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15篇)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一
在初中美术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剪纸这项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也逐渐被人们认同和传播,焕发出日渐旺盛的生命力。笔者结合学生实际,针对“初中美术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思考”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希望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在剪纸学习中积极动手、动脑、创造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在自然、生活、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分享美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剪纸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就剪纸艺术本身而言,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决定了它在美术课程领域的重要地位,剪纸艺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培养学生对剪纸的浓厚兴趣是前提,起到决定性作用。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剪纸学习中,并能积极调动多方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进而动脑想、动手做,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锻炼和提高。剪纸教学活动中,笔者会提前搜集整理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样图,准备充足的剪纸辅助材料及工具,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保证。我时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将个性化思考融入剪纸艺术创作中。每当学生完成一副剪纸作品时,不管完成得怎样,只要有一点点细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剪纸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我还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体育艺术“2+1”学习成果展示、书画比赛、剪纸比赛、传统手工制作比赛等有利时机,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和搜集到的民间剪纸作品进行展览,组织学生对比欣赏,在树立信心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成就感。
二、注重技能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创作能力
笔者从多年的剪纸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对民间艺术了解不够深入,是影响剪纸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剪纸教学光靠学生欣赏学习、自由创作还远远不够,必须先教他们一些基本必要的剪纸技能和方法。在制定剪纸教学计划、开展剪纸教学活动等方面,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阶梯式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剪纸技能。每学期的剪纸兴趣小组活动,都着眼于学生剪纸基本技能、方法、技巧的培养,从剪纸折叠的最基本方法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揣摩、领悟领会,如此反复训练,长期坚持,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对折剪、左右对称剪、剪刻结合剪等一些基本方法。同时,笔者还专门挑选一些有趣的剪纸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临摹学习,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学生,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剪纸方法。
三、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营造自主创新学习氛围
在剪纸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因材施教,采取合理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宽松、和谐、富有乐趣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着眼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不同,采用游戏法、故事法、剪纸贴画等形式,分小组组织趣味剪纸活动。如,用剪出的人物、动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戏来操作游戏,引导学生用剪出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剪出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与其他同学合作举行服装秀表演等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剪纸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笔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并加以肯定,使学生及时得到参与活动的成就感,由此更加喜欢剪纸艺术,更富有创造的勇气。如,“你这张作品里面的花剪的不错,不论是图案还是造型都活灵活现,我们让班内的其他同学一起欣赏分享一下”等适时评价语言,通过激励赏识式的课堂交流互动,使学生在每次剪纸课活动中的表现都能得到认可,都能从活动中获得快乐的艺术再造体验,使剪纸活动氛围更加融洽。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的剪纸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在初中美术剪纸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更需要不断启发和反复练习,着眼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欲望和能力,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健康发展。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二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感悟,联想,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有着特殊的优势。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对语言和文字意义的摄取与输出, 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与分析, 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是作文中的一种最活跃、最高质高效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 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是一种知识和实践的厚积薄发, 是对生活的深层理解, 这种理解正是对生活感悟的结果。感悟, 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某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毛主席曾说:“感觉到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正是对感悟的诠释。
感悟可以快速提高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引发培养感悟能快速地引发学生创造思维。在人类历史上, 在现实生活中, 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熟视无睹之事举不胜举, 可一旦对那事那物有了感悟, 便会超越数倍信心的兴趣、毅力去观察、认真听取、多方思考、苦苦探研。于是新观念、新技术便会因之出现、创造发明也会因之问世。
在作文训练中, 可练仿写、改写、续写感悟。如《我与地坛》的感悟是:“母亲对孩子的无私的伟大的爱”仿写便会出现像《我与母亲》这样的题目。仿写感悟比一般仿写结构手法更灵活, 更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作文长于发散思维, 如一棵小草, 数学只从数量去思维, 而作文便可从它的形状、属性、生长环境、作用去思维, 还可用拟人、比喻、象征等从谦让、团结、坚韧、知恩知情等方面去思维, 更可运用寓言、童话、小说等去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思维。千百人写小草, 千百篇不同样。所以, 作文最易广泛引发感悟, 最能增强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 社会实践不可少, 实践可检验感悟, 还可发展、完善, 升华感悟, 同时又能引发新感悟。
二.审题、构思、谋篇上力求新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文过程, 从知识上讲, 是对已掌握知识的“输出”, 但就思维而言, 它又不是简单的“思维再现”, 而是一个思维创新过程。这种创新过程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1) 审题, 借助想象和联想, 发掘思维潜能。在作文中, 借助想象和联想走好第一步──审题, 是激发学生思维, 发掘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首先抓好审题训练, 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来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如上海作文, 以“我想握着你的手”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想象, “你”是谁?家人、亲人、友人、陌生人、名人还是伟人, 还有就是为什么要握着你的手?有什么原因, 什么理由?
由这些联系, 就可以进行联想, 展开想象。启发学生, 学生的思维开阔了, 联想、想象也丰富了, 思维潜能发掘了, 作文也就写活了。
(2) 抓构思, 求谋篇, 激发创造性思维审题是发掘学生潜能的训练, 作文构思、谋篇过程就是学生展开创造的思维过程。在作文教学中, 根据创造思维的性质及多向性特点, 可从纵向、横向和反向几个方面着手训练。 (1) 纵向思维训练。纵向思维也叫垂直思维, 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一种创新思维。抓纵向思维训练, 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深刻性等良好思维品质。 (2) 横向思维训练。作文中进行横向思维训练是要求学生围绕中心, 从不同角度去联系、去比较、去感受、去立意,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 (3) 反向思维训练。反向思维是一种经过向多方向“求异”后, 最终确定是向原来相反或相对方向发展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很能创“新意”, 能给学生带来柳暗花明的喜悦。
(3) 通过“一题多做, 一事多写”, 训练创造性思维。在写作教学中, 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并帮助学生选择好思维切入点, 以求得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 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这种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在作文教学上就是“一题多做”, “一事多写”。立意不同, 是个性的体现, 能够力避公式化和雷同的不良倾向;取材角度新, 实际上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式新, 独辟蹊径, 可以多样化地反映生活。
(4) 通过“换元构思”、“反弹琵琶”, 训练创造性思维。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 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如果在思维过程中换掉思维的某个元素或改变一下排列顺序, 事物就会起变化。对于写作者来说, 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 敢于发表与众人、前人所不同的意见、设想, 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 反映事物, 对事物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作文教学中, 经常被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换元运思”的创造性思维。
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三
关键词: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 创新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46-01
1 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应善于洞察学生情感、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把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的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学习成才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化学学科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化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化学教学中通过问题设置,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冲动,对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在讲“盐的水解”时,提出“食盐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分别显什么性”,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检验三种溶液的酸碱性,再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2 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活动,它由逻辑思维因素和非逻辑思维等要素构成,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当前的教育改革,十分强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大胆实践能力。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给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熟悉书本上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学生完成这一步的学习任务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推测或猜想,注意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的直觉思维习惯。推测或猜想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第二,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基础知识,因为直觉思维是以广泛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信息量,就不会形成正确的直觉思维,更不会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第三,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习题解答中,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题归一,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总结,有所创造。例如,在实验习题课时,实验前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讲解、教师多鼓励学生设计与别人不同的方法,然后再集体讨论,找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又如,在实验课上,教师让同学生“挑毛病”,教师手拿一支试管,让同学们说出试管有哪些缺点。同学们经过一番议论或争论,归结出试管容易破损、只能发生一个反应、浪费药液等等缺点。在找出毛病的基础上,对教学仪器的改革提出自己创造性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学提出用吃完药的塑料板来代替试管,这样不仅把废物重新利用起来,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
3 在实验操作中注重学生的创新品质培养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还能培养学生艰苦探索,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亲自操作实验激发创新思考的机会。
3.1 适当安排随堂实验
可以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方式,老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操作实验,老师观摩指导,还可以老师讲,学生操作实验。作为“边讲边实验”化学教材的素材有:(1)叙述物质的性质的教材,“边讲边实验”行之有效,要尽可能采用。(2)学生不易掌握、难理解的知识点,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去实验。(3)内在联系紧密的知识、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内容,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去实验。(4)为了强化或形成某些概念,力求学生多动手实验,例如向滴有石蕊的氢氧化钠中逐滴滴人稀盐酸,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中和反应的概念很容易得出。
3.2 精心组织学生实验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好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分析、判断,作好记录,在实验后写好实验报告。
3.3 鼓励学生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探究性实验,铁钉在不同条件下存放情况、怎样除锈、金属制品锈蚀条件等;如家庭实验,老师可根据实验的需要,借给学生实验需要的一些简单仪器和药品,比如测定食盐中碘的含量、草木灰中无机盐的含量;如活动课中的实验,活动课题打破教材的限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比如自制洗洁净等实验。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尽情的发挥,教师则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
此外,第二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超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制约,安排的时间也灵活机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从起始年级,教师就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化学晚会,搞自制汽水,冰淇淋等化学小制作活动。同时对于基础、兴趣不同的学生也可开展不同的实验,让他们设计完成一些探索实验,开阔视野并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还需要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兴趣激发、情绪调动、意志磨练等有机融为一体,让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形成。
参考文献
[1]黎力.《铜和铜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设计[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
[2]王晓奇.材料力学创新教育初探[C]//海峡两岸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2002.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四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三.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像,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像。由此可见,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进行想像:1、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2、二十年后的小弗郎士;3、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等。说明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被说明对象的形象、结构等。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想像与分析、推理联系起来。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的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像。如“星期天,你到花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和一只小狗说着悄悄话……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写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又如,“早晨,王老师一踏进办公室,只见办公台上插着一束鲜花,她将花儿捧起,心想:这是谁送来的呢?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续写下去。”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像能力。学生联想想像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七、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以操纵者、主宰者及真理拥有者自居,形成家长式、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这种定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要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听课”变成“做课”,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去畅所欲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踊跃尝试探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大学者,没有哪一位不重视“问”和“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懂得“好问则裕”,培养创新精神。
好的作品其蕴含总是十分丰富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之未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鼓励学生不固守常规,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众说”,在逆向思维中认识常人不易认识的问题,发现文章中白璧微瑕之处,提出新的完善的意见。不仅能对课文中的遣词用句、注音标点等大胆质疑,提出新的看法,而且能就原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高低优劣进行一番分析评价,道他人之所未见。如在教《秋魂》时,有学生阅读了“秋土”这章的开头一段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段只写“春天、夏天和秋天的土地”,而不接着写上“冬天的土地”?在教《陈涉世家》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文中不说 “大楚兴,吴广王” ?在教《七根火柴》时,有学生指出:根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可知,当时是阴雨天,无名战士不可能在雨地里慢慢数火柴。学生能大胆质疑,就能激发他们思维创造的火花,就能在质疑中求进步,求创新。
对于学生的“创新”要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只要在其所处的集体中是新的,就要尽快加以肯定。这是因为“创新”的成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希望尽快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祝贺。而老师的及时鼓励能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这种满足和愉快,促使学生去争取新的“创新”的成功。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告别轻车熟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5.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五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了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当前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只不过大多数人的创造能力是作为一种潜能蕴藏着,而没有被发挥出来。它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开发和培养。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丰富有趣,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适合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造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来。物理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环境,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发明创造的摇篮,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动力。因此,物理教学中首先要设法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物理教师可做如下努力:
1、创造条件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使他们产生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上有演示实验的物理课,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动手做实验,所以更喜欢做学生实验。物理老师应当重视并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除做好教材上学生必须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外,还要自行设计一些联系课堂讲授内容的小实验。通过实验就了激发学生渴求参与和探索的心理,使学习和思维产生动力。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物理教师讲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就有了生命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把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和工农业生产实际、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这样就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激发起他们探索身旁科学奥妙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力量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及时介绍与物理学联系的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取得的成就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学生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动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举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电学的发展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和电脑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伟大成果。今天看电视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电脑也已经进入了普通家庭。我们正在享受前人的劳动成果。我们这一代人也应该有所创造,为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有所贡献。
3、理论教学要分层次递进,而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让学生知难而退。
物理知识有科学的系统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程序的设计要符合知识的发展进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教学程序的设计,还要注意内在的逻辑性,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程序,就是考虑这堂课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把学生的思想紧紧“抓住”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在课堂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气氛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平等善意的对待每个学生。学生解答问题错误,老师不要简单的加以否定,而要让他把怎样想的说出来,便于师生共同探讨错在哪里。
2、在课堂上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激发出独创性见解,老师适当引导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造条件到实验室去上物理课,造成一种情境,使学生觉的自己与科学家一样在搞科学研究。
4、开辟第二课堂,搞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制作、发明,参观工农业生产中物理知识应用的具体事件等,可以使学生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都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善于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总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造发明活动中发现的发明的前提,只有发现了事物或理论的不足或缺陷,力求革新,才可能导致新事物或者新理论的产生。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做好“探索性实验”以及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都是为了把一些概念、规律和现象交给学生自己研究,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让学生思考并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后留一定的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学习的概念和规律,布置预学思考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为将来作出不平凡的创造性成果奠定基础。
三、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过程一般可看成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过程,集中思维或称求同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它的思路大体上依照已有的知识体系,有现成解决方法和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做练习、背概念等都是这类思维方式,传统教学常用的正是集中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或称求异思维采取的是无一定模式、可任意设想、自由解决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想象丰富、不循成法、不落俗套。只有首先广开思路,沿着不同的方向,充分想象、假设、甚至可带点幻想、然后把各种信息加以综合或重新组合,集思广益,才可能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独特的信息,这样就达到了创造的目的。因此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在此列建举三个方面:
1、概念教学中可以不同于传统做法,老师首先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思考,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提新的问题。随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迫使学生思索、让学生各自提出见解,在学生共同参与的概念建设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习题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在实验教学中做好教材规定实验外,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1>、根据现有的几件器材,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2>根据现成的有限器材,要求学生设计能做多种实验;<3>根据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选择器材进行研究和测量;
6.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六
江门市丹灶小学
周其添
【内容提要】
本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为指导,以命题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论点。首先指出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规范性指导、定性式的要求过多等不足,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然后结合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选取典型的事例,就命题作文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启发疏导学生展开超现实的丰富想象等分论点作了详尽的论述。实践证明,在命题作文教学中只有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的想象、创造性思维才能在写作训练过程不断升华。
【关键词】
命题作文
创造性思维
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定调”,学生“弹琴”,甚至是老师提供范文,学生依葫芦画瓢,写出来的作文必然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形式上“苦口婆心”的规范性指导,加上定性式的要求,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以致使学生的作文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难境地。
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作文教学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秉承和发展了这一指导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相对于过去大纲仅‘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在习作中以创作性的思维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①。”那么,在命题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教师命题时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它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创作欲望,使作文教学出现“一树之花,千朵千样,一花之瓣,瓣瓣不同”的喜人局面。据此,我认为命题作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的潜力,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憧憬。作文题目如果不拘泥于现实,出现类似《十年以后的我》、《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多向思维,合理虚构出未知事物的形象,描绘出未来生活的图景,学生的想象、创造性思维在写作训练过程不断升华。
例如,联合国举办的“空间活动将如何改变我国和世界”征文比赛,荣获亚洲一等奖的傅洁同学的《乔迁之喜》,就是用想象描绘了一个人们从没见过的太空城——螃蟹城,来自各国的人们在这里和睦相处,反映了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理想和愿望。想象独特、颇具见地。还如,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把古诗进行改写,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有一位同学对杜甫《绝句》改写道:“春天来了,柳树抽出绿色的芽,长长的柳条迎风垂摆着。两只黄鹂飞来飞去,叫声婉转动听。一行白鹭在蓝天中展翅飞翔。诗人杜甫昂首远眺高大雄伟的西岭山,只见那终年不化的积雪被阳光照得银光闪闪,江面上许多欲破浪远航的船只正整装待发,去万里以外的东吴。诗人陶醉了,吟诵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诸如此类的练习,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又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三、命题可采取延伸故事情节的方式,启发学生创造思维
语文课文中,有些故事情节常常写得比较概括。老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加以扩充拓宽,这样学生可以依据自己作品的理想和愿望,联系实际,充分展开想象,给人物安排不同的结局。这样,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而不依赖于现成的描述或示意,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势,这一心理过程,是学生创造想象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因为创造想象和积极思维是相生相伴的,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例如:教学托尔斯泰的《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以《桑娜拉开了帐子后》为题。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如结局一,渔夫和桑娜生活更加艰难,七个孩子沿街乞讨,无人问津;结局二,渔夫和桑娜用勤劳换来了幸福的生活,一家人生活美满幸福;结局三,七个孩子都求学成才,渔夫和桑娜晚年生活幸福„„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四、命题可让学生“反弹琵琶”,启发逆向思维
7.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 是入门的先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他们好奇好动, 什么都想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还必然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 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动作等, 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集中到探求知识的境界中去。如在教学“认识空气”一课时, 为让学生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 我设计了几个小实验。1.将一不漏气的透明薄塑料袋的口张开, 再用线扎起来, 用手捏住一端向前移动, 问学生袋里有什么呢?发生了什么现象?2.吹灭点燃的蜡烛, 观察冒烟的样子, 启发思维, 空气是怎么流动的呢?在学生感知空气存在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你能说出空气有什么特征吗?最后借助谜语归纳:“看不见, 摸不着, 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动物植物都需要, 每时每刻少不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强烈, 为实验教学活动开了个好头。激发学生兴趣, 不仅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产生好奇, 乐于参与,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科学实验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人际关系, 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有利于生生之间信息的传递,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让他们乐于思考, 乐于探究。在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探究, 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例如, 在讲“倾听声音”一课时, 上课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 利用儿童歌曲“小竹笋”引入, 带领学生走进声音的世界, 为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好铺垫。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中, 我利用一架鼓, 鼓面上散了一些豆子。让学生注意观察, 我不敲鼓时, 听到鼓声了吗?上面的豆子有没有动?现在我用鼓棒敲鼓, 听到鼓声了吗?豆子有什么变化?是谁使豆子跳起舞来的?如果鼓面不振动, 鼓能发出声音吗?豆子能跳动吗?这说明了什么?在宽松的环境中, 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有独特见解,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设想, 要给予支持, 给予帮助。学生才能在实验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才能激励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一)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科学实验能力的重要方面, 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观察事物持续时间短, 易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 系统性差、概括性差。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 帮助学生学会观察, 才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因此, 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还时常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体验。如教学“观察土壤”时, 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现象, 最后得出土壤的成分。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增加了学生大脑表象的储存量。
(二) 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 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仅凭教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 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 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 拓宽知识面, 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在讲“水与生命”第一课时“观察水”后, 我又提出“水除了无色、无味, 摸去不粘, 装在瓶里用手摇晃有清脆的声音等外, 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 你还知道水的哪些秘密?”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 发言异常积极。
(三) 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事物产生兴趣, 并进行质疑时, 这时学生急于了解探究的奥秘, 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 会让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实验探究能力。自主探究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认真指导他们学会做实验, 在实验中进行探究, 是科学课最基本的方法。当实验成功时, 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时, 能发挥自己的智慧, 去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进行训练, 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如在上“蚯蚓”一课时, 我让学生带了小铁锹自己去挖蚯蚓, 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 自己去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体会蚯蚓的生活环境, 他们甚至还能感受到蚯蚓对植物的帮助呢。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提高了动手能力, 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 是实验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启动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沉与浮”时, 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小木块和橡皮泥等物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 学生很快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 橡皮泥沉下去了。你能想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吗?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碗形。”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船形。”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空心的。”让他们大胆地去设计, 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 这样从不同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性,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学习, 更乐于探索, 更大胆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 只要在科学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 营造宽松的科学实验环境, 正确进行引导和培养, 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去创新, 他们就一定能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常常以探究为中心,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它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实验欲望, 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实验能使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八
关键词:化学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笔者经过多年的化学教学深刻地体会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很有必要,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差的原因
1.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上实验课积极性不高,敷衍现象较为普遍,使实验训练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部分学生不预习就进实验室,实验前心中无数,实验中杂乱无章,实验操作照方抓药,对教师依赖性强,有的学生是抱着好玩的态度参加实验的。
2.教师没有根据实验仪器和药品准备不充分。上课时,往往顾此失彼,陷于被动忙乱。有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及时指点,实验技能比较好的学生,又因提前完成了实验而未得到很好的安排,无事可做,这就浪费了有限的实验时间。
3.实验学时少,实验内容陈旧、简单,实验方法、手段落后,学生对实验兴趣低,不能很好地保证实验技能的训练。
4.由于实验通常使用同一材料,也就意味着答案的唯一性,这就使有些学生出现乱凑、乱放甚至抄袭数据的不良现象,实验报告千篇一律,严重地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二、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完成化学的保证。在中学化学中必须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操作技能,如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倾倒、滴管的使用、用量具取液体、气体的收集、物质的加热、装置气密性的检验等以及简单仪器的使用等。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现在的情况是学生背机械的实验操作,不太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加上动手的机会少,学生普遍缺乏进行实验的基本能力。因此,要通过典型示范、动作分解、反应练习,务必使学生具有过硬的实验基本技能。
三、注重实验原理的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中仅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概念是很不够的,还要讲清楚操作原理,只有理解了原理,才能在问题情景变化后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气体的收集方法常采用两种类型:
1.排空气法。它的原理是密度比空气的气体从管口出来后,向下沉;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管口出来后,向上升。理解了这一原理后,让学生分析利用装置A、B的溶器分别收集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应从哪个管导入,这样学生就会得到确定,收集二氧化碳都要从A处通入,收集氢气都要从B处通入。
2.排水法。它的原理是任何不溶于水的气体。所以利用装C收集任何不溶于水的气体都应从B处通入。再如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进行有关试剂量及实验顺序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在设计实验时重视试剂的用量和实验顺序并能对实验中出现异常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四、引导学生多做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化学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的有利。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把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为探究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实验;也可以得到实现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作为探究性实验的对象,例如:探究石蜡燃烧后的生成;还可以利用教材中应介绍而未介绍的实验作为探究的对象。如在学习催化剂概念时,设疑:在教材中所出现的三个实验,能否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概念,提出在教材中所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实验才能确定二氧化锰是氯酸分解的催化剂?
五、利用习题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
9.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九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训练不仅是教学方法,它的根本内涵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从而提高学习英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许多领域还有待开发,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尤其需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作 者:爨逢春 作者单位: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河南,郑州,450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 创造性思维
10.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十
所谓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新颖地解决数学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看他创造的结果,而主要是看他的创造意识和态度。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创造数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数学的素养。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它是在多元智力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那么,在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呢?自1994年参加《小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课题实验以来,我就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其主要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愿望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就先出示准备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比较“同分母分数”与“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并复习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出示例题“比较 和 的大小”,并提问:“这组数中的两个分数能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如果不能,又可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呢?”这时,有的学生就想出了将它们先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比较,也有的想到可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随着思维的拓展,他们又进一步提出了化小数、过半法、与“1”的差和十字相乘等多种比较方法。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探究氛围中,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体验到了主动求知和获取成功的乐趣。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促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积极思维。为此,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地使用教材,深入挖掘其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因素,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样才能发展其思维,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参与,训练学生的思维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仅停留于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向互动训练学生的思维。
对于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去探索。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就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要求他们拿出准备好的3张纸条,将其重叠起来正好重合,然后再把第1、第2、第3张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颜色,并将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随后,再出示以下问题组织小组进行讨论:①观察操作结果,看看3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怎样?②涂色部分的大小一样,说明3个分数的大小怎样?③观察式子“ = = ”,想一想由“ ”到“ ”,由“ ”到“ ”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并用一句话加以概括。④再想一想由“ ”到“ ”,由“ ”到“ ”的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再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说出来。⑤综合以上两种变化的情况,用一句话说给小组成员听。在以上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经主动探索,就可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了。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就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图钉、线绳、铅笔、圆纸卡、圆规,要求他们利用这些学具或自己准备的带有圆形表面的物体尝试画“圆”,并 说出画的方法。经过亲自实践,学生就掌握了画“圆”的要领,即先要确定圆心,确定半径,然后再画圆。而且还认识到使用圆规画圆是最简便的一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巡视、释疑、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促使其思维逐步由具体向抽象转化。这样,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善于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整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的扩展。新奇的设想,可使问题的解决别开生面,且妙趣横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从中培养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出示下题:解放军野营训练,原计划15天行军1050千米,实际提前1天行完原定路程,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多数学生会按常规列式,即“1050÷(15-1)-1050÷15”。但经点拨,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即“1050÷15÷(15-1)”。原来,他们是通过想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其推理过程则是:“提前1天行完原定路程”的意思就是“原计划最后一天的行军路程”。在实际行军时,由于每天都比原计划多走了一点,因此便提前用“(15-1)”天就走完了。原计划提前1天走完的路程,就是“(15-1)天”里实际比计划多走的路程。根据这一假设,所以列式为:“1050÷15÷(15-1)”。无疑,这是学生独创性思维的表现,应得到充分的肯定。总之,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向书本、教师和自我挑战,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认为,数学开放性习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最有价值的题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对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和提高解题的能力,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了“工程问题应用题”后,我就设计了如下一道习题:“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30天,乙要20天,丙要10天。”要求学生选择条件、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于是,学生便提出:①甲、乙合做几天完成?②三人合做需几天完成?③三人合做几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④甲、乙合做完成这项工程的 后,余下的工程丙做,还需几天完成?⑤丙先做3天,余下的工程甲、乙合做,还需几天完成,等等。这种带有“弹性”的习题,可促使学生拓展思维,自由沟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进而依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去解决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时,由于分析的角度和思维方法不同,往往解题方法也会不同。例如下题:“甲乙两地相距720千米,客车、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如用算术方法解列式为:“720÷(100+80)”;用方程解列式为:“设两车x小时后相遇,即(100+80)x=720”;用比例方法解则列式为“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为‘5:4’,即: “ 720× ÷100”或“720× ÷80”。以上三种解法体现了认知上的差异。对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必强求一致,应尽量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获得更为重要,因为结论只不过需要些数学或实验方面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则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会使科学真正地前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他们自主探
一、精心预设,目中有生
1.预设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能力等。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等,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教学情景或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等有效地融入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感悟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互相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如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天上一群小白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各类形状的白云,“生活中我们一定看到过许多美丽的白云,我们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心中的白云。”教师的话语和精彩的画面激活了储存在学生头脑中对白云的生活积累,各种对白云的精彩描述从学生口中源源不断地淌了出来。
2.预设要关注学生心理需要。
小学生的思维总体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优势,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对于一些笔画结构比较复杂,记忆难度高的生字,教学预设时可以把这样的生字放大并用鲜艳的色彩表示出来引起学生注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识记。
3.预设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教师要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以及发展潜能等等,在教学预设中关注这些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二、互动生成,善于捕捉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以及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乃至出现的错误,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
1.捕捉错误与问题。
教师要树立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产生的疑惑都是课堂生成资源的理念,要学会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与疑问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挖掘隐藏在学生错误或问题背后的某些积极因素,适当调整教学预设,展开新的教学过程。
2.捕捉独特感受与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并善于捕捉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与细微的情绪变化。
例如《小花猫照镜子》一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小花猫生气的句子时,有一位学生瞪圆了眼咬牙切齿地朗读。教师敏锐地洞察到这位学生独特的感悟方式,就让他说说为什么。“我生气时就是这样的。”教师了解到这位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文本,问大家:“你们平时生气时是怎么样的?”“我生气时板着脸,不睬其他人”“我生气时会大喊大叫”„„
3.捕捉分歧。
有时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分歧,利用这样的分歧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真理。
例如《神秘的恐龙》一文,恐龙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课文提出了四种假设。上课时学生观点各不一致,老师抓住时机组织大家辩论。同意气候突变说的,除了找到课文上的依据外,还搬来了厚厚的《千万个为什么》;支持行星撞击说的,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猜测是偷蛋说的则找来了科幻影视中的图片„„在辩论中,学生不仅对恐龙的灭绝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积累了课文语言,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4.捕捉偶发事件。
教师要善于捕捉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的、出人意料的情况,善于把消极性偶发事件转化为积极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1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学习兴趣 思维发展 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他们好奇好动,什么都想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还必然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动作等,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集中到探求知识的境界中去。如在教学“认识空气”一课时,为让学生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我设计了几个小实验。1.将一不漏气的透明薄塑料袋的口张开,再用线扎起来,用手捏住一端向前移动,问学生袋里有什么呢?发生了什么现象?2.吹灭点燃的蜡烛,观察冒烟的样子,启发思维,空气是怎么流动的呢?在学生感知空气存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能说出空气有什么特征吗?最后借助谜语归纳:“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每时每刻少不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强烈,为实验教学活动开了个好头。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产生好奇,乐于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科学实验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有利于生生之间信息的传递,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让他们乐于思考,乐于探究。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例如,在讲“倾听声音”一课时,上课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利用儿童歌曲“小竹笋”引入,带领学生走进声音的世界,为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好铺垫。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中,我利用一架鼓,鼓面上散了一些豆子。让学生注意观察,我不敲鼓时,听到鼓声了吗?上面的豆子有没有动?现在我用鼓棒敲鼓,听到鼓声了吗?豆子有什么变化?是谁使豆子跳起舞来的?如果鼓面不振动,鼓能发出声音吗?豆子能跳动吗?这说明了什么?在宽松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有独特见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设想,要给予支持,给予帮助。学生才能在实验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励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科学实验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观察事物持续时间短,易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系统性差、概括性差。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才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因此,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还时常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体验。如教学“观察土壤”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现象,最后得出土壤的成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增加了学生大脑表象的储存量。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教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在讲“水与生命”第一课时“观察水”后,我又提出“水除了无色、无味,摸去不粘,装在瓶里用手摇晃有清脆的声音等外,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你还知道水的哪些秘密?”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发言异常积极。
(三)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事物产生兴趣,并进行质疑时,这时学生急于了解探究的奥秘,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会让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实验探究能力。自主探究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指导他们学会做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是科学课最基本的方法。当实验成功时,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时,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去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进行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如在上“蚯蚓”一课时,我让学生带了小铁锹自己去挖蚯蚓,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自己去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体会蚯蚓的生活环境,他们甚至还能感受到蚯蚓对植物的帮助呢。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实验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启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沉与浮”时,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小木块和橡皮泥等物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学生很快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橡皮泥沉下去了。你能想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吗?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碗形。”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船形。”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空心的。”让他们大胆地去设计,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这样从不同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性,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更乐于探索,更大胆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只要在科学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营造宽松的科学实验环境,正确进行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去创新,他们就一定能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1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十二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研究表明, 人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和生理条件只是构成人的心理特征的物质基础, 而环境、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也不能单独机械地决定人的心理特征。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体育教学要因材施教
远在古代的教育学家就非常重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如, 对于易激动、卤莽的学生, 就用抑制的方法明以退让;对于胆小、过于退缩的学生, 就用鼓励的方法晓以胆识[1] 。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也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讲求实效, 使体育教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既不过多过急地要求学生, 也不迁就学生、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应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更新教学手段或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力求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带有多样性、新颖性和启发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能力, 达到由感觉到思维, 从现实到想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如, 在投掷项目技术教学中, 对于初学者根据对象的不同, 应降低难度的要求, 利用重量轻的器械进行练习。首先掌握动作要领及投掷项目的用力顺序, 再逐渐增加难度, 最后形成动力定型。一般来说选择简单的投掷项目比选择复杂的投掷项目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在教学中对某种技术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身体素质的不同, 让学生选择一种教学方式, 在下一次课中让学生说出选择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 使他们明白只有知道并能顾及到自己的个人特点, 才能保证个人所有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有效的应用。
另外, 从生理角度来看, 当学生从事自己爱好和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时, 表现为兴奋性适宜、精力充沛, 掌握动作的要领便快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学会或掌握了该动作的要领, 还要看教师如何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并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组织教学。
2.利用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人的个性特征首先表现在性格上。“人物的性格不仅仅表现在做什么, 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在追求什么、拒绝什么, 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 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 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方法[2] 。这种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示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学生的性格特征表现不一, 一种是怯懦怕受批评或由于本身身体素质比较差, 对学习中的某些技术项目动作信心不足, 有自卑感, 在练习中表现为情绪低落, 学习态度不积极, 行动迟缓, 所做动作不协调。对这种类型学生需要多作正面帮助鼓励, 使他们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 让他们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一种是自尊心较强的学生, 好表现自己的才能, 爱听恭维话。在练习中表现为富有热情, 动作和思维都比较敏捷, 喜欢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 一旦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时, 情绪极容易波动, 对学习的技术动作掌握不准确或加以对抗和沉默。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则以推心置腹的谈话为佳。另外一种是自信心很强的学生, 好胜逞强, 过高估计自己, 不量力而行, 在练习中爱表现自己, 自以为是, 自负自满。教师不恰当的赞许表扬往往会助长他们的自满情绪。这时, 教师应利用他们对学习技术动作的主动性来启发他们对动作细节的思考, 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
3.根据气质特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 它使人的性格表现形式具有显著的个人色彩。气质的特征有情感的敏感性、激动性、惊慌性和克服障碍的积极性等。气质既能决定一个人对事业能否坚持下去并取得成功, 也能影响到活动的其他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整个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 气质的特征对动机起影响作用, 而动机则是由现实需要及具体情况决定的[2] 。由于学生在学习阶段动机不稳定, 控制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力差, 气质的特征不能准确地调节支配行动, 需要教师的指导督促才能完成练习。教师应细心观察测定学生的气质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给他们的行动方式带来什么样的色彩, 以便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 学生在完成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 惊慌这个气质特征对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他们往往把危险看得较大并产生害怕、不安等畏惧心理, 这时教师应准确无误, 多作示范, 并采用多种多样的辅助练习, 可以先适当地降低动作的难度和要求, 在基本克服畏惧心理后再恢复难度要求。此外, 也可以让完成技术动作较好的学生以顽强勇敢的气质来激发其他学生克服障碍的积极性, 克服中枢神经的抑制性, 转入适宜的兴奋状态。
二、通过思维、想象能力的训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的, 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和来往行人所分散。因此, 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使学生的思维想象随着教师的语言转动是教学的关键。因此, 要求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在教学中必须精练地讲明学习的目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克服外来的干扰。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 引起学生对所学新教材的兴趣。在讲授技术动作时要带有启发思维的讲解示范, 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语言转动, 一则对所学的技术动作很快产生兴趣, 二则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 教学的动作掌握得更快, 更能培养学生的速度、灵巧、柔韧素质。
当然,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人的性格、气质、年龄、环境等因素有关, 因此, 需要教师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采用不恰当的方法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 形成抵触情绪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多做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在讲解的语言上带有风趣性和启发性,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全面多样化, 防止单一枯噪。在练习时适当加大练习密度, 避免有空闲的时间分散注意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3] 。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 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 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 激发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 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4] 。
2.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性, 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 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 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3.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 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 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 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 是提高形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 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多作示范, 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 运用类比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 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四、抓住动作的细节和要害启发思维和训练想象能力
体育运动的每个细节都决定着技术动作的正确发挥。许多学生在练习中, 当基本学会一个动作时往往容易出现不用脑子、不受监督和机械式地完成技术动作的现象, 形成思维比较集中, 一些小错误形成动力定型, 使得相应技能所建立的活动感觉就会减弱[5] 。因此, 教师要充分考虑和抓住动作细节和要害进行教学, 注意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完成动作较好的肌肉感觉, 并注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技术动作的关键所在;另外, 教师还可安排一些练习来培养区别能力, 即区别某部分肌肉群的紧张与放松程度的能力, 最好能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学会使一些肌肉群完全紧张或使一些肌肉群完全放松的练习。
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全过程后要对已学的动作经常复习来加强神经联系, 强调注意运动中的感觉和视觉影像是不可分割的;建立相应的中枢神经兴奋点, 使“模糊肌肉感觉”逐渐清晰, 改正多余的错误动作, 达到掌握动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加强思维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要完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巧仅仅靠体育课堂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只有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加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6] 。思维和想象能力训练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动作, 是对动作整个部分多次进行思维再现。因此, 在练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复习, 形成动作的再现。另外, 还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准备活动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 做练习时不通过思维想象而自动化式地重复动作容易使动作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加强思维想象训练取决于教师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思维想象时常伴随着心理活动规律而进行, 它要求教师不断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维行为, 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这对于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必不可少的。创造性的教学、预见学生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提高体育技术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培养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抓住动作的细节和要害来启发思维和训练想象能力;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梁建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 2000, (2) .
[2]柳斌.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 1998, (2) .
[3]齐世凯.谈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兴趣的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1, 3 (4) :89-90.
[4]廖春海, 温永忠.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辽宁基础教育, 2002, (10) .
[5]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十三
“强大的美国来自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来自美国畅销书、轰动全美的权威报告《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中的一句宣言式的总结。
因为文化和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造成很多中国人拘泥于传统,甚至顽固不化,不接受新生事物。而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很多新事物不断涌现,尤其是艺术,美术,如果没有一个爱想象,喜欢创新的头脑,观察变化和新事物的眼睛,是不能创作出好的,震撼人心的作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抱着开放的心态,敞开心胸,到处走走看看,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国家不断强大起来,不仅仅是艺术,其他各个方面都一样。而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和希望,怎样正确开发和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件非常具体、重要、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美术教师的任务。
正处于青春年少的中学生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除了他们天生的信马由缰的自由想象,学校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学美术课相比其他科目更适合并具有专业性。我们可以通过美术课的设计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创作出各类作品,创造出无限可能与未来。
美术课应该怎么做,才能打开学生思路,展开丰富想象,从而创造出作品呢?
一、开阔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各种艺术作品,绘画,书法,音乐,电影等等,见识多了,想象的空间就大,学习的机会也多。有条件外出写生,看画展,参加各种活动效果更好。过后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观点,不定主题,不做限制。学生通过深入大自然,观察自然界的山川、树木、动植物造型和色彩的变化,更直观地感知世界,感知美,从中得到启发,可以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独特的、有感情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可以开阔眼界,学习他人的优点长处,自己不断学习积累,加入自己的思想,重新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
二、绘画课上加大创作课的比例,尽量少临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按照常理作出规定,比如树木花草就是绿色红色,云就是白的,天就是蓝的,太阳、苹果就是圆的。美国一个美术老师因为告诉学生圆形是太阳遭到学生家长的起诉,家长声称老师严重破坏和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圆形可以代表很多东西,比如满月,比如圆形盘子,比如球类,不仅仅是太阳。案件最终结果是学生家长胜诉。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保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统一的认识,有很专业的手段,学生眼中的太阳不一定都是圆形。
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想象展开创作。我们将会看到有很多新奇的独特的带着学生想法的作品。中学生虽然绘画技巧不够娴熟,但我们可以着意培养他们在内容、题材、色彩上的独创性,比如中学生科幻获奖作品《未来建筑师》,《网瘾处理器》、《太空高速列车》、《近视治疗仪》,创作者都是通过中学生关心的问题和符合他们年龄特色的题材展开丰富的想象,画面构图的处理有独特想法,富于科幻感,色彩鲜艳,有冲击力,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作品。由学生作品可以看出指导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下了很大功夫。
三、加强手工课包括简单雕塑、折纸、泥塑等的训练。
让学生凭自己想象创作作品,形式上可以采取先讨论,然后动手制作,最后同学之间互相点评的方式。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加快思考创作,提高了对美术课的兴趣。国外的艺术教育形式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德国经常把美术课堂变成手工作坊,学生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好的作品甚至可以销售,让学生从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四、定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相互探讨创作思路的形成过程、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
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想象力的演讲比赛、针对观点的`辩论赛、针对作品的大奖赛。好的作品可以推荐参加更高更大范围的比赛,手工作品可以校内拍卖,创造更浓的艺术氛围,提高师生对艺术的兴趣。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及绘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看看学生们眼中的好作品是什么样的!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们多交流,我们才能观察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贴近学生,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要尽量多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学生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 ;学生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的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在教学形式上也可以改革,把音乐引进美术课,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播放各种音乐,乡村,爵士,摇滚,歌曲,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先谈感受体会,再创作画面,或者先创作画面,再谈创作灵感思路,最后集中讨论,评比。这样听着音乐创作出的作品一定会有旋律感、流动感、跃动感,就像梵·高的作品一样。要把学生带到教室外。建议把美术课排成连续两节的大课,让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和创作。一学期至少给艺术教育留出一天或者更多的时间外出写生,参观艺术展出、博物馆、美术馆。在实践中体验和思考。在外出写生采风的过程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春夏秋冬的变化,提高自己对生活、对艺术、对美的感受力,激发原始激情,从而创作出美的、富有感情的作品。
参观名人名家作品可以使学生看到高水平的作品,提高他们的眼光,并从作品中获得灵感,得到启迪,学会一些绘画技法。优秀艺术家的事迹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激励学生刻苦努力,树立理想,实现梦想。
美术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审美修养,利用假期和各种机会多出去走走看看,深入大自然,深入生活,不断学习先进的经验,研究教法,才能有能力带领学生完成优秀的作品,启迪他们的艺术创作力,为学生做出表率。提升个人魅力,从着装到举止谈吐,再到美术作品的水平都要有一个全面的提高,如果学生因为喜欢美术老师而喜欢美术课,喜欢艺术,也是对美术老师的褒扬,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指导和教授他们在美术、艺术的大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14.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开设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劳技课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创新型教师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学一步走一步,以学会结果为教学目标。是典型的以教代学,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既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又忽视学生充分的体验与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为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育思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唯有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素质教育下学生学习的要求才能更地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转变教学观念同,教师就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改变以往教学的封闭性,变给学生以“鱼”为授学生以“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转变教学观念还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这样才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汲取广泛的知识充实自己,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这种知识的学习也应包括本学科以外的,教师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主导性,教学上才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巧妙设疑,激发求知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设疑、巧于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疑进,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其创新潜能。教师的设疑可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升华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设疑,带领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乐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解疑”的“火候”,在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燃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后予以启迪,逐渐培养学生爱思考和勤学好问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小木盒的拉手操作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拉手的类型,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种拉手。结果有几十种风格各异的拉手作品出现:有的简洁、巧妙,有的做工精致、结构合理。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设计制作,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了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个性的品质。再如,《粉笔雕刻》这节课,可以事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花、鸟、鱼、虫等)。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学生欣赏完毕后,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花瓣是怎么雕出来的?”“小鸟的头怎么雕出来的?”等等。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就可以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想象设计一个造型(可以不仅仅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在学生想象设计时,教师还要注意不能作硬性规定,要让学生多自由发挥想象,并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性,标新立异,追求成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品尝到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创新能力才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另外,教师要善于借助原型(或原型的挂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例如:在教学《铅丝童车造型》一课时,在学生做好一个“铅丝童车造型”后,教师要进行多角度的引导,先拿出几辆童车让学生从形状的角度去思考,去动手做做。再让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思考,去试试上色,找出色彩搭配方面的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效果。最后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获得新创举。
三、合理拓展,增强兴趣
劳技课教学中要注意适时拓展性学习。拓展性学习能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加以延伸,给学生学习的线索和主线,满足其兴趣的要求。劳技课堂教学作品完成与给予评价后,教师适时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但拓展一定要合理、有效,要让学生带着无限兴趣和悬念走出教室,进入课外延伸研究阵地,要能体现出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如《涤纶彩球》一课,可以让学生尝试扇形卷贴、正方形的卷贴,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彩球,可以尝试用其他方法制作彩球;《鞭炮结》一课,可以让学生利用鞭炮的编织方法创编各种造型:小鹿、鱼虾、手链、卡通人物等;《小蒸架》一课,可以对小蒸架加以创新,做一个“小小设计师”;《泥丸贴网》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创新地使用排贴泥丸的方法;《翻盖垃圾桶》可以让学生发现优点与不足后,尝试制作更适用、更有创意的垃圾桶,有效的学习延伸,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筹措欲望,且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对于促进其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用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劳技课中我们要注重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只有尝试到成功,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舞台。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让学生展示,进行自我解说介绍作品,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成功体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而在交流的平台上,必然产生评价,分出好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尽量多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价,用星星之火,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进一步创造成功的信心。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多用鼓励性话语启发诱导,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在学习交流中点滴的思维成果,恰当的鼓励、积极的评价都足以引起他们探求结果的兴趣。
五、注重课外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经常会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活动,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渠道,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予运用和实践;只有通过这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才能使学生自由反复地实践,达到激发灵感、开发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比如,初中学生大多喜欢航模飞机和风筝的制作和放飞,但多数学生缺乏制作技巧和飞行知识,只能做成而不能调准,往往飞不高、飞不稳。就此,可以对一批历次比赛中飞得较好的“小行家”进行培训提高,而后让他们在班中进行操作演示。同学们得到启迪后,在制作中都能注意两翅的对称性和平衡性、头尾的轻重比例等关键,各自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学生在杆升机飞行的成功性上取得一些成绩后,就可以因势利导,在如何提高飞机的留空时间上,再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在征集小制作、小发明的作品中,除了细致观察、分类选择外,重点应放在对每件作品的辅导和指点上,引导学生去粗取精,使作品重放光彩。因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毕竟是粗糙的、不完美的,很多都属于一般性的题材制作,有的题材较好,但做工不精巧或不能体现其科学性,应主要通过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为了选优,轻易放弃一般作品,而应力求提升每一件作品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开发的机会。
总之,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其好动、好奇、表现欲强、求知欲强、喜欢成功等特点融汇到教学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抓住劳动实践这一关键环节,让他们在劳动技术课上有听、有看、有说、有干,使学生愿上劳技课,乐学劳动知识和技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成为具有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有用人才,实现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宗旨和要求。
《浅谈在劳技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 者 单 位 鞠树文
15.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篇十五
一、借助想象和联想, 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想象和联想是思维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散性思维又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向, 不同的途径进行思考, 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
(1) 巧用课文训练发散性思维。如《黔之驴》一课中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造成“驴”的悲剧的原因, 结果,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充分展开联想, 做出如下结论:从驴的角度看, 它本身的无能, 仅会一“鸣”一“蹄”, 没有其他的本领, 这是造成它的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老虎的角度看, 老虎要吃它, 驴并没有侵犯老虎之意, 是老虎主动入侵, 这是造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从“好事者”角度看, 正是由于他的“好事”, 驴被运到黔地, 才发生了后面的悲剧, “好事者”对驴的悲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 当地也没有挖掘驴的价值, 不知道驴的使用价值, 也是造成驴的悲剧的一个原因。这样的训练, 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让学生共享发散思维的成果, 从而进一步激励他们多联想, 敢创新。
(2) 在情节续写、内容扩写中训练发散性思维。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 我要求学生想象皇帝游行大典结束后回到皇宫会采取什么行动?学生很感兴趣, 也很乐意去写。有的想象皇帝恼羞成怒, 杀了两个骗子, 并从此不再爱新装, 成为了一个勤政为民的好皇帝;有的想象, 皇帝因为沉迷于新装中, 不理朝政, 又在游行大典中出尽了洋相, 所以遭到老百姓的反对, 人民推翻了他的统治, 另选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做皇帝;还有的想象, 皇帝因为没穿衣服游行而得了风寒, 回宫后发烧求医, 那两个骗子乔装成医生, 用假药骗得了皇帝大量的金银珠宝, 而皇帝服用假药后, 上吐下泻, 令人捉拿骗子时, 骗子已逃得无影无踪, 而皇帝最后也一命呜呼啦。再如学习蒲松龄的《狼》这篇文言文, 文章短小精炼, 我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展开自己的想象, 将文章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 增加了很多的情节, 如屠户晚归遇见狼时的恐惧心理活动, 屠户与狼斗智斗勇时的心理活动, 还有的同学把狼的心理活动也以童话的形式表现了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句子仿写、事例补写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学完朱自清散文《春》一课, 我要求学生对文章最后三个比喻句, 分别以“夏”“秋”“冬”为题仿写。在仿写训练的同时, 还可以采用补写事例的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 作者从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 来写闻一多先生的做和说, 这里就可以要求学生针对闻一多先生的两个身份, 补写相关的事例。学习了《邓稼先》一课, 学生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我又要求他们课后搜集有关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这样做, 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训练学生的思维, 又可以丰富他们的积累, 可谓是一举多得。
(4) 在话题作文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用《中山狼传》为话题来诱发学生发散思考, 东郭先生救了一只被追打的狼, 狼得救后反而欲吃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悔恨不已……最后被一农夫将狼打死。通过启发, 学生就会从多角度联想到: (1) 包庇罪犯, 遗患无穷。材料批评了东郭先生不辨真伪, 被花言巧语所惑, 险遭毒手; (2) 东郭先生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精神; (3) 犯罪与犯错不能混为一谈, 老树和老牛的判决是片面的; (4) 乞怜的背后; (5) 狼恩将仇报, 死有余辜; (6) 智慧终将战胜邪恶, 农夫敢于坚持真理; (7) 擦亮眼睛, 认清是非, 遇事要三思而后行; (8) 面对邪恶, 要坚持正义。经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学生的发散点越多, 文思越流畅。此类话题作文, 还有《作弊与做人》《猪八戒照镜子》《羡鱼与结网》等。
二、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束缚, 独辟蹊径, 大胆求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 不是书本的奴隶, 不是老师的“应声虫”, 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 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 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如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 有一位同学就提出范进这个人物形象有其积极的一面, 他为了达到人生目标而苦学, 坚持不懈, 从20岁开始应试, 到54岁才考中举人, 整整考了35年, 这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针对这位学生的见解, 我给予了鼓励, 接着又引导学生从范进坚持考试的根本原因去分析, 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中举后可以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 衣食无忧。也就是说, 精神值得学习, 动机不值得学习, 这样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的形象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 可布置学生写《顺境更易成才》,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发挥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 正中求反, 同中求异, 异中求新, 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门学问, 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去完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 培养聪明人。”教师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多想想”, 善于思考, 并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10-14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12-08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8-28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8-03
创造心理成分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培养08-08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1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06-1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2-15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