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法案例

2024-12-31

五步教学法案例(精选12篇)

1.五步教学法案例 篇一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一.案例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个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放着许多新鲜蔬菜。上课了,王老师亲切的话语想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乘着同学们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走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蔬菜的名字叫错了!”

在学生经过观察,朗读蔬菜名字的活动后,王老师又说道:“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

二、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观点概述

这个案例涉及到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这个环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当然现代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可以将这个五步教学法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同时赋予更多的涵义在这个概念中,把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一)学生有着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青少年一代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我们可以做到课堂的“预备”。

学生在进入教育过程之前和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有着丰富的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将学生的这些经验与体验剥离开,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也必须借助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经验与体验才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发芽,为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以往的课程内容过多的关注科学世界,忽略了人现实生活着的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难、繁、旧等。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具体,直观,丰富多彩的,它富于情境性、情感性和不规则性。于此相对应的是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这个理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科学世界”中,在一步步提示中,完成对理论的探索与认知。

(三)课堂内容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学生会发现一些学科的知识会有联系或者有交叉,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一起学习。还有时候,当学生解决问题遭遇瓶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通过其他事物来发现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师不能固步自封,使学科走向自我封闭,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是一个相互缠绕的整体,很难在其中分辨和区分哪部分是数学经验,哪部分是语文经验、哪部分又是关于艺术的,通常各种学科会交叉、缠绕、融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陷入学科中心主义,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相脱节。有些教师一味的强调一门课程的重要性,束缚了学生的联想性,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另一门学科来解决现有学科的难题,或者通过对于相关事情的联想来帮助解决问题。

(四)课程内容是师生共同开发总结的

教师和学生不是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和接受者,而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总结者。很多时候,在教学进行到最后一个部分时,教师通常会进行一番总结,把之前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一股脑的“打印”到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传统的总结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厌倦心理,因为课堂变成了单方面的讲授,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和沟通。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会使教学更有效。

(五)把课程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教会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起来,而不是只存在脑海里用于应付考试。这就体现了赫尔巴特最后一个阶段“应用”。

知识的运用有很多方式,首先它可以是以语言的方式实现的。即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完成有关口头和书面的作业题,也就是用言语去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解答习题。其次,.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实现的。即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各种实习作业,实际操作中去。比如,学了物理电学后,去安装电灯,安装或维修半导体或电子管收音机;学生依据压力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去测定某一重物对支持物所产生的压力。还可以把所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学过化学后,参加化工厂的生产劳动,进行实际操作;或者运用所学的生理学、化学知识去从事某种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品种的改良;运用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去进行工具改革等等。

三、我的看法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这节课上,老师通过事先的准备(准备各种实体蔬菜),在课堂上提示同学们深入了解蔬菜的名字和特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整个过程体现了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同时教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并将教学分成了认知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三个层次。这对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又更进了一步,充分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之间的生活体验。

第一,认知生活。书本中的字,词以及文字描述来源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提炼与抽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如果单纯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本,读单词,是很难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实物建立联系的。针对这个情况,教师要布置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带领孩子们走进创设的“现实生活”中。这个时候,课文中所要学习的单词不在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孩子们急于想认识的朋友。当学生在教室的提示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的单词的意思,欢乐的教学气氛就会弥漫整个课堂,学生就会对知识的追求产生很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促进良性的学习。

第二,探究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课程内容是与相应的探究生活的方式相结合,生活化的内容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操作、用心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教室不是限制学生的手脚,而是要鼓励他们进行联想,在实际的探究中,自然而然的学会知识。

第三,表达生活感受。联系生活的课程内容不局限于字、词的认识,而是通过学生独自探究后自己发现“伟大成果”。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在将自己所学习的感悟表达出来,这是教师无法直接传授的。可以说,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表达是自己研究总结后的全面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来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思维语言和逻辑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的理论只能用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的思想,把他的思想融入到现代的教育环境中,而且他的这套教学方法让一个教师明白课程规划的重要性,由浅入深,一步步把课程推向高潮。我觉得最有用还是他五步教学法中的最后一点——应用。很多教师现在仍旧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塞给学生,学生只会背诵机械化的概念,却不会真正的应用。

比如,在小学课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候密切相关,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知识真正“活”起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估算。教师在教授这个知识的时候完全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比如估算自己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最喜欢的玩具,最新的电子产品等等,然后教会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运用所学的估算知识来对物品进行一个估价,最后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购买这个物品。

虽然我现在还是一个师范的大三学生,但是通过学习赫尔巴特的一系列理论,让我对课堂的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知这是一项十分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使课堂内容更具科学性,怎样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都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带给我的思索。

四、参考资料

1.案例来源:黄荣军 《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2.刘冬岩 《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3.朱宁波主编 《实践新课程——原理 案例 思想资源库》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4.董远骞 《教学的理论与艺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

2.五步教学法案例 篇二

“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在讲课之初就将课程的思维导图、相关资源及案例发到网上的相关区域,以供同学们在课下查询,并向同学们说明自己的相关课件,分析资源,指导自学。在课上讲解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留下作业布置任务。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内容枯燥、不互动、没有联系实际、不能体现网络教育局限性来说,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着显著的优点:(1)形象;(2)引起听众的兴趣;(3)有重点、难点、关键点的导学,带着问题教学;(4)和实际相结合;(5)注重了互动;(6)眼界宽了、注意调动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7)有内容讨论。

2“五步导学法”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步,预习。预习的东西放在论坛里:一是概念地图;二是中央电大、山东电大、浙江电大的网络资源;三是图象处理的一些案例。这些都是上课之前做好的。第二步,导航,对网上资源进行评价。通过导航让不看资源的同学同样有兴趣听这节课,因此,导航非常重要。第三步,就是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讲解。第四步,分组讨论案例,要让同学们动起来。有些同学非常腼腆,我们要让平常没有机会说话的人说话,扮演平时没有机会扮演的角色。这一步是为了让同学解放,为了让同学平等地来考虑问题。第五步,总结归纳,布置作业。这五步基本的教学遵循的不是一个随机的东西,它遵循了一个基本的教学规律。第一步要学新东西一定要预习;第二步网络资源一定要引导;第三步,针对成人来说,如果你不指出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话,就很难学完;第四步,讨论交互不是机械的,是随机的,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讨论;第五步,总结和课后作业。

3“五步导学法”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研究价值

3.1 该种教学模式既巩固学员所学的经管课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限于理论知识讲授,课后布置一定量的练习,期中、期末通过考试考核和检验学员掌握经管课理论知识的程度。其结果是学员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专业的概念、原则和计算方法,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因此,传统的教学不能使学员全面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而通过“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教学提高了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种教学模式,组织学员进行案例讨论,使学员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从而加深对课堂所授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讨论中让学员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予以弥补,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2 该种教学模式使学员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员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因为该种教学模式不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正由于该种教学模式不重视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因其倡导多向、发散型的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不求聚合效应,因而,可以充分培养学员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该种教学模式是互动式的教学,调动了学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知识单向流动,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有的教师也会穿插一些启发式、提问式教学,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还是难以调动。而该种教学模式是互动式的教学,训练的是决策艺术,锻炼学员以“当事人”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在不圆满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独立的决策,从而可以不断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该种教学模式以网络为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广阔、更便捷的交流空间

传统案例教学法注重教师与学员在课堂上进行实时交流,但限于课堂讨论时间、人数的限制,经常是案例讨论进行正酣时却到了下课的时间,导致案例讨论草草了结,不能完全尽如人意。而该教学模式引入网络环境,在“电大在线”网络平台上进行实时和非实时交流,克服了面授教学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3.5 该种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提高了学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实践工作中往往要求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该种教学模式要求学员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进行课堂辩论,这对提高学员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十分有利。另外,该种教学模式下学员通过发言提纲的编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均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五步导学法”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4.1 注意“四个转变”和“两个提高”(1)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

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的人才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2)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由传统教学方式下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次要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3)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式,更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4)转变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4.2“两个提高”(1)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2)提高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

4.3 做好教学和教学服务工作

注意在教学和教学服务中,力争实现“三化”,即书本知识电子化(将课程讲授内容作成电子讲稿挂到网上,将重难点讲授和期末复习制作成录像带);课程设计个性化(网络资源和教学内容能兼顾各类学员需求);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教学)。

4.4 有效控制交互效果

远程开放教育中,让学习者参与论坛的讨论不同于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一般性聊天。它通常是在教师要求学习者致力于共同解决。虽然不少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互的时候下了不少功夫,对交互的题目作了认真的筛选。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问题激发学习者个人的兴趣,怎样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入讨论,产生有效的学习结果,避免大量随机、无效的交互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

4.5 为参与交互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反馈

当学习者参与讨论时,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反馈,使学习者愿意参与正在进行中的讨论。教师对学习者的信息要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评价,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反馈方式,它使处于分布状态的学习者,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集中共享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信息,展开激烈的和有益的讨论;并且让学习者知道如何重新思考其他学习者提供的寄信息,建构这些信息与自己先前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结,创建新的知识结构,帮助学习者利用和形成自己的高阶思维机能。

4.6 教师要采用一定的互动策略,维持交互活动的连续性

实践证明,在课程开始、考试前等阶段,学习者参与交互活动比较活跃,而在日常学习的大部分阶段,参与讨论就不太踊跃,有些论坛的标题甚至会出现很长一段时间无人响应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互动策略,维持讨论活动的持续开展。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开放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基层,培养具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办出开放教育的特色,在财经类有关会计学科的教学中必须特别强调和重视案例教学法。因此,本文介绍了全新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以及探讨了其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研究价值,最后提出了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胡伟.案例教学在财务会计课程中的运用研究.社科纵横,2005.

[2]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

[3]蒋卫东.导向式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财会月刊,2005.

[4]杨淑舜.在财经专业中实施讨论式教学初探.职教论坛,2003.

3.简述“五步”教学法 篇三

关键词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达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学校,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教学改革目标,我校大力提倡五步教学模式。以下本人就该教法在实践中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分享:

“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集体展示—能力拓展。

一、创设情境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这种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教学环境,带有很强的艺术性。

(一)创设导语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每当要上一篇新课文,如何开好头,这是我教学以来非常重视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语,是我们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良好的导语情境创设,像一把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设活泼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以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然“唱独戏”占用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導致教学效果欠佳。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三)创设媒体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以及实物,创设媒体情境,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之一。对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使用的策略,一线的教师,人人都有自己的妙招。但在谈及如何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时,竟然是惊人的一致,先将方法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定感疑惑。

(二)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难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提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

(三)重视教师的巧妙引导。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做起:(1)培养小组成员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成员都要服从小组的领导。(2)引导学生学会修正意见,使其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并产生新的见解。(3)要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4)引导每个小组进行反思。通过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和合作。

四、集体展示

具体做法是: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出,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后,由每个小组选派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答案。最后教师总结明确,画龙点睛。针对学生讲解时出现的错误或不妥之处,教师应及时准确地更正。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亲自讲解。讲解时要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的思想水到渠成。

五、能力拓展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这就要求做到:1.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2.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

总之,新课改势在必行,而“五步教学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把教师从课堂解放出来,融入现代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学、互动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5.

4.五步教学法 篇四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有新发现、有新创新。我校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创新“五步教学法”,即预习——讨论——讲解——练习——拓展,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课前的自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当前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课前预习和准备将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要求也更高。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是以“预习学案”为主进行的。这个“预习学案”不是简单的看看书,或者掌握一下基础知识,而是要求教师要制定出一个周密的学前指导方案,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只有这样,上课老师再讲的时候只讲该讲的内容就行了。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将“先教后学”改为“先学后教”。

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环节时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既是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体现个体的成功,激发学习兴趣的过程,又是开发学生交往的潜能,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过程。在安排小组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原有成绩、能力、智力等因素,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这样才有利于个体间的相互影响与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组成员间的互补作用以及组与

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学生通过本组同学的共同讨论,对自己的答案进一步进行理解,初步达到全组答案的统一。

三、学生出示成果,教师精讲点拨

作为教师在本阶段的释疑点拨,一是针对学生的成果展示中出现的疑难与困惑,二是针对自学中被忽略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空白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理论观点。这些是教材的主体内容,自然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做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按照导读提纲和课堂实际将其讲明讲透。教师点拨时应把注意力放在能够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上,要引导学生跟踪思维,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跟随教师的讲解思路去理解问题和掌握知识,可以通过检查成果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为学生解难答疑;还应做到语言精练,思路清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要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加深对导读提纲和教材内容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如果学生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却不能把所学知识保持在记忆中,那么学习将一无所获。因此,在学完新知识后还应对学生的知识和兴趣进行巩固和升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复习,通过复述、小结、达

5.五步教学法 篇五

第一步“设疑”,即师生编制教学问题(即备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的新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编制3—4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问题有两层含义,从内容上讲是紧扣本节课新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的问题,从作用上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与发展的问题。教师设置的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既可以在学案中用,也可以在教案中用。除了教师要编制有价值的问题之外,还可以提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临时大胆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师“设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课本中的原始探究题或略作改动,另一种是从思想和方法的角度设制有价值的理论方面的问题。这一步“设疑”的目的是为了给下一步自主学习打基础。

第二步“自学”,即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编制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独立自学或分小组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出质疑,产生新的探究性问题。无论是教师备课时编制的问题还是学生质疑的新问题,通过学生独立自学或小组讨论后,在组内要形成统一的学习成果。各小组形成了统一的学习成果后,下一步要在全班汇报交流。

第三步“换位”,即师生“位置”的互换。“换位”有两层含义:其本意是师生位置的互换: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象老师一样大大方方的一边讲,一边写),教师走下讲台象学生一样听学生讲解;其引申义范围很广,重点指的是师生角色转变的教学思想,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和促进者;学生在课堂上要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与交流。这里所说的“换位”两层含义都有,但是首先必须做到本意上位置的互换。学生要站在讲台的位置上象老师一样主动讲解本小组的学习成果。那么学生为什么一定要站在讲台上讲解呢?因为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和站在自己座位前讲解是有很大区别。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站在讲台下(即自己的座位前)回答问题时,所有在场的人(包括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内)都知道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配角就要服从主角的主张,看主角的脸色行事,学生有“等和靠”的依赖思想,学生不能最大限度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很难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实现了师生位置的互换,效果就大不相同,当学生一旦走上讲台思想上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自己已由配角的身份转变成了主角的身份,主角就必须象老师一样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有“等和靠”的依赖思想,行动上就要主动“出击”,主动“进攻”,这时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已经摆脱了老师思维的控制,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平时学生在台下回答问题,虽然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但实质上学生在心理上并没有摆脱老师思维的控制。实施了“换位”以后,无心中就把学生的思想从被动接受推到了主动“进攻”的境界,同时也是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一项非常有效的具体措施之一。但是刚开始学生还不习惯,不知道应该在讲台上讲什么和怎样讲,老师要做指导。例如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可以象老师一样讲你对课堂学习中某一问题的想法和看法以及解题的思路、依据、方法步骤 等”。课堂教学到了这一步已经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打开了学生学习的思维,二是为下一环节“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评价”,即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交流的方法是:当一个小组的代表在讲台上讲完后,不要急着走下讲台,而是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我们小组的意见讲完了,请同学们对我的讲解发表意见”。发表意见的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二是发表不同见解;三是鼓励学困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帮助解决。

“评价”的目的是探究,“评价”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了学习过程,就有了情感体验,有了情感体验,理解的就深、记亿的就牢固;二是“换位”和“评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这一项,而且还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各种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很有效的方法之一;三是“评价”中鼓励学困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全班同学当面帮助解决,这一做法的作用非常大,它相当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批改作业,批改一名学生的作业全班所有同学当面受益,受益面增大了几十倍,学困生提出的问题越多,修正问题的机会也就越多。问题能提前暴露在课堂上,课后学生做作业时的正确率就非常高,实施了有效教学。“评价”这一步是课堂教学形成高潮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收获最多的环节,可以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当做重点环节来对待。

第五步“引导”,即教师的提示或启发(“引导”不是单独的一个环节,而是与“自学”“换位”“评价”等环节合并使用的辅助措施)。当学生在前面三步学习中讲的和评价的远离了教学目标或教师感到学生讲的浮浅的时侯,教师要及时引导,不能置之不理。如何具体引导是一道难题,教师通常容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学生讲完了或评价完了,不管学生讲的、评价的质量如何,就算完成了任务,教师再不做任何引导。另一种是老师把学生讲的或评价的内容再做一次简单的重复。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的观点是如果学生讲的和评价的准确到位时,教师就再没有必要再进行引导,如果学生讲的和评价的有不准确不到位地方,教师就要再进行引导;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的观点是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重复,这样做只能是浪费时间。因此,教师的“引导”既要及时又要到位。教师的引导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学生讲的或评价的远离了教学目标和新知识点时,教师要引导。二是当学生讲的或评价的浮浅时,教师要引导。引导的方法很多,这里举三个例子:(1)“你能讲一讲你的理由吗?”(2)“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意见?”(3)“我的困惑是这样的……谁能解决” ?引导这一环节没有固定的时间和模式,随时发生随时引导,方法千变万化。

6.五步教学法一 篇六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引人新课并根据本节教学内存出示设计好的阅读思考题,我提出的复习问题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即自然导人新课,随后出示了三个题目:“怎样理解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什么是规律,怎样正确理解规律?”“规律和规则、守则是否相同?”

第二步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找出问题答案,此时教师可做必要的指导、点拨;

第三步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要注意学生回答的情况,找出学生自学中没有掌握的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

第四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感到个理解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该节课中我对怎样正确理解规律这个难点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讲了规律;

第五步练习

2.五步教学法的优点:

一是有利于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的知识容量。经过学生的读答后,教师就叮知道学生没有清楚和不懂的知识是什么,然后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不懂和不清楚的知识,并提纲挈领地板书,理清知识脉络,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从而增大了教学的知识容量、节省厂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

二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它把课堂时间的人部分留给学生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因而能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对待学习;

三是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反溃学生的回答将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给教就能及时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达到解惑的目的;

四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它用不同形式让学生接触所学知识,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可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它可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实施五步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7.浅谈古诗“五步”教学 篇七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教学,感悟能力,审美能力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篇章, 它以凝练的笔墨、精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情感、心灵的抚慰、感情的享受, 给人以美的熏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富和民族智慧。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背诵这些优秀诗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 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 使古诗教学既开放而有活力, 笔者对古诗采用“吟咏、理解、背诵、联想、品味”五步教法。

一、吟咏

在古代, 人们有“吟诗作赋”之说, 即诗歌是通过反复吟咏而作出的, 在反复吟咏中, 加深对诗意、诗情的理解与体会。所谓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第一步就是“吟咏”, 即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依据对诗歌独特的理解, 通过自己对声音的控制来完成, 并且在“吟”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 吟咏的过程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泊船瓜洲》, 在简要介绍创作背景的基础上, 抓住“又绿”二字,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去感悟诗人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 情景交融, 眺望江南, 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二、理解

在学生对诗歌吟咏的基础上, 要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进一步理解诗歌。首先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品味诗歌语言。其次, 学会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第三, 要引导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 抓住“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字, 理解全文意思, 进一步理解作者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 描绘出了庐山的风景秀丽和香炉峰的奇伟壮观。

三、背诵

古诗歌语言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体, 蕴藏着很深的哲理。孩子们所谓的背诵, 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面记忆, 有的甚至连诗中的一些字都不认识, 因此, 我结合语文课标的要求, 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在识字, 理解字文和诗句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通, 读顺, 读好, 然后背诵, 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在识字的基础上, 出示挂图, 让学生了解诗中所写景物, 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帆船, 在学生领略这些自然美景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范读、领读、齐读、抽学生读, 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找出学生兴奋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背会。

四、联想

诗歌的创作过程, 往往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寄托于各种景物并赋之于精炼的语言而传达给读者的过程。在创作中, 作者往往需要发挥其独特的联想与想象, 创作出独特而具魅力的意境。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作品都具有“意境优美”“想落天外”的特色, “诗情”与“画意”浑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再现这些诗篇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才能, 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去再现诗境, 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欲望和能力呢?首先应通过教师引导或学生阅读创作背景, 使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确定想象的基点;然后依据对诗句大意的理解,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诗句所描画的情景, 通过语言、绘画、动作表演等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不同, 有可能想象出的情景会有不同, 但这并不要紧, 只要是合理的, 我们都可以肯定。这样, 学生既能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也能不断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个性, 如:唐宋《送元二使安西》描写诗人在渭城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饯行场面;朝雨泪尘, 客舍青青, 柳色一新, 描写出一个充满深情的典型环境。最后一句把酒赠言, 表达了作者的殷殷祝福和依依惜别。教学中通过学生想象绘图、即兴表演等进行再现, 以加深理解“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色。

五、品味

品味包括品味诗人独特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创造、字斟句酌、精炼含蓄、意蕴丰富的诗句和整齐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在古诗教学中应属于较高层次, 同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对于发展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细致精到的感悟能力、独特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教学中, 在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理解、感受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去品味诗人在诗句中传达出的独特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再现诗句描绘的情景去品味那些“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神奇境界;还可以通过对优美诗句的字斟句酌, 对精彩字词的比较推敲等, 去品味古代诗歌的精炼含蓄、言简意赅的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乃至语言的兴趣。如:在教读唐宋律诗、绝句时,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理解诗意, 体会诗美, 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诗中极其精彩、凝练的词句。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在对全诗有一个基本认识后, 应引导学生认真推敲诗中名句及重要的词语。如“气蒸”一联, 写出了洞庭湖的辽远阔大、蒸腾震撼的气势, 使全诗充满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更加衬托出“欲济”的强烈的愿望和“无舟楫”的悲哀, 使诗歌含蓄委婉, 不落俗套。通过这样的品读, 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代诗歌的优美, 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乃至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

8.语文阅读“五步教学法” 篇八

关键词:语文阅读 “五步教学法” 自主学习

一、语文阅读“五步教学法”产生的背景和设计思路

相信大部分技校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心备好一堂课,兴致勃勃地期待着与学生一同进入语文的世界畅游一番时,你热情洋溢地抛出一个问题,教室里鸦雀无声。你举目四望,寻找着参与的声音,看到的却是有的学生漠不关心,玩手机、哼着歌、打游戏、聊天、睡觉……瞬间,你的热情被这样的画面无情地浇灭。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一边不断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分析深层的原因,一边潜心学习最新的教学改革理论知识,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阅读“五步教学法”,其教学过程可表述为:

“五步教学法”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简便、快捷、容易掌握的阅读方法。时下流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笔者学校为什么实施起来遇到这么多困难,总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觉得原因在于语文还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技校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如果先将语文阅读“五步教学法”实施一段时间,等学生了解了语文、喜欢上了语文、阅读能力也增强了,再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什么是语文阅读“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分为五个部分:什么感觉、讲了什么、怎么讲的、学些什么、想到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其中“讲了什么”即锻炼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怎么讲的”即强调发展思维,“什么感觉”和“学些什么”是培养审美体验,“想到什么”是认识世界的重要体现。

1.什么感觉

“什么感觉”是“五步教学法”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说是“五步教学法”中各种新的教育改革理念的综合体现。无论是什么课文,在没有任何讲解的情况下,笔者都会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之后,表达自己的第一感觉。这就是新教育改革中非常提倡的整体感知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我,也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学生阅读的初始感受可能幼稚,但却往往独创;可能不够深刻,却有个性的理解。每次这个环节都需要很多时间和耐心,但是非常值得。

刚开始,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笔者会设计一些问题启发他们:

你喜欢这篇文章吗?

你觉得文章写得好(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哪一句话?

你最喜欢文章里的哪个人物?

看完文章后,心里是什么感觉?

看完文章让你想起了什么?

2.讲了什么

第二步“讲了什么”就是理解文章的内容。读一篇文章,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理解文章的内容也十分重要。要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课文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知道了主要写什么,就可以进一步知道作者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了。因此,要概括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前提是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归纳能力的一种培养与检测。为便于学生理解,提升概括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例如表格法、题目法、人物法、特殊句法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会让这一切变得简单起来。

3.怎么讲的

“怎么讲的”即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思路是作者写文章时逐步展开思想,一步一步揭示文章主题的过程,它是分析文章主题形成、理解文章深刻意义必不可少的依据。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阅读时只有把握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层次、文章的内在逻辑联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意。

4.学些什么

“学些什么”其实就是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论证的方法、修辞手法的使用,或者独特的写作手法等。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这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来训练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但是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并不是靠灌输、背诵和机械的训练来实现的。传统的阅读教学被局限为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阅读能力,而文学也变成了证明知识点和能力的材料。学生必须成为阅读的主体,最重要的是先让学生真正感受、体会到文章特点的妙处所在,真正体会感受后,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训练学生形成各种阅读能力。教学时,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一些有趣的小游戏,使学生既有任务驱动又有兴趣驱动。

例如,《好雪片片》中刻画流浪老人的素描式人物描写法。首先,笔者请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流浪老人的形象,甚至请学生按照脑海里的印象把老人画出来。然后,笔者提问:作者是怎么做到让流浪老人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的呢?请翻开书本,把描写老人外貌特征的词语画出来。接着,介绍素描式人物描写手法,关键在于抓住人物的特征。最后,做一个情景设置:从一辆大巴车上下来几位乘客,有女中学生、农民工、公务员、中年妇女。请你充分发挥想象,用素描式人物描写法描述一下不同身份的人物。如果单调地向学生讲解素描式人物描写法,学生根本毫无兴趣。通过这样一个游戏,把语文知识从枯燥中解脱出来,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

5.想到什么

“想到什么”就是对文章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通俗地说,学了这篇文章我们想到了什么?作为一线教师,每天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自身表现出的问题,也许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学生表现出太多的新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吃透学生、吃透教材,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契机,特别是在学习掌握了整篇课文之后,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延伸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知行统一,学科教学和品德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语文阅读“五步教学法”的特点

1.一个点:以爱上语文为出发点

技校学生本身的语文基础较差,经过小学至中学的应试教育,铺天盖地的练习、考试让学生更加厌恶语文、害怕语文。刚开始进行语文教学时,笔者不禁苦恼,要如何打破学生对语文的这种“偏见”呢?

首先,颠覆语文在学生心中原有的印象,重新诠释语文的内涵和意义。每个班的第一节语文课,笔者都会给学生们上一堂语文“绪论”篇。语文并不只是知识的堆砌和整日的背诵抄写,语文是有生命力的,它弥漫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其次,笔者列举生活中、各种专业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讲解语文是人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世界,由此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把简单易操作的语文阅读“五步教学法”介绍给学生,使得学生觉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至少愿意开始尝试新的语文学习之旅。

2.两个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向实现

每个班的第一节语文课,笔者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学语文到底为了什么?学生仿佛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回答就是认字、写作文之类。每次在备课的时候,笔者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在语文课堂上,到底要给予学生什么?

后来,《语文课程标准》解答了笔者的疑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这与笔者“五步教学法”的设计不谋而合。首先是工具性,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帮助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五步教学法”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水平,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处理具体交流学习问题。教会学生学习是“五步教学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人文性,语文不只是冰冷的工具,它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思想性,是一种与人的生命、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因为文学具有情感特质,“五步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语文不仅帮助我们识文断字、沟通交流,还可以帮助我们感受美好、感受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3.三个环节:从整体感知到课文探究,再到课堂延伸,三个环节实现课堂、生活、人生的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上,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什么感觉)到课文探究(讲了什么、怎么讲的、学些什么),再到课堂延伸(想到什么)三环节,创设各种有效途径,让课堂充满情感,这样能把教学活动的内在生命力解放出来,把教师的生命世界与学生的生命世界打通,这样的语文教育才能融入学生的生命。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追求情智和谐的整体人格的发展,让孩子的一生热情洋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只重视语文教学本身,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最终是为了让孩子用语文知识、素养来指导自己正确规划今后的人生,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充满激情地、快乐地成长,让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姿。

4.四个能力:审美感受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表达能力

(1)审美感受能力。语文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除了具备工具性之外,还具备人文性。文学是一种具有情感特质的精神意识形态。学生对语文一点感觉也没有,何谈学习语文?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关键的就是恢复学生的感觉细胞,正确引导学生与语文“来电”,产生感觉。

(2)独立思考能力。技校学生是正处青春期的“90后”,十分自我,就像广告词说的那样:“我的地盘,我做主。”但是常常是该做主的不做主,不该做主的瞎做主。笔者经常跟学生开玩笑说:“如果有人偷了你的钱包、手机,你们会很愤怒,恨不得挥拳相向。但是如果有人偷了你的思想,剥夺了你思考的权利,你们不但不在乎,甚至完全没感觉。上课的时候,什么问题都等着老师给出标准答案,这不是完全放弃思考的权利,任由别人侵占你们的思想吗?”

(3)自主学习能力。“五步教学法”是一套很好的学习方法,它遵循了语文阅读学习的基本规律,简化学习步骤,便于学生掌握和操作。“五步教学法”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独立思考、自我表达等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从一开始完全依赖老师到半依赖老师,即可以能根据步骤解决一些问题,然后到半自主,即具备一些能力,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基本可以自己阅读,最后达到完全自主。笔者教授的班级,到了学期的中后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刚开始的时候提高一倍以上。

(4)自我表达能力。在笔者的课堂上,随时随地都有让学生锻炼自我表达能力的机会。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就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多重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灌输与被灌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双方互相倾听和表达,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笔者把课堂比喻成一张餐桌,把师生各自的感受、思考比喻成美食。师生阅读完文章后,把各自的美食都摆上餐桌,相互分享、吸收自身缺乏的营养。学生几乎每一分钟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碰撞,共享知识、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在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每一点进步都得到及时的赏识和肯定,自我表达能力飞速地进步。

四、“五步教学法”的不足

语文阅读“五步教学法”算不上百分之百创新的教学方法,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次最朴素的教研尝试。因为受到笔者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影响,“五步教学法”的理论高度有限,还存在很多不足。总之,“五步教学法”形成的时间尚短,还显得十分稚嫩和粗陋,有待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

(作者单位: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

9.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九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着眼于课程目标,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程度目标的达成,充分贯彻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建构,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强调重学生的认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与学习方式,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境界。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种文本形式占很大部分,而且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那就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课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尝试,我在总结出一套适合这类课文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对话的能力,在对话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的。

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五步------两点一线”式阅读教学模式,:“五步”指的是教学的五个环节,即第一步:创设情境,第二步:整体感知,第三步:阅读积累,第四步:朗读对话第五步:情感升华。“两点”指的“合作交流”和“评价反馈”,是该模式的两个基点;“一线”指的是以读为主线。

下面,以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阅读课《美丽的小路》为案例,做进一步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 趣。”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形象注重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在黑板上板画了一条弯弯的小路,边画边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小路旁画上美丽的鹅卵石和鲜花。学生一下子被我的朗诵和画面所吸引,自然地走进了文本。这样情境的创设,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画面入手,为课文的学习创设了情境,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切实重视并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之后,让学生想想:“有谁经过美丽的小路?”这样的问题,看似非常简单,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己也想读一读诗歌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带着自己的喜好去读、去思考、去领悟。“美丽的小路原来怎么样,后来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这种属于归纳总结的问题,会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轮廓,使文本在学生的脑中变得立体起来,很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自读课文,进行自主地归纳,总结,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获得知识、智能、的发展,学习的乐趣。

(三)阅读积累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它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让第一自然段单独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因为这段中有“哪有什么样的什么”这一句式和()的()的词组,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词句积累。但是,枯燥的读这些词句势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引读和导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熟悉词句。比如,我和学生做“我说你接”的游戏,我说“长长的”,他们说“小路”,我说“花花绿绿的”,他们说“鹅卵石”,然后再换过来,熟悉后让同桌这样联系,学生玩着玩着就记住了这些词组。然后我又和学生合作,让他们告诉我小路是什么样的,我引读“鸭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条长长的小路”学生接着读“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这样的朗读学生非常喜欢,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句。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分享了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自我评价语言的设计和对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功能。比如,学生读完“花花绿绿”后,我故意说“我怎么看不见花花绿绿的鲜花呀?”学生不明白,我就引导读了一遍这一句,让他们说说谁读得美,再让他们读时,就能模仿我读了。然后,在后面的时间里当我再用这种评价方法时,学生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当有的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时,我会这样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真喜欢这条小路呀。”学生听了美滋滋的,其他学生也自然地知道该怎么读了。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地位和当然的责任。教师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适时、适度的点拨、启发、引导和激励,指导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四)朗读对话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巧妙地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素养和智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而这一课就是训练学生朗读对话的好例子。我先和两个同学合作读二三自然段,学生没有读出人物的语气,我范读一遍,问学生哪个小路美,再指名两个学生读,再让同桌合作读,这样练习,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读五至八自然段时,我让他们小组合作,一个人读旁白,另三个人分别读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体会此时人物的语气和上次一样不一样。在展示环节,我请两个小组合作读,让学生在比较中知道了这几个自然段应该读出不高兴的语气,同理,十,十一,十二自然段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本环节的教学,我利用材料告诉学生,人物的对话应该读出人物的心理,应该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要试着用声音表达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训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在遇到对话类的课文时,这些学习方法会给他们很好的借鉴。

(五)情感升华

其实,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合作讨论,都应该有一种读完说完之后想主动表达的习惯。如果说阅读是一种积蓄,那么说和写就是在倾吐积蓄。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一种将阅读与训练思维、激发表达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阅读就是要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情绪的感染;思想的熏陶,思维的跳跃;情感的升华,智慧的启迪------

学习完本课后,我让学生结合《失物招领》一课说说这一课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很快说出“爱护环境”,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是对以上四个环节的检测,前面的环节一步步地有效落实,才能保障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这是学生通过感知,积累,朗读,感悟后一个自然的生成,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落痕迹的熏陶。

在这五个环节中,以读代讲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带讲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在读中领悟、传情、培养语感。“情”是阅读教学的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在读中使“情感、想象、角色、思维”参与其中。于永正老师就特别强调:“学生读不熟课文就不开讲,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可见,学生的朗读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那么,我在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有以下的优点:(1)通过学生朗读传递出来的信息有利于调控教学;(2)通过课堂上各种朗读形式的运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换课堂节奏。(3)通过课堂上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展现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当然,课堂上的以读带讲,关键还要读出味道,读出巧妙来。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也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呆板地读,应该是多形式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进读。通常我在阅读教学中会根据 教学的进度和深入,体现以下几个层面。读的第一个层面是:“认读”。第一课时,让学生在10分钟之内初读课文,做到能够读正确、连贯。能达到五“不”,不填字、不错字、不掉字、不重字、不破句。这五个“不”字看起来简单,但让全班同学都达到这种水平并不容易,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指导。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特别是读书有困难的学生。

读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边读边想”,进入情境,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例如:生读“路边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我就让学生想想有哪些颜色,再次基础上再读,就有了深层的体验。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再造想象,还原成真实的生活画面,做到入情入境地读。

读的第三个层面是移情读。这是学生将课本语言内化成自身语言,就好像演员对剧本的二度创造。因此,我通常会在学完课文之后,为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设计课本剧表演的环节。学生对这个环节最感兴趣,表演起来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情趣盎然。例如:在学习完课文后,先让小朋友在自己的学习小组里分好角色,谁是旁白,谁是兔姑娘,谁是------,然后开始分工合作表演。旁白在出来汇报演出的时候,还要做好主持的工作,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演出任务,他们不但要熟悉课文内容,还必须背好自己的“台词”,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这样演起来才逼真。可以说每一个表情、动作、话语都是源自他们内心情感的迸发。这中移情读,表演读的方法是一种将自己的情感、理解、个性融入到朗读中去,达到书入我心,我心入书的境界。

的确,对于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我总会想出各种方法让学生练 读。尤其是对话内容较多的课文,我会用这样的模式进行阅读训练,及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10.五步教学法的总结 篇十

——“五步教学法”教学实践

“五步教学法”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我校被广泛的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它不仅代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代表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而且它具体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正因为如此,大家对“五步教学法”模式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致力于“五步教学法”模式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说“五步教学法”模式正逐渐的成为占据我校学生课堂的最主要的最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家从备课到上课,从课堂到课外,从形式,到实质,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五步教学法”模式实施的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工程。它需要教师在运用之前对“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做好决定课堂教学环节成败的其它相关环节。

二、重视自学指导的设计。问题设计要少而精。自学指导是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帮助的,因此好的自学设计不仅能为自学扫清障碍,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但是有两种现象是值得大家探讨和关注的。一对教材钻研不够,对知和教材把握不到位,导致提出的问题题大而空,问题的针对性不能,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回答。二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层层递进。在这一环节上搅尽脑汁,煞费苦心,试图通过问题的设计构筑一条思维的路线,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沿着教师设计好的线路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面看起来水到渠成,并且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其实不然。问题设计少而精,是自学指导的基本要求。教师只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做必要的提示,这些往往真对共性问题,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困难,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经历和体验。这不仅是掌握知识的需要,更是能力发展的需要。问题设计少而精,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间的优先权和控制权,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反馈。“五步教学法”模式的教案实质上是学生学习的学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和预测,是学生学习的预案,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情况,根据课堂信息的返馈,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因此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巡视,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不需要重复的,哪些是学案设计中没有预料到的需要补充的及时做出调整。

四、教师教的过程要突出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教学的内容。要明确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区别,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的问题。二是要明确学的方式。“五步教学法”模式推行的是一种“兵教兵”的学习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位同学的讲解提出质疑,或者进行相互的讨论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更正和补充。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高的课堂效率,学生之间的思维水平,知识基础,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接近,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同一认识层面的交流,最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是最快捷的交流。这种学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合作学习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合作获得知识,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帮教作用,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

五、给学生足够的“悟”时间。确保学生的“悟”时间是保证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拓展的重要环节,在学生自学,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实现对知识的巩固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在课堂讲解得太多,太长。“五步教学法”的导课多为开门见山的导课方式,简洁明快,新课前对旧知识的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对问题的评价针对共性问题,关键问题做重点评价,简单的问题不作评价,或者一笔带过。

总之,“五步教学法”模式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总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和讨论。我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五步教学法”模式一定会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新课程的的实施注入更多的活力。

全面领会、把握本质、深入实践

——“五步教学法”教学实践

11.初中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氛围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形成积极的学习思维,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学效率偏低。教师不要总是把目光盯在知识和能力上,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留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

一、关于课题及作者

对于文章的作者情况,教师可以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然后上课讨论交流,看谁掌握得多。有的文章作者影响不大,可以暂时不介绍,如果碰到不同的文章,同一作者,则可以用复习的方式进行。课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有的课题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不必分析。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对文学的爱好,体会到命题作文的信息容量。

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应满足于抽象知识、概念的灌输,而应追求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有了熟练的技能,是终身受益的事。”

二、字词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领会生字新词,这一步可以由学生预习完成。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看课文注解,自己试着领会消化。教师上课时,检查常用的字词加以提示。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阅读,能够通过阅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中心、要点;能够理解和辨析重点字、词、句的确切含义;能够把握和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能够学会浏览、速读和精读、细读的本领。但自学又不仅仅包括阅读能力,还包括培养主动搜集和选择阅读材料,写阅读札记和笔记的能力,也包括思考、推理、联想、想象和研究的能力。预习则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这样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作文功底。

三、写作目的

教师要让学生领会到作者在动笔之前写作本文的意图。这一步,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上法,年级不同,方法各异。有的可以由教师抛出写作目的;有的可让学生课前预习揣摩体会,教师在上课时进行提问总结得出。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因“课”施教,因“人”施教。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写文章要有目的,不可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四、文章写法

文章写法就是作者为了达到既定的写作目的,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材料来表现文章主题以及如何谋篇布局。这一步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文章的六要素,讲分析段落层次,讲开头结尾,讲布局谋篇,讲承上启下,讲伏笔照应,讲过渡方法,讲句子含义,讲表现手法,讲修辞手法,讲人物性格,讲说的方法,讲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当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选取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敏捷,层次清楚,段落分明,感染力强,求得文章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

五、归纳中心

这一步可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运用提问式、启发式,让学生回忆复述,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达到目的的。这样做可以训练学生明确把握作者思路,进而做到文章不偏题,不离题,详略得当,求得文章的完整性。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12.课堂教学设计“五步曲” 篇十二

研读教材就是要仔细揣摩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内容实质, 提炼教材重难点, 并考虑如何解决重难点教学, 需要设计哪些相关的教学活动, 需要怎样的辅助才能促使技能技巧的掌握等。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 认为研读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揣摩教材的重难点

(1) 动作剖析法

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固定的技术结构, 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 应该认真剖析技术动作的结构, 层层深入, 寻找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学生相对较难掌握的地方和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例如, 从前滚翻的动作轨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把身体变成一个“圆形”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这就是教学的核心问题, 那么教学重点就是“团身滚翻”, 教学难点自然就是“滚动圆滑, 动作连贯、协调”。

(2) 学生演绎法

例如,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前抛实心》球一课时, 由于三年级学生手臂力量、腰腹力量差等这些原因, 让教师无法用正常的方法来确定教学重难点。于是, 笔者请班里不同素质的3位学生先学习这个动作, 通过3位学生的演绎, 发现实心球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似乎太重了, 不由自主地会往地上投, 女生表现最为明显。因此, 笔者就把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高度决定远度”, 即教学重点是向前上方投出, 教学难点是协调用力, 向前上方压腕。

(3) 网络搜索法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每一位教师都会, 但如果不用甄别的眼光审视自己所找到的材料, 很可能所找到的材料是不切实际的。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1) 情境切入法

例如, 在教学《障碍跑》一课时, 就可以设计一个“郊游”的情境, 利用“同学们, 春天到了,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郊游, 好吗?”这么一句简单的开场白, 直接切入到主教材, 通过克服去郊游路上的各种障碍, 完成障碍跑教学内容。

(2) 题眼切入法

题眼切入法就是抓住主教材名称中的关键字发问, 引出主教材的教学活动。例如, 在教学前滚翻一课时, 揭题后抓住题眼“滚”字提问:同学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滚动的?它们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征?你能把自己的身体也变成圆形滚动吗?接着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垫子上尝试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圆形滚动, 由于缺少动力无法有效滚动, 从而引出前滚翻。

(3) 游戏切入法

游戏切入法就是从游戏切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 在教学立定跳远一课时, 在做完准备活动的情况下, 首先让学生玩一个“蛙跳比赛”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提问:刚才输的同学想赢回来吗?赢的同学想让自己更厉害吗?那就请你们跟我一起学立定跳远的本领。

3.推敲技能的辅助点

(1) 旧知引用法

就是寻找与所学技能直接相关的已学技能, 通过对已学技能的复习, 并引用到新技能的学习中, 从而促进新技能的学习。如;在学习后滚翻时, 可用前滚翻作为铺垫和辅助;在学习侧向投掷垒球时, 可用正面投掷垒球作为铺垫和辅助。

(2) 口诀演绎法

就是根据动作要领将所学的动作编成口诀, 整节课的教学围绕口诀进行。如;在教学肩肘倒立时, 可以将整个动作过程编成这样一句口诀:“后滚翻臀和脚着地, 两肘内夹手插腰, 双脚离地找平衡, 挺髋伸腿成一线。”通过对口诀的学习和掌握, 促进动作的完成。

(3) 技能分解法

就是通过对技能的分解寻找有助于教学的辅助点。如背越式跳高, 可将动作分解为助跑、起跳、过杆、落垫四部分, 再针对这四部分寻找辅助点。如, 起跳可用“弧形助跑反摸高”作为辅助练习;过杆可用跳高垫作为辅助练习等。

第二步:确定目标

1.紧扣教材, 理清教学内容

每次制订教学目标时, 都要紧扣教材, 充分分析主教材内容, 理清教学思路, 明确在课堂上需要“教什么”, 如何克服“教学重点”, 如何化解“教学难点”,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等。

2.结合课标, 明确教学范围

在制订目标时要结合课标, 从而明确所教学的技能应达到的程度, 否则只会浅尝辄止, 深不符实。例如, 前滚翻这个教学内容, 在水平一只需学会单个动作滚翻即可, 但水平二就需要学会完整的前滚翻动作, 而水平三要学会滚翻的组合动作, 并能说出术语。因此, 在确定目标时必须和课标结合, 让我们的定位更恰当。

3.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状况

由于教学对象是学生, 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技能、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兴趣特点等, 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同时也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层次性、科学性。

第三步:设计环节

1.依据生理负荷统筹教学环节

生理负荷的变化是衡量一节课运动量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 在教学中, 常见的生理曲线图有“单峰型”和“双峰型”, 因此, 整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可以参照生理负荷变化的要求进行设计。如, 对于前滚翻、肩肘倒立等垫上体操动作课, 由于运动量相对较小, 在课的后半部分必须安排一个高强度、高密度的游戏, 作为主教材的补充教材;加速跑、耐久跑这类跑的课, 主教材运动量相对较大, 因此, 在其他教学环节不宜安排运动量过大的活动, 尤其是跑类游戏, 最好选择富有情趣的拓展游戏或韵律操。

2.依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设计必须与目标紧密结合, 不枝不蔓, 简洁清晰, 只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算真正有效。例如跨越式跳高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练习让学生正确掌握跨越式跳高技术, 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 (2)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障碍的勇气和信心,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体验成功的乐趣, 掌握跳跃技术; (3) 在学习跨越式跳高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感受跨越式跳高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他们学习跨越式跳高的热情与独立思考能力, 及乐于交流的习惯。根据第一条目标, 教师应把主要教学任务定位在“助跑与起跳的结合”上, 整个教学设计都应为完成这个任务而展开。根据第二条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先从较低的高度开始教学, 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勇气和信心去尝试, 体验成功的乐趣。根据第三条目标, 在教学设计时可安排一些小游戏, 如“摘桃” (通过助跑起跳摘到空中的桃子) ,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依据形成动作技能规律设计教学进程

(1) 粗略的掌握动作阶段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动作的正确表象和概念, 防止和排除错误与多余动作, 要求学生在重复练习过程中粗略地掌握动作。那么, 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将注意力指向动作的技术结构、要领和完成方法。对技术细节可不提什么要求, 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次数, 使他们逐步粗略地掌握动作。

(2) 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消除错误和多余动作, 加深理解动作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动作质量, 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那么,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 应着重分析每个动作的特点, 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明确和掌握完成动作的技术关键, 并引导学生把个别要素概括为完整的动作系统。

(3) 动作巩固与运动自如阶段

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已形成的动力定型, 使学生能熟练、省力、轻快地完成动作, 并能在各种条件下灵活自如地运用。那么, 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地进行反复练习, 使动作更加熟练、准确和完善。例如, 在原地侧向投掷沙包的这一教学环节时, 可以安排一个“送礼物”的游戏巩固所学动作。

4.依据兴趣爱好设计特色环节

一节课, 教师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那么这节课一定是成功的。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要向学生的兴趣靠拢, 如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导入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在课中设计一些特色比赛环节, 满足学生的好胜欲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选择教法

1.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统领着教学内容, 它是一节课的教学方向, 笔者以为,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应从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入手, 来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例如, 前抛实心球教案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 使学生知道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及用力顺序。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心球练习, 发展学生上下肢、腰腹、肩部、背部力量和身体协调素质;70%以上学生能正确地掌握用力顺序, 达成个人目标。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互帮互学及社会适应能力) , 根据这个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解示范法 (对所学习动作的讲解示范) 、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时相互纠错) 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 使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2.抓住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习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课时对学习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只有抓住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才能使教学更加活灵活现, 使教学任务有效落实, 使课堂效率得以有效提高。例如, 在技术教学课中, 要根据技术教学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如前滚翻的教学中, 可先用演示法 (用球和木块滚动演示, 让学生明白“圆”滚起来的用意) ;其次用体验法 (让学生尝试把自己的身体变成球) ;接着用讲解法和示范法 (教师讲解示范前滚翻动作) ;随后用合作练习法和讨论法 (两人一组, 相互帮助练习, 并相互指出动作的不足) , 最后用展示法和评价法 (学生进行展示, 让大家评价动作) 。笔者以为, 体育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每一节课都不可以照搬照抄, 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有甄别的选择。

3.紧扣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技能、身体素质、课堂习惯等都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因此,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各种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4.围绕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是所有的教学方法的落实者, 这些教学方法只有教师足够理解和把握,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 在教法的选择时要扬长避短, 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应用到教学中。如在教学背越式跳高时, 如果自己无法用漂亮的或标准的动作完成示范, 那就不能采用自身示范法, 否则示范得不恰当, 会引起学生的学习恐慌, 应采用讲解法和视频教学法, 让学生看到动作是如此得优美, 提高学习兴趣。

5.依据场地器材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时, 应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场地器材的功能和作用。如活动场地较大, 对有些教学内容可采用散点教学, 如小垫子有限, 那么在滚翻的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

第五步:教学预设

1.过程性预设

有过程就意味着有变化, 一个具有活力的体育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因此, 教师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预设, 确保课堂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对准备活动的合理性进行预设, 是否对主教材具有促进作用, 是否能让学生活动开;其次, 要对主教材进行预设, 看看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是否能兼顾全体学生, 每一个辅助动作的应用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场地器材的布置是否安全合理等;接着要对游戏活动进行预设, 这样活动是否安全, 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最后要对整节课的教学练习次数、教学时间、教学密度等进行预设。

2.超越性预设

在富有变化的课堂中, 所生成出来的想法和行为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有时这种生成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有时却有制约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超强的预设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 预设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 想好对策。同时教学安全是最需超越性预设的, 在这动态的课堂上只有我们想不到的, 没有不会发生的。

3.互动性预设

上一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状况调查问卷下一篇:美丽的春天小学生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