛围,就要给学生创造练习听说的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说。

(2)将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加强口语训练

英语口语交际的训练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生活实践进行,还可以根据需要组织专门的训练活动,它的训练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训练的时空也是不受限制的。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以下训练。

①课前口语练习。每节英语课前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进行free talk,让1-2名学生上台,围绕一个话题,如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家庭、爱好等进行对话,全班轮流进行,人人参与,训练英语口语能力。

②分角色模拟会话。利用实物或多媒体创设情景与角色的模拟会话活动。训练打电话、购物、开生日Party、圣诞节晚会等对话的技巧。

③故事演讲比赛。利用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 表演课本剧(英语沙龙)。这是一种既能增添学生情趣,又能训练艺术语言,还能训练形体语言的综合训练方式。

3.开发家庭、社区资源,拓宽口语交际训练渠道

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外语,还鼓励他们在课后多说外语。作为课题研究者,更应积极配合学校英语教育特色,创设一切机会为学生英语会话提供条件,如与哥哥姐姐对话,适当布置相关的家庭英语听说作业(向父母介绍自己的老师,教父母今天学到的内容等等),邀请爸爸妈妈走进英语、走进学生生活,使学生真实的触摸到英语口语交流的脉搏,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英语口语是课堂有效教学的载体,高效率的口语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能帮助我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在研究实践阶段,我和其他英语教师通过合作共享将各自在口语教学中的成功方法汇总,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检验证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2、创建了浓浓的英语氛围,英语课堂教学形成特色

通过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沙龙、开展英语角、唱英语歌、校园广播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头中校园里形成见面用英语问候,上课用英语回答,休闲看英语报纸、杂志和电视的良好氛围;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养成使用英语的习惯,这为我校英语学科的进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我上课时候的口语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堂气氛活跃,使教学效果更明显;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不仅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学生的英语听、读、写的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

3、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兴趣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学习,以往口语一直是困扰着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听不懂老师的口语,或者不敢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通过大量的活动设计,通过大量的情景实践,他们慢慢体会到了英语的乐趣,慢慢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以往害怕英语的现象,变成今天人人争学英语的大好形势;在活动中,在课堂中,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一边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一边也在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方面,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听力和阅读,但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正乐在其中,这都是英语口语提高带来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思考

1、从学生角度来看,敢于用英语口语来进行语言交际是课堂口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使用有效的口语,如何表达正确的口语,还是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从教师角度来看,如何将口语教学更好的融入课堂,使其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说英语,这是我面临的又一个大问题。

3、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如何设置有效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口语习得,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再学习。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更积极的开展研究,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课题实施阶段总结

11.课题实验阶段总结 篇十一

一、师与生的和谐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我认为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给学生个下马威,先来个背、罚、练……。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已够多的了。有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等重重的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学科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幽默的教学表达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3、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本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充分证明,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了,这样的师生和谐的关系,就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二、教与学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育应从过去的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1、目标导课堂,让学生有桃子可摘

目标导课堂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观点来统率课堂教学。施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2、兴趣统课堂,让学生感到有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统课堂是课堂上教师自始自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活动等有意义的信息或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1)灵活运用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2)采用多样手段

平时,我们常常看到“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的现象,这种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做法是缺少意义的,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3)引导学生参与

如何改变课堂上的“一言堂”、“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实际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通过看看、听听、想想、讲讲、做做等产生复合刺激,增强参与效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在实际教学当中,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实践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同时,其他同学在通过听、看的同时挑出其缺点和不足,这样,既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又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

三、激励评价,扬起自信风帆

激励评价,是扬起学生自信风帆的灵丹妙药。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更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再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扬起自信的风帆。

四、尊重信任,实现师生心灵互动

教师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一个学生都是等同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互动,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我们的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学生们的兴趣、激情,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让我们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教师的劳动里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魅力。

上一篇:法制宣传日简报下一篇:中石油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