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精选13篇)
1.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篇一
今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中共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专门发布“三农”问题的文件,是时隔18年来的第一次;就农民增收下发中共中央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一号文件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明确了具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是指导农业和
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紧密联系我省实际,迅速以省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发了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近期,市委、市政府就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连续3年以市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当前及今后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把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必将对我市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始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2003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喜人成绩。一是农民增收工作成效显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达到2665元,增加152元,是五年以来首次恢复到百元以上增长。二是农民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实际引资3.65亿,同比增长83.6,是历史上实际进资额最多的一年。三是打工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年外出劳务总收入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857万元,人均增收73元。四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显现。但就目前而言,我市农业经济总量还不大,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很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着力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科学把握,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奋力开创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做好农业农村内部增收的文章,破解这道难题,意义重大。中央一号文件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作为第一个文件,字里行间,让人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重视“三农”工作的拳拳之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9亿农民的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礼。对指导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我们一是要充分认识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重要意义,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共22条9部分,重点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两大主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的新举措,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圈子,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发展观的要求,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部署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落实上来,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不放松,牢牢把握确保粮食安全这一主题,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热潮,使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发展思路的转变,突出了解决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的两个重点和难点,预示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一个春天的到来。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营造一个重视‘三农’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社会氛围”的指示精神,加深广大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和了解。近期,我们已经举办了乡镇党政领导、涉农部门负责人专题学习班,组建了“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宣讲团”,分赴乐平、浮梁和昌江三个县(市、区)进行政策宣讲。各县(市、区)也组建了宣讲团,到乡(镇)、村开展宣讲活动。各新闻媒体开辟专版、专栏,宣讲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政策疑难。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党的农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真正起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牢牢把握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的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开放型农业,扩大农民就业,维护粮食安全,加
2.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篇二
1芒市科技示范生产基本情况
2015年, 芒市完成大小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12万hm2, 比上年增1 466.67hm2, 增长2.5%;总产量36.6万t, 比上年增1.72万t, 增长4.8%;总产值12.77亿元, 比上年增2.73亿元, 增长27.2%。其中:粮食作物4.68万hm2, 产量23.4万t, 产值7.69亿元;经济作物1.44万hm2, 产量13.2万t, 产值5.08亿元。
全市共实施高产创建活动10片, 其中:水稻5片、马铃薯4片、玉米1片。按照“相对集中, 分片包干”的原则, 结合芒市实际, 对高产创建项目进行划片、分区域管理、集成技术推广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州级专家的测产, 各作物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片、万亩示范区的产量分别为:水稻示范片:百亩核心区平均产706.9kg/667m2, 千亩展示片平均产667.4kg/667m2, 万亩示范区平均产661.4kg/667m2。马铃薯示范片:百亩核心区平均产3 117kg/667m2;千亩展示片平均产2 593kg/667m2;万亩示范区平均产2 185kg/667m2。玉米示范片:百亩核心区平均产669.2kg/667m2, 千亩展示片平均产571.7kg/667m2, 万亩示范区平均产554.8kg/667m2。各示范片都比上年增产5%以上, 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 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粮食作物间套种。按照“核心区、示范片, 辐射带”的要求, 因地制宜扩大粮食作物间套种高产栽培面积, 实现增产增收。完成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面积2.7万hm2, 产量7万t, 平均产167kg/667m2, 较上年增30.6kg/667m2, 总产增1.22万t。通过开展粮食作物间套种, 提高复种指数, 有效增加单位面积生产效益, 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增加粮食总产, 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开展粮食覆膜种植。针对冷凉山区的特点, 大春季在山区实施玉米覆膜和小春季在坝区实施马铃薯覆膜种植技术推广, 全年完成粮食作物覆膜种植推广0.2万hm2, 经田间测产, 实现平均单623.3kg, 总产18 699t, 在同等条件下覆膜作物比非覆膜作物增产粮食53.9kg/667m2, 总增产粮食1 521t, 经济效益显著。通过粮食覆膜种植技术的推广, 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增加粮食总产, 促进农民增收。
2主要经验与做法
2.1市乡两级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示范, 切实抓好粮食生产
2.1.1示范片建设纳入乡镇年终目标考核。芒市严格按照农业部和省制定的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 加强对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测产验收。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考核达标高产创建示范片的科技人员在年终考核作为评优秀依据。每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将由领导小组成员, 技术指导组成员挂到每一个片区, 负责该片区的组织发动, 措施落实, 加强督促检查, 强化责任落实, 使每一个示范片到点、到人;每个示范片有一张方位图, 表明了地理坐标和面积;1张推广成熟技术模式图, 明确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标准化, 1张农事日历, 跟踪记录创建作物生育进展和重要农事活动。在关键农时季节, 组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专家巡回指导等活动, 促进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2.1.2面对干旱建立玉米科技治旱示范带和旱育秧示范片。今年, 市委、政府针对前期较严重的旱情, 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在“320”国道沿线建立玉米科技示范带100hm2, 集中展示优质良种、肥团育苗、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抗旱、高产、稳产技术。在风平、遮放等11个乡镇建立了旱育秧集中育秧示范片73.37hm2, 确保了全市水稻满栽满插, 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3以召开现场会形式带动示范片建设。芒市今年多次召开水稻、玉米生产现场会, 以现场会带动示范片建设。分别在风平镇那目村和遮放镇户闷村召开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现场会;在勐嘎镇召开了玉米综合生产现场会;在芒市镇召开了现代节水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在轩岗乡召开了马铃薯生产现场会。有力地带动了其它乡镇示范片建设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2整合项目, 组装配套综合技术, 建立综合示范片
2.2.1全面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田间“3415”正规试验12个, 田间肥效试验18个, 在全市采集土样500个,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5万hm2, 发放建议配方施肥卡2.4万hm2, 建立市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60个, 实现节本增效77.68元/667m2, 总节本增效4714.19万元。此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全省农技推广总站领导及省、州领导的高度肯定。
2.2.2高标准实施云南省增粮增收“百千万”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按照云南省“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 在芒市、风平、遮放、轩岗和勐嘎等5个水稻主产乡镇实施水稻优质丰产科技示范工程, 具体安排在“芒市—瑞丽”公路沿线的27个村129个村民小组建立示范片2 333.33hm2, 其中核心示范片466.67hm2, 辐射带动全市2.05万hm2水稻生产。
2.3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科技示范顺利开展
为确保科技示范活动顺利开展, 芒市农业局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千方百计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全年共争取各级财政支农资金1040万元用于粮食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 各项资金直接用于农户物化、人工等补助, 有效支持了全市粮食生产。
2.4示范效果显著
每个示范片均制定有完善的实施方案, 生产中严格按方案实施, 各示范片都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效果。据市农业局测产调查, 小麦示范片平均产201.6kg/667m2, 较大面积生产 (180kg/667m2) 增产21.6kg, 增12%;轩岗乡平安村稻草覆盖免耕直播油菜田平均产164kg/667m2, 较大面积生产 (91kg/667m2) 增产73kg, 增80.2%;“百千万”工程项目区5个乡镇实际完成水稻示范种植2 333.33hm2, 经测产调查, 平均单产514.2kg/667m2, 比全市平均产量 (473.5kg/667m2) 增产40.7kg/667m2, 增8.5%;比项目乡镇大面积平均 (487.7kg/667m2) 增产26.5kg/667m2, 增5.4%;产值比全市平均增收81.4元/667m2;比项目乡镇大面积增收53元/667m2。核心示范片466.67hm2平均单产521.4kg, 较全市大面积增产10.1%、产值增收95.8元。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示范片平均产水稻622kg/667m2, 较大面积常规栽培增产148.5kg, 增31.4%。最高亩产田块在芒市镇芒核村的农业综合生产示范片上面积1913.33m2, 实收稻谷2 041.43kg, 折平均产711.3kg/667m2, 较全市大面积增产237.8kg/667m2, 增50.2%;较项目区核心示范片平均增189.9kg/667m2, 增36.4%, 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综合生产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二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 特色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还不够大, 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三是农民持续增收的科技增粮措施还不够稳固, 支撑点还不够多, 渠道还不够宽, 农民收入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还比较低;四是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开展高产创建, 社会化服务新模式组织机构少, 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农民收入增长就会受到影响, 农业农村工作就难以打开新局面, 农村就难以保持稳定和谐。为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 真正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农村和谐稳定。
3.2建议
3.2.1加大科技增粮创建力度, 实现粮食增产促农增收。当前, 我市农业生产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非常大, 但从总体看, 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水平还比较低, 我们要立足实际,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高产创建等主要科技增粮措施的实施, 持续发挥其在促进粮油稳定发展助农增收中的作用, 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3.2.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龙头企业带农增收。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 着力形成“龙头+基地+协会+农户+科技”的产业化格局。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 培植现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增强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依托遮放贡米股份有限公司、协会、农村经营能人, 积极兴办农村各类中介组织, 通过经营能人和中介组织, 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实施“订单农业”, 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牵动、农民参与、企业主导”的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 力争各类协会发展到32个, 农村经纪人发展到57人, 实现50%的农副产品通过协会以“订单”形式销售。
3.2.3加强技术指导, 创新服务方式, 实现助农增收。一要抓培训, 通过层层举办样板, 召开培训会, 发送技术资料, 做到户有一个“明白人”, 家有一张“明白纸”,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二要抓引导, 深入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科技专刊等宣传工具, 使科技增粮种植家喻户晓, 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三要抓扶持, 依托项目支持, 加大示范片区扶持力度, 整体推进科技增粮措施落实。四要抓服务, 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治等专业化服务。大力推行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 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为壮大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供切实保障。
3.2.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科技服务帮农增收。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是要推动先进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因此, 要加大高产创建等主要科技增粮措施的推广和投入力度, 提高科技对农业增效的贡献率。
3.2.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业基础强农增收。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机遇, 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切实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为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3.2.6贯彻落实扶持科技增粮发展的政策措施, 实现政策惠农增收。继续落实好国家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高产创建等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推广大型农机具等方面的积极性。同时, 要分户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增粮措施, 加快农民科技增粮助农增收致富步伐。
摘要:芒市在实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 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内容, 加大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力度, 确保粮食增产增收。针对农业科技示范存在问题,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技示范,粮食增产,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红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J].吉林农业, 2005, (5) :14-15.
3.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篇三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坚持把“三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针对前几年粮食连续减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突出问题,时隔18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下发了专门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包括: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切实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扩大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范围、制定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等等。可以说,今年是各项支农政策力度最大的一年。
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为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一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势头,总产量超过4.55亿吨的预期目标。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拉动以及有利天气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主要粮食品种全面增产、季季增产、绝大部分地区都增产的好形势。二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幅最高的一年。农业收入成为今年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估计可超过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量;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继续增长,政策性增收因素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往年。三是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继续提高,畜牧水产业平稳增长,乡镇企业稳定发展。四是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坚持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加强的重要领域,全年农业和农村投入总量继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六小工程”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投入增加,农民享有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体制性制约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农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
在看到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体制性问题仍没有解决,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将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由于近年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没有彻底扭转,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脆弱,农业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提高和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难度很大。二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虽然今年粮食增产较多,但促进增产的很多因素都是短期的、外部的,促进粮食再增产的因素如扩大面积空间、提高单产空间、价格上涨空间和政策支持空间等,明年都受到限制,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没有明显增强,明年的气候条件也还有不确定性,明后年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依然很大。粮食出不出问题,明年是关键的一年。三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虽然今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种粮比较效益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就业不充分等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依然存在,特别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不统一,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继续扩大,严重制约农民增收。这些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将长期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明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国家对“三农”的支持保护力度,完善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努力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稳定和完善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明年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农力度,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改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收回,对农民的支持要逐步加强,逐步将农村政策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补贴规模,完善补贴方式,扩大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实施范围。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尽快在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开展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尽快取消农业税。与此同时,加大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做好农资供应工作,切实加强农资监管,稳定农资价格,稳定农业生产成本。
——努力保持农业特别是粮食持续增产的好势头。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把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举,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把建立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与促进明年丰收的有效措施结合起来,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严格保护农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全国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努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稳定并努力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明确新形势下农民对自身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义务。加大中央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补助范围,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抓紧完善由财政补助资金引导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沃土工程,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持续增产。
——促进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确保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在继续完善各项支农政策的同时,坚持把工作的重点转向帮助农民通过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增值增效、就业增效等方面上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动摇,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各地农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发展畜牧业,继续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规范各种检验检疫收费,推进畜牧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扩大畜产品出口。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扶持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扶持小城镇经济发展,繁荣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巩固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成果,防止发生新的拖欠。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劳务收入。继续做好扶贫工作,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继续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在稳定现有各项支农投资的基础上,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坚持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政府支农投资增长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在加强南水北调、治淮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大农林水利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农业投资坚持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向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倾斜,向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投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管理。继续加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力度,加强规划统筹和引导,明确部门职责分工,通过项目带动,努力提高支农投资效率。
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4.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意见 篇四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实施意见》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精神,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奋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升我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全面落实粮食收购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建立健全粮食收购工作协调机制,早稻及中晚稻上市前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稻谷产销情况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前做好收购仓容和收购预案等准备工作。积极推进粮食市场化收购,指导粮食收储企业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订单式生产和收购。按时启动粮食收购工作,早稻及中晚稻收获后,及时启动地方储备粮及最低收购价粮收购政策,根据仓容规模,做到应收尽收,保障种粮农民利益。
(责任单位及股室:行业指导股、县粮食收储公司)
二、巩固提升县级储备粮和县级应急成品粮油储备
做好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根据省级储备粮和县级储备粮轮换计划,完成今年省级储备粮1115吨和县级储备粮500吨轮换工作。做好粮食去库存工作,网是竞拍粮食10000号,确保省级储备粮保持3000吨规模,县储备保持5000吨规模,动态粮储备保持1100吨规模,县级动态油100吨规模。
(责任单位及股室:县粮食收储公司、粮油应急配送中心)
三、推进县级粮食仓储设施改造提升
加快县粮食产业园粮食仓储设施项目建设和县粮食储备库智能化粮库升级改造进度,确保改造升级后实行电脑测温、智能安防、智能出入库、自动扦样等功能,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智能化水平,确保储备粮储存安全。(责任单位及股室:局行业指导股、县粮食收储公司)
四、大力发展稻谷烘干设备设施建设
积极引导二个粮食烘干企业开展为农代办烘干业务,抓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全年为农户烘干粮食2万吨,减少粮食产后损失,避免种粮农民因天气原因而使稻谷受损,切实保障好种粮农民利益。(责任单位及股室:局行业指导股、县粮食收储公司)
五、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我县粮食仓储管理实施意见,规范好季度仓储考核评分标准。做好粮油应急保障工作,进一步落实好地方储备规模和实物,加快地方储备轮换进度,按要求及时充实成品粮油库存,筑牢市场供应基础,确保地方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积极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达产,保证粮油供应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及时通知门点和超市补足柜台货架,确保米面油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市场运行平稳有序。(责任相关股室:调控和监督检查股、粮油应急配送中心)
六、加强粮食收储质量监督检查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粮食收购环节的监管,适时组织开展粮食收购工作专项督查,防范“转圈粮”事件的发生,对压级压价、虚报数量、哄抬价格等扰乱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坑农害农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确保入库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责任相关股室:调控和监督检查股)
七、强化宣传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平台、集中组织开展粮食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粮食安全形势、粮食政策法规、粮油科普知识等内容,引导广大群众关心粮食安全、支持粮食工作、参与粮食宣传,积极营造依法管粮、人人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氛围。(责任股室:局办公室、行业指导股、粮食收储公司)
5.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全文 篇五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粮食生产、经营、储备以及调控、应急等粮食安全保障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粮食安全保障是指保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市场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对粮食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粮食质量安全符合国家规定。
本条例所称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粮食的质量安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保障的行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国土、农业、价格、工商、质量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粮食安全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和监督管理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的发展规划,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
第五条 对为粮食安全保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粮食安全保障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危害粮食安全保障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第二章 生产与经营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基本农田依法实行特殊保护,确保粮食生产的播种面积达到省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发布信息、调控储备和给予种粮者种粮补贴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粮食生产。可能发生粮食严重紧缺情形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将当期生产其他经济作物的基本农田用于恢复粮食生产,并组织落实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粮食生产、储存、加工的科技投入,鼓励研究和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升粮食储存、加工品质。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和流通基础设施。
鼓励粮食经营者到外地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与粮食产区建立长期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第十条 从事粮食收购、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资格许可。
第十一条 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其粮食库存量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从事粮食收购、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的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价格、质量安全等规定。
第十三条 从事粮食收购、加工、储存、销售的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如实记录粮食的名称、规格、数量、质量、流向、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粮食经营者保留粮食经营台账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年。
第十四条 从事粮食储存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执行国家和省的粮食储存管理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
(二)对政府委托储存的粮食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
账记载,确保储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三)超过国家和省规定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出库前应当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
第三章 储备与管理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行分级负责的政府粮食储备制度。
政府储备粮的收储、轮换、动用,实行计划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下达政府储备粮的收储、轮换、动用计划。
第十六条 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和本省粮食市场调控的实际需要,省人民政府核定省和市(不含县级市,下同)人民政府的政府储备粮规模,市人民政府核定县级人民政府的政府储备粮规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核定规模,组织落实本级政府的政府储备粮储备,并根据政府储备粮储存年限规定和品质变化情况按时或者定期进行轮换更新。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政府储备粮,由本级人民政府直属粮库储存,需要委托其他具备条件的粮食企业承储的,应当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
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仓库容量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二)具有粮食保管、通风、进出仓、虫害防治等仓储设施,
并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技术规范;
(三)具备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粮食质量检测能力和对粮食储存温度、水分、虫害状况等监测条件;
(四)有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粮食保管、质量检验、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人员;
(五)经营管理和信誉良好,没有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政府储备粮收储和轮换应当由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竞价方式进行,招标、竞价底价由同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采取其他方式的,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政府储备粮未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但上级人民政府根据粮食市场调控与应急的需要调用下级人民政府储备粮的除外。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动用政府储备粮:
(一)本行政区域市场粮食供给明显紧张,或者市场粮食价格出现异常波动;
(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动用政府储备粮应急的;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动用政府储备粮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 需要动用政府储备粮,采取县、市、省逐级动用原则。市、县人民政府需要动用上一级人民政府储备粮的,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申请,经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 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应当健全财务制度,
按照规定使用财政资金,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并接受政府储备粮所属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二条 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虚报、瞒报政府储备粮数量的;
(二)在政府储备粮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
(三)擅自变换政府储备粮品种、变更政府储备粮储存地点的;
(四)违规销售政府储备粮的;
(五)延误轮换、管理不善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政府储备粮霉坏、变质的;
(六)利用政府储备粮及其贷款资金从事与政府储备粮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的;
(七)擅自更改储备粮入库成本的;
(八)以政府储备粮对外担保或者抵偿债务的;
(九)其他对政府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造成影响的。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储备粮的数量、质量以及收储、轮换、动用的监督检查,确保政府储备粮规模落实、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
第二十四条 政府储备粮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失的,由所属人民政府按规定予以核销。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的需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政府直属储备粮库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维修。
第四章 调控与应急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价格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粮食市场形势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及时提出粮食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措施,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动用政府储备粮等有效手段调节市场粮食供求。
第二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市场粮食价格波动情况,依法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稳定市场粮食价格,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食风险基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省粮食风险基金规模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落实,市、县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核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核定的规模落实资金,制定本级政府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粮食风险基金的监督管理,防止挤占、截留、挪用。
粮食风险基金按规定用于种粮直接补贴、政府储备粮利息费用开支和轮换差价补贴、粮食政策性挂账核销等。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
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粮食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或者其他因素引发粮食市场异常波动和供求失衡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按规定提请启动粮食应急预案。
第三十一条 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所有粮食经营者必须
按要求承担应急任务,服从政府的统一安排和调度,保证应急工作的需要。
第三十二条 有关单位和粮食生产、经营者因承担粮食应急任务遭受损失的,下达粮食应急任务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低收入群体和受灾
居(村)民粮食供应救济制度,保障其基本的粮食需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按照本条例规定落实粮食安全保障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采取措施保护基本农田,致使粮食播种面积未达到当年省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的;
(二)粮食储备和粮食风险基金未达到上级人民政府核定规模的;
(三)挤占、截留、挪用粮食风险基金的;
(四)出现粮食紧急情况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粮食价格异常波动、粮食抢购等社会不稳定事件的;
(五)未按照规定核销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政府储备粮损失超过半年以上,给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增加经济负担的;
(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渎职行为的。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和处理的;
(二)委托不具备条件的企业承储政府储备粮的;
(三)未按照规定及时下达政府储备粮收储计划,造成政府粮食储备规模不落实的;
(四)未按照规定及时下达政府储备粮轮换计划,造成政府储备粮霉坏、变质的;
(五)未按照规定及时落实粮食市场调控措施或者粮食价格干预措施,造成粮食市场和社会不稳定的;
(六)挤占、截留、挪用粮食风险基金的;
(七)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渎职行为的。
第三十六条 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健全财务制度,或者未按照规定使用财政资金的,由政府储备粮所属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依法予以没收,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承储政府储备粮的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
规定的,由政府储备粮所属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依法予以没收。对违规销售政府储备粮的,视情节轻重并处以出库粮食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其他违法行为,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粮食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无正
当理由拒不承担或者拖延承担粮食应急任务,情节较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6.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篇六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硬约束趋紧并存。影响需求增长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口增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左右;另一个是消费升级,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同时,耕地、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要减少耕地600万亩—700万亩,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还要挤压农业用水空间。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还要适度退耕还林还草。需求增长、资源减少,将使粮食等农产品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并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增长,而消费升级较慢,出现过短暂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这种供求格局已经改变。从总量看,现在已经有缺口,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预计到,粮食需求总量大约在1.4万亿斤左右,按照目前1.2万亿斤的产量基数和95%的基本自给率,要保持年度产需基本平衡,每年粮食至少要增产200亿斤。从结构看,现在一些品种缺口较大,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典型的是大豆缺口逐年加大,去年进口大豆超过6000万吨。有限的资源就摆在那儿,增加谷物种植就意味着减少其他作物种植,而需求又都在增加,这种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7.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篇七
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百姓的“米缸”建在市场上
居民家里不自主储备备用粮食,一旦粮食产区发生自然灾害等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的事件,导致粮食供给减少,将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生存的根本问题。虽然国家政策干预,防止粮价大幅波动,但是会浪费很多管理精力和资金。
“米缸建在市场上”的现状,对目前我国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如果百姓自己不储粮,那么国家必须要储好粮,储够粮。其次,必须保证粮食的周转流通顺畅,保证粮食的平衡供应,保证不发生相对过剩和相对紧缺的状况,保证粮食存量的充分激活。但是,目前我国的仓储系统各个方面都还很不规范、不完善,很多仓库存放条件不达标,导致储备粮大量损失,时有发生粮仓库损毁等现象,危及粮食储备,调研中也发现存在粮食中小粮仓减少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过度依赖运输系统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发生自然灾害等状况交通受阻,可能造成粮食消费区缺粮,甚至断粮的情况发生。
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步伐要加快
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滞后,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粮食供给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必须提升,增强自给能力。
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有一些负面影响
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向城镇化转型会导致粮食消费增加和粮食生产减少,双重作用导致粮食供需不平衡加剧。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对粮食安全体系提出新挑战。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建设用地不断蚕食粮食耕地。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建设用地会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直接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供给能力减弱。一些地区,把水源附近的肥沃土地用于建设,不仅导致良田受损,而且破坏和污染了水源,甚至有大量的建设用地挤占了淡水资源面积,严重破坏粮食生产和淡水资源。虽然我国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但是占补平衡政策所补偿的耕地质量和肥力不足,只是数量意义上的占补相对平衡。
我国粮食需求量持续增长
我国粮食需求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口粮需求、饲料粮需求和工业粮需求。口粮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正逐步提升。饲料粮和工业粮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同步大幅增长。目前百姓对食用油、肉蛋奶和精加工食品需求迅速增长,这引发饲料粮需求的快速增加。饲料市场需求旺盛,引发优质专用大豆、高质量玉米需求量大幅走高,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出现禽畜与人争粮、与人争优质粮现象。
国际粮食市场的不可依赖性增强
世界主要产粮国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些粮食主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这必然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给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2008年粮食危机中,一些国家不负责任地将粮价上涨的原因主要归于中国等新兴国家消费的增长。我们面临的不仅是进口粮食的巨大财政压力,还有巨大的政治压力。粮食供给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不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也是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重要保障。
再者,世界粮食市场供给根本无法有效满足我国的粮食消费。稻谷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而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的消费需求,通过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本来就十分有限。目前世界粮食也处于供给紧张状况。
应对粮食安全新问题的具体措施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仓储物流体系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巨大。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成为提高产量重要途径,推进建设现代化农业是确保提高粮食单产的唯一可行性战略。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普及,增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完善仓储物流体系,要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居民家里不自主储备备用粮食,粮食仓储物流体系不健全,遇到不可抗力等因素影响造成粮食紧缺,粮价升高将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要健全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维护各种规模和类型的粮仓。每个县市都应建立相应规格的粮仓,并且科学规范管理,畅通国内粮食跨地区流通的渠道,同时也不忽视国际粮食贸易进出口在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中的作用;利用各种手段建设城镇粮食供应网络,在农村发展粮食市场,提高粮食流动率,增强粮食储备监管,确保全国粮食平衡供应,确保粮食安全。
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倍增农业投入力度
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水平、粮食政策和资金投入。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粮食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关键。我们必须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倍增农业投入力度,以确保水土资源支持粮食生产。要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原则,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按照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坚持走节水增产的道路;粮食政策和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应继续实施有利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农业保护政策。通过资源保护和政策扶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增强法制管理,明确管理责任,避免生态环境污染;实现农业污染的治理现代化,将可利用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例如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加强检测检验,努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绿色无公害产业链条。
培养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在中国各地农业区,55岁以上的农民已成为农业主力军。中国“老人农业”的现实状况,会直接引发三方面问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被粗放化;农民总体年龄偏高、知识水平有限,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难以承担未来农业现代化重任。
要使农业后继有人,关键是要通过规模经营解决效益问题,使农业有钱赚、有效益,这样才能催生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紧出台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政策措施,从农业补贴、市场环境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立足国内粮食生产,开展多边粮食贸易
我国是农业大国,确保粮食安全,进口粮食只是对我国国内生产的补充,并且必须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鉴于目前世界粮食供给有限、出口政治干预和“粮食武器”等问题存在,我国有必要开展多边粮食贸易。从长远看,全球现有可耕地面积约77亿公顷,目前用于生产的耕地还不到30亿公顷。帮助发展中国家利用好耕地,不仅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危机问题,也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例如,笔者在白俄罗斯考察时,发现很多适合耕种的土地荒废在那里,没有得到利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后从多方了解到,他们有意愿出让给其他国家的人耕种;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有大面积土地荒芜,要让每寸土地都生产粮食,增加粮食总量。我国要在立足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实现立足国内、自给自足和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有机结合。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农产品贸易机构,与多个国家签订粮食进口协议,与部分重要产粮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鼓励粮食企业开发国内所有耕地、走出去跨国承包土地,提供直接技术援助,建立稳固的国外粮食供给来源,增加粮食安全系数。
8.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篇八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这句话给我们敲响了粮食生产的警钟:粮食生产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和个人。截至今年,我国粮食总产连续5年增产,有望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近年来农民种粮意愿不断下降、大面积的耕地撂荒让我们绝不可高枕无忧。
面对世界粮食危机这样的新形势新挑战,党和政府不仅要提高粮食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更要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粮食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高度,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着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确保做好粮食工作,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价格,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民兄弟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何在呢?一方面是农资价格大幅上涨,而政府农业补贴赶不上化肥、农药等农资上涨的速度,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业科技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长此以往,则农民种粮积极性堪忧,农业健康发展堪忧,农村乃至整个国家长治久安堪忧。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完善惠农政策是关键所在。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这为我们粮食连续5年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近年来化肥与农药等价格均处于上涨期,而政府补贴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了农民的种粮意愿。所以当前的一个重点就是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覆盖面,切实让农民尝到种粮的甜头。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加强科技兴农是重要抓手。一是理顺体系。建立农业加工企业、农业科技推广站、农业科技院校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体系。二是加大投入。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副,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三是重视人才。要用好农业人才,用活农业人才,就必须树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理念。不仅要抓好人才政策落实,更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真正做到使农业科技人才有光明前程,无后顾之忧。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还要谨防谷涨惊市,谷贱伤农。有人认为提高粮价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显然,这样的思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提高粮价的确起到使农民直接增收的作用。但粮食毕竟有其特殊性:粮食作为商品的一种,政府能否代替市场直接左右粮价且不提,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公共服务的性质,提高粮价势必影响低收入者的利益,从而影响安定团结的建设环境,甚至影响社会和政治稳定,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农民自己。君不见,因粮价飙升,埃及、菲律宾人民处境艰难?君不见,H国总理因粮食工作不力而在指责声中下台的前车之鉴?
华山再高,顶有过路。做好粮食工作的道路依然不平坦,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粮价稳定是政府对民众做出的庄严承诺,是启动农村消费的关键所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无论前路多艰,我们的承诺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工作不能放松。
这种结构,可以说是申论最规范的了,用基辛格的话引出了问题严重性;
第二段总论(政府的职责、解决问题的意义)
第三段,分析了问题的原因
第四、五、六:提出措施(扣紧了材料)
最后升华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9.粮食保障战 篇九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 王红茹 实习生 李雪 | 北京报道
5月末,从河南南阳开始,40多万台“铁麦客”(小麦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上路,一路向北开进,直至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大兵团作战进行粮食收割。每年如此,一直持续到8月。
“40多万台‘战车’调到那里大兵团作战,这个规模不得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日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演讲描绘到这一场景时,台下的军人羡慕不已,他们从未有机会指挥过那么多的“战车”,亦从未见过那样恢弘的“作战”场面。指挥“作战”的是中国农民,他们创造了中国自2004年开始的粮食产量九连增。1978—201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3.05亿吨增加到5.9亿吨,增长了93%。若无意外,十连增或将在今年实现。
“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我们的粮食年产量稳定在了1.1万亿斤以上,中国在生产能力的增长上是有把握的。”陈锡文说,这在过去难以想象。毕竟,关于饥饿的记忆,从未从与他同龄人的记忆里抹去。
10.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技术层面 篇十
关键词:粮食安全;技术层面;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6-1
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1.1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是生产粮食的基本条件,若是想保障粮食的高效生产,那么必须拥有肥沃的土壤。目前,基于我国有限的耕地面积,提高土壤质量是增收粮食的有效手段。现阶段,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壤化肥利用率极低,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分流失快,保肥能力弱。提高与加强土壤肥力与土壤保护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前提,应把此类问题归于粮食增产研究性基础工作当中。
1.2改造中低产田
我国中低产田的主要成因:一是人为因素,如,农民经营管理土地的方式不适当,对土地只种植不养护,实行掠夺式利用,造成土地产量与土壤肥力下降,在土地投入上有机肥与重氮肥使用率较高,长此以往,造成土壤地力下降、养分失调等现象。应结合各个地区造成低产田的主要原因,进而实施具有侧重性与针对性的技术研究。要加强改造低产田的新方法与新技术,譬如说设施农业技术及精准农业技术等,提高改造我国中低产出土壤的水平与科技含量。二是自然条件的限制,例如土地贫瘠、土层较薄、气温偏低以及干旱缺水等问题。
1.3提高耕地防沙能力
我国目前土地沙化依旧处于整体恶化、局部治理的趋势。鉴于这种情况,应加强我国耕地防沙方面的技术研究,具体有以下两点:一是推广并研制防沙治沙的新技术与新品种,培育适合风沙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研制土地沙化预警技术、评价技术和监测技术,提高我国防治风沙的基本能力;二是对已经研制出的防治风沙技术进行实施与推广。
2大力发展现代节水粮食技术
针对我国目前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利用率低以及水资源短缺等情况,在不增加灌溉用水量的情况下,发展节水农业是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唯一途径。研制相关粮食节水的现代化科技技术,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先进的现代化节水设备和技术。例如说,可以指定科学、合理的调配水计划,实现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地区的水土资源条件,制作生态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计划;大力开发喷灌或微灌等技术,改变以往收效甚微的灌溉方式,除此之外,还需选择培育一些抗涝抗旱的优良品种,加强精量控制技术、作物需水信息技术、生理调控技术与高效用水技术等。
3加强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
纵观我国国情与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发现优良品种的增产率高达33.8%,展望未来,粮食生产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此更加突出优良品种自身的作用。所以要创新常规育种技术与种质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遗传技术等方式,主抓粮食作物高产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与培育情况,将抗病、高产和优质当作培育新品种的终极目标。
4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就目前来说,我国粮食生产技术增产的可能性极高。所以,要强调采用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将减少病虫害与确保粮食优质高产为主要目标。一是提高品种的单产水平,为深入研究优质高效、高产的栽培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围绕地区秸秆还田、防沙治沙、保土保水等粮食种植技术及相关需求,针对不同作物与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技术手段;三是基于环保、高效与安全的角度来研究生物农药技术与病害虫防治等问题。
5认真开展粮食产后减损技术的研究
长久以来,因为我国不够重视农村储粮等问题,导致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据调查结果显示,鼠害、霉变与虫害等病害的存在,大力冲击了我国粮食增产的安全性,鉴于此,我国应开展农村防霉、防虫、防鼠等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与研究,降低霉、鼠以及虫害给我国储粮造成的一系列损失,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合理、科学的储粮,是提高农村储粮的质量及整体水平的最好方式。
6结语
要提高并稳定我国粮食生产的综合性能力,一要加强现代化科技的支撑作用。最好的方式就是构建农田水利设施,为开展科技化生产创造了基本的实施条件,由此可见,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基于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二是要提高农业技术设施的构建能力,努力提高粮食的抗灾能力及基本的生产设施条件。
参考文献
[1]苏小姗,祁春节,田建民.水资源胁迫下基于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趋势及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33(2):207-210.
[2]陈秀端.试论新技术革命与区域粮食安全———以陕西省为例[J].价值工程, 2012,31(5):1-2.
[3]李计初.强化农业用水管理保障粮食安全生产———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普特[J].中国水利,2012,(6):16-25.
[4]王晓光,贾玉山,格根图.畜产品与粮食安全及牧草型全混日粮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3): 42-47.
[5]朱四光,张辉.名家聚会沈阳农大畅谈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与粮食安全[J].新农业, 2010,(10):4-6.
11.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一
唐明认为,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种植养殖意愿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它在农业现代化中扮演着“总装备部”的角色,因此,我国应更加重视农业机械化在推进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唐明建议,一是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丘陵山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投资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优化产业装备结构,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二是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投资力度,扶持农机合作社、农机维修厂(点)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机械深松、节水灌溉和稻油机械化收种等四大关键技术,以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四是加快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投入,解决制约农机作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五是从立法层面,赋予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在国道、省道以外道路上行驶作业的农业机械的安全检查、纠正违章等职权,解决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缺失的问题,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
12.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二
《人民论坛》(2008-05-01 第9期)【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
万宝瑞(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牢牢把握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始终不渝坚持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原则,坚定不移把发展我国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应当明确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主体,应当明确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主要责任。我国已经具备相应的实力,2007年财政收入已经达到5万多亿元,我国完全有能力建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证体系。
第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国际上各国政府强化支持农业基础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生了长期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尤其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方式,要加强高产区的建设和中低产区的改造。
第三,协调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一致性。对粮农来说,要藏富于民,第一要提高粮食的收购价,让种粮农民在提高产能的同时增加收入。二要提高粮农的补贴,虽然我国实施的对种粮农民生产和收入的补贴,但目前的补贴水平还不太高,每亩只有50元到80元左右,难以保证种粮农民的收入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今后在继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的同时,要加强研究制定粮食生产税收信贷扶植政策,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应。
第四,开征粮食消费税,减少粮食浪费。现在我国粮食户外消费越来越多,餐饮浪费比较严重,建议国家尽快对餐饮业开征粮食消费税,征税的重点主要是大中型的饭店和餐馆,对一般的便利小食店减免税费。这样可以转变粮食消费观念,也可以大量减少对粮食、食品的浪费。
第五,大力支持农业走出去战略。对于农业走出去必须明确,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要把依靠自给为主、国际为辅,作为长期的战略方针。农业走出去工作,国家应该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使农业走出去与粮食安全援外工作、农产品贸易工作很好结合起来,并采取企业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多赢。
第六,调动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地方政府抓农业的积极性。国家出台的其它补贴政策相当程度是中央拿政策,地方拿钱,都是地方财政支出。因此,这些政策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地方政府却没有积极性。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积极性。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效应比较大,应当在用地指标上划出一定比例,优先考虑其用地的需求。四是农业金融企业为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农户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国家应给予补贴。
调动四个方面的积极性,我认为要在农业投入体制上进行改革。怎么进行改革?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实行“一项改革、两个分开”:所谓“一项改革”就是按
13.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三
一、粮食生产“十连增”后可持续发展面临隐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2万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且连续七年总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人口的增加以及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上升,都会增加粮食消费需求。现阶段,全国每年净增人口700多万,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000多万,按人均400公斤消费量计算,每年增加的粮食需求约在60亿斤左右。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肉、蛋、奶等需求显著增加,居民的饮食结构由原来的8∶1∶1变为4∶3∶3,即由8斤粮、1斤肉、1斤菜变为4斤粮、3斤肉、3斤菜。肉蛋奶消费量的增加,带来饲料粮消费的增加(生产1斤鸡肉约需要2斤粮食,1斤猪肉约需要4斤粮食,1斤牛肉约需要8斤粮食),成为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的主要需求。2013年,我国玉米产量20561万吨,进口270万吨,饲料消费14400万吨,占总量的69.1%,饲料消费所占比重比2007年提高6.4个百分点;小麦产量12102万吨,进口296万吨,饲料消费2500万吨,占总量的20.2%,饲料消费所占比重比2007年提高12.8%。据中国工程院任继周院士测算,到2020年,饲料粮需求将增至4亿吨左右。即在保证生产质优量足的人用口粮之外,还要再生产几乎是口粮两倍以上的粮食给牲畜吃。
(二)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生态约束达到极限。为实现保障粮食供给的目标,我国粮食生产走的是以高投入、高资源环境代价换取高产量的道路,生产方式粗放、效率低下,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矛盾和问题日渐突显,粮食生产资源环境生态约束趋紧。一是水资源紧缺,农业用水耗费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耕地亩均水资源占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虽然我国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50%,大约9.2亿亩左右,但由于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低(我国只有0.5左右,发达国家大都在0.7—0.8),多数是大水漫灌,农业灌溉用水量巨大,已占总用水量的67%左右。特别是北方地区严重缺水,为了生产粮食不得不大量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由此造成地下水局部超采,华北平原已形成世界最大的漏斗区,深层承压地下水超采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累计超采水量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几年调水量的总和。二是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目前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人均不足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0%,比1996年减少1.23亿亩,10年年均减少1100万亩。为提高粮食产量,我国耕地利用强度已达到使用的极限。我国是世界上耕地复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复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0%以上,生产的粮食有1/4来自复种指数的提高。耕地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耕层变薄,防旱排涝能力差,基础地力不断下降,耕地土壤生物群系也在不断减少。比如,东北黑土区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20世纪90年代初下降了35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密度平均不足3%,明显低于欧洲同类土壤;由于土壤有机质减少,30年前每公斤土壤中有10克蚯蚓,现在土壤中已很少能找到。三是农业环境污染严重。我国耕地面积不足世界的10%,谷物总产量占世界的20%,消耗的化肥却占世界的1/3,单位面积农药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消耗化肥和农药最多的国家。化肥和农药过度投放,不易降解形成水土污染。2006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受污染耕地约有1.5亿亩,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和有机物污染等多种类型,另有污水灌溉耕地3250万亩;主要水污染物约有四成来自农业污染源。四是农业生态持续恶化。由于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破坏植被开垦耕地和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壤覆盖层遭受破坏。全国有近1/3的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中包括3.6亿亩耕地。土地过度开垦等因素造成的土地严重退化乃至沙化问题也十分严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03%,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在继续扩展。为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围湖造田等导致湿地面积急剧萎缩。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湿地开垦面积达1.5亿亩,湿地面积减少50%以上,仅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就减少了80%左右,“千湖之省”湖北的湖泊锐减了2/3。
(三)粮食质量安全形势相当严峻。由于片面追求粮食数量增长,依靠要素过度投入和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换取粮食数量安全,化肥、农药使用过度,甚至使用有毒、高毒农药,使得土壤水体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有的甚至成为毒地、毒水,再加上工业污染排放控制不当造成土壤水体污染、重金属超标等,直接危及粮食质量安全。环保部门一项统计显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240亿斤,2013年发生的“镉大米”事件,大大降低了国内民众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信心,损害了政府公信力,阻碍了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四)粮食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受资源禀赋和生产水平限制,我国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长,大大高于粮食出口国家,粮食产品国际竞争能力较弱。从2010年起,我国粮食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大豆、棉花等产品价格已高于进口产品的到岸价格。由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再加上国内农业资源要素使用绷紧,特别是水土资源使用已经接近极限,我国不断增加粮食进口来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为8025万吨,同比增长25%,食用油进口量为845万吨,二者相当于6.5亿亩耕地的产量,粮食进口量已超过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0%。其中,大豆进口数量达到5480万吨,是2001年进口数量的3.9倍,大豆进口数量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58%,占我国总消费量的比重已高达78%。
(五)粮食供应和市场培育缺乏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制度性安排。我国虽然是一些粮食产品最大的进口国和主要消费国,但在国际粮食贸易体系中,没有体现相应的话语权。以大豆为例,大豆定价基准由美国期货市场决定,产地交易主动权由大豆出口国把握,海运和价格波动风险由我国企业承担,没有反映我国作为主要进口国的利益。2004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历史罕见的剧烈波动,在中国签订大豆订购协议后价格猛烈下跌,大量中国油脂加工企业普遍陷入大幅亏损,不得不向外资企业出售资产引发行业大重组,外资企业借此机会一举占据国内大豆加工业的半壁江山。如何广泛地参与国际粮食贸易,打破发达国家对粮食价格控制和垄断,获得按照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管理风险并获得收益的权利,进而建立低成本和稳定的国际粮食供给,成为亟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针对我国粮食生产“十连增”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保持政策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等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了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要求“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明确了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根本方针。
(一)既要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也要放眼全球实现粮食安全。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此,立足国内端稳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基本方针不能动摇。粮食属于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我国人多地少,人均水资源较少,适度进口粮食有利于缓解国内耕地、水资源紧张压力。在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情况下,适度进口非主粮产品是保障粮食供给的现实需要,是由我国资源禀赋实际所决定的。因此,在努力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实现中长期供求平衡,是掌握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主动权的必然战略选择。
(二)既要保障粮食当代安全,也要注重粮食长远安全。粮食供给实现当前安全,并不等于长远安全。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是建立在高复种指数、高强度使用资源要素、绷紧生态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已经极大地透支了未来生产力,今后可持续发展条件差,为粮食的长远安全埋下隐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确保产能”而并不是“确保产量”的目标,就是更加注重保障粮食未来的生产能力。在基本保障粮食当期安全的同时,提出了“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要求,就是不仅要保障当前吃饱吃好,更要保障子孙后代也能吃饱吃好,更加注重粮食的长远安全。贯彻落实上述政策要求,必须积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改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确保藏力于地,藏粮于地,为粮食长远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三)既要注重粮食的数量安全,也要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435公斤,数量上是安全的,但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要求坚持数量质量并重,要在确保一定数量粮食供给的同时,更加重视粮食品质和质量,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吃得放心。为此,要进一步突出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更加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既要保障粮食总体安全,也要抓重点守底线。面对粮食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新形势、新变化,国内生产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和粮食消费需求的实际,国家确定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将 “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的目标调整为“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谷物的主体是稻谷、玉米、小麦三项,这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占我国现有粮食产量的90%以上,保住了谷物,国家粮食安全就有了基础。谷物消费既包括口粮,也包括了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考虑到口粮对保障正常生活和基本经济秩序至关重要,在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目标和重点是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尽最大可能实现国内自给,这是合理利用国内农业资源能够做到的,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必须的。
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思考
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财政扶持政策要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在保持相关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国内必须稳定保有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这是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基础,是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目标的前提。为此,要统筹中央、地方和农民力量,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健全完善调动主产区和农民“抓粮种粮”积极性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和奖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在稳定增加农业转移支付总体规模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农事权,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和奖励力度,让地方政府特别是主产区政府,看到重农抓粮的实惠,增强重农抓粮的内生动力。进一步下放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审批权限,赋予地方必要的决策、分配和使用的自主权,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引导激励地方用好粮食生产扶持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政策效果。
二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和改进农业补贴政策,着力提高农业补贴支持粮食生产的精准性和指向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坚持试点先行,地方统筹整合补贴资金,突出支持粮食作物生产,着力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突出“谁种粮,补贴谁”,着力提高农业补贴的指向性。同时,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为核心,进一步健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储备吞吐调节机制,形成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业补贴及社保补贴动态调节的联动机制。财政政策方面,坚持积极发挥农业补贴对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刺激作用,当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下跌时,探索实施目标价格等补贴,以保障农民基本收益;当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到价格指数时,政府不直接干预价格,而是进一步完善价格上涨与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挂钩的联动机制,对城乡低保户等困难群众给予补贴,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支撑水平。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水平。支持开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集中力量支持建设一批粮食核心产区,促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支持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农业科研水平,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在总结黑龙江“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基础上,在粮食核心产区进一步推动涉农资金整合试点,集中财力办大事,构建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
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水平,提高农业比较经济效益,形成稳定的种植和产销模式。鼓励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引导无力耕种和不想耕种的农民将土地流转出来,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支持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引导一般农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多元化主体。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范围,支持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粮食的长远安全。在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按照“确保产能”的要求,以保障粮食长远安全和未来生产能力为目标,积极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藏粮于地,藏力于地,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支持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农业结构调整试点。按照“地方主导、中央支持”的原则,支持重金属污染耕地严重区域开展重点治理。根据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因地制宜选取适宜的技术路线,采取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农艺措施配套等措施,进行分区防治。对耕地和产品超标情况“一对一”监测、结构调整品种选育、耕地质量提升与污染修复治理、种植结构调整的生产性投入等重点环节给予适当补助,促进修复耕地地力,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等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支持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我国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等形成的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已成为破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农村废弃物既是污染源,也是资源,对其进行综合利用生产沼气和肥料,既能消除和减少污染,又变废为宝,培肥耕地地力,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央财政研究支持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发酵还田技术,在政府扶持下实现商业化运作,解决农业环境污染和耕地地力下降问题。
三是支持地下水超采区域综合治理试点。由于现行农业种植模式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过多、水利设施条件落后、水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低等原因,华北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严重超采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严重影响地下设施安全,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2014年支持地下水超采区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通过调整种植模式、加大节水设施投入、严格控制超采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对地下水超采区域实施综合治理。
(三)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在全球化视野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要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除了直接进口农产品外,加快对外农业投资也是利用国际资源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已经迈出了步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还很不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订海外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海外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近期与中长期发展计划、区域布局、重点品种等,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一是科学确定实施农业“走出去”的总体目标。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实施农业“走出去”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国际供给总量,实现互利共赢。实践证明,只要有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通过正常贸易渠道,刺激国际供给总量的增加,确保全球的有效供给,可以适应和满足中国的需求。以大豆为例,2001—201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由1304万吨增加到5479万吨,年均增长14.7%,同期世界大豆产量则由17576万吨增加到26084万吨,年均增长48.4%。世界大豆十年间增加的产量,一半以上是供我国消费的。我国的主要进口国巴西,十年间种植面积增加1.44亿亩,增长68.6%,产量增加2950万吨,增长65%以上;阿根廷种植面积增加1.23亿亩,增长78.8%,产量增加1950万吨,增幅超过65%。因此,实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要将生产的农产品运回国内,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国际供给总量来满足国内需求,实现与所在国的互利共赢。
二是加快农业“走出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走出去”的实施主体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既包括大中型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因此,加快农业“走出去”要立足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政府主要发挥规划制订和政策扶持引导的作用。
三是要积极研究支持农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我国农业“走出去”面临前期投入大、投资收益不稳定、企业融资难、投资环境受限、产业链不完备等突出问题,亟需国家创新支持机制,加大扶持力度。要针对农业“走出去”的相关重点环节,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按照市场化商业化模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统筹支持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荐阅读: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08-20
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10-23
发改局保障农民工工资01-08
吕梁市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办法08-18
上饶县保障失地农民“渠道”情况汇报12-10
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01-14
论农民工劳动保障现状与存在问题07-05
嵊州粮食安全应急预案07-28
湖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研究11-28
2016粮食行业安全工作方案11-21