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一
今天我给我们学校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牧童》与《舟过安仁》。一课授完,反思颇深。备课时浏览两首诗,感觉诗意浅析,描写的都是诗人童年生活。想必学生定会感兴趣。但授完后,虽谈不上大失所望,也有点失落之感。就如校长所评:课堂气氛沉闷,难点仍没完全突破。学生似乎存在似懂非懂状态。我与校长同感,但我也知道成功的课堂要学生多说,老师多听,学生欲言又止时我也作了引导,但答案仍不尽人意。继续耗下去,时间又不够。只好“敷然了事”进行下一环节。所以出现了课堂效果不尽人意。仔细剖析失败之处:一是本人在备课时没有备学生这一块,老师总想让学生跟着自己转。二是学生基础较差,平时古诗积累阅读贫乏,更谈不上理解想象。三是对古诗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如本课教学如能够使用多媒体随时出现牧童玩耍的情景,会使画面活起来。借助文字教学,学生理解会更容易些,想说的话会更多些。
2.《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设计: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2)、都是海蜇一种愉快的心情。(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的闲适。(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
(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
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爱阿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一向中的牧童是怎样的?
2、让我们认真地读,满看度,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报贩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2)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都弄得她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约二)
(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富县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那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弄”:逗弄的意思。快乐的牧童实在则那样那个抖动的笛声。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
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
1、牧童在清风明月知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
(银处: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
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3.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三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点:
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 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难点:
理解后两句诗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前准备:
小黑板
学习过程:
知诗人 解诗题
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和老师配合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听好游戏要求: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位人物的名字。猜到的同学可以抢答
提示一:此人性别男,生于1127年,卒于12
提示二:此人是一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提示三:他的诗一善写田园著称,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文:《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
生:杨万里
师:很好!你们猜对了,他就是杨万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板书课题:舟过安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汇报(2-3人)
师:那诗人坐着小船路过安仁的时候,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乘着诗词的飞船,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分享吧!
划节奏 读诗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生自由朗读
指生读
师范读
师:请你根据老师的范读,画一画诗的节奏
生读诗划节奏
师板书诗的节奏
指生根据诗的节奏再读
抓重点 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在读古诗,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你不懂的?
生结合书中的注释理解诗文,质疑
生汇报交流自学收获(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怪生”以及后两句诗的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的都很好!
想诗境 悟诗情
师:再一次读读诗文,想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多说、多想,保证学生的回答时间)
思考:当诗人看到两个小孩“收篙停棹坐船中”的情景时,心情怎样?看到了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诗人的心情又怎样?
生汇报交流 (可以结合当时的环境充分的展开自己的想象)
吟诗句 诵诗篇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 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两个孩子的形象记在心里吧!!
生自由背诵 展示背诵
拓展 延童趣
师: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首美妙的诗!瞧!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敲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出示古诗的挂图 小黑出示古诗)
生自由读诗 指生读诗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师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在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也可以变成一个美丽的小故事。
4.舟过安仁 篇四
“哗”,“哗”,渔船缓缓地前进着。杨万里睁开双眼,看着渔船上的两个小孩,一个稍大些,身穿白色的衣服,一手拿着雨伞,一手指着前方,嘴巴张着,不知在说什么;另一个呢,稍小些,穿着红色肚兜,在船上跑来跑去,不肯坐下。
杨万里看着这两个孩子,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乐趣。
这时,稍大点的孩子,把伞交给稍小一点儿的孩子,自己一人跑到船尾去,把撑船的竹竿和船桨都收起来,与稍小的孩子一起到船头,坐下。
稍小些的孩子撑开红色的大伞,一边撑伞,一边把头扭向大孩子,对他说话。
杨万里觉得很奇怪,想:难道下雨了吗?他抬头望着天空,发现天空还是那么明朗,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哪儿下雨了?
难道是他们哪儿在下雨,我这儿没下?不对呀,他们那儿也没下雨呀!
那他们撑开伞干嘛呢?
杨万里百思不得其解,便跑到岸边,对那两个小孩问道:“这里又没有下雨,你们撑开伞干嘛呢?
孩子们“嘻嘻嘻“地笑起来,笑的前俯后仰,用手捂着肚子,眼睛笑得都眯成了一条缝。
笑完了,稍大的孩子才一边指着伞,一边对杨万里说:“我们在借用风力,让伞转动起来,这样,船就能在水上行驶,多省力呀!”说完,两个孩子又哈哈大笑起来。
5.舟过安仁改写 篇五
波光粼粼的湖面,涟漪一圈接着一圈荡漾,湖边的柳树姐姐把这碧水粼粼的湖面当作梳妆用的镜子,在那儿轻轻地梳理自己的辫子。阳光照在湖面上,湖面泛起了一片片金色的波光,波纹调皮得在湖面上漂来漂去。瞧,水中的小鱼儿在欢快的游戏,小蝌蚪在四处寻找着自己的妈妈。看,那儿还停着一对大蜻蜓,正在观看这美丽的风景。听,小鸟在不停的.赞叹这美丽的景色,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在给周围的外物唱这优美动听的歌。这歌声,似乎让他们陶醉;这歌声,似乎让他们魂牵梦绕;这歌声,似乎让他们沉睡在这歌声之中。河岸上,绿茵茵的小草密密麻麻,清爽的微风吹来,小草就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远处的山峦高低起伏,就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使人心旷神怡。
突然,一阵嬉笑声打破了寂静的风景。远处漂来一只小船,小船上坐着两个谈笑的小孩。他们一个穿着红肚兜,一个穿着白衬衫,两个人都赤着脚。一个大一点的小孩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了渔船中央,渔船渐渐地停下了。一个小孩对另一个小孩说:“船现在停在了湖水的中央,咱们现在有什么办法,既不用船桨,又不用撑杆能让船前进呢?”另一个汉字手扶下巴,静静的想着办法。“哦有了,我们用雨伞来让船前进吧!”说罢,他急忙从船舱中取出雨伞打开,并把雨伞高高举着,让风吹到雨伞上面,雨伞带动了渔船。就这样,渔船缓缓的行驶着。
过路人看见了,都惊讶的想:现在有没有下雨,这两个小孩把伞打开干什么。哦,怪不得没有下雨都张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利用风让船前进。这些过路的人想明时,都不由的赞扬起了这两个小孩子,说他们很有头脑,非常聪慧,值得令人佩服。
6.改写《舟过安仁》 篇六
这时,湖面上划来了一条渔船,仔细一瞧弯弯的小船里坐着两个可爱的小孩子,他们在船里悠闲地交谈着话语,是如此的天真可爱啊。
可是,使我奇怪的是,他们没有没有拿着乘船用的木杆与船桨,而是一边举着一把伞,一边说笑着。有没有下雨,天气又不热,干嘛举着伞呢?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大声问了一句:喂,你们怎么都举着一把伞呢,两个孩子笑着毫不害羞的答道:不是顶雨,而是把伞当做船帆,和着风滑行,说完小船就慢悠悠的走了。
我边往回走边想,多么天真、调皮,富有奇思妙想的孩子啊!
7.改写《舟过安仁》 篇七
我乘船过河,此时万船清我望远处,到处花红柳绿。张望四周,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低下头看,河水里鱼儿们欢快的嬉打闹。仰望天空,鸟儿群飞。此景像一幅画,画中有一道景色耀人眼球,那就是一艘窄小的鱼船上坐着两个小孩,他们收起撑船的竹竿,也收起了船桨。但和面却泛起一阵阵波涛,船缓缓地向前行驶。我十分疑惑,不用船浆是怎样让船向前行驶的呢,难道两位小孩有什么大本事?于是,我多花了点银两,麻烦渔夫将船靠近,看个究竟。
船渐渐前行,我也渐渐靠近。只见两个小孩坐船中撑着一把大伞。我疑望着他们遗憾不解。突然悦然大捂,原来那两位小孩把伞当成帆,利用风使船前行啊!多么聪慧,赋有想象力啊!连我这位大诗人都想了半天,
老渔夫突然问道:“客官,为何多花银两,看这个呢?”我说:“那两位小孩的智慧把吸引了我。老渔夫又说“是啊,回想以前小时候,跟那两位小孩一样,不管什么,都想去尝试,探索奥秘。哎!如今老矣!真想返老还童啊!水面又荡起一阵波涛,船向对岸使去。我向回望,哎!那小船呢?
8.改写《舟过安仁》作文 篇八
在舒适、惬意的日子里,诗人杨万里乘着古色古香的小舟在向着安仁的方向行驶着,这一路上风光秀丽。河边的芦苇长得多么清翠,上面还停着几只翠鸟,不时唱着婉转动听的歌曲,好像在赞美这里的风光。再看这里的山,一座座是多么的巍峨,从远处望去,多么像驼峰啊!杨万里被这美丽的景色给陶醉,他多想永远沉浸在这美丽的景色中。
突然,杨万里被两个孩童的讲话声给打断了。他从这画面中醒来了,原来河面上还有一叶渔船,渔船上有两个5、6岁的孩子,一位身穿正中间绣着“福”字的红肚兜,另一位则穿着短衣短裤,他们都有着一头可爱的发型。
两个男孩经过一番讨论后,杨万里没听到谈论,以为他们是在讨论玩的事。之后他们俩把篙放置于船尾。这让杨万里感到奇怪:“划船怎么不用篙呢?”只见那孩子弯下腰,钻进船舱。他进去干嘛了呢?杨万里十分好奇,叫船夫划快点,他想去一探究竟。
那孩子从船舱取出一把橙色的伞。大孩子与小的那个孩子在讨论。大孩子说:“弟弟,我想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现在有大风,我们可以利用伞与风„„”小孩子似懂非懂,只是下意思地点了点头。大孩子先来做示范。他坐在小凳子上,用45°的角度张着伞。
9.改写古诗《舟过安仁》 篇九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改写篇】
“妈妈,让我们去划船呗!”
“不行、不行!快去做功课!”
“我们的功课都做完了,好妈妈,让我们去划船吧!”
“好啦,好啦!别再闹了,划船去吧!不过要注意安全,小心一点儿,去划吧!”
在哥妹俩和妈妈的唇枪舌战中,妈妈最终抵不住哥哥的金口才,抵不住妹妹的撒娇,让他们划船去了。
“噢~耶!终于可以划船了!太棒了!”哥妹俩欢呼着,双手击掌祝贺。
原来这一家人是渔民,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哥哥叫火娃儿(大名酒衷豪),因为他出生那天特热,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儿,只看见太阳投射出强烈的白光,地面像是着了火似的,简直能把人热死。小的是妹妹,比哥哥晚出生一(天)年,叫水娃儿(大名四月妮妮),因为她出生那天,好像是天上的天河开了口,雨水铺天盖地倾倒下来,院子里、大街小巷都成了水的世界。
哥哥拉着妹妹的手飞快地来到了小河边,他们解开岸边的绳子,跳进小船,四只稚嫩的小手迫不及待地抓住船桨用力摇了起来,小船前进了,越来越快,暖暖的阳光照耀着他们,爽快、清凉的风儿吹拂着他们,水中的鱼儿看着他们,不时还跃出水面,哥妹俩别提有多高兴了。划了一会儿,水娃儿(四月妮妮)觉得有些累了,就对火娃儿(酒衷豪)说:“哥哥,我们别划了,张开伞借助风让它走吧!”“好啊、好啊!你可真机灵!”
于是,妹妹(四月妮妮)张开伞,小船乘着风又前进了,似乎比原来更快了呢。他们不约而同地笑了,“咯咯咯咯······哈哈哈哈······”河岸上回荡着他们愉悦而又稚嫩的.笑声。
自评:这次改变了以古诗结尾的方法,还请老师和博友们多多指导,谢谢了!
爸爸的话:《牧童》和《舟过安仁》是四年级语文下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老师讲解后,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诗的理解,就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改写。
遵从小城说雨老师的指导方法,俺尽量不动孩子的文章,让孩子自己多改几遍,改写《牧童》中,孩子写小毛头看了看新盖的教学楼,与当时历史背景不符,于是建议改成了学堂;当看到这篇文章中孩子写到哥妹出生时那一段,把我笑了个半死,人家说妹妹比哥哥小一天,这也太离谱了,这生娃娃还能今天生一个,明天再生一个?于是,让孩子妈妈给讲了讲这生娃娃的事,最后连他自己都笑了。文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还请老师和朋友们多多指导!
10.舟过安仁_ 篇十
男孩向爸爸借了一叶小渔船,带上了长长的竹竿来撑船。划到湖中央的时候,荷花已经将他们包围了,不时传来隐隐的丝丝花香。男孩将竹竿收了起来,然后又将船桨停了下来,和女孩一起看月亮。伴着荷塘不时传来的阵阵荷香,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就连荷塘里的小鱼小虾也一同在听故事,连它们也被嫦娥感动了,泪水化成一个个泡泡,五彩缤纷,美极了。
讲了一会故事,男孩走进船上的小屋,拿出笛子吹了起来。笛声和晚风合奏着,美丽的音符在风中飘荡着……
天已经很黑了,传来的微风中夹着荷花沁人的清香。‘‘有点冷了,我们回去吧!’’男孩说道。‘‘嗯。’’女孩依依不舍地回答。
男孩划着船,却发现无论怎么划,船就是纹丝不动,又没有风,怎么办呢?
女孩急中生智,连忙回到屋里拿出雨桑男孩很奇怪女孩为什么要拿雨桑女孩告诉他,说:‘‘雨伞是用来使风的,要不然怎么回家呢?’’男孩听了,连忙去划桨。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舟过安仁名师教学设计01-08
小学五年级语文《舟过安仁》说课设计09-18
舟过安仁500字作文11-08
识字教学教学设计10-06
投掷教学教学设计01-25
怀念母亲教学教学设计09-04
《问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10-13
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10-18
《燕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25
《学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